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和
我局职责,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
相关产品的安全监督管理。
第三条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含新区管理机构)的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下,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并对其防控风险的情况进行重点检查,提
升食品安全水平。
第四条 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遵循风险防控、分级分类、突出重点、抽查监
督、注重绩效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强食品准入许可办理的引导和服务,对无证生产经营活动依法进行查处,并作为不良信用记录记入监管信息档案。
第六条 监管人员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可采取以下监督形式:
(一)现场监督检查;
(二)量化检查;
(三)食品抽样检验;
(四)风险监测;
(五)约谈负责人;
(六)培训考核管理者和从业人员;
(七)检查自查报告;
(八)宣传警示。
第七条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对本级及下级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绩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考核,落实食品监管责任制。绩效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八条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分工按市局相关职责分工规定执行,实现
专业化监管。
监管所可设固定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第九条 在食品生产环节分局承担主要监管责任。食品生产单位较多的,可由辖区分局根据生产单位的规模和所生产食品品种的安全风险高低,适当调整辖区生产环节分级分类监管的职责分工,并报市局备案。原则上较大规模和高风险食品生产单位应由分局实施日常监
督检查。
第十条 在食品流通环节监管所承担主要监管责任。
第十一条 在餐饮服务环节各分局根据辖区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责任风险(社会影响力)的高低,适当调整辖区餐饮服务环节分级分类监管的职责分工,并报市局备案。原则上,分局负责Ⅰ类风险(较高风险)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管。
第三章 分级分类管理
第十二条 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安全监管采取分级分类管理。
第十三条 对食品生产单位按照其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产品风险情况进行分级和分类。
按照食品生产单位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由高到低将其分为A、B、C三级,同时根据所生产食品安全风险程度的高低,将其分为Ⅰ类风险(较高风险)食品生产单位和Ⅱ类风
险(一般风险)食品生产单位。
同一单位同时生产多种食品时,按风险最高产品确定风险类别。
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单位的监管,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并参照本办法规定中关于Ⅰ类风险食品生产单位的监管措施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单位实施监
督管理。
对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单位的监管,参照本办法规定对Ⅱ类风险(一般风险)食品生产单位的监管措施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对餐饮服务单位,全面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监督管理,食品安全量化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三个等级。
根据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风险及社会影响,实施食品安全风险分类管理,根据风险的高低,将其分为Ⅰ类风险(高风险)餐饮服务单位、Ⅱ类风险(较高风险)餐饮服务单位和Ⅲ
类风险(一般风险)餐饮服务单位。
第十五条 各分局应根据监管对象、监管资源等实际情况,按照“突出重点、抽查监督”的原则,制定并实施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切实加大对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时段监管力度。各分局的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应确保在三至五年内实现对所有监管对象的一次现场监督检查,具体的监督计划编制原则及办法由市局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管理水平、食品安全状况等条件的变化情况,动态变更监管级别和风险分类。
第四章 日常监督
第十七条 生产企业现场检查主要检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抽查单位资质变化情况、采购进货查验落实情况、生产过程控制情况、食品出厂检验落实情况、核查项目不合格品管理情况、食品标识标注符合情况、食品销售台帐记录情况、标准执行情况、不安全食品召回记录情况、从业人员情况、接受委托加工情况、对消费者投诉登记及处理记录、收集风险监测及评估信息的记录、处置食品安全事故情况等执行情
况。
第十八条 各分局对辖区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单位至少每6个月实施一次监督(监督形式自定),每年至少实施一次现场监督检查;对风险较高的产品和单位,应适当提高监督
频次。
第十九条 食品流通环节日常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食品流通经营单位主体资格和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着重对食品流通经营单位主体资格、索证索票情况、制度落实情况、市场开
办者责任落实情况等进行检查。
第二十条 对餐饮服务单位的日常监督主要包括现场检查和量化检查等方式。
量化检查具体要求依据我局有关餐饮量化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餐饮服务单位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是:食品安全管理员配备及其履行职责记录、单位资质及实际经营变化情况、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制订和落实记录、食品安全管理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及控制等情况,对提供“凉菜、生食海产品、裱花蛋糕”等高风险食品品种的现场,以及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第二十二条 各监管部门依据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实行分类监督管理。对Ⅰ类风险餐饮服务单位每年应至少实施一次现场监督检查,对Ⅱ类风险餐饮服务单位在许可证有效期内至少实施一次现场监督检查,对Ⅱ类、Ⅲ类风险餐饮服务单位,每年应至少实施一
次监督(监督形式自定)。
第二十三条各级政府确定的具有特定规模和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以及其他重大活动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具体依据上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市局制定的有关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执行。
第二十四条市局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食品抽样检验制度,具体按照我局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监督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在抽样检验中,发现无证、无照或超范围生产经营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应
及时转入执法查处程序。
第五章 监管信息管理和交流
第二十六条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行信息共享,市局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共享的平台,全系统各单位、各岗位人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享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信息,同时也有义务按规定向本系统相关单位提供食品准入、监管、营
业执照发放、抽样检验等监管信息。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当按照“谁产生,谁录入”的原则,及时、准确、完整地将食品安全
