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昌市机构编制资源总体评估及2011年度统计分析报告
宜昌市机构编制资源总体评估及2011年度统计分析报告
宜昌市机构编制资源总体评估 及2011年度统计分析报告
2012-05-17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委编委会的领导下,在省编办的指导下,全市机构编制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等“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断健全机构编制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机构编制工作的内在规律,机构编制资源总量配置初步进入与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进一步增强机构编制政务的透明度,更好地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综合效益,依据2011年度《宜昌市机构编制统计年报》和相关专项工作的法定性、原始数据,现将宜昌市机构编制资源作一综合分析评估,供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考。
一、全市机构编制总量连续9年“三不超”,为创新体制机制和优化在编人员结构留下了空间。编制管理基本实现精细化、程序化、公开化和规范化
通过持之以恒地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机构编制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认真落实中办发[2011]13号文件精神,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毫不动摇地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着力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机构编制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各级行政机构和领导职数、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财政供养人员控制目标连续9年实现“三不超”。
一是行政机构个数控制在规定限额内。全市共设置行政机构778个,比上年增加12个(主要是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省垂直管理调整划转为市县政府工作部门),行政机构个数严格控制在上级编制部门规定的限额之内。机构设置既考虑上下对应,又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呈现出“人宽我严、精干高效”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创造了区域发展的体制优势,各级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
二是行政编制总量不超编。坚持从严核编,从紧控编,有序用编,坚决不透支资源。市县乡三级机关行政编制总量从2002年以来一直未超编。全市核定行政编制18578名,实有在编在职17758人,空编率4.4%。其中党政群机关核定行政编制11428名,实有在编在职11235人,空编193名;政法机关核定政法专项编制7150名,实有在编在职6523人,空编627名。编制资源的控制使用,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造了优势条件。
三是财政供养在编在职人员不超控制目标。市直和13个县市区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财政供养系数控制目标规划,财政供养人数连续九年稳中有降。截至2011年底,全市实有财政供养在编在职人员70869人,比省下达的控制数73500人还少2631人,财政供养人员比上年净减74人(剔除省垂直管理机构调整划转、公安增编、军转干部安置等政策性增长因素,财政供养人数实减528人,其中市直实减216人)。
二、积极支持解决涉及体制调整和机构编制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重点领域的改革
在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机构编制进入常规化管理和市县两级换届的特定时期,本着服务全局、服务发展和确保依法行政、政令畅通的要求,市委编委会2011年召开了3次全体会议,共研究审议、专项批复解决涉及体制、机构及人员编制突出问题86项。如及时办理申报宜昌开发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申报设立兴山经济开发区(筹)管委会机构;设立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等,有力地支持了重点领域公共管理和公益服务职能的履行。同时,继续推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调整完善相关体制。按照中央和省的文件精神,市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由省垂直管理调整划转为市县政府工作部门,在城区分别设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安办),强化城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调整完善三峡风景区管理体制,并印发风景区管理局“三定”规定付诸实施;健全完善市区两级房屋征收与补偿体制,分别在市区设立房屋征收与补偿办公室;理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整合市文化、广电及各区文化市场执法职能;调整完善食品药品执法体制,将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分局调整组建为市食品药品综合执法支队。在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中,共调整职能2084项,下放权限30项,取消职能241项,明确和强化责任253项。二是扎实开展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对照省里明确的执行机构改革方案、转变政府职能等8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在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组织工作专班,对市环保局、市商务局等9个部门和宜都、远安、西陵等5个县市区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进行了重点抽查。抽查结果显示,各地各部门严格坚持了改革原则,认真执行了编制部门依法依规审核制定的“三定”规定,没有出现缺项、漏项和错位。市直及13个县市区的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得到省编委组织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考核评估工作组的充分肯定。
