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电信战略转型与业务创新的学习与思考
中国电信战略转型与业务创新的学习与思考
http://www.c114.net(2005/7/7 10:59)
摘 要 文章从理念和对策等方面围绕中国电信产品与服务创新展开探索。文章认为,理念是中国电信业产品与服务创新的首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八个观点,即新经济观、新系统观、新网络观、新业务观、新接入观、新基站观、新终端观、新用户观。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中国电信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目标是“一个用户,一个标识;一个客户,一套服务;一个客人,一个世界”,其可能的选择是实施“蓝色海洋”的竞争战略和“鸡尾酒”策略。
关键词 产品与服务 创新 理念 “蓝色海洋” “鸡尾酒”
当前,中国电信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电信企业要完成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仅靠政治责任感和社会意识是不够的,必须靠自身拥有的实力和创新的能力。产品与服务创新是电信企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电信业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理念
对今天的电信企业来说,由于价值链被分割,已经由过去的简单上下游关系变化为价值网络,价值创造主体复杂,运营商控制能力降低,现实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著名学者斯坦福大学谢德荪教授认为,“在动态的环境下,其实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理念的竞争。”这也是中国电信业产品与服务创新的首要问题。
1.新经济观:体验经济
(1)体验经济
“所谓体验就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很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可记忆事件。而服务只是指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一般性大批量生产。正如服务经济的地位高于产品经济一样,体验经济高于服务经济。由于一项服务被赋予个性化之后,变得值得记忆,所以一项服务的顾客定制化,就使它成为一种体验。如果顾客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那么体验本身也就可以看成某种经济上的给予。它创造的价值来自个人内在的反应。”《体验经济》作者派恩关于体验和体验经济的论述,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
从人们对水的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出发,到咖啡豆、速溶咖啡包、咖啡馆等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地获得对“增值”与“体验”的理解。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所形成的相关市场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是促使“体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可以认为,体验已经逐渐成为继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
(2)完美体验还需“深度支持”
“新人类”们所认同的核心思想是:“我要购买那些能够给我带来个性化生活的东西。我要购买那些能够让我创造自己、了解自己的东西,购买那些能够让我实现心理自主的帮助和服务”。这一核心思想所反映出的新理想之路揭示了消费个性化的潜在趋势。在过去的标准企业逻辑中,人们必须臣服于由生产者决定的消费规则和条件。但消费个性化的真正精髓是逆转旧逻辑,它要求商业世界的代表者们在个人空间而不是组织空间中运作。这种支持成为商业世界新的、更高的目标,被《支持型经济》(The Support Economy)一书的作者称为“深度支持”(deep support),它依赖于一种新的经济框架和一种新技术媒体来提供具有历史开创性的东西。
深度支持需要两个世界的结合:一个是地区性的、现实的,另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的。一方面,深度支持总是在当地实现,众多企业将会以各自的独特产品和服务共同提供深度支持。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广阔的、联合的、反应灵敏的网络才能跨越时空,向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任何需要支持的人提供支持。没有数字媒介,深度支持只是空谈。
(3)电信发展与体验经济
人们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物学根源,要求通信不断向多媒体和全媒体发展;现代社会在满足人们基本层次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方面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作用,要求通信不断向前发展;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满足社会各领域丰富多彩的信息需求,需要通信不断发展。一句话,在以“体验”为特征的新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电信发展的空间巨大,对内需要“深度发展”,对外需要“深度支持”。
2.新系统观:始于客户(TOP DOWN)
(1)以客户为中心构建我们的服务系统
近百年来,传统的电信系统基本上是一切以运营商为主导,以网络为中心,以技术为推动,运营商无需理解和关心客户的需求。这一系统观长期主导电信业,并曾经带来巨大的成功。但这一系统观也导致严重的后果,典型的例子就是以运营商主导推动的ISDN和B-ISDN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就在于继续坚持以网络为中心的理念,导致技术上近乎完美、业务却裹足不前,最终被市场所抛弃。而互联网的发展正好相反,基于开放式、无中心、网络自治、终端智能等设计理念,初步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使得互联网上的应用空前繁荣,从而不断推动底层网络的发展,进而改变了整个电信业的格局。面对不断开放的竞争环境、不断提高的客户需求、不断进步的实现技术,始于客户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构建电信的服务系统,让客户看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网络而是服务,让系统不再关注网络的最优而是服务的最优。
(2)让客户告诉我们需要什么服务
现实中许多企业还不理解多样化与定制化的区别,他们大量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种类,通过各种广告媒介传播产品和服务信息,导致顾客必须从日益增多的产品和服务中,费尽心力寻找自己需要的那种产品。事实上,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需要直接、持久、个性化的服务,他们不喜欢被一视同仁,而需要公司对他们做出有意义的关怀。
实现每个客户驱动的服务与产品创新并实现跨越的全部内涵,在于与顾客建立持续的互动关系——与顾客开展持续的、形式多样的“一对一”互动对话,方能真正理解客户,赢得客户的“心”。而采用数据库和交互技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起点的新服务系统,成为服务与产品创新并实现跨越的关键。电信的生产过程与客户的使用过程的不可分性,使得这种个性化服务具有极好的跟随性,用户会时时、处处、事事教你怎样去做。因而,企业能精确地确定客户的具体需要,高效地为用户生产定制化的产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独特的消费体验。
3.新网络观:智慧网络
(1)智慧网络
从电信网络的发展角度来看,网络的用户识别、业务感知、能力提供以及接续控制,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智慧网络的关键。按照“始于客户”的新系统观,全面提升客户体验的关键在于电信运营商能够与客户建立持续的互动关系,知道每个客户在何时、何地使用何种业务。因而,智慧网络需要具备以下关键特征:
——对客户进行唯一标识,以便将客户与其消费行为紧密对应;
——及时、准确地获知客户的位置信息,以便判断客户所在的环境特征及相应可支配的网络资源;
——通过灵活、高效的能力提供和接续控制,调配相应的网络资源向客户提供相应服务。
具备了上述功能的智慧网络,将改变目前电信网络的复杂、对用户不友好的形象,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体验。
(2)智慧网络的实现
通过呼叫控制与业务的部分分离,智能网技术提高了运营商的业务提供能力,缩短了新业务开发周期,并且引入了号码可携带等新特性。但传统的智能网技术侧重于电路交换技术,在能力提供、接续控制、移动性支持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智慧网络”的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3G和NGN都在朝着“智慧网络”的方向演进,并且有逐渐融合的趋势。从技术上看,集中的或者分布互联的数据库技术、无线检测技术和基于分组的网络是网络实现的关键。当然,从现有网络向“智慧网络”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演进过程。新网络的实现方式从总体上来说,应是智能网技术的再发展,是移动网络发展的新趋势,是NGN概念的新运用。
4.新业务观:两头在外
(1)大象无形
信息时代,行业的界限将越来越难以界定,电信市场也由封闭式体系转向全面开放式体系。能够通过终端直接与广大的用户进行联系,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成为最容易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类业务的分销渠道,将成为运营商的优势所在,其关键是如何保持和提升这一优势。未来最成功的电信服务将表现为“大象无形”,隐身在信息化社会的各项服务之中,很有可能电信运营商被忘掉的一天才是其新的大发展的一天。
(2)开放服务与终端,做到各有精专
当前,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原来与通信无关的信息传递与我们已经息息相关。从电子图书、网上浏览、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网上教育,到伴随着电子政务工程的实施而相继出现的银行、证券、海关、税务、教育、医疗、社保等行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信息化建设的勃勃生机以及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为未来通信业务的推陈出新展现出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作为电信运营商,其所拥有的各方面资源毕竟有限,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化应用不可能上下通吃,因而需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掌握的有限资源,专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掌控网络资源这一竞争优势。而对于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多样化的终端接入,运营商应完全开放,将其提供权交给伙伴,选择权交给用户,自身专注于发展“智慧网络”,形成核心竞争力。
