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肥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令2014年第176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合肥市政府令2014年第176号 【发布日期】2014-11-26 【生效日期】2015-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
合肥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 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令2014年第176号
《合肥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已经2014年11月18日市人民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张庆军 2014年11月26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与处置医患纠纷,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和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患纠纷,是指患者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就检查、诊疗、护理等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其原因、责任和赔偿等问题,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引发的争议。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医疗机构的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
第四条 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应当遵循预防为主、依法处置、调解优先、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协调机制,督促有关部门依法预防与处置医患纠纷,协调解决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第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医疗机构做好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
公安机关负责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依法及时处置扰乱医疗机构和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场所秩序的违法行为。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
第七条 医疗机构所在地、患者户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相关单位应当配合做好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
第八条 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正确发挥舆论的宣传、引导和监督作用。第九条 医患纠纷发生后,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一)自行协商解决;
(二)申请人民调解;
(三)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申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途径。
赔偿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公立医疗机构不得自行协商解决;其他医疗机构可以设定不得自行协商解决的赔偿限额。
第十条 设立市、县(市)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专业调解医患纠纷的群众性组织,接受市、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在卫生行政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咨询专家库,为医患纠纷的调查、评估和调解提供咨询。第十一条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调解医患纠纷,化解医患争议,防止医患纠纷激化;
(二)通过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宣传法律知识和医学知识,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解决医患纠纷;
(三)向医疗机构提出防范医患纠纷的意见和建议;
(四)向医患双方提供医患纠纷调解咨询和服务,促成医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五)向有关部门反映医患纠纷调解工作情况。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患纠纷不收取费用。
第十二条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根据所在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数量、规模及其就诊人数等情况,聘任3名以上专职和兼职人民调解员。
人民调解员应当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且具有医学、卫生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或者相关工作经验。
人民调解员应当接受培训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
第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引导和推动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发挥医疗责任保险在医患纠纷处置工作中的风险分担作用。
公立医疗机构应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和支持其他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
第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经费保障。
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由市、县(市)区财政部门予以保障。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标准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标准,由财政部门会同司法行政部门确定。第二章 纠纷预防
第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执业行为的监督管理,督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权益。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医患纠纷中有关医疗质量安全的信息进行定期统计分类和分析评价,并向医疗机构发布指导意见。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的规定开展执业活动,并按照规定公开医疗服务信息,向患者以及社会公众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和法律知识。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医疗安全责任制度和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医疗事故,减少医患纠纷。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预防与处置医患纠纷工作预案,并报送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派出所备案。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安排接待场所,配备专门人员接受患者及其近亲属咨询和投诉,并在显著位置公示医患纠纷的解决途径、程序以及相关机构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公安机关的沟通联系,根据有关规定以及就诊人数、场所规模、医院等级等情况建立治安防范制度,增强治安保卫力量,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依法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妥善保管患者住院病历资料以及由医疗机构保管的患者门(急)诊病历资料。
患者或者其近亲属需要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病历管理的有关规定提供,并加盖证明印章。
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要求封存病历资料或者现场实物的,医疗双方应当共同封存,并由医疗机构保管。封存病历资料或者现场实物的,医疗机构应当开列封存清单,由医患双方盖章或者签名后,各执一份。第三章 现场处置
