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双主线、三环节”阅读教学策略(精)
小学语文“双主线、三环节” 阅读教学策略的 研 究 与 应 用(2010年秋季修订稿
滕州市教学研究室 王晓静 一.“双主线、三环节”阅读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 着眼于学会做人和学会阅读, 使学生获得基本 的语文素养。
2.突出“小语姓语”。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 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化落实 “语文实践” 这一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 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读书训练 课。
3.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 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以学定教,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需要和个 性差异,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 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 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课内外有 机结合,积极实施大阅读工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二.“双主线、三环节” 阅读教学策略的内涵及实施
(一阅读教学“双主线”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必须狠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 心” 就是语言教学, 是途径, 是手段;“两个基本点” 就是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 是目的, 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再明确一点,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 力是根本,是显性
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是渗透,是融合,是隐性目标,是 所有人文学科的共同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 “双主线” 中一条以 “读” 为主线;另一条则以“情”为主线。
⒈以读为主线
“以读为主线”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以读书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以读书训 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以培养学生学会读书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紧扣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合理利用教材,准确 把握学情需要实施教学。
按照课标中拟定的各学段教学目标,结合当前我们的教学实际,筛选教学 中急需加强的教学侧重点。
第一学段:(10条目标 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⑵识读并进。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初步读懂课 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⑶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10条目标
在小学中年级段四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 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 4个重点学习项目: ⑴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⑵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⑶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⑷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第三学段:(10条目标
如下四个项目是最能凸显高年级段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⑴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⑵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⑶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⑷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等不同体裁的文章。⒉以“情”为主线
言为心声,情动辞发,因而阅读应首先披文入情。
文本之“情”,就是文章集中表现的主旨情感,或是文章主人公的精神品 质, 或是文本事件的道义所在, 或是作者阐明的某个观点……在文本中通常以某 几个重点段、一个中心句或关键词作为载体呈现, 或是贯穿文本的一条线索, 或 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人文核心。可以把文章的重点段、中心句或关键词等这样 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文的东西作为我们教学中组织教学的教路, 学生学习文 本的学路。文本主题主线确立后, 教学中要围绕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沿着文本主题 的主线去研读、探究、体验、感悟,整合文本信息,优化教学环节,有层次地引 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对话,形成情感碰撞,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文本的 整体把握,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感悟,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落到实处。
(二阅读教学“三环节”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 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 图和方法。遵循这一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
程”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把 一课书的教学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环节操作, 以此理顺课堂教学的条理, 达成学 生“学路”与教师的“教路”的和谐并进。
环节一:初探性阅读,整体感知
“书不读熟不开讲” 强调的是学生必须要有一个自己与文本对话, 熟悉文本 内容的过程, 使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感知和把握。老师不应逾越这一学情, 急于 部分精读教学的展开,那样往往事与愿违。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 往往 在课后练习题中也放在首要位臵出现。尤其是在低、中年级的教学中更是重中之 重。在低年级教学中要把读中识字, 识读并进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在读中 正确地识字学词,结合语言环境初步会意词句的意思,在读的实践中形成自然、流畅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快速阅读(读通的能力。
2.读懂课文的具体内容,达成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读书讲究“披文入境”。这里要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 读懂
课文的具体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能够口诵心惟, 从文本中提取主要信息的理解能 力。
“口诵心惟” , 就是一边自读一边自听自思, 这是学生通过和文本语言对话, 从而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要强调指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角度 接受语言材料的刺激,目视、口诵、耳闻、心惟,外显操作与内隐认知并行。符 号的、语义的、表象的、观点的、情感的等各类信息同时摄入,触动学生思维真 正动起来。
学生边读边想, 应该指导他们想些什么呢?这就是 “从文本中提取主要信息 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过程。低、中年级阅读教学应加强这样的读懂过程的指导、训练, 重视过程与方法这一理念的落实。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要首先指导学生 “触 事物”,边读边想,圈画批注,借助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事物、事件、现象,弄清 课文写了些什么,初步把文字形式与具体事物(即文章内容结合起来,这一点 在低年级教学中应作为重点展开教学;而后引导学生“入画面”,从全文出发, 以表述课文的整体画面为中心,弄清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重点写什么, 进而使自己对课文形成更清晰的表象联系, 再用自己的语言, 概括 表述初读的印象和感受。
随着年级的不同, 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 要逐步推进学生对 “课文写了些什 么”、“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课文的条理结构”、“课文主要 在表达传递什么”等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把阅读理解,读懂自然段,划分意义 段,概括主要内容,形成初步感受,表达内心感受有机结合起来。
该环节要重视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使学生逐步能够自能化阅 读。三年级起重视预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明确预习任务,渗透预习方法。以指 导、帮扶、检查等方式促进任务落实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从而提高自 能读书的能力。
环节二:深究性阅读,会文明理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 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以此环节教学定位应把根 据 《课标》 中的学段目标确定的阅读训练的着力点放在首位考虑, 同步引导学生
