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肥构建和谐政党关系促进跨越发展调研报告
合肥构建和谐政党关系促进跨越发展调研报告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就合肥而言,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共同促进合肥跨越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阔步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和谐政党关系的基本内涵
政党关系是当今政党制度中最基本的关系。在我国,政党关系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其核心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奋斗的成果。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探索和实践,为和谐政党关系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政党关系和谐的根本。中国共产党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多党合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各民主党派在与共产党的团结合作中不断取得进步,协力同心把共同的事业推向前进。当然,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而不是大包大揽、越俎代庖,更多的是在民主协商和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党的领导。
(二)明确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是政党关系和谐的前提。我国宪法明确指出: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与之通力合作的参政党。这从根本上明确了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法律地位,成为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前提。在多党合作格局中,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的平等,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其参政的基本点是:参与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从而使多党合作既保持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又创造振奋活跃的民主气氛。
(三)坚持团结合作是政党关系和谐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种团结合作关系,既有利于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共同政治基础上加强团结合作,通过平等协商形成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又有利于避免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和一党专制,以及缺少监督造成的种种弊端。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共同目标下,切实搞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重要基础。
(四)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是政党关系和谐的重要原则。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指出,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是我们在多党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是对我们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重要依据。在多党合作格局中,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否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群言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民主党派是否真正与党同心同德,敢不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愿不愿意说出真话、实话,进而开展有效的民主监督。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表明,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积极采纳民主党派建言献策,真诚接受党外朋友的批评、监督,一定能够形成亲密团结、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
二、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重大意义
政党关系是否和谐,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大影响。没有和谐稳定的政党关系,就没有和谐稳定的政治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政党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政党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在这五种关系中,政党关系的和谐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框架内,促进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的和谐,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政党关系和谐,可以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为整个社会和谐提供政治保障;政党关系不和谐,整个社会就会因为缺乏有序的政治参与而难以实现持久的稳定与团结,甚至出现政党之间的对抗导致政局不稳和战乱。可以说,中国政局要稳定,多党合作这个政治格局首先必须稳定;中国社会要和谐,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首先必须和谐。
(二)政党关系和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把他们的愿望和利益诉求纳入到基本政治制度体系中。政党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为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是表达和协调社会各利益关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各政党的参与和推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领导全国人民当家作主;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的利益。加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畅通各种利益表达渠道,扩大社会各界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使各方面的政治诉求、利益诉求都能够得到有序的充分表达,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政党关系和谐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的外部动力。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干事创业、求真务实、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环境,重要标志是“政通人和”。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解放思想,深化发展认识,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发挥表率作用,以优良的作风促政风带民风;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凝聚党心民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当前,不少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生活作风和民主作风存在突出问题,已经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和谐的政党关系,创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良好环境,必将促进和鼓励民主党派发挥优势,建言献策,更好地开展民主监督,为执政党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提供外部动力。
