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引领战略转型与创新发展--童云芳
文化引领战略转型与创新发展
—————杭钢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报告
童云芳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今天,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杭钢集团隆重召开全国企业文化现场会,授予杭钢集团“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这对杭钢集团全体干部员工是极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在此,我谨代表杭钢集团,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杭钢集团创建于1957年,是一家以钢铁、贸易流通、房地产为核心业务,环境保护、酒店餐饮、科研设计、高等职业教育、黄金开采冶炼等多元产业并举并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将超600亿元、利润超12亿元。近年来,杭钢集团先后荣获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150多项,并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2004年度、2007年度全国最具影响力企业,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离不开杭钢全体干部员工的团结拼搏和优秀企业文化的引领支撑。借此机会,再次向大家致以诚挚的谢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杭钢集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建设百年杭钢的宏伟目标,坚持以企业文化引领战略转型,以持续创新推进科学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为做大做强做优杭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杭钢文化的特点
杭钢文化吸收和传承浙江文化的精髓,经过一代又一代杭钢人的不断探索、实践和提炼,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国企特质、杭钢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1、市场导向的战略文化
杭钢集团由于地处杭州这个国际风景旅游城市,钢铁发展规模受到限制,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钢铁规模可以不扩张,但杭钢不能不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杭钢集团紧紧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制定了“钢铁主业精,产业结构优,经营机制活,企业形象美,经济效益好”的发展思路,确定了“钢铁主导,适度多元,创新应变,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企业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为杭钢集团改变单一产业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确的发展战略要得到有效实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执行文化体系作为支撑。多年来,杭钢集团广泛开展以“培育执行文化,提高执行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企业文化融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全过程。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早晨7点45分的早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各种生产经营问题。通过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快推进执行文化体系建设。比如,在财务管理上,制定了各子公司不准对外担保、不准对外拆借资金、不准擅自对外投资“三个不准”的硬性管理规定,确保了各子公司的资金安全。经过长期培育和不断完善,集团上下已经形成了坚强有力的战略执行文化,保障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转型的成功实施。
2、多元统一的开放文化
任何优秀企业文化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善于吸收其它文化的精华,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杭钢集团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要求,积极推行股份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先后经历了改制重组、挂牌上市、与民企合资合作等重大改革阶段。如何处理老企业与新发展、钢铁产业与非钢产业、传统的公有制与新兴的混合所有制、集团的国有独资与
子公司的混合所有制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成为事关杭钢集团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多年来,杭钢集团坚持“向一切先进企业学习,学习一切企业的先进经验”的学习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束缚,跨越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吸收一切有利于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管理思想和文化精髓,为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智力支持。
在善于广泛吸收优秀文化基因的同时,杭钢集团十分注重自身文化的传导输出,努力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文化就渗透到哪里,让杭钢文化在每一个产业领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着力营造宽严并济、创业创新、踏实肯干、朝气蓬勃的文化氛围。我们注重加强集团母子文化的融合管理,用共同的价值观统一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使他们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认同并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杭钢人无论到哪个行业、哪个地区,融入哪个群体,在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和自我约束等方面都拥有鲜明的杭钢文化标记。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无私奉献的“杭钢人”意识,已经成为杭钢集团稳健较快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
3、人企合一的和谐文化
