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评议方法 达到常评常新.(2010经验材料)
创新评议方法 实现常评常新
建始县纠风办
近几年来,建始县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中,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去应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引领行评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效能化的轨道。通过不断创新评议形式、评议方法、评议环节,行业作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行风建设与业务工作也得到协调的发展。
一、创新评议形式,营造良好的评议氛围
1、创新宣传平台,拓展评议工作的影响力。为了扩大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影响力,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我县在营造行评氛围上有所创新。一是在县电视台开办“推进行风建设促进和谐发展”的专题栏目,报道各被评单位召开动员会以及查找和整改问题的动态。二是在《建始新闻周刊》、建始网上开辟“加强行风建设让人民满意”的专题栏目。三是开辟网上征求意见通道,将各被评单位的行风建设承诺挂在网上,让广大网民能对照监督。四是开展一系列在线访谈互动活动。今年,我们将重点开展“老百姓说行风”活动,将政风行风的评议权交给老百姓。五是抓好信息宣传。深入挖掘和采集全县政风行风活动的工作亮点,每周形成一期有推广、指导意义的活动简报,以点带面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2、创新评议载体,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我县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始终把保障老百姓的话语权作为重点。一是保证广泛性、坚持“三个发动”。即发动民营企业代表评议政风行风,发动基层群众评议政风行风,发动服务对象评议政风行风。二是坚持灵活性、拓展“五种途径”。即深入到各乡镇、各被评单位的基层站所“走下去”听取;把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民营企业代表以及服务对象“请上门”征求;向党员群众发放意见征求表、设立征求意见箱、公布征求意见电话号码“背靠背”收集;行评督察员通过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集意见或建议;利用现代网络传媒征求意见,在建始网上开辟“网上评行风”专题栏目,积极引导广大网民通过互联网向各被评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突出实效性。把握“四个环节”。在今年的行评工作中,为提高民意表达的广泛性和对民意吸纳的充分度,让老百姓能有效地融入到行风评议活动中,我县通过搭建网络评议平台,让更多的群众可以用身边最便捷的方式参与到行评活动中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县纠风办与建始网联合开办了“网上评行风”板块栏目。把“网络民意”通过收集、公示、转办、督办四个环节进行系统处理,县政府办公室定期对网上民意办理反馈工作进行考核并通报。对办理反馈工作不认真、不及时、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引起群众不满的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将由县纪检监察部门进行问责。
3、创新评议方法,增强评议对象的危机意识。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民主评议结果公正的关键所在。一是继续完善上下联动、综合评定的评议方式。采取上下联动的评议方法,评基层、促机关、带系统,以下促上;二是通过网络投票、报刊选票、随机抽访等多种平台,广泛征求普通群众意见,真正表达出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反映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的真实情况。今年,县纠风办在建始网上开办了“网上评行风”栏目,有效开展网络征求诉求、问效问廉活动。通过网络平台,拓展了全县百姓表达自己合理诉求的渠道; 对网民反映的部分单位和部门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的现象,及时通过电子监察系统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发黄牌、红牌,并将在年终绩效考核中扣分;对网民举报的为政不廉、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现象,纪检监察机关在充分保障举报人权利的前提下将及时展开调查。
三是简化过程、建立直评机制。今年,县纠风办、县电视台、县新闻中心将组织开展“老百姓评行风”系列活动,以随机抽取评议代表的方式,街道居民、公路沿线村民、边远村村民代表将对被评单位的政风行风进行最直观的评价,若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基层站所被评定为不合格,则该系统将直接列入下年度的重点评议对象。
二、创新评议环节,实现“查、纠、建”有机结合 今年行评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围绕查纠问题、为民解难、建章立制三个环节,力求取得评议的实际效果。
1、更加注重查纠问题。县纠风办组织被评单位广泛倾听民意,坚持开门纳谏。除了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向社会公开《行风建设承诺》外、还设立电子信箱、收集网络民意等渠道收集意见。行评代表也先后深入机关、农村、企业、社区等部门走访座谈,了解被评单位的行风状况。红岩寺镇针对各自不同的行业总共发放征求意见表600多张,发放对象主要是普通老百姓、客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党员干部、以及政风行风监督员。共收到来自不同行业渠道的意见和建议有90条,针对各自不同意见边查边改的有40条。红岩供电所在全镇范围内推行取消下乡流动收费,实行定点收费这一措施,在一些农户中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凌家沟村一组的用电户李运堂说:我是红岩寺镇最边远的用电户,今年75岁啦,身体也不好,平常又很少上街,每个月电费不到10元。如果我每 次上街来交电费的话,光车费都要花十几块钱,这太划不来哒。