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Ggjhne2004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期刊分会年会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2004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期刊分会年会 暨农业科技期刊工作研讨会交流论文
广东省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对策研究
杨贤智,陆顺满,洪建军,刘晓君
(《广东农业科学》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至2003年,广东省有公开出版的农业科技期刊22种,占同期该省公开出版科技期刊总数的13.3%。分析了广东省农业科技期刊的现状、特点及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广东省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关键词:农业科技;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办刊模式
农业科技期刊以其独特的载体功能、桥梁效应和对农业知识的学习、导向、交流等显著作用而构成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广东省的农业科技期刊大多数是由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主办的,刊载内容大多为本单位的科研成果,特别是高校学报,由于学科繁多,往往被办成“综合之报”,内容小而全,不少学报不设栏目,少数学报甚至文理综合,与科研人员专业化阅读需求形成了明显的错位。由于同类型重复办刊,造成资源浪费、稿源竞争日趋激烈,导致质量下降、读者层面狭窄、期刊的发行量较少,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以至在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我省连一家农业科技期刊都未能获奖,这与广东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期刊大省的地位是十分不相称的。要彻底改变上述的落后状况,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办刊模式,逐步推行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深化改革,探索期刊产业化办刊模式,取得初步成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广东省首届“十佳”期刊,广东省第二、第三届科技期刊一等奖称号, 成为广东省唯一一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的农业科技期刊。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期刊在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广东省农科院情报所以《广东农业科学》为核心,开展探索广东省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办刊
模式研究。《广东农业科学》在带动出版《广东农村实用技术》(科普月刊)的同时,集中“人、财、物”优势,实行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一条龙运作,同时开展广告代理、农业实用技术声像光盘经营、农业信息咨询等服务,使有形资产与期刊品牌得到优化与合理配置,初步探索了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现状与特点
1.1 现状
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是农业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工作中重要的支撑结构。当前科技期刊仍然是科技信息最基本的交流途径和手段,是传播科技成果信息的最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总体上是与科研事业同步发展的,也涌现出一些优秀期刊,它们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1]。据全国期刊征订目录(邮发、非邮发联合征订),结合期刊相关资料统计表明,2003年我省公开出版(CN编号)的农业科技期刊22种,占同期我省公开出版科技期刊总数165种的13.3%,与全国的情况(12.8%)基本一致。这些期刊涵盖了农、林、牧、渔、水利、农机及科研、教学等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类型较为齐全(指导、学术、技术、检索和科普五大类)的农业期刊出版体系。
在我省的22种农业科技期刊中,行业指导类期刊2种,学术类期刊3种,技术类期刊14种,检索类期刊1种,科普类期刊2种;邮发期刊5种,非邮发期刊17种;月刊5种,双月刊8种,季刊9种。可见,目前在我省农业科技期刊中,以技术类期刊为最多,占了近2/3,但该类期刊仍有发展潜力,今后还可创办一些专业期刊,如《广东园艺》、《广东农产品加工》等专业性期刊,以完善我省农业期刊的结构布局;科普类和指导类期刊偏少,只各占2种,根据我省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可创办一种农业综合性科普期刊,考虑将目前内部发行的《广东农村实用技术》转为公开发行的科普期刊。从出版周期上看,则以季刊为最多,双月刊其次,月刊比例虽不高,但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看,月刊甚至半月刊更符合信息时代读者的阅读需要。1.2特点
1.2.1 发行量普遍偏低
目前我省的农业期刊除《花卉》杂志、《养禽与禽病防治》两种科普期刊发行量达万份以上外,其余的农业期刊发行量均在5000份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百份。生存空间小、发行量低成为制约我省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最突出问题。1.2.2 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目前我省农业期刊中尽管大部分可以维持下去,但是在期刊日趋激烈竞争的今天,真正主导市场、形成名牌期刊的极少。作为一种产业,绝大多数农业期刊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模经营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大多数期刊仍处于一社一刊的小作坊式运作模式。1.2.3 出版周期偏长
在我省的22种农业期刊中,季刊最多,占41%,月刊仅占23%,而半月刊(或双周刊)和周刊还没有。而国外农业科技期刊的出版频率以月刊居多,有些名刊甚至实现了半月刊和周刊。1.2.4 质量效益较低
我省农业科技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的仅《广东农业科学》1种,获得广东省
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的也仅《广东农业科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两种,获得全国奖项的更少,这与我省的经济和农业科技在全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在办刊经济效益上,也只有极少数期刊(如《广东饲料》、《花卉》杂志等)能够盈利。
1.2.5 以自办发行为主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行销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期刊社自办发行;二是委托邮局代理发行。在我省农业期刊中,自办发行期刊17种,占77%,邮局发行期刊仅5种。说明我省的农业期刊没有充分利用邮局发行这一主渠道。邮局发行期刊的优点是覆盖面广,有利于扩大发行数量,方便期刊社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我省农业期刊在发行上,首先要考虑委托邮局发行。另外,还可参加全国非邮发期刊联合征订。主要存在问题