作为一个拥有近两万人的大型国有企业,杭钢集团始终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努力以文化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我们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为了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大力开展实事工程建设,先后投入10多亿元实施了住房补贴、车改、企业年金、健康体检、疗休养和环境整治,员工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大为提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收入水平,钢铁主业员工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17520元增加到2009年的64169元,非钢产业各子公司员工收入也得到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托起杭钢就是托起我们自己的未来”,这是杭钢集团人企合一和谐文化的真实写照。在杭钢,员工与企业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事业共同体。为帮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有机统一,杭钢集团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扎实推进素质工程建设,通过开展全员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员工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4、建业报国的责任文化
杭钢集团始终坚持把加强社会责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十五”以来,杭钢集团累计投入技改资金50多亿元,在加强综合利用、控制总量排放、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钢铁产业实现废水零排放,各项环保指标一直优于国内同类型企业,厂区环境明显改善,“绿色杭钢工业游”被杭州市列为首批国际化旅游景点,成为宣传“文化杭钢”、“绿色杭钢”、“和谐杭钢”的重要窗口。
杭钢集团始终高度关注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积极回报社会。近几年来,在为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等各类社会慈善和公益活动中累计捐款近5000万元,与省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8个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并出资200万元设立浙江大学“春晖助学工程——杭钢奖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此外,还承担了杭州市医疗固体废弃物和有毒铬渣无害化处理任务,有效解决了困扰政府和市民多年的城市环保难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杭钢文化的脉络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杭钢文化伴随着杭钢的创建而孕育,伴随着杭钢的发展而提升。纵观杭钢53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企业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升华、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历史。
1、实干文化引领创业发展
杭钢创建之时,条件艰苦、百废待兴,杭钢人以“勒紧裤腰带,定要建个钢铁厂”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硬是在杂草丛生、荒冢遍地的半山脚下,建起了浙江省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为国家和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杭钢集团自建厂之初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办起了厂报,组建了技术学校、职工业余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和体育协会,培养和锻炼了浙江第一代钢铁工人,涌现了一大批生产能手和英雄模范。改革开放后,杭钢先后成立了文联、艺术团,编纂了《杭钢志》和《杭钢年鉴》,传播企业精神,弘扬新风正气,营造
昂扬向上、凝聚人心的舆论氛围。进入新世纪以来,杭钢集团总结提炼了“以钢铁意志做人、建业、报国”的企业精神、“是钢铁就要成脊梁”的企业价值观、“创造财富、贡献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宗旨、“诚信、双赢”的企业道德,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2、市场文化引领跨越发展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杭钢集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努力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高非钢产业反哺钢铁产业的能力。战略转型意味着杭钢集团不仅要从比较熟悉的钢铁产业向不熟悉的、有一定风险甚至较高风险的贸易流通、房地产、环境保护等新领域拓展,还要由单一的所有制向国有、民营、外资混合的所有制转变,与方方面面有着不同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的企业进行合作,文化的碰撞和价值理念的冲突在所难免。
针对这些问题,杭钢集团明确了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即以市场文化为导向,破除封闭、僵化、保守、拖沓、短视等一切不利于战略实施的文化障碍,大力弘扬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效率、共赢等一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积极因素,使企业文化更好地引领战略、服务战略、支撑战略。凭借思想上的解放、文化上的升华,杭钢集团依托钢铁、多元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如今,杭钢集团非钢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已经走在全国钢铁企业前列,非钢产业成为集团发展的新支柱,形成了钢与非钢并举并强、体制与机制全面变革、管理与文化同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3、创新文化引领科学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杭钢文化活力迸发的关键基因。近年来,杭钢集团以思维创新为先导,提出“没有创新就没有思路,没有思路就没有举措,没有举措就没有出路”的创新文化理念。在钢铁产业发展创新上,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坚持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主线,以建设精品作业线为目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改方针;在非钢产业发展创新上,我们提出并实施了“思路上要大胆,决策上要慎重;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就着力加以培育;有进有退”三条原则;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上,我们提出并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导师带徒、提合理化建议、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等活动,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07年,在杭钢创建50周年时,我们提出了打造百年杭钢,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愿景目标,创新文化建设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正是由于思维上的创新、文化上的引领,有力地推动了杭钢集团的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党建创新以及其他一系列创新,广大干部员工把“肯吃苦、肯吃亏”的优良作风与创业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生动局面,企业发展步入了历史最好时期。
