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析媒介变革与审美文化发展
探析媒介变革与审美文化发展
李益,夏光富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邮编400065)
摘要:媒介变革的驱动力源于科技发展进步和人类传播需要,而审美文化创新则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分析媒介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发展趋势,探讨数字媒介语境下审美文化所呈现出的虚拟性、交互性、便捷性等新特征,论述数字媒介中现实与虚拟的对话、假象与真实的对话、二元与非二元的对话等审美文化悖论现象。
关键词:媒介变革;审美;新特性;趋势
Abstract: The driving force of media revolu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the demand of human communication.In addition , the innova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humanity.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media revolution on digital media, networking media, intelligent media and multimedia.Discussion of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like the virtuality, interaction and convenience that presented by the aesthetic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media.Discourse of the paradox between reality and virtuality, illusion and truth, binary and nonduality in aesthetic culture.Key words: media revolution;aesthetic;new characteristics;trend 图书分类号:G20;B83
文献标识码:A
一、媒介变革的具体表现
1.媒介变革的动力
媒介变革重要的驱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形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地整合、融汇和变革。“媒介变革的历史表明, 技术创新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1 “传播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而新媒介方式的出现总会派生出种种新的文化形态和类型”
2从印刷媒介发展到电子媒介,从电子媒介发展到数字媒介,都依赖于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推动,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媒介被以网络、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所超越,正是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
媒介变革根本的驱动力更来源于人类传播的需要。媒介的变革和发展,既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产物,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发明和发展传播媒介的历史。现代媒介的发展,打破了人类社会亘古以来信息传播中的时空限制,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规划基金项目(10XJAZH003)作者简介:李益(1954-),男,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传媒美学;夏光富(1962-),男,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影视传播
“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3以传播学视角考察,人类能够主宰世界并非取决于自然传递信息的感官能力,而主要取决于独具的创造、使用和发展传播媒介的能力。
2.当代媒介变革的主要表现
当代媒介变革的表现十分丰富复杂,最主要的有以下一些形式。
数字化:媒介的数字化是极其深刻的媒介革命,李勇曾论述“电子媒介已经成为社会中许多行业正常运作的基本工具”,4 而数字媒介则更是引领时代朝流,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面貌和心理状态,进而引起审美文化的变化发展。数字媒介已成为媒介变革的核心形态。
网络化:当今的时代已进入数字媒介主导的全球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网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系统支撑和基础平台。网络集成了诸种媒介的功能,成为媒介的集大成者,目前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通信网融合渗透的态势,更加速了媒介网络化的进程。网络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概念,颠覆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空间。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完善,不断带来功能的审美演化,技术与艺术的在网络平台高度融合与渗透,使网络世界与审美结下不解之缘,网络在展示、传输、交流信息中发挥了极其独特的作用。