第二十三条 医患双方应当依法维护医疗机构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实施下列行为:
(一)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摆放花圈、私拉横幅、违规停尸、聚众闹事、围堵进出通道影响人员正常进出;
(二)在医疗机构内寻衅滋事;
(三)冲击或者占据医疗机构办公、诊疗场所;
(四)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或者管制器具进入医疗机构;
(五)侮辱、威胁、恐吓、故意伤害医务人员或者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或者威胁、侵害其他人员人身安全的行为;
(六)在医疗机构内故意损毁或者盗窃、抢夺公私财物;
(七)阻挠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者移送殡仪馆;
(八)其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发生医患纠纷的,医疗机构应当启动预防与处置医患纠纷工作预案,并按照下列程序处置:
(一)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及时将专家会诊意见告知患方,并按照规定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派出所报告;
(二)指定专门人员解答患者及其近亲属的疑问,告知医患纠纷处置程序和途径,引导医患双方通过人民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三)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按照规定封存病历资料或者现场实物;
(四)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应当立即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者殡仪馆,医患双方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五)医患纠纷处理完毕后,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医患纠纷处理报告,如实反映医患纠纷的发生经过和调查处理情况。第二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重大医患纠纷报告后应当督促医疗机构采取必要的救治和处理措施;必要时,应当派员进行现场指导和协调,引导医疗双方通过人民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第二十六条 公安机关对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行为,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予以处置:
(一)开展教育疏导,制止过激行为,引导医患双方通过人民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二)依法处置现场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将涉嫌违法犯罪的人员带离现场调查。医疗机构应当配合公安机关维持现场秩序。第四章 纠纷调解
第二十七条 发生医患纠纷的,医患双方可以共同或者分别向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患者及其近亲属单独向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并在接到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通知后3日内提供相关资料。
医疗机构内正在发生重大医患纠纷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指派人民调解员开展现场疏导工作,接受调解申请。
第二十八条 在市区发生的医患纠纷,医疗机构和患者及其近亲属可以向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人民调解。
在县(市)发生的医患纠纷,医疗机构和患者及其近亲属应当向医患纠纷发生地县(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人民调解。
第二十九条 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负责市区一级及以上专科医院和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医患纠纷的调解,对案情简单、索赔金额较小的医患纠纷,由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引导至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负责一级综合医院、卫生院、门诊部、卫生所(室、站)、医务室、卫生保健所、护理院(站)、诊所等医疗机构医患纠纷的调解,对复杂疑难的医患纠纷可以申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患纠纷由蜀山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医患纠纷由瑶海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
第三十条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收到纠纷调解申请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查并答复当事人是否受理,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申请后,应当告知医患双方在调解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对案情简单、索赔金额较小且争议不大的医患纠纷,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应当在受理后24小时内完成调解工作。
第三十一条 患者可以委托其近亲属、律师或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加医患纠纷调解。受委托的近亲属应当出示近亲属关系证明和授权委托书;受委托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出示执业证书和授权委托书。
医疗双方指派或委托参加医患纠纷调解的人员每方不超过3人。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十二条 医患纠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终止调解:
(一)一方当事人拒绝调解的;
(二)一方当事人提出行政处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受理的;
(三)一方当事人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仲裁机构已经受理仲裁申请的;
(四)不属于医患纠纷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终止调解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三条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受医患纠纷调解申请后,可以由医患双方选择1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也可以指定1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
第三十四条 人民调解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医患双方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回避申请:
(一)是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二)具有在医患纠纷所涉医疗机构工作经历的;
(三)与医患纠纷所涉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单位有利害关系的;
(四)医患双方认为可能影响公正调解的其他情形。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回避申请应当及时作出决定,并告知医患双方。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医患纠纷进行先期核查,及时向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并提出初步意见。
医患双方应当根据人民调解员要求,提供病历等相关资料。
第三十六条 除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另有规定外,在调解医患纠纷过程中获得的有关材料,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人民调解员应当妥善保管,不得用于调解以外的其他用途,也不得向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提供。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人民调解员应当对医患双方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者信息予以保密。
第三十七条 对医疗责任存在争议的医患纠纷,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视情启动专家咨询程序,必要时应当建议医患双方申请医疗损害鉴定。
