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2018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
河南省2018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
(征求意见稿)
2018年是我省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决胜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5〕36号,以下简称《纲要》)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豫发〔2016〕31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所明确的工作任务有许多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任务正处在推进落实的关键期与破冰期,狠抓落实、创新思路与破除阻碍的任务仍较为紧迫。新一年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省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纲要》和《实施方案》确定的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深化认识、突出重点、压实责任,扎实做好2018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为我省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新河南、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现就做好2018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如下: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行政权力事项力度,对不符合时宜、阻碍改革发展或与当前“放管服”改革精神相违背的权力事项,及时研究修改意见、进行取消调整;开展省级证明清单梳理汇总工作,制定并公布省级取消和保留的证明清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证明清单运用,杜绝清单外要求证明的现象,切实维护证明清单的权威性;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依法依规查处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深入推进综合治税工作,严格执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罚没财物依法处理规定。
(三)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按照《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方案》,结合实际,复制推广国务院批复的各项改革措施;积极探索“证照分离”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相结合的新模式;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三十五证合一”改革,根据全国统一的“多证合一”改革涉企证照事项目录,及时做好政策衔接。深化“网上审批”改革,巩固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成果,积极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应用,建立市场主体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加快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完善企业名称禁限用规则,改革企业名称核准制度, 优化企业名称查询系统,简化申请流程,全面推行企业名称网上自主申报。完善市场主体简易注销登记制度,完善企业撤销程序,对于提
序进行行政决策,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
(七)积极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在全省进一步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督促指导及管理应用等工作,充分发挥好法律顾问在重大行政决策、重要行政行为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和智囊智库作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需要建立和实施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法律顾问工作。
三、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
(八)持续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准确理解服务型行政执法理念,强化责任意识、抓手意识,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创新行政执法方式,推动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工作由探索型向规范化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经验型向标准化转变,充分发挥服务型行政执法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中的“抓手”作用。
(九)持续推进“互联网+行政执法”。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将互联网与行政执法有效融合,明确具体任务和进度;完善网上执法办案及信息查询系统,做到程序规范、功能完善、操
培育验收的原则,对本地本系统已有的服务型行政执法示范点进行重新培育、评价,力争打造一批标兵单位;省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省级服务型行政执法示范点实行动态管理,开展督查、抽查,对工作停滞不前、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或者发生较大行政违法案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将撤销其“河南省服务型行政执法示范点”名称,并给予通报批评。
四、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十三)明确行政执法责任。对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行政执法权责清单、岗责体系及行政执法流程图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情况,国务院、省政府行政审批事项调整以及机构改革情况,及时对现有行政执法权责进行梳理、调整。
(十四)落实行政执法责任。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指导督促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情况继续做好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对首批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点进行公布授牌,培育推选第二批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典型带动作用。
(十五)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落实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
(十八)加强政府立法工作。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立法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16〕162号),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政府立法工作的指导;设区市政府要高度重视政府立法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政府立法工作机构设置,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起草和规章制定程序,规范开展地方立法工作;省级法制机构加强对取得地方立法权的省辖市政府立法工作的指导,促进各地之间立法工作交流,探索开展优秀立法项目成果展示。
(十九)落实年度立法计划。省政府围绕全省重点工作,继续加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地方立法;设区市政府要结合实际、区分轻重缓急,针对急迫、紧要事项制定工作计划,积极做好政府立法工作;注重加强政府立法计划的科学性、适时性,强化刚性约束,做好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确保立法计划按期推进、如期完成;围绕改革重点,做好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工作,建立完善地方法规规章的定期清理制度,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地方法规规章及时修改、废止。
(二十)完善政府立法体制机制。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严格按照《河南省政府规章立项工作办法》《河南省政府立法起草工作规定》《河南省政府立法审查工作
和其他组织对规范性文件的建议审查制度,依法受理和处理审查建议;按照《立法法》及《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好设区的市的规章备案审查工作。
(二十三)加快全省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建设。督促各省辖市和直管县(市)加快信息化建设,并尽快与省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系统对接,建立全省统一的数据库,在全省实现规范性文件网上公布、网上备案,并将全省现行有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全部纳入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方便公众查询。
六、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二十四)强化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加大对不作为、乱作为的问责追责力度;加强对关键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制约,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二十五)发挥专门监督作用。继续加大专门监督力度,保障和支持监察、审计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健全完善、认真执行行政监察制度,确保廉政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全面履
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持续加强行政问责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增强行政问责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大问责力度,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克服懒政、庸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
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二十八)推进权力运行全流程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全面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和预决算公开,加强解读回应,扩大公众参与,强化舆情回应,健全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确保按照规定时间节点完成试点任务,认真总结试点成效和不足,推进试点成果落地生根。
