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寓数学美于有效课堂
巧寓数学美于有效课堂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离不开对数学美的追求,而丰富多彩的数学美又能让有效课堂充满活力。这种数学之美不像自然生长的鲜花那么显而易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悉心挖掘,学生才能够逐渐发现,学会欣赏,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中巧寓数学美、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的一些做法。
一、坚持追求数学美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给学生简单的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而应把追求数学美作为自己的数学教学理想,最终以自己的数学人格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喜欢数学。
1.追求数学学科的知识美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所以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学科内在的知识美,包括构图美、符号美、逻辑美、简单美、奇异美等。而要提高自己的数学审美能力,需要多欣赏名画、倾听名曲、参观展览,更需要多了解数学史,多研读数学教育学书籍以及近现代数学领域的新成果。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了,才会主动追求数学的知识美。
2.追求数学教学的方法美
教学艺术的美学核心是由方法美和启迪美构成的,方法美是体,启迪美是神,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的实际学情,探索数学教学的方法美。如探究研讨法、自学辅导法、六因素单元教学法、三算结合教学法、引探教学法、纲要信息图表教学法、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台阶教学法等,不妨借鉴试用,从中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追求数学教学方法美的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例如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适合使用游戏教学法、模型教学法,而高年级的学生更适合使用探究研讨法、反馈教学法。实践出真知,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有效、最美的方法。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学教材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数学教师应具有“火眼金睛”,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由此才能构建有效课堂数学美的知识链。
教师要有“掘井及泉”的功夫,把数学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全面掌握,从而在教学前做到“心有大美”。精心研读教材只是第一步,然后要多方面查阅教学参考资料,尤其要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教材的“原点”,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其实教材中可供挖掘的数学美比比皆是,有数学自身的规律美,如对称美、统一美、新颖美、意外美、奇巧美、平凡中的不平凡美等。像阿拉伯数字的简洁美,美得简直无与伦比!那么简单的十个数字,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就能表现无限纷繁的世界。特别是当今这个数学化时代,这种简洁美似乎发挥到了极致!另外,教材中还蕴藏着多样的数学美,如数学家研究数学的精神美,一些公式、定理的发现美,数学故事的智慧美,等等。
因为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挖掘数学美时要预先考虑到这种审美差异,要尝试对所挖掘的数学美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同样是认识“分数”这个概念,有的学生只是觉得“分式”好玩,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不如除法好写,也有的学生会对“平均分”产生兴趣。对于这些审美差异,教师要给予尊重和正确的引导,最终目的就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喜爱“分数”。学生这种思维上的层次性,有助于在课堂上提出美妙的观点,为完美的回答提供巨大的内驱力,从而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意外的数学美。
三、灵活指导学生感知数学美
庞卡莱说:“所有的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美感。”的确,数学美无时无处不在,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巧妙地指导学生学会时时刻刻感知并体验数学的美感。教师首先要运用灵活的方法,把各种数学美充分展示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兴趣,进而指导学生走进数学美的世界,用心感知并领略数学美的魅力。教学中不妨从如下两个方面做起。
1.唤醒学生感知数学美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就是说,教学重在激趣、激情,要善于唤醒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感知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以自己感知数学美的“激情”来点燃学生感知数学美的“激情”。学生感知数学美的激情需要点燃,如同物质上可燃物的积累和准备,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释放出惊人的能量。例如,教学生认识“ 圆柱、圆锥”时,可事先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圆柱、圆锥等形状的实物,课堂上进行辨识、分析。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圆柱体和圆锥体,然后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就是诱导学生不断深入感知几何体数学美的过程,学生感知数学美的激情一次次被点燃,最终能够由对美的感知自觉地升华为对几何体的理性认识。这样,教师不断以不同的方式“唤醒”学生,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体会到自己能解决数学问题的感觉是美妙的,从而使课堂学习成为一次轻松、愉快的审美活动。
2.留给学生感知数学美的空间
一些教师在上课时为了追求课堂所谓的高效率,采用多媒体技术做成了精彩的课件,整节课像放电影一样,从头放到尾,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观看,毫无思考的空间,学生收效甚微。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深思,数学课堂不应该总是充斥着教师的提问和分析。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留给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感悟,逐渐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也更富有数学美感。
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尝试:首先,给感知过程留下空间。例如,在教学“通分”这个知识点时,笔者不是先教方法,而是把感知“通分”过程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安排。在这个“空间”中,学生发现了通分、画线段图、找标准比较、计算等多种方法;之后组织讨论,总结出了“通分”这个最优化的方法。这个“空间”的预留,既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填补和完善了学生大脑中的那些“空白”,并使之变得完美,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的“完形整体”。这样的尝试,能使学生获得感知数学美的乐趣,激发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其次,给知识学习留下空间。有些数学知识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适当地吊吊学生的胃口,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预留空间。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 ”这个章节时,笔者把教学的重点定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形成单位“1”的概念认识。因为给学生留下知识学习的充足空间,笔者没有去讲解单位“1”,但令人吃惊的是,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成功地把8个苹果的■准确地分出,而且学生对“平均分”不言自明。从这个课例可以得到的启发是,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不可小觑,课堂应该留给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空间。
