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仑区通过“五化”建设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关于深入推进北仑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全面构建“五化”工作措施的意见(讨论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深入推进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在全面建设体育强区的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体育事业发展,通过推进“五化”建设,全力打造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体育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的基层体育设施网络,极大地便利市民在“路边、家边、身边”参与体育锻炼,让群众共享体育建设成果。力争到2015年底,构建 “三大网络体系”:一是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开放正常、利用充分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二是覆盖广泛、参与积极、影响深远、特点鲜明的群众体育活动网络;三是政府引领、协会主导、社会参与、企业支持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全区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到3平方米,体育人口比例达到55%以上,群众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超过95%。
一、健身投入多元化
政府投入是主体,北仑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充分认识和发挥体育在政治文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和谐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和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全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在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体育事业经费投入增长率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近几年来区财政对体育事业的拨款每年以18% 的速度增长,2012年达到 万元。不断发展繁荣体育彩票事业,明确规定60%的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为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下一步,要开动脑筋,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想方设法动员和引导辖区内的企业积极关注、支持群众体育事业。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乒乓球协会在“企业牵手协会”领域就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如通过海天集团的冠名赞助,成立了“海天乒乓球俱乐部”,常年征战中国乒超联赛,已经成为乒超领域的一支劲旅。如与博达公司合作建成了博达健身中心,由对方无偿提供1000平方米的场地,通过北仑乒乓球协会进行管理,对社会免费开放,除此之外,博达公司还为乒乓球协会开展各类赛事活动出钱出力,使得协会拥有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今后,各体育协会、各街道(乡镇)应该充分汲取这方面的经验,积极主动地与区内外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赛事冠名、场地冠名等形式,积极宣传企业投身于公益的正面形象,更为我们开展比赛、交流、培训、建设体育设施等提供经费保障。
二、健身设施大众化
目前,中心城区的全民健身设施群建设进展顺利。体育训练基地二期田径场、网球场的改造基本完工,在训练基地二期筹建省级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体育训练一期综合训练馆开辟出羽毛球场地向社会开放,目前正着手开展对体育公园、体育健身长 2
廊等场地的设施增添和环境优化,以及对高架桥下小型足球场的规划建设。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森林游步道100余公里。街道(乡镇)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完善,春晓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日前落成,梅山乡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已经启动,小港街道、柴桥街道、白峰镇等地的文体活动中心配置日益齐全、功能不断优化,有效满足了当地群众的健身需求。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实现所有街道(乡镇)的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意见》,从制度上加快公共体育设施的提档升级速度。《意见》对区、街道(乡镇)和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提出明确要求,形成“一圈”即中心城区体育圈,“二中心”即体艺中心、体育公园,“九辅”即9个街道(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多点”即村(社区)健身中心或体育公园的高标准、上档次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群。
我们计划在瑞岩寺景区规划兴建20余公里的环湖自行车道,在春晓镇规划建设海洋运动休闲基地。同时,要充分整合和改造分布在城区以及街道(乡镇)各地的街心公园、社区广场、健身路径、室内外活动中心等场地设施,使之成为适合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平台。在发挥森林游步道现有功能的基础上,今后要继续深入挖掘森林游步道的全民健身功能,吸引更多的群众畅游森林游步道,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工程”,使之产生积极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搭建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面向广大登山户外休闲徒步爱好者的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使体育设施横向到边、纵
向到底,彻底消除体育设施分布的盲点。各街道(乡镇)要建成一定规模的综合体育健身场所,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各类体育资源,进一步拓展基层体育健身设施的规模和功能。要进一步兴建村级文体活动中心,对原有体育设施进行升级改造,80%以上的社区(行政村)新建或改建灯光篮球场。在完善设施布局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索体育设施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制定设施管理办法,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和兼职管理人员,定期不定期对全民健身设施的使用、安全情况等进行监督巡查,强化对健身设施的检查和维修,确保全民健身设施的安全使用,切实提高设施的使用率,使它们发挥更大的功效。
三、健身组织网络
体育社团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力量,是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是协助体育行政部门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组织。目前全区各级群众体育组织和单项体协、体育俱乐部等得到进一步发展,现有区级单项体育协会20个,体育总会分会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全覆盖,体育指导站32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个,省村级体育俱乐部9个,全区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共1300余人,各类文体社团组织900余家,体育志愿者2万余名。
为使体育社团组织的触角能延伸到社区(村),更加广泛地组织、发动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体育人口比例,我们新设立了北仑区文体发展联合会,街道(乡镇)层面筹建文体地域分会,社区(村)层面筹建文体服务中心,并在新碶
街道、大碶街道和白峰镇进行试点推广,建立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体育顾问团队,使得更大范围的人群能够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
今后,要不断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扶助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体育协会建设,设立体育协会专职秘书长,为各协会提供集中、固定的办公场所,改善协会办公条件,推进激励考核机制,每年投入150万元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制度。进一步健全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全民健身指导网络,在每个街道(乡镇)配备体育专(兼)职干部,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健全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在全区晨晚练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村)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生活化社区等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全覆盖。
四、健身活动系列化
全区各类体育组织已形成自发性、常态化、系列化的运动和办赛机制,针对青少年、中老年、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特点的各类人群,积极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性体育活动,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明显增强,“快乐锻炼,健康生活”越来越成为新老市民的共识。
目前,区级层面的竞赛活动有四年一届全民运动会,一年一届的老年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乒乓球联赛、气排球联赛等等,针对全区外来人口密集的实际情况,举行两年一届的新北仑人运动会。学校层面的竞赛活动有体教两家每年联办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三棋比赛、三模比赛等八项赛事,区各单项体育协会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或每年举办4-6次以上
单项竞赛活动等。
接下来,我们要积极组织开展全民运动会、健康大会、8月8日“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群体品牌活动和“二万三千四百”,即万人长跑活动、万人登山活动、千人武术大会、千人健身气功展示、千人柔力球展示和百村乒乓球赛、百村羽毛球赛、百村篮球赛、百村广场舞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省、市内外的群众体育比赛和交流活动。各街道(乡镇)要根据区域特色,着力开展“一乡一品”的群众体育品牌创建活动,如新碶发展围棋运动,大碶发展徒步登山运动,霞浦发展三人制篮球………………同时不断创新健身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与旅游、文化、商贸相结合的群众性体育竞赛、展示活动,不断推出适合不同人群、地域、季节的体育健身新形式、新方法。开动脑筋、想方设法,通过创新比赛模式、开辟活动载体、开设特色体育俱乐部等形式,举办各类小型、多样、覆盖面广的体育赛事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特别是广大中青年群体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使全民健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个个受益。
五、健身场所社会化