明理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才能达成“三 个维度”相互渗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实质性的提高。
该环节的主要教学目标: 1.(重在中、高年级从感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什么写这个层面, 透过字面, 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环境中理解词句, 从字里行间理解课文的思想内 容, 提高对语言文字析、品、悟的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 以有感情地朗读、讨论、辩论、表演、演示等方法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悟,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感。
2.(重在高年级从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怎样写这个层面,引导学生 在语言环境中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标点运用、表达顺序、表达方式等。一方面 提升学生品析鉴赏文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学习表达, 通过读写 练笔的方式达成读为写服务的目的。
在此环节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强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的 读书实践,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坚决摒弃“以教师的分析(有时变相为问答式 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行为,应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书、思考、体会、感 悟,落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阅读教学策略。教学中围绕文本主要 内容择取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多种读书实践,把读 书、理解、感悟、学习表达交融并进,一方面推进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同时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重视以下三个层面上的读书训练:(根据学段不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1.在字里行间里洞察事理。以说明课文所写事物的前因后果及其发展变化 的内容为中心, 引导学生借助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相联系, 进一步阅读思考, 同 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搞清文章内 容的来龙去脉,从而引导学生读进课文中去。
2.在文字背后体会情理。以披露作者的真情和阐述自己的情感体验为中心, 引导学生把文字表述中的“事物、事实、现象”与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认 识” 联系起来, 把课文中的语言与作者的真情实感联系起来, 使自己的情感与作 者、与文本中的人物的感情发生联系、共鸣,从而明白作者为什么而写,即要表 达怎样的中心思想。
3.着眼表达悟文理。以欣赏和评价表达效果为中心,在理解内容,体会情 理的同时,着眼于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引导学生品词析 句,揣摩表达的先后顺序、主次详略、修辞手法、用词精准等,从而鼓励学生发 表评论,提出质疑,发展以评论、欣赏、质疑、批判等为关键词的创造性阅读的 能力。主要的教学方式: 1.读悟式。以读书感悟为主,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句子,重点的段落,读书感悟,再以读现悟。2.问题导向式。以读书质疑,在读中解疑为主。
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 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筛选主要问题引导探究的方向,围绕课文重点段落读 书探究,获得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3.演读式。借助表演这种形式,调动学生投入读书活动,再现文本情景。4.赏读式。以欣赏文本为出发点,品词析句,在读书中同作者一起体验一 次精神之旅。环节三:延展性阅读,积累拓展 “为文之道在厚积而薄发”,从这句话不难看出积累的重要作用。根据文 本特色的不同,设计积累性教学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又可以积累 表达方法,也可以积累情境画面,还可以积累情感体验…… 学以致用。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调动指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不仅可 以促进语言、情感、事理的内化深度,而且更好地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这一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重视以下教学活动的设计: 1.读读背背。加强“诵读”活动,让学生有声有色、入情入境地诵读,甚 至演读;落实课上“背诵”,确保人人过关。2.表演课本剧。在中高年级开展创编剧本、表演课本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 动,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方法、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过程性多元评价。3.读写小练笔。这是苏教版教材习作教学的一条暗线,也是我们所谓的 “小 作文”训练拟定内容的主要方面。要强调有针对性的语言迁移应用的练笔,从语 言、句式、段式、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择取明确的训练目标,按照“精讲
多练”的教学原则,要挤时间在课上落实,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面向全体地落 实,以保障确有实效。4.课外阅读活动。可以从文本主题、文体特点、名家作品等不同侧面选取 课外阅读拓展点,已达到课内外互补、互促的目的。重视课内(尤其是高年级)要求的阅读名著实践活动的有效落实。重视以开展相关的读书周活动、讲故事比 赛、读后感评比、读书手抄报、读书宣传广播稿的征集、办读书壁报等丰富多彩 的展示型、竞技性校园活动为读书推动载体。重视调动全员参与,开展读书考级(可以纳入分项考核)读书小明星评选、、不同年级读书结对活动、读书节活动,形成浓厚的“我爱读书”的氛围。重视指导阅读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的课外阅读 在一定的指导下完成,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交流课、课外阅读展示课 等不同侧重点的班级读书会活动,落实“取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这一阅读实 践的策略。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第二篇:小学语文“双主线、三环节” 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双主线、三环节” 阅读教学策略的
研究与应用(2010年秋季修订稿)
滕州市教学研究室 王晓静
一.“双主线、三环节”阅读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着眼于学会做人和学会阅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突出“小语姓语”。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化落实“语文实践”这一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读书训练课。
3.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需要和个性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内外有机结合,积极实施大阅读工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二.“双主线、三环节” 阅读教学策略的内涵及实施
(一)阅读教学“双主线”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必须狠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语言教学,是途径,是手段;“两个基本点”就是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是目的,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再明确一点,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根本,是显性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是渗透,是融合,是隐性目标,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同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双主线”中一条以“读”为主线;另一条则以“情”为主线。⒈以读为主线
“以读为主线”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以读书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以读书训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以培养学生学会读书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紧扣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合理利用教材,准确把握学情需要实施教学。
按照课标中拟定的各学段教学目标,结合当前我们的教学实际,筛选教学中急需加强的教学侧重点。
第一学段:(10条目标)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⑵识读并进。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初步读懂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⑶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10条目标)
在小学中年级段四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4个重点学习项目:
