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题

时间:2019-05-13 18:3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题》。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计100题,每题1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共有()条。

A、10章101条

B、10章106条

C、10章103条

D、10章104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与食品有关的活动都必须遵守本法。

A、领域内

B、范围内

C、境内

D、行政区内

3、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前提是()。

A、保证食品安全

B、保障食品生产

C、保护食品经营

D、严惩违法行为

4、()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乡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食品安全委员会

D、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5、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由()负责。A、工商行政部门

B、质量监督部门 C、卫生行政部门

D、农业行政部门

6、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由()负责。A、工商行政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质量监督部门

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7、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管由()负责。A、工商行政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质量监督部门

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8、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申请从事食品生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应当依法向()提交相关资料申请许可。

A、质量监督部门

B、工商行政部门

C、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A、警告或记过

B、记大过或降职 C、撤职或开除

D、降级或留用查看

29、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开除处分的食品检验机构人员,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处分决定作出之日起()内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A、2年

B、3年

C、5年

D、10年

30、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A、独立采集、使用和发布

B、向公众公布

C、相互通报

D、保密

31、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实施免检。

A、可以

B、不可以

C、只有免检食品可以

D、特殊情况下可以

32、食品检验实施()负责制。A、食品检验机构

B、检验人

C、质量监督部门

D、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

33、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必须健康检查一次。A、半年

B、一年

C、两年

D、四年

34、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A、行政责任

B、社会责任

C、民事责任

D、赔偿责任

35、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A、先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B、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C、先缴纳罚款、罚金

D、先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36、食品安全法规定,质监部门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核定颁发()。

A、食品生产许可证

B、食品流通许可证

C、餐饮服务许可证

37、食品安全法规定,工商行政部门向从事食品流通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核定颁发()。

A、食品生产许可证

B、食品流通许可证

C、餐饮服务许可证

38、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从事餐饮服务的公民、法人或其

它组织核定颁发()。

A、食品生产许可证

B、食品流通许可证

C、餐饮服务许可证

39、用于促进农产品生长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叫()。

A、农业投入品

B、食品相关产品

C、添加剂 40、()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A、食品生产

B、食品流通

C、食品消费

41、()是人们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础。A、药品

B、食品

C、保健品

42、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叫()。A、礼品

B、包装食品

C、预包装食品

43、食源性疾病是()。

A、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B、遗传性疾病

C、外伤性疾病

44、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的,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进行处罚。

A、第八十五条

B、第五十三条

C、第二十八条

D、第八十六条

45、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进行处罚。

A、第八十六条

B、第二十八条

C、第三十六条

D、第五十条

46、生产经营法律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进行处罚。

A、第八十四条

B、第八十五条

C、第十六条

D、第二十五条

47、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之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控制措施。A、1小时之内

B、3小时之内

C、2小时之内

D、4小时之内

48、食品安全法()规定,在广告中对食品质量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依照广告法规定给予处罚。

A、第九十三条第一款

B、第九十五条

C、第四十一条

D、第二十七条

49、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

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

D、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74、()是指不尽职守,即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认真履行依法承担的职责。A、失职

B、渎职 75、()是指失去职守,即没有按照规定履行依法承担的职责。A、失职

B、渎职

76、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现场卫生处理,主要的措施是对事故现场进行()。A、消毒

B、灭菌

C、焚烧

D、填埋

77、治疗单位发现其接收的病人为食源性疾病病人、食物中毒病人或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人、疑似食物中毒病人的,应当自接收病人之时起()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2小时内

B、1小时内

C、1-2小时内

D、4小时内 78、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A、1小时内

B、3小时内

C、2小时内

D、1-2小时 79、()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发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C、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D、工商行政部门 8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编号由()提供。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C、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

D、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 81、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A、“GB/T”

B、“GB” 82、()涉及多项环节,是控制食品安全的源头。A、食品消费

B、食品流通

C、食品生产经营 83、()保证食品安全的首要环节。

A、食品消费

B、食品流通

C、食品生产

84、(),应当依据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质量监督部门

C、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 85、为人从最初的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关,食品安全法强调了()对食用农产品生产者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职责。A、质量监督部门

B、工商行政部门 C、卫生行政部门

D、政府农业行政部门 86、()是一种严重的对事故不负责任的违法行为,首先必须责令立即停产停业,才便于查清事故,责令整改,以防后患。A、隐瞒

B、谎报

C、缓报

D、毁灭证据 87、进行抽样检验的应当购买样品,()任何费用。A、收取

B、不收取

88、对食品()实施免检。A、不得

B、可以

89、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许可制度。A、实行

B、不实行

90、铁路运营中的食品安全,应当按照()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管理。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工商行政部门 C、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质量监督部门

91、军队专用食品和自供食品的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由()依照食品安全法制定。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中央军事委员会 C、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质量监督部门 92、()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A、卫生行政部门

B、质量监督部门 C、工商行政部门

D、食品行业协会 93、()是食品安全的最后防线。

C、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

14、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除了需要整合现行的()()和有关()外,还需要符合()规定的程序。

A、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B、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 C、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

D、法律

1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改进生产条件;鼓励()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

A、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B、食品摊贩

C、企业

D、小饭店

16、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县级以上()()和()分别审核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A、卫生行政部门

B、质量监督部门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17、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是指食品加工过程中应当遵守的操作规范,具体包括()、()、()洗手消毒和卫生间设施的维护,防止掺杂品,有毒化学物的标记、贮存和使用,()昆虫和鼠类的消与控制等。A、水质安全

B、食品接触面的条件的整洁 C、防止交叉污染

D、雇员的健康状况。

18、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和(),进行进货查验记录。

A、许可证

B、食品合格证

C、食品保质期

19、根据卫生行政部门发布于2008年6月1日起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类()种。

A、31类

B、22类

C、1812种

D、1902种 20、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是()。A、大枣

B、木瓜

C、蜂蜜

D、大豆

21、保健品的()()及()不得宣称具有疗效作用。A、标签

B、说明书

C、成份

D、广告

22、食品安全法从()()和()三方面确定了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A、主动召回

B、被动召回

C、通知召回

D、责令不回

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两方面的人员组成()()。

A、专家

B、代表

C、食品生产经营者

D、监督人员

24、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不得含有()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功能。

A、真实合法

B、虚假、夸大

C、预防

D、治疗

25、消费者因食用广告宣传的食品受到损害,即可以向广告的()提出赔偿请求,也可向食品()()提出赔偿请求,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强化广告代言人的责任意识,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A、代言人

B、生产者

C、经营者

26、()和()相对于个体经营、散户经营,有利于保证食品的运输、贮存和经营安全,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A、连锁经营

B、配送

27、食品检验机构要通过三项资质认证认可:即()()和()。A、计量认证

B、审查认可

C、消费者认可

D、实验室认可

28、为了保证进口食品安全,我国对()、()以及()实行严格的标准管理和进口检验检疫制度。

A、预包装食品

B、进口食品

C、食品添加剂

D、食品相关产品

29、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进口食品检验程序主要包括4个环节,依次是()()()和()。

A、接受报检

B、检验

C、抽样

D、签发证书

30、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地方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当根据以下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有关()的规定,二是()的食品事故应急预案,三是()的实际情况。

A、法律法规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本地区

D、上级人民政府

31、调查食品安全事故,除了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还应当查明负有监督管理和认证职责的()()的工作人员的失职,渎职情况。A、卫生行政部门

B、监督管理部门

C、认证机构

32、县级以上()()和()可以直接进入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检查,有关食品生产经营者有义务给予配合。A、质量监督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50、未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的,处罚种类有()。A、警告

