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9:3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

第一篇: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

水资源法律法规文件汇编 目 录

目 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发〔2011〕1号)..............................................1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2〕3号)..............................................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3〕2号)...........................................15 关于认真做好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制定工作的通知

办资源〔2011〕420号.............................................21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解确认工作的通知

办资源〔2012〕35号..............................................23 关于加强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工作的通知

办资源〔2012〕170号.............................................25 关于做好水量分配工作的通知

办资源〔2011〕368号.............................................28 关于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的通知

办资源〔2011〕329号.............................................32 关于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通知

办资源〔2009〕289号.............................................34 关于做好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宣传工作的通知

办宣〔2012〕64号................................................38 关于印发水利部应对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水汛〔2009〕488号...............................................40 水利部 关于印发《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水资源〔2003〕233号.............................................48 关于开展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的通知

水资源〔2011〕329号.............................................51

目 录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环管字〔2009〕201号.............................................56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水利部令第22号..................................................60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晋发〔2011〕21号................................................65 中共临汾市委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临发〔2011〕11号................................................73 山西省水利厅、环保局 关于印发《山西省地表水功能区划》的通知

晋水资〔2006〕283号.............................................80 关于开展山西省取水许可清理工作的通知

晋水资〔2009〕238号.............................................96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强地下水保护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0〕110号...........................................98 关于下发山西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的通知

晋水资办〔2008〕3号............................................101 关于促进节约用水调整我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通知

晋价商字〔2008〕406号..........................................108 关于明确水资源费分成及缴库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晋财综〔2008〕89号.............................................111 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112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发〔2011〕1号)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一)水利面临的新形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2 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四)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二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四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五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六)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3 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

(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要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推进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抓紧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让和重点治理。

(八)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坚持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

(九)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全面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合理安排居民迁建。搞好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十二五”期间抓紧建设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4 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推进海堤建设和跨界河流整治。

(十二)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适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研究。积极推进一批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高度重视雨水、微咸水利用。

(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

(十四)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开发许可,强化水电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

(十五)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实现资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健全水利行业技术标准。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十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5 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

(十七)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有条件的地方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十八)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结合增值税改革和立法进程,完善农村水电增值税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抓紧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6 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对取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水户实行重点监控。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

(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二十二)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三)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健全良性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十五)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7 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二十六)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二十七)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八)推进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二十九)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弘扬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8 “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9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10 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四)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流域和区域统一制定规划,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由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

(五)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或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管理。建立健全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鼓励开展水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

(六)严格实施取水许可。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的,产品不符合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却通过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以及地下水已严重超采的地区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取水申请,审批机关不予批准。

(七)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抓紧完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11 严格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确保应收尽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或停征水资源费。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严格依法查处挤占挪用水资源费的行为。

(八)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尽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在地下水超采区,禁止农业、工业建设项目和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并逐步削减超采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深层承压地下水原则上只能作为应急和战略储备水源。依法规范机井建设审批管理,限期关闭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抓紧编制并实施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以及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压采方案,逐步削减开采量。

(九)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流域管理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制订和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一经批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部门等必须服从。

三、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责任,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各项引水、调水、取水、供用水工程建设必须首先考虑节水要求。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

(十一)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确定的目标,及时组织修订本行政区域内各行业用水定额。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强化用水监控管理。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项目应制订节水措施方案,保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即“三同时”制度),对违反“三同时”制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责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12

(十二)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完善和落实节水灌溉的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充分考虑不同工业行业和工业企业的用水状况和节水潜力,合理确定节水目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并公布落后的、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名录。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开展节水示范工作,逐步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着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鼓励并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和微咸水开发利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比例。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四、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十三)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水功能区布局要服从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符合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控,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防治江河湖库富营养化。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强重要江河湖泊的省界水质水量监测。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

(十四)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对已设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公布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加快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防治面源污染,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

(十五)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发利用水资源应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充分考虑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护河湖健康生态。编制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开展内源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13 污染整治,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研究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

五、保障措施

(十六)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具体考核办法由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监察、法制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

(十七)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抓紧制定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流域管理机构对省界水量的监测核定数据作为考核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总量的依据之一,对省界水质的监测核定数据作为考核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依据之一。加强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及时发布水资源公报等信息。

(十八)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十九)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经费,对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给予重点支持。中央财政加大对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支持力度。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14(二十)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提高决策透明度。对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二日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15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3年1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

第一条 为推进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主要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考核工作坚持客观公平、科学合理、系统综合、求真务实的原则。

第三条 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审计署、统计局等部门组成考核工作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

第四条 考核内容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完成、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目标详见附件;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包括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等制度建设及相应措施落实情况。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16 第五条 考核评定采用评分法,满分为100分。考核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考核得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以上90分以下为良好,60分以上80分以下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六条 考核工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对应,每五年为一个考核期,采用年度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考核期的第2至5年上半年开展上年度考核,在考核期结束后的次年上半年开展期末考核。

第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行政区域考核期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合理确定年度目标和工作计划,在考核期起始年3月底前报送水利部备案,同时抄送考核工作组其他成员单位。如考核期内对年度目标和工作计划有调整的,应及时将调整情况报送备案。

第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在每年3月底前将本地区上年度或上一考核期的自查报告上报国务院,同时抄送水利部等考核工作组成员单位。

第九条 考核工作组对自查报告进行核查,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重点抽查和现场检查,划定考核等级,形成年度或期末考核报告。

第十条 水利部在每年6月底前将年度或期末考核报告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审定后,向社会公告。

第十一条 经国务院审定的年度和期末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十二条 对期末考核结果为优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予以通报表扬,有关部门在相关项目安排上优先予以考虑。对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三条 年度或期末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在考核结果公告后一个月内,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同时抄送水利部等考核工作组成员单位。

整改期间,暂停该地区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审批,暂停该地区新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对整改不到位的,由监察机关依法依纪追究该地区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四条 对在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十五条 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1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效率控制目标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18 附件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单位:亿立方米

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全国

2015年 40.00 27.50 217.80 76.40 199.00 158.00 141.55 353.00 122.07 508.00 229.49 273.45 215.00 250.00 250.60 260.00 315.51 344.00 457.61 304.00 49.40 94.06 273.14 117.35 184.88 35.79 102.00 124.80 37.00 73.00 515.60 6350.00

2020年 46.58 38.00 221.00 93.00 211.57 160.60 165.49 353.34 129.35 524.15 244.40 270.84 223.00 260.00 276.59 282.15 365.91 359.75 456.04 309.00 50.30 97.13 321.64 134.39 214.63 36.89 112.92 114.15 37.95 73.27 515.97 6700.00

2030年 51.56 42.20 246.00 99.00 236.25 164.58 178.35 370.05 133.52 527.68 254.67 276.75 233.00 264.63 301.84 302.78 368.91 359.77 450.18 314.00 56.00 105.58 339.43 143.33 226.82 39.77 125.51 125.63 47.54 87.93 526.74 7000.00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19 附件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效率控制目标

2015年

地区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全国

25% 25% 27% 27% 27% 27% 30% 35% 30% 30% 27% 35% 35% 35% 25% 35% 35% 35% 30% 33% 35% 33% 33% 35% 30% 30% 25% 30% 25% 27% 25% 30%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710 0.664 0.667 0.524 0.501 0.587 0.550 0.588 0.734 0.580 0.581 0.515 0.530 0.477 0.630 0.600 0.496 0.490 0.474 0.450 0.562 0.478 0.450 0.446 0.445 0.414 0.550 0.540 0.489 0.480 0.520 0.530

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年后的用水效率控制目标,综合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布局和物价等因素,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另行制定。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20 附件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要江河湖泊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

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全国

2015年 50% 27% 55% 53% 52% 50% 41% 38% 53% 62% 62% 71% 81% 88% 59% 56% 78% 85% 68% 86% 89% 78% 77% 77% 75% 90% 69% 65% 74% 62% 85% 60%

2020年 77% 61% 75% 73% 71% 78% 69% 70% 78% 82% 78% 80% 86% 91% 78% 75% 85% 91% 83% 90% 95% 85% 83% 85% 87% 95% 82% 82% 88% 79% 90% 80%

2030年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21 关于认真做好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制定工作的通知

办资源〔2011〕420号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水利部启动了2015年、2020年和2030年全国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制定工作。目前,流域和省级行政区指标分解与协调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为加快建立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立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提出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这是党中央从我国水情和国情出发,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建立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前提和重要基础,是依法加强水资源管理的迫切需要,对于确保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各流域机构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此项工怍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确保措施到位,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二、进一步明确建立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主要任务全国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为依据多,按照流域与行政区域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逐级分解的方式制定。

1、定流域和省级行政区2015年、2020年和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包括分水源和分行业控制指标。

2、制定2015年各省级行政区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包括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业谨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两类指标。

3、制定2015年、2020年和2030年各流域和省级行政区水功能区达标率控制指标。

三、加快建立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

l、各流域机构、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快完成2015年、2020年和2030年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解确认工作,于11月20日前由各流域机构将分解确认成果连同由省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22 级人民致府或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由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书面确认文件一并报送水利部。

