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寓德育教育于诗歌赏析教学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诗歌赏析教学之中
中华诗词的发展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源头也是一条主脉。它是中国人文精神之根。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指出:“让中华诗词陶冶学生情感,活跃学生思维,融入学生心灵,铸造校园辉煌。这是时代与形势的需要,是国家与民族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新课标倡导学生走进经典,品味优秀作品,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古典诗词经典作品,意欲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进而完善人格。
诗歌音韵和谐,内涵极为丰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媒介之一。我们知道,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生和生命的探索和理解。在诗歌创作中,一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对题材、意象的选择和喜好,或是他在诗作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趣,可以说都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外现。因此,适时的、有针对性的通过诗歌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教学中应把诗歌诵读和赏析作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步骤,让学生在吟诵中熏染,在吟诵中感悟,在赏析中积淀、升华。让他们在吟咏中感受杜甫的爱国本色;感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感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和真挚;感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惊喜和期盼;感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沉重和悲衰;感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和雄奇;感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的懊悔和理智;感受《卖炭翁》中劳动人民的艰辛和疾苦……总之,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的喜怒哀乐,提高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铸就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帮助他们形成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气质,从而达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学生审美趣味的 “最好的媒介”。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曾经这样教化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让每个学生过着“诗的生活”。当今有识之士更是大声呼吁:“让中华诗歌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而现在的社会上,兴舞蹈,热音乐,冷诗歌;语文课本上少诗歌,平时作文训练不写诗歌;高考作文也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久而久之,教师失去教诗的热情,学生也没有学诗的兴趣,诗歌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冰点”。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顺应素质教育 的要求,把语文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把诗歌教学放到重要的地位。
一、利用诗歌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美育是一种偏重于感性,侧重于情感,着眼于生命体验的人文主义教育,而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很有可能也很有必要让美育渗透其中,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存在于自然中,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热爱美,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语文学习离不开美育,美育必须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诗歌教学很有可能也很有必要让美育渗透其中,因为其需要一种人文的关怀,在感性、情感、生命体验中让诗歌产生奇妙的效果。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我挑选了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让学生赏析,我先不急着说,而是让学生去我们美丽的校园逛逛看看,学生回来说,老师,闹是形容枝头上花开繁多,五彩缤纷;有的学生说闹是花开正艳,蜜蜂蝴蝶在花间留连忘返一片繁忙的景象,有的学生说“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花儿争先恐后盛开的春日美景。正如一位美学教授这样定义:“美育是偏重于感性,侧重于情感,着眼于生命的体验的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让学生静下心来,结合诗句发现生活中的美对他们而言是享受更是教育。
二、利用诗歌对学生进行正确爱情观的培养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著作,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教材中选了《蒹葭》,在教学时我补充了《诗经》中的《关雎》和《静女》,《关睢》是《诗经》第一篇。孔子评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要。这里也包含了古代的伦理思想:“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而《关睢》写的是“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认为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德行的教材。作为教师,在介绍《关睢》时,并不是在宣扬什么封建旧道德,而是客观地把作品以及人们对作品的评价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滋味。至少他们可以了解到,其实爱情没有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感情愉悦,而是要想到家庭、社会,以及人类的利益。这样,他们对爱情的理解自然就会深刻一些了。
《关睢》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求之不得时,“辗转反侧”的苦恼,以及求之既得的喜悦,是一种很理想很“规矩”的爱情。
《静女》写的是一对正在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的场面,表现了男女青年的热烈的感情。引入这些诗歌后让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爱情是怎样的,然后讨论,应该说有良好的效果。
直面爱情追求是敏感话题,告诉青春期的孩子们什么是爱情,爱情的美好以及它与亲情、友情都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正确地引导青春期的孩子们认识爱情,使他们了解“爱情并非仅如《流星花园》、《泰坦尼克号》中主人公所展现的爱情,父母之间太过平凡的爱情中更包含着情感与事业上的志同道合。
其他古诗《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爱情诗,这一类的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作品所表现的爱情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对爱情的忠贞,这对于现代作品中所体现的“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一时拥有”的爱情是完全不同的,对学生的爱情观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现代诗歌《致橡树》、是一首标准的爱情诗歌,但它不像常见的爱情诗,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和判断——“伟大的爱情”是一种相互的理解和平等。作者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呼唤和憧憬。学生感觉耳目一新。
三、利用诗歌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核心所在。而诗歌的“教化”功能,可以说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先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这些流传千古的诗歌名篇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忘身报国的高尚情操,更重要的是激荡在我们心中的澎湃汹涌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始终如一地把诗歌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用诗歌这一简练、明快的独有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篇:寓德育教育于快乐教学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快乐教学之中
作者: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三屯营镇纪庄子小学 吴金坡 赵海英 内容摘要:
