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泉镇牌坊村创建安徽省生态村总结
温泉镇牌坊村创建安徽省生态村总结
一、牌坊村基本情况
牌坊村位于温泉镇西部,距县城7公里,距温泉镇4公里,因村中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建于清雍正年间石结构节孝坊而得名,(该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地称牌楼冲,是天塘九冲十三畈中最出名的一冲,岳王庙河的主要支流牌楼河自西至东穿村而过,该河是牌坊人民的生命河。素有大干三年不断流的美誉,河的源头,同时也是牌楼冲的最高点,有座古山寨名“王庵寨”远近闻名。登上山寨主峰,整个天堂,尽收眼底。全村总面积2.55平方公里,其中水田625亩,旱地675亩,山场1200亩,村辖16个村民组,420户,1658人,散居或聚居在牌楼冲两侧,这里民风淳朴,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村民以种植茶桑、板栗、水稻和养殖猪羊为主,外出务工也是主要经济来源,经过近几年生态村工作的开展,村内环境及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08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饮水合格率100%,计划生育率100%,人畜粪便处理率100%,清洁能源普及率92%,生活垃圾处理率80%,绿化覆盖率70%,村内鸟类多达几十种,几十年未见的野猪、山羊也落户王庵寨。全村生态环境优美,村民生活舒适,人均寿命72岁,山寨傍居住的一位年过百岁和一位96岁的老人身体状况良好。
二、上世纪末牌坊村的生态状况 在上世纪末,由于村民环保意识谈簿,加上贫穷,乱砍乱伐现象严重。过度滥用农药,全村一片萧条景象,稀疏的树木,混浊的河水,鸟儿飞了,兔儿跑了,蛙声少了,鱼虾没了,户户烧柴禾,一家一粪堆,雨天道路难行走,睛天灰尘满天飞。
三、创建生态示范村的开展情况
牌坊村自二00五年第六届村委会换届以来,在上级政府和环保等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对照生态指标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开展省级生态创建活动。
1、健全组织,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为了 “生态示范村” 创建工作行之有效的进行,成立了以村主任为组长,村委、村民代表、组长为成员的牌坊村创建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了旨在“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的小组全体会议,提出“生态牌坊,人人有责”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口号。会议决定将领导小组分成4个宣传队,每队负责四个村民组进行宣传发动,征求意见。
2、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为了在全村形成全民参与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四个宣传队深入各组,以会议或谈心的方式,宣传创建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同时开展了以“创建生态村,我该做什么,我该怎么做”为题的大讨论,通过宣传发动,使全体村民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有了更新的认识,激发了村民自觉参与生态创建活动的积极性。许多村民就村内环境整治和环境保护 等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在宣传队开展工作的同时。我们在村部、村大道等处悬挂“践行科学发展观,创建绿色新家园”及“生态牌坊,人人有责”等标语。
3、精心规划,分步实施
为了创建生态村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对照省生态村考核指标和本村具体情况,参考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订了“牌坊村生态建设规划”和“生态保护村规民约”,确立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治理相结合,治山治水与农田保护相结合,村庄建设与村容村貌相结合,能源建设与粪便垃圾处理相结合,文物保护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将全村所有山场及茶桑栗等作物列为绿色保护区,将牌楼冲全部水田列为生态农业区,将村部周边列为集镇区,将牌坊和“王庵寨”列为旅游开发区。整体规划实施步骤:一是全面消荒,利用半年时间号召村民对所有的荒山、荒地宜林则林、宜茶则茶、宜粮则粮不留空白;二是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村部建设,学校改建,水泥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行河道整治,对沿河堤堰险段加固整修;三是利用一年的时间,兴建沼气池150口,对养猪、养羊大户一律建大容量沼气池;四是清洁饮水,利用自然落差,新建引水工程二处;五是治理环境,美化村庄;六是根据高标准要求补缺补差,使我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示范村。
四、创建成果
我村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主要体现在: 1、260㎡村部办公楼和规范化村卫生室屹立于村中心牌坊正前方的主干道边,占地1亩的教学大楼,耸立于庭院之间,居于群山环抱之中,4公里长4.5米宽的水泥大道四通八达让97%的村民直接受益。
2、沿河17座灌溉堰或拦沙堰,正在发挥作用,沿河沿路的拦土墙及护坡,仅石方多达1800余立方。
3、大岭铮形两处饮水工程,使350人受益。
4、在150口沼气池建设的同时对圈厕进行全面改造,沼气已全面投入使用,人畜粪便全部达到无害化处理,无一例排污现象,有70多户安装了太阳能。代薪烧灶的现象基本杜绝。
5、高残留和剧毒农药无人使用。病死家禽随处乱丢,生活垃圾到处乱扔的现象没有了。
6、养殖、沼气,有机肥、农作物良性循环,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7、新建高标茶园110亩,改造100亩低产茶园。总之,我村的山绿了,水清了,动物回来了,环境好转了,社会和谐了。
五、今后工作构想
经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创建工作起得一定成效,但与先 进地区相比,尚有很大较差距。为此我们下一步以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发掘自身潜力,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努力把我村生态示范村建设推上新台阶,使我村成为和谐乡村。工作重点在以下几下方面:
1、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户到村中心区域集中建房,扩大小集镇规模,同时完善休闲、娱乐、养老、庄稼医院等配套设施。
2、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多渠道争取资金,对古牌坊进行整修,对王庵寨进行开发利用,此处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3、加快绿茵大道建设。道路沿线全面绿化。
4、开展村庄绿化活动,使所有村庄都处在绿茵掩映之中。
5、开展“双文明户、生态村庄“等评比活动,对创建工作有突出贡献者进行精神和物质表彰,以形成人人争先的良好的风尚。
第二篇:村创建升级生态村汇报材料
XXX村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情况汇报
XXX村党支部 XXX村民委员会(2012年3月15日)
各位领导:
首先,热烈欢迎省级生态村检查组各位领导莅临XX检查指导工作。这里我代表村两委向各位领导汇报三个方面工作。