三、杭钢文化的作用
在杭钢集团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育市场意识,坚定发展理念
市场意识是制胜市场的关键,发展理念是引领市场的航标。十多年来,杭钢集团走过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其重要标志就是初步实现了战略转型的目标,市场化能力全面提升,市场竞争意识深深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杭钢集团一直把竞争意识和市场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各级管理人员努力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运用市场化思路来经营和管理企业,推动企业逐步完成了市场化的蜕变。面对转型发展中的重重困难,杭钢集团坚定科学发展理念,做精做强钢铁产业,做实做强非钢产业,不仅使钢铁产业在没有增加一寸土地的前提下产量提高了三倍、优钢比提升到85%,而且使非钢产业蓬勃兴起,成功实现了战略突围。
2、强化制度建设,推动转型升级
杭钢集团的发展源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持续推进,但是任何改革都会涉及到利益格局的打破和重新构建,都会涉及到改变旧有文化和再造新兴文化。为应对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复杂局面,杭钢集团坚持以市场文化为先导,建立健全以经济责任制、资产责任制、党建责任制和“四好”领导班子考核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融合力。同时,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制度“废改立”工作,累计废除制度95个、修改和新订制度131个,使公司制度体系更趋完善,管理绩效持续提升,保障了战略转型的顺利进行。
3、推进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
文化优势铸就品牌力量。杭钢集团的核心优势和能力,不仅体现在资金雄厚、信用良好上,更体现在企业文化对杭钢品牌的塑造上。我们聘请专业机构对品牌标识进行总体策划,并创作了《杭钢颂》、《钢铁脊梁》、《杭钢组歌》等文艺作品,有效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在非钢产业发展过程中,杭钢母品牌对子品牌的核心优势和能力的输入,对非钢产业发展和品牌成熟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非钢产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所创造的影响力价值、品牌价值、无形资产价值也迅速增长并聚集,反过来又有力地提升了杭钢集团的品牌形象。钢铁产业和非钢产业共同携手打造杭钢大品牌,对杭钢集团的稳健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杭钢文化建设的感悟
杭钢集团多年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既取得了积极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这里,我们有三个方面的深刻感悟:
1、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转变思路是核心
思路决定出路。杭钢集团实施战略转型既是社会形势、生存环境和市场压力下的一种被迫选择,也是传统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主动选择。企业要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有效解决内外部各种复杂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转变思路至关重要。实践证明,转变思路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在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创新思维、形成共识,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真正形成上下同欲、政通人和的良好氛围,保证企业战略转型的顺利实施。
2、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管理是关键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文化只有落实到每一个管理环节中,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落实从严管理,推进管理创新,是杭钢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年来,杭钢集团坚持把从严管理落实到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个环节,努力营造严谨细致、精益高效的管理氛围,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迈上新台阶。今年以来,我们又把推进管理升级作为全年工作的主题,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推进管理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融入管理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在研究管理规律,改进管理思路,创新管理体制和手段上下功夫、见实效,才能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3、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是重点
发掘特色,彰显个性,是企业文化生命力的重要表现。杭钢集团在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并赋予新的内涵,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紧扣时代的企业文化体系。从创业文化到实干文化,从市场文化再到创新文化,充分体现了杭钢企业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对杭钢集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是重点,只有在锻造富有鲜明个性的特色文化上重创新、出实招,才能持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真正成为推动企业稳健较快发展的强劲动力。
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是杭钢集团努力做大做强做优、打造千亿企业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活力,提高文明素质,满足广大干部员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新局面,促进企业持续稳健较快发展,为我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大家文化”引领企业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