对索赔金额10万元以上的医患纠纷,应当先进行医疗损害鉴定,明确责任。第三十八条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就下列事项征求咨询专家意见:
(一)医疗机构在执行诊疗规范、履行告知义务等方面是否存在过错;
(二)医疗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三)医疗过错行为在损害结果中的责任程度;
(四)其他与争议事实有关的专业问题。
咨询专家应当就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咨询事项独立、客观和公正地出具咨询意见书,并在咨询意见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三十九条 人民调解员应当平等对待医患双方,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表达的权利,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不得压制、阻碍当事人发表意见;不得偏袒一方当事人。
人民调解员应当充分了解纠纷事实经过,进行调查核实,适时向当事人提出解决纠纷的建议。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员根据需要向有关方面调查、核实医患纠纷情况时,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在调解过程中,通知承保机构列席。
承保机构收到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列席调解通知但未出席的,不影响调解进行。承保机构列席调解发表的意见,不作为调解协议书的依据。
第四十一条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自医患双方提出调解申请之日起的30个工作日内调结,鉴定和责任评定期间除外。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调解期限的,医患双方可以约定延长调解期限;超过约定期限仍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第四十二条 医患双方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由医患双方签名或者盖章,经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
第四十三条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协议书可以作为医疗责任保险的理赔依据。
第四十四条 达成调解协议后,医患双方认为有必要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不能即时履行的,人民调解员应当引导医患双方申请司法确认。
第四十五条 医患双方应当自觉履行调解协议;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六条 医患双方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调解员应当及时引导医患双方通过其他法律途经解决纠纷。
第四十七条 医患纠纷信访事项按照国务院《信访条例》有关规定处理。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一)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未经患者或者其近亲属同意,实施实验性临床医疗的;
(三)未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的;
(四)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五)未按照规定封存、保管和启封病历资料和实物的;
(六)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无正当理由,拒绝为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提供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服务的。
第五十条 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解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偏袒一方当事人的;
(二)侮辱当事人的;
(三)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四)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是指依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州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
福州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
福州市人民政府令第49号
颁布时间:2011-01-24 17:07发文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州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已经2011年1月4日市人民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
布,自2011年2月1日起施行。
市长:苏增添
二O一一年一月二十四日
福州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患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和结果及其原因、责任上产生分
歧而引发的争议。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患纠纷预防、调解与处置,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医患纠纷的处置应当遵循预防为主、调解优先、公平公正、依法处置的原则。
第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指导医疗机构做好医患纠纷的预防与处置工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对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指导管理,组织成立由专(兼)职人民调解员组成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治安管理,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对医疗责任保险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市、县(市)区建立医患纠纷调解处置中心(以下简称医调中心),医调中心由同级司法行政部门管理,负责指导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开展医患纠纷调处工作。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患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
第七条 新闻媒体应当遵循有关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报道医患纠纷事件,正确发挥舆
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第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医疗安
全。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患方应当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医
疗机构正常的工作秩序。
第二章 预防
第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规范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医疗技术准入,加强对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督促医疗机构建立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报告制度。
第十条 医疗机构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负责,并依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建立治安保卫组织机构及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责任制,制定内部单位治安突发
性事件处置预案,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
度、医患沟通制度、安全责任制度。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患纠纷调解室,负责接待患方咨询和投诉,宣传医疗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医患纠纷。医患纠纷调解室应当配备专(兼)职调解员、相关学科专家和医疗机构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主动配合医调中心工作。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积极协调公安机关在医院或周边设立警务室。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与所在地公安机关之间应建立联络员和情报互通机制,医疗机构发现有重大医患纠
