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太和县赵庙小学 巴静贤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是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德育标准。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师生教材,和谐共振
和谐是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谐不是静止的和谐,而是运动的和谐。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我们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王国维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进而体验美,进入审美意境。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涌的结晶,语言不是无情物,作者写得动情,老师又教得动情,学生才会学得动情,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爱憎同俦,才能使学生透过字词句语的领悟,深入触摸作品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例如,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了西湖的胜奇旷阔画面,诗中的山光、水色、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溅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激情。为此,只要稍加点拔,让学生反复吟诵,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获得内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天地是广阔的。在学习《神奇的圣诞包裹》这一课中,我带领学生走进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愁绪,去领会诗人渴望家园统一的赤子之情。我让学生从网上通过杨振宁认识《邓稼先》,从文质皆美的人物传记中,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中,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创造与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我还和学生一起拜访韩愈、走近苏轼,从他们脍炙人口的诗文中,感受诗人们身处逆境而决不退缩的坚强意志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宽阔旷达的胸襟。
有人认为,只有文学作品中才是进行德育的最佳阵地,其实不然,说明文同样具备这样的优势。例如,《赵州桥》渗透着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颂之意。教学时,我不是孤立地分析语言现象,而是处处联系这一点,紧紧扣住这一点。我单从作者用词的角度引导学生,赞叹之意也是贯穿全文的。如写赵州桥“非常雄伟”在“雄伟”前加“非常”来修饰,表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句子中用“完全”对其“合乎科学原理”充分加以肯定,用“巧妙绝伦”极言其巧妙。这些既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力量的赞叹。
合时适度,因势利导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如在讲《西门豹治邺》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官绅和巫婆抓起来呢?他有这个权力呀!这样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首先赞扬了这个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西门豹经过细心的观察,已经发现这里的百姓被巫婆的话骗得很深,只有让百姓亲身感受到巫婆的骗术只是在害老百姓,老百姓的迷信帮助了巫婆.因此漳河边的惩治巫婆和官绅的经过实际是在教育老百姓。联系我们实际生活,只有通过这样科学而有效的方式才能达到破除迷信的目的。课文学到这里学生们已经对西门豹这个人物产生了敬佩之情,同时对封建迷信更是深恶痛绝。这样的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又如,学习《心愿》这一单元时,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首先我问:“你是否想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我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如果你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你想成为千里马,但是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又该怎么办?”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是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虽然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想法,但学生们毕竟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如何更实际地面对生活。
高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时容易“出轨”,其实,这也是教师渗透的好时机。一次,学习课文看着课本上的图片,同学们颇感兴趣,因大多数学生并未见过日本武士,纷纷议论,说蟹壳上的图案不像武士,像什么,像什么。这时,有一个声音闯入大家的耳膜——“像——屎。”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都看着我,我说:“有谁听说过苏东坡与佛印打坐的故事?”一位学生说:“我知道。”我让他讲一下,于是,大家一起听这个故事:“一次,苏东坡与佛印一起打坐,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佛。佛印又问东坡,你看我像什么?东坡回答,像狗屎。东坡对此回答很是得意,回去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后哈哈大笑,说佛印说你像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你说他像狗屎,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狗屎。”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那位同学红着脸低下了头,而我,则继续讲课。此后,再无学生口不择言。
移情感悟,寓教于练
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胡适先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如讲劳动者一单元时,两首古诗一首是李白的《秋浦歌》写得荡气回肠,使人如临其境,深深地被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感动了,这里不仅仅是在歌颂劳动者,重要的是作者让劳动升华出一种美。另一首是罗隐的《蜂》,这首诗语句简练,结尾一句令人回味无穷,揭示了劳动人民的高尚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我想孩子们推荐了《荔枝蜜》一课,抓住作者开始的“不再喜欢蜜蜂”、继之为之“动了情”,以至于后来心灵“不禁一颤”,直至梦里“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等词句进行分析,用作者纯真的情感打动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地渗透思想教育。
又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人生,我还要求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写入随笔本。一次,我看到这样一篇:老师您知道吗?“愚人节的傍晚被一个天大的玩笑染成了红色——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了。我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惋惜。虽然我不是他的影迷,也不崇拜他,但我还是很难过,因为我崇拜生命。曾有人这样说道:‘我经常说,有什么大不了,至少我还活着!’是啊,有什么大不了,至少我还活着!让我们珍惜生命吧!”这位同学的随笔不仅能关注新近发生之事,并且对事情的思考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理性的高度,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必须“活水”常流,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图!