智能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形态的快速变革发展,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智能化离社会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越益贴近。比如电脑的自动安装软件、自动判别显示模式,电视的定时开关机、自动搜索选台、倒放回看,网络的一键清理修复、智能查毒,手机的号码自动存储、短信过滤、智能重拨等,这些实质上都是对媒介功能加以选择、判断、处理,实现自动控制。随着技术的进步,媒介的智能化发展也会越益突显。
多媒体化: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加以整合和融会,扩展人与计算机的功能使之高度集成,将文、图、声、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加以有机综合运用。多媒体化使信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效果直观形象生动,给接受者以多重感观刺激,多媒体化很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视听审美需求。
二、数字媒介语境下的审美文化
媒介变革更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传播和交流的需要,进而引起人类审美文化的发展、变化与革新。数字媒介语境下的审美文化最主要的形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性
数字技术催生了网络艺术、动画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的快速成长,给受众营造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由人工高科技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实在技术等所创造的一个人工世界,”5 虽然虚拟性指其存在状态是无形的,但它却以信息、图像、声音、文字等作为自己的形式要素,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
种场的存在,一种趋势、意境或一种连续。从本质上看,虚拟世界只不过是超现实的符号影像,它借助数字化虚拟方法塑造出超现实形象,是虚拟现实的视觉消费品,它将现实世界现实事物拆解为数字化代码,然后将这些代码组合成模拟真实的虚拟形象,并将这些虚拟形象作为现实的替代物用以表现现实的真实,营造出的虚拟世界,可为人们补偿一部分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需要,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恣意狂欢、自由创造、感性张扬。虚拟审美物像起到了替代现实艺术审美形象的作用,这样,虚拟性也就成就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文化。
2.交互性
在数字化媒介条件下,充分的交互不但成为人类传播和交流的常态,而且也演化成审美文化。传者发出讯息,并通过受者的反馈来确认传播的效果;而受者不但接收讯息,而且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反馈。“新媒体极大的扩展了视听感受之外的另一个新体验,那就是——互动。这一特点使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与传播过程与以往有很大的改变,受众
6甚至可以参与艺术创作或者对艺术片进行自我重构。” 交互成为一种全新的传播交流方式,一方面,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是非线性的,可自由选择,通过对超链接的点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另一方面,受众也参与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人们通过交互,更深入地实现传播和交流目的,更有效地获知信息传送效果,更充分地获得审美心理满足与愉悦。交互性有同步交互、异步交互、综合交互等多种方式,传播效果不仅仅由媒介控制,受众的主动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传播效果。充分的交互从不同层面强化了人们传播和交往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3.便捷性
人类追求传播需要的满足,很大的一个因素是追求便捷性。实现便捷性,起到的作用就是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工作效果,进而达到身心放松和心理满足,获得了审美愉悦。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系统演示授课、利用课程网站和课程QQ群讲授和讨论问题,笔记本电脑、上网本的便携化设计等等,无不适应了人们运用数字媒介的便捷性审美诉求。
手机的功能极度泛化和形态微型化趋势,是数字媒介便携性审美文化的突出表现。从功能上看,手机越来越增加其使用功能,使具不仅是通信工具,而且是多媒体视听终端、照相机、微型录音机、游戏机、炒股机、上网本、闹钟、记事本、电子词典、计算器、计时器……一机多种功能多种用途,等于将众多器具带在身上,其功能泛化到极致也就便携到了极致。从形态方面考察,手机外形向轻、薄发展。在追求视觉效果需要相对大的屏幕与追求便携需要较小的尺寸这一对矛盾中,设计师尽可能寻求两者的平衡,从而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数字媒介审美文化发展中的悖论现象
1.现实与虚拟的对话
现实与虚拟是一对矛盾,但人们往往游走于两者之间,感受其审美意涵。在虚拟社区,人们聊天,建立博客,参与论坛讨论,玩棋牌和游戏,抒发情感与看法,感受愉悦与快乐。“它引导人们进入到虚拟世界内部并产生置身于这个虚拟世界的存在感。它试图创造出一个逼真的体验环境,通过对于人的思维感知行为系统的作用与引导,使人关注感知并对虚拟世界作出反馈,主动参与其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它所具有的对于现实的高度模拟性或是
与理想的极其相似性,使得处于虚拟世界的人们很容易混淆虚拟与现实而陷入沉浸状态中,相信自己正存在于一个‘真实’的世界中”7 这便是虚拟世界独具魅力之所在。
