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机关报解读:谁来监督国家监察委员会[精选]

时间:2019-05-13 18:4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纪委机关报解读:谁来监督国家监察委员会[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纪委机关报解读:谁来监督国家监察委员会[精选]》。

第一篇:中纪委机关报解读:谁来监督国家监察委员会[精选]

中纪委机关报解读:谁来监督国家监察委员会?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下称《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部署“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时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方案》的印发,标志着在全国推开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此时,距离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刚刚过去5天。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改革潮流势不可挡。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开改革试点,必将产生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京、山西、浙江改革试点成效如何?

2016年11月,中办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三省市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探索实践,为在全国推开积累经验。

接到中央部署的任务后,三省市立即开展试点。至今年3月底,山西省市县三级全部成立监察委员会;至4月底,北京、浙江也全部完成各级监察委员会组建工作。此后,各试点地区不断推动全面融合,把建章立制贯穿改革全过程,对监委监督、调查、处置3项职责以及讯问、留置等十几项调查措施先行先试、应试全试,并完善监委内部监督制约和外部的衔接协调机制,顺利完成试点任务。

本报记者在采访试点情况时了解到,三省市完善了党和国家自我监督体系,推动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健全了反腐败领导体制,加强了党对反腐败斗争的统一领导;建立起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推动了人员融合和工作流程磨合,构筑起规范内部运行和纪法衔接的制度体系。在开展改革试点的过程中,三省市还积累了一些重要经验: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各级党委、纪委切实担当起政治责任,负好主责和专责;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面,切实提高涉改部门和人员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三是坚持内涵发展,实现改革效应最大化;四是加强纪检机关、监察机关和司法执法机关的统筹协调,保障改革顺利推进。开展改革试点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撤销行政监察,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将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察委员会,是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组建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转隶是监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过河”的桥和船。

做好人员转隶,重中之重是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这就要求必须做好思想引导和政策保障工作,减少转隶的摩擦和阻力。

从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改革试点情况看,三地普遍出台有关方案,明确相关政策,打消了转隶人员的思想顾虑,保障了转隶平稳有序进行。

转隶期间,还必须把握好动态平衡,保证相关工作的连续性。京晋浙三省市都按照“老事老办法、新事新办法”原则,明确了转隶前检察院反贪、反渎部门已立案、尚未办结的按原有程序办理,转隶后新立案调查的按新的领导关系办理,保证了反腐败斗争力度不减、节奏不变。用留置取代“两规”意味着什么?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既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彰显了全面依法治国、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的决心和自信。

国家监察委员会是由国家权力机关设立的反腐败专门机构,与公安、检察机关等执法和司法机关性质完全不同;反腐败所针对的职务犯罪也与普通刑事犯罪不同,有个特殊和普通的关系问题。因此,在监察委员会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过程中,有些问题不能简单比照刑事诉讼法,既要科学把握法治精神和执法司法的一般规律,也要充分考虑反腐败、惩治职务犯罪的特殊性,通过法治方式形成新的运行机制。用留置取代“两规”,正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的具体体现。将留置明确为监察机关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并通过立法对审批程序、使用条件、使用期限等作出严格限制,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反腐败的法治难题,进一步推动反腐败工作的法治化,还将倒逼监察机关把调查的基础工作做扎实,前期核查工作不到位不充分就不能立案,保障权力的正确行使。谁来监督国家监察委员会?

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党统一领导下的反腐败工作机构。纪委与监委合署办公,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监督权,不是权力大了而是责任大了。同时,监察委员会将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制约,也不会成为所谓的“超级机构”。

北京、山西、浙江试点情况有力印证了这一点。一方面,三省市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出台相应制度,在制度上形成了监委调查、检察院起诉、法院审判的工作机制,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既协同配合,又相互制衡。

另一方面,三省市各级监察委员会还认真落实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严格执行集体决策、请示报告、涉案款物管理等规定,建立打听案情、过问案件报告和备案制度,形成了严密的自我监督体系。此外,按照相关制度设计,监察委员会由本级人大产生,还将接受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多重监督特别是不断加强的内部监督,将严防“灯下黑”,保障监委的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张磊)延伸阅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方案》

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完成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组建工作,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方案》强调,党的十九大对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在总结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在全国各地推开改革试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健全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年底明年初召开的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上产生三级监察委员会,使改革与地方人大换届工作紧密衔接,有利于加快改革步伐,确保改革有序深入推进。《方案》指出,党中央决定,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继续深化改革试点,其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完成相关机构、职能、人员转隶,明确监察委员会职能职责,赋予惩治腐败、调查职务违法犯罪行为的权限手段,建立与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协调衔接机制。