第二篇:寓德育教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英语组
马文娟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可见,道德教育为我国教育之首。那么,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一、教师言传身教营造德育氛围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中的模范行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英语学科的实践活动较多,每节课都有大量的操练,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如遇到学生读错、拼错、讲错或不敢开口说话等情况,教师如果采取耐心鼓励、细心指导、具体点拨等方法,教师的身教和言教定会感染学生,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作为英语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真挚的爱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要以扎实的基本功、严谨的态度和求实向上的精神为学生做个“终身学习”的好榜样。
二、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因素是课堂德育教育的前提。新编初中英语教材以话题为纲,学生可以接触到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要学习包括表达思维活动(同意、帮助、邀请)、情感态度(喜欢、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态度(抱歉、宽恕、感谢、赞成、关心)、社会文化(介绍、问候、告别、就餐、看病、庆贺)等三十多个语言功能项目,内容丰富。这些语言材料的学习,为课堂的德育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英语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往往不是现成的,而是要靠教师去挖掘的。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
三、创设课堂情景加深德育渗透过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不同。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在活动、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融汇其中。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润物细无声”应该是德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的最佳描述。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在组织活动中进行无痕渗透和有目的培养,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收获人生成长的非智力因素。
第三篇: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德育
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文/吕国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地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把德育与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能力地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数学教学的学科性、教育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小学数学教学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它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分述如下:
一、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的知识,方法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发展,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此,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具体分析、讲解,浅显地提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知识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渗透实践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教学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及其验算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运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又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概念时,从2x6=12算式引入,导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又用概念去指导练习,然后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看到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使学生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才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知识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如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节时,可举一些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另外在学习练习有关神舟五号绕地球飞行时间与圈数时,可以补充后来的神舟飞船系列和嫦娥系列科研活动,尤其是“玉兔”月球车的探测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感受到数学对科技的贡献,对伟大祖国的贡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应注意“精讲多练”。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认真作业、自觉检查和看书复习的习惯。还有,教师要特别注意表率作用,即要言传,又要身教,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结合有关内容,通过有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材料以及一些数学史进行教育。例如,通过反映我们地大物博的数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统计表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再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材料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丌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我们也要告诉学生,不能停留在感叹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上,因为从明代开始,中国数学就逐渐落后于西方,导致勾股定理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直到20世纪初,中国数学家踏上了学习并赶超西方先进数学的艰苦历程,如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同时也可使学生认识到闭关自守的无益,切实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它们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利用数学课堂这个有利的阵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教育,我们的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具备建设四化的能力和品行,祖国的未来也就会日益美好!
第四篇:寓德育教育于快乐教学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快乐教学之中
作者: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三屯营镇纪庄子小学 吴金坡 赵海英 内容摘要:
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而作为小学的品德教育更是一门艺术与学问:即如何正确、巧妙地利用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激励或抑制,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师应抓住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些特点和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终生追求,扮演多重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以达到教育无痕,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品德教育 特点 要求
我是2000年参加工作的,记得上师范时学校曾举行过一次有关教育的讲座,题目和主要内容都忘了,但那位老教师的一段话却让我铭记于心。他说:我们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别的职业,当工人生产出来一件次品时,可以回收或销毁。可是如果教师教出了一个不合格的学生,不仅会耽误他一辈子,也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而且这个人的思想越不合格、脑筋越聪明、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就越大,你们以后基本会是小学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会很深,所以,请记住对于孩子来说思想教育重于知识教育。
十几年的小学教学中,我教过很多年级、很多科目,我一直信奉“思想教育重于知识教育”,努力实现自己的诺言和梦想。我觉 得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舞台,渴望自己能在这个舞台上旋转出自己美丽的人生。现在新的课程改革就为孩子们架起了一座美丽的舞台。让孩子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小学的新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要抓住最重要的一些特点和要求。比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当多重角色;这些新的理念和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表达了该课程与原有相关课程的根本区别。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认真践行这些新的理念和要求。因此,我有以下的点滴经验总结:
(一)教师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1、“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宗旨
过去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强调社会本位,强调国家、社会的需要,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很少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与感受,更不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现在,我们必须强调,要站在人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服从并服务于人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并由此出发,去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根本性的观念转变。
2、各科教育中要有德育渗透
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童年生活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 值;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等等。在实际的各科教学中,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这一点应该在我们的全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而切实的贯彻,同时要圆满地完成各科的教学目标。因此,作为合格的教师我们要把教学任务和德育教育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要以“春雨润物”的方式让学生欣然的接受,成为学生人生观的一部分。
(二)作为教师须扮演多重角色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要充当多重角色,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做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人。
1、教师是一名裁缝
裁裁剪剪、量身定做是裁缝的本事。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充当一名“裁缝”,即指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备课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应尤其关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学不一定是教教材,但一定是借助教材引发、生成问题。应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过去,我们讲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认为教材是教学之本。现在,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师生对话的文本,是一件工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新课标中课程的开放性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教材拓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并且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课程的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调整的余地并能够在与学校其他活动的联系中得到弹性的延伸。教学的空间要突破教室、教材的局限。要鼓励学生在广泛意义的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科书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或一件可以“活用”的工具。