(四)政党关系和谐是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面临新的考验。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在新的形势下,能力不足等“四个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要高度重视执政能力的不足,切实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摆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民主党派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掌握一定的社会政治资源,处理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实现政党关系和谐,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发挥政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可以有效地整合和凝聚各种社会政治资源和政治力量,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从而提高执政能力,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三、当前我市政党关系的基本现状
多年来,中共合肥市委高度重视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在推进合肥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与中共市委形成了亲密合作、和谐共进的良好关系。
(一)市委高度重视多党合作制度的贯彻落实。近年来,市委认真贯彻落实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民主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制度,扩大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努力扩大他们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拓宽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渠道,不断推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都要首先走访、慰问民主党派机关,听取意见和建议。坚持市委领导与党外人士交朋友制度,切实提高交朋友意识,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密切与党外朋友的感情。市政府18个部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建立对口联系制度,120名党外人士担任了教育、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特约监督员。市委统战部加强与民主党派的联系,通过季度例会、谈心谈话、学习培训、参与活动等方式,传递、落实市委决策和意图,积极推动了和谐政党关系的建立。
(二)市委高度重视党外人士的安排使用。政治安排方面,全市各民主党派成员中,现有全国人大代表1人,省人大常委2人、代表8人,市人大副主任1人、常委7人、代表14人;县、区人大副主任2人、常委3人、代表12人;省政协常委6人、委员7人;市政协副主席4人、常委27人、委员125人,县、区政协副主席8人、常委23人、委员81人。在实职安排工作中,市政府安排1名党外副市长,县、区政府除长丰县外,均安排党外人士担任副职。在12个市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安排党外干部担任领导班子成员,全市副科级以上党外干部已达230余人。为抓好党外干部培养、使用工作,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外干部培养、推荐和使用的工作机制。为加强党外干部实践锻炼,选派党派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丰富阅历,提高能力。同时,鼓励党外干部参加全市干部交流、轮岗,多岗位锻炼,加速成长。
(三)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健康、有序。在中共市委的重视支持下,市各民主党派按照各自《章程》,坚持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人士为主的“三个为主”原则,按每年5%左右的比例,积极稳妥地发展各自成员。到2010年底,全市7个民主党派共有成员3388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5%,中级职称以上的占77.1%,广泛分布在文化、教育、卫生、科研、法律、非公有制经济和机关团体,各级基层组织184个,形成了较为完整、健康有序的组织体系,为构建和谐政党关系打下重要的组织基础。
(四)民主党派服务全市中心工作成绩显著。民主党派历来具有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多年来,我市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党委出题、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的专题调研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以来,市委统战部以“以奖代补”方式评出的优秀调研成果就达103篇,其中在工业立市战略、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民生改善、招商引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受到市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少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各民主党派近五年在人大、政协提出议案、提案1387件,努力献务实之策、建有用之言,真正做到广开言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时,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社情民意工作,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反映民情、汇集民意、集中民智,为党和政府掌握、协调、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益帮助。此外,民主党派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服务社会,2006年以来,开展送文化、教育、卫生、法律、科技等下基层活动188次,为助学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捐赠款物2035万元,“农村教育烛光行动”、“九三爱心书屋”、“感恩行动”、“乡村学堂讲科普”等活动已经成为民主党派服务社会的品牌工程。
(五)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市委把支持、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2006年,各民主党派先后换届,7个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均高票当选,平均年龄54.3岁。几年来,民主党派通过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活动,较好实现了政治交接。五年间,举办党外干部培训班27个,427人参加培训;选送7人到中央党校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各民主党派组织和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共有255人次。市委重视为民主党派解决实际问题,2007年,高标准建设近10000平方米的党派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党派机关办公经费逐年增加,多党合作的基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我市在贯彻落实多党合作制度、构建和谐政党关系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党组织和少数领导干部对多党合作制度的认识,特别是发挥民主党派在政治生活中作用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培养、选拔、使用党外领导干部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与当前合肥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少数成员政党意识不强,对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学习不够、继承不够等等。