积极推进学校、企业等单位的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工程,截止目前,全区各乡镇街道共有健身路径609条、篮球场245个(其中灯光球场80个)、门球场26个、乒乓球桌254张、地掷球场6个、气排球场2个、网球场4个、足球场1个(不包括学校、企业和部队等的设施)。实现了村村有健身路径、有体育活动室,全区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为2.86平方米。部队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获得实质性突破,东海舰队驻大碶某部设立军民
共建体育场所,部队拥有的标准足球场在双休日免费向群众开放。
下一步,要进一步落实《北仑区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和《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的考核细则》,积极探索企业、部队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扩大可供开放的体育资源总量,规范开放单位的日常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经费补助、体育设施责任保险等制度,不断提高开放单位的积极性。引导、动员辖区内的大中企业、部队等单位在不影响正常运作的前提下,为附近居民开放体育场地和设施。
第二篇: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有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省市全民健身计划、建设体育强县,加快推进我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根据《XX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保障措施,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动员有力、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新格局,为实现二次创业、XX再起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县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政府主体责任,把建设示范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细化任务分解,倒排工期,责任到人,确保示范区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编制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为民、靠民、不扰民为工作基调,真正使广大群众成为示范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运动健身和健康生活的新期盼、新需求。
坚持协同推进。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各方力量,在全社会营造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居民全员参与建设示范区的浓厚氛围,激发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实现共建共享。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面达到《XX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导意见》所规定的目标,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现全县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二、实施步骤
第一步(2019年1月—2019年5月):宣传发动阶段,确保示范区创建开好局起好步。
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深入调研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制定体育设施发展规划,召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明确目标任务,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行动起好步、开好局。
第二步(2019年6月-2020年12月):建设发展阶段,确保建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
按照标准,明确时间节点,集中精力与财力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达到场地健全、设施到位、功能齐全,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健身赛事活动,不断壮大社会体育健身组织,提高群众健身科学指导水平,把XX县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
第三步(2021年1月-2021年12月):巩固提升阶段,确保全民健身活动上水平,争创全民健身模范县。
巩固发展创建成果,持续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快乐体育、和谐体育、民生体育,形成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叫响全民健身示范区品牌。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
1.优化健身场地布局。规划形成“中心区、环城带、全域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构建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网络体系。“中心区”为县城主城区,按照保障8万人口运动健身需求,改造提升现有主城区体育场馆、新建西部城区大型场馆,形成以县城中心场馆、体育公园为基础,城区街道各健身场地为网点的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区;“环城带”为以环城水系为依托,打造环城水系8个健身场地,滨河带状公园健身场地,沿线建设健身步道、骑行道、驿站、水上运动场、公园、广场等,形成各种公共体育设施带;“
全域网”为除主城区健身场馆设施外,各镇、社区、村庄、新农村建设室内外小型体育设施,实现县域体育设施全面覆盖。(县发改局、县自规局、县住建局、县教体局、各镇)
2.实施综合型体育场(馆)建设。利用社会资金建设一座综合型体育场,包括体育馆、游泳馆、滑冰馆、足球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弥补我县没有综合体育场馆的空缺,进一步改善体育竞赛训练条件,提升承办大型活动和大型赛事的能力水平。(县发改局、县自规局、县住建局、县教体局)
3.推动体育公园(广场)提升。到2020年,建成2个特色鲜明的体育公园和健身广场,实现民众健身场地优化提升,增强群众对健身设施与场地要求的获得感。(县住建局、县教体局)
4.加强社区(居住区)健身设施建设。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全民健身设施需求,加强对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体育设施的管理,对居民住宅区配置的全民健身器材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人,建设完善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让群众健身更加便捷。(县住建局、县教体局)
5.突出特色项目场地设施建设。到2020年,重点建设一批太极拳、广场健身操舞、滑冰、滑雪、水上运动基地等健身休闲设施,美丽乡村闭合圈全县健身步道长度力争达到300公里,大力推进校园足球场地、篮球场地建设,带动和促进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完成一个室外滑冰场、一个室内滑冰馆、三个社会足球场建设。(县住建局、县
文广旅局、县交通局、县教体局、各镇)
6.丰富体育场地类型。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落实体育生活化乡镇建设标准,每个镇建成一个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设施齐全,不断改善城乡健身条件和环境,努力构建县、镇、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建全民健身设施要求,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充分利用农村空闲地,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县住建局、县教体局、各镇)
(二)加强体育组织建设
7.全面推行“4+X”体育组织建设模式。建立健全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4个协会,至少建设10个以上运动项目协会。(县行政审批局、县民政局、县教体局、县农业农村局、各镇)
8.大力发展行业人群体育协会。鼓励发展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引导民间自发体育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在行政审批部门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及群众自发性体育组织,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不少于30个。(县总工会、县行政审批局、县民政局、县教体局)
9.推进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加强健身站点(晨晚练点)、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综合服务中心等基层文体组织建设,加大对基层体育组织、民间体育组织、网络组织进行引导扶持。2020年底,扶植建成健身站点100个。(县教体局、县文广旅局、县行政审批局、县民政局、各镇)
(三)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10.打造特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卢氏太极拳特色优势,举办太极拳竞技活动;大力挖掘以六步拳为代表的多个武术拳种,支持举办表演赛、联谊赛、对抗赛、邀请赛等,推动体育竞赛与文化表演相结合,打造XX品牌项目。(县教体局、文广旅局、各镇、县武术协会)
11.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经常性体育活动和重大节日体育赛事并重,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加强职工体育活动,鼓励各镇加强体育赛事品牌创新,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业余精品赛事。打造5个以上特色品牌活动,规模在500人以上;各镇每年至少举办4次以上体育活动,行政村每年至少举办2次以上体育活动。(县总工会、县教体局、县文广旅局、各镇)
12.加大冰雪运动普及力度。大力推进群众性冰雪运动“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镇村、进社区、进家庭),确保每年参与冰雪运动人数增幅在30%以上。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开展冰雪运动项目比赛活动,创建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培养和输送冰雪后备人才。(县教体局、县文广旅局、各镇)
(四)加强科学健身指导
1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壮大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再培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和志愿服务水平。(县教体局、各镇)
14.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立足体校结合,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建立稳定的国民体质监测专业队伍,深入镇、社区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专业的健身健康指导。(县教体局、县卫健局)
(五)完善信息服务保障
15.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基础设施统计制度,推动建设电脑网络及手机移动设备的平台,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据库或工作台账,将经费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社会组织、品牌赛事、群体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国民体质监测、健身器材免费维修等基本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为群众提供全面的健身服务信息清单。(县教体局、县文广旅局、住建局、各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创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督导检查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为示范区创建提供有力保障。(二)落实资金保障。
