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市2010年全民科学素质百项行动计划
附件:
苏州市2010年全民科学素质百项行动计划
根据《苏州市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方案》,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苏州市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等九大行动方案,各成员单位在去年各项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开展实施苏州市2010年全民科学素质百项行动计划。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科技厅、科协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规范青少年科技教育课程,加大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工作力度。(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文明办、团市委)
2.继续实施青少年科技三大竞赛活动申报制度,鼓励各市、区科协和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积极申报承办。(市科协)
3.组织举办2010年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市教育局、市科协)
4.组织举办2010年苏州市青少年航海模型比赛。(市教育局、市科协)
5.组织举办2010年苏州市青少年建筑(车)模型比赛。(市教育局、市科协)
6.组织全市青少年参加国家、省级金钥匙竞赛、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少年电子技师竞赛等活动。(市教育局、市 科协)
7.开展“走进世博”主题科普展进校园活动50场次。(市科协、市教育局)
8.依托和拓展12355青少年服务台、12355青少年事务接待中心的建设,继续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内外科普教育活动。(团市委、市文明办)
9.探索在各级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内建立学生科协(科普)组织。(市科协、市教育局)
10.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育实践、“七彩的夏日”科技夏令营、校园科技节等活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科协)
11.加大对中小学校周边网吧等综合环境整治工作,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市文广新局、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市容市政管理局)
12.借助第五届院士(专家)苏州论坛,继续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市科协、市教育局)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3.全力实施新一轮“兴农富民工程”,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对21个市级重点项目给与引导扶持,以点带面,争取在三年时间内带动实施152个项目的农民实现人均年纯收入增长20%以上。(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办、市农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科协)
14.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 2 培训,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民发展致富能力。(市委组织部、市农委、市科协)
15.继续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创业培训5000人。(市农委、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16.继续开展“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旨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农村科普等活动,探索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新渠道、新方式和长效机制。(市农委、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17.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做好项目跟踪和表彰对象回访工作(市科协、市财政局)
18.广泛开展农村科普实践活动,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资源,提升农村青年、妇女的就业创业技能。(市农委、团市委、市妇联)
19.发挥各级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委、市科技局、市科协)
20.继续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科协)
21.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全年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培训250000人。(市人保局、市教育局)
22.继续开展“致力扶农、教农民上网、为农民造福”致福工程的实施,参训人员达3000人。(市农委)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2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年培养高技能人才9000人。(市人保局)
24.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创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全年再就业培训60000人,创业培训5600人。(市人保局)
25.围绕“勤业、敬业、精业”,在各级工会组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师徒帮教和技术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小设计等“五小”活动。(市总工会)
26.以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树新时代职工形象”活动为载体,在企事业职工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技术培训,总结、推广、应用职工的技术创新成果。(市总工会)
27.开展“促进就业、扶持创业”系列活动,帮助就业困难职工(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困难家庭”成员、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市总工会)
28.在企业中开展以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市经信委、市人保局、市环保局、市总工会、团市委)
29.举办“世界水日”、“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世界地球日”等百姓科普广场活动10场。(市科协、市水利局、市卫生局、市住建局)
30.开展苏州市流动科普放映车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地、进企业、进军营“五进”活动100次。(市科协)
31.组织“走进世博”、“低碳生活”等市民科普游50批次。(市科协)
32.围绕社会热点和市民关心的身边科学,组织开展市民科 4 技讲座50场次。(市科协)
33.发挥市老科协科普讲师团作用,开展“百场万人”菜单式社区科普讲座。(市科协)
34.组织开展“苏州大讲坛”、“名家大讲堂”、“市民教室”等系列公益讲座。(市文广新局、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市科协)
35.开展建筑节能、给排水、抗震等科普知识宣传,对注册工程师进行培训。(市住建局)
36.以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以及世界卫生日、高血压日、爱牙日等宣传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义诊、医学咨询、科普宣传等活动。(市卫生局、市科协)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37.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市委组织部)
38.以市委党校为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处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技培训内容。(市委组织部)
39.丰富充实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的课程,更好地发挥其在干部自主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市委组织部)
40.以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为平台,加强健康、环保、安全等方面的科普宣传,提升老干部科学素质。(市委老干部局)
41.继续办好“菜单式”选学讲座,组织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的高层次科技报告会。(市委组织部、市人保局)
42.配合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举办第五届院士(专家)苏州论坛、第一届生物医药国际精英高峰会。(市委组织部、市 5 人保局、市科技局、市科协)
43.实施对科级公务员的培训,将科学管理、科普知识列入培训主要内容,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市人保局)
44.举办专业技术岗位公务员的专题研讨班,进行管理业务学习和研讨,提高专业技术管理水平和能力。(市人保局)
五、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建设行动
45.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将其培训工作纳入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整体规划,开展科技辅导员培训工作。(市教育局、市科协)
46.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建立校外科普资源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的机制,继续开展省级和市级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市教育局、市科协)
47.通过组织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提升科学教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市教育局)
48.加大苏州市科学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培养力度,让更多优秀的科学老师脱颖而出。(市教育局)
49.组织“巾帼牵手就业援助行动”,开展“巾帼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创建活动,为广大妇女尤其是女大学生和困难妇女群体提供就业创业培训实践的平台。(市妇联)
50.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 为主题,组织举办苏州市第二十二届科普宣传周活动。(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科协、各成员单位)
51.组织开展2010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市科协、各成员单位)
