第一篇:浙江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文件
浙江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文件 浙扶贫〔2018〕2号
浙江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开展 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
各市、有关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国开发〔2017〕10号)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定在全省范围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一、总体目标
强化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强化问题意识,切实解决扶贫领域存在的“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及扶贫领域腐败等问题。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全面系统清除作风问题形成根源,较真碰硬压缩作风问题滋生空间,严惩严治形成对作风问题的强大震慑,标本兼治构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扶贫领域作风明显改善,促进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确保为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部署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明确专项治理总体要求。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市、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按照职责分工,围绕本地本部门扶贫工作存在的作风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坚持以上率下与加强指导相结合。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带头示范,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严明的纪律抓好自身作风建设,指导各地各部门加强作风建设,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坚持立行立改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对影响扶贫开发政策措施落实的突出问题,对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问题,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迅速纠正,坚决整改。追根溯源,举一反 三,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
坚持集中突破与持续推进相结合。用1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效。将作风建设贯穿扶贫开发全过程,持续推进。
三、治理内容
(一)“四个意识”不强
1.对减缓相对贫困工作重要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没有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2.对党中央、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贯彻不力,制定配套措施、细化落实方案、推进组织实施不及时不到位。
3.对推动落实精准扶贫基本方略认识不到位,行动不坚决,以农村区域发展代替精准扶贫。
4.对扶贫工作标准把握不准,或盲目提高标准,人为吊高胃口,导致低收入农户增收任务无法完成;或降低标准,对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重视不够。
(二)责任落实不到位
5.领导责任落实不到位,主要负责同志研究指导不够,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分管负责同志工作不深入不扎实,具体负责部门责任不明确不落实。
6.对已出台政策措施的实施指导督促不够,政策停留在纸面上或实施效果不明显。
7.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扶贫工作指导不够,没有形成系统合力。
8.主动作为不够,对扶贫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不重视、不解决或者推诿扯皮。
9.对结对帮扶、选派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工作队等工作不够重视,派出的干部不得力,缺少指导、支持、关心和监督,存在“挂名走读”等问题。
(三)工作措施不精准
10.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没有做到应扶尽扶,低收入农户退出没有坚持标准和程序,退出质量不高。
11.行业扶贫政策措施操作性不强,无法落实落地。
12.区域扶贫政策聚焦精准扶贫不够,到村到户政策措施针对性不强、力度不够。
13.用部门一般性工作代替扶贫工作,用行业普惠性政策代替精准扶贫政策,对26个加快发展县和低收入农户的倾斜支持力度不够,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
(四)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
14.对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不严,导致贪污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
15.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失职渎职,导致扶贫资金闲置滞留或造成损失。
16.扶贫资金投入分散,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绩效不高。17.未按规定执行扶贫资金公开和公示公告制度,群众和社会不知晓,难以有效监督。
(五)工作作风不扎实
18.调查研究不深入实际,指导工作脱离实际,遇到问题不解决。
19.工作落实走形式,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
20.垒大户堆盆景,搞形象工程,或者强迫命令一刀切。
21.简单发钱发物、送钱送物,不注重激发低收入群众内生动力,扶贫成果不可持续。
(六)考核监督从严要求不够
22.考核评估一团和气,不较真碰硬。
23.督查巡查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
24.发现问题隐瞒不报,袒护包庇。
四、时间安排
(一)安排部署。2018年3月,安排部署专项治理行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本部门、本市专项治理工作实施细则,并于2018年3月底前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二)学习培训。2018年3月至5月,结合“乡村振兴,我们怎么干”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组织全省农办(扶贫办)系统开展“扶贫开发再学习再认识再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相关文件、政策及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全面治理。2018年5月至9月,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治理活动,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开展督查与暗访,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配合,切实推动专项治理工作。
(四)问题整改。2018年9月至10月,对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整改,将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交纪检及司法部门严肃查处。