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所需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优惠政策,多措并举,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资金投入到位。(三)创新体制机制。
要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完善市体育局、县政府共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广泛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动力活力。(四)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手机平台,广泛宣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示范区建设。强化典型示范,总结推广示范区创建的经验做法,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健身、健康人人的良好局面。(五)强化监督考评。
各镇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县政府对示范区建设中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跟踪督查,并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对整体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本实施方案落地落实。附件:1.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领导
小组名单
2.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指标
体系及任务分工。
3.XX县2019-2020年体育工作重点建设项目占
及投资估算一览表
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XX
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XX
县政府副县长
XX
县政协副主席、政府办公室主任
XX
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财政局局长
成 员:XX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XX
县委编办主任
XX
县教育体育局局长
XX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
XX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
XX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
XX
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
XX
县行政审批局局长
XX
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
XX
县应急管理局局长
XX
县卫生健康局局长
XX 县民政局局长
XX
县残联理事长
XX
县交警大队大队长
XX
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XX
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局长
XX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XX
县总工会副主席
XX
县电视台台长
XX
XX镇书记
XX
XX镇镇长
XX
XX堡镇镇长
XX
XX铺镇镇长
XX
XX镇镇长
XX
XX镇镇长
XX
XX镇镇长
附件2
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及任务分工
项目
序号
创建标准与指标
任务目标
责任单位
一、组织管理
完成《全民健身
完成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政府文件印发,组织实施。
政府办
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政府文件印发。
教体局
“三纳入”工作全面完成。
“三纳入”工作全面完成,即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办、财政局、发改局
政府牵头成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机构。
政府牵头成立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
县政府
制定出台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育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新建小区和居住区健身场地“四同步”保障政策。
制定出台XX县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育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新建小区和居住区健身场地“四同步”保障政策。
县政府、财政局、民政局、行政审批局、住建局
二、经费投入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预算额指用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财政预算资金。
足额列入用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建设任务的财政预算资金。
财政局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预算额在财政总预算中比例。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预算额在财政总预算中比例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加大。
财政局、教体局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预算实际完成率。经费与项目对接达到100%,经费支出符合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制定绩效目标并评价
经费与项目对接达到100%,经费支出符合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制定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价。
财政局、教体局
比例=本级体彩公益金安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经费/本级体彩公益金留成总额。
体彩公益金XX县级留成用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资金总额。占比不低于70%。
财政局、教体局
社会资本投入总量。指除政府投入之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投入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总量,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资金投入。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并给与政策支持。
财政局、教体局
三、体育
场地
设施
建设
建设“3+X”工程(一个共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公共游泳馆或公共滑冰馆等)
新建公共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和新建滑冰馆1个或游泳馆1个。
发改局、财政局、住建局、自规局、教体局
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建设。
改造提升2个体育公园(中央公园、XX公园),改造提升1个健身广场(文化广场)。
住建局、教体局
县级建设健身步道和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利用社会资金,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
新建6条健身步道、1个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结合县主体功能区、公园、旅游景区和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等新建3处休闲健身设施场地。
交运局、住建局、教体局、文广旅局
建设社区运动场和健康促进服务中心
新建居民区同步建设室内健身室、乒乓球室或棋牌室等室内健身场地,人均室外健身场地同步跟进。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
住建局、卫健局
乡镇建设乡镇工程(多功能运动场),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乡镇工程。室外活动场地配置篮球架、足球门、羽毛球柱等;配置灯光照明设施,配置1套全民健身路径。
新建乡镇工程7个:每个镇至少建成1个1000平米的多功能运动场,共建成7个。配置篮球架、足球门、羽毛球柱等,配置灯光照明设施,配置1套全民健身路径。
教体局、发改局、自规局、各镇
城市社区建设10分钟健身圈。围绕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根据居民生活范围形成区域公共体育场馆、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健身步道和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以及健身俱乐部等为一体的健身圈。
县城小区建设10分钟健身圈。围绕小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根据居民生活范围形成区域公共体育场馆、社区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健身步道和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以及健身俱乐部等健身场地设施为一体的10分钟健身圈。
住建局、教体局、行政审批局
室外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县级公共体育场每年免费开放天数不少于230天。场地设施维护管理责任明确,维修更新规范有序。
室外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县级公共体育场每年免费开放天数不少于230天。场地设施维护管理责任明确,维修更新规范有序。场地设施所属单位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人。
教体局、住建局
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不低于60%。
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不低于60%。各单位按照标准开发体育场地设施。
教体局、有关单位
建设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
按照标准贯彻落实建设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
县政府、县残联、住建局、教体局
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按照本地区常住人口计算的每人拥有公共体育设施的面积。计算公式: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辖区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年末常住人口。
到2020年,按照我县常驻人口计算的每人拥有公共体育设施的面积达到1.8平方米。
县财政局、发改局、住建局、教体局、各镇
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三荒”(荒沟、荒丘、荒滩)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
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三荒”(荒沟、荒丘、荒滩)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
财政局、教体局、住建局、各镇
四、体育组织
县政府按照职能职责、国家有关要求和当地人事、编办等部门核准的编制数量配齐全民健身工作人员。
县政府按照职能职责、国家有关要求和当地人事、编办等部门核准的编制数量配齐全民健身工作人员。
县编办、教体局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人员编制。已建成的全民健身中心和其他公共体育场馆要配备适当的管理工作人员,协调解决人员编制。同时,创造条件为各类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组织提供办公和活动场地。
已建成的全民健身中心和其他公共体育场馆要配备适当的管理工作人员,协调解决人员编制。同时,创造条件为各类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组织提供办公和活动场地。
县编办、教体局、各镇
