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BM公司战略转型与文化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IBM公司战略转型与文化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大改组的时期,也是企业制度创新、资产重组、管理变革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期,可以说,许多中国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转型期。战略转型需要文化变革的支撑。这方面,国外一些优秀企业的经验值得借鉴,如IBM。
在20世纪50年代初,IBM生产出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计算机。由于IBM计算机的性能优越,公司的年收益和利润迅速增长,奠定了它在计算机行业的领先地位。其成功持续了整个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末期,尽管当时个人计算机方兴未艾,但IBM却对此熟视无睹。在很长一段时期,不再重视新技术的研发,某些研发人员想用新的低成本微型芯片来取代传统的大型机处理器,却被IBM的管理层否定。即使当个人计算机已然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热门新产品时,IBM还是固执地坚持过去的做法。由于IBM狭隘地专注于大型机,它最终失去了增长的机遇。到1994年底,公司累计亏损达150亿美元,市值也从1 050亿美元暴跌至320亿美元。
就在IBM陷入机构臃肿、步履蹒跚、颓势显现的局面时,1993年,郭士纳临危授命担任IBM首席执行官,开启了IBM战略转型与文化变革之旅。
IBM的战略转型
转型是企业对业务和管理进行结构性改变,从而获取经营绩效大幅度提升的变革。IBM曾经历了被动转型,后来开始转向主动转型。
郭士纳时代的战略转型
1993年郭士纳开始了IBM的转型之路,将这家曾经的信息产业硬件巨头转型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并开启了信息产业的电子商务时代。1995年,IBM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电子商务为何物的情况下,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战略理念。IBM所提供的“电子商务”包含硬件、软件的信息架构构建和企业流程改造,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模式不同于卖硬件的价格战,也不同于卖软件的版本升级,它的内涵是替客户进行信息架构、企业流程的重新改造。这一理念的提出驱使IBM实现硬件厂商到“软件+硬件”的转型。
在服务转型的历程中,IBM开发了很多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比如说基于IBM硬件产品的优化调试、系统整合、存储系统的设计,乃至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设计,甚至包括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机房建设、运营维护系统、安全系统等。
到2000年,IBM公司40%的利润已来自服务业务,软件利润占比达到25%,硬件业务利润下降至24%,全球融资业务占比11%。到2001年,IBM已成功转型为一家完全与众不同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
彭明盛时代的战略转型
2002年彭明盛接替郭士纳担任IBM的CEO,适时提出了“随需应变”的战略。IBM从收购普华永道的咨询业务、剥离PC业务到同时收购多家软件公司,IBM全面转向服务,力求通过打包齐全的软件产品,向客户提供从战略咨询到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服务。彭明盛将IBM的全球工作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设计和分配自己的资源和运营体系,使得IBM运营成本极大地降低,资源的分配尽可能得到了优化。到2009年,IBM公司42%的利润来自于软件,另外42%的利润来自于服务业务(包括全球业务咨询、全球技术咨询);硬件的利润进一步降至7%;融资租赁利润占比9%。
罗睿兰时代开启的战略转型
2012年,罗睿兰接替彭明盛担任IBM的CEO。他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将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综合管理服务作为IBM公司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这次转型被业界认为是IBM具有颠覆性的一次产业转型,使IBM一脚跨出IT领域,不仅提供IT服务解决方案,也提供商业和战略咨询。彭明盛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和战略,将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
IBM的文化变革
传统价值观及其蜕变
IBM传统的企业文化包括三条准则:
第一条准则:必须尊重个人。沃森家族都知道,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不是金钱或其他东西,而是员工。自从IBM公司创立以来,公司就有一套完备的人事运用传统。老沃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保证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工作岗位,促使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企业碰到了困难,环境发生了变化,对每一个员工也都尽量继续留用;员工工作中发生了差错,公司也尽量不开除,而是创造机会使其得到改正,以将功补过。在日常管理中IBM公司注意尊重员工人格,启发员工自己尊重自己。正是这些政策,使大多数员工都有一种忠于企业、献身企业的精神。
第二条准则:为顾客服务。为顾客服务是IBM文化的精髓。IBM的成功也归功于它是一个“顾客至上”的公司,公司的行为都以顾客需要为前提,公司鼓励员工竭尽所能地提供给顾客最佳的服务。老托马斯?沃森所谓要使IBM的服务成为全球第一,不仅是在他自己的公司,而且要使每一个销售IBM产品的公司也遵循这一原则。他特别训令IBM将是一个“顾客至上”的公司,因此,IBM公司对员工所做的“工作说明”中特别提到要对顾客、未来可能的顾客都要提供最佳的服务。为了提高服务的品质,IBM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员工的训练和教育,对于业务人员的密集训练以及各种培训也是围绕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而展开的。
第三条准则: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任何事情都能办到,都可以成功”――这就是IBM的“追求卓越”原则,凡是进入IBM的员工,都会被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气氛所感染。在IBM,所有的事物都力求以最理想的方式出现,因此,每位员工都被要求以最优的方式达成目标。优异不仅指突出的工作成绩,更是最大限度地培养杰出工作的信念和理想,激发出为企业尽忠竭力的巨大热忱。IBM公司对任何事物都以追求最理想的观念去对待,无论是产品或服务都要永远保持完美无缺。沃森父子坚信,任何事情都有最佳的操作方法。产品和服务“无差错,无次品”是公司永恒的目标。公司设立一些满足工作要求的指数,定期抽样检查市场以设立服务的品质。
