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德于美 以美育人
寓德于美 以美育人——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王陈香 编辑日期:2009-12-2 15:20:01 点击数:
1224
德育和美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治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素质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把德育摆在了首位。不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就不利于新世纪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好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有句话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先学做人”。
教书先育人,各学科的教学都不能脱离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美术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怎样引导学生在形形色色的诱惑中把握自己,不迷失方向?美术课堂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更应该利用它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一、教师以身作则,注重身教育人
教师素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称,为人师表,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长。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诚实好学的师德、风趣儒雅的风度和虚怀若谷的气度对学生的自觉德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加强师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随时随地给学生作榜样。例如有些美术老师为追求个性,喜欢穿奇装异服、留长发、不注意个人卫生等,这些在中学校园里都是不文明的,不和谐的,应该坚决制止。其次,我觉得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科本领。特别是美术教师除了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能力,还要增强绘画动手能力,随时在课堂中能给学生做示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高,有信任感,学生就尊敬你,崇拜你,更愿意听你的。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果,也触动了学生。“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行为的点点滴滴时刻感化着学生。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现用的高中美术教材内容多样,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些因素有直接的,也有含蓄的,需要我们教师牢固树立德育意识,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美术鉴赏课安排了中国古代建筑、古代雕塑、古代壁画、绘画等经典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和才华,作为炎黄子孙应以为豪。教材有些内容属于显形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北魏南北朝时期墓室石棺上的雕刻《孝子棺线刻·郭巨埋儿》,讲述的是郭巨因家境贫寒,为给老父亲治病,打算埋掉自己的儿子。结果在挖地的过程中挖到黄金,从此全家不愁衣食,生活幸福。作者把戏剧性的情节安排组织在有限的空间平面里,引起熟悉孝子故事的观者的内心共鸣。我由此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做人要有孝心,要学会感恩,学会感激身边帮助过和爱你的人。又如在欣赏“故宫”和“圆明园”建筑时,我播放相关的影片片段给学生观看,当学生看到影片中大量宝贵书画被当作废纸焚烧,大量艺术珍品被八国联军刮分,分散到世界各地,而且火烧了辉煌的圆明园„„同学们都愤怒了,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激起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还有些教材内容是隐性教材,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发现,发掘和理解。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情感的表现。由于表现手法独特,风格高雅,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在世界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徐悲鸿的《奔马》,画家已经没有局限于艺术家的自我陶醉中,而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已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齐白石老人晚年的作品《虾》、《青蛙》、《小鱼》等体现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眷恋,达到了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以此来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不仅陶冶他们的情操,也让他们领略生活美、自然美,从而唤起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材中的中国民间美术,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蕴涵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民间美术在漫长的创造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状貌、社会风格和思想情感。在欣赏我国精美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我也选用本地民间美术文化,如“宁波宁海的十里红妆”,“朱金漆木雕”,鄞州区的“彩船”等让学生欣赏。虽然有些作品属于土俗艺术,但它却与所谓“高雅”艺术具有同样审美价值,使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激发起热爱劳动人民,热爱淳朴民间美术的真挚情感。
三、关注课堂教学过程,融入品德教育
1、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合作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案例—:游戏教学。游戏化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开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现代服饰艺术》一课:①设置服装超市(老师提供各种布块、上衣、下衣、围巾等),让学生自己挑选搭配组合,看谁搭配的最协调。②穿上搭配好的服饰,上台模特表演。③同学们相互欣赏、相互评价,评出最佳服装设计师。在活动中学生兴致勃勃,互帮互助,自信十足。案例二:小组合作教学。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分类分组讨论交流,也可以以组为单位采取知识竞赛、知识抢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案例三:集体创作。在上《图像与眼睛》这一课,我设置了一个活动: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根据对音乐的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图像的形式把音乐中所表达的内容绘画出来。先让一个学生上来在黑板上画出来,其他同学可在他画的基础上进行删减,补充,最后形成大家一起创作的作品。通过个人创作和集体创作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增加团队协作的精神。