三、围绕强化公共服务,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全省统一部署的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要求,在清理规范、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积极稳妥地实施改革,公共管理、公益服务事业单位齐全,职能不断强化。一是调整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将市工业技工学校、市机电技工学校等4所技工学校合并,将宜昌城市建设学校、市水利电力学校等5所中专职校予以整合。枝江市对部分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整合,减少中小学4个,并重新核定教职工编制,核减事业编制593名。二是调整归并职责弱化或职责相近的事业单位。全市共撤销、调整归并事业单位55个。三是推动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各县市区在推动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比如宜都市土地勘测规划队、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广播电视服务公司等具有经营职能的事业单位,取消其事业单位性质。四是调整理顺机构职责和人员编制关系。对合并组建、调整新设的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等事业机构,重新进行“四核定”。五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全市共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4996名,其中乡镇卫生院4802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4名。
通过清理规范和改革调整,全市共设置各类事业单位2887个,比上年净增7个,核定各类事业编制74906名,比上年净减130名,实有在编在职人员63636人,比上年净减468人。全市依法登记事业单位法人2553个,占事业单位总数的88.4%。其中市直依法登记事业单位法人328个,2011年应进行年检单位326个,年检合格323个,合格率99%。据年检汇总统计,事业单位注册资金42.38亿元。
市直事业单位2011年度设立、注销、变更登记事项58项,今日同时在《三峡日报》发布公告。
四、积极探索完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严从紧控制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不断巩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
积极探索完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经济发达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夷陵区龙泉镇被中央编办确定为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在深入调研论证、多次向省编办汇报沟通的基础上,拟定了《龙泉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施工作方案》,提请市委常委会会议审定后,以市委、市政府文件上报省委、省政府。按照全省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统一部署和遴选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的要求,参照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综合考虑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规模、财政收入、人口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报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申报宜都市红花套镇、当阳市河溶镇为我市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来,各县市区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的各项规定,从严从紧控制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其行政事业机构、人员编制、在编在职人员和领导职数均控制在规定的限额内。截止2011年底,全市核定乡镇行政编制3800名,与上年持平,实有在编在职人员3386人;乡镇事业机构134个,核定人员编制1510名,实有在编在职人员1324人。
五、深化细化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和实名制管理,把功夫下在平时,机构编制政务公开连年全面创优
市县两级机构编制部门始终坚持“真公开、常公开、全公开”,深化细化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和编制实名制管理,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在全省统一考核中,市直及13个县市区连续6年全面创优。一是“真公开”。公开信息全部真实准确,网上信息与编制部门内存的机构编制手册、人员编制卡片等档案信息完全一致,并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相关信息相衔接。二是“全公开”。根据应上网则上网、应公开必公开的原则,除规定的少量涉密信息不予公开外,各类机构编制信息全部导入互联网对外公布。截止2011年11月底,全市上网公开行政机构769个、在编人员18593人;上网公开事业机构2872个、在编人员62370人。行政事业机构、编制及其在编在职人员公开面均为100%。三是“常公开”。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网上信息更新制度,对涉及机构、编制及个人信息变更的,编制部门在认真审核的基础上按程序予以刷新。从2011年开始,将编制政务公开网上信息更新纳入修订后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与年度考核挂钩。着力构建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开通“12310”专用电话受理违反机构编制纪律问题的举报,充分利用全市669个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免费查询点和政务公开网,加强同社会各界和网民的互动,确保各项诉求得到及时回复和处理。2011年,市县两级共收到网上咨询、投诉与建议79件,其中市直39件。咨询、投诉、建议的回复处理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鄂办文[2009]64号文件精神,推进“政务”、“公益”专用中文域名注册使用工作。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市共有614个机关事业单位成功注册了“政务”和“公益”专用中文域名。
六、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规范、压缩和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财政供养在编在职总人数连年稳中有降,目标综合完成率103.7% 按照省编委鄂编函[2003]47号文件批复,我市财政供养系数控制目标为1.85%,到2005年底全市财政供养人员规划控制目标为73500人。市委、市政府从2003年起将压缩财政供养人员纳入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考核责任制,2007年又将财政供养系数控制目标纳入市委、市政府与市委编办及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签订的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严格考核,实行刚性管理。同时,市委编办制定县市区、市直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年度目标管理机构编制工作考评细则,直接参与市委、市政府综合考评组年度综合考评工作。在有保有压、有增有减、盘活存量及时补充进编大批公共管理、公益服务人员的情况下,全市财政供养在编在职人员总量一直控制在省编委下达的控制目标之内。截止2011年底,全市财政供养在编在职人员由2002年底的87664人实际压缩到70869人,财政供养系数连续第九年平稳控制在省下达的1.85%以内,财政供养在编在职人员累计净减16795人,减幅达19.2%。加上消化体制性政策性增长因素1800余人,累计实减1.8万余人。