针对这一情况,红岩供电所及时进行整改,要求此类用电户在一次缴费时,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预交半年或一年的电费存入收费系统,然后保留用电户的联系电话在必要时主动和他们取得联系,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中石油建始加油站因短斤少两引起群体事件,县纠风领导小组决定摘除其行风评议合格单位匾牌;采取专项检查和暗访等形式,纠正和查处了少数中小学违规收取纯净水费、少数学校教师违规有偿家教等问题;加强干部职工作风建设,加大明查暗访力度,查处了某单位违规使用执法车送葬等问题;加大惠农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查处了少数地方违反退耕还林政策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今年以来共接到各类损害群众利益的举报8件(次),办结8件(次),立案查处4件(次),处分6人,通报4起,切实纠正了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2、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始终把改善民生,为民解难作为行风评议的落脚点。狠抓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的整改。官店镇委、镇政府研究,将计生办、农机服务中心、农技服务中心、畜牧服务中心、环保服务中心这5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站所一并纳入本次政风行风评议的范围,使参评单位达到12个,扩大了政风行风民主评议的覆盖面。县国土资源系统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问题,从6月中旬 开始,县局在全系统抽调56名精兵强将,分赴各乡镇全面开展了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并明确要求在今年年底以前必须完成90个村以上的登记发证任务。截止目前,已经完成外业调查23个村5830户,内业整理完成4840户,发放土地使用证3148个。我县高坪镇司法所开展行风评议以来,受理民事纠纷5件,调解5件,调解成功5件,带案下访、下调6件,解答法律咨询72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件,参与行政诉讼2件,协助政府拟定处理决定2件,回复当事人信访事项24件,为政府挽回经济损失60万元。县林业系统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林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其中行评代表提出的发展“非木”产业、扶持“非木”企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引起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县林业局联合财政局,争取项目支持,在龙坪乡、花坪乡扩大以紫油厚朴为主的中药材基地2000亩,在景阳镇、业州镇新建核桃基地1000亩,加快紫油厚朴、核桃板块基地建设,支持“玉泉中药材”、“天然果品”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民致富。
3、更加注重整改建制。按照边评边改边建的要求,我县纠风办组织被评单位建立整改工作台帐,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人员,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对收集的问题实行销号管理,按轻重缓急做到能立即整改的事项迅速整改,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千方百计予以解 决,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向群众说明情况,争取理解和支持。被评单位坚持边评边纠,边评边改,边评边建的原则,建立了一系列行风建设的长效制度。官店信用社主动纠正和完善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受到广泛好评。该社在营业大厅新开设了业务指南、干部职工工资花名册、建议留言簿等专栏和涉农资金兑付窗口,以方便服务对象办理业务。现在,干部职工、教师的工资在当月末全部到达个人账户,所代扣的费用一目了然,改变了以前由信用社变相“拖欠”其工资的现象。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村低保资金等涉农资金,农民随到随取,存取自由。烟叶产前投入贴息贷款以村为单位由村干部统一办理相关手续,使全镇7000多烟农集中时间和精力抓烟叶大田管理。县国土资源系统通过认真研究,重新修订《限时办结制》,将各所踏勘、报批个人建房和土地登记手续30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县局审批由5个工作日缩短至2个工作日;矿业权审查由5个工作日缩短至2个工作日,同时建立了县局各股室和各所工作台帐和工作任务月报告制度,加强督促检查,从而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据统计,今年行评期间,被评单位建立完善各项制度121个。
三、创新测评体系,确保评议结果客观公正
1、完善测评体系,突出系统性。一是充分尊重乡镇人民政府的“话语权”。按照评议系统,覆盖行业的思路,保障了乡镇人民政府的管理权、评议权和调度权。特别是在今年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工作中,坚持以乡镇人民政府为主导,上级主管部门协作的评议方法,取得了好的效果。二是增加第三方评议的权重,由过去的50%上升到60%。三是注重行评的融入性,把行风评议工作与县委、县政府每年组织评议群众最满意的基层单位、执法部门、涉农收费部门和由县人大组织开展的对政府机关的综合评议有机的结合起来。县委、县政府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城镇居民、农民代表对全县80多个正科级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综合评议,位列后五名的要写出书面检讨,分析原因,限时整改。同时,这些单位均列为行风建设的重点单位。
2、规范操作程序,体现公开性。将行风评议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部公开,在自查自纠阶段,各被评单位将查找出的问题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开;在征求意见阶段,行评代表通过各种途径征求的意见,进行归纳和梳理,县纠风办以文件的形式告之被评单位,并要求被单位要将意见进行公示或公开;问卷调查由县纠风办组织相关人员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当场密封,并请专业人员进行统计;电话随机抽访,由被评单位提供50个服务对象的电话号码,由县纠风办统一组织行评代表和被评单位代表随机拨打,由统计局工作人员现场 记录;集中测评由行评代表现场测评,现场统计,当场宣布,使评议测评工作更公开,更合理,测评结果更客观。