2、重视课堂评价,升华品德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既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也要明确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弱点及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但是教师在评价中也要注意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适度,不侮辱人格,不讽刺挖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美术学科是一们特殊的学科,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有每个人的独特见解和看法,并不存在只有唯一的答案或者标准答案。同学们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与老师交流自己的体会与想法。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美术学科的独特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以美术作品的真、善、美净化学生的心灵。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智慧受到启迪,品德得到提升。
第二篇:以美育人
以美育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化州市平定镇新华小学
张诗宁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朱光潜说得更明白:“美育具有三种解放功能。一是情感的解放,二是眼界的解放,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美育就是将人最大限度地从动物中解放出来,升华到一个无限美好的自由王国。
语文教育是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佳作,涉及古今中外。文章立意美、塑造的形象美、抒发的情感美、表达的语言美、方法美、层次结构美等等,这一切构成了语文审美教学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把审美观的建立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统一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使儿童认识语文美质,培养语文美感,开展语文美育,陶冶美的心灵。从语文教育自身而言,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反过来又会促进对语言文字更深刻的理解,使语文教育和审美统一起来。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用眼睛去观赏美
美感首先来自于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通过看,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不仅给人的印象突出,而且给人以精神愉悦。
1、利用课文插图欣赏美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级越低,插图越多。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插图由于颜色鲜艳,形象生动,使学生强烈的情绪感染,达到显著的审美效果。如五年级上册《我家门前的海》一课,描写了海的各种模样,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我就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欣赏美
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如身临其境。如《海豚救人》一课,我制作了课件,以神秘变幻的海底世界,海豚救人的样子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配以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在直接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海豚,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在自主阅读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作品为主的,所以作品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自主阅读文本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自主阅读必须坚持“自读自悟”的正确取向,并在感悟自得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创造。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以“读”为着眼点,使学生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而教师的引导就是重要的桥梁。实践证明:自读文章是激发情趣的关键和前提。通过读,文章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童话故事,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朗读不仅要再现文章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学生正值一个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读”美,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美读,是指灌注了充沛饱满的感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美读极富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声传情,将文学中的情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来打动听众,给人带来审美愉悦。a、读出音乐美
小学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焉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如《刘三姐》的山歌描写音调优美,音高而不重,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b、读出意境美
加强朗读训练,体会作品独特的意境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例如《海上日出》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派美丽的景象,太阳升起来的整个过程,对于这些不用过多讲解,而应让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明快的语调反复朗读,从而唤起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融入美的氛围中。
c、读出情感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读时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作品美的情感打动听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如课文《凡卡》写得生动细腻,感情真切,读来催人泪下。为使学生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激情。通过指导,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耳朵去聆听美
“听”,首先要求师生都坚持讲普通话,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听”能获得美的信息,给听话者带来审美享受。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都含有生动的艺术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美好的心灵。可见,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感受美
朗读中教师的范读,以音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来抒发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音美和语感美,由此形成深刻的印象,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良好的心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的老师将《满江红》读得“出神入化,语调十分感人”时,“一室寂静无声,我们全班同学都被深深地感动,他课上完,学生也能流畅地背诵了。”这就是学生从教师成功的范读中感受到的美的力量后产生的优良效应。
2、听音像资料感受美