《方案》要求,要加强党对试点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试点地区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主体责任。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对试点工作负总责,成立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试点地区纪委要细致谋划、扎实推进,做好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具体落实。各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确保如期完成试点任务。(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第二篇:【重磅】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及史上最全《方案》解读

【重磅】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及史上最全《方案》解

新闻

11月7日晚,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下称《方案》),北京、山西、浙江将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近日到北京、山西、浙江就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调研。王岐山指出,六中全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再动员、再出发,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是落实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

监察委员会实质上是反腐败机构,监察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成立监察委员会,作为监督执法机关与纪委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是迄今为止最为重大的司法改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涉及我国政治体制、政治权力、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具有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天小编会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系列资料整合希望给大家奉上最全面的解读欢迎大家收藏哦 1方案内容

《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

2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落地工作

1、改革小组由谁统筹?

开展试点的三个省(市)均已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人选: 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担任工作小组组长;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担任工作小组组长;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担任工作小组组长;

11月7日发布的《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求,除了在中央层面将会成立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服务之外,试点地区党组织要担负起主体责任,对试点工作负总责,成立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由省(市)委书记担任组长。

2、小组办公机构设在哪?

浙江省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集中人员、集中办公,开展改革试点各项准备工作。北京市改革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就设在市纪委。

11月7日发布的《方案》中指出: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建立健全监察委员会组织架构,明确监察委员会职能职责,建立监察委员会与司法机关的协调衔接机制,强化对监察委员会自身的监督制约。

也就是说,监察委将与同级纪委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样的“一套人马”,将实现对公职人员的全覆盖,无论党员还是非党员,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其他部门,都在监察范围内。

3、人大常委会主任为何出席会议?

根据北京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公布的消息,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出席了本次会议。

11月7日发布的《方案》中明确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在试点的三个省市,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省(市)监察委员会,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

这就意味着,在试点地区,监察机构将从原来的行政部门中单列出来,改由当地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像法院、检察院一样,接受人大监督。

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中也将监察机关与人大、政府等并列提出,公报中指出“各级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同级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

在此之前,中央高层便已着手规划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201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明确提出,“抓紧做好行政监察法修改工作,为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今年初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议讲话中提出,要完善监督制度,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他还明确要求,要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据了解,这是有关将现行的行政监察体制升格为“国家监察”最早的提法。此后,全国人大也将修改《行政监察法》纳入今年立法计划。

据介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扩大监察范围,丰富监察手段,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由此可以预想的是,今后的国家机构体制应该是人大选举产生“一府一委两院”。

4、小组成员都有谁?

按照目前的架构,关于“反腐败”这一工作的职能,大家最熟悉的,肯定首先是纪委;检察院内设的反贪局、反渎职侵权和职务犯罪预防部门,也算 此类;而在国务院的内设机构中,则还有监察部、审计署、国家预防腐败局等;公安、法院等机构,则也有侦查、审判等职能。不同的部门,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范围,或者在反腐败这个条线上的不同阶段承担不同任务。

在这三地进行试点的监察委员会,将实现上述哪些反腐职能部门的合并和重组,从出席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会议的人员组成,便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根据报道,北京市领导李书磊(纪委书记)、姜志刚(组织部长)、张延昆(政法委书记),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敬大力出席会议。

浙江省成立的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除了省委书记夏宝龙担任组长,省委副书记袁家军,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任泽民担任副组长,其他相关领导担任成员。

由此可见,本次改革可能涉及到纪委、政法委、检察院等多个条线。由此会涉及到机构和人员的变动,因此也需要组织部门的参与。3山西省的具体落实与进展 4社会各界对《方案》的全面解读 政治改革和反腐治本的新探索 中国检察机关反贪局的来龙去脉

由于尚未看到方案的原文全文,故暂时不知道具体实施内容。不过,我们可以先来讨论一下,监察体制改革到底应该注意些哪些问题。

当前我国反腐败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检察机关在打击腐败犯罪方面权力过大,很容易出现新的腐败现象。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直接侦查并且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检察院在侦查阶段发现犯罪事实相对较轻,或者不构成犯罪,那么,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权不仅可以导致刑事诉讼终止,而且可以让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逃脱法律的制裁。限制检察院在贪污贿赂渎职犯罪领域的侦查权,对贪污贿赂渎职犯罪侦查起诉实行必要的监督,不仅有利于减轻我国检察机关在打击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方面承受的压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检察机关在打击贪污贿赂渎职犯罪领域的腐败现象。

