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性探讨

时间:2019-05-13 19:3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互联网+背景下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性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互联网+背景下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性探讨》。

第一篇:互联网+背景下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性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性探索

文 | 李金祥(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 副院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猛,成就巨大,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日益壮大以及大规模贫困人口的逐渐脱贫,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畜牧业发展的形势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供需时空匹配差、养殖利润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价格波动异常。加快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解决畜牧业突出问题的关键举措,成为推动我国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主线。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左右,迫切需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政策”双轮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加快科技创新,打造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引擎

“十二五”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经营进入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方面,畜禽养殖规模化进程加快,散养户加快退出,2015年畜禽养殖规模化比重达到54%;另一方面,我国畜牧业科技加快发展,目前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0%左右,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同时,养殖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越发受到重视,绿色发展正成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要解决好。随着劳动力、饲料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成本的快速上升,畜牧业成本地板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生猪养殖成本比美国约高40%,每千克增重比欧美多消耗饲料约0.5千克。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畜牧业供给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必须紧紧依靠生物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加快畜牧科技创新步伐,强化科技驱动作用。

1.加快生物技术创新,提升畜牧业核心竞争力

很多人认为,畜牧业就是饲养畜禽,很土很没技术含量,但实际上,畜牧业是生命工程技术创新的集聚地。当前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关键技术都在畜牧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针对我国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需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

一是优良品种培育。良种是畜禽发展的关键,其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超过40%。近年来,我国畜禽良种国产化比例有所提升,但总体国产化水平仍然偏低,特别是部分核心种源依赖进口。需要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畜禽良种选育技术研究,如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胚胎工程、动物克隆、DNA标记辅助、RAPD、基因芯片等技术,充分利用我国地方品种的优良性状,加快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新品系,提升我国畜禽良种核心竞争力。二是动物疫病防治。疫病防控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要加强DNA诊断技术、ELISA技术等动物疫病诊断技术研究,开展DNA克隆重组、基因工程等技术在动物疫苗研制中的应用研究,并推进兽用生物制药研究,减少兽药残留,降低防治成本。三是饲草料开发利用。我国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优质饲草料匮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要积极开展优质牧草、青贮玉米的分子育种研究,培育适合我国区域特点的优质饲草料品种;加强生物饲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开展生物技术在饲料加工工艺中的应用研究,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效率。四是畜禽粪污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但是当前缺乏成熟的可应用性技术,要加强微生物发酵技术在畜禽粪污资源化、能源化的应用研究和生物处理技术设备研发。

2.加快信息技术创新,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互联网无处不在。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促进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针对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需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

一是畜牧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让万物相联,需要推进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可追溯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小型化、低成本化的畜牧物联网专用设备研发,实现人、机、物、牧一体化。二是畜牧大数据技术。大数据让人们的生产消费决策更具有可预测性,要利用数据清洗和融合等技术,广泛采集历史资料数据、实时监测数据,构建畜牧业大数据中心;利用数据挖掘和模型等技术,分析畜牧生产、流通和消费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开展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提供畜牧业发展大数据解决方案。三是畜牧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是实现信息技术市场化应用的关键,要积极开展畜牧业云设施、云存储、云服务技术研究,开展养殖户、合作社、畜牧企业按使用量付费模式研究,开展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优化技术研究,研究构建畜牧业云服务技术平台,满足畜牧市场主体对信息网络、存储、服务的少投入、即得性、便捷性、精准性需求。四是畜牧智能装备技术。设施装备是基础,要充分利用畜禽饲养管理、疫病防控、质量安全、资源利用、加工工艺等领域的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成果,重点开展智能仪器设备研发,形成智能产品、实现闭环控制。

3.加快畜牧科技集成创新,增强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

在分工日益专业化的新时代,集成创新是充分发挥各类创新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针对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需将当前实用、成熟、效果显著的单项技术进行组合配套、优化提升,使之产生“1+1>2”的集成效应。

一是“良种+良法”集成创新。针对不同品种、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养殖设施,开展多样化、差异化、标准化养殖方法的探索研究,形成“良种+良法”实用技术的“组合拳”,提升良种覆盖率、良法覆盖面。

二是“农艺+农机”集成创新。加强以机械适应性为导向的畜禽育种、饲草料栽培和养殖方式等的农艺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农机农艺结合紧密机型、动物资源品种和种植养殖方式研究;加强饲草料收获、青贮氨化、动物运输等装备设施的农机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动物健康养殖、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储运保鲜等环节的设备研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技术融合路线、融合模式、融合规范研究。