2、各流域机构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亲自挂帅,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好与流域内各省区的沟通协调。

3、各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向本级人民政府做好汇报工作,顾全大局,积极配合流域机构完成成果协调和确认工作。

4、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应遵循水资源的流域属性,由国家按流域统一制定。根据国务院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省级人民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相关指标应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立的控制指标相一致;凡不一致的,各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全国水资源规划》成果进行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办公厅 二0一一年十一月四日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23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解确认工作的通知

办资源〔2012〕35号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

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水资源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并明确了2015年、2020年阶段管理目标。2012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明确提出要抓紧确立“三条红线”,严格执行“四项制度”,着力抓好指标分解确认。

2011年,我部安排部署了2015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解确认工作。经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落实、通力协调后,目前指标分解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仍有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指标分解确认工作明显滞后,为贯彻落实《意见》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加快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现将指标分解确认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事关区域资源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安全,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科学制定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

二、各流域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根据指标分解确认进展情况,各流域机构主要负责人要积极组织技术及管理人员,结合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结构变化、经济增长、城镇化等因素,针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反馈的意见,亲自带队到有关省区,抓紧对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指标统筹协调。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狠抓落实,明确责任,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认真分析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结合省内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趋势,分析需水变化,科学预测未来水资源供需态势,全力做好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的确认工作。

四、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将严格水资源管理深入到各项水利工作中,结合国家确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和我部正在组织分解确认的流域、区域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统筹好流域与区域水资源配置,做到红线目标与阶段管理指标相结合。对于已制定指标方案的地区,要依据《全国水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24 资源综合规划》,做好与国家分解指标的衔接,并按有关要求统一修正。同时,要严格具体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审批,对已接近或达到红线指标或阶段管理目标的地区,要限制或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快推进指标分解确认工作。各流域机构务必于2012年3月20日前将最新协调结果报送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25 关于加强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工作的通知

办资源〔2012〕170号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各有关单位:

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决定》明确要求“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2012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以下简称《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加强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

为贯彻落实《决定》和《意见》精神,经商财政部同意,主要通过水资源费开展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中央分成水资源费用于中央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以及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和国控监测点建设补助。我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组织编制并审查了《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12-2014年)》,计划利用3到5年时间,建设中央、流域、省三级共40个水资源监控平台,对取用水、水功能区、省界断面三类共1.4万个国控监测点开展监测,初步形成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水资源监控能力,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奠定基础。水利部已对7个流域和32个省级(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组织了技术审查,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项目办公室,各流域和省区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目前2012年部直属单位项目建设预算已下达,省级项目建设预算控制数将于近期下达,项目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为加快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建设,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把项目建设作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抓手。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是落实“三条红线”管理,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的关键措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时间紧迫。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把项目作为近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逐项细化任务,逐级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我部将把监控能力项目建设情况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对省级系统建设成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26 效进行考核。已确定的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地区要率先建成取用水、水功能区、行政边界断面监控体系和省级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并作为试点验收的重要评估指标。

二、规范程序,按照信息化要求梳理水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信息化要求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围绕水资源管理系统的要求梳理、规范水资源管理相关业务流程。加快取水许可台账管理等基础工作步伐,为信息化条件下水资源管理工作做好准备。项目实施后,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60号令)的要求督促用水户装计量监测设备,作为取水许可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增取用水户必须按照国家、行业和本项目标准和要求安装用水计量和传输设备,确保取水信息传至省级平台。

三、完善机制,尽快组建项目建设管理机构。目前,水利部已依托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成立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部项目办”),在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指导协调下,具体负责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对项目技术工作和中央级、流域级和省级等三级系统间集成负总责;负责项目的质量控制、进度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为更好地完成流域和省级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的要求,请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组建流域、省级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在同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指导协调下,负责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具体建设管理工作,并在2012年4月底前完成组建工作。

四、整合资源,确保各级系统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项目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现有业务系统,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的目标,确保实现中央、流域、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同时,要整合防汛指挥、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水量调度等各项信息化基础设施,扩展信息源,避免重复建设。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实施方案是按照国家级水资源管理需求及对省级行政区进行考核的目标编制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以我部组织编制的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建设内容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本着急用先建的原则,编制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省级实施方案(2012-2014年),作为项目建设和申报年度预算的依据。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按照各自编制的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在国家监控能力省级项目外自筹资金开展地市、县级信息管理平台和省控监测点的建设,逐步满足省级水资源管理的需求。已开展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率先把试点城市的监测信息和业务数据接入省级平台。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27

五、强化监管,严格执行各项建管和财务制度。本项目建设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实施方案中地方自筹额度安排经费,切实落实地方建设预算。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严禁挤占、滞留、挪用财政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安全。各单位要加建设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对项目前期工作、政府采购、理、资金使用等进行全方位监督指导,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质量、效益和安全。要积极展专项检查和稽察,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时跟踪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认真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切实抓检查、年度考核、竣工验收等环节。对检查中发现存在严重纪问题,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要组织制定本单位的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及时总结成效和经验,为尽快形成最严格水理制度支撑能力创造条件。

请于2012年4月底前将项目建设管理机构落实情况(联系方式)报我部水资源司及部项目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28

关于做好水量分配工作的通知

办资源〔2011〕368号

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有关单位,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系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水法》规定,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我部决定组织开展水量分配工作,组织制订了《水量分配工作方案》(附件1)和《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技术大纲》(附件2)。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必要性和紧迫性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受水资源自然禀赋、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与水资源过度开发并存,部分行政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因过度开发和低效利用水资源,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还导致上下游、左右岸、区域间水事矛盾频发。《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以流域为单元制订水量分配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抓紧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开展水量分配工作,明确各省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是落实《水法》和中央一号文件、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加强水资源宏观调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客观需要,是健全国家水权制度、避免和消除水事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措施,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迫切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根据《水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强化用水需求管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和主要依据,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29 护的关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各流域和各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条件和供用水现状、未来发展的供水能力和用水需求,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关系,做到公平公正。合理确定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科学制定水量分配方案,促进和谐发展。

坚持保护生态,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流域和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科学安排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保障河湖湿地和地下水系统的基本生态用水需求,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坚持优化配置,促进节约的原则。按照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明确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合理确定强化节水条件下水量分配涉及的各相关地区取用水水量份额,促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抑制经济社会用水过快增长。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流域和区域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因地制宜、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各地区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民主协商,行政裁决的原则。建立科学论证、民主协商、行政决策的水量分配工作机制,充分进行方案比选和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民主协商,为科学行政决策提供坚实保障。

三、工作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以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维系良好生态环境和节约保护水资源为目标,按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明晰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各水资源区和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订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推动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奠定基础,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主要任务

本次水量分配工作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和主要依据,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任务:

1、确定2015、2020、2030三个规划水平年各省级行政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并明确相应的水资源消耗量指标,作为不同阶段各省级行政区用水总量控制的管理目标。

2、以流域为单元,制订我国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其中,2012年前重点开展水资源管理要求迫切的25条江河流域的水量分配工作(见附件1附表)。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30

(三)进度要求

水量分配工作总体分三个阶段: 1、2011年底前,完成省级行政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制定工作,其中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工作要尽量提前; 2、2012年底前,完成第一批25条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配方案的制订工作; 3、2012年启动新一批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工作,并完成水量分配技术方案制订,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的制订工作。

四、组织形式

为加强水量分配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次水量分配工作采取以下组织形式:

1、水利部水量分配工作领导小组。水利部水量分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全国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工作,研究并协调解决水量分配工作中的有关重大问题。水利部水量分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部水资源司牵头,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水量分配工作的组织与协调。水规总院为本次水量分配工作的技术总负责单位,负责水量分配国家层面的技术工作和全国技术工作的指导,组织《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细化分解,会同流域机构提出省级行政区用水总量和水资源消耗量指标;负责全国层面的技术工作协调、流域基础工作与阶段成果审核,水量分配方案技术审查等工作。

2、各流域水量分配工作组织机构。负责组织本流域范围内各省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制订与协调工作,并承担部水量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的有关工作。

3、各省级行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提供相关基础资料,配合参与相关技术工作,参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承担部水量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的有关工作。

五、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工作质量

1、精心组织安排,落实目标责任。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有关单位、各流域机构和各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将水量分配工作作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点任务,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目标责任。水量分配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健全日常工作机制,确定分阶段的控制节点和目标,建立工作督导制度。各流域机构于每月月初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上月工作进展与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工作质量和进度进行跟踪与检查。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31 各流域机构要尽快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确定水量分配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和技术承担单位,按照《水量分配工作方案》和《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技术大纲》要求,抓紧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参与配合相关工作。

2、统一技术基础,充分技术论证。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作为水量分配技术工作的统一技术基础,充分吸收已有的水量分配先进经验,统筹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和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保障水量分配工作技术基础的同一性和有效性。建立技术交流工作机制,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与协调会议,及时解决有关技术问题、论证水量分配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3、强化行政协调,推进多方沟通。建立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和民主协商的决策机制。各流域机构要切实承担起本流域范围内各省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制订和行政协调工作,统筹不同层级、相关利益方的诉求,加强行政层面协调力度,在各方对方案意见达成基本一致后上报水利部。