纷苗头的,应及时报告所在地公安机关。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依照有关规定,将辖区内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提交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为治安保卫重点单位,指导督促医疗机构落实治安防范制度和措施,及时整改治安隐患,落实相关治安保卫
工作的规定。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参保医疗机构的保险费用从业务费中列支,按规定计入医疗机构成本,不得因参加医疗责任保险而提高收费标准或者变相增加患者负担。
第三章 处置
第十五条 医患纠纷处置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市区范围内省、市属医疗机构的医患纠纷,由市医调中心负责处置;其他医疗机构的医患纠纷,由所在地县(市)区医调中心负责处置。
第十六条 医调中心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二)向医疗机构提出防范医患纠纷的意见、建议;
(三)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医患纠纷和调处工作的情况。
第十七条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调解医患纠纷,防止医患纠纷激化;
(二)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医学知识,引导医患双方当事人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解决纠纷;
(三)向患者及其亲属或者医疗机构提供医患纠纷调解咨询和服务;
(四)对医患双方经调解达成的协议,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对达不成协议的,应作出终止调解决定书,并告知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纠纷。
第十八条 医患纠纷可以依法通过以下方式处理解决:
(一)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
(二)向医调中心申请调解;
(三)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十九条 发生医患纠纷后,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处置:
(一)发生医患纠纷时,医疗机构应及时向所属卫生行政部门及同级医调中心报告,并组织专家进行
会诊,将会诊意见告知患方;
(二)医疗机构应当认真听取患方的诉求,答复患方的咨询和疑问,告知患方有关医患纠纷处置的办法和程序,积极做好纠纷化解工作,防止事态扩大;
(三)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封存现场实物及相关病历资料,封存后的资料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
(四)医疗机构应妥善保存调解医患纠纷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保存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五)处置完毕后,医疗机构向所属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医患纠纷处置报告,报告纠纷的发生经过及处
置情况。
笫二十条 发生医患纠纷后,患方有权要求查阅、复印或者复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等。
第二十一条 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对死因有异议的,可以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进行
尸检。
第二十二条 医调中心接到医患纠纷调解申请后,按照下列程序调处医患纠纷:
(一)及时派员赶赴现场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解决途径,引导医患双方通过医调中心依法进行
调解;
(二)指定1名人民调解员为首席调解员和2名人民调解员、1名记录员参加调解。医患双方可以推举代表参与调解,单方代表人数不超过5名,对调解员提出回避申请且存在法定理由的,医患纠纷人民调
解委员会应当予以调换;
(三)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促使医患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终止调解并告知医患双方。
索赔金额在人民币10万元以上的,应当经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并根据鉴定结论进行调
处。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患纠纷应当自受理调解申请之日起1个月内调结。医患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再延期1个月。仍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
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据《医疗事故
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解。
第二十四条 医患纠纷当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卫生行政部门或医调中心不得受理其调解申请,已经受理调解申请的,应当终止调解,并通知医患纠纷当事人,但受人民法院委托调解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患方所在单位、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配合医患纠纷
处置工作。
第二十六条 承担医疗责任保险的保险机构应按照与医疗机构签定的协议,依据医调中心调解协议书达
成的协议,履行赔付手续。
第二十七条 公安机关接到关于医患纠纷的治安警情后,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处置:
(一)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
(二)开展教育疏导,制止过激行为,维护医疗秩序;
(三)依法处置现场发生的各类违法行为;
(四)对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其亲属拒绝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殡仪馆的,应责令其亲属或强制将
尸体移送太平间或殡仪馆;
(五)依法对违法犯罪行为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六)对严重影响医疗机构正常医疗办公秩序的行为,应依法采取处置措施。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医务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危急患者的抢救和治疗,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第二十九条 患者或者其亲属,以及其他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经公安机关劝导教育无效或造成后果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占据医疗机构诊疗或办公场所,寻衅滋事的;
(二)拒不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殡仪馆或在医疗机构拉横幅、设灵堂、张贴大字报等扰乱医疗秩序的;
(三)阻碍医师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务人员或者侵犯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
(四)破坏、抢夺医疗机构的设备、财产和病历、档案等重要资料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三十条 建立医患纠纷处置责任追究制度,在处置医患纠纷过程中,公安、卫生、司法行政、医调中心、医疗机构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新闻机构或新闻记者对真相未明、调查结果尚未公布的医患纠纷作失实报道,或在报道中煽动对立情绪,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驻榕军队医疗机构医患纠纷的处置工作按照军队相关规定办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 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县医患纠纷预防与调处暂行办法
乐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乐安县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的通知
