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险监测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风险监测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第一条 企业应主动收集企业内部发现的国家发布的企业相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
第二条 发现与食品企业相关的食品安全风险时,要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及时做出反应,实施有效应对措施。
第三条 企业要及时向辖区质监局报告与企业有关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第四条 企业应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第五条 企业应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三节 召回报告
在不安全食品召回过程中,企业要落实报告制度,应向当地质检部门提交以下报告:
1、在确认食品应当召回时,应立即提交《食品召回措施报告》,内容包括:
(1)召回食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批次以及涉及的产品数量:(2)停止生产的情况;
(3)通知生产经营者的情况;(4)通知消费者的情况;
(5)食品安全危害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可能受影响的人群、严重和紧急程度;(6)召回通知记录情况;
(7)召回措施的内容,包括实施组织、联系方式以及召回的具体措施、范围和时限等;
(8)召回的预期效果;
(9)召回食品后的处理措施。
2、根据召回的进展情况,应及时提交《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企业对召回措施有变更的,应当在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中说明。
3、在召回时限期满15日内,提交《食品召回总结报告》。第四节
记录与档案
1、企业应建立在消费者投诉受理制度,做好《投诉登记及处理记录》,如实记录被投诉的食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批号)、投诉内容、投诉者姓名、联系方式、及针对投诉说采取的处理措施。处理结果等内容。
2、企业应保持对不安全食品召回全过程的记录,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召回的批次、数量、比例、原因、结果、处理方案等;同时,要建立召回档案,妥善保存召回、销毁的现场影像和各类书面证明等相关资料。
出厂检验制度
第一条 食品出厂前必须经过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不得出厂销售。
第二条 具备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可开展自行检验。不具备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必须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签订委托检验合同。出厂检验项目与食品安全标准计有关规定的项目应保持一致。
第三条 企业应建立在保存和出厂食品的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包括查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执行标准、检验结论、检验人员、检验合格证号或检验报告编号、检验时间登记记录内容。
第四条 自行开展出厂检验的企业,应具备必备的检验设备,计量器具应依法经检验合格或校准,相关辅助设备及化学试剂应完好齐备并在有效使用期内。
第五条 自行开展出厂检验的企业,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应能力,定期参加培训。第六条 自行开展出厂检验的企业要按规定进行试验检测比对,建立并保存比对记录。第七条 企业应按规定保存出厂检验留存样品。产品保质期少于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的保质期;产品保质期超过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进货查验制度
第一条 食品质量安全进货查验制度是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对用于生产加工食品的原辅材料、添加剂、包装材料和食品容器、食品用具设备等食品相关产品的质量
第二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通过制定采购文件、采购计划、采购清单或采购合同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等措施,对所采购的产品进行有效控制。
第三条 食品生产加工应当索取并检查供货单位和生产单位的资质证明,查验并留存营业执照及生产许可证等证照。
第四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购进的原辅材料、添加剂、包装材料和食品容器、食品用工具设备等食品相关产品,要按批次向供货方索取合格证、检验检疫证明、产品检验报告等质量合格证明,验看产品标识,或者自行检验、委托检验合格;采购进口需法定检验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向供货者索取有效的检验检疫证明。
第五条 进货时应进行如下查验:
(一)标识查验。所进货物标签标识应符合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事项。标识内容包括:品名、产地、厂名、执行标准代号、规格、配方或者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批号或者代号、保质期限、使用范围与使用量、使用方法、生产许可证号等。
(二)感官查验。所进货物不应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不应受到污染。
(三)合格证明查验。对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应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就行检验或委托检验。
第六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得使用费食用的原料生产食品;禁止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不得以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肉类生产食品;不得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生物等生产食品。
第七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的食品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等食品相关产品必须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原材料,对人体安全无害,便于清洗和消毒。