一、基本情况
XXX村位于XXX镇东北部,距集镇7.5公里,距三明市区69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07亩,林地面积2.89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8.7%。下辖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57户587人,近年来全村涌现出博士2人、硕士8人、中专以上学历102人;正处级干部3人,副处级1人,正科级3人,副科级5人,党员32名,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人才村。2006年列为县级新农村示范村,2010年列为市级新农村推进村。201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702万元,人均收入达6882元。
二、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情况
近年来,XXX村按照“富裕XX、魅力XX、和谐XX”的发展定位,立足村情、把握特色,深入开展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通过创建,全村社会治安和谐稳定,村容村貌日益优美,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环境面貌不断改进。
1、突出建章立制,创建合力不断夯实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次创建工作,成立了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指导小组,把生态村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村委会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创建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正副组长,两委委员为成员的创建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责任机制到位。结合我村实际制定了《XXX镇XXX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实施方案》、《XXX村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同时把方案中的具体要求和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村两委、党员各责任人上,落实工作责任和限时责任,使整个创建工作有条不紊。三是宣传发动到位。召开了全村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由领导小组进行宣传发动,同时通过村宣传橱窗、黑板报、张挂横幅、宣传标语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等活动,共悬挂横幅7条,张贴标语20多张,发宣传材料500多份,制作环保图片12张,使创建这项工作家喻户晓,强化了村民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意识,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配合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突出生态特色,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XXX村在生态村建设的进程中紧紧围绕生态优势下工夫,持续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一是大力发展高效毛竹林。采取垦复扩鞭、全面深翻、配方施肥、稻草覆盖和喷灌建池等技术改造措施,建立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竹林1600多亩,年产毛竹10万多根。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品种调整,大力发展水稻、烟草和中药材等,实行无公害管理,同时结合国家政策对种植户进行种子补贴、种粮大户奖励。目前,全村种植优质水稻1800余亩,烟叶180亩,红豆杉、厚朴等中药材基地600亩,培植食用菌4.5万袋,全村一年增加收入5万多元。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来实施。建成了庭院式生态经济模式,即猪(羊)-沼-果(菜、鱼)模式,沼气用于生活用能,沼液、沼渣用作化肥,即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收入。针对烟叶等种植所产生的农膜,村两委提出“谁种植谁清理”,由种植户进行收集,采用废旧农膜湿法造粒工艺,即废旧农膜→破碎→清洗→脱水→熔融造粒,不仅实现了资源再生,而且解决了白色污染的问题。近年来,针对全村的秸秆堆烧现象,村两委提出了秸秆粉碎还田、过腹还田及用于食用菌等等措施来解决秸秆堆烧的现象。目前,全村农膜回收率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56%,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面积比例达到61.4%;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66kg/公顷、241.3kg/公顷,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
3、突出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不断提升
以村容村貌建设为重点,科学合理规划村居布局,提升村居生态文明。一是合理规划优功能。完善《XXX镇XXX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具体规划了生态林区、生活居住区、生态休闲区等三大功能区及主要配套建设项目。近年来,XXX村不等不靠,沿贯穿村庄的小溪修建河堤650米,水泥桥5座,栅栏200多米,把原来一个道路颠簸、村庄破旧、溪流四溢的XX逐步变成一个村道畅通、洋楼临池而立、溪水清清的美丽家园,形成了“小桥流水式”生态村庄布局。二是整治环境增“靓”点。坚持“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的理念,深入开展“三清六改”和“家园清洁行动”等活动,引导农户开展清理垃圾、污泥、路沟,整治房前屋后、室内卫生,拆除乱搭乱建,改造 空心房,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做好农膜回收,逐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投资20余万元配备了垃圾桶10个,建垃圾池6个,规划建设小型垃圾中转转运站,日处理垃圾达1.5吨;投资11万元新建沼气池26口,共建沼气池52口;改造河堤220米,改沟13条,清理猪圈、牛栏、谷仓等30余间,改厨改厕52户。积极开展农村“四旁”绿化,引进桂花、香樟等珍贵树木800多棵种植在四旁绿化村道、河道。同时针对污水问题,我村采用生物膜技术,通过形成生物膜来吸附、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目的。通过整治,全村饮用水合格率100%,户用卫生厕普及率100%,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100%,生活污水处理率82.57%;村域内无工业企业污染,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3%。三是夯实基础增实效。从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受益的事办起,先后完成资金投入985万元,实施了自来水厂建设、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卫生公厕建设、篮球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省级旧宅基地复垦和土地平整项目为契机,投资300万元,实施退宅还田30亩;投资37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270亩;完成烟田建设180亩和通户水泥路面硬化500米,安装路灯14盏,新建自来水池3个及配套管网9.6公里,增添老人活动室与农家书屋。
