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促转型
务实干事奔小康—常村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寿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16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73%。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繁荣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是县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更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谋划及农业部门的实施推进,更离不开村一级干部的引领带头和老百姓的亲自实践。在近些年涌现出来的一些先进村中,正是有着一些忠诚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带领老百姓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才能在全县农村中脱颖而出。上湖乡常村这个以种植玉露香梨而闻名的村子,就是全县先进村的典型。结合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活动,通过对常村走访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常村基本情况
常村位于上湖乡西部,为古晋阳至马首邑的必经之路。全村国土面积16.4平方公里,辖常村、北梁、杨家垴、沟底4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206户、668人。全村耕地4700亩,退耕还林地1200余亩。常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坡多地广、日照时间长,生态优良、昼夜温差大,适宜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常村人民立足自身优势,经过长期的艰苦奋
斗,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农民人均纯收入全乡第一,林果产业规模效益位居全县前列。纵观常村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靠天吃饭的粮食作物种植阶段。长期以来,常村农业以玉米种植为主导,间种部分杂粮作物,基本属于靠天吃饭,农民收入受粮食产量和价格影响较大,增收不可持续且空间有限。
二是种植结构调整的起步阶段。为了打破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常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种植了以玫瑰红、红星、金冠为主打品种的苹果经济林。通过种植苹果,让常村人初步尝到了结构调整的甜头,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根深蒂固的农业思维,开启了常村农业产业改革的探索之路。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品种逐步老化,效益不断降低,常村的苹果产业也走向衰落。
三是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阶段。近年来,在全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政策引导下,常村抓住了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认真调研,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确立了玉露香梨新品种种植。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扶持帮助和常村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玉露香梨在常村落地生根并蓬勃发展。目前,全村梨树种植面积达到1850
余亩,占到了全部耕地面积的40%,被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授予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玉露香梨示范基地。今秋400亩香梨已挂果,产量约在10—12万斤,产值约40—60万元左右,之后每年产量产值可逐倍增长。待全部梨树挂果后,人均可增收3000元,玉露香梨已经成为常村人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二、经验启示
常村农业的蓬勃兴起,不仅带动了常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我们广大山区农村树立了典型样板。一定意义上讲,常村的发展模式就是上湖的发展模式,就是南乡的发展模式,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一是有一支务实重干的党员干部队伍。村干部是一个村子的带头人和领路人,他们的工作作风、能力素质决定着整个村子的发展走向。在常村正是有着一批老实做人、踏实谋事、务实创业的党员干部,才使得常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玉露香梨产业发展之初,为了赢得村民的支持和信任,村主干先行搞市场调研、向专家咨询,干部带头学技术,党员先行做榜样,为香梨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村支部书记侯志强,从1975年起,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年,这在支部书记中是很少见的,其中承载着他为全村长期的辛勤付出,更体现着村民对他为人处事、工作能力的充分认可。
侯志强带头出资5万元,成立了寿阳县玉露香梨科技有限公司,并第一批试种了6亩玉露香梨,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在全村逐步推广扩大种植面积,最终形成现有的规模。如今的常村,干群团结,文明和谐,经济繁荣,是全乡首屈一指的先进村、富裕村。
二是有一股敢想敢干的冲劲和胆量。山区农村普遍受自然条件及经济水平制约,长期发展滞后,难以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但客观冷静分析,我们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在不利条件下挖掘自身潜力的决心。常村同大多数农村一样,除了土地没有其它资源优势,发展同样面临着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困境。但是常村人没有因此固步自封,而是大胆探索,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找准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有限的资源里发现无限的商机,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推动农业产业不断上档升级。从种玉米到种果树再到打造玉露香梨产业园区,在一次次的产业更新换代后,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三是有一种不懈探索的决心和毅力。小富即安是在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往往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就满足于现状,干事创业的劲头慢慢消减,没有了更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和动力。反观常村,在玉露香梨产业取得成功之后,常村人并没有自我满足停下继续发展的脚步,而是在谋划更加长远、更
可持续的发展。他们在扩大梨树种植面积、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继续推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出了“双培双带”战略,同步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并且已经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常村还按照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理念,规划在未来几年,将常村打造成集农产品物流配送、采摘加工、种养殖以及农家乐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综合发展园区,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思路对策
立足山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山区农业大有可为,前景十分广阔,常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关键是找准结合点,选好突破口,把一切有利因素调动起来,凝聚各方力量投向山区农业,带动山区经济快速发展。
一要借好外力。凭风借力好行船。山区农村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自主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仅凭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短期内很难形成突破。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路,用市场观念和工业思维来经营农业,学会借助外力、寻求合作,实现壮大自身、共赢发展的目的。一是要整合优势资源。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把农村闲置耕地、荒山荒坡等土地资源集中打包,形成一定规模的资源储备,完善对外合作的基础条件。二是要开展招商引资。加强对外联系和交往,利用一切场合和渠道寻找合作的机会,以资源引资金、换项目,只要有志于、有利于山区农业发展,外地客商、本地企业家、能人大户、大学毕业生等各类人群都可以引进来。依靠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来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以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合作模式,把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等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实现企业效益与农民利益的捆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要引进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山区农村致富的典范,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发展思路和运行模式,别人的人才、技术等都可以为我所用。在技术人才的引进上,要借鉴景尚乡的经验和做法,以优惠条件把外地技术人员吸引过来,给工资、给土地进行免费试种,牺牲一点眼前利益,换来的是技术大革新、产业大发展。
二要激活内力。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不论以何种形式经营农业,这一点都不能脱离和改变。只有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农民主动求新、求变、求突破,才能实现农业的转型跨越和可持续发展。如何把我县山区农村搞活,关键是谁来引路、谁先尝试。村干部作为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带领农民致富的主心骨,就要身先士卒,带头搞试验、做示范,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帮助农民消除疑
虑、放开手脚。只要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人人想发展、谋发展的浓厚氛围,眼前的困境将迎刃而解,山区农村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要政府加力。农业的特殊性质及山区农村的现实状况,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对山区农村的扶持力度。在优惠政策的制定上,每年的专项扶持资金要雷打不动,并适度增加财政投入,扩大扶持范围,细化帮扶措施,使政策更加科学完善。充分考虑山区农业较平地农业的先天劣势,在政策上要予以适当倾斜,以鼓励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企业、老板、大户扎根山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把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山区农村转移,当务之急是解决水、电、路等瓶颈制约,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种养规模、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便利。在服务体系的建立上,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加快培养农村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综合运用手机、网络、电视等信息媒介,搭建起便捷的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方便农民获取信息,指导生产;要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小农业与大市场的对接,引导帮助农民开拓市场,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组织协会的培养,建立成熟的市场营销服务体系,降低市场风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