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第一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与食品生产加工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原管理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和检验人员。
第二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企业要组织工定期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制度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
第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第四条 从事食品生产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并建立健康档案。
第五条 从事食品生产人员应采取适当方式公示健康证。第六条 食品从业人员应坚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禁止长发、长胡须、长指甲、戴手饰、涂指甲油、不洁净工作衣帽上岗和上岗期间抽烟、吃零食以及做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无关的事情。
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第一条 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向社会做出郑重承诺:保证守法生产经营,保证生产的食品质量合格、安全,不会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声明安全。
第二条 在申(换)食品生产许可领取证书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与当地质检部门签订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
第三条 制作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公式板。内容包括:企业资质情况、承诺内容、监管人员、监管人员、分类监管等级、投诉举报电话等,并在生产加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 承诺内容应包括:
1、保证遵照《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关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的公告》,主动维护食品安全秩序,自觉接受质检部门监管,依法承担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2、保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组织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合格、安全,不会危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保证生产加工环境、生产条件等持续保持获证要求。
4、保证生产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原辅料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不添加非使用物质,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回收食品原料加工食品。
5、保证不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不偷工减料,不掺杂使假,不以假乱真。
6、保证不伪造产品标识,不冒用QS标志,不标注虚假生产日期。
7、保证遇有质量问题及时报告相关质检部门,不欺骗,不隐瞒,主动配合调查,及时妥善处置。本单位将严格履行以上承诺,如有违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敬请广大员工和社会各界予以监督等。
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第一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第二条 食品生产加工爷爷应当成立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小组,企业的法人代表必须对本单位的食品安全事故全面负责。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企业负责人除按照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外,应立即向本行政区域内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
(1)发生事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地址:
(2)事故疾患者(含疑似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人数、临促昂症状及体征;(3)治疗单位、地址,抢救治疗的基本情况;(4)事故现场采取的措施和调查处理的工作进度;(5)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6)需相关单位协助事故救援和处理的有关事宜;(7)事故的报告单位、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及报告时间。报告应采用电话、传真或其它快捷有效的方式。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治事故扩大。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 第一节 风险分析
1、企业应明确责任部门,通过举报、客户投诉、相关部门抽检、企业自查等途径,自动收集企业内部发现和国家发布的与本企业相关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对本企业产生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持续跟踪,确保生产销售的不安全食品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
2、对发现可能性存在不安全的食品,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评估,同时填写《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记录》,书面报告企业负责人。
3、经风险分析,确定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企业应当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1)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得出食品不安全结论的;(3)企业发现其生产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4)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该召回的食品。第二节 召回实施