但是,数字媒介艺术的虚拟性又是相对的,它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一种形态,它与现实世界具有紧密的联系,“在交流的时候,交往者常常把自己最真实、最本真的自我流露出来。”。8 从本质上讲,虚拟世界即是现实的反映,虚拟形态与其现实形态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虚拟环境也可以采用一些制约手段,将虚拟性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如作品竞赛采用实名投稿,作者提交作品参赛,要求提供个人的真实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邮编、电子邮箱等,使虚拟世界也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9 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关于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讲话为我们科学地利用虚拟世界,弱化它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它积极的社会功能指明了方向。
2.假象与真实的对话
数字技术促进了数字艺术的发展,人们寻求将数字艺术作品制作得生动、逼真,甚至以以假乱真。例如在数码图像处理中,每一帧画面都做得漂亮弦酷,修饰妆容,优化表情,去除瑕疵,美化效果,甚至移花接木,为我所用;数字影视创作中,数字化蒙太奇使用,大量的数字特效应用,利用CG技术实现以假乱真效果;动画创作中,用数字技术制作模型,创造角色,调整动作,设置光源;创造机器人:富有弹性的肌肤,仿真的肌肉,敏感的触觉,精确的动作,都足以以假乱真。虚拟现实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高新技术,也称人工环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实时、无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以假乱真”的“假”并不是坏的东西,可以乱真的假,有时恰恰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代表了人们爱美尚美求美的需要,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前提是不能改变真的本质,这里就需要掌握一个恰当的度,如若因“假”而“乱”到改变了真的本质,那就无美可言了。
3.二元与非二元的对话
电话是点对点的传播,属二元形态,广播是点对面的传播,属非二元的形态。而数字通信的电话会议、手机多人通话,手机短信单发与群发,将这两种形态很好地融会综合,二元形态与非二元形态实现了融洽的对话。在网络世界,非二元形态更是成为主角,“传统艺术观中处于两极的身份是对抗性的,但在网络艺术中,两极的对抗得到了消解,两极身份向中间流动,尖锐的对抗变成和谐的身份融合”。10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传统大众传播语境中的传播者和受众的区分被打破,参与传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创作者、修改者与欣赏者、评论者之间呈现融合状态,已无明显界限,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呈非二元对立的状态,这是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滋生的艺术形式所独具魅力的审美特性,同时带给传播参与者更多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崔保国.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J].当代传播,1999,(6).(美)罗杰·菲得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66. 3(美)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4 4 李勇.“第二媒介时代”文化变迁的脉路[J].北方论丛,2010,(1). 朱晓菊,丁伟.虚拟与现实的交错—浅析虚拟世界的美学特征[J].电影评介,2010,(2). 6 孙雯,米高峰.新媒体艺术及其审美“新”特征初探[J].新西部,2010,(14). 王燕鸣.论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的互动体验[J].大众文艺,2010,(2). 陶东风.网络交流的真实与虚幻——网络文化与青年亚文化[A].王文宏,高维纺.网络文化研究[C],吉林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1). 9 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N].光明日报,2011-2-20(1). 10 刘晗.论网络艺术的美学精神[J].江西社会科学,2004,(7):167 11 陈力丹,汪露.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二个新鲜话题[J].新闻界.2007,(1).
第二篇:中西方文化比较与服装审美
中西方文化比较与服装审美
宋科新,王秀芝,邓英民(德州学院服装系,山东德州 253015)摘 要: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服饰文化内涵的进一步了解,为现代时装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时装设计
文化是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表现在人的生活的各个层面。服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发展情况,服饰应是首先要看的部分。如何正确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服饰美,如何解读设计师的服装设计语言,这需要很好地理解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把握服饰文化的精髓.1 东西方文化比较 1.1 饮食习惯的比较 1.1.1 餐具
表1 中西方餐具的比较 比较内容工具特点文化内涵
中国
筷子(两根)代表一阴一阳,缺一不可,简单而又复杂。老人、儿童都能熟练应用 含蓄的,抽象的,中国文化最基本的阴阳理论 西方
叉:五个齿,手的形状
刀:匕首去掉尖 外界具象事物的再现直接的、具象的 1.1.2 菜
中国菜:煎、炒、烹、炸、涮,讲究色香味俱佳,“食不厌精”。如“南北大菜、满汉全席”。讲究刀法、火候。是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西洋菜:拌沙拉———各种果菜凉拌;鸡尾酒———各种饮料、酒调制而成;三明治———两片面包、十几片牛肉与菜叶,一种杂糅文化,也体现出西方人易于接受新事物。1.1.3 做菜方法
