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对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的操作有极大的好奇心,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将德育寓于物理教学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下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 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又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
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四、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从绪论课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矗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最后总结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物理学对“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四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个标点、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第二篇: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物理组王红强
德育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道德品质是人们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物理教育中的德育,主要指教师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某些观念、意识、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①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探讨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当结合我们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我们采用的方式应更多的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物理学作为科学的分支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其中还包涵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我们恰恰可以利用这些适时对学生教育,使学生的智力、人格的得到全面的提高。
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基本标准,说明品德和才智同样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道德品质虽已初步形成,但仍有较大的可变性、可塑性。总观人们对科学精神的诠释,不难发现求实、进取、公正、合作、献身等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这些也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物理学发展史中,无数科学家,以辛勤的劳动、无私无畏的精神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耕耘、献身。这样的史实在我们中学物理教材中是举不胜举的。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常需要对问题进行共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品质,而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由于仪器及学生实验技能的限制,能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变得更加突出。因此,物理教学中应该积极倡导善于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习惯。物理学中对实验的解释,观点与理论的得出,虽然可能是个人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是在众多物理学家的讨论甚至争论中完成的。下面结合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品质。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由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这部分内容以物理学史为主,理论内容相对较少,我采用了合作研究的教学方式。我根据课本内容及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相关物理学史,将要讲解的内容分为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三个
知识板块,并由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讲解。每个学习小组由6名学生组成,每个组内的同学又需分工合作来完成资料搜集、课件制作、课堂讲解等任务。班内的其他学生自学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组织相关的问题以便课堂上提问或辩论。在整个任务的过程中,班内每个学生都会体会到单凭自己很难对万有引力定律有全面的理解,只有大家相互借鉴、共同讨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这样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合作品质得以提高。
在学生收集到的材料之中有下面两段材料:
1、开普勒定律的提出是开普勒在其导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所记录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4年多的计算,否定了19种设想而提出的。
2、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的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②这里的巨人是指胡克、笛卡儿、伽利略、开普勒和哥白尼,也就是说牛顿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我班两组学生分别从继承前人成果的角度对这两组材料进行分析。在课堂总结时,我将这两组材料中蕴涵的合作精神进行了点拨,使学生明白物理理论整体的发展与完善是离不开众多物理学家的合作,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合作品质的重要性。
这部分内容中还有更多的德育素材可挖掘。例如,第一组谈到被哥白尼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所感动,第二组提到第谷坚持了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开普勒经过四年多的计算,先后否定19种设想的才提出了三定律,要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及坚强意志;第三组为同学们讲了牛顿因思考问题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这又是奋发好学、勤于思考的实例。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整体上应以寓于物理知识教学中的、经常性的熏陶、喻示、诱发为主,使学生通过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并进而和其他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融会。因此,在教学中关键要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①《物理教育学》乔际平/续佩君江西教育出版社
②《物理学史》郭奕玲/沈慧君清华大学出版社
③《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④《全日指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是每一个物理教师的职责。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对学生的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物理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现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浅谈几点我的做法。
案例1: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德育活动
我现在教的学生大多十三四岁,有主意、有思想、接受东西快,但是普遍害怕吃苦、意志力不够、有点好高骛远,有时很叛逆、讨厌说教。如果我们老师只是枯燥讲课、简单说教,教学和管理都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让德育走进课堂。在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有大量非常好的德育素材。我精心备课,备好课内外的知识、备好学生、充分挖掘好德育素材,上课时因材施教,讲好物理知识的同时,实施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头查阅资料、认真阅读教材。他们有的组查“地心说”、“日心说”、多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有的组分析各科学家取得成绩的过程和事迹;有的组分析当时的大背景合理评价各种学说和各科学家的成就得失。上课时我让他们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并根据各种观点进行辩论。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等人关于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事迹使学生领悟到了前辈科学家们对自然奥秘不屈不挠探索的精神和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进而感悟到科学的结论总是在顽强曲折的科学实践中悄悄地来临,任何远大理想和目标的实现,一定要付出汗水和勤奋。通过对牛顿时空观、爱因斯坦时空观以及两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黑洞”的研究,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学习勇于探索。课堂上引用了牛顿的名言:“„„我不过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时地为比别人找到一块更光滑、更美丽的卵石和贝壳而感到高兴,而在我面前的真理的海洋,却完全是个谜” 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物理学家的博大胸怀,使得学生们明白为人要谦虚低调、不能骄傲自满、要懂得团结合作、懂得吸取别人的强项优点为我所用、积极面对人生、生活中要有目标和希望。爱因斯坦的名言:“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宇宙学家霍金的名言:“为什么人们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因为它就在那里。”鼓励了学生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懈的追求、不懈的探索,挑战困难挑战未知。慢慢地我发现学生们学习更加主动了,更能吃苦了,意志力加强了,每个人都有了学习目标,效率高了,成绩在稳步提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班级氛围更加的和谐了,同学间相互帮助,团结合作,更加自觉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合作,作为初中,抓学生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为了使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成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自觉要求,必须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很自然的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文明与审美的习惯、权力与责任的认知、认真与潇洒的态度、坚韧与灵活的意志、健康与成熟的心灵。