4、注重因地制宜,完善配套措施。完善水量分配工作的配套措施和支撑体系建设,强化断面监测和取用水计量体系、国家和省区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快水量调度方案的制定和计划用水制度建设等,确保水量分配方案有效实施。

附件:

1、水量分配工作方案(略)

2、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技术大纲(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二日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32 关于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的通知

办资源〔2011〕329号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为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退水的各项要求,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经研究,决定对已通过水资源论证审批,并建成、运行的建设项目开展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以下简称后评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后评估主要内容

1、评估建设项目业主对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和审批文件的落实情况及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影响。

2、分析报告书提出的取用水量、取退水影响分析是否合理,取退水方案是否可行,水资源节约、保护措施是否有效,进而对报告书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进行评估。

后评估要重点分析建设项目实际运行情况与报告书提出的取用水量、退水量、退水水质及取、退水口的设置等是否相符,差别较大的,应当分析说明原因。

二、后评估工作程序

1、水资源论证资质单位(以下简称资质单位)、建设项目业主对已通过水资源论证审批,并已建成、运行的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及其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报告上报有管辖权的流域机构或水行政主管部门。

2、流域机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委托社会信誉好、技术力量强的第三方水资源论证资质单位,在资质单位、建设项目业主自查的基础上,对照报告书及其审批文件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现场查验,开展后评估。

后评估报告完成后,应当组织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家进行评审。

3、对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流域机构、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通报批评,并责成建设项目业主、资质单位采取补救措施,并进行整改,提交整改报告;情节严重或整改不力的,按照取水许可有关规定对建设项目业主单位进行处罚或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有关规定对资质单位给予通报批评、降低资质等级、收缴资质证书的处罚。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33

三、有关要求

1、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流域机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做好管辖权限范围内的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2、2011年,各流域机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从近期建成、运行的取用水大户中选择不少于2个开展后评估工作,于12月31日前将年度后评估工作总结及处理意见报送我部水资源司。所需经费可在水资源费中列支。

2012年起,要不断扩大后评估规模、范围和深度,并探索建立后评估相关技术规程规范、制度体系和管理措施。

3、各流域机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后评估工作认真总结,查找报告书编制、审查、审批及取水许可审批、发证和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监督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34 关于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通知

办资源〔2009〕289号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实现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对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利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75号,以下简称水利部“三定”规定)要求,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工作,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工作的重要性

(一)由于城市排水量的持续增长,城市水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对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在替代清洁水源的同时减少了污水排放量,降低了城市排污负荷,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城市供水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在656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缺水,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具有水量稳定、输水距离短、制水成本低等特点,可以提供安全可靠地城市替代水源,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战略选择,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三)国家高度重视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工作,《水法》要求“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水利部“三定”规定明确赋予水利部指导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等非传统水资源开发的工作职责。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起步较晚,现状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不足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发展潜力巨大,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是落实《水法》和水利部“三定”规定的必然要求。

二、将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应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和水功能区水质要求,原则上应就近排入河道,保持河流生态流量,维持流域水体自然循环。再生水是在城市污水处理回用过程中,对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35 污水处理厂出水、集纳雨水、工业排水以回用为目的进行适度处理,达到水利行业标准《再生水水质标准》(SL368—2006,以下简称《标准》)规定,可以被再次利用的水,是重要的非饮用水源。

(二)再生水应与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共同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在地下水回灌、工业用水、农林牧业用水、城市非饮用水、景观环境用水等领域加大再生水使用比例,控制、减少新水用量。综合考虑排水体制、再生水设施、管网布局、用户分布等因素,统筹城乡再生水生产与供应,实现区域范围内水资源循环利用。

(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制城市污水处理回用规划,城市污水处理回用规划应服从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供水规划、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等相衔接。

(四)所有市、县城区都应根据水资源紧缺程度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确定不同水平年污水处理回用指标。到2010年,北方缺水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应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以上,南方缺水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应达到污水处理量的10%以上。到2015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在2010年基础上大幅度提高。

(五)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资源紧缺程度,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衔接、城市利用与农业灌溉统筹的原则,规划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回用设施与管网系统。新、改、扩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必须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回用设施与管网。新建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规划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居民小区,应就近接入市政再生水管线;没有条件接入市政再生水管线的,可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其出水水质必须符合《标准》的规定。

三、进一步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理

(一)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进行水资源论证时,应优先考虑再生水源,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开发利用。在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时,对再生水水量水质满足建设项目用水需求的,优先使用再生水,严格控制取用新水。再生水利用应纳入用水计划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下达再生水使用计划,对按计划应使用再生水而未使用的或再生水使用率不达标的用水户,水行政主管部门将核减下一年度计划用水量。

(二)再生水应用于地下水回灌、工业用水、农林牧业用水、城市非饮用水、景观环境用水等用途,其水质必须符合《标准》的规定。再生水水质应由持有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的水质监测机构进行定期检测,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严格的再生水水质监督管理制度。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36

(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制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应急预案,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对因再生水水质、水量发生重大变化,或因突发事件、事故造成关键设备停机,可能影响供水安全的,再生水生产销售企业应按应急预案要求组织抢修,尽快恢复正常运行,并将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置措施报送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发生突发性涉水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应严格限制再生水使用,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四)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统计工作,将其纳入《水务管理年报》统计体系,按年度统计上报,并建立检查评估制度。我部将定期组织全国或重点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工作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察,限期整改;对成绩突出的地方和单位给予表彰。

四、建立健全城市污水处理回用运行机制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市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投融资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行、企业开发的良性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中的作用。通过税费减免、优惠电价、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手段鼓励和吸引社会投资。

(二)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发改环资〔2006〕1864号),开展再生水销售企业认定与免征增值税工作。申请免征增值税的再生水销售企业应委托持有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的水质监测机构,按照《标准》对再生水厂出厂水质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作为认定再生水销售企业的依据。未通过再生水销售企业认定的,不得对外销售再生水。

(三)建立合理的再生水价格体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价格、财政主管部门,根据再生水企业的投资构成、供水规模和供水水质,结合再生水生产成本、自来水水价和政府财政状况,制定合理的再生水价格体系。再生水价格应以补偿成本和合理收益为原则,综合考虑本地区水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经济状况,结合再生水水质、用途等因素,与自来水价格保持适当差价,按低于自来水价格的一定比例确定。对再生水价格暂时无法满足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建设和运营需要的再生水企业,政府应给予一定补助,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回用设施正常运行。

五、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抓住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机遇,参照水利部“三定” 规定,积极落实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理职责。已落实管理职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37 责的地区,要尽快开展工作,指定专人负责,逐级落实责任,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地方性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法规体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逐步将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鼓励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推动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关键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推广、技术设备集成和示范工程建设,支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完善并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

(三)加强监管,确保再生水使用安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城市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尤其是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配套污水处理回用设施的监管,加强对再生水水质监测与监督,健全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再生水使用安全。

(四)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自觉使用、科学使用、安全使用再生水的意识,推进污水资源化,实现水资源循环使用,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38 关于做好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 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宣传工作的通知

办宣〔2012〕64号

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以下简称《意见》)已于近期发布,经部领导批准,现就做好《意见》宣传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意见》宣传工作

《意见》是国务院针对我国基本国情水情和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资源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水利系统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意见》宣传工作,抓住《意见》出台的大好机遇,大规模、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内容,把《意见》宣传作为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工作。各单位要精心策划,统筹部署,将《意见》宣传工作(具体安排详见附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广泛持久深入地宣传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念深入人心。

二、准确把握《意见》内容,针对性开展宣传

《意见》是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对实行该制度作出的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意见》明确划定了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确定了未来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的阶段性目标,提出要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要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意见》内容,针对性地开展各项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大力宣传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全社会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认识;要结合“三条红线”的具体内容,大力宣传水资源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增强水利行业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把握;要结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要求,大力宣传全社会节约保护水资源的责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39 和参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结合各地区贯彻落实《意见》的举措和成效,大力宣传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为水资源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宣传实效

要把《意见》宣传作为2012年水利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拓宽宣传渠道,突出宣传节点,增强宣传效果。要加强与中央宣传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的沟通协作,推动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宣传长效机制。水利报社、部网站等行业媒体,要研究制定关于《意见》的宣传报道方案和阶段安排,开辟专题、专栏和专刊,配发社论、系列评论文章。要积极发挥各级各类媒体作用,形成宣传声势。要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图书、音像、展览、手机等多种形式,综合采用消息、通讯、特写、言论、综述等多种体裁,广泛宣传《意见》的内容;系统报道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意见》的进展和成效;及时发现事迹突出、社会认可的典型线索,抓好先进典型宣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宣传取得实效。