(二十九)提高政务公开能力。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互联网+政务服务”评查指标,加强政务公开平台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全省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完善现有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和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深入融合,加快推进各级平台与省平台前段整合,形成统一的服务入口,建成全省政府网站统一技术平台,提高全省政务公开信息化水平;推动县级以下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实体政务大厅,推进实体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做到无缝
国行政诉讼法》,严格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7〕20号);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依法受理审理行政案件,对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积极应诉;认真落实《河南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规定》,积极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认真执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尊重人民法院司法建议和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
(三十二)完善依法化解纠纷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规定,推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认真贯彻人民调解法,坚持依法、规范、高效调解矛盾纠纷,确保调解达成的协议合理合法有效;健全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动机制;落实我省“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2018年底全省一半县、乡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实行诉访分离,推进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
九、提升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
(三十三)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贯彻落实《关于
平;将法律知识培训纳入各地各部门公务员培训内容,加大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中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
十、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落实机制
(三十六)健全法治政府建设领导机制。坚持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谋划和落实好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任务,主动向党委报告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问题,及时消除制约法治政府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注意发挥法治政府建设组织推动机构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完善和调整本级本部门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或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下同)构成和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各级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要明确各成员单位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各成员单位在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共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长效机制。落实法治政府建设部署和报告制度,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每年第一季度部署法治政府建设年度重点工作,切实抓好落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第一季度向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上一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政府部门每年第一季度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上一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通过报刊、政府网站等向社会公
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培育、评选和表彰工作,充分发挥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继续发挥依法行政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大考核力度,巩固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方式,规范考核程序,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督促有关单位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补齐法治政府建设短板。
(三十九)完善法治政府建设研究宣传机制。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打通报、刊、台、网、端等各类传播平台,广泛宣传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工作部署、工作成效、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法制部门工作,加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建设,健全和充实法制机构工作力量,确保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其承担的职责任务相适应,充分发挥好法制机构在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选好建强法制工作队伍,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人员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稳步推进法制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第二篇:**区2020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
**区2020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
(征求意见稿)
2020年是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既定目标之年,为此今年全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区委工作会议部署,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守正创新、担当有为切实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和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现就做好2020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如下: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相关工作,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决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强化风险防范化解等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坚持依法科学有序防控,全面提高依法防控和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及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等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各级政府要全面
依法履行职责,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推进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加强风险评估、依法审慎决策,要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为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围绕全面加强沿黄生态环境保护、沿黄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领城,主动对接国家、省、市规划纲要,加强战略统筹、问题研究、组织推进,加强执法监督,保障法律法规规章落地落实,为高起点谋划黄河流域重大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提供法治保障。
(四)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外商投资促进和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投资项目管理,开展“投资法规执法检查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展2020年营商环境评价,全面实施评价结果“三挂钩”奖惩政策,按照全国最优指标推动整改提升。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办法,建设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网络平台和移动服务平台,及时处理解决相关投诉,维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健全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
