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时间:2019-05-13 19:3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1.1978-1983年

中央领导没有考虑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严重扭曲的实际情况,想继续按照过去的高指标、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方式,而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上。1978年-1985年间,要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在全国形成14个大型重工业基地,做到在8年期间,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从国外引进耗资160亿元的9套大型化工项目,以及100套综合采煤设备、宝山钢铁厂等22个项目,共耗资600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对国民经济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量,财政力度加大造成了财政赤字。

国有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使得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投资主体,各级政府和企业由了独立的利益和投资自主权,但国有企业机制尚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投资决策的利益与责任具有非对称性,盈亏与风险具有非对称性,投资最终决策者是国家,企业可以从国家决策投资中获取利益,但不用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和责任。因此,企业热衷于向国家争项目正投资,而不顾资金成本,盲目向银行贷款,加大投资力度,造成社会投资过热,造成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2.1984-1990年(两次经济过热)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扭转了1981-1983年期间计划经济思想的回潮。当时全国上下群情振奋,认为从此可以放手改革。此外,从1985年起执行的扩大专业银行贷款自主权办法在设计时发生了一项技术性错误,导致各基层银行不但对企业的贷款需求有求必应,甚至还送款上门,鼓励企业多借贷款,竞相扩大信贷规模,逐级部署,制造“基数”。货币供应迅速增加,1984年,现金发行比上年增长49.5%,银行信贷总额比上年增长了28.8%,其中仅12月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4.4%,物价开始飞速上涨。

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但落实不到位。1986年开始经济再次过热,1988年全面爆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1988和1989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了18.5%和17.8%,涨幅比1986年分别提高了11.2和10.5个百分点。1988年现金流通量达到2143亿元,比上年猛增46.8%,当年投放680亿元。城市普遍出现商品抢购风潮,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攀升26%,计划分配的调拨物资和外汇额度被倒买倒卖及腐败的蔓延,更 加剧了群众的不满,使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酿成政治的不稳定。面对巨大冲击,中央整顿经济秩序,实施财政信贷“双紧”方针,紧缩政策力度过大,导致国民经济“硬着陆”。

以上两次经济波动的原因主要是投资过热、信贷扩张、货币增发导致的经济不合理增长,此时金融市场主要是基础货币投放和传统的信贷市场,主要是国家根据经济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节,金融市场初步发展,应对经济波动的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市场的调节,金融市场具有行政色彩。

3.1991-1999年

1992年,“南方谈话”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上升的势头,在全国掀起了新的发展热潮。信贷规模迅速扩大,固定投资规模急剧膨胀、收入分配开始失控,财政赤字有增无减,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此时经济出现“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4.7%,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4.1%。国家通过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消费与投资过快增长,使得经济1996年实现“软着陆”。

此阶段的金融市场处于动荡时期。股市建立之初,忽上忽下成为常态。1990年深圳股市开始升温,1990-1992年间股市经历了暴涨暴跌,尤其是8.10事件,造成整个股票市场受挫,尤其是深圳股市遭到重创。期货市场是当时发展最为迅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1990年中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开业,期货交易开始。试点初期,受行业利益驱使,加上市场监管不力,交易所数量和交易品种迅猛增加,全国最多的时候出现了50多家交易所,市场交易品种达到30多个,开业的交易所有2300多个会员,期货经纪公司300多家(包括50多家合资公司),有7大类50多个上市交易品种。我国期货市场盲目发展,风险也在酝酿和积累。期货市场中的会员及经纪公司主体行为很不规范,大户垄断、操纵市场、联手交易、超仓、借仓、分仓等违规行为严重,还有透支交易,部分期货经纪公司重自营轻代理的,这些行为投机性强,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严重扭曲了期市价格,不能发挥期货对现货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阻碍了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1995年2月发生国债期货“327”**,同年5月发生国债期货“319”**,国债期货交易暂停。