(3)打造相互依存、可持续发展的跨行业生态系统
在传统的电信产业中,由于业务种类相对单
一、用户体验不被重视,造成了其价值创造的过程通常是呈现单向的链状状态,运营商在所谓的产业价值链中常常轻易居于链主的地位。随着信息服务的迅速发展、普及以及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渐现,整个电信产业形态正不断发生裂变,越来越多的跨越电信行业的主体可能涌现出来,电信竞争的环境也将由产业价值链上的少数者垄断,逐步演变成为多个主体相互依存、在竞争合作中不断寻求平衡的电信生态系统。在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中,运营商只有乐于和善于与各方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客户创造优质的服务和更大的价值,同时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努力搭建一个聚集各方优势、共同满足用户个性化业务需求的平台,才能确保整个电信生态系统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
5.新接入观:ABC法则(ALWAYS BEST CONNECTED)
(1)频率资源有限
无线通信方式使人们摆脱了线缆的束缚,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这种优越性是移动分流固话的重要原因。无线通信的这一优点来自于特定空间内电磁波“无处不在”的覆盖特性,但同一空间内相同频率的电磁波将会相互干扰,适合通信的频率又局限于某一特定范围,因此无线频谱就成为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为了使电信、电视、广播、卫星等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共存,需要对有限的频率资源进行规划,使得特定的通信系统只能占用指定的频段。
(2)没有最好,只有适合
用户总是希望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得任何方式的业务,蜂窝移动通信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方面的通信需求,然而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有限的频率资源又制约了用户可同时获得的带宽,从而制约了用户可获得业务的形式,难以满足用户在“任何方式”方面的通信需求。
以业界抱以极大期望的3G为例,用户静止、步行、车载时的理论最大带宽分别为2Mbit/s、384kbit/s、144kbit/s,并不能满足用户对大容量数据文件快速下载的需求,更不能满足人们的期待——在没有线缆的拘绊下获得今天在固定宽带上所得到的体验;此外3G终端之间的通信必须由运营商网络来承载,而在手机与PC之间的数据同步、手机与电视机等信息家电之间的控制协同等应用方面,3G的这一特性反而成了多余。也正是3G的这些“短板”,造成WiFi、WiMax、UWB、Bluetooth等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相互补充、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
同时应该强调的是,以光导纤维为传输介质、以激光为光源的光纤通信,具有传输容量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突出优点,是构成现代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层的主要通信方式,其范围也将从网络骨干向网络边缘不断发展。因此,没有哪一种接入技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适合的技术。
(3)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条件下的经济平衡
在有限的频率资源和无限的客户需求之间,如何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矛盾的解决需要尊重各种接入技术“各有所长”这一客观规律,并“随需应变”,在性能与价格、方便与可靠等方面寻求与之匹配的最佳接入方式。这种“最佳”应当是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可能是最高的带宽,也可能是最低的资费,还可能是最便捷的方式,等等。应当把“最佳”的评判权和决定权交给客户,运营商的重点在于发挥各自的差别优势,向客户提供便于控制的、灵活的工具和手段,使客户能够获得最佳的连接方式(always best connected)。
6.新基站观:电灯理论(哪里需要那里亮)
(1)人类活动的“二八”规律
经济学上有一个“二八”规律,谈的是关键的少数与次要的多数。在人们的通信活动中,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虽然无线网络是按照全地域覆盖来设计与建设的,但仅有20%左右的通信是在室外完成,而另外80%左右的通信是在室内完成的,也就是说出现了“种瓜得豆”的现象。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回报,实现“种豆得瓜”呢?
事实上,现有的移动无线覆盖技术和组网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网络覆盖的进一步优化,网络成本、基站成本、频率干扰、容量限制等因素,导致了许多“路灯不算少,屋里还是黑”的现象。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做到哪里需要哪里亮。
(2)消费的不可逆性
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使用户充分体验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通信所带来的巨大便利。因此,近几年来移动电话用户迅猛增长并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与此同时,宽带与窄带接入业务的发展也是如此,宽带对窄带拨号上网的替代效应不断增强。从用户的体验角度来看,对于可灵活移动、高接入带宽的通信方式的逐步依赖,已经使用户通信消费的行为具有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而,固网运营商不能一味固守传统的通信方式,应考虑如何迎合、满足用户对于移动和宽带业务的需求,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要。只要经济允许,人们用上电灯不会回到油灯,用上移动不会回到固定,用上宽带不会回到窄带,这就是所谓“消费的不可逆性”。
(3)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于模仿和替代的
在当今竞争的社会中,竞争对手之间相互的模仿和复制屡见不鲜。就电信业而言,固网运营商所拥有的核心优势就是其庞大的固定电话线资源,这是其他运营商尤其是移动运营商短期内所难以弥补和复制的。因此,建立在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新的网络与业务,是其他运营商真正难以模仿和替代的。
(4)“电灯理论”
如果我们形象地把基站看作是一个通往信息高速的接入点、一盏使用信息网络之灯的话,现有的千万条电话线完全可以成为深入千家万户的信息高速的新接入点、信息网络之灯的新灯头。根据人们使用信息网络的需要,换上灯泡,哪里需要哪里亮,从而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纵观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1991年开始建设宏伟的“铱星计划”,天空高挂的66颗卫星使铱卫星移动电话成为唯一在地球表面任何地方都能拨打电话的公众移动通信工具。但经过10多年的飞速发展,地面蜂窝式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成为铱星系统失败的最重要因素。这是技术专家无视经济规律的结果,归根到底是市场选择技术,而不是技术选择市场。
就像当年人们的通话需要主要是在城市一样,今天人们对高速数据的需要似乎主要是在室内。从哪里接受并提供服务以实现期内技术性能、经济价格与发展潜力最佳,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
(5)新接入点的考虑
MAP(Multi-Access Point)依托于现有的铜缆网络资源,借助综合化、智能化的室内无线接入点设备(MAP)作为收发基站,利用各种短距离无线接入技术来重点解决室内环境下无线网络的覆盖问题,其全业务功能形态应支持有线与无线、宽带与窄带、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终端接入方式,并配合网络进行认证、计费和位置管理,成为人们通往信息高速的入口。
7.新终端观:路路通
(1)电信需求空间的大扩展
单位与单位(C2C)、家庭与家庭(F2F)、人与人(P2P)、机与机(M2M)是通信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产生的市场总规模是完全不同的数量级别。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通信方式将产生根本的变革,传统的人与人“通信”的概念和内涵将大为扩展,最终演进的方向将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毫无疑问,机器与机器的通信将无处不在,其所包容的信息通信流量也将呈几何级数上涨。
(2)新终端的范围
为了能够适应未来人人、人机乃至机机的通信,就需要有相关的“网关”设备,在运营商网络以及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终端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从终端来看,MAP为现在和将来有联系网络需要的各类终端畅行网络打开了大门。采用“路路通”的命名方式,主要寓意是体现其强大的兼容性和支持全业务功能形态。
在未来的通信方式中,电信终端也将突破今天以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为主的局面,走向空前的多姿多彩。而服务于人是其存在的根本。新电信终端需要具备以下关键特征:简单、标准的网络侧接口;涵盖大部分有联系网络需要的信息产品;支持大量丰富多彩的应用。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从大信息产业的视角来看,消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传媒业、教育业、文化业、娱乐业等,都是其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必然也意味着要在上述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作为支撑信息产业发展的网络基础设施,在面对未来进行思考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能够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各方面可能的需求,可以说未来终端的多样性将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而容纳和支持多样化的终端将是未来运营商实施创新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只有共同发展与进步,才能创造更大的通信需要与更丰富的应用终端。
8.新用户观:但求所用
站在最终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用户最为关心的是最终享受到的业务体验,是能否时时、事事、处处、安全、方便、畅通、廉价地享受到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对于提供业务的方式、所采用的技术、所属的运营商网络却并不太在意;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来看,深刻认识用户更高层次的需求变化,把工作重点从今天的如何保留更多用户转移到明天的如何发展更多用户、促进更多用户使用,将成为新的趋势。而“不唯所有,不唯所在,但求所用”,应成为新的理念。