3、强化代表教育,力求公正性。行评代表是行风评议的执行者,其履行工作职责有一定的特殊性。县纠风办创新举措,对行评代表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一是严把选聘关,由单位推荐报名,纠风办考核、纠风领导小组聘任。二是建立行评代表库,把历年聘任的行评代表作为代表库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城镇居民、农民代表均占一定的比例,每年从代表中随机抽取50%,新聘任50%,既保证了评议工作的连续性,又保证了代表队伍的活力。三是加强对代表的监督,每年行评工作结束后,县纠风办通过跟踪回访,征求被评单位的意见,确保行评代表能公正履责。
第二篇:围绕“三亮三比三评”,让窗口单位常亮常新
围绕“三亮三比三评”,让窗口单位常亮常新
四子王旗旗直机关党组织在深入推进“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中,完善实施方案,公开亮诺接受社会监督,围绕“三亮三比三评”开展先锋竞赛活动,加强回访检查,进行整改提高,让窗口单位常亮常新。
立足实际,完善实施方案
旗直机关党组织,从实际出发,针对前期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本行业本单位特点的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各单位从服务流程,服务效能,服务考核机制等展开制定。目前,旗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回收“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48份。
公开亮诺,接受社会监督
围绕树立服务意识,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效率,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按照具体、实在、量化、可操作、可评价原则公开承诺并将承诺事项及履行承诺情况在窗口显要位置进行公开,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开展先锋活动,围绕三亮三比三评
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围绕“三亮三比三评”开展先锋活动,对在服务群众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业务能手和服务标兵进行评选,树立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回访复查,整改提高
旗直机关党组织加强了对党员的监督,通过查看台账,党员座谈,联点干部回访,上级机关复查,组织评议等多种方式进行复查。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在回访和复查中,对落实不到位的各项工作进行整改,使全旗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常亮常新。
(四子王旗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程虹)
第三篇:创新行评方式优化发展环境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创新行评方式优化发展环境经验材料
近年来,*县不断完善民主评议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构建民主评议长效机制,着力在优化县域经济环境,转变部门和行业作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上下功夫,使党风政风、行业作风明显好转,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完善工作格局纠建并举
*县在大力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
风过程中,按照“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不断加大民主评议工作力度,逐步完善民主评议工作格局,使民主评议工作渐趋规范科学。
县行评办按照“拓展评议范围,延伸评议内容,减少工作程序,注重整改实效”的要求,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企业评议政府部门、社会公众评议党政机关“三项评议”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三项评议”参评对象为全县85个正局级党、政、群团机关,企事业单位,评议覆盖面达100%。
创新评议体系确保实效
县行评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以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工作重点,以行评代表集中评议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为基础,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通过不断创新民主评议方式方法,力求评议工作取得实效。
在评议对象上创新。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将全县85个正局级单位,按执法职能强弱、服务基层面宽窄、宏观管理职能大小等分为三类,分别确定评议重点,采取可比性评议的方式,全部纳入行评对象。
在评议内容上创新。紧扣“改革、发展、稳定”主题,突出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的各类问题进行评议。
在评议方法上创新。改常规会议模式为活动参与模式。按照简单、高效原则,坚持一切从简。
在评议机制上创新。改阶段式为长效式,经过两年两批次的探索,逐步完善以上下联动单位为重点,整体推进,大范围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新模式。
在测评方式上创新。坚持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问卷调查与现场测评相结合,使测评的范围更广,结果更准确、更科学。
在代表聘用上创新。改“邀请式”为“双向选聘”,由代表递交书面申请,行评办组织考核,公开选聘。
坚持群众路线开门评议
在行风评议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政风行风评议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如县人事局、县国土资源局将有连贯性的工作科室安排在一个大厅里,建立“一站式”办公超市,在“一站式”服务大厅里设立局长服务岗,每日由一名局长或副局长在大厅里轮流带班服务。通过行评,许多单位的工作效率逐步提高,群众办事效率随之得到提高。