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而作为小学的品德教育更是一门艺术与学问:即如何正确、巧妙地利用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激励或抑制,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师应抓住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些特点和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终生追求,扮演多重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以达到教育无痕,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品德教育 特点 要求
我是2000年参加工作的,记得上师范时学校曾举行过一次有关教育的讲座,题目和主要内容都忘了,但那位老教师的一段话却让我铭记于心。他说:我们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别的职业,当工人生产出来一件次品时,可以回收或销毁。可是如果教师教出了一个不合格的学生,不仅会耽误他一辈子,也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而且这个人的思想越不合格、脑筋越聪明、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就越大,你们以后基本会是小学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会很深,所以,请记住对于孩子来说思想教育重于知识教育。
十几年的小学教学中,我教过很多年级、很多科目,我一直信奉“思想教育重于知识教育”,努力实现自己的诺言和梦想。我觉 得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舞台,渴望自己能在这个舞台上旋转出自己美丽的人生。现在新的课程改革就为孩子们架起了一座美丽的舞台。让孩子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小学的新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要抓住最重要的一些特点和要求。比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当多重角色;这些新的理念和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表达了该课程与原有相关课程的根本区别。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认真践行这些新的理念和要求。因此,我有以下的点滴经验总结:
(一)教师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1、“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宗旨
过去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强调社会本位,强调国家、社会的需要,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很少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与感受,更不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现在,我们必须强调,要站在人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服从并服务于人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并由此出发,去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根本性的观念转变。
2、各科教育中要有德育渗透
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童年生活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 值;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等等。在实际的各科教学中,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这一点应该在我们的全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而切实的贯彻,同时要圆满地完成各科的教学目标。因此,作为合格的教师我们要把教学任务和德育教育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要以“春雨润物”的方式让学生欣然的接受,成为学生人生观的一部分。
(二)作为教师须扮演多重角色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要充当多重角色,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做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人。
1、教师是一名裁缝
裁裁剪剪、量身定做是裁缝的本事。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充当一名“裁缝”,即指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备课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应尤其关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学不一定是教教材,但一定是借助教材引发、生成问题。应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过去,我们讲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认为教材是教学之本。现在,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师生对话的文本,是一件工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新课标中课程的开放性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教材拓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并且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课程的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调整的余地并能够在与学校其他活动的联系中得到弹性的延伸。教学的空间要突破教室、教材的局限。要鼓励学生在广泛意义的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科书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或一件可以“活用”的工具。
同时,也反过来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中。事实上,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开放性教材已经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留出了大量空间。教材内容的单元式分布、主题活动的点状结构以及体验式呈现形式,也使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新课程的教材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而且也为改变这一点开辟了道路。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努力做到在课程标准的精神统领和指引下活用教材。
2、教师也是一名设计师
有时大人眼中生动活泼的教材,在学生眼里或许只是一张张印着铅字、画着图画的纸,或许只是天性好玩的他们的负担,他们或许在心底深处极力排斥着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当一名设计师,把教材设计为孩子喜欢的教学活动,让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与知识 融合起来,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设计的活动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直接体验、亲身感受,从爱学到乐学再到学会,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受到德育熏陶。例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描写一处景物,并把描写的方法和要求讲得很详细。可学生第一次写完后我发现很多作文存在层次混乱、方位不清、用词刻板等问题,于是我再次讲了描写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带着学生来到离校门口50米的常年流水的小河边,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分组进行观察。大家观察的很仔细也很认真,不时地讨论或记着什么,最后还有一个组捉了二十几条小鱼放在教室中养,第二次作文同学们写得都大有进步,有的比喻句连我都没有想到,如:嘘!你听,小河在歌唱,它唱着轻快的歌跨越一块块巨石的恶意阻截,谢绝了河底水草的盛情挽留,伴着凉爽的风无忧无虑地奔向前方。这就把过程、方法、知识与技能融合起来,让学生从直接的体验、亲身的感受中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3、教师也是一名搭桥者
教师要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程观念中所要求的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这是由学生学习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所决定了的,也因为他们也会接触到很多老师想不到的家庭、社会上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他们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他 们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其实新课程中的各项教材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在教学中仅靠学生自己与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因此,教师要搭建好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要积极取得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只有全面良好的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抓住它们最重要的一些特点和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终生追求,改变一成不变、板着脸孔的严师角色,扮演多重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达到教育无痕,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朱 井 军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朱井军