(五)总结提高。2018年10月至12月,对整改结果进行回头看,总结经验,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培训。研究制定全省扶贫干部培训规划,组织开展对各级扶贫干部的培训。各市、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分级安排培训活动,重点要加强对基层扶贫干部的培训。培训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解读相关政策举措,介绍精准扶贫典型做法,帮助培训对象提高认识,着力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牵头单位:省扶贫办、省公务员局;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规范驻村帮扶。开展新一轮省级扶贫重点村结对帮扶工作,加强对驻村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严格 执行请销假、谈心谈话、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督促驻村党员干部扎实锻炼。对驻村期间违反党纪、政纪或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由任职所在县(市、区)党委组织部与派出单位沟通后,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任职所在乡镇要力所能及地提供工作和生活条件,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牵头单位:省农办、省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三)改进调查研究。各地各部门要改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方式,通过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解剖麻雀,总结推广经验,发现并解决问题,防止走过场。调研方式要实,不提前踩点,不培训农户,不弄虚作假。调研活动要严格遵守中央和省有关规定,一律轻车简从。严禁为迎接检查制作展板,严禁无实质内容的安排,严禁搞层层陪同。
牵头单位:省扶贫办;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四)减轻基层负担。减少村级填表报数,除每年根据统一部署填报一次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数据外,任何单位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村级填报扶贫数据,切实减轻村级扶贫干部负担。减少检查考评,省扶贫办每年制定督查、检查、考评等工作计划,固定开展年中督查、年度考核、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一般不再组织其他检查考评。减少会议文件,精简会议活动,减少发文数量,严禁朝令夕改。
牵头单位:省扶贫办;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五)完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加强建档立卡动态管理,不断提高识别质量。加强浙江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管理,提高使用效能,根据需要开发业务管理子系统,拓展服务功能。加强部门间数据和信息共享,加强数据分析,为宏观决策和工作指导提供支持。
牵头单位:省扶贫办;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六)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扶贫资金增长机制,强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监督,提升使用效能;按照规定整合财政资金,统筹安排,集中用于扶贫开发。根据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需要,指导各地建立县级扶贫开发项目库,加强项目论证和储备,防止资金闲置浪费,防止因项目选定不准造成损失。国家、省、市、县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示公告。引导低收入农户参与扶贫项目决策、管理和监督,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加大项目资金和政策措施审计力度,围绕我省扶贫开发重大决策开展跟踪审计,实现全覆盖,推动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扶贫办;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 位。
(七)严格考核评估。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开展常规性的暗访监督,认真开展26县发展实绩考核工作,委托第三方对各地落实扶贫开发政策情况、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扶贫开发成效和低收入农户增收情况进行评估,对成员单位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决策部署情况进行评估。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纪检监察、检察、媒体、社会等全方位的监督。
牵头单位:省扶贫办、省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八)查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督促各地打造过硬优良作风。落实群众信访舆情和举报投诉追查制度,拓宽受理渠道,落实处理责任,组织开展明察暗访,对扶贫领域不正之风,一经举报,追查到底。建立查实曝光制度,对查实的扶贫领域案件,坚决予以曝光。建立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对涉贫作风问题频发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严肃追究有关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责任。按照精准监督的工作部署,落实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清单化管理、“1+X”工作运行机制等,多措并举、综合治理。
牵头单位:省纪委、省检察院、省财政厅、省扶贫办;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 组成员单位。
六、组织领导
(一)提高思想认识。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是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低收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切实转变作风。自觉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推动新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促进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提升低收入农户生活质量。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作为管党治党具体行动和本市本部门重点工作,将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安排部署落实到扶贫开发的全过程,坚持不懈搞好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牵头部门、重点内容和工作措施等,确保专项治理落到实处。
(三)开展自查自纠。在全省范围开展一次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对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各成员单位须结合实际对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和群众反响强 烈的不正之风进行自查自纠,主动发现问题,剖析根源、举一反三,全面整改。3月份,省扶贫办、省纪委派驻省农业厅纪检组将联合开展扶贫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调研督查活动。
浙江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
2018年3月5日
抄送:国务院扶贫办。
浙江省扶贫办公室
2018年3月7日印发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灾后扶贫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1991]84号 【发布日期】1991-12-18 【生效日期】1991-12-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