B、停产停业

C、罚款

D、吊销许可证

三、判断题(共计50题,每题1分)

1、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2、食品安全标准是非强制执行的标准。()

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制定、公布。()

4、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

5、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6、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不实行许可制度。()

7、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8、如果一企业未经许可,非法从事食品生产,共计生产了市场价值二万元的食品,则该企业违法的货值金额即为二万元。

9、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它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0、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11、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食品,不得添加按照 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

12、食品生产者在食品中添加药物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处罚。()

13、卫生行政部门是保证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14、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15、营养强化剂不属于食品添加剂。()

16、乳制品企业所需要的原料奶,因奶农无法提供食品合格证明文件,乳制品企业对收购原料奶进行检验。()

17、食品安全法规定,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

18、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可以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19、责令改正是一种行政处罚。()

20、负责给予吊销许可证处罚在执法主体是原发证机关,即谁发证,谁吊销。()

20、违法运输食品的行为发生在生产环节,由工商行政部门进行处罚。()

21、专门从事运输的物流公司,其运输业务许可证是由交通部门颁发的,如其违法运输了食品,则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吊销许可证的处罚。()

22、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了禁止生产经营的十八种食品。()

2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

24、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作调整。()

25、《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于2006年3月18日废止。()

26、军队专用食品和自供食品的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制定。()

27、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酒类流通的管理。()

28、质量监督部门是盐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盐业工作。()

29、《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按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30、按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卫生许可证的有效期为1年。()

31、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用于食品的洗涤剂、消毒剂属于食品相关产品。()

32、在我们每天吃的主食和副食里,几乎都含有食品添加剂,尤其是副食品的加工生产更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环节。()

33、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5倍的赔偿金。()

34、对食品安全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35、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这一规范属于非强制性规范。()

36、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家质量监

督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

37、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38、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

39、所谓重金属,指比重大于4的金属,约有45种。进入人体很难排除,超过一定浓度对人体有毒。()

40、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设专门食品安全检查监督机构,不派专人负责。()

41、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有毒食品。()

42、食品卫生标准不应当整合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43、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是指行政机关对违法从事生产经营行动的场所予以检查封闭,禁止继续使用该场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

44、食品安全事故是起源于食品生产的一种事故,并且该种事故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

45、食品添加剂标签上需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46、食品安全标准不得供公众免费查阅。()

47、食品生产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不必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48、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

49、现实生活中,有时某种疾病的流行与某一食品有关。()50、《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3月1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第二篇:食品安全法竞赛题

1.《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时间是:

A.2009年2月28日 B.2009年6月1日

C.2009年5月1日 D.2009年7月1日

2.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前提是:

A.保证食品安全B.保障食品生产者利益

C.保护食品正常出口D.严惩违法行为

3.《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的含义是:

A.在商店里出售的,可供吸食的物品

B.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C.历史上,人类曾经食用过的所有动物或植物种类

D.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4.下面关于食品安全的表述,正确的是:

A.经过高温灭菌过程,食品中不含有任何细菌

B.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身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C.原料天然,食品中不含有任何人工合成物质

D.虽然过了保质期,但外观、口感正常

5.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是:

A.卫生行政部门 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质量监督部门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6.对餐饮服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是:

A.卫生行政部门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质量监督部门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7.下面哪项权利不是《食品安全法》赋予组织和个人的?

A.举报权 B.知情权C.名誉权 D.建议权

8.哪个部门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B.乡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食品安全委员会D.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9.依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机构是:

A.新闻媒体B.社会团体C.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D.街道办事处

10.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

A.共同责任 B.相关责任C.连带责任 D.赔偿责任

11.国家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主要是通过建立:

A.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B.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C.食品抽检制度D.食品风险预警制度

12.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部门是:

A.卫生行政部门B.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C.质量监督部门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13.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得出食品不安全结论的,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该食品停止生产经营,并且:

A.提醒消费者谨慎食用 B.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

C.当场销毁相关食品D.立即拘留相关责任人

14.统一公布国家食品安全信息的部门是:

A.国务院办公厅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D.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15.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是:

A.鼓励性标准 B.引导性标准

C.强制性标准 D.自愿性标准

16.负责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部门是: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

C.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D.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

17.公众查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时,可以:

A.付费查阅B.免费查阅C.付费查阅,但应予优惠

D.付费查阅,但收费价格可协商

18.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

A.行业标准 B.企业标准C.特殊标准 D.卫生标准

19.食品企业标准在本企业内部适用,受理其备案的部门是:

A.省级质量监督部门B.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D.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20.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况下,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下列做法哪项不正确:

A.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B.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C.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可以没有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D.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

21.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以下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B.立即停止生产

C.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D.不用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22.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以下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立即停止经营B.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

C.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D.自行处理后,继续销售

23.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情节严重的:

A.没收违法所得B.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D.吊销许可证

24.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了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赔偿金,其金额为价款的:

A.三倍 B.五倍C.十倍 D.十五倍

25.食品流通许可的实施机关是县级及其以上地方:

A.工商行政管理机关B.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C.质量监督部门D.商务部市场流通管理机关

26.新设食品经营企业申请食品流通许可,其许可申请人应该是该企业的:

A.投资人 B.管理者C.经营者 D.发起人

27.食品经营者向有登记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工商登记之前,要依法取得:

A.《卫生许可证》B.《食品流通许可证》

C.《生产安全许可证》D.《进出口许可证》

28.食品流通许可的有效期为:

A.一年 B.二年C.三年 D.四年

29.《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副本:

A.正本有法律效力,副本没有法律效力B.正本、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C.正本、副本都没有法律效力D.正本的法律效力大于副本的法律效力

30.食品经营者改变食品流通许可事项:

A.必要时向原许可机关申请变更B.向原登记注册机关申请变更

C.应当向原许可机关申请变更D.无须申请变更

31.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

A.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B.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

C.需要取得餐饮许可D.需要同时取得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许可

32.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

A.需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B.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

C.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D.需要同时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

33.企业的分支机构从事食品经营,各分支机构:

A.可以使用同一份《食品流通许可证》B.应分别申领《食品流通许可证》

C.从事相同业务,则无须申领《食品流通许可证》D.如在同一城市,则无须申领《食品流通许可证》

34.食品经营者需要延续食品流通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食品流通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多长时间,向原许可机关提出申请,换发《食品流通许可证》?

A.七日

B.十五日C.三十日 D.六十日

35.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申请人在多长时间不得再次申请食品流通许可?

A.六个月内 B.一年内C.三年内 D.五年内

36.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年限是:

A.二年 B.三年C.四年 D.五年

37.下列食品中,哪些属禁止生产经营的:

A.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B.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C.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D.以上都是

38.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进行健康检查的周期是:

A.每半年 B.每年 C.每二年 D.每三年

39.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将某种食品添加剂列入可以使用的范围:

A.在国外已经使用B.在我国有长期的使用史

C.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D.有助于增加食品的色、香、味

40.食用农产品生产者使用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

A.食品安全企业标准B.食品安全信用记录

C.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D.食品安全标准

41.生产经营的食品中可以添加:

A.药品

B.任何中药

C.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D.少数西药

42.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其目录由哪个部门制定、公布?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B.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国务院办公厅D.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

43.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并如实记录:

A.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B.生产批号、保质期

C.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D.以上都是

44.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

A.先行使用,要求供货方补交合格证明文件B.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C.根据以往经验判断是否可以使用D.依照专家意见处理

45.食品进货查验记录、批发记录或者票据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46.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A.一年 B.二年C.三年 D.四年

47.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以下关于标签表述不正确的是:

A.标签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B.标签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C.标签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D.标签应该突出表明功效

48.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

A.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B.保质期

C.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D.以上都是

49.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

A.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B.成分或者配料表

C.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D.以上都是

50.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与普通食品标签相比,其标签特殊要求是标明:

A.保质期B.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C.产品名称D.产品标准

51.对于声称具有保健作用的食品,以下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内容真实,载明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B.说明书可以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C.产品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D.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52.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情节严重的:

A.没收违法所得B.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D.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53.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情节严重的:

A.没收违法所得B.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D.吊销许可证

54.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应该:

A.全部销毁B.低价贱卖

C.经杀菌处理后继续销售D.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并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55.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情节严重的:

A.没收违法所得B.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D.吊销许可证

56.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情节严重的:

A.没收违法所得B.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D.吊销许可证

57.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应:

A.给予警告B.处一千元以下罚款C.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D.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吊销许可证

58.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

A.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B.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C.发现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D.以上全对

59.在广告中对食品质量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应依照什么规定给予处罚?