三是“高新+传统”技术集成创新。要充分借鉴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所取得的日新月异成果,嫁接、匹配、融合畜牧产业现有的、实用的传统技术,探索研究技术集成的催化剂、融合剂,形成技术集成的机制、模式和路径,重点开展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实用技术与高端技术、自主技术与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二、优化政策创设,激发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活力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畜禽良种补贴、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以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粮改饲”补贴等一系列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当前畜牧业扶持政策存在小而散的问题,同一事项可能归属农业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不同部门,迫切需要完善畜牧业发展的顶层政策设计,以整合项目资金力量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畜牧业扶持政策体系,不断提升政策驱动效率,推动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水平、上台阶。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领畜牧业改革方向

政策导向、财政扶持是推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措施,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整合现行畜牧政策。近年来,我国出台了11项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取得良好效果,但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聚焦,调整资金分配比例、优化资金投入结构,重点扶持畜牧业发展关键领域和具有引导示范作用的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投入的带动性、效果的显著性。

二是增加畜牧财政投入。相比于种植业,我国畜牧业的财政投入仍然偏低,要以加快畜牧业绿色发展为重点,争取畜牧兽医行业财政投入年度增加比例超过GDP增速的5个百分点以上,不断扩大财政投入的增量;要积极探索PPP投资模式、“一带一路”合作模式等新机制,引导和聚集社会工商资本投入,不断增强财政资金的带动能力。

三是强化政策运行过程控制。要狠抓政策落实,对政策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控制,打好“组合拳”,确保扶持政策有实效。实施前,要做好风险评估,明晰风险因子和关键控制点,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研判实施预效果;在实施中,要做好监测预警,做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构建纠偏调整机制;在实施后,要做好绩效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建立效果反馈完善机制,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

2.瞄准政策扶持领域,抓住畜牧业改革关键

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区域布局、种植结构、动物养殖、产品加工、市场消费等方面,要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抓住改革的关键点、选准改革的突破口,带动畜牧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重点扶持规模养殖与粪污资源有效利用。以环境容量为红线,鼓励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理清适宜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界限,推动畜禽养殖向资源更丰富、环境容量大的区域转移,主动调增规模养殖比重、调减分散养殖数量,提高养殖布局与资源环境的匹配程度。以规模养殖户为重点,鼓励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开展畜禽粪污以及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达到环保要求。

二是重点扶持青贮玉米与优质饲草产业发展。以“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为目标,支持草山草坡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以“粮改饲”试点和“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为契机,按照气候适宜型、种养结合型、生态保护型、种地养地结合型、有保有压型和产加导向型等技术路径,鼓励主动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青贮玉米与优质饲草生产规模。三是重点扶持质量安全与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种抓,一方面要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培养畜产品生产者恪守法律、严格用药、诚实信用的基本素质,将确保质量安全内化为自觉行动,特别是要加快推进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研建全国统一的畜产品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及相关追溯管理技术标准,鼓励畜禽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企业内部运行的追溯系统,增强公众畜产品消费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动物防疫、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兽药饲料及添加剂规范使用等规定,强化检疫监督责任,加大处罚力度,提升智慧监管能力。四是重点扶持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发应用。政策扶持既要瞄准前沿高新技术,也要着眼当前实用技术,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在高新技术创新研发方面,要鼓励现代生物技术在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治、生物饲料开发和畜禽粪污处理中的创新研发,支持先进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信息获取、分析和服务中的应用研究;在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要鼓励养殖场户采用成熟的实用技术,鼓励实用技术集成组装,总结凝练成熟推广模式,提高我国畜牧科技成果转化率。

3.明确政策扶持对象,提高畜牧业改革效率

只有进一步明确政策扶持重点和主攻方向,明晰政策扶持基本路径和方式方法,确定政策扶持客体,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投入、事半功倍。一是确定扶持环节。针对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政策扶持要进一步瞄准到优质饲草料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质量监管与溯源、技术创新运用等具体环节,通过投入导向的牵引作用,放大财政资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驱动效应。