中国电信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对策
1.“311”思考
基于对上述理念的探讨,笔者认为中国电信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目标,可简述为“一个用户,一个标识;一个客户,一套服务;一个客人,一个世界。”简称“311”。
一个用户,一个标识(One Subscriber,One ID Number):即每一个用户将可以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唯一的且可以终生拥有的号码。这一标识,将成为中国电信向用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个人通信助理,不仅应用于中国电信提供的固定电话类服务,还将应用于移动电话、数据宽带、多媒体视频等各类业务。
一个客户,一套服务(One Customer,One Set of Service):即中国电信将为每一个拥有“311”号码的用户提供一套用户定制的电信服务,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诸如亲情计划(一种长途优惠措施)、积分奖励等各种定制服务。这些定制服务可以通过消费者与中国电信的交互完成。另外,由于每个消费者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唯一号码,中国电信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消费者的消费特性(时间、地点、所用业务、所用终端、使用的网络等)进行分析,为消费者量身定制电信服务。用户可以拥有服务组合套餐计划,如宽带服务、多媒体服务、语音服务的组合等。
一个客人,一个世界(One Guest,One World):即每一个“311”用户都将享受到中国电信所提供的不断创新的信息体验。中国电信将为他提供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信息世界,使他拥有与众不同的个人电信服务定制环境,“311”目标的提出,是顺应社会经济生产由产品向服务、体验迈进的新思考,是实现“智慧网络,个性服务,温馨世界”的新思路,是实现电信运营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积极探索。
2.中国电信可能的选择
(1)“蓝色海洋”的竞争战略
当今社会,物质的高度繁荣使许多行业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企业在过度拥挤的行业里竞争,是无法长久拥有出色业绩的。要想获得持续的赢利性增长,企业就必须开创一个没有竞争的市场空间,即欧洲工商管理学院W.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教授所指出的“蓝色海洋”。在“蓝色海洋”里,需求是发现、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你争我夺抢来的。因此,企业在这里有足够多的机会快速取得赢利性增长。而在“红色海洋”——现已存在的行业里,企业之间常常是明争暗斗、相互较劲,以求在有限的需求中多分得一杯羹。随着市场空间越来越拥挤,企业的赢利和增长前景也就日趋黯淡。
开创“蓝色海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创造出全新的行业;另一种也是更常见的形式,即通过拓展现有行业的边界,在“红色海洋”的内部开辟出一片“蓝色海洋”。
从对电信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中不难发现,电信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面临艰巨挑战的时期。量收增长的不平衡趋势,反映了新增用户的低端化和价格竞争的激烈程度;本地电话的移动趋势,正在大量侵蚀固网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长途电话的IP趋势,对每个运营商来说都意味着利润的降低;互联网接入的宽带趋势和增值业务市场的繁荣趋势,听起来是个好消息,但问题是如何做大;商务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产业界和企业的领导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中国电信市场上的竞争还很不充分,各运营商之间竞争的焦点仍然主要集中在价格方面,近乎惨烈的价格战使得各大电信运营商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运营商应及早摆脱低层次价格战的束缚,通过技术、业务、服务、管理的创新,塑造自身的独特竞争力,尽快从过度竞争的“红色海洋”转移到超越竞争的“蓝色海洋”是非常关键的。而要在竞争中开辟出一片“蓝色海洋”,关键在于研究、感知客户需求,通过发现和创造来满足客户要求,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避免和降低竞争的同质化,与其他运营商形成不在一个层次上的差异化竞争的局面。毫无疑问,如果仅仅把竞争的目光放在与竞争对手争夺固有的市场份额上,目的是打倒对手、揽尽现有的用户需求,则只能永远淹没在“红色海洋”之中,眼望着利润的一天天流失不能自拔;而如果运营商能够通过不断的创造并捕捉新的客户需求,开拓出一个没有或少有其他运营商能够克隆和争夺的市场空间,则在新的业务领域中,市场竞争将有可能变得毫不相干,从而使得自身在定价时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未来的电信市场竞争将不仅是“共同把蛋糕作大”,而且可能是“做出新的大蛋糕”。
中国电信把“转型”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中国电信需要转型,需要开辟出一片“蓝色海洋”;融合将是未来网络和业务发展的主旋律;如何变移动的后来者、广电的旁观者、IP的被动者为融合的先行者,是中国电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2)“311”与“鸡尾酒”策略
①一片蓝天
从网络实现的角度考虑“311”的实施目标,可以归纳概括为“三大网络、一点汇合、一片蓝天”的“3-1-1”。作为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三个业务网络———交换网、数据网、移动网,通过“路路通”设备即MAP作为汇合点和切入点,充分依托固定网络资源在带宽方面的优势和无线接入手段在室内环境中的灵活性与高效性,实现多样化终端的接入和多元化业务的支持。而运营商在通过MAP直接面向多样化的各种类型终端的同时,也拥有了在规模上难以计数的客户沟通的桥梁,这不啻于是面向了一片辽无边际而又前景光明的蓝色天空。
②一片汪洋
从业务实现的角度考虑“311”的实施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三大业务、一点接入、一片汪洋”的又一个“3-1-1”。作为中国电信市场未来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VoIP业务、IPTV业务、移动通信业务是三个重中之重,而通过MAP设备实施一点的业务接入,能够实时、无缝地支持上述三大业务乃至各种类型、难以预知的新业务,从而开创出一片包罗万象、由客户自由定制的业务之海。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11”的实现不是远在天边、空中楼阁,其各项业务与当前中国电信开展的各项业务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311”业务的发展是目标和推动力,而现有的业务是始点和基础保障。
在与固网话音业务的结合方面,“311”的实施能够起到促进电话用户放装的作用。一方面,对于普通家庭中的男女老少,成为“311”用户的成本比目前成为移动电话用户的成本低得多,但是却可以享受到接近移动电话用户的服务。另一方面,通过“311”的实施,每个用户能够获得中国电信提供的终身唯一号码,这将有助于提高其忠诚度。在未来各全业务运营商相互竞争用户的情况下,用户将会优先选择能够提供唯一号码的运营商。这些优势无疑能够起到促进电话放装和保持现有用户的作用。
在宽带业务的发展方面,目前遇到的主要矛盾在于终端的瓶颈以及宽带应用的缺乏。而随着“311”的实施,这两个矛盾都将迎刃而解,从而推动中国电信宽带接入的放装掀起新一轮的高潮。一方面,具有标准化接口和网络交互能力的MAP设备的引入,使得运营商网络可接入的宽带终端的种类大大丰富,使用的方便性和广泛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311”的实施能够促使以宽带化、综合化、个性化、交互性和主动性为基础和特征的电信增值业务得到迅猛的发展,各种以宽带为基础、以客户体验为核心的业务应用,在现有宽带业务的基础上范围大大扩展、数目层出不穷,且具有难以预计的发展空间。
此外,“311”的实施特别是MAP设备的全面引入,能够为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建成后,在新的网络架构下实现各种新的业务应用提供较为扎实的基础平台和接入延伸。类似VOIP、IPTV等业务的引入,能够在“311”的推动下快速展开。同时“311”的实施,促使在核心网的边缘实现对用户的控制,从而为多样化NGN应用的引入奠定了基础。
最后,“311”的实施是中国电信攻防兼顾、长短结合的策略,将形成集团上下发力的着力点,使中国电信“大放装”的成长DNA在新时期、新平台上迎来新的春天,并促进社会综合信息化的大发展。而推动信息化,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的市场创造,进而获得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④“鸡尾酒”策略
未来电信市场的需求将朝着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发展,消费者的“胃口”势必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使得电信运营商如果只提供某些单一的业务内容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各运营商苦苦求索的哪怕是
一、两个关键的“杀手应用”也将不可能出现,未来真正的“杀手应用”在于多种业务之间的千变万化的组合应用,就像调制鸡尾酒一样,酒保并不需要去逐一研究如何酿造原酒的工艺,也免去了相应的专门设备投入,只需把手头的各种原酒按照一定的品种和比例巧妙地混合在一起提供给顾客就行了。而形形色色的鸡尾酒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感知、迎合顾客的口味和审美需求。
从“311”的实现来看,未来运营商通过对各种业务需求进行重新业务组合实现创新,其拥有的网络以及MAP设备就好比调制鸡尾酒的容器,能够为最终客户根据自己的个性化要求随时定制所需的业务提供基础。这种组合、调制的“鸡尾酒”无疑比各种单纯的“原酒”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价值。
3.构建中国电信业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梦幻工场
(1)回归通信的原点
从原始的定义来看,所谓“通信”一般是指通过某种手段、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消息的有效传递。通信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传递消息,而消息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例如:符号、语言、文字、数据、图像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消息面向的对象及其种类将越来越多,人们对传递消息的要求和采取手段也将越来越复杂。如果还“通信”以本来的面目,结合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可以将通信概括为:“人(机)通过终端经过网络跨越时间和空间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电信运营商在通信过程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而运营商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也恰恰在于面对服务对象(人(机))和信息形式大大拓展的环境,如何快速、经济、有效地实现终端、网络等因素的最佳组合。