(五)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不断提升公务人员诚信履职意识和各级诚信行政水平,坚决做到守信践诺,约束、治理政府失信行为。贯彻实施《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加强重点领域信用制度建设,着力加快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加强信用监管、创新信用融资服务、推进信用惠民便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六)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减行政审批事项,降低准入门槛。增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扩大“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面,推进投资审批、工程建设管理等业务办理全程电子化。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和政务流程优化,推动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持续推进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应用,实现区级与省、市级平台的技术对接,尽可能使企业群众避免在审批服务过程中重复提交材料。建设区大数据中心,完善“一朵云,一个库,一个平台”,统筹规划建设区级政务信息系统,推动系统全部上云,优化提升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实现审批服务“一网通办”,全省范围内“异地可办”。推广应用政务服务平台,年内实现超过600项民生服务掌上办、随身办,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捷。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加强
“互联网+监管”平台的深入应用,重点探索风险预警和非现场监管,增强政府分析判断和风险预警能力。
(七)全面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规范市场准入管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一年一修、动态调整”的工作要求,根据“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法律法规改废释等情况,认真做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修订。
(八)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全面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加快推进区权责清单工作,根据法律法规改废释、党政机构改革和部门职责调整等情况,及时调整完善权责清单并印发公布。不断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推进权责清单工作规范化、法定化,构建职权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九)全面深化价格改革。完善定价机制,规范政府定价行为,落实绿色价格政策,深化电价、农业水价改革。推进上网电价改革,进一步研究完善我区销售电价政策,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和范围。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完成改革的新任务。改革完善教育收费管理机制,适时出台全区高校学费调整政策,探索改革民办中小学学历教育收费形成机制和管理方式政策措施。
二、加强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
(十)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8)3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15
号)和《河南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和备案审查,依法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规范性文件异议审查申请。加强对全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完善定期通报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全面提升业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十一)持续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开展涉及“放管服”改革、机构改革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做好证明事项全面清理,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清理“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各类无谓证明。
三、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十二)进一步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严格执行行政机关内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集体审议。
(十三)严格决策责任追究。严格实施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进行行政决策,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党纪政纪和法
律责任。
(十四)积板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深入贯何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斤《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和《河南省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暂行规定》,持续推行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的服务保障作用,区各街道办事处根据需要建立和实施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
四、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
(十五)持续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障社会秩序正常恢复和生产生活健康发展等要求,认真谋划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重点。立足总结提升,持续开展服务型行政执法标兵培育工作,推动全区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水平提档升级。
(十六)持续探索创新行政指导。深化行政指导,持续开展行政相对人违法风险防控,在总结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试点范围,梳理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风险点制定并落实防控措施,实施行政指导,稳步推进行政相对人法律风险防控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行政相对人违法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十七)探索行政调解引导告知制度。强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在调解矛盾纠纷、依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中的积极作
用。
(十八)持续提升服务型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培训工作,为服务型行政执法理念进一步深入基层、执法人员培训示范点培育、行政指导和行政调解案例评选等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关要求,鼓励督促各部门主动作为,在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基础上,强调精准执法、温情执法,积极运用服务型行政执法理念,制定防控举措、开展执法行为,确保特殊时期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五、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十九)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各行政执法部门对现有行政执法权责进行全面梳理、调整,重新制定、公布行政执法权责清单、岗责体系及行政执法流程图。区政府依法确认并公告本级行政执法主体。在全区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点创建工作,以创建促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
(二十)持续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和证件管理,完成全区行政执法人员证件换发工作,做好持有国家部委执法证件的执法人员信息备案工作。建立和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在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等执法部门进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试点,在生态环境、市场监管、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和水利、住房城乡建设、消防等执法部门重点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
(二十一)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重点指导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探索县区综合执法改革路径。
(二十二)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执法程序,认真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确保执法行为于法有据、有据可查,行政执法决定合法有效。结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需要,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执法工作,加大对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哄抬防疫用品和民生商品价格等破坏疫情防控行为的执法力度,同时加强相关重点领域的执法监督检查,对执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严格追究执法责任。
六、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二十三)强化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加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政府对其所属部门的监督,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监督制度;加强对关键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制约,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二十四)发挥综合监督作用。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战等工作大局,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加大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审计力度,持续推进审计全覆盖;加大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确保重大方针政策有效贯彻和各项改革举措真正落实。严格执行统计制度,夯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