“大家文化”引领企业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邯郸洗选厂1956年筹建,1959年12月正式投产,是我国解放后自行设计、自行安装的第一座大型选煤厂。近年来,该厂通过大家品牌文化的创建,推动企业跨入了发展快车道,提升了企业技术核心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外部环境竞争力、人才队伍竞争力。该厂连续荣获全国煤炭工业50强选煤厂、全国煤炭系统文明单位、全国煤炭工业企业文化优秀单位、全国优质高效选煤厂、行业级质量标准化洗煤厂、中华环境友好企业、改革开放35周年企业文化竞争力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以大爱大境界为追求,激发文化活力。
邯郸洗选厂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该厂厂长张秀捧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的精神,就是企业的精神;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的文化。” 2011年,该厂立足以“邯选是我家,发展靠大家”为标志的浓厚家氛围,积极打造独具企业特色的“大家文化”,提炼了立家之本—仁爱;治家之策—宽严;成家之德—担当;持家之道—勤俭;兴家之举—卓越的文化五要素,形成了以爱为纽带的“大家文化”体系。
2013年以后,受市场因素影响,该厂入洗原煤量大幅减少,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经营形势日益严峻。厂党政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
广大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培育出“大爱大境界、大选大市场、幸福大厂家、选煤大专家”四大核心理念,提出了建设“教学、运营、生产”一体化大型选煤基地的发展新蓝图。
全厂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践行品牌管理的具体措施,打造可复制的管理模块,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2014年6月,在全煤系统企业文化暨五精管理现场推广会议上,被授予全国煤炭洗选行业唯一一家企业文化品牌单位。
以大选大市场为方向,展示企业实力。
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邯郸洗选厂坚持发扬自我加压,敢于拼搏,全面构建“大洗选”生产经营格局。
为提高洗选工艺水平,近10年来,该厂不间断地进行了重介改造、浮选改造、尾煤压滤与成型改造以及重介工艺改造及扩能工程、煤泥分级浮选工程、配煤仓扩建工程、汽运原煤返仓工程、尾煤压滤车间、尾煤型煤车间、高压配电工程、优质煤返仓工程、受煤坑改造工程、全重介技改工程等三轮四大工艺改造和十大工程建设,洗煤技术集脱泥无压三产品重介、煤泥分级浮选、浮选精煤快开压滤脱水、尾煤压滤、干燥成型四大工艺于大成,实现了洗煤工艺精细化、控制技术数字化、技术装备国际化、先进技术集成化、组织生产简单化,精煤产率、精煤合格率、数量效率等关键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大洗选”格局日益完善。
以幸福大厂家为最高境界,凝聚队伍合力
先后实施了六区五园三广场开拓林建设:把整个厂区规划为休闲区、办公区、工业区、工业厂房、煤炭储存区、生活区,先后改造更新了澡堂、食堂、员工宿舍、生活区周转房等设施,600亩厂区全部实现硬化或绿化,厂区融入森林中,森林环抱厂区,展现了绿色邯选的新理念,企业面貌与职工幸福指数得到了大幅提升;充分挖掘古赵大地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建成了富含典故底蕴、浓厚文化渲染的掬秀园、畅园、怡园、馨园和迎宾广场、聚合广场、健身广场,凸显工业的整洁美、环境的和谐美、生活的品质美、厂房的便捷美,彰显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启动了煤炭储存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新建扩建近万平米储煤棚,开辟了开拓林,4万余平方米的煤炭储存区由风吹日晒、煤尘飞扬变成了绿树掩映,清洁敞亮,实现了“煤中见美”新境界。
以选煤大专家为依托,铸就发展动力。
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了后备人才资源库,制定了相应的开发目标,制订了管技人员日常履职考核、动态管理、能上能下、后备干部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年终进行了考核评议,末位换岗,形成了量才使用、人尽其才的良性机制;对工程技术人员采取课题攻关,要求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工艺、设备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难题攻关活动,并限时拿出成果。在职工中大力推行五小劳动竞赛,每季组
织一次职工“金点子”收集评议,通过对成果的效益进行科学测算并给予奖励,为建设一支超强干部职工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组织20多项洗煤工艺课题攻关活动,其中原煤配煤和精煤水分课题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实现用户满意度提高45%,精煤质量综合合格率95%以上,厂核心技术优势凸显;厂《四粒级选煤工艺的研究与应用》通过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工艺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针对煤泥水管理中絮凝剂系统添加的环节,研发了《全自动模拟智能式絮凝剂添加设备》荣获了国家专利。
第三篇:创新服务理念文化引领发展
创新服务理念文化引领发展
——淄川区交通运输局大力加强交通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对于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力量、提高效率、树立良好服务形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交通运输属于服务性行业,既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人文关怀。淄川区交通运输局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入手,用文化建设引领交通事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一、以集约化为重点,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淄川区交通运输局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一是按照二级治超站标准投资180余万元建设了面积 1100 ㎡的监察大队办公楼,并且有效整合办公资源,投资2600万元建成了以监察大队为中心,与运管所、汽车维修行业管理所、综合性能检测中心实行集约化办公,总占地面积50亩的综合办公场所,为运输业户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
二是不断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按照“站所合一”、“四位一体”的要求,先后投资980余万元,对西河、寨里、岭子、昆仑、杨寨、洪山、罗村、磁村、太河、峨庄、商家、东坪12个乡镇交管所和客运站进行了规范化改造,形成了“乡镇交管所、客运站、地方公路管理站、货运源头管理办公室”四位一体的交通管理模式。
三是办公场所在外观设计、上墙图版等方面全部导入省厅统一的VI视觉识别系统。按照“职责明晰化、业务程序化、形象统一化”的要求,制作了统一规范的政务公开栏板,办公桌统一放置工作牌,挂牌服务,持证上岗。推行了“七个统一”,即统一标志标识、统一外观颜色、统一办公桌椅、统一政务公开栏、统一执法装备、统一上墙刊板、统一内业档案。