监管新增、变更等信息录入信息系统。
第二十七条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应当记录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监督检查记录经监督检查人员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后归档,形成的记录应
当及时录入信息系统。
第二十八条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建立并维护本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管信息档案,具体按照我局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档案有关规定执行。对有不良信用记录和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第二十九条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以食品安全接待日、辖区政府回访、食品安全风险提示、部门间食品安全风险信息通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约谈、食品安全专家咨询以及日常食品监管信息发布等为主要内容、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制度。
第三十条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按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的相关管理规定做好食品安全信息
公开工作。
第六章 食品违法行为的处理
第三十一条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对于通过抽样检验、日常监督检查、受理举报投诉、上级或部门间通报、媒体报道等渠道发现的不合格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和市局关于统一行政执法工作意见等相关规定
要求做好后处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分局、监管所应当按我局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监督管理相关规定加强抽检后
处理工作。
第三十三条对于在检查中发现有区域性或行业性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研究对策,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整治措施并贯彻落实,及时处理,及时报告。
第三十四条对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及时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及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目前没有相关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加强生
产经营的过程监管。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对食品小作坊的监督管理按照职责分工进行。
第三十六条市局和分局应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时控制食品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危害,要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十七条 监督检查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等要求,依据《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十八条食品监管人员未依照本办法履职,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定义:
食品,是指《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等规定的食品,但不包括保健食品。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
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生产环节Ⅰ类风险食品,是指较容易出现危及人体健康安全问题,或生产工艺复杂、关键控制点多、直接食用,或社会关注度高的食品,包括:乳制品、肉制品、豆制品、冷冻饮品、速冻米面制品、食用油、小麦粉、面包糕点、酒类、调味品、饮料(不含瓶装饮用水)
等。
食品生产环节Ⅱ类风险食品,是指食品生产环节Ⅰ类风险食品以外的食品。
Ⅰ类风险餐饮服务单位,是指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限最大供餐人数500人及以上的集体食堂、重大活动接待单位、集体配送餐饮单位、中央厨房、特大型餐饮服务单位。
Ⅱ类风险餐饮服务单位,是指机关、企事业、工地、工业区等限最大供餐人数500人以下的集体食堂、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
Ⅲ类风险餐饮服务单位,是指Ⅰ、Ⅱ类风险餐饮服务单位以外的餐饮服务单位。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深市监规〔2010〕18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管理办法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抽样检验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国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指导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并按照规定实施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依法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五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建立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库,定期研究分析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完善并督促落实相关监督管理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按照相关要求及时报送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
第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发现和查处食品安全问题为导向,依法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与承担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任务的技术机构(以下简称承检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承检机构进行监督评价,发现存在检验能力缺陷或者有重大检验质量问题的,应当及时采取有关措施进行处理。
第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制定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指导规范。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指导规范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二章 计 划
第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科学性、代表性的要求,制定覆盖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计划,实现监督抽检与风险监测的有效衔接。
第十一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制定全国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抽样检验工作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方案,报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十二条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抽样检验的食品品种;
(二)抽样环节、抽样方法、抽样数量等抽样工作要求;
(三)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判定依据等检验工作要求;
(四)检验结果的汇总分析及报送方式和时限;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三条 下列食品应当作为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计划的重点:
(一)风险程度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食品;
(二)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消费者投诉举报多的食品;