三、主要成效及下阶段打算
各位领导,开展创建“省级生态村”以来,我村生态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生态意识明显提高。创建中,村班子带头,全体群众参与,村民对创建生态村活动逐渐从认识到理解,从支持到参与,村民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村场环境的自觉性大大加强,初步形成了人人讲卫生、讲公益、讲文明的社会风气。二是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止,乱倒垃圾等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大大减少,农田土壤有机质 含量逐年上升,初步形成资源合理利用和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三是居住环境优化美化。通过一系列的整治,XXX村绿化普及率83.7%,现在村容村貌整洁、村民安居乐业、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下阶段,我们将按照上级环保部门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改进方法,增强责任,抓好生态村的巩固提升工作,使生态村创建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三篇:红桃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红桃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红桃村地处皖南山区,位于池州市石台县丁香镇的西南部,距镇驻地7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组,211户,819人。土地总面积15.7平方公里,耕地仅25.3公顷(人均耕地0.46亩),茶园116.7公顷,山林面积1566.7公顷,人均拥有10亩杉木林、5亩经果林、2亩茶园、半亩中药材,森林覆盖率达到96.6%。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7018元。多年来,红桃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创立了“红桃经验”,初步实现了“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良好局面。因此,红桃村也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千佳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镇、全国绿色小康村、全省优秀党支部、安徽省百佳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红桃村曾是池州市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当年在老支书余结华同志的领导下,治理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经济,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形成的“红桃经验”一度成为在池州农村地区推广的先进典型。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新一届村两委继承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提出创建生态村,发展生态经济,改善农村长期以来的脏、乱、差等环境面貌,实现村庄洁化、美化、亮化、硬化、绿化的目标要求。为此,多次召开村两委
会议及村民代表会议,统一全村上下思想认识,把创建生态村作为一项重大实事工程来办,认真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人员具体抓、其他人员配合抓,并成立了创建生态村领导小组。由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其他人员任组员,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村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创建氛围,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二、科学规划,明确目标。1998年4月编制了《石台县红桃生态经济示范村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为突破口,围绕山场合理开发,围绕资源优化环境,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发展经济,富民强村”的发展思路,并根据红桃村实际,拟定了5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理清了发展思路,科学地指导了全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建设。2008年初,重新编制了《丁香镇红桃村生态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村建设目标,系统地提出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文化、生态居住等五大重点领域的建设规划方案,筛选了16个生态村建设项目,使生态村建设步入科学有序的轨道。
三、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红桃村地处山区,过去交通闭塞,曾经因滥砍滥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上个世纪末,红桃人已深刻地认识到红桃的“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出路在山”,必须念好“山”经,做“生态”文章,真抓实干,扎实推进生态村建设。
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注重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从1999
开始,村里先后将群众手里闲置的580亩石灰岩山场和780亩高山偏远山场按1:2:7分成的办法收归村集体,30年后再把经营权返回农户。通过集中连片开发,营造了村檀皮林基地和村杉木林场,既优化了环境,又壮大了集体经济收入,群众也能从中得到实惠。村两委加强对天然林进行严格保护,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防火领导组,配了8名专职巡查护林员,设立封山禁牌、护林防火标语。改变传统的造林方式,由过去的“全垦造林”变为“穴式造林”,减少复垦面,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2、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全村自2002年开始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目前全村已建沼气池130口,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70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85%。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突出培植以沼气为纽带,建立养殖业--沼气--茶叶生态种养模式,发展循环利用的庭院生态经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抓生态茶园建设,加工有机茶。红桃村生态环境好,茶叶品质优,具备发展有机茶的条件。2000年4月组建了红桃有机茶专业合作社,研制开发有机茶。一方面,在茶园管理上全面推行“三禁三改”,进行缓坡茶园品种改良,优化茶园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聘请专家指导,改进茶叶传统加工工艺,创有机茶品牌。现在“红桃”有机红茶和“红桃顶尖”有机绿茶已得到国家和国际认证,产品已叫响市场。到2008年,有机茶合作社共吸引全村及周边共10个村民组