因此有人呼吁,应当尽快修改刑事诉讼法,建立相对独立的贪污贿赂渎职犯罪侦查机关,实现贪污渎职贿赂犯罪侦查与起诉分离的原则,防止检察机关权力过大,从而导致贪污贿赂渎职犯罪办案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把贪污贿赂渎职犯罪侦查作为反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交给特别设立的部门行使侦查权,如果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那就可以直接移交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检察机关只有起诉权而没有侦查权。贪污贿赂渎职犯罪侦查机关类似于香港的廉政公署,在接到群众举报或者发现犯罪线索之后,必须启动调查程序,并且将调查的结果张榜公布。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在反腐败过程中出现新的腐败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检察机关反腐败工作压力,从而使检察机关充分利用自己的起诉权,保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受害人的合法利益。

不过,如果只是成立类似于香港廉政公署那样的侦查机关,负责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侦查工作,也有可能会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我国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和商业贿赂案件分别有不同的机关侦查,如果贪污贿赂渎职犯罪侦查机关只负责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渎职犯罪问题,那么,在办案过程中有可能会面临新的体制障碍。所以,在反腐败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吸取香港廉政公署的办案经验,扩大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侦查范围,将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腐败问题纳入调查范围,并且依法将犯罪案件移送起诉,同时又要照顾到内地的实际情况,在精简机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基础之上,建立更加完善的反腐败侦查体制。

部分学者之所以提出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全面负责反腐败工作,就是考虑到了香港廉政公署办案的经验和教训,把现有的行政监察、腐败预防、国家审计等机构都纳入监察委员会,建立具有广泛调查权和侦查权的监察委员会,既负责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侦查,同时又负责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预防和惩戒,从而使反腐败的权力高度集中,反腐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另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行政监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反腐败,国家审计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腐败机关,将行政监察和预防腐败以及国家审计纳入统一的监察委员会,负责反腐败工作,有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行政监察的重要职能是提高政府工作的效能,督促政府工作人员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依法行使自己手中的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率。将行政监察机关简单的理解为反腐败机关,有可能会导致在反腐败体制改革过程中削弱行政监察的职能,降低行政监察效率。而国家审计是为了确保国家资金的正常使用,它包括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各国在发挥审计机关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出责任审计和效能审计,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所以,如果把国家的审计机关仅仅看作是反腐败的机关,或者扩大反腐败的内涵和外延,把审计机关纳入到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职能范围,有可能会在客观上削弱审计机关的作用,从而使国家审计机关的职责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完善反腐败体制,既要看到我国当前检察机关权力过大产生的问题,同时又要防止出现新的机构膨胀现象,胡子眉毛一把抓,把不属于反腐败的机关合并到监察委员会,从而使监察委员会成为一个超级机构。有人说,我国应当把行政权、司法权和监察权区分开来,充分发挥监察委员会的作用,提高反腐败的效率。笔者认为,通过修改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领导的监察机关确有必要。但是,如果把行政机关的效能监察和国家审计职能都归入国家监察机关,那么,有可能会导致反腐败范围扩大,不利于集中解决我国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腐败犯罪问题。

其次,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反腐败过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如何将党内的监督和政协监督、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更加有效地监督机制,是我国反腐败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党内监督条例的修改,进一步强化了党内监督的作用,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政协监督、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统一起来,有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督体制。但是,党内监督的重心在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强化党内监督的同时,如何实现与政协监督、人大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有效地对接,这是我国反腐败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

当前我国反腐败主要依靠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在立案调查等方面有明确的法律和纪律依据。但是,党内纪律处分不透明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所以,需要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纳入党内监督之中,或者换句话说,纪律检查委员会把自己“摆进去”,在监督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同时,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接受政协、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如果在完善我国反腐败体制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作为反腐败的终极机关,那么,反腐败有可能会成为“半导体”。

建立相互监督制约的反腐败体制,是我国反腐败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在反腐败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在反腐败过程中所发挥的领导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外监督的重要对象,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出现“灯下黑”,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反腐败体制改革不会出现“死角”。