52.通过展览、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节能减排科普行动。(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科协)
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建设行动
53.开展科普剧开发创作、优秀作品评选及汇演工作。(市科协、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
54.加大科普创作的资助力度,以科普资助项目申报的形式,重点扶持或资助原创和选题优秀的科普作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作品创作;鼓励一线科技人员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为主题创作科普作品。(市科协、市科技局)
55.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传染疾病、公共安全等重大事件,探索建立面向公众的科普应急服务平台,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掌握有关科技知识和信息。(各成员单位)56.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工作培训、交流和进修活动,提升专兼职科普工作者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市科协、市科技局)
57.组织我市科技人员创作、编写科普作品,推荐优秀科普开发研究成果参加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市科技局、市科协)
58.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市科技局、市科协)
59.推动科普与旅游的结合,整合、挖掘各级各类科普场馆资源,新建2—3条科普游线路。(市科协、市科技局)
60.开展好新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市科协)
61.开展好市级科普文明示范街道、社区创建工作。(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科协)
62.升级改版“苏州科普之窗网”和“苏州市科协工作网”,新增英文栏目和视频新闻栏目。(市科协)
63.推广使用苏州市科普志愿者网上管理系统,搭建全市科普志愿者交流、管理和服务平台。(市科协)
七、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工程建设行动
64.承办好2010年国际科教影视展评暨制作人年会。(市科协)
65.指导督促主要新闻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办好科技(科普)专题、专栏、专版。(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广电总台、苏州日报报业集团)
66.继续办好《科普之声》电台栏目、《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和《苏州日报》科普栏目。(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广电总台、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市科协)
67.加强各成员单位公务网站科普专栏建设,进一步充实科普内容,增强网络的互动性。(各成员单位)
68.利用好户外电子大屏等资源,做好各类科普纪念日公益宣传。(市科协、市市容市政管理局)
69.做好2010年“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主题活动新闻宣传工作。(市委宣传部、市广电总台、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市科协)
70.开展2010年苏州市“走进世博”科普知识大赛。(市科协、各成员单位)
71.开展“2010年度苏州十佳魅力科技人物”的评选和宣传表彰工作。(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人保局、8 市科协、市广电总台、苏州日报报业集团)
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行动
72.加强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科技场馆建设,丰富内容,增强科普功能。(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73.推进街道、社区机器人工作室等青少年校外科普活动场所建设。(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市科协)
74.建设命名一批科普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科协)
75.继续推进基层科普活动场所建设,力争年内引导再建一批“小型、专题、实用”的基层科普场所。(市科协、市民政局、市财政局)
76.做好市级科普画廊的日常管理、维护和升级改造工作,探索建立新一代电子科普画廊。(市科协、市财政局、市市容市政管理局)
77.加强社区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的管理,定期更换科普画廊内容,充分利用街道、社区乡镇文化站等场所,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市民政局、市科协)
78.加大科普宣传车使用推广力度,针对农村、城市、学校的不同需求,研制开发科普流动放映车的换代产品,供有条件的市(县)、区选择配备。(市科协)79.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团体 9 的实验室、陈列室和其它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科协)
80.加快我市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凡受到全国和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单位和带头人所在单位全部建成科普惠农服务站。(市科协、市农委)
九、政策法规、队伍建设与监测评估工作
81.贯彻落实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有关文件中关于科普工作的若干政策。继续贯彻《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各成员单位)
82.根据《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实施细则的精神,进一步研究落实增加科普投入、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等的工作措施。(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83.研究、制订和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考核内容及考核办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核工作。(市科协、市发改委)
84.依托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单位,支持和鼓励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等活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85.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开展科普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市科协、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
86.依托在苏高等院校培养创作、编辑、组织、策划以及理论研究等各类科普人才。(市教育局、市科协)
87.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培训活动,提升在职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各成员单位)
88.鼓励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市农委、市科协)
89.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培养一批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市科协、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90.充分发挥在职科技、教育工作者、高等院校学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及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的专业、技术特长,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普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91.加强科普创作人员队伍建设,鼓励广大科普创作者向社会推出更多通俗易懂、思想艺术性较强的科普作品。(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科技局、市科协)
92.组织开展面向影视、广播、报纸、出版、网站等各类媒体人员的科普业务培训活动,逐步培养一批热爱科普、了解公众科技需求的作家、记者、编辑队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市广电总台、市科协)
93.积极开展网络动漫创作人员的科普知识培训,逐步培养和引进一批热爱科普、面向科普市场的软件开发、编辑队伍。(市文广新局、市科技局、市科协)
94.严格执行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提高 11 记者、编辑等大众传媒工作者的科学素质。(市委宣传部)
95.加强对各级各类科普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市科协、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人保局)
96.加强对我市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情况督促检查和总结评估,做好省政府督查的迎检工作。(各成员单位)
97.加强对公民科学素质状况调查,配合做好江苏省第四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市科协、市统计局)
98.开展科普统计工作,准确地掌握我市科普资源概况和配置状况。(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统计局)
99.加强我市公民科学素质监测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公民科学素质评估模块,筹建苏州市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工作组。(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100.编辑《双月工作计划》和《工作简报》,加强信息交流和督促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定稿)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行动计划)简介
[2005-01-07 ]
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一般指公民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了解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尊重客观规律,具备基本的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力。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民个人全面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
>“ 2049行动计划”提出的背景