要注重把握重要会议和活动的时间节点开展宣传。全面做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新闻发布工作,结合新闻发布会,组织中央主流媒体,进行全面宣传报道。通过专题采访、专家访谈、网上访谈等解读类报道,深入解读《意见》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期间,要结合会议精神,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参与和支持水资源工作,形成共同推动水资源工作的强大合力。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期间,大规模宣传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情水情,积极营造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舆论环境。

要加强与当地党委宣传部门的沟通联系,把水利列为当地宣传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纳入当地宣传的重要内容,将《意见》的重大部署与当地水资源工作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将水资源工作的发展目标与社会公众的关注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对宣传《意见》做出安排部署。要加强与地方主要新闻媒体的联系,组织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广泛深入宣传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附件:《意见》宣传活动安排(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三月七日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40

关于印发水利部应对

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水汛〔2009〕488号

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为提高水利部应对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规范应急处置程序,我部组织编制了《水利部应对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1、水利部应对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2、水利部应对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说明

水利部

二O O九年九月三十日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41 附件1:

水利部应对重大突发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水利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应对和处置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能力,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置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水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1.3 适用范围

适用于跨界。跨省(区、市)河流(湖泊)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重点突发水污染事件。

具体包括下列情形之一:

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珠江干流、太湖及其他跨界、跨省(区、市)河流、湖泊、水库发生的大范围突发水污染。

县城或县级以上城市水源地发生水污染,影响供水安全。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的水污染事件。可能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水污染适当地经济、社会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的。可能导致跨国界影响的水污染事件。其他影响重大的突发水污染事件。1.4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水利部应对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效率和能力。以人为本,减轻危害。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水污染事件的监测、监控和监督管理,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能力,尽可能减轻影响和损失,保障公共健康和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42 属地为主,积极配合。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水利部予以积极配合和协助。

统一领导,分工协作。水利部应对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工作由部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共同应对和处置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

快速反应,科学应对。建立预警和处理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善后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处置手段科学、快速、高效。组织体系与职责 21.组织体系

领导小组长和副组长由部领导担任,成员由部办公厅、规划计划司、政策法规司、水资源司、财务司,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建设与管理司、农村水利司、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防总办公室)、水文局等司局的负责同志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国家防总办公室水资源司和水文局联合组成。办公室主任由国家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担任副主任。副主任由国家防总办公室、水资源司、水文局的司局级领导担任。办公室成员有以上三个司局有关处室负责同志组成。

2.2职责

领导小组职责:负责水利部应对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指导、监督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

成员单位职责:办公厅负责接收突发水污染事件报告和信息;负责重大突发是我认识就新闻发布工作。

规划计划司负责组织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等规划的编制、项目计划安排,并指导和组织实施。政策法规司负责组织省际间因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导致的重大谁是纠纷的调处工作。

水资源司负责处理突发水污染事件报告和信息,核实判定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负责省界水量、水质的监督管理,知道应急水质监测。

财务司负责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中央级预算申报及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负责跨界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涉外事务。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43 建设与管理司负责指导相关应急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

农村水利司负责指导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置期间的农村饮用水和灌溉用水安全工作。国家防总办公司负责大江、大河、大湖、及重要水库水量应急调度方案制定和监督实施;负责指导城市应急供水方案制定与实施。

水文局负责组织实施水量、水质应急监测,负责突发水污染事件污染扩散预测分析,负责编写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水文情况报告或通报。报告与受理 3.1报告

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按照水利部印发的《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办法》(水资源[2008]104号)执行。

3.2报告受理

水利部总值班室负责接收突发水污染事件报告和信息,水资源司负责分析处理突发水污染事件报告和信息。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行动

4.1.1事件认定。水资源司接到办公厅批转的突发水污染事件报告和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分析,核定是否属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如不属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则由水资源司按正常程序处置;如核定属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且需要水利部门采取措施配合处理的,水资源司立即编写《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快报》向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及有关成员单位报告,同时提出是否启动应急响应的建议。

4.1.2应急启动。经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同意后可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应急响应启动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处置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必要时,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主持召开会商会议,分析事件的污染程度及可能造成的影响,预测发展趋势,研究应对方案和处置措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本预案职责分工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4.1.3应急监测。确定发生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后,部水文局立即启动《突发公共水事件水文应急测报预案》,组织有关流域和地方发展应急监测,及时提交检测报告。

4.1.4应急调水。需要采取跨流域或跨省(区、市)应急调水时,由事件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国家房总办公室商相关部门制订实施方案,并监督实施。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44 4.1.5应急工程。需要采取筑坝封堵、拦截、分流等应急工程措施时,由建设与管理司组织技术力量提出实施方案,并监督实施。

4.1.6需要派专家或有关人员赴现场指导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同意后确定。

4.1.7需要跨省(区、市)采取其他应急措施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

4.1.8跟踪与续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事发地以及可能受到影响地区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流域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事件处置的进展情况以及危害趋势,编写《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续报》分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必要时经请示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同意后续报国务院,同时通报有关部门。

4.2响应结束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结束应急响应: 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影响已经消除。污染源的泄露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制以内。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伤害,并使事件的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国务院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宣布应急响应结束。4.3应急响应评估

应急响应结束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编写应急响应总体评估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应急机制启动;处理时间的措施、过程或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以及处置后的遗留问题;应急响应过程中存在的为题及今后工作意见和建议。总体评估报告经领导小组组长审签后。分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必要时报国务院并通报有关部门。应急保障 5.1资金保障

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应对重大突发无污染事件的业务经费,确保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

5.2装备保障

水文、水质监测部门要备有足够的应急、移动监测设施和设备,提高快速机动应急检测能力,保证应急检测需求。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45 5.3技术保障

统筹规划,加大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投入,建立和完善主要江河突发水污染检测体系、预警系统、应急处置决策支持系统。

5.4专家库

各相关司局应建立处置突发水污染事件相关专业的专家库,确保在事件发生后相关专家能够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建议,对应急处置进行指导。附则 6.1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部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并负责解释。

本预案视水污染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水利部及相关司局职责发生变化,或者应急响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6.2本院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46 附件2:

水利部应对重大五不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说明

今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给我国社会,经济管理及至国际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水利部作为国务院水利行业主管部门,在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中应对做好相关处置工作。随着国务院《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出台,我不也成立了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为充分发挥各单位和部门的职能,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处置时效,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音准和部门在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十分必要。

《水利部应对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共6章17条,分别明确了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使用范围、工作原则)、组织体系与职责、报告与受理、应急响应、应急保障以及附则等。具体说明如下:

1.1明确《预案》的编制目的。主要是配合、协助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1.2说明《预案》的编制依据。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编制,主要依据为《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3明确《预案》的使用范围。本《预案》主要适用于跨界、跨省(市、区)河流(湖泊)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主要依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Ⅱ级以上水污染事件确定,即重大水污染事件(Ⅱ级)和特别重大水污染事件(Ⅰ级)制定。

1.4明确处置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工作原则。依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工作原则,强调以人为本,协作配合、科学应对。

2.1根据水利部[2006]181号《关于成立水利部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确定。

2.2根据水利部“三定”方案规定的各单位职责,以及在以往的水污染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分工,确定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具体职责。

3.1明确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报告办法。报告执行水利部印发的《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办法》(水资源[2008]104号)。

3.2明确水污染突发事件报告受理部门和信息处理办法。

水 资 源 法 律 法 规 文 件 47 4.1明确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措施。包括事件认定、应急启动、应急监测、应急调水、应急工程、工作组派遣和跟踪与续报等,并明确具体应急处置措施的责任部门。

4.2依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确定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结束的条件。4.3明确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评估报告编写单位、编写内容和报送程序。5.1明确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资金保障措施。5.2明确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装备保障措施。5.3明确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技术保障措施。5.4明确建立突发水污染事件专家库的必要性。6.1明确本《预案》管理与更新方式。6.2明确本《预案》的生效时间。

第二篇: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

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负责本辖区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各乡、镇水利(务)站是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受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所在乡、镇范围内的有关水资源管理日常工作。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依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依法取得的水资源使用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并对污染、浪费、破坏水资源的行为有权监督、举报和控告。

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条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各种媒体,应当大力宣传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普及节约用水知识,宣传节约用水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对污染、浪费、破坏水资源的不良行为予以公开曝光,增强全民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

第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完善水政监察制度。水政监察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对违反水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的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并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七条制定规划,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水资源的考察和评价,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进行。

第八条编制水资源规划,应当以水资源科学考察、调查评价成果为依据,按照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兴利除害、讲求效益的原则,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市、县(市、区)所辖范围内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经批准的规划需要修改时,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核准。

第九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兴利和除害相结合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统筹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第十条在制定农业、工业和城镇发展规划时,应当结合水资源综合规划,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沿海和渠北等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应当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等项目建设。

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制定和实施区域供水规划,加快地表水供水工程建设,实施区域联网供水,逐步实行分质供水。

第十一条开发利用地下水,应当按照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要求,根据省下达的开采计划,由同级人民政府实行总量控制,限量开采。

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禁止新凿深井,对已有的深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规定,制定封井计划,组织实施。

