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甸县社会救助中心章程
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章程(草案)
(一)总则
第一条 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是国家机关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推动救助事业的发展和公益服务的推进,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为自己所独有并与其他所有法人名称相区别。
第二条 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宗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活动。坚持“立足民政,面向社会,以社会救助为中心”的方针。通过救助活动送去党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树立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新风尚,不断改善职工群众面临的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解决暂时的困难,解除后顾之忧提供保障,为鲁甸县经济社会建设创建和谐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第三条 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尽努力救助鲁甸县的弱势群体因特殊原因造成暂时困难的家庭,因公负伤人员等。继承优良传统,推动自主创新。
(二)宗旨和业务范围
第四条 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宗旨 第五条 业务范围:防灾减灾;救灾救济;查灾核灾和上报灾情;管理发放救灾物资,接收捐赠物资,监督检查救灾款物的使用;管理和更新救灾应急预案;负责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组织慈善宣传等相关社会服务。
第六条 服务对象及区域:鲁甸县辖区内困难群体。第七条 救助标准:根据救助对象情况和中心能力酌情确定。
第八条 救助形式:
一、筹募善款。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及其他组织的捐赠;组织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为困难群体提供物质扶助和精神抚慰。
二、赈灾救助。协助或受政府委托开展救灾赈济工作;接收、分配、调拨市内外通过本会捐赠的赈灾款物;生产、储运、发放救灾物资;抚慰救灾勇士。
三、扶贫济困。组织各种社会救助活动,扶助困难群体,开展扶贫救济、抚恤工作。
四、慈善救助。开展安老、抚孤、助残、助学等各种慈善救助活动。
五、公益援助。参加和推动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社会慈善公益援助事业;组织热心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公益活动。
六、组织慈善宣传,普及慈善意识。进行慈善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探索具有鲁甸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道路。积极帮助常年患重病的职工;家庭不富裕并家庭成员突发重、特病症的,急需救治的人员;因生产或交通中出现事故造成伤害,急需抢救治病的;享受社会救济家庭、弱势群体因特殊情况出现暂时困难的;见义勇为负伤的和鳏寡孤独户。
(三)组织机构
第九条 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经鲁甸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编制人员数为5人。
第十条 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最高权力机构为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代表大会和由它选举产生的委员会。
第十一条 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听取和审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二、讨论并决定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重大问题;
三、修改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章程;
四、选举委员会。
第十二条 委员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主任、副主任和中心成员;
三、听取和审查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年度工作报告;
四、决定应由委员会决定的事项。
第十三条 法定代表人由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设中心主任一名,由鲁甸县民政局副局长担任。
第十四条 副主任2名:由鲁甸县民政局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担任。
第十五条 成员(若干名)由鲁甸县民政局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区域经济中商业服务、经济业产等社会成员组成。
第十六条 社会救助中心年终召开会议,公开资金积累、救助资金支付情况,并总结完善基金会的工作制度、工作方法与经验。
(四)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第十七条 资金来源
一、财政全额补充。
二、机关干部投工投劳的酬金充实基金。
三、鲁甸县民政局筹集积累基本资金。
四、社会赞助。
五、其他合法收入。
第十八条 如需支付救助资金时,必须召开基金会议,讨论救助对象是否符合条件,会议表决同意后,由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负责人签字支付。
第十九条 救助基金由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设专人管理,基金账目清楚,支付凭据齐全。
第二十条 所有资金一律在银行设账户储蓄。资金利息作为原始基金积累
第二十一条 救助基金坚持专款专用原则,任何人不得挪作他用。
(五)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二十二条 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章程由中心代表大会和由它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制定。
第二十三条 必须严格遵守,如有改动和充实的内容必须召开全体成员会议讨论,通过后实行。
(六)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原则 第二十四条 鲁甸县社会救助中心法人终止活动时,由法人或举办单位提出申请,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正式行文终止。