这一阶段的金融市场初期经历了初步发展、乱象丛生。实体经济的投资膨胀最终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投资狂热,由于起步阶段的监管不到位,进入金融市场的民间资本受挫,损失惨重。金融市场的监管逐渐规范,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清理整顿之后,金融市场得以稳定,经历了巨大震荡的金融市场逐渐平稳。

4.2003-2008年

2003 年10 月起,中国长期低迷的物价开始上涨,突出表现在粮油价格上。同时,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幅快速上升,截止2003 年10 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7%,大量的贸易顺差致使人民币占款量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加重。在国外,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性通货膨胀早已悄然而坚定的抬头。在中国国内,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中国沪深两地股市从2006 年下半年开始节节高升,2007 年沪股上涨97%,深股上涨166%。除了股价持续走高之外,中国各大中城市的房价也全面上涨,北京、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房价一涨再涨,国际食品价格不断攀升,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居民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

此阶段的经济波动同之前有所不同,是由于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贸顺差过大导致的被动发钞,2009年以来中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抛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导致的央行货币超发。

在中国实体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金融市场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001年加入WTO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推进,证券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形成,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金融机构及规模都出现了快速增长,金融交易蓬勃发展。股票市场一路高涨出现狂热,民众处于投机心态纷纷踏入股市,出现全民炒股热潮,直到受到政策影响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股票市场一路暴跌,再次让狂热的投机者付出代价。资本市场中,金融机构交易量不断增大,民间借贷和影子银行规模也急剧上升,金融产品出现了极大的丰富,市场出现了投资金融产品的热潮,但是整个资本市场一味追逐高收益,资金过多的流向已经出现泡沫的房地产市场,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爆发后,整个资本市场都遭到重创。

5.2008年以后

中国经济出现了短期的上行,受到世界经济及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创新依旧蓬勃发展,金融领域正在发生各种变化,上海自贸区试点2013年9月挂牌,利率逐步市场化推动着金融的自由化进程;小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推动着金融民主化的进程。除了银行业之外,各类融资方式在不断兴起,如信托、基金、私募,近两年来,我国的直接融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金融市场活力空前。

2015年下半年开始,PMI指数一直处于50以下,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时期,金融市场却仍然不断创新,出现了经济冷金融热的现象。企业纷纷投资于金融市场,涉足互联网金融,因此要关注金融市场的风险,谨防非理性繁荣。

首先,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金融市场,初期发展监管不足,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可以看出,监管不到位之前会出现狂热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混乱,政策监管的到位,互联网金融同样会经历监管整顿,因此,狂热的经营互联网金融并非理性行为,待监管日趋完善后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得到规范发展。

其次,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解决近几年经济危机的遗留问题。民间借贷市场已经出现大面积违约,实体经济尤其是房地产、能源行业资金链的断裂,严重影响了金融行业。资本市场流向房地产等行业的资金同样面临违约问题,金融创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却同美国次贷危机出现的类似的情况,现阶段资本市场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自身的问题,一旦实体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势必会爆发金融市场的动荡。

再次,金融创新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各种新金融工具和衍生品会加大操作风险,金融市场投机操纵的行为会增多,进而金融创新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通过创新组合升级后的各种金融产品使各种投资者,金融机构甚至是国际金融市场间加强了联系,使得金融危机波及范围更广。金融本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应该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匹配。如果放任其过度扩张,金融链条过长,杠杆滥用,衍生品泛滥导致金融超前于经济,投机过热会造成各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作为金融市场安全的一个重要工具,金融创新本该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存在大量的投机行为,也会给金融市场带来风险。避险者通过投机的方式来转移风险,客户也会将衍生品市场作为避险和投机的场所。创新的衍生产品具有杠杆作用和高流动性,提高了该市场的破坏性和波动性。一旦大多数进入者投机失败,不仅不能发挥其避险功能,还会产生比常规金融业务更大的破坏性和冲击力。因此从政府层面应加强监管,从金融行业企业角度来说,应该在严格的风险防控理念之下,开展金融业务,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率和市场占有率,理应采取审慎的经营理念,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为目标,从事经济金融服务。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收负担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税收负担分析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指由于政府征税而给纳税人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损失或者转移。而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税负总水平,通常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NI)的比例来表示。宏观税负通过一国当年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GDP来衡量。