(二十五)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各级政府认真执行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等制度,及时研究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及时研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完善对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行为投诉举报登记、督促办理、调查处理和反馈回应制度,并依法及时调查处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进一步推动网络监督的规范化、法治化。
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二十六)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深入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围绕社会关注度高的财政资金使用、重大项目审批实施,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持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二十七)持续加大解读回应力度。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注关切问题,及时进行权威发布和政策解读。健全政策解读机制,坚持政策文件制定与解读方案、解读材料同步组织、审签和部署,持续做好政策解
读工作。完善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切实提高热点舆情应对能力和水平,对政府舆情做到密切监控、快速反应,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维护党和政府公信力。
八、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二十八)持续做好行政复议工作。认真履行行政复议工作法定职责,完善制度机制,严格办案程序。严格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优化行政复议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持续提升案件审理质量。充分利用调解手段,注重行政复议实质性化解,努力将相关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始阶段。加强培训指导,持续提升行政复议队伍整体素质。
(二十九)持续加强行政应诉工作。依法履行应诉职责,配合、支持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认真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尊重人民法院司法建议和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认真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建立应诉协调机制,做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行政机关行政应诉能力和水平。
(三十)完善依法化解纠纷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千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持续推进基层人民
调解组织、企业人民调解组织、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促进涉企及特定领域的矛盾纠纷化解。健全行政栽决制度,按照市司法局《平顶山市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加强行政裁决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行政裁决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三十一)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全面推进“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期间,注重通过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积极为困难群众提供有效法律援助,加强疫情期间的矛盾纠纷化解,为疫情防控筑牢基石。
九、提升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
(三十二)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各部门要完善并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制定领导干部学法计划全年至少举办2期领导班子参加的法治专题讲座,1期领导干部参加的法治专题培训班,政府常务会议、部门办公会议每季度至少学法1次。加强对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测试,适当扩大测试范围,改进测试方式。
(三十三)实施领导干部述法制度。把学法用法和推进法治建设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述职内容,纳入考核。注重领导干部法律素养和法治能力的考察,将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好不好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把能不能
带头遵守宪法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
(三十四)加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员法治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全年至少举办1期行政执法人员参加的法治专题培训班,切实提升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将法律知识培训纳入各地各部门公务员培训内容,加大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中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
十、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落实机制
(三十五)健全法治政府建设领导机制。坚持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谋划和落实好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主动向党委报告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问题,及时消除制约法治政府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好法治政府建设部署和报告制度,根据领导干部和机构职责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完善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构成,要注重发挥法治政府建设组织推动机构的积极作用。
(三十六)健全法治政府建设责任机制。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带头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区政府每季度、区政府各部门每半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政府常务会、部门办公会,研究解决法治政府建设重大问题,对时间紧迫的重要事项应根据情况随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
(三十八)持续强化“1211”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2020年为实现全市依法行政督导平台的试运行,以区各部门法治政府建设月报告月通报制度为载体,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日常动态督导。扎实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和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按照《河南省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实施办法》要求,对近年来我区法治政府建设情况适时开展全面督察;持续完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科学划分考核类别、创新改进考核方法,做好2020全区依法行政考核工作。
(三十九)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研究宣传。紧紧围绕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化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结合优化营商环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实际,及时总结依法行政方面的新问题、新经验,梳理研究正反面典型案(事)例,通过案(事)例分析强化对依法行政必要性、重要性及先进理念的宣传力度和效果,引导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良好统围。
(四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培养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提供工作所需必要保障,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基础保障与其职责任务相适应。
本安排中所列工作将作为2020全区依法行政考核主要内容,各有关单位要依据职责和所承担的法治政府建设
任务分工,做好本工作任务的牵头推动和落实。
第三篇: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XXXX发展和改革局
2017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XXXX人民政府:
根据《XXXX人民政府2017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XXXX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相关文件要求,我局对2017法治政府建设相关工作进行了自查自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保障
为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把法治政府建设落到实处,我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的行政问责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形成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层层有人负责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培训,提高效率
一是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认真学习法制政府建设相关制度精神。
2017我局先后组织了两次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集中学习会,3月学习了党风廉洁建设相关文件;6月主题学习了《XXXX法制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全局干部还进行了法制政府建设的自学活动,结合本职工作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二是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各类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先后两次组织局全体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各类基本行政法律法规和职位需要的专门行政管理法律法规。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从而使全局干部进一步掌握法制政府的相关内容,牢固树立了为民服务、便民服务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公开政务,接受监督