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灾后扶贫开发工作调整意见的通知
(1991年12月18日皖政〔1991〕84号)
省政府同意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灾后扶贫开发调整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大灾之后,我省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希望你们根据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认真做好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灾后恢复和发展工作,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关于灾后扶贫开发工作调整的意见
我省“七五”扶贫开发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90%的贫困户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也有一定的发展,扶贫开发开始由温饱型向脱贫致富型的新阶段转移。正当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实施“八五”扶贫开发计划的头一年,全省遭受了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损失尤为惨重。据18个贫困县统计,经济损失81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40多亿元;粮食减产27亿公斤;倒塌房屋127.9万间,损坏房屋63.8万间;扶贫开发项目直接经济损失5.88亿元,效益损失14.16亿元。原已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重新不得温饱,并出现大批新的贫困户。据救生部门统计,18个贫困县有特重灾民和重灾民773.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8.8%,比“七五”初未解决温饱的人口增加73%。贫困地区经济基础本来就薄弱,解决温饱标准低,这场大灾给扶贫开发带来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因此,必须根据新情况,对原“八五”扶贫开发工作的部署进行调整
调整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及生产自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弘扬抗洪精神,实行恢复与发展并重,救灾与开发有机结合,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加快灾区扶贫开发的进程。调整的重点是:坚定不移的向最贫困的沿淮行蓄洪区、湖泊易涝区、深山区和库区倾斜和延伸,尽快改变落后面貌。调整的目标是:非灾区和轻灾区要按照既定方针,“八五”期末实现“两个稳定”,即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产量,使贫困户稳定的解决温饱;发展多种经营,进行资源开发,建立区域性支柱产业,使贫困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部分户脱贫。重灾区和特重灾区,前两三年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后两三年实现温饱。
根据调整的指导思想、重点和目标,要强化以下扶贫开发的措施:
一、一、坚持救灾工作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各级政府在工作部署上,要把生产自救与扶贫开发融为一体。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切实把国家安排的救灾款物发放好,使重灾民和特重灾民的吃、住、穿、医等得到妥善安置,坚决做到不饿死人、不冻死人,不发生大面积疾病流行、不出现大批灾民盲目外流。要广开生产自救门路,动员和组织灾区广大群众,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在国家辅助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抓好扶贫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恢复生产,抓好种植、养殖、捕捞、采石、编织、运输、劳务等“短平快”项目,努力增加收入,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要结合救灾、治水和“以工代赈”,抓紧抓好灾区扶贫开发项目区建设。项目区要统筹规划、相对集中、联片开发、综合治理。各项扶贫资金和生产自救的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由当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捆起来重点用于扶贫开发项目区。省扶贫领导小组拟制定“扶贫开发项目区建设管理办法”,使项目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二、坚持建设基础设施与发展支柱产业有机结合。这场特大洪涝灾害,使贫困地区的农田基础设施和初步形成的支柱产业受到很大损坏,恢复和发展将遇到一定困难。各级政府要坚定信心和决心,总结经验,认真反思,组织和动员广大干群,除抓好淮河等一些骨干工程外,要把抓好水毁工程修复、湖泊易涝区的治理、小流域治理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缺粮的山区贫困县,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抓好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粮食生产摆上突出位置,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分级实施,抓住国家对贫困山区实施粮食“以工代赈”的机遇,因地制宜,对25度以下的坡地,要下硬功夫、苦功夫治理,搞好坡地改梯地,变低产为高产,增加粮食产量,逐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各地在抓好基础设施恢复和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七五”期间利用当地资源扶持发展起来的粮、棉、桑、茶、林、果、畜禽等基地,这次虽受到严重毁坏,但仍有一定基础。各地要进一步理顺开发思路,尽快使基地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逐步形成区域规模。特别是那些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贫困村,要注意在资金上予以倾斜,帮助发展村办扶贫企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要适应市场行情,搞好流通服务,调整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结构,上档次、上水平,向深加工延伸,力争到“八五”末,每个县形成3~5个支柱产业,其规模效益达到3000~5000万元。有条件的县,争取某一项支柱产业产值突破亿元。
三、三、坚持物质投入与政策倾斜有机结合。凡省委、省政府过去所确定的对贫困地区的物质投入,包括国家下达的各项扶贫资金和省水利、林业、供销、外贸、粮食、农业等部门安排的物质投入一律不变,并根据财政状况和各部门资金、物资条件的逐步改善,继续增加对灾区贫困县的扶持。各金融部门除扶贫贷款外.要适当增加正常贷款规模。计委、经委的基建和技改项目应优先照顾灾区贫困县。在政策上,凡“七五”期间国家和省对扶贫开发所制定的政策应一律不变。国家每年给贫困县的农业税减免、灾情减免和社会减免,一定要落实到灾区贫困户。重灾区和特重灾区的粮食定购任务由粮食部门统筹安排,给予核减。各部门已出台和今后制定新的政策,要从灾区贫困县恢复生产出发,尽量给予优惠照顾,使灾区贫困户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四、四、坚持把扶贫开发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智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无论是重灾区还是轻灾区,都要牢固地坚持这一指导思想。提高科技意识,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兴农”的观念、增强依靠科技、智力振兴贫困地区经济的紧迫感、责任感。要进一步落实科技人才政策,省科委和人事局应负责牵头,对过去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提出具体意见,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后进一步明确和重申。要重视决策的科学化,纠正重“硬”轻“软”的倾向,加强调查研究,搞好决策咨询。贫困地区办企业、上项目,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坚决克服随意拍脑袋、盲目上项目的倾向。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组织科技承包、科技试点、示范,大力普及推广实用技术。要继续加强“农科教”统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发展。