(2)新业务函数
对上述通信的几大要素进一步分析,可以获得电信业务的属性变量,包括用户、时间、地点、内容、终端、接入手段、速率、收费方式等等。随着对业务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发现更多的属性变量。
假设电信业务具有N个属性变量,分别表示为:A1,A2,A3,…,An。每个属性变量有不同的取值,以Mi(i=1,2,3,…,n)表示属性Ai取值的数目,ai表示属性Ai的某一个具体值,用aij(j=1,2,3,…,Mi)指定属性Ai的第j个属性值,则可以将特定的电信业务表示为属性值构成的向量:
S=(a1,a2,a3,…,an)
例如,当a1表示“宽带用户”,a2表示“ADSL接入”,a3表示“512kbit/s下行速率、128kbit/s上行速率”。那么业务向量(a1,a2,a3)就表示向宽带客户提供上行下行512kbit/s、128kbit/s的ADSL宽带接入业务。
通过对不同业务、可使用时间、可使用地点、业务内容、终端、接入手段、收费、速率等的组合,可以产生出不同的业务。所能产生的业务数目可表示为:
X=M1×M2×M3×…×Mn
随着我们对业务属性、属性变量的深入认识,上一公式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新业务层出不穷的“梦幻工厂”。
当然,将理论上存在的众多业务变成实在的、能向客户提供的业务,网络必须要有必要的支撑机制。基本的前提是运营商能够时时、处处、事事了解用户,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网络需要具备客户感知(customer senses)和偏好管理(Profile Man?鄄agement)的能力,即CS&PM。
(3)统一客户体验渐成共识
一段时间以来,以2003年6月国际DHWG成立和2004年7月国际FMCA成立为标志,国际制造业和运营业对多接入设备(MAP,X-GATEWAY)的研究开发和移动网络与固定网络的融合(FMC)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客户视角和固网移动融合(FMC)。对以客户为中心,统一客户体验的网络发展目标,共识很多;但对怎样实现,实现的路径、重点和路标方面,不同的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由于其出发点不同,基于其各自现实和长远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呈现了丰富的多样性。梳理下来有三条清晰的脉络:一条是以移动及其高速、分组化发展为重点和主线;一条是以固网及其宽带化、软交换化发展为重点和主线;还有一条不容忽视的,是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双向化发展。
从近来与设备厂家的交流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努力。但不管是以IMS为出发点,还是以NGN为出发点、以SIP信令为基础,支持各种无线和宽带接入手段、支持各种通信和娱乐终端是其共同点;另外一个方面的努力就是强化NGN应用的开发,终端的丰富多彩、各行各业的应用可能是NGN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是宽带/固定网络长期发展的空间所在。统一客户体验,多种接入手段共同发展已渐成共识。
结 束 语
终端与业务走向全面开放和丰富多彩是大趋势,服务与体验走向充满人性和独特个性是大潮流,传统电信运营商在这场变革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能否把握客户并提供需求和服务实现的最佳平台。
人们的耳朵和眼睛很难区分语音和图像的质量高低;人们的眼睛和指尖很难感受数据的收发快慢;当人们不再受一网一终端、一网一号码的约束时,电信“沃尔玛”时代就将来到。
朱 健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邮电部“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全国邮电劳动模范”、“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称号。作者:朱健 来源:中国电信网
第二篇:中国电信ICT业务转型进入新阶段
中国电信ICT业务转型进入新阶段
来源:电信技术时间:2008-5-7 作者:佚名保存本文进入论坛
导语:ICT(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发展ICT业务成为信息服务提供商也已是电信运营商的共识。在“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指导下,作为中国最大的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通过ICT业务这把利器加速转型进程,已成功地推出了ICT系列服务,志在开辟出一片新的“蓝海”。2008年,中国电信进入转型的第二阶段,ICT业务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日,就如何看待ICT业务,以及运营商在发展ICT业务中的定位和组织实施等若干难题,专访了中国电信集团系统集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志勇先生。
转型的第二阶段重点是全面实施,运营商发展ICT业务必须依托于网络之上的应用记者:目前中国电信提出转型已有三四年了,今年又提出深化转型,进入转型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任务和重点有哪些不同?
刘志勇:我认为转型的第一阶段(前三年)主要是在做一些准备,包括对一些概念的认识和明确,理念的引入,商业模式的提出,开始关注非话业务,对客户和品牌进行聚焦,更多的是在探索。2008年是第二阶段的第一年,真正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客户品牌有了,客户量也有了,剩下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事,就是如何开发产品,实施专业化营销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就像集团提出的“实施聚焦客户信息化战略”,这里所说的客户包括个人用户、家庭客户、政企客户以及中小企业客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2008年进行的机构调整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家庭客户部的成立,都体现了要聚焦客户。
记者:发展ICT业务是转型中的重要工作,业界对发展ICT业务从不同的角度有许多不同的解读,那么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如何切入ICT服务?
刘志勇:电信界比较熟悉的是OSI7层模型,从OSI模型来看,ICT业务是属于4层以上的、与IT结合的应用。运营商的最大资源就是基础网络,因此运营商发展ICT业务应是紧密依托自己网络发展服务,如基于网上应用的所有业务、产品都可以包含在ICT范畴中。
记者:目前ICT领域竞争非常激烈,利润率并不高,中国电信进入这个领域的目的何在?在这个市场中国电信大概能排第几名?
刘志勇:中国电信集团系统集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成公司)是在做一个差异化的市场,这个市场是过去没有做过的,竞争激烈而且不规范,因此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应该是一个“红海”,但通过这个工作可以深入客户、根置客户,对于电信企业未来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而且我们有中国电信的优势,拥有全国性网络,深入到本地网的实施能力,这样就能将“红海”变成“蓝海”。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认为集成公司基本上进入
了这个市场的前10名。随着ICT市场越来越规范,对于集成公司是有利的,中国电信转型第二阶段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打造百亿级ICT业务。
与传统电信业务不同,ICT业务是差异化的“端到端”服务,传统电信运营商在ICT业务中不是主导而是聚合者
记者:发展ICT业务对于运营商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刘志勇:过去运营商提供的是“点到点”的服务,把带宽和端口提供给客户就可以了,但是对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来说是不够的,需要提供“端到端”的服务。企业需要的是“端到端”的服务,过去运营商在提供“点到点”的业务方面很有经验,基本上就是采取标准化的方式,进而规模化、大规模提供从而实现规模效益;但ICT业务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每个企业的需求都有所不同,而这方面运营商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经验。另外,对于ICT服务来说,运营商不再是业务的主导,而是业务的聚合者,要与社会各个环节合作,这一点跟过去截然不同。
记者:中国电信集团有多个部门涉及ICT领域,如政企客户部、中国电信研究院等,不同的部门分工和职责有何不同?
刘志勇:当政企客户部发现客户、锁定目标并进行业务分类,集成公司根据业务特点制作方案,进行支撑,但是这两个部门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行政关系。政企客户对业务进行归口管理,是主渠道,而集成公司是辅助销售渠道和项目实施者。集成公司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公司有公司的机制,合作的机制是通过利益进行绑定的,也是通过对服务的承诺进行实现的,各部门之间通过密切合作,采用流程化的管理,让客户感受到中国电信为他们提供一揽子、一站式服务。集成公司如果不依托于主渠道,是没有优势的。
集成公司是直接面向市场竞争,即我们做的所有产品一定要立刻面向市场,要能够在市场中尽快取得效益,不同于研究院中长期的研发、前瞻性的研发、规范制定等,电信研究院也会做很多ICT产品的研发,但实验室的产品跟商用产品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更多的时候,研究院给我们前端部门很好的支撑,我们会密切合作。
集成公司采用总分架构,公司化运作,这种架构适合ICT发展业务,中国电信的其他转型业务大都采取这种模式
记者:集成公司的架构是怎样的?如何进行管理?
刘志勇:集成公司采取的是总分架构,目前除了上海(上海有理想集团公司),其他省份都有集成公司的分公司。我们从一开始就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这也是中国电信很好的一个尝试,通过分公司我们进行授权经营、属地化管理,即授权省电信公司,代我们去经营。属地化管理,指的是由当地来管理,比如省集成公司的负责人是由中国电信当地省公司党组推荐给系统集成总公司,由系统集成总公司任命,负责各分公司的经
营。
梁海滨:总公司和分公司的分工有什么不同,如何紧密联系发挥综合优势?
刘志勇:总公司和分公司有各自的渠道,各有各的业务。由于北京没有分公司,所以北京的业务由总公司来开展。在省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上,总公司出资金、资质、供货渠道,各分公司可以利用总公司的渠道和资源,即各公司之间的人员、案例、产品开发共享(不单纯是业务上的共享),这实际上有点像矩阵式结构。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分工肯定是不一样的,分公司要开发出针对本地的业务,重点要服务本省客户。记者:您觉得目前集成公司的体制适合国内ICT业务开展的需求吗?
