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在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河北省省长陈全国
(2011年1月12日)
各位代表:
从今年开始,河北省将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七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制定了《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危机、化危为机,千方百计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2010年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如期实现。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47万元提高到2.8万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410.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0.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和2.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182.8亿元,增长1.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50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921.8亿元,分别增长2.5倍和2.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31.1亿元,增长1.3倍。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0亿元、是2005年的3.5倍,旅游业总收入突破91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服务业增加值6850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以上,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超额完成。
———农业农村工作得到新加强。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丰收、去年总产接近600亿斤;蔬菜、畜牧、果品产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行政村基本实现公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省级新民居示范村达到3000个。
———城镇面貌呈现新变化。深入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三年打基础”工作圆满完成,实施了256项重大城建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相当于前7年的总和,新增城市道路2500公里、绿地面积1.2万公顷,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平均增加24天,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承载力显著增强、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民生得到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307公里,比2005年增加2172公里,跃居全国第3位;铁路通车里程达到5300公里,比2005年增加400公里;黄骅综合大港顺利开航,全省港口吞吐量突破6亿吨;河北航空公司成立运营,4个机场相继建成,3个机场加速建设,旅客吞吐量达到300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6倍。南水北调河北段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672万千瓦、达到4215万千瓦,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财税金融、医药卫生、农村、文化、行政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重大进展,河北钢铁、冀中能源进入千亿元级企业行列,五年新增上市公司32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启动实施,沿海经济带开发步伐加快,五年新增国家级开发区4个,实际利用外资170.7亿美元、年均增长13.9%,进出口总值完成15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107元提高到16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82元提高到551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678.4亿元、增长1.2倍;五年城镇新增就业265.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4.1万人;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4.5%,城乡低保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步增长;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为43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解决了130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84万人实现了脱贫。
———和谐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重大疾病预防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文化事业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提升;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4‰以内;平安河北建设成效显著,“护城河”工程深入实施,圆满完成北京奥运、国庆六十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安保任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援助四川平武建设任务提前完成,援疆、援藏工作顺利推进;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局面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减灾、气象、测绘、档案、人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地方志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奋斗创造辉煌,成就令人振奋。“十一五”时期在河北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这五年,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五年,是河北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河北省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中共河北省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冀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政法干警,向中直机关驻冀各单位,向关心支持河北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眼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迈出新步伐、通胀预期得到有效管理这个宏观调控的核心目标,把“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确保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全部财政收入可比增长1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投资和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支撑、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抓手,切实抓好计划安排的年度投资2600亿元的1000项省重点建设项目。做到紧盯紧办,抓住时机积极与国家部委沟通衔接,争取更多的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年度计划,争取更多的项目落地河北,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等要素向河北倾斜;全力推进,加强协调,科学调度,强化土地供应、资金需求等要素保障,保工期、保质量、保安全,千方百计加快建设进度,确保400个续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500个项目开工建设、200个项目竣工投产;发挥效益,以项目建设带动各类投资快速增长,力争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40亿元、增长18%以上,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500亿元、增长20%左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对标行动”,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实施1000项技改工程。钢铁工业重点抓好减量、提档、整合,大力发展汽车、家电、船舶、航天用材等精品钢材,做好曹妃甸京唐钢铁二期、渤海钢铁、石钢搬迁等项目前期工作;装备制造业重点抓好唐山高速动车组、山海关船舶制造、长安汽车发动机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石化工业重点抓好石家庄炼化800万吨扩能改造、华北石化1000万吨油品质量升级、沧州炼化、中捷石化扩能改造、宁晋盐化工等项目建设,力争曹妃甸1000万吨炼化基地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材、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重点发展壮大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以核心引领为关键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落实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加快推进保定国家新能源、邢台光伏发电、张承风力发电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廊坊、秦皇岛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邯郸新材料、承德钒钛新材料、唐山钛材料、邢台碳材料等项目建设,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增长25%以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示范工程为抓手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入实施“双三十”示范工程,推进100项节能技改、200个污染减排项目建设,对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的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1000家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全程监控,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下降 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均削减1.5%;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目标。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抓好唐山湾新城、黄骅新城、正定新区、北戴河新区四个生态示范新城(新区)建设。以成果转化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发挥毗邻京津优势,打造环首都科技谷创新平台,加强与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设钢铁、能源等10大工业技术研究院,组建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电动汽车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力争新增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家、专利申请1200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
(三)着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努力再夺粮食丰收。坚持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加快建设39个国家级农技推广示范县,集中力量打造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力争粮食单产、总产稳定增长。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培植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大力培育乳品、肉类、粮油、果品、水产等产业,深入实施“百龙腾飞工程”(100个亿元以上产业化项目),突出抓好今麦郎、金海粮油、福成集团等36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520亿元、增长15%以上,带动农户460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坚持建网络、创品牌、进城镇、上超市,充分发挥蔬菜生产合作社的作用,加快24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和环首都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精特高蔬菜比重,确保全省蔬菜总产量达到7500万吨。切实抓好新民居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民居建设,今年再规划建设2000个新民居示范村。同时,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
(四)着力推动工业聚集发展。加快工业(产业)聚集区建设。在充分发挥现有48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作用的同时,高标准编制工业(产业)聚集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快推进路、电、水、气、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项目和产业聚集,每个聚集区尽快建成一批投资1亿元以上规模大、技术高、关联度强的重点项目,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聚集区达到20个以上。加快工业向沿海转移。以黄骅港、曹妃甸港为依托,启动建设100平方公里的渤海新区冀中南工业区、110平方公里的曹妃甸新区冀东北工业区,推动钢铁、石化、煤化、盐化、重型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向沿海转移,力争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加快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在财政、信贷、发债、用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河北钢铁、冀中能源、开滦集团、河北建投、港口集团、河北航空、旭阳焦化、新奥能源、长城汽车、英利集团、晶龙集团、美的集团、新兴铸管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超1000亿元的达到3家。搞好工业生产运行调节。加强协调调度,推进产需衔接、银企对接,完善省、市、协会、重点企业“四位一体”的监测体系,抓好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煤电油运等要素供应,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300亿元、增长13%以上。
(五)着力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推动旅游业发展上台阶。加快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开发,推进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深化承德、秦皇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打响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皇家旅游、海洋旅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等品牌,力争接待游客达到1.7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推动商贸物流业提档次。编制实施环首都、环渤海、冀中、冀南四大商圈发展规划,推进环首都6个现代物流园区和16个省级物流聚集区建设,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覆盖面广、高效畅通的现代物流网络,力争物流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00亿元、增长18%。推动金融保险业强实力。充分发挥环首都优势,搭建金融对接平台,吸引各类金融保险机构落户河北;强化各级政府的融资能力,做大做强河北建投、国控担保等省级投融资平台,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壮大规模,积极稳妥地发展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大力开发金融新产品;促使更多的企业上市,力争新增贷款2000亿元以上、直接融资达到500亿元以上。推动服务外包业扩规模。着力抓好信息技术服务、数据处理、客户服务、建筑设计等服务外包,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落户河北,力争服务外包业收入增长15%以上。推动会展业创品牌。加快建设石家庄、廊坊、唐山、秦皇岛、邯郸、沧州等会展中心城市,组织好廊坊经洽会、曹妃甸投洽会、冀台经济合作洽谈会、邯郸国际采购经洽会等重大节会,提升陶瓷、丝网、羊绒、皮草、箱包等博览会档次,打造河北会展品牌。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需要全省人民共同奋斗,更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工作。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职尽责,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一)坚持解放思想,在建设创新型政府上再努力。紧紧围绕主题主线,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抓住难得机遇、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稳增长、调结构的有效途径,研究解决控物价、惠民生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科学性、增强针对性、富于创造性。
(二)坚持依法行政,在建设法治型政府上下功夫。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做到依法治省、依法办事,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严格实行执法责任制,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坚持廉洁勤政,在建设责任型政府上严要求。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树立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四)坚持求真务实,在建设实干型政府上求突破。做到察实情、鼓实劲、干实事、求实效,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真抓实干、推动发展上,每项任务都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推进,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牢,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件事一件事地办好,只争朝夕、雷厉风行,不说则已、说了就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确保各项工作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
(五)坚持一心为民,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上见成效。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为民意识、服务意识,将更多的公共资源向民生倾斜,更好地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办群众之所需,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衣食丰、居住适、病能医、人身安、出行畅、有所乐,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各位代表,燕赵大地古老神奇、春潮涌动、生机盎然,处处充满着新的希望。河北人民勤劳智慧、质朴勇敢、富有创造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彪炳千秋的辉煌,在新中国诞生的革命岁月里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奏响了激越嘹亮的胜利凯歌,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建设实践中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精彩画卷,在“十二五”发展的崭新征程中一定会奋勇前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宏伟的事业激励着我们,人民的期待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河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以时不我待的精神、顽强拼搏的作风,把“十二五”发展的奋斗目标变成美好的现实,把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变成丰收的果实,不断夺取科学发展的新胜利,谱写富民强省的新篇章,迎来河北更加光明、更加绚丽、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6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
议批准)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集中精力谋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预计达到2000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47万元提高到2.8万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41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和2.6倍。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0亿元,是2005年的3.5倍;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850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以上。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等沿海重点开发地区加快建设,进入了大规模聚集生产要素阶段。
——城镇面貌呈现新变化。深入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三年打基础”工作圆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城镇化率由37.7%提高到45%左右。
——农业农村工作得到新加强。农业税全部取消,粮食直补、农机购臵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收,2010年总产量接近600亿斤。蔬菜、果品、畜牧等优势产业稳定增长,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达到3000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4万人。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民航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机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客吞吐量增长6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2172公里,达到4307公里,跃居全国第二位;铁路通车里程新增400公里,达到5300公里;黄骅综合大港开航,全省港口吞吐量突破6亿吨。电力装机新增1672万千瓦,达到4215万千瓦。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引黄入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26%。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取得重大进展,河北钢铁、冀中能源、河北港口等大型企业集团成功组建,整合重组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削减。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省财政直管县(市)试点达到92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五项重点任务有序实施。文化、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完成15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70.7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0%和13.9%。五年新增国家级开发区4个,对内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合作继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7.8%和58.3%。五年间城镇新增就业26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为43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
——和谐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重大疾病预防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文化事业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城乡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了新提升。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4‰以内。平安河北建设成效显著,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政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强化,安全生产事故有所下降。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灾减灾、气象、测绘、档案、人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地方志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如期实现。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日益显现的发展活力、创造积累的发展改革经验,为“十二五”时期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内外形势“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势不可挡,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趋势势不可挡;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及金融安全的斗争更为复杂,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区域经济合作加速推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经济社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相当突出,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二)面临的机遇
纵观国内外形势,我省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有利于承接吸纳京津先进生产要素,把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势。二是我省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即将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有利于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规模聚集生产要素,加快形成新的经济隆起带。三是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有利于发挥京广、京九沿线地区既有优势,加快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四是国内产业和资本转移呈加速趋势,有利于我省发挥综合优势,通过开展战略合作,加快发展步伐。五是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我省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六是我省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形成了政通人和、人心思进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增强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困难与挑战
在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我省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一是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节能减排压力大,发展方式粗放问题依然严重。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专业人才短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资源支撑能力减弱,生态环境容量不足,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四是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中城市数量少且功能不够完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能力不足。五是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处于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目标跨越的发力期,面临着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双重任务,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打造冀中南经济区,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工业(产业)聚集区、开发区和大型企业集团,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提高创新能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进程,努力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十二五”时期,最根本的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在新一轮竞争和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坚持下大气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下大气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坚持下大气力统筹区域发展,推动省内不同区域优势互补、协作互助、良性互动。坚持下大气力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抓好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下大气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形成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环境。坚持下大气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与晋蒙等地区经济协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下大气力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下大气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办好社会建设方面的实事,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下大气力统筹兼顾,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践中要切实把握以下原则:
——注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前瞻性。既要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好势头,又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思路和重大政策。
——注重速度与效益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必须更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注重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统筹性。既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又要坚持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注重投入与产出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
——注重沿海开发与内地发展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互动性。坚持把沿海地区开发建设摆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臵,同时统筹推进内陆地区开发开放,逐步构建沿海与内陆地区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注重投资与消费、出口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均衡性。既要保持合理投资规模,更要注重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同时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注重经济与社会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全省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
——注重民生与稳定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和谐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奋斗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8.5%左右,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钢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重要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些领域形成明显优势,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左右。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重点园区和大集团。城镇化率达到54%,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位,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突破一批关系产业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资源环境的关键技术,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77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280万人,农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3‰以内。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达到国家要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42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7%,森林覆盖率达到31%,森林蓄积量达到1.4亿立方米。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重点流域水质及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增强。多元、立体、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运输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水、电、油、气管网等设施日趋完善。
———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5%;就业压力明显缓解,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公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第三章 实施“四个一”战略重点 带动并活跃发展全局 把加快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强力推进“一圈一带一区一批”建设,打造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形成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加快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推进环首都“14县(市、区)4区6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环绕首都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为京津搞好服务,全方位深化与京津的战略合作,承接京津资金、项目、产业、人才、信息、技术、消费等方面的转移,形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点在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4市近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三河、涿州、怀来、滦平等14个县(市、区),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示范、现代物流等四类园区,发展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等六大基地,逐步把环首都地区打造成为经济发达的新兴产业圈、绿色有机的生态农业圈、独具魅力的休闲度假圈、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圈、舒适宜人的宜居生活圈。
力促环首都四个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承德市充分发挥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休闲旅游、钒钛制品、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现代农业等,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国家钒钛产业基地。张家口市充分发挥产业基础、旅游资源等优势,着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矿产精深加工等,建设京冀晋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廊坊市充分发挥区位独特和信息产业等优势,着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科技孵化、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等,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城市。保定市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低碳城市试点等优势,着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京南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二、加快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推进沿海“11县(市、区)8区1路”建设。充分发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开放带动,促进重大生产力布局向沿海地区集中。在近海临港、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昌黎、丰南、黄骅等11个县(市、区),以及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等8个功能区,以滨海公路为纽带,加速构建沿海经济隆起带。着力建设一批高标准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强化沿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环渤海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临港产业带。着力建设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滨海休闲度假景区,重点抓好北戴河新区、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渤海新区滨海滩涂公园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滨海风光旅游带。着力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重点治理点源面源污染,加强滩涂和重要湿地保护,形成海蓝地绿的海洋生态带。着力提升唐山、秦皇岛、沧州三个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建设唐山湾国际生态城、黄骅新城、北戴河新区三个滨海新城,强化城市间功能对接和互动发展,形成以三个中心城市和三个滨海新城为核心,一批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为节点的滨海城市带。
加大沿海中心城市开发开放力度。唐山市充分发挥省域中心城市优势,着力发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港口物流、新型建材、滨海旅游、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海洋经济等,打造综合性贸易大港和世界级精品钢铁基地,建设科学发展的示范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面向东北亚的对外开放窗口。秦皇岛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搞好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港口物流、数据产业、服务外包、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和重大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依托北戴河新区建设国际知名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成现代化滨海旅游宜居城市。沧州市充分发挥沿海和历史文化优势,高标准建设综合大港和临港工业园区,着力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精品钢材、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经济等产业,努力形成环渤海地区重化工业基地和冀中南及纵深腹地的出海通道,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
三、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
推进冀中南“1中心2轴3基地18县”建设。充分利用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有利条件,发挥交通和产业基础优势,以石家庄为中心,强力推进大西柏坡、正定新区、临空港产业园区、东部新城建设;以京广(京珠)、京九(大广)复合交通干线为两轴,促进生产要素加快集聚;以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三个产业基地为重点,培育冀中南经济增长新优势;以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大两轴沿线的正定、宁晋、武安、冀州等18个县(市)开发开放力度。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先行,加强冀中南地区与京津、黄骅港的通道连接,加快邯黄铁路建设,谋划建设京九客运专线河北段、邯黄高速公路,促进生产要素加快集聚。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把冀中南经济区建设成为我省新兴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形成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做大做强冀中南中心城市。石家庄市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以大西柏坡建设为重点,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以建设高标准产业园区为重点,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卫星导航、通用飞机等高端制造业基地。推动组团城区同城化进程,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和京津冀第三极。衡水市发挥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生态旅游等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邢台市发挥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煤盐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等产业,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冀晋鲁地区重要节点城市。邯郸市充分发挥省际区位、历史文化和矿产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煤化工、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等产业,巩固提升冀晋鲁豫接壤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四、加快培育千亿元级重点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 着力建设重点园区。全面优化创业环境,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层次高、总量规模大、关联程度紧、辐射带动强的园区,力争有十个以上开发区或工业聚集区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秦皇岛开发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服务等产业,建设环渤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廊坊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服务外包等产业,打造国家一流开发区。保定高新区,重点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新型储能材料、输变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建设我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基地。石家庄高新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建设国家创新型高新区和生物医药基地。邯郸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家电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建成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唐山动车城,重点发展高速动车、城轨客车、城际列车等,形成以动车组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燕郊开发区,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产品、电子专用设备及材料、平板显示、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等,打造北方重要的信息产品制造中心。保定长城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常规动力汽车及零部件,打造集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汽车制造基地。定州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煤化工、食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产业,建设国内一流的微型车基地、焦化基地和液态奶生产基地。迁安西部工业区,围绕钢铁及深加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乐亭新区临港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能源等临港产业,建设船板生产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力争新培育十个以上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开滦集团,煤炭产能超过1亿吨,积极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冀中能源集团,煤炭产能超过1亿吨,加快发展制药产业,培育壮大航空产业,总销售收入实现翻番。长城汽车集团,重点增强汽车研发及整车制造能力,建设保定、天津两大制造基地,形成200万辆产能。新兴铸管集团,做大做强钢铁、管件、机械和轻工等产业,保持球墨铸铁管在世界领先优势。美的邯郸基地,加快空调、冰箱、洗衣机等项目建设,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新奥集团,进一步做大城市燃气,积极发展新能源、能源装备、生物化工等产业。中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进一步增强原油炼化能力,积极谋划100万吨乙烯项目,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晶龙实业集团,大力发展太阳能单晶硅和微电子材料单晶硅,打造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制造企业。英利集团,继续做强光伏、电子级硅材料、大储能等产业,打造国际一流的新能源企业集团。旭阳化工集团,重点发展焦化产品深加工,构建煤化、石化、生化、盐化等多元组合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总体要求,培育一批吨粮市和吨粮县,着力建设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搞好田间排灌渠系、农田林网和土地平整等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优质化水平,大幅提高粮食单产。加大对产粮大县(市)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增强核心区对全省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实施粮食增产计划。加快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工程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计划,推进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农机农艺有效结合,建设一批粮食科技示范区和万亩高产示范方,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建设黑龙港优质大豆产业带,黑龙港、太行山和冀北优质杂粮产业带,冀东、冀中南优质油料产业带,黑龙港优势棉花产区。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棉花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水产品产量达到160万吨。
二、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做大做强畜牧业。巩固畜牧业在农业的主导地位,做强奶牛、生猪和蛋鸡等三大优势产业,提升肉鸡、肉牛、肉羊等潜力产业,加快良种繁育基地、优质饲草饲料基地建设,推进集中饲养、规模饲养、绿色饲养,完善畜产品检测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沿海出口型、山坝生态型、城市周边集约型优势养殖带。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8%。做大做优蔬菜业。按照扩规模上设施、创品牌拓市场、提质量增效益的要求,扩大设施菜、错季菜、品牌菜和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提高设施蔬菜和绿色蔬菜比重。在全省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支持环首都24个示范县上规模、调结构、创品牌,建设环首都优质蔬菜生产带。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500万亩,设施菜比重提高到60%以上,京津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做优做特果品业。以突出特色、适地适树、规模发展为方向,加快果品结构调整和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支持赵县、深州、乐亭、涉县等68个果品重点县推行品种改良、树体改造、矮化密植栽培等技术和标准化生产,高标准建设梨、苹果、葡萄等八大特色优势果品基地,力争果品基地面积达到2500万亩,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5%以上。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
壮大龙头企业。立足做强优势产业,支持粮油、蔬菜、肉蛋奶、果品等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品牌培育和市场扩张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知名品牌100个,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20家、超100亿元企业10家。
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一产增加值比例达到1.2∶1。
四、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园艺业和农村服务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落实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切实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促进政策,加强农民进城就业信息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使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合理确定农机具购臵补贴规模,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农业补贴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依法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存量,在增加集体财富的同时,使农民从农村资源和集体财产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使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五、增强农业服务保障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机具的研发和推广步伐。大力培养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服务人才。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科技示范户达到30万户。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机耕道等田间工程,推广农业节水综合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培肥地力技术。推进种植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高养殖业安全、卫生装备水平。
加强农业标准化、市场化建设。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行统一的行业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具有地理标识农产品生产。建立安全可靠、服务便捷的农资经营网络,建设环京津及区域性蔬菜配送中心、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重点建设200个大型农产品市场,推动200家超市或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产销对接。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落实到县、乡,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重视和加强草原建设与保护,合理养护和利用渔业资源。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推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技术,形成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搞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发展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构建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农技推广机制。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农、林作物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大规模开展统防统治行动。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监测,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开发“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
第五章 调整工业结构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把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跨越。
一、大规模改造提升制造业
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现阶段调整结构的首要任务,加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引导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传统制造业布局,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努力实现传统制造业由大变强、上档升级。
钢铁工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整合重组的原则,以减量、提档、整合为重点,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设备大型化、高技术化,实现内陆存量压减并向沿海和资源富集地区转移。支持河北钢铁、首钢集团等大型钢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托管、收购等形式,重组地方钢铁企业,形成规模分别超过5000万吨、3000万吨,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3000亿元、2000亿元的两家特大型钢铁集团。鼓励其他地方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形成1-2家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全面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整体实力。建设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可循环钢铁新工艺及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建设曹妃甸精品钢、京唐港造船用钢、黄骅港优特钢三大临港基地和承德钒钛制品基地。支持河北钢铁优质板材、优质建筑材和钢结构用材系列化配套改造。钢铁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设钢铁强省。
装备制造业。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思路,围绕交通装备、能源装备、工程装备、专用设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和基础产品等领域,形成一批整机带动能力强、配套体系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交通装备,支持长城汽车乘用车和河北长安微型车等扩能力、上水平,推进邢台、曹妃甸、邯郸等商用车项目建设,加快山海关修造船基地和船舶配套产业园建设,开展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前期工作。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盾构机、旋挖钻机、煤矿装备等产品,抓好宣工工程机械产业园、唐山住友工程装备工业园等项目建设。专用设备,重点发展冶金设备、水泥设备、纺织设备、农业装备等,抓好首钢大厂装备基地、中钢邢机冶金轧辊项目建设。形成1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10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的装备制造聚集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石化工业。按照扩大规模、集约集聚、延伸链条、循环发展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力争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石油化工,加快建设石家庄炼化、华北石化两个千万吨炼油项目;积极推进曹妃甸大型石化基地、中海油中捷石化大型炼化一体化、中石油华北石化百万吨乙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中石化沧州炼化分公司500万吨炼油填平补齐、石家庄40万吨己内酰胺二期扩建项目,全省原油加工能力力争达到4000万吨。煤化工,提高煤焦化,发展煤气化,适时发展煤液化,加快建设冀中南和冀东煤化工基地,谋划建设甲醇制烯烃项目。盐化工,推动纯碱、烧碱、PVC树脂等传统优势产品上档升级,延伸产业链;支持以海水淡化为龙头,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宁晋井矿盐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大型盐化工项目。精细化工,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塑料加工助剂、高端涂料、染料等,促进原料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石化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
其他传统优势产业。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步伐,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品牌美誉度好、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建材建筑业,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积极发展水泥构件等延伸产品,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玻璃、玻璃深加工等,做大做强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建筑企业,打造河北建筑知名品牌。轻工行业,重点发展新型塑料制品,延伸皮革制品产业链条,开发厨房用具、电动工具等高附加值金属制品,推动家具产品升级。纺织服装,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产业,重点发展高档面料、产业用纺织品等,加快培育名牌服装产品,终端产品比重达到30%以上。食品工业,重点发展粮油、肉禽、乳品、饮料、方便食品等行业,提高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二、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集聚发展的思路,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组织实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深化战略合作,着力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能源产业。保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巩固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加强前沿核心技术研发和系统技术集成,以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链条为重点,努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太阳能光伏产业,抓好保定、邢台等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建设,提升保定英利、宁晋晶龙、廊坊新奥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在张承地区建设一批1万千瓦规模以上的光伏电站。风力发电产业,以中航惠腾、天威风电、国电联合动力、中钢邢机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风电叶片、风电整机产业化基地,力促张家口、承德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等重大项目投产运行,促进秦唐沧沿海及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智能电网,重点推进分布式电网技术、微网技术等研究开发,大力发展新能源并网及控制、智能化电网储能等产品。新能源汽车,重点加强引进与合作,推进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等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环卫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新一代信息产业。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加快推进通信网络设备、物联网、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云计算等产业发展,支持建设廊坊、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四大信息产业基地。通信网络设备,重点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卫星导航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元器件、功率器件等配套行业集群式发展。物联网,重点推进射频标签、新型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加快中电科河北物联网产业基地等五个基地建设。平板显示,重点支持液晶材料、液晶模块、液晶屏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半导体照明,重点支持全光半导体照明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加快产品在照明、背光源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软件与信息服务,重点支持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开发推广,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云计算,依托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等,重点发展海量数据存储、灾备等云计算基础服务平台。在环首都地区建设为国家机关、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等提供服务的大型信息存储产业园区,形成行业聚集效应,带动数据存储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以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龙头,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发展,努力在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发方面实现突破。生物医药,重点发展重组蛋白药物、多肽类药物、新型疫苗等,支持先进剂型制剂、创新药物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中药现代化。生物农业,加强育种平台和繁育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优质高产农作物和林果、花卉等新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生物制造,重点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等产品,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在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应用。