通过坚持不懈地狠下功夫“做减法”,严控和规范财政供养人员,财政供养人数连年稳中有降,大大节约了行政管理的人工成本,节省了大量财政经费。据综合测算,全市财政支出的人头经费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由2006年22.13%下降到2010年10.14%,其中市直由20.94%下降到10.54%。从而使得用于社会福利、改善民生的投入大幅上升,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地方政府轻装前进、低成本运行的优势初现,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
七、积极探索编制有增有减、人员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和日常调控机制,提高编制的综合使用效益
继续坚持引进和招聘人才用编进编尽量优先的原则,突出统一成批招录,突出专业岗位需求,在确保总量不超编和预测机关事业单位年度可用编制的前提下,通过自然减员、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等途径,千方百计腾出编制用于机关事业单位调整人才结构,服务人才战略,支持事业发展。全年共办理出编4675人次,按规定程序审核办理进编4455人次,其中市直出编831人次,进编802人次。编制资源的动态调整,始终保持一池活水,加快了在编在职人员更新补缺。一是积极支持公开招考吸纳人才。2011年,支持从研究生中连续第三批公开选调和招录机关事业单位科级干部141名。二是积极为军队转业人才提供用编保障,优先支持军转人才进编。全年接收军转干部进编56名。三是规范用编员额的总量管理,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充实一线业务力量。支持市直属23所中学及特殊教育学校成批补充专任教师编制员额58名;支持市直6所医院一次性批准进编医护专业人才231名。四是盘活存量,突出横向调剂。对职责任务调整加重、事业发展确需增加编制的,按照“人随事走、编随人转”的原则,同层级横向调整人员编制,注重余缺调剂、盘活存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1年,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横向调剂4425人次,占全年人员进出编人次的48.5%。
八、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结构不断改善,编制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通过近几年大力支持从研究生中公开选调和招录机关事业单位科级干部、成批招录公务员以及多层次实施“招硕引博”工程,在编人员的有序进出、有增有减、编制内外人员经常化的流动,有效激活了编制资源配置,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的职级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改善。一是领导职数核定和配备总量不超标。全市行政机关共核定领导职数4069名,实际配备4046名。其中:党政群机关核定领导职数3777名,实配3758名;政法机关核定领导职数292名,实配288名。二是学历结构进一步改善,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逐年增多,已占近80%。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82447人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223人,占1.5%;大学本科35662人,占43.3%;大学专科28465人,占34.5%;中专高中及以下17097人,占20.7%。三是年龄结构逐步优化,中青年所占比重上升。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30岁以下的7688人,占总人数的9.3%;31至45岁的42955人,占52.1%;46岁以上31804人,占38.6%。全市行政编制在编在职17785人中,30岁以下的1796人,占10.1%;31至45岁的7519人,占42.3%;46岁以上的8470人,占47.6%。
我市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市委编委会领导以及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总体效果和综合效益各方公认。但与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各部门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县乡两级行政编制使用不均衡。虽然我市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编制在编在职人员总量一直不超编,且县乡分层级总量也不超编,但县直有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机构存在少量超编的情况,而乡镇机关又大量空编。产生这一不够均衡的原因,一方面“实改非”人员即退职未退休人员的累计增加而形成县直部分机关超编,另一方面行政编制人员的实际在岗状况与编制统计口径存在差异,这就从表面上造成服务基层工作人员偏少的现象,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也为机构编制的规范管理留下了隐患。二是由于受机构编制总量控制的约束,加上上级业务部门的干预,一些部门和单位要求“三增一升”的呼声一直较高,机构编制部门协调把关的难度大、总量控制的压力大。机构编制体制性膨胀的危险还远未从根本上消除。三是少数部门在编在职人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客观分析,一部分机关单位在编在职人员数量并不少,但“顶岗系数”不够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向内挖潜,通过治懒提能、治庸提效来解决。应当推行编制内人才“顶岗系数”测评,将绩效评估与年度考核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力求做到财政供养的在编在职人员人人能顶岗,一个顶一个。四是在人员配置上头重脚轻,乡镇机关反映在编在职工作人员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补充渠道过于单一,人员进编难,且进编后在岗时间过短或长期被上级机关借用,乡镇机关成了进编人员的过渡站。因此,应采取措施积极支持乡镇机关在空编员额内及时补充人员,并且规定在编在职人员的最低服务年限,稳定乡镇在编人员队伍。同时,加强对乡镇在编不在岗人员的监督检查,力避一些职能部门随意在乡镇抽调人员、挤占基层编制资源的现象发生,使乡镇在编人员切实立足本职岗位,安心在基层工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五是机构编制部门的自身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2年,机构编制部门将以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厅字[2011]22号和省委、省政府鄂发[2012]8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巩固机构编制九年“三不超”成果和编制政务公开成果,居安思危,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保持“全市过硬、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工作水准,更好地为建设服务型节约型政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第二篇: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范文模版)