刘志勇:我觉得目前的体制是比较适合开展ICT业务,这也可能是中国电信以后开展很多新的转型业务将会采取的模式,即公司化运作、总分式结构,如号码百事通等业务也将采取这种模式,对这种公司管理架构,中国电信还将重点探索和完善。
IT应用系统的开发目前不是中国电信发展ICT业务的重点,要以集成为切入点,以咨询服务为统领,重点发展视频、信息安全、网络外包等业务
记者:中国电信的客户品牌“商务领航”很大程度就是针对ICT业务的,集成公司与“商务领航”品牌的关系是什么?
刘志勇:集成公司的主要作用就是研发或者说提供不同的个性化产品,来填充到“商务领航”这个品牌中,丰富“商务领航”的内涵,即我们通过实际的应用来跟客户交流,并不断完善“商务领航”品牌。在完善“商务领航”时,首先想到的是推出的产品是否能给客户带来价值,如果能带来价值我们才会去做。
去年一个比较典型的ICT业务就是“全球眼”业务,很多省系统集成公司参与了设计、推广、联合设备供应商和终端供应商、商业模式设计、资金支持等整个环节的工作,由于中国电信有全国性的网络,基于这样一个全程全网的优势,可以满足客户更广泛的、跨城域的需求,从而在环保、海关、“平安城市”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给我们带来较好的收入增长。在这些方面我觉得是对“商务领航”品牌的支撑。
记者:集成公司参与ICT业务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刘志勇:ICT业务涉及网络集成应用和IT应用系统的开发,集成总公司及下属分公司目前正在重点做有关网络集成应用的服务,IT应用系统的开发目前来说不是重点。因为参与应用系统开发一定要对相应行业和业务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才能提供优质的IT服务系统。目前集成公司在IT系统开发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如我们已经成功开发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资源管理系统,经过了一年多的调研和开发,现在产品已经上线了。在我们的业务中,纯粹的IT应用我们介入的比较少,这方面还有待于和合作伙伴的合作。目前紧密依托网络之上的业务是集成公司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要以集成为切入点,以咨询为统领,重点发展视频、信息安全、网络外包等业务,因为这些系统都是基
于网络来提供服务的。
目前,做央企500强的信息服务提供商是集成公司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电信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使他们认可信息化的价值,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过来,企业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提高了效率和收益,才会认可中国电信的服务,才可能有更多的扩容、升级需求。这样通过ICT服务,中国电信就能把根深深地扎入企业之中,才能有更深入的合作,从而才能真正融入用户的信息化工作。
ICT业务营销对所有的公司来说都是很难的,集成公司最近几年的ICT实施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记者:目前对运营商来说,发展ICT业务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营销能力比较弱,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ICT业务营销与传统电信营销有哪些区别?
刘志勇:目前,ICT业务营销不仅是电信运营商的弱势,对所有的IT公司来说都是很难的。其实说ICT业务的营销处于弱势,是相对以前的营销方式来说的,因为做ICT业务要首先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再作出集成方案,再去引导客户。原来中国电信提供的是标准化服务,客户需要多大的带宽,就提供多大的带宽,但现在不是这样了,需要把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然后再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打包服务,而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是比较困难的。但凭借中国电信的实力,我们相信有能力准确把握客户需求,使客户切身体会到中国电信的优质服务。
记者:在ICT实施能力方面,集成公司最近几年有哪些提高?
刘志勇:对于集成公司来说,我觉得提升还是很大的。因为前几年我们只做网络集成,这几年我们逐步转到IT方面的业务,也介入到行业内部,目前网络的集成任务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视频监控、冗灾备份、ERP系统的部署等。
开展ICT服务必须按社会化企业体制运作,受到现有环境的局限性,高端人才仍然欠缺
记者:ICT业务与传统的电信业务有很大区别,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什么要求?刘志勇:既然我们是集成公司,我们一定要有新的企业体系,我们的企业管理架构是按国际先进的体系来建设的,管理模式也与社会接轨,就是按一个社会化的公司来运作的。这里没有正式工、劳务工等人员身份的差异,与中国电信传统的管理体系有很大不同,在考核方面,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记者:目前集成公司的人力资源状态能否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刘志勇:在我们公司目前高端的人才还是非常紧缺的,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不是那么大,我们的薪酬水平相对来说还不是那么有竞争力,所以我们强调,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然后才是待遇留人。我们公司内部已采取公司化运作,但从公司整体来说还是
受中国电信大环境的影响,即我们在继承了中国电信品牌优势的同时,也同样要遵循中国电信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
ICT业务在以百分之百的速度增长,未来增长空间很大,但难度也越来越大
记者:目前集成公司占中国电信ICT业务收入的比例有多大?
刘志勇:我们这块没有具体数字,因为我们很多的收入是算在了当地电信部门,所以说有直接贡献,也有间接贡献。我们直接贡献可能有十几个亿,但我们对中国电信ICT业务发展的支撑贡献很大,支撑了很多省网和本地网的业务发展,但可以肯定的是,集成公司在中国电信整个ICT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记者:集成公司这几年的工作是否达到了中国电信的要求?
刘志勇:整合后的集成公司是2005年12月26日成立的,在2006、2007年,每年的收入都是百分之百的增长,2008年也会保持较高的水平增长。由于中国电信有着很好的品牌效应,有着全国性的网络基础平台,各集成分公司已在全国落地,有全国性的实施能力,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确确实实让客户感受到了中国电信的整体服务能力,但随着收入的基础规模增大,高速增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严格挑选合作伙伴,未来可能采取并购方式增强自己的集成能力
记者:ICT业务的开展需要合作伙伴,挑选合作伙伴的标准是什么?目前集成公司有哪些战略合作伙伴?
刘志勇:其实我们挑选合作伙伴的思路很清晰,就是能否满足中国电信客户的要求。中国电信有一些战略合作伙伴,比如IBM,也是集成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目前的合作伙伴数量还不是很多,因为选择优异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不是很容易。我们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标准很严格,对战略合作伙伴的要求就是大家有能力共同拓展市场,并做好客户的服务工作。
记者:从集成公司来说,在ICT业务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
刘志勇:我们目前已经进行了很多创新,至少是很多尝试,希望能在很多方面有所突破,虽然这确实很难,因为我们在经验和客户方面积累的比较少。要创新和突破主要靠两个方面,一是靠自己发展和努力的探索;二是通过并购一些好的公司,来加强我们的集成能力,当然对于并购我们会非常慎重,会在中国电信的统一部署下进行。
第三篇:北民大学年论文 券商业务创新与转型
北方民族大学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券商业务创新与转型
分析
院(部)名 称: 经济学院 学 生 姓 名: 专 业:
金融学 学 号: 2011 指导教师姓名: 张教授(副教授)论文提交时间: 2014年6月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制
摘要
证券公司是专门从事有价证券买卖的法人企业,是证券市场的主体之一,它是联接投资者和筹资者的纽带和媒介。在我国,证券公司还肩负着辅导公司上市和改制的重要任务,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证券公司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变化,业务创新和业务转型是否成功成为制约证券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分析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与转型对我国证券行业未来发展极具意义。
关键词:证券公司 ;业务创新 ;业务转型 ;盈利模式
ABSTRACT
Securities company is specialized in securities traded corporations, is one of the main stock market, which is coupled to the bond investors and fund-raisers and media.In China, securities company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counseling and restructuring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ndervalued stock market.With the changes in China's securities companies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success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s securities.Analysis of the company's securities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ecurities industry is meaningful.[Key words]: Securities companies;Business innovation;Business transformation;Profit model.I
目 录
摘要..........................................................................................................................I 目 录.........................................................................................................................II
引 言...........................................................................................................................1 一.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现状..........................................2
(一)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现状.....................................2(二)外资证券公司对我国证券行业的影响........................2
(三)经济发展对证券公司要求提高...............................3
(四)商业银行等其它金融机构对证券公司威胁增强.................3 二.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创新动因......................................4
(一)证券公司和互联网结合加速................................4
(二)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4
(三)衍生证券产品愈加丰富....................................5 三.证券公司业务创新与转型路径....................................5
(一)提高资产运用和提升杠杆..................................5
(二)投行业务转型.............................................6
(三)资产管理业务潜力有待挖掘.................................6
(四)现金管理业务将大幅增加....................................7
(五)自营业务范围放开:有望提升资金业务收益率...................7
(六)代销金融产品范围放宽.....................................8
(七)支持和开展跨境证券业务...................................8
(八)新形势、新发展下的新业务、新产品..........................8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II
引 言
我国的证券公司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发展、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曾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其主体的证券公司目前的普遍情况却是规模偏小、数量巨大、业务经营粗放和缺乏生存能力。况且,证券公司属于知识高度密集型产业,不断创新是才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因此,证券公司进行金融创新,尤其是业务创新就显得十分迫切,它既是一个战略安排,又是一项战术攻关,它是各证券公司迎接挑战,走出困境,发展壮大的唯一出路。本学年论文则对证券公司业务创新这一课题作了深入探讨,系统地研究了业务创新的原理,指明了业务转型的方向,提出了券商业务创新的模式,重点研究了券商业务创新的方法,包括传统的经纪业务创新、加强兼并收购与咨询服务、创造衍生产品与资产管理新业务等,并探讨了业务创新的环境要求,最后对证券公司业务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全文主旨是探讨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证券公司如何进行业务创新和转型,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而发展壮大,充分发挥证券公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现状