四、进一步巩固我市和谐政党关系的建议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和谐的政党关系。但着眼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合肥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共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和谐关系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市委对多党合作事业的领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证我国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全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自觉增强多党合作意识,熟悉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积极参加统战方面的重要活动,亲自做统战工作,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深入交流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把是不是重视统战工作、善不善于做统战工作作为衡量党政主要干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统战理论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做好统战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高度重视统战部门的领导班子建设,配齐、配强班子成员。关心爱护广大统战干部,努力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要不断改善统战部门的工作条件,对必要的工作经费予以大力支持。
(二)进一步加强中共市委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政治协商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执政党与参政党沟通交流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渠道。协商的方式主要采取民主协商会、小范围谈心会、座谈会等形式,各民主党派也可以向中共市委提出书面建议。协商的内容包括:中共党代会、全委会的重要文件;重要人事安排方案;关于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通报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况,以及其他需要同民主党派协商的重要问题等。要进一步规范协商的程序,中共市委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提出全年协商计划,协商的议题应提前告知民主党派,及时提供相关材料,以便民主党派有充足的时间调查研究,充分酝酿,集中本党派成员集体的意志和智慧,更好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协商质量。协商过程中,应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坦诚相见,广开言路,使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同时,中共市委对民主党派的相关建议应认真研究,采纳情况要及时反馈。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同民主党派的联系。加强市政府及其部门与民主党派的联系,对于民主党派知情出力、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市政府根据需要召开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就提交人大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有关文件、有关重大政策措施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征求意见;市政府召开全委会议或其他有关重要会议,可视情邀请民主党派负责同志列席;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或联系民主党派的分管负责同志每年至少走访一次民主党派机关,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市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组织的各类检查、督察活动,可根据情况邀请有关民主党派负责同志参加。要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的对口联系工作,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对口联系的部门、对象、方式和内容,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政府及其部门与民主党派的联系,必须明确分管领导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具体落实,确保联系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切实收到实际成效。
(四)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加强民主监督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重要途径。首先,中共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认识,真诚接受监督;其次,明确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依法行政及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情况等;第三,民主监督的形式有:在政治协商中提出意见,在调研的基础上向党委及其职能部门提出书面意见,参加人大组织的调研活动,通过政协大会提出提案,参加有关调查和考察活动,担任“特约人员”开展民主监督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建设,明确民主监督的目标、原则、任务、方法,并为民主党派因开展民主监督而发生的考察、调研、走访费用、工作时间等提供保障,要加大民主监督情况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营造民主监督的舆论环境。
(五)进一步加大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外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既是贯彻落实多党合作制度的需要,也是政党关系和谐的体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党外干部工作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一是明确选配目标。在确保市、县、区政府班子配备党外副职的同时,积极推进乡、镇配备,特别是对市直政府部门的党外干部配备做出规划,比如在教育、文广电、卫生、科技、监察、司法、规划、建设、农林、审计、环保、体育等政府部门逐步配齐党外领导干部,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二是加大培养力度。按照“以培养促使用”的思路,建立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加强教育培训,多岗位实践锻炼,并有意识地把其中的优秀分子留在党外。三是要建立选拔任用机制。比如在任职资格上允许越级提拔,任职年龄可适当放宽,在职数限制上可先进后出,无合适人选的,可跨地区、跨部门选配等等。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组织、统战部门要明确分工,加强协作。统战部门要做好基础性工作,积极提出建议人选,组织部门要抓好任用,并共同做好任用后的跟踪考核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我市各民主党派将于今年换届,切实搞好政治交接、协助他们加强自身建设,事关多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参政党能力建设,更好地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加强思想建设,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载体,在民主党派成员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努力在思想上与共产党同心同德;加强组织建设,就是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搞好政治交接,提高党派整体素质。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决策机制、监督机制,特别对新任民主党派负责人,要全方位加强领导能力建设,适应角色转变。要结合民主党派特点,加强与中共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衔接,建立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要引导民主党派坚持“质量优先”、“三个为主”的原则发展新成员,不断优化成员结构,防止盲目追求数量。
