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足口病防控指导意见书
xx区手足口病疫情调查处理指导意见书
幼儿园 地址: 电话号码
疫情情况: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整改措施及建议:
一、每日晨检,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晨检结果报告辖区内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晨检后,儿童用高锰酸钾消毒液(1:5000)泡手,并洗手后入教室。
三、饭前便后要洗手。老师要鼓励儿童多喝水、勤洗手。
四、上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五、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六、开展“致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儿童带回家,让家长读给儿童听。
七、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通风换气、消毒半小时以上。
八、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牙具、毛巾等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晾晒被褥等。
九、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桌椅、公共电话等用84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两次。
十、儿童入托时,校舍门前放置84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十一、谢绝家长进入幼儿园。如有特殊情况获许进入,进入前洗手、消毒。
十二、家长接儿童时,先洗手。家长工作或外出回家,立即洗手。
十三、教职工入院后,先用洗手消毒液浸泡消毒手,再用清水洗手。
十四、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十五、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患儿痊愈2周后再带课。
十六、晨检发现手足口病患儿,不能入托,立即去医院诊治,不接触其他任何儿童,所有患儿隔离至主要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红疹及所有水疱消退后一周方可返校。
十七、儿童缺课,立即追查原因,做好记录。
十八、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同时办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十九、如果一个班出现1例手足口病病例,全班儿童不得串班、不接收、不转出儿童,如果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一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并对本班所有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二十、一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并在区疾控中心或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消毒处理。
二十一、在流行季节,当地有疫情发生时,避免不同托幼机构的学生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
托幼机构陪同人签名:
指导人员单位:
指导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本记录一式二份,一份由区疾控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存档,一份留托幼机构按要求整改。
第二篇:铜陵县学校及幼托机构手足口病防控指导意见书
铜陵县学校及幼托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导意见书
被指导单位法人代表指导类别传染病控制联系电话
一、手足口病基本知识: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急性期病人的粪便、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中的病毒,经粪一口途径和呼吸道进入体内。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
二、学校基本情况及手足口病流行概况:
三、指导意见:为加强学校、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的管理,预防与控制疫情进一步扩大与蔓延,现根据《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要求,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1.强化晨检工作。晨检时间为早上儿童入园、学生入校时间。要认真按照晨检要求,做好一摸(是否发热), 二看(观精神、五官、皮肤等), 三问(在家饮食、睡眠、大小便、有无咳嗽、腹泻等症状), 发现发热、皮疹、手足口疱疹等身体不适儿童,应及时与家长联系,送到医院就诊。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缺勤的幼儿、学生,应当跟踪了解他们缺课或迟到的病因。如果因缺课或迟到,要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晨检老师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接触发病学生后要马上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如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症状的,应暂停工作,及时就诊。做好记录,详细填写晨检记录和缺勤学生原因记录,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2.加强防控。要保持室内通风换气,保持干净整洁。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桌椅、楼梯扶手、门把手等物品进行擦洗式消毒。教育学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冷食,预防病从口入。教育家长一旦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疗机构就诊。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近期假日最好少外出,减少被感染机会。
3.组织培训。要迅速组织全体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要求人人掌握手足口病的初步观察判断常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广泛宣传。要针对当前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培训良好习惯养成。要向家长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增强家长的防范意识。
被指导单位负责人签字:督导人签字:(单位盖章)年月日年月日
第三篇:手足口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书(式样)
德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手足口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书
(式 样)
编号:
被指导单位:
负责人:
电话: 卫生院(所):
负责人:
电话:
初步结论:
按照国家、省、上饶市相关文件要求,对你单位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学校(托幼机构)职责
1.学校(托幼机构)发生疫情后,应立即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组,明确专人负责对学校的消毒、随访、隔离、患者管理等工作,并建立对学生分片包干责任制,其责任人负责片区内学生的随访、记录、报告等工作。
2.学校应严格执行晨检、午检、夜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制度。一旦发现口腔部位有散在性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者,立即向当地卫生院报告,及早隔离病例,并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所有隔离治疗的手足口病病例,均要在定点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就诊后接受规范治疗,至其病后10天且症状完全消失,方可解除隔离凭健康证明上学。
4.注意个人防护、开展适宜消毒。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5.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衣被定期在阳光下暴晒。
6.定期用1:200的“84”消毒液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7.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8.积极做好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消除学生恐慌心理,引导学生正确对态和配合疫情处置工作。
二、卫生院职责
1.要立即召开乡村医生的会议,乡村医生应加强对放假返家居家
隔离学生的工作监管,并要求严加关注重症病例的发生,保持电话畅通。
2.加强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对患儿严格按卫生部办《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进行诊断和处置,并及时报告疫情和转诊病人。
3.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
4.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5.要明确专人负责疫情信息的搜集,对学校、幼儿园每日汇总报告的情况要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并将信息通报相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由乡村医生按要求进行相应处置。