第二十五条 由举办单位与法人共同组成清算组织,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目录,清算工作完成后,清算组织出具清理债权债务文件。
(七)需要有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六条 本章程自二O一二年 二 月 十 日,由鲁
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全体成员讨论通过并由中心代表大会和由它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制定。
第二十七条 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设在县城新区世纪大道。
第二十八条 本章程解释权属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
第二十九条 本章程经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代表大会全体会议通过实施。
(八)附则
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章程》
二、坚决贯彻执行鲁甸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宗旨和原则
三、树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工作理念
四、坚持同上级经济社会建设总体部署保持一致
五、积极为鲁甸县民政局弱势群体提供关爱性救助
六、加强基金的管理,坚持专款专用原则
七、积极扩大基金的积累,发挥基金会的更大作用
八、按时召开年会,总结完善中心的各项工作
第二篇:社会救助基金会章程
社会救助基金会章程
一、总则:(基金会的宗旨)
社会救助基金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尽努力救助林场内的弱势群体因特殊原因造成暂时困难的家庭,因公负伤人员等。通过救助活动送去党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树立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新风尚,不断改善职工群众面临的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解决暂时的困难,解除后顾之忧提供保障,为林场经济社会建设创建和谐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二、基金会名称
第一条XXXX社会救助基金会
三、基金会性质
第二条XX倡导建立林场内部社会保障体制,以社会救助为目的,基金会不谋取任何利益。
四、基金会组织构成第三条设会长一名:由林场场长担任。
副会长2名:由林场党总支书记、林场工会主席担任。成员:(若干名)由林场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区域经济中商业服务、经济业产等社会成员组成。
五、基金会资金来源
第四条林场筹集积累基本基金。
第五条 机关干部投工投劳的酬金充实基金。第六条 社会中的林场职工群众、致富典型户、商服产
业者等自愿募捐。
六、救助对象,范围及原则
第七条暂时救助对象为XXX内职工群众。
第八条救助范围及原则:常年患重病的职工、青年家庭在换季期间;家庭不富裕并家庭成员突发重、特病症的,急需救治期间;因生产或交通中出现事故造成伤害,急需抢救治病时;享受社会救济家庭、弱势群体因特殊情况出现暂时困难的;因见义勇为负伤的和鳏寡孤独户。
七、救助资金支付办法和标准:
第九条如需支付救助资金时,必须召开基金会议,讨论救助对象是否符合条件,会议表决同意后,由会长签字支付。
第十条救助标准:根据救助对象情况和基金会能力酌情确定。
八、救助基金的管理
第十一条救助基金由基金会设专人管理,基金账目清楚,支付凭据齐全。
第十二条所有资金一律在银行设账户储蓄。基金利息
作为原始基金积累。
第十三条基金会年终召开会议,公开基金积累、救助资金支付情况,并总结完善基金会的工作制度、工作方法与经验。
第十四条救助基金坚持专款专用原则,任何人不得挪作他用。
九、基金会章程由基金会成员集体制定,必须严格遵守,如有改动和充实的内容必须召开全体成员会议讨论,通过后实行。
十、本章程自二00八年月日,由基金会讨论通过。
二00八年月
XX社会救助基金会
组织机构
会长:XXX 副 会 长:秘 书 长:基金管理: XXX
XXX XXX
成员:XXX
基金会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基金会《章程》
二、坚决贯彻执行基金会的宗旨和原则
三、树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工作理念
四、坚持同上级经济社会建设总体部署保持一致
五、积极为林场弱势群体提供关爱性救助
六、加强基金的管理,坚持专款专用原则
七、积极扩大基金的积累,发挥基金会的更大作用
八、按时召开年会,总结完善基金会的各项工作
第三篇:社会救助基金会章程
社会救助基金会章程
一、总则:(基金会的宗旨)社会救助基金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尽努力救助林场内的弱势群体因特殊原因造成暂时困难的家庭,因公负伤人员等。通过救助活动送去党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树立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新风尚,不断改善职工群众面临的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解决暂时的困难,解除后顾之忧提供保障,为林场经济社会建设创建和谐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二、基金会名称
第一条 XXXX社会救助基金会
三、基金会性质
第二条 XX倡导建立林场内部社会保障体制,以社会救助为目的,基金会不谋取任何利益。
四、基金会组织构成
第三条 设会长一名:由林场场长担任。
副会长2名:由林场党总支书记、林场工会主席担任。成员:(若干名)由林场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区域经济中商业服务、经济业产等社会成员组成。
五、基金会资金来源
第四条 林场筹集积累基本基金。
第五条 机关干部投工投劳的酬金充实基金。第六条 社会中的林场职工群众、致富典型户、商服产业者等自愿募捐。
六、救助对象,范围及原则
第七条 暂时救助对象为XXX内职工群众。
第八条 救助范围及原则:常年患重病的职工、青年家庭在换季期间;家庭不富裕并家庭成员突发重、特病症的,急需救治期间;因生产或交通中出现事故造成伤害,急需抢救治病时;享受社会救济家庭、弱势群体因特殊情况出现暂时困难的;因见义勇为负伤的和鳏寡孤独户。
七、救助资金支付办法和标准:
第九条 如需支付救助资金时,必须召开基金会议,讨论救助对象是否符合条件,会议表决同意后,由会长签字支付。
第十条 救助标准:根据救助对象情况和基金会能力酌情确定。
八、救助基金的管理
第十一条 救助基金由基金会设专人管理,基金账目清楚,支付凭据齐全。
第十二条 所有资金一律在银行设账户储蓄。基金利息
作为原始基金积累。
第十三条 基金会年终召开会议,公开基金积累、救助资金支付情况,并总结完善基金会的工作制度、工作方法与经验。
第十四条 救助基金坚持专款专用原则,任何人不得挪作他用。
九、基金会章程由基金会成员集体制定,必须严格遵守,如有改动和充实的内容必须召开全体成员会议讨论,通过后实行。