在地下水一般超采区和其他地区,不得新增深井数量。自来水供水管网尚未到达,又确需取用地下水用于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和制药、食品等特殊行业用水的,应按照深井总量不增的原则,严格控制审批。

在城市、集镇等建筑物密集的地区,禁止开采浅层地下水用于水温空调等项目。开采浅层地下水用于餐饮、洗浴、食品等行业的,必须取得有资质单位出具的检测结果,符合相应的用水标准。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引水、截(蓄)水、排水等行为,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如对其他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水文测验有不利影响,或者影响河势稳定和护坡、护岸、堤防等工程设施安全,或者造成河道淤积的,建设单位或受益者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或补偿损失。

第三章水资源节约

第十三条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指导和监督本辖区的节约用水工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水情况,制定节约用水规划和用水定额。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业用水定额和节约用水实施计划,并报送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人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按照国家、部颁标准或同行业平均水平,核定用水指标,下达供水计划,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农业灌溉节约用水规划和计划,完善农业灌溉工程的改造配套和渠道防渗设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合理制定用水定额,减少耗水量。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供水企业供用水的节约管理工作,制定城镇节约用水考核指标及具体措施,加强对供水、用水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用水单位应当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工作,确定专门机构或者人员具体负责节约用水工作。积极采用先进节水和中水回用技术,改进工艺,采取一水多用、串联用水、循环用水等措施,降低水的消耗和漏失量,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生产过程中的间接冷却水,应当回收利用。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于百分之五十的,在限期达标前,不得新增用水量。用水量高于行业用水定额的,不得增加用水计划,不得新建自备取用水设施。有条件利用海水的,应当积极利用海水资源。

用水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使用、维护、更新改造节约用水设施,保证节约用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各工业用水企业应当把节约用水技术改造纳入企业技术改造计划中,并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节约用水技术改造。

第十六条用水单位应根据国家技术标准对用水情况进行水平衡测试。测试完成后应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评审和验收,并提出节约用水目标管理要求。第十七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中,均不得继续使用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现有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应按国家规定要求更换为节水型器具。

经营餐饮、洗浴、游泳、水上娱乐、洗车等业务的节约用水设施,应纳入开业前的行业验收范围。第十八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需要取用水的,应当制定节水方案,进行节水评估,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建设项目竣工后,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加综合验收。节水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予发放取水许可证。

第十九条积极鼓励污(废)水资源化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对不同层次净化污(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净化污(废)水利用率。具备中水回用条件的单位,应当建设中水设施,积极利用中水;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污(废)水的零排放。

第二十条基本建设或施工用水,建设或施工单位应当安装用水计量设施,清洗、浸泡沙石等建筑材料应当使用容器。城市绿地、树木和花卉的浇灌用水应当推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第四章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防止水流堵塞和水源枯竭,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十二条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水环境功能区划,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拟定其管辖的水域水功能区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体的用途,划定水资源保护区,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划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活动以及向水体排污,不得影响水功能区确定的保护目标。

第二十三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作为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在确定的水源保护区内,严禁下列行为:

(一)向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持区的水体排放污水;

(二)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三)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备用水源的规划和建设,在确定的水源保护区内,原有污染水源的企业或设施,应按规定逐步转产或搬迁,保障饮用水安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当饮用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或者供水水量严重不足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建设,做好水资源量和质的监测工作,定期发布本地区水资源公报和水功能区水质通报。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并提交入河排污口设置报告书。设置入河排污口依法需要同时办理取水许可审批手续或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在水资源论证或防洪影响评价报告中应当包含入河排污口设置的有关内容,不再单独提交入河排污口设置报告;设置入河排污口对水功能区影响明显轻微的,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只提交简要的分析材料。

设置入河排污口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一)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二)建设项目依据文件;(三)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四)其他应当提交的有关文件。

凡有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项目,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的综合验收,应有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二十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加大调水力度,鼓励和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兴建蓄水、保水工程,科学安排对农村河道、湖泊等水域的综合整治,畅通水流,改善水质。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加大对农村饮用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农村不符合饮用水要求的饮用水源地制定整治方案,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提高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第二十七条向水体退水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做到达标排放,禁止超标排污。在事先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和浓度的同时,应当抄送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

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对超标排污、严重影响水体的行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制止。

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管理,防止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航运船舶对水资源的污染。填埋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应有相应的防渗措施和渗出液的处理措施。禁止向废井、渗坑、裂隙、涵洞等排放、倾倒有害、有毒、含病原体的废、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农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高效低毒的农药,科学合理地确定水产养殖规模,减少有害残留物污染水资源。

第二十九条开采地下水应遵循采、补平衡的原则,不得超过本行政区域地下水计划可采总量,并符合井点总体布局和取水层位的要求。在地下水超采区,应当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不得扩大取水,禁止用地下水进行水产养殖和农业灌溉。鼓励采取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表水进行回灌补源。

地下水应当分层开采,水井施工必须科学止水。对报废、闲置或施工未成的深井,建设单位或凿井施工单位必须采取封填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三十条凡兴建工程或进行其它活动时,不得污染和破坏水资源,不得损坏各种水工程和供水、取水设施,对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下列措施涵养水源:

(一)营造和保护水源涵养林,禁止乱砍滥伐;

(二)植树、种草,绿化荒坡、荒滩、荒地;

(三)禁止陡坡开荒,防止水土流失;

(四)城市建设应当采取有利于雨水渗入地下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第五章用水管理

第三十二条全市和跨县(市、区)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省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报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并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各县(市、区)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市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报同级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三条直接从河道、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取水许可证,按照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下列取水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二)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四条对于直接从河道、湖泊或地下取水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需要申请或者重新申请取水的,应当向取水口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并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表)。地表水年取水量在5万立方米以下或取用浅层地下水的、且退水对水环境影响较小的取水项目,可以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表;其他的取水许可项目必须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申请人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应提交以下材料:(一)按规定填写的取水许可申请书;(二)节水设施和节水方案;

(三)经审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表)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审查意见;(四)需向河道、湖泊退排水的,还应当提交取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设置排污口申请书;(五)取水许可申请标的与第三者有利害关系时,第三者的承诺书或者其他文件。(六)取水单位和个人的法定身份证明文件及需备案的有关材料。

第三十五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具有论证资质单位编制和有审查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单位进行审查,并根据取水的急需程度适时提出审查意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及审查意见是审批机关对取水许可申请审批的技术依据。

第三十六条凡开采深层地下水(一般指第Ⅱ承压及其以深的承压地下水)的取水许可申请,均需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用地表水和开采浅层地下水(一般指潜水和第Ⅰ承压水)的取水许可申请,其范围、限额及审批权限由市水利部门另行规定。

开采矿泉水、地热水,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取得取水许可证,确定开采限量。其中用于矿泉水生产、地热发电、地热温泉等经营活动的,还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七条审批机关在批准取水申请前需要征求取水口所在地水行政主管等部门意见的,有关部门应当在收到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依法需听证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取水审批机关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取水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决定批准的,应当同时签发申请批准文件。

第三十八条凿井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具备有效资质和执照,持有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取水许可批准文件,方可开展凿井业务。严禁无证施工。

凿井应按审批的成井要求和技术规范施工,禁止潜水和承压水以及承压水之间混合开采、咸淡水串通开采。施工单位必须认真、详细、真实地做好凿井施工日记,并自觉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在进行凿井定位、井管安装、井壁回填等施工工序时,应提前通知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到现场察看。

第三十九条直接从河道、湖泊取水的取水工程或设施,经审批机关审查批准后,申请人方可办理开工手续;申请取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凿井。

取水工程或设施竣工后30日内,申请人应向审批机关报送验收报告。在收到合格的验收材料后15日内,审批机关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上级审批机关批准的取水工程或设施,也可委托下级审批机关进行验收。经现场审验、核定取水量及综合评价并形成验收意见,验收合格的,按规定发给取水许可证。

地表水取水工程竣工,申请人和施工单位应提交下列资料:(一)取水工程或设施审批文件;

(二)取水工程或设施的设计、施工、调试、质检、试运行总结报告;(三)取水工程或设施设备、计量设施的主要参数及认证文书;

(四)对取水许可审批书中提出有关要求的落实情况和取水计划说明;(五)入河排污口设置同意书、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报告;(六)取水、退水的水量和水质的检测报告;(七)节水设施运行和节水措施落实情况;(八)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地下水取水工程竣工,申请人和施工单位应提交下列资料:(一)成井报告和平面布置图;(二)单井的实际井深、井径和剖面图;(三)单井的测试水量和水质化验报告;(四)取水设备性能和计量安装情况;(五)其他有关资料。

第四十条取水申请人在取水许可验收合格后20日内领取取水许可证;取水许可验收不合格的,提交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在整改验收合格后20日内,领取取水许可证。取水许可证的发放,由取水口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对取水许可证的发放情况,依法予以公告。