二是拓宽扶持方式。综合利用补贴、贴息、担保、保险等财政扶持手段,构筑畜牧业新型政策工具组合,在融资、税收、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实施精准扶持。三是明确扶持客体。围绕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扶持重点,以构建新型种养关系为核心,重点扶持养殖大户、饲草料种植大户、家庭牧场、牧业合作社、畜牧产业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畜禽废弃物处理、饲草料机械收割、动物防疫、秸秆氨化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粮改饲”和农牧结合,调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源:《农业网络信息》2017年第1期

第二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聚焦2016年高考时政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文综政治学科高考,从经济生活热点而言,可能要从以往重点关注“需求”转向“供给”,尤其是“供给侧改革”,而其中之一就是“结构调整”。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经济体。面向“十三五”,克难前行,完成“惊险一跃”,方能顺利地迈向复兴的彼岸。穿越经济发展“三峡”,创造新的发展奇迹,必须打开一扇门。这扇门就是结构。这是攸关民族复兴、百年梦想的抉择,是一场必须完成的自我革命。

一、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谓“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长,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供给侧改革内涵:简言之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条件深刻变化:

“人口红利”快速消失下面对“刘易斯拐点”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甚至达到极限,成本提升让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

结构积弊愈演愈烈,变革洪流浩浩荡荡。资源禀赋变化之后,发展路径决不能就此被堵死—— 如果不调整结构,投资就没有效益,无法偿还的贷款借债形成坏账后,财政金融风险将陡然增大; 如果不调整结构,产品就没有市场,过剩的中低端产品不可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如果不调整结构,企业就没有利润、员工就没有收入,也难以依靠实体经济挖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如果不调整结构,政府就没有税收,民生和公共服务无从改善,社会也难以和谐稳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要发展,而发展应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风险挑战倒逼之下,调整结构、转换动力是必然选择。

三、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

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称之为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四个“歼灭战”。

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条主线上推进。

1.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2.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3.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4.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二是“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思路;

三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制度层面:构建跨越中等陷阱必须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

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 人力层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

社会保障:通过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生活知识的对接

供给侧改革(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关键看三个供给——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结构性错配,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供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制度供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三个“供给”,最后都落在“率”上。

涉及的经济生活知识: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做到精致生产,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

(2)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加快生产力发展。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4)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5)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提高资源利用率。

(6)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资源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7)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国家(政府)角度:

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b.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C.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优进优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企业角度: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热点试题】

1.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加强自身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建设有限政府

④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从美国苹果手机到法国皮包,从韩国美妆到日本马桶盖„„客观地讲,国外产品受追捧,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这给我们国内企业的警示是:

①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④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必然的④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侧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认识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这是因为:

A.整体是平稳的,部分却是变化的B.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6.产业政策要准。一个“准”字,点明了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产业政策要做到“准”,需要:

①把基层实践作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据 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诸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以下有关供给侧改革论述的选项中错误的是:

A.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B.供给侧改革增长更多依靠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C.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在于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政府宏观调控,培育企业这一供给主体

D.供给侧改革”意味着我国改革总体思路的调整

8.2015年I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人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经济依据是:

A.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C.生产与消费互为动力源

D.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水平

9.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

①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谋发展的需要

③调整生产关系和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④社会主义本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下列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有:

①转变外贸出口方式,刺激出口增速提升

②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③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成本

④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十二五”期间,我国传统中低端的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却疯狂“海外扫货”,抢购海外国际品牌商品。仅去年一年我国居民海外消费总额达到1.1万亿元。这说明: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加供给 ②我国国内供需结构性失衡,要加强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 ③要通过创新供给,着力提高我国商品与服务供给的质量 ④要规范消费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维护消费者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从美国苹果手机到法国皮包,从韩国美妆到日本马桶盖„„客观地讲,国外产品受追捧,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这给我们国内企业的警示是:

①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④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加强自身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建设有限政府 ④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必然的 ④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侧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认识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这是因为:

A.整体是平稳的,部分却是变化的 B.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17.产业政策要准。一个“准”字,点明了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产业政策要做到“准”,需要:

①把基层实践作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据 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诸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最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旨在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回答18~19题。18.现阶段,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

①扩大内需的政策已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 ②消费者未来将获得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④化解过剩产能成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2015年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①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 ③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④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企业投资萎缩,缺乏活力,这使得“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意味着我国经济治理思路出现重大转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8分)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说明“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合理性。(8分)

21.(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经济问题可以简单理解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往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属于需求侧管理。目前,中国的供给体系无法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如:中国生产的电饭煲、马桶盖等相关产品产量较大,但中国人却不吝重金到海外购买日本品牌。在需求倒逼的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改革,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供给侧改革的依据。(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宏观调控从单纯的需求刺激,到需求和供给“双轮驱动”的哲学依据。(9分)