1、对确定实施召回的食品,企业应立即核实产品的批次、生产数量,并查明库存量、已销售数量,查清具体销售区域、经销商名单后,制定召回计划。
2、企业应在确定召回的第一时间内通知所有经销商,召回尚未售出的所有不安全食品。
3、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予销毁的不安全食品,可在销售地直接销毁(须有工程机构或相关监管部门出具现场确认证明)或运回生产地销毁处理(须经相关部门监管人员在场监督销毁)。销毁现场要建立影(像)证据,并填写《不合格产品(半成品)处置记录》。
4、对因标签、标识或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方可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向销售者明示补救措施。
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适用于元辅材料、半成品、成品不合格的处理。第二条 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不合格控制的归口管理,负责不合格品德判定处置。不合格品的负责部门负责不合格的记录、标识,隔离和处置的具体实施。
第三条 不合格原辅材料可以采用举手、让步接收(但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报废返厂等办法处理。
第四条 对不合格半成品、成品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处理:按照标准允许返工不合格产品,生产人员应按相应技术规程的操作工艺,予以返还,经重新检验合格后可放行;按照标准不允许返工的不合格产品,应采取先行隔离、后期销毁的措施予以管理,填写不合格品销毁记录。
质量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条 质量档案包括企业建立的台账和生产过程的记录、质量管理制度及工艺文件,外来的质量相关文件、相关的影像资料和其他需要归档的有关材料。
第二条 企业建立的台账和生产过程的记录包括:进货验收记录、进货台账、环境场所清洁记录、生产设备清洗消毒记录、库房保管记录、生产投料记录、关键控制点控制记录、出厂检验记录、不合格产品召回记录、从业人员健康检查记录、学习培训记录、消费者投诉受理记录、风险收集记录、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记录、检验设备记录、停产复产记录。
第三条 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及工艺文件包括: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进货查验制度、质量档案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制度、出厂检验制度、从业人员管理制度、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不合格品管理制度、风险监测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厂区车间分布图;工艺流程图(应标明质量关键控制点);关键工序作业指导书或草或流程。
第四条 质量相关文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代码证等有效证件;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集产品标准;计量器具检定证书;监督抽查检验及委托检验报告单;食品添加剂备案书、与监管部门签订的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承诺书;企业年度审查报告,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及其它质量文件。
第五条 质量档案有专门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归档,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生产过程控制程度
第一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和持续满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环境、生产场所和生产化验设备、人员等条件,并与病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距离。厂区道路应采用便于清洗的混凝土,沥青及其他硬质材料铺设,防止积水及尘土飞扬。生产区与生活区应相互隔离;生产区内部的饲养家禽家畜;坑式厕所应距生产区20米以外。厂区内垃圾应密闭式存放并远离生产区,厂区内不得散发出异味并不得有各种杂物堆放等。
第二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定期对厂区环境、生产场所和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并保存记录。同时应建立和保存停产复产时生产设备、设施等安全控制记录。
第三条 食品生产加工必须具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第四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第五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建立和保存生产加工过程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情况,包括必要的半成品检验记录、温度控制、车间洁净度控制等。
第六条 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应接受健康检查,取得体检合格证者,方可参加食品生产。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进车间前,必须穿戴整洁划一的工作法、帽、靴、鞋,工作服应盖住外衣,头发不得露于帽外,并要把双手洗净,防治污染食品。直接与原料、半成品和成品接触的人员不准戴耳环、戒指、手镯、项链、手表,不准浓妆艳抹、染指甲、喷洒香水进入车间。
第七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现场,设备设置应根据工艺要求,布局合理。上、下工序衔接要紧凑。应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感染,避免原料、半成品、成品,生制品与熟制品交叉污染。原辅材料不得直接与地面接触。成品应有固定包装,包装应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防治异物带入食品。使用的包装容器和材料,应完好无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包装上的标签应按GB7718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应使用回收食品等。