强化制度建设治标固本
为巩固评议成果,*县在不断创新评议方式方法的基础上,以建章立制为目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为构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长效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如制定《*县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制度》,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分析工作进展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步工作。各评议单位也结合自身业务工作实际和机关内部管理需要,相继制定《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多项规章制度,为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促进作风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树立行业新风奠定了良好基础。
《创新行评方式优化发展环境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创新行评方式优化发展环境经验材料。
第四篇:创新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法经验介绍材料
创新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法经
验介绍材料
“p0” style=““>近年来,随着 全域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30余个大型企业相续落户,前来务工的外来流动人口逐年增多,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引发矛盾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局结合辖区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法,积极推动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社会化、常态化和亲民化,确保了辖区社会治安局势持续平稳。
“p0” style=““>
一、整合资源,推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社会化”。一是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形成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
“政府牵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大格局,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各职能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形成了上下互动、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建设。今年以来,局借人事调整之机,有效整合警力,将一大批能干、会干、肯干的优秀民警选配到社区,同时增配社区民警10人;在县城6个社区成立了相应的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服务站,每个社区配置社区民警1名,协警2名,每个院落住宅小区选定1名联络员,负责辖区内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协调工作;组建了一支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协管员队伍,安排协管员进驻社区,由社区民警带领,专门从事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目前全县共有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专职人员15名,小区兼职管理人员50名。三是强化流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建立社区民警包片、协管员包村、出租户包承租人的信息采集格局,各派出所根据辖区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的布局,合理划分协管员责任区域,由社区民警带领协管员进行入户登记,及时采集出租屋和暂住人口的动态信息,最大限度地摸清流动人员的姓名、嗜好、体貌特征、前科劣迹、服务处所、主要交往人、收入与开销、居住地和家庭情况等,并录入警务综合平台。同时,根据辖区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积极协调劳动保障、财政、建设、工商等政府部门,探索建立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信息采集、应用机制,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和服务实战效能。
“p0” style=““>
二、立足管控,推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常态化”。一是立足以房管人,确保出租房屋不失控。按照“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登记备案制度,落实业主管理责任,明确出租房主职责包括对承租人进行法律宣传、督促承租人申报办理暂住证、协助民警开展入户清查、发现可疑情况随时报告等。同时,将房屋出租户分为“放
心、一般、重点”三类,实行分层管理,对出租屋有保安物业管理,安全保障措施完备,房主自觉履行治安责任,承租人员非重点人口的列为“放心”类,以主动服务为主,每月走访一次;对硬件设施能满足安全需求,房主基本能配合民警和协管员工作,承租人员非重点人员的列为“一般”类,以日常管理为主,每月半月走访一次;对硬件设施不完善,存在治安和安全隐患,房主不履行治安责任,租住人员为重点人员的列为“重点”类,每周登门走访一次。今年以来,全县共登记房屋出租1900套,下达整改意见30份,完成整改28份,对流动人口处罚8人次,取缔非法经营性门面7家。二是立足以证管人,确保暂住人口不失控。明确持证人在教育、社保、医疗、就业、维权等方面享有相关待遇,提高流动人口登记率,并加大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力度,在检查过程中一经发现没有合法有效证件的流动人口,立即进行核对核实,坚决杜绝各类违法犯罪