⑴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⑵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⑶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⑷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第三学段:(10条目标)
如下四个项目是最能凸显高年级段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⑴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⑵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⑶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⑷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等不同体裁的文章。⒉以“情”为主线
言为心声,情动辞发,因而阅读应首先披文入情。文本之“情”,就是文章集中表现的主旨情感,或是文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或是文本事件的道义所在,或是作者阐明的某个观点……在文本中通常以某几个重点段、一个中心句或关键词作为载体呈现,或是贯穿文本的一条线索,或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人文核心。可以把文章的重点段、中心句或关键词等这样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文的东西作为我们教学中组织教学的教路,学生学习文本的学路。文本主题主线确立后,教学中要围绕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沿着文本主题的主线去研读、探究、体验、感悟,整合文本信息,优化教学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对话,形成情感碰撞,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感悟,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落到实处。
(二)阅读教学“三环节”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遵循这一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把一课书的教学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环节操作,以此理顺课堂教学的条理,达成学生“学路”与教师的“教路”的和谐并进。
环节一:初探性阅读,整体感知
“书不读熟不开讲”强调的是学生必须要有一个自己与文本对话,熟悉文本内容的过程,使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感知和把握。老师不应逾越这一学情,急于部分精读教学的展开,那样往往事与愿违。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往往在课后练习题中也放在首要位臵出现。尤其是在低、中年级的教学中更是重中之重。在低年级教学中要把读中识字,识读并进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在读中正确地识字学词,结合语言环境初步会意词句的意思,在读的实践中形成自然、流畅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快速阅读(读通)的能力。
2.读懂课文的具体内容,达成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读书讲究“披文入境”。这里要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读懂课文的具体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能够口诵心惟,从文本中提取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
“口诵心惟”,就是一边自读一边自听自思,这是学生通过和文本语言对话,从而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要强调指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角度接受语言材料的刺激,目视、口诵、耳闻、心惟,外显操作与内隐认知并行。符号的、语义的、表象的、观点的、情感的等各类信息同时摄入,触动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
学生边读边想,应该指导他们想些什么呢?这就是“从文本中提取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过程。低、中年级阅读教学应加强这样的读懂过程的指导、训练,重视过程与方法这一理念的落实。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要首先指导学生“触事物”,边读边想,圈画批注,借助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事物、事件、现象,弄清课文写了些什么,初步把文字形式与具体事物(即文章内容)结合起来,这一点在低年级教学中应作为重点展开教学;而后引导学生“入画面”,从全文出发,以表述课文的整体画面为中心,弄清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重点写什么,进而使自己对课文形成更清晰的表象联系,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述初读的印象和感受。
随着年级的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要逐步推进学生对“课文写了些什么”、“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课文的条理结构”、“课文主要在表达传递什么”等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把阅读理解,读懂自然段,划分意义段,概括主要内容,形成初步感受,表达内心感受有机结合起来。
该环节要重视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逐步能够自能化阅读。三年级起重视预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明确预习任务,渗透预习方法。以指导、帮扶、检查等方式促进任务落实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从而提高自能读书的能力。
环节二:深究性阅读,会文明理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以此环节教学定位应把根据《课标》中的学段目标确定的阅读训练的着力点放在首位考虑,同步引导学生明理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才能达成“三个维度”相互渗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实质性的提高。
该环节的主要教学目标:
1.(重在中、高年级)从感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什么写)这个层面,透过字面,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环境中理解词句,从字里行间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提高对语言文字析、品、悟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以有感情地朗读、讨论、辩论、表演、演示等方法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悟,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感。
2.(重在高年级)从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怎样写)这个层面,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标点运用、表达顺序、表达方式等。一方面提升学生品析鉴赏文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学习表达,通过读写练笔的方式达成读为写服务的目的。
在此环节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强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的读书实践,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坚决摒弃“以教师的分析(有时变相为问答式)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行为,应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书、思考、体会、感悟,落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阅读教学策略。教学中围绕文本主要内容择取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多种读书实践,把读书、理解、感悟、学习表达交融并进,一方面推进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重视以下三个层面上的读书训练:(根据学段不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1.在字里行间里洞察事理。以说明课文所写事物的前因后果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容为中心,引导学生借助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相联系,进一步阅读思考,同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搞清文章内容的来龙去脉,从而引导学生读进课文中去。
2.在文字背后体会情理。以披露作者的真情和阐述自己的情感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把文字表述中的“事物、事实、现象”与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认识”联系起来,把课文中的语言与作者的真情实感联系起来,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的感情发生联系、共鸣,从而明白作者为什么而写,即要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3.着眼表达悟文理。以欣赏和评价表达效果为中心,在理解内容,体会情理的同时,着眼于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揣摩表达的先后顺序、主次详略、修辞手法、用词精准等,从而鼓励学生发表评论,提出质疑,发展以评论、欣赏、质疑、批判等为关键词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主要的教学方式:
1.读悟式。以读书感悟为主,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句子,重点的段落,读书感悟,再以读现悟。
2.问题导向式。以读书质疑,在读中解疑为主。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筛选主要问题引导探究的方向,围绕课文重点段落读书探究,获得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