二、以规范化为目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淄川区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全区交通运输中心任务,以制度建设为总抓手,先后制定实施了35项日常管理制度规范,交通管理业务逐步规范,运输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有力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抓好一切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不断修订、补充、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坚持依靠制度管人、管事和管权。编发了制度综合文本《淄川区交通局制度汇编》。该汇编包括交通运输的运管、修管、稽查、公路管理等子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局机关办公制度等,内容涵盖了交通运输行业的方方面面。为了加强局办公车辆管理,降低车辆费用开支,提高车辆使用效率,确保行车安全,制定实施了《淄川区交通运输局车辆使用管理规定》,从车辆的购买和处置、管理职责、日常使用、维护管理和责任处罚五个方面对办公车辆的使用作出了明文规定。特别是对车辆使用管理的责任进一步细化,对违反管理规定的责任人明确了相应处罚措施,按照责任程度大小分别规定了惩处标准。在全局实施禁酒令管理规定,严禁工作时间和工作日中午饮酒;严禁酒后上岗;严禁酒后驾驶车辆;严禁驾驶公车或着标志服饮酒;严禁到可能影响执行公务的场所饮酒;严禁酗酒。对违反禁酒令的行为,分别制定了通报、警诫、降职、撤职等处罚措施。
二是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制度的学习宣传,使全局干部职工深刻领会制度内容和要求,达到从内心真正重视,从意识上保证自觉执行。利用局机关每周一的集中学习时间,由专人带领学习制度内容,讲解制度制定的背景及相关要求,指出贯彻落实制度的重要意义,让参加学习人员充分了解制度制定的初衷,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以科室站所为单位,开展自学活动。给予大家充分的学习自由,根据各自学习能力和自有空闲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积极开展制度知识竞赛,通过参与四项制度学习教育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重视制度,学习制度、落实制度的自觉性。
三是健全监督体系,保证制度落实到位。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淄川区交通运输局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深入推进制度执行力建设。领导带头,减少制度执行的摩擦力,强化制度执行的制约力。提高执行力,离不开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
肃性。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制度,还必须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不断加大检查力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一些制度不落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及时受到查处。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坚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无论谁触犯了制度,都依法依纪进行了严肃处理。同时,按照“全面覆盖、全程监督、全员执行”的要求,科学设计制度的运行程序,配套实施监管措施,以加强制度运行的过程化管理为抓手,对制度制定、制度发布、制度公开、制度落实、制度修订等环节进行了规范统一,理顺了信息沟通和反馈途径,完善了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体系,达到了“制度运行到哪里、监管就覆盖到哪里”的目标。
三、以人本化为核心,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在全局树立了以人为本,全力打造“学习、服务、廉政、和谐” 团队的发展理念。设置各类文化展板160多块,建立文化长廊2处;建成“淄川交通辉煌五十年”公交车展室;开通了网站和党务博客;创办了《淄川交通》信息刊物;自行设计、制作完成了交通卡通形象,并在基层服务场所亮相;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淄川交通建设五十年” 书画艺术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般阳桥记》交通史书结集出版,为交通运输行业又增添了一份精神食粮。该书详细记载了古般阳县境内78座古桥的概貌及其结构形式、地理位置、所经道路,或重修情况和历史作用,对现存的40座拍了照片,并介绍了许多历史路桥知识。这是一部桥文化的专辑,也可作为一部交通地理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另外,《般阳桥记》对淄川古今志书没有记载的41座桥梁作了详细调查记录,对其中现存的23座拍了照片,填补了我区交通志书的空白,这对于古桥的发现、挖掘、保护亦具有重要意义。该书还记载了与桥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风俗人情、桥梁轶事、故事传说,既具史料性和实用性,又有文学性和可读性。
大力推进交通文化建设,是交通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交通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交通文化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内聚人心、外塑形象”两个方面,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约束、外塑和辐射等基本功能。交通文化所倡导并实践的价值理念通过外化而为广大社会公众所了解、所感受,并将激励我们为建设富饶秀美幸福新
淄川做出贡献。
第四篇:创新发展乡贤文化 发挥乡贤引领作用
桂园街道创新发展乡贤文化
发挥乡贤引领作用
为更好地助力林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桂园街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通过在村(社区)大力开展“新乡贤”示范引领,乡贤文化进学校、社区等以及乡贤主讲道德讲堂,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社区)深深扎根。同时,街道还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街道,建设美丽村(社区)。
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培育时代精神。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借助乡贤力量繁荣基层文化,厚植乡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街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举措。桂园街道大力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培育时代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搭建乡贤文化传播平台,传承优秀文化。为更好地凝聚乡贤力量,传承优秀文化,街道多措并举,组织开展乡贤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广场活动,将拍摄创业励志微电影,创办讲述乡贤故事的杂志,制作优秀家庭的家族记忆相册,来传播、普及乡贤的优秀文化成果。此外,还通过搭建乡贤论坛、企业家协会等平台,来引导乡贤诚信立身、信誉立业,将自身优秀的经验反哺社会。