取水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农业灌溉用水的取水许可证的有效期为10年,有效期届满取水许可证自行失效。若需要延续的,取水人应当在有效期届满45日前,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由原发证机关核发取水许可证。禁止伪造、涂改、租让或冒用取水许可证。在取水许可证有效期内,依法取得的取水权的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等取水主体改变而其他事项无重大变动的,应按“谁取水、谁领证、谁缴费”的原则,取水权人可持有效的变更材料,到原发证机关申请变更。经发证机关核验同意后,换发取水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连续停止取水满2年的,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核查后,注销取水许可证。由于不可抗力或者进行重大技术改造等原因,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可以保留取水许可证。

取水许可申请获得批准后3年内,取水工程或设施未开工建设,取水申请批准文件自行失效。第四十二条在取水许可证有效期内,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水权人应当重新提出取水申请:(一)取水水源、取水地点或取水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的;(二)取水量或取水用途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退水量、退水地点或退水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的;(四)退水污染物种类或排放浓度发生重大变化的;(五)出现需要重新申请的其他特殊情况。

第四十三条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每年的12月31日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下一的取用水计划建议。

用水计划建议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按规定填写的用水计划申请;(二)申报用水计划的合理性分析。

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应在开始取水前1个月,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用水计划,经批准后按计划取水。

公共供水的单位和个人,在报送计划建议时,还应附具取用水限额以上的用水户年内用水需求计划。第四十四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取水单位和个人的用水计划建议后,应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一)是否符合取水许可申请书、取水许可证审批的有关内容;(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措施是否落实。

第四十五条对水耗超过规定标准的取水单位和个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其限期改进或者改正。期满无正当理由仍未达到规定要求的,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根据规定的用水标准核减其取水计划。

第四十六条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取水单位或个人的用水计划建议审查和综合平衡后,地下水取水计划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控总量下达,地表水取水计划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和考核取水计划,应当落实到每一个取水单元。

经批准下达给取水单位和个人的取水计划,其最大取水流量和年取水总量应不超过取水单位和个人所持取水许可证批准的数量。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取水许可证的规定和下达的计划取水,不得擅自变更取水用途、地点和超过核定的取水量。如因特殊原因需要超计划取水的,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扩大取水。

第四十七条依法应当办理取水许可的取水单位和个人实行计量取水,应当在取水口装置新型取水计量设施,所需费用自行承担,并保证取水计量设施正常使用。不得擅自拆除、更换或损毁取水计量设施。未安装取水计量设施或者安装的取水计量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的;或者擅自拆除、更换取水计量设施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限期安装或者修复,可按取水设施日最大取水能力或者水泵铭牌功率满负荷连续运行的取水量征收水资源费。

取水单位和个人应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取水设施,发现计量仪表损坏或计量不准,应立即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更换。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不定期地对取水单位和个人的取水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取水单位和个人应积极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检查包括以下内容:(一)取水人的法定代表人是否发生变动;

(二)取水量、退水量、取(退)水地点是否发生变化;(三)下达的取水计划执行情况;(四)取水用途是否发生变化;

(五)取水工程及相关计量设施或措施运行是否正常;(六)节水设施、废污水处理设施是否运行正常;(七)退水水质和水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八)退水是否对相应水域或水体造成重大影响;(九)水资源费交纳情况;

(十)其他与取用水监督管理有关的事项。

第四十九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水资源统计制度,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信息系统。取水单位和个人应按规定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取用水统计报表,并于每年12月底报送本的取用水情况。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区技术经济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参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通则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方性行业综合用水定额或产品用水定额。用水定额应随经济发展和用水需求的变化,由原发布机关定期进行修订。

第六章水资源费征收、使用与管理

第五十一条水资源费和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水资源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挪作他用。在征收水资源费的各个环节中发生的费用,按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列入部门预算。

水资源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编制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后,安排使用。水资源费的使用范围:

(一)水资源综合考察、调查评价、监测、规划;

(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节约用水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交流和合作、新技术推广应用、政策法规制定;

(三)水源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四)综合节水措施、水平衡测试和计量设施投入的补助;(五)水资源保护、管理、执法及奖励;(六)水资源政策调研、法规宣传、人员培训;(七)水政水资源管理机构管理经费及设施和设备购置等。

第五十二条坚持依法收费,除国家、省规定不予征收和不需申请取水许可的免征水资源费外,其余一律不得减征、缓征和免征。农场、林场、渔场、场、苗圃等行业生产和生活的取用水,均应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按省以上物价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超计划取用地下水和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超计划取地表水的,对超计划取水部分,按照《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累进加收水资源费。对水重复利用率高于行业规定标准的取水单位,经县以上同级财政部门同意,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从水资源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第五十三条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费征收工作中可以行使下列职权:(一)调查、询问取水户取水的有关情况;

(二)收集、调取与征收水资源费有关的文件、证明材料和资料;

(三)查阅、复制有关水资源费征收所需的单据、票据、账簿、记账凭证和报表等。水资源费征收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有关证件。

第五十四条征收水资源费应统一使用省非税收入专用票据。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在接到征收部门的缴款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足额向财政部门开设的非税收入专用账户缴纳,该账户只收不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交、拖欠、截留、坐支、挪用和私分。

第五十五条企业单位(含供水企业)缴纳的水资源费计入企业成本,行政事业单位缴纳的水资源费在行政事业费中列支。

第五十六条各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相互配合,做好水资源费的征收和宣传工作,保证水资源费及时、足额收缴入库。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水资源费使用和管理的审计监督。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水法》进行处罚:(一)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

(二)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三)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省水资源管理条例》进行处罚:(一)在地下水禁止开采区(严重超采区)内开凿深井的;

(二)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一般超采区和其他地区)内,擅自增加深井数量的;(三)混合、串通开采地下水的;

(四)在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开采浅层地下水用于水温空调的。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水法》、《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管理条例》进行处罚:

(一)超计划用水,并在限期内,无正当理由,仍未达到规定要求的;

(二)建设项目未建设节水设施或建成后擅自停止使用的,节水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擅自使用的;(三)拒绝或妨碍水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对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检查、拒绝提供有关资料或提供假资料的;

(四)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

(五)拒不执行取水许可审批机关批准的计划用水指标的;(六)取水主体改变后,未到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换证的;(七)逾期拒不安装或者修复取水计量设施的。

第六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对深井未采取封填措施的,责令其限期封填,逾期不封填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强制封填,封填费用由深井所属单位或施工单位承担。

未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施工单位无证建设取水工程的,依据《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取水,给他人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第六十二条单位和个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单位和个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或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第六十三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核发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的;(二)不按照水量分配方案分配水量的;

(三)违反规定批准凿井、违反规定下达取水计划、虚报瞒报地下水开采量、擅自减免水资源费的;(四)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篇: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管理的研究进展

摘要: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水资源管理学内涵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

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 F.Najjar 在VILLANOVA 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 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2 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结束语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

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左其亭 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冯尚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第四篇:水资源管理复习提纲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水圈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水的总体,包括海洋、大气、湖泊、沼泽、水库、雪山、冰川、地下、土壤、生物等水体。但是海洋水含有较高的盐分,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二、水资源的基本特性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它与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相比具有独特的性 1.消耗、补偿的循环性2.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3.经济效果的两重性 4.水资源的易污染性 5.水资源的商品性 6.水资源的社会属性

三、世界淡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

1.淡水资源总量少2.淡水资源分布不均3.淡水资源缺口大

4.水危机已经成为导致地区国际冲突频发的重要原因 5.水环境和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四、我国的水资源

水资源紧缺和水源污染、水环境恶化是当前中国水资源的重大问题。中国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

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水资源总量趋于减少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组合不匹配 4.水资源浪费普遍,用水效益亟待提高5.水环境破坏与污染严重

五、水资源管理的内容1.水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和使用权 2.水资源的政策 3.水量的分配和调度4.防洪问题5.水情预报6.水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

六、水资源管理的任务

(一)研究水资源的属性、形成机制、时空分布和发展规律。

(二)研究水资源管理体制,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源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综合的管理体制。

(三)研究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水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水资源管理的经济和技术措施。

(四)研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与节约用水。

(五)研究水质保护与水污染控制,水害原理与防治。

(六)研究水资源配置与规划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七、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 鉴于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许多国家将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第二次修订)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故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时间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水资源危机已不是地球上的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问题,水资源危机已经危及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那么,―世界水日‖就不应该是每年的3月22日,而应该是地球上每个人的每一年的每一天;―中国水周‖也应该是全体中国人每一年的每一周!