第二篇:关于构建和谐关系调研报告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规范深入,真正将好的典型总结推广,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根据自治区《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工业园区标准及认定程序的通知》(内人社发[2011]244号)要求,在全区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工业园区认定评选工作。
一、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工业园区认定标准
(一)、和谐劳动关系单位标准
1、用人单位全面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签订率100%,程序规范,内容全面,保证履约。用人单位依法与职工签订、变更、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按规定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用工备案手续。
2、建立平等协商和和集体合同制度,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内容具体、标准量化、操作性强的集体合同。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保证职工收入随着用人单位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集体合同经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查,报上级工会备案。
3、依法建立工会组织,依法拨缴工会经费,支持工会开展工作。工会工作达到规范化企业工会建设的要求。
4、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自觉遵守
法律法规,诚信经营,没有违法违规行为及不良记录。
5、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工时、休假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没有违法使用童工。
6、用人单位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
7、用人单位保护措施和劳动安全卫士条件符合国家规定,没有重大伤亡和职业病危害发生。
8、建立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实行厂务公开以及其他与用人单位情况相适应的民主管理制度。
9、工会引导和教育职工遵守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保障用人单位正常运行秩序。积极参加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设等活动,为用人单位发展献计出力。
10、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有效预防和调解劳动争议,没有发生因劳动保障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二)、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标准
1、园区内企业全部达到自治区和谐劳动关系标准。
2、园区内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和劳动争议调处机制,没有重大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二、具体研究方法
1、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诚信经营,无违法违规行为及不良记录。
2、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与职工签订、变更、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100%,职工对劳动用工满意率达90%以上。
3、依法建立平等协商制度,签订续签集体合同或以工资、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女职工权益维护为主要内容的专项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签订程序合法、可操作性强,监督检查和履约考核制度健全,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地方工会备案,职工对集体合同满意率达90%以上。
4、依法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用人单位依据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工资支导线制定本单位工资指导线,职工工资随单位效益同步增长。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没有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
5、依法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各项制度健全,厂务公开制度健全,权利义务明确,积极发挥作用,职工满意率达85%以上。
6依法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劳动安全设施、劳动保护条件符合有关规定,没有重大伤亡和职业危害事故发生,职工作业场所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职工定期健康检查,从事特殊工种人员和技术人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国家工时、休假制度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没有违法使用童工。
7、依法建立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组织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完善工作制度,有效开展工作,及时预防和有效调解劳动关
系矛盾,没有发生因劳动保障问题引发的重大职工群体性事件。
8、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职工爱岗敬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职工技术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在企业内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
9、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按时拨缴工会经费,职工入会率在95%以上。
三、具体研究内容
1、加强对各用人单位及园区广大职工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印发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材料,分发各用人单位及园区劳资人员,并对法人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宣讲,让法人了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明白遵守国家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是各用人单位及园区必须履行的法定责任和社会道德底线,树立依法生产经营,合法生产经营,勇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光荣的意识,从而提高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从源头上减少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减少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因素,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基础。对劳动者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宣讲,让劳动者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一方面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权渠道,一旦发现用人单位有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把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始发阶段,避免矛盾激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同时,也让劳动者明白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尽职尽责,自觉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提高劳动者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减少管理矛盾的发生因素,有力地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2、积极组织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执法大检查,从根源上排除用工隐患。