体育协会数量按照“4+X”的模式:建有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成立10以上单项运动项目协会
发展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农民体育协会。
成立运动项目协会:至少再建3个以上单项运动项目协会。
民政局、行政审批局、教体局
巩固提升健身站点(晨晚练点)数量。指区域内群众自发形成、自愿组织、自我组织、依托相对相对固定的体育场地设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志愿服务,定时开展科学健身活动,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益性体育组织的数量。
巩固提升现有102个健身站点,发展一定规模的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数量。鼓励区域群众自发形成、自愿参加、自我组织、依托相对固定的体育场地设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志愿服务,定时开展科学健身活动,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
教体局、各镇
体育社会组织数量。包括在审批部门登记的社会体育组织,草根组织等不少于30个。
包括在民政部门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以及草根、网络等自发性体育组织。在县级登记备案的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不少于30个。
行政审批局、民政局、教体局、各镇
打造5个县级品牌特色群众体育活动。规模在500人以上。
至少打造5个以上特色品牌活动,形成届次,加强宣传,扩大影响,集中展示健身人群风采,培育区域体育文化,增强吸引非健身人群参与体验的能力。规模在500人以上。
总工会、教体局、文广旅局、各镇
五、健身活动
经常性体育活动。各镇每年至少举办4次体育活动,行政村每年至少举办2次体育活动。
各镇每年至少举办4次以上体育活动,行政村每年至少举办2次以上体育活动。重点培育太极拳、滑雪、滑冰、足球、自行车、健步走等户外活动。
各镇
开展足球、冰雪活动
建有业务足球队。根据我县条件开展冰雪活动,鼓励开展生态冰、仿真雪、轮转滑等活动。
教体局
职工体育活动
开展工间操和职工体育竞赛活动。
总工会、教体局
六、体育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
在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信息系统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到2020年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总数达到500名。
教体局
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健身站点结对子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健身站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确保每个健身站点不少于2-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教体局、各镇
七、国民体质监测
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机构数量。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站,能够经常深入居民社区、乡镇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
教体局
国民体质检测与体检同步。为本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展体质测试服务。
教体局
国民体质测试人数。县级提供200个以上样本量。国民体质测试建档率100%。
教体局
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辖区内举行的规模超过100人的健身讲座和培训,每年不少于3次。
教体局
八、信息服务
基础数据统计。建立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编制的经费投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国民体质监测等6项基本内容的数据库或工作台账。
财政局、卫健局、教体局
全民健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包括电脑网络及手机移动设备等,内容包括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健身组织、体育比赛、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育文化等,功能包括信息查询、场馆预订、学习体验、互动交流等。
宣传部、广电台、教体局
健身器材免费维修电话。设立健身器材免费维修和监督电话。
教体局
体育宣传。在本地媒体刊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相关内容,包括健身场地设施信息、健身指导、比赛、健身活动开展等情况。
宣传部、教体局
九、服务效益
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之和)。
教体局
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在体育产业增加值中比例明显增大(指体育组织管理、体育场馆管理、体育健身休闲、体育中介及其他体育活动的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教体局、行政审批局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2%(指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每次锻炼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锻炼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例)。
教体局
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95%以上(指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及以上标准的城乡居民比例)。
教体局
十、群众满意度
场地设施抽样调查满度高
场地设施抽样调查满度达到90%以上。
教体局
活动抽样调查满意度高
活动抽样调查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健身指导抽样调查满意度高
健身指导抽样调查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信息服务抽样调查满意度高
信息服务抽样调查满意度达到90%以上。
附件3
XX县2019-2020年体育工作重点建设项目占地及投资估算一览表
项目名称
占地面积(亩)
拟建位置
体育设施和设备
投资估算(万元)
建设
方式
室内公共滑冰馆
县体育馆
滑冰馆及附属工程
380
新建
乡镇体育工程
乡镇所在地
灯光多功能运动场、健身路径
217
新建
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XX
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新建
11人制足球场
XX
标准足球场地及围网
300
新建
5人制足球场
XX
5人制足球场两块及围网
120
新建
体育公园、广场、健身步道
现有场地改建升级
中央公园
智能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二代智能健身路径
180
改造
提升
XX公园
智能健身步道、二代智能健身路径
150
文化广场
智能健身步道、二代智能健身路径
150
第三篇: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计划
洛阳市构建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施计划
(讨论稿)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全民参与,旨在保障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包括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和健身服务等内容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加速提升我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按照《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年)》、《洛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年)》要求,现就构建我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如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四高一强一率先”目标和“9+2”工作布局,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为根本目标,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二是确保基本,突出普惠;三是因地制宜,重可持续;四是供给改革,创新模式。通过与“互联网+体育”新模式相结合,与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加速体育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总体目标和全面建设洛阳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到2019年,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均衡普惠、便捷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稳步提高,市民基本体育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切实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1、提升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成城市区“10 分钟体育健身圈”,县、乡、村“15 分钟体育健身圈”。
2、推动县级政府所在地“两场三馆”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争全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超过1.8平方米。
3、建成“层次分明、门类齐全、覆盖城乡、充满活力”的体育社团网络,市级协会达到40个,每个县区体育协会不少于15个,每个乡镇建成综合文体站,全市每2千人拥有1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
4、举办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市级每年组织全民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50次,县区每年组织全民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15次。
5、完善科学健身指导体系,举办免费普及性健身知识讲座;提升市级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完善市、县(市)国民体质测试指导站,每年免费提供体质测试人数不少于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三;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全市每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均有3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服务。
6、依靠“互联网+”,建成“智慧体育”平台,一是创新健身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方式;二是打造集“场地查询预订、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教练培训”为一体的一站式健身服务,给群众健身提供便利。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组织体系,拓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渠道
1、强化政府供给。进一步加强市、县(区)政府两级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机制,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认真落实《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洛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部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的通知》,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2、创新基层文化体育管理机制,增强乡镇(街道)体育服务职能。结合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综合文化体育站(中心)建设,全市每个镇(街道)配备专兼职的体育管理人员不少于1人,巩固和提升体育为民服务的组织保障,统筹资源,营造人人参与的健身和谐环境。