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包括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间的用水矛盾;监督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方案,处理好防洪和兴利的调度原则,提出并执行对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对来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与相应措施的管理等。

二、水资源管理的原则 1.坚持依法治水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水法》条文内容从水资源

管理的各个方面给予了明确规定和说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必须要尊重和遵守的法律。这就要求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从事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按照法律程序,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绝不允许任何超出法律的非法行为发生。2.坚持水是国家资源原则

水资源的国家属性是宪法和水法明确规定的,任何个人、集体均无权占为己有,更不允许只为个人和小集体利益而不顾大局,影响区域、全局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资源规划与布局,水环境保护。3.坚持效益最优原则

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规划、设计、运用),都要拟定最优化准则,以最小投资取得最大效益。

4.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规划,联合调度原则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两个组成部分,存在互相补给、互相转化的关系,开发利用任一部分都会引起水资源量的时空再分配。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质和储存条件,联合调度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5.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要重视森林保护、草原保护、水土保持、河道湖泊整治、污染防治等工作,以取得涵养水源、保护水质的效应。6.水量和水质统一管理原则

由于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可用水量逐渐减少,因此在制定供水规划和用水计划时,水量和水质应统一考虑,规定污水排放标准和制定切实的水源保护措施。7.坚持用水价进行经济管理的原则

水资源的商品属性决定了供水不仅是有偿的,而且合理的水价应该以完全反映边际成本为目标。这一成本包括:供水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等项目的费用、水资源污损费用、外部因素引起的供水系统的毁损费用。这样,水利工程大量依赖补贴、效益低下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其次,需求管理采用鼓励性措施(如税收、信贷等)和抑制性措施(如高价、罚款等)经济杠杆来调节水的需求。

水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是关于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组织结构、职权和职责划分等总称。

中国水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模式经历了由分散管理模式向集中管理模式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组织体系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四、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就是现行的有关调整各种水事关系的所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有机整体。水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基础保障。

1.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的作用:

(1)确立水资源管理的体制;(2)确立一系列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措施;(3)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4)为解决各种水事冲突提供了依据;(5)有助于提高人们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2.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的特点

水资源管理的有关法规,除了具有普通法律法规所具备的规范性、强制性、普遍性等特点以外,因其调节对象本身的原因,还具有以下特点。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2)技术性(3)动态性(4)公益性 3.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构成(1)宪法中的有关规定(2)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3)单项法规(4)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5)由国务院及所属部委制定的相关部门行政规章(6)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7)各种相关标准

(8)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相关法律解释(9)其他部门法中相关的法律规范

五、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措施 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措施与手段,就是以经济理论作为依据,由政府制定各种经济政策,运用有关的经济政策作为杠杆,来间接调节和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水事活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措施,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水价和水费政策、排污收费制度、补贴措施以及水权和水市场等。

1.水价、水费和水资源费

水价是水资源使用者为获得水资源使用权和可用性需支付给水资源所有者的一定货币额

水费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如电灌站、闸管所)或供水单位(如自来水公司)为用户提供一定量的水而收取的一种用于补偿所投入劳动的事业性费用。水资源费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直接取用地下水、江河、湖泊等地表水的单位和个人,向水资源主管部门缴纳的费用。

水费和水资源费是水资源用户向供水单位或水资源主管部门缴纳的水资源有偿使用的费用,而水价是其确定的基础。当水价为供水价格时,在数量上等于水费。当水价为严格意义上的水资源资产价格时,水资源费是水价中的资源水价部分;就我国现行情况来看,水费在数量上要小于水价。

2.“三元”水价: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

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水价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部分构成,即所谓的―三元‖水价。用公式表示为 P=P1+P2+P3 式中,P为水价,P1为资源水价,P2为工程水价,P3为环境水价。

资源水价是水资源资产归国家所有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国家作为水资源资产的拥有

者,让个人或企业使用水资源所获得的报酬。

工程水价即指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

环境水价是指经过使用的水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或公共的水环境,而为治理污染和保护水环境所付出的代价。3.水权和水市场

水权是水资源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以及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各种权利和义务的总称,也可以称为水资源产权。水权和其他产权一样,权属明确,受法律保护,不可能同时被两个人同时拥有,但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可转变权属关系。

水市场是指水资源及与水相关商品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交易场所,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水市场的作用:首先,水市场可以优化水资源配置,通过市场交易,使水资源流向最需要的用户,不同用水户之间通过市场交易可以使得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其次,水市场的出现,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调节水价,促进了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无谓浪费。第三,水市场的建立是以水权明晰为前提,同时,水市场的发展,也促使了水权制度的改进和完善。第四,通过水市场进行水权及水相关商品的交易,缓解了不同用户间的用水竞争,减少了水事纠纷。第五,排污权市场、废水处理市场、污水回用市场等的出现,有助于有效地防治水污染,并促进了污水的回收再利用,水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第六,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有利于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第七,水市场的构建和发展,有助于培养公众对水是一种战略性经济资源的认识,培养公众水资源与水环境有偿使用、水权有偿取得和有偿转让的观念,从而使得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水市场交易原则:水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进行水资源及水相关商品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市场交易时,除了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交易原则之外,因水资源本身的特殊性,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则需要考虑。根据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水市场交易原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持续性原则;②公平和效率原则;③有偿转让和合理补偿的原则;④整体性原则;⑤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六、水资源管理的技术措施 ―3S”技术:所谓―3S‖技术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基础,将GIS、RS、GPS三种技术与其他高科技(如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而形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技术。3S技术充分集成了RS、GPS高速、实时的信息获取能力和GIS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可以有效地进行水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分析,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信息资料和决策支持。

水资源评价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水资源评价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一、水循环水循环通过各个环节连续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太阳辐射能是最基本的能源,其它的动能(水的水平运动)与势能(水的垂直运动)均是在此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水量平衡:从地理学的角度,水量平衡是指在任意给定的时域和空间内,水的运动(包括相变)是连续的,遵循物质守恒,保持数量上的平衡。电力学给出的定义是:任一区域给定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量变化。水利科技将水量平衡定义为一定区域(或水体)在一定时段内水的收入量与支出量之差等于该区域(或水体)的蓄水变量。

无论从那个角度,地球上水的总量在一定时间段内是保持不变的,只是在各种状态与过程中转换而已。

在特定的水系统中,输入的水(I)与输出的水(O)之差就是该系统内蓄水量(△W)的变化值,其通式为: I–O = ±△W式中,I——给定时段内输入水量;O——给定时段内输出水量;△W——给定时段内蓄水量变化。

2.结论: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水量基本上长期不变。

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源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降水量等于海洋蒸发量与入海径流量之差,显然,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降水量等于陆地蒸发量与入海径流量之和;陆地上的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3.水量平衡研究意义:(1)通过水量平衡研究,可以对研究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做出评价。(干旱与湿润环境)(2)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研究的基础。(水资源供需平衡)(3)水量平衡法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4)水量平衡法是揭示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方法之一。(2012年云南旱灾)

三、水资源评价1.概念: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从二个应用学科方向给出了水资源的定义:从地理学的角度,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某一地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定量计算,并分析供需平衡及预测其变化趋势。从水利科技的角度,水资源评价是指在确定水资源的来源、数量、变化范围、保证程度及

2.内容:水资源评价内容一般包括。主要集中在水资源数量评价和水资源质量评价二个方面。1.水资源数量评价

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基本公式为: W=R+Q-D

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为地表水资源量;Q为地下水资源量;D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复量。

水资源数量评价也被称为水资源数量估算。2.水资源质量评价

水资源质量评价内容包括对水的污染程度,污染物种类、数量、性质及其时空分布等的评价。根据不同需要可分为供水水质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和专门性水质评价。水资源规划是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与管理前提和保障措施。水资源规划合理与否不仅决定着水资源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不同经济社会领域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对水资源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在介绍水资源规划的概念、原则与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水资源规划工作流程,对水资源需求、水资源平衡进行分析预测。

一、水资源规划的概念

水资源规划是指在统一的方针、任务和目标指导下,通过调整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协调防洪抗旱、开源节流、供需平衡以及发电、通航、水土保持、景观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以提高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效率为目标而制定的总体计划与安排,并就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

二、水资源规划的原则:有效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1.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是基于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行为中的商品属性确定的。以纯经济学观点,对水资源在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应解释为:水是有限的资源或资本,经济部门对其使用并产生回报。2.公平性原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公平指的是―机会选择的均等‖。公平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区域间和社会各阶层间的各方利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为目标。它要求不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效益或资源利用效益在同一区域内社会各阶层中的公平分配。例如家庭生活用水的公平分配是对所有家庭而言的,无论其是否有购水能力,都有使用水的基本权利。也可以依据收入水平采用不同的水价结构进行分水。3.可持续性原则

要求近期与远期之间、当代与后代之间对水资源的利用上需要有一个协调发展、公平利用的原则,而不是掠夺性地开采和利用,甚至破坏,即当代人对水资源的利用,不

应使后一代人正常利用水资源的权利受到破坏。水资源规划的可持续性原则,既强调在水资源利用上的代际公平,同时又对当代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中应尽的义务作出了明确要求。

除上述基本原则外,在水资源规划中,还要兼顾以下原则:即依法治水、科学治水;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综合开发利用等。

三、水资源规划的指导思想

1.水资源规划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2.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或可再生性,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在可利用量以内,确保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3.水资源规划的实施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水资源规划方案是可行的。4.从区域或流域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不同水平年流域上下游以及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用水间的平衡,确保区域或流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5.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注重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注重从社会发展的根源上来寻求解决水问题的途径,同时也配合采取一些经济手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6.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配置是在水资源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控与分配的方案、手段和措施,是对水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本章在介绍水资源配置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和原则,提出水资源配置的流程及研究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对水资源合理配置机制进行分析。目的是提高大家对水资源配置中各种科学理念的认识,为从事相关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水资源配置的基本概念:水资源配置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内,遵循高效、公平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资源配置准则,利用系统科学方法、决策理论与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与积极保护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可利用水资源在区域间与各用水部门间进行时空调控和合理配置,不断提高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效率。