3.演读式。借助表演这种形式,调动学生投入读书活动,再现文本情景。4.赏读式。以欣赏文本为出发点,品词析句,在读书中同作者一起体验一次精神之旅。
环节三:延展性阅读,积累拓展
“为文之道在厚积而薄发”,从这句话不难看出积累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本特色的不同,设计积累性教学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又可以积累表达方法,也可以积累情境画面,还可以积累情感体验……
学以致用。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调动指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不仅可以促进语言、情感、事理的内化深度,而且更好地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重视以下教学活动的设计:
1.读读背背。加强“诵读”活动,让学生有声有色、入情入境地诵读,甚至演读;落实课上“背诵”,确保人人过关。
2.表演课本剧。在中高年级开展创编剧本、表演课本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方法、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过程性多元评价。
3.读写小练笔。这是苏教版教材习作教学的一条暗线,也是我们所谓的“小作文”训练拟定内容的主要方面。要强调有针对性的语言迁移应用的练笔,从语言、句式、段式、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择取明确的训练目标,按照“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要挤时间在课上落实,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面向全体地落实,以保障确有实效。
4.课外阅读活动。可以从文本主题、文体特点、名家作品等不同侧面选取课外阅读拓展点,已达到课内外互补、互促的目的。重视课内(尤其是高年级)要求的阅读名著实践活动的有效落实。重视以开展相关的读书周活动、讲故事比赛、读后感评比、读书手抄报、读书宣传广播稿的征集、办读书壁报等丰富多彩的展示型、竞技性校园活动为读书推动载体。重视调动全员参与,开展读书考级(可以纳入分项考核)、读书小明星评选、不同年级读书结对活动、读书节活动,形成浓厚的“我爱读书”的氛围。重视指导阅读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一定的指导下完成,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交流课、课外阅读展示课等不同侧重点的班级读书会活动,落实“取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这一阅读实践的策略。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第三篇:小学语文“双主线、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的应用
小学语文“双主线、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的应用
(2009年春季修订稿)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牵动阅读教学改革的主导话题。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那么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是指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们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目标泛、环节散、对话空、实效低的现状,为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择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实施扎实训练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双主线、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
一.“双主线、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
1.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着眼于学会阅读和学会做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突出“小语姓语”这一理念,强化落实“语文实践”这一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读书训练课。
3.增强教学的目标意识。强调教师在“用教材教”时,教学定位要到位、适度,提高教学的实效,使各学段的教学相互联系,螺旋有序上升,最终全面达成课程总目标。
4.强调以学定教。教学中切实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需要、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二.阅读教学“双主线”
语文课要姓“语”。语文教学必须狠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语言教学,是途径,是手段;“两个基本点”就是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是目的,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再明确一点,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根本,是重点,是显性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是渗透,是融合,是隐性目标,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同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双主线”中一条为阅读训练主线,即阅读能力训练的着力点;另一条则以文本主题为主线。
(一)阅读训练主线的确立
“三备”是基础。在《课标》中学段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文本特色确定教材的教学取向,再充分估计学情,寻找教学的起点、发展空间和教学的达成方向。这样,到位、适度的阅读训练就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确立,同时也是合乎《课标》要求的。
按照课标中拟定的各学段教学目标,结合当前我们的教学实际,筛选教学中急需加强的教学侧重点。
第一学段:(10条目标)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读中识字。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初步读懂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10条目标)
在小学中年级段四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4个重点学习项目: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第三学段:(10条目标)
如下四个项目是最能凸显高年级段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二)文本主题主线的确立
“文本主题主线”就是文章集中表现的主题,或是文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或是文本事件的道义所在,或是作者阐明的某个观点„„在文本中通常以某几个重点段、一个中心句或关键词作为载体,是贯穿文本的一条线索,也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人文核心。可以把文章的重点段、中心句或关键词等这样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文的东西作为我们教学中组织教学的教路,学生学习文本的学路。文本主题主线确立后,教学中要围绕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沿着文本主题的主线去研读、探究、体验、感悟,整合文本信息,优化教学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对话,形成情感碰撞,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感悟,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落到实处。
教学一篇课文该怎样抓住文章的文本主线哪?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文章题目入手。例如:《黄河的主人》(苏教版第八册)读了题目后,可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筛选出主要问题:谁是黄河的主人?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他怎么就成了黄河的主人?组织学生围绕主要问题朗读理解课文,从而感悟“艄公”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这就确定了本课的文本主线。
(2)从文章中心句入手。例如:《九寨沟》(苏教版第七册)中可以从“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这句话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体会为什么说“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
(3)从关键词句入手。例如:《三顾茅庐》(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段中点出“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以下就可以围绕“诚心诚意”引导学生去了解刘备如何诚心诚意邀请、尊敬诸葛亮的?刘备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的 “诚心诚意”的结果如何?从这样的“诚心诚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文章的动情点入手。《天鹅的故事》(苏教版第八册),一课中“老天鹅破冰”和“众天鹅破冰”的场景,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非常具有感染力。教学是就可以抓住这两个场面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感受天鹅的团结、奋进,融入这美好的情境中。
(5)从学生对文本的疑难点入手。教学《烟台的海》(苏教版第十二册),作者把烟台的海说成是“画”,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对学生而言,这是理解的疑难点所在,那么,我们就从这个疑难点入手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感知文本的主题。
重视单元主题教学。正确把握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有机联系,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并做好单元总结性教学和拓展性教学。