IBM传统价值观的蜕变。因为长期的成功,IBM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步自封的市场态度,开始忽视客户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眼光只是看着自己的内部,从而一度使公司强大并且获得普遍尊重的IBM文化在那个时候也开始发生了蜕变:“必须尊重个人”开始演变为封闭与保守,“为顾客服务”开始演变为对现实利益的满足,“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开始演变为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形成一种衰退的文化特征:(1)僵化和千篇一律的风格。(2)客户是次要的。(3)有害的官僚机构。(4)“不”文化。在IBM文化中,公司中任何人、任何团队及任何事业单位都喜欢说“不”。“尊重个人”在这里已经演化成一种对不合作行为的制度性支持。在这样一种文化中,IBM的各个部门之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互相倾轧、互相隐瞒及互相争夺地盘等,他们不是去帮助各个部门实现协调,而是操纵着各个部门的纷争和保护各自的势力范围。公司内各个事业部之间的争斗,似乎要比整个公司和外部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还要激烈和重要。
郭士纳领导的文化变革
IBM成功转型的真正核心是文化的转型。郭士纳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变了公司内部那种保守、封闭、呆板的文化传统。
1993年9月,郭士纳起草了八项原则,作为IBM新文化的核心支柱,并将这八个原则以挂号信的形式邮寄给了IBM遍布全球的所有员工。这八个原则是:(1)市场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原动力。(2)从本质上说,我们是一家追求高品质的科技公司。(3)我们最重要的成功标准,就是客户满意和实现股东价值。(4)我们是一家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我们要尽量减少官僚习气,并永远关注生产力。(5)绝不要忽视我们的战略性远景规划。(6)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有一种紧迫感。(7)杰出的和有献身精神的员工将无所不能,特别是当他们的业务得以开拓时更是如此。(8)我们将关注所有员工的需要以及我们的业务得以开展的所有社区的需要。
随后,郭士纳意识到以上内容太多,不适合迅速推广,就立即提出了更加简洁的、适应转型时期特点的核心价值观:赢(win)、团队(team)、执行(execute)。这三个关键词就像冲锋的号令,迅速传遍了全公司,唤醒了IBM员工对成功的渴望,并明确强调了成功执行的方向。(1)赢。郭士纳要求IBM员工重新焕发出赢的渴望,就是眼光朝外,在市场上获取成功的那种激情,并为此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2)团队。那时的IBM因为以自身产品为导向,条块分割,彼此之间无法协同,在郭士纳手里他将IBM重新整合为以客户为导向,从而组织内部资源,并将各种产品整合成客户需要的解决方案,带向市场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最为迫切的就是团队合作。(3)执行。有了赢的目标,赢的渴望和团队的支撑后,剩下的便是不折不扣的执行,把事情做成功。
IBM大力倡导高绩效文化,即在组织里面建立一种氛围和共同认知,组织里面的人员要对赢得成功有发自内心的渴望,对赢得成功的行为和事件给予赞扬和正面的鼓励,而对相反的行为不予接受和认同。在公司的薪酬制度、职业发展、职位升迁上也要为能够创造佳绩的人开辟更广阔的通道。
在领导IBM战略转型的过程中,郭士纳推动了以下重要方面的变革:
拥抱客户:以客户为导向。在上任的第一个月,郭士纳即要求50名直接向他汇报的高管,每个人都要在未来的3个月内,至少要拜访公司5个最大客户中的一个。他们的直接属下(总共大约有200名高级经理)也要做相同的事。在每一次拜访活动之后,高管们都要递交一份1~2页纸的报告给郭士纳,郭士纳与高管们一同感受客户的温度,让客户也感受到IBM的温暖。最终的目的自然是将IBM的“硬件+软件+服务”的盈利模式复制到尽量多的客户。
变革终身雇佣制度。郭士纳通过打破终身雇佣制度,使IBM的企业用人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才流动有了正常的、规范的渠道,同时也能留住和吸纳不断创新进取的优秀人才,从而使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灵活性和不断发展的能力。
废除固定着装制度。废除固定着装制度是变革保守企业文化、营造一种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的象征性行为,能够帮助IBM的员工深入了解公司将要塑造的精神文化,即不拘一格、灵活适应、不断创新。
改变传统习惯,实行有秩序授权与分权。IBM根据新的领导体制和地区子公司的改组情况,分层次有秩序地扩大授权范围和推进分级管理。
改善支持系统,提高领导体制的适应性。IBM健全了咨询会议和董事会下的各种委员会,聘请社会名流参加咨询,担任董事,组成有威望的咨询班子、工作班子和监督班子;严格执行业务报告制度,建立评价与指导系统,一切职员必须向直属上司报告工作。上级和下级要通过定期检查和总结评价方法改进工作;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建立直言制度。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变革措施,IBM公司最终成功地实现了从保守僵化的官僚文化到一种创新导向的、灵活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的转变。新型的IBM公司文化在企业价值观念上表现为:十分关注顾客、股东、员工等企业构成要素,重视对企业发展有益的改革人才和改革过程;公司员工普遍密切关注公司构成要素的变化,特别是顾客要素的变化。
彭明盛接力领导的文化创新
2002年,彭明盛接替郭士纳执掌IBM。当时正处在整个产业变革的时期,IBM的传统强项业务已经逐渐失去增长的潜力。彭明盛在继承中创新,IBM形成了“随需应变”的战略。
战略的转型促使IBM确立新的价值观。在新的转型道路上,传统的IBM价值观中,哪些还适用于未来的转型战略,哪些需要重新塑造呢?2004年,IBM通过互联网,在全球员工中发起了一次关于企业价值观的大讨论,被称为ValueJam。它使得IBM全球30多万员工,通过全程的参与和互动,来重新思考、重新提出这家公司新的价值观。经过72小时的激烈辩论、热烈讨论,最终IBM新的价值观被确立了,即“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
成就客户。IBM认为仅仅达到客户满意只能在市场上生存,不能在市场上领先。成就客户就是不仅让他们满意,而且要帮他们成功。IBM应当变成客户的委托人。
创新为要。当IBM的大部分利润都是靠软件和服务得来时,创新已不只是研发人员的责任,而是公司每一个人的责任。研发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与客户接触的人是否有创新能力,有没有新的方法帮助客户。
诚信负责。客户把很重要的事情委托给IBM来做,IBM的员工就一定要用诚信负责的精神让客户信任。另一方面在IBM这样庞大的公司,随需应变战略所需要的部门之间的协同也需要员工之间互相信任。
经过彭明盛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2006年公司盈利高达95亿美元,股价上涨了18%。随后,从重新设计IBM产品和服务组合,到全球业务整合,甚至在全球衰退低谷推出“智慧地球”计划,彭明盛一系列清晰的战略为IBM注入了蓬勃的生机。
IBM战略转型与文化变革的若干方法
IBM人的“童子功”
IBM公司在企业转型的阶段能够走得如此成功,员工的表现能够如此卓越,管理层的领导力能够如此出色,与所有员工入职时接受的“魔鬼训练”是有密切关系的。IBM入职培训的课程设计服务于公司战略转型的战略目标。以20世纪90年代的“魔鬼训练”为例,IBM将总结出来的最佳销售流程和模式等融入其中。经过三个阶段四个月的集中体验式的培训,使得受训人员建立起了一套终生难忘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在IBM内部有一句话叫作“不管你进来之前是什么颜色,经过这个培训都会变成蓝色”。
个人业绩承诺PBC与评价
在郭士纳时代,“赢、团队、执行”最终演变成IBM新的绩效管理系统。所有IBM的管理者和员工每年都要围绕这3个方面制定他们的“个人业绩承诺”PBC(personalbusinesscommitment),并列举出在来年为了完成这3个方面的任务所需要采取的行动。为配合每年个人业绩承诺PBC的设定,IBM公司还设计了一个相应的员工技能发展体系,称为IDP(individualdevelopmentplan),即个人成长计划。PBC和IDP是在年初同时做的,先有PBC,之后有IDP。IDP一旦得到经理的认可,员工就等于拿到了企业的支持承诺,可以获得时间的保障以及培训预算的支持。
领导力模型
在IBM,领导力可以宽泛地称为影响力,就是带领团队影响他人,一起向一个新的转型目标前进的综合能力。