1999年,一批科技专家在中国科协常委会上提出,为了顺利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应制订一个超长期的国家计划,采取各种措施,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同年,根据专家的建议,中国科协 向中国政府提出制订和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下简称2049行动计划)的建议。
200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复函,对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中国科协会同有关部门,在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民科技素质标准以及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方案。2003年,中国科协会同中组部、中宣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科学院、社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 和 全国妇联 等正式启动2049行动计划制订工作。
>“ 2049行动计划”的含义 “ 2049行动计划”是根据中国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对国民科学素质的要求,着眼于未来40?50年,立足中国国情,发挥从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的全社会作用,具有明确的目标,分阶段、有步骤、滚动式推进,到2049年 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00周年时实现中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目标的国家长远计划
>对“ 2049行动计划”的基本认识
☆ 制定和实施“ 2049行动计划”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方面目标之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49行动计划”正是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规划,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将会成为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公民全面发展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 2049行动计划”是一个目标长远,分阶段、滚动式推进的国家计划。
公民科学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周期很长的工作。“ 2049行动计划”着眼于在未来40?50年持续实施,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这种时间跨度的行动计划在我国尚无先例,是一个长期的计划,需要明确方向和目标,分阶段、有步骤、滚动式推进。“2049行动计划”面向全体公民,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其实施不是一个或几个系统、部门所能主导,需要上升到国家行为。
☆“ 2049行动计划”必须面向全体公民,并且需要充分调动公民的学习积极性。
“ 2049行动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到2049年使我国国民人人具备科学素质。因此,行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必须着眼于全体公民,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年龄段和全国所有地区的所有公民。行动计划的内容和实施的方式必须适用于所有公民,要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的 接受科技教育、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和渠道。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最终必须通过公民积极主动地学习实践来实现。公民不仅仅是行动计划的受益者,更应当是参与者。因此,制订和实施“ 2049行动计划”,一方面要为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环境和足够资源;另一方面要 充分调动公民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支持公民自主学习,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 实施“ 2049行动计划”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 2049行动计划”关键在于“实施”。实施需要正规的学校教育、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社会化的科技普及与传播和鼓励公民自我学习同步并举,因此,实施的主体绝不仅仅是一两个相关的部门,而是全社会。党政机关、武装力量、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以及各行各业都有责任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这一内容渗透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以推进。☆ 公民的科学素质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衡量。
公民的科学素质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进行科学的量化和衡量。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制订标准既可以衡量人的科学素质高低,也是对计划实施进行监测和评估的依据。
☆ “ 2049行动计划”的制订需要学习国际上的成功经验。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目前很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关注的问题,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和一些国家分别制订了相应的计划,有的已经付诸实践。与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相比,国际社会在对科学素质的认识方面共性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也较多,如科学素质标准、推动措施等。因此,在制订和实施“ 2049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取国际上的一些成功经验,邀请国外相关机构、专家学者参与,使“2049行动计划”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
☆ 实施“ 2049行动计划”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 2049行动计划”从制订、实施到最终目标的实现,需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异状况、公众对科学素质的需求等外在因素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计划的实施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需要对计划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于准确掌握情况,及时修正,保证“2049行动计划”顺利和可持续地实施,不断向最终目标迈进。
>“ 2049行动计划”的总体框架 ☆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 行动计划的总纲,是整个行动计划的基础性和指导性文件。主要提出实施“ 2049行动计划”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目标和任务、工作重点、总体进程和方法、主要保障条件等
☆ 《公民科学素质标准》 :中国成年公民应达到的科学素质标准,是行动计划的基础性文件。主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指标
☆ 具体实施计划 : 在《纲要》的指导下,依据《标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领域、不同阶段(拟根据国家到 2010年完成“十一五”计划、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49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要求,分为相应的三个阶段)制定的具体行动计划
☆ 监测与促进体系 : 在计划实施的同时,建立监测 与促进 体系,对计划实施的情况、成果进行全程监测和定期评估、分析,并根据监测和评估的结果对计划实施进行及时修正,以促进和保证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 2049行动计划”的制订工作
工作任务
☆ 研究制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拟报请中央审定和发布实施。
☆ 研究制订《公民科学素质标准》。《标准》的制订在《纲要》的指导下进行。《标准》拟由“2049行动计划”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颁布。
☆ 研究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建立监测与促进体系。在《纲要》和《标准》确定并发布实施后,由各有关方面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在《纲要》和《标准》的指导下,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包括实施的目标、阶段、内容、方法和保障措施等,以实现《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同时建立监测与促进体系,以对行动计划实施的情况、成果进行全程监测和定时的评估、分析,并根据监测的结果对行动计划实施进行及时修正。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完成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关于“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等多面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差异性,重视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受应试教育长期影响,在实行课改进程中,要逐步消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摩擦,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中国的教育更人性化,培育素质人才,更好的服务社会。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各地用的课本是不完全一样的;老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中考”改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了;高中录取不是只看分数了。一、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所谓知识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主要是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活动方式,一般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知识与技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技能,没有技能,知识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既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两者不能偏颇。