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及客车、城轨交通等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加强高铁动车基础配套体系建设,培育一批配套企业,努力把唐山动车城打造成为世界级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核电及输变电装备,重点扶持秦皇岛哈动力百万千瓦核岛主设备研发制造,保持保定天威集团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积极发展通用飞机及航空配套装备以及先进临床诊断、医学监测等医学工程装备,深海作业、海洋油气开发等海洋工程装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加快石家庄通用航空、张家口直升机等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非晶材料、稀土材料、特种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质特种钢、新型合金、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大力推进太阳能级光伏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化合物电池材料、薄膜光伏电池材料等新能源材料。提升器件级单晶硅、锗硅混合单晶等电子材料的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推进高效电机、智能控制节电装臵等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发展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环保技术和产品。积极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和再制造利用技术。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推广能源合同管理新模式。
海洋经济。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工业、海洋养殖、海洋运输、海洋能源、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加快曹妃甸、渤海新区海水淡化基地建设和发展,推进秦唐沧沿海及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重点推进海藻蛋白类、多糖类、维生素类活性物质规模化提取技术研究,促进海洋生物柴油、海藻多糖药用胶囊等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化。
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力争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后续支柱产业,新材料、海洋经济成为先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三、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研发设计水平。推广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在研发设计各环节的应用,加快构造网络化、协同化的工业研发设计体系,促进产业的技术融合,提高创新资源的集合效率。
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生产装备数字化。在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加快普及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装备制造业生产设备的数控化和自动化,推广精益生产等先进生产方式,加强其他传统行业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在重点企业基本普及综合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系统。
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广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计算机决策支持等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渗透融合,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顺应产业集中、集约、集聚的发展趋势,推动项目向园区投放、企业向园区集中、创新要素向园区汇聚,着力建设一批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工业聚集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每个设区市在城市周边重点规划建设3-4个园区,每个县城周边规划建设1-2个园区。其中,每个设区市重点培育1-2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开发区或工业聚集区,3-5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
加强各类园区产业组织体系建设。搭建支撑能力强的研发、设计、咨询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技术装备先进、产品链条完整、协作配套体系完善的企业群体,建设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销售服务、信息服务保障网络,初步建成一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园区、一批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园区、一批以特色优势产品为主的园区,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名牌和区域品牌。
第六章 拓展新领域 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
把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按照扩大规模、拓宽领域、提升功能、创新业态的思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和社区的服务业,构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切实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为重点,积极构建国内外联通、京津冀一体、沿海与腹地互动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打造环首都物流产业带。在涿州、三河、香河、广阳、固安、怀来、丰宁等环首都一线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城市配送型、农产品供给型、空港服务型现代物流园区,使之成为承接北京物流外臵的载体,满足北京市场供应的基地,连接北京及全国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
畅通冀东和冀中南物流通道。完善“东出西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以唐山港、秦皇岛港为龙头,覆盖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市,连接内蒙、晋北、西北等纵深腹地的“冀东物流通道”;以黄骅港为龙头,覆盖沧州、衡水、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市,连接晋中南、鲁西北、豫北等广阔腹地的“冀中南物流通道”。建设物流产业聚集区。依托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及石家庄空港等,加快建设海港、空港、内陆港等交通枢纽型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大型骨干企业,以订单为纽带,建设钢铁、煤炭、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基地型物流集聚区。依托白沟箱包、安平丝网、肃宁皮毛等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商贸集散型物流产业聚集区。
加快发展专项物流。重点发展煤炭、钢铁、医药、建材、邮政等专项物流,积极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冷链物流,完善粮食现代物流,培育发展国际物流业务,谋划建设临港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型内陆港。
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实施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联动”示范工程,引导、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支持邯运、沧运等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搭建大型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关联方结成战略联盟。
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加快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推广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物流设施和装备,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等物流新技术,推广普及自动识别、数据交换、卫星定位、智能交通、不停车收费等物流信息技术,积极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
二、做大做强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独特的优势,整合资源,建设名胜景区,打造精品线路,强化区域合作,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构建“一极、两城、两带、十二区”旅游大格局。培育省会石家庄旅游增长极,将石家庄打造成为冀中南旅游中心城市,将承德和秦皇岛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两环”优势,建设一批休闲旅游产业聚集区,形成环京津和环渤海两个休闲度假旅游带。构建石家庄大西柏坡红色旅游、保定温泉度假村等十二个旅游产业聚集区。
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以精品化、品牌化为方向,综合运用科技、文化、创意等手段,打造100个主题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活动内容丰富、文化品位较高、市场吸引力较强的景区。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低空航空旅游等新业态,构建富有河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以大项目促大投入、大发展,每年实施100个以上重点项目,5年累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加快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竞争力强的大型旅游集团,引进一批海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投资机构等战略投资者,做强旅游发展主体。
强化旅游品牌宣传。搞好重点旅游目的地策划包装,打响红色旅游、皇家旅游、海洋旅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五大品牌,塑造河北旅游整体形象。办好节庆、论坛、会展、招商、体育赛事、文化交流等营销活动,推出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
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制定实施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集宣传促销、导游、咨询、预订、投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应急救援、公共医疗、卫生检疫防疫等安全救助体系。
三、大力发展金融业
充分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努力将金融业培育成战略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左右。
壮大金融市场主体。重点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来我省设立中国总部、分支机构或出资设立法人机构,力争有1-2家外资银行落户河北。建设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重点金融街区,吸引国内外金融分支机构和地区总部入驻,力争金融后台服务、数据备份中心和培训等机构达到100家,形成集聚发展优势。加快中国工商银行后台服务中心(石家庄)建设进度,引导设立服务于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金融机构。
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增设分支机构,在全省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50%。鼓励县级和市级农村信用社联社加快股份制改造,争取40%的县级联社改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发挥现有省级投融资平台作用,重点支持河北建投、省国控担保等集团发展。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平台建设。加快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建设,争取50%的县(市)各建成一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00家。支持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发展创业投资。
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培育后备上市企业资源,争取100家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展,探索市政建设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试点。推动期货交易所在河北设立焦炭焦煤、钢铁、有色金属、粮食等期货交割库。
加快发展保险市场。积极推动“三农”保险,加快养老、医疗和责任保险发展,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扶持力度。组建省属法人保险机构。实施“绿色保险”工程,建立“曹妃甸保险服务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推进“保险信誉”工程,切实解决理赔难问题。实施“保险护城河”工程,将责任保险纳入全省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
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进程。深化与国家金融机构合作,在京津周围谋划建设金融聚集区、金融服务区。打造区域金融合作共同体,推动京津冀同城支付结算系统、征信系统、产权和票据市场一体化。
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
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高标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培育中心商圈,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和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发展“农超对接”,力争农家店覆盖80%的行政村,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60%以上。
建立业态多元的现代流通格局。努力构筑环首都、环渤海、冀中、冀南四大商圈。通过股权臵换、上市融资等方式,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培育8家企业进入全国零售百强、5家进入全国连锁百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商品市场,重点建设100个区域性工业品市场。推动知名市场延伸产业链条,打造集商品研发和生产、品牌展示、信息发布、价格形成、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采购交易平台。
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和夜经济。建设提升一批档次高的主题功能商街,培育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名品名店,打造一批效益突出的演艺品牌,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商业企业,形成吃、喝、住、游、购、娱、体、美、学、医等一体化的假日经济和夜经济产业链,培育100个特色夜消费市场。
五、培育壮大会展业 优化会展业战略布局。构建以石家庄为“一核”,唐山、秦皇岛、廊坊、邯郸、沧州为“五极”,张家口、承德、保定、衡水、邢台为“多点”的会展业空间格局。做大做优综合性会展,完善提升专业性会展,丰富文化节庆活动,努力形成各具特色、层次多样的会展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完善会展场馆设施,建设国内外一流的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新建张家口文化会展中心,改造廊坊、唐山等国际会展中心,提升场馆服务功能。
拓展会展产业链。培育市场主体,引导和鼓励各类经济实体组建会议、展览、咨询公司,引进国内外著名展览公司来我省合资合作,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竞争力强的龙头会展企业。以名牌展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信息咨询、项目策划、公关营销、展览设计、装饰装修、展品运输、商贸洽谈、网络会展等现代会展服务业,提升会展服务专业化水平。
发展具有河北特色的品牌展会。精心办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曹妃甸临港产业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承德)国际旅游文化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筹备中国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全面提升陶瓷、丝网、羊绒、皮草、箱包、家具、动漫等专业博览会的档次和水平,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贸会展品牌。组织好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崇礼国际滑雪节、怀来葡萄节、张北草原节、沧州国际武术节、邯郸中国(永年)太极国际峰会等节庆活动。
六、扶持拓展服务外包业
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和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等有利时机,结合制造业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和机关事业单位改革,鼓励和引导我省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参与国内外产业链分工,促进我省服务外包业加快发展。
加快推进服务环节外包、剥离和转型。鼓励大型企业研发设计、物流采购、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管理咨询等业务剥离,组建专业化的服务企业或业务外包。推动机关和事业单位车辆配备、会议会务、物业管理、人员培训等后勤服务外包。鼓励高技术制造、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加快从传统服务向更高层次的研发设计、市场分析、流程设计、管理策划方向发展。
重点培育信息、客服、影视、设计等服务外包业。推进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和辅助决策外包的技能培训和软件研发,重点开拓信息服务、金融、物流、医疗、法律、动漫、研发设计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业,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的服务外包。
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加快廊坊、秦皇岛、保定等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服务外包基地。依托科研院所和各类园区,吸引和承接著名跨国公司转移服务外包业务,着力培育1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4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5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家省级服务外包示范企业,服务外包出口额达到10亿美元。
七、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城市按照每百户20平方米的标准配臵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省90%的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80%以上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农村按照每千人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标准配臵社区综合服务设施,70%的乡镇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服务功能覆盖全省60%的行政村。鼓励各类组织、单位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构建方便、舒适的生活服务圈,优先开展老年人(残疾人)居家养老服务、托老(残)服务、病人看护、家庭保洁、家教服务等家政服务,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建设联通市、县、乡的网络平台,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社区智能呼叫中心,形成“一键通”呼叫服务网络。
第七章 鼓励全民创业 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活跃经济全局的战略位臵,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民营经济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一、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对注册登记以及变更注册登记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免收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引导民间投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依法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租赁融资、项目融资等多方式的直接融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拍卖等融资服务机构。进一步强化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帮助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增强发展后劲。
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开展有利于发展经济、繁荣市场、增收富民的各种创业活动;符合规定的经营活动,平等享受税收、贴息、担保、贷款、就业服务等优惠政策。完善民营经济法律服务组织,建立网上法律咨询平台和服务热线,继续开展“金色阳光行动”,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和激发全民创业热情。
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抓好担保机构建设。以国控担保集团公司为主体,做大省级融资性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直接担保和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资本金总额增加到100亿元;以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主体,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适当开展直接担保,资本金达到10亿元;以国富担保公司为主体,为“三农”项目提供直接担保,资本金达到5亿元;依托省供销社的新合作投资担保公司,打造面向农村流通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型担保公司,资本金达到3亿元,形成省级4家担保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融资担保体系。做强市级担保机构,各设区市至少建成1家资本金规模1亿元以上的区域性核心担保机构。做实县级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达到5000万元以上。支持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担保机构开展再担保业务。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本金总额达到300亿元以上,形成1500亿元的融资担保能力。县级以上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偿。
搭建创业平台。采取政府引导、多方投资等方式,利用各类产业园区、规模较大的闲臵厂房和场地,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和各类服务,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2个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立省中小企业创业指导中心,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创业辅导服务网络,扩大创业辅导师(员)队伍,为民营初创企业提供公益性创业辅导服务。省、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平台建设。
支持科技创新。认真落实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
第三篇: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6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奋斗目标
第三章实施“四个一”战略重点带动并活跃发展全局
一、加快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二、加快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三、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
四、加快培育千亿元级重点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
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
四、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五、增强农业服务保障能力 第五章调整工业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大规模改造提升制造业
二、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第六章拓展新领域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二、做大做强旅游业
三、大力发展金融业
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
五、培育壮大会展业
六、扶持拓展服务外包业
七、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第七章鼓励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一、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引导民营企业聚集发展
第八章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发展上水平出品位
一、构建城镇化新格局
二、推进城市发展上水平出品位
第九章坚持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健全城乡良性互动机制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三、扎实推进新民居建设
四、推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第十章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二、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三、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五、加快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
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七、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八、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九、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省建设
十、营造蓝天碧水生活环境
第十一章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建立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
三、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五、加快城乡社区建设
六、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八、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第十二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着力推进文化创新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加快培育文化支柱性产业
第十三章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建设创新型河北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三、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第十四章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二、提升能源保障水平
三、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第十五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强度
三、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四、坚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
五、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十六章提高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
二、打造出口竞争新优势
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
第十七章打好改革攻坚战建立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二、加快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三、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四、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第十八章健全规划保障机制推进规划有效实施
一、加强规划分类指导和协调衔接
二、抓好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落实
三、以求真务实作风保障规划实施
四、完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五、建立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河北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集中精力谋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预计达到2000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47万元提高到2.8万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41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和2.6倍。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0亿元,是2005年的3.5倍;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850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以上。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等沿海重点开发地区加快建设,进入了大规模聚集生产要素阶段。
——城镇面貌呈现新变化。深入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三年打基础”工作圆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城镇化率由37.7%提高到45%左右。
——农业农村工作得到新加强。农业税全部取消,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收,2010年总产量接近600亿斤。蔬菜、果品、畜牧等优势产业稳定增长,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达到3000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4万人。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民航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机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客吞吐量增长6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2172公里,达到4307公里,跃居全国第二位;铁路通车里程新增400公里,达到5300公里;黄骅综合大港开航,全省港口吞吐量突破6亿吨。电力装机新增1672万千瓦,达到4215万千瓦。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引黄入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26%。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取得重大进展,河北钢铁、冀中能源、河北港口等大型企业集团成功组建,整合重组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削减。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省财政直管县(市)试点达到92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五项重点任务有序实施。文化、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完成15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70.7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0%和13.9%。五年新增国家级开发区4个,对内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合作继续深化。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7.8%和58.3%。五年间城镇新增就业26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为43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
——和谐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重大疾病预防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文化事业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城乡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了新提升。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4%。以内。平安河北建设成效显著,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政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强化,安全生产事故有所下降。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灾减灾、气象、测绘、档案、人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地方志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河北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如期实现。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日益显现的发展活力、创造积累的发展改革经验,为“十二五”时期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内外形势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势不可挡,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趋势势不可挡;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及金融安全的斗争更为复杂,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区域经济合作加速推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经济社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相当突出,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二)面临的机遇
纵观国内外形势,河北省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有利于承接吸纳京津先进生产要素,把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势。二是河北省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即将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有利于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规模聚集生产要素,加快形成新的经济隆起带。三是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有利于发挥京广、京九沿线地区既有优势,加快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四是国内产业和资本转移呈加速趋势,有利于河北省发挥综合优势,通过开展战略合作,加快发展步伐。五是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河北省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六是河北省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形成了政通人和、人心思进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增强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困难与挑战
在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河北省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一是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节能减排压力大,发展方式粗放问题依然严重。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专业人才短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资源支撑能力减弱,生态环境容量不足,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四是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中城市数量少且功能不够完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能力不足。五是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河北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处于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目标跨越的发力期,面临着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双重任务,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打造冀中南经济区,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工业(产业)聚集区、开发区和大型企业集团,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提高创新能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进程,努力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十二五”时期,最根本的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在新一轮竞争和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坚持下大气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下大气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坚持下大气力统筹区域发展,推动省内不同区域优势互补、协作互助、良性互动。坚持下大气力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抓好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下大气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形成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环境。坚持下大气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与晋蒙等地区经济协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下大气力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下大气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办好社会建设方面的实事,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下大气力统筹兼顾,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践中要切实把握以下原则:
——注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前瞻性。既要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好势头,又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思路和重大政策。
——注重速度与效益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必须更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注重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统筹性。既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又要坚持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注重投入与产出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
——注重沿海开发与内地发展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互动性。坚持把沿海地区开发建设摆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同时统筹推进内陆地区开发开放,逐步构建沿海与内陆地区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注重投资与消费、出口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均衡性。既要保持合理投资规模,更要注重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同时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注重经济与社会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全省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
——注重民生与稳定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和谐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奋斗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8.5%左右,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钢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重要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些领域形成明显优势,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左右。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重点园区和大集团。城镇化率达到54%,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位,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突破一批关系产业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资源环境的关键技术,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77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280万人,农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3%。以内。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达到国家要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42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7%,森林覆盖率达到31%,森林蓄积量达到1.4亿立方米。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重点流域水质及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增强。多元、立体、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运输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水、电、油、气管网等设施日趋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5%;就业压力明显缓解,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公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第三章实施“四个一”战略重点
带动并活跃发展全局
把加快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强力推进“一圈一带一区一批”建设,打造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形成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加快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推进环首都“14县(市、区)4区6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环绕首都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为京津搞好服务,全方位深化与京津的战略合作,承接京津资金、项目、产业、人才、信息、技术、消费等方面的转移,形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点在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4市近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三河、涿州、怀来、滦平等14个县(市、区),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示范、现代物流等四类园区,发展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等六大基地,逐步把环首都地区打造成为经济发达的新兴产业圈、绿色有机的生态农业圈、独具魅力的休闲度假圈、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圈、舒适宜人的宜居生活圈。
力促环首都四个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承德市充分发挥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休闲旅游、钒钛制品、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现代农业等,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国家钒钛产业基地。张家口市充分发挥产业基础、旅游资源等优势,着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矿产精深加工等,建设京冀晋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廊坊市充分发挥区位独特和信息产业等优势,着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科技孵化、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等,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城市。保定市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低碳城市试点等优势,着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京南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二、加快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推进沿海“11县(市、区)8区1路”建设。充分发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开放带动,促进重大生产力布局向沿海地区集中。在近海临港、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昌黎、丰南、黄骅等11个县(市、区),以及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等8个功能区,以滨海公路为纽带,加速构建沿海经济隆起带。着力建设一批高标准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强化沿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环渤海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临港产业带。着力建设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滨海休闲度假景区,重点抓好北戴河新区、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渤海新区滨海滩涂公园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滨海风光旅游带。着力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重点治理点源面源污染,加强滩涂和重要湿地保护,形成海蓝地绿的海洋生态带。着力提升唐山、秦皇岛、沧州三个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建设唐山湾国际生态城、黄骅新城、北戴河新区三个滨海新城,强化城市间功能对接和互动发展,形成以三个中心城市和三个滨海新城为核心,一批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为节点的滨海城市带。
加大沿海中心城市开发开放力度。唐山市充分发挥省域中心城市优势,着力发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港口物流、新型建材、滨海旅游、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海洋经济等,打造综合性贸易大港和世界级精品钢铁基地,建设科学发展的示范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面向东北亚的对外开放窗口。秦皇岛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搞好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港口物流、数据产业、服务外包、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和重大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依托北戴河新区建设国际知名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成现代化滨海旅游宜居城市。沧州市充分发挥沿海和历史文化优势,高标准建设综合大港和临港工业园区,着力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精品钢材、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经济等产业,努力形成环渤海地区重化工业基地和冀中南及纵深腹地的出海通道,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
三、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
推进冀中南“1中心2轴3基地18县”建设。充分利用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有利条件,发挥交通和产业基础优势,以石家庄为中心,强力推进大西柏坡、正定新区、临空港产业园区、东部新城建设;以京广(京珠)、京九(大广)复合交通干线为两轴,促进生产要素加快集聚;以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三个产业基地为重点,培育冀中南经济增长新优势;以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大两轴沿线的正定、宁晋、武安、冀州等18个县(市)开发开放力度。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先行,加强冀中南地区与京津、黄骅港的通道连接,加快邯黄铁路建设,谋划建设京九客运专线河北段、邯黄高速公路,促进生产要素加快集聚。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把冀中南经济区建设成为河北省新兴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形成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做大做强冀中南中心城市。石家庄市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以大西柏坡建设为重点,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以建设高标准产业园区为重点,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卫星导航、通用飞机等高端制造业基地。推动组团城区同城化进程,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和京津冀第三极。衡水市发挥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生态旅游等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邢台市发挥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煤盐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等产业,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冀晋鲁地区重要节点城市。邯郸市充分发挥省际区位、历史文化和矿产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煤化工、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等产业,巩固提升冀晋鲁豫接壤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专栏3 重点发展区域
1.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县(市、区)、1圈、4区、6基地:14县(市、区)即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兴隆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1圈即环首都绿色经济圈。4区即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6基地即养老基地、医疗健康健身基地、休闲度假基地、观光农业基地、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宜居生活基地。
2.沿海经济隆起带11县(市、区)、8功能区、1路、1带:11县(市、区)即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滦南县、唐海县、丰南区、黄骅市、海兴县。8功能区即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芦汉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冀中南工业集聚区、冀东北工业集聚区。1路即滨海公路沿线。1带即沿海经济隆起带。
3.冀中南经济区1中心、2轴、3基地、18县:1中心即以石家庄为中心。2轴即京广沿线、京九沿线。3基地即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18县(市)即京广沿线包括正定县、鹿泉市、栾城县、元氏县、高邑县,临城县、宁晋县、内丘县、沙河市,永年县、武安市、磁县;京九沿线包括深州市、冀州市、武邑县、枣强县,南宫市、清河县。
四、加快培育千亿元级重点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
着力建设重点园区。全面优化创业环境,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层次高、总量规模大、关联程度紧、辐射带动强的园区,力争有十个以上开发区或工业聚集区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秦皇岛开发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服务等产业,建设环渤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廊坊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服务外包等产业,打造国家一流开发区。保定高新区,重点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新型储能材料、输变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建设我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基地。石家庄高新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建设国家创新型高新区和生物医药基地。邯郸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家电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建成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唐山动车城,重点发展高速动车、城轨客车、城际列车等,形成以动车组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燕郊开发区,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产品、电子专用设备及材料、平板显示、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等,打造北方重要的信息产品制造中心。保定长城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常规动力汽车及零部件,打造集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汽车制造基地。定州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煤化工、食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产业,建设国内一流的微型车基地、焦化基地和液态奶生产基地。迁安西部工业区,围绕钢铁及深加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乐亭新区临港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能源等临港产业,建设船板生产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力争新培育十个以上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开滦集团,煤炭产能超过1亿吨,积极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冀中能源集团,煤炭产能超过1亿吨,加快发展制药产业,培育壮大航空产业,总销售收入实现翻番。长城汽车集团,重点增强汽车研发及整车制造能力,建设保定、天津两大制造基地,形成200万辆产能。新兴铸管集团,做大做强钢铁、管件、机械和轻工等产业,保持球墨铸铁管在世界领先优势。美的邯郸基地,加快空调、冰箱、洗衣机等项目建设,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新奥集团,进一步做大城市燃气,积极发展新能源、能源装备、生物化工等产业。中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进一步增强原油炼化能力,积极谋划100万吨乙烯项目,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晶龙实业集团,大力发展太阳能单晶硅和微电子材料单晶硅,打造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制造企业。英利集团,继续做强光伏、电子级硅材料、大储能等产业,打造国际一流的新能源企业集团。旭阳化工集团,重点发展焦化产品深加工,构建煤化、石化、生化、盐化等多元组合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总体要求,培育一批吨粮市和吨粮县,着力建设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搞好田间排灌渠系、农田林网和土地平整等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优质化水平,大幅提高粮食单产。加大对产粮大县(市)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增强核心区对全省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
实施粮食增产计划。加快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工程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计划,推进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农机农艺有效结合,建设一批粮食科技示范区和万亩高产示范方,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建设黑龙港优质大豆产业带,黑龙港、太行山和冀北优质杂粮产业带,冀东、冀中南优质油料产业带,黑龙港优势棉花产区。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棉花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水产品产量达到160万吨。
二、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做大做强畜牧业。巩固畜牧业在农业的主导地位,做强奶牛、生猪和蛋鸡等三大优势产业,提升肉鸡、肉牛、肉羊等潜力产业,加快良种繁育基地、优质饲草饲料基地建设,推进集中饲养、规模饲养、绿色饲养,完善畜产品检测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沿海出口型、山坝生态型、城市周边集约型优势养殖带。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8%。
做大做优蔬菜业。按照扩规模上设施、创品牌拓市场、提质量增效益的要求,扩大设施菜、错季菜、品牌菜和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提高设施蔬菜和绿色蔬菜比重。在全省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支持环首都24个示范县上规模、调结构、创品牌,建设环首都优质蔬菜生产带。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500万亩,设施菜比重提高到60%以上,京津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做优做特果品业。以突出特色、适地适树、规模发展为方向,加快果品结构调整和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支持赵县、深州、乐亭、涉县等68个果品重点县推行品种改良、树体改造、矮化密植栽培等技术和标准化生产,高标准建设梨、苹果、葡萄等八大特色优势果品基地,力争果品基地面积达到2500万亩,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5%以上。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
壮大龙头企业。立足做强优势产业,支持粮油、蔬菜、肉蛋奶、果品等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品牌培育和市场扩张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知名品牌100个,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20家、超100亿元企业10家。