(一)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现状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已有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作为证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券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所从事的业务范围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证券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不仅与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产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而且极大地限制了自身功能发挥的空间。自从我国正式加入WTO,外资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已是大势所趋,国际化是一柄双刃剑,为国内证券业带来交流、合作、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整个行业突围的动力和方向。
当前,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已简化成流程性常规性的“通道”业务,具有简单化、低知识含量、与其他金融机构脱节、金融创新少的特点。国内投资银行业务基本上只是利用发行通道为企业发行证券,发行制度的行政管理导致发行价与二级市场差价大,吸引大量套利资金申购,使证券发行风险很小。因此,证券公司的发行定价和销售能力弱化,与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沟通动机大为减弱,经纪业务也是主要依靠交易所的席位为投资者提供交易通道,佣金收入虽然是券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严重依赖交易规模。
传统业务投行和自营业务前几年是券商重要的收入来源,但主要是靠集中依靠股票承销费和借助二级市场的上涨得来,市场行情表现不好时,证券公司的净利润会急剧下降,竞争力也下降,相关监管指标达不到证监会的相应要求。对未来创新业务牌照的申请形成恶性影响制约。
(二)外资证券公司对我国证券行业的影响
随着证券行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更多国际证券公司进入了中国资本市场,这意味着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冲击也将越来越激烈。这种冲击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投资银行业务高端客户份额的抢占;(2)集
合理财业务中机构客户的争取;(3)直接投资业务对优质项目的竞争;(4)对国内证券公司业务骨干的吸引。
同时中国证券行业现在也逐步实现了盈利模式的多元化,经营的规范化,发展的规模化,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组成的,较为完善的证券市场体系,在吸引外资、加快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与西方发展已有百多年历史的证券市场相比,还很不完善和很不规范,对国内证券公司的盈利等方面冲击非常显著,“狼来了”的感觉很刺激神经。
(三)经济发展对证券公司要求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越来越好,国内私人企业和居民投融资要求越发提高,而相关的证券公司还处于比较底层次的传统业务上,无法满足相关市场的巨大需求,投融资者逐步把目光转向国外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证券公司作为金融市场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必须改变和创新业务满足投融资金融居民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指数。
(四)商业银行等其它金融机构对证券公司威胁增强
国内金融脱媒形式越来越明显,以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服务公司,感受到市场的逐步变化,逐渐或者暗中布局混业经营。以子公司或者控股公司的形式参与保险、信托、私募和证券行业的服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大力扶持本公司相关子控公司加剧竞争,商业银行是金融连接现代实体经济的核心,在各方面都具有独天得厚的优势。
证券公司必须加强业务创新与转型,提升业务水平和进入门槛高,避免同质化,只有业务的创新才可以摆脱困顿不前的环境,提升公司利润和协作收入。
二.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创新动因
(一)证券公司和互联网结合加速
互联网金融具有高效、快速和便宜等特点迅速获得网络金融消费者的青睐和使用,从一般的移动支付、结算逐步转向成为理财、财务管理的良好工具。各大机构布局互联网证券行业,快速侵蚀了传统证券公司业务,致使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收入大幅下滑,引起证券公司的多元化布局和加入互联网金融的大军。
2013年4月4日,随着长城证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在内的数家券商获得互联网券商业务试点资格,互联网与券商结合的趋势开始加速。2014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从银行、基金快速向券商蔓延。2月份,国金证券与腾讯推出“佣金宝”,其佣金率急剧下降到万分之二;中山证券推出类似的产品“零佣通”,佣金率在“万二”基础上再降一半,但与“佣金宝”命运不同,“零佣通”出生不足48小时即被监管层叫停,叫停原因至今仍未说明,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不能走的太快,步子迈不过大腿。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受影响的不止是传统的经纪业务,资产管理、自营业务和融资融券等业务也会萎缩和受到挤压。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直接的侵蚀了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利润,然而国内大部分该企业还是以经纪业务为主业和主要利润点,在利润至上的企业考核目标下,证券公司必须转变以往的思路,实行业务多元化,向综合型的创新型证券公司方向发展。
(二)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资本。市场于宏观经济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资本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与融资者存在着对资本市场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资本市场如何适应不同的投融资需求就成为其发展的关键。投资者与融资者对投融资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决定了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体系。这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对不同风险
特征的筹资者和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以满足不同性质的投资者与融资者的金融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效率与风险控制能力,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已成为各方共识,新三板以及区域性的股权产权交易所的迅速发展也给证券公司带来业务竞争点和利润点。
(三)衍生证券产品愈加丰富
国内证券行业创新进步愈发的迅速,基于各种基础金融产品的衍生证券品类也更多,提供给投资者不同风险水平的证券产品也愈发的丰富。从2010年月的股指期货到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扩大,以及重启的国债期货,不同风险金融产品多样化、遍地生根发芽,以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即将推出的股指期权、股票期权等,必将给证券行业带来繁荣和进步。未来行业的业务创新和快速发展、市场化成为证券公司加速转型的倒逼压力,不适应行业进步,公司陷入亏损的边缘。
衍生证券创新业务的开展具有高额利润的动力驱动,证券公司不能很好把
三.证券行业业务创新与转型路径
(一)提高资产运用和提升杠杆
基于风险控制的需求,在综合治理期券商各项业务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一直比较高,在最大程度上控制了行业的风险,但也限制券商各项业务的发展,同时融资渠道不畅,也束缚了券商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未来券商应当提高杠杆。
为适应证券公司创新发展、提升服务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能力的需要,中国证监会正在研究推动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和提高资产杠杆的工作,证券公司应当适应这样的转变,迅速改变经营策略。鼓励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降低证券公司债券发行条件,简化审批程序;允许证券公司通过交易所市场依法向合格机构投资者私募发行次级债券,并依法转让。长期次级债券可以在计
算净资本时将所募集资金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净资本;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优化净资本与负债指标,提高财务杠杆,增强证券公司融资能力;进一步完善债券质押式回购业务,积极参与该项业务,扩大债券报价回购规模,稳健进行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证监会还将持续推动放宽证券公司的融资限制、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的工作,为证券公司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关于证券公司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标准的规定的决定》,对券商自营业务、资管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资本准备的计算比例进行了下调。扩大了券商各项业务拓展空间。这方面的政策为国内证券行业开启了转型资产驱动型模式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新规也反映出差异化监管思路。监管层对于优质公司的开放监管的速度更快,而这一差异很可能将加剧行业分化程度,优质券商未来优势更明显,券商应当把更多的资本用于新的业务融资融券、期权交易、股指期货等新兴业务。
(二)投行业务转型
IPO业务开展不能局限于主板,增发及配股再融资在信心不足的环境下也难以有较大起色。投行业务要由单一的融资通道服务向综合的金融服务转型,债券、并购和三板等多层次证券市场成为投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债券市场每年以4万亿以上的规模发行,但券商行业市场占有率未来提升的空间和概率较大。并购业务有待提速。“十二五”规划多次提到并购,明确提出要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并购是资本市场最活跃的业务之一,我们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服务的是一个仍然在“转轨”的经济,证券公司进行企业并购中介与策划业务创新大有可为。新三板扩容作为重要的场外交易市场,丰富了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券商保荐更多的企业上三板市场,也为投行储备了资源,做市商制度增加了券商经纪业务的收入,为投行业务转型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三)资产管理业务潜力有待挖掘
近年来,佣金战日趋激烈,证券行业的平均佣金率一再下滑,一些地区的佣金率水平已接近券商的盈亏平衡线,多数证券公司以往过分依赖经纪业务盈利模式遭遇严重挑战,单单提供通道式服务在以后可能越来越难以为继,必须为客户提供增值保值服务。不少券商纷纷加大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视和投入,部分经历了市场严峻考验的资产管理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证券公司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标准的规定的决定》,在《决定》中,券商资管无疑是受益最大的业务。《决定》将券商专项、集合、限额特定、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风险资本准备基准计算比例大幅降低。对于上半年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券商资管业务来说,降低了约束的瓶颈。
(四)现金管理业务将大幅增加
证券行业内光大证券已首获消费支付资格,系统运行后,凡光大证券经纪业务系统客户均可通过该项业务实现网上购物支付。
支付功能开闸,证券公司基础性金融中介功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相对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证券账户的支付功能,是证券公司完善证券账户全功能体系建设上的重大创新,为证券公司提供现金管理服务提供了重要手段。
证券账户具有支付功能,客户保证金将大幅增加,从而增加券商保证金利差收入。证券公司现金管理业务将大幅增加。将客户的闲置保证金进行投资,其操作模式是券商于每日收盘后,自动抓取签约客户存放在证券账户内的闲置保证金,用于投资银行间货币市场。其中券商的收入空间来自于手续费,而客户的收入空间则来自于远高活期存款的利率。券商也可将自有资金加入到现金管理计划当中,具有风险低,收入稳定和随时可取的特点。投资不同期限的产品,获得较高的利差收入。
(五)自营业务范围放开:有望提升资金业务收益率
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关于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投资范围及有关事项的规定》的决定,对券商自营业务的投资范围进行放宽。
修订后证券公司的《自营清单》允许券商投资范围大幅突破,主要体现在场外市场方面。“新三板”相对于沪深两市,就是一个典型的场外市场,挂牌交易的是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