3、培育和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大力引导、培育、扶持体育社团、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创新体育社会组织改革,促进规范有序发展,严格执行年检等制度,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全市所有县区实现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至少12个体育单项协会的全覆盖。
4、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拓宽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渠道,加大在市、县级培训基地和市委党校的培训规模。按照培训方案,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继续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利用智慧体育平台,完善全民健身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推动局属体育学校教练、体育运动队、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到基层教、学、帮、带,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
(二)多层次布局,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根据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加快全民健身公共场地建设,协调推进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投资等方式,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体育场馆。加快足球运动和冰雪运动场地建设。推进新建居住区按要求建设体育场地,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重点打造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15分钟健身圈。
1、在中心城市区,一是推进城市一中心四河(洛阳市体育中心、洛河、伊河、瀍河、涧河)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和完善市体育中心的功能和环境;推动四河沿岸规划、增建便民的体育设施,做好洛浦体育公园、老城体育公园等户外运动主题公园建设。二是合理布局城市区社区及街道绿地体育设施,提升和更新现有体育设施,创建一批设施完善、活动丰富、服务优质的体育示范社区。
2、在县城,完善各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雪炭工程)功能,推进县级“两场三馆”建设(公共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综合馆),合理布局多功能运动场和户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其中,每5-10万人设1个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左右);每3-5万人设1个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左右)。
3、加大公共体育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各乡镇、行政村按《洛阳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建设体育设施,继续实施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确保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倾斜,支持和引导贫困、薄弱地区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不断缩小区域间差距。
4、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率不低于70%。
(三)注重多元化,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全民活动。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1、实施品牌战略,发挥优势品牌在全民健身中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实施一市一品牌、一县(区)一特色、一乡(镇)一亮点、一村(社区)一项目的“四个一”精品带动工程。继续做好节庆期间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突出办好全民健身活动月和全民健身日活动。进一步开展我市元旦长跑、“牡丹杯”门球邀请赛、“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名人围棋邀请赛等品牌活动,进一步扩大赛事影响,延伸赛事效应,提高市民参与度。支持各县(市、区)结合本地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国际国内影响和可持续性的品牌赛事。
2、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经常举办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积极搭建全民健身活动展示平台,市、各县(市、区)每四年,镇(街道)每两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全民健身节。县区每年组织全民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15次。乡镇(街道)每年组织全民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12次。每个村(社区)每年组织全民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10次。
3、激发市场活力,为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赛事创造便利条件,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体育组织等新兴活动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作用。大力发展健身走(跑)、健身操舞、广场舞、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项目。积极扶持推广体现洛阳传统文化和地理人文特征的太极拳、南无拳、健身气功、门球、柔力球、气排球、抖空竹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4、加强部门联动,发挥文明办、市直工委、总工会、教育局、民政局、农业局、团市委、妇联、残联等单位的作用,举办各类人群、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工间操、广播操等日常体育锻炼活动。
5、组织承办篮球、足球、排球等高水平体育赛事,不断满足市民观看高水平体育竞技和表演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健身,努力使健身成为百姓的生活方式。
(四)普及科学性,引导全民健身常态化专业化。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加大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性指导,提高个人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形成遍布城乡、科学有效、机动灵活的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网络。
1、实施体育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公共体育服务人员轮训计划,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县(市、区)体育部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举办普及性体育知识、健身知识培训讲座,县区每年不少于4次,乡镇(街道)每年不少于11次,通过培训让更多群众了解全民健身、懂得科学健身的方法。
2、充实和完善洛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师资库,鼓励和支持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体育专业毕业学生,充实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依托各类体育协会、体育学校、指导员培训基地加强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提升体育社会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全市每年培训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800人,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继续再培训不少于1200人。
3、提升洛阳市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标准化建设,并加大基层体质测试指导站投入,在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面开展公益性体质健康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工作,使受测群众及时了解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并开具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运动处方。每年全市监测人数不少于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三。
(五)融合智慧化,创新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针对全民健身项目特征,搭建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实现数据采集统计、政府管理等功能目标。运用手机客户端、电脑客户端等将全民健身工作多维度连接,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科学化水平,促使全民健身与社会融合发展。重点做好“洛阳全民健身云平台”服务终端系统的开发和运营,通过健身场地查询预订、体育器材管理巡修、体育组织管理、体育赛事服务、体质监测、体育培训、健身知识宣传等系统功能,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公共体育服务。
(六)注重普惠性,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
1、保证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人群享有公共体育服务的权益。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足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课余训练、校内竞赛和校园全民健身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充分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采取优惠政策,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公共体育服务纳入本地供给体系。
2、推动农村、山区等贫困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力争使其达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
3、加大惠民服务。继续实施有条件的赛事免费赠票等惠民措施,继续实施对残疾人、学生、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健身锻炼优惠措施。不断加大场馆惠民开放力度,逐步扩大免费或优惠开放的范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有关工作的政策和文件精神,积极推动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深化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把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不断做好“三纳入”工作(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政府工作报告)。