举办乡贤主讲道德讲堂,涵养主流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贵在增强自觉、重在落地生根、难在持久深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就要打牢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为更好地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引到深处,敦厚民心民风、激励向上向美,引导市民向乡贤看齐,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坚持接地气、贴民心,坚持常态化、长期抓,涵养主流价值观,以积土成山的精神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
第五篇:以创新驱动战略推动通信产业转型发展
以创新驱动战略推动通信产业转型发展
宽带网络市场要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分两批向19家民营企业发放了虚拟运营商牌照;虚拟运营商对推动电信资费降价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其主要价值在于通过引入互联网企业创新思维,促进电信行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基础电信运营商应立足自身优势与特色,在云、管、端各个领域准确定位自己,努力推动产业的转型与创新;对所有电信业务均实行市场调节价,目的是全面提高电信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5月17日是“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在这个节日到来前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就世界电信日主题、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领域、放开电信资费促进行业竞争、虚拟运营商、基础电信运营商如何以创新赢得市场等热点问题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记者:今年世界电信日主题是“宽带促进可持续发展”。请问,鼓励民资进入电信领域是否也涉及宽带业务?
苗圩:宽带网络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应该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宽带发展的主要指标与自身纵向比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横向比差距却在扩大。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指标排名,我国宽带的国际地位大约在70至80名之间,与我们在国际社会应有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其根本原因就是宽带建设滞后于发展的需要。去年国务院实施了“宽带中国”战略,今年一季度国务院在研判经济形势时进一步将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与铁路、公路等量齐观。工业和信息化部也连续两年启动了专项行动计划。我们相信,在各方面高度重视之下,通过加大投入与政策扶持,我国的宽带发展会全力赶上去。
对于促进宽带网络发展,我们一方面要全力贯彻落实好“宽带中国”战略,通过推动实施宽带中国专项行动等措施,持续提升我国宽带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将通过向民间资本开放宽带接入网业务,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到我国基础电信领域的建设和运营中来,通过竞争促进企业宽带服务能力提升和资费水平的合理下降,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便捷、优惠和多样化的宽带服务。
记者: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文件,对所有电信业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苗圩:为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要求,我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决定,对所有电信业务均实行市场调节价,电信资费由市场决定。这次放开的,包括固定和移动的本地、长途、漫游语音,短消息,数据业务等所有电信业务资费。做出这个决定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进一步鼓励市场竞争来推动电信业务资费水平下降,充分发挥市场“无形的手”对资费的调控作用,全面提高电信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这里我要强调一句,老百姓的期望,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相关企业的努力方向。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社会各界对电信业引入民间资本期望很高,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工作推进情况。
苗圩:电信业是民生行业,关系千家万户和老百姓的利益,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热点也比较多,社会关注度高。向民间资本开放电信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不仅关系到电信业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信息消费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直接关系到广大电信用户的切身利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2012年6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大力简政放权,按照“少限制多鼓励、宽进严管”的原则,对于看得准的、符合方向的、能够开放竞争的业务,全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
重点在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第一,去年我部启动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工作,并分两批向19家民营企业发放了试点批文。近期将根据企业申请情况,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第三批批文。第二,在增值电信业务方面,自2012年底重新受理IDC、ISP申请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新发放IDC许可证85件、ISP许可证142件。第三,还有一项正在推进的工作,就是宽带接入网业务试点,我部已经草拟了试点方案,完善后适时推出。
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领域,必将进一步促进市场竞争,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服务质量,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
记者:虚拟运营商是“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领域”的一个标志,近期虚拟运营商纷纷放号,电信运营商由3家一下子发展到22家,会不会引发电信资费价格战等无序竞争的情况?是否会对传统的三大运营商业务构成冲击?