22.“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1)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9分)(2)根据材料,从政府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9分)

23.2015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4分)

(2)在新的一年里,面对供给侧改革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企业应如何应对才能取得更大发展?(4分)

24.(3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 年 10 月 22 日,由工信部等部委主办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汇报会”召开。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 键零部件制约。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但零部件基础相对薄弱。科技部已在年初发布征求意见稿,4 拟对新能源车的 12 个模块进行链式扶持,特别是电池、电机 等上游零部件领域。政策面对于新能源车零部件发展的关注度正在持续提升。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 2015 年 10 月 26 日至 29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 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材料三: “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政府采用了 “西医” 治疗,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可见,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 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的依据。(12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0 分)

(3)结合材料三,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的上述举措。(12 分)

参考答案:

1.C 2.B 3.A 4.A 5.B 6.D7.D 8.A 9.C 10.C 11.B 12.B 13.C 14.A 15.A 16.B 17.D 18.B 19.A

20.(1)简政放权,激发企业活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创业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不断创造新供给。(8分)

(2)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供给和需求是现代经济活动互为关联的两个方面;扩大内需能够引领和推动供给,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推动消费升级;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情况下,由原来着重扩大内需转向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分)

21.(1)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的升级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消费结构升级倒逼供给侧改革。(4分)②国家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提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2分)③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分)④供给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举措。(2分)

(2)(每点3分)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要注重需求和供给的“双轮驱动”。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解决目前中国 产能过剩,升级中国制造 重要举措。③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22.(1)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供给要适应变化发展的消费结构。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③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处理好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④要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2)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中高端产品的生产。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技术创新。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考点】政治生活的政府职能。

23.(1)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分)

(2)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高新产业,增加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和管理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良好企业品牌和形象。(每点1分,结合材料1分,共4分)

24.(1)①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要求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约。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每个要点 3 分)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 分)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2 分)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因此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 分)④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因此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依法治国。(3分)⑤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2 分)

(3)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重客观规律。针对我国存在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第三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资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

学习资 料

(2016年5月)

从两个方面看:

一、概念的阐释;

二、中央的要求。

一、概念的阐释

(一)正确认知

——供给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学经济学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都以供给和需求作为一般性研究分析的逻辑起点。简言之,供给就是出售、需求就是购买。供给与需求,实质上就是一个卖方与买方的问题。

“供给”,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其包含2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愿望和供应能力。(与供给相对的“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也包含2个条件:消费者有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

(从当前现状来看,供给方面愿望没问题、但能力有问题,需求方面能力没问题、但欲望有问题)

“侧”,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侧重”于某一个“侧面”。因此,“供给侧”就是与“需求侧”相对的一个专业术语。两者的区别在于:

以往我们所做的工作多半是加强需求侧管理,重点从结果出发,着眼于保持经济短期内的稳定增长,通过合理调控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熨平”经济周期性的波动;

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则更多是突出供给侧管理,重点从源头 入手,着眼于实现经济中长期的潜在增长,通过科学配置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四大要素”(也有学者把制度列为第五要素),“弥补”经济结构性的缺陷。

——结构性:简言之,就是经济运行的构成性特征。结构性问题,是中长期形成供需错位、脱节、失衡的根本原因。我国新常态下面临的矛盾,面子上是速度问题、里子上是结构问题。这些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增长动力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能耗排放结构、收入分配结构6个方面。

产业结构问题:一产业仍较粗放,抗风险能力差;二产业传统“三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比重偏大,创新能力不强,处于价值链低端;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发达国家70-80%,中国50-60%,且房地产是拉动主要力量之一)。

区域结构问题:人口分布不合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同时还有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

增长动力结构问题:过多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对改革、转型、创新“三组动车”潜力发掘不够。

要素投入结构问题: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不足。

能耗排放结构问题:单位产值能耗过大(五类主要资源平均消耗强度高于世界均值90%,标煤能耗是世界均值的2.5倍)、“三废”碳排比重偏高,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剧。

收入分配结构问题:城乡收入、行业收入、贫富收入的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手中。

——改革:正式一点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章上说的是“强国之路”);口头一点说,是“关键一招”、是“最大红利”、是“主旋律”;具体到经济领域来说,它是“推 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路径”,也就是说,“改革是当下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之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其目的在于针对供需结构错配,侧重于从供给方面通过一系列精准改革,清除供给冗余、夯实供给基础、释放供给活力、拓展供给空间、提高供给质量、确保供给安全,增强发展新动能、释放发展新活力,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二)认识误区