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去年以来,全镇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强化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节能降耗的任务还很艰巨。现根据2011年的统计结果,对全镇能源消耗情况分析如下:
一、全镇2011年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
2011年全镇有公共机构数量16个,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比去年增长200平方米,增长5%;用能人数326人,比去年增加3人,增长1%;公务用车4辆、其中编制数4辆。2011年总能耗为43506.5千克标煤(不含水)。人均能耗为133.45千克标煤/人,比去年下降2.16千克标煤/人,下降1.6%;单位面积能耗为9.4579千克标煤/平方米,比去年下降0.394千克标煤/平方米,下降4.16%;全年用水量为15974立方米,比去年减少1460万立方米,下降9.13%。
二、年人均能源资源消耗、单位建筑面积能源资源消耗、单车能耗同比分析情况如下:
2011年人均能源资源消耗量=43506.5千克标煤/326人=133.45千克标煤/人
2010年年人均能源资源消耗量=44208.6千克标煤/326人=135.61千克标煤/人
2011年单位建筑面积能源资源消耗量=43506.5千克标煤/4600平方米=9.4579千克标煤/平方米
2010年单位建筑面积能源资源消耗量=45318.74千克标煤/4600平方米=9.8519千克标煤/万平方米
相比2010年资源能源消耗总体上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有:
一、干部职工节约能源的意识得到提高,各单位完善了节能减排制度;
二、用能人数增加,人均消耗量减少;
三、由于新投资建设,使得总建筑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消耗量减少。
三、总体来说,今年我镇各类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主要原因在于:
一、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资源和机关用能节约工作,做出了一系列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重要部署,有效的促进了节约型机关的深入开展。
二、节能宣传的逐步开展。
三、节能工作激励机制初步形成。
四、下一步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我镇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认真学习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抓好意识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三个环节。建立健全能源节约长效管理机制,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公共机构节能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干部职工节能意识进一步增强,平常从一张纸,一滴水做起,压缩公务开支。
第三篇: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2011年上半年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
统计分析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河池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要点》及《河池市公共机构节能实施办法》,客观反映我局公共机构能耗情况,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节能数据和分析资料,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正常化、规范化,特作如下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分析报告。
一、基本信息情况
根据2011年上半年统计,我局总用能建筑面积为1418平方米,用能人平均数为43.5人,公务车辆9辆,其中,汽油车8辆,柴油车1辆。能源资源消耗主要是办公及日常用电、日常用水、公车耗油等。
二、能源资源消耗情况
2011年上半年用电消耗18760千瓦时;用水消耗854吨;汽油消耗10748升;柴油消耗464升;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为13.2度/平方米,人均用电量为431千瓦时/半年,人均用水为20吨/半年,单车耗汽油量1343.5升/半年,单车耗柴油量464升/半年。
二、能源资源消耗变动情况
经统计,2011年能源资源消耗呈现下降的态势。其中,单
位建筑面积用电量同比下降0.21%,人均用电量同比下降0.15%,人均用水量同比下降0.39%,单车耗汽油量同比下降0.13 %,单车耗柴油量同比下降0.71%。
2011能源消耗总量同比总体下降,实现局本级用电、用水、用油能耗指标有所节约,但下降幅度还应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2011年我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与市政府的要求仍有差距。下一步我局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提高公共机构节能的成效。
(一)加大节能改造力度。加强对大能耗设备的监控,尽量减少使用并加大改造力度。严格执行车辆淘汰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的办公设备,完成节能灯管的更换,积极推进办公室资源循环利用。
(二)加强节能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局机关各处室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利用局门户网站、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媒介进行宣传,营造公共机构节能的良好氛围。
(三)深化机关节能管理。严格执行我局已有的各项节能制度规定,强化公务车节油、车辆维修、办公节电、日常节水、办公耗材及其它节能事务管理措施。
(四)完善节能考核评价。不断完善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切实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不达标的处室通报批评和问责。
二○一一年九月七日
第四篇:麻栗坡县安监局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报告
麻栗坡县安监局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自检自查报告
根据麻栗坡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认真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工作的通知》(麻机编办发„2011‟18号)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现就县安监局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自检自查报告如下:
一、机构启动运转情况