乐安县府办发〔2009〕20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乐安县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已于2009年9月29日经县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乐安县医患纠纷预防与调处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有效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切实维护患者、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的医疗和工作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公安部、卫生部《关于维护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的通告》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患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医疗机构的诊疗、护理行为和结果及其原因、责任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引发的争议。
医疗事故的处理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51号)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
第四条
处理医患纠纷应遵循预防为主、依法处置、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五条
患方的生命健康权、知情权等权利依法受法律保护。患方应尊重医务人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的工作秩序。
第六条 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秩序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职 责
第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法履行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能,指导医疗机构做好医患纠纷的预防与处置工作。
第八条 公安机关应加强医疗机构的治安管理,及时制止各种扰乱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依法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
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恪守职业道德,力求客观公正,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第十条 患方所在单位、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应积极配合医患纠纷处置工作,做好稳定工作。第十一条 设立医患纠纷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调解中心),由懂医、懂法、会调解的专(兼)职调解员组成,隶属于县司法行政部门管理,具体负责医患纠纷的调解。
调解中心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办法由县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县卫生、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章 预 防
第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规范医疗机构执业准入,加强对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督促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利益。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医疗安全。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按照《关于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医发〔2007〕204号)等有关规定参加医疗责任保险。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内应设立专门的医患纠纷协调中心,配备医疗机构负责人及相关职能部门、相关科室专家和医疗机构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接受调解中心的工作指导,负责接待患方咨询和投诉,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一般的医患纠纷,配合调解中心做好医患纠纷协调工作。
医疗机构应制定医患纠纷处置预案,并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院务公开制度、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安全责任等制度。
第十七条
医务人员应遵守下列规定,预防医患纠纷的发生:
(一)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二)树立敬业精神,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增强责任心,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三)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四)在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的前提下,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及医疗费用等情况,并及时解答其咨询;(五)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卫医发〔2002〕190号等规定书写病历资料,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第十八条
患者及其家属应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医疗机构规章制度,维护医疗秩序;(二)如实向医务人员陈述病情,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
(三)按时支付医疗费用;
(四)发生医患纠纷后,按法定方式和途径表达意见和要求。
(五)按规定将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患者移放太平间或殡仪馆。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应依照相关法规,指导督促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内部保卫机制,配备保卫人员,落实防范措施,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
第四章 报 告 第二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导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医患纠纷报告制度,规范医患纠纷报告工作。
第二十一条 医患纠纷发生后,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并按规定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立即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警:
(一)停尸闹丧,或聚众占据医疗机构诊疗、办公场所的;(二)在医疗机构摆花圈、设灵堂、拉横幅的;(三)堵塞正常就医通道,故意损坏医疗机构财物的;(四)阻碍医务人员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务人员或者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
(五)有其它严重影响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经劝说无效的。
第五章 处 置
第二十三条
发生医患纠纷后,医疗机构应启动医疗纠纷处置预案,按下列程序处置:
(一)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二)及时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进行会诊,将会诊意见告知患方,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三)及时、主动与患方进行沟通接触,认真听取患方要求,答复患方的咨询和疑问,告知患方有关医患纠纷处置的办法和程序,积极做好医患纠纷的化解工作;
(四)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封存和启封现场实物及相关病历资料,封存后的资料由医疗机构妥善保管。患方提出复印相关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依法为其提供便利条件;
(五)妥善保存调解医患纠纷过程中的相关录像、录音资料,保存时间至少一年。
第二十四条 医疗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可选择以下途径解决:
(一)医患双方协商;