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一产增加值比例达到1.2∶1。
四、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园艺业和农村服务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落实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切实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促进政策,加强农民进城就业信息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使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合理确定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农业补贴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依法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存量,在增加集体财富的同时,使农民从农村资源和集体财产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使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五、增强农业服务保障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机具的研发和推广步伐。大力培养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服务人才。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科技示范户达到30万户。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机耕道等田间工程,推广农业节水综合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培肥地力技术。推进种植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高养殖业安全、卫生装备水平。
加强农业标准化、市场化建设。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行统一的行业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具有地理标识农产品生产。建立安全可靠、服务便捷的农资经营网络,建设环京津及区域性蔬菜配送中心、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重点建设200个大型农产品市场,推动200家超市或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产销对接。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落实到县、乡,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重视和加强草原建设与保护,合理养护和利用渔业资源。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推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技术,形成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搞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发展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构建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农技推广机制。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农、林作物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大规模开展统防统治行动。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监测,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开发“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
专栏4 现代农业重大项目
1.粮食增产工程。41亿斤粮食增产工程,优质专用小麦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张杂谷”推广工程,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2.培育优势产业重大工程。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蔬菜基地,设施蔬菜生产全程信息化管理工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承德有机奶生产基地,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饲料保障工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程,草原保护工程,水产养殖“四百工程”,渔业基础设施改造与技术装备提升工程,渔业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工程,“五片两带”外向型优质果品基地,林板一体化建设项目。
3.农业产业化重大工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壮大工程,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名牌产品(企业)培育工程。
4.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太行山山前平原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区。
第五章调整工业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把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跨越。
一、大规模改造提升制造业
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现阶段调整结构的首要任务,加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引导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传统制造业布局,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努力实现传统制造业由大变强、上档升级。
钢铁工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整合重组的原则,以减量、提档、整合为重点,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设备大型化、高技术化,实现内陆存量压减并向沿海和资源富集地区转移。支持河北钢铁、首钢集团等大型钢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托管、收购等形式,重组地方钢铁企业,形成规模分别超过5000万吨、3000万吨,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3000亿元、2000亿元的两家特大型钢铁集团。鼓励其他地方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形成1-2家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全面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整体实力。建设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可循环钢铁新工艺及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建设曹妃甸精品钢、京唐港造船用钢、黄骅港优特钢三大临港基地和承德钒钛制品基地。支持河北钢铁优质板材、优质建筑材和钢结构用材系列化配套改造。钢铁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设钢铁强省。
装备制造业。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思路,围绕交通装备、能源装备、工程装备、专用设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和基础产品等领域,形成一批整机带动能力强、配套体系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交通装备,支持长城汽车乘用车和河北长安微型车等扩能力、上水平,推进邢台、曹妃甸、邯郸等商用车项目建设,加快山海关修造船基地和船舶配套产业园建设,开展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前期工作。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盾构机、旋挖钻机、煤矿装备等产品,抓好宣工工程机械产业园、唐山住友工程装备工业园等项目建设。专用设备,重点发展冶金设备、水泥设备、纺织设备、农业装备等,抓好首钢大厂装备基地、中钢邢机冶金轧辊项目建设。形成1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10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的装备制造聚集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石化工业。按照扩大规模、集约集聚、延伸链条、循环发展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力争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石油化工,加快建设石家庄炼化、华北石化两个千万吨炼油项目;积极推进曹妃甸大型石化基地、中海油中捷石化大型炼化一体化、中石油华北石化百万吨乙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中石化沧州炼化分公司500万吨炼油填平补齐、石家庄40万吨己内酰胺二期扩建项目,全省原油加工能力力争达到4000万吨。煤化工,提高煤焦化,发展煤气化,适时发展煤液化,加快建设冀中南和冀东煤化工基地,谋划建设甲醇制烯烃项目。盐化工,推动纯碱、烧碱、PVC树脂等传统优势产品上档升级,延伸产业链;支持以海水淡化为龙头,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宁晋井矿盐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大型盐化工项目。精细化工,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塑料加工助剂、高端涂料、染料等,促进原料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石化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
其他传统优势产业。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步伐,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品牌美誉度好、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建材建筑业,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积极发展水泥构件等延伸产品,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玻璃、玻璃深加工等,做大做强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建筑企业,打造河北建筑知名品牌。轻工行业,重点发展新型塑料制品,延伸皮革制品产业链条,开发厨房用具、电动工具等高附加值金属制品,推动家具产品升级。纺织服装,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产业,重点发展高档面料、产业用纺织品等,加快培育名牌服装产品,终端产品比重达到30%以上。食品工业,重点发展粮油、肉禽、乳品、饮料、方便食品等行业,提高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专栏5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大工程
1.钢铁产业重大工程。京唐钢铁公司精品钢二期工程,乐亭千万吨造船用钢基地,渤海新区千万吨优特钢基地,承钢千万吨钒钛制品基地,滦县500万吨钢铁项目,唐钢优质板材升级项目,邯钢优质板材升级项目,宣钢优质建筑材和钢结构用材项目,渤海钢铁集团整合重组工程,邯郸特种管材基地,新武安集团整合重组工程。
2.装备制造业重大工程。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动车组扩能改造,首钢大厂装备制造基地,长城乘用车及零部件基地,长安汽车定州基地,石家庄广汽集团北方生产基地,唐山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基地,张家口汽车基地,邯郸专用车生产基地,邢台汽车基地,戴卡汽车产业园,山海关修造船基地,曹妃甸修造船基地,天威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石家庄煤机公司矿山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宣化工程机械产业园,邢台龙海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邢台冶金轧辊基地,河北天择重工公司矿山采掘装备基地,盐山孟村管道基地,邯郸中棉研发制造基地,荷兰哈克(邯郸)农业机械产业园,泊头数控机床基地,滦平北方链条生产基地。
3.石化产业重大工程。曹妃甸大型石化基地,中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中海油中捷石化炼化一体化工程,中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油品质量升级及40万吨己内酰胺工程,金牛化工40万吨PVC工程,开滦集团煤基甲醇制烯烃工程,冀中能源宁晋盐化工工程,旭阳煤化工基地,邯郸新型化工园区,冀中能源峰峰煤化工基地,衡水工程橡胶基地,衡水现代生态化工基地。
4.建材产业重大工程。冀东水泥整合重组工程,耀华集团整体搬迁升级改造工程,沙河优质玻璃基地,廊坊大厂金隅建材产业基地,邯郸力尔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5.轻工产业重大工程。邯郸美的集团空调系列产品基地,保定山浦塑美科技有限公司家用多功能清洁电器,河北蓝鸟家具扩建,香河家具城,霸州钢木家具基地,安平丝网基地,武强金音乐器基地,迁安正元彩印包装基地。
6.食品产业重大工程。秦皇岛金海粮油基地,三河汇福食用油基地,抚昌卢—怀涿葡萄酒基地,隆尧方便食品基地,张家口绿色牛奶产业基地,衡水现代食品基地,平泉食用菌基地,张家口、承德马铃薯产业基地,五得利面粉食品深加工及扩建项目,廊坊金丰农科园食用菌生产项目,迁安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7.纺织服装业重大工程。三友集团40万吨差别化粘胶短纤维项目,石家庄常山纺织整体搬迁改造工程,保定恒天纤维素短纤维生产基地,邯郸纺织服装工业园,清河羊绒基地,肃宁裘皮基地,辛集皮革基地,大营皮草基地。
8.医药产业重大工程。河北省(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华药工业园,石药工业园,神威现代中药园,安国中药产业园。
二、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集聚发展的思路,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组织实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深化战略合作,着力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能源产业。保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巩固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加强前沿核心技术研发和系统技术集成,以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链条为重点,努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太阳能光伏产业,抓好保定、邢台等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建设,提升保定英利、宁晋晶龙、廊坊新奥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在张承地区建设一批1万千瓦规模以上的光伏电站。风力发电产业,以中航惠腾、天威风电、国电联合动力、中钢邢机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风电叶片、风电整机产业化基地,力促张家口、承德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等重大项目投产运行,促进秦唐沧沿海及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智能电网,重点推进分布式电网技术、微网技术等研究开发,大力发展新能源并网及控制、智能化电网储能等产品。新能源汽车,重点加强引进与合作,推进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等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环卫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新一代信息产业。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加快推进通信网络设备、物联网、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云计算等产业发展,支持建设廊坊、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四大信息产业基地。通信网络设备,重点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卫星导航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元器件、功率器件等配套行业集群式发展。物联网,重点推进射频标签、新型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加快中电科河北物联网产业基地等五个基地建设。平板显示,重点支持液晶材料、液晶模块、液晶屏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半导体照明,重点支持全光半导体照明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加快产品在照明、背光源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软件与信息服务,重点支持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开发推广,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云计算,依托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等,重点发展海量数据存储、灾备等云计算基础服务平台。在环首都地区建设为国家机关、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等提供服务的大型信息存储产业园区,形成行业聚集效应,带动数据存储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以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龙头,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发展,努力在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发方面实现突破。生物医药,重点发展重组蛋白药物、多肽类药物、新型疫苗等,支持先进剂型制剂、创新药物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中药现代化。生物农业,加强育种平台和繁育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优质高产农作物和林果、花卉等新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生物制造,重点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等产品,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在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应用。
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及客车、城轨交通等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加强高铁动车基础配套体系建设,培育一批配套企业,努力把唐山动车城打造成为世界级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核电及输变电装备,重点扶持秦皇岛哈动力百万千瓦核岛主设备研发制造,保持保定天威集团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积极发展通用飞机及航空配套装备以及先进临床诊断、医学监测等医学工程装备,深海作业、海洋油气开发等海洋工程装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加快石家庄通用航空、张家口直升机等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非晶材料、稀土材料、特种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质特种钢、新型合金、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大力推进太阳能级光伏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化合物电池材料、薄膜光伏电池材料等新能源材料。提升器件级单晶硅、锗硅混合单晶等电子材料的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推进高效电机、智能控制节电装置等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发展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环保技术和产品。积极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和再制造利用技术。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推广能源合同管理新模式。
海洋经济。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工业、海洋养殖、海洋运输、海洋能源、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加快曹妃甸、渤海新区海水淡化基地建设和发展,推进秦唐沧沿海及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重点推进海藻蛋白类、多糖类、维生素类活性物质规模化提取技术研究,促进海洋生物柴油、海藻多糖药用胶囊等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化。
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力争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后续支柱产业,新材料、海洋经济成为先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专栏6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
1.光伏电池及应用工程。保定、邢台、廊坊光伏产业基地,秦皇岛奥瑞特光伏封装设备产业基地,英利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储能设备项目,晶龙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国华、国电、省建投风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2.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及示范工程。保定国电、天威、曹妃甸冀东水泥风电装备制造,承德、张家口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张家口三一风电产业园,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3.物联网开发应用工程。新奥博为远程医疗服务项目,中电科物联网产业基地,13所微机械传感器项目,燕大捷康特电子射频识别系统项目,北邮邯郸物联基地。
4.通信网络设备产业化工程。廊坊富士康通信设备,华为廊坊产业基地,中兴廊坊信息产业基地,中电科54所应急通信指挥系统项目、数字集群通信系统项目、轨道交通通信系统项目,固安东方信联3G通信设备项目,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项目,石家庄卫星导航产业园。
5.软件与信息服务推广工程。秦皇岛康泰数字健康网络服务平台,廊坊信和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保定中石油地球物理科技园,河北新龙科技软件研发与外包服务中心,河北正一电子软件数码动漫项目,APEC国际智能产业示范园,迁安新拓电子公司绝缘晶体管项目。
6.生物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工程。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石药创新药物产业化基地,华药新产品工业园,神威、以岭现代中药园,荣喜(衡水)生物工程科技园,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承德生物产业基地,廊坊、邢台生物制造基地,深泽生物医药产业园,曲周生物产业园,诺贝尔(中国)生物医药产学研基地。
7.半导体照明产业化示范工程。石家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同辉电子130LM/W半导体照明产业化项目,河北鹏达LED发光器件项目,秦皇岛鹏远电子LED芯片及封装项目,冀州雄邦LED导光管生产基地,邯郸光电产业园。
8.新材料特色产业链壮大工程。中钢研河北新材料产业园,承德钒钛新材料基地,唐山钛材料基地,邯郸新材料基地,唐山天赫钛业海绵钛及钛材料项目,中钢研科技集团非晶材料项目,廊坊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项目,邢台旭阳新型碳材料项目,景县海伟集团超薄电容膜项目,衡水热塑性玻璃钢纤维复合材料项目,永年硅谷碳纤维基地,航天科技(邯郸)玄武岩产业基地。
9.高端智能装备工程。石家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张家口直升机制造基地,承德仪器仪表基地,怀涿信息产业制造园,新奥博为柔性加工机器人项目,廊坊大型医疗检测设备项目,唐山开诚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项目,开元电器焊接机器人项目。
10.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唐山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试点工程,长城纯电动汽车项目,廊坊中华汽车电动车项目,秦皇岛金程电动汽车项目,海天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唐山亿威纯电动车驱动总成项目,保定风帆AGM电池和动力锂电池项目,承德全钒液流储能电池项目,平泉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邢台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园,武安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园。
11.节能环保产业重大工程。邯郸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保定节能环保制造业基地,沙城生态工业园,唐山国华高效洁净煤技术大型装备制造基地,唐山徽晋水务污水微波处理设备项目。
三、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研发设计水平。推广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在研发设计各环节的应用,加快构造网络化、协同化的工业研发设计体系,促进产业的技术融合,提高创新资源的集合效率。
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生产装备数字化。在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加快普及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装备制造业生产设备的数控化和自动化,推广精益生产等先进生产方式,加强其他传统行业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在重点企业基本普及综合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系统。
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广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计算机决策支持等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渗透融合,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顺应产业集中、集约、集聚的发展趋势,推动项目向园区投放、企业向园区集中、创新要素向园区汇聚,着力建设一批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工业聚集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每个设区市在城市周边重点规划建设3-4个园区,每个县城周边规划建设1-2个园区。其中,每个设区市重点培育1-2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开发区或工业聚集区,3-5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
加强各类园区产业组织体系建设。搭建支撑能力强的研发、设计、咨询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技术装备先进、产品链条完整、协作配套体系完善的企业群体,建设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销售服务、信息服务保障网络,初步建成一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园区、一批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园区、一批以特色优势产品为主的园区,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名牌和区域品牌。
第六章拓展新领域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
把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按照扩大规模、拓宽领域、提升功能、创新业态的思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和社区的服务业,构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切实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为重点,积极构建国内外联通、京津冀一体、沿海与腹地互动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打造环首都物流产业带。在涿州、三河、香河、广阳、固安、怀来、丰宁等环首都一线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城市配送型、农产品供给型、空港服务型现代物流园区,使之成为承接北京物流外置的载体,满足北京市场供应的基地,连接北京及全国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
畅通冀东和冀中南物流通道。完善“东出西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以唐山港、秦皇岛港为龙头,覆盖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市,连接内蒙、晋北、西北等纵深腹地的“冀东物流通道”;以黄骅港为龙头,覆盖沧州、衡水、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市,连接晋中南、鲁西北、豫北等广阔腹地的“冀中南物流通道”。
建设物流产业聚集区。依托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及石家庄空港等,加快建设海港、空港、内陆港等交通枢纽型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大型骨干企业,以订单为纽带,建设钢铁、煤炭、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基地型物流集聚区。依托白沟箱包、安平丝网、肃宁皮毛等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商贸集散型物流产业聚集区。
加快发展专项物流。重点发展煤炭、钢铁、医药、建材、邮政等专项物流,积极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冷链物流,完善粮食现代物流,培育发展国际物流业务,谋划建设临港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型内陆港。
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实施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联动”示范工程,引导、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支持邯运、沧运等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搭建大型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关联方结成战略联盟。
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加快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推广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物流设施和装备,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等物流新技术,推广普及自动识别、数据交换、卫星定位、智能交通、不停车收费等物流信息技术,积极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
二、做大做强旅游业
充分发挥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独特的优势,整合资源,建设名胜景区,打造精品线路,强化区域合作,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构建“一极、两城、两带、十二区”旅游大格局。培育省会石家庄旅游增长极,将石家庄打造成为冀中南旅游中心城市,将承德和秦皇岛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两环”优势,建设一批休闲旅游产业聚集区,形成环京津和环渤海两个休闲度假旅游带。构建石家庄大西柏坡红色旅游、保定温泉度假村等十二个旅游产业聚集区。
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以精品化、品牌化为方向,综合运用科技、文化、创意等手段,打造100个主题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活动内容丰富、文化品位较高、市场吸引力较强的景区。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低空航空旅游等新业态,构建富有河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以大项目促大投入、大发展,每年实施100个以上重点项目,5年累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加快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竞争力强的大型旅游集团,引进一批海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投资机构等战略投资者,做强旅游发展主体。
强化旅游品牌宣传。搞好重点旅游目的地策划包装,打响红色旅游、皇家旅游、海洋旅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五大品牌,塑造河北旅游整体形象。办好节庆、论坛、会展、招商、体育赛事、文化交流等营销活动,推出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
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制定实施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集宣传促销、导游、咨询、预订、投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应急救援、公共医疗、卫生检疫防疫等安全救助体系。
三、大力发展金融业
充分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努力将金融业培育成战略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左右。
壮大金融市场主体。重点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来河北省设立中国总部、分支机构或出资设立法人机构,力争有1-2家外资银行落户河北。建设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重点金融街区,吸引国内外金融分支机构和地区总部入驻,力争金融后台服务、数据备份中心和培训等机构达到100家,形成集聚发展优势。加快中国工商银行后台服务中心(石家庄)建设进度,引导设立服务于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金融机构。
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增设分支机构,在全省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50%。鼓励县级和市级农村信用社联社加快股份制改造,争取40%的县级联社改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发挥现有省级投融资平台作用,重点支持河北建投、省国控担保等集团发展。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平台建设。加快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建设,争取50%的县(市)各建成一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00家。支持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发展创业投资。
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培育后备上市企业资源,争取100家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展,探索市政建设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试点。推动期货交易所在河北设立焦炭焦煤、钢铁、有色金属、粮食等期货交割库。
加快发展保险市场。积极推动“三农”保险,加快养老、医疗和责任保险发展,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扶持力度。组建省属法人保险机构。实施“绿色保险”工程,建立“曹妃甸保险服务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推进“保险信誉”工程,切实解决理赔难问题。实施“保险护城河”工程,将责任保险纳入全省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
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进程。深化与国家金融机构合作,在京津周围谋划建设金融聚集区、金融服务区。打造区域金融合作共同体,推动京津冀同城支付结算系统、征信系统、产权和票据市场一体化。
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
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高标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培育中心商圈,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和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发展“农超对接”,力争农家店覆盖80%的行政村,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60%以上。
建立业态多元的现代流通格局。努力构筑环首都、环渤海、冀中、冀南四大商圈。通过股权置换、上市融资等方式,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培育8家企业进入全国零售百强、5家进入全国连锁百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商品市场,重点建设100个区域性工业品市场。推动知名市场延伸产业链条,打造集商品研发和生产、品牌展示、信息发布、价格形成、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采购交易平台。
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和夜经济。建设提升一批档次高的主题功能商街,培育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名品名店,打造一批效益突出的演艺品牌,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商业企业,形成吃、喝、住、游、购、娱、体、美、学、医等一体化的假日经济和夜经济产业链,培育100个特色夜消费市场。
五、培育壮大会展业
优化会展业战略布局。构建以石家庄为“一核”,唐山、秦皇岛、廊坊、邯郸、沧州为“五极”,张家口、承德、保定、衡水、邢台为“多点”的会展业空间格局。做大做优综合性会展,完善提升专业性会展,丰富文化节庆活动,努力形成各具特色、层次多样的会展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完善会展场馆设施,建设国内外一流的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新建张家口文化会展中心,改造廊坊、唐山等国际会展中心,提升场馆服务功能。
拓展会展产业链。培育市场主体,引导和鼓励各类经济实体组建会议、展览、咨询公司,引进国内外著名展览公司来河北省合资合作,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竞争力强的龙头会展企业。以名牌展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信息咨询、项目策划、公关营销、展览设计、装饰装修、展品运输、商贸洽谈、网络会展等现代会展服务业,提升会展服务专业化水平。
发展具有河北特色的品牌展会。精心办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曹妃甸临港产业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承德)国际旅游文化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筹备中国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全面提升陶瓷、丝网、羊绒、皮草、箱包、家具、动漫等专业博览会的档次和水平,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贸会展品牌。组织好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崇礼国际滑雪节、怀来葡萄节、张北草原节、沧州国际武术节、邯郸中国(永年)太极国际峰会等节庆活动。
六、扶持拓展服务外包业
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和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等有利时机,结合制造业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和机关事业单位改革,鼓励和引导河北省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参与国内外产业链分工,促进河北省服务外包业加快发展。
加快推进服务环节外包、剥离和转型。鼓励大型企业研发设计、物流采购、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管理咨询等业务剥离,组建专业化的服务企业或业务外包。推动机关和事业单位车辆配备、会议会务、物业管理、人员培训等后勤服务外包。鼓励高技术制造、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加快从传统服务向更高层次的研发设计、市场分析、流程设计、管理策划方向发展。
重点培育信息、客服、影视、设计等服务外包业。推进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和辅助决策外包的技能培训和软件研发,重点开拓信息服务、金融、物流、医疗、法律、动漫、研发设计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业,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的服务外包。
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加快廊坊、秦皇岛、保定等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服务外包基地。依托科研院所和各类园区,吸引和承接著名跨国公司转移服务外包业务,着力培育1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4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5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家省级服务外包示范企业,服务外包出口额达到10亿美元。
七、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城市按照每百户2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省90%的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80%以上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农村按照每千人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70%的乡镇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服务功能覆盖全省60%的行政村。鼓励各类组织、单位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构建方便、舒适的生活服务圈,优先开展老年人(残疾人)居家养老服务、托老(残)服务、病人看护、家庭保洁、家教服务等家政服务,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建设联通市、县、乡的网络平台,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社区智能呼叫中心,形成“一键通”呼叫服务网络。
专栏7 服务业重大工程
1.现代物流业。唐山海港物流产业聚集区,曹妃甸物流产业聚集区,唐海曹妃甸新区临港产业园区,渤海新区物流产业聚集区,秦皇岛临港物流园区,邢台好望角物流园区,永清铁海物流产业聚集区,唐山丰润区北方现代物流城,迁安北方钢铁物流产业聚集区,霸州市胜芳国际物流园区,承德市三岔口钢材综合物流园区,安平县国际丝网物流聚集区,保定白沟物流聚集区,肃宁县物流产业聚集区,石家庄润丰物流中心,邯郸新兴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2.旅游业。石家庄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区,秦皇岛—唐山湾滨海度假区,张承草原生态度假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旅游区,白洋淀温泉休闲聚集区,廊坊商务休闲聚集区,崇礼—赤城冰雪温泉度假区,桑洋河谷、昌黎葡萄酒文化休闲聚集区,保定文化休闲聚集区,邯郸广府古城文化旅游区,邢台太行山旅游区,衡水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沧州吴桥杂技文化旅游区,邯郸涉县红色旅游区,蟠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3.商贸流通业。新世界(廊坊)国际商城,石家庄裕华万达广场,石家庄勒泰中心,石家庄祥云国际,承德隆基泰和国际广场,保定隆基泰和文化广场,保定万博广场,沧州隆基泰和广场,邯郸隆基泰和赵都新城,邯郸美食林梧桐城,唐山万达广场,唐山新华文化广场,中国(香河)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4.会展业。环首都国际经济经贸洽谈会,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石家庄国际医药博览会(石洽会),中国石家庄(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中国国际电梯展览会,中国(沧州)国际管道装备博览会,碧海(廊坊)钓具展销订货会,中国(唐山)陶瓷博览会,中国(邯郸)国际建材博览会,中国(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中国(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博览会,中国北方国际皮革裘皮博览会,中国石家庄文化创意(国际动漫)博览会,中国曹妃甸临港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北方工业装备博览会,中国(邯郸)国际采购经贸洽谈会,河北国际节能环保博览会,中国(沧州)国际塑料工业展览会,河北(石家庄)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河北国际信息产业周。
第七章鼓励全民创业
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活跃经济全局的战略位置,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民营经济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一、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对注册登记以及变更注册登记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免收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引导民间投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依法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租赁融资、项目融资等多方式的直接融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拍卖等融资服务机构。进一步强化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帮助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增强发展后劲。
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开展有利于发展经济、繁荣市场、增收富民的各种创业活动;符合规定的经营活动,平等享受税收、贴息、担保、贷款、就业服务等优惠政策。完善民营经济法律服务组织,建立网上法律咨询平台和服务热线,继续开展“金色阳光行动”,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和激发全民创业热情。
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抓好担保机构建设。以国控担保集团公司为主体,做大省级融资性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直接担保和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资本金总额增加到100亿元;以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主体,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适当开展直接担保,资本金达到10亿元;以国富担保公司为主体,为“三农”项目提供直接担保,资本金达到5亿元;依托省供销社的新合作投资担保公司,打造面向农村流通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型担保公司,资本金达到3亿元,形成省级4家担保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融资担保体系。做强市级担保机构,各设区市至少建成1家资本金规模1亿元以上的区域性核心担保机构。做实县级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达到5000万元以上。支持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担保机构开展再担保业务。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本金总额达到300亿元以上,形成1500亿元的融资担保能力。县级以上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偿。
搭建创业平台。采取政府引导、多方投资等方式,利用各类产业园区、规模较大的闲置厂房和场地,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和各类服务,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2个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立省中小企业创业指导中心,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创业辅导服务网络,扩大创业辅导师(员)队伍,为民营初创企业提供公益性创业辅导服务。省、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平台建设。
支持科技创新。认真落实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民营企业在技术认定、技术创新资金和工业设计奖励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由当地政府予以奖励,并优先安排科技项目。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促进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加强民营经济组织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建成100个省级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全方位推进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培训,特别是加强民营企业家培训。每年选送100名民营企业家到国内外高校或专门机构进修,集中培训1000名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专题培训10000名小企业经营管理者。
完善信息服务。加强面向民营企业的信息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产、供、销、科技、人才等方面信息,强化民营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及时发布行业景气指数,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注重发挥各类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其自身优势,广泛收集、分析整理有关市场行情、行业走势,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三、引导民营企业聚集发展
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每个县(市、区)都要形成1个以上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开展“百强民营企业”和“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帮扶活动,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联合重组,逐步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规模效益明显、行业领先的优势企业(集团)。到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翻番,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0%以上。
第八章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城市发展上水平出品位
巩固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成果,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上水平,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优化城市布局,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符合河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构建城镇化新格局
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建设京津冀地区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构建“两群一带”城市空间格局。
培育壮大城市群。发挥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4个中心城市环首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优势,积极整合区域资源,切实加强与北京在资源配置、职能分工、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衔接协调,强化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构建环首都城市群。加快提升唐山、秦皇岛、沧州中心城市功能,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园区,强力推进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沿海新城(新区),着力构建沿海城市带。发挥省会石家庄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和强化邯郸在冀晋鲁豫接壤地区经济中心地位,壮大邢台、衡水规模和实力,加快冀中南城市群发展。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整合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资源,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同城化发展。做大做好石家庄、唐山两大省域中心城市,强化龙头地位,壮大规模,率先发展,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均达到300万人以上,成为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要增长极。发挥其他9个设区市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壮大城市规模,2015年邯郸、保定2市城市人口分别达到200万人以上,廊坊、张家口、秦皇岛、沧州4市城市人口分别达到100万人以上,邢台、承德、衡水3市分别达到90万人、80万人、60万人以上。沿海地区统筹港口、港区、港城空间资源,加快建设曹妃甸生态城、黄骅新城、北戴河新区、乐亭新区等新城(新区),积极培育沿海新兴区域中心城市。
壮大提升中小城市。优先培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带动作用强的县级市和县城,打造一批高品质的中等城市。到2015年,任丘、迁安、定州城市人口达到50万人,武安、遵化、辛集、霸州等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带动县城扩容升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标准小城市,20万人以上的县城达到40个。
建设一批特色重点镇。偏远山区和规模较小的县,重点发展县城;其他县(市)培育1-2个重点镇,着力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塑造特色,提升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到2015年,国家和省培育的55个重点镇,人口规模全部达到3万人以上。
二、推进城市发展上水平出品位
围绕建设繁荣舒适的现代化城市,全面推动城市环境质量、聚集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管理服务上水平,真正把城市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高地、生态宜居幸福家园。
城市聚集能力上水平。加快优质产业、先进生产要素、优秀人才聚集,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切实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分区,突出现代产业支撑,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形成城市独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设区市主城区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别是黄金地段、金角银边,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金融保险、节庆会展、服务外包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商贸流通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重点打造一批城市商业中心区和与总部经济相结合的高端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商业示范社区和商贸综合体,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和夜经济,形成设施完备、业态丰富、方式先进、充满活力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产业园区增强聚集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功能,城市新区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县城注重发展服务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城市环境质量上水平。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城市。紧紧抓住影响大气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大防治力度,设区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县级市、县城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不断提高饮用水水质,确保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强力推进城镇污染减排工程,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并达标运行,城市建成区内河流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全面推进城镇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设区市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县(市)城(区)达到90%。全面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园林城市。
城市综合承载力上水平。按照现代化城市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打造畅通城市,构建以快速、大运量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路网结构,加强智能交通管理,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石家庄、唐山、邯郸率先发展轨道交通。加快集中供热、管道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民防空等防护工程和重要目标防护措施,基本形成功能齐全、运行可靠的市政设施体系。加快城市防灾减灾生命线系统建设,提高有效应对水灾、火灾、震灾、雪灾、疫情等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城市居住条件上水平。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加快城中村、旧居住区、棚户区改造,设区市现有建成区范围内城中村、棚户区基本完成改造任务,旧居住区基本完成房屋整修和环境整治等改造任务。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社区服务中心及配套公共社会管理设施建设。优化旧城城市功能结构,合理调控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按照合理服务半径,规划建设好小游园、小停车场、小超市、小市场、小餐厅等,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生活。
城市风貌特色上水平。充分挖掘和体现城市自然、历史、人文元素,塑造建筑风格独特、文化特质鲜明、个性魅力彰显的城市风貌。明确城市特色定位,编制城市风貌规划,完善实施公共设施、综合交通、城市水系、景观风貌以及城市有形文化等重点专项规划。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城镇历史文脉,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在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打造一批精品工程、标志性建筑和特色街区,充分体现城市个性和文化底蕴。
城市管理服务上水平。坚持建管并重、综合治理,以精细化、标准化为核心,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建设管理理念,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指导、规范和调控作用,规范规划编制和审批法定程序,加强规划实施监管,严格执行规划委员会、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制度。实施城市管理进社区工程,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第九章坚持城乡统筹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一、健全城乡良性互动机制
积极探索和健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
坚持城乡等值化发展。完善城乡一体发展的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保障机制,以工业化带动城乡等值,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以城镇化拉动城乡等值,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以产业化推动城乡等值,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市场化促进城乡等值,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以信息化驱动城乡等值,推进信息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放宽城市落户条件,逐步实行居住证制度,凡在县城以上城市稳定居住6个月以上或购置住房的,均可登记为城镇户口。农民户口转到城镇后,10年内在计划生育、土地承包等方面仍可享受农村户口相关政策。建立完善提高农民工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加快制定实施农民工住房、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子女就学等相关政策,实现城市新老居民同等待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突出抓好水、路、电、气、通信和垃圾处理等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集中供水。提高乡村公路建设水平,实施村内路面硬化改造,完善城乡一体的客运网络。搞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建设。继续改善农村广播、电视接收条件,促进无线通信全面升级,完善乡镇综合文化馆(站)、村图书室等设施。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农村公共事业的保障水平,着力推进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均衡发展。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统筹城乡试点示范。环首都14县(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石家庄、唐山两市作为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试点地区,平泉、霸州、任丘等11县(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县(市)要先行先试。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强化分类指导和督导考核,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寻规律、积累经验,并在全省推开。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县域生产总值力争突破2万亿元。