1、弃用论。争论焦点:有了供给侧改革,还要不要需求侧管理?对于经济运行而言,供给侧与需求侧同等重要,两方面结构性改革应当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不能因为强调一侧而忽略另一侧。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辩证法思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症结在于: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质上是供需错配。(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总量性矛盾、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由总量性、周期性问题转化为结构性问题(前者更多适宜从需求侧管理来解决、后者则更多适宜从供给侧管理来解决)。同时,供需结构错配的矛盾中需求侧和供给侧都有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所以,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言“侧重”,那么前提是兼顾、不是偏废,只有此消彼长的组合、没有非此即彼的排斥。只有坚持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同步配合,才能实现新的、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2、回归论。争论焦点:是不是要严管供给,搞“新计划经济”,或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自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党就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不能也不会轻易改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搞“新计划经济”,更不可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恰恰相反,其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通过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的角色定位,就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市场有效”时营造相对宽松、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市场失灵”时及时补位,采取合理调控和适度干预,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3、借用论。争论焦点:能不能直接照搬照抄或仿效西方供给经济学派等方面的治理方法?西方供给经济学派应对的核心问题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问题。而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只是减速换挡、并未停滞,且同时不存在通胀,相反还有通缩的趋势,与西方世界的“滞胀”有根本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套用供给学派提出的减税、私有化、削减福利、紧缩银根等策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冷静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基于国内实践开展的一次理论综合性集成创新。其理论基础只能是以新常态理论为创新背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中央的要求

(一)提出的过程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初步回暖、日本衰退止步、欧洲深陷危机、新兴经济体普遍萎靡,尽管中国表现不俗,但新常态下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所谓“新常态”,其大背景是由大到强转折期、陷阱跨越关键期、要素约束瓶颈期、深化改革攻坚期、全球治理分化期;其小背景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其特征是“增速换挡(高速转向中高速)、方式转变(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结构优化(增量扩能转向调存优增)、创新驱动(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市场决定、福祉共享”;其波形是L型,而不是V、U或W型;其对策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五大发展理念”、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基于全国经济形势作出“分析—判断—定位—应对”的“四步曲”,也是在探索中国发展实践中认识逐步深化、思路日渐清晰、举措不断明确的过程(也可说是一个取势、明道、优术的过程)。

2015年11月10日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下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一天后,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强调要“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五天后,总书记在G20峰会上再次强调要“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七天后,李总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上再次指出,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八天后,总书记在APEC会议上第三次提及“供给侧改革”。两位国家主要领导人9天内5次提到“供给”内容,如此高频“点题”,也被视为一个月后中央经济工作会正式 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工作的前奏。

从本质上看,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关系,其实就是形势与任务的因果关系。因此中央明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二)应对的举措

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2个五”:

1、五大工作任务:(“三去一降一补”)

第一,去产能,即化解过剩产能。重点要全面淘汰落后产能(重拳治理“僵尸企业”)、严控新增过剩产能、创新消化低效产能、海外转移低端产能、大力培育优势产能。

第二,降成本,即降低企业成本(规工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在85元以上,平均利润率只有5.5%)。重点要打出“组合拳”,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负担和融资财务成本、电力成本、物流成本。

第三,去库存,即消化房地产库存(重点是二三线城市和不合理的高价房)。重点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性金融;鼓励开发企业调整营销策略,降低房屋销售价,提高产业集中度。

第四,补短板,即扩大有效供给。重点要补齐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施精准扶贫;补齐居民消费升级的短板,围绕从质到量、从产品到服务、从排浪式到个性化的消费发展新趋势创造新供给;补齐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 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补齐高素质人力资本的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优化配置劳动力,持续扩大就业面;补齐“三农”发展的短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农民稳定增收。

第五,去杠杆,即防控金融风险(总体看,债务水平适中、温和可控,240<360。分类看,四部门中:居民、金融机构范围适宜。非金融企业、政府指标增长快,且非金融企业水平高121超过90阈值;政府隐债多、偿还压力大)。重点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建立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2、五大政策支撑(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

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其目的是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结构性减税、阶段性提高赤字率、保障政府支出责任);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其目的是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重点要坚持创新引领、创新驱动,激活存量、补齐短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一产业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二产业要建设制造强国、三产业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