(二)向医患纠纷调解中心或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三)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处理和赔偿调解;(四)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二十五条 县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患纠纷,医患双方可以向县调解中心申请调解;其他医疗机构发生的医患纠纷,医患双方可以向所在乡镇的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第二十六条 医患纠纷调解中心(含人民调解组织,下同)对辖区内的各类医患纠纷实行免费咨询、免费受理、免费调解。接到医患纠纷申请后,应按下列程序处置:
(一)及时派人赶赴现场,表明身份,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双方意愿,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解决途径,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进行调解;
(二)依法依规组织调解。经调解成功的,参照司法部人民调解文书格式制作调解协议;调解不成的,引导其申请行政调解或提起民事诉讼。
(三)分析医疗纠纷形成的原因,向医疗机构提出医疗纠纷防范 意见和建议;
(四)向有关部门报告医疗纠纷调解工作情况。第二十七条 医疗纠纷发生后,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医患双方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和争议较大的,当事人可向医疗纠纷调解中心申请调解。
医患双方协商和调解中心调解的医患纠纷,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双方当事人应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第二十八条 调解中心应自受理调解开始之日起
15个工作日内调解终结(不含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间);到期不能调解终结的,视为调解不成(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除外,但自受理调解开始之日起不超过30个工作日);调解不成的,调解中心不再调解,当事人可依法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第二十九条
患方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处理和赔偿调解的,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及时受理,并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和调解。
第三十条
医患纠纷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卫生行政部门和调解中心不再受理其调解申请,已经受理的,应终止调解,并通知医患纠纷当事人,但受人民法院委托调解的除外。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协商达成协议、调解中心或卫生行政部门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调解或作出生效判决的,医疗机构或承担医疗责任保险的保险机构应按协议或判决及保险合同及时支付相应的赔偿费用。
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接到关于医患纠纷的治安警情到达现场后,应按照下列程序处置:
(一)核实情况;
(二)维护医疗秩序,开展法律宣传;(三)防止事态扩大,制止违法行为;(四)依法对违法犯罪行为开展调查、取证。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三条
医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二)不负责任延误危急患者的抢救和治疗,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未按本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履行职能职责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五条 患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听从劝阻,违反规定存放尸体影响工作生活秩序的;
(二)在医疗机构内摆花圈、设灵堂、制造生活噪音或占据诊疗办公场所,堵塞正常就医通道,故意损坏医疗机构财物,严重影响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的;
(三)阻碍医务人员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务人员、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干扰医务人员正常生活的;
(四)损坏医疗机构设备、财产和病历、档案等重要资料的;
(五)其它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情节严重的。第三十六条 医患纠纷处置过程中,公安、卫生、司法、调解中心、医疗机构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玩忽职守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新闻机构或新闻记者对真相未明、调查结果尚未公布的医患纠纷作严重失实报道,或在报道中煽动对立情绪,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县卫生局和县司法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厦门市人民政厦门市医患纠纷处置暂行办法(范文)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医患纠纷处置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厦门市医患纠纷处置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九年九月十九日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医患纠纷处置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有效处置医患纠纷,依法维护患者、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证正常医疗工作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及卫生部、公安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的通告》等法律、法规规定和省政府的相关工作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患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当事人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检查、诊疗、护理行为和结果及其原因、责任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引发的争议。
第三条 本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形成的各类医患纠纷的调解处置,适用本办法。
医疗事故的处理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51号)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医患纠纷的处置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遵循客观、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五条 市区政府不断完善医患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组织综治、卫生、公安、司法、保险、街(镇)及社区居(村)委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召开协调处置医患纠纷的联席会议,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处置重大医患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强化医疗机构的依法、规范、文明执业,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保障医疗安全,并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做好医患纠纷的防范与处置工作,并负责协调处置医患纠纷的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医患纠纷调解工作管理和指导。
公安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场所的治安管理,依法处理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加强对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监督管理。
民政部门应当制定相关的医疗救助办法,对经济特别困难的患者,在医患纠纷处置赔付之后,视情况实施医疗救助。