中国菜凭感觉的成分多,多用“适量、少许”,是灵性的体现,“百家菜”,百家味。西洋菜以钟表计时,以烧杯量,甚至于用天平称,体现西方人注重实际,科学地对待事物。1.2 中西方建筑比较
中方:四合院、高院墙,大门紧闭,院内门窗对称,这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一种秩序感。中国园林讲究“水比曲,园比隔”,避免一览无余,这与国人做事的谦虚有关。西方:白色、浅色洋房,房前花园绿地,矮栅栏做墙,园门多处。体现一种开放的思维,易接受新鲜事物。1.3 国画与油画的比较 1.3.1 时空的意识不同
国画的时空意识是灵性的空间;油画的时空意识是立体的、无尽的空间。“西方人在二度空间 中再造出三维空间,而中国人拿起笔就是空间,如国画《清明上河图》采用多个散点透视法。而油画则是在二维平面空间内塑造三维立体,注重用多种色彩来表现自然中的事物美,或以大胆的色彩或形象给观者以感官刺激。1.3.2 光学规律不同
国画中的昼夜变化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光学规律,国画中表现黑夜有一特定意义的物象,(如画 中人手提一盏灯笼)对光影变化不予深究;又如只画一钩弯月在树梢,国画“中得心源多些”。油画表现黑夜要把画面画成黑色或阴影部分画得黑些,因而油画“外师造化多些”。1.3.3 国画中讲究留白,讲究写意
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这样美妙的诗句用国画来表现只是在空白的纸上,斜伸出来一只红杏,如把墙头画出来,那就大煞风景了。又如《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孤舟上垂钓。画面的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几乎全是空白。这些留白表现的是空,是虚的,而实际上却并非空白,而是虚中有实。这个实就是使冬天的江面上更显得空旷缥缈,寒意萧条,从而更加衬出渔翁凝神专注于垂钓的气氛,也给欣赏者提供一片广阔自由的遐想天地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1.4 中国的京剧与西方的话(歌)剧
二者的时空观念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在道具运用上:京剧中没有门、车、马等,而关门开门、坐车骑马等都能逼真地表现出来。如京剧中的饮酒,只有酒盅以袖掩面,一饮而尽,实际上并无酒水。西洋话剧道具则尽量逼真,有真的门、车、船等道具。喝酒时真有酒水。又如京剧中,“策马扬鞭八百里”实际演员只是那马鞭在原地转几圈。而话剧中可能主人翁就要等几分钟再上场。又如京剧《三叉口》中武松与时迁深夜对打,虽然舞台上灯火通明,但观众却分明感到两个人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进行着一场精彩的交斗,这些象征性的独特表现形式在西方话剧或歌剧中无论如何是不可想象的,无法表现的。由此可见西方人重现实(具体),东方人重想象(抽象)。
1.5 中国的古诗词与西方的诗
中国的古诗词讲究意象美、对仗美、韵律美。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肥”、“瘦”来比喻颜色,真是妙绝,寥寥数字,词人爱花惜花之情跃然纸上。象这类既具意象美,又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诗句在中国古诗词中俯拾皆是。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无晴(情)、有晴(情)这样的谐音来一语双关地表现恋爱中少女缠绵悱恻的心情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又如:“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上滩来。”你看,月牙如眉,挂在柳梢,月华是冰凉的;溪水清澈如镜,越中美丽的山色倒映其中,一连下了三天的春雨,兰溪的水漫上了岸,等到夜深人静时会有多少鱼儿跳上浅滩啊!诗人描写兰溪初春月夜的景色,全诗没有一个美字,但每个词都给人以此景如画的美的享受。而西方的诗歌更讲究通过直接的词汇及语境来表达感情。、在服装设计中,同样也应注意,要用不同意象来给观者以美的享受。欣赏时装有些是不能非要说出它象什么,是什么,而要从其整体出发,品出其中的味道。有时一个系列的时装就是一首无言的诗,其意韵需要有高层次的审美才能体会到。1.6 中、西方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中国宗教主要有佛、儒、道三家。佛教信奉“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佛教中的佛祖慈眉善目,神态宁静平和。儒家讲“中庸之道”,“人之初,性本善”;道家信奉“顺其自然,顺应天道”、“天人合一”等等,给人以心态的宁静、平和之感,反映在中国文化艺术上偏激之作不多,平衡感较强。西方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基督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表情扭曲,表现出一种痛苦感和撕裂感。基督教信奉“人生来有罪”,每每进行忏悔。表现在艺术上多有偏激、失衡的作品产生。服装设计受中、西方文化影响举例
①伊夫·圣洛郎的作品之一受冷抽象画家蒙德里安的油画启发设计的连衣裙。
②从中国民间美术中得来的灵感设计的“红黑服装”,红黑皆为纯色,胸前图案民俗性强(中国木版年画儿)对比强烈,风格浓郁。
③刘洋设计的草编系列装,受中国古建筑影响,有翘,裙摆上翘,但颜色采用自然的草的淡黄 色,意趣盎然,式样又较前卫。中西结合,既具有东方神韵,又兼西方美感。④受京剧影响设计的脸谱系列服装。
⑤受中国剪纸的影响,设计师梁明玉设计的剪纸风格的裙装。⑥受中国山水画影响,吴海燕设计的手绘系列装。⑦受古希腊壁画中女运动员“跨衣”的影响,奎恩特女士推出的“迷你裙”风靡全球,深受人们的喜爱。
3结语
总之,服装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时不要生搬硬套,而应不断从中西方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努力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服装审美能力,才能设计出既具民族风格,又有时代感的现代时装。
第三篇:审美文化与泰国学生..