(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与保障机制,人均群众体育事业经费,不低于本区域上一平均水平。确保体育彩票公益金70%用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三)加大体育产业支撑。加快培育体育市场和体育消费人群,不断丰富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渠道和方式,满足市民多元体育需求。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做大做强体育产业龙头企业,做好体育彩票销售工作,确保体育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不低于 1.2%。建立体育产业反哺体育事业发展机制,努力发挥体育产业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
(四)健全法制保障。出台全民健身与旅游、公共文化、健康、养老、助残等统筹协调的相关制度,制定和完善全民健身消费政策及执法机制体系,以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项的依法推进。
(五)完善全民健身服务评价机制。市体育局每年以目标任务书的形式下达各县(市、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任务,结合《河南省群众体育工作评价标准》要求,制定市、县两级的群众体育工作评价标准,对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向各级政府反馈。同时,将考评结果作为考核市全民健身工作先进单位的重要内容。
(六)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
认真落实上级体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意见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跟踪目标实施情况,加强群众体育有关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督。构建包括人大、政协及审计部门、媒体和公众在内的多层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强化外部监督,规范问责程序,健全问责制度。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如何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新农村建设如何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杨晓蔚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建立一个健全、完善、惠及全民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间发展的差距;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就应该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增加了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但从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来看,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还依然相对滞后,特别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大大落后于城市,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农村公共服务投资主体不明,供给不足,投入不多,城乡及农村之间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比较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和城乡公共产品均等供给机制尚未建立;也存在着农村公共项目资金管理混乱、公共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目标,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真正落到实处。
一、转变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职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责和重点,把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快从过去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到公共服务型政府上来,充分发挥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好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者和相关制度的决策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要加强对公共服务的前瞻性研究,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一个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今后努力和发展的方向。还要制定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特别要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制定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标准,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上的职责和义务。为广大农村提供公共服务,这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而要履行这项基本职能,需要各级政府的分工合作。应明确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一般来说,涉及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农村公共服务主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受益范围主要是区域性的、地方性的农村公共服务,则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或跨区域的地方性公共服务,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提供;社区性的农村公共服务由农村自治组织和农民共同提供。应建立中央、省市、县乡和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管理权限,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范围、权力运作方式、利益分配结构、责任和义务。要遵循责权配置相一致的原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应提供哪些农村公共服务,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力,真正做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第三,科学界定农村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范围比较广,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确定范围和重点,但基本上应包括农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包括农村公共交通、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分配、农村养老、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公共制度建设。今年,我省围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台了《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重点抓好12个方面的任务,其内容包括: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开发、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比较系统、全面地明确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当前,新农村建设需要办的事情很多,广大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这就需要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发展水平的差异,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区分轻重缓急,突出服务重点,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农民急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起,然后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标准,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格局。
第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直接面对农民群众的基层政府,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化解社会矛盾和稳定基层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应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作为最主要的职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可从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受传统考核机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影响,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还习惯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增加财政收入上,现在的乡镇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也缺乏必需的财政实力和必要的机构、人力,这就直接影响了对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因此,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优化基层资源配置,弱化乡镇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把乡镇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精力逐步转移到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上来,逐步建立起以农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还要进一步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合理下放财权,确保基层政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断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加大投入,强化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投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农补工”、“重城轻农”的城乡不均衡的二元发展模式,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可以说农村公共财政缺失是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下决心纠正公共财政上的城市偏向,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中投资主体的作用。