我局在县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向社会公布发改局权力清单、行政执法办事指南、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标准等,印发了便民服务卡在政务服务中心发改行政审批窗口对外发放,让社会各界知晓本机关的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条件、需要提交材料和办理流程。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促进工作质量提升。
四、提高行政能力,做好档案整理
不断增强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性,提高按法律规定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把依法行政真正落实到教育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授权,继续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和规范事务办理时限工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当前,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全体干部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优良的作风,上下齐心,团结一致,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精神,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法制政府制度,坚持以实现“优化机关作风、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权利运行、提高服务意识、促进和谐发展”为工作目标,全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XXXX发展和改革局
2017年8月24日
第四篇:建设法治政府文档
建设法治政府
严格执法应是文明执法的基础,离开了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就无从谈起,同时文明执法反过来也能促进严格执法的实行,两者相辅相成,也缺一不可。首先文明执法离不开严格执法。所谓严格执法就是要严格按法律规定的内容,精神和程序执行,不偏离,不妥协。执法人员必须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执法,全面收集与当事人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然后依法作出处罚,做到轻过轻罚,重过重罚,一个行政执法行为,依法无效或者依法应予撤销,则说明执法过程或执法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是违法的,那还谈得上什么严格执法。如果因为执法人员在程序等方面本身就出现错误,因而无效或应撤销的执法行为,那么无论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如何文明,也不可能实现正意义上的文明执法。正如筑建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基础不牢固,任凭上面的建筑如何牢固,奢华,也只能是一座危房。所以,在执法过程中要实现文明执法,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只有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内容,程序执行法律,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执法,杜绝无效或引起复议败诉案件的产生.其次,严格执法的实现也有赖于文明执法的落实。如果执法人员语言不文明,说话粗野,业务素质低下,以恐吓训斥的语言攻击对方,就会引起被执法对象和周围群众的强烈不满,就会很容易激化矛盾,发生争执,这样的后果就是直接影响执法活动的正常进行,这样一来严格执法也就难以落实。如果能够正确的理解管理与被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运政执法人员和广大经营业户、车主之间能化矛盾为统一,相互尊重,执法人员态度和蔼,耐心说服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可以化解两者之间的对立情绪,使广大经营业户、车主充分认识自己的违法行为可能造成道路运输安全的社会危害性,来减少冲突,使行政执法工作顺利进行,这样严格执法也就自然容易实现了。
所谓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党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善于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问题。依法行政,首要的问题是行政权力的法定化。必须明确,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只能在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依法决策,依法处理问题,自觉地把行政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就是江总书记讲的“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在政府行政领域的主要方面,包括政府职责的划分、行使的范围、运行的程序等都要法定化,都要有法可依。
凡是超过法律规定的权力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依法行政是建立法制社会的首要之举。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依法行政可以有效防止“人治”和政府职能的随意化,防止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防止滋生腐败。
依法行政,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要始终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行使,是要我们用它来保护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依法行政,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腔热情为人民办事,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也是宪法体现的根本原则。
中国要建设全面的小康,就必须依法行政,同时依法行政也是当今社会解决基层建设问题特别是农村各类问题的关键。依法行政的目的是保护干部本身,更重要的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必要性:
1、依法行政是约束政府工作人员避免出现违法行政,以免对社会、人民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也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保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一辽宁省全省农业依法行政工作会议
面,各级政府机关以法律为依据管理各种事务,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享受权力、履行义务,对那些不能够正当行使权力和不能够很好履行义务的人们追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员也必须依法管理各项事务,在行使权力时,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必须用法律这把尺子衡量是非对错,而不是施权者的主观意识所决定。干部的权力,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绝对不能够越权或者违法施政。法律约束被管理的公民,同时也约束施政的国家公务员,这是统一的。管理者依法办事是前提和基础,他们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进行管理,最终目的是使被管理者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有了各个职能部门的依法行政,才会有公民遵守法律,社会才能走上法治之路,公民的生产,生活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转,公民才能有安全意识和创造意识,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切实保障。中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体现“人民权力人民用”,“赋予权力为人民”的宗旨观念。人民需要行政机关,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保障,人民授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最终目的是通过管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依法行政相关书籍,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国家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各类事务时不至于偏离“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这一航道。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自由、财产和安全。
3、依法行政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证。只有依法办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才能保护该保护人群的利益,对那些不履行义务、违法乱纪的人严厉打击,保证安定团结的大局。
4、依法行政是提高政府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
5、依法行政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保证。首先它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的具体体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成功的经济需要市场的驱动,市场驱动除了需要建立经济类型的机制外,还需要建立负责和透明的政府系统,完善的法治标准,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因此,市
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越迅速发展,对法治化要求就越高。这样,一方面需要市场主体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有效地利用法律、法规调整社会利益分配,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管理者,各级政府行为必须更加规范有序,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没有健全的法律,就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不能够依法行政,就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法制化,就不可能改善投资环境,也就不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