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其目的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转职能,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降门槛、宽准入、减成本,将该放的放下去、该管的管起来、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二是优环境,从政策上、制度上、服务上营造宽松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保障企业权益,改善企业 预期,增强企业信心,扩大有效供给,适应消费需求。

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其目的是大力推动改革落地。重点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持续通过改革加快释放结构调整红利、新型城镇化红利、自贸区建设红利、企业创新红利、新人口红利。

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其目的是守住民生底线。重点要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作用,立足于“兜底”,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落实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程。

第四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思考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应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对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包括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推进绿色生产方式、走质量兴农之路、改革国家补贴政策、紧抓农业科技革命契机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措施。

关键词:内蒙古 农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为了从战略高度保障农畜产品充足供给,在制定各项政策时重点侧重于农产品供给“量”的增加,相对忽视了农产品品种结构及品质,致使部分农产品出现较为严重的供给结构性失衡。进入新时代以来,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在此背景下,内蒙古应该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大力推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开创新时代内蒙古“三农三牧”发展新局面。

一、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良好基础和条件。粮食和农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取得新成就。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550亿斤以上;牲畜存栏连续4年稳定在1.2亿头只以上,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产量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稳粮优经扩饲草”的发展思路,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粮经饲比例由75:17:8调整为73:17:10。按照“稳羊增牛”的发展思路,肉牛、生猪存栏比2012年分别增加50%、28%。科技和装备等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全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家畜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全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5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

二、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成就显著,但农牧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生产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农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和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并存,农牧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

(一)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全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总播面积和产量的53.9%和75.3%,羊存栏数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78.3%;玉米“一粮独大”、羊“一畜独大”的单一种养结构明显,农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未契合消费者需要,内蒙古独特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农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用水方式粗放,2016年内蒙古农业灌溉面积5607.2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795.6万亩,仅占一半。灌溉水利用率仅为52.1%。按种植玉米每亩产量1500斤,耗水300吨计算,需要灌溉400斤水才能换取1斤粮食,生态代价惊人,自治区每年调出粮食实际等于调出了宝贵的水资源。化肥和薄膜使用量仍呈上升趋势。化肥施用量234.6万吨,占全国14位;农药使用量3.2万吨,占全国21位;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9.6万吨。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难以生产绿色健康农产品,而且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由于对耕地草原等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索取超出了承载能力,部分区域生态趋于恶化,耕地保护、已垦草原撂荒、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等形势比较严峻。以黑土地为例,内蒙古最肥沃的呼伦贝尔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仅有3%左右,比美国中部的五大湖区“黄金玉米带”土壤有机质含量低2个百分点。总之,靠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三)生产成本走高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及饲草料价格上涨,农畜产品的生产成本逐年走高。以巴彦淖尔市黄灌区种植玉米为例,不包括农民自己的投工投劳和土地流转费用,2018年每亩种植成本在590元左右,如果再加上土地流转和人工费用,种植玉米亏本的几率很大。

(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较低

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经费不充足,不能充分发挥保障能力。自治区本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仅为1800万元,从全国范围来看,仅比西藏投入略高,与周边省份相比也有很大差距(黑龙江5000万元,新疆4000万元)。农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质量检验、标识管理等各个环节,尚未建立起一套严格完整的标准、市场准入监管体系和严格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由于不同作物农药施用种类和数量不同,发达国家针对不同作物有各自的限量指标,而我国对谷类、蔬菜等大类设置指标。

(五)绿色品牌价值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体现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是当前品牌战略的重要抓手,由于缺乏总体设计与规划,缺少区域特色品牌标准体系,致使内蒙古优质特色产品与区外同类产品难辨真伪,优质不优价。2016年中国国家区域品牌上榜82个,内蒙古仅有2个,初级农产品分类中,乌兰察布马铃薯品牌价值114.9亿元排名14位,与第1位赣南脐橙相差553.2亿元;畜禽水产品类别中,科尔沁肥牛品牌价值44.5亿元排名第8位,与第1位大连海参相差168.1亿元。

(六)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滞后

?L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不到重视,真正在一线发挥作用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由于财政支撑严重不足,推广人员培训经费、工作经费不能得到保证,现有的推广机构只能在很小范围内示范推广,最后一公里没有彻底打通,大量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送不到田间地头,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对农牧业发展的贡献。从全国范围看,甘肃省每年安排2亿元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河南省将产油大县奖励资金全部用于农业技术推广,黑龙江拿出10亿元专项资金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三、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