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突出抓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城市工业向县域转移,积极发展与城市经济配套的专业化协作。切实抓好县域产业园区整合升级,完善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高端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海洋农业。推动科技进步,完善县域技术创新、推广服务体系,扶持产业聚集区建立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支持县域企业申报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地理标识。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主体,认真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企业家。稳步推动省管县体制由财政直管向行政直管转变,增强县级自我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围绕农业和农村工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发展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支持大型涉农商贸集团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加强村民中心建设,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扶持建设一批集农家游、休闲观光、生活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健全农民工组织、培训、指导、管理、维权等服务体系,扩大“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全省每年培训农民工100万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8%以上,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80%以上。完善与劳务输入地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机制,加强区域间劳务合作,巩固京津劳务市场,拓展长三角、珠三角劳务市场,开辟国际劳务市场,打造一批劳务品牌。建立劳务输出双向流动机制,通过实施“回归工程”、“金桥工程”等,支持和帮助优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三、扎实推进新民居建设
坚持群众自愿、规划先行、类型多样、培育产业、政策规范的原则,健康有序地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推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升,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统筹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统筹,通过县城扩容、中心镇扩大、中心村扩并,稳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建设一步到位,建成城市社区;城镇周边的村庄,通过延伸城市基础设施,建成具有城郊特点的农村新型社区;距离城镇较远但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有步骤地推进中心村建设;对暂不具备新民居建设条件的村庄,组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
坚持整合资源,强化重点。各级财政要设立农村新民居建设专项资金,有效整合涉农资源,重点支持新民居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建设及“一事一议”等资金和项目,集中向新民居建设投放和匹配。
坚持尊重民意,规范运作。一切从实际出发,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合则合。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循序渐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做到运作程序规范、政策运用规范、选点布局规范、资金使用规范、建设管理规范,让农民群众满意。
坚持创新机制,完善服务。用足用好农村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政策,建设县域土地置换平台。置换土地级差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其中80%以上用于置换出土地村庄的新民居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新民居建设。积极推动建材下乡,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严格按照村庄规划要求和技术规范施工建设,确保新民居建设工程质量。到2015年,完成1万个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让更多农民住进新民居。
四、推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通过农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巩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林业产权管理、支持保护、采伐管理、林地流转等制度,促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大“农超、农资、农技、农企、农金”对接力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照章规范运作、加快发展,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载体。放手发展家庭农场、农业股份公司、股份合作农场、农产品行业协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农户达到50%以上。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加强农户土地、林地(木)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水利设施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实现农村资源使用权可流转、可置换、可交易。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加快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扶持有条件的县(市)建立社区银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内部资金互助。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积极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及林权抵押、合作社担保及其成员互保、农业龙头企业担保等担保贷款。探索水域滩涂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设施农业以及宅基地等抵质押贷款。增强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三农”服务职能,县域涉农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70%用于县域贷款。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督促和鼓励相关保险机构开展现代设施农业保险业务,探索农业保险与农村小额信贷相互推动的新模式。
推进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围绕“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深化供销社系统改革。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邮政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加快构建以城市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县级重点流通企业为骨干,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专栏8 新农村建设重大工程
1.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沿海经济隆起带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冀中南经济区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县域产业聚集区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新民居建设投融资平台,地方特色、传统风貌新民居建设与保护专项工程,涉农资金项目统筹对接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基层干部新民居建设与管理培训专项工程。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新打机井、引地表水、管网延伸、安装降氟改水和苦咸水改造设备等措施,解决1941万农村人口和368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3.农村公路工程。新改建农村道路24000公里。
4.农村新能源工程。户用(联户)沼气工程5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400处,秸秆沼气联户供气工程100处,村级物业服务体系工程1000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50万平方米,推广太阳灶5000台,推广秸秆压块炊事取暖炉具30万台,推广省柴节煤炉灶50万台。
5.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建设改造110千伏变电站258座、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11734兆伏安,新建和改造110千伏线路3596公里;建设改造35千伏变电站431座、新增35千伏变电容量3973兆伏安,新建和改造35千伏线路3171公里;新增10千伏配变容量9250兆伏安,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33581公里;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64207公里。
6.农村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欠发达地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建设,县、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及流动服务车采购。
7.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确保农民权益的承包地市场化流转机制,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
第十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完善符合省情、覆盖城乡、比较完整、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和水平,让发展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使就业更加充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经济发展与增加就业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结合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不断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在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充分发挥非国有经济吸纳就业重要渠道作用。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财政公共投资向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重点群体人员就业。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劳动者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扶持重点群体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加强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支持自主创业;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有序转移就业。积极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平台投入,全面推进就业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职业培育网络,加强就业指导。继续组织实施下岗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就业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组织创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依法规范企业劳动用工及劳务派遣行为,健全劳动标准,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妥善处理增加劳动者工资、改善劳动条件与促进企业发展的关系。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机制,加大劳动监察查处力度,帮助农民工解决劳资纠纷,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挥工会和行业组织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二、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各类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保障技术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逐步缩小城乡、地区、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
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和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完善对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健全国有企业分红机制,通过向社保基金划转权益、向公共预算调入部分收益等方式,建立居民分享国有企业利润的有效途径。
三、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把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集中解决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技能人才匮乏、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
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资源,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力争实现人均1亩经济园(林),基本解决饮水安全和无电自然村用电问题,全面改善乡村道路,完成25万户危房改造。完善教育、卫生、广播电视、文化、通信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全面提高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实现全覆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
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积极扶持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优势产业,建设一批蔬菜瓜果、畜禽养殖、干鲜果品等特色产品生产大县,培育支撑贫困地区健康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分期分批完成3000个重点村整村脱贫;深入抓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重点扶持30万个贫困户家庭增收项目。
实施扶贫培训“雨露”计划。以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直接补助等方式,对扶贫开发重点村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实施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争每户有1名转移劳动力或掌握1-2项实用技能的劳动力。
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继续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区)开展对口帮扶。对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扶贫开发重点村和贫困人口继续实施移民扶贫,引导贫困户向小城镇、工业小区和中心村集聚,确保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继续开展以工代赈扶贫工程,增加贫困人口劳务收入。到2015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0%,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健全教育投入机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巩固率达到9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37%。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以上。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儿童毛入园率达到70%。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动农村幼儿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保证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和办学条件均等化。科学设置课程难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推广研发、知识教育、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推进职教集团和职教中心建设。
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抓好“211工程”和省部共建工作,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对标升级行动计划,努力使特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力争建成2-3所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在重点领域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健全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广覆盖、多形式、更便捷的继续教育网络,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教育基础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提高。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
五、加快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
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以“病有所医”为目标,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创建健康城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左右。
创建健康城市。开展“健康河北、幸福人民”行动。落实《河北省爱国卫生条例》,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行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卫生达标活动。全面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镇村、健康家庭建设活动,提高城乡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城镇单位和社区60%以上达到市级卫生标准,20%以上达到省级卫生标准;1-2个设区市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其他设区市达到省级卫生城市标准。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达到全省农村居民纯收入的5%或不低于300元,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0%,重大疾病住院报销比例不低于80%。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健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机制,完善药品配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用药安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倾斜,力争农村卫生服务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县级医院二级甲等标准化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任务。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能力建设。实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程,抓好乡村医护人员培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每个行政村有1个标准化卫生室、1名具备执业资格的医生,推进“大学生村医”行动计划。完善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编制实施全省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方案。健全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各设区市独立设置120急救中心,各县(市)每20万人设置1个分站或网点,每5万人配备1辆救护车,急救半径缩短到5-8公里。推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振兴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省、市、县各办好一所公立中医院,打造名医、名院、名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化中医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培养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加快体育事业发展。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各设区市均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体育健身公园,县(市、区)普遍建有综合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城市街道、农村乡镇和6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5万人。提高竞技体育实力,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做强优势项目,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有较大突破,全面提高河北省奥运会和全运会成绩。
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制定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医疗保健康复健身产业加快发展。提高特色健康产业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延伸健康产业链条。树立科学健身理念,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普及“药食同源”知识。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5个布局合理、规模化的医疗、健身、康复基地。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打造“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培育一批体育产业园区、示范区和体育品牌,体育彩票销售力争达到120亿元,努力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
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健康发展。继续实行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推进人口计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优生促进工程,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确保育龄妇女每年享受一次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实现计划生育基本技术免费服务全覆盖。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政策。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和少生快富工程。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到“十二五”末,全省总人口控制在7400万人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3%。以内。
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儿童优先,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妇女儿童专项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男女两性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土地权益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重视妇女人才的培养使用,提高妇女参政比例。确保妇女每两年享受一次免费妇科病检查。重点建设好市、县青少年宫,60%以上城乡社区建立一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一体化服务的儿童友好家园。依法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积极发展老龄事业。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健全养老设施和服务网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提升养老设施和网络服务功能。建立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和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提高对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和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福利机构,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展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省、市、县都建有示范性老年服务中心,城市街道社区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建立老年人服务站。
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残疾人医疗康复、生活保障、教育培训、就业、脱贫解困、托养、住房保障、服务设施、文化体育、助残环境等助残工程。把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基层、落到实处,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七、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把住房保障作为履行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加快建立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赁补贴制度,稳步扩大覆盖范围。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出台《河北省城镇住房保障办法》。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家庭50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五年累计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13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建设用地,要达到当年住宅建设用地总量的25%以上,并落实到具体地块,优先供应。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认真落实税费减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各地都要组建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公司,建立稳定的融资和房源筹集机制。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平,规范分配和使用管理。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重点解决享受抚恤补助的伤残军人、烈属、在乡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以及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的基本居住安全问题。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落实差别化的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健全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开放房地产市场,引进战略投资者。
八、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建立健全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努力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解决社会保障历史遗留问题。推动非公有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参加保险。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产品和服务。城镇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280万人、3570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
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为基础养老金纳入全国统筹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试点,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医疗、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
搞好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和管理。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准管理。完善各项社保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各类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省内无障碍接续。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完善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确保基金安全。
建立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家庭收入核算办法,科学制定保障标准,建立与物价增长挂钩调节机制和与全国同步增长机制,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标准,使其达到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新建150所敬老院,改扩建280所敬老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5%。
建立健全城乡救助体系。完善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政策,切实加强救灾救济、教育、司法、住房等专项救助。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机制。提高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加强孤儿养育机构建设,完成“儿童福利设施建设蓝天计划”,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大力兴办社会慈善事业,逐步健全慈善组织网络。
九、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省建设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动态监管。开展主要农产品种养基地环境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监控,依法划分并严格监管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质量检测和追溯管理制度,强化种养环节质量控制,规范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加大对食品集中生产加工区域、食品生产加工大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高风险点的监管力度。强化食品药品原材料购入、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产品出厂等重点环节的检验监管。加强对高风险药品生产企业和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码制度,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实施全过程实时监控。
加快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实现市、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全覆盖;加强重点食品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升改造省、市药品和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对基本药物和用于急救、维持生命医疗器械实行抽检全覆盖。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预警,预防食品药品质量问题的发生。开展药品质量标准研究评估,提高河北省药品质量标准。
严厉打击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加快食品药品安全地方立法,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严防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饮食放心无忧、用药安全有效。
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发挥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和行业协会职能,强化企业责任,完善食品药品诚信管理体系。整合各类管理资源,建立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经营保证、监测预警、社会监督、应急处理和责任追究机制。
十、营造蓝天碧水生活环境
改善城乡生活环境。实施城市“气(汽)化”行动,推进城市粉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强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以及餐饮业油烟的环境监管。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利用率,推进城市中水回用、雨洪水利用、生态补水等工程,建设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抓好城镇周边、乡村、交通干线和河渠两侧、水库周围等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和清洁家园行动。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机制,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工程试点。
严格水源地保护。实施严格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体系,健全水源地生态环境监察制度和执法体系。实施水源地安全防护、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制定完善水源地污染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估。加强南水北调沿线环境风险管理,确保用水安全。
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广农村集中连片供水,解决好194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专栏9 民生工程
1.扩大就业工程。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程,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程。
2.增收富民工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和分类管理制度建设,国有企业收益分享划转机制建设。
3.脱贫致富工程。整村推进工程,扶贫开发细胞工程,产业化扶贫工程,移民扶贫工程,“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程,社会扶贫工程,连片开发扶贫工程。
4.教育提升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高水平大学和强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工程。
5.医疗健康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建设,环首都医疗健身康复基地建设,应急冷背药品保障基地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省会体育中心建设,省自行车中心、省射击中心迁建。
6.人口计生工程。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少生快富工程,儿童友好家园建设工程,养老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工程。
7.安居保障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棚户区改造(危陋住宅区改建)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8.社保扩面工程。异地就医结算中心建设工程,工伤康复中心工程,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工程,五保供养建设工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搬迁工程,民政信息化建设工程(金社工程)。
9.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食品药品监督指挥系统建设工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工程,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工程。
10.蓝天碧水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程,造林绿化工程,城市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第十一章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适应社会结构变化、利益格局调整、公共需求增长的新形势,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建立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格局
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组织领导机制和地区、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完善社会管理组织网络。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加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建设。按照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加快组建专业社工队伍、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信息员、保安员、协管员、巡防队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力量,把社会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局面。
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
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管理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社会管理机制。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完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建立矛盾纠纷日常排查机制,构建全方位排查网络,提高对矛盾纠纷的预知发现能力。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建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切实规范信访秩序。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批评建议、协商对话等利益诉求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及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完善社会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扩大供给总量,提高服务水平,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行属地化管理,构建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多层次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改进公共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采用政府直接提供、政府购买、特许经营、委托代理、服务外包等方式,形成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格局。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全省居民平等享有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住房、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
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服务型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科教文卫类社会组织,着力发展民间慈善类社会组织。
积极推进政会分离。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将政府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分职能赋予社会组织,逐步减少、取消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限制,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表达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健全以社会组织章程为核心的自律和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以诚信为重点的信息披露制度,开展社会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专业水平,建设高素质的社会组织管理队伍。规范社会组织工作,提高社会组织的自律性和诚信度。建立完善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加强社会监督,提高社会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五、加快城乡社区建设
强化社区服务保障功能,把为民服务的工作渗透到社区各个领域。提高社区居(村)民的自治程度,使城乡社区成为协调民众利益、化解民众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效载体。
完善城市社区组织。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能力,倡导和睦相处、互助友善的社会风尚,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新平台。
依法推进村民自治。落实民主选举制度,使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依法有序进行,保障农民群众的选举权。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为重点,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形式,规范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建立健全以村务公开、民主政治、民主评议村干部为重点的村级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减少、缓解社会矛盾,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
六、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深入开展群防群治,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加强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提高科技防范水平。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加大政法维稳保障力度,深入推进环首都“护城河”工程建设。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加强国家安全宣传和教育,构建专群结合的国家安全防线,有效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军队非战争行动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武警现代化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军队、武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应急维稳和抢险救灾中的作用。
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政府立法、依法行政考核,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促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拓宽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表达途径。扩大基层民主,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认真执行侨务工作方针政策,做好侨务工作。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积极开展国防动员工作,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加强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抓好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等建设,依法保护国防设施,提高保障和综合防护能力。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做好优抚安置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八、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坚持安全发展,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健全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及重大危险源普查监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政府监管职能,严格安全生产目标控制、考核、督办和责任追究。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完善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推广先进、适用安全技术装备。推广和普及高危行业一线作业人员急救培训,强化安全监察执法,完善协调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落实企业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加强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尾矿库重大隐患综合治理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治理,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完善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援助、咨询和服务机制。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
专栏10 社会管理和创新工程
1.平安河北工程。环京“护城河”工程,应急平台及重大危险源普查监控系统建设工程,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训练基地)建设工程,尾矿库重大隐患综合治理工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治理工程。
2.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天网覆盖工程,应急处突响应工程,实有人口知晓工程,危爆物品掌控工程,排查化解工程,立体防控工程,虚拟社会管理工程,民生服务工程。
第十二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弘扬燕赵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全省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营造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氛围,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行为规范。加强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方式,加强对重要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文化的表现力和传播力。
培育新河北人文精神。继承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充分挖掘利用河北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资源,培育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和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激发人民热爱河北、建设家乡的热情。
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集体主义和公民意识教育,推动形成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营造全社会重视文化、崇尚文化的浓厚氛围。高度重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保持文化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和现代生活,建设社会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培育引导,激发人们对文化生活、文化消费、文化素养的自觉追求。
二、着力推进文化创新
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立足燕赵文化积淀,传承河北人文精粹,突出时代精神,组织创作更多具有燕赵风格、现代河北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打造文化品牌,使文化产品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对具有重大影响的鸿篇巨制给予支持,在舞台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方面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对获得重要奖项、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和团队实施重奖。把培养文化人才纳入省人才专项计划,加大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文化企业和单位改革。推动文化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支持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上市融资,打造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把文化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建立文化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和共享,打破体制、区域、所有制壁垒,推动文化行业相互协作、共赢发展。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水平。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文化设施网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城镇文化功能和文化品位。抓好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省群艺馆、河北文化艺术中心、省美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省科技馆新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施清皇家建筑、大运河、长城、大遗址等文物保护项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和传习所建设,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加强遗产资源收集,加快省档案馆新馆项目建设,推动市、县级档案馆建设,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和开发利用。实施古籍保护工程,加强珍贵古籍数字化建设。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抓好文化先进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农村文化之星”三项创建活动。健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河北省民俗文化节、“高雅艺术下基层”、“彩色周末”等活动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数字图书馆和博物馆等网络文化服务,组建全省图书馆联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加强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四、加快培育文化支柱性产业
发展壮大优势文化产业。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档次、壮大实力的原则,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文化用品设备生产等重点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抓好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和品牌保护,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更多的“河北创造”,力争每个设区市有一个特色优势文化产业、一个知名文化品牌。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实施“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工程,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研发、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生产、传播和服务模式创新,开发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打响“河北文化周”等文化品牌。
抓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布局、链式拓展,加强文化产业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及文化产业带建设。做大做强石家庄、保定动漫产业国家基地和吴桥杂技大世界等文化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承德“鼎盛王朝”、山海关古城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争取建成1-2个国家文化产业园。推动大型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力争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分别超过100亿元,培育一批总资产超50亿元的民营文化企业。省级文化产业园区享受省级工业聚集区同等优惠政策。实施银企融合工程,组建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企业担保公司,搭建融资平台,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专栏11 文化事业产业重点工程
1.文化精品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燕赵文库》重大出版工程,“冀版精品出版”工
第四篇: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奋斗目标
第三章实施“四个一”战略重点带动并活跃发展全局
一、加快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二、加快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三、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
四、加快培育千亿元级重点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
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
四、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五、增强农业服务保障能力
第五章调整工业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大规模改造提升制造业
二、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第六章拓展新领域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二、做大做强旅游业
三、大力发展金融业
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
五、培育壮大会展业
六、扶持拓展服务外包业
七、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第七章鼓励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一、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引导民营企业聚集发展
第八章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发展上水平出品位
一、构建城镇化新格局
二、推进城市发展上水平出品位
第九章坚持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健全城乡良性互动机制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三、扎实推进新民居建设
四、推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第十章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二、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三、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五、加快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
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七、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八、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九、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省建设
十、营造蓝天碧水生活环境
第十一章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建立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
三、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五、加快城乡社区建设
六、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八、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第十二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着力推进文化创新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加快培育文化支柱性产业
第十三章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建设创新型河北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三、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第十四章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二、提升能源保障水平
三、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第十五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强度
三、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四、坚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
五、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十六章提高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
二、打造出口竞争新优势
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
第十七章打好改革攻坚战建立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二、加快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三、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四、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第十八章健全规划保障机制推进规划有效实施
一、加强规划分类指导和协调衔接
二、抓好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落实
三、以求真务实作风保障规划实施
四、完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五、建立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11-2015年。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集中精力谋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预计达到2000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47万元提高到2.8万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41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和2.6倍。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0亿元,是2005年的3.5倍;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850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以上。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等沿海重点开发地区加快建设,进入了大规模聚集生产要素阶段。
———城镇面貌呈现新变化。深入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三年打基础”工作圆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城镇化率由37.7%提高到45%左右。
———农业农村工作得到新加强。农业税全部取消,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收,2010年总产量接近600亿斤。蔬菜、果品、畜牧等优势产业稳定增长,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达到3000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4万人。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民航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机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客吞吐量增长6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2172公里,达到4307公里,跃居全国第二位;铁路通车里程新增400公里,达到5300公里;黄骅综合大港开航,全省港口吞吐量突破6亿吨。电力装机新增1672万千瓦,达到4215万千瓦。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引黄入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26%。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取得重大进展,河北钢铁、冀中能源、河北港口等大型企业集团成功组建,整合重组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削减。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省财政直管县(市)试点达到92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五项重点任务有序实施。文化、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完成15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70.7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0%和13.9%。五年新增国家级开发区4个,对内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合作继续深化。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7.8%和58.3%。五年间城镇新增就业26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为43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