204户、856人入社,共建有机茶基地2752亩,并全部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中心(OFDC)、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IMO)和美国(NOP)认证,全年共生产生态有机红茶15万公斤,绿茶5万公斤全部销往欧、美等地区。实现了茶农增收,集体增效的双赢目标,2008年合作社实现茶农增收12.6万元,创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4、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红桃村发挥山场、山地多的优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人工营造用材林、经果林和枣皮等经济作物,实施茶果、茶药套种,目前在黄坑组30亩茶园内实施套种桂花、木瓜、木槿花、明日叶、除虫菊等,提高茶叶品质,增加土地产出率,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通过多方争取,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于2008年12月完成了全长10.6公里、投资258万元的大小南公路建设工程,实现了8个村民组都有简易公路相通。二是完善电力、电讯工程设施。通过努力,全村通电、通电话率达100%,通有线率达85%。三是投资60万元修建水池8个,保证了181户饮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饮水卫生合格率达100%。改水工程实施完工后,着力于改厕之中,利用畜粪新建沼气池,以点带面来发展沼气池建设,改建卫生厕所190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
6、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在每个村民组都建成了垃圾池,生活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并安排专人保洁,保持村容村貌的整洁。
四、倡导新风,营造氛围。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道德新风,不断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在社会公众和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生态教育,倡导生态健康安全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办了农民技术学校,培训生态经济技术,培养现代文明意识;开展“做文明人、创文明户、建设文明村”活动。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以内。
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红桃村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红桃村村民生活富裕了,生态环境优美了,社会文明和谐了。但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个长期的任务,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永远是处于博奕中,稍不慎就会重蹈覆辙。因此,保护红桃生态环境要警钟长鸣,需要全村上下协力,继续奋斗,使生态村建设长期延续下去。
红桃村党支部 红桃村村委会 2009年3月
第四篇:村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村创建市级生态村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议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及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改善辖区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发展经济为准则,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为突破,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点,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为宗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配套基础设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辛店乡**村位于本乡东部,辖4个自然村、5个村
民小组,总人口1030人。该村北临平驻公路,西临焦桐高速公路,东临舞钢市,南临望夫石山景区,区位、环境优势明显,2010年每村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村级组织健全,村两委干部团结务实,发展思路清晰,工作能力强,村支部被县委评为“五好支部”。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于从事铁矿运输的收入。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建立创建工作组织网络。1
我村被确立为创建生态村后,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创建生态示范村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生态建设关系到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因此,及时组建了**村创建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由村党总支部书记任组长,相关人员为组员的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根据工作任务及具体内容进行分工,制定了工作计划,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按照生态村建设的标准要求制定了规划和实施方案,召开了一系列党员、组长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利用广播、宣传牌等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使村民意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了全村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村党总支部、村委会、全体党员、村民组长亲自动手、带头表率,形成了上下联动、人人参与,扎扎实实开展生态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工程建设。