A.《广告法》B.《食品安全法C.《消费者权益保护法》D.《产品质量法》

60.以下关于食品广告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夸大的内容B.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C.不得含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的内容D.可以含有消费者协会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的内容

61.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的,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会被处以什么处分?

A.罚款 B.警告C.记大过、降级或撤职 D.开除

62.食品广告含有虚假或者夸大的内容,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责令广告主停止发布广告,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清除影响,并处:

A.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B.广告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

C.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D.五万元以上罚款

63.下列关于食品检验内容表述,错误的是:

A.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B.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C.食品检验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D.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抽样检验,应当向企业收取检验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64.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是否可以对食品实施免检?

A.可以B.不可以C.只有免检食品可以 D.特殊情况下可以

65.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抽样检验时,被抽样检验的经营者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进行:

A.行政复议 B.复检C.自检 D.仲裁

66.食品生产经营者对抽样检验结论有异议申请复检,复检结论表明食品合格的,复检费用:

A.由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B.由抽样检验的部门承担 C.由举报产品的消费者承担D.由初检检验机构承担

67.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进行抽样检验时,应当:

A.向企业索要样品B.购买样品

C.要求消费者提供样品,并向监管部门支付检验费用D.向企业收取检验成本费

68.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由有关部门对检验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依法给予:

A.警告或记过

B.记大过或降职 C.撤职或开除

D.降级或留用察看

69.对食品检验负责的是:

A.食品检验机构B.检验人C.质量监督部门D.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

70.组织实施抽样检验的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抽样检验结果通知被抽样检验人,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措施的时限是自收到检验结果后的:

A.三个工作日内 B.五个工作日内C.十个工作日内 D.十五个工作日内

71.食品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需要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

A.委托中介机构进行B.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

C.委托仲裁机构进行D.委托企业进行

72.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初步筛查,初步筛查结果:

A.可以作为执法依据B.不得作为执法依据C.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后,可以作为执法依据D.经上一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可后,可以作为执法依据

73.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抽样检验时,食品经营者对抽样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进行复检,复检机构由:

A.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指定B.复检申请人自行选择C.初检机构指定D.仲裁机构决定

74.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开除处分的食品检验机构人员,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处分决定作出之日起几年内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

A.二年 B.三C.五年 D.十年

75.食品检验机构聘用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的,应:

A.通报批评B.撤销该检验机构的检验资格C.处以罚款D.警告

76.进口商建立的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77.出口食品由哪一部门进行监督、抽检?

A.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B.工商行政管理机关C.卫生行政部门D.海关

78.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

A.出口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B.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C.美国食品安全标准 D.第三国食品安全标准

79.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部门是:

A.卫生部B.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C.国务院D.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80.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事故责任调查负责部门是:

A.国务院办公厅B.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负责 C.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81.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收集、汇总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通报:

A.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B.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C.省级政府部门D.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82.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食品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报告所在地县级:

A.卫生行政部门 B.工商行政管理机关C.质量监督部门 D.农业行政部门

83.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做出调整的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C.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84.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向社会公布哪些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A.依照《食品安全法》实施行政许可的情况;专项检查整治工作情况B.责令停止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录C.查处食品经营者违法行为的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D.所有以上这些信息

85.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除了做到准确及时、客观,还应该:

A.对有关食品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解释、说明B.注明有关食品的产地

C.公布有关食品的销售范围D.说明有关食品的检测方法

86.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内容包括:

A.许可证照颁发记录B.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和违法行为的查处记录

C.经营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情况D.以上都包括

87.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

A.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B.处以罚款C.吊销许可证 D.吊销营业执照

88.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监督检查记录保存期限应当:

A.保存一个月 B.保存三个月C.保存五年 D.符合档案管理规定

89.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再符合经营许可条件的,应当:

A.责令纠正 B.撤销相关许可C.吊销执照 D.责令暂停经营

90.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情节严重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对其:

A.给予警告B.吊销许可证C.责令停止经营D.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91.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时,有权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现场检查B.抽样检验C.拘留违法经营者D.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92.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食品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涉嫌犯罪的,应当:

A.处以罚款 B.实施拘留C.移送检察机关 D.移送公安机关

93.县级以上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对生产经营者的同一违法行为:

A.不得给予二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B.不同监管部门协商后共同处罚

C.不同监管部门可以分别给予罚款的行政处罚D.卫生部门具有优先处罚权

94.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

A.降级 B.撤职C.引咎辞职 D.开除

95.食品经营者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拒不改正的:

A.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B.吊销营业执照C.书面警告D.吊销食品流通许可证

96.食品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由原发证部门:

A.给予警告B.处以五千元罚款C.责令其停止经营D.吊销许可证

97.食品经营者拒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的监督检查,拒不改正的:

A.书面警告B.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D.吊销《食品流通许可证》

98.食品经营者未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拒不履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更换、退货等义务,拒不改正的:

A.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B.处以一万元至两万元罚款

C.吊销营业执照D.处以货款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99.食品经营者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应当:

A.免予处罚 B.从轻或减轻处罚C.责令改正 D.给予书面警告

100.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应当:

A.先承担行政法律责任B.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C.先缴纳罚款、罚金D.先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1.有权利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A.国家公职人员B.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C.任何组织和个人 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得出食品不安全结论的,由 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该食品停止生产经营,并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

A.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B.卫生行政部门C.质量认证部门 3.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能否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A.能B.不能C.只有省一级地方政府能

4.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部门制定。A.卫生行政部门和农业行政部门B.质量监督部门 C.检疫检验部门

5.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A.卫生行政部门B.质量监督部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C.行业协会 6.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是否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A.需要B.特殊情况可以不要C.不需 7.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来制定。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C.各地质量监督部门

8.对通过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机构依法实施跟踪调查。

A.行政卫生机构B.认证机构C.工商部门

9.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A.一年半B.三年C.二年

10.食品检验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实施免检。

A.可以B.不可以?C.只有免检食品可以

11.进口的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海关凭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A.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B.工商管理机构C.外贸机构

1.C 2.A 3.B 4.A 5.A 6.C 7.A 8.B 9.C 10.B 11.A

二、判断题

1.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对)

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况可以对食品实施免检。错)

3.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对)

4.《食品安全法》施行后,食品生产经营者之前已经取得相应许可证的,该许可证一律无效(错)

5.名人明星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对)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知识竞赛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知识竞赛题

一、单选题

1.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是2015年7月1日哪次会议通过?()A.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B.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

C.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D.第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 2.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有多少章多少条?()A.共八章64条 B.共七章84条 C.共七章83条 D.共六章84条

3.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每年那一天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A.4月5日 B.3月15日 C.4月15日 D.4月25日 4.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六章主要内容是?()A.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B.国家安全制度 C.国家安全保障