从广义的概念上讲,水资源配置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全部内容。

2.原则:水资源配置与水资源规划目标一致,但具体内容有别。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可承载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 4)开发和保护相结合原则(5)兴利和除弊相结合原则(6)综合效益协调最优原则。

现状水平年:一般是指开始规划项目时能够收集到最完整的资料的年份,习惯上一般选报告编写时的前一年作为现状水平年,比如2012年开始的项目,现状水平年一般选择2010或2011年,这是因为如果选择2012年作为现状水平年,很多社会经济数据往往无法收集到。

规划水平年一般指工程完工后的10~20年,最好和国民经济5年计划一致,项目小,水平年可选前一点,项目达,水平年可以选后一点,比如大型工程,基准年(现状水平年)可以选择2010或2011年,规划水平年可以选择2015、2020、2030年等 1.灌溉用水量及灌溉定额

1)灌溉水量是指从灌溉供水水源所取得的总供水量。

2)灌水定额是指单位面积上灌溉一次所需要的水量,以m3/亩表示。

3)灌溉定额是指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单位面积灌溉的水量,即各次灌水定额的总和,也叫总灌水量,以m3/亩表示。灌溉定额也分为净灌溉定额和毛灌溉定额。

2.灌溉渠道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溉的工程系统。

包括渠首工程、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三大部分。

灌溉渠道系统和排水沟道系统并存,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泄)水渠道组成。

灌溉渠系规划:灌溉渠道按其使用寿命可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两种:

多年使用的永久性渠道称为固定式渠道;使用寿命小于一年的季节性渠道称为临时渠道。

按其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层次可分为若干等级:大、中型灌区的固定渠道一般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在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往往多于四级,干渠 可分成总干渠和分干渠,支渠可下设分支渠,甚至斗渠也可下设分斗渠;

1.灌溉用水量及灌溉定额

1)灌溉水量是指从灌溉供水水源所取得的总供水量。

2)灌水定额是指单位面积上灌溉一次所需要的水量,以m3/亩表示。3)灌溉定额是指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单位面积灌溉的水量,即各次灌水定额的总和,也叫总灌水量,以m3/亩表示。灌溉定额也分为净灌溉定额和毛灌溉定额。2.灌溉渠道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溉的工程系统。灌溉渠道系统和排水沟道系统并存,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泄)水渠道组成。地表水取水方式:无坝取水有坝取水提水取水水库取水

地下水取水方式: 垂直取水建筑物 :管井、筒井水平取水建筑物:坎儿井多向取水建筑物:辐射井 坎儿井:地下廊道截取地下潜流并起输水作用;立井用于施工

出土和通风。主要分布于新疆山前冲积扇下部和冲积平原地区。

在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较少 几个反映灌溉水利用率的用水指标:

1.渠道水利用系数:指某一渠道末端的净流量与进入渠道毛流量的比值。它反映了某条渠道的输水损失情况,或者是某一级渠道水量损失的平均情况。

2.渠系水利用系数:等于灌溉渠道系统中从末级渠道放出的净流量与渠首引进的毛流量的比值,它等于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它反映了整个渠系的水量损失情况,它不仅反映了灌区的自然条件和工程技术状况,而且还反映出了灌区的管理工作水平。

s

3.田间水利用系数:指实际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旱作农田是指存在计划湿润层中的灌溉水量;对水稻田,指蓄存在格田内的灌溉水量)和末级固定渠道(农渠)放出水量的比值。

它反应了田间工程状况和灌水技术水平。

4.灌溉水利用系数:指实际灌入农田的有效水量和渠首引入水量的比值,也等于渠系水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它是评价渠系工作状况、灌水技术水平和灌区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

度,相对一定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下客观需求的水资源。生态需水与相应的生态保护、1.工业用水的途径恢复目标以及生态系统自身需求直接相关,生态保护、恢复目标不同,生态需水就会供水水源:1)河流取水;2)水库(湖泊)取水;3)海水取水;)4.地下水 不同。生态需水是相对合理的水量。2.工业供水系统 生态耗水(ecological water consume):生态耗水是指现状多个水资源用户(生产、生包括取水工程、输水工程、水处理工程和配水工程四个部分。活和生态)或者未来水资源配置(生产、生活和生态)后,生态系统实际消耗的水量。

工业循环水系统生活用水是人类日常生活及其相关活动用水的总称。生活用水分为城市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1.生活给水系统:给水系统一般由取水工程、净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三部分组成: 水源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用户给水处理 以地表水作为水源时,生活饮用水处理工艺流程下图:

城市供水管网输配水管网损失率1.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一词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莱(A.G.Tansley)于1935年首次提出,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2.生态用水的定义

生态用水也叫生态需水、生态环境用水,是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而提出的新

概念。广义上说:是指维持全球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比如河流、湿地等维持本身功能所需要的水量。

生态需水(ecological water demand):以水循环为纽带,从维持生态系统自身生存角

它需要通过该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耗水的平衡计算来确定。生产、生活耗水过大,必

然挤占生态耗水。

生态用水

蓄水调节工程措施:抬高水位的工程调节措施是指通过对河湖水位的抬高,增大河湖水面和水深来满足生态用水的需要。蓄水调节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在河道或湖泊出口处

建设橡胶坝、翻板坝、溢流堰、节制闸等,以蓄水来抬高水位。

2002年8月29日全国人大第29次会议修订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新《水法》),2002年10月1日以国家主席令下发。这是现今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基本内容:(共八章82条)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水资源规划第三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第四章 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第五章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第六章 水事纠纷

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第七章 法律责任第八章 附 则

《水法》提出―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特别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2.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主要目标。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三、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四、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

五、保障措施 3.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一,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破除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第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第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第四,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联合国确定2013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WaterCooperation)。我国纪念2013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第五篇: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首页>>法律法规

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文件

法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国家总体和专项预案

·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冶金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行政法规

·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 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 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

国务院文件

·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

〔2010〕2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

· 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

· 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

· 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

·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

·

发〔2007〕52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

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3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

24号)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部门规章和文件

国务院安委会文件

·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知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52号)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3号)

· 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部门规章

· 总局令(第74号):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

· 总局令:关于废止《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煤矿防治水规定

·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管暂行规定

· 安监总局令17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 安监总局令第6号:《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5号《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21号局长令 国有煤矿瓦斯治理规定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22号局长令 国有煤矿瓦斯治理安全监察规定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16号局长令 《煤矿安全规程》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14号局长令 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管理规定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15号局长令 安全生产监督罚款管理暂行办法

部门文件

· 关于矿山危化品救援队伍开展安全检查的指导意见

· 关于加强矿山应急管理提高快速响应能力的通知

· 关于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

· 推广学习大连市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经验通知

· 生产安全较大以上及较大涉险事故信息处置办法

· 加强矿山危化品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 加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事故预警工作机制通知

· 印发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会议制度的通知

· 印发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和总结评估工作制度通知

· 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安监总应急〔2006〕196号)

· 关于印发《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安监总应急〔2006〕211号)

· 印发《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 财政部 安全监管总局 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关于印发《矿山救护培训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部门预案

· 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冶金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标准

·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

·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

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地方性法规文件

· 辽宁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辽宁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 江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江西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 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 河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河北省矿山应急救援队伍有偿服务费收取及管理暂行规定

· 河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规定

· 河北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规定

·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 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 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管理办法(试行)· 安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重庆市危险化学品和非煤矿山应急救援队伍有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 重庆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 《上海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云南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特别规定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 天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

·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 陕西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 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山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 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 山东省核事故应急管理办法

· 宁夏回族自治区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 内蒙古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五、政策解读

·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解读

·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就《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答新华社记者问

· 法制办负责人谈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信息发布规定

下载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意见大全

    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意见 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切实保护和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确保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省政府《关......

    美国的水资源管理

    美国的水资源管理 我国水资源十分紧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水资源污染的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并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

    浅析我国水资源管理(精选5篇)

    浅析我国水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紧张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本文从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和特点出发,以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开发利用为指引,指出了我国水......

    水资源管理情况汇报总结

    水资源管理情况汇报总结一、水资源基本情况。全区境内河道总长度122km,两岸堤防长196km,上游来水面积10591km2。全区共有中小型水库4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3座,总库容1551......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第一章绪论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水资源和狭义水资源) 2、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我国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水资源在时空分布及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4、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

    水资源管理期末复习[定稿]

    五套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水资源管理试题一、选择题 1.因为气候和地理位置不同,水循环的情势不同,水资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

    水资源管理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水资源管理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陇县水利局) 我县水资源管理工作,在市、县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

    迪庆藏族自治州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

    登记编号:云府登77号 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 告第 4 号 《迪庆藏族自治州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5年2月1日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