五、五、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有机结合。我省贫困地区灾情严重,扶贫任务艰巨,但人口形势更为严峻。全省17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县,贫困地区占6个,而且是名列前4名。不少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扶贫开发所取得的成果,被过快的人口增长抵销了,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人口意识,确立人均观念,在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中,丝毫不能放松计划生育工作,坚持扶贫开发和计划生育一齐抓,做到同时规划,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同时落实,下决心把人口过快增长速度降下来。要继续贯彻执行国务院、省政府过去制定的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的政策,同时拟从明年开始,实行按年报的计划生育率、人口出生率、总和生育率3项指标进行考核,凡达标者,与省留机动20%的扶贫专项贴息贷款挂钩分配,奖励计划生育搞得好的贫困县。
六、六、切实加强对灾后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决议指出:“扶持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是党在农村一项长期的经济和政治任务。”这场特大洪涝灾害使大批贫困户重新不得温饱和返贫,充分说明这项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扶贫开发当作全部工作的中心任务,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同志具体抓,并充实和加强扶贫开发机构的力量,认真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要对“八五”扶贫开发计划进行修订完善,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对不同灾区提出不同目标和要求。县要直接抓到灾区贫困乡,区、乡要直接抓到灾区贫困村,党团干部要直接帮扶灾区贫困户,分级负责,认真落实。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和群团部门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骨干和带头作用,组织和帮助群众恢复发展生产,尽快脱贫致富。要进一步做好包帮扶贫工作,省直各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大中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办实事、办好事,并下定决心,贫困地区群众一天不脱贫,包帮扶贫工作一天不放松。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革命老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 项目概要
一、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来源
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内在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全社会应尽的光荣义务。为切实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步伐,尽快改变老区生产长期落后、群众生活长期贫困的局面,实现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意见》要求,及我县革命老区的突出问题,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与优先扶持相结合,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老区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按照省、市革命老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经项目调查研究,宜良县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马街镇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兴隆村委会标杆山村为2012省级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村。
均占有粮食311 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年种植约 200亩,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50元。林地1500亩,森林覆盖率80 %,小学普及率100%。平均海拔1720米,年均降雨量为950毫米,年平均气温12.2度,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村组。
⑵ 社会经济概况
该村有农户118户,人口415人,男 210人、女205 人,有劳动力324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为豌豆、青蚕豆,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50元,人均占有粮食311公斤,处于贫困线下有22户,86人,民政低保人数13人。
该村有坑洼不平的简易公路到村,村中道路狭窄、曲折不平,未硬化、不规范,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村中无科技文化室,甚至超过30平方米的土场都没有一块,群众文化生活枯燥;厕所都是农户自己搭建的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环境;全村有沼气池5口,太阳能35套,使用传统的能源和浪费较大的淘汰灶,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近十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扶持人们的生产生活,导致人们对荒山丛林乱开乱伐,来进行广种薄收和滥伐林木作为生产生活用火,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是一个落后、贫困的村组,详见《标杆山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三、标杆山村贫困状况和问题及成因
标杆山村有三个明显的贫困特征:一是整体贫困。全村有农户118户,其中贫困户有22户,有贫困人口86人,占总人口的20.72 %。二是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严重缺乏人才和劳动力,全村有劳动力324人,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68人;初中文化126 人,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三是资源贫乏,不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由于人多地少和生活水平低下,该村有文化和有经济头脑的人都不愿留在家中,想尽一切办法另谋出路,大部分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缺乏技术而不愿离开家,守着微薄的土地苦苦挣扎。
以上三个因素制约着两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贫困。
(附:《标杆山村换算指标数值分值》、《标杆山村计算贫困综合指数表》)