2.1 现有管理体制,限制期刊的发展
现有管理体制对改革的政策不配套,科技期刊改革所面临的困难重重。近年来,随着科研院所的体制转制,对期刊实行企业化管理,过去所给予的办刊经费逐步减少,要求以刊办刊,这对属于市场热门的专业性农业科技期刊可能是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对于综合类技术期刊,将面临极大的难度,对于纯学术类的期刊,则可能陷于困境。由于办刊经费不足,影响了编辑人员外出组稿、约稿,以及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为节约成本,只能选用条件差的印刷厂,以降低印刷成本;不按国家规定,随意扩大收取版面费的范围;压低作者稿酬,影响稿件质量;编辑部缺乏必要的编辑设备,影响了编辑出版手段现代化的早日实现;编辑人员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与环境;为增加编辑部和个人收入,对广告把关不严,致使虚假广告增多;编辑人员待遇低,工作不安心;有的期刊一味追求收入,随意提高刊物定价,增加了读者负担,影响了发行量。在人员编制方面,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要减少,编辑人员既要从事编辑出版,又要拉广告、找赞助、谋创收,处理不好,也会影响期刊质量。
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科研浮躁、浮夸、浮浅的风气也对农业科技期刊产生直接的冲击。表现为自投稿件质量明显下降,一些人情稿、职称应急稿的比重增多。在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驱使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期刊稿源投送的,但另一方面,随着职称升迁到位,不少科技人员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经济效益上或课题研究上。最终结果,不利于农业科技期刊赖以生存的稿源的稳定性,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将处于“饥饿”状态。2.2 “小而全”的办刊模式缺乏集约效应
目前,我省的农业科技期刊仍采用一社一刊的办刊模式,“小而全”的编辑部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单薄,几个编辑人员组成一个编辑部办刊,各编辑部自我生产,自我发展,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编辑部是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的基础上运作,难以获得规模效益[2]。这种“小而全”的办刊模式缺乏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抗风险能力低下,无法与跨国超大型媒体集团抗衡。2.3 办刊人员队伍建设跟不上
期刊编辑工作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又要有能胜任的文字处理水平,尤其在目前信息化环境下,还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而且,一个优秀的编辑人才的培养造就,往往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
的实践锻炼。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稳定期刊编辑队伍,加强编辑人员的培养,是主办单位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对策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期刊必须围绕科技兴农的主题思想,加强宏观调控,转变机制,调整结构,促进整合,实施精品战略,推进科技期刊现代化、产业化的进程,才能更好地参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并获得自身的经济效益。按产业化模式组织农业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既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需要,也是科技发展和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3.1 提高质量,创办精品
要实现我省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必须有一批精品期刊的支撑。所谓精品期刊,就是在品位、资格、实力、声誉、影响力等方面都得到社会和读者认同的期刊。精品的特征首先体现在质量上。质量是期刊的生命,是期刊生存的基础。为此,要转变观念,更新办刊思路,尤其是要把农业科技期刊的服务水平、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纳入科技期刊发展的长远目标,致力于建立期刊的品牌优势即创办精品期刊;要实施科技期刊精品战略,通过评估,筛选一批有一定规模、实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期刊并以此为核心,打造精品科技期刊群。
根据我们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要创办农业科技期刊精品,除要搞好装帧设计、排版印刷等外,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正确的办刊方针对农业科技期刊走向市场的起到了主导作用。每一种农业科技期刊都有其既定的办刊方针,但都应当以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科教兴农为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
(2)培育高素质的现代化科技期刊编辑队伍。期刊市场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此,要建立了人才的培养、使用、考评、激励等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培养既懂网络,又懂出版,又掌握市场营销规则的复合人材,形成各类人才的最佳组合。
要发展科技期刊产业,首先必须有高素质的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业生产者都迫切需要从各种渠道了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了解科技发展中的创新成果,了解科技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的途径、方法。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深入了解读者需求,更要深入到知识创新的各个环节,密切注视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及时跟踪报道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前沿学科的科技成果,努力提高期刊质量水平。必须建立一支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等方面具备一定水平,而且在专业知识、编辑技巧等方面素质良好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编审工作者队伍。必须合理使用现有的管理、编辑人才,尊重其创造性的劳动,增加智力投资,充分体现其价值,作用和地位。同时要大胆启用与培养青年编辑工作者,吸纳高素质创新人才进入期刊编辑队伍,激发他们对信息的敏感性,增强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期刊的编辑工作中,保障期刊编辑出版事业的持续发展。