内蒙古拥有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原、肥沃的土地、独特的高原气候。农畜产品营养丰富,味道独特。要实现内蒙古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就要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内蒙古独特优势,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推进农牧业提质增效

1.统筹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

首先要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多了是库存压力、财政压力;粮食少了是社会压力,会出现大问题。通过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大建设力度,实现“藏粮于地”,将内蒙古粮食产量稳定在550亿斤以上。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促进粮食饲草过腹转化增值。内蒙古除了粮食生产核心区,其余有约5000万亩中低产田可实施粮草轮作。每亩高效节水人工草地可产牧草1000公斤,是天然草场产量的20倍,不但人工草场自身生态条件得到改善,还可实现20亩天然草场休养生息。按照自治区新增5000万亩高效节水牧草基地测算,约可新增饲喂7000万羊单位,相当于增加43%的畜牧业生产能力。因此,按照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思路,通过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支持畜牧业发展。

2.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是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通过选择水土资源环境条件较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优势产区为重点,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农产品特色优势区,进一步聚焦核心品种和优?莶?区,建议国家和自治区要精准施策,围绕特色优势区的主要建设任务补齐短板,推动涉农资金和政策向“三区”倾斜。

3.大力培育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依托特定区域优势产业创建,相关机构、企业、农户等共同拥有,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的农畜产品品牌。内蒙古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有很好的基础。全区“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2643个,比2012年增长10.1%;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89件;农业部认证的有机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建议明确打造品牌路径,分级培育建设。委托品牌经营公司,实施市场化运作。制定完善标准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加快发展河套面粉、开鲁红干椒、敖汉旗小米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农业清洁生产是现代农牧业的重要特点。国家规划到2020年之前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建议加强标准化生产,以农兽药残留限量为重点,构建覆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包装等各环节的标准生产体系。加快地方标准修订,标准要与国际接轨,力争通过5年努力,基本实现按标生产。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免费给农民检测耕地,出具施肥配方,提供配方肥。推广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及无公害生物农药。严厉打击高毒农药生产、流通环节行为。

2.大规模实施节水农业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确定内蒙古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660万亩(全国8亿亩)。内蒙古规划到2020年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目前各部门已累计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72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579万亩。国务院机构改革将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渠道,内蒙古应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进行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三)走质量兴农之路,提高内蒙古农牧业品牌含金量

内蒙古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应该是好吃和安全,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努力实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要出台农业技术推广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条例,充分发挥农技服务体系作用。各地政府应确保每亩耕地拿出2元工作经费,每个旗县大约500万元左右,重点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要下大力气推广绿色高效生态农牧业生产技术。建立灵活高效的农牧业技术服务网络平台,让农牧民的技术问题能方便及时得到解决。要让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部门的人员动起来,设备转起来,真正实现按标准取样检验,确保产地不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二是构建“从农田牧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信息通报、约谈制度,将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纳入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范围。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让失信单位和个人寸步难行。倒逼生产者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改革国家补贴政策,加大一般转移支付力度

为了适应新时代农牧业发展需要,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也应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是加大一般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建议通过加大一般转移支付,给旗县充分的发展决定权。二是改革政策补贴方式。建议国家主要补贴资金应投向农牧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环境保护、流通等环节中,多制定一些“绿箱政策”,提高农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减少对农牧业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的直接发放补贴的“黄箱政策”。

(五)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契机实现农牧业跨越式发展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农业的绝对水平在提高,但国际竞争力相对于制造业显得弱小。近几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应用越来越多,农牧业产业发展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内蒙古作为国家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拥有很好的农牧业发展基础,应借助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出台切实有效措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快农牧业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把内蒙古农牧业做成闻名国内外的大产业。

参考文献:

[1]孙振云.在全区农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2018-1-15.[2]冯华.庄稼减“肥”农业更美[N].人民日报,2015-12-21.(作者单位:1.赤峰绿璐种业有限公司;2.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代建明

第五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摘要:2015 年 11 月,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并指出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审视高等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供给端实现教育与管理的转型升级,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精准的就业服务供给。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就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38;F24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02

一、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概述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是指高校、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相关部门根据学生个人价值取向、思想行为特征、成就动机等要素结合社会需求,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就业服务活动。