有人说: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这句话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时时刻刻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然,这种教育包括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很好理解,也容易做到;而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方式方法可谓很多,其中,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
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下面,我就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来具体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利用对课文分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可以说是最好的思想教育素材,涉及的教育内容也很多:有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有孝敬父母的,有关心集体的,有关于诚实守信的,有劝戒学生不骄不躁的,有激励学生积极上进的等等。可以说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文章均有不同的思想教育内容蕴涵其中。根据不同的文章和文章中所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教育内容,我在教学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可以取得一石二鸟,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结合冰心的《纸船》我对学生进行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为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上课时首先介绍一下写作背景,然后就作者写作此诗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作者写作此诗的目的就是思念自己的母亲;在分析的基础上再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加深学生对此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进行进一步感悟。当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被掀动起来后,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谈母爱,谈谈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怀、照顾、呵护之情,以此让学生对母爱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心存感激之情。为了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我进行了模仿练习,让学生仿照纸船的写法,采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也写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经过分析、畅谈、写作,他们对母爱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受到了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采用这样的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其它文章时有所侧重的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教学《紫藤箩瀑布》一文时我对学生进行珍重生命的思想教育;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我对学生进行勇敢的
思想教育;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对学生进行诚实思想教育;教学《三峡》一文时我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教育„„
实践证明,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可以挖掘的潜力很大,语文教师只要认真去挖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会潜移默化的起到变化,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都会无形中起到变化。
二、利用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只局限在对课本的学习上,教师还应该有计划的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著。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时候,教师应该利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通过写读书笔记,通过评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故事内容:谈一谈对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经一事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为了自己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可以矢志不移的去努力,哪怕遇到千难万险,哪怕是千锤百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还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孙悟空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从孙悟空的身上,学到了他勇敢顽强的品德,学到了他爱憎分明的的精神;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去了解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腐朽,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的优越,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教育;结合对《鲁宾逊漂流记》的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思索一个人在身处逆境时不但要学会生活,更要坚强的思想教育;结合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种一心为革命,一心为集体,一心为祖国,为了共产主义而奋不顾身的崇高思想,从而使学生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积累法;感悟法;评价法;心得法;讨论法。而这些方法的运用又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利用演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其中演讲能力就是一项必须培养的能力,利用培养学生演讲能力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之一。
怎样才能把思想教育和演讲结合起来呢?我的方法是: 首先,要选择好演讲题目。选择什么样的演讲题目才能把培养语文能力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呢?我认为当然是选择那些和学生理想、品德、意志、爱国、爱家乡等方面的演讲题目为好。选择这些演讲题目的本身就是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外学生在选材、构思、组合的过程中;在演讲的过程中会一步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加深自己的受教育感染能力。
其次,要指导好学生写作演讲稿
演讲稿怎样写,这不仅仅是写作本身的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受教育的程度息息相关。怎样写演讲稿才能把写作、演讲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呢?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写作演讲稿的时候一要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二要结合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三要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学生愿意写,学生才能从心底深处受到教育。
再次,要指导好学生进行演讲。
学生在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是能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而要使这种教育融进学生内心深处,还要在演讲的指导上下工夫,学生深情并貌的演讲会把自己在写作中的体会进行升华。这样就把能真正把写作、演讲和思想教育融进学生的心中。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要你认真琢磨,只要你认真专研,你会发现可用于思想教育的语文素材无处不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的知识、学生的思想都能得到提升,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