同时,也反过来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中。事实上,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开放性教材已经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留出了大量空间。教材内容的单元式分布、主题活动的点状结构以及体验式呈现形式,也使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新课程的教材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而且也为改变这一点开辟了道路。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努力做到在课程标准的精神统领和指引下活用教材。
2、教师也是一名设计师
有时大人眼中生动活泼的教材,在学生眼里或许只是一张张印着铅字、画着图画的纸,或许只是天性好玩的他们的负担,他们或许在心底深处极力排斥着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当一名设计师,把教材设计为孩子喜欢的教学活动,让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与知识 融合起来,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设计的活动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直接体验、亲身感受,从爱学到乐学再到学会,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受到德育熏陶。例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描写一处景物,并把描写的方法和要求讲得很详细。可学生第一次写完后我发现很多作文存在层次混乱、方位不清、用词刻板等问题,于是我再次讲了描写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带着学生来到离校门口50米的常年流水的小河边,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分组进行观察。大家观察的很仔细也很认真,不时地讨论或记着什么,最后还有一个组捉了二十几条小鱼放在教室中养,第二次作文同学们写得都大有进步,有的比喻句连我都没有想到,如:嘘!你听,小河在歌唱,它唱着轻快的歌跨越一块块巨石的恶意阻截,谢绝了河底水草的盛情挽留,伴着凉爽的风无忧无虑地奔向前方。这就把过程、方法、知识与技能融合起来,让学生从直接的体验、亲身的感受中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3、教师也是一名搭桥者
教师要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程观念中所要求的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这是由学生学习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所决定了的,也因为他们也会接触到很多老师想不到的家庭、社会上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他们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他 们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其实新课程中的各项教材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在教学中仅靠学生自己与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因此,教师要搭建好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要积极取得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只有全面良好的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抓住它们最重要的一些特点和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终生追求,改变一成不变、板着脸孔的严师角色,扮演多重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达到教育无痕,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五篇: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朱 井 军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朱井军
有人说: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这句话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时时刻刻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然,这种教育包括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很好理解,也容易做到;而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方式方法可谓很多,其中,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
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下面,我就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来具体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利用对课文分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可以说是最好的思想教育素材,涉及的教育内容也很多:有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有孝敬父母的,有关心集体的,有关于诚实守信的,有劝戒学生不骄不躁的,有激励学生积极上进的等等。可以说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文章均有不同的思想教育内容蕴涵其中。根据不同的文章和文章中所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教育内容,我在教学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可以取得一石二鸟,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结合冰心的《纸船》我对学生进行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为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上课时首先介绍一下写作背景,然后就作者写作此诗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作者写作此诗的目的就是思念自己的母亲;在分析的基础上再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加深学生对此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进行进一步感悟。当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被掀动起来后,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谈母爱,谈谈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怀、照顾、呵护之情,以此让学生对母爱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心存感激之情。为了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我进行了模仿练习,让学生仿照纸船的写法,采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也写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经过分析、畅谈、写作,他们对母爱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受到了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采用这样的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其它文章时有所侧重的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教学《紫藤箩瀑布》一文时我对学生进行珍重生命的思想教育;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我对学生进行勇敢的
思想教育;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对学生进行诚实思想教育;教学《三峡》一文时我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教育„„
实践证明,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可以挖掘的潜力很大,语文教师只要认真去挖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会潜移默化的起到变化,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都会无形中起到变化。
二、利用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只局限在对课本的学习上,教师还应该有计划的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著。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时候,教师应该利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通过写读书笔记,通过评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故事内容:谈一谈对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经一事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为了自己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可以矢志不移的去努力,哪怕遇到千难万险,哪怕是千锤百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还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孙悟空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从孙悟空的身上,学到了他勇敢顽强的品德,学到了他爱憎分明的的精神;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去了解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腐朽,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的优越,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教育;结合对《鲁宾逊漂流记》的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思索一个人在身处逆境时不但要学会生活,更要坚强的思想教育;结合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种一心为革命,一心为集体,一心为祖国,为了共产主义而奋不顾身的崇高思想,从而使学生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积累法;感悟法;评价法;心得法;讨论法。而这些方法的运用又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利用演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其中演讲能力就是一项必须培养的能力,利用培养学生演讲能力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之一。
怎样才能把思想教育和演讲结合起来呢?我的方法是: 首先,要选择好演讲题目。选择什么样的演讲题目才能把培养语文能力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呢?我认为当然是选择那些和学生理想、品德、意志、爱国、爱家乡等方面的演讲题目为好。选择这些演讲题目的本身就是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外学生在选材、构思、组合的过程中;在演讲的过程中会一步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加深自己的受教育感染能力。
其次,要指导好学生写作演讲稿
演讲稿怎样写,这不仅仅是写作本身的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受教育的程度息息相关。怎样写演讲稿才能把写作、演讲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呢?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写作演讲稿的时候一要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二要结合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三要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学生愿意写,学生才能从心底深处受到教育。
再次,要指导好学生进行演讲。
学生在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是能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而要使这种教育融进学生内心深处,还要在演讲的指导上下工夫,学生深情并貌的演讲会把自己在写作中的体会进行升华。这样就把能真正把写作、演讲和思想教育融进学生的心中。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要你认真琢磨,只要你认真专研,你会发现可用于思想教育的语文素材无处不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的知识、学生的思想都能得到提升,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