知识与技能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到的结果,即学生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要取得何种结果,这是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又叫结果性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创新。所谓过程,就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指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这里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方法相对应的就是结论,所谓结论就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结合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过程与方法目标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亲历体验。体验是知识的升华,体验的信息可以成为日后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所以学生在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并最终内化为个性化特征。传统教学也重视过程与方法,但是传统教学仅仅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服务于结论的手段,学习的目的还是掌握结论。虽然理解并掌握正确的结论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如果学生没有经过一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结论很难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基于此,新课程改革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经历过程和探索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是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都比那些具体的结论更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其中,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它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态度是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之一,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价值观就是对某一知识、事物的价值判断,就是对某一知识、事物有用无用,有多大用处等认识的价值取向。其中情感决定并形成态度,而态度体现情感,往往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消极的情感形成错误的态度。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战胜消极的情感,用科学的态度去克服消极的态度,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情感和态度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没有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就不会有科学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情感和态度的升华,并决定了人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都有一种共同的功能,就是对师生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优劣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有巨大的调控作用。因此,把三者放在一起,称之为体验性目标。二、三维目标的联系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过程,形成学习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能力,酝养情感、形成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从学习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开始,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各方面能力,领悟其中的过程与方法,培育和发展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机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它贯穿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既可以着眼于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又可以学会掌握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过程中,既能牢固掌握知识与技能,又可孕育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离开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就成为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死知识,学生就变成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当然也谈不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即依赖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又为他们提供支持。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反作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XX县环境保护局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11-2015)工作规划
为全面推进我县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四川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12)》《、XX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11-2015)工作规划》,结合我局实际,制度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技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坚持环境科学宣传教育和依法行政培训相结合,坚持学习法律知识、解决环境法律问题与维护环境权益相结合,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全面增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督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和公众的环境守法意识与环境法律素养,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法治条件。
(二)主要目标
通过环境科学宣传教育,到2015年,进一步提高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治理念、宪法意识、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环境事务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公民的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法律素质,逐渐增强其环境守法与环境维权意识,推进公众依法参与环境管理公共事务。
二、科学素质行动对象
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局领导干部和环境行政执法人员;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特别是从事对环境有重大影响活动的企事业单位;
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和农民。
三、主要行动
(一)学习宣传《宪法》,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公务员法》及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
(二)学习宣传《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系列文件等;
(三)学习宣传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主要学习宣传《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律,学习宣传《森林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资源开发利用法律;学习宣传《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规章等;
(四)学习宣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以及其他有关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学习宣传刑法、民法、经济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特别规定;学习宣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等;
(五)学习宣传有关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六)学习宣传环境标准、环境规划等其他方面的环境政策和法规性文件。
四、工作方法
(一)围绕全县环境保护中心工作,突出重点。坚持以环境科学宣传教育为契机,促进环境监督管理服务。
(二)普法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对不同的普法对象应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防止形式主义。
(三)环境科学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根据工作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科学宣传教育和培训要求,切实做到宣传到位、培训到位。
(四)坚持学用结合,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适应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务实创新,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使广大公民受到形象生动、潜移默化的环境科学教育。
(五)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组织开展环保法律知识进学校、企业、社区与乡村等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六)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注意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各类环境案件的典型教育和法制宣传作用,给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了解、学习、参与环境事务的平台和机制。