四、科学引领学生创造数学美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数学美最终是为了创造数学美。学生数学美的创造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需要数学教师的科学引领。
1.要找准学生创造的动力点
只有在实际中的应用才能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纯数学问题变得丰富多彩,使得不同兴趣与爱好的学生拥有自己喜欢的探索目标。有了追求的目标,就有了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动力,即有了创造的动力点。例如,一次银行存款,一次参观大桥,甚至一次田径比赛,都有可能成为创造数学美的契机。
2.要开启学生创造的实践点
数学美不是空洞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深挖出来的。所以教师要开启学生创造数学美的实践点,使学生的新思路、新想法能付诸实践。像指导妈妈怎样统筹安排做菜时间、告诉奶奶如何快速描画窗花、教给爷爷计算鞭炮燃放时间的方法等,这些活动都需要教师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3.要培养学生创造的持久性
学生创造数学美的积极性需要得到保护,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坚强意志力的培养,指导学生从反复的失败练习中汲取教训,始终保持对数学美“一以贯之”的创造热情。
(作者单位: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小学,江苏 赣榆,222111)
第二篇:寓德于美 以美育人
寓德于美 以美育人——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王陈香 编辑日期:2009-12-2 15:20:01 点击数:
1224
德育和美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治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素质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把德育摆在了首位。不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就不利于新世纪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好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有句话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先学做人”。
教书先育人,各学科的教学都不能脱离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美术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怎样引导学生在形形色色的诱惑中把握自己,不迷失方向?美术课堂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更应该利用它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一、教师以身作则,注重身教育人
教师素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称,为人师表,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长。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诚实好学的师德、风趣儒雅的风度和虚怀若谷的气度对学生的自觉德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加强师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随时随地给学生作榜样。例如有些美术老师为追求个性,喜欢穿奇装异服、留长发、不注意个人卫生等,这些在中学校园里都是不文明的,不和谐的,应该坚决制止。其次,我觉得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科本领。特别是美术教师除了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能力,还要增强绘画动手能力,随时在课堂中能给学生做示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高,有信任感,学生就尊敬你,崇拜你,更愿意听你的。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果,也触动了学生。“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行为的点点滴滴时刻感化着学生。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现用的高中美术教材内容多样,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些因素有直接的,也有含蓄的,需要我们教师牢固树立德育意识,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美术鉴赏课安排了中国古代建筑、古代雕塑、古代壁画、绘画等经典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和才华,作为炎黄子孙应以为豪。教材有些内容属于显形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北魏南北朝时期墓室石棺上的雕刻《孝子棺线刻·郭巨埋儿》,讲述的是郭巨因家境贫寒,为给老父亲治病,打算埋掉自己的儿子。结果在挖地的过程中挖到黄金,从此全家不愁衣食,生活幸福。作者把戏剧性的情节安排组织在有限的空间平面里,引起熟悉孝子故事的观者的内心共鸣。我由此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做人要有孝心,要学会感恩,学会感激身边帮助过和爱你的人。又如在欣赏“故宫”和“圆明园”建筑时,我播放相关的影片片段给学生观看,当学生看到影片中大量宝贵书画被当作废纸焚烧,大量艺术珍品被八国联军刮分,分散到世界各地,而且火烧了辉煌的圆明园„„同学们都愤怒了,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激起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还有些教材内容是隐性教材,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发现,发掘和理解。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情感的表现。由于表现手法独特,风格高雅,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在世界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徐悲鸿的《奔马》,画家已经没有局限于艺术家的自我陶醉中,而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已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齐白石老人晚年的作品《虾》、《青蛙》、《小鱼》等体现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眷恋,达到了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以此来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不仅陶冶他们的情操,也让他们领略生活美、自然美,从而唤起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材中的中国民间美术,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蕴涵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民间美术在漫长的创造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状貌、社会风格和思想情感。在欣赏我国精美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我也选用本地民间美术文化,如“宁波宁海的十里红妆”,“朱金漆木雕”,鄞州区的“彩船”等让学生欣赏。虽然有些作品属于土俗艺术,但它却与所谓“高雅”艺术具有同样审美价值,使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激发起热爱劳动人民,热爱淳朴民间美术的真挚情感。