第八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第九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第十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具备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设备和相关辅助设备。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应当符合计量、特种设备等相关规定。
第二篇: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1、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指导和规范我公司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按照“公司负责人直接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规范”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内对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工作。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是指在食品及其原料购进、生产、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等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重大伤亡、众多人数患病或者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重大危害的情况。
3、基本原则
3.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进行分析、预测,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事故处置预案,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3.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部门负责人是公司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的级别,组织实施分级临控、分级管理。
3.3依靠科学,加强协作要依靠科学妥善处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真正做到守土有责、恪尽职守、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在及时上报上级部门的同时,迅速采取救治和控制措施。
4、组织领导
4.1公司食品安全小组总体负责全公司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4.1.1研究确定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工作的方针、政策。4.1.2由组长或委托副组长宣布食品安全事故预案的启动命令。4.1.3协调解决处理存在的重大问题。4.1.4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处理情况。4.2食品安全小组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
4.2.1负责全公司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分析;组织建立和管理全公司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小组;组织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评估,提出处理建议和处理措施。
4.2.2协调解决食品安全事故及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4.2.3汇总事故情况。
4.2.4适时通报、公布事故的原因、责任及处理意见。4.2.5负责组织完成公司食品安全领导组交办的其它日常工作。4.3各分管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小组,主要任务是:
4.3.1负责本部门责任区内的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工作的决策和现场指挥,组织应急救援,制定控制措施。
4.3.2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后勤保障、信息上报、恢复生产秩序等工作。
4.3.3检查、督促各成员做好食品安全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理准备工作。定期进行演练。各分管部门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小组在发现食品安全事故后,应立即向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报告,并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的要求,做好预案的启动准备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保障处理工作有序进行,并负责向上一级有关部门报告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情况。
4.4公司食品安全小组下设警戒保卫、医疗救护、后勤保障、善后处理、事故调查五个工作小组。
4.4.1警戒保卫组:由公司保卫科牵头负责,有关部门配合,公司保卫科科长任组长。主要职责是:组织事故现场的安全保卫、治安管理工作,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配合有关部门营救受害人员,阻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入现场,协助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4.4.2医疗救护组:由公司办公司主任负责,有关部门配合,主要职责是:建立稳定的食品安全事故救援队伍,指导急救人员迅速展开抢救工作,力争将人员伤亡数量降到最低程度。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应及时向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报告人员抢救工作的进展情况。4.4.3后勤保障组:由公司供应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主要职责是:根据事故情况,协调、组织事故发生地安排药品和物资,统筹调度,有偿调拨,保证物资的供应。
4.4.4善后处理组:由事故发生所在区域人事部负责,主要职责是:根据实际情况,协调民政、劳动保障、保险等部门,做好事故伤亡人员善后处理及其家属的安抚工作,并及时向公司食品安全小组报告善后处理情况和动态。
4.4.5事故调查组:由公司食品安全小组值班组长负责,有关部门配合,主要职责是: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做出调查结论,为事故处理提供依据,评估事故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并及时向市(县)有关部门报告事故调查情况。