银行间市场也是一个场外市场,并且其各类固定收益产品的丰富程度远远大于沪深交易所。对券商参与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货的交易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松管制。有证券自营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可以为投机、套利和对冲风险的需要而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没有证券自营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可以为对冲风险的需要而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六)代销金融产品范围放宽
中国证监会公布的《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管理规定》明确,证券公司在自行创设理财产品的同时,可以向客户提供其他主体如银行、信托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产品。
以目前全市场的换手率和佣金率计算,代卖金融产品渠道收入高于佣金收入。随着代销金融产品的增多,可以不断提升券商收入。
中国证券行业正处于不断创新、加速转型的特点。券商同时受益于新业务带来的增量业绩和创新业务对传统业务的优化及二者协同效应的发挥,实现行业的成功转型,呈现多种业务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中国证券行业的未来会更具前景!
(七)支持和开展跨境证券业务
发展和支持国内证券公司为国内企业和投资者提供跨境上市和投资服务,境外公司境内发行股票债券,须由境内境内证券公司保荐承销。中国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增加QFII、RFII、QDII额度,允许多种方式使用该类额度,配合宏观要求,加快推进跨境ETF产品,允许证券公司开展专项QDII经纪业务、以自有资金、专项理财资金或者直投基金进行跨境投资。
证券公司应当适时抓住机遇,稳健推出相应业务,服务相应投资者,拓宽金融消费渠道、金融体验。
(八)新形势、新发展下的新业务、新产品
证券行业逐渐开展中小企业私募债,即高收益债、基于银证信三方合作的中间业务、证券公司与银行的顾问合作、保险公司次级债务托管与转让、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汽车贷款私募证券化、大宗交易存量二次发行创新实践、引进伞形结构化产品等相关服务。
相关业务的开展环境逐步成熟,一些产品已经在大型创新型证券公司开展,满足了相关市场主体需求,提高公司的利润率和资本金。
参考文献
[1]王斌,谢太峰.证券公司业务运作与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张忠军.证券公司业务发展与法律规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梁循.互联网金融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张守云,葛红玲.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5]周小全.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转型路径之思考[M].郑州: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 [6]吴海峰.证券公司如何应对混业潮[N].上海证券报.2009,(11):13-14 : [7]《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2013证券公司经营数据 》,3014年1月16日,http://。[9]《A股佣金首现按笔收费》,2014年6月26日,http://。
致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张正斌教授的悉心指导。张教授以其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以及深厚的专业知识水平使我受益匪浅。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张教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拓展了思路。在此,我表示深切地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窗,是他们陪伴我走过了大学三年,并顺利完成各项学业。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关心我成长的朋友,感谢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第四篇:技术战略与创新
论企业技术战略与创新-------格力集团技术和创新在实现可持续成功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两者都必须作为经营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以考虑。
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公司可能采取不同的战略方法,当然这取决于公司所能获得的资源和所处的竞争环境。但是,不管什么情况下,采用结构化的方法制定一个充分考虑技术和创新的经营战略都是必要的。
技术创新战略是一个系统而开放的体系,它由三种基本类型的战略构成,即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模仿与跟进,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可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自主创新以其鲜明的个性奠定了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一是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突破,二是关键技术的率先开发,三是新市场的领先开拓;合作创新亦成联合创新,其特征表现为:第一、共生经济是合作创新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第二、合作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第三、合作创新各方须遵循收益分摊与风险分摊相对称的原则。
企业的技术战略及研发战略必须服从企业的总战略及其所含的技术战略。如:企业采用早进入市场的战略,比之晚进入市场的战略需要更高水平的新技术,需要在应用研究方面花更大的力量。早进入市场的战略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或定向的基础研究。而且企业对新产品、新行业非常敏感,并且反映强烈。因为他们认为新产品、新行业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企业应该抓住这些机会。.注重应用开发,注重模仿。在竞争对手开发出新产品以后,由于跟进的需要,他们会马上进行模仿,以不放过可能的市场机会。而且,新的市场机会到来时,企业需
要马上进入,所以他们的技术创新更侧重于商品化产品最近的应用开发,而不是注重基础。
技术创新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显示了它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格力集团就是牢牢把握住了这一救命稻草,从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为现在在世界都有名的格力集团。
格力公司在1992年,格力电器创建时只有一条落后了10年的生产线,不足两万台的年生产能力。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发展,格力意识到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使格力在工艺、质量上赶上或超过国内甚至世界上最好的品牌,以技术创新战略形成后来者居上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是指变革事物本身即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改变生产或加工物体的方法即过程创新也称工艺创新,将过程 创新就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格力集团选择从渐进创新开始,从质量上入手,格力人深信: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不挣钱的行业,只有不挣钱的企业,只要开发出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就可以创造出局部的卖方市场。
为了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格力每年拿出3000—5000万元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上。格力进行产品创新,每年都有10多个新产品投放市场。公司创建六年,开发出六大系列130多个的空调产品,拥有68项专利。格力率先推出并一度热销的“小霸王”电扇、“空调王”和“冷静王”空调,一年后市场才出现类似的产品,技术创新使格力成为空调领域的工业巨人。
家电业在中国已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到目前为止也是最为成熟的行业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了一批优秀品牌的空调企业,如格力、海尔、美的、科龙、格兰仕、奥克斯、志高等。在这些名品牌当中,其中市场领导者是
格力,其市场占有率8年稳居市场第一,成功的品牌背后有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东西。
格力人认为:越是供大于求的产品,对产品创新提出的要求越大。格力成功对企业进行了发展战略定位,企业发展的好与坏取决于其核心能力。这里先说一下格力电器拥有技术研发人员5000多人,400多个国际一流实验室,在国内外拥有技术专利超过8000项,其中发明专利2000多项以及9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是中国空调企业中拥有技术专利最多的企业。例如在研发格力“双级变频压缩机”技术时,该技术先后投入1600余万元,经由20多位工程师的不懈探索,凭借300余次标准试验反复验证之后,最终研发成功。该技术属国际首创,能够为空调提供更强大的“心脏”,可以在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大大提高制冷量、制热量和能效比。严冬季节,制热量可提升40%以上;酷暑季节,制冷量能够提升35%以上。董明珠把这样的成绩归功于“创新”。“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要想作为一个有灵魂的企业,就必须要拥有创新的技术”。正是得益于准确定位,自主创新,格力电器自1995年起连续18年居中国空调行业销量首位,自2005年起连续8年位居全球销量第一。专业化是格力最突出的经营特色,也是格力实现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是多种“需要”刺激的结果,源自技术创新系统内外的各种刺激信息,包括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与用户、供应商、上下游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甚至是国外的创新机构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思消费者之所思,想消费者之所想”,这一原则始终贯穿于格力的技术创新理念里,消费者需要能效高、噪音低、更冷、更静、还省电的空调,于是,1992年格力研制了“空调王”,立即引起轰动。
综合分析一下格力的发展,1992年,格力是一个年产量不足两万台的年生产能力,随后,总经理紧抓技术创新不放,就在1992年开始着手研制技能的分体机“空调王”。1993年格力人在2万台的流水线上生产了12万台空调。接下来,格力人开始研制世界上噪声最小的空调。1996年成功研制出了“冷静王”。接着又研制世界上最便宜的空调。在国际市场上格力空调价位达到与日本产品基本持平。朱江洪第一次去美国,看到可口可乐公司自动售货机颜色艳丽,便产生了制造带画面空调机的想法。灯箱柜式空调机研发出来,非常受市场欢迎。2002年又研发出变频空调,2002 年才刚刚投入市场的最新变频技术,与普通直流变频技术相比,具有效率高、控制电机运行平稳、噪音低等优点,在目前的空调节能技术领域最为环保节能,能效比也比较高。目前只有日本松下、三菱、大金等少数公司掌握了该变频技术。2003年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心式冷水机组。2005年推出大型离心式冷水机组,2008年成功推出“世界首台”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2010年在德国柏林电子展举行的“2010 中国家用电器创新奖”颁奖典礼上,格力电器(000651)的U 系列超薄变频空调荣获了“家用电器技术创新”大奖,再次展现“中国创造”魅力,受到了全球家电行业的一致推崇。2012年创新出一种以格力为代表的股份制销售公司自建渠道模式。
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不断地激发与产生创造性思想,并将这些创造性思想付诸实现。任何一个成功的技术创新总是从创造性思维开始,逐步形成一个创新方案。不论是产品创新,不论是工艺创新,都需有创造性思想。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调整生产组织与管理组织,也需有创造性思想。创造性是科学技术进步和推进各项工作不可缺少的源泉,创造性是做好各方面工作的普遍要求。在技术创新工作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人们的创造性。做好一项
技术创新,需要自始至终地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开发人们的创造力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敢于对现状(包括思想、技术、方案等)抱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有了这种思想和态度才会去冲破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还需有良好的环境才能把蕴藏在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中的巨大创造能力发挥出来,实际上,存在着很多阻碍创造力发挥的因素。因此,技术创新可以说是企业培育竞争能力、飞速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技术创新中,企业必须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还需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企业应该明白自己是整个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投资主体,并在投资过程中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增大投资规模,改变投资方式和拓展投资渠道,以此来改善目前投资总量严重不足的现状。企业还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格局来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并进行该项目的筹资、投资。只有这种投资自主权才能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才能积极稳妥地实施从产品开发到商业化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才会真正以主人公的态度对技术创新负责。