其次,依法行政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法制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活动,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纪律是保证社会工作正常运行的必要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增强人民的民主观念,法治观念和纪律观念,而这三种观念恰恰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法制文化,依法行政要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法制文化,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保证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实施行政行为。
6、依法行政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归根到底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据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法律一旦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不是立法意义上的法律。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把维护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原则,依法行政是将着眼点放在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基本保证。
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5年,国家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财政行政执法行为应规范、程序正当、内容适当”的要求,这是财政部门进一步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纲领性文件。因此,通过深入研究财政行政执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来提高财政依法行政的水平,是我们财政法制工作者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分析财政行政执法的现状,列举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做到文明执法和严格执法的有机结合,正确认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新阶段做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的同志认为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是一个矛盾,是相对立的,互不兼容,要做到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就无法实现,反之,要想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就无从谈起。其实,这是对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的误解,因为有将严格执法与严厉处罚等同起来,以罚代管,将罚款作为唯一的行政处罚手段,而忽视了其他行政处罚手段,在某些人看来,责令改正违法行为,警告等不属于严格执法的范围,不罚款就意味着不是严格执法,因此将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对立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当前财政行政执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行政机关能否依法正确实施行政执法,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财政部门作为履行国家财政分配和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切
实履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坚持依法实施财政行政执法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普法宣传教育的深化和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有效推行,财政法制建设不断发展,财政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和依法理财的能力日益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改革和发展对财政法制建设和财政部门执法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财政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1.部分执法主体不合法,执法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执法主体是执法活动的基础,主体不合法则所有活动皆不合法。各级财政机关是法定执法主体,临时机构、财政机关内设机构和委托行使执法权的部门都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财政行政执法活动,而在实践中以“某领导小组办公室”(临时机构)、“某局某处”(内设机构)或“某局某稽查队”(委托机构)名义执法,或者制发规范性文件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财政部门执法队伍素质也有待提高:个别领导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视不够,财政干部的法律素质及执法水平参差不齐;面临财政职能转变,任务不断增加,部分财政干部跟不上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依法行政的要求不能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老观念、老框框、***惯仍严重影响着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等。
2.执法依据滞后,财政立法水平不高。从我国现行的财政行政执法依据来看,财政法律数量偏少,仅有《预算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政府采购法》等有限的几部,而财政行政法规和地方性财政法规、规章偏多,且较杂乱,不统一,甚至有些互相矛盾,变动又比较频繁,一些急需法律调节的重要领域也仍有空白,不仅影响财政管理的质量,而且也影响到财政部门严格执法的效果。
3.有些执法行为还达不到合法、合理、高效的要求。财政行政执法行为包括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强制执行等。由于行政执法行为种类较多,故在具体执法活动中反映出的问题也较复杂。主要有:一是执法冲突时有发生。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不论在纵向间,还是在横向间都应当为实现财政管理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与支持。而在现实中执法不协调和冲突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行政效能和政府形象的突出问题。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中央政府随意以规范性文件调整分权体制,不利于财政民主性和法定性的体现,地方财政缺乏与其职权相适应的财政执法权,使部分财政执法陷入窘境;另一方面是部门间的执法协调问题,即“多头执法”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行政执法中长期存在,在财政行政执法中也时有发生,如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监督检查,财政国库管理与人民银行金库管理,财政税政管理与税务税政管理等执法领域,各部门间往往存在职能职责划分不清,权力交叉、模糊,缺乏协调配合。二是执法权责难以统一。财政行政执法是一项严肃的工作,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而在实际工作中权责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执法行为偏离法律的轨道,侵害国家、社会和群众的利益。三是执法方式滞后。一些财政机关缺少创新意识,对传统的执法方式依赖性大,执法方式落后单一,执法效能低,进而造成管理难度大、成本高、不到位等问题。四是执法程序达不到合法、合理的要求。近年来,财政部门在程序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还时有发生,如执法不按照法定流程走,随意增减步骤;不保留反映执法过程的档案,或档案不全;不履行告知程序,行政处罚告知书和决定书同时下达,剥夺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的权利;执法时不出示证件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财政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4.执法监督体制不够科学,有些监督过程还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外部执法监督体制不合理。对于财政行政执法而言,实行外部监督的包括:党内监督、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等,主体众多,但不少监督部门缺乏
应有的独立性,权力不足,一些监督部门职能重复、交叉过多,同时各监督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难以形成监督合力。二是内部执法监督制度不完善。当前最重要的内部执法监督制度是行政执法责任制,它承担着监督执法过程,保障依法理财的重要功能。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的内容、标准和方式方法存在着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考核评议缺乏经常性;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造成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中,往往是过错纠正了,但在处理责任人问题上却迟迟没有结果。三是执法监督过程不科学。执法监督责任制与执法实际脱节,没有自觉地把执法责任落实到日常执法工作的监督当中;一些配套制度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使行政执法责任制处在低水平上,执法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善;有些部门只注重纠正、惩治执法过程出现的问题,忽视执法监督的防范功能,等等。
二、规范和改进财政行政执法的建议
当前财政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了先进的法治理念、制度与落后的行政执法观念、体制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培育依法理财理念,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将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监督力度作为建设法治财政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
1.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积极培育财政执法人员的法治理念。财政执法人员是财政执法活动的最终实施者。因此,在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进程中,必须十分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提高财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综合素质,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一是大力加强教育培训。通过经常的、制度化的教育培训使各级执法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二是建立依法行政的激励机制。在用人、政绩考核等方面,把考核重点转到严格实施法律、履行法定职责、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方面,以推动财政行政执法工作。