反腐败体制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构调整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职能分配问题,既涉及思想观念问题,同时又涉及权力分配问题。从思想观念上来看,反腐败体制改革必须彻底消除人治观念,真正树立现代法治观念,用良好的制度来约束人,而不是用信任来代替监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实践经验和教训表明,如果用信任来代替监督,反腐败很可能会出现更大规模的腐败。这也是最近刚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强调的,“坚持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强调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只有建立相互制约的反腐败体制,让反腐败机关同样接受监督,才能防止出现连锁反应,才能避免出现反腐败过程中形成新的腐败问题。

加强对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监督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扮演先锋队的角色,更应该率先垂范,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反腐败体制建设必须把对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不断约束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防止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在反腐败过程中利用手中的权力从事新的腐败活动。在这方面,香港廉政公署创制了一套非常有效的监督体制,从接受投诉开始,廉政公署处理每一个案件都必须自觉地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廉政公署的公信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市民主动向廉政公署提供犯罪线索,帮助廉政公署惩治腐败犯罪活动。

监察体制改革必须统筹兼顾,既考虑到反腐败与行政效能监察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监察机关与国家审计机关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特色,处理好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与国家行政监察机关以及贪污贿赂渎职犯罪侦查机关之间的关系,在分工合作、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的基础之上,建立独具中国特色的反腐败监察体制。

总之,反腐败体制改革既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把不属于反腐败的机关通通合并在一起,形成庞大的反腐败机构,同时又不能小打小闹,只是进行机构的调整而没有实现职能的转换。反腐败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修改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建立权责分明的反腐败机构。反腐败体制改革必须以法律为先导,在尊重宪法基本原则基础上,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议,设立专门的反腐败机构。

第三篇:XX县监察委员会关于扶贫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XX县监察委员会关于扶贫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一、全县扶贫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情况

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县监委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脱贫攻坚工作,强化政治监督、专项监督、日常监督,主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纵深推进扶贫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市纪委市监委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监委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始终站在“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紧紧围绕“护民生、促脱贫”主题,严肃查处扶贫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严厉打击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行为,持续深化标本兼治,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零漏评、零错退、贫困人口全部“清零”、群众满意度99.22%的优异成绩,XX县委荣获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县率先在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中高质量精彩脱贫提供了坚强保障。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全县扶贫民生领域发现问题1801个,立案查处241件247人,给予处分205人,移送司法机关10人,挽回经济损失1117.6万元。

(一)聚焦“国之大者”,突出政治监督

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脱贫攻坚战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县监委坚决扛起督促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大政治责任,采取靠前监督、下沉监督、全程监督等方式,把监督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紧

盯衣、食、住、行、医、教、养等民生领域关键环节,压紧压实主体责任、“一岗双责”责任、干部帮扶责任,严格追责问责,推动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地落实。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期间,县监委累计抽派监察干部40人(次)全脱产进驻县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开展一线督导,对有关单位及个人实施问责139次,助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监督支撑。脱贫摘帽之后,县监委将重心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监督检查,不断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对“四个不摘”政策落实情况、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饮水安全等工作开展专项监察和常态化监督检查,发现问题85个,问责57人,有效督促各级各部门持续发力,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二)聚焦体系建设,凝聚监督合力

强化组织领导。县监委始终站在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以政促效、为政解忧的高度,将扶贫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进行统筹调度,组建了县监委主任牵头主抓,监委副主任分管,其他班子成员协同参与的组织体系,加强对民生监督工作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安排部署。

优化协作联动。一是强化与党内监督的协作联动作用。把专项监察融入到纪律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互促的监督合力。二是强化监督职能部门协作联动。健全与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等监督主体的协作联动,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提升监督效率。三是强化扶贫民生职能部门协作联动。由县监委牵头,统筹农业、水利、扶贫、民政等部门的力量,对

扶贫项目、资金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着力查处贪污侵占、截留挪用、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

织密监督网络。一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消除农村监督“盲点”,积极探索实施网格化监督试点工作,激活基层监督神经末梢。拓展民生监督“五位一体·联区带组”工作机制,将全县20个镇(乡、街道)划分为5个片区,组建了5个片区协作联动组,由监委主任任组长,5名监委班子成员任片区联动组组长,以154个村(居)监督委员会为载体设置民生监督小组,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民生监督网络体系。二是优化整合现有村级监督力量。探索建立“三员合一”制度,提升监督实效。三是发挥外部监督作用。从教育、医疗、扶贫、水利等民生保障部门中选聘20名特邀监察员,发挥其参谋咨询、桥梁纽带、舆论引导等作用,协助监察机关更精准更有效开展监察监督,着力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监察监督工作格局。