人员藏迹于流动人口中。三是立足以业管人,确保外来务工不失控。结合全县开发建设及大型建筑工地等单位雇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用工单位负责制,由每个用工单位指定一名流动人口管理员,负责单位内部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教育等工作,做到“用人登记、人走销户,每月统计、逐月上报”,使社区民警能够及时掌握用工单位流动人口动态情况,随时将流动人口信息录入数据库。四是立足以人管人,确保重点人员不失控。根据流动人员违法犯罪可疑情况及生活、工作情况,将流动人口划分为“重点人员”、“不放心人员”、“放心人员”三类,实行分级管理,明确责任区民警、出租房主及用工单位的管理责任,对无身份证件、来历不明、形迹可疑的流动人员进行跟踪管理,重点人员由责任区民警管理,不放心人员由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管理,放心人员由房东及用工单位管理,做到重点人员每星期检查
一次,不放心人员每半月检查一次,实现由“粗放式管理”向有重点的“精细化管控”转变,真正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列管、动态掌握、防止危害。
“p0” style=““>
三、主动服务,推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亲民化”。一是办证服务到位。不断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力度,在各派出所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并实行全天候“流动办证”服务。民警及流动人口协管员积极主动登门为外来流动人员办理暂住证,最大限度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方便,进一步拉近了警民距离,改善了警民关系。今年以来,通过便民窗口及上门服务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2050人。二是巡逻防范到位。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聚集地巡防力度,全力压降各类发案和安全事故,让流动人员能够住得放心,过得舒心。同时广泛开展治安防范宣传,宣传近期辖区较为高发的案件类型、防范措施、注意事项等,提升流动人口自我防范意识。三是法制宣传到位。利用摸排登记流动人口、上
门走访等契机,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法》、《暂住人口管理治安条例》、《暂住人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制意识。同时,在重点建筑工地、出租房屋集中区域,以制作条幅、摆放展板、发放资料等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流动人口遵纪守法、文明务工的意识。今年以来,共开展法制宣传1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四是征求建议到位。局要求民警在日常服务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倾听群众和外来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帮扶等工作,并及时进行汇总分析,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今年以来,共走访流动人口300余人,收集各类工作意见建议40余条,改进工作方法近5项。五是解决困难到位。定期开展流动人口劳动保障权益和劳动力市场秩序清理整治行动,进一步清理针对流动人口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限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流动人口人身、财产安全等违
法犯罪行为;切实将服务理念延伸到流动人口密集地的每个区域,认真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为外来流动人口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今年以来,共为流动人员办好事30余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第五篇:“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法创新”项目实施自评报告
“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法创新”项目实施自评报告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二〇〇八年一月五日
一、项目实施背景
从体制上看。我国行政机关和有关事业站都有上下联系的工作体系;而各级农业科研机构从历史到现在,没有形成上下联系的工作体系,与农业行政机关和有关事业推广部门也没有法定的横向联系,是一个上没有头,下没有脚的单位。科研与推广相分离。
从现行推广网络看。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存在网散线断的现象。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看。一方面,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创新,调动农民积极性带来的农业增长的潜力已经丧失,进入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杭州市农业资源匮乏,农业的发展更依赖于科技进步。另一方面,随着杭州市都市农业的推进,在产业布局上优势特色产业迅速形成,产业带建设步伐加快;在生产经营方式上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对农业科技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技术推广传播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科研机构成果推广的现状看。一是科研机构长期游离在农业推广体系之外,形成重科研、轻推广的观念;科研人员推广意识薄弱,形成了“科研---成果、论文---职称”的思维模式。二是成果推广途径单一,主要依靠农业行政和推广部门。三是服对象主要为分散的农户,他们对技术的需求不强,量大面广,推广难度增加。四是推广方法简 单,主要为“试验—示范—推广” 单一的模式。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和推广部门,面对千家万户分散农户的方法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见,我们市(地)级农业科研单位必须打破传统的重科研、轻推广的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履行农业科技推广的职能,创新成果推广方法,融入农业推广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推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成果推广应用方法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科技推广工作效率,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实现增产增效,提高农民收入。