生态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要求高的工程,村党支部、村委会把此项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脚踏实地开展生态村整治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我村把道路硬化工作列为重点来抓,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完成5-12米路幅村道2千米,道路硬化通村达组率达100%。2011年我村正在筹建文化活动中心,投资5万元用于河道疏竣等水利工程。目前已疏竣河道500米,修筑块石河岸1.0公里并对其两旁进行绿化,对全村各中小河边的水面漂浮物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清理,并制定相应的保洁制度。投资30万元打了深水井一眼,全村都用上自来水,农民饮用水条件得到改善,饮用水卫生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的要求,全村自来水入户率100%。、村庄美化工程。认真实施改厕工作,正在建造公共厕所1个,农户均安装各种封闭式清洁厕具,全面消灭露天粪坑,卫生改厕率达到100%。针对我村以前存在的乱搭乱建及“赤膊墙”现象,我们加大宣传力度,深入细致地上门做工作,向农户宣传有关政策及法规,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共拆除风水灶墙和乱建房共300平方米;对全村的赤膊墙进行集中粉刷,使村庄环境更加自然美观协调。、环境洁化工程。(1)秸秆全面禁烧,秸秆综合利用率96%。(2)通过治理工业“三废”,有效控制了工业污染量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了水、气达标排放。(3)通过推广生态型农业技术和农药的控制使用,较好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控制在165公斤/公顷,农产品
农药残留合格率在95%以上。(4)全村拟建立养殖小区一个,把所有家畜集中饲养,建造沼气池,实现了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5)对全村5个村民小组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正在建设1座垃圾中转站,垃圾箱50只,落实保洁员2名,常年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同时为实现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建立相应的道路、河道、绿化及村庄的保洁制度。(6)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器、煤气用具、太阳能迅速进入百姓家庭,清洁能源普及率迅速提高,全村95%以上农户使用煤气。(7)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村辖区内主要河道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经市环境监测站检测达到本地环境规划要求。4、大力推进绿化建设。村区域内的主要道路、田间机耕路、河道等宜绿化地段进行绿化,绿化率已达到95%以上,已基本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的乡村特色。通过创建,共砌筑花坛300米,新增绿化带1.8公里,新种黄杨球、垂柳、香樟树、红叶李、紫薇等树木3000多棵,并由县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规划设计,树种搭配合理,效果明显。
(三)、强化意识、改善生活环境
不断加大法制宣传工作力度,先后利用公开栏等有效形式,大力开展,“党员干部争先锋,洁净家园”活动,并结合“环境日”和“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逐步提高村民创
建生态村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大林地建设管理力度,我村完成退耕还林300余亩林地建设,实施了荒岗1000多亩造林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计生工作稳步推进,计生各项指标符合上极要求。计划生育符合率100%,全村普及了自来水,安装使用率100%,卫生厕所建设102户,占100%,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三、下步打算
通过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生态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对照创建生态村建设标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我们将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考核验收为动力,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
(一)进一步加强生态村建设的领导。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长期任务来抓,领导小组不散,工作力度不松,做到经常研究、经常布置、经常检查,并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各个方面的责任制,每年进行总结考核。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村民素质。利用村宣传阵地和一切宣传工具,加强宣传力度,开展各种培训,增强村民意识,更新村民观念,转变村民习惯,让广大村民自觉遵守村民守则和公约,形成讲道德、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我们千方百计巩固和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深化生态建设内涵,延伸生态建设内容,加大配套投入,给全村人民一个水清、天蓝、环境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2011
**村民委员会年7月20日
第五篇:赵庄村创建生态村工作总结
赵庄村创建生态村工作总结
赵庄村位于宝丰县石桥镇西赵庄镇交界处,距县城13公里,赵庄村共九个村民小组,495户,1750人,党员43明。耕地面积1750亩,人均耕地1亩,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地理条件优越,村北至北汝河,村南至石河,水利条件便利、土地肥沃,人们勤劳,交通便利。
赵庄村自创建生态村以来,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关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精神,结合本村的实际,村两委以加强农村交通、文化、环境、卫生等基础建设为重点,依靠党员群众,加大生态村建设力度,营造生活优美环境,现将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具体做法
村两委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针对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干部分工街道定期清扫,设立垃圾箱,垃圾定点堆放,定期清理,做到村干部包片,党员组长包组,农户包房前屋后。通过清理,使全村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二、工作成效
通过开展创建生态村以来,我们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改变了脏、乱、差的现象,局面恢复了农村自然怡人的风光。通过整治,村内的道路比以前开阔了,路边的各种垃圾也不见了,臭气冲天的现象基本解决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村民的卫生意识得到了较大提高。
总之,开展创造生态村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按照生态村建设的标准,一如既往地把这项良好工程干好、干实、干出成效,实实在在为村民办点实事、好事。
石桥镇赵庄村
2017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