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建筑、餐饮服务等劳动用工密集型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及社会保险、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大检查,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平台的作用,条块联动,部门联动,扎实推进书面审查工作,促使用人单位提高合法用工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劳动违法事件的发生。
3、做好投诉举报案件查处,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了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我监察大队积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公布维权电话3820984,及时受理劳动者投诉举报,对不属于劳动监察受理范围或不属于我区劳动监察管辖权限的案件认真耐心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并指导劳动者向有管辖权限的单位和部门投诉。
4、努力推进“两网化”建设。
进一步加快信息采集工作进程,在去年采集全区企业和个体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基础上,今年以来又对我区新增用人单位进行了信息修改补充。
六、维护社会稳定,及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为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因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监察人员坚持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快速处理、就地解决”,争取及时将隐患问题和矛盾处理在基层。一方面积极主动与当事人加强沟通,做好解释和教育疏导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和上级部门及相关联动部门协作,进行信息交流与案情通报,群策群力,共同采取灵活务实的方法,及时解决问题,防止矛盾进一步恶化和事态扩大,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关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
关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
作者:贾小明
来源:《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时间:[2010-01-11]浏览次数:20
内容提要: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多层次加以研究。以理论创新引导和谐,以制度建设保障和谐,以推动发展检验和谐,以政党建设提高和谐是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政党关系和谐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推动发展政党建设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个方向,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这“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四个既要又要”,从理论上、宏观上指出了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方向。促进政党关系和谐是一个大题目,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多层次加以研究,目前直接研究政党关系和谐问题的尚不多,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四点思考,以供讨论。
一、以理论创新引导和谐
和谐是在发展创新中展现的关系状态。首先是理论的发展创新。政党关系和谐,首先要不断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政党关系和谐需要和谐的政党制度理论和和谐的政党关系理论的指导。我国政党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政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但是,正因为它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因而决定其理论成熟、制度完善、实践和谐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认识和处理“四个既要又要”关系方面,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只是开题。如果没有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论,没有参政党概念和定位的理论,没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1989年14号文件、2005年5号文件和2006年5号文件在理论上制度上的发展完善,政党关系和谐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局面和水平。
协商政治与民主竞争的关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党制度理论面临的理论课题。我们不搞西方竞争性的多党制,是不是就完全排斥竞争?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选举与竞争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县级以下实行的直接选举,就是民主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直接选举的层次范围将会逐步提高。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求发展党内民主,逐步扩大差额选举。差额选举就有竞争。在人大代表选举和政权机关领导人选举中,逐步体现竞争性是一个趋势。这里面,就包含政党之间的竞争。有学者已经预见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民主竞争问题。政治领域中的任何民主竞争,都是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的,即制度的条件、参与的要求与可分配的政治资源。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条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出现、也不应该出现西方式的多党竞争,但是,参与的要求与可分配的政治资源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民主竞争的问题必然会逐渐凸现出来。因此,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面对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以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正视竞争民主的问题,但是也必须充分认识到竞争民主不可能搞西方式的竞争民主。在中国民主建设和发展中,竞争的民主必须与协商的民主有机结合,把竞争建立在协商的基础上。这种竞争以多元协商为基础,从而在实际竞争展开之前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竞争导致多元分裂与多元对抗的可能;另一方面,基于协商基础上的竞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萨托利难题”(“萨托利难题”的本质是:竞争虽然使选民获得了决定竞争结果的权力,但是,拥有这个权力的选民,不但无法监控竞争本身,而且无法监督竞争结果所可能给民主政治发展带来的实质性的作用和影响。)。因为,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不同政策和政见之间的竞争,而是能力与政治品格之间的竞争。政策与政见的差异和分歧在协商过程中获得协调,在此基础上,人们来选择实践政策的优秀领导者。政党关系和谐,并不排除协商基础上一定程度的民主竞争。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必须对此有理论的洞见和前瞻。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政治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政党关系和谐,迫切需要创造和普及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适应的和谐的政治文化,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不仅使人们知道我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是什么,而且懂得为什么,实践上怎么办,不断培育、巩固和发展政党关系和谐的思想政治基础、文化环境。