D.公民、组织的义务和权利

5.坚持谁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A.中国共产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国家安全总局

二、多选题

6.第六十四条,发生危及国家安全的特别重大事件,需要进入紧急状态、战争状态或者进行全国总动员、局部动员的,由哪些机构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国家安全总局

7.第四十六条,国家建立哪些制度,确保国家安全战略和重大部署贯彻落实。()

A.跨部门会商工作机制 B.重点领域工作协调机制 C.国家安全工作督促检查 D.责任追究机制

8.第七十七条 下列哪些项属于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A.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安全的有关规定;

B.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

C.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其他协助;

D.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

9.第二十八条

国家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方式有哪些?()

A.加强防范和处置恐怖主义的能力建设,B.依法开展情报、调查、防范、处置以及资金监管等工作,C.依法取缔恐怖活动组织和严厉惩治暴力恐怖活动。D.以暴制暴

10.第十条维护国家安全,应当坚持下列哪些原则,积极同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展安全交流合作,履行国际安全义务,促进共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B.互利 C.平等 D.协作 A.互信

三、判断题

11.第十三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家安全工作和涉及国家安全活动中,出现通风报信、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会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2.第五十二条

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有关军事机关机关、纪委机关根据职责分工,依法搜集涉及国家安全的情报信息。()

13.第九条维护国家安全,应当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充分发挥专门机关和其他有关机关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作用,广泛动员公民和组织,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14.第四十三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贯彻维护国家安全的原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家安全工作和涉及国家安全活动中,应当严格依法履行职责,不得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不得侵犯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15.第四十九条 国家建立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以及地区之间关于国家安全的协同联动机制。()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管理规范、人员要求、规章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特别从满足全过程监管和建立可追溯制度的角度着眼,要求企业建立台帐和生产过程的记录。为了帮助企业建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要求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部分企业和质监系统的有关人员,共同编制了《福建省加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通用规范(试行)》。本《规范》共九章,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厂区卫生、采购管理、添加剂使用管理、生产过程控制、仓储管理、出厂检验、不安全食品召回等环节提出了基本的质量安全管理要求。

参与本《规范》编制工作的食品企业有: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信华食品(漳州)有限公司、漳州市美味食品有限公司、漳州市同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福建紫山集团有限公司、福建长富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古龙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参加编制的企业管理人员有:雷益聚、汤明华、李燕秋、何惠强、洪长城、高海燕、张民坤。

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厂区卫生要求………………………………………(2)第三章

采购管理……………………………………………(3)第一节

供应商管理……………………………………(3)第二节

进货质量控制…………………………………(4)第三节

进货台账………………………………………(5)

第四章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6)第一节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责任人制度……………(6)第二节

使用管理………………………………………(6)第三节

食品添加剂使用台账…………………………(7)第五章

生产过程控制………………………………………(8)第一节

人员要求………………………………………(8)第二节

场所卫生维护…………………………………(8)第三节

设备及工器具维护……………………………(10)第四节

生产过程控制及记录…………………………(10)

第六章

仓储管理……………………………………………(12)第一节

仓储要求………………………………………(12)第二节

原辅料管理……………………………………(12)第三节

成品管理………………………………………(13)第四节

成品台帐………………………………………(13)第七章

出厂检验……………………………………………(14)第一节

出厂检验要求…………………………………(14)第二节

自行检验………………………………………(14)第三节

委托检验………………………………………(15)第四节

结果判定处理…………………………………(15)第五节

检验记录及档案管理…………………………(15)第八章

不安全食品召回……………………………………(17)第一节

风险分析………………………………………(17)第二节

召回实施………………………………………(17)第三节

召回报告………………………………………(18)第四节

记录与档案……………………………………(19)第九章

附则…………………………………………………(20)表1

场所清洁消毒记录表…………………………(21)表2

供应商评价表…………………………………(22)表3

合格供应商汇总表……………………………(23)表4

到货通知单……………………………………(24)表5

采购物资检验/验证结果通知单………………(25)表6

采购物资出入库台账…………………………(26)表7

进货台账………………………………………(27)表8

配料记录表……………………………………(28)表9

内部学习培训记录……………………………(29)表10

外出学习情况登记表…………………………(30)表11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档案………………………(31)表12

不合格品处置记录……………………………(32)表13

机器设备维修清洗保养卡……………………(33)表14

投料记录表……………………………………(34)表15

领料单…………………………………………(35)表16

成品出入库台账………………………………(33)表17

产品销售台账…………………………………(37)表18

抽检产品留样记录……………………………(38)表19

委托出厂检验登记表…………………………(39)表20

成品检验报告单………………………………(40)表21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记录表……………………(41)表22

不合格品销毁记录表…………………………(42)表23

食品召回措施报告……………………………(43)表24

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44)表25

食品召回总结报告……………………………(45)第一章 总则

1、为进一步落实全省加工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规范生产加工行为,保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等有关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福建省内的加工食品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质量安全管理可参照执行。

3、企业应加强自律,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本规范要求,保证食品安全。

4、企业可在本规范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补充、完善,形成本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其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本规范的要求。

5、企业可结合自身规模、产品类别、组织结构及人员配置等实际情况,合理分工,确定本规范中清洁消毒、采购物资查验、食品添加剂使用、生产过程管理、出厂检验以及台账记录的登记、保存等相关工作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员,确保落实到位。

6、企业可根据产品类别、质量控制要求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各类记录表单,但应体现本规范记录表单中所要求的内容、要素。

7、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记录本规范要求记录的事项。第二章

厂区卫生要求

1、厂区内不得有烟尘、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不得有昆虫大量孳生的场所(如垃圾场、牲畜棚、污水沟等)。

2、厂区内主要路面应采用便于清洗的混凝土、沥青或其他硬质材料辅设,路面平整,不积水,不起尘,其他裸露地面应绿化。

3、厂区应合理布局,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区分、有效隔离,生产区内不得饲养家禽、家畜。

4、排污(水)管道应通畅,厂区内垃圾、污物收集设施应为密闭式,并定期清洁,不孳生、集聚蚊蝇,不散发异味。

5、厂区应保持清洁卫生。垃圾、污物应定点存放,做到日产日清。

6、厂区应定期或在必要时进行除虫灭害,防止鼠、蚊、蝇、昆虫等集聚和孳生。对已发生的场所,应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消灭,防止蔓延,避免污染食品。

7、使用各类杀虫剂或药物,应采取措施,防止人员中毒及造成食品、设备、工器具污染。

8、对厂区环境进行清洁应有记录(见表1)。第三章

采购管理 第一节 供应商管理

1、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采购物资分为A、B两类。A类包括主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包装物等,其余为B类。

2、对A类物资的采购,应进行供应商评价;对B类物资的采购,可不进行供应商评价,但每批应有进货查验记录。

3、评价内容(见表2)应包括:

(1)索证。采购食品原料,应索取供应商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流通许可证、近期产品质量合格检验报告(原则上应为半年内由有检验资质的第三方出具);采购食品添加剂和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包装物,除索取工商营业执照和近期产品质量合格检验报告外,还应索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样品评价。包括感观评价、图片评价、小样检测等。

(3)现场评价。必要时(如采购物资连续出现不合格或质量不稳定时),应对供应商进行现场评价。

4、食用农产品的合格供应商应有近半年内由有检验资质的第三方出具的产品质量合格检验报告,其他原料的合格供应商还应持有有效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流通)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仅针对已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否则不得列为合格供应商。

5、经评价符合条件的,报企业负责人批准后,确定为合格供应商,并建立名录(见表3)。

6、每年应对合格供应商至少进行一次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质量安全稳定性、物资交付及时性、服务情况以及相关资质证明文件的有效性等。