以下是我国1978-2008年的宏观税负统计表:

表1 中国历年宏观税收统计数据表(单位:亿元)

年份 税收收入 财政收入 GDP

1978 519.28 1132.26 3645.2

1979 537.82 1146.38 4062.6

1980 571.70 1159.93 4545.6

1981 629.89 1175.79 4889.5

1982 700.02 1212.33 5330.5

1983 775.59 1366.95 5985.6

1984 947.35 1642.86 7243.8

1985 2040.79 2004.82 9040.7

1986 2090.73 2122.01 10274.4

1987 2140.36 2199.35 12050.6

1988 2390.47 2357.24 15036.8

1989 2727.40 2664.90 17000.9

1990 2821.86 2937.10 18718.3

1991 2990.17 3149.48 21826.2

1992 3296.91 3483.37 26937.3

1993 4255.30 4348.95 35260.0

1994 5126.88 5218.10 48108.5

1995 6038.04 6242.20 59810.5

1996 6909.82 7407.99 70142.5

1997 8234.04 8651.14 78060.8

1998 9262.80 9875.95 83024.3

1999 10682.58 11444.08 88479.2

2000 12581.51 13395.23 98000.5

2001 15301.38 16386.04 108068.2

2002 17636.45 18903.64 119095.7

2003 20017.31 21715.25 135174.0

2004 24165.68 26396.47 159586.7

2005 28778.54 31649.29 184088.6

2006 34804.35 38760.20 213131.7

2007 45621.97 51321.78 259258.9

2008 54223.79 61330.35 302853.4

以上资料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

注:小口径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GDP*100%

中口径的宏观税负=财政收入/GDP*100% 小口径税负 0.14245515 0.13238388 0.12576931 0.12882606 0.13132472 0.12957703 0.13078168 0.22573271 0.20348967 0.17761417 0.15897441 0.16042662 0.15075389 0.13699911 0.12239211 0.12068341 0.10656921 0.10095279 0.09851119 0.10548235 0.11156736 0.12073556 0.12838216 0.14159001 0.14808638 0.14808553 0.15142661 0.1563298 0.16329973 0.17597069 0.179043050.31061521 0.28218035 0.25517509 0.24047436 0.22743479 0.22837494 0.22679684 0.22175406 0.20653413 0.18250936 0.1567645 0.15675035 0.15691043 0.14429814 0.12931411 0.12333939 0.10846534 0.10436624 0.10561344 0.11082561 0.11895255 0.1293421 0.13668539 0.15162681 0.15872648 0.16064668 0.16540515 0.17192419 0.18186032 0.1979557 0.2025084 中口径税负

将上表数据绘制成图表,得到下图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宏观税负长期过低,从1978年起到90年代中期,虽然有过反弹,但是总体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起,说服不断上升。可以这样说,我国宏观税负在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过低时期后,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税务部门的努力下,宏观税负有了迅速地恢复。

人们普遍的观点认为,过高的宏观税负不利于经济增长,而较低的税负可以促进私人部门的投资与储蓄,提高资源利用的总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过低的税收负担难以保证政府履行其智能的所需资金,所以税负选择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对于目前的状况,我国既应控制税收负担继续向过高的方向发展,也不能放任税负到很低的水平。合理的税负水平应该在0.2左右。保持合理的税负水平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内容摘要】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就会发现,阶层结构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最核心内容。在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些转变最直接地体现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变迁上。关键词:改革开放 社会阶层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

(一)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缩小

l、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缩小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发达国家,农业劳动者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阶层,一般都仅占其总人口的15%以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他们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67.4%下降到2008年的34%。外出务工经商、兴办乡镇企业、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城市化,是当前中国农业劳动者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仅仅外出务工经商就吸纳了8000多万农业劳动者,还有上亿农业劳动者被吸纳到乡镇企业,成为乡镇企业工人、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农业劳动者的数量还将继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速度。