———和谐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重大疾病预防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文化事业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城乡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了新提升。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4‰以内。平安河北建设成效显著,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政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强化,安全生产事故有所下降。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灾减灾、气象、测绘、档案、人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地方志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如期实现。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日益显现的发展活力、创造积累的发展改革经验,为“十二五”时期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内外形势“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势不可挡,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趋势势不可挡;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及金融安全的斗争更为复杂,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区域经济合作加速推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经济社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相当突出,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二)面临的机遇
纵观国内外形势,我省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有利于承接吸纳京津先进生产要素,把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势。二是我省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即将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有利于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规模聚集生产要素,加快形成新的经济隆起带。三是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有利于发挥京广、京九沿线地区既有优势,加快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四是国内产业和资本转移呈加速趋势,有利于我省发挥综合优势,通过开展战略合作,加快发展步伐。五是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我省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六是我省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形成了政通人和、人心思进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增强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困难与挑战
在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我省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一是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节能减排压力大,发展方式粗放问题依然严重。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专业人才短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资源支撑能力减弱,生态环境容量不足,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四是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中城市数量少且功能不够完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能力不足。五是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处于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目标跨越的发力期,面临着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双重任务,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打造冀中南经济区,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工业(产业)聚集区、开发区和大型企业集团,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提高创新能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进程,努力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十二五”时期,最根本的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在新一轮竞争和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坚持下大气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下大气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坚持下大气力统筹区域发展,推动省内不同区域优势互补、协作互助、良性互动。坚持下大气力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抓好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下大气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形成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环境。坚持下大气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与晋蒙等地区经济协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下大气力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下大气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办好社会建设方面的实事,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下大气力统筹兼顾,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践中要切实把握以下原则:
———注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前瞻性。既要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好势头,又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思路和重大政策。
———注重速度与效益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必须更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注重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统筹性。既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又要坚持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注重投入与产出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
———注重沿海开发与内地发展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互动性。坚持把沿海地区开发建设摆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同时统筹推进内陆地区开发开放,逐步构建沿海与内陆地区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注重投资与消费、出口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均衡性。既要保持合理投资规模,更要注重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同时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注重经济与社会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全省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
———注重民生与稳定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和谐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奋斗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8.5%左右,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钢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重要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些领域形成明显优势,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左右。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重点园区和大集团。城镇化率达到54%,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位,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突破一批关系产业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资源环境的关键技术,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77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280万人,农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3‰以内。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达到国家要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42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7%,森林覆盖率达到31%,森林蓄积量达到1.4亿立方米。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重点流域水质及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增强。多元、立体、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运输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水、电、油、气管网等设施日趋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5%;就业压力明显缓解,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公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第三章实施“四个一”战略重点带动并活跃发展全局
把加快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强力推进“一圈一带一区一批”建设,打造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形成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加快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推进环首都“14县(市、区)4区6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环绕首都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为京津搞好服务,全方位深化与京津的战略合作,承接京津资金、项目、产业、人才、信息、技术、消费等方面的转移,形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点在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4市近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三河、涿州、怀来、滦平等14个县(市、区),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示范、现代物流等四类园区,发展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等六大基地,逐步把环首都地区打造成为经济发达的新兴产业圈、绿色有机的生态农业圈、独具魅力的休闲度假圈、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圈、舒适宜人的宜居生活圈。
力促环首都四个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承德市充分发挥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休闲旅游、钒钛制品、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现代农业等,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国家钒钛产业基地。张家口市充分发挥产业基础、旅游资源等优势,着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矿产精深加工等,建设京冀晋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廊坊市充分发挥区位独特和信息产业等优势,着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科技孵化、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等,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城市。保定市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低碳城市试点等优势,着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京南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二、加快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推进沿海“11县(市、区)8区1路”建设。充分发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开放带动,促进重大生产力布局向沿海地区集中。在近海临港、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昌黎、丰南、黄骅等11个县(市、区),以及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等8个功能区,以滨海公路为纽带,加速构建沿海经济隆起带。着力建设一批高标准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强化沿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环渤海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临港产业带。着力建设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滨海休闲度假景区,重点抓好北戴河新区、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渤海新区滨海滩涂公园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滨海风光旅游带。着力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重点治理点源面源污染,加强滩涂和重要湿地保护,形成海蓝地绿的海洋生态带。着力提升唐山、秦皇岛、沧州三个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建设唐山湾国际生态城、黄骅新城、北戴河新区三个滨海新城,强化城市间功能对接和互动发展,形成以三个中心城市和三个滨海新城为核心,一批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为节点的滨海城市带。
加大沿海中心城市开发开放力度。唐山市充分发挥省域中心城市优势,着力发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港口物流、新型建材、滨海旅游、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海洋经济等,打造综合性贸易大港和世界级精品钢铁基地,建设科学发展的示范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面向东北亚的对外开放窗口。秦皇岛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搞好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港口物流、数据产业、服务外包、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和重大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依托北戴河新区建设国际知名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成现代化滨海旅游宜居城市。沧州市充分发挥沿海和历史文化优势,高标准建设综合大港和临港工业园区,着力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精品钢材、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经济等产业,努力形成环渤海地区重化工业基地和冀中南及纵深腹地的出海通道,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
三、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
推进冀中南“1中心2轴3基地18县”建设。充分利用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有利条件,发挥交通和产业基础优势,以石家庄为中心,强力推进大西柏坡、正定新区、临空港产业园区、东部新城建设;以京广(京珠)、京九(大广)复合交通干线为两轴,促进生产要素加快集聚;以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三个产业基地为重点,培育冀中南经济增长新优势;以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大两轴沿线的正定、宁晋、武安、冀州等18个县(市)开发开放力度。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先行,加强冀中南地区与京津、黄骅港的通道连接,加快邯黄铁路建设,谋划建设京九客运专线河北段、邯黄高速公路,促进生产要素加快集聚。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把冀中南经济区建设成为我省新兴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形成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做大做强冀中南中心城市。石家庄市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以大西柏坡建设为重点,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以建设高标准产业园区为重点,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卫星导航、通用飞机等高端制造业基地。推动组团城区同城化进程,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和京津冀第三极。衡水市发挥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生态旅游等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邢台市发挥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煤盐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等产业,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冀晋鲁地区重要节点城市。邯郸市充分发挥省际区位、历史文化和矿产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煤化工、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等产业,巩固提升冀晋鲁豫接壤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四、加快培育千亿元级重点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
着力建设重点园区。全面优化创业环境,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层次高、总量规模大、关联程度紧、辐射带动强的园区,力争有十个以上开发区或工业聚集区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秦皇岛开发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服务等产业,建设环渤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廊坊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服务外包等产业,打造国家一流开发区。保定高新区,重点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新型储能材料、输变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建设我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基地。石家庄高新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建设国家创新型高新区和生物医药基地。邯郸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家电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建成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唐山动车城,重点发展高速动车、城轨客车、城际列车等,形成以动车组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燕郊开发区,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产品、电子专用设备及材料、平板显示、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等,打造北方重要的信息产品制造中心。保定长城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常规动力汽车及零部件,打造集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汽车制造基地。定州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煤化工、食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产业,建设国内一流的微型车基地、焦化基地和液态奶生产基地。迁安西部工业区,围绕钢铁及深加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乐亭新区临港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能源等临港产业,建设船板生产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力争新培育十个以上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开滦集团,煤炭产能超过1亿吨,积极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冀中能源集团,煤炭产能超过1亿吨,加快发展制药产业,培育壮大航空产业,总销售收入实现翻番。长城汽车集团,重点增强汽车研发及整车制造能力,建设保定、天津两大制造基地,形成200万辆产能。新兴铸管集团,做大做强钢铁、管件、机械和轻工等产业,保持球墨铸铁管在世界领先优势。美的邯郸基地,加快空调、冰箱、洗衣机等项目建设,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新奥集团,进一步做大城市燃气,积极发展新能源、能源装备、生物化工等产业。中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进一步增强原油炼化能力,积极谋划100万吨乙烯项目,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晶龙实业集团,大力发展太阳能单晶硅和微电子材料单晶硅,打造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制造企业。英利集团,继续做强光伏、电子级硅材料、大储能等产业,打造国际一流的新能源企业集团。旭阳化工集团,重点发展焦化产品深加工,构建煤化、石化、生化、盐化等多元组合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总体要求,培育一批吨粮市和吨粮县,着力建设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搞好田间排灌渠系、农田林网和土地平整等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优质化水平,大幅提高粮食单产。加大对产粮大县(市)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增强核心区对全省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
实施粮食增产计划。加快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工程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计划,推进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农机农艺有效结合,建设一批粮食科技示范区和万亩高产示范方,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建设黑龙港优质大豆产业带,黑龙港、太行山和冀北优质杂粮产业带,冀东、冀中南优质油料产业带,黑龙港优势棉花产区。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棉花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水产品产量达到160万吨。
二、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做大做强畜牧业。巩固畜牧业在农业的主导地位,做强奶牛、生猪和蛋鸡等三大优势产业,提升肉鸡、肉牛、肉羊等潜力产业,加快良种繁育基地、优质饲草饲料基地建设,推进集中饲养、规模饲养、绿色饲养,完善畜产品检测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沿海出口型、山坝生态型、城市周边集约型优势养殖带。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8%。
做大做优蔬菜业。按照扩规模上设施、创品牌拓市场、提质量增效益的要求,扩大设施菜、错季菜、品牌菜和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提高设施蔬菜和绿色蔬菜比重。在全省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支持环首都24个示范县上规模、调结构、创品牌,建设环首都优质蔬菜生产带。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500万亩,设施菜比重提高到60%以上,京津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做优做特果品业。以突出特色、适地适树、规模发展为方向,加快果品结构调整和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支持赵县、深州、乐亭、涉县等68个果品重点县推行品种改良、树体改造、矮化密植栽培等技术和标准化生产,高标准建设梨、苹果、葡萄等八大特色优势果品基地,力争果品基地面积达到2500万亩,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5%以上。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
壮大龙头企业。立足做强优势产业,支持粮油、蔬菜、肉蛋奶、果品等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品牌培育和市场扩张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知名品牌100个,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20家、超100亿元企业10家。
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一产增加值比例达到1.2∶1。
四、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园艺业和农村服务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落实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切实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促进政策,加强农民进城就业信息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使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合理确定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农业补贴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依法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存量,在增加集体财富的同时,使农民从农村资源和集体财产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使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五、增强农业服务保障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机具的研发和推广步伐。大力培养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服务人才。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科技示范户达到30万户。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机耕道等田间工程,推广农业节水综合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培肥地力技术。推进种植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高养殖业安全、卫生装备水平。
加强农业标准化、市场化建设。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行统一的行业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具有地理标识农产品生产。建立安全可靠、服务便捷的农资经营网络,建设环京津及区域性蔬菜配送中心、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重点建设200个大型农产品市场,推动200家超市或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产销对接。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落实到县、乡,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重视和加强草原建设与保护,合理养护和利用渔业资源。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推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技术,形成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搞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发展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构建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农技推广机制。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农、林作物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大规模开展统防统治行动。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监测,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开发“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第五章调整工业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把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跨越。
一、大规模改造提升制造业
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现阶段调整结构的首要任务,加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引导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传统制造业布局,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努力实现传统制造业由大变强、上档升级。
钢铁工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整合重组的原则,以减量、提档、整合为重点,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设备大型化、高技术化,实现内陆存量压减并向沿海和资源富集地区转移。支持河北钢铁、首钢集团等大型钢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托管、收购等形式,重组地方钢铁企业,形成规模分别超过5000万吨、3000万吨,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3000亿元、2000亿元的两家特大型钢铁集团。鼓励其他地方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形成1-2家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全面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整体实力。建设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可循环钢铁新工艺及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建设曹妃甸精品钢、京唐港造船用钢、黄骅港优特钢三大临港基地和承德钒钛制品基地。支持河北钢铁优质板材、优质建筑材和钢结构用材系列化配套改造。钢铁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设钢铁强省。
装备制造业。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思路,围绕交通装备、能源装备、工程装备、专用设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和基础产品等领域,形成一批整机带动能力强、配套体系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交通装备,支持长城汽车乘用车和河北长安微型车等扩能力、上水平,推进邢台、曹妃甸、邯郸等商用车项目建设,加快山海关修造船基地和船舶配套产业园建设,开展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前期工作。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盾构机、旋挖钻机、煤矿装备等产品,抓好宣工工程机械产业园、唐山住友工程装备工业园等项目建设。专用设备,重点发展冶金设备、水泥设备、纺织设备、农业装备等,抓好首钢大厂装备基地、中钢邢机冶金轧辊项目建设。形成1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10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的装备制造聚集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石化工业。按照扩大规模、集约集聚、延伸链条、循环发展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力争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石油化工,加快建设石家庄炼化、华北石化两个千万吨炼油项目;积极推进曹妃甸大型石化基地、中海油中捷石化大型炼化一体化、中石油华北石化百万吨乙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中石化沧州炼化分公司500万吨炼油填平补齐、石家庄40万吨己内酰胺二期扩建项目,全省原油加工能力力争达到4000万吨。煤化工,提高煤焦化,发展煤气化,适时发展煤液化,加快建设冀中南和冀东煤化工基地,谋划建设甲醇制烯烃项目。盐化工,推动纯碱、烧碱、PVC树脂等传统优势产品上档升级,延伸产业链;支持以海水淡化为龙头,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宁晋井矿盐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大型盐化工项目。精细化工,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塑料加工助剂、高端涂料、染料等,促进原料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石化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
其他传统优势产业。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步伐,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品牌美誉度好、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建材建筑业,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积极发展水泥构件等延伸产品,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玻璃、玻璃深加工等,做大做强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建筑企业,打造河北建筑知名品牌。轻工行业,重点发展新型塑料制品,延伸皮革制品产业链条,开发厨房用具、电动工具等高附加值金属制品,推动家具产品升级。纺织服装,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产业,重点发展高档面料、产业用纺织品等,加快培育名牌服装产品,终端产品比重达到30%以上。食品工业,重点发展粮油、肉禽、乳品、饮料、方便食品等行业,提高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二、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集聚发展的思路,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组织实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深化战略合作,着力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能源产业。保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巩固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加强前沿核心技术研发和系统技术集成,以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链条为重点,努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太阳能光伏产业,抓好保定、邢台等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建设,提升保定英利、宁晋晶龙、廊坊新奥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在张承地区建设一批1万千瓦规模以上的光伏电站。风力发电产业,以中航惠腾、天威风电、国电联合动力、中钢邢机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风电叶片、风电整机产业化基地,力促张家口、承德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等重大项目投产运行,促进秦唐沧沿海及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智能电网,重点推进分布式电网技术、微网技术等研究开发,大力发展新能源并网及控制、智能化电网储能等产品。新能源汽车,重点加强引进与合作,推进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等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环卫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新一代信息产业。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加快推进通信网络设备、物联网、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云计算等产业发展,支持建设廊坊、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四大信息产业基地。通信网络设备,重点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卫星导航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元器件、功率器件等配套行业集群式发展。物联网,重点推进射频标签、新型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加快中电科河北物联网产业基地等五个基地建设。平板显示,重点支持液晶材料、液晶模块、液晶屏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半导体照明,重点支持全光半导体照明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加快产品在照明、背光源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软件与信息服务,重点支持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开发推广,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云计算,依托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等,重点发展海量数据存储、灾备等云计算基础服务平台。在环首都地区建设为国家机关、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等提供服务的大型信息存储产业园区,形成行业聚集效应,带动数据存储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以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龙头,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发展,努力在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发方面实现突破。生物医药,重点发展重组蛋白药物、多肽类药物、新型疫苗等,支持先进剂型制剂、创新药物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中药现代化。生物农业,加强育种平台和繁育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优质高产农作物和林果、花卉等新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生物制造,重点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等产品,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在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应用。
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及客车、城轨交通等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加强高铁动车基础配套体系建设,培育一批配套企业,努力把唐山动车城打造成为世界级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核电及输变电装备,重点扶持秦皇岛哈动力百万千瓦核岛主设备研发制造,保持保定天威集团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积极发展通用飞机及航空配套装备以及先进临床诊断、医学监测等医学工程装备,深海作业、海洋油气开发等海洋工程装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加快石家庄通用航空、张家口直升机等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非晶材料、稀土材料、特种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质特种钢、新型合金、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大力推进太阳能级光伏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化合物电池材料、薄膜光伏电池材料等新能源材料。提升器件级单晶硅、锗硅混合单晶等电子材料的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推进高效电机、智能控制节电装置等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发展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环保技术和产品。积极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和再制造利用技术。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推广能源合同管理新模式。
海洋经济。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工业、海洋养殖、海洋运输、海洋能源、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加快曹妃甸、渤海新区海水淡化基地建设和发展,推进秦唐沧沿海及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重点推进海藻蛋白类、多糖类、维生素类活性物质规模化提取技术研究,促进海洋生物柴油、海藻多糖药用胶囊等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化。
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力争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后续支柱产业,新材料、海洋经济成为先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三、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研发设计水平。推广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在研发设计各环节的应用,加快构造网络化、协同化的工业研发设计体系,促进产业的技术融合,提高创新资源的集合效率。
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生产装备数字化。在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加快普及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装备制造业生产设备的数控化和自动化,推广精益生产等先进生产方式,加强其他传统行业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在重点企业基本普及综合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系统。
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广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计算机决策支持等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渗透融合,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顺应产业集中、集约、集聚的发展趋势,推动项目向园区投放、企业向园区集中、创新要素向园区汇聚,着力建设一批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工业聚集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每个设区市在城市周边重点规划建设3-4个园区,每个县城周边规划建设1-2个园区。其中,每个设区市重点培育1-2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开发区或工业聚集区,3-5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
加强各类园区产业组织体系建设。搭建支撑能力强的研发、设计、咨询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技术装备先进、产品链条完整、协作配套体系完善的企业群体,建设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销售服务、信息服务保障网络,初步建成一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园区、一批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园区、一批以特色优势产品为主的园区,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名牌和区域品牌。
第六章拓展新领域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
把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按照扩大规模、拓宽领域、提升功能、创新业态的思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和社区的服务业,构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切实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为重点,积极构建国内外联通、京津冀一体、沿海与腹地互动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打造环首都物流产业带。在涿州、三河、香河、广阳、固安、怀来、丰宁等环首都一线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城市配送型、农产品供给型、空港服务型现代物流园区,使之成为承接北京物流外置的载体,满足北京市场供应的基地,连接北京及全国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
畅通冀东和冀中南物流通道。完善“东出西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以唐山港、秦皇岛港为龙头,覆盖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市,连接内蒙、晋北、西北等纵深腹地的“冀东物流通道”;以黄骅港为龙头,覆盖沧州、衡水、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市,连接晋中南、鲁西北、豫北等广阔腹地的“冀中南物流通道”。
建设物流产业聚集区。依托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及石家庄空港等,加快建设海港、空港、内陆港等交通枢纽型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大型骨干企业,以订单为纽带,建设钢铁、煤炭、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基地型物流集聚区。依托白沟箱包、安平丝网、肃宁皮毛等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商贸集散型物流产业聚集区。
加快发展专项物流。重点发展煤炭、钢铁、医药、建材、邮政等专项物流,积极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冷链物流,完善粮食现代物流,培育发展国际物流业务,谋划建设临港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型内陆港。
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实施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联动”示范工程,引导、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支持邯运、沧运等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搭建大型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关联方结成战略联盟。
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加快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推广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物流设施和装备,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等物流新技术,推广普及自动识别、数据交换、卫星定位、智能交通、不停车收费等物流信息技术,积极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
二、做大做强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独特的优势,整合资源,建设名胜景区,打造精品线路,强化区域合作,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构建“一极、两城、两带、十二区”旅游大格局。培育省会石家庄旅游增长极,将石家庄打造成为冀中南旅游中心城市,将承德和秦皇岛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两环”优势,建设一批休闲旅游产业聚集区,形成环京津和环渤海两个休闲度假旅游带。构建石家庄大西柏坡红色旅游、保定温泉度假村等十二个旅游产业聚集区。
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以精品化、品牌化为方向,综合运用科技、文化、创意等手段,打造100个主题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活动内容丰富、文化品位较高、市场吸引力较强的景区。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低空航空旅游等新业态,构建富有河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以大项目促大投入、大发展,每年实施100个以上重点项目,5年累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加快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竞争力强的大型旅游集团,引进一批海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投资机构等战略投资者,做强旅游发展主体。
强化旅游品牌宣传。搞好重点旅游目的地策划包装,打响红色旅游、皇家旅游、海洋旅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五大品牌,塑造河北旅游整体形象。办好节庆、论坛、会展、招商、体育赛事、文化交流等营销活动,推出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
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制定实施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集宣传促销、导游、咨询、预订、投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应急救援、公共医疗、卫生检疫防疫等安全救助体系。
三、大力发展金融业
充分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努力将金融业培育成战略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左右。
壮大金融市场主体。重点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来我省设立中国总部、分支机构或出资设立法人机构,力争有1-2家外资银行落户河北。建设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重点金融街区,吸引国内外金融分支机构和地区总部入驻,力争金融后台服务、数据备份中心和培训等机构达到100家,形成集聚发展优势。加快中国工商银行后台服务中心(石家庄)建设进度,引导设立服务于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金融机构。
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增设分支机构,在全省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50%。鼓励县级和市级农村信用社联社加快股份制改造,争取40%的县级联社改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发挥现有省级投融资平台作用,重点支持河北建投、省国控担保等集团发展。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平台建设。加快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建设,争取50%的县(市)各建成一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00家。支持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发展创业投资。
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培育后备上市企业资源,争取100家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展,探索市政建设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试点。推动期货交易所在河北设立焦炭焦煤、钢铁、有色金属、粮食等期货交割库。
加快发展保险市场。积极推动“三农”保险,加快养老、医疗和责任保险发展,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扶持力度。组建省属法人保险机构。实施“绿色保险”工程,建立“曹妃甸保险服务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推进“保险信誉”工程,切实解决理赔难问题。实施“保险护城河”工程,将责任保险纳入全省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
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进程。深化与国家金融机构合作,在京津周围谋划建设金融聚集区、金融服务区。打造区域金融合作共同体,推动京津冀同城支付结算系统、征信系统、产权和票据市场一体化。
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
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高标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培育中心商圈,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和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发展“农超对接”,力争农家店覆盖80%的行政村,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60%以上。
建立业态多元的现代流通格局。努力构筑环首都、环渤海、冀中、冀南四大商圈。通过股权置换、上市融资等方式,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培育8家企业进入全国零售百强、5家进入全国连锁百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商品市场,重点建设100个区域性工业品市场。推动知名市场延伸产业链条,打造集商品研发和生产、品牌展示、信息发布、价格形成、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采购交易平台。
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和夜经济。建设提升一批档次高的主题功能商街,培育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名品名店,打造一批效益突出的演艺品牌,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商业企业,形成吃、喝、住、游、购、娱、体、美、学、医等一体化的假日经济和夜经济产业链,培育100个特色夜消费市场。
五、培育壮大会展业
优化会展业战略布局。构建以石家庄为“一核”,唐山、秦皇岛、廊坊、邯郸、沧州为“五极”,张家口、承德、保定、衡水、邢台为“多点”的会展业空间格局。做大做优综合性会展,完善提升专业性会展,丰富文化节庆活动,努力形成各具特色、层次多样的会展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完善会展场馆设施,建设国内外一流的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新建张家口文化会展中心,改造廊坊、唐山等国际会展中心,提升场馆服务功能。
拓展会展产业链。培育市场主体,引导和鼓励各类经济实体组建会议、展览、咨询公司,引进国内外著名展览公司来我省合资合作,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竞争力强的龙头会展企业。以名牌展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信息咨询、项目策划、公关营销、展览设计、装饰装修、展品运输、商贸洽谈、网络会展等现代会展服务业,提升会展服务专业化水平。
发展具有河北特色的品牌展会。精心办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曹妃甸临港产业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承德)国际旅游文化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筹备中国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全面提升陶瓷、丝网、羊绒、皮草、箱包、家具、动漫等专业博览会的档次和水平,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贸会展品牌。组织好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崇礼国际滑雪节、怀来葡萄节、张北草原节、沧州国际武术节、邯郸中国(永年)太极国际峰会等节庆活动。
六、扶持拓展服务外包业
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和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等有利时机,结合制造业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和机关事业单位改革,鼓励和引导我省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参与国内外产业链分工,促进我省服务外包业加快发展。
加快推进服务环节外包、剥离和转型。鼓励大型企业研发设计、物流采购、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管理咨询等业务剥离,组建专业化的服务企业或业务外包。推动机关和事业单位车辆配备、会议会务、物业管理、人员培训等后勤服务外包。鼓励高技术制造、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加快从传统服务向更高层次的研发设计、市场分析、流程设计、管理策划方向发展。
重点培育信息、客服、影视、设计等服务外包业。推进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和辅助决策外包的技能培训和软件研发,重点开拓信息服务、金融、物流、医疗、法律、动漫、研发设计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业,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的服务外包。
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加快廊坊、秦皇岛、保定等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服务外包基地。依托科研院所和各类园区,吸引和承接著名跨国公司转移服务外包业务,着力培育1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4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5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家省级服务外包示范企业,服务外包出口额达到10亿美元。
七、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城市按照每百户2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省90%的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80%以上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农村按照每千人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70%的乡镇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服务功能覆盖全省60%的行政村。鼓励各类组织、单位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构建方便、舒适的生活服务圈,优先开展老年人(残疾人)居家养老服务、托老(残)服务、病人看护、家庭保洁、家教服务等家政服务,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建设联通市、县、乡的网络平台,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社区智能呼叫中心,形成“一键通”呼叫服务网络。
第七章鼓励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活跃经济全局的战略位置,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民营经济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一、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对注册登记以及变更注册登记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免收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引导民间投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依法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租赁融资、项目融资等多方式的直接融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拍卖等融资服务机构。进一步强化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帮助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增强发展后劲。
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开展有利于发展经济、繁荣市场、增收富民的各种创业活动;符合规定的经营活动,平等享受税收、贴息、担保、贷款、就业服务等优惠政策。完善民营经济法律服务组织,建立网上法律咨询平台和服务热线,继续开展“金色阳光行动”,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和激发全民创业热情。
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抓好担保机构建设。以国控担保集团公司为主体,做大省级融资性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直接担保和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资本金总额增加到100亿元;以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主体,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适当开展直接担保,资本金达到10亿元;以国富担保公司为主体,为“三农”项目提供直接担保,资本金达到5亿元;依托省供销社的新合作投资担保公司,打造面向农村流通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型担保公司,资本金达到3亿元,形成省级4家担保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融资担保体系。做强市级担保机构,各设区市至少建成1家资本金规模1亿元以上的区域性核心担保机构。做实县级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达到5000万元以上。支持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担保机构开展再担保业务。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本金总额达到300亿元以上,形成1500亿元的融资担保能力。县级以上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偿。
搭建创业平台。采取政府引导、多方投资等方式,利用各类产业园区、规模较大的闲置厂房和场地,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和各类服务,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2个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立省中小企业创业指导中心,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创业辅导服务网络,扩大创业辅导师(员)队伍,为民营初创企业提供公益性创业辅导服务。省、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平台建设。