审美文化与泰国学生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思考
姓名:姜美玲 学号:M2009042
摘要: 本文在介绍了审美文化论述,以审美文化对泰国学生在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思考,提出了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与想法。关键词 : “审美文化”,“泰国学生”,“文化教学”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中国的语言与文化向世界各地的人们认可เป็นทีรจกของคนทัวโลก,引起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交往越来越多泰国也不例外,泰国学习汉语的人以及中国教师的数量日益上升。加深了在教育方面的交往,较之以往更加频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个国家都有文化背景的差异。由于泰国与中国同亚洲地区国家,虽然也有文化差异的一面,但要顺利得多,这是因两个国家属于东方文化圈,而中泰之间的友好往来由来已久,所以对了解并掌握中泰文化的意义差异性,有很大的帮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泰国的汉语教学发展迅速,但是在进行汉语文化教学的同时,对教师的汉语文化程度也忽略了,因为语言的障碍,教师与教材只有写的是基本情况、某些词较难而频率少,对学生学习时没有吸收学生的精神与兴趣,使得泰国学生汉语文化教学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我们考虑审美文化在文化教学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一、关于审美文化
目前在当代生活中审美文化正日益显示其重要性, 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什么是审美文化
审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高级精神活动, 是人类自身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知与超越。他分为几种最基本的心理要素包括审美无意识、审美感知、审美直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性等心理活动。它认为审美不等于认识, 但却必然包含着某种理性认识,因此, 审美经验包含着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这两个要素, 审美需求的满足和审美能力的活动则构成了审美经验的产生与实现。在主体审美经验地不断丰富、强化中, 促使主体对美的渴望进一步提升, 此时, 审美成为主体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并进而形成审美主体正确的、科学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 使得审美成为主体认识、理解世界与自身关系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欣赏美。肖鹰认为审美文化是审美化的文化, 它包括当代艺术在内的一切审美化的文化活动及其物化产品。杨曾宪认为, 审美文化从客体方面说是各种文化审美价值的创造, 从主体方面说是人类审美鉴赏素质的提高。易中天则把审美文化表达为审美的活法 , 审美地活着 , 审美地生存 , 审美文化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那些已经存在的文化 , 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 而是一种理想或理想状态。以及审美文化不一定是好的部分,而且它需要通过考察和分析,这些事实和情状归纳和概括出审美文化的描述、另外总结之中形成一套新的话语系统。
众所周知, 中国古代文化就是一种原生态的审美文化。这种文化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给了中国人思维、价值观念、浪漫、色彩而充实的生活。如汉字、诗歌、艺术、技巧,中国文化重视道德实践, 讲究身体力行, 讲究情义,中国通过艺术来实现优良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浓厚的审美倾向的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 高扬一种人文精神。
总之,审美文化是一种注重精神品位、以高尚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来引导和提升生活实践、特别是培养的人材艺术,通过经验与分析的思考,使得加深理解人类思想,创造欣赏美的想象对现代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一、关于审美文化与对泰国学生在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思考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十多年来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由于中泰之间的友好往来由来已久,泰国学生有助于了解并掌握中泰文化的意义差异性,但是对泰国学生来说,掌握与理解中国文化的观赏性和知识性较难,因为除了学生首先要应付的是大
量的生词之外,还要弄懂一些不常用的句式和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这样下来,学生可能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习不好不说学习效果也不好。这些问题教师该如何处理,首先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要想真正学好用好某种语言,必须懂得这种语言所属的文化,教师了解在这种文化更深有助于加强文化知识方面的教学,从参考与听讲座的审美文化来,我们认为,根据审美文化来讲可以在文化教学运用,下面我们可以得出泰国的汉语文化教学的几点想法: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文化的知识,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经验,应把历史,哲学,宗教,美学,语言学等审美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并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对于初中学汉语的学生讲授文化知识,可以把汉字和介绍文化知识点的学习结合起来,比如学了“男”“女”这类词的讲解时,除了教授字的形、音、义以外,还可以把他们审美中国人在造字之初故事。“男”字从田从力,在中原地区已进入了农业社会时,有了社会分工,一般的男人在田地里从事耕作、用力耕种,就是为什么“男”这个字就有两个字田”和“力” 在内的原因。还有“女”这个字像妇女跪在地上双手交叉跪坐在家里。因为在古时代,妇女在家里从事家务,每天在厨房的地板上干活儿、做饭和哄孩子。这样一来,不但让他们越容易记住这些汉字,故事增强了他们对汉字的逻辑,引起了更加广泛的联想,与此同时,也传播了怎么样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在高级阶段的学生学了中国艺术,如古典诗歌、青铜器、瓷器时,含有中国人有关审美观念的信息,出现大量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作品,以及丰富的政治和宗教内涵,教师可以审美文化, 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技巧、色彩,看到它们的价值更得到重视应深入文化的宝贵价值,通过这些方法浸润来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由于在课堂教学上讲解并不是容易, 教师要知识文化进行讲授,就是能用学生的母语、外语介绍讲授的文化知识,而且需要有好的教学设计,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展示优美的古代歌曲和诗歌,这当然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讲授,使教学相对轻松,也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而且某些词较难可以使用图片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这些因素解决不好,就会产生交际障碍培养他们使用。
最后我认为在泰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引起泰国人对佛教的社会及心理思想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文化教学学了审美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可以进行对比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更深的两国文化、智慧与信仰,提高学生具有道德能力เป็นคนเก่งและเป็นคนดีคา อิอ เพ้อฝันมาก。
总之,在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不仅提高文化知识,而且还要能影响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所以教师也不能忽视它的意义,对学生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了解与中国人的文化知识,加深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习者的语言与文化很快地掌握,也能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四篇:企业变革与文化心得
《企业变革与文化》作业
一、你认为目前东唐的危机是什么(外部危机?内部危机?)