2、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风险主体。技术创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技术创新者必须承担诸如创新失败、创新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等风险。因而,企业要成为创新的风险主体,只有使企业与技术创新的/风险0挂钩,企业才会有压力,才会把压力转变为动力,真正做好技术创新。否则,不仅不会搞好技术创新,而且会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变得毫无意义。
3、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直接面对市场的是企业,只有企业最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企业会比较合理地根据目前的技术信息和市场状况,来决定技术是否立刻更新,搞什么样的技术创新项目来生产市场上所需求的新产品,以及如何才能顺利实现该项技术创新。此外,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会大大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想方设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自己能不断地进行持续创新创造最有利的条件。4.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更多表现为企业行为,企业不追求技术创新,就没有生存空间。相应地,技术创新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企业成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利益分配主体。如此以来,企业就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国企没有成为利益分配主体,利益分配不明确;要激活国企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就必须使国企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
5、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主体。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优、缺点,以委托方式让科研机构代为从事技术创新。但是,大中型企业就必须依靠在资源投入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产出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企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主体。
第五篇:创新与思考
我对科学课高效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感悟
湖北省枣阳市新市镇中心小学习辉
电话:***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完善。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好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完成。因此高效课堂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位核心,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需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有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还应因地制宜适时改进,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实验设计
创新思考
实践活动
科学探究
培养技能
改进教法
科学高效课堂要通过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开展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我看见了,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句名言道出了亲自动手的重要意义。小学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的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巨变的今天,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学生配套实验包括先天不足不可操作;实验设计复杂难以实施;实验抽象难以直观等等。对于这些现象,一线教师就需因地制宜适时改进。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对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改进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科学课高效课堂教学要在实践中完善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现如今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却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积极性。现行的科学课程标准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把握上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配合老师的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有二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课文中的实验要求在一端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烛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学生花了不少时间,可一上课学生向我抱怨的却都是说粘不牢,成功地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找问题:通过了解又自己亲身实验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留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在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改进:该蜡为修自行车的轴承——“黄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想了一想,什么东西的粘性大呢?平时自行车经常修,只见修车师傅往轴承里抹“黄油”,有时自己也尝试过,这“黄油”能把钢珠粘住。对,这东西可能行!就赶忙跑到校门口修自行车的摊上要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经过一番忙碌,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还是动手实验操作好。
又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中,观察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配套实验包中只有一个已粘连的小气球,根本没有课文插图中的锥形烧瓶,如果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只有想办法观察到瓶内的空气在往外跑。分析课文得知,气球的胀与瘪能反映出空气的热胀冷缩,而导致气球胀与瘪的是温度的不同,因此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需要准备热水、常温下的水、冰水,很复杂。
找问题: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按课文的实验设计,需要一大堆的瓶瓶罐罐,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三种水,同时还有保证气球与锥形烧瓶接口的密封性,实验效果还不具有震撼性,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不够强烈,印象不深。总而言之,复杂有余,效果不足。
改进:实际上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历史上就已有成熟的经典实验,从早先的《自然》到近几年前的《常识》采用的都是平底烧瓶、橡胶塞、90度直角玻璃导管。实验时用手掌捂、放烧瓶使烧瓶内的空气热胀冷缩来移动玻璃导管中的一段红水。此实验效果明显,趣味性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学中可利用教师的演示实验来设计“比一比谁的热量大的教学活动”,吸引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克服可分组实验需大量时间组装的缺点。
作为一个教师,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教学内容;二是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学中要适时指导、监控、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科学课高效课堂要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更应具有教研能力,具有课程设计的能力,特别是要有这样一种能力——能够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物体或事件,及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一次上科学课时,一名学生好奇的说:“老师,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一只微不足道的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看了一点电脑上的资料,然后明白,蚂蚁从洞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做了一个实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它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便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实际生活中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带学生来到操场上做了个实验让学生们来看。先找来一根长木棍,在上面撒了一些米粒,放在蚁穴周围。我在蚁穴周围隐蔽着,不一会儿,蚂蚁四下张望,迅速从蚁穴里钻了出来。它们爬上木棍,飞快地到达可放米粒的地方,趁它们搬米粒的时候,我悄悄地把木棍的后端折断了一点,立刻躲到了一边,蚂蚁搬着“收获”兴高采烈的走回家,到了那折断的地方时,立刻站住不动了,在原地转圈,用“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而这高兴也是短暂的,又怕这只是偶然性,参考中说过,科学避免不了偶然性嘛!于是,我让学生把刚才的实验又重复了几次,这才放心了。终于解了这个谜!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因为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经过我的努力,这个答案才获得了证实。学生们带着好奇,带着求知的欲望在科学课中寻找答案,我暗自为他们高兴,进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产生自信。体会到友谊和合作的美妙,从而获得宝贵的自信与成功。课堂上的问题是验出来的,只要有探索合作的精神,学生们也学得开心。高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的用层层深入地的问题保持学生探究的乐趣。
三、科学课实施高效实验教学中的收获
大家都知道,一堂课的效率怎样,关系到学生学到了什么,明白可什么,应该怎么做?针对这些问题,我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出答案。科学实验中强调协作精神,亦允许学生的独特见解。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各类的见解”展开讨论,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时拓宽思路,延伸探究。科学实验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以科学实验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实验中重点的观察活动,在激辩中去求知,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实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兴趣之目标,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在科学课上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和理论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和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关注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好的科学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交给每个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包容学生的所有失误。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好的科学老师,不应该单单只是一名向导,学生的朋友和伙伴,他更应该成为一片肥沃的科学土壤,让每一颗形态各异、长法不同的树木或小草吸取足够的、新鲜的科学营养,让学生为科学所陶醉,为科学所受的教育终生受益。让学生学到技能,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通过学、练、观察、实验,培养学生情感及素养,才能提高课堂实验和探究活动效率。从而达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