1996年,IBM公司发布了第一套领导力模型,包括11项领导素质和62个具体的领导特质,希望能够用这套明确的领导力模型和指标描述,来衡量IBM高层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指导他们的领导力开发,从而使企业的变革得到强有力的转型人才支撑。IBM总结的这11项优秀素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必胜的决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行业的洞察力,要了解客户,而且要使客户取得成功。第二方面强调应有团队和协作的精神,以便更好地执行公司的策略,确保整个公司在IT行业保持领导者的地位。第三方面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传帮带的责任,如果只在乎今天领导者的培养,不在乎未来的领导者,公司很难生存下去。第四方面非常重要。作为IBM员工,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要感觉事业和个人是密不可分的,即要有“蓝色的血管”。1999年,IBM高层管理者希望这套模型能够用到更多的管理人员身上,于是将62个领导特质发展为72个。2004年,为了配合新的转型步伐,IBM将11项领导素质调整为10项。
IBM领导力模型的建立和运用,造就了一批乐观、正直、开明,具备了进取精神、实干能力和必胜信念的管理者。他们能跟人交流、沟通,能尊重人、理解人,能使员工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并能够共同营造出亲密、友善、互助、信任的组织气氛。
IBM战略转型与文化变革的重要启示
构建学习型组织推进企业战略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也已步入新常态,也是企业制度创新、资产重组、管理变革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期,必然会对各企业的战略和文化传统提出变革的要求。
IBM公司在企业战略转型的阶段能够取得成功,与公司注重构建学习型组织密不可分。以所有员工入职时接受的“魔鬼训练”为例,IBM将总结出来的战略转型所需的知识和方法等融入课程。这种集中体验式的培训,使得受训人员在四个月内建立起了一套终生难忘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从而能够顺利地投身于公司战略转型的实践之中。
IBM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运用体验式的入职培训和针对性的在职培训等方式,较为迅速地在公司员工中建立起一种基于新商业模式的新文化,从而有效支撑着公司的战略转型。
运用绩效评价实现价值观管理
企业价值观从确立到转化为企业成员的普遍信念,是一个价值观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员工接受并能够去自觉遵循价值观的过程。在郭士纳时代,为促进IBM的战略转型,郭士纳为IBM确立了适应转型时期特点的核心价值观――“赢、团队、执行”,并将其演变成IBM新的绩效管理系统。所有IBM的管理者和员工每年都要围绕这3个方面制定他们的“个人业绩承诺”PBC,并列举出在来年中所需要采取的行动。彭明盛担任CEO后,一方面通过集思广益确立了“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的新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同样沿袭运用个人业绩承诺PBC将其纳入公司的绩效管理系统。可见,基于价值观的绩效评价和绩效奖励是价值观管理的重要且富有成效的途径。
通过文化变革驱动企业重返盛年期
企业就像生物体,其发展也有生命周期性。
当企业处于老化阶段时,企业会过度关注内部的控制。此时企业有大量的制度和程序,管理机构庞大,他们不愿承担风险,以企业安全为导向,讲究形式,如衣着、称呼等。公司内部变得依赖于传统的能力,而无法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丧失,内部弥漫着官僚式的组织文化。因此,处于老化阶段的企业要继续发展,进行文化的变革是当务之急。
企业进入盛年期以后,具有完善的企业制度和组织结构,并能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的灵活性和控制性达到了平衡。企业既关注内部员工的需要,又关注外部顾客的需要和市场变化,盛年期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理想状态。
如前所述,1993年郭士纳接手IBM时,当时的IBM已步入企业生命周期的老化期,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战略重点和驱动力。为此郭士纳和彭明盛接力重新定义了IBM的业务,通过分析判断哪一块业务是合理的,并撤出不适当的业务。他们关注企业资源的配置,不断提升组织的灵活性。
IBM文化变革的实践表明,当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老化阶段时,主导文化往往会表现为强层级文化,企业此时应该朝着关注外部、提高企业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方向进行文化变革,从而驱动企业重返盛年期。
(责任编辑:罗志荣)
第二篇:文化变革实现战略转型
最近公司在进行文化变革,以重新塑造企业文化,实现公司的战略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因此关于企业文化也就成了公司上下的热门话题。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员工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也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具体到企业文化,正式的解释常常与企业的使命、经营哲学、价值观、经营理念等相挂钩。
但是很多企业在制定企业文化的时候,往往过分注重企业总体追求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而忽略了企业员工的时代特色。有的企业因为某种文化在特定的时代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便以为是永远的制胜法宝,结果因为没有顺应时代的变革而进行调整,遇到了很多的阻碍。比如富士康是一家以准军事化管理、集体化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典型企业,在曾经一段时间,这种军事化管理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企业文化必须考虑基层企业员工在精神和个性方面的独立性诉求,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去进行企业文化的完善优化和变革,这样才能真正把企业的文化要求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和思维上,形成内部的凝聚力,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30年来,很多的国内外的企业文化曾经造就了很多成功的企业和英雄。比如“民生文化”、“松下文化”、“大庆文化”、“索尼文化”、“海尔文化”、“IBM文化”等,但我认为都是他们顺应或者适应了那个时代公众或者员工的个性和性格特点。那么在未来这个流行和推崇创新的时代,也许企业文化也应该顺势去完善、变革和创新,并且关注员工的个人心理和性格特点。同时加以引导,从而造就又一次辉煌。(一览化工学习小组摘)
第三篇:通用公司与戴尔公司文化变革
通用电器公司(GE)的文化变革之路
1981年4月,45岁的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正式成为GE总裁以后开始向每个听他说话的人喊“失火了”:他向GE120位高管人员讲话,严厉抨击GE存在的问题:官僚制度所造成的浪费、不实报告、逃避困难的决策等。他说:“看看1981年你们身处何地?想象1985年时又会在那儿?更重要的是,1990年时又会在那儿?你们能够保持市场上的第一第二赢家吗?”他警告大家,任何企业如果不能维持第一第二,都将会被踢出GE。韦尔奇的话意思很明白:GE要革命了,不愿意改变的高层将无法久留GE了。一个有着100多年(1879-1981)历史居当年《财富》500强之前列的GE的高管们都是经验丰富、见过不少人事更迭、在变革中工作保障和升迁机会都有可能受到威胁的人,他们大部分人的反映可想而知——不理解、无动于衷甚至抗拒。