三.阅读教学“四环节”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偱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遵循这一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把一课书的教学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环节操作,以此理顺课堂教学的条理,达成学生“学路”与教师的“教路”的和谐并进。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愿望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重要的一条目标。而实际上学生不愿意、不喜欢学习语文的现状还普遍存在。所以激发学生愿意读书、喜欢语文课仍是语文老师们要努力做好的一件事情。但这件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需要教师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末一以贯之。
对于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学生有一种开启一次新的学习活动的感觉。这正是教师抓住这种“新起点”的感觉,设计能够吸引学生愿意投入阅读这篇文章的愿望的好时机。导入新课的着眼点可以从鼓励学生已有的阅读实践能力和习惯,使之生成一种阅读的自信心,跃跃欲试,以充足的尽头投入新课文的阅读;也可以着眼于学生对新文本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形成阅读期待,调动探究的愿望,投入读书活动。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讲故事导入、图面导入、谈话导入、复习导入等诸多形式进行。
好的导入环节应从多个角度服务于教学整体推进,如组织学生酝酿学习心态、创设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读书兴趣、渗透学习方法等。原则上要简洁、到位、适度、自然。
环节二:初探性阅读,整体感知
“书不读熟不开讲”强调的是学生必须要有一个自己与文本对话,熟悉文本内容的过程,使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感知和把握。老师不应逾越这一学情,急于部分精读教学的展开,那样往往事与愿违。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往往在课后练习题中也放在首要位置出现。尤其是在低、中年级的教学中更是重中之重。在低年级教学中要把读中识字,识读并进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在读中正确地识字学词,结合语言环境初步会意词句的意思,在读的实践中形成自然、流畅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快速阅读(读通)的能力。
2.读懂课文的具体内容,达成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读书讲究“披问入境”。这里要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从字面理解入手,读懂课文的具体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能够口诵心惟,从文本中提取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
“口诵心惟”,就是一边自读一边自听自思,这是学生通过和文本语言对话,从而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要强调指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角度接受语言材料的刺激,目视、口诵、耳闻、心维,外显操作与内隐认知并行。符号的、语义的、表象的、观点的、情感的等各类信息同时摄入,触动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
学生边读边想,应该指导他们想些什么呢?这就是“从文本中提取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过程。低、中年级阅读教学应加强这样的读懂过程的指导、训练,重视过程与方法这一理念的落实。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要首先指导学生“触事物”,边读边想,圈画批注,借助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事物、事件、现象,弄清课文写了些什么,初步把文字形式与具体事物(即文章内容)结合起来,这一点在低年级教学中应作为重点展开教学;而后引导学生“入画面”,从全文出发,以表述课文的整体画面为中心,弄清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重点写什么,进而使自己对课文形成更清晰的表象联系,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初读的印象和感受,从对教材的直观,走向初步的概括。
随着年级的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要逐步推进学生对“课文写了些什么”、“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课文的条理结构”、“课文主要在表达传递什么”等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把阅读理解,读懂自然段,划分意义段,概括主要内容,形成初步感受,表达内心感受有机结合起来。
该环节要重视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逐步能够自能化阅读。三年级起重视预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明确预习任务,渗透预习方法。以指导、帮扶、检查等方式促进任务落实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从而提高自能读书的能力。
环节三:深究性阅读,会文明理。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以此环节教学定位应把根据《课标》中的学段目标确定的阅读训练的着力点放在首位考虑,同步引导学生明理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才能达成“三个维度”相互渗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实质性的提高。
该环节的主要教学目标:
1.(重在中、高年级)从感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什么写)这个层面,透过字面,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环境中理解词句,从字里行间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提高对语言文字析、品、悟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以有感情地朗读、讨论、辩论、表演、演示等方法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悟,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感。
2.(重在高年级)从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怎样写)这个层面,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标点运用、表达顺序、表达方式等。一方面提升学生品析鉴赏文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学习表达,通过读写练笔的方式达成读为写服务的目的。
在此环节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强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的读书实践,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坚决摒弃“以教师的分析(有时变相为问答式)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行为,应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书、思考、体会、感悟,落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阅读教学策略。教学中围绕文本主要内容择取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多种读书实践,把读书、理解、感悟、学习表达交融并进,一方面推进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重视以下三个层面上的读书训练:(根据学段不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1.在字里行间里洞察事理。以说明课文所写事物的前因后果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容为中心,引导学生借助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相联系,进一步阅读思考,同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搞清文章内容的来龙去脉,从而引导学生读进课文中去。
2.在文字背后体会情理。以披露作者的真情和阐述自己的情感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把文字表述中的“事物、事实、现象”与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认识”联系起来,把课文中的语言与作者的真情实感联系起来,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的感情发生联系、共鸣,从而明白作者为什么而写,即要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
3.着眼表达悟文理。以欣赏和评价表达效果为中心,在理解内容,体会情理的同时,着眼于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揣摩表达的先后顺序、主次详略、修辞手法、用词精准等,从而鼓励学生发表评论,提出质疑,发展以评论、欣赏、质疑、批判等为关键词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主要的教学方式:
1.读悟式。以读书感悟为主,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句子,重点的段落,读书感悟,再以读现悟。
2.问题导向式。以读书质疑,再读中解疑为主。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筛选主要问题引导探究的方向,围绕课文重点段落读书探究,获得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
3.演读式。借助表演这种形式,调动学生投入读书活动,再现文本情景。
4.赏读式。以欣赏文本为出发点,品词析句,在读书中同作者一起体验一次精神之旅。
环节四:内化性阅读,积累拓展