专门为指导课文朗读所录制的磁带更是学生朗读的优良范例。学生通过欣赏磁带中的朗读范例能更好地体味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和情感。
3、听同学优美的描述感受美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倾听同伴生动的描述中感受美。如教学《体育课》一课时,让学生说说同学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知道关心别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好品德,从而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
四、在深入阅读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语文作品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海上日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日出壮阔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浓浓的喜悦,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色彩分明,充满生机的景象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作品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五、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说”是学生把对美的感受与理解通过内部审美机制的加工描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是美的表达。而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它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和形式。
1、以说代析,表达美。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巧设问题,启发学生说:(1)面对无情的烈火,邱少云会怎么想,怎么说?(2)面对离他仅六十多米的敌人,他会怎么想,怎么说?(3)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会对自己怎么说?(4)当烈火吞噬着他的生死关头,他会对战友说什么?又会对自己的亲人说什么?(5)还会对祖**亲说什么?层层设问,诱导学生透过邱少云的外表,深入他的内心,感受邱少云的人格美,使邱少云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使说者动情,听者动容。
2、以说激发想像,创造美。
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离不开合理的想像。儿童最富有想像力,利用这种天性,可以帮助学生将形象与情感结合,产生美的体验。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审美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这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陶冶感情为目的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用心去发现和调动教材中丰富的美的潜因,用美的形象去启迪学生,用美的情景去感染学生,并用美的语言贯穿教学过程,在训练语言文字基础认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把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审美情感的培养上,会让学生在美的感受、美的情感中体验美的生活,培养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
第三篇:以美修德,多维育人
以美修德
多维育人
重庆市大渡口区马王小学是一块“寄生”在九龙坡区范围内的“教育飞地”,是一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收小学,学生流动性大、基础较弱。基于此现状,我校在重塑学校形象、提升学校品质方面着力突破。我们认为教育的“真”、人性的“善”,皆来自“美”的熏陶和滋养,因此,我校选择了从“大美育”人手,以美修德,多维育人,让师生在美的感悟中共同成长,促进学校高品质发展。
一、文化润美,让学校有灵魂
(一)营造干净、安静、美雅的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其中的一点一滴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师生的身心发展。学校通过建设“美丽马王我的家”、做好垃圾分类等活动营造干净的校园环境;通过调低教学楼喇叭的音量、设置书窝和班级图书角、开辟专门的绿植养殖区、对学生进行校园礼仪训练和日常规范训练等措施,确保校园的安静;通过统一环境色调、张贴学生沥粉贴金作品、布置文化墙、开展校园的绿化美化活动等,让美雅自然走进师生心灵深处,进而自觉认同学校的审美理念和教育理念。
同时,我校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品牌项目校园足球的影响力,在校门、愿景墙、吊顶、班牌、厕所门帘等细节处,将足球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使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足球精神融入校园文化。除此之外,我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力求做到让“四壁说话”,让“每一堵墙”成为“无声的导师”。
(二)打造美雅师生行为文化
1.塑造美雅教师
学校对教师在校形象有明确规定,要求教师形象端庄优雅,利用例会的时间,聘请旅游校专家为教师们开展教师礼仪培训。同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摄影培训、音乐欣赏、美文品鉴等,激发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在每年的妇女节、教师节等开展“最美教师”评选
活动,通过自愿申请或集体推荐,并辅以民主评议,确定人选,进行公示。学校为当选者秘密拍摄 VCR,精心安排颁奖词和表彰仪式,通过学校徼信公众平台、校园展板、美篇推送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家长、学生进行宣传,让最美教师们获得职业认同和幸福,也让其他教师心向往之。
2.培养美雅学生
学校对学生在校形象也有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衣着干净,形象活泼大方。具体从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礼仪:少先队大队部利用建队日对学生在校礼仪进行培训和展示,为规范形象提供标准;每学年请第三方机构对学生开展 1-2天的学校行为规范强化训练;班主任利用两周一次的主题班队会帮助学生巩崮校园礼仪效果,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学校制定了仪态美、语言美、行为美、志趣美的“四美”好少年评价机制;结合学生每日常规,立体化、全方位考查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发展。每学期期末颁发“四美”好少年奖,让孩子们在仪式感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一、课程育美,让学校有品质
(一)基础型课程渗透美
注重基础学科渗透。坚持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引导教师立足学科,发挥基础学科中的美育优势,准确把握教材特征,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美的因素,依据学段特点,确定各学科美育的切入点,将美育渗透做深、做透。
将艺术学科(音乐、美术、体育)教学与美育深度融合。如:体育学科结合《快乐足球》校本教材,从“足球运动的发展及规则”“掌握技能、体验快乐”“感受魅力、憧憬未来”三个板块来感悟足球的美,提升意志品质。
此外,以美师美课为引领,提升美雅课堂品质。开展以“美育与课堂教学的渗透和融合”为主题的实践研讨活动引领实践,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
为进一步保障课程质量,我校开展教师全员参与的美育
课例撰写活动,促进教师们深刻反思,提升教师课堂育美能力。
(二)拓展型课程体验美
立足学校美育特色,学校设置了社团拓展型课程、学科拓展型课程、美的体验课程和研学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提高审美能力。
1.社团拓展课程
深耕学校的美育特色,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搭建个性发展的舞台。在每周五下午第一、二节课安排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和报名参加。
2.学科拓展课程