支持科技创新。认真落实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民营企业在技术认定、技术创新资金和工业设计奖励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由当地政府予以奖励,并优先安排科技项目。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促进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加强民营经济组织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建成100个省级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全方位推进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培训,特别是加强民营企业家培训。每年选送100名民营企业家到国内外高校或专门机构进修,集中培训1000名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专题培训10000名小企业经营管理者。
完善信息服务。加强面向民营企业的信息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产、供、销、科技、人才等方面信息,强化民营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及时发布行业景气指数,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注重发挥各类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其自身优势,广泛收集、分析整理有关市场行情、行业走势,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三、引导民营企业聚集发展
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每个县(市、区)都要形成1个以上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开展“百强民营企业”和“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帮扶活动,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联合重组,逐步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规模效益明显、行业领先的优势企业(集团)。到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翻番,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0%以上。
第八章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发展上水平出品位
巩固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成果,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上水平,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优化城市布局,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符合河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构建城镇化新格局
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建设京津冀地区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构建“两群一带”城市空间格局。
培育壮大城市群。发挥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4个中心城市环首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优势,积极整合区域资源,切实加强与北京在资源配置、职能分工、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衔接协调,强化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构建环首都城市群。加快提升唐山、秦皇岛、沧州中心城市功能,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园区,强力推进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沿海新城(新区),着力构建沿海城市带。发挥省会石家庄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和强化邯郸在冀晋鲁豫接壤地区经济中心地位,壮大邢台、衡水规模和实力,加快冀中南城市群发展。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整合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资源,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同城化发展。做大做好石家庄、唐山两大省域中心城市,强化龙头地位,壮大规模,率先发展,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均达到300万人以上,成为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要增长极。发挥其他9个设区市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壮大城市规模,2015年邯郸、保定2市城市人口分别达到200万人以上,廊坊、张家口、秦皇岛、沧州4市城市人口分别达到100万人以上,邢台、承德、衡水3市分别达到90万人、80万人、60万人以上。沿海地区统筹港口、港区、港城空间资源,加快建设曹妃甸生态城、黄骅新城、北戴河新区、乐亭新区等新城(新区),积极培育沿海新兴区域中心城市。
壮大提升中小城市。优先培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带动作用强的县级市和县城,打造一批高品质的中等城市。到2015年,任丘、迁安、定州城市人口达到50万人,武安、遵化、辛集、霸州等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带动县城扩容升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标准小城市,20万人以上的县城达到40个。
建设一批特色重点镇。偏远山区和规模较小的县,重点发展县城;其他县(市)培育1-2个重点镇,着力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塑造特色,提升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到2015年,国家和省培育的55个重点镇,人口规模全部达到3万人以上。
二、推进城市发展上水平出品位
围绕建设繁荣舒适的现代化城市,全面推动城市环境质量、聚集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管理服务上水平,真正把城市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高地、生态宜居幸福家园。
城市聚集能力上水平。加快优质产业、先进生产要素、优秀人才聚集,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切实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分区,突出现代产业支撑,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形成城市独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设区市主城区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别是黄金地段、金角银边,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金融保险、节庆会展、服务外包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商贸流通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重点打造一批城市商业中心区和与总部经济相结合的高端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商业示范社区和商贸综合体,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和夜经济,形成设施完备、业态丰富、方式先进、充满活力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产业园区增强聚集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功能,城市新区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县城注重发展服务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城市环境质量上水平。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城市。紧紧抓住影响大气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大防治力度,设区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县级市、县城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不断提高饮用水水质,确保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强力推进城镇污染减排工程,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并达标运行,城市建成区内河流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全面推进城镇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设区市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县(市)城(区)达到90%。全面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园林城市。
城市综合承载力上水平。按照现代化城市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打造畅通城市,构建以快速、大运量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路网结构,加强智能交通管理,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石家庄、唐山、邯郸率先发展轨道交通。加快集中供热、管道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民防空等防护工程和重要目标防护措施,基本形成功能齐全、运行可靠的市政设施体系。加快城市防灾减灾生命线系统建设,提高有效应对水灾、火灾、震灾、雪灾、疫情等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城市居住条件上水平。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加快城中村、旧居住区、棚户区改造,设区市现有建成区范围内城中村、棚户区基本完成改造任务,旧居住区基本完成房屋整修和环境整治等改造任务。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社区服务中心及配套公共社会管理设施建设。优化旧城城市功能结构,合理调控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按照合理服务半径,规划建设好小游园、小停车场、小超市、小市场、小餐厅等,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生活。
城市风貌特色上水平。充分挖掘和体现城市自然、历史、人文元素,塑造建筑风格独特、文化特质鲜明、个性魅力彰显的城市风貌。明确城市特色定位,编制城市风貌规划,完善实施公共设施、综合交通、城市水系、景观风貌以及城市有形文化等重点专项规划。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城镇历史文脉,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在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打造一批精品工程、标志性建筑和特色街区,充分体现城市个性和文化底蕴。
城市管理服务上水平。坚持建管并重、综合治理,以精细化、标准化为核心,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建设管理理念,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指导、规范和调控作用,规范规划编制和审批法定程序,加强规划实施监管,严格执行规划委员会、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制度。实施城市管理进社区工程,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第九章坚持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一、健全城乡良性互动机制
积极探索和健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
坚持城乡等值化发展。完善城乡一体发展的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保障机制,以工业化带动城乡等值,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以城镇化拉动城乡等值,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以产业化推动城乡等值,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市场化促进城乡等值,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以信息化驱动城乡等值,推进信息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放宽城市落户条件,逐步实行居住证制度,凡在县城以上城市稳定居住6个月以上或购置住房的,均可登记为城镇户口。农民户口转到城镇后,10年内在计划生育、土地承包等方面仍可享受农村户口相关政策。建立完善提高农民工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加快制定实施农民工住房、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子女就学等相关政策,实现城市新老居民同等待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突出抓好水、路、电、气、通信和垃圾处理等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集中供水。提高乡村公路建设水平,实施村内路面硬化改造,完善城乡一体的客运网络。搞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建设。继续改善农村广播、电视接收条件,促进无线通信全面升级,完善乡镇综合文化馆(站)、村图书室等设施。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农村公共事业的保障水平,着力推进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均衡发展。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统筹城乡试点示范。环首都14县(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石家庄、唐山两市作为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试点地区,平泉、霸州、任丘等11县(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县(市)要先行先试。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强化分类指导和督导考核,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寻规律、积累经验,并在全省推开。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县域生产总值力争突破2万亿元。
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突出抓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城市工业向县域转移,积极发展与城市经济配套的专业化协作。切实抓好县域产业园区整合升级,完善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高端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海洋农业。推动科技进步,完善县域技术创新、推广服务体系,扶持产业聚集区建立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支持县域企业申报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地理标识。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主体,认真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企业家。稳步推动省管县体制由财政直管向行政直管转变,增强县级自我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围绕农业和农村工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发展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支持大型涉农商贸集团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加强村民中心建设,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扶持建设一批集农家游、休闲观光、生活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健全农民工组织、培训、指导、管理、维权等服务体系,扩大“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全省每年培训农民工100万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8%以上,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80%以上。完善与劳务输入地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机制,加强区域间劳务合作,巩固京津劳务市场,拓展长三角、珠三角劳务市场,开辟国际劳务市场,打造一批劳务品牌。建立劳务输出双向流动机制,通过实施“回归工程”、“金桥工程”等,支持和帮助优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三、扎实推进新民居建设
坚持群众自愿、规划先行、类型多样、培育产业、政策规范的原则,健康有序地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推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升,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统筹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统筹,通过县城扩容、中心镇扩大、中心村扩并,稳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建设一步到位,建成城市社区;城镇周边的村庄,通过延伸城市基础设施,建成具有城郊特点的农村新型社区;距离城镇较远但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有步骤地推进中心村建设;对暂不具备新民居建设条件的村庄,组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
坚持整合资源,强化重点。各级财政要设立农村新民居建设专项资金,有效整合涉农资源,重点支持新民居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建设及“一事一议”等资金和项目,集中向新民居建设投放和匹配。
坚持尊重民意,规范运作。一切从实际出发,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合则合。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循序渐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做到运作程序规范、政策运用规范、选点布局规范、资金使用规范、建设管理规范,让农民群众满意。
坚持创新机制,完善服务。用足用好农村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政策,建设县域土地置换平台。置换土地级差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其中80%以上用于置换出土地村庄的新民居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新民居建设。积极推动建材下乡,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严格按照村庄规划要求和技术规范施工建设,确保新民居建设工程质量。到2015年,完成1万个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让更多农民住进新民居。
四、推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通过农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巩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林业产权管理、支持保护、采伐管理、林地流转等制度,促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大“农超、农资、农技、农企、农金”对接力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照章规范运作、加快发展,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载体。放手发展家庭农场、农业股份公司、股份合作农场、农产品行业协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农户达到50%以上。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加强农户土地、林地(木)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水利设施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实现农村资源使用权可流转、可置换、可交易。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加快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扶持有条件的县(市)建立社区银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内部资金互助。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积极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及林权抵押、合作社担保及其成员互保、农业龙头企业担保等担保贷款。探索水域滩涂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设施农业以及宅基地等抵质押贷款。增强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三农”服务职能,县域涉农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70%用于县域贷款。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督促和鼓励相关保险机构开展现代设施农业保险业务,探索农业保险与农村小额信贷相互推动的新模式。
推进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围绕“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深化供销社系统改革。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邮政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加快构建以城市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县级重点流通企业为骨干,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第十章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完善符合省情、覆盖城乡、比较完整、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和水平,让发展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使就业更加充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经济发展与增加就业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结合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不断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在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充分发挥非国有经济吸纳就业重要渠道作用。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财政公共投资向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重点群体人员就业。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劳动者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扶持重点群体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加强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支持自主创业;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有序转移就业。积极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平台投入,全面推进就业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职业培育网络,加强就业指导。继续组织实施下岗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就业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组织创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依法规范企业劳动用工及劳务派遣行为,健全劳动标准,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妥善处理增加劳动者工资、改善劳动条件与促进企业发展的关系。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机制,加大劳动监察查处力度,帮助农民工解决劳资纠纷,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挥工会和行业组织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二、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各类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保障技术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逐步缩小城乡、地区、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
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和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完善对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健全国有企业分红机制,通过向社保基金划转权益、向公共预算调入部分收益等方式,建立居民分享国有企业利润的有效途径。
三、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把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集中解决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技能人才匮乏、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
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资源,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力争实现人均1亩经济园(林),基本解决饮水安全和无电自然村用电问题,全面改善乡村道路,完成25万户危房改造。完善教育、卫生、广播电视、文化、通信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全面提高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实现全覆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
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积极扶持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优势产业,建设一批蔬菜瓜果、畜禽养殖、干鲜果品等特色产品生产大县,培育支撑贫困地区健康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分期分批完成3000个重点村整村脱贫;深入抓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重点扶持30万个贫困户家庭增收项目。
实施扶贫培训“雨露”计划。以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直接补助等方式,对扶贫开发重点村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实施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争每户有1名转移劳动力或掌握1-2项实用技能的劳动力。
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继续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区)开展对口帮扶。对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扶贫开发重点村和贫困人口继续实施移民扶贫,引导贫困户向小城镇、工业小区和中心村集聚,确保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继续开展以工代赈扶贫工程,增加贫困人口劳务收入。到2015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0%,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健全教育投入机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巩固率达到9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37%。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以上。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儿童毛入园率达到70%。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动农村幼儿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保证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和办学条件均等化。科学设置课程难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推广研发、知识教育、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推进职教集团和职教中心建设。
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抓好“211工程”和省部共建工作,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对标升级行动计划,努力使特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力争建成2-3所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在重点领域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健全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广覆盖、多形式、更便捷的继续教育网络,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教育基础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提高。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
五、加快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
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以“病有所医”为目标,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创建健康城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左右。
创建健康城市。开展“健康河北、幸福人民”行动。落实《河北省爱国卫生条例》,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行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卫生达标活动。全面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镇村、健康家庭建设活动,提高城乡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城镇单位和社区60%以上达到市级卫生标准,20%以上达到省级卫生标准;1-2个设区市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其他设区市达到省级卫生城市标准。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达到全省农村居民纯收入的5%或不低于300元,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0%,重大疾病住院报销比例不低于80%。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健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机制,完善药品配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用药安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倾斜,力争农村卫生服务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县级医院二级甲等标准化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任务。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能力建设。实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程,抓好乡村医护人员培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每个行政村有1个标准化卫生室、1名具备执业资格的医生,推进“大学生村医”行动计划。完善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编制实施全省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方案。健全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各设区市独立设置120急救中心,各县(市)每20万人设置1个分站或网点,每5万人配备1辆救护车,急救半径缩短到5-8公里。推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振兴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省、市、县各办好一所公立中医院,打造名医、名院、名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化中医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培养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加快体育事业发展。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各设区市均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体育健身公园,县(市、区)普遍建有综合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城市街道、农村乡镇和6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5万人。提高竞技体育实力,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做强优势项目,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有较大突破,全面提高我省奥运会和全运会成绩。
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制定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医疗保健康复健身产业加快发展。提高特色健康产业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延伸健康产业链条。树立科学健身理念,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普及“药食同源”知识。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5个布局合理、规模化的医疗、健身、康复基地。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打造“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培育一批体育产业园区、示范区和体育品牌,体育彩票销售力争达到120亿元,努力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
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健康发展。继续实行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推进人口计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优生促进工程,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确保育龄妇女每年享受一次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实现计划生育基本技术免费服务全覆盖。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政策。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和少生快富工程。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到“十二五”末,全省总人口控制在7400万人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3‰以内。
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儿童优先,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妇女儿童专项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男女两性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土地权益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重视妇女人才的培养使用,提高妇女参政比例。确保妇女每两年享受一次免费妇科病检查。重点建设好市、县青少年宫,60%以上城乡社区建立一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一体化服务的儿童友好家园。依法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积极发展老龄事业。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健全养老设施和服务网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提升养老设施和网络服务功能。建立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和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提高对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和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福利机构,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展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省、市、县都建有示范性老年服务中心,城市街道社区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建立老年人服务站。
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残疾人医疗康复、生活保障、教育培训、就业、脱贫解困、托养、住房保障、服务设施、文化体育、助残环境等助残工程。把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基层、落到实处,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七、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把住房保障作为履行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加快建立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赁补贴制度,稳步扩大覆盖范围。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出台《河北省城镇住房保障办法》。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家庭50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五年累计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13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建设用地,要达到当年住宅建设用地总量的25%以上,并落实到具体地块,优先供应。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认真落实税费减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各地都要组建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公司,建立稳定的融资和房源筹集机制。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平,规范分配和使用管理。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重点解决享受抚恤补助的伤残军人、烈属、在乡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以及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的基本居住安全问题。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落实差别化的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健全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开放房地产市场,引进战略投资者。
八、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建立健全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努力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解决社会保障历史遗留问题。推动非公有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参加保险。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产品和服务。城镇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280万人、3570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
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为基础养老金纳入全国统筹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试点,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医疗、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
搞好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和管理。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准管理。完善各项社保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各类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省内无障碍接续。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完善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确保基金安全。
建立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家庭收入核算办法,科学制定保障标准,建立与物价增长挂钩调节机制和与全国同步增长机制,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标准,使其达到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新建150所敬老院,改扩建280所敬老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5%。
建立健全城乡救助体系。完善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政策,切实加强救灾救济、教育、司法、住房等专项救助。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机制。提高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加强孤儿养育机构建设,完成“儿童福利设施建设蓝天计划”,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大力兴办社会慈善事业,逐步健全慈善组织网络。
九、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省建设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动态监管。开展主要农产品种养基地环境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监控,依法划分并严格监管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质量检测和追溯管理制度,强化种养环节质量控制,规范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加大对食品集中生产加工区域、食品生产加工大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高风险点的监管力度。强化食品药品原材料购入、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产品出厂等重点环节的检验监管。加强对高风险药品生产企业和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码制度,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实施全过程实时监控。
加快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实现市、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全覆盖;加强重点食品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升改造省、市药品和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对基本药物和用于急救、维持生命医疗器械实行抽检全覆盖。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预警,预防食品药品质量问题的发生。开展药品质量标准研究评估,提高我省药品质量标准。
严厉打击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加快食品药品安全地方立法,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严防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饮食放心无忧、用药安全有效。
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发挥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和行业协会职能,强化企业责任,完善食品药品诚信管理体系。整合各类管理资源,建立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经营保证、监测预警、社会监督、应急处理和责任追究机制。
十、营造蓝天碧水生活环境
改善城乡生活环境。实施城市“气(汽)化”行动,推进城市粉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强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以及餐饮业油烟的环境监管。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利用率,推进城市中水回用、雨洪水利用、生态补水等工程,建设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抓好城镇周边、乡村、交通干线和河渠两侧、水库周围等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和清洁家园行动。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机制,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工程试点。
严格水源地保护。实施严格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体系,健全水源地生态环境监察制度和执法体系。实施水源地安全防护、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制定完善水源地污染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估。加强南水北调沿线环境风险管理,确保用水安全。
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广农村集中连片供水,解决好194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第十一章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适应社会结构变化、利益格局调整、公共需求增长的新形势,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建立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格局
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组织领导机制和地区、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完善社会管理组织网络。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加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建设。按照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加快组建专业社工队伍、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信息员、保安员、协管员、巡防队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力量,把社会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局面。
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
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管理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社会管理机制。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完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建立矛盾纠纷日常排查机制,构建全方位排查网络,提高对矛盾纠纷的预知发现能力。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建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切实规范信访秩序。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批评建议、协商对话等利益诉求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及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完善社会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扩大供给总量,提高服务水平,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行属地化管理,构建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多层次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改进公共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采用政府直接提供、政府购买、特许经营、委托代理、服务外包等方式,形成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格局。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全省居民平等享有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住房、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
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服务型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科教文卫类社会组织,着力发展民间慈善类社会组织。
积极推进政会分离。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将政府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分职能赋予社会组织,逐步减少、取消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限制,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表达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健全以社会组织章程为核心的自律和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以诚信为重点的信息披露制度,开展社会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专业水平,建设高素质的社会组织管理队伍。规范社会组织工作,提高社会组织的自律性和诚信度。建立完善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加强社会监督,提高社会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五、加快城乡社区建设
强化社区服务保障功能,把为民服务的工作渗透到社区各个领域。提高社区居(村)民的自治程度,使城乡社区成为协调民众利益、化解民众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效载体。
完善城市社区组织。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能力,倡导和睦相处、互助友善的社会风尚,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新平台。
依法推进村民自治。落实民主选举制度,使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依法有序进行,保障农民群众的选举权。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为重点,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形式,规范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建立健全以村务公开、民主政治、民主评议村干部为重点的村级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减少、缓解社会矛盾,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
六、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深入开展群防群治,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加强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提高科技防范水平。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加大政法维稳保障力度,深入推进环首都“护城河”工程建设。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加强国家安全宣传和教育,构建专群结合的国家安全防线,有效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军队非战争行动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武警现代化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军队、武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应急维稳和抢险救灾中的作用。
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政府立法、依法行政考核,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促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拓宽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表达途径。扩大基层民主,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认真执行侨务工作方针政策,做好侨务工作。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积极开展国防动员工作,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加强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抓好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等建设,依法保护国防设施,提高保障和综合防护能力。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做好优抚安置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八、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坚持安全发展,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健全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及重大危险源普查监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政府监管职能,严格安全生产目标控制、考核、督办和责任追究。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完善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推广先进、适用安全技术装备。推广和普及高危行业一线作业人员急救培训,强化安全监察执法,完善协调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落实企业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加强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尾矿库重大隐患综合治理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治理,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完善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援助、咨询和服务机制。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第十二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弘扬燕赵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全省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营造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氛围,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行为规范。加强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方式,加强对重要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文化的表现力和传播力。
培育新河北人文精神。继承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充分挖掘利用河北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资源,培育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和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激发人民热爱河北、建设家乡的热情。
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集体主义和公民意识教育,推动形成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营造全社会重视文化、崇尚文化的浓厚氛围。高度重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保持文化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和现代生活,建设社会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培育引导,激发人们对文化生活、文化消费、文化素养的自觉追求。
二、着力推进文化创新
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立足燕赵文化积淀,传承河北人文精粹,突出时代精神,组织创作更多具有燕赵风格、现代河北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打造文化品牌,使文化产品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对具有重大影响的鸿篇巨制给予支持,在舞台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方面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对获得重要奖项、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和团队实施重奖。把培养文化人才纳入省人才专项计划,加大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文化企业和单位改革。推动文化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支持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上市融资,打造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把文化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建立文化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和共享,打破体制、区域、所有制壁垒,推动文化行业相互协作、共赢发展。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水平。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文化设施网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城镇文化功能和文化品位。抓好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省群艺馆、河北文化艺术中心、省美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省科技馆新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施清皇家建筑、大运河、长城、大遗址等文物保护项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和传习所建设,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加强遗产资源收集,加快省档案馆新馆项目建设,推动市、县级档案馆建设,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和开发利用。实施古籍保护工程,加强珍贵古籍数字化建设。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抓好文化先进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农村文化之星”三项创建活动。健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河北省民俗文化节、“高雅艺术下基层”、“彩色周末”等活动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数字图书馆和博物馆等网络文化服务,组建全省图书馆联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加强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四、加快培育文化支柱性产业
发展壮大优势文化产业。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档次、壮大实力的原则,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文化用品设备生产等重点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抓好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和品牌保护,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更多的“河北创造”,力争每个设区市有一个特色优势文化产业、一个知名文化品牌。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实施“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工程,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研发、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生产、传播和服务模式创新,开发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打响“河北文化周”等文化品牌。