7、经评价合格的,保留作为下一合格供应商;不合格的,取消供应商资格。第二节 进货质量控制

1、采购物资进厂后,应存放在指定地点,并做好标识。

2、仓管员确认到货名称、规格、数量后,填写《到货通知单》(见表4)报品管部进行检验/验证。

3、对采购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除查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外,食品原料(不包括食用农产品)还应查验其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还应查验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不得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4、经检验/验证合格的采购物资,由品管部出具《采购物资检验/验证结果通知单》(见表5),通知仓管员予以入库;仓管员填写《采购物资出入库台账》(见表6),并按批次(编号)挂牌标识。

5、经检验/验证不合格的采购物资,应做退货或让步接收处理。让步接收的,其不合格项目不得涉及质量安全指标,且应经质量负责人批准。

6、对生产急需、来不及检验而须先投入使用的采购物资,由生产部根据生产需要提出申请,企业负责人批准后予以紧急放行,仓管员填写《采购物资出入库台账》并加备注。紧急放行物资应单独堆放,按批次(编号)挂牌标识并加挂“例外转序”标识牌。

7、品管部仍需按食品安全标准,对紧急放行物资进行抽样检验。检验不合格的,应立即通知生产车间停止使用,库存部分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后,作退货/让步接收处理。所生产的成品、半成品,应予以封存,待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销售或转入下道工序;检验不合格的,应采取返工、销毁等方式处置。第三节 进货台账

1、企业应建立进货台账(见表7),如实记录每批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批次、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2、企业应妥善保存进货票据、合格证明文件及进货台帐等查验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第四章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

第一节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责任人制度

1、企业应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食品添加剂采购、验证、保管、配料、使用等相关人员的职责,建立相关作业指导书。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相关责任人对每一批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负责。

2、食品添加剂采购、验证、保管、配料、使用等相关责任人应熟悉《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及《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具备相应知识。

3、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相关责任人应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有关管理要求,按产品配方及食品添加剂的特性,做好食品添加剂配料工作,防止超范围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第二节 使用管理

1、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应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及卫生部相关公告的要求,其产品配方须经企业质量负责人审核批准。对复合食品添加剂,应确认其组成成分、使用范围、用量符合有关规定。

2、每批次产品应尽可能使用同一批次的食品添加剂。

3、食品添加剂使用前应对其标识进行检查,确认与配方相符后,方可投入使用。不得使用无标识、标识不清、标识不符合要求及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发现不符合要求或可疑添加物的,要停止使用,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4、食品添加剂应专库或专区(柜)存放,专人管理,不得随意取用。食品添加剂配料应有独立的配料间(柜),并配备有专用计量器具及工具、容器。

5、计量器具精度应符合要求,并在检定/校准有效期内使用;工具、容器应使用无毒、无异味的材料制成,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第三节 食品添加剂使用台账

1、企业应如实填写《配料记录表》(见表8),每份配料的记录应能体现所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批次、用量等信息。

2、配料记录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第五章

生产过程控制 第一节 人员要求

1、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企业管理制度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做好记录,建立档案(见表9、10)。

2、企业应每年组织生产人员及有关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见表11)。

3、生产人员及有关人员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员工,其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企业应当将其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4、与生产无关人员不得擅自进入生产车间。进入车间人员应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靴),并洗手、消毒。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人员还需配戴口罩。

5、生、熟区工作人员严禁串岗,防止交叉污染。

6、生产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佩戴首饰、饰品等进行生产操作,不将与生产无关的个人用品带入生产车间;头发不外露;不得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进入与生产无关的场所;不得在车间内吃食物、吸烟和随地涕吐。第二节 场所卫生维护

1、生产车间进口处更衣、洗手、消毒等设施配备齐全,保持完好,使用正常。必要时还应设有工作鞋(靴)消毒池。

2、生产车间内应有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设施,保持完好。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能满足生产要求,并设有盛装废弃物的专用容器。

3、生产车间屋顶(天花板)、墙壁表面应平整光滑,防止污垢积存、虫害和霉菌孳生,地面不积水,保持清洁卫生。

4、生产结束后应对生产车间的地面、墙壁、排水沟进行清洗;更衣室、淋浴室、厕所、休息室等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清扫、清洗、消毒,并保持清洁;清洗及消毒需填写《场所清洁消毒记录表》。

5、杀虫剂和其他需要使用的有毒、有害物品应有专用的贮存场所(柜),加锁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加贴警示标志,使用前须经批准。

6、企业应防止润滑剂、燃料、清洁剂、杀虫剂等污染物对食品的污染;车间内使用杀虫剂时应在停工期间进行,使用后应将受污染的设备、工器具和容器彻底清洗除去残留药物。

7、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废弃物,应使用专用容器分别收集盛装,及时处置并记录(见表12)。

8、生产过程中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如被寄生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等,生产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生产,隔离不合格品或可疑产品,并及时报告生产部负责人。

9、企业应按生产工艺的先后次序和产品特点,将原料处理、半成品处理和加工、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清洗、消毒、成品包装和检验、成品贮存等工序分开设置,防止前后工序相互交又污染。各工序应避免积压原料和半成品,防止食品变质。

10、涉及速冻、冷藏等特殊要求的食品,生产、贮存等环节温度控制应符合相关要求。第三节 设备及工器具维护

1、生产设备应布局合理,固定设备的安装位置应便于清洗、消毒。

2、直接接触食品的设备、设施及工器具和容器应使用无毒、无异味、不吸水、耐腐蚀、经得起反复清洗与消毒的材料制作;其表面平滑、无凹坑和裂缝;应避免交叉使用,防止产生污染。

3、生产设备、工具、容器等在使用前后应彻底清洗、消毒。

4、维修检查设备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污染食品;维修后要对该区域进行清洗消毒,由指定人员确认后方可继续生产。同时,将维修工具、配件等整理归位。

5、清洗、保养人员应及时填写好《机器设备维修清洗保养卡》(见表13)。第四节 生产过程控制及记录

1、企业应根据产品、工艺特点,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及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确定生产关键质量控制点,制定工艺作业指导书,并实施控制要求,做好记录。

2、投料人员应如实填写《投料记录表》(表14),记录所使用原辅料及配料的名称、批次、数量。

3、生产用水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规定。

4、企业应根据需要制定并实施半成品检验控制要求,做好记录,经检验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得转入下道工序。

5、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的,应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整改措施。

6、企业应如实记录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情况,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第六章

仓储管理 第一节 仓储要求

1、原辅料库、成品库等库房应整洁,地面平滑无裂缝,并有防潮、防火、防鼠、防虫及防尘等设施,保持通风、干燥。

2、原辅料、半成品、成品宜专库专用,不得混放;食品添加剂应专区(专柜)存放,专人管理;有异味或易吸潮的宜分库存放或密封保存。

3、原辅料、半成品、成品仓库内不得存放洗涤剂、消毒剂、化学试剂等有毒有害物品及易燃易爆等物品。

4、原辅料、成品等物料应分类堆放整齐,离地、离墙并与屋顶保持一定距离,且留有必要的通道。

5、对温、湿度有特别要求的原辅料及成品仓库,应配备温、湿度表,库房温度、湿度应符合存放要求。第二节 原辅料管理

1、经检验/验证合格的原辅料,由仓管员核实品管部门出具的《采购物资检验/验证结果通知单》后,办理入库手续。

2、合格的原辅料应在规定区域堆放,挂牌标识。标识应明显、清晰、准确,其内容包括品名、批次、批量、入库日期等信息。

3、原辅料应按先进先出、保质期限先到先领用的原则领用。

4、对生产所需原辅料,由生产部根据生产计划,填写《领料单》(见表15),经生产部负责人批准后到仓库领取。仓管员根据《领料单》办理出库手续并做好记录。

5、每批出库的同种物料,应尽可能为同一批次,并能清楚体现品名、批次等信息。

6、对库存原辅料应定期实施检查,防止过期、变质。对过期、变质及受污染的,报部门主管批准后及时处置。

第三节 成品管理

1、成品入库时,仓管员应检查包装是否完好,确认数量后签名,安排入库。

2、成品应按品名、规格、生产批次分别堆放,标识清楚,防止包装损坏或不同批次的产品混杂。

3、仓管员应按先进先出原则办理成品出库手续,清点数量,并检查外包装质量。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主管部门。