以语文类拓展为例:开展“爱上阅读、点亮生命”系列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在读书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审美情趣。
3.美的体验课程
从认知与体验维度设计体验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
开展马王小学“美的體验”一日常规课程;开发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庆的校本课程,通过阅读、吟诵、讲故事、品尝(月饼、粽子)、动手做(月饼、粽子)、画画、摄影、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研学实践活动课程
每学期安排研学实践活动课程和寒暑假期间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分亲近自然,拓展视野,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家乡的情感,让美深植学生心田。
三、活动塑美,让学校有活力
秉承着“历史一传承一创新”的理念,学校紧紧抓住校园足球和沥粉贴金画等传统特色活动项目,不断创新发展,激发学校活力。
(一)做强校园足球,练球、练身、练精神
校园足球活动助推学校实现华美嬗变,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影响了一批批的马小师生,“以球润德、以球育美、以球益智、以球强志”的足球特色理念早已渗入每位师生的灵魂,“练球、练身、练精神”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目前,学校紧扣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竞技比赛三个环节,实现了增强学生体质,帮助学生感受足球的文化内涵、享受足球运动之美的目标,使校园足球成为了马小的“名片”。
(二)做优艺术工作坊,知美、识美、创造美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美术教育为艺术教育的中心,在线描画、儿童画、剪纸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沥粉贴金”工艺,创建了艺术工作坊——“美雅集”,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沥粉贴金”美术教育路径,受到师生、家长的喜爱和欢迎。
在社团活动中,我们挖掘传统技艺中适合小学美育的契合点,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让学生了解“沥粉贴金”知识,并初步体验制作过程,再逐步尝试多种材质的制作;从最初的简单花鸟,到复杂的人物造型;从平面的木板,到立体的瓶子;从单一的图画,再到创意拼贴。教师在传承中进行有效的创新,不断研发新系列,不断提高欣赏层次,将中华民族杰出的工艺和美学通过沥粉贴金这一古老技艺绚烂呈现,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下美好的艺术理想种子。
“沥粉贴金”已成为学校实施美育的有效突破口,引领师生了解、热爱、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增强文化自信。
校园足球运动与沥粉贴金艺术工作坊的开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中动静结合、体艺兼修,培养了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沉淀了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经过三年的实践,马王小学的教育教学品质、师生的精神风貌、校风校纪都有较大的提升,更加坚定了马王小学这样一所普通小学以“大美育”为抓手,走“以美修德多维育人”之路的信心,促进了学校实现“追求真、激发善、孕育美”的高品位增值和高质量发展。
第四篇:与德同行 以美育人
与德同行
以美育人
【摘要】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 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怎样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发挥教育因素,因势利导,实现以德同行以美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德育
美育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美育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其积极促进人的优良品质形成是显而易见的。美育之“美”大过美术“美”,只有真正地把美术这门学科当作一门美育课,将美术“美”的种子散播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学生才会感受到美术“美”的无穷魅力。美育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其积极促进人的优良品质形成是显而易见的。美育之“美”大过美术“美”,只有真正地把美术这门学科当作一门美育课,将美术“美”的种子散播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学生才会感受到美术“美”的无穷魅力。作为专业课的教师我们应该转变曾经迷失的教育方向,让美育自然融入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发挥美育的实质效应,实现二者之“美”共存共荣的新天地。几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我深深的体会到:美术教育是通过对色彩、线条、肌理、构图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视觉教育,学生大量、广泛的接触美术作品,能增进他们对美术美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鉴赏和创造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其情感升华、心灵净化。现代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美术特有的形式、手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影响,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健全人格,高贵品质的优秀的人。美术教育对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潜在作用,如“凉水泡茶慢慢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灵魂得到洗涤,品质得到升华。
一.美术课堂更新观念,德美并重
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如从《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谈谈对本画的欣赏体会,教师参与其中,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世界着名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如果不坚持画鸡蛋,勤学苦练基本功,又怎么能创造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呢?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二.榜样的力量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美术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三.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正确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例如在美术教材中展示了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的一个小局部,学生却很想了解这一长卷的全部。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上的搜索引擎,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网站。在这里学生就可以欣赏到完整的《清明上河图》,更加直观地了解北宋都城汴梁繁盛的景象。在欣赏外国作品时,学生往往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和时代背景一无所知,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例如,教学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纺织女》这一作品时,我们让学生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作者的名字“委拉斯凯兹”,这样就可以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学生不但体会了《纺织女》这一作品是借助现实与神画的形象,表达出艺术与财富出自贫贱者之手这一主题思想,而且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使德美相连,互相衔接,教育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德育思想,使美术作品更加完美。可见,运用互联网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益。