根据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完善的就业服务指导体系的参与主体至少应该包括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市场等主体,而且这些主体还得进行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各主体间需要在遵循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规律的前提下,为高校毕业生构建一个集政策保障、信息服务、困难救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个性化指导、就业疑难问题心理咨询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保障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说就业服务体系是一个融学生教育、学生管理、生涯规划、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开放性系统工程。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就业,这体现了其服务功能。高校?W生、用人单位都是就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帮助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搜集反馈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及时了解各职场的最新动态,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的制定和改革等都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工作内容。此外,高校就业服务体系还具有教育功能。这主要是指其在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已经把就业指导理念渗透进教学中,它一方面夯实了学生专业理论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学生的就业实践。该体系还肩负着学生职业观、价值观培养的重任,引导学生对职业进行合理定位,同时又引导学生把如何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同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持续发展有效结合起来。

二、当前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政府就业部门和高校正通过积极努力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但是,由于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与大学生的需求、市场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

1.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不健全

在课题组调查的保定市的10所高校中,几乎所有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其中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学院等6所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下设在学生处;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单独成立了招生就业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都非常重视,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设置相对比较单一,没有针对素质提升、职业规划等不同的指导内容设立更为专业的指导部门,导致就业服务的精细化水平还不高。

2.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在我们调查的高校中,几乎所有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由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担任,只有个别高校配备了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据调查,高校辅导员中获得职业指导证书的辅导员比例为69.8%,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存在的问题是负责就业指导的辅导员老师还要负责其他大量的学生管理的日常性事务,导致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另外,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人生经历较为单一,90%以上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职业经历非常单一,导致对职业缺乏理性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指导学生就业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或不够深入的情况。

3.就业指导服务内容相对单一

在全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高校也顺势而为,不断地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新月异,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显得不适应社会的要求。据课题组的调查,在保定市的11所高校中,90.6%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还停留在提供政策参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发布、组织招聘会、就业协议的发放与收集等一些事务性工作的层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对毕业生真正急需的一些指导涉及太少甚至是根本就没有涉及。

4.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方式过于简单

就业指导与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涵盖了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内容仅仅局限于召开毕业生招聘会、举办就业经验交流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传统形式,内容过于枯燥,形式过于单一,对青年学生来讲,缺乏吸引力。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高校仅仅是在学生毕业前一个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有的高校甚至连选修课的方式都免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讲座,这导致很多毕业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不高,参与热情不高。在课题组随机抽样调查的100名学生中,有85.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没什么价值。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构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成功构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对需求侧的了解、研究和把握,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需求的了解,让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努力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要了解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据此切实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素养。具体而言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努力构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要在大学生就业服务过程中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难免会对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比如有的大学生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重待遇轻奉献、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给求职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感,让广大毕业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择业目标,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要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为学生顺利地、高质量地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扶。高校在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专业辅导队伍建设,要将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最大限度地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中来,并组织他们定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培训,提升专业指导能力。其次,要研发更符合学生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高校应将就业指导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依据学校积累的就业案例以及社会的需求,把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规律,积极研发系统性强、实用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另外,在此过程中,要积?O探索个性化指导的模式,力争对每个学生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树立良好的心态,最终找到令自己满意的职业。

三是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毕业生意愿及创业成功率。自2014年9月国务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至今,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了推动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顺势而为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多种途径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以创业促进就业,丰富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内容。

四是要积极拓展就业市场。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相关部门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校企合作,与一些实力较强且与自身专业相吻合的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高度重视校友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争取让优秀的校友成为我们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工作中的一个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陈刚,彭建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4]赵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6151。

下载互联网+背景下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性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互联网+背景下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性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精准扶贫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精准扶贫”,你需要了解的十个关键点 一、现状 ——从贫困人口的数量看,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7017万人。 ——从贫困人......

    扶贫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扶贫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脱贫规划》”)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基本目标和总体思路,确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访谈) ——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 本报记者 龚 雯 许志峰 王 珂 2016年01月04日03: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字号 去年底召开的......

    学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情况,找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范文模版)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按照区委的安排,有幸参加这次由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培训班,听了区委卢忠于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2016两会学习心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两会学习心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发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情况汇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情况汇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情况汇报 一、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利用三月“科技之春”、五月“科技活动周”等有利契机,通过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

    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字号:[ 大 中 小 ] 发布时间:2016-07-18 来源:国家煤炭工业网 今年以来国家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大了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