一要强化政府投资主体地位,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来看,许多方面都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持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假如离开政府在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方面的大力支持,广大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的落后面貌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各级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主体,一定要从这一实际出发,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支出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今后,应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真正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保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长。同时,还要重视制度化建设,将公共财政用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支出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财权和事权,建立一个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
二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这是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措施。县及县以下政府承担着向全国众多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几乎包括了全部的农村人口,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应当重点向县乡级政府倾斜,特别是向欠发达地区县乡政府倾斜,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补助。中央财政已逐步增加了对地方政府对困难县乡的补助,省市地方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增加基层财力,确保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三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最终大致相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城乡平等的原则,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把城市与乡村作为有机整体,平等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财政和由公共财政所支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并不能一步到位地解决农村所有的公共服务问题,需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适当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实力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在现阶段,重点要在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以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防止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均衡、不公平问题。现在,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示范村,大多为群众基础好、自然条件较好,容易见效的村,试点村、示范村建设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大,农民负担也重,对其他村来说既缺乏可学性和可比性,也导致有限的财力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村上,变相增加新的不平衡,扩大同一区域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这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农民人数众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规模较大,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很难及时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为了尽快满足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除政府要增加直接投入外,还要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筹集制度,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农村社区及农民自身的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适度竞争、监管有力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出一条既能减轻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又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改革。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不能简单化地把公共产品的供给推向市场,一推了之、一改了之,而是要加强指导、协调、监督和规范,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应制定特定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政策手段,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对投资或出资支持地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的企业,实行地方所得税减免或让利政策,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通过财政杠杆引导和鼓励各类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和农村,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形成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格局。但同时又要加强监管,合理界定服务价格或收费标准,防止过度市场化的倾向,做到既兼顾效率,又保证公平。
其次,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的运作方式和有效途径。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引进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是解决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低下、供给不足和资金短缺问题的最好出路。结合当前各地实际,就是要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凡是市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就尽量交由市场去配置资源;凡是企业能做的,就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去做;凡是社会力量或非政府组织能做的,就鼓励社会力量或非政府组织去做。这样,就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发挥多元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对于具有一定商业基础的准公共产品,可采用政府供给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进民间资金,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政府可以将确定建设的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公布,明确提出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进度、土地使用、付费或补贴方式等条件,然后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投资者;对有的公共服务项目,可以改变过去无偿投入、无偿划拨、无偿使用的做法,在国家现行政策范围内,在不加重农民负担或农民可以承受的前提下,逐步推行有偿使用制度,“谁受益、谁付费”,收入所得用于维持公共服务项目的有效运行;对现有的一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或运行状况较好的服务项目,可以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从整体上盘活农村资产存量,并为今后的发展积累必要的资金。如磐安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饮用水产权和经营权出让”,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村饮用水的投资建设和管理中,对已建好的工程采取承包经营、产权拍卖,对改造和新建工程实行竞标投资建设,由投资者建设、管理、维护饮用水工程。这种用民营化机制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有效地克服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长期、稳定、有效的投入积累机制。同时,还要广泛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他们通过社会捐赠或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提供服务。
第三,要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个人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更需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需要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个人的主体作用。如果只关注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而不注意培养和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就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发挥村一级自治组织在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努力使之成为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增强村级组织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要用好用活“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投工投劳。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投入落到实处,又可以解决村民筹资筹劳规模小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建设主体意识,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新农村。
四、强化监督,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项目的绩效管理。