五、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各项日常工作。各部门要加强日常联系和协调,形成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合力,为全民科学素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经费安排
环境科学宣传教育所需经费,要按照有关要求列入部门预算,专款专用,保障科普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队伍建设
加强环境科普人才的业务培训,完善制度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环境科学宣传教育队伍。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学校、社区等公共平台开展环境科学宣传教育活动。
(四)监督检查
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要创新监督与激励机制,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改进。局绩效考核办公室要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对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全局表彰。
2011年6月10日
第四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工作简报
第四期
椒江区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 2010年8月30日
椒江区召开《纲要》实施情况汇报会
8月12日,椒江区召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汇报会。副区长施招英、区政协副主席陈晓月、区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委主任叶普正出席会议。全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31个成员单位的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区府办副主任邱家正主持。
会上,区组织部、人劳社保局、教育局、农办等四大人群责任单位分别汇报了上半年《纲要》实施情况和下半年工作计划。区科协主席董林春对全区上半年《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椒江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始终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着重抓住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等“四大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素质教育活动,并由此带动推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会议要求,下半年各成员单位要围绕《纲要》,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为主线,积极抓好创建工作方案各项指标的落实,重点做好:一是 健全工作机制,努力形成《纲要》实施工作合力;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大力实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三是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素质基础工程建设;四是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创建各项工作。
施招英副区长就进一步推进《纲要》落实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统一思想,进一步认识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意义。各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科学发展。二是强化措施,有序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各项工作。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任务,要敢于开拓创新,优化工作机制,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三是突出重点,确保全区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实效。各相关部门要广泛动员,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围绕四大人群开展各类主题突出的活动,以重点人群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送:台州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
发:椒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联系电话:88884983 E-mail:jjkx2008@163.com 2
第五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工作简报
第2期
(总第2期)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2008年5月21日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机制确立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6〕7号)和《国务院关于议事协调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3号)精神,继续做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根据请示国务院领导同意的意见,2008年4月24日《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通过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工作机制。
一、国务院分管领导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汇报,研究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实施工作中有关重大问题,会后印发会议纪要。
二、实行工作例会制度。由中国科协会同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牵头,召集有关部门每年召开一次《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为向国务院领导汇报作准备。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上一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部
署下一的工作任务;研究实施工作中的政策措施及部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中的有关问题;会后印发会议纪要。
三、成立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由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担任,副主任由承担《全民科学素质纲要》9项工作任务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组部、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的有关司局负责人担任,成员为承担《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有关部门的司局负责同志。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筹备《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落实工作会议议定事项,推动各部门落实相关任务;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加强与地方的联系。
办公室下设联络组,办公室各成员单位确定相关处室负责同志担任联络员。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结合各地实际,继续负责领导当地的《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把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任务列入工作计划,纳入党政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立 为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根据4月24日《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的精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日前成立(以下简称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负责筹备《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例会;落实工作会议议定事项,推动各部门落实相关任务;提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
政策和措施的建议;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主任由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担任。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程东红王可李普董俊山高洪王之盈谢军杨雄年刘艳荣张京泽居昊赵英民孟群李宗达何学秋胡章翠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 科技部政体司副司长 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正局级)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副巡视员、综合处处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巡视员 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 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 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副司长 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巡视员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 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 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巡视员、副司长 安全监管总局规划科技司副司长 林业局科技司副司长
田洺 中科院规划战略局副局长 社科院科研局副局级学术秘书、经济学部工
黄群慧 作室主任
高中琪 工程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李慧 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
孟宪平
孙磊
袁民
崔郁
王延祜
高勘
殷皓 自然科学基金会计划局副局长 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副巡视员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部长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正局级)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