(三)风险监测、监督检查、专项整治、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表明存在较大隐患的食品;
(四)专供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定人群食用的主辅食品;
(五)学校和托幼机构食堂以及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经营的食品;
(六)有关部门公布的可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食品;
(七)已在境外造成健康危害并有证据表明可能在国内产生危害的食品;
(八)其他应当作为抽样检验工作重点的食品。
第三章 抽 样
第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自行抽样或者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承担食品安全抽样工作。
第十五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建立食品抽样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抽样流程和工作纪律,加强对抽样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保证抽样工作质量。
食品安全抽样人员应当熟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的相关规定。
第十六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抽取样品应当支付费用。
第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在执行抽样任务时应当出示监督抽检通知书、委托书等文件及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并不得少于2人。
案件稽查、事故调查中的食品安全抽样活动,应当由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或者陪同。
承担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任务的机构和人员不得提前通知被抽样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第十八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核对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营业执照、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文件。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可以从食品生产者的成品库待销产品中或者从食品经营者仓库和用于经营的食品中随机抽取样品,不得由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行提供样品。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数量原则上应当满足检验和复检的要求。
第十九条 风险监测、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中的抽样,不受抽样数量、抽样地点、被抽样单位是否具备合法资质等限制。
第二十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样品分为检验样品和复检备份样品。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样品应当现场封样。复检备份样品应当单独封样,交由承检机构保存。抽样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拆封措施,并由抽样人员、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可以通过拍照、录像、留存购物票据等方式保存证据。
第二十一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使用规范的抽样文书,详细记录抽样信息。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书面告知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义务。
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食品安全抽样文书上签字或者盖章,不得拒绝或者阻挠食品安全抽样工作。
第二十二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样品、抽样文书及相关资料应当由抽样人员携带或者寄送至承检机构,不得由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行送样和寄送文书。
对有特殊贮存和运输要求的样品,抽样人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样品贮存、运输过程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包装标示的要求,不发生影响检验结论的变化。
第二十三条 抽样人员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违法行为、生产经营的食品及原料没有合法来源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食品安全抽样的,应当报告有管辖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第四章 检 验
第二十四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应当采用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风险监测、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中可以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分析查找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应当遵循技术手段先进的原则,并取得国家或者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
第二十五条 承检机构接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样品时,应当查验、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以及其他可能对检验结论产生影响的情况,并确认样品与抽样文书的记录相符,对检验样品和复检备份样品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后,按照相关要求入库存放。
对抽样不规范的样品,承检机构应当拒绝接收并书面说明理由,及时向组织或者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 承检机构应当对检验工作负责,按照食品检验技术要求开展检验工作,如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填写检验原始记录,保证检验工作的科学、独立、客观和规范。
承检机构应当自收到样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承检机构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未经组织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承检机构不得分包或者转包检验任务。
第二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自检验结论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妥善保存复检备份样品。复检备份样品剩余保质期不足3个月的,应当保存至保质期结束。
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自检验结论作出之日起6个月内妥善保存复检备份样品。复检备份样品剩余保质期不足6个月的,应当保存至保质期结束。
第二十八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在检验结论作出后10个工作日内将检验结论报送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在检验结论作出后2个工作日内报告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除按照相关要求报告外,还应当及时通报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组织或者实施监督抽检的,应当在收到不合格检验报告后及时通知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经营环节组织监督抽检的,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不在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但在同一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按照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通报。