四、标杆山村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标杆山村自然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科技落后,人口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经济水平低,生产发展缓慢,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言,该村实施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迫在眉捷。
第二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改善民生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出应有贡献。
的村规民约;有正确的发展思路、规划、措施;有稳定增收产业;有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收入;有进村简易公路;有村内道路硬化;有安全、卫生饮水;有入户用电、音视;有学校为儿童就近上学。
通过项目实施,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第五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结合当前中央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机遇和省、市革命老区开发工作意见,再针对标杆山村的贫困成因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打牢基础,实现目标”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及相关部门意见,在认真踏堪测设的基础上,围绕加强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辖区环境生态建设、扶持和推动农户产业创新调整、增强科技意识形态和劳务输出几方面开发项目设计和规划。预计总投资103.5万元。其中,省级补助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53.5万元。
(一)革命遗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4.5万元:省级资金17.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4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其中:
1、修建嵩宜公路武工队活动遗址162.5㎡:投入资金27.5万元,其中省级资金1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0.5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
2、修建纪念碑:投入资金7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5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修建革命纪念碑一座,为纪念革命烈士、学习革命精神、珍惜现实生活提供学习载体。
(二)产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19.2万元:省级资金8.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8.9万元、群众自筹2.2万元)。
全村种植蔬菜、黑桃、养殖生猪的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科技水平,促进增产增收。
(六)劳务输出项目:(投入资金0.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0.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0.3万元。)
培训转移富余劳动力200人。通过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与发达地区资金臵换,增加经济收入。
第六章 项目资金概算及资金筹措
全村共建六大类10个子项目,项目工程总投资为103.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0万元;整合资金43.9万元,群众自筹9.6万元(以投工投劳、投料为主)。详见《昆明市2012年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规划一览表》。
第七章 项目管理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分两个阶段:项目建设期管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1)建立镇、村项目管理责任制,分管扶贫工作的镇村领导为责任人,对项目建设负领导责任。
(2)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对项目计划、项目建设内容、项目资金使用等,采取公示公告方式,接受群众监督。
(3)项目建成后,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实行镇初验,县组织全面验收,市抽验。
(4)项目移交后,由镇、村委会以及村组制定出具有操作性
基础。基本解决交通困难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经济效益预测。通过5个大类6个子项目工程的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第一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增加6000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200到350元。项目建成2-3年后,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3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65元,达2500元,人均占有粮食达385公斤,全村稳固加快小康发展步伐。
3、生态效益预测。彻底整治村内脏、乱、差现象。5年后,森林资源可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辖区环境得到美化。
第九章 项目实施计划 1、2011年11月做好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2、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3、2012年2月至2012年3月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4、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全力做好项目的实施及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第十章 项目组织保障措施
革命老区建设工作按县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具体要求,县扶贫办为革命老区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在县扶贫办的指导下,乡镇技术部门为技术支持体系,镇协调各方力量,做好老区项目的实施工作,实行分乡镇执行原则。整个项目的实施统一由扶贫办负责。
第四篇:革命老区
革命老区调研报告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历经90年的风雨历程。90年的风风雨雨,90年的艰苦历程,90年风雨同舟,90年的不断发展,让当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派,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接近8000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9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九十年风云变幻,九十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走过的道路,最难忘记的不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世界,不是神五升空实现中国人民的航天梦,也不是北京奥运会,而是中国老一辈革命战士挥洒自己的血水与汗水浇灌这广阔的中国大地,而是那浩浩荡荡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新中国成立已经六十多年,恰逢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作为一个在红土地上出生的学员,是听着老一辈革命战士的先进事迹成长起来的,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向往,我们踏上了寻访革命老区的道路。