2、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阶层在分化

伴随着农业劳动者的逐年减少,整个社会结构的中下层(或底层)部分也在逐步缩小。当然,社会结构的中下层部分不仅包括农业劳动者,通常还包括传统型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与产业工人。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商业服务业劳动者的数量有所上升,近年来,一些以商业服务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迅速,小城镇的扩张运动还在持续,这些将导致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规模的继续增长,并开始出现分化,尤其是随着新兴服务行业的出现,随着服务行业的产业层次逐渐提高和日益规范化、现代化,这个阶层中的相当一部分成员将向上流动,进入社会中间层,从而对缩小社会结构中的中下层起着重要作用。

(二)社会中间层已经出现,并且正在不断壮大

按照国际学术界的分类,社会中间层主要由两大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所谓老社会中间层,包括中小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富裕的自耕农;另一部分是所谓新社会中间层,主要包括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人员、办事员、商业服务人员和技术工人等,他们不但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而且在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声望上也处于中等和中等以上水平。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改造以及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出现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经理。私营企业主和经理人数的多少跟经济发展水平是很有关系的。

三)掌握或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

在中国社会结构较上层的部分或者说居于优势位置的社会阶层中,掌握或直接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在这类阶层中,除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外,还有私营企业主与经理人员。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私营企业主阶层从无到有,经理人员从干部队伍和企业主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这两个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比例都在逐年稳步上升,而且还将继续上升,尤其是经理人员阶层的比例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形式的发展,企业主的数量将稳定在一定水平或者相对减少,而企业经理人员的数量将会明显增加。不过,中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规模增长还未达到顶峰,在未来几十年中,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比例还会有所上升。

但是中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仅仅是一个雏形,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内部还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明显具有过渡性、自发性和半封闭性等特点。相应地,这个结构雏形还有许多方面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不相适应。

(一)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之处,影响阶层位序等级的合法性

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多元化,其中既有合理合法的机制,如市场机制和国家再分配机制等,也有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机制。无论是怎样的配置机制,都将影响人们所享有的资源的份额,从而影响人们的阶层地位。然而,形形色色的不合理不合法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存在,却严重地影响着人们对现有阶层位序关系的认可和认同。

(二)城市化过程滞后,不利于农业劳动者阶层缩小和社会中间层扩张

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相比较,城市化滞后是中国现代化的社会阶层成长缓慢的一个客观原因。所谓城市化滞后,是指社会总人口的城乡分布结构(以及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不相称。因为,在现代意义上,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过程。在中国,工业化已经取得相当进展,产业结构水平比较高,而就业结构水平却比较低。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社会中间层在不断扩大。三位一体的体系正在形成。

(三)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存在区域不均衡性

与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的发育也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越是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社会阶层结构越是简单,越是具有传统社会的特点:即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中间阶层规模过小;越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阶层结构越是复杂,越是具有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即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越来越小,中间阶层规模越来越大。一方面,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允许存在大片地区处于经济落后状况,所以急需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这样一种举措。另一方面,由于落后,这些地区不仅留不住本地专业技术人才,也难以培育出一个足以改变当地经济不发达状况的个体工商户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在这种情况下,要开发这些地区,无疑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从外部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私营企业家等去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但这又使中西部的大开发更多地停留在国家行为层面,缺少当地社会各阶层的有力参与,而当地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却是开发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基础。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问题的分析[范文模版]

我国反腐败斗争的现状

腐败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首要问题。中新社南宁2000年12月30日报道:广西城镇居民二○○一年最希望实现的事是加大反腐败力度,此外还有增加家庭收入、加快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好转和搞好社会治安等。另据《工人日报》报道,一项由国内权威网站发起的“本次两会,你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网上调查活动,在业已统计的14520票有效投票中,“反腐败”以12515和86.2%的得票率位居第一,而且在投票进程中,这一热点始终保持领先势头稳居榜首。

(二)反腐败斗争的发展现状

反腐败工作应该说是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就受到党的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毛泽东同志在党进入北京执政前,就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经得起“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经得起执政的考验。解放初期,毛泽东同志就亲自下令严厉处置了贪污腐化分子刘青山、张子善。