苗圩: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电信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引入民间资本的重要举措,具有里程碑意义。转售企业进入移动通信领域,有助于通信资费进一步合理化,将促使基础电信企业逐步消除运营中部分不合理规定。当前,一些转售企业已经推出了创新的业务与服务,比如有的承诺两年内每月话费上限封顶,有的承诺在一定时间内用户流量不予清零。这些来自市场的压力将有力地促使我国基础电信运营商业务、服务的调整完善。
转售企业与基础企业适度竞争是必然的。我们希望这种竞争是良性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战的形式。以目前的市场情况看,简单的价格战也难以长期立足于市场,低于成本的价格战更无法存活。我们看好转售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与特点,在新的平台上开发更多新产品、新服务,为通信业务扩充更多的功能,从而创造新的价值,提升产品的性能价格比。
记者:有观点认为,现有的虚拟运营商资费和业务与传统运营商相比没有太大突破,虚拟运营商打破垄断、进入基础电信领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您对此如何看待?
苗圩:从目前已经发布移动转售业务的品牌及资费方案的情况看,有语音业务半年内不限时长的,也有数据流量2年内不清零的,还有很多灵活制定的资费方案。这些都是传统基础企业目前没有提供的,是被广大用户普遍欢迎和接受的,这就是突破,是引入民间资本对于老百姓来讲最直观的感受。
我们认为,在现阶段,虚拟运营商进入市场,对资费进一步合理化将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这个作用也是有限的。虚拟运营商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说价值在于创新,通过将现有业务和通信服务进行设计组合,推出新的技术、业务和商业模式,比如在同等资费情况下让用户获得更多的产品,更多个性化服务,以此赢得市场信赖。
记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还面临哪些问题?
苗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领域,促使经营主体增多,用户有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会暴露出来,比如服务质量保障、市场竞争秩序以及经营主体长期服务能力等。这些问题对监管部门来说是全新的、全方位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工作思路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第一个关键词,完善政策。要立足现实,通过试点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修改完善。第二个关键词,创造环境。要让民间资本进得来、留得下,不能成为“玻璃门”、“弹簧门”。第三个关键词,加强监管。我们将一手抓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一手抓市场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公平竞争,全力保障用户合法权益。
记者:适度竞争无疑将激励电信市场创新。请问您如何看待电信市场上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同样是创新,您认为虚拟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各自有何不同特点与规律?电信运营商下一步应对技术与市场变革的挑战,实现创新发展的前景在哪里?
苗圩:随着民营企业进入电信市场,电信市场主体增多了,竞争更有活力。这对用户来说是好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电信市场中三家国企仍处于主导地位,新进入的虚拟运营商,只是拿到部分资源来开发业务,和传统的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各自优势、特点不同,应当是合作双赢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排斥。
目前,虚拟运营商的创新更多地是借鉴了互联网企业创新的思维与做法,与传统企业的发展思路有着很大不同。在业务创新方面,微信的出现某种意义是对短信、话音乃至视频通信等传统业务的替代。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互联网企业常常首先考虑的不是挣用户的钱,比如去年兴起的打车软件甚至反过来付给用户钱,某些虚拟运营商推出了月消费封顶模式,某种意义上就是不限通话时长。这些创新现在可以说正在发生,还将喷薄而出,我相信一定会给全国通信用户带来一波又一波的惊喜。
三大基础运营商,尽管在体制机制方面受到一些制约,在响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方面不如民营企业,但在面对来自市场新进入者的竞争时,依然有强大的传统优势和自身特色,依然是通信业创新发展的主体,比如在大用户、重点行业、资金需求量大的领域,其地位是难以替代的。与此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引入传统工业,改造和提升着传统产业,创造出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这样新的巨大市场。如果说互联网是人与人、人与服务的连接,那么工业互联网就是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机器与服务的连接,这将使得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我认为这应是电信运营商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这不仅对其自身的发展有好处,对工业的转型升级也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我国基础运营商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虚拟运营商,而是互联网等OTT业务的冲击。运营商最大的忧虑,是未来可能会“被管道化”。事实上,运营商不仅仅在管的层面有优势,在端和云的等面也可以大有作为。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下决心推动产业的转型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