2.进一步加快财政体制改革。财政部印发的《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十年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其中主体部分强调的就是“深化财政改革”。为此,我们认为,财政部门要深化改革,创新财政体制,一是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考核。二是要完善和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财政实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公共领域的支出。三是转变财政职能,建设公共财政,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逐步减少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资,增加社会公共领域的支出。四是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监督检查。五是要积极稳妥地继续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完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在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同时,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继续完善消费税、改进个人所得税等。
3.加强财政立法,完善财政行政执法法律依据体系。一是财政立法要与财政改革的进程相适应。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既定目标,转变立法观念,做到财政立法服务于财政改革。二是妥善处理立法的现实可行性与适度超前性的关系。财政立法既要体现市场经济的共同规律,又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出台的法律法规既要符合客观实际,又要有适度的超前性,避免财政立法在制定颁布后很快就落后于形势发展的情况。三是坚持局部利益服务整体利益的原则,保证财政立法的统一。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以大局为重、以长
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重,局部服从整体,避免财政法律法规互相冲突,互相矛盾。
4.大力推进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财政部门推行和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是依法理财的要求。因此,强化行政执法监督,除了要着力解决好立法和体制、观念和认识、地位和作用等方面问题外,还应切实进一步推进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
第五篇:建设法治政府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意见》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怎样理解《意见》的总体思路?
答:一是以加大《纲要》的贯彻力度为主线,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依法行政的重点任务。根据《纲要》确定的推进依法行政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针对当前依法行政和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意见》规定了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7个方面的任务。
二是围绕上述7个方面任务的落实规定具体措施,增强各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对建设法治政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特别是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意见》强调了新形势下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提出了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还分别就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强化行政首长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问:当前,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包括有的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法治观念比较淡薄,“权大于法”的观念仍然比较严重。《意见》在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意见》规定:①要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推行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使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②同时,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府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还存在立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够强,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不够规范等问题。《意见》在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新规定?
答:制度建设是依法行政的基础。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意见》规定:①政府立法要突出重点,确保质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②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行政法规草案和规章草案都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③加强对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坚持立“新法”与改“旧法”并重。④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把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程序。
问:当前,一些行政机关违法决策、随意决策、拍脑袋决策问题仍然存在。《意见》在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为了提高行政决策的质量、减少决策风险,《意见》规定:①要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②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③严格决策责任追究,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责任。
问:在行政执法活动中,乱执法、粗暴执法、执法谋利等问题时有发生。《意见》在规范行政执法方面有哪些新规定?
答: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最经常、与人民群众权益最直接相关的管理活动。针对行政执法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意见》规定: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危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违法案件,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加强程序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改进和创新行政执法方式,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执法评议考核,要把评议考核结果作为执法人员奖励惩处、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问: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现代政府的重要特征。《意见》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方面有哪些新要求?
答:推进政务公开,是规范权力运行、方便群众监督、有效防治腐败、提供高效便民服务的有效措施。为此,《意见》规定:①要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②加大主动公开力度,对人民群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要依法在规定时限内予以答复;③深入推进办事公开,创新政务公开方式。
问:孳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还不到位。《意见》在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方面有哪些新规定?
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防止权力滥用,预防和制止腐败的关键。为此,《意见》规定:①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人民法院依法实施的监督,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高度重视舆论监督。②上级行政机关要切实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③保障和支持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④严格行政问责,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
问:实践中,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意见》在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有哪些新规定?
答: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行政机关负有重要责任。为此,《意见》规定:要建立由地方各级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完善行政调解制度,推动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畅通复议申请渠道。积极配合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活动,对重大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要主动出庭应诉。
问:《意见》在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意见》规定:①要建立由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依法行政领导协调机制,强化行政首长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②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督促指导、监督检查和舆论宣传。③加强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④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使其规格、编制与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