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在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结合服装的艺术欣赏,使学生了解各种服装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着装才能体现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做到仪表美。在介绍油画艺术时,油画这一艺术品种来自西方,但却是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生根、开花,由中国画家耕耘、哺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滋养下开花结果的。今天的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西洋画”,而是带有一些东方中华民族与地方的特色,如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通过介绍我国历史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和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它经流数千年的历史领域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奔流向前,这是世界绘画史上很少见的。在表现风格上,除了西方绘画有相同的一面,还具有与西方绘画迥然有别的许多民族特色。为此,使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之林中独树一帜。
在美术活动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美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旬刊》, 2011(4):51-51 《时代报告美术版》,2005(3):21 《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
第五篇: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方案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 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研究方案
佛山市禅城区东方村尾学校
(2013年1月8日)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从现在算起未来50年,我国需要大批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究竟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借鉴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和自己的实践,我们认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模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我校提出探究实践“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从根本上来说,一方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我校地处佛山市禅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开发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城区比较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因此,学生仪容仪表、行为习惯等不“美”的地方较多。所以,我们提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作为我们的育人模式,旨在利用一切美的因素来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一系列的美育学习和实际活动中培养美的人。
(二)现状趋势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美学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教育视为一种艺术,也就是一种美;在教育指导思想上,都强调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都提倡启发式教学。但是,研究的范围大都只是论及到了教学的艺术问题,而且大多是教师的言语艺术。
目前教育界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方面的专著。如青年学者叶学良在1989年撰写了一部我国先期的教育美学专著——《教育美学》;江西师范大学的何齐宗在其专著《教育美学》中对教学美学的中心问题——“教育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还有《教育美学导论》(钟以俊、焦凤君、1991)、《教育美学》(崔光审、林逢祺、2000)等和一些分学科的美学专著,如《课堂美学初探》(周继尧、1989)等等。但是来自鲜活实践的行为研究比较欠缺。本课题试图紧密结合民办中小学的特点,侧重“以美养德,以 美育人”的行为实践研究。
(三)概念界定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简单说就是用美涵养人的道德品格,用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以美养德”的内涵之列。“以美育人”,即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美的艺术熏陶人,用美的形象塑造人,用美的活动引导人,用美的教育成就人。
(四)理论依据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春秋时期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取代宗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和实践则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美的事业、把以美育人作为教育者神圣的职责。
现代中国越来越重视美育,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这是党和国家的最高层用红头文件的形式界定了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说明了学校美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总结历史经验,我们认为学校美育工作之所以薄弱,一方面是因为在教育观念上,对美育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作用理解不深;另一方面是在教育行为上,对美育的多元化执行不力。我们认为,所谓学校美育的多元化,一是指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原本都包含美育,二是指学校原本就应该全员参与、全局实施、全程贯穿美育。“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模式的实质,就是以美育的研究和实践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运作,树立学校美育多元化的新理念,提高美育资源的利用率,优化学校的美育结构,强化学校的美育功能,最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五)课题意义
本课题研究将从美育入手,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化情,构建我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新机制,实现我校“孝、善、真、美”的育人目标,形成我校以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特色。
(六)课题特点