外部:
·现阶段业务类别单一,商业视频虽然在同地域属于强势地位,但能否随高新区一同跨越升级,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转型升级很关键;·鸡蛋很大一部分放在海尔这个越来越不牢靠的篮子里,营销在现阶段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否需要同步拓展也有待考虑;
内部:
内部流程需要根据发展阶段动态的进行梳理、明确,不明确或者不通畅的流程还是存在的。
员工发展的明确定位是否明晰也有待斟酌,很多人看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茫茫然是无法对企业文化形成认同的。
二、你认为东唐需要强化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我认为咱们需要提升制作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创新力,这也许才是我们亟待提升的核心竞争力。我觉得,这个创新力,包括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我们发展战略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管理的创新,认识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视野才能打开,格局才能放大,能力才能提升,事业才会壮大。
三、对东唐企业使命“关注员工成长,创作影视精品,服务客户满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员工是组成企业的最重要元素,员工的价值其实就体现为东唐的价值;公司关注员工的成长,让大家在东唐这个大家庭感受到家的温暖,会自然而然的增强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规划;我想员工获得认可、看到希望后,大家所反馈回来的“正能量”也会是积极的和持续的,会形成战斗力和凝聚力。
我们是影视服务企业,影视作品就是我们输出的产品,产品的好坏关系到企业发展是否长久,我们必须打造影视精品,没有别的出路,我们可以在影视作品类别和领域做出选择,但是在精品和废品中,我们别无他选,唯有不断的创新前行。
说到底,我们的价值最终就是体现在“客户满意”上,我们之前付出的所有努力,最终就落实在客户是否认可和赞同;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需要好的作品,也需要好的服务,自始至终将客户的利益和满意度放在我们服务的首位,我想,如果我们事事都替客户着想,甚至想在他们前面,创造了客户感动,也就自然会创造客户黏度,长期的、友好的合作关系是不难确立的。
四、结合公司变革和发展要求,谈一下目前你在专业能力或综合能力上存在的短板;以及相应的改进、提
升办法。
随着公司的培训深入和即将到来的入驻高新区,我觉得除了自身能力还需要永久性的学习外,自身视野和格局是否能更大打开,也是值得我思考的问题。因为外界、公司,每一天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其中一员,在面对这么大的变化时,更需要与时俱进。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多学,把自己打开,去填装更多新鲜的思想和知识,这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
五、你对公司的人才培养机制有什么样的建议?