三、关注课堂教学过程,融入品德教育
1、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合作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案例—:游戏教学。游戏化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开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现代服饰艺术》一课:①设置服装超市(老师提供各种布块、上衣、下衣、围巾等),让学生自己挑选搭配组合,看谁搭配的最协调。②穿上搭配好的服饰,上台模特表演。③同学们相互欣赏、相互评价,评出最佳服装设计师。在活动中学生兴致勃勃,互帮互助,自信十足。案例二:小组合作教学。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分类分组讨论交流,也可以以组为单位采取知识竞赛、知识抢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案例三:集体创作。在上《图像与眼睛》这一课,我设置了一个活动: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根据对音乐的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图像的形式把音乐中所表达的内容绘画出来。先让一个学生上来在黑板上画出来,其他同学可在他画的基础上进行删减,补充,最后形成大家一起创作的作品。通过个人创作和集体创作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增加团队协作的精神。
2、重视课堂评价,升华品德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既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也要明确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弱点及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但是教师在评价中也要注意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适度,不侮辱人格,不讽刺挖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美术学科是一们特殊的学科,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有每个人的独特见解和看法,并不存在只有唯一的答案或者标准答案。同学们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与老师交流自己的体会与想法。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美术学科的独特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以美术作品的真、善、美净化学生的心灵。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智慧受到启迪,品德得到提升。
第三篇: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一、充分发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一般说来,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教师,其形象一定高大而感人,他们总会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去影响他的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师性,并以教师为榜样和楷模,来进行自我人格塑造。这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教师的思想、信念、品质、作风、行为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耳濡目染地感染和熏陶着学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美好的痕迹,从而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品质得到陶冶。这种身教比任何言教和规章制度的作用都大。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上,老师那优美的板书设计、流畅的语言表达、自然的教学仪态,不仅让学生学得愉快,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还会使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榜样感召力。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
二、充分开放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根据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逐步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意义,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上课铃响,老师提着大包小包(有青菜、苹果、味精、玩具)走进教室,孩子们见到老师这副模样,都睁大了眼睛看着。老师把东西放在讲台桌上。
师:孩子们,你们猜猜我刚从哪里回来? 生:“菜场”、“超市”。
师:对,我刚去超市购物,你们去过超市吗? 生:去过。
师:你知道超市里是根据什么付款的? 生甲:根据每件东西的价格和数量付款的。
师:刚才我忘了买水果糖,谁愿意帮我去买五包水果糖?(生抢着去)师:要是你能告诉我买五包水果糖一共要付多少钱,就让你去。
生乙:老师,你没告诉我们要买几元钱一包的,我们没办法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师:昨天你们语文老师买了三包水果糖,用了15元,就买这种糖。(学生思考一会后,争着举手)。
生丙:老师,我知道了要付25元。因为三包是15元,每包就是15÷3=5(元),那么,5包就是5×5=25(元)。
师:说的真好!数学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本领——归一应用题。
开放的数学教学,使学生感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经常要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燃起了学生迫切想学好数学知识的愿望和自信心。
三、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丰富的德育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补充习题:每人节约1粒米,全国13亿人口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7000克,合多少千克?学生算出合3217千克的结果,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215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每1粒米,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在教学 “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科学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同时,还要注意结合数学的发现与发展,数理中蕴涵的矛盾对立统一哲理等,经常地进行形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如,教学中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如下游戏导入新课:“用掌声表示得数”。教师口述: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两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一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苹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没有掌声。