创新监督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实现智慧监督,民生监督更加科学高效。县监委共采集扶贫民生资金类数据120万条,涉及金额4.8亿余元,比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危房改造等15个项目资金,精准发现问题数据18095条,通过核实发现违规问题1805个,清退违规享受人员1308人,追缴资金175万余元,立案查处6人,给予处分6人。

(三)聚焦“急难愁盼”,开展系统施治

专项监察精准发力。充分发挥专项监察切口小,效果好的优势,先后对大病医疗救助资金、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饮水安全等9个扶贫项目开展专项监察,严格按照“见人、见项目、见资金”的工作要求,督促整改项目落实、扶贫资金兑付等方面问题480个,严肃问责挤占挪用、贪污私分扶贫项目款项等职务违法犯罪问题以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44起,追回扶贫资金21.32万元,有效保障扶贫项目资金落地落实。对2011年以来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精准发力,以点带面,先从一个村、再到一个镇,然后在全县范围内展开的工作布局,有力有序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专项监察工作,立案查处8件8人,挽回群众经济损失98.16万元,挽回财政资金损失9.45万元,同时向行业主管部门发出监察建议书,督促其建章立制,堵塞机制漏洞,切实保障群众权益。

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紧盯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坚持走进群众、依靠群众,察民情、解民忧、答民疑、纾民困、释民怨、暖民心,常态化开展“访村寨、重监督、助攻坚”专项行动,不断推进监察监督端口前移,力量下沉,倾听群众心声,收集群众意见,累计入户走访群众10225人次,收集群众反映问题1240个,立案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案件22起。坚持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把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为关注重点,按照“县监委牵头抓总、成员单位调度指导、镇(乡、街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聚焦教育、医疗、食品药品安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等扶贫民生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了县交警大队17名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选择性执法、扰乱正常经营秩序等问题,并不断巩固拓展工作成果,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231个,立案查处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案件40件40人。

专项斗争强基固本。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把惩治“蝇贪”同扫黑除恶结合起来,坚决打击把持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基层选举、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的“乡霸”“村霸”“地霸”,以及为搞欺行霸市、强揽工程、暴力讨债等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问题。扶贫民生领域立案查处“保护伞”14件14人、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立案1件1人,移送司法机关9人,以实际成效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不断筑牢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四)聚焦标本兼治,提升监督质效

严肃监督执法,倒逼责任落实。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立足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坚决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全县监察机关立案查处76件76人,对扶贫民生领域影响恶劣的案件坚持“一案双查”,既追究直接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倒逼责任落实到位。2020年,县监委对新州镇原合医办主任廖某某利用职务之便套取合医补助资金84.13万元,涉嫌职务犯罪问题立案调查,并对负有监管责任的分管领导严肃问责,责成新州镇人民政府向县政府作出书面检查,对分

管合作医疗的副镇长履职不力行为立案查处,对医疗保障局局长予以诫勉谈话,在全县形成了强烈震慑。

推动建章立制,堵塞机制漏洞。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以案促效,站在全局治理和政治生态的高度,审视查办案件的过程和结果,致力解决深层次问题,堵塞机制漏洞,推动深化改革,切实发挥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县监委制发监察建议书10份,提出监察建议18条,开展扶贫民生领域“一案一整改”工作67次,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完善制度机制7个,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切实增强标本兼治的综合实效。

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处置民生领域违法问题,精准地适用不同处置方式,切实发挥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功效,实现政治效果、执法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报曝光扶贫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25起,传递扶贫民生领域监督检查执法全面从严、越往后越严的信号,深化运用“三会两书两公开”,把警示教育融入监察监督工作全过程,不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应、扎牢“不能腐”的制度笼子、增强“不想腐”的思想自觉。

二、工作的几点体会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监察体制改革以来,我县扶贫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市纪委市监委和县委的坚强领导,我们深刻认识到:

做好民生监察监督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从中寻找思路、寻找方法。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善民生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贯彻落实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融汇贯通起来,把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聚焦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深切期盼的事项上来,推动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做好民生监察监督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基础的工程。监察监督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做好民生监察监督工作要始终聚焦民生重点精准施策。民生监督工作面广量大,任何一件小事乘以14亿人口都是一项巨大挑战。因此,民生监督工作必须聚焦重点,要紧扣党中央最关注、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因时因势调整监督措施和监督重点,要善于抓住“牛鼻子”,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同时要灵活运用日常监督、靠前