随着共产党执政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变革,社会的变化,之前所担心的“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在一部分党的干部身上日益膨胀,并凸显出来。党内腐败现象日益突出。

据监察部长何勇披露:1992年10月至2002年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634925件,结案155040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55481人。平均每年立案16.35万件,给予党政纪处分的为每年15.55万人。从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一年间,共立案17.26万件,结案17.2571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7.46万人。立案件数和处分人数分别比前十年的平均数有明显增加。其中,县(处)级干部6043人,厅(局)级干部411人,省(部)级干部21人。表明,虽然我们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很大的成果,但是,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

通过分析查处的腐败案件,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1、窝案串案多。

2、前腐后继多。

3、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巨大。

4、随着时间的推移,腐败现象也在不断地呈现新情况、新趋势。以1992年为分界,后期比前期的被判刑者增加4倍;腐败高发期达7年以上;“部委”腐败形式不同;一把手腐败窝案串案多;一边腐败一边升官;因案件牵连被揭露;受贿额大,行贿人少;配偶与子女掺和多;从生活作风上走向深渊。

腐败的危害

1、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使党的先进性蒙受玷污。直接危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到党的生死存亡,危及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2、延续了权钱交易的封建恶俗,恶化了社会文化环境,严重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正常进程,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破坏了政府的秩序和行使权力的公正原则,激化社会矛盾,毒化社会风气,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影响社会稳定。它还严重干扰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公共决策失误,投资扭曲,生产成本非正常上升,经济秩序紊乱,巨额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下降,人民负担加重,从而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腐败产生和蔓延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1、考察腐败官员的人生轨迹,许多官员都是穷苦出身,靠自己的拼搏奋斗,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但是,就在他们官运亨通、事业辉煌、位高权重的时候,他们飘飘然了,他们以为功成名就了,老子天下第一了,沉迷于鲜花掌声、阿谀逢迎之声色犬马之中,不再注意学习和改造,听不进不同意见,我行我素,最终走上腐败的道路。

2、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在社会进入转型期时,一部分党员干部忘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迷乱心性,对资本主义世界心醉神迷,将巨额赃款转移到国外,把老婆(丈夫)子女送到外国,怀揣外国护照,随时准备叛逃出国。

3、封建思想遗存严重。封建文化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其中,最典型的是“家长制”和“官本位”思想。“家长制”思想表现在今天的官场里,就是老子天下第一,惟我独尊,专横跋扈,颐指气使。只要我是一把手,不管对错,我的话就是“金口玉言”。“官本位”的表现就是把“官位”当作第一追求,认为有了“官位”就有了一切,有了“官位”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才可以光宗耀祖。在这种价值观驱动下,为了谋取“官位”就可以不择手段,跑官要官,甚至买官卖官。

4、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占上风。看到体制转型期少数人的暴富,心理越发不平衡,就把手中的权力作为物质金钱交换的砝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二)外部原因

1、集团性腐败或集体腐败。客观上由于责任主体分散,形成了利益风险共同体,因而相对于个体腐败行为,它的压力和风险是有限的。在一些人看来,法不责众,大家都腐败,也就无所谓腐败了。集团内部轻则形成各行其是、心照不宣、互不拆台的松散关系,重则形成互相关照、互相利用、互相掩护、分享腐败所得的生存机制。集团性腐败主要是领导层的腐败,它的群体性特征,使它所造成的危害比个体腐败更为巨大和严重,同时它还具有示范(以身作则)效应,从而导致腐败的迅速蔓延。

2、体制内腐败。具有更大的隐蔽性、欺骗性和破坏性。利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的法制制度不健全的漏洞,钻体制的空子,化公为私,损公肥私;利用干部考察任用制度的漏洞,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拉帮结派,培植党羽。但是,由于这种行为本身有政府部门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性和公开性特征,往往不被视为腐败行为,其危险性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警醒。