十、本章程自二00八年 月 日,由基金会讨论通过。
二00八年 月
XX社会救助基金会
组织机构
会 长:XXX 副 会 长:秘 书 长:基金管理: XXX
XXX XXX
成 员:XXX
基金会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基金会《章程》
二、坚决贯彻执行基金会的宗旨和原则
三、树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工作理念
四、坚持同上级经济社会建设总体部署保持一致
五、积极为林场弱势群体提供关爱性救助
六、加强基金的管理,坚持专款专用原则
七、积极扩大基金的积累,发挥基金会的更大作用
八、按时召开年会,总结完善基金会的各项工作
第四篇:社会救助
社区救助
保障(B)
1社区养老保险、优抚、扶贫及最低生活保障金申报材料、管理名册,登记表,统计报表等2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名册、劳动技能情况登记表
3社区开展再就业培训及安置就业情况计划、总结、统计报表等
4社区残疾人工作计划、总结、调研材料等社区残疾人登记表、办证登记表、人员状况登记表、各类统计表、调查表等材料 6社区老年工作计划、总结、活动记录、统计报表等其它各种统计表
8上述内容形成的有关音像、实物档案
第五篇:社会救助范文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城乡低保提标重大战略部署,州委、州政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州人大常委会对州政府2012年以来的城乡低保工作情况进行审议和开展专题询问,强力推进全州低保等社会救助各项工作规范化建设,切实确保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一、以低保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城乡低保减量提标工作全面完成
1、切实抓好城乡低保减量提标准工作。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减量提标、实现同步小康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有效衔接,通过农村低保 “减量提标”,到2020年农村低保标准、扶贫标准、小康标准“三线合一”,达到6200元(1000美元)/人/年,城市低保平均标准达到728元/月/人。城乡低保减量提标是保障困难群众在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的重大政策,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求高的实际,各县(市、区)克服各种困难、问题,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按照省、州要求圆满完成了2015年低保减量提标工作;基本完成了低保信息系统对象信息数据录入工作,基本实现了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目前,全州有城乡低保对象29.7万人,比上年减少29.2%;城乡低保标准分为2个档次,都匀市、福泉市和都匀经济开发区为一档,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495元/月和2640元/年;荔波县、贵定县、瓮安县、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三都县10个县为二档,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440元/月和2580元/年。全州城市、农村平均低保标准提高到453元/月/人和2594元/年/人,分别增长17.35%和30.47%;城低保、农低保月人均补差305.24元、135.6元,分别增长15.5%、50%。
2、通过“分类施保”,加大低保对象中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对“三无”人员、老年人、重病重残人员、在校学生、计生家庭和单亲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众实施“分类施保”。在享受补差确定的基本保障金的基础上,城市低保对象增发10%—30%的补助金,农村低保对象增发20%的补助金。目前,低保对象中享受增发补助金的特殊困难对象9.34万人。
(二)“特困人员”供养取得成效
1、开展“特困人员”摸底排查。按照省、州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了“特困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排查摸底、建档立卡、信息库建设工作,基本摸清了困难群体底数,基本建立了“特困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动态管理工作机制。
2、及时出台特困人员政府供养政策。及时拟制并报请州政府出台了《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特困人员政府供养工作的通知》(黔南府办函〔2015〕59号)文件,全省首家对“特困人员”动态管理、供养政策、供养责任、监管责任进行了规范,对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进行了制度性安排。各县市认真落实文件要求,加强供养机构和设施建设、完善供养政策、强化供养责任,有效保障了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目前,全州供养特困人员(五保、三无、孤儿)10072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3935人,集中供养率达39%,集中供养率达比上年同期增长26%。
3、加大敬老院设施和机构建设力度。2015年我州建设敬老院20所(省补助7所、中央彩票公益金补助13所),投资规模、建设床位数量都是历年没有的。今年,州局与州编办共同出台了支持敬老院政策,明确了敬老院性质、编制。全州投入使用43所敬老院32所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法人登记率达74%,有编制人员74个、管理服务人员302人。今年全州获得五星级敬老院4个、四星级2个、三星级3个,分别是上年的400%、100%、75%。
4、大幅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全州集中供养对象提高到3500元/年、分散供养提高到2200元/人,分别是上年的159.1%、122.2%。
(三)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取得新进展
1、抓好受灾人员救助。针对今年以来洪涝灾害等各自然灾害频发实际,切实抓好受灾人员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安排、因灾毁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生活。全州共投入自然灾害救助、冬春救助资金9000余万元用于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共救助受灾困难群众39.22万人。同时,全面开展了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工作;截止目前,全州政策性农房保险79万户,实现农房灾害保险全覆盖;己理赔农房609户,兑付保险金215万元。