监督、下沉监督、专项监督等方式和手段,精准施策,做到事前监督更具指导性,事中监督更具渗透性,事后监督更具规范性。要努力在监督的精准性、系统性、协同性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更加聚焦、更见精准、更为有力。

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虽然扶贫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差距。一是监督全覆盖上还有差距,横到边、纵到底监督还没有完全形成。二是监督效果上还有差距,民生领域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时有发生,未得到根治。三是监督合力未完全形成,与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及相关行业部门的衔接机制还不够畅通。

三、下步工作打算

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县监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决策部署,立足主责主业,持续整治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不断推动民生监督工作更上台阶。

(一)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政治监督。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最新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开展监察监督工作的根本遵循,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之以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指示作为政治监督的重中之重,紧扣党中央、省、市、县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围绕“十四五”规划,围绕“四新”抓“四化”,围绕将XX建设成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等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强化政治监督,推动政治责任落实,全力以赴为XX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优化监督体系,提高监督质效。

进一步推进网格化监督,充分发挥村级监督力量,积极探索推进“五位一体·联区带组”和“三员合一”工作体系,不断优化、织密监督网络体系,实现民生领域监督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与有关监督主体的沟通衔接机制,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及时发现和掌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共同推动形成严密高效的监督网络。

(三)紧扣民生重点,深化专项监察。

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紧盯“四个不摘”政策落实,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重点查处惠民富民政策落实、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有针对地开展专项监督行动,点面结合推动民生领域治理取得实效,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保障。

(四)强化队伍建设,打造监察铁军。

全面贯彻《贵州省纪检监察机关能力建设三年规划(2019-2021)》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XX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试行)》,着力提升监察干部开展民生监督的纪法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着力锻造监察干部开展民生监督的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忠诚干净担当的监察铁军。

第四篇:【聚焦】马怀德:解读监察监督与被监督,国家监察法下步还需进行四个方面的完善

【聚焦】马怀德:解读监察监督与被监督,国家监察法下步

还需进行四个方面的完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如何理解报告中关于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监督体系的部署和要求?近日,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

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如何理解党的自我监督的根本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取得了哪些进展? 马怀德:党的执政和领导地位决定了在党和国家各项监督制度中,党内监督是第一位的。如果党内监督缺失,其他监督必然失效。只有党的自我监督有力,党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他监督方式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党内监督方式,加强自上而下的党委监督和纪委监督;巡视实现一届任期全覆盖,利剑作用彰显;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纪检组,消除了监督空白;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逐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不断拓展监督渠道,促进党内监督不留空白、没有死角。

记者:如何理解群众监督的重要作用?您认为未来加强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应向哪些方面发力?

马怀德: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组织和党员身处群众之中,群众对他们的情况最清楚、最有发言权。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监督管党治党和党的建设工作,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权力正确行使,防止和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确保党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内监督是自律,群众监督是他律。推动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效衔接,能促进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构建起科学严密的监督体系。

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应紧紧围绕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坚持主体互动、内容贯通、形式对接、机制协调,切实增强监督的操作性、实效性,确保实现预期目标任务。不久前,党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就是一项将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力举措,应坚持党务公开与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相协调,让人民群众更加有效地监督。

记者:报告提出,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巡视巡察联动在发挥监督作用上有何特殊意义?

马怀德:中央和省一级有巡视,市县有巡察,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巡视的成果可以指导巡察,巡察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会被及时反映到巡视这一层级,也可以让巡视更有针对性。因此,巡视巡察上下联动,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作用,织就了一张全覆盖的监督之网。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记者: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马怀德: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总目标是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形成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制。北京、山西、浙江三地开展的试点,为在全国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党的十九大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能够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有效解决行政监察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等问题;同时,监察委员会可以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记者: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向全国推开,重点和难点有哪些?

马怀德: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工作。试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转隶后的融合,这既有人员和思想融合问题,也有机制和工作融合问题。应当集中抓好转隶工作,完成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的机构、职能和人员的整体划转;同时,稳步推进全面融合,围绕机构与职能相协调、规范调查权限手段、增强工作人员纪检监察意识和纪检监察能力,有效提升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这就要求各级各地党委担负起主体责任,一把手负总责,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联系本地区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监察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

记者:制定国家监察法有何现实意义,应注意哪些问题? 马怀德:推进国家监察立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是为了保障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这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能够具备合法性、正当性,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在优化权力配置、构建和完善监督模式的同时,实现了国家监察权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国家监察立法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对监察全覆盖的范围进行细化,对监察对象人员的具体界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是进一步明确留置措施适用条件与程序。在多种调查措施中,留置对基本权利的干预和影响最大,因此,国家监察立法应当对适用留置措施的程序和实体规则进行规范,明确权力行使的边界。

三是解决好监察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的衔接。监察机关开展工作过程中,有大量工作需要涉及各个机关之间的配合协调。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推开后,这一问题可能会更突出。处理好监察委员会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国家监察立法应当从制度设计上保证各个机关之间有协调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

四是明晰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制约机制。从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理念出发,国家监察立法应当明确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机制,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对监察委员会进行约束,规范权力的行使。

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完善监督体系取得了哪些成效?