街(镇)及社区居(村)委会协助做好有关法律宣传、调解、疏导和救济等相关工作,引导当事人依法依规解决争议,共同维护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
新闻机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恪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报道医患纠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第六条 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建立医疗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对主要医疗机构所在地的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建立市、区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进一步健全医患纠纷调解组织网络,积极参与医患纠纷化解工作;统一建立法学和医学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疑难复杂医患纠纷的调解提供有关专业意见;建立医患纠纷调解工作指导小组和医患纠纷调解联络员制度,建立健全医患纠纷调解协调配合机制。
第七条 市、区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由市、区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由具备法学、医学等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专职调解员,适合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退休医生、法官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评议员可担任兼职调解员。
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调解重大疑难医患纠纷: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负责受理市属(管)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纠纷;区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负责受理区属(管)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纠纷;
(二)排查医患纠纷,开展纠纷预防工作;
(三)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医学知识,引导医患双方当事人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解决纠纷;
(四)向患者及其家属或者医疗机构提供医患纠纷调解咨询和服务;
(五)向医疗机构提出防范医患纠纷的意见、建议;
(六)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医患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第八条 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医患纠纷不收取费用,其工作经费和调解员的补贴费用由财政予以保障。
第九条 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根据人民调解的法律法规,参照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其组织和具体工作办法由市司法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 本市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全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按照规定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其他医疗机构可自愿参加医疗责任保险。
建立医疗责任险为主,同时投保医疗意外险、医疗机构财产险和公众责任险等险种的多险合一的保险机制。
第十一条 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投保医院通过招投标或其他法定方式确定承保医疗责任保险的保险公司。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在保险合同的范围内,承担医疗机构因医患纠纷发生的赔偿。
第十二条 参保医疗机构的保险费用从业务费中列支,按规定计入医疗机构成本。医疗机构不得因参加医疗责任保险而提高现有收费标准或者变相增加患者负担。
第十三条 发生医患纠纷后,索赔金额三级医疗机构在1.5万元以下,二级医疗机构在1万元以下,其他医疗机构在5千元以下的,可以由医疗机构与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协商解决,在赔偿限额范围内,医疗机构和承保公司共同分担赔偿费用,分担比例由双方协定,但应以医疗机构为主。
索赔金额超出上述规定的,医患双方当事人应向市(区)医患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也可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申请处理。
对于索赔金额超过12万元的(含12万元),应当先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赔偿标准和鉴定结论进行调解。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医患纠纷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投诉、纠纷接待室和协商谈判场所,指定专人专门负责处理各类医患纠纷,制定完善的医患纠纷处置工作预案并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发生医患纠纷后,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处置:
(一)根据医院医患纠纷处置预案的规定,及时组织开展调查、核实或请专家会诊,分析发生医患纠纷的原因,耐心听取患方反映的意见、诉求,将院方意见告知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并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
(二)在医患双方当事人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复印、封存相关病历资料、封存现场实物等;
(三)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按规定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殡仪馆,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对死因有异议的,医疗机构应当书面告知患者近亲属有申请尸检的权利,并告知相关程序;
(四)告知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有关医患纠纷处置的方法和程序,答复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的咨询和疑问;
(五)处置完毕后,向主管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医患纠纷处置报告,如实反映医患纠纷的发生经过及处置情况。
第十六条 医患双方向医疗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或医疗机构所在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或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对于当事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予以受理;医患双方当事人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调解委员会不再受理其调解申请。
调解组织应当自受理调解开始之日起1个月内调结。医患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再延期1个月。调解到期仍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医患双方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七条 经调解解决的医患纠纷,按照医患双方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医患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遵守并履行调解协议。经调解应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依照保险责任条款,由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负责赔偿。
第十八条 发生医患纠纷后,医疗机构应当如实向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提供医患纠纷的有关情况,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可以调查核实,并全程参与调解过程。