2、全面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支出1040万元,通过全额资助、部分资助方式,资助36.7万人参加了20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支出2743.5万元,对困难群众8600余人次实施门诊救助、住院救助。通过资助参合参保、门诊救助、住院救助,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3、开展“救急难”。共支出800余万元,实施临时救助5000余人次。各级救助机构排查、甄别求助人员12000人(次),对自愿受助者实施救助7500人(次)。
4、发展志愿服务、慈善事业,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困难群众救助活力。目前,全州有慈善组织117个、志愿服务组织60余个,有党员、青年、巾帼等志愿服务队伍1400余支,注册人员13万余人。这些志愿组织、慈善组织,通过在社区(村)开展“点亮微心愿、情暖千万家”和“德润黔南·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活动、“慈善情䁔万家”等慈善活动,社区(村)困难群众的问题、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四)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
一是“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各县(市、区)充分利用镇(乡、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村)服务站一站式服务厅普遍设立了社会救助服务窗口,通过政策上墙、发放明白卡、编写惠民手册等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社会救助政策。同时,明确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转办、分办流程及办理时限。社会救助服务窗口认真受理群众的申请,截至目前,全州共求助事项4399件,已全部办结。
二是各县市基本建立了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低保信息核对机制,出台了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细化政策。
二、较好完成了州人大常委会对全州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工作情况审议和专题询问
一是加大了低保调研、检查、督查工作。上半年,州局领导分别带队开展了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工作情况、存在问题、主要成效调研、走访,认真听取州人大代表、县(市)人大对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工作意见、建议,结合联系县市民政工作开展的调研、检查,以及对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资金专项检查,深化了对全州低保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的把握。二是配合州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完成了对各县(市、区)城乡低保申请、家庭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对象认定、资金管理开展专题调研。三是按照州政府安排,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和相关部门一道,共同完成了州人大对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评议和专题询问。
三、正确分析和看待当前工作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养老设施建设、敬老院法人登记、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等与全年工作要求有差距;目前五保集中供养率最低的县才22%,床位利用率最低的50%,有3个县(市)未落实敬老院机构人员编制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二是部分县(市、区)低保减量过快、过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省级下达我州今年减量的建议数是1.4万人,但最后减下来,全州减了11.3万人,是省建议数的10倍,全州13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的保障人数占当地农业人口数比例已低于省部署规划的到2020年占比6.5%这个点,把省州部署规划6年的减量计划在一年全部减完,最低的县占比只有2.18%。三是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细化完善不够,社会救助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还不高;四是救助设施、机构、队伍建设还需加强,救助能力还需增强;五是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建设还需加强,大救助工作格局尚需建立。
四、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抓好当前突出问题整改
一是抓好养老设施建设、敬老院法人登记、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与全年工作差距,确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二是解决好低保减量过快、过猛问题。要广泛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政府网站、民政网站等宣传低保为重点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加大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培训、学习、宣传,深入排查困难群众生活状况,认真受理困难群众低保申请,确保应保尽保。
三是抓好州人大审议提出、民生监督检查等发现的低保突出问题整改,提高低保工作规范化水平。要落实好县级民政部门审批主体责任、乡(镇、街道)受理和审核主体责任,确保县级民政部门对审批对象不低于30%抽查责任落实到位,确保乡(镇、街道)对低保申请对象100%入户收入核查责任落实到位。要借鉴贵定等地低保对象公开等做法,按政策抓好低保对象公开、公示、举报受理工作,严肃纪律、规矩意识,对“关系保”、“人情保”等优亲厚友现象,对因化解征地拆迁、维稳等矛盾而未经入户调查和家庭收入核查将某个群体和个人纳入低保范围的问题,对不符合低保条件而骗取低保待遇的行为,必须做到发现一起纠正一起,严格依纪依法按政策查处。要开展跨部门低保(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强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调查,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精准。