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经营环节组织监督抽检的,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在其他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应当按照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一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或者实施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抽检地与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不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域的,抽检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及时通报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二条 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应当按照规定及时通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
第三十三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检验结论表明不合格食品可能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承检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立即报告或者通报。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监督抽检,检验结论表明不合格食品含有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或者存在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等情形的,应当逐级报告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中的检验结论的通报和报告,不受本办法规定时限的限制。
第三十四条 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可以自收到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照法律规定提出书面复检申请,并说明理由。
复检机构与复检申请人存在日常检验业务委托等利害关系的,不得接受复检申请。
第三十五条 复检机构应当在同意复检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按照样品保存条件从初检机构调取样品。
复检机构应当在收到备份样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检结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复检机构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复检申请人应当在复检机构同意复检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初检机构提交复检机构名称、资质证明文件、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复检申请书、复检机构同意复检申请决定书等材料。
第三十六条 复检申请人原则上应当自提出复检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复检报告。逾期不提交的,视为认可初检结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复检申请人、复检机构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检机构不得予以复检:
(一)检验结论显示微生物指标超标的;
(二)复检备份样品超过保质期的;
(三)逾期提出复检申请的;
(四)其他原因导致备份样品无法实现复检目的的。
第三十八条 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对抽样产品真实性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组织或者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异议审核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逾期未提出异议的或者未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视为认可抽样产品的真实性。
食品生产者对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
第五章 处 理
第三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到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应当立即采取封存库存问题食品,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问题食品,召回问题食品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进行整改,及时向住所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相关处理情况。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按规定及时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履行。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申请复检期间和真实性异议审核期间,不得停止上述义务的履行。
第四十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应当及时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者进行调查处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并将相关情况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必要时, 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直接组织调查处理。
第四十一条 国家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汇总分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并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对外公布。
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信息前应当向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
第四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信息,包括被抽检食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或批号、不合格项目,被抽检食品标称的生产者名称、商标、地址,经营者名称、地址等内容。
第四十三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国家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评价结论表明相关食品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告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控制措施。
食品生产经营者接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告知书后,应当立即采取封存库存问题食品,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问题食品,召回问题食品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进行整改,及时向住所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相关处理情况。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按规定及时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履行。
第四十四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公布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拒绝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文书上签字或者盖章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单处或者并处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单处或者并处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采取的封存库存问题食品,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问题食品,召回问题食品等措施,食品生产经营者拒绝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单处或者并处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检验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向社会公布,并在五年内不得委托其承担抽样检验任务:
(一)非法更换样品、伪造检验数据或者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
(二)利用抽样检验工作之便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三)违反规定事先通知被抽检食品生产经营者的;
(四)擅自发布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的;
(五)未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报告不合格检验结论的;
(六)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复检机构有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所列情形之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商请有关部门将其从复检机构名录中删除。
食品检验机构及检验人员非法更换样品、伪造检验数据或者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检验结论无效。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按照规定报告或通报不合格检验结论,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食用农产品进入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的抽样检验以及保质期短的食品、节令性食品的抽样检验,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整治、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中依法对食品(含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组织的抽样、检验、复检、处理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的活动。
第五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方案
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方案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是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根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局)下达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计划》,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区局)制定了本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计划。
一、工作原则
2021年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专项为主轴。
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由六个专项组成,涵盖各重大节日、网络订餐及学校食堂、流通环节专项、食用农产品专项、餐饮环节、生产环节(小作坊)等六个专项。(二)以问题为导向。
注重民生热点、群众关切的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抽检,以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生物毒素污染、食品添加剂等为重点指标,以风险程度高、合格率较低的食品为重点品种开展抽检。(三)靶向性原则。
紧盯重大节日,突出季节性食品问题并结合往年抽检合格率低、舆情热点、突发性食品安全问题,适当调整抽检任务,以农产品批发市场、校园周边、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提高问题发现率。(四)减批加项原则。
在抽检经费不变的情况下,总结分析去年的抽检工作情况,抽检批次有所减少,抽检项目适当增加,更能有的放矢地排查发现食品安全问题隐患。(五)抽检与监管相结合原则。
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及《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和核查处置规定》等有关规定开展抽检,在计划性抽检的基础上,结合日常投诉举报、舆情热点、快检不合格样品等日常监管发现的问题,适时调整抽检方案,及时组织开展应急专项抽检工作,做到抽检工作与日常监管信息互联共享,检管联动。二、抽检任务安排
1.抽检环节和场所。生产环节抽检的样品主要在生产环节购买,要优先覆盖本辖区在产食品获证生产企业及食品小作坊;生产环节不能满足抽样要求或未抽到样品,可在流通环节补充抽取。季节性生产销售的食品或存在季节性安全风险的食品在相应季节增加抽检量。节令性食品要在节前15天完成抽检工作。流通环节抽样应涵盖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小食杂店等不同业态。重点加强对农村、城乡结合部、学校及周边等区域抽检。餐饮环节要以辖区大中型酒店、大中小学校食堂(含幼儿园)、托幼机构食堂和校园周边200米内的各类餐饮服务单位、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等不同业态为主,同时兼顾现制现售、小型餐饮服务。样品包括餐饮服务单位自制餐饮食品(含煎炸过程用油)、复用餐具以及网络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及各类预包装食品、食品原材料。
2.抽检品种和项目。种类包括特殊膳食食品、粮食加工品、食用油、肉制品、乳制品、饮料、餐饮食品等大类。抽检项目要覆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主要安全性项目,重点突出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添加剂、非食用物质等项目。具体抽检食品种类、批次、项目详见附件。
3.抽检时间和频次。全年抽检任务根据区局的安排,各基层所积极配合区局完成实时抽检任务。
4.应急抽检及其他。结合区局的专项检查工作、舆情监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元旦、春节“两节”等临时性任务,计划开展应急专项监督抽检,抽检品种、检验项目以及抽查方案待定。
三、组织实施
区级抽检任务由消费权益保护股拟定各环节的抽检品种、检测项目、批次数等内容、负责抽检方案的制定综合协调、结果汇总、数据分析报送,各基层所负责积极配合并组织开展不合格产品后处置核查。
四、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各基层所要高度重视食品抽检监测工作,明确专门人员负责抽检工作,确保工作的延续性和人员的稳定性,积极配合区局开展的应急抽检、专项抽检和风险性监测抽检,特别要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印发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和核查处置规定的通知》的“应当不少于2名监管人员参与现场抽样”的规定要求。
2.规范抽检工作。参与抽检工作人员不得随意更改抽样计划及安排,不得瞒报、谎报、漏报检验数据,不得擅自发布有关抽检信息,不得在开展抽样工作前事先通知被抽样单位和接受被抽样单位的馈赠,不得利用抽检结果开展有偿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对发现的违法违规抽检行为一律停止承检工作,并视情形建议有关部门取消其食品检验资质。
第四篇:襄垣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
襄垣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
“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计划
2015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机构整合为重点,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使全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市场监管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推进改革发展,创新监管模式,坚持依法行政,提高监管能力,保障市场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县市场监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十二五”期间我局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能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地方政府对市场安全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市场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权责一致、责任明晰、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严格落实日常巡查制度,严把许可关,全面实施量化分级管理,畅通投诉举报途径,扎实开展重点监管产品抽检工作。三是联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了市场安全整顿,积极组织协调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处置了几起涉及食品安全的市场安全事件。“十二五”期间,全县市场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大案要案得到及时查处,市场经营秩序得到明显好转。