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11年4月20日印发县安监局“三定” 方案后,我局严格按照规定设置了部门内设机构,明确了内设机构职责、名称、规格、数量;严格按照核定的编制配备了股室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目前,除局办公室会计由县环保局会计兼职外,无混编、混岗、挤占、挪用编制以及在编不在岗人员情况。因实际工作需要,我局现有县原人事局批准转移服务的3名同志仍在单位服务。根据“三定”规定,目前,我局有4个内设机构,分别是办公室(安全生产协调办公室、政策法规股)、事故调查监督管理股(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办公室、安全生产执法大队)、非煤矿山安全监督管理股(行业安全监督管理股)、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股(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股),形成了4个内设机构加挂6个机构的情况。县编委核定我局人员编制为17人(行政编制9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
—1— 编制2名,暂定人员数6名),实有16人;领导职数为1正4副,实有1正3副。
二、职责履行情况
(一)职责落实到位情况
经自检自查,我们认为,我局已按照新一轮机构改革明确的职责内容,认真履行了规定的职责,履职基本到位。不存在扩大或缩小职责范围和权限的情况;不存在履行职责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局机关与内设机构职责已衔接到位,岗位责任制度已建立和完善;各股室工作职责已纳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已下发了《关于明确局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的通知》(麻安监发„2011‟33号),推动了各项职责的落实。
(二)职责履行规范情况
从近4个月的履职情况自检自查,我们认为,我局全体工作人员履职基本规范。不未发生履职失误和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案件;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按规定程序调处了来信来访案件,政务信息、工作程序已按规定进行了公开;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程序已进行了公开,办理事项目前未发现有不规范的情况。
(三)职责履行效果情况
通过自检自查,由于县安监局职能不断扩大,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划入的职责有两项:即原卫生局承担的用
—2— 人单位职业卫生安全许可、监督检查、检测、评价、培训、执法等监督管理职责和原会计管理中心负责的财务会计工作职责;加强的职责有四项:一是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和指导协调职责。二是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县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职责。三是加强对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审查、备案、验收及监督管理职责。四是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监督管理职责。根据目前安监部门的职责调整,我局现有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已无法满足日常监管工作的需要。由于核定人员编制较少,我们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还存在履职不到位的情况。
三、机构编制管理情况
(一)机构设置规范情况
我局严格按规定和程序呈报了机构设立、合并、变更等事宜;无擅自设立、撤销、合并机构情况。
(二)人员编制管理规范情况
我局已按规定程序呈报了人员编制、领导职数调整等事宜,无越级上报请示的现象;局机关在计划招录人员时已向县编委上报了编制空缺情况;已将领导职数、人员编制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范围。
(三)机构编制其他方面管理规范情况
局机关已明确一名领导分管机构编制工作,明确了专人兼职
—3— 负责机构编制工作,业务人员基本熟悉机构编制政策、法律、法规规定及相关具体工作;对机构编制管理情况及统计数据不存在隐瞒、谎报、拒报的情况,目前已建立本部门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和档案台账。针对我局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情况,今年3月初,我局已向县编委上报了《关于增加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请示》(麻安监发„2011‟23号)。
麻栗坡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4—
第五篇: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
统计分析报告
为客观反映我局公共机构能耗情况,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节能数据和分析资料,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正常化、规范化,特作如下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分析报告。
一、基本信息情况
根据2012年统计,我局总用能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用能人平均数为8人。能源资源消耗主要是办公及日常用电、日常用水、等。
二、能源资源消耗情况
2012年用电消耗2890千瓦时;用水消耗277.7吨; 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为48.1度/平方米,人均用电量为361.25千瓦时/年,人均用水为 34.7 吨/年。
二、能源资源消耗变动情况
经统计,2012年能源资源消耗呈现下降的态势。其中,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同比下降8 %,人均用电量同比下降
6.2 %,人均用水量同比下降 7.5 %。
2012能源消耗总量同比总体下降,实现局本级用电、用水、用油能耗指标有所节约,但下降幅度还应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2013年我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仍有差距。下一步我局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提高公共机构节能的成效。
(一)加大节能改造力度。加强对大能耗设备的监控,尽量减少使用并加大改造力度。严格执行车辆淘汰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的办公设备,完成节能灯管的更换,积极推进办公室资源循环利用。
(二)加强节能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局机关各处室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利用局门户网站、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媒介进行宣传,营造公共机构节能的良好氛围。
(三)深化机关节能管理。严格执行我局已有的各项节能制度规定,强化公务车节油、车辆维修、办公节电、日常节水、办公耗材及其它节能事务管理措施。
(四)完善节能考核评价。不断完善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切实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不达标的处室通报批评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