完成GE改革,建立GE新文化,韦尔奇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是强有力的根植新GE价值观的沟通攻势,一方面是百无禁忌的企业整顿。根植GE价值观的攻势主要在三个方面:克罗顿维尔(Crotonwill)管理学院的培训、各种媒体上的演讲、GE内部的清白检查。韦尔奇清楚,要改造企业文化,他必须使他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于是,他有效地利用每年能提供10000名GE管理人员进修训练的克 罗顿维尔训练中心,阐述GE的价值观。他把克罗顿维尔办成了向GE管理人员灌输GE 价值观的圣地,使其像传播福音的修道院,赋予每个在此进修的主管传播GE观念到整个GE的任务。韦尔奇亲自年复一年地到克罗顿维尔演讲和聆听,探测整个组织的脉动。他以此为据点,创造了GE内部现实、直接、坦率、“解决问题”的双向沟通环境,使克罗顿维尔的训练成为改造GE文化的重要基地。
媒体是内外宣传的直接渠道,韦尔奇很会利用媒体。为了表达的一致性和增强演讲效果,他总是自己撰写演讲稿。他的演讲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强烈的激励能力。
尽管施加了沉重的利润压力,韦尔奇强调“利润损失胜于抄捷径或是违反规则。” 1985年,韦尔奇利用政府指控GE中级主管篡改一项计划的工作时间卡造成政府超额付款的丑闻,推行了他的清白检查——每个人每天面对镜子反省自己,要求每个GE人 都严格检查自己行为的正直性。从1985年起,严守清白被纳入了绩效评估。直到今天,“正直”还一直是GE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与强大的沟通攻势相配套,使新的GE价值观生根发芽的是百无禁忌的企业整顿。没有强大的沟通攻势,企业文化的变革根本无法进行,因为人们会不理解、会抗拒;没 有“真刀真枪”的新的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整顿和制度运行,也产生不了新的文化,因为人们不会把新的价值观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韦尔奇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 “我们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发展价值观„„我们
辛苦地实践每一个价值观„„我们正在以这些价值观衡量我们的人,我们正处于转型的过程。”
戴尔公司的文化变革之路
戴尔公司是时年19岁的迈克·戴尔于1984年成立的,当时的注册资本只有1000美元,2005年2月,戴尔公司的市值达1000亿美元。戴尔公司的成功在于其自身的文化。总裁罗林斯自豪地说:“„„我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我们年复一年地发展我们的DNA。这样的DNA是其他公司运行不了的。”董事长戴尔也说: “„„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做法不同。”
戴尔公司的文化变革始于2000年。2000年以前,戴尔文化中的核心因素主要是:
第一,追求资本的高收益。
戴尔公司强调资本回报率,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压住成本,公司才能不倒。三星投入 一美元,收入三、四美元的利润,戴尔投入一美元,收回约6美元的利润。
第二,研发战略兼顾股东利益和顾客利益。
戴尔公司不追风,也不进行自卫性研发,而这些研发却是一般公司的一大笔投入。苦苦挣扎的公司是研发收入和研发投入比小于1∶1,一般公司是1∶1,成功的公司是大 于1∶1。
第三,在市场竞争中奉行达尔文主义。
戴尔公司和康柏(Compaq)公司在同一领域,戴尔比康柏早2年,注册资本是1000 美元,康柏注册资本是1亿美元。在力量对比非常悬殊的竞争环境中,戴尔公司奉行了达尔文主义,使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四,不接受任何借口的工作评价。
戴尔公司认为今天就是将来,人人都要有紧迫感,不能做不赚钱的生意。不讲借口要成为公司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并且要始终如一的奉守。
第五,坦率、真诚、求实的态度。
戴尔公司倡导坦率、真诚、求实的态度。各级管理人员要面对现实,有问题必须报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隐瞒,更不能谎报。公司里有一大批人是全才,他们通晓各个业务部门的情况,加上管理的高度透明性,谁想隐瞒也隐瞒不了。
第六,快速迅捷的决策模式;
戴尔公司的运作是数字化的,管理层的每次讲话都以数字为证,但是公司的决策原则是快捷,为了能迅速决策有时可以不等把所有的数据都收集完毕——但是要尽可能地利用数据,缺乏数据支撑的决策是违反规定的。公司有强烈的危机感,所以不能等待危机的真正发生。
第七,高付出高回报。
戴尔公司把管理指标量化到“n”种程度,很多令人称羡的事在戴尔则是必须做到的事。戴尔高管不断地往员工心中压这些概念,同时也不断地以事例展现。从产品的质量控制、投入成本到零库存、供应链等全面的业务中,谁做得好,谁就受奖励,谁做得不好,谁就受罚。
2000年,市场大滑坡,公司成长连续两年止步不前。于是,戴尔公司做了“向戴尔直抒心意”员工调查。调查发现公司处境非常不妙——人们开始怀疑自己继续留在戴尔的理由,有50%被调查的人表示如果公司状况没有改观他们会离开公司另寻它处。根据戴尔公司传统的观点,在戴尔工作就是为了成为“戴尔富翁”,这里有一种思维定式:“戴尔能为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能为戴尔做什么”。这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表面的经济膨胀和丰厚的收入造成的。人们的预期直冲云霄,“致富太容易了”。但是,市场滑坡了,市值降低了,靠不住了。戴尔公司领导人认识到依靠“付我足够的钱我就留,不付我足够的钱我就走。”的员工是建不成伟大的企业的。于是,戴尔公司发起了创造“打得赢文化”的文化改革。改革首先是昭示戴尔公司的灵魂 ——以顾客为中心、坦率沟通、做优秀的世界公民、赢得开心。这本来就是戴尔一贯的精神,只是以前从来没有昭示过。灵魂的昭示极大地鼓舞了企业员工的干劲。
改革的第二步是发起“领导方式大检查。”公司自上而下所有管理人员都接受属下的评议并根据评议结果改进管理。从大检查中,戴尔和罗林斯了 解到员工需要有更多的认同,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发展。10年的历史中,他们只重视具体的财务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下属事业的发展。同时,他们还了解到除了向他们报告问题之外,下属还需要与他们有更多的联系。人毕竟是人,而不是工作机器。从此,公司从 上到下开始改进自己的工作。“领导方式大检查”也成了公司的一项评议制度,评议结果与收入挂钩。
改革的第3步是(在2001年)把创造“打得赢文化”写进公司的战略目标,与以 往的3个目标——顾客体验、产品领先、全球化——一起成为公司的4大战略目标。4大目标评价方法相同,而且同样成为奖金的依据。
改革的第4步,启动管理人员培训项目,追踪发展潜力好的员工在戴尔公司的工作生涯。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全公司10%的上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由董事长戴尔或总裁罗林斯亲自授课,每季一次,这种培训是短训;另一个是一般管理人员的培训,是每期为期10天的高强度培训,其中3天由戴尔或罗林斯授课。培训取得了极其好的效果。一方面公司凝聚了公司的精英,这些人“属于”总裁,为公司储备了丰富的人才梯队;另一方面受训人员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说这是他们参加过的最好的培训,同 时还为自己受到重视而更加投入地工作。戴尔公司的文化变革继承了戴尔传统的优势,弥补了文化的缺陷,使戴尔公
司从一 个世界著名的财务指标一流、员工工作就是为了钱的公司变成了一个人心所向、员工追求全方位发展的伟大的公司。改革不仅使戴尔避免了危机,还使戴尔的财务指标一路攀 升。如今的戴尔已经是“打得赢文化”和良好的财务指标并驾齐驱,互为因果,良性互动的公司。
问题:
1.通用与戴尔公司文化变革的可取之处。
2.通用与戴尔公司的文化变革对我国企业文化变革有何启示?