5、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和评估 5.1事故报告
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对本责任区内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当及时向公司食品安全小组报告。5.2事故评估
公司食品安全小组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赴现场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对事故的类别、性质、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进行科学的评估确认。5.3事故通报
公司食品安全小组根据事故发生的情况,及时向总经理通报情况,要求严加筛选监督。
6、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 6.1应急预案的启动
经公司食品安全小组评估确认,对符合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由公司食品安全小组提出启动应急预案建议。6.2重大事故应急措施 6.2.1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在向公司食品安全小组报告的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上报事故情况,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以控制事态的发展。
6.2.2应急预案启动后,由公司食品安全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指挥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公司食品安全小组及各工作小组应当根据应急预案所规定的工作要求,立即履行职责,紧急调集应急处理队伍、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的设施、设备,组织实施各项应急处理救援措施,并随时将事故应急处理情况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6.2.3应急预案启动后,事故发生地的工作小组在公司食品安全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有关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6.2.4各有关部门和分管小组必须从全局出发,服从公司食品安全小组的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事故的抢救和处理工作。6.3信息发布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的信息,应征得公司食品安全小组的同意后,由公司食品安全小组向社会发布。各有关部门按规定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7、其它事项
7.1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工作结束后,处理工作程序自动终止。7.2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标题: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版本号/修订号:1/0 章节号:8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目的及时控制、消除紧急情况和事故对产品安全危害可能造成的影响,确保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适用范围
适用于产品紧急情况和安全事故发生时,及时作出响应,防止和解决可能伴随的产品安全影响。职责权限
3.1 总经理负责重大事故处理的决策。
3.2 食品安全小组负责识别事故和紧急情况,对情况作出响应并防止和解决可能伴随的产品安全影响。
3.3 各部门负责按本程序要求实施应急情况的处理。工作程序
4.1 应急状况识别:
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对需要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识别,同时识别出这些情况会给食品带来何种危害,并根据公司、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完善。
应考虑的应急状况包括:
a)突然停水:清洁工序的质量无法保证和食品制作无法继续进行。
b)火灾发生:影响加工或服务的环境卫生不符合要求。
c)传染病流行:食物和员工有可能成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d)地震、洪水等天灾:影响加工或服务资源的完整性,从而影响食品危害控制措施 的有效性。
e)突然停电:由电力支持的正在运作的设施设备停止工作,可能导致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变质。
f)食物中毒:本公司服务的人群中出现食物中毒情况,可能不是孤立的事件,采用本
5公司服务的所有人都面临着风险。
g)有害物泄漏:掺杂食品,增加食品中的安全危害。
h)食品供应链的突变:供方的质量事故或供应的中断、运输贮存和分销等合作伙伴的突然改变等会导致公司食品危害的变化。
i)重大植物疫情:原料种植区出现重大规模的植物疫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危害。j)人为破坏:外来人员或内部员工对公司不满,实施报复行为(如投毒、纵火等)。
4.2 制定应急预案
食品安全小组应针对识别出的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预先制定应对措施。可考虑的应对措施包括:
a)突然停水:停止车间的作业,隔离未完成制作的原料或中间品,直至恢复正常供水。恢复正常供水后对现场和设备、工器具重新清洗消毒,对水质要重新评价,合格后才进行正常生产。
b)火灾发生:立即停止一切作业,按消防管理要求控制火情,必要时报警处理;火扑灭后应清理现场,对现场和设备、工器具重新清洗消毒,确定设施、设备和工器具满足了管理体系的要求后才能恢复生产。灾后应确保火灾原因已经完全消除。
c)传染病流行:在本体系要求的基础上,按当地疾病防控机构指引应对。
d)地震、洪水等天灾:天灾发生时应遵守有关防灾措施。灾后应在确定设施、设备和工器具满足了管理体系要求后才能恢复生产,并重新考虑是否要进行食品安全体系的再设计。
e)突然停电:停电将影响恒温库设备运转,在停电期间,恒温库应加强通风、换气。停电还将影响一些加工设备的运作,受影响的原料或中间品应隔离存放,直至恢复正常供电。电力恢复后,应对受影响的设施、设备重新清洗消毒并试运行确保其正常。
f)食物中毒:立即报告有关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组织对中毒者的抢救。同时按《产品撤回控制程序》要求控制危害的扩散。与有关部门一起分析中毒原因,若是公司提供的食品导致中毒,应进一步寻找出中毒来源的原料和采购、供应商情况,以彻底消除中毒源。重新对质量卫生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以及评审,以确定是否有必要修改。