第四节 成品台账

1、严格出入库手续,对当日成品的出入库及时登记、入账(见表16),日清日结,定期盘点,保证账物一致。

2、企业应建立销售台账(见表17),如实记录每批出厂成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次、检验报告编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

3、企业应妥善保存出入库台账、销售台账及相关销售票据,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第七章

出厂检验 第一节 出厂检验要求

1、食品出厂必须经过检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出厂销售。

2、出厂检验项目应符合产品执行标准及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要求。标签应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要求。

3、“已检”、“在检”、“未检”的成品应分区存放,并有明显标识。

4、产品抽样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每批抽检的产品,可根据需要留样,并做好留样记录(见表18)。留样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应满足有关要求。

5、企业可以自行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也可以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第二节

自行检验

1、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自行检验的企业,应设立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实验室,建立健全检验管理制度。

2、企业应配备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的检验人员从事检验工作。检验人员应熟悉产品标准、检验规程,能独立履行职责,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不得出具虚假的检验报告,并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

3、企业应具备出厂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及试剂药品。仪器、设备应满足检测精度要求,按周期检定或校准,并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确保处于良好状态;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应符合操作说明书及实验的要求;试剂药品的存放及使用应符合产品标签及实验要求;易制毒化学品的使用应符合《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的规定;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应符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

4、实施自行检验的企业,每年应当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一次比对检验。第三节

委托检验

1、对不具备自行检验能力的项目,企业应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提供委托检验证明材料。

2、委托检验应明确委托期限、检验批次、项目、报告要求等。

3、企业应记录并妥善保存每批次委托检验的信息(见表19)。第四节 结果判定处理

1、出厂检验应出具《成品检验报告单》(见表20)。经检验判定为合格的产品方可出厂销售。企业品管部具有质量否决权。

2、企业应对经检验判定为不合格批次的产品及时隔离,做好标识,防止不合格品出厂。品管部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定后,确定返工、销毁等处置方式,并报企业负责人批准后实施。评定及处置结果应有书面记录(见表13),并由相关人员签字确认。第五节 检验记录及档案管理

1、检验人员应认真填写检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并签字,不得伪造、篡改检验原料记录和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次、样品量、检验依据、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等信息。

2、记录应及时归档管理,并妥善保存。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第八章

不安全食品召回 第一节 风险分析

1、企业应通过客户投诉、相关部门抽检、企业自查等途径,对其生产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持续跟踪,及时收集食品安全风险信息。

2、对发现可能存在不安全的食品,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评估,同时填写《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记录表》(见表21),书面报告企业负责人。

3、经风险分析,确定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企业应当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1)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2)食品安全风险评诂结果得出食品不安全结论的;

(3)企业发现其生产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4)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该召回的食品。第二节

召回实施

1、对确定实施召回的食品,企业应立即核实产品的批次、生产数量,并查明库存量、已销售数量,查清具体销售区域、经销商名单后,制定召回计划。

2、企业应在确定召回的第一时间内通知所有经销商,召回尚未售出的所有不安全食品。

3、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予销毁的不安全食品,可在销售地直接销毁(须有公证机构或相关监管部门出具现场确认证明)或运回生产地销毁处理(须经相关监管部门人员在场监督销毁)。销毁现场要建立影(像)证据,并填写《不安全食品销毁记录表》(见表22)。

4、对因标签、标识或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方可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第三节

召回报告

在不安全食品召回过程中,企业要落实报告制度,应向当地质监部门提交以下报告:

1、在确认食品应当召回时,应立即提交《食品召回措施报告》(见表23),内容包括:(1)召回食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批次以及涉及的产品数量;(2)停止生产的情况;

(3)通知生产经营者的情况;(4)通知消费者的情况;

(5)食品安全危害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可能受影响的人群、严重和紧急程度;(6)召回通知记录情况;

(7)召回措施的内容,包括实施组织、联系方式以及召回的具体措施、范围和时限等;(8)召回的预期效果;

(9)召回食品后的处理措施。

2、根据召回进展情况,应及时提交《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见表24)。企业对召回措施有变更的,应当在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中说明。

3、在召回时限期满15日内,提交《食品召回总结报告》(见表25)。第四节

记录与档案

企业应保存对不安全食品召回全过程的记录,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召回的批次、数量、比例、原因、结果、处理方案等;同时,要建立召回档案,妥善保存召回、销毁的现场影像和各类书面证明等相关资料。

第九章

附则

1、本规范未提及的相关管理要求,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

2、本规范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3日】 【来源:政策法规司】 【字号:大 中 小】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目 录

总则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生产经营 一般规定 生产经营过程控制 标签、说明书和广告 特殊食品 食品检验 食品进出口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监督管理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遵守本法:

(一)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

(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三)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五)食品的贮存和运输;

(六)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有关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有关安全信息的公布和本法对农业投入品作出规定的,应当遵守本法的规定。

第三条 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五条 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其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承担有关食品安全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乡镇或者特定区域设立派出机构。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实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对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保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第九条 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术等服务,引导和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对违反本法规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进行社会监督。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鼓励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应当真实、公正。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

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第十二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依法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 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第十四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获知有关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后,应当立即核实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对有关部门通报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以及医疗机构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等有关疾病信息,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分析研究,认为必要的,及时调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调整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实施。

第十五条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并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的要求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人员有权进入相关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经营场所采集样品、收集相关数据。采集样品应当按照市场价格支付费用。

第十六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表明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进一步调查。

第十七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运用科学方法,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科学数据以及有关信息,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生物、环境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

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的安全性评估,应当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参加。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不得向生产经营者收取费用,采集样品应当按照市场价格支付费用。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一)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

(二)为制定或者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三)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四)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因素的;

(五)需要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的;

(六)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并提供风险来源、相关检验数据和结论等信息、资料。属于本法第十八条规定情形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评估结果。

第二十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

国务院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得出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不安全结论的,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立即向社会公告,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或者使用,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该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停止生产经营;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立即制定、修订。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经综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及其技术机构,应当按照科学、客观、及时、公开的原则,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检验机构、认证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以及新闻媒体等,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进行交流沟通。

第三章 食品安全标准

第二十四条 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第二十五条 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食品强制性标准。

第二十六条 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卫生、营养等食品安全要求有关的标签、标志、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第二十七条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

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八条 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有关部门等方面的意见。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生物、环境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的代表组成,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进行审查。

第二十九条 对地方特色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后,该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第三十条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在本企业适用,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其网站上公布制定和备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供公众免费查阅、下载。

对食品安全标准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给予指导、解答。

第三十二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分别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应当对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汇总,并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发现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应当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三十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二)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三)有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四)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五)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六)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七)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饮具和容器;

(八)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等;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容器、售货工具和设备;

(九)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十)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非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事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的,应当符合前款第六项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三)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四)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五)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七)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八)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九)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十一)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