二、以制度建设保障和谐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要求。制度建设是建立在实践和认识基础上的,是认识客观规律的结果。制度化水平反映了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程度。没有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客观规律的一定认识,对政党关系的认识存在盲目性,政治行为就进退失据,缺乏自觉性,就会出现不和谐。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把握规律的过程,也是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过程。
必须搞清楚制度化与法律化的关系问题。法律无疑是一种最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制度,但是制度化并不等于法律化。制度的范围比法律大得多,形式要丰富得多。民主要制度化,但是不能一概法律化。民主的内容丰富多彩,民主的制度和规范形式要与民主内容和具体目标相适应。比如,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由于国情不同,对法律的需求度就不同。有的国家宪法规定得
比较详细,有的比较原则,有的宪法里连政党两个字也找不到。少数国家制定专门政党法,而多数国家没有政党法。有的同志主张我国制定政党法,认为合作共事、参政议政特别是民主监督薄弱的解决之道就是法律化。要不要制定政党法,要从我国的国情,政党制度的性质、特点出发,绝不能照抄照搬国外制定政党法的模式。何况世界上即使法治比较完备的国家,也不是都有政党法。制定政党法,是不是适合我国政党制度的合作、协商、和谐的性质、特点,是不是有利于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是值得研究的。我国82年宪法就有“各政党”等内容,后来宪法修正案又纳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规定。同时,法外制度规范也有相当发展,政协章程、政协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1989年14号文件、2005年5号文件和2006年5号文件等政策性制度性规定,逐步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包括法律,也包括法外制度。依法治国的“法”,既包括法律,也包括法外制度规范。
世界法的领域出现了硬法(hardlaw)与软法(softlaw)的区分。所谓硬法,通常是指经由国家严格的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所谓软法,则是指由多元主体协商和非经正式的国家立法程序制定或形成,并由各制定主体自身所隐涵的非强制性约束力予以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不成文的惯例或传统,以“章程”、“条例”、“纲要”、“规划”、“指南”、“意见”、“决定”、“纪要”等方式命名的规范性文件,均属于软法之列。所谓“法治”,其精神实质是“依照一定原则和相应的规则进行治理”,就是要求各社会共同体和各社会成员都服从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其总体要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因此,不能狭隘地把法治理解为法律(硬法)之治。衡量政党关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能以是否制定政党法为标准。以宪法为根本,以“软法”为主,可能是更适合我国国情和政党关系性质、特点的制度建设之路。无视国情和我国政党制度的性质、特点,盲目制定政党法,不仅不能保障政党关系和谐,反而损害政党关系和谐。
三、以推动发展检验和谐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四个既要又要”,本质就是以政党关系和谐发展推动事业和谐发展,落实到政党关系和谐的要求上,就是做到“四个既要又要”,并使之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也就是说,不能就和谐论和谐,要落实到四个具体关系,着眼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
多党合作、共创伟业,是政党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目的。发展是和谐的首要条件和根本目的,是检验和推动和谐的根本标准和动力。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协商、和谐的政党关系,最终要体现在发展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衡量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否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
无论是“第一要务”还是“衡量标准”,根本是发展。社会的和谐,政党关系的和谐,根本在发展。邓小平有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要求,就是要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一些人对我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持怀疑态度,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要靠发展,靠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来展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政党关系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促进政党关系和谐,政党关系和谐又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四、以政党建设提升和谐
政党是政党关系的主体,政党关系和谐归根到底要靠政党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领导党和执政党,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关键也在领导党和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把领导多党合作,搞好合作共事的能力作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民主党派和参政党来说,也要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进步性和广泛性的性质和特点,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政党素质和能力和谐匹配,才能共同担当起“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四个既要又要”的最后一个就是“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是政党关系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党关系和谐的组织保证。198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200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都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意见》的一部分,2005年的《意见》从政治责任的高度,要求中共“党委要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支持民主党派根据各自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目标,按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政治联盟特点、体现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政党制度建设、政党关系建设,要求把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提升到政党建设层面,形成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政党建设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5]游洛屏.构建和谐社会与参政党建设.统战理论内参.2006,(4).[6]罗豪才.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人民政协报,2006-12-21.[7]林尚立.协商政治与中国的政治形态.人民政协报,2006-12-25.