案例2: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那么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认真挖掘教材内容,把教材内容与现实融为一体。现在的物理教材中德育内容很多,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勤奋钻研教材,把德育内容挖掘出来并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情实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把知识与道德品质相结合,遵守校纪班规,国家法令、法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善与人共事的健康心理。像教材中介绍的属世界一流的现代尖端科学技术有:低温的获得,超导体的获得,激光的应用,核能的应用,火箭技术,自动控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音室的建设,万吨水压机的制造,长江截流,三峡大坝的修建,长江大桥的修建,发电机的制造技术等。我国是能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最早发现磁偏角,使用指南针等等。所有的这些内容,都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于噪声危害与污染,内能的应用与环保问题,电功与电功率,节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与他人和睦相处,养成艰苦朴素的节约心理。对还有些没有解决的难题和弄不明白的问题,如地磁场的产生,太阳能的利用,海洋的开发等,告诉学生,以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勇于去探索,去钻研,将来为祖国发展作贡献,增强了历史责任感,赶超世界水平的雄心壮志。
其次,要以教材为蓝本,补充一些新内容,增加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力度。教师在课堂上讲教材相关内容的同时,补充一些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上报道的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人和事、最新产品、最新技术、最近科研成果和重大建筑建设等,从而使德育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更实在,这些材料最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我国的航天技术、杨利伟、嫦娥一号的发射和新建的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热电站,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以及我国的伟大建设成就和当地的建设,介绍08年各奥运场馆中用到的高新技术等,能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德。同时,还介绍一些违反国家法律的事例,如湛江虹桥的垮塌,二零九国道桥梁建设的豆腐渣工程,破坏环境保护等,用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从小知法、守法,具备健康心理。升华他们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志愿于为家乡、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最后,要使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取得最佳效果,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因人而教、因时而教、因地而教,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有机结合,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思想感情熏陶熔为一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对知识直接讲授;有时动手操作和制作;有时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领悟;有时让学生讨论研究,教师指导,培养创新意识。比如,2008年奥运场馆建设中的节能环保技术和材料的应用,又比如在今年我国南方各省遇到了罕见的大雪灾,交通堵塞,停水停电,各地军民奋勇抢险,特别是工作人员给高压线除冰的镜头在电视上频频出现,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要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爱惜粮食的好习惯,继续发扬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优良作风。并对如何高压送电、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远距离送电的技术问题,把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总之,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方面的内容丰富、广泛,只要我们教师认真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总结这方面的经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寓德育于教学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综合性全面人才。
总而言之,教育是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就是育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渗透,不是凭朝夕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广大物理老师根据物理知识及物理教学的特点,以课内外活动为途径,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以教育心理学原理为依据,以渗透为主要形式,多摸索有效的渗透德育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并驱动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第四篇: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是新课题,不少学校也曾有过探索和总结。但问题是这项工作难以持久;难以落实。原因有三:其一,不少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是硬任务,升学成绩是硬指标,而德育渗透是软任务、软指标。大多数教师担心寓德育于教学会打乱正常的学科教学,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其二,有的教师对“十年**”中读语录、贴标签的做法十分反感,一提“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就把它简单地同过去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挂起钩来,思想上总“热”不起来。其三,不少教师虽有积极性,但往往不知如何具体操作。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程式。现在要在教学内容中发掘德育内容并将之灌输、渗透给学生,他们感到“吃力”,特别是理科和外语学科似乎难度更大。于是自然产生了“等一等”、“看一”的想法。所以,在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过河的“桥”或“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转变的问题。
英语科在实施“高速度、大容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英语课德育功能的发挥。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外语组教师指导学生翻译一些浅显的爱国主义文章和诗词,排演爱国短剧小品。低年级学生用英语朗诵歌颂民族传统美德的儿歌;高年级学生进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的英文写作竞赛和英语演讲比赛。一首首爱国颂歌从学生心田飞出,一篇篇爱国的文章从学生笔下流出,抒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炽热情怀。教师们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编成课外阅读材料,发给学生阅读。在老师策划的“我做导游”的活动中,学生用英语纷纷介绍黄河、长江、长城,介绍优秀的民族文化,介绍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学生陈琼芳在日记中写道:“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已经或将要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标志,是我们中学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内容。”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他们讲负数时,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讲圆周率时,告诉学生祖冲之的贡献;解二元一次方程,介绍“方程”最早使用的也是中国,在《九章算术》中就已出现;讲几何时,讲国旗的制作与计算,并让学生亲手制作一面国旗。