第四篇:TCL国际化战略的经验与启示
详情参阅锦州法律顾问网www.xiexiebang.com TCL国际化战略的经验与启示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二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任何一个企业想完全脱离国际化经济背景都是不现实的,因此许多企业在自身实力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纷纷采取进出口贸易、海外投资等形式参与国际化分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我国企业也逐渐由进出口贸易向直接投资领域过渡。最近几年,在特许权转让、协议专利等领域,国际化合作越来越多。
在经过改革开放之后多年的磨练,我国已经有了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已经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并且拥有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国际企业发展惯例的人才。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成长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或者企业集团,并且具备了开展跨国经营的能力和需要。尤其是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 中国的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许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都到中国来投资,使得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 并且出现了“国际市场国内化, 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其消极防守,不如积极进攻,中国企业有必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前提下,中国的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不仅是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战略取向。
创立于1981年的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李东生的带领下,通过与国外优秀公司的合作,极大提升了TCL的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逐渐将TCL打造成全球性规模经营的消费类电子企业集团之一,并成为广州2010年亚运会合作伙伴。家电作为全球市场行业,技术、市场、供应链等都要全球配置,因此家电企业都需要国际化才可以获得足够的生存规模。TCL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国际化业务威功,TCL移动通讯很难生存到今天;没有国际化业务的贡献,也无法保持彩电国内企业的领先地位,更不能实现空调业务的巨额利润。现在,TCL已经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络,培养出一支国际化经营队伍,初步建立了全球产业体系。”
在中国的企业中TCL集团是我国比较早的开始国际化的企业之一,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行者,分析TCL国际化历程,对于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家电类企
详情参阅锦州法律顾问网www.xiexiebang.com 业开展国际化业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2 研究的意义
TCL成为电视行业的主要原始设备供应商已经很多年,虽然它的原始设备产品保证了企业能够生产合格的电视和相关产品,但是这些低端的产品给公司带来的利润空间很小,国际化战略却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空间,依靠大量的利润在世界范围内组建研发中心,生产适合当地需求的家电产品,是TCL集团国际化成功的关键所在。
虽然TCL从实施国际化战略中得到了不少的好处,但是他们在实施国际化的过程中也曾经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困难。第一个困难是贸易壁垒的存在。企业在西欧和北美都一直承受着贸易保护政策的限制,公司是美国反倾销政策的目标之一,承受着比正常海关税高25%的税率;第二个困难是文化和管理方式的差异,在实施国际化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交流和互相的理解,因为员工面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风俗,管理方式的单一化必然导致文化冲突;第三个困难是缺乏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的核心技术,TCL的许多高新技术都是与国外企业合作研发的,因此TCL必须在这个关键领域狠下苦功夫;最后,公司像其它的中国企业一样缺乏管理型人才。随着快速的国际扩张,公司面临着缺乏具有跨国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的问题。
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TCL意识到了组织和个人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克服在管理人才方面的不足,从2002年开始公司启动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招聘,招聘具有技术、管理技巧和跨国管理经验的人才。招聘到的人才中甚至还包括了东芝的前高管人员。同时,公司也非常注重改善内部员工获得)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公司学会了如何提高内部员工的管理技能,例如和北京大学联合对内部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技能培训。经过十年的积极进取,TCL基本解决了制约其国际化经营的诸多问题,并且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典范之一。
由于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的差异,中国许多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企业内部的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与世界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则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适应国际化的时间与过程。因此,分析TCL集团的国际化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于中国的家电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详情参阅锦州法律顾问网www.xiexiebang.com 2 国际化经营的理论
2.1 国际化经营的含义
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从国内经营走向跨国经营,从国内市场进入国外市场,在国外设立多种形式的组织,对国内外的生产要素进行配置,在一个或若干个经济领域进行经营的活动的战略。
约翰费耶维舍认为,尽管人们可以给国际化经营一个非常复杂的定义,但它只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它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2.2 国际化经营的缘起
国际化经营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在印度及远东进行掠夺性贸易的殖民地公司,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为先导,他们主要是输出产品和掠夺资源。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迅猛向前推进,一些拥有技术垄断优势的企业在国内站稳脚跟后相继到国外设厂开始国际化经营。1865年拜尔公司通过间接投资购买了美国纽约州爱尔班尼苯胺工厂的股票,不久又把它吞并为自己的分厂,这被看做是合法国际化经营首例。
在工业革命之后,由于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许多工业化国家开始极力推动自由的世界贸易,并且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迅速提高了世界经济实力。
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安排下,为国际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经济条件。欧美发达国家战后经济恢复之后,经济实力日益增强,迫切需要更大规模的国际投资,于是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走上了国际投资的道路。2.3 国际化经营的一般方式
跨国界的经营活动主要方式是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随着国际商务合作的不断发展,国际化经营活动开始拓展到特许权转让以及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及其他知识产权的协议使用,甚至包括劳务输出、法律服务、信息咨询、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衍生领域。
详情参阅锦州法律顾问网www.xiexiebang.com 从企业的发展来看,国际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乔纳森和威施米普尔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分为五个阶段:国内经营阶段,零星出口阶段,经常性出口阶段,国外销售阶段和直接投资阶段。邓宁认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可以被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间接、被动地参与国际贸易阶段,直接、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和国际直接投资阶段。2.4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主要模式 2.4.1先难后易
通过采取“先难后易”的国际化策略策略,是由“海尔”最早实施的一种国际化手段。通过先用出口的方式国外市场扩展品牌,提升知名度。当市场的销售量达到建厂的盈亏平衡时,在在国外创办属于自己的工厂。由于国际贸易壁垒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开始出口的时候必将遭受很大的阻力,而且运营模式的成本比较高。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国际化,有利于企业提升自己的品牌。2.4.2先易后难
在国际化过程中,“TCL”采用的是“先易后难”式, 先从和中国的地缘或者文化背景比较接近的一些相对落后的周边国家开始。比如越南以及菲律宾等东南亚的国家,然后才开始一步一步向外围扩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的扩展自己的销售渠道。但是直接并购会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2.4.3贴牌战略(OEM)在国际化过程中,“格兰仕”采取了一个几乎与“海尔”、“TCL”完全相反的战略———贴牌战略(OEM),即为了占领外国市场不惜将自己的产品贴上外国企业的牌子。通过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实现盈利,但是不具有自己的品牌,销售额难以快速增长,利润率也比较低。TCL团国际化经营历程及战略分析
3.1TCL集团简介
1981年由惠阳地区机械局电子科分离成立了“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这是TCL的前身。1985年成立中港合资的“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初创TCL品牌,次年TCL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注册。2013年TCL实现营业总收入853.2亿元,同比增长22.9%;净利润28.9亿元,同比增长126.7%。