第四篇:寓德育教育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
湖北省汉川市南河乡初级中学 余三平
中学生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繁荣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寓德育教育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责任。初中化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可从以下方面探讨。
⒈ 结合祖国的历史和今天的成就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化学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对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造纸和黑火药分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造纸推广后,我国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而欧洲人还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为书写的材料,中国的造纸发明比欧洲早10个多世纪,由于纸的发明,文化读物日益增多,文盲减少,文化科学才日益繁荣起来,唐朝就有制火药的记载,黑火药的制造,比欧洲早5-6个世纪,造纸与黑火药的发明与运用,它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唐宋时期具有精美的制瓷工艺;各种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如商代青铜器的冶炼与铸造,西汉时期湿法制铜,宋朝开始大规模湿法冶金,钢铁的生产与使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能冶铁与炼钢;三国时期开始用天然气煮盐;北宋发现并开采石油;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的200多种药物制取方法中就广泛应用了灼热、溶解、沉淀、过滤和蒸发等化学基本实验操作。
建国前的旧中国,由于闭关自守,导致我国化学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那时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带一个“洋”字,如煤油称为 “洋油”,火柴称为“洋火”,烧碱称为“洋碱”,还有 “洋布”、“洋线”等,因为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要从国外进口。新中国成立以后,化学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取消了辉煌的成就:在1965年我国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它对探索生命奥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轰动了全世界;我国已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开发了大庆、胜利、大港、渤海等大油田,新的油田还在不断发现和建设,石油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国制造并试验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火箭和卫星,不仅自己能发射卫星,也能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1981年我国化学工作者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我国钢铁产量得到飞速的发展,解放初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位居世界前列;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已成功突破5000多米水深大关;“嫦娥”奔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八”交会对接,不仅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实力雄厚,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科学求实、锐意进取的超卓智慧与拼搏精神。
通过上述这些丰富生动素材,可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报效祖国的运
大理想。
⒉ 通过科学家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崇高的品德:
在讲我国辉煌的成就时,可介绍“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钱学森28岁在美国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0年争取回国,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美国军方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他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遭到软禁,失去了自由。最后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冲破种种阻力于1955年回到了祖国。钱学森为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在讲我国制碱工业时,可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之心返回祖国,日夜奋战在工厂,终于1926年生产出纯度为99%的洁白纯碱,其产品畅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荣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又精心实验,刻苦钻研,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令世人刮目相看,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通过介绍科学家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着重任,从而树立起为振兴国家经济而努力的远大抱负,以促使他们自觉努力学习。
⒊ 运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初中化学教材运用插图,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天工开物》图是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图,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在钢铁的冶炼内容中运用了我国古
代冶铁图,介绍了我国的钢铁史,我们伟大祖国在2300多年以前就掌握了冶炼技术,并且是首先使用铸铁和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钢铁生产曾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我国1980-1992年钢产量示意图,说明我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1992年的已达到8000万吨,1994年突破9000万吨,成为年产量居第四位的国家。教材中刊印了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的肖像,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将这些插图材料呈现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鼓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努力学习本领,为振兴中华而奋斗.⒋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基本国情教育,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我国幅员辽阔,化学资源丰富,我国不少矿产资源居世界前茅,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平就很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的轨道上,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我们所拥有的科技实力是不相称的,大量的先进成熟的优秀科技成果依然束之高阁,科技在经济增长中只占30%左右,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目前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不要认为我国事事不如外国,产生民族自卑感,丧失民族自尊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失去信心,缺乏远大理想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目前我们国家在前进中暂时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克服困难,我们祖国的明天将会更
加辉煌。
通过上述基本国情的教育,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可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⒌ 通过化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化学的发展,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同时又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环境。因此,将环保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涉及的环保知识可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酸雨”、“温室效应”、“水体的污染”、“白色污染”、化学试剂贮存与环保的关系、化学实验与环保的关系等,重点讲解环境受污染的原因,对人类造成危害的严重性以及防止污染的措施。