教师问:为什么没有掌声呢?同学们回答:“半个苹果不能用掌声表示”。教师夸奖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从而揭示课题,使同学们真实地感受到,分数的产生,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而不是数学家们硬性规定的,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丰富的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四、充分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共同思考,得出结论。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认真负责的精神。例如,在教学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长为7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同学们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得出三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①7+3+7+3=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②7×2+3×2=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③(7+3)×2=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而且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诸多能力。同时,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过程和成果的习惯。
五、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可以让学生拿乒乓球演示,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转圈演示“地球自转一圈是一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形成”等。通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深,记得牢。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领悟到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又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对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充分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加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地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品质培养应融入数学学习、思考、作业等过程中。个性品质主要包括:
1、实事求是,言必有据。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基本特点是严密和抽象。
2、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刻苦顽强的精神。
3、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教师要通过备课与讲课、作业的批改与讲评、考试命题与阅卷、课外辅导等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
4、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教育学生对每一个数学结论或结果都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要想一想为什么成立,是不是确有道理,搞清来龙去脉。使学生了解在一个数学概念出现后还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途径。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入钻研和探讨,通过将一个数学问题经过各种变换,转化而引入另外问题的做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外,还应注重渗透德育。当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能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相信只要各科教师合力,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长期精心的培养,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渗透,定会绽开灿烂的德育之花!
第四篇:寓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寓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素质教育,德育为首。如果在学科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真谛。有人认为品德学科和语文学科因其学科的特点很容易进行德育教育,而数学课上渗透德育教育却有些牵强。我却不这么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深感受着数学学科的魅力,它的内容包容万象,本身就是一门德育课,在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景,渗透德育
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要引起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我给学生展示“蓝猫当家”的故事:妈妈不在家,蓝猫当家,先到超市买食品,交钱,又去药店给妈妈买药,交钱,投币乘公共汽车回家。最后把剩下的零钱放进储蓄罐。看完刚才的动画片,你想到了什么?买食品,买药要花钱;乘坐公共汽车要付钱;要关心妈妈,妈妈生病了要给妈妈买药;不能乱花钱,要把钱存起来。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要养成节约用钱的好习惯。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钱吗?买书的时候用到钱;上初中、考大学的时候用到钱。“蓝猫”是小学生所熟悉和喜欢的卡通形象。把日常生活中买食品、买药、乘车等经常用钱的事情用一定的故事情节串连起来,一上课就使学生的情绪进入一种兴奋状态。故事情节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了人民币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要用到人民币,人民币是人们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小学生不仅要认识人民币,还要会用人民币,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数学课的内容表面看似乎较为枯燥,除了一些单调的符号就是一些直观的数字,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更容易被牵制到如何去解决那些数学难题上,往往忽略了题目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只是提供教师教学的可能,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体会数学的价值,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在教学“认识时、分”一课时,让学生感知1分钟有多长?1分钟能干什么?我出示6幅图及文字材料:1分钟脉搏大约跳()次;1分钟大约拍()下球;1分钟大约跳()下;1分钟大约做()道口算题;1分钟大约写()个字;1分钟大约读()个字;学生各自选择参加其中一项活动。我记时,学生活动,然后汇报:1分钟拍球拍了110下;1分钟跳绳跳了129下;1分钟写了5个字;1分钟口算10道;1分钟读了248个字;在这些活动中力图使学生全方位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把极为抽象、难以言传的一分钟时间概念,在日常熟悉的诸多活动的动感之中。同学们,1分钟虽然短暂,但它却能汇集成一时、一天、一年,能做许许多多的事,所以让我们来珍惜身边的每一分钟吧!