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仅要重视发掘教材蕴含的教育因素,把德育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要重视寓德育于课外活动之中,寓德育于社会实践之中,寓德育于社区教育之中。不仅要立足于课内的“言德”,还要注重课外的“身教”。总之,要形成德育的氛围,就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第五篇: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论中专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专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作为中专语文老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呢?本人认为针对中专生应重点在“渗透”上下功夫,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教学大纲》的要求就“润物细无声”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呢?其原因有二:第一、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注重的是文道统一,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象政治课那样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它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只能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一点一滴地逐步加深和提高,与语文训练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第二、由实施的对象所决定的。中专教育实施的对象是中专生,他们有自身的特点。中专生是比较特殊的学生阶层,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学生,也不同于大学生。现在的初、高中生,他们对语文的认识,除了兴趣之外,还有一种外在的压力——升学。因此,不管怎样,他们对语文知识及其思想内容都要无选择地加以接受;大学生,年龄较大,所受的教育时间也相对较长,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处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专生,许多是从初中毕业直接进入中专学校的,既不要担心升学与否的问题,也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那就全靠语文教师手中那根“魔杖”了。
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愿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说“听”。每一次在开始讲授新课的时候我都要对本课的作者进行介绍,那么这是一个绝佳的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比如我在对《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进行介绍时,是这样说的:“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这些咱们就不多说了,有著作为证。那为什么还说他是民主战士呢?”经过这么一问,有些知识掌握比较广泛的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说开了,通过共同回忆,老师补充,大家明白,朱自清在清贫中、在病痛中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以贫病之躯公开宣布自己拒购带有灵魂收买意味的美援面粉,唱出了生命的最强音,因此被称为民主战士。最后老师做总结性强调,富贵是人所羡慕的,贫贱是人所厌恶的,威武是人所惧怕的,但能不为之所动,这就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从朱自清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真谛。通过这些总结,我看到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坚毅的神色。
还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在介绍作者时,我从他的生平开始说起,“在他短短四十几个春秋里,身处乱世,饱经忧患,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遭遇妻离子丧、母死兄亡,人生的悲苦,身世的可堪,形成了郁达夫忧郁敏感的性格。国仇家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自觉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尽自己的能力作了许多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正因为郁达夫充满爱国热情,爱国成为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才促使他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才使他在遭遇人生的种种不幸和痛苦时没有倒下。”最后以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所写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结束了作者简介。在我说的过程中,我可以感觉的到同学们的热血沸腾了,我想这热血是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而沸腾的吧。
我还常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时,我找了一些新疆经典的民歌,又找到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的《走进新疆》的视频,通过这些音乐、视频让学生们了解祖国西北边疆的富饶美丽,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和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新生活的情感,这就是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因为我们对祖国的爱最早是从这片哺育我们的土地开始的,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论我们以后走到哪里,都会对故土家园产生刻骨铭心的热爱和依恋。因为“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故乡的土地是可爱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迷人。当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就会情不自禁地把对家乡故土的爱扩展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就会发现自己的祖国无比可爱,是令人赞美、自豪的一片国土。再说“说”。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语文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看和说的能力,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那到底怎么做呢?我尝试着利用一些影视作品。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比较庆幸的是笔者的学校每到周四就放一些爱国主义的影片,比如《焦裕禄》、《鸦片战争》、《十月围城》、《建国大业》等,多是比较流行的、反响比较大的爱国题材的影片。看完电影之后,我会利用语文课举行小型的讨论会,先请一位同学把主要的故事情节叙述一遍,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说一说这部影片哪一点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哪一个片段比较感人,感人在哪里;哪个人物的性格你比较欣赏,欣赏的原因;他(她)和你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你可以从他(她)身上学到什么。从学生们的答案中,老师可以发现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在最后进行点评的时候,可以因势利导,加以纠正。
该说“读”了。我常常推荐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比如《青年文摘》、《读者》、《特别关注》等思想健康向上的,在这些杂志中有有关时事的评论、有关于励志的、有关友情、亲情的„„我也建议学生们常看报纸,让他们养成读报习惯,关心时事要闻、关心国家大事。鉴于男生爱看武打小说,我会推荐他们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本人认为从这些武侠小说中是可以感受的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内容,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格方面)”、“士可杀不可辱(气节方面)”、“一诺千金,生死以之(诚信问题)”、“路见不平,舍身相助(社会正义)”等等。当然在看小说上面我有时间要求,老师讲课的时候,不能看,否则将受到严惩,可以在语文晚自习的时候看。女生爱看的言情小说,我会推荐她们看一些我看过的作者的作品,比如席绢的、于晴的„„本人认为在好的言情小说中可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培养情商,还可以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环境的渲染方式等,有益于提高写作技能、而且可以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当然不管是什么小说,我都会要求他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我会在语文晚自习的时候和他们讨论这些小说中的情节、内容,问问他们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再顺势加以引导。
最后说“写”。除了课本上要求的写作题目,我会在讲完课的剩余时间,让学生自己自由发挥的写一些内容,比如对报纸上的一些热门新闻的看法,对自己看过的一篇文章(小说)的感想,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老师说„„这些都是写作内容,字数、格式没有严格的限制,只是要求写真话。老师的任务就是抓好写作后的批改工作,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老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文章中,哪怕只有一个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写作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
综上所述,中专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实现这个目的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