总感觉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隐性的,没有或者体现到日常中的力度还不够;形成一份更切合实际,更让每一位员工深刻感受到的培养机制很重要。就是说,让大家看到,公司在为我们努力的做着什么,我在公司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该怎样努力才能符合公司要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说到底,就是我们能否针对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培养机制。
考核能否起到衡量人才的最终目的?也许是需要我们再深入客观的考虑的;对员工可以有一个全方位的,德才兼备的考量,明听、明察。
六、详细谈一下你的2014年成长规划。
特别期待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的变化和成长,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要搬到高新区了,业务变革在所难免,我期待自己也能转型,做了快5年策划,成长的同时也看到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我希望能在变革期能有更多的机遇可以把握,可以放大自己的视野和格局,放大自己的优势,为公司更好的、持久的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希望,自己将来不单是一个普通的策划,还可以有更多的尝试和变化。
2014年,多读几本书,多交几个朋友,多向同事学习,多做几个精品项目;多有机会接触更多领域和内容;多一些主动权。
第五篇:通用公司与戴尔公司文化变革
通用电器公司(GE)的文化变革之路
1981年4月,45岁的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正式成为GE总裁以后开始向每个听他说话的人喊“失火了”:他向GE120位高管人员讲话,严厉抨击GE存在的问题:官僚制度所造成的浪费、不实报告、逃避困难的决策等。他说:“看看1981年你们身处何地?想象1985年时又会在那儿?更重要的是,1990年时又会在那儿?你们能够保持市场上的第一第二赢家吗?”他警告大家,任何企业如果不能维持第一第二,都将会被踢出GE。韦尔奇的话意思很明白:GE要革命了,不愿意改变的高层将无法久留GE了。一个有着100多年(1879-1981)历史居当年《财富》500强之前列的GE的高管们都是经验丰富、见过不少人事更迭、在变革中工作保障和升迁机会都有可能受到威胁的人,他们大部分人的反映可想而知——不理解、无动于衷甚至抗拒。
完成GE改革,建立GE新文化,韦尔奇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是强有力的根植新GE价值观的沟通攻势,一方面是百无禁忌的企业整顿。根植GE价值观的攻势主要在三个方面:克罗顿维尔(Crotonwill)管理学院的培训、各种媒体上的演讲、GE内部的清白检查。韦尔奇清楚,要改造企业文化,他必须使他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于是,他有效地利用每年能提供10000名GE管理人员进修训练的克 罗顿维尔训练中心,阐述GE的价值观。他把克罗顿维尔办成了向GE管理人员灌输GE 价值观的圣地,使其像传播福音的修道院,赋予每个在此进修的主管传播GE观念到整个GE的任务。韦尔奇亲自年复一年地到克罗顿维尔演讲和聆听,探测整个组织的脉动。他以此为据点,创造了GE内部现实、直接、坦率、“解决问题”的双向沟通环境,使克罗顿维尔的训练成为改造GE文化的重要基地。
媒体是内外宣传的直接渠道,韦尔奇很会利用媒体。为了表达的一致性和增强演讲效果,他总是自己撰写演讲稿。他的演讲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强烈的激励能力。
尽管施加了沉重的利润压力,韦尔奇强调“利润损失胜于抄捷径或是违反规则。” 1985年,韦尔奇利用政府指控GE中级主管篡改一项计划的工作时间卡造成政府超额付款的丑闻,推行了他的清白检查——每个人每天面对镜子反省自己,要求每个GE人 都严格检查自己行为的正直性。从1985年起,严守清白被纳入了绩效评估。直到今天,“正直”还一直是GE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与强大的沟通攻势相配套,使新的GE价值观生根发芽的是百无禁忌的企业整顿。没有强大的沟通攻势,企业文化的变革根本无法进行,因为人们会不理解、会抗拒;没 有“真刀真枪”的新的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整顿和制度运行,也产生不了新的文化,因为人们不会把新的价值观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韦尔奇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 “我们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发展价值观„„我们
辛苦地实践每一个价值观„„我们正在以这些价值观衡量我们的人,我们正处于转型的过程。”
戴尔公司的文化变革之路
戴尔公司是时年19岁的迈克·戴尔于1984年成立的,当时的注册资本只有1000美元,2005年2月,戴尔公司的市值达1000亿美元。戴尔公司的成功在于其自身的文化。总裁罗林斯自豪地说:“„„我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我们年复一年地发展我们的DNA。这样的DNA是其他公司运行不了的。”董事长戴尔也说: “„„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做法不同。”