通过上述环保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⒍ 通过化学教学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客观看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以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远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习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利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等知识,教育学生了解内因是物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教学与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教人与育才并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透德育教育,能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各种能力,对教育教学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太和县赵庙小学 巴静贤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是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德育标准。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师生教材,和谐共振
和谐是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谐不是静止的和谐,而是运动的和谐。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我们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王国维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进而体验美,进入审美意境。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涌的结晶,语言不是无情物,作者写得动情,老师又教得动情,学生才会学得动情,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爱憎同俦,才能使学生透过字词句语的领悟,深入触摸作品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例如,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了西湖的胜奇旷阔画面,诗中的山光、水色、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溅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激情。为此,只要稍加点拔,让学生反复吟诵,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获得内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天地是广阔的。在学习《神奇的圣诞包裹》这一课中,我带领学生走进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愁绪,去领会诗人渴望家园统一的赤子之情。我让学生从网上通过杨振宁认识《邓稼先》,从文质皆美的人物传记中,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中,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创造与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我还和学生一起拜访韩愈、走近苏轼,从他们脍炙人口的诗文中,感受诗人们身处逆境而决不退缩的坚强意志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宽阔旷达的胸襟。
有人认为,只有文学作品中才是进行德育的最佳阵地,其实不然,说明文同样具备这样的优势。例如,《赵州桥》渗透着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颂之意。教学时,我不是孤立地分析语言现象,而是处处联系这一点,紧紧扣住这一点。我单从作者用词的角度引导学生,赞叹之意也是贯穿全文的。如写赵州桥“非常雄伟”在“雄伟”前加“非常”来修饰,表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句子中用“完全”对其“合乎科学原理”充分加以肯定,用“巧妙绝伦”极言其巧妙。这些既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力量的赞叹。
合时适度,因势利导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如在讲《西门豹治邺》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官绅和巫婆抓起来呢?他有这个权力呀!这样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首先赞扬了这个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西门豹经过细心的观察,已经发现这里的百姓被巫婆的话骗得很深,只有让百姓亲身感受到巫婆的骗术只是在害老百姓,老百姓的迷信帮助了巫婆.因此漳河边的惩治巫婆和官绅的经过实际是在教育老百姓。联系我们实际生活,只有通过这样科学而有效的方式才能达到破除迷信的目的。课文学到这里学生们已经对西门豹这个人物产生了敬佩之情,同时对封建迷信更是深恶痛绝。这样的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又如,学习《心愿》这一单元时,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首先我问:“你是否想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我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如果你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你想成为千里马,但是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又该怎么办?”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是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虽然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想法,但学生们毕竟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如何更实际地面对生活。
高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时容易“出轨”,其实,这也是教师渗透的好时机。一次,学习课文看着课本上的图片,同学们颇感兴趣,因大多数学生并未见过日本武士,纷纷议论,说蟹壳上的图案不像武士,像什么,像什么。这时,有一个声音闯入大家的耳膜——“像——屎。”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都看着我,我说:“有谁听说过苏东坡与佛印打坐的故事?”一位学生说:“我知道。”我让他讲一下,于是,大家一起听这个故事:“一次,苏东坡与佛印一起打坐,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佛。佛印又问东坡,你看我像什么?东坡回答,像狗屎。东坡对此回答很是得意,回去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后哈哈大笑,说佛印说你像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你说他像狗屎,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狗屎。”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那位同学红着脸低下了头,而我,则继续讲课。此后,再无学生口不择言。
移情感悟,寓教于练
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胡适先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如讲劳动者一单元时,两首古诗一首是李白的《秋浦歌》写得荡气回肠,使人如临其境,深深地被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感动了,这里不仅仅是在歌颂劳动者,重要的是作者让劳动升华出一种美。另一首是罗隐的《蜂》,这首诗语句简练,结尾一句令人回味无穷,揭示了劳动人民的高尚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我想孩子们推荐了《荔枝蜜》一课,抓住作者开始的“不再喜欢蜜蜂”、继之为之“动了情”,以至于后来心灵“不禁一颤”,直至梦里“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等词句进行分析,用作者纯真的情感打动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地渗透思想教育。
又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人生,我还要求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写入随笔本。一次,我看到这样一篇:老师您知道吗?“愚人节的傍晚被一个天大的玩笑染成了红色——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了。我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惋惜。虽然我不是他的影迷,也不崇拜他,但我还是很难过,因为我崇拜生命。曾有人这样说道:‘我经常说,有什么大不了,至少我还活着!’是啊,有什么大不了,至少我还活着!让我们珍惜生命吧!”这位同学的随笔不仅能关注新近发生之事,并且对事情的思考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理性的高度,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必须“活水”常流,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