现在,TCL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企业集团之一,旗下拥有三家
详情参阅锦州法律顾问网www.xiexiebang.com 上市公司,75000多名员工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形成多媒体、通讯、华星光电、家电集团、通力电子五大产业以及系统科技事业本部、泰科立集团、新兴业务群、投资业务群、翰林汇公司等业务板块,品牌价值639.16亿元人民币,连续蝉联中国彩电业第一品牌。3.2 TCL国际化道路
1981年由惠阳地区机械局电子科分离成立“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4年之后,该公司与香港合资,成立了“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初创TCL品牌,这是TCL第一次吸收国际资本,也是TCL国际化的开始,更是“The Creative Life——创意动感生活”的品牌源泉。随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在出口创汇的引导下,TCL通过ODM等方式逐年扩大出口数量。
1996年TCL集团兼并香港陆氏公司彩电项目,开创国企兼并港资企业并使用国有品牌之先河。这次成功的海外并购,不仅使TCL王牌跃居国内彩电市场三强,而且积累了企业并购的成功经验。
为了应对欧盟对中国彩电业的反倾销,也为了利用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与资源优势,1999年TCL在越南投资建厂,成立越南分公司,并且迅速实现盈利,这位TCL集团实施国际投资树立了信心。
越南的成功极大刺激了TCL集团国际化经营的雄心壮志。为了快速占领家电市场,弥补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TCL于2000年通过OEM方式进入中东、非、澳、拉美、远东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征程进入快车道。
2002年4月16日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开始引入国际战略投资。2002年9月,TCL斥资820万欧元全资收购了德国施奈德(Schneider)电器有限公司;次年,TCL通过在美国的控股公司莲花太平洋收购了美国高威达(Govedio)公司,并且与法国汤姆逊公司(Thomson)宣布联手成立合资公司,2004年10月9日,与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合资成立TCL-阿尔卡特移动电话公司。一连串密集的国际化动作,迅速提升了TCL的整体实力。在手机市场方面,正是得益于TCL领导的国内民族品牌,迅速打败了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和爱立信等国际品牌,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2004年底,TCL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视机与手机生产商。
2013年TCL冠名好莱坞中国大剧院,并且签订了长达10的合作协议,通过冠名和提供显示设备的方式,将TCL的品牌植根于美国。能够牵手好莱坞,既体现
详情参阅锦州法律顾问网www.xiexiebang.com 了TCL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决心,也彰显了TCL集团的实力。TCL国际化的经验
TCL在33年的时间里,从5000元的小厂发展为营业收入853亿元的企业集团,企业实力增长了1700万倍,当然得益于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经济环境,更得益于TCL历任领导层的科学管理,尤其是国际化战略的正确选择,更是TCL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4.1 国际贸易一一积累海外经验
TCL自成立开始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其间,以OEM、ODM模式为国外企业代工制造是其国际化的主要模式。由于洛美协定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支持和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使得TCL的出口额稳步提升,TCL实现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和品牌基础。通过进出口贸易,TCL熟悉了国际市场行情和国外企业的生产标准、运作流程,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化生产、管理、营销经验,为安全渡过亚洲金融风暴奠定了基础。
4.2 国际投资——应对贸易壁垒
随着中国家电业的迅速崛起,家电行业的技术扩散速度日益加快,整个行业开始由技术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因此低成本成为企业扩张的主要手段。当诸多中国企业涉嫌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海外市场销售之际,欧盟首先针对中国彩电业发起了反倾销。
在考虑到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之后,TCL于1999年6月1日开始筹建越南子公司。这不仅是TCL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投资,而且在国际化道路上最关键的一步。凭借着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和亲民的价格,TCL迅速在越南市场站稳了脚跟。现在,TCL已经成为越南第二大家电生产商,并且成功应对了反倾销等贸易壁垒,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4.3跨国并购——国际化战略成效尽显
在积累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双重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加快国际化发展战略,TCL走上了跨国并购的道路,其第一剑直指德国的“百年老店”——施耐德公司。
TCL集团旗下的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其新成立的全资附属公司Schneider Electronics GmbH,与Schneider Electronics AG之破产管理人达成收购资产协议,根据双方协议,Schneider ElectronicSGmbH收购Schneider的生
详情参阅锦州法律顾问网www.xiexiebang.com 产设施、存货及多个品牌,其中包括“施耐德”(SCHNEIDER)及“DUAL”等著名品牌的商标权益。
2003年11月4日,TCL签约波士顿咨询公司和摩根斯坦利作为投资顾问,并且顺利实施“泰山项目”,与法国汤姆逊公司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将他们的电视机业务合并成TTEFTCL公司。新公司将由TCL多媒体公司占大部分股份(67%),汤姆逊控股公司占剩下的33%。TCL和汤姆逊将分别任命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的董事会成员。由于TCL一直在寻找技术、品牌和经销渠道来向国外扩展,而汤姆逊需要一家更便宜的生产基地或者完全退出电视机市场。因此分析人士早就提倡两家公司各自寻找合作伙伴,市场对这次的合作持欢迎态度。双方合作的消息一经公布,TCL公司的股票迅速商鞅,一年内上涨了24%,以3年内的最高点收盘。
2004年8月TCL与法国阿尔卡特合资组建的全球移动通信领域的主导企业——TCL阿尔卡特移动电话有限公司(TA)正式运营。正是得益于阿尔卡特的核心技术,TCL带领民族手机业彻底打败了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TCL国际化战略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家电业是我国国际化经营的优势行业,TCL作为中国家电业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先行者与成功者,对于中国众多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5.1 企业应该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
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中,有两种经典模式:一种是以海尔为代表的“先难后易”的模式,一种是以TCL为代表的“先易后难”的模式。海尔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在开展国际化道路时以技术要求最苛刻的德国为突破口,通过品牌战略获得国际化成功。无论从中国人喜欢稳扎稳打的性格出发,还是从降低决策风险的角度出发,按照TCL“先易后难”的国际化模式,无疑是最合理的战略选择。
TCL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从越南入手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越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中国稍低,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文化、经济背景相近。在越南占领市场之后,以越南为基地,很容易占领整个东盟市场。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初步熟悉了相关游戏规则的基础上,逐步积蓄实力,随着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开拓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尤其是通过跨国并购,快速获得国际领先的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占领销售渠道。稳健的国际化战略选
详情参阅锦州法律顾问网www.xiexiebang.com 择,最终促成TCL在全球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网络。通过与好了我中国大剧院的合作,确立了国际知名品牌的位置。5.2 必须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走国际化道路时任何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必然选择。从法律制度角度讲,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都是法治国家,因此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必须对各个主要国家的法律制度有所了解。在进行国际投资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掌握东道国的法律制度。TCL在与汤姆逊公司合资的时候,按照法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售后服务必须由汤姆逊公司负责,这对于TCL收集市场方面的反馈信息,全面掌握市场动态非常不利。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讲,新世纪层出不穷的技术发明与创造,不仅快速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且无时无刻都在改变着市场格局与竞争力量。当许多中国企业在与国外家电企业热衷于制造CRT电视的时候,TCL已经将着眼点放到了平板电视领域;当其他许多国际电视生产商躺在液晶电视的温床上的时候,TCL已经充分认识到技术的发展趋势是LED电视机。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讲,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最关键的资源,也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TCL的国际化战略之所以能够顺风顺水,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广开门路引进国际化领域的专业人才,积极培训原有员工,更新员工在国际化领域的知识。正是以任健、严勇、孙熙伟、安明浚、山根亲雄为代表的20多为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的成功加盟,夯实了TCL国际化的基础。
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讲,TCL强调包容的企业文化,重视不同国籍、民族、种族、宗教的尊重与理解,在企业文化的架构下实现文化共享。在TCL集团工作的外籍员工已经达到8000人,超过了员工总数的1/10。与此同时,TCL为了彰显对世界异质文化的尊重,大力推进本土化队伍。在进军越南进行国际投资的第一年,就拿出30万元作为“TCL(越南)优秀青年奖励基金”。