(十二)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十三)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第三十五条 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但是,销售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许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审核申请人提交的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要求的相关资料,必要时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准予许可;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六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服务和统一规划,改善其生产经营环境,鼓励和支持其改进生产经营条件,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或者在指定的临时经营区域、时段经营。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三十七条 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生产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组织审查;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准予许可并公布;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八条 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

第三十九条 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应当具有与所生产食品添加剂品种相适应的场所、生产设备或者设施、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制度,并依照本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程序,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

生产食品添加剂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第四十条 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根据技术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修订。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

第四十一条 生产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等具有较高风险的食品相关产品,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实施生产许可。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相关产品生产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

第四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食品规模化生产和连锁经营、配送。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第二节 生产经营过程控制

第四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职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加强食品检验工作,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当落实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本企业的食品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对其培训和考核。经考核不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不得上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随机进行监督抽查考核并公布考核情况。监督抽查考核不得收取费用。

第四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一)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二)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

(三)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

(四)运输和交付控制。

第四十七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十八条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对通过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实施跟踪调查;对不再符合认证要求的企业,应当依法撤销认证,及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实施跟踪调查不得收取费用。

第四十九条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

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

第五十条 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的食品原料,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五十一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五十二条 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

第五十三条 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以下称合格证明文件)。

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五十四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五十五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不得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倡导餐饮服务提供者公开加工过程,公示食品原料及其来源等信息。

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发现有本法第三十四条第六项规定情形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第五十六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定期清洗、校验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消毒的餐具、饮具;餐饮服务提供者委托清洗消毒餐具、饮具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

第五十七条 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堂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供餐单位订餐的,应当从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订购,并按照要求对订购的食品进行查验。供餐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当餐加工,确保食品安全。

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中用餐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第五十八条 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作业场所、清洗消毒设备或者设施,用水和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符合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其他国家标准、卫生规范。

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应当对消毒餐具、饮具进行逐批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并应当随附消毒合格证明。消毒后的餐具、饮具应当在独立包装上标注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消毒日期以及使用期限等内容。

第五十九条 食品添加剂生产者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产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相关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六十条 食品添加剂经营者采购食品添加剂,应当依法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六十一条 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依法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其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其有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六十二条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入网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第六十三条 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由于食品经营者的原因造成其经营的食品有前款规定情形的,食品经营者应当召回。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但是,对因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对召回的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的,应当提前报告时间、地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必要的,可以实施现场监督。

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第六十四条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对进入该批发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六十五条 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用农产品的名称、数量、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第六十六条 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第三节 标签、说明书和广告

第六十七条 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应当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标签标注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八条 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六十九条 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当按照规定显著标示。

第七十条 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本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的事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第七十一条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经营者对其提供的标签、说明书的内容负责。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事项应当显著标注,容易辨识。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

第七十二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食品。

第七十三条 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以及食品检验机构、食品行业协会不得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消费者组织不得以收取费用或者其他牟取利益的方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

第四节 特殊食品

第七十四条 国家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

第七十五条 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应当包括原料名称、用量及其对应的功效;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原料只能用于保健食品生产,不得用于其他食品生产。

第七十六条 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外原料的保健食品和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应当经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但是,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中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应当报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其他保健食品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进口的保健食品应当是出口国(地区)主管部门准许上市销售的产品。

第七十七条 依法应当注册的保健食品,注册时应当提交保健食品的研发报告、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安全性和保健功能评价、标签、说明书等材料及样品,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经组织技术审评,对符合安全和功能声称要求的,准予注册;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注册并书面说明理由。对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外原料的保健食品作出准予注册决定的,应当及时将该原料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依法应当备案的保健食品,备案时应当提交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标签、说明书以及表明产品安全性和保健功能的材料。

第七十八条 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应当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第七十九条 保健食品广告除应当符合本法第七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外,还应当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其内容应当经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取得保健食品广告批准文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并及时更新已经批准的保健食品广告目录以及批准的广告内容。

第八十条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当经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注册时,应当提交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标签、说明书以及表明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和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的材料。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关于药品广告管理的规定。

第八十一条 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出厂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实施逐批检验,保证食品安全。

生产婴幼儿配方食品使用的生鲜乳、辅料等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

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将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产品配方及标签等事项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应当经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注册时,应当提交配方研发报告和其他表明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材料。

不得以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同一企业不得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

第八十二条 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注册人或者备案人应当对其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公布注册或者备案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目录,并对注册或者备案中获知的企业商业秘密予以保密。

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组织生产。

第八十三条 生产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其他专供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企业,应当按照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建立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该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自查,保证其有效运行,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自查报告。

第五章 食品检验

第八十四条 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

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具有同等效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食品检验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第八十五条 食品检验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

检验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规范对食品进行检验,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不得出具虚假检验报告。

第八十六条 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食品检验报告应当加盖食品检验机构公章,并有检验人的签名或者盖章。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

第八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并依据有关规定公布检验结果,不得免检。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支付相关费用;不得向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取检验费和其他费用。

第八十八条 对依照本法规定实施的检验结论有异议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自收到检验结论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向实施抽样检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复检申请,由受理复检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公布的复检机构名录中随机确定复检机构进行复检。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

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查检测,被抽查人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测结果时起四小时内申请复检。复检不得采用快速检测方法。

第八十九条 食品生产企业可以自行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也可以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食品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等组织、消费者需要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

第九十条 食品添加剂的检验,适用本法有关食品检验的规定。

第六章 食品进出口

第九十一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出口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十二条 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进出口商品检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检验合格。

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按照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随附合格证明材料。

第九十三条 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由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或者其委托的进口商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所执行的相关国家(地区)标准或者国际标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相关标准进行审查,认为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决定暂予适用,并及时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口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依照本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办理。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对前款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应当公开。

第九十四条 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向我国出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对标签、说明书的内容负责。

进口商应当建立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审核制度,重点审核前款规定的内容;审核不合格的,不得进口。

发现进口食品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进口商应当立即停止进口,并依照本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召回。

第九十五条 境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在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或者控制措施,并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通报。接到通报的部门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国内市场上销售的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实施监督管理。发现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通报。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九十六条 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进口食品的进口商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注册。已经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提供虚假材料,或者因其自身的原因致使进口食品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撤销注册并公告。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已经备案的境外出口商、代理商、进口商和已经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名单。

第九十七条 进口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依法应当有说明书的,还应当有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第九十八条 进口商应当建立食品、食品添加剂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或者进口批号、保质期、境外出口商和购货者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交货日期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九十九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其出口食品符合进口国(地区)的标准或者合同要求。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

第一百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收集、汇总下列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机构和企业:

(一)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食品实施检验检疫发现的食品安全信息;

(二)食品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等组织、消费者反映的进口食品安全信息;

(三)国际组织、境外政府机构发布的风险预警信息及其他食品安全信息,以及境外食品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反映的食品安全信息;

(四)其他食品安全信息。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对进出口食品的进口商、出口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建立信用记录,并依法向社会公布。对有不良记录的进口商、出口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对其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

第一百零一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可以对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国家(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和审查,并根据评估和审查结果,确定相应检验检疫要求。

第七章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第一百零二条 国务院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当对食品安全事故分级、事故处置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等作出规定。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第一百零三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事故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事故举报,应当立即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接到报告的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上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

第一百零四条 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调查处理传染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现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一百零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同级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

(一)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组织救治因食品安全事故导致人身伤害的人员;

(二)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对确认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及其原料,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三)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相关产品,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四)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依法对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情况进行发布,并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成立事故处置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依照前款和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处置。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第一百零六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责任调查,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

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组织事故责任调查。

第一百零七条 调查食品安全事故,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清事故性质和原因,认定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

调查食品安全事故,除了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还应当查明有关监督管理部门、食品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