二、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一是对全县市场经营企业进行摸底并建立电子档案,通过不断加强规范管理,完善安全隐患处理机制,继续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二是推行经营企业“五个一”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定质量管理人员、做好购销台帐、收集供货商和产品相关材料、每天进行自查等形式,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是重视示范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市场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全面推进“三合一”机构整合
一是按照省、市、县体制改革有关部署要求,根据机构改革精神,2015年,原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合并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担负着全县市场质量的监管。二是设立了县食品药品稽查队,在全县13个镇、社区设立了4个市场监督管理所作为派出机构。三是统一配备了执法装备和办公家具。四是我局向基层监管站所发放了各类监管资料和表册,组织监管站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各市场监管所均实现“五有”(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装备、有业务),工作已开始运转。五是为尽快进入监管角色,我局修订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使市场安全监管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四、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
一是我局结合监管工作重点,以“3.15 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为载体,采取中心广场、乡镇集市设置咨询点定点宣传、组装宣传车走乡串村流动宣传、组建宣传小组上门宣传等形式,深入农村和群众面对面聊市场安全、准确掌握群众对市场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充分利用电视台、公告栏、阅报栏等宣传媒介,书写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三是通过举办培训班和现场模拟检查等形式,对基层监管站工作人员和村级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四是认真开展“五进”活动(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印发宣传资料、环保手提袋,举办食品药品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广告监管等专题讲座30余次。五是加强新闻宣传。坚持宣传也是监管的原则,加大新闻培训和宣传力度,十二五期间,群众知晓率、满意度、参与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优化了市场安全监管工作环境。
“十三五”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通过“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市场安全监管体制,监管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市场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市场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为促进全县经济向前跨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工作思路
1、按照上级提出的系统机构改革意见和省市机构改革方案要求,全面完成我县的“三合一”改革各项任务。
2、按照辖区比例配齐执法监管人员,执法装备和执法车辆,总体达到与我县监管服务对象数量相匹配的执法队伍和装备。
3、完善基层市场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形成县、镇(社区)、村三级监管网络,将监管机构延伸到村一级,监管责任真正落实到基层。主要是以镇(社区)为区域建成市场安全监督管理所,县政府审批调整相应机构,调整相应编制,加大基层基础建设,建强基层监管网络。
4、完成市场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2015年12月10日
第五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车辆管理办法)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
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执法执勤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办发〔2011〕2号)、〘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厅字〔2011〕6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党政机关执法执勤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11〕180号)等有关规定,结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执法执勤用车的配备使用管理。
本办法所称执法执勤用车,是指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用于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等公务的专用机动车辆。
第三条 执法执勤用车分为一般执法执勤用车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两类。
一般执法执勤用车是指用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公务的普通车辆。
特种专业技术用车是指需要长期固定装载特殊专业技术设
备用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的车辆,如药品快速检验车、食品快速检测车等。
第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实行分级管理。
财政部门会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研究制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的管理办法、核定执法执勤用车编制。
财政部门负责执法执勤用车购置、更新计划审核批复,监督和指导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管理等工作。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提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编制及配置标准的建议,编制执法执勤用车购置、更新计划,以及对执法执勤用车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配备使用,应遵循保障公务、经济实用、编制控制、规范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 配备管理
第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配备执法执勤用车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有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执勤职能;
(二)有法定的执法执勤机构和人员;
(三)需要经常性外出开展执法执勤工作。
第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编制分别按照一般执法执勤用车编制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编制两部分核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本级执法执勤用车编制由财政部
核定。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执法执勤用车编制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核定。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编制核定后,财政部门根据执法执勤工作需要和财力状况将车辆逐步配备到位。
第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编制主要根据下列因素核定:
(一)一般执法执勤用车 1.辖区内监管对象数。2.稽查人员编制数。3.行政区划内机构数。
4.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以及交通、地理、气候等其它影响编制核定的因素。
(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 1.行政区划内机构数。2.专业要求和工作对象。
第九条 根据上述因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编制核定计算方法为:
(一)一般执法执勤用车。
1.辖区内监管对象分为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持证餐饮单位,医疗机构等,配备标准为生产企业按每25~35家1辆核定,经营企业、持证餐饮单位、医疗机构按每1500~2000家1辆核定。
2.稽查人员编制数,按每6~8人1辆核定。
3.达不到按上述所辖监管对象数和稽查人员编制数核定标准的行政区划内机构,按每个机构1辆核定。
4.对于交通、地理、气候等其他影响车辆编制的因素,根据工作需要,可适当增加车辆编制数,最高上浮不超过10%。
(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
1.按每个省级、市级和县级行政区划内机构1辆药品快速检验车核定。
2.按每个省级、市级和县级行政区划内机构1辆食品快速检测车核定。
第十条 合署办公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机构,需要配备执法执勤用车的,按照一个单位核定编制。不承担执法执勤职能的单位内设机构,不得配备执法执勤用车。
第十一条 执法执勤用车不得与一般公务用车重复配备。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从各种渠道依法取得的执法执勤用车,均应统一纳入本单位车辆编制管理。
第十二条 因机构变更、人员编制调整或其他因素变化,需要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编制进行调整的,按以下程序审批:
执法执勤用车编制调整,未超过财政部门核定执法执勤用车编制总量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调整,报财政部门备案;超过财政部门核定执法执勤用车编制总量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报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编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予以复核。复核工作按照有关规定,由财政部门会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应当配备使用国产汽车,执行以下标准:
(一)一般执法执勤用车
1.原则上配备排气量1.6升(含)以下、价格12万元以内的轿车或其他小型客车。
2.因工作需要可以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的轿车或其他小型客车。
3.因地理环境需要和工作性质特殊,确需配备越野车(含SUV车型)的,应当控制在排气量2.5升(含)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16座(含)以上中大型客车不得超过45万元。
(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
药品快速检验车和食品快速检测车等车辆的配备标准,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保障工作、厉行节约的原则商财政部门确定。
第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执法执勤用车配备价格,是指车辆购置价格(即发票价格),不包括车辆购置税和其他相关费用。配备享受中央或地方财政补助的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汽车,以补助后的价格为计价标准。
第十六条 配备执法执勤用车因客观原因需要超过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标准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专项报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一般执法执勤用车使用超过8年的可以更新。特种专业技术用车更新年限根据车辆和车载技术设备使用情况确定,如无特殊情况,按照一般执法执勤用车更新标准执行。
达到更新年限仍能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由于车辆质量、交通事故、车辆过度损耗等原因,没有达到更新年限,但经相关部门鉴定确实无法继续使用的车辆,可以提前更新。
第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执法执勤用车的配备更新标准、编制和现状,及时编制执法执勤用车配备更新计划。
第十九条 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执法执勤用车配备更新计划,财政部门应当按照执法执勤用车管理规定予以审核,统筹安排购置费用,列入部门预算。
第二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配备和购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组织实施政府采购。
第二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应当喷涂明显的统一标志图案。统一标志图案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有关规定负责设计,报财政部、公安部备案。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等保密要求的,可以不喷涂统一标志图案,但应当单独登记,加强管理。
第三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执法执勤用车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使用管理制度,降低使用和维修保养成本。
(一)加强执法执勤用车集中管理。除执行特殊任务外,执法执勤用车应当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提高使用效率。
(二)根据各类执法执勤用车的特点,建立使用登记和公示制度,接受有关方面和社会监督。执法执勤用车的使用时间、事由、地点、里程、油耗、费用等信息应当定期公示。
(三)实行执法执勤用车保险、维修、加油政府统一采购和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制度,健全执法执勤用车油耗、运行费用单车核算和节奖超罚制度,降低运行成本。
(四)严格执行回单位停放制度,节假日期间除特殊工作需要外应当封存停驶。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应当制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运行费用定额标准,并按照编制内执法执勤用车数量核定其运行费用,列入部门预算。
第二十四条
建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执勤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情况统计报告制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决算中反映本单位执法执勤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情况。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执法执勤用车配备使用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按规定进行纠正和处理。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党纪政纪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配备使用执法执勤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规超编制、超标准配备车辆。
(二)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车辆。
(三)接受企业捐赠车辆。
(四)公车私用,对外出租出借执法执勤用车。
(五)将执法执勤用车作为领导干部固定用车。
(六)为执法执勤用车增加高档配置或豪华内饰。第二十七条 对超编制、超标准、摊派款项配车以及增加高档配置或豪华内饰的,由有关部门予以收缴,可以调剂使用的,应当调剂使用;不能调剂使用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公开拍卖,拍卖收入上缴同级国库;违反规定换车、借车的,应当立即换回、退回。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一般公务用车的配备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一般公务用车的使用管理执行本办法。
第二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
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具体办法,报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印发的有关执法执勤用车配备使用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