得益于TCL充足的准备工作,TCL在亚洲金融风暴与美国次贷危机的两次金融危机中,国际化战略基本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保持者稳步发展态势。5.3 坚持创新是国际化的法宝
企业生存状态的好坏关键看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使企业生存得更好。国际化的企业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创新能力更应该得到
详情参阅锦州法律顾问网www.xiexiebang.com 重视,对创新环境的营造方面也要更加注意。TCL欧洲之所以能回到健康发展状态,在于通过对组织模式的重组与创新,TCL 多媒体欧洲业务建立了以大客户、直接配送和多元渠道为主的无边界集中模式,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来运作跨国团队,终于发挥出了跨文化管理的优势,成功扭亏为赢。
TCL 在国内具有竞争力,在国外能够取得市场,也是在于TCL注重技术创新,利用自己的研究院研究产业技术,与科研院校和国际跨国公司进行合作,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开发了动态背光、自然光、LED液晶电视、3D立体电视等新型显示技术和网络电视技术,这些创新增强了TCL的竞争力。
TCL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让TCL的技术能力、市场开发与保持能力、管理能力一直居于行业中的领先水平,成为中国家电业国际化道路上的翘楚。5.4 科学管理是国际化的基础
TCL在国际化经营中不断摸索出了一套较系统的管理模式--全景管理模式,通过多维度的评价与考核,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为TCL的稳步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在全景管理模式这个框架里,首先是政治。企业政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治理结构、利益机制和权力分配。这个词没有褒贬色彩,它代表着调整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最高准则和制度安排,主要解决公司权力和公司利益问题,是公司永续经营的基石。其次是经济,企业经济也包括三个内容:战略、商业模式和流程。企业要追求经济效益,就必须要找到最适合企业本身特色的路径,以赢得尽可能多的市场选择性。最后是文化,企业文化也包括三个内容:企业的愿景和使命、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文化是企业最深层次且不易察觉的发展动因,它既是企业存在的土壤,亦是企业发展的果实。在企业文化方面,重新明确TCL的愿景,成为受人尊敬和最具创新能力的全球领先企业。总结
TCL集团在国际化道路上虽然小有曲折,但总体上走过了一条非常成功的道路,而且其积极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更是值得所有的中国企业去学习和尊重。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保持企业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走国际化的道路,中国企业只有积极的投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才能制定科学完善的跨国经营战略,不断开疆拓土,成为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为促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详情参阅锦州法律顾问网www.xiexiebang.com
参考文献
[1]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7):5O9-533.
[2] 余奎,莫武兵.日本企业国际化战略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4)[3] 高江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浅析——基于TCL海外并购的案例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1(S6)
[4] 杨海儒.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5] 张洁梅.企业并购后的知识整合——以TCL并购阿尔卡特为例[J].理论月刊.2011(09)
[6] 郭艳.关于联想、海尔、华为、TCL国际化道路选择的启示——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09(24)[7] 姚友兰.企业国际化路径比较——TCL、华为国际化路径比较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15)
[8] 辛敏英,王达斌,苏永怡,李伟坚,许雄武.TCL的国际化战略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03)[9] 郑丹、李大洋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研究[J].新经济.2013(09)[10] 彭琼仪.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济绩效分析——联想、TCL、上汽的跨国并购案例研究[J].财会通讯.2011(06)
需要代写论文请加QQ14897518 需要法律服务请登录“锦州法律顾问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国内外城市发展转型经验借鉴与启示
国内外城市发展转型经验借鉴与启示
二、国内外城市发展转型趋势
(一)以产业高度化、就业充分化引导,促进城市经济转型
全球化导致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空间转移趋势日益加剧,服务业全球化是制造业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转移,发达国家仍控制相关行业的核心技术和附加值较高的环节,通过不断转让其技术专利取得市场利益。发展中国家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也积极引导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和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现充分就业是城市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目标,因此,城市政府更加注重通过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吸纳就业;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来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通过就业保障政策保证就业水平,以实现人的均衡发展,促进城市经济转型。
(二)以信息化、制度创新引导,促进城市社会转型
社会现代化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更多受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及人口等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制约。信息化降低了信息收集、储存、处理、传播成本,改变了个人和组织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影响个人和企业的选择,导致社会就业与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社会交易与交往方式发生转变,有效地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收入分配、就业、税收等相关制度、政策的革新,更加民主、科学、公平地进行社会利益结构调整,把因利益调整所引发的各类矛盾和冲突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小范围,逐步消除城市二元社会结构;相关制度的创新以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为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以新产业空间规划引导,促进城市空间转型
城市市场化水平提高与创新能力增强,推动着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变化。产业结构转移与重构通过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经济用地功能的变化而具体呈现出来。尤其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生产驱动的标准化大批量产品的刚性生产方式逐步转向为市场驱动的小批量定制产品的柔性生产方式,新产业空间就是以柔性生产方式为主的发达城市经济区域的典型象征。
顺应生产方式的变更与技术革新,以本地网络与根植性为主要识别标志的新产业空间大量涌现。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英国的剑桥-瑞汀-布里斯托等高技术的集聚地区等新产业空间形成并得到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以各类开发区的形式为城市拓展空间;此外,尚有大量以商务、办公、购物等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空间,如巴黎的拉德芳斯。新产业空间的规划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空间转型。
(四)以科技创新引领,创建智慧城市
以“智能+互联+协同”为特征的智慧城市,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全新城市运营理念的融合,以更快、更好的实现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综合应用。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众多城市的目标,通过智能化、交换共享与关联应用,实现城市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的和谐目标。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使信息成为城市的新资源,为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城市运营中各参与主体实现多赢。
(五)以低碳经济引导,创建低碳城市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低碳经济”迅速成为全球热点。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建设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低碳城市”已成为共识。众多国际大都市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着力构建低碳城市发展所需的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
(六)以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环境营造,创建宜居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最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提出。随后,生态城市的理念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概念。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创建宜居生态城市成为众多城市追逐的目标。以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促使城市的无形资产增值,增强城市居民增加归宿感、自豪感,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强化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获取旅游、投资等方面的回报。以自然景观的保护与修复改善城市环境,建构城市生态安全体系,坚持保证城市生态基本生态控制线,增强城市居住适宜度。
三、城市发展转型典型案例分析
(一)芝加哥:多样化发展的典范