马怀德:5年来,党中央创新监督方式,着力构建党内监督与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相互衔接的体系。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巡视制度中,把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和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结合起来,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进行有效衔接,形成了强大的监督合力。此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还着力构建党内监督与国家机关监督、党的纪律检查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的监督体制。

记者: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体系有何现实意义?

马怀德:所谓监督体系,就意味着各种监督方式相互联系、有机运转。过去,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方式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但这些监督方式多为“单打独斗”,缺少贯通、衔接与有效结合,监督力量较为分散。试想,如果监督分散,容易出现监督盲点;各种监督方式没有成体系,缺乏贯通,监督力量也不够强。俗话说,攥紧的拳头力量大。若能构建起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体系,全党动手,将各种监督相互衔接贯通,打出监督“组合拳”,形成监督强大合力,必将构筑起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屏障,监督效果会更好。记者:未来监督体系的构建应往哪些方面着力?

马怀德: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意味着这个体系有几个特点:一是由党统一指挥;二是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行业系统都覆盖到,没有盲区和死角;三是监督效率高,且有权威,发现问题随时解决,立行立改。这样的监督体系,应该做到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种监督方式之间相互贯通,这其中包括信息畅通、各类监督方式体制机制有效衔接。比如,在体制机制衔接上,应将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司法监督之间的制度进行有效梳理,做好衔接,防止各类制度之间出现冲突。再比如,实现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相互贯通,需要搭建多渠道的举报平台。此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过设置举报专区等形式,极大地方便了监督举报,实现了党内监督和其他监督之间的有机衔接。未来,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对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重要信息和线索及时跟进。此外,可借鉴一些地方、部门在群众身边设立微信公众平台、开通“随手拍”一键举报等做法,让监督更加方便快捷,让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无处藏身。(记者 江 琳)

第五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

【发布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发布文号】发改能源[2006]1039号 【发布日期】2006-06-12 【生效日期】2006-06-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

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炭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

(发改能源[2006]10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委(经贸委、工业办)、煤炭局(行业办)、国土资源厅(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建设厅(建委、建管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神华集团公司、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大中型煤矿建设,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要,促进了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但一个时期以来,有的地方制定不切合实际的煤炭发展规划及生产建设指标,越权核准煤矿建设项目,部分企业违反项目核准和建设程序、擅自开工建设,导致煤矿建设规模过大,勘查、设计、施工质量下降,安全事故和隐患增加。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建设程序,保障煤矿建设和生产安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地质勘查管理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管理,提高勘查地质报告质量。煤炭地质勘查工作要坚持煤炭、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和储量认定的原则,加快推进采煤采气一体化。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承担。勘查单位要严格按照《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提交的井田勘查地质报告应达到规范要求。评审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评审,对煤炭储量、构造、瓦斯、水文等开采条件等是否满足煤矿设计需要提出明确的评审意见,并对评审结论负责。

对井田勘探地质报告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建设单位不得委托设计单位开展初步设计,设计单位也不得接受委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得通过开发利用方案审查。

二、严格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核准

各产煤省(区、市)和中央管理企业要依据煤炭勘查程度和建设条件,适时组织编制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经批准的总体规划,是矿区内各煤炭单项工程开发建设的基本依据。各产煤省(区、市)和中央管理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19号)的有关规定,规范煤炭项目前期工作及核准程序;在国家规划矿区内开展煤炭项目前期工作时,可就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煤炭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问题,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咨询。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依据有关规定出具咨询复函。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开发项目申请报告,由项目所在地省(区、市)发展改革委(含具有投资管理职能的经贸委、经委与发展改革委联合)或项目所属中央管理企业初审后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或报请国务院核准(简称“国家核准”)。国家规划矿区以外的煤炭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委或省级政府指定的部门会同省级发展改革委核准。国家核准煤炭规划矿区主要包括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划定的矿区和有关省(区、市)具有开发潜力的矿区。国家核准煤炭规划矿区目录详见附件。