“为文之道在厚积而薄发”,从这句话不难看出积累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本特色的不同,设计积累性教学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又可以积累表达方法,也可以积累情境画面,还可以积累情感体验„„
学以致用。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调动指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不仅可以促进语言、情感、事理的内化深度,而且更好地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重视以下教学活动的设计:
1.读读背背。加强“诵读”活动,让学生有声有色、入情入境地诵读,甚至演读;落实课上“背诵”,确保人人过关。
2.表演课本剧。在中高年级开展创编剧本、表演课本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方法、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过程性多元评价。
3.读写小练笔。这是苏教版教材习作教学的一条暗线,也是我们所谓的“小作文”训练拟定内容的主要方面。要强调有针对性的语言迁移应用的练笔,从语言、句式、段式、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择取明确的训练目标,按照“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要挤时间在课上落实,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面向全体地落实,以保障确有实效。
4.课外阅读活动。可以从文本主题、文体特点、名家作品等不同侧面选取课外阅读拓展点,已达到课内外互补、互促的目的。重视课内(尤其是高年级)要求的阅读名著实践活动的有效落实。重视以开展相关的读书周活动、讲故事比赛、读后感评比、读书手抄报、读书宣传广播稿的征集、办读书壁报等丰富多彩的展示型、竞技性校园活动为读书推动载体。重视调动全员参与,开展读书考级(可以纳入分项考核)、读书小明星评选、不同年级读书结对活动、读书节活动,形成浓厚的“我爱读书”的氛围。重视指导阅读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一定的指导下完成,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交流课、课外阅读展示课等不同侧重点的班级读书会活动,落实“取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这一阅读实践的策略。
是策略不是模式。是因为策略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可以因学情而异,可以因课而异,较之模式更适应不同学段、不同学情、不同文体的教学。所以,在应用本策略时应注重“以学定教”这一教育理念的落实,使策略的应用为教学服务,而不是硬性地照搬。
是策略也是一种规范。在教学中注重“语文姓语”这一理念的落实,把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摆在拟定教学目标的第一位考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目前“高耗低效”的问题。
第四篇:试析语文主线教学策略
试析语文主线教学策略
摘要 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路线”,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积极创设合适的教学主线。从“疑”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从“纲”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从“意”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从“境”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使语文课堂高效。
关键词 设计;教学主线;策略
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凡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必定是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如何创设合适的教学主线,使语文课堂“有效”“高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优化“教学主线设计”的几种常用策略,在此提出,抛砖引玉。
一、从“疑”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困惑与好奇是学生特有的财富。通过层层设疑,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究研讨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课堂高效运行。
1.扣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文章的“眼睛”,也就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利用课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草船借箭》一文,紧扣住“借”字,做足文章。引导学生因“借”质疑:为什么要借箭?谁向谁借箭?怎样借箭的?为什么说是“借”箭?在学习中,准确地抓住题眼,以此为主线展开去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再如四年级上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主要人物是普罗米修斯,主要事件是盗火,然后围绕课题质疑:“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他是怎样盗火的?”由此“窥一斑而见全豹”,围绕课题形成一条课堂教学主线,让学生自主地“学有所依,学有所成”。
2.初读质疑。初读课文后,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再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如《晏子使楚》一文,学生很容易发现本文的中心句“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句子加以设疑发散,从而达到学习全文的目的。①从这个句子中你捕捉到什么信息?②可见楚王原先不尊重晏子。这是为什么?③他是怎样不尊重晏子的?晏子又是怎么应对的?④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⑤在晏子一次又一次的巧妙应对中,你感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是由这句话发散出去的,一环接一环。以问题来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造成认知的不协调,引发学生心理冲突,使之形成愤悱状态,课文的难点就引刃而解了。
二、从“纲”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来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篇课文,本文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而后通过介绍她发现镭的艰辛过程,充分表现她的内在美;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学生的学路一般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高年级的孩子很容易就能抓住题眼“美丽”一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先去感知居里夫人的“外在美”,而后发现她的“内在美”,最后在爱因斯坦的话中升华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在教学时,我就抓住“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这一主线问题,启发学生在文中去发现居里夫人的美丽,让学生个人默读批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围绕这一重点进行有效活动。重点感知她如何发现“镭”,如何对待这些“名利”,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像居里夫人这样为科学献身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这样“三路”和谐统一,教师、学生和作者如同共乘一舟,共探幽揽胜,省去了许多细枝末节。
三、从“意”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意”即文章的“意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凸显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它反映了作者摄取的文章灵魂,突出主题教学。依文而行,设计教学主线,使学生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创新的问题,从而自主学习。
1.体会文本情意。如《窃读记》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千方百计地窃读,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教学时,就把握这一中心来引领全文的学习。让学生先是从初读中体会“我”好读之心――我是怎样“窃读”的?再是从“窃”中品味“我”爱书之情――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划一划,读一读。让学生用味觉的“苦”“辣”“酸”“甜”去含英咀华,直接而直观,个中滋味定能涌上心头。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作者却仍旧说“我很快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感受,形成共鸣。然后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小女孩没有钱,只能在“窃读”中满足对书籍的渴求,作者是怎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品词析句中,体会作者前面那种窃读行为背后的复杂细腻,忐忑尴尬的心理想象和揣摩。最后对老师那句话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在交流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以此受到感染。由此可见,抓住了文章中心,语文阅读中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就有更高一阶层的认识,学生对阅读就更感兴 趣了。