井冈山革命老区基本情况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连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井冈山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境内平均海拔达381.5米,市内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圣地”。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尤其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江泽民同志将它概括为24字,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星火燎原燃神州。井冈山的斗争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井冈山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之源。过去,井冈山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井冈山人民为保护革命旧居遗址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迄今井冈山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达100多处,其中24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井冈山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业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朱德委员长1962年重上井冈山时,挥笔题写了“天下第一山”。
经济建设情况
解放前,井冈山没有独立的行政建制,是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后,井冈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于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撤县设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2005年7月成立井冈山管理局。全市现辖21个乡镇场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97万人,总面积1297.5平方公里。1957年以来,井冈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垦殖山场,兴建公路,发掘资源,建设电站,创办工业,努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日趋完善的区位优势,制定了“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并不断加大改革开放步伐,经济由封闭迈向开放,由贫乏走向繁荣。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69亿元,比2000年增长6.2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23亿元,比2000年增长6000万元,超出“十五”计划数2300万元,年均递增19%;全年接待游客达21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5元,比2000年增长21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比 2000年增长962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8.2:30.2:51.6,“旅游兴市”发展框架已经形成。工业从无到有,已发展工业企业80余家,并形成了造纸、瓷业、硅酸盐、花岗岩、木材加工、竹制品、土特产加工等特色工业群体。农业生产已由传统型向科技型、开发型、集约型方向转化,特种养殖、特种水产、三高旅游农业等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呈蓬勃发展趋势。
井冈山既具有辉煌的历史,又有绚丽的自然风光,革命的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是一个集观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体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01年1月又跨入了“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的行列。井冈山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61.43平方公里,分为11个景区,76个景点,460多个景物景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先后开发了茨坪、龙潭、主峰、黄洋界、茅坪、龙市等6大景区、30多处景点。有迄今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好的 7000多公顷次原始森林,有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誉为全世界仅有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的覆盖率达到86%,空气质量远远超过国家一类标准,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郭沫若畅游井冈山后,发出“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感慨!
第五篇:革命老区2009年建设工作总结
2009年,市、县、镇、乡老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老促会的指导和各包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县关于加强革命老区发展的有关精神,主动把老区工作融入全市、县、镇、乡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大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发挥优势,扩大宣传,落实措施,加快发展。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力地推进了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历实经济发展基础。
立足各村村水源富集、平滩地多的特点,在**新打机电井3眼,配套2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0亩;在**行政村新打机电井2眼,配套1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0亩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老区人民增产增收。
我们组织将原七市、县、镇、乡、**等村奶牛饲养大户迁到**村进行集中饲养,现小区饲养农户饲养奶牛376只,蒙牛乳业集团派员全程监测标准化奶站1个,现日进站奶牛89多只,日产鲜奶1吨多。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三、着眼民生,解决涉及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立足实际,谋划2012年工作。
2012年,市、县、镇、乡革命老区建设工作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加快老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协调各包联单位,调动老区各族人民群众奋力争先、勇闯富路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老区群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
1、抓重点,全力推进畜牧业大乡建设目标
以肉羊繁育这个市、县、镇、乡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经营管理为手段,全力推进畜牧业大乡建设目标的实现。
依托**查二道背肉羊繁育改良基地,辐射带动**村、**村、**等老区村村,促力发展肉羊繁殖改良、育肥。2012年全市、县、镇、乡计划为老区村村农牧民调购肉用羊基础母畜1500只,其中**村580只,**村300只,**400只。同时充分发挥**村农牧民养殖白绒山羊的传统技术优势,在**村建设白绒山羊养殖小区,调购种公畜5只,基础母畜4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