煤矿项目核准的建设规模和开拓布署等主要内容在初步设计、建设施工阶段发生重大变化调整的,建设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原项目核准、审批部门报告。由原项目核准、审批部门根据项目调整的具体情况,出具书面意见或要求其重新办理核准、审批手续。

省级煤矿项目核准机关要严格执行项目核准的有关规定,不得越权核准煤矿项目。煤矿建设项目要按照核准批复的建设规模进行设计与建设,建设和设计单位不得擅自扩大生产环节能力。煤矿建设项目移交生产后原则上三年内不得申请改扩建,也不能通过生产能力核定扩大规模。

三、严把设计质量关

项目核准批复文件、评审备案的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和安全预评价报告是矿井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的重要依据。

建设单位要根据煤矿建设规模,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同一设计单位承担初步设计与安全设施设计。设计单位不得承接与本单位资质不符的煤矿设计;不得转包设计业务和挂靠设计资质。设计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法规、规程、规范的规定,严把设计质量关。安全设施设计按有关规定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审查。

煤矿初步设计应按照批准的煤矿安全设施设计修改和完善。煤矿初步设计由所在地的省级政府指定的部门会同省级发展改革委审查,省级政府未指定审查部门的,由省级发展改革委会同同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审查。

四、规范施工和监理招投标

建设单位要按有关规定,通过招投标方式,结合煤矿建设施工的灾害特点,确定施工和监理单位,减少招标工程标段;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在编制工程概预算时,应当依据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测定的相应费率,合理确定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招标方或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招标文件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并结合工程实际单独列出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项目清单。

参与投标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必须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资质证书,施工单位必须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省级发展改革委、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规定,加强对煤矿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管。

五、实行项目开工备案

煤矿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将项目核准、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批复文件,采矿许可证,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资质证,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中标文件,工程质量监督手续,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以及拟开工日期等,向省级发展改革委、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告知备案,有关部门应出具备案回执。

六、明确安全监管责任

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建设单位对煤矿建设施工安全负相应的管理责任。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单位必须为施工单位提供必要的施工安全条件和有关技术资料,加强施工过程日常安全监督管理,协助施工单位做好高瓦斯、突出矿井瓦斯抽采与安全监测监控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得随意压减设计周期、施工工期和工程造价。建设单位要向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每半年报送一次工程进展情况,对施工期间发生的安全事故应按规定及时上报项目所在地的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机构,事故在建设单位统计上报。

施工单位对煤矿建设施工负安全生产管理主体责任。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投入,对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煤矿施工现场应配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配备施工技术装备和安全防护设施。在高瓦斯、突出矿井井巷施工过程中,要采取瓦斯抽采和安全监测监控等有效措施,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不得转包工程和挂靠施工资质。

工程监理单位对煤矿安全施工承担监理责任。工程监理单位应根据煤矿建设特点,配备相应的监理人员,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节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报告。

省级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将煤矿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纳入日常监督检查范围,对未经或越权核准、未审批安全设施设计的项目,责令建设单位停止施工;对新建煤矿边建设、边生产的,改扩建煤矿施工与生产区域交叉、不能保障安全生产的,责令建设单位停止生产;对施工、监理单位资质不符合规定的,要责成建设单位予以清退;对违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七、规范竣工验收程序

煤矿项目按设计要求建成后,建设单位应组织有关单位编制联合试运转(含试生产)方案及安全保障措施,方可进行联合试运转。联合试运转结束后,应编制联合试运转总结报告,向有关部门申请安全、环保、消防等专项验收。各专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国家核准煤炭规划矿区内煤炭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验收,国家规划建设矿区以外的煤炭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委或省级政府指定的部门会同省级发展改革委组织验收。竣工验收通过后,方可申请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正式投入生产。

八、严格各类资质管理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从事煤炭行业的地质勘查、评审、咨询、设计、施工、监理、安全评价等单位的资质管理。对取得资质的单位,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建立业绩考核档案,对违规单位依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降级或取消资质的处罚。各有关单位对煤矿建设工程的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发生事故的,要依据调查情况和责任划分,分别予以追究和处理。

附件:国家核准煤炭规划矿区目录(2006本)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土资源部

建 设 部

安全监管总局

煤矿安监局

二○○六年六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中纪委机关报解读:谁来监督国家监察委员会[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纪委机关报解读:谁来监督国家监察委员会[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