戴尔公司的文化变革始于2000年。2000年以前,戴尔文化中的核心因素主要是:
第一,追求资本的高收益。
戴尔公司强调资本回报率,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压住成本,公司才能不倒。三星投入 一美元,收入三、四美元的利润,戴尔投入一美元,收回约6美元的利润。
第二,研发战略兼顾股东利益和顾客利益。
戴尔公司不追风,也不进行自卫性研发,而这些研发却是一般公司的一大笔投入。苦苦挣扎的公司是研发收入和研发投入比小于1∶1,一般公司是1∶1,成功的公司是大 于1∶1。
第三,在市场竞争中奉行达尔文主义。
戴尔公司和康柏(Compaq)公司在同一领域,戴尔比康柏早2年,注册资本是1000 美元,康柏注册资本是1亿美元。在力量对比非常悬殊的竞争环境中,戴尔公司奉行了达尔文主义,使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四,不接受任何借口的工作评价。
戴尔公司认为今天就是将来,人人都要有紧迫感,不能做不赚钱的生意。不讲借口要成为公司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并且要始终如一的奉守。
第五,坦率、真诚、求实的态度。
戴尔公司倡导坦率、真诚、求实的态度。各级管理人员要面对现实,有问题必须报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隐瞒,更不能谎报。公司里有一大批人是全才,他们通晓各个业务部门的情况,加上管理的高度透明性,谁想隐瞒也隐瞒不了。
第六,快速迅捷的决策模式;
戴尔公司的运作是数字化的,管理层的每次讲话都以数字为证,但是公司的决策原则是快捷,为了能迅速决策有时可以不等把所有的数据都收集完毕——但是要尽可能地利用数据,缺乏数据支撑的决策是违反规定的。公司有强烈的危机感,所以不能等待危机的真正发生。
第七,高付出高回报。
戴尔公司把管理指标量化到“n”种程度,很多令人称羡的事在戴尔则是必须做到的事。戴尔高管不断地往员工心中压这些概念,同时也不断地以事例展现。从产品的质量控制、投入成本到零库存、供应链等全面的业务中,谁做得好,谁就受奖励,谁做得不好,谁就受罚。
2000年,市场大滑坡,公司成长连续两年止步不前。于是,戴尔公司做了“向戴尔直抒心意”员工调查。调查发现公司处境非常不妙——人们开始怀疑自己继续留在戴尔的理由,有50%被调查的人表示如果公司状况没有改观他们会离开公司另寻它处。根据戴尔公司传统的观点,在戴尔工作就是为了成为“戴尔富翁”,这里有一种思维定式:“戴尔能为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能为戴尔做什么”。这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表面的经济膨胀和丰厚的收入造成的。人们的预期直冲云霄,“致富太容易了”。但是,市场滑坡了,市值降低了,靠不住了。戴尔公司领导人认识到依靠“付我足够的钱我就留,不付我足够的钱我就走。”的员工是建不成伟大的企业的。于是,戴尔公司发起了创造“打得赢文化”的文化改革。改革首先是昭示戴尔公司的灵魂 ——以顾客为中心、坦率沟通、做优秀的世界公民、赢得开心。这本来就是戴尔一贯的精神,只是以前从来没有昭示过。灵魂的昭示极大地鼓舞了企业员工的干劲。
改革的第二步是发起“领导方式大检查。”公司自上而下所有管理人员都接受属下的评议并根据评议结果改进管理。从大检查中,戴尔和罗林斯了 解到员工需要有更多的认同,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发展。10年的历史中,他们只重视具体的财务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下属事业的发展。同时,他们还了解到除了向他们报告问题之外,下属还需要与他们有更多的联系。人毕竟是人,而不是工作机器。从此,公司从 上到下开始改进自己的工作。“领导方式大检查”也成了公司的一项评议制度,评议结果与收入挂钩。
改革的第3步是(在2001年)把创造“打得赢文化”写进公司的战略目标,与以 往的3个目标——顾客体验、产品领先、全球化——一起成为公司的4大战略目标。4大目标评价方法相同,而且同样成为奖金的依据。
改革的第4步,启动管理人员培训项目,追踪发展潜力好的员工在戴尔公司的工作生涯。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全公司10%的上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由董事长戴尔或总裁罗林斯亲自授课,每季一次,这种培训是短训;另一个是一般管理人员的培训,是每期为期10天的高强度培训,其中3天由戴尔或罗林斯授课。培训取得了极其好的效果。一方面公司凝聚了公司的精英,这些人“属于”总裁,为公司储备了丰富的人才梯队;另一方面受训人员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说这是他们参加过的最好的培训,同 时还为自己受到重视而更加投入地工作。戴尔公司的文化变革继承了戴尔传统的优势,弥补了文化的缺陷,使戴尔公
司从一 个世界著名的财务指标一流、员工工作就是为了钱的公司变成了一个人心所向、员工追求全方位发展的伟大的公司。改革不仅使戴尔避免了危机,还使戴尔的财务指标一路攀 升。如今的戴尔已经是“打得赢文化”和良好的财务指标并驾齐驱,互为因果,良性互动的公司。
问题:
1.通用与戴尔公司文化变革的可取之处。
2.通用与戴尔公司的文化变革对我国企业文化变革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