2.指向文字运用。对每一篇文章,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视角,并以此为目标引领整个课堂。像学习五年级下册的《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时,我将本文教学的目标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嘎子机敏、富有心计、争强好胜的人物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凸显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以老舍先生的一句话“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贯穿全文。我的教学预设是这样的:(1)初读课文,理解“嘎”的意思。(2)聚焦小嘎子的动作,丰富“嘎”的体会。①品味“试探”语句,揣摩人物内心。②品读“进攻”语句,揣摩人物内心。③发现语言秘密,总结“嘎”性特点。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自然就体会到精彩的动作描写对突出人物的形象很有帮助。此时顺理成章地引出老舍先生的话“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3)学以致用,升华“嘎”的特性。①播放视频,感受摔跤过程。②学生练笔,交流汇报,总结评价,再现语言秘密。在对学生习作片段的点评中,以老舍先生的这句话作为评价的支点,给予肯定补充。最后再以老舍先生的这句话总结全文。这句话不但是我的教学目的,也是整堂课的主线。如此一来,课堂主线明晰,重点突出,让学生“一课一得”,自然就使语文课堂“有效”“高效”。
四、从“境”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课文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为他们创设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内学习课文,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 境界,我在与学生一同学习《乞巧》这首古诗时,采用的是以下设计:
①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引入古诗。
②教师深情地朗读古诗,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③借助故事,品读涵咏。
借用杜甫的《牛郎织女》“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找两颗星的位置。想象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鹊桥”的意象,体会情感。
④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
七夕这天,天上的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交流“乞巧节” 的风俗,营造课堂气氛,感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美丽画面。写话练习:女孩们一边穿针,一边乞求着„„
再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在院子里,摆上香案,设上巧果,这是――
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
⑤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正是教师通过营造氛围,在以“乞巧”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下,使整堂课就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形散而神不散。师生一直在心意相同的教学氛围里通过对话、交流达到真情交融的境界,形成了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使教学活动在学生主动投入的心理世界中进行。
“主线式”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就像是乐曲中的主旋律,教师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教学主线,是课堂教学产生魅力的重要保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效”“高效”。“主线”为学生搭建起学习之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寻找新颖的“教学主线”,赋予语文课堂以“灵魂”。
(责任编辑:左小文)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环节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环节的教学策略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永年滩头联校 赵现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交流展示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展示自我观点,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将成为现代人主要的素质表现。因此,培养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以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还能正确的判断对方观点是非走向、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同对方沟通,从而达成一至看法的这一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的“合作”就是要求学生在一个学习群体体中通过“交流展示”来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设计好“交流展示”这一课堂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研究本环节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学生展示交流的方式的选择,学生参与的流程指导、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自主学习模式中“交流展示”环节是贯彻《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中是最关键的一环,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展示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教学时,我们教师缺少可操作的具体方法,虽然各地都在探索各自的自主学习模式,但从具体的文献资料中却很少有自主学习模式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策略,特别是展示交流环节,具体的流程怎样安排,教师怎样做体现自己的主导地位,怎样去评价指导学生的展示交流,展示交流环节与自主学习的其他环节的互动关系怎样体现。都是目前我们在新课堂教学中筮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1、我们滩头联校的语文教研组在推广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在“展示交流”环节的困惑。该环节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老师参与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参与的少了,正常的教学无法进行,教师在该环节应怎样体现自己的主导地位,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语文教研组所有老师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我们滩头联校语文教研组成立以赵现军为组长的课题组开始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环节的教学策略。2、2013年3月我校提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环节的教学策略”课题研究申请,获得立项。课题组立即组织研究并编写了《开题报告》,课题组根据各个成员的特长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工,明确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确定了研究的方法,使课题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
3、2013年4月课题组召开了4次研讨会,就各自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结论在教学中运用的反思开展研讨,形成研究成果,指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使我们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实践,在动态中优化,最后在4月末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各个参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展示交流”环节的教学有序开展,教师的指导策略基本形成,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很好的体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展示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题组成员就自己研究的方面形成了阶段性的成果,赵现军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展示交流”环节的教学流程》、赵永法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展示交流”环节与其他环节的互动关系》、赵文娟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交流展示”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高素芳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交流展示”环节的评价策略》、陈丽敏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交流展示”学生的表达语言指导》。4、2013年5月课题组根据4月份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组成员上了了四节观摩课,观摩课上,做课教师从课堂的流程上,教师的指导评价上,学生的展示交流语言上,无不体现出我们的研究成果。课后观摩教师对这几节课评价道:课堂上学生展示交流的有广度、有深度、有热度,学生的能动性得以极大地发挥,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恰当的表现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堪称“无师课堂”。随后我们课题组又组织成员再次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形成对策,为下一步的研究找到方向。5、2013年6月课题组进入结题阶段,课题组成员就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再次反思,查阅资料寻找依据,形成最后的研究成果。赵永法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进行了调查完成了《“交流展示”活动对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影响》的调查报告,赵文娟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交流展示”环节教师地位浅论》,高素芳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交流展示”环节的评价的应用》,陈丽敏完成了论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策略》。基本上完成了课题的既定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完成了对“展示交流”环节的基本流程设计