g)有害物泄漏:先保证食品及其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与有害物的隔离,预防掺杂和污染。根据有害物的性质和泄漏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h)食品链的紧急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引起的食品安全危害重新进行分析和评估,必要时进行食品安全体系的更新。
k)人为破坏:禁止外来人员进入车间,加强内部人员管理,按报复行为性质报110、120、119等。
4.3 响应的保障
4.3.1食品安全小组应与当地政府(食品和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中心、消防机关、抢险救灾中心、医院等机构,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抢险救灾途径。
4.3.2各部门负责人应根据突发事件与本部门有关的项目,有计划地对岗位责任人进行应急措施教育和模拟训练,并作好相关记录。
4.3.3 食品安全小组组长认为可行并有必要时,可组织训练或演习。
4.3.4 应定期检查应急预案规定的设施设备如消防设施、备用电源、应急照明等,以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待命状态。
4.3.5 保持应急预案所需的标识,包括对应急设施设备及其使用的标识、应急电话的标识等。
4.4 应急响应
4.4.1基本思想:如发生事故与紧急情况时,应本着“安全第一”的思想行动:
a)当自身面临危险时,应避开危险到安全的地方(不适合特定责任者,如义务消防员、电工、大型设备操作工、安全员等);
b)迅速将危险或事故情况通知周围人员;
c)当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实施应急预案。
4.4.2 紧急状况的发现人应立即将情况报告发生状况的部门,并根据紧急状况的严重程序决定是否打110、119、120报警。
4.4.3在应急现场的最高职级的主管应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根据本程序要求采取具体行动,包括:
a)控制事态,寻找原因并给予消除。
b)进行必要的人员和物资的疏散。
c)报告其上级主管及直接报告总经理。在上级的授权下进行外部沟通。
d)靠自身力量不足以控制事态时,应急指挥者应拨打110或119、120、122报警救灾。
4.4.4报警时必须讲明事故地点,联络电话及灾难详细情况,并派专人到路口接警,以争取抢险时间。
4.4.5当紧急状况有可能危害食品安全影响时,管理者代表要迅速通知顾客,报告事故与紧急情况的内容及采取的应急措施。必要时与食品主管部门进行沟通。
4.4.6总经理决定进一步的响应行动,包括善后和求助等。
4.5 报告与完善
4.5.1应急处理完毕后,发生部门负责人应在三天内《应急报告书》,向管理者代表报告。
4.5.2食品安全小组组长对《应急报告书》进行审查和确认,并按《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要求单》,要求有关部门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针对原因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
4.5.3事故处理完毕后,食品安全小组应定期对本程序进行评审和更新。
第四篇: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学生食堂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一、工作原则
为及时处理和控制食品安全事故,保障广大师生员工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文件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校内餐饮服务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食源性疾患,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危害的适用本制度。
三、宣传与预警
(一)加强宣传
广泛深入开展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宣传,结合学习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画、专题会议、专题培训等各种形式,普及有关的卫生知识,提高食物从业人员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卫生管理水平,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预警
1、加强日常监管:
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场所,尤其是餐饮消费环节的高风险食品(冷、生食品)的日常监管,通过监管及时作出预警。
2、建立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学校学生食品管理部门举报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
3、应急准备和预防:
及时对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进行分析,按照应急制度的程序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措施。接到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后,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按照制度做好应急准备和预防工作;事态严重时及时上报,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做好可能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分析、预警工作。
四、事故报告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具体分工见附件): 组 长:王吉明 副组长:梁雪芳 成 员:管建设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对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和实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局通报有关信息。
(二)报告制度
建立食品安全事故接报24小时值守制度,各工作人员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疑似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应做好记录,包括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联系电话等有关内容,并立即向上级报告。监督人员赴现场核实情况,将核实情况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经初步核实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向上级报告,并及时通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现场采样和流行病学调查。