本课题旨在培养教师有意识、有目的、主动自觉地运用美育的特殊功能,把美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课外活 动、校园文化中自觉地渗透美育,使欣赏美、喜欢美、创造美成为师生的习惯和品格,内化在师生的血液中。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从美育入手,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化情,通过对“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的研究,构建中小学育人新模式。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看事物的途径和方法,用校园文化之美熏陶学生、培育学生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准备与启动阶段通过该方法,掌握国内外校园美育的研究动态,广泛学习古今中外著名教育专家的固有经验,分析我校美育基础,确定可移植的他人的理念、经验和方法,为我所用。
(二)问卷调查法,包括调查、观察、测量、访谈等等,主要了解当前学生的课堂、课间活动方式和审美观的状况,了解学生对校园美育文化、对本课题研究的认同感、期望和收获。
(三)行动研究法
1、在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在审美教学互动和审美活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审美需求、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提升师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内涵,培育师生的内在美德。
2、通过对研究方案的实施,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有效的途径与方法,进一步调整研究计划,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研究,形成“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教育方式的机制。
(四)个案分析法。收集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和提炼科学有效的措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
(五)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归纳和总结本课题在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所做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积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
本阶段重在开展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及文献研究,从图书著作,报刊杂志和网络信息中,收集有关美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育人关系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并聘请专家担任本课题的顾问,咨询课题研究的方向及重点。形成调查报告:
1、完成《学校教师、学生对学校美育文化了解程度现状的调查报告》;
2、完成《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美化建设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3月9月――2018年7月)
按照方案开展课题具体内容的实践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开展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模式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积累相关研究素材,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1、隔年举办一次“体育节”、“艺术节”活动,让学生感受美;
2、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成立合唱队、鼓号队、器乐队、舞蹈队、乒乓球队、篮球队、国画营、书法俱乐部、摄影爱好者、学科社团等,让学生创造美;
3、探索在主题班会、专题活动、团队、社会实践等德育活动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4、利用校园电视演播中心、广播站、宣传栏等,创设一种优美、高雅的学校文化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良好人格形成;
5、探索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形成相应教学模式;
6、收集整理老师的原始教学案例、课件、心得体会、学生活动的原始资料,影像资料等;
7、定期开展学生形象设计,班级文化评比等主题活动,丰富学校文化细节,让学生学会创造美;
8、设计并完成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优化校园环境;
9、编写学校美育校本教材;
10、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汇报展示活动,请专家顾问组指导。
(三)总结提炼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
1、验证课题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2、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并汇编成册,写出结题报告,为课题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五、实施过程
(一)构建美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
各科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阵地,因此需要我们构建美的课堂。构建美的课堂,首先要搞好艺术课的教学,这是因为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但是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美育,美育具有自身的更 广泛的内容。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所以,我们在所有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以艺术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收到美的熏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实现“科科能审美”。学校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渠道,把学科组的主要功能放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上。研究的方向是: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时机和做法。要求教师:
1、备课时要从审美的意识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且研究确定施教过程中的美育手段;
2、上课时要以美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讲求语言美,声音美,情境美,板书美,把简洁的内容和美观的形式结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材中美的因素丰富多彩如: 语文——
社会美:
人物美:教材中的古今中外人物,如:屈原、诸葛亮、鲁迅、保尔等
生活美:如课文《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自然美: 如《济南的冬天》、《春》等
艺术美: 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数学——
科学美
对称美:轴对称、中心对称等
简洁美:概念、法则、公式等
构图美:各种图形结构等
社会美 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动人事迹 英语——
艺术美
语言美:英语词汇丰富、语言优美
形象美:英语文章中介绍的人物形象
情景美: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
社会美 课文介绍的一些风俗民情、历史事件、异域情调、异国风情等 音乐——
韵律美、节奏美、形象美; 美术—— 线条美、构图美、色泽美; 体育
平衡美、竞技美: 物理—— 化学——
化学家的创造美、化学抽象的内容美形式美、化学实验的自然美 生物—— 地理——
包含了自然方面和人文方面丰富多彩的美育素材 信息技术——
充分挖掘学科中固有的美育因素,有选择的引入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的内容和具有内在联系的材料,进行整体设计,使之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必能收到“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功效。