我院从建院初就重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法创新,从工作思路、推广途径、服务重点和推广方法上进行创新,2007年初申报了该项目。经市考评办公审核确定以下创新创优内容:
1.观念创新。确立科研、推广并重的基本思路。
2.推广途径创新。由主要依托农业行政部门的县(区)、乡镇、村纵向农技网络开展推广,转变为纵向农技网与农业产业协作组织、成果的自主开发转化等多种途径结合。
3.调整服务重点。由原来的以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为服务对象,改为以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其他农业组织为重点开展技术服务。
4.推广方法创新。由单纯的试验——示范——推广的推广方法,转变为示范推广、培训农民、送科技下乡和农业信息服务相结合的综 合推广方法
二、组织实施情况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一是加强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管理。农业科研推广是我院的主要工作职责,开展成果推广应用方法创新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提高成果推广应用效果的重大举措。我院十分重视,明确1名院领导分管这项工作,明确院科技处为职能处室。把各项推广应用工作内容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考核。
二是加强创新创优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把项目的实施作为增强目标意识,落实各项创新措施,提高成果推广工作成效的有效手段。明确院党政办为项目组织实施的牵头部门,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负责。
2.积极争取,加强投入。利用各方面重视农业,加强农业和科技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的支持,通过相关部门的项目支持,每年投入200万元以上的经费用于推广工作。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科技力量投入。每年投入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科技力量达70人左右。
3.根据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本项目分三年实施,从2005年开始,2007年申请绩效考核。2005年,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成果推广应用新思路,并在实践中开展试点;2006年,按照成果推广应用新方法开展推广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2007年,进一步实施,不断 完善方法,形成完善的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并取得应用效果。做到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
4.政策引导,形成氛围。把成果应用推广工作放到与科研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规划和布置落实,并通过院科技发展规划、考核办法、分配方案等规划和制度,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转变观念,重视成果推广应用,重视方法创新,在全院形成重视成果推广应用,重视方法创新的氛围。
5. 加强合作,建立机制。新的成果推广应用方法的实质是一种合作推广方法。我们实行开门办院的工作方针,与县(区)、乡镇农业部门、农业产业协作组织和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分层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成果推广应用的组织体系。
三、完成情况
1.观念创新。确立科研、推广并重的办院方针。从2005年开始研究制定《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并于2006年正式出台并实施。通过规划的形式把“坚持科研与推广并举”作为我院的基本工作思路之一。放弃了农业科研单位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为成果推广应用方法创新从规划和观念上打下了基础。
一是在工作目标上体现科研、推广并重的思路。每年的工作目标都把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放在与科研和服务同等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上报的考核目标,还是向下分解的目标任务,都把推广工作作为主要工作。二是在制度机制上把推广工作和科研工作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科技人员业绩的测算和考核中把科技推广放在科研工作同样重要的地位,工作人员完成的推广任务业绩与科研任务同样作为分配的依据。并在院考核和收入分配办法中加以明确。
三是在日常管理上重视推广工作。在科技示范点的布点和检查上都由院领导亲自把关。每年年底都要对推广示范点进行评比,对示范效果好,影响大的点挂院示范基地牌子,到目前已挂牌6个点。对示范效果好的示范基地进行考核加分和物质奖励。
2.推广途径创新。农业科研单位传统的推广途径主要是依托农业行政部门,将研究、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通过县(区)、乡(镇)、村农技网络推广到农户手中。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迫切需要推广应用途径的创新。我院顺应这些变化,积极开展推广途径创新,由主要依托农业行政部门的县(区)、乡镇、村纵向农技网络开展推广,转变为纵向农技网与农业产业合作组织、成果的自主开发转化等多种途径结合。