五、全面推进社会救助各项工作,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一)必须深化新时期社会救助工作的认识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社会救助安排是对困难群众托底线、救急难的政府救助安排。
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一是明确了社会救助工作目标及牵头部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二是明确了社会救助各层级、各部门职责分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三是明确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受灾人员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共同构成了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我州贫困面大、留守人员数量众多,托底线、救急难任务重。民政部门作为社会救助工作主体职能部门和牵头部门,必须深化对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学习,增强工作自觉性、主动性。要履行好主体责任,抓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受灾人员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落实;要履行好牵头部门责任,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发挥“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做好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落实。
(二)加强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政策创制,切实提高社会救助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我州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因病致贫返贫、因灾致贫返贫、多种原因导致临时生活困难问题突出。同时,我州贫困面大,有54万贫困人口;留守人员数量众多,有留守儿童7.6万人、留守老人4.3万人、留守妇女2万人;特困供养人员上万人。做好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政策保障,必须排查好、动态管理服务好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对象,必须善于学习借鉴、敢于积极探索,紧密结合实际,抓好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创制,统筹好政策的有效衔接,细化好对象范围、工作程序、政策标准等政策内容,才能避免政策执行的随意性,源头上保证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力,加快实现社会救助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三)加强救助设施、机构、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社会救助能力
1、抓好救助设施建设,解决好有场地开展救助服务问题。各县(市、区)要结合民政十三五规划编制,适应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需要,适度超前,在谋划民政建设项目中统筹好救助设施建设。按照县(市、区)建齐救灾仓库、社会福利院(光荣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精神病医院(优抚医院)等统筹谋划好建设项目。按照乡(镇、街道)建齐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被撤乡镇己建社区服务中心应统筹考虑)和村、社区建齐社区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幸福院)谋划好建设项目。
2、抓好救助机构建设。要清醒认识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服务、市场服务的边界,适应新变化、新要求,适应兜底线、救急难、保障基本生活政府救助职责要求,建立健全政府救助管理、服务机构,切实做到有机构履行职责问题。当前,特别要根据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困难人员社会救助需要,按照决不能再出问题的要求,年底前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县级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社会救助机构;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困难群众赡养、监护、抚养、扶养、照料评估,探索政府机构评估和社会组织评估中机构建设的有效实现途径,切实解决有机构履行社会救助评估职责问题。
3、抓好救助队伍建设。要按要求落实各类救助机构(救助局、救助站、福利院、乡镇社会事务办、敬老院等)编制,落实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及时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加大各类救助人员救助政策、法律法规、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乡(镇、街道)、村(居)低保干部培训,强化“三支队伍”(基层低保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志愿者)建设,切实增强救助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
(四)加强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建设,着力构建社会大救助工作格局
民政部门要承担起社会救助的主体职责和牵头职责,加快构建“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良好工作格局。要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强化社会救助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作用,强化牵头部门、责任部门责任意识,强化乡(镇、街道)受理、核查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强化村(居)属地责任、配合责任。围绕社会救助对象发现、认定、快速响应、社会力量参与和监督等机制,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充分整合各项救助政策,全面推进社会救助各项工作,着力构建社会大救助工作格局,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