(二)开展美的活动
“美的活动”是学校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策略是:
1、在班级、年级、学校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中要突出美的教育;
2、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各种艺术课外兴趣活动班或小组;
3举办摄影爱好者、棋类俱乐部、球类协会、文学社团、主持人之家、少年科技学院、自然爱好者等学生社团
4、各课题组成员要有计划地结合自己的课题开展美的教育专题活动:
5、学练手语操、健美操、武术操、校园舞、广场舞
在这些活动中,重美感教育,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兴趣,尤其是重视对学生美的心灵的启迪和美的行为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学校要开展全校性的美育活动,要举行“课堂立美”教学竞赛、学生讲美育故事比赛、美育活动课公开教学、书法绘画手工作品展评、书画现场比赛、校园十佳歌手评比、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美育活动。学校还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美育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三)营造美的环境
环境美是人的本体美的扩展和延伸。环境的面貌会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在实施美育中,我们要把校园自然环境美与人文环境美和谐统一起来,富有美感韵味,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神清气爽。为了营造一个美的育人环境,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布局,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艺术性地进行改造,使之体现自然美;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加强软件建设,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校风,“务实、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好问”的学风。
(四)塑造美的教师
教师自身的美的素养是加强美育的关键:而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过程,也是教师是自己成为一个美的教师的过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可感知的富有感染力的审美形象,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美的影响力,以教师的美影响培育学生的美,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除了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爱好、敏锐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教师应经常博览群书,不断拓宽知识领域。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美的示范,力求做到具有
1、形象吸引力:教师的形象包括其着装朴素、外貌修饰大方、言谈举止潇洒有风度,使学生易从整体上对教师产生好感或美感。
2、情感吸引力: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怀,要能关心、爱护学生,用情感去激励、愉悦学生。师生之间应关系融洽,对待学生应亲近、宽容,使学生愿意接近你、拥戴你。
3、学识吸引力: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多才多艺的素质。
4、品德吸引力:这是最重要、最持久的一种吸引力。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作风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最深,影响时间最长,有的甚至影响一生。
(五)练就美的领导
全体领导首先要牢牢树立以美立校的意识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由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两方面构成的。教育活动是育人的核心,管理活动是育人的保障体系。学校管理的关键是领导,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办学模式,要求学校全面工作都体现出美育的特点。在实施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全体行政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曾说:“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育人是学校的根本职能。以往人们在理解学校教育的功能时过多地强调社会功能(政治、经济、道德等),而忽视了人本功能(身体、心理、审美等)。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下降,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工作的战略方针。
2、完善自身的审美修养。马克思曾说:“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实质是按照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来建造客观世界。全体领导完善自身审美修养,第一是确立科学决策的思想。第二是依靠教师。第三是服务师生。
(六)培育美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审美的人、完整的人。
1、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欣赏美:课堂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迁移审美情感的主场所,教师发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后,按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学习接受,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审美欣赏过程。正如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春风微雨,娇莺嫩柳,小溪曲涧,麦田荷塘之类的自然物和赵孟俯的字画,《花间集》、《红楼梦》、《春江花月夜》„„都令人起秀美之感。对学生来说,各种形态,各个领域的美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得到体会。
2、引导学生在课余自学中体验美:科学认为,人的感官与动物的感官不同,动物的感官是纯粹生理性的,而人的感官则具有社会性。特别是视觉与听觉“人化”程度更强些。学生课余自学中有很强的美感体验,如读了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你会感受一种崇高;读了《红楼梦》中黛玉烧诗稿,宝玉哭灵等,你会感受一种悲痛;读了《山中访友》你会感受一种欢喜;看了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的美等描写你会感受到心情舒畅、胸怀宽广;看了月光幽静、杨柳依依的场景描写你感到温情脉脉,心旷神怡„„
3、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美: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劳动,因而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围绕这一要求,学校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六、课题组成员
(一)顾问:安文铸 袁小红 黄国宏
(二)课题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王树贵
副组长:姜立波 汤晓浦 黄雄强
(三)课题组核心成员分工:
1、王树贵 姜立波 汤晓浦 黄雄强
主要职责:审核方案过程管理和提炼成果管理
2、李新伟 苏海盛 黄清平郭丹 各学年组长 各学科组长
主要职责:实践操作、积累资料、收集信息、总结经验、提炼成果
(四)课题组其他成员—— 除主研人员以外的全体教师
主要职责:实践操作、积累资料、收集信息、总结经验
七、物质保证
增添校园电视演播中心设备:电视节目制作编辑机、宣传用摄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