调解组织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调解或作出生效判决的,属于保险责任的,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应当及时支付赔偿金。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接到关于医患纠纷的治安警情后,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处置:
(一)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
(二)开展教育疏导,制止过激行为,维护医疗秩序和正常的就医环境;
(三)对家属在医院设灵堂、拉白幡等,由公安民警依法责令家属立即自行拆除,拒绝拆除的,依法予以处理;
(四)对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其家属拒绝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殡仪馆,经劝说无效的,由公安民警依法责令家属将尸体移至太平间或殡仪馆,医院内保工作人员予以配合。
(五)依法处置现场发生的其他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第二十条 发生医患纠纷后,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疗机构协商、谈判或参加调解时,人数在5人以上的,应当推举代表参加,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名;患者及其家属应当依法文明表达意见和要求,不得有过激或者违法行为,不得扰乱正常医疗秩序。
第二十一条 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医务人员应当遵守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操作诊疗规范,保护患者隐私,按照规定书写病历资料,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所属医务人员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保障医疗安全。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置医患纠纷过程中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医疗机构未制定医患纠纷处置预案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规定追究责任。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聚众占据医疗机构诊疗或办公场所,损毁公物,寻衅滋事的;
(二)拒不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殡仪馆或在医疗机构拉横幅、设灵堂、张贴大字报等扰乱医疗秩序的;
(三)阻碍医师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务人员或者侵犯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
(四)其他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拖延赔付的,按保险合同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七条 驻厦部队医疗机构医患纠纷的处置工作,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9月22日印发
第五篇:×××医院预防处置医患纠纷暨医疗安全工作总结
×××医院
预防处置医患纠纷暨医疗安全工作总结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关系病人生命安危、关系医院生存发展。我院近年来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强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全院的医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医疗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总结我院在防范医患纠纷等医疗安全工作方面主要围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改进服务态度等为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为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医院召开会议,开展全员医疗安全教育,带领全院职工牢固树立医疗质量安全是医疗的生命线,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二、医院成立了由院领导、科室组长和各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定期分析研究存在和发现的隐患及问题,并持续改进医疗护理质量。
三、由各科室组长定期召开科室周会,督促科室成员定期检查各服务环节,加强安全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防范各种医疗矛盾和纠纷。形成了院长—科组长—科室成员的三级管理负责制。
四、严抓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1、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开展临床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会诊制度等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认真遵守无菌技术、消毒隔离等操作常规。
3、认真落实执业医师管理制度,对未取得执业资格人员不单独执业,一律在具有执业资格人员带教下工作。
4、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班班有交接、交接有记录,对疑难重危病人和新入院病人做到“口头、书面、床旁”三交接。
5、制定了医务人员考核评分细则及奖惩制度,并成立了考核小组,每月抽查考核所有临床医生的处方及病历,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并兑现奖惩。
6、每月由科主任牵头,进行各科的业务学习培训,更新诊治方面的新知识和新进展。
五、落实各项制度,加强医患沟通,增进医患理解。在所有与患者及家属接触的诊疗过程中,加强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配合和理解,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同时要求各科室:增强对不良反应事件的敏感性,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上报;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严把医疗技术准入关;科主任护士长加强科室医疗质量管理,重视和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各科组间严禁互相在服务对象面前推拖指责等。
六、在化验室的安全管理方面,重点做到:
(1)制定完善院内标本采集管理制度、化验室质控规定、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处理制度、一次性用品使用登记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
(2)检验人员加强自我防护,做好职业暴露防护处置,定期安排接受上级培训、学习;
(3)认真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相关要求开展检验工作;(4)定期对检验场所进行消毒,请县级医院专业人员对检验设备进行校对,对检验结果进行审核等;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按照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处置。
虽然从全院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和业务收入全面增长这些成绩充分说明群众对我院服务的信任度有所提高。我院的医疗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医务人员工作量大,工作压力也很大,容易发生医疗安全事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还应该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三基知识培训,提高服务能力,总结经验教训,确保方方面面医疗安全,做到:
1、进一步强化环节管理。要针对医疗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减少疏忽,防止纠纷的发生。
2、加强门急诊管理和生命救护绿色通道建设,做到人员、技术、设备、服务和管理五到位。
3、加强高危科室的管理,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查,落实消毒制度,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4、加强高危人群的管理,对病人投诉多,意见大,发生过医疗纠纷的职工,医院要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技术水平,改进服务态度,做到重点培训,重点管理。
5、不断提高医疗护理人员诊疗技术水平,优化人员结构,巩固“三基三严”大练兵取得成果,提高服务能力。
×××医院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