一是以农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开展农业技术推广。(1)加强与供销社的合作,开辟新的技术推广途径。供销社是农业合作组织的牵头部门,在农业组织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积极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2006年1月与萧山区供销社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为之提供技术依托。(2)积极参与农业行业协会的工作。我院是杭州市食用菌协会的挂靠单位。多年来,积极组织全市食用菌生产者开展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研究、培训和示范推广,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在我市新培育了珍稀食用菌产业,年产值3000余万元,占全市食用 菌总产值的2/3。参与杭州市蔬菜产业协会,系副会长单位。积极组织会员开展新品种研究推广,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培训,推广新品种,普及新技术。(3)为有关农业合作组织提供技术依托。通过食用菌科技平台建设,在我市培育了淳安县威坪镇食用菌生产合作社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5家,并为之提供技术依托,为杭州天和水产合作社和桐庐香山水产合作社提供技术依托,为富阳市山村土鸡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
二是以基层农技推广网络为纽带,加快农技推广。继续加强与县(区)、乡(镇)农业推广部门的联合。从2005年起先后与临安、富阳、桐庐、淳安、萧山等县(区、市)农业局开展技术对接;每年参加市农业局组织的全市农业局长会议;每年派出9名科技人员到乡镇任科技特派员。
三是以自主成果开发转化为手段,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自主开发转化是我院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又一重要形式。以种子种苗为重点加快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的推广。我院从2006年起建立种子种苗基地2000亩以上,繁育水稻、蔬菜种子25000公斤以上,培养草莓、非州菊等组培苗25万株以上,繁育茶叶、草莓种苗1300万株以上,生产食用菌菌包30万袋以上,繁殖各类优质鱼苗3000万尾以上。这些种子种苗可种养面积达30万亩以上。如蔬菜所下属的杭州三叶蔬菜种苗推广站,2007年推广各类蔬菜新品种种子13358公斤,推广面积124054亩。
3.创新服务重点。农业合作组织、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 业是政府大力扶持的农业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随着都市农业的推进,我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越来越明显,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1.2%。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已培育市级以上有品牌、上规模、连基地、带农户的龙头企业226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3家,年加工值超亿元的50家;按照“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建成各类专业合作社420家。农业合作组织、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产业提升的主力军。
为此我们在服务对象上把原来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改为以农业合作组织、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为重点开展技术服务,不断提高推广服务成效和科技显示度。每年在优势农业产业带的农业合作组织、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25个以上,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综合示范,通过这些载体辐射带动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使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4.推广方法创新。农业科研单位传统的研究推广方法是按试验——示范——推广的过程开展。我院从实现提高农民素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农业信息、推广科技成果的综合目标出发,采用示范推广、培训农民、送科技下乡和农业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推广方法,提高推广效果。
一是建立科技示范点。每年在优势农业产业带建立科技示范点25个以上,直接面积1.5万亩以上。在示范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 综合示范,不断提高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的示范效果,促进了我市农业优势产业带的建设。
二是确定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市推广。每年确定10个我院自主育成或引进的新品种和5项自主研究或引进的新技术为重点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市推广。面积在15万亩以上。
三是创新技术培训。①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通过集中办班的形式,主要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②深入乡镇办班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的形式,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③开发农村网上教育培训系统,开展网上菜单式培训。每年培训5000人次以上。