三、在练习过程中,渗透德育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在练习的过程中,把情景贯穿其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混合运算”一课进行练习时,我设计的送算式宝宝回家。我说:数学王国里住着一些算式宝宝,今天它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请各小组商量一下,并派代表把它们护送回家。(学生分别把算式送到标有“先算乘法的算式”、“先算除法的算式”、等房子里,还帮着算式造了一个“从左往右计算的家”)。数学医院(数学医院来了4位病题。请谁来当“主治医生”诊断一下,病在哪里?并给出治疗方案。)在这些情景创设的练习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知识。低年纪学生,年龄小,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我们应该结合学科特点,恰当地将思想教育寓于数学学习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助人为乐教育有机渗透其中,恰当又自然。
四、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因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科学性、逻辑性很强。学好数学的同时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你很多好习惯的养成。其自身的精确、严密,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一定要做到严格、认真。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小学生因其年龄的特点大多非常粗心,很多时候错题都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造成,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总是多问学生“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低年级学生解题往往凭直觉,如刚学完加法,看到题中有两个数就相加;学完减法,直接就用题中的大数去减小数,根本没有耐心去思考题中都说了什么。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能说出答案还不够,说出思考过程才过关。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会先读题再解题了。同时,抓住孩子爱听故事的心理,多讲一些因粗心审题不清而闹笑话或导致不良后果的故事。例如,在一次数学测试中,一道题给出了10个数,要求学生从中找出5的倍数有哪些,很多学生写出了这10个数以外的其它数,我对学生说,你们这么聪明能写出那么多5的倍数,可却一分得不到,认真审题是多么重要啊!然后我给他么讲了一个人求职的故事,一个大学生才华横溢,在一次招聘考卷中,他很有把握地答完了所有的考题,美滋滋地在家等待录用通知,可结果他失败了。导致他失败的原因是试卷最后一题“介绍你到过的十个地方的特点,选择一处写下来”他恍然大悟,他因没有认真审题把所有的地方的特色都介绍出来了。因没有认真审题而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工作机会。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从故事中受到了教育,悟出了审题的重要性。
五、教师示范导行,以人格来感染学生
德育教育要讲出来,好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渊博的学识、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都会让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我觉得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先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低年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要求孩子们作业字迹要工整、计算列竖式用尺子,那么我在板书时都会把字写得漂漂亮亮,列竖式时会规规矩矩用尺子比齐。孩子的模仿力强,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自身人格的魅力影响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结合数学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这需要我们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渗透德育教育,即寓德育教育于小学数学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第五篇:寓德于教材料
寓德于教材料 石门县第六中学 邓海林
一、加强德育,义不容辞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
教书与育人必须并重。尤其中小学的教学更是如此,这是由中小学生的年龄段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以我校为例。我校为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多,一般十五六岁,年龄小,知识少,好奇、贪玩,辨别能力差,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生长发育期,这种自身特点,相应形成了很强的可塑性,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人生历程中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一生事业的基础。
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方面为这些天真可爱的中学生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拜金主义、金钱万能”的影响,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轻读书、重经商的思想苗头,致使有的学生学习不刻苦,成绩上不去。
中等生和差生就本身而言,天资并不十分差,大多数聪明伶俐。经调查了解,他们中一部分认为学习不好照样可以赚大钱,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自己的理想是将来当美容店的女老板,既神气又阔气 ;有的学生讲,他要像马云一样,用互联网改变世界。而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考大学还不如在电厂当工人,挣钱又多又省力。
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本原因,一是受经商热、下海热的影响,认为有钱就有一切 ;二是读书无用论冲击了年轻一代,认为“教书的不如卖盒饭的,造原子弹的不如贩鸡蛋的”。因而相当多的学生家长不想让孩子吃亏,而有些学生自己也不想好好读书继续升学,因而错误地认为父母会为我安排好的,只要有一碗饭吃就行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一代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承担历史责任的理想和抱负。这一切都必须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来实现。无论学校行政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化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上。这样做不仅是贯彻执行教育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二、研究大纲,指导实践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教给学生对于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在现行的地理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现实生活中的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课外活动,增趣添乐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好方法。
1、组织专题讲座。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名人的轶事趣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事。如爱迪生钻研实验,不怕挫折,长大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的奋斗历程;选择举世瞩目的居里夫妇以身殉职,献身化学事业,为人类做贡献的事迹,举办居里夫人生平事迹报告会,使同学们激动不已,深受教育。
2、组织参观,了解社会,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读死书无用,只有把书本知识和社会联系起来,用书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组织野外考察,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于自然中明白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总之,贯彻执行“教育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教材,积极渗透,既要传授知识,发展培养各种能力,又不放松思想教育,才能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