抓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布局、链式拓展,加强文化产业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及文化产业带建设。做大做强石家庄、保定动漫产业国家基地和吴桥杂技大世界等文化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承德“鼎盛王朝”、山海关古城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争取建成1-2个国家文化产业园。推动大型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力争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分别超过100亿元,培育一批总资产超50亿元的民营文化企业。省级文化产业园区享受省级工业聚集区同等优惠政策。实施银企融合工程,组建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企业担保公司,搭建融资平台,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第十三章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建设创新型河北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冀、人才强省战略,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钢铁行业重点研发高炉长寿、热风炉增温、洁净钢流程集成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先进技术和工艺。装备制造业重点围绕交通装备、能源装备、工程装备等产业,推进数字化设计制造、智能化控制、过程自动化等先进制造技术和模式的开发应用。石化行业重点研发新型反应、新型分离、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开发信息用化学品、缓释农药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大力推进建材、纺织、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控制、嵌入式软件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产业、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力争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在动植物新品种和良种培育、高效栽培、农作物病虫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突破一批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关键技术。开展重大疾病、地方病、流行性传染病预警和防控技术研究,强化重大生产安全隐患、重大气象灾害、食品安全、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
突破一批资源环境领域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海洋、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重点突破海水淡化、微咸水利用、工矿废弃地治理等技术;加强生态脆弱和敏感区、重要水源地、生态屏障的保护与修复技术研发;在钢铁、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1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比重大幅增加。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介”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发挥骨干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企业自建或与科研单位共建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省级工业聚集区设立公共技术研发检测中心。依托骨干企业组建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70家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0家以上,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60家。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有机结合,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合作与攻关。力争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其中70%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壮大区域科技创新载体。加快各类创新园区发展。高新区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集聚创新要素,重点发展高端产业,建设好石家庄、唐山、保定、燕郊等国家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达到10家以上。
积极推进各类创新基地建设。深化与国家级科研大院大所、高等院校、大企业的科技合作,重点建设一批科技成果孵化园区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加大改造提升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特色突出、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完善科技服务平台。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骨干企业,新建50个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组建河北钢铁、河北能源等10个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共用、文献和数据共享、面向社会开放的科技信息网络及服务平台。
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省级一般预算安排的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个百分点以上。创新风险投资运营模式,建立并扩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扶持成长型科技企业上市。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维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制定支持个人和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资助办法,鼓励全社会创新创业。
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市场和文化氛围,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强地方性科技政策制定和立法工作,切实落实国家科技法规政策,研究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与实施细则。弘扬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二、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对标行动”和品牌建设为抓手,大力促进管理创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深入开展企业“对标行动”。引导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与先进水平全面对标,制定跟进赶超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拓展对标广度和深度,引导工业企业从技术装备、生产工艺、节能减排等可量化“有形”对标向发展理念、经营机制、企业文化等深层次“无形”对标延伸,从工业企业逐步向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旅游为主的服务业企业拓展。围绕生产装备升级换代,引进和开发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全面提升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围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改进和再造生产工艺流程,提高工艺装备的先进性,增强工艺保障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围绕产品提档升级,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制定更高层次的企业标准,促进工业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围绕企业降本增效,推广扁平化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价值链管理等科学管理方法,实现人、财、物合理配置和产、供、销有效衔接。
扎实推进品牌建设。坚持市场导向、以质取胜,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选择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大力开拓名牌产品市场,创新经营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重点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提高技术信息服务水平,及时通报国外技术法规、标准、认证等动态信息,帮助企业追踪、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引导和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先进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夯实品牌建设基础工作,加大对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到2015年,力争中国名牌达到10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0件以上。
三、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强化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
实施“巨人计划”。深入实施八大人才工程。推进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工程,完善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区域内科教项目合作机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机制,打造一批京津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工程,统筹各类专家队伍建设,加大培养、选拔力度,强化科技项目支持,着力在重点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重点引智工程,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两院”院士的合作,加强河北省院士联谊会建设,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现人才引进多级延伸。推进临港人才聚集区构建工程,努力扩大人才总量,使临港经济区成为区域性国际化“人才港”。推进“技能大师”培养工程,建立省级“有突出贡献技能大师”评选表彰制度,培养一批技术高超、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推进民营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程,支持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民营经济组织平等开放。推进人才发展区域城乡统筹促进工程,促进城市科教文卫工作者服务农村,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促进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工程,整合人才信息资源,健全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把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中之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支撑产业发展,以优势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支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引进10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努力做到推出一个领军人才,带出一个创新创业团队,做强一个企业,形成一个品牌。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加大对“巨人计划”项目投入,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技术研发项目和创业项目支持力度。
建设“人才家园”。搭建人才强省战略基础平台,参照公共租赁房有关政策,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及重点产业园区、工业聚集区规划建设以公共租赁房为主体的“人才家园”,为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人才来冀创业提供住房和生活配套服务,进一步增强吸纳人才、承接项目、招商引资能力,形成人才带项目、人才促产业、人才兴经济的良好局面。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制定和实施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能的政策措施。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发挥教育对培养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构建新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提供制度保障。完善人才开发投入保障体系,确保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强化人才工作,增强“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2015年全省人才总量达到800万人以上。
第十四章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坚持优化结构、完善功能、适度超前、综合配套,大幅度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高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围绕增加能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目标,着力提高公路、铁路、港口、民航保障能力,形成快捷、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公路网络布局。抓好大广、荣乌、京台、京昆、京新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重点实施张承、承秦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推进京港澳高速改扩建、石太高速第二通道等项目扩能改造,确保国家高速公路网项目全部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主要经济区、主要旅游景点连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实现县城、产业区、景区、物流中心等重要节点间的便捷连通。农村公路突出抓好县乡公路和危桥改造,加快实施乡村道路连通及油路向自然村延伸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24000公里。
加快铁路网络建设。协调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疏港铁路和重要货运通道铁路建设。铁路通车里程达到80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500公里。构建环绕省会、京津和环渤海区域,连通各设区市的京津冀城际轨道交通网及连通周边省会城市的快速客运铁路网。建成京沪高速铁路和京石、石郑、京沈等客运专线及京张城际铁路,建设北京-唐山、京九客运专线和唐山-曹妃甸工业区-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等城际铁路,以及北京-燕郊、北京-廊坊、北京-涿州等轨道交通项目。实现所有设区市通高速铁路,形成以石家庄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环北京的“一小时交通圈”。
大力拓展港口功能。整合港口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个亿吨综合大港。全省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65个,吞吐能力达到8亿吨,其中集装箱达到310万标箱。秦皇岛港,巩固全国能源运输枢纽港地位,抓好结构调整和西港东迁工程,积极发展集装箱、杂货运输和旅游客运,加快15万吨级航道和承秦铁路等项目建设。唐山港,曹妃甸港区重点实施煤码头、矿石码头、LNG码头、原油码头、通用码头扩建工程;京唐港区重点实施集装箱、专业化矿石、液体化工及杂货泊位工程,搞好20万吨级航道建设。黄骅港,加快二期工程建设,重点实施集装箱、专业化矿石、原油、煤炭、液体化工及通用散杂货码头等工程。完善石家庄、邯郸内陆港功能,加快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邢台等内陆港建设。
扎实推进机场建设。加快形成干支结合的民用机场布局,将正定国际机场培育成为区域性枢纽机场,建成张家口、秦皇岛、承德等机场,启动实施邢台褡裢和衡水故城军民合用机场、沧州机场、围场旅游机场、曹妃甸国际机场和邯郸机场改扩建工程。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业,构建航空网络,努力开辟和培育新航线,石家庄机场通达全国大多数省会城市,增辟国际航线,形成国际、国内航线和省内支线相互衔接协调配套的航线网络。发展壮大河北航空公司,积极引进国内外航空公司。全省民航机场达到7个,航空客货运输能力分别达到2000万人次和20万吨以上。
二、提升能源保障水平
加快能源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转变,构建供应渠道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开发利用高效化的能源发展格局。
促进煤炭集约开发利用。加快煤炭基地和重点煤矿项目建设,确保省内煤炭年产量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鼓励开滦集团、冀中能源对中小煤矿实施整合重组,着力培育煤电路港一体化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特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重点企业与晋、蒙、陕等省区合作开发煤炭资源。加快建设大型煤炭区域性储配调运中心。
加快电力优化升级步伐。适应城镇化加快发展需要,各设区市至少新建一座30万千瓦级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推进冀蒙煤电基地建设,抓好煤炭主产区煤电一体化综合开发。建设沿海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实施特高压通道和主干电网工程,加快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和电网智能化建设。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656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发展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和垃圾发电,实施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热利用规模,稳妥推进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开发利用,大力开发地热资源,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开展海洋能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目前的2.6%上升到5%以上。
合理开发利用油气资源。加强资源勘查,加快唐山南堡和渤海湾油气资源开发,稳定提高华北、冀东油田油气产量。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油气资源,搞好煤层气资源勘查和抽采利用,稳步推进煤制气开发。加大天然气管网及储配设施建设力度,确保11个设区市全部接通天然气管线。完善原油及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曹妃甸大型原油储备基地,搞好石家庄炼化、中捷石化等炼油项目及配套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设,提高成品油商业储备能力。全省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10亿立方米。
推进用能方式转变。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转变用能方式,提高用能效率。降低煤炭消费强度,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和低碳化利用。优先满足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企业电力供应,控制不合理用电需求。优先安排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高效电源上网。提高天然气普及利用水平。大力发展低耗高效产业和先进节能技术。加大城镇供热、供气、供电设施改造力度,推进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坚持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设施建设的重点,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发展。
继续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完善水利工程体系,确保防洪、供水安全。继续加强骨干行洪河道和重点支流河道治理,加快双峰寺水库等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全面完成现有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努力完善城乡供水体系。加快实施南水北调配套和引黄工程建设进度,初步建成“两纵六横十库”的供水骨干网络,努力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水统筹、水资源多元配置的格局。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大力实施民生水利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94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启动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试点。
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完善现代通讯信息网络。加快宽带化、泛在化和综合化接入网建设,推进有线电视网由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企业和产业聚集区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城市建设。加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加快电子政务推广应用,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建设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和通报机制,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和力量建设。强化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建立网络信任体系,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第十五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节约资源能源,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生态安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推进示范工程,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推进循环发展。
在生产领域实行循环式生产。在钢铁、电力、石化、造纸、木材加工等重点行业,加快循环经济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和应用,促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邯郸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等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培育3个循环经济示范市、20个示范县、50个示范园区和企业,每年滚动实施50个示范项目,形成资源优化组合、产品互补互供、产业链条延伸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广工业固体废弃物、矿山尾矿等综合利用技术,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在消费领域推行循环式利用。积极倡导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全面推行建筑节能,减少服务行业一次性用品使用和消费;遏制过度包装、奢侈消费等行为,引导采用可再生、能降解的包装材料,减少包装废弃物;加强餐厨垃圾管理、回收和利用。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企业、社区创建活动,形成舆论引导、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设废塑料、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金属等回收利用基地,引导再生资源利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突出抓好五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试点。
二、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强度
深入推进节能降耗,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合理确定各设区市“十二五”节能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完善节能考核奖惩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地区能耗总量和增量双重控制,引导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使有限的环境容量发挥最大效益。
加快节能技术创新。加大节能和低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力度,着力解决技术瓶颈制约。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每年实施节能改造项目500个,形成3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加快中小企业节能改造步伐。
狠抓重点企业和领域。继续实施“双三十”单位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巩固、提高现有“双三十”单位节能减排成果,实施常态化管理,重新筛选“双三十”单位,实行省直接考核。实施“千家企业节能工程”,抓好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的1000家企业,力争五年节能2000万吨标准煤。强力推进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监测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抓好保定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一批省级低碳产业、园区、企业示范试点,实施石家庄、保定国家“十城万盏”LED应用示范工程及唐山国家“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城市试点,积极推进承德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邢台太阳能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加快绿化造林步伐,增加活立木蓄积量,增强森林固碳能力。
三、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坚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抓手,切实加强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集约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责任考核,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强化规划和计划管控。深化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向省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发展产业倾斜。切实保护防灾减灾等公共用地。实行城乡用地统筹,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合理减少农村居住用地。
节约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入河排污总量,提高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推行城乡水务统一管理体制,建立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建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提高主要河流、湖淀水功能区水质综合达标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0.03,继续强化工业节水,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27%,限制高耗水服务业发展。合理利用地表水,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海水利用、中水回用、劣质水源多级利用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
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加强矿产资源统一集中管理,规范开发秩序,严厉整治乱采滥挖、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行为。推广共生矿、伴生矿、尾矿、低品位矿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回采率和回收率。加强沉陷区、采空区治理,实施矿山土地复垦等工程,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加大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力度,努力增加矿产资源储备。
四、坚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以电力、煤炭、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为重点,按照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要求,分级分批编制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并向社会公告重点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落后工艺设备和淘汰时限。
制定淘汰落后产能配套措施。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鼓励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建立淘汰落后产能补助机制,设立淘汰落后产能财政专项资金,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收购、重组改造落后产能企业,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落后产能进行技术改造。落实和完善资源及环境保护税费制度,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挥差别电价、水价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促进作用。
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将淘汰落后产能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认真监督,定期检查,结合项目“区域禁限批”严格问责。
五、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严格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控制高污染行业发展。严格环境准入,推进规划环评,防止淘汰落后产能污染转移。在造纸、皮革、医药等重点行业实施水污染物减排工程,在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推进大气污染物减排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抓好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监管。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严格核、电磁辐射环境监管,预防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健全环境监测应急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察体系。
加强流域海域综合污染防治。推进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大幅度削减污染物入河量,实施全流域跨界断面考核和生态补偿制度。着力推进子牙河水系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实现水环境功能恢复。综合治理陆源污染,减少污染物入海量,加强海岸工程和区域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提升沿海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加强海域污染监测、预警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建设,防止重大海域污染事件发生。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实施城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城市粉尘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实行城市空气质量分级管理。重点开展火电行业和机动车尾气氮氧化物防治,减少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推进与京津的联合协作,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强植树造林,强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的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
强化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实施国家重点造林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强化封禁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以燕山、太行山生态屏障和坝上防风固沙林带、滨海湿地及沿海防护林带、环首都生态林带等“一屏三带”建设为重点,加强城镇、村庄周边、道路、河流两侧林带和农田林网建设力度。完成造林面积210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00平方公里。继续实行草场禁牧期和轮牧制度,加快退化草场恢复。
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落实生态功能区划,加强对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海岸线及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空间管制。规划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对受到严重威胁的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珍贵海洋生物资源以及自然遗迹等,实施抢救性保护。保护区面积力争达到80万公顷以上。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提高保护区管护能力。制定重要湿地名录和保护规划,加快白洋淀、衡水湖等湿地恢复。合理调度安排河流、湿地生态用水和入海淡水量。加强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提高森林质量。
建立完善生态保护制度。按照谁开采、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矿山环境恢复的投入机制,加快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继续实施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太行山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实现下游与上游、开发区域与保护区域、受益地区与受损地区、受益人群与受损人群之间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外的利益补偿。
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的原则,加强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强化干部群众避灾减灾意识,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防洪抗旱。推进防汛抗旱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抓好蓄滞洪区安全、海堤、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汛抢险队伍、预警预报设施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和应对洪涝灾害能力。全面增强抗旱能力,科学调度、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防地质灾害。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勘查,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评价预测发展趋势,划定危险等级。加大监测预警力度,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力推进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发挥乡村群测群防员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灾害隐患点实施居民搬迁、避让。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
防震。完善地震预报预防科技平台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测预报能力和水平;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确保城市新、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达标的重要建设工程加固改造,大幅度提高农村地震安全民居比例,增强城乡抗震设防能力;着力抓好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切实提高水利、水电、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全面提升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气象工作。加快提升气象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重点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积极开展区域发展和重大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高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第十六章提高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调整、促改革、促创新,把对外开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
一、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
明确对外开放重点。以产业招商为主线,完善产业招商目录,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库,引导外资投向我省重点发展产业。积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强与欧美、俄罗斯、东盟、东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深化与港澳台的经贸联系,扩大与世界500强的战略合作。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增加国外贷款规模,推动省内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2015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力争达到100亿美元。
搭建对外开放平台。把加快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中韩工业园等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努力打造全方位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高地。进一步加强冀港交流合作,学习借鉴香港市场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按照国际化、市场化、品牌化要求,把环首都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曹妃甸临港产业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培育成知名品牌展会。完善园区产业规划,增强园区产业配套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扩区升级。着力推进口岸开放,加快口岸大通关建设。积极发展远洋船队,努力开辟国际航线,提升港口、机场的国际化程度。
建立常态化招商机制。按照有产业招商指南、有产业招商地图、有产业招商项目库、有专业招商队伍、有专门投资促进机构、有专项工作经费的要求,建立健全常态化招商机制,完善招商投资促进体系,营造全社会抓招商、全方位抓服务、全身心抓落实的招商引资氛围。各设区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在国内外重点招商地区设立常设招商机构,精心谋划自办主题招商活动。大力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和重点区域招商,鼓励驻点招商。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参与城市扩容和新城建设。鼓励外资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省内企业和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技开发项目。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力度,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
二、打造出口竞争新优势
强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外贸质量和效益,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达到700亿美元。
加强出口基地建设。打造关联度高、影响力大、竞争力强、效益好的10个国家级出口基地、40个省级出口基地和100家省级出口基地企业,增强出口拉动作用。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力争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提高到50%和30%以上。同时,增加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加强出口自主品牌建设。对我省知名出口品牌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取得认证等,在咨询服务、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服务贸易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发展。建设5个省级服务贸易示范园区和100家省级服务贸易示范企业,201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85亿美元。
建立快速、高效的外贸监控和反应机制。强化产业损害预警,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维护我省产业安全和企业权益。结合重点产业需求,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战略资源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的进口。
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优势行业和企业开展境外投资。重点推动钢铁、建材、装备制造、轻工、纺织、服装、医药、农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场)。鼓励优势企业在海外开展矿产和能源资源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和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冀东发展集团、开滦集团、河北矿业等一批境外投资项目建设。力争我省对外投资额实现翻番。
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鼓励各类有实力的企业以投资、参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建立全球生产、采购和营销网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
建立健全投资服务体系。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制定国别(地区)投资指南,强化境外投资指导。加强境外投资法律服务,保障境外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和人员安全。
四、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
深化与京津全方位战略合作。按照对接京津、主动作为、互利共赢、跨越发展的要求,拓展与京津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打造发展环境梯度差、优质服务梯度差、体制机制梯度差、优惠政策梯度差,全面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扩大与晋蒙等中西部资源富集省份合作。鼓励和支持我省企业参与晋蒙能源资源勘探开发,重点推进开滦集团、冀中能源集团、河北建投集团等在晋蒙的能源开发项目建设,保障我省能源资源供给。积极推进山西、内蒙古等地区在我省沿海地区参与港口建设和兴办产业园区,深化我省与晋蒙等地互利合作。
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省市合作。抓住南资北移机遇,重点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人才,提升我省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引进东南沿海发达省市知名大企业特别是民营大企业落户我省。
推进与西部地区的互利合作。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引导、企业参与的合作机制,扩大与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上的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开展项目对接,不断拓展我省发展空间。按照中央部署,继续在经济、干部、人才、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扎实开展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重庆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第十七章打好改革攻坚战建立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着力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体制机制。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支持河北钢铁、开滦集团、冀中能源、河北建投、河北港口等企业进行联合并购,加快河北航空投资集团、高速公路集团等企业资产整合、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境外资金、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造,调整优化国有经济的产业、产品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继续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规范运作,积极探索外部董事制度。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制,继续推进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离,进一步完善企业领导人任期、国有产权转让、企业重大事项决策审议等监管制度。加强对企业经营者业绩目标考核,完善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二、加快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科学规范、运转协调、有机统一的地方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增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激励性财政体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和城镇化发展。细化项目预算编制,推行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强化乡镇财政所建设,促进县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完善债券发行管理体制,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加强社会信用和担保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程序,及时修订投资核准目录。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健康发展。
三、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的监督管理。建设并完善省、市、县三级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审批、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实现省、市、县三级行政服务事项统一管理、网上办理和电子监察。
深化扩权强县、强镇改革。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继续扩大扩权县(市)范围,开展省直管县(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开展经济发达镇扩权改革,赋予部分经济发达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事业单位序列,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公益属性;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事业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
四、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深化资源性产品和环保收费改革。积极推进电、水、气、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切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差别电价、水价政策,加大高污染高耗能、限制类淘汰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落实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和电价补贴政策,实行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购电试点。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推进环境保护收费改革,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
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研究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和有偿使用办法、交易基准价格和出让金标准,促进排污权有序流转。健全固体废物管理和交换机制,探索企业互换副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第十八章健全规划保障机制推进规划有效实施
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科学合理编制专项规划,分领域、分阶段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一、加强规划分类指导和协调衔接
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制度创新,调整完善政策,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推动规划实施提供保障。要明确政府推进规划实施的重点领域和责任。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目标任务和预期性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施,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在市场监管和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责任,切实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公共服务领域的目标任务和约束性指标,要强化政府责任,有效运用公共资源确保实现。
本规划是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体规划,是编制其他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市、县规划的依据。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要在特定领域和特定区域落实总体规划。市、县规划要在本规划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明确目标任务,抓好落实。
二、抓好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落实
规划所列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要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把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分解到计划,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加强协调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定期公布规划执行情况;强化社会监督,实行严格的责任考核制度,确保规划所列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如期实现。
三、以求真务实作风保障规划实施
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各级政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职能转变,创造性开展工作。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创先争优的工作作风凝心聚力,抓好落实。要大兴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之风,大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之风,大兴真抓实干、艰苦奋斗之风,使抓落实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健全绩效考核制度,依靠有效的制度和良好的作风保证工作到位。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监督。
四、完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指标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五、建立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
本规划由省政府组织实施。为有效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下一个五年规划提供借鉴,省政府将适时组织规划中期评估,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确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由省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按程序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执行。“十二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规划。实施和完成这个规划将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量登上一个新台阶,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前进的道路上迈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河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扎实工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建设更加富饶、更加秀美、更加幸福的新河北而努力奋斗!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专栏2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专栏3重点发展区域
1.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县(市、区)、1圈、4区、6基地:14县(市、区)即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兴隆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1圈即环首都绿色经济圈。4区即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6基地即养老基地、医疗健康健身基地、休闲度假基地、观光农业基地、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宜居生活基地。
2.沿海经济隆起带11县(市、区)、8功能区、1路、1带:11县(市、区)即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滦南县、唐海县、丰南区、黄骅市、海兴县。8功能区即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芦汉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冀中南工业集聚区、冀东北工业集聚区。1路即滨海公路沿线。1带即沿海经济隆起带。
3.冀中南经济区1中心、2轴、3基地、18县(市):1中心即以石家庄为中心。2轴即京广沿线、京九沿线。3基地即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18县(市)即京广沿线包括正定县、鹿泉市、栾城县、元氏县、高邑县,临城县、宁晋县、内丘县、沙河市,永年县、武安市、磁县;京九沿线包括深州市、冀州市、武邑县、枣强县,南宫市、清河县。
专栏4现代农业重大项目
1.粮食增产工程。41亿斤粮食增产工程,优质专用小麦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张杂谷”推广工程,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2.培育优势产业重大工程。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蔬菜基地,设施蔬菜生产全程信息化管理工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承德有机奶生产基地,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饲料保障工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程,草原保护工程,水产养殖“四百工程”,渔业基础设施改造与技术装备提升工程,渔业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工程,“五片两带”外向型优质果品基地,林板一体化建设项目。
3.农业产业化重大工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壮大工程,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名牌产品(企业)培育工程。
4.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太行山山前平原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区。
专栏5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大工程
1.钢铁产业重大工程。京唐钢铁公司精品钢二期工程,乐亭千万吨造船用钢基地,渤海新区千万吨优特钢基地,承钢千万吨钒钛制品基地,滦县500万吨钢铁项目,唐钢优质板材升级项目,邯钢优质板材升级项目,宣钢优质建筑材和钢结构用材项目,渤海钢铁集团整合重组工程,邯郸特种管材基地,新武安集团整合重组工程。
2.装备制造业重大工程。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动车组扩能改造,首钢大厂装备制造基地,长城乘用车及零部件基地,长安汽车定州基地,石家庄广汽集团北方生产基地,唐山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基地,张家口汽车基地,邯郸专用车生产基地,邢台汽车基地,戴卡汽车产业园,山海关修造船基地,曹妃甸修造船基地,天威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石家庄煤机公司矿山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宣化工程机械产业园,邢台龙海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邢台冶金轧辊基地,河北天择重工公司矿山采掘装备基地,盐山孟村管道基地,邯郸中棉研发制造基地,荷兰哈克(邯郸)农业机械产业园,泊头数控机床基地,滦平北方链条生产基地。
3.石化产业重大工程。曹妃甸大型石化基地,中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中海油中捷石化炼化一体化工程,中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油品质量升级及40万吨己内酰胺工程,金牛化工40万吨PVC工程,开滦集团煤基甲醇制烯烃工程,冀中能源宁晋盐化工工程,旭阳煤化工基地,邯郸新型化工园区,冀中能源峰峰煤化工基地,衡水工程橡胶基地,衡水现代生态化工基地。
4.建材产业重大工程。冀东水泥整合重组工程,耀华集团整体搬迁升级改造工程,沙河优质玻璃基地,廊坊大厂金隅建材产业基地,邯郸力尔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5.轻工产业重大工程。邯郸美的集团空调系列产品基地,保定山浦塑美科技有限公司家用多功能清洁电器,河北蓝鸟家具扩建,香河家具城,霸州钢木家具基地,安平丝网基地,武强金音乐器基地,迁安正元彩印包装基地。
6.食品产业重大工程。秦皇岛金海粮油基地,三河汇福食用油基地,抚昌卢—怀涿葡萄酒基地,隆尧方便食品基地,张家口绿色牛奶产业基地,衡水现代食品基地,平泉食用菌基地,张家口、承德马铃薯产业基地,五得利面粉食品深加工及扩建项目,廊坊金丰农科园食用菌生产项目,迁安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7.纺织服装业重大工程。三友集团40万吨差别化粘胶短纤维项目,石家庄常山纺织整体搬迁改造工程,保定恒天纤维素短纤维生产基地,邯郸纺织服装工业园,清河羊绒基地,肃宁裘皮基地,辛集皮革基地,大营皮草基地。
8.医药产业重大工程。河北省(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华药工业园,石药工业园,神威现代中药园,安国中药产业园。
专栏6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
1.光伏电池及应用工程。保定、邢台、廊坊光伏产业基地,秦皇岛奥瑞特光伏封装设备产业基地,英利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储能设备项目,晶龙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国华、国电、省建投风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2.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及示范工程。保定国电、天威、曹妃甸冀东水泥风电装备制造,承德、张家口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张家口三一风电产业园,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3.物联网开发应用工程。新奥博为远程医疗服务项目,中电科物联网产业基地,13所微机械传感器项目,燕大捷康特电子射频识别系统项目,北邮邯郸物联基地。
4.通信网络设备产业化工程。廊坊富士康通信设备,华为廊坊产业基地,中兴廊坊信息产业基地,中电科54所应急通信指挥系统项目、数字集群通信系统项目、轨道交通通信系统项目,固安东方信联3G通信设备项目,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项目,石家庄卫星导航产业园。
5.软件与信息服务推广工程。秦皇岛康泰数字健康网络服务平台,廊坊信和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保定中石油地球物理科技园,河北新龙科技软件研发与外包服务中心,河北正一电子软件数码动漫项目,APEC国际智能产业示范园,迁安新拓电子公司绝缘晶体管项目。
6.生物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工程。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石药创新药物产业化基地,华药新产品工业园,神威、以岭现代中药园,荣喜(衡水)生物工程科技园,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承德生物产业基地,廊坊、邢台生物制造基地,深泽生物医药产业园,曲周生物产业园,诺贝尔(中国)生物医药产学研基地。
7.半导体照明产业化示范工程。石家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同辉电子130LM/W半导体照明产业化项目,河北鹏达LED发光器件项目,秦皇岛鹏远电子LED芯片及封装项目,冀州雄邦LED导光管生产基地,邯郸光电产业园。
8.新材料特色产业链壮大工程。中钢研河北新材料产业园,承德钒钛新材料基地,唐山钛材料基地,邯郸新材料基地,唐山天赫钛业海绵钛及钛材料项目,中钢研科技集团非晶材料项目,廊坊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项目,邢台旭阳新型碳材料项目,景县海伟集团超薄电容膜项目,衡水热塑性玻璃钢纤维复合材料项目,永年硅谷碳纤维基地,航天科技(邯郸)玄武岩产业基地。
9.高端智能装备工程。石家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张家口直升机制造基地,承德仪器仪表基地,怀涿信息产业制造园,新奥博为柔性加工机器人项目,廊坊大型医疗检测设备项目,唐山开诚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项目,开元电器焊接机器人项目。
10.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唐山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试点工程,长城纯电动汽车项目,廊坊中华汽车电动车项目,秦皇岛金程电动汽车项目,海天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唐山亿威纯电动车驱动总成项目,保定风帆AGM电池和动力锂电池项目,承德全钒液流储能电池项目,平泉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邢台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园,武安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园。
11.节能环保产业重大工程。邯郸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保定节能环保制造业基地,沙城生态工业园,唐山国华高效洁净煤技术大型装备制造基地,唐山徽晋水务污水微波处理设备项目。
专栏7服务业重大工程