第四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健康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国民健康素质已经成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而卫生事业作为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其改革的程度和力度明显滞后于经济改革的现实状况,已经引起了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强
烈反响,这不但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和谐,而且也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和谐,成为社会不和谐的突出问题。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管见。
卫生部部长高强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加强医患沟通,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第二,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第三,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继而从五个方面构建医患关系:
一、构建医患关系的正确态度。人是和谐社会组成的基本元素,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老百姓最怕得病,怕就怕在生病治病得花很高的医疗费用。如果人民群众对医疗望而却步,不能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就没有医疗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可言,就失了基本权利.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以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重要前提,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组织部份。就医患关系固有的知识信息不对称形成的不对等性,医务人员则应当认识到自己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先行者,医疗机构也要认识到自身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导方面。从现在做起、从能做的做起、从我做起,身体力行,才是我们构建医患关系的正确态度。
二、良好的沟通是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彼此之间应当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在医患关系上体现的是一种配合与合作的关系,为达成这种良好的关系就要以患者健康为最大利益,需要进行医患沟通。只有通过医患沟通,医务人员才能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要求,用爱心赢得患者的尊重。才会使患者领会医务人员的良好意愿并能有效表达对医疗活动的要求,医务人员才能体现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才能体现作为医生的价值。也就是说,只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才能实现医学事实与医学价值、医学知识和人性目的的和谐统一。
三、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终还是落脚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必须落实在每个环节乃至每个细节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归纳起来无外乎就是强化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就硬件而言,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证有足够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宜的设备设施,能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从软件上讲,就是要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强化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激励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改善服务态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才能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以基层单位和科室为基础,构建和谐卫生窗口。不同社会阶层客观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和不同的社会矛盾,这些需求和矛盾大都通过社会群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各个社会服务窗口上,希望得以满足和解决。因此,社会服务窗口往往成为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焦点、热点部位,而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呈现在现象上,有的则却是本质上的;有的是管理制度上的,有的却是体制机制上的;有的是部门问题,有的却是社会问题。但就医疗卫生部门而言,理当作好自身份内本职工作,力求缓解或解决这些社会矛盾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因此,构建和谐卫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构建和谐窗口是构建和谐卫生的关键。而和谐窗口的构建必须是以基层单位和科室为基础。就构建和谐卫生而言,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和谐务实、可持续发展的卫生发展规划,营造和谐、优良的卫生发展环境,建立和谐、灵敏的医疗卫生管理体系,完善和谐、充满活力的医疗卫生内部运行机制,构建和谐、互动的医患关系等为主要内容;就构建和谐单位而言,应以班子团结、决策民主科学,同事互相包容、互谅互让、有强烈的集体荣辱感,环境优美、服务质量优化,机关面貌一新,自觉依法行政、程序公开透明,制度健全、监管有力,工作效率高、服务效能实等为主要内容;就构建和谐科室而言,应以紧紧围绕单位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满负荷运转、高效率工作,职工团结协作,服务大局,相互支持,各尽其才,环境整洁,服务态度良好,办事效率快捷,工作质量一流等为
主要内容。只有构建好“和谐科室、和谐基层、和谐卫生”才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恪尽职守,营造良好的和谐卫生窗口形象。
五、正确的宣传舆论引导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不从大局观念、整体利益出发,不能正确引导热点问题,不能确保医疗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就很难有效化解和消除社会矛盾,就很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最终受到伤