第一百零八条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部门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不得拒绝。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干涉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一百零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状况等,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向社会公布并组织实施。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应当将下列事项作为监督管理的重点:

(一)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二)保健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添加行为和按照注册或者备案的技术要求组织生产的情况,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以及宣传材料中有关功能宣传的情况;

(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风险较高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表明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事项。

第一百一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对生产经营者遵守本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五)查封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第一百一十一条 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证明食品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在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前,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食品中有害物质的临时限量值和临时检验方法,作为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第一百一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

对抽查检测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检验。抽查检测结果确定有关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第一百一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实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通报投资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的金融机构。

第一百一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责任约谈情况和整改情况应当纳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第一百一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应当公布本部门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电话,接受咨询、投诉、举报。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在法定期限内及时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书面通知咨询、投诉、举报人。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处理,不得推诿。对查证属实的举报,给予举报人奖励。

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举报人举报所在企业的,该企业不得以解除、变更劳动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

第一百一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执法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等的培训,并组织考核。不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不得从事食品安全执法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发现食品安全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以及不规范执法行为的,可以向本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或者监察机关投诉、举报。接到投诉、举报的部门或者机关应当进行核实,并将经核实的情况向食品安全执法人员所在部门通报;涉嫌违法违纪的,按照本法和有关规定处理。

第一百一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未及时发现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未及时消除监督管理区域内的食品安全隐患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地方人民政府未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未及时消除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被约谈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整改。

责任约谈情况和整改情况应当纳入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评议、考核记录。

第一百一十八条 国家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行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调查处理信息和国务院确定需要统一公布的其他信息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调查处理信息的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也可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未经授权不得发布上述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并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避免误导消费者和社会舆论。

第一百一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农业行政部门获知本法规定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农业行政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第一百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可能误导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食品安全信息,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等进行核实、分析,并及时公布结果。

第一百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发现涉嫌食品安全犯罪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移送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侦查。

公安机关在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侦查过程中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和监察机关,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公安机关商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环境保护等部门提供检验结论、认定意见以及对涉案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等协助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提供,予以协助。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二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

明知从事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仍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其他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百二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十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并可以由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或者经营上述食品;

(二)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三)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生产经营其制品;

(四)经营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五)生产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六)生产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

明知从事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仍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其他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违法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外,可以由公安机关依照第一款规定给予拘留。

第一百二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一)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二)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经营上述食品、食品添加剂;

(三)生产经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四)生产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五)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六)生产经营未按规定注册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或者未按注册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组织生产;

(七)以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或者同一企业以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

(八)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生产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未通过安全性评估;

(九)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除前款和本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生产经营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依照前款规定给予处罚。

生产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未通过安全性评估,或者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相关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监督部门依照第一款规定给予处罚。

第一百二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生产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二)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三)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未按规定进行标示;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存在瑕疵但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二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者未按规定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和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进行检验;

(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未按规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或者未按规定配备或者培训、考核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三)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或者未按规定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出厂检验记录和销售记录制度;

(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未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五)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未经洗净、消毒或者清洗消毒不合格,或者餐饮服务设施、设备未按规定定期维护、清洗、校验;

(六)食品生产经营者安排未取得健康证明或者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七)食品经营者未按规定要求销售食品;

(八)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未按规定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或者未按备案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组织生产;

(九)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未将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产品配方、标签等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十)特殊食品生产企业未按规定建立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或者未定期提交自查报告;

(十一)食品生产经营者未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或者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按规定处理;

(十二)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中用餐单位未按规定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十三)食品生产企业、餐饮服务提供者未按规定制定、实施生产经营过程控制要求。

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用水,使用洗涤剂、消毒剂,或者出厂的餐具、饮具未按规定检验合格并随附消毒合格证明,或者未按规定在独立包装上标注相关内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前款规定给予处罚。

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者未按规定对生产的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监督部门依照第一款规定给予处罚。

食用农产品销售者违反本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第一款规定给予处罚。

第一百二十七条 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的违法行为的处罚,依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执行。

第一百二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事故单位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置、报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许可证。

第一百二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本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一)提供虚假材料,进口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二)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未提交所执行的标准并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或者进口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未通过安全性评估;

(三)未遵守本法的规定出口食品;

(四)进口商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依照本法规定召回进口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

违反本法规定,进口商未建立并遵守食品、食品添加剂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境外出口商或者生产企业审核制度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本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一百三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允许未依法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违反本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的,依照前款规定承担责任。

第一百三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许可证,或者未履行报告、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等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要求赔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由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赔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赔偿后,有权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追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作出更有利于消费者承诺的,应当履行其承诺。

第一百三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按要求进行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拒绝、阻挠、干涉有关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事故调查处理、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违反本法规定,对举报人以解除、变更劳动合同或者其他方式打击报复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责任。

第一百三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年内累计三次因违反本法规定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以外处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一百三十五条 被吊销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也不得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食品生产经营者聘用人员违反前两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一百三十六条 食品经营者履行了本法规定的进货查验等义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采购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能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免予处罚,但应当依法没收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百三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工作的技术机构、技术人员提供虚假监测、评估信息的,依法对技术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技术人员给予撤职、开除处分;有执业资格的,由授予其资格的主管部门吊销执业证书。

第一百三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由授予其资质的主管部门或者机构撤销该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资质,没收所收取的检验费用,并处检验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检验费用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依法对食品检验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给予开除处分。

违反本法规定,受到开除处分的食品检验机构人员,自处分决定作出之日起十年内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因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因出具虚假检验报告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受到开除处分的食品检验机构人员,终身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食品检验机构聘用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的,由授予其资质的主管部门或者机构撤销该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资质。

食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百三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认证机构出具虚假认证结论,由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没收所收取的认证费用,并处认证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认证费用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直至撤销认证机构批准文件,并向社会公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负有直接责任的认证人员,撤销其执业资格。

认证机构出具虚假认证结论,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百四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广告中对食品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或者发布未取得批准文件、广告内容与批准文件不一致的保健食品广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给予处罚。

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虚假食品广告,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食品检验机构、食品行业协会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消费者组织以收取费用或者其他牟取利益的方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对食品作虚假宣传且情节严重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决定暂停销售该食品,并向社会公布;仍然销售该食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食品,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四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媒体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依法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第一百四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其主要负责人还应当引咎辞职:

(一)对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事故,未及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有效处置,造成不良影响或者损失;

(二)对本行政区域内涉及多环节的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未及时组织整治,造成不良影响或者损失;

(三)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故;

(四)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连续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第一百四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一)未确定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未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未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

(二)未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或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按规定立即成立事故处置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

第一百四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其主要负责人还应当引咎辞职:

(一)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故;

(二)未按规定查处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未及时处理,造成事故扩大或者蔓延;

(三)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得出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不安全结论后,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不良社会影响;

(四)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准予许可;

(五)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第一百四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不良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在获知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后,未按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或者未按规定相互通报;

(二)未按规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三)不履行法定职责,对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不配合,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第一百四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过程中,违法实施检查、强制等执法措施,给生产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一百四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生产经营者财产不足以同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一百四十八条 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接到消费者赔偿要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先行赔付,不得推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经营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经营者追偿。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将于6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食品安全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农业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竞赛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必答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自何时起施行? 答:2011年5月1日。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机动车登记申请之日起,几个工......

    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竞赛题2016

    新食品安全法、新广告法测试题2016 一、判断题(共20题,每题1分) 1、 承担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发证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应当具备法定资质并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发布名录。(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 第一部分 绪论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将于2009年6月1日起实施。这是继1982年食品卫生法(试行......

    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读后感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二十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全文)(精选五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全文) 2009-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录 章 总 则 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