1、在课题研究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了“展示交流”环节教学的基本流程,使老师掌握了在课堂上按照怎样的步骤来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展示,对应知而未知的知识通过交流来掌握,并且使知识交流过程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内得以高效有序的完成,从而打造一个高效课堂。在设计“展示交流”环节流程时,既要使学生全员参与到“展示交流”这个环节中,又要他们获得的知识最大化,我们就侧重于把“展示交流”的重点放在小组内展示这一环节中,这样班内几个小组同时进行,节省了展示的时间,又给了所有学生以展示机会,即使学困生有了释疑解惑的机会,又使学优生有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完成“惑”与“学”的交流。全班交流我们侧重于对共性问题的展示交流。注重点拨学生在全班展示交流过程中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使学生通过全班交流这个环节圆满的完成学习目标。
2、“展示交流”环节设计的亮点是“师生单独展示交流”这个环节,这是在课堂教学不能满足特殊学生需求的一个补救环节,在这个环节通过个性学生与老师单独交流,解决其存在的特别问题,满足其特别需求,激发其特别的学习欲望。
3、在这个流程中我们还设计了评价环节,运用教师评价指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来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来能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运用学生互评来使学生完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伙伴关系,来使学生学会欣赏与赞美,学会探讨与沟通。运用学生自评来使学生学会反思与总结。
4、通过对流程的设计使我们很快老师完成了由“讲授型教师”转变成“指导型教师”,缩短了教师转型的历程,为尽快适应新课标,进入新课堂奠定基础。
5、通过对流程的设计也是学生尽快使用老师的新教法赢得时间,是学生明确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二)完成了“展示交流”环节与其他环节的互动关系的探讨
1、“展示交流”只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他必须与其他环节互动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发挥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展示交流”环节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深入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根据目标运用“读、思、画、查、批”的学习方法完成与文本的交流,即自主学习,为“展示交流”储备知识和构设疑问。在此基础上的“展示交流”才会有广度、有深度、有热度。同时“展示交流”环节通过学生在课堂的积极表现,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誉,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促使学生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课前的自主学习中去,所以“展示交流”与“自主学习”这两个环节是互为促进的关系。
3、“展示交流”环节必须有“课末检测”环节做保障,“展示交流”环节的成果怎样,要靠“课末检测”检测效果,看其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为下一步教学指明方向,同时“课末检测”环节又促进“展示交流”内容向着教学目标靠拢。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
(三)构建了教师在“展示交流”环节的主导地位
1、确定了教师在实现主导地位的三个步骤,即引领时代、参与时代、无师时代。教师在向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指导者的过程中必须分步进行,不可一蹴而就,本课题通过研究和教学实践,科学地确定了这三个步骤。
2、探讨了教师在实现主导地位的三个时代的指导内容,在“引领时代”教师主要从小组的构建、学习内容的设置、学习的流程和方法、展示交流得流程和方法、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展示语言的编排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引领,使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展示交流方法、评价方法,为成为课堂的主体走出第一步。在“参与时代”教师主要通过参与学生的小组展示交流,以一个小组成员的身 3
份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同学的学习过程,展示交流过程。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去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展示交流中怎样去做,实现个性化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在“无师时代”学生已经能高度自主地去完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得学习过程,并且班级的组织生活以高度自治,教师这时要以关注个体、个案为工作要点,那些学生还不能适应自主学习,就要单独交流辅导,那些学生觉得课堂展示交流不够尽兴还有兴趣点,教师就要私下沟通交流,帮助其拓展兴趣点,开阔其视野。课堂教学中好的学习方法及时推广,不好的苗头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既实现了学生整体的学习目标,又使那些有精力、有兴趣的同学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拓展更开阔的事业。
3、教师主导地位的研讨为教师尽快适应新课堂提供了基本策略,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方向,提出来从一个观察者开始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思路,指出教师从“知识与技能目标、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同伴关系、学科情感”五个维度来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运用一定的分析工具来为我们教师实现主导地位提供科学的信息。
(四)提出了评价这种教学方式
1、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多时候是通过评价来体现的,用评价来代替说教更具有针对性,更利于学生接受。
2、通过多种方式的评价,是学生能深刻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能认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的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五)注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1、在“知识交流”这一环节中,学生是以口头表达为主的交流活动,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有较高的要求,用高度概括、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展示内容,用礼貌、得体、周到的语言来和同学交流不同的看法,用铿锵有力、有理有据的语言与同学争辩,是我们课堂中的经常现象,这得益于我们创造了宽松有序的展示交流得环境,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学生想说、敢说、自信地说。
2、老师掌握了引领、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在引领时代,老师设计出来最基本的表达语言样本供学生参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课堂语言的表达方法,在参与时代老师通过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无师时代老师又重点指导着学生的语言表达。
(六)有力促进语文教学成绩的提升
课题组在本学期的研讨有力的支持了教学工作,课题组成员积极的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成绩,如四年级(2)班作为实验班在县组织的期中检测中语文成绩无论是优秀生数还是及格生数、平均分都远远超过对照班四年级(1)班。见证了课题研究的效果,还有五年级一班在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态度、学习的自主性、课堂秩序、学习成绩等方方面面都 4
超过对照班五年级二班。
(七)有力的促进了教师成长
在课题研究的促进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可喜的成绩,我课题组的五名教师在本学期都作为总校的骨干教师,参加总校的教研活动,有四人为教研活动上了公开课,教改课,都以新颖的教法,高效的学习效果赢得了全总校老师的赞誉,成为学习的榜样,赵永法老师在两次在总校例会上做《课改报告》,更是体现其较高的专业素养。课题组成员全部获得“创建新课堂能力达标”证书,为我校赢得“首批创建新课堂示范学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五、研究结论
通过本课题组的一学期研究得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环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一个科学的命题,研究的成果基本解决了课题设定的研究目标,使得师生教学方式得到优化改善,教学调控达到最佳状态,大大提高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减少课堂上学生被动的现状,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而富有高效。
六、思考和展望
本课题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时间仓促,研究者的水平有限,教师在“展示交流”环节所采用的的策略还处在参与时代,真正要进入无师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继续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