四是强化科技信息服务。创办“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发“农村网上教育培训系统”、开发“农业专家系统”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2004年11月至今点击率达到160.79万次;“农村网上教育培训系统”已上传各类课件78个;编辑出版的《杭州农业科技》,编校质量得到提高,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
五是科技特派员推动。2005年开始选派9名科技人员分赴淳安、建德、富阳、临安、萧山、西湖区等县(市)、区的乡镇担任科技特派员,依托我院科技资源为所在乡镇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一是开展调查研究,为所在乡镇相关农业和农村工作出谋划策,当好参谋;二是围绕当地农业优势产业,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和解决农业生产疑难问题,为驻地乡镇引入各类新品种55个、新技术17项。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使农民增收1324万元。先后有11人次分别受到省、市、县政府的表彰和奖励,我院被评为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今年又派出了第二轮9名科技特派员。
六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每年组织各种综合性科技下乡和咨询活动6次,科技人员每年下乡入户1000余人次,累计编印技术资料138种,发放技术资料47150份,接受咨询17650人次。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项目的实施,确立了科研推广并举的理念;建立了符合农业科研机构自身特点和杭州都市农业发展实际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新方法;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加快成果推广应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1.推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一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加快。通过与各区(县、市)农业部门开展定期技术对接,新品种新技术推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扩大我院新品种新技术的影响,纷纷列入各地重点推广品种和技术指导计划,推广速度加快。如草莓新品种“红颊”通过示范、宣传和推介已经列入浙江省、杭州市和主产区(县、市)的重点推广品种,并通过与建德等主产区(县、市)农业部门和主产乡镇杨春桥的合作,并建立示范点,推广面积迅速扩大。该品种1998年引进,2003年全市面积300多亩,到2005年迅速扩大到4000余亩,并逐年增加到2007年的6385亩。平均亩产1769.6公斤,比传统主栽品种‘丰香’增产 10.9%,亩增产值2000元以上,农民年增收1277万元。再如“桑枝条栽培食用菌技术”通过与蚕桑主产区农技部门和产业合作社的合作,仅两年时间,推广规模达到170万袋以上,农民增收500余万元。
二是工作效率提高。以产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建立科技示范点,通过技术辐射,提高推广效率。在桐庐香山水产合作社、杭州天和水产合作社、杭州千岛湖渔业有限公司建立3个水产科技示范基地,面积1949亩,辐射带动面积31320亩,平均辐射带动比例为16.1倍;在富阳市山村土鸡专业合作社建立1个示范基地,规模4.5万羽鸡,辐射带动60羽规模,辐射带动率13.3倍;在杭州萧山江乐蔬菜酱品有限公司建立示范点1000亩,辐射带动面积5000亩,辐射带动率5倍;在建德永兴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5个食用菌产业合作社建立5个科技示范点,栽培食用菌148万棒(袋),辐射带动农户145户430万棒(袋),辐射带动率2.9倍。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一家一户搞推广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推广工作效率。
2.农民收入显著增加。通过方法创新,将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实现增产增收。根据对2007年33个示范点建设,13个新品种和9项新技术的推广和蔬菜种子销售情况的初步统计,农民增收达到24349.87万元。
(1)全年在产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园区建立科技示范点33个,示范点面积19532亩,农民增效2084.9万元。根据其中10个点调查,辐射带动面积36320亩、60万羽鸡的养殖规模和433 棒(袋)食用菌生产规模,预计增效3059.2万元。
(2)全年在全市重点推广了我院自主育成或引进的新品种13个、新技术9项,面积493500亩,农民增效13017.4万元。
(3)三叶蔬菜种苗推广站,推广蔬菜新品种种子13358公斤,可种植面积124054亩,可增效6188.37万元。
3.社会效益巨大。在提高农业生产者科技素质,促进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
一是转变生产者观念,增强技术需求。通过在合作组织、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使他们尝到了增产增收的甜头,也让周边农民看到应用科技的好处,从而使广大农民确立了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观念,激发了他们应用科技的积极性。
二是提高生产者素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2005年—2007年3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19283人次。
三是提高科技到位率。通过与各级农业部门合作,每年组织和参与各类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100万亩次以上,通过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服务等提高了全市科技到位率。
五、先进性与示范意义
我院开展的观念创新、推广途径创新、服务重点创新和推广方法创新—四位一体系统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法创新”,符合农业科研机构的实际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被省内宁波、金华、湖州等市农科院引入试用,成效显著。江苏省太湖地区农科所也引入试用,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