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这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因此,要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前医疗服务水平的现实基础,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务人员,充分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当前医学发展和各项诊疗技术的局限性、风险性及其疾病转化的不可预见性。只有选择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使医患关系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地区卫生局)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第五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企业跨越发展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保障企业跨越发展
蓝特集团有限公司
蓝特集团有限公司是我省一家以农产品和建材家居产品市场交易物流配送为主导产业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总资产20亿元,现有员工420人,市场从业人员3.5万人。所属蓝特商贸城是国家重点商品市场、两湖绿谷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是全国“双百市场工程”、农业部定点市场和中国物流实验基地。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员工放心上,视员工为亲人、让员工当主人、助员工成能人,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了“最佳雇主公司”和“员工最感幸福公司”的统一,保障了企业跨越发展。2010年,市场农产品交易额达180亿元,跃居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首位,今年将突破220亿元。2007年至2010年,上缴税收1、7亿元,年均上缴4300万元,今年将超过6000万元,成为当地最重要
22.2%,其中一线员工工资增幅高于平均增幅5.2个百分点。在社会保障上,除了坚持全员“五险两金”制度,还为员工购买商业意外伤害险和女性安康团体险,增强对员工的社会保障度。
坚持日常关爱与特困帮扶同行,提升员工生活幸福感。我们对全体员工郑重承诺,绝不让一个员工及家人因缺钱而不能就医、不能供子女上学、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高小菊是蓝特的一名普通清洁工。1997年,未满10岁的儿子遭遇车祸,肇事司机逃逸。2003年、2005年,身患糖尿病的爱人,又接连两次遭遇车祸住院治疗。在一次又一次厄运面前,高小菊几乎绝望。这时,公司伸出援手,先后给她发放救助、扶助金3万多元,其儿子除得到5000元助学金外,公司还承担起上学的全部学费。受此事启发,公司建立起董事长奖学、助学基金,用于奖励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的员工子女,资助家庭困难员工子女;建立特困帮扶基金,扶助困难员工家庭;建立员工健康基金,为员工提供体检、保健讲座和大病救治。公司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3.5%建立以上四项基金,基金额度已达600万元,累计有300余人次受惠于3项基金,健康基金覆
让员工参与重大决策“把大关”。公司规定,企业重大决策未经职代会审议,不能付诸实施。每年我们召开1-2次职代会,对公司发展规划、重点投资项目、经营管理规章、员工权益维护等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审议、形成决议;每半年召开一次企情通报会,对公司经营管理状况、财务进度指标、项目建设进展、员工收入福利等进行通报,并通过企务公开栏公布;成立企务公开监督小组,对职代会决议落实、企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推行员工董事和员工监事制度,推选员工代表直接参与董事会决策和监事会工作,使企业决策更科学。
让员工建言献策“当高参”。公司推行合理化建议制度,建立创新奖励基金,组织员工围绕经营管理发展创新建言献策,并通过评审,对优秀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2007年,两湖绿谷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项目开工建设。由于该项目所在位置地势低洼,且鱼塘藕塘众多,平整地块时,需要清除外运的淤泥多、回填的土方量大。公司工程监理邹大毛建议,将清除的淤泥不予外运,留置施工现场翻晒后回填,可以大幅减少外运和回填工程量。此项合理化建议节约资金60多万元,并被评为荆州市职工“十佳百优”合理化建议奖。近几年,公司每年
助员工成能人。实行多层次培训,力求“人才辈出”。制定“套餐式”、“订餐式”、“自助餐式”三个层次的培训方案,组织员工根据公司需求与个人爱好参加基础培训和专长培训,培训费用全由公司设立的职工教育基金承担。员工学成后,实行能力、学历、职称与工资、职位直接挂钩。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中,56%是通过在职学习取得文凭的,还有90多名员工取得中高级职称。80后女生李婷婷中专毕业后加盟蓝特,起初从事市场管理员和办公室文员工作,在定向外培中坚持自学成才,硬是取得了大本文凭和人力资源管理师职称,现在正在攻读EMBA。由于工作出色,不久就入了党,2006年,她经过党员大会选举担任公司党委书记,还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实行多岗位锻炼,力争“人尽其才”。建立起优秀青年员工、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多岗位培养制度,将他们纳入后备人才库,定期选派、轮换到关键岗位或一线岗位锻炼才干、全面发展。实行多机制选人,力保“才尽其用”。坚持运用竞聘制、提名制、推荐制,从受表彰的一线员工、党员员工、大学生和曾在原单位担任干部的员工中选人。以上四种途
谷梦”就是通过投资建设中西部建材家居物流园和两湖绿谷农产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聚集两湖、给养中国、通汇天下,让天下农民笑起来;“小康梦”就是要在2015年实现员工人均收入过6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超50平方米的小康目标。我们将“三本文化”和两个梦想嵌入公司发展战略结构、生产经营环节、员工岗位职责中,让员工自觉践行。员工在践行中既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也会被社会高度认可,成为真正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名人。
近年来,公司有5名员工获得国家级荣誉,有42名员工获得省、市、区级荣誉,还有12名员工分别当选省、市、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来自重庆忠县的员工向世洪,是湖北县、市、区级首位农民工人大代表,并获得建功湖北十大农民工、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北京奥运火炬手等荣誉。建国60周年大庆,他以湖北农民工代表的身份,荣幸地应邀出席了国庆观礼。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事业。我们将始终如一坚持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公司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来抓,让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竞相迸发,让企业和员工沐浴着和谐之光一起成长、共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