近年来,由于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或省市政府加大了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与深度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也将逐渐增多。如何用好这些资金,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有的地方还存在着公共资金管理混乱,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甚至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截流、贪污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共资金管理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项目决策科学性不够,监督管理力度不强。如果不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将会造成有限财政资源的大量浪费,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和成本上升,加重农民负担。因此,要建立和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决策和监督制约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要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县乡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我们大体上是以GDP、财税收入、招商引资这样的硬指标来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的,这样的绩效考核体系,势必使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地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上,而容易忽视基本公共服务。在新的形势下,这种考核机制,已很难适应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容易造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应改革县乡政府的绩效考评机制,尽快建立对县乡政府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将社会发展指标、基本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之中,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促使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从注重GDP和投资项目转为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二要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忽略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加上供求信息不完全对称,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与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不相一致,导致现行农村公共服务出现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的地方也存在着为出经验出典型,在项目选择上,偏离群众需求,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形式主义的倾向。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防止无效公共产品的过度供给和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应改革过去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投资决策程序,建立起自下而上的、能真正体现农民需求意愿的决策机制和需求表达机制,将公共服务的选择权交给需求者,让农民参与到决策中来,在执行过程中形成政府与农民共同决策的模式。对于拟建的公共服务项目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或交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表决,让农民充分表达自己公共服务的意愿。这样不仅能够防止政府的越位,而且能够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要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农村公共服务短缺、低效,甚至出现公共资金挤占、浪费现象,主要就是透明度、公开化不够,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定期公布收支情况,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约束,及时查处在公共服务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和相关人员。要加大人大、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确保公共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针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支农资金多部门、分散管理等问题,必须加强部门整合、资源整合和项目整合,以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整体功能和规模效益,形成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整体合力。
第五篇:加强与完善我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言稿)
加强与完善我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今天非常荣幸我能参加座谈会,为推进文明幸福新萧山建设建言献策尽一份微薄之力。谈到文明幸福,我首先想到了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就是说如果人民想过上文明、进步的幸福生活,就必须经过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幸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但钱袋子要鼓,精神富裕才是真正的幸福”,我想这是当今社会不少人的幸福观。因此,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全区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放慢脚步,让我们的心灵跟上。前几天我看新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在谈幸福感问题时说,自己现在月收入过万常常感觉“钱不够花”,挣钱的增幅赶不上物价的增长,但回想自己在1986年时月薪80块钱,那个时候感觉钱总花不完。他的意思就是我们政府应该努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让我们的民众找回幸福感。
给人民群众一个充足、公平、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环境,我想对缓解一些矛盾、对经济稳定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和谐有很大的作用。为什么有那么多仇官仇富心态的人、发生一些群体事件?其原因就是社会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在相关的主体之间分配不均衡、不公平。所以我觉得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应大力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强势既得利益群体和弱势困难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均衡、公平。我觉得这主要是政府的职责,应该承担起主导者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作为我们基层政府部门,应该着力加强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直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说透了,还是一个民生问题。它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
生、公共文化、公共交通、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我觉得建设文明幸福新萧山,迫切需要发挥我们先进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发挥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发挥文化知识创新、智力创造的作用。下面我就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其中一块,如何加强与完善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提点自己浅显的建议和想法。
1、首先要落实经费保障和组织保障,继续大力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参照中央标准,作为发达地区,建议我区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要大于1%,文化事业费投入镇(街道)、村(社区)的比重须逐年大幅提高,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50元,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5册以上。建议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专项基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推进馆站设施规范化建设、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流动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包括图书馆、图书馆分馆、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宫、展览馆、科技馆、镇(街道)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建议是否可以在东片和南片建立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分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
2、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引导和培养,充分尊重群众的参与权和表达权,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多组织创作优秀公共文化产品,提供适合群众需要、对生产生活有帮助的文化产品。建议建立公共文化资源平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提供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真正做到文化惠民,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组织好“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群众文艺精品巡演展演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各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品牌。
3、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体系。重视公共文化人才的选拔、引进和培养。加强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4、倡导文化关怀,加强对特定区域、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面向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深入实施文化援助帮扶计划。建议要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人群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以农民、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采取政府采购、补贴、发放文化消费券等措施,开辟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努力使弱势群体文化生活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新萧山人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新萧山人纳入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刚才以点带面,就建设文明幸福新萧山如何加强与完善我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文化方面提了一点小小的建议。我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看“精英”增加了多少,而是看弱势困难群体在这个社会中都得到了什么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所以,加强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从某一个层面可以起到“均贫富”的效应和作用,可以多一些公正,少一些不平,提供人人平等的发展机会。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作为我们政府应从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政府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与过程之中,努力使全区人民“人有宜业、住有宜居、行有宜途、观有宜景、身有宜保、娱有宜乐、求有宜应、心有宜托”,取得建设文明幸福新萧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