芝加哥在1960年代的世界经济结构大变动中,经历了制造业衰退、就业岗位减少、人口流失、中心区衰退、经济困难等各种问题。面对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芝加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在1980年代确定“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目标,并对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形成独特的多样性经济发展模式。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全部舍弃传统制造业,而是通过给予税收优惠、帮助解决土地问题等措施扶助有优势的、已经建立了产业链的传统产业。同时,着力引进新兴高科技产业中的研发和管理部门,占领产业链高端领域。从经济多元化的目标出发调整城市用地,优化空间结构。通过城市中心地段进行大量改建项目,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活力。
到1990年代中后期,完成了经济结构多元化的调整,不仅帮助其顺利度过经济波谷期,而且形成集聚效应,促进了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重新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恢复了其国际城市的地位。
(二)汉诺威:突出专业化功能的样板
汉诺威历史上是制造业主导发展的城市,1947年工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开启了其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
专业化功能的培育与政府的强力支持密不可分。汉诺威政府将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时,积极考虑会展业的发展需要;联邦政府在中央财政列出专门预算支持会展业发展。同时,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会展产业体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至政府、行业协会的管理,下到展览公司、参展商之间的多方协调配合及专业会展人才教育、媒体合作、国际交流等的外部支持。专业性展览会依托自身和周边的德国其他城市产业而发展起来,两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已经成为全球顶级的专业性贸易展览会。其工业展被公认是联系全球工业设计、加工制造、技术应用和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汉诺威也被誉为“会展之都”。
(三)洛杉矶:技术创新驱动城市再生的范例
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洛杉矶的制造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进入转型发展期。为应对危机产生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产业,着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洛杉矶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之一;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城市吸引力,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移民和成功人士的首选城市之一;通过“中心区的复兴”和“外围城市的兴起”使城市产业空间得以重构;鼓励废弃空间利用、集约用地、允许利用老区空地发展,地区之间转移发展权、鼓励土地混合使用以及在交通节点附近加大建筑密度等手段实现城市“精明增长”。
在高科技产业和生产服务业的推动下,洛杉矶城市经济迅速转型,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特征,并在1980年代后成功步入全球性城市之列。进入21世纪,洛杉矶成为美国西部的高科技产业和研发中心,成为“科技之都”。
(四)底特律:被动转型错失良机
“汽车城”底特律曾一度占据美国首要制造业城市地位,但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缺乏创新和被动转型而陷入一蹶不振的衰退之中;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更是给以致命打击。
底特律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过于依赖汽车产业,致使抵抗市场风险能力的下降,一旦遭遇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外来的市场竞争的威胁,往往造成致命的影响。因此,城市经济发展既需要通过培植产业集群发挥其竞争优势,同时也需要防范其风险。一方面,产业集群存在着结构性风险,当产业集群老化或衰落时,由于其资源高度集中于一个产业或单一产品,将可能拖垮整个区域经济,变成难以复苏的“老工业区”。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借以产生优势的自身特征,同时可能是最终导致产业集群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五)深圳:以创新推动质量提升的先驱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在资源紧缩的条件下,提出经济发展由“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变,进行城市发展的全面转型,从单纯的追求增长速度转向有效益的增长。
明确提出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2006年1月,深圳市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将深圳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明确提出在今后发展中不再攀比经济规模和总量,体现出深圳在摆脱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上的积极变化。此外,制定“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通过制定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指南、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编制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指引等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行城市更新,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土地、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四、借鉴与启示
(一)以主动转型的姿态突破发展瓶颈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同时,受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约束,当城市发展条件(劳动力、土地成本)变化的时候,为实现新的发展优势,需要打破城市发展的路径依赖。
底特律由于没有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合理的转型,致使城市竞争力难以为继,也丧失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城市面临发展瓶颈或者其他约束的时候,必须以主动的姿态进行适应性调整。主动的转型要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战略目标、方向、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有针对性的弥补城市发展的不足,为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高端产业链引领城市经济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优化产业层次,培育与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围绕构建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加速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高端、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淘汰落后产业,加速振兴装备制造业,在更新置换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积极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咨询、会展中介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升级;以文化娱乐、旅游、创意和体验为主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吸纳城市劳动力,提高居民收入。
(三)以功能提升强化城市发展的活力
逐步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和创新功能。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重点发展高科技创新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强化城市的产业实力和创新功能,带动城市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在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服务经济,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强城市群内部资源整合,推进优势资源共享和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对接,促进要素在城市间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城市现代化与发展活力。
(四)以空间紧凑与混合实现精明增长
优化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质量。重视用地规模扩张向重视资源集约利用转变,从用地增量的递增向存量优化转变,对空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土地的产出效率;为规范工业企业用地申请和引导工业企业集约利用土地,推动产业升级,制定工业建设用地建设标准,搭建完整的工业用地管理体系。
引导城市节约、集约型高效发展。通过提倡适度的功能混合来节约土地,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节点地区开发来促使城市空间的高强度开发,提高城市发展的集约性。公交引导指以轨道交通引导建设空间集聚、以公交交通引导功能布局优化、以交通枢纽引导城市用地开发和服务业发展。功能混合利用包括水平混合与垂直混合,其中水平混合指在较小的地块内平衡居住、商业、办公以及其他功能,或在较小地块内以同一性质的不同形式的空间组合来实现混合利用;垂直混合指在建筑内部通过垂直空间划分实现建筑空间的混合利用。
(五)以机制创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进管理方式。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逐步将政府职能从直接管理企业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处理公共事务、满足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上来。城市公共财政作为国家财政的组成部分,应在城市经济活动中,尤其在市政和教科文卫等公用事业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提高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透明度,降低商务成本。
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推动生产要素和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其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创新城市融资机制、产业互动发展机制、信用制度网络机制等,努力提高资金吸纳能力,增强产业联动发展效应,培育良好的信用关系网络。完善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