1.现代物流业。唐山海港物流产业聚集区,曹妃甸物流产业聚集区,唐海曹妃甸新区临港产业园区,渤海新区物流产业聚集区,秦皇岛临港物流园区,邢台好望角物流园区,永清铁海物流产业聚集区,唐山丰润区北方现代物流城,迁安北方钢铁物流产业聚集区,霸州市胜芳国际物流园区,承德市三岔口钢材综合物流园区,安平县国际丝网物流聚集区,保定白沟物流聚集区,肃宁县物流产业聚集区,石家庄润丰物流中心,邯郸新兴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2.旅游业。石家庄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区,秦皇岛—唐山湾滨海度假区,张承草原生态度假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旅游区,白洋淀温泉休闲聚集区,廊坊商务休闲聚集区,崇礼-赤城冰雪温泉度假区,桑洋河谷、昌黎葡萄酒文化休闲聚集区,保定文化休闲聚集区,邯郸广府古城文化旅游区,邢台太行山旅游区,衡水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沧州吴桥杂技文化旅游区,邯郸涉县红色旅游区,蟠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3.商贸流通业。新世界(廊坊)国际商城,石家庄裕华万达广场,石家庄勒泰中心,石家庄祥云国际,承德隆基泰和国际广场,保定隆基泰和文化广场,保定万博广场,沧州隆基泰和广场,邯郸隆基泰和赵都新城,邯郸美食林梧桐城,唐山万达广场,唐山新华文化广场,中国(香河)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4.会展业。环首都国际经济经贸洽谈会,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石家庄国际医药博览会(石洽会),中国石家庄(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中国国际电梯展览会,中国(沧州)国际管道装备博览会,碧海(廊坊)钓具展销订货会,中国(唐山)陶瓷博览会,中国(邯郸)国际建材博览会,中国(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中国(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博览会,中国北方国际皮革裘皮博览会,中国石家庄文化创意(国际动漫)博览会,中国曹妃甸临港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北方工业装备博览会,中国(邯郸)国际采购经贸洽谈会,河北国际节能环保博览会,中国(沧州)国际塑料工业展览会,河北(石家庄)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河北国际信息产业周。
专栏8新农村建设重大工程
1.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沿海经济隆起带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冀中南经济区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县域产业聚集区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新民居建设投融资平台,地方特色、传统风貌新民居建设与保护专项工程,涉农资金项目统筹对接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基层干部新民居建设与管理培训专项工程。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新打机井、引地表水、管网延伸、安装降氟改水和苦咸水改造设备等措施,解决1941万农村人口和368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3.农村公路工程。新改建农村道路24000公里。
4.农村新能源工程。户用(联户)沼气工程5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400处,秸秆沼气联户供气工程100处,村级物业服务体系工程1000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50万平方米,推广太阳灶5000台,推广秸秆压块炊事取暖炉具30万台,推广省柴节煤炉灶50万台。
5.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建设改造110千伏变电站258座、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11734兆伏安,新建和改造110千伏线路3596公里;建设改造35千伏变电站431座、新增35千伏变电容量3973兆伏安,新建和改造35千伏线路3171公里;新增10千伏配变容量9250兆伏安,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33581公里;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64207公里。
6.农村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欠发达地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建设,县、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及流动服务车采购。
7.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确保农民权益的承包地市场化流转机制,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
专栏9民生工程
1.扩大就业工程。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程,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程。
2.增收富民工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和分类管理制度建设,国有企业收益分享划转机制建设。
3.脱贫致富工程。整村推进工程,扶贫开发细胞工程,产业化扶贫工程,移民扶贫工程,“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程,社会扶贫工程,连片开发扶贫工程。
4.教育提升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高水平大学和强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工程。
5.医疗健康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建设,环首都医疗健身康复基地建设,应急冷背药品保障基地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省会体育中心建设,省自行车中心、省射击中心迁建。
6.人口计生工程。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少生快富工程,儿童友好家园建设工程,养老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工程。
7.安居保障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棚户区改造(危陋住宅区改建)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8.社保扩面工程。异地就医结算中心建设工程,工伤康复中心工程,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工程,五保供养建设工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搬迁工程,民政信息化建设工程(金社工程)。
9.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食品药品监督指挥系统建设工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工程,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工程。
10.蓝天碧水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程,造林绿化工程,城市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专栏10社会管理和创新工程
1.平安河北工程。环京“护城河”工程,应急平台及重大危险源普查监控系统建设工程,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训练基地)建设工程,尾矿库重大隐患综合治理工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治理工程。
2.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天网覆盖工程,应急处突响应工程,实有人口知晓工程,危爆物品掌控工程,排查化解工程,立体防控工程,虚拟社会管理工程,民生服务工程。
专栏11文化事业产业重点工程
1.文化精品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燕赵文库》重大出版工程,“冀版精品出版”工程,广播影视精品工程。
2.公共文化建设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项目,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农家书屋”工程,“全民阅读”工程,广播影视“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工程,数字影院建设项目,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3.文化产业工程。环首都文化产业带、沿海文化产业带、长城文化产业带、太行山文化产业带建设工程,承德国家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示范区、环京津印制产业带和产业园区、京东新闻出版产业园区、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文化创意园、唐山南湖文化产业园、沧州休闲文化产业园、“梦廊坊—杂技谷”文化产业园、承德“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及热河展演基地、秦皇岛山海关古城文化产业园、秦皇岛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园、衡水文化产业创意园、邢台七里河文化产业园、张家口涿鹿“中华三祖”文化产业园、保定曲阳雕刻文化产业园、邯郸赵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正定古城风貌恢复与提升项目,石家庄日报社“WO”社区数字传媒工程,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升级改造工程。
专栏12科技创新工程
1.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科技成果孵化园区建设工程。广阳、安次、涿州、三河、涿鹿5个科技成果孵化园区及中科廊坊科技谷、东方大学城国际科技人才创业园建设项目。
2.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程。钢铁、钒钛、石油化工、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信息等十大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
3.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工程。汽车用钢、高等级管线用钢等新产品研发工程,转炉高效冶炼和自动化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开发工程。
4.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工程。石家庄、保定、唐山、廊坊燕郊高新区提档升级行动。
5.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工程。抗生素、维生素、钢铁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工程,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薄皮核桃、板栗、食用菌、苹果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工程。
6.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工程。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程,北戴河国家高科技成果展示基地建设工程,英利、新奥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建设工程。
7.金太阳、十城千辆、十城万盏应用示范工程。石家庄、保定“十城万盏”、“金太阳”示范工程,张家口“国家风光储输科技示范工程”,唐山、石家庄国家“十城千辆”试点城市建设工程。
8.现代种业培育示范工程。小麦、玉米、棉花、谷子、马铃薯等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工程。
专栏13八项重点人才工程
1.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工程。建立科教项目合作机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机制。
2.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工程。加大培养、选拔力度,强化科技项目支持,统筹各类专家队伍建设。
3.重点引智工程。加强河北院士联谊会建设,实施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计划。
4.临港人才聚集区构建工程。打造沿海地区国际化“人才港”。
5.“技能大师”培养工程。建立“技能大师”培养、选拔、激励机制。
6.民营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程。建设100个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实施“百千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
7.人才发展区域城乡统筹促进工程。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建立城市科教文卫工作者服务农村制度。
8.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人才信息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
专栏14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1.公路项目。京港澳高速河北段改扩建,大广高速冀蒙界至承德段,京昆高速京冀界至涞水段,京新高速胶泥湾至冀蒙界段,西柏坡高速,京昆高速石太北线,西阜高速,清东陵高速,大广高速白洋淀支线,张承高速崇礼至承德段,张涿高速,承秦高速,承平高速、任(丘)德(州)高速,邯黄高速衡水至黄骅港段。
2.铁路项目。京沈、石济客运专线,张呼快速铁路,邯黄铁路,石家庄至邯黄铁路连接线,张唐铁路,邢和铁路,石张铁路,石家庄—沧州—黄骅港铁路,北京—张家口、北京—唐山、承德—秦皇岛(锡盟经丰宁到秦皇岛)、唐山—曹妃甸工业区、沧州—渤海新区、秦皇岛—曹妃甸—天津滨海新区—渤海新区、北京—首都第二机场—廊坊、衡水—沧州—黄骅港城际铁路,北京—燕郊、北京—廊坊、石家庄、唐山、邯郸城市轨道交通。
3.港口项目。秦皇岛港西港东迁工程,曹妃甸煤炭码头三期和四期工程,曹妃甸矿石码头二期和三期工程,京唐港四号港池综合开发及防波堤、矿石码头、20万吨级航道建设工程,黄骅港二期工程,黄骅港煤炭港区三期工程。
4.机场项目。石家庄机场改扩建项目,秦皇岛北戴河机场、张家口军民合用机场、承德民用机场、邢台军民合用机场、沧州机场、唐山曹妃甸国际机场、承德围场旅游机场建设项目。
专栏15能源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1.煤炭项目。榆树沟煤矿、磁西一号矿井、北掌煤矿、宋家营矿井、德胜庄矿井、邢台西井、花园矿井、邢北北井建设项目。
2.电力项目。中心城市热电联产项目,蔚县电厂2×60万千瓦超临界空冷燃煤发电机组、河北建投(内蒙古)布连电厂2×60万千瓦机组建设项目,唐山、邯郸、承德2×3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机组建设项目,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一期6×30万千瓦机组建设项目,石家庄2×39万千瓦燃气热电项目,廊坊2×40万千瓦IGCC项目,曹妃甸、黄骅、迁西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建设项目,承德宽城、秦皇岛抚宁、唐山迁西、沧州海兴核电建设项目。
3.油气项目。曹妃甸原油储备库、华北油田大型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建设项目,冀东油田勘探开发扩建工程,陕京四线、曹妃甸LNG外输管线、中海油煤制天然气管线建设项目,保定—邯郸、保定—廊坊—沧州、石家庄—衡水、唐山—承德、保定—张家口天然气联络线建设项目。
专栏16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承德双峰寺水库工程,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引黄干线及配套工程,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骨干行洪河道及重点支流河道治理工程。
两纵六横十库:两纵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引黄总干渠,六横即廊涿干渠、沙河干渠、石津干渠、赞善干渠、邯沧干渠、天津干渠,十库即广阳水库、衡水湖、大浪淀水库、白洋淀、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朱庄水库、东武仕水库。
专栏17绿色低碳重点工程
1.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邯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武安新峰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区、承德市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司家营循环经济示范区、邢台昊华集团“酸肥硅”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滔化工循环经济产业科技园、河北冀衡循环经济示范区、唐山三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项目。
2.资源回收示范基地。成安再戈公司再生资源示范基地、石家庄再生资源科技工业示范基地、张家口氯碱电石渣循环产业基地、唐山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科技产业园、文安东都环保产业园建设项目,保定天行健集团、邢台上大废金属回收利用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3.低碳产业示范工程。保定低碳试点城市、承德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邢台太阳能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工程,绿色能源重点示范县建设工程。
专栏18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1.锅(窑)炉改造工程。锅(窑)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余热余压和能源梯级利用项目。
2.能效电厂工程。电机节电系统改造工程,绿色照明改造工程,电除尘器节电改造工程,无功补偿谐波治理工程,蓄热炉双预热技术改造工程,热泵技术开发应用工程和余热余压利用工程。
3.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工程。烧结机、锅炉烟气脱硫除尘改造工程,现有发电机组的脱氮工程,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程。
4.城镇污水及垃圾处理厂建设与提升改造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污水管网及再生利用设施(含再生水配套管网)、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唐山等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
5.有毒有害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涉铅、铬企业污染防治工程,含铬废水深度处理工程,铅酸电池处置利用工程,铬渣无害化利用工程。
6.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尾矿渣、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工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平泉尾矿综合开发利用工程,迁安百里矿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7.环境监测及执法能力建设工程。全省环境监测、执法监察、环境应急、核与电磁辐射安全监管、环境信息提供、宣教、科技支撑、固废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专栏19生态保护、建设和防灾减灾重点工程
1.生态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一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平原绿化工程,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中幼林抚育工程,环京津绿化工程,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太行山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省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2.湿地保护工程。白洋淀湿地、衡水湖湿地、滏阳河湿地、滨海湿地、沽源闪电河湿地、永年洼湿地、官厅水库和岳城水库水源地恢复与保护工程,冀西北河流流域治理工程,青龙河、潮河、滦河、子牙新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3.防灾减灾工程。河北地震安全技术平台建设工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服务工程,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4.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工程。防灾减灾调查评估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建设工程。
专栏20扩大开放重点工程
1.园区建设。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燕郊首尔园、曹妃甸保税区、黄骅港保税区建设工程。
2.品牌化招商平台。举办中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国际经贸洽谈会,河北(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曹妃甸临港产业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承德)国际旅游文化投资贸易洽谈会。
3.出口基地。唐山装备制造,秦皇岛船舶制造及重大装备,廊坊电子信息,宁晋新能源,衡水精细化工,邯郸新兴铸管。
4.对外承包工程。中石油管道局、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省水工局等大型企业对外承包工程。
5.境外投资项目。冀东发展集团南非水泥生产项目,开滦集团加拿大煤矿开发项目,河北矿业澳大利亚金属矿开发项目,秦皇岛通联集团、鑫河钢铁老挝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南非秦皇岛玻璃工业园区项目。
6.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开滦集团、冀中能源集团、河北建投集团与晋蒙能源资源合作项目,沿海山西工业园、内蒙古工业园建设项目。
第五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第一节 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
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第二节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若干区域创新中心,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节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建设和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相互配套、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在重点学科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新建若干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布局。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
第四节 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保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激励政策。实施知识产权质押等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鼓励采用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专栏14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新华社发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第二节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第四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第一节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第二节 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大力开发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国际商务、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领域和教育、文化、政法、医药卫生等社会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节 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行为,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改进人才服务和管理方式,落实国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专栏16 重大人才工程 新华社发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第一节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专栏17 “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重点 新华社发 第二节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第一节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第二节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加强创业培训,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人员纳入培训范围。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就业需求预测。
第三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第一节 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第二节 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
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出让制度,建立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提高上交比例,统一纳入公共财政。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保障技术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应得份额。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严格控制职务消费。
第三节 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
第四节 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清理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加快收入信息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一节 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继续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扩大彩票发行等渠道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
第二节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强城乡低保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扶贫开发等政策的衔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保障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生活。第三节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逐步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加强残疾人、孤儿福利服务。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积极培育慈善组织,落实并完善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第一节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积极预防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急救网络。普及健康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婴儿死亡率降到12‰。
第二节 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人。加快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格局。完善区域卫生规划,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第三节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并缩小差距。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全面推进门诊统筹。做好各项制度间的衔接,整合经办资源,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全面推进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改革付费方式。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第四节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现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基本药物实际报销水平。加强药品生产管理,整顿药品流通秩序,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
第五节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以病人为中心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改善医患关系,方便群众就医。推进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注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第六节 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重视民族医药发展。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
专栏18 医疗卫生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第一节 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立足保障基本需求、引导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制度。对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中高收入家庭,实行租赁与购买商品住房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和节约资源的住房标准体系,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
第二节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赁补贴制度。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住房公积金贷款、银行贷款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标准。
第三节 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和问责机制,把保障基本住房、稳定房价和加强市场监管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级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增加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有效扩大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健全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合理引导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快制定基本住房保障法,修订完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强管理和扩大覆盖范围。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第一节 加强计划生育服务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的标准,扩大范围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服务范围。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力度,做好健康教育、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筛查、营养素补充等服务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第二节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全面开发妇女人力资源,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妇女劳动保护、社会福利、卫生保健、扶贫减贫及法律援助等工作,完善性别统计制度,改善妇女发展环境。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妇女、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节 保障儿童优先发展
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儿童成长环境,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消除对女童的歧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和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孤残儿童、艾滋病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等问题。严厉打击拐卖儿童、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方面延伸。增加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第五节 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实施重点康复和托养工程、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和“阳光家园”计划,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推进无障碍建设。制定和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专栏19 改善民生行动计划 新华社发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第一节 健全社会管理格局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第二节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源头治理,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加强动态管理,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应急处置,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第一节 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地等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积极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因地制宜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
第二节 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
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发展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基层政府委托事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社区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专栏20 城乡社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新华社发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第一节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
第二节 加强社会组织监管
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提高政府监管效力。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强化社会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律性。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一节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注重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信访制度。发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发挥互联网通达社情民意新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第二节 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解处置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整合各方面力量,有效防范和化解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企业重组和破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第一节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制定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执法,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继续实施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建设,整合社会检测资源,构建社会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强化基本药物监管,确保用药安全。
第二节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健全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严格安全许可。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制度,深化煤矿、交通运输等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防范治理粉尘与高毒物质等重大职业危害。开展安全科技攻关和装备研发,规范发展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技术援助和服务。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
第三节 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专家队伍、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提高生命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综合管理,优化布局和方式,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建立健全应急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特大灾害国际救援机制。
第四节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做好刑罚执行和教育矫治工作。完善和规范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建设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加强特殊人群安置、救助、帮教、管理和医疗工作,加大社会治安薄弱环节、重点地区整治力度。加强情报信息、防范控制和快速处置能力,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刑事犯罪预警工作,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格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和勤俭节约,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第二节 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有效遏制违法有害信息传播。综合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节 创新文化内容形式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研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节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策体系,提高版权执法监管能力,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专栏21 文化事业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第一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要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有必要保持国有独资的国有大型企业要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铁路、盐业等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步开展输配分开试点。继续推进电信、石油、民航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第二节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机制。探索实行公益性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分类管理。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完善国有金融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
第三节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不得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附加条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优化外部环境,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改善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服务。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调整和规范政府管理的事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完善公务员制度。深化各级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第二节 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第三节 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实行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发挥绩效评估对推动科学发展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强化审计监督。推行行政问责制,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四节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严格认定标准和范围,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规范转制程序,完善过渡政策,将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继续保留的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推进人事管理、国有资产和财政支持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第一节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调减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制度。第二节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基础上研究编制社会保障预算,建立健全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强化预算支出约束和预算执行监督,健全预算公开机制,增强预算透明度。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国债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第三节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的原则,健全税制体系,加强税收法制建设。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税率结构和征税环节。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推进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改革。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第一节 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继续深化国家控股的大型金融机构改革,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强化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继续深化国家开发银行改革,推动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研究推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继续推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促进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规范发展。强化保险机构的创新服务能力和风险内控能力,加强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提高资金运作水平。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第二节 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宽货币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深化股票发审制度市场化改革,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完善发行管理体制,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市场。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法律法规。继续推动资产管理、外汇、黄金市场发展。
第三节 完善金融调控机制
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健全货币政策决策机制,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环境。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拓宽使用渠道,提高收益水平。
第四节 加强金融监管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健全金融监管机构之间以及与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强化地方政府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责任。制定跨行业、跨市场金融监管规则,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准则修订,完善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境外监管机构的国际合作。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第一节 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继续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城市供水价格政策。积极推进电价改革,推行大用户电力直接交易和竞价上网试点,完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改革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积极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制度。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按照价、税、费、租联动机制,适当提高资源税税负,完善计征方式,将重要资源产品由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第二节 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提高排污费征收率。改革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适度提高垃圾处理费标准和财政补贴水平。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选择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逐步扩大征收范围。
第三节 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
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矿业权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规范发展探矿权、采矿权交易市场,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规范排污权交易价格行为,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促进资源环境产权有序流转和公开、公平、公正交易。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
第一节 深化沿海开放
全面提升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从全球加工装配基地向研发、先进制造和服务基地转变。率先建立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区域国际竞争软实力。推进服务业开放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吸引国际服务业要素集聚。深化深圳等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
第二节 扩大内陆开放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以各类开发区为平台,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发挥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外商投资优势产业领域,积极承接国际产业和沿海产业转移,培育形成若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服务外包基地。推进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开放。
第三节 加快沿边开放
发挥沿边地缘优势,制定和实行特殊开放政策,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发展面向周边的特色外向型产业群和产业基地,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建成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把新疆建成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把广西建成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不断提升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第一节 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
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提升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环节拓展,延长国内增值链条。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和功能,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鼓励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第二节 提升进口综合效应
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优化贸易收支结构。发挥我国巨大市场规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完善重要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第三节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促进服务出口,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同时,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建设若干服务外包基地。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第一节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优化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投向中西部地区。丰富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境内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优化投资软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做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有效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完善外债管理。
第二节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互利合作。支持在境外开展技术研发投资合作,鼓励制造业优势企业有效对外投资,创建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加快完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制度,积极商签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多双边协定。健全境外投资促进体系,提高企业对外投资便利化程度,维护我国海外权益,防范各类风险。“走出去”的企业和境外合作项目,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
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平。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维护共同利益。积极开展多边合作。
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合作,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合理化。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修订制定,在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利用亚太经合组织等各类国际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加强南南合作。优化对外援助结构,创新对外援助方式,增加对发展中国家民生福利性项目、社会公共设施、自主发展能力建设等领域的经济和技术援助。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好侨务工作,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加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法律援助。加强人权保障,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政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深入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开展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合作。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澳门充分发挥优势,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节 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
继续支持香港发展金融、航运、物流、旅游、专业服务、资讯以及其他高增值服务业,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支持香港发展高价值货物存货管理及区域分销中心,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增强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加快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第二节 支持港澳培育新兴产业
支持港澳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支持香港环保、医疗服务、教育服务、检测和认证、创新科技、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发展,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范围。支持澳门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会展商务、中医药、教育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
第三节 深化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
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交流合作,继续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化粤港澳合作,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支持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珠江三角洲城市金融资源和服务为支撑的金融合作区域,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构建现代流通经济圈,支持广东在对港澳服务业开放中先行先试,并逐步将先行先试措施拓展到其他地区。加快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步伐。加强规划协调,完善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内地与港澳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合作。
专栏22 粤港澳合作重大项目 新华社发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全面贯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和六点意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巩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努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交流,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持续推进两岸交往机制化进程,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第一节 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积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两岸其他协议,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后续协商,促进两岸货物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第二节 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扩大两岸贸易,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推动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明确两岸产业合作布局和重点领域,开展双方重大项目合作。推进两岸中小企业合作,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加强两岸在知识产权保护、贸易促进及贸易便利化、海关、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支持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
第三节 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发挥福建对台交流的独特优势,提升台商投资区功能,促进产业深度对接,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推进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着眼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以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着力点,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坚持科技强军,加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加紧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加强科学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优化领导管理体制,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动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执勤处突和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满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优化结构,增强以信息化为导向、以先进研发制造为基础的核心能力,加快突破制约科研生产的基础瓶颈,推动武器装备自主化发展。完善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进军队人才征招选拔,完善从地方直接征召各类人才的政策制度。完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加强退役军人培训和就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以生活保障、通用物资储备、装备维修等为重点的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形成与国家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体系相适应的军队职工管理制度,建立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和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
坚持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空天、信息等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完善政策机制和标准规范,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加强人民武装、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建设和国防教育,增强国防动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本规划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要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实现未来五年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第一节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级政府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国家战略意图相一致。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主要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要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主要通过政府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第二节 强化政策统筹协调
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逐步增加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建立与规划任务相匹配的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形成机制,重点投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
第三节 实行综合评价考核
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加强服务业、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房地产等方面统计工作,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规划主管部门要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向国务院提交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国务院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国务院要提出调整方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法制建设,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编制程序,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有效监督的实施机制。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制一批国家级专项规划特别是重点专项规划,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
地方规划要切实贯彻国家战略意图,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要做好地方规划与本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协调,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
加强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对主要指标应当设置目标,充分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
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