五、应急处置
1、查封扣押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
2、查封扣押可疑的污染或中毒食品、饮水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场所以及对可能受污染的区域采取控制措施。
3、查清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原料来源及相关证明材料。
4、对查封扣押的食品及原料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第五篇: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一、目的:及时控制、消除紧急情况和事故对产品安全危害可能造成的影响,确保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产品紧急情况和安全事故发生时,及时作出响应,防止和解决可能伴随的产品安全影响。
三、职责权限:
1、经理负责重大事故处理的决策。
2、食品安全小组负责识别事故和紧急情况,对情况作出响应并防止和解决可能伴随的产品安全影响。
3、各部门负责按本程序要求实施应急情况的处理。
四、工作程序:
1、应急状况识别: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对需要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识别,同时识别出这些情况会给食品带来何种危害,并根据公司、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完善。
应考虑的应急状况包括:
a)突然停水:清洁工序的质量无法保证和食品制作无法继续进行。b)火灾发生:影响加工或服务的环境卫生不符合要求。c)传染病流行:食物和员工有可能成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d)地震、洪水等天灾:影响加工或服务资源的完整性,从而影响食品危害控制措施 的有效性。
e)突然停电:由电力支持的正在运作的设施设备停止工作,可能导致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变质。
f)食物中毒:本公司服务的人群中出现食物中毒情况,可能不是孤立的事件,采用本公司服务的所有人都面临着风险。
g)有害物泄漏:掺杂食品,增加食品中的安全危害。h)食品供应链的突变:供方的质量事故或供应的中断、运输贮存和分销等合作伙伴的突然改变等会导致公司食品危害的变化。
i)人为破坏:外来人员或内部员工对公司不满,实施报复行为(如投毒、纵火等)。
2、制定应急预案:食品安全小组应针对识别出的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预先制定应对措施。
可考虑的应对措施包括:
a)突然停水:停止餐品的作业,隔离未完成制作的原料或中间品,直至恢复正常供水。恢复正常供水后对现场和设备、工器具重新清洗消毒,对水质要重新评价,合格后才进行正常生产。
b)火灾发生:立即停止一切作业,按消防管理要求控制火情,必要时报警处理;火扑灭后应清理现场,对现场和设备、工器具重新清洗消毒,确定设施、设备和工器具满足了管理体系的要求后才能恢复生产。灾后应确保火灾原因已经完全消除。
c)传染病流行:在本体系要求的基础上,按当地疾病防控机构指引应对。
d)地震、洪水等天灾:天灾发生时应遵守有关防灾措施。灾后应在确定设施、设备和工器具满足了管理体系要求后才能恢复生产,并重新考虑是否要进行食品安全体系的再设计。
e)突然停电:停电将影响恒温库设备运转,在停电期间,恒温库应加强通风、换气。停电还将影响一些加工设备的运作,受影响的原料或中间品应隔离存放,直至恢复正常供电。电力恢复后,应对受影响的设施、设备重新清洗消毒并试运行确保其正常。
f)食物中毒:立即报告有关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组织对中毒者的抢救。同时按《产品撤回控制程序》要求控制危害的扩散。与有关部门一起分析中毒原因,若是公司提供的食品导致中毒,应进一步寻找出中毒来源的原料和采购、供应商情况,以彻底消除中毒源。重新对质量卫生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以及评审,以确定是否有必要修改。g)有害物泄漏:先保证食品及其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与有害物的隔离,预防掺杂和污染。根据有害物的性质和泄漏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h)食品链的紧急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引起的食品安全危害重新进行分析和评估,必要时进行食品安全体系的更新。
i)人为破坏:加强内部人员管理,按报复行为性质报110、120、119等。
3、响应的保障:
①食品安全小组应与当地政府(食品和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中心、消防机关、抢险救灾中心、医院等机构,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抢险救灾途径。
②各部门负责人应根据突发事件与本部门有关的项目,有计划地对岗位责任人进行应急措施教育和模拟训练,并作好相关记录。
③食品安全小组组长认为可行并有必要时,可组织训练或演习。④应定期检查应急预案规定的设施设备如消防设施、备用电源、应急照明等,以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待命状态。
⑤保持应急预案所需的标识,包括对应急设施设备及其使用的标识、应急电话的标识等。
4、应急响应:
①基本思想:如发生事故与紧急情况时,应本着“安全第一”的思想行动: a)当自身面临危险时,应避开危险到安全的地方; b)迅速将危险或事故情况通知周围人员;
c)当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实施应急预案。
②紧急状况的发现人应立即将情况报告发生状况的部门,并根据紧急状况的严重程序决定是否打110、119、120报警。
③在应急现场的最高职级的主管应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根据本程序要求采取具体行动,包括:
a)控制事态,寻找原因并给予消除。b)进行必要的人员和物资的疏散。
c)报告其上级主管及直接报告总经理。在上级的授权下进行外部沟通。d)靠自身力量不足以控制事态时,应急指挥者应拨打110或119、120、122报警救灾。
④报警时必须讲明事故地点,联络电话及灾难详细情况,并派专人到路口接警,以争取抢险时间。
⑤当紧急状况有可能危害食品安全影响时,管理者代表要迅速通知顾客,报告事故与紧急情况的内容及采取的应急措施。必要时与上级部门进行沟通。
⑥经理决定进一步的响应行动,包括善后和求助等。
5、报告与完善:
①应急处理完毕后,发生部门负责人应在三天内《应急报告书》,向管理者代表报告。
②食品安全小组组长对《应急报告书》进行审查和确认,并按《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要求单》,要求有关部门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针对原因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
③事故处理完毕后,食品安全小组应定期对本程序进行评审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