三、其他处置意见
被指导单位负责人签名:
卫生院负责人签名:
事件处置负责人签名:
此处理意见书一式三份,被调查单位、卫生院(所)、报市疾控各一份。
第四篇:手足口病防控指引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引
一、概述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特征: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日常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二)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三)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四)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五)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六)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七)对保健医生和保健老师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培训。
三、发生疫情时开展的工作
(一)加强晨检工作,做好考勤和登记工作。
进一步完善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追查与登记制度,坚持每天进行晨检(有全托幼儿的要增加检查次数),要指定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的校医、卫生保健老师具体负责本单位手足口病晨检、疫情报告工作,对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做好因病缺勤病例的追查与登记,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
按《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及广东省疾控中心文件(粤疾控[2008]119号)的要求及时发现和报告聚集性病例疫情(聚集性病例指同一托幼机构1周内有5例或同一宿舍/班级1周内有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发现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能还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仅表现为手、足、口、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的学生时应立即通知家长及时送诊,患儿要在家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建议隔离时间:通常待皮疹结痂后1周或自发病之日起2周,或凭传染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儿科/传染病科的健康证明才能复课。
发生疫情的单位应每天对新增的患儿进行登记并上报至疾控中心和教育局。
(二)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三)加强消毒工作,适当增加消毒频次: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等进行清洗消毒,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特别要加强电脑室、音乐室等公共场所的物品擦拭消毒,以减少间接接触传播。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消毒方法如下: ①物体表面(公用具、玩具等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地方):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
②空气:以加强通风为主。必要时,在房屋经密闭后,2%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min~60min。
③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min~30min,或流通蒸汽消毒30min。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250mg/L~5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250mg/L~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④毛巾:煮沸消毒或高压流通蒸汽消毒。
⑤卧室:合格的紫外线灯消毒,每天1次,每次半小时。⑥卧具:保持清洁,有疫情的单位每天应要求家长更换。
(四)开展手足口病预防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给儿童上一堂健康教育课,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个人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同时积极对儿童家长进行预防知识宣传。
(五)发生疫情的托幼机构和学校应尽量减少集体活动。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配合实施教育和卫生部门决定采取的托幼机构或学校放假的措施。
(六)协助疾控部门开展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①提供基本信息:内容包括幼儿园或学校基本信息(如单位名称、地址、报告人、联系方式等);涉疫人数、教学活动形式(如学校全日制、夜校和寄宿等);全校或部分单位的名册及单位的平面图、示意图(注明班级宿舍、楼层、区域);洗手设施、卫生清洁、居住条件等;近2周考勤记录、因病缺勤情况,接触者健康情况;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公共游乐场所等)及公共用具开放或使用等情况;晨检及消毒制度执行情况等。
②协助进行采样:要按疾控机构的要求,及时采集聚集性病例的粪便标本或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采集咽拭子和疱疹液。
③疫情处理期间,要每日填报《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每日新增病例统计表》,及时向属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填报的时间应至少持续到疫情结束后一周。
第五篇:手足口病防控预案
手足口病防控预案
一、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牛玉奇(校长)
副组长:侯社民(书记)
组员:李社民(副校长)
杨志英(副教导)
张亚敏(卫生室负责人)
二、工作原则
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三、具体措施
(一)坚持预防为主。
1、强化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
(1)及时印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宣传资料。
(2)在班主任例会上进行宣传。
(3)全校家长会上进行宣传教育。
(4)联合卫生室,通过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重视消毒隔离、严防病菌侵入。
(1)重视食堂卫生、食品卫生与餐具消毒,严防病从口入。厕所、洗手池放置必要的洗手消毒用品,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2)坚持对教室、教师办公室及专用教室等活动场所增加通风的时间和强度,教育师生注意劳逸结合、强身健体和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避免到人口密集度大,人流量集中和发生流行性疾病的地方去。
(3)医务室、隔离室应按规定时间消毒。
3、加强晨检(观察),及时排查隐患。
(1)疾病流行期间,学校要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全日观察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汇报,确保学生健康。
(2)要求各班班主任认真做好学生的晨检工作,每日情况及时上报卫生室,卫生老师于午时再上报教导处,分管教导汇总情况于14时前汇报教育局基教科。
(3)班主任为落实晨检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有发热伴手、足、口、口腔、肛周皮疹、疱疹性咽峡炎以及发热、精神差等症状者,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向卫生室报告,并通知其家长。
(4)一旦发现有疑似患者,根据迅速上报的要求,学校应在第一时间上报,对患儿所涉及的活动场所立即进行隔离消毒,并配合疾控中心做相关的消毒措施。
另外对近日缺勤学生作好调查工作,教育学生及其家长不到疾区,一旦发现疾情及时报告区教育局相关部门和疾控中心。
(二)切实做好保障。
(1)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好防控工作。教导处要做好学生宣传教育工作,稳定学校教学秩序,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
(2)后勤要保障保证日常宣传教育用品与消毒卫生设施齐全与物资供应,保证应急期间的宣传,消毒器具与药物的供应,提供应急的交通车辆与人员,为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
(3)卫生室要做好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如有疑似患者及时安排就医,迅速转移病人所在班级或办公室的师生,并对病人所在班级或办公室进行全面消毒,建立相应的绿色通道,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与疾控中心,要求其派人处置。严控外来人员进校。
三、预案启动
如果出现疫情或有学生感染手足口病等症状,要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及时做好疫情上报,并对患儿所在班级进行全面消毒,同时做好相关的隔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