3、羡腐心态。考察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对腐败的态度,大都具有两面性:既对腐败行为切齿痛恨,又对腐败获利欣羡有加。对他人的腐败行为教育加批评,对自己的腐败行为则百般辩解。公开场合讲反腐慷慨激昂,私人场合搞腐败神色坦然。导致许多清正廉洁的干部常遭孤立,“反腐斗士”难容于世。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腐败氛围”格格不入,他们触犯了某些“权势阶层”的利益,破坏了腐败文化的“游戏规则”。

4、不良文化环境的挑战。①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挑战。一是“官本位”的影响。二是“家长制”的影响。三是“人治”的影响。②中外文化碰撞中文化变异的挑战。③导致重个体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价值诉求被不断强化,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

5、转型期制度不健全的影响。目前,我们的权力运行机制、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可以说,权力运行无序,缺乏规范,制度无效,监督乏力,是国家管理制度方面的现状,也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中形成一个很大的真空地带。中纪委研究室李永忠认为,同体监督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对于许多地方高级官员的腐败现象,地方纪委和司法机关往往“不敢、不愿、不能插手”。各地党委“议行合一”的领导体制,是制约党内民主和影响党内监督的根本问题。

治理腐败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的力度。

2、健全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有效地防止权力滥用。

3、加快行政审批、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

4、建设先进文化,扭转社会风气,解构腐败文化。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清江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经济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经济模式也由单一的耕种变得多元化,不仅种植植物多种多样,还发展旅游业,开办农家乐等。在文化教育方面,清江村义务教育推行程度很高,家长也充分认识到教育是重要性,对教育的态度也有明显改变,非常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有较大进步,随之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等进入人们生活,增加了许多娱乐方式和了解国内、国际讯息和形势的渠道。同时农家乐和茶楼等的兴起,也让村民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清江村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虽然精神文话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一些传统文化被慢慢遗忘,逐渐消失。同时,青少年在面对各种新兴的娱乐方式,不能正确地选择,而老年人又很难适应新鲜事物,所以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A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公共文化娱乐活动。B建设、完善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兼顾各个年龄段的村民。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的表演等。通过这些措施增加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渠道,监督指导未成年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

(2)虽然清江村目前义务教育推行较好,但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较少,主要是因为农村义务教育硬件设施和教师水平较落后,并且学生缺少家的正确引导,学习成效不高。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A继续坚持落实九年义务教育。B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学硬件。C提高乡村师资队伍文化水平及道德修养。D加大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中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态度;E相关部门加强对职业技术学校的管理,提高师资水平,确保每个学生入校后能学有所成;F加大对年轻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他们拥有科学管理孩子的思想,减少留守儿童数量。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村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素质修养,增强竞争力,同时也保持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健康成长。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让更多的人拥有谋生是手段,提高村民整体生活水平。

(3)对于经济建设方面,应该坚持现有是多元化模式,并使之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更多的可行的发展道路,不断创新。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回顾

    党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回顾 2015-12-16来源:学习时报干部教育专刊 改革开放以来到十八大前,中央先后召开过6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每次......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状况的变化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发展

    历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1978-2010年) 1978-1983年 政策目标:修改十年规划指标,调整、改革、整顿; 政策内容:允许私人建房,城市居民可以自购自建。开始住房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姓名:涂 洁 学号:2011202110152 学院:计算机学院 班级:2011级计算机应用4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共和国60华诞已至,万方乐奏,举国欢腾。在北京加紧准备阅兵、联欢的忙碌里,在人们透着喜气的眼神里,在“歌唱祖国”的旋律里„„到处是国庆的欢乐、热烈的气......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四中全会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四中全会十一届四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79年9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通过叶剑英同志代表党中央、......

    改革开放以来最新关于反腐倡廉电视剧汇总

    改革开放以来最新关于反腐倡廉电视剧 《天下粮人》、《使命》、《省委书记》这三部绝对称得上经典 很值得一看 另外还有 《忠诚卫士》、《大雪无痕》、《蜕变》、《致命的诱......

    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眼中衣着服饰的变化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广大民众很清楚的感觉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越来越富裕了。然而我想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