(3)制定鼓励扶持的政策,建立科技期刊发展专项资金。为实施农业科技期刊精品发展战略,扶植优秀刊物,促进科技期刊全面上水平,选择一些有学科优势、有较高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业有较大影响的,对广东农业科技进步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精品期刊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4)设立专项基金,培育精品期刊。我国科协从1997年开始便每年投入300万对部分优秀科技期刊给予资;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设立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每年资助金额为300万元。为实施我省科技期刊精品发展战略,扶植优秀期刊,促进广东农业科技期刊上新台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鼓励扶持政策,设立科技期刊发展专项基金,选择一些有学科优势、有较高水平,或在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对广东农业科技进步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农业科技期刊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3.2 转变观念,综合发展
与目前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一样,我省的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脱胎而来的, 特别是学术类期刊,人员工资、办刊经费一直以来都由主管单位划拨,面对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如经营观念因循守旧,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经营手段不多等等。知识经济告诉人们,科学技术已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知识,而是宝贵的资源财富、生产要素和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期刊就应该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机制。如变单一传播为多途径、多方式传播;变单一经营为多品种科技经营;变小打小闹为产业化经营;变单纯依靠自身力量为依靠社会力量,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等等。让农业科技期刊实现从“事业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即实现科技期刊产业化。农业科技期刊一般信誉好、有宣传的条件、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且其在信息资源、人才、技术方面有较好的实力。为此,农业科技期刊可在保证刊物质量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优势,拓展多元化经营的门路,如开展广告和多种图书、光盘、技术资料的有偿服务;借助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社会上热门的技术面授、函授班,以及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经营服务等。
湖北省《长江蔬菜》杂志,就是一个农业科技期刊直产业化之路的成功典型。该杂志社利用其信息渠道和在读者中获得的良好信誉,除获得大量的广告客户外,还向农民提供技术资料,销售蔬菜种子等,突破了过去单一经营期刊的格局,走上了一条产业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经济效益相当显著。3.3 资源整合,联合办刊
鉴于不少科技期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定位的,从出版经营模式到管理机制,仍沿袭传统的出版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趋势,有必要对现有期刊结构布局进行调整,以精品期刊为龙头,采取联合、兼并、拓展等形式,重点对那些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内容雷同,学术水平、技术含量不高,学科、行业发展前景黯淡的刊物进行整合,建立农业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实现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
(1)通过结构调整,摒弃一批“三无(无固定办公场所、无固定编辑人员、无效益)”期刊,实行联合办刊。以《广东农业科学》、《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科技刊物中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农业科技期刊为龙头,组建农业科技期刊集团,按学术、技术、科普分类,面向市场办刊,充分发挥期刊集团的规模效应。
(2)资源荟萃是期刊集团的最大优势,要因势利导,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不仅把资源、信息等全部公开,而且根据刊物性质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资源的最佳效应,促进各刊物协调发展。通过战略协同、业务协同与管理协同,针对市场变化不断对刊物进行结构更新。
(3)建立编辑部之间的业务交流机制。各编辑部由于历史原因,都积累了各具特色的优势,是期刊集团的共同财富。因此,要以人才、信息、资本作为连接各编辑部的纽带,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如通过建立统一的营销服务体系,将各编
辑部的印刷、发行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协调,以此降低整个集团运作的成本。3.4 科学管理,集约化经营
实行科学管理,是期刊在集约化经营中出效率、出效益的根本保证。首先,建立一个专业的战略管理体系,负责对期刊集团的总体发展战略进行精深的规划,以确保各刊物的正确发展方向。其次,要对资本和经营进行统一管理与调整分配。第三,要建立刊物运作全过程监督管理的制度,增加透明度,以确保参与各方的正当利益。
参考文献:
[1] 李林峰,陈国荣,陶雪娟,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农业学报,2001,17(2):87-93.[2] 吴秋玲,张振弘,翁廉,等.论广东省科技期刊管理模式改革.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2):138-141.
第二篇:etspnnm中国_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介绍
^ | You have to believe, there is a way.The ancients said:“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trying to enter”.Only when the reluctant step by step to go to it 's time, must be managed to get one step down, only have struggled to achieve it.--Guo Ge Tech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
─, 成立概况
1965年孙渠在世时曾拟成立中国耕作学会,中国土壤学曾发来贺电,后因文革而仃止,文革后在姜秉权教授努力下经中国农学会和中国作物会批准,在中国作物学会内设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
中国耕作制度研会成立于1980年10月在北京市昌平旳耕作学术讨论会上,到会代表175人,农业部朱荣副部长作了<<当前农业生产形势与加强耕作制度研究>>旳报告,刘瑞龙副部长作了<<有关耕作制度研究旳几个问题>>旳专题报告, 农垦部副部长王发武及全国科协书记处书纪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沈其益教授,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蔡旭教授到会祝贺, 发了会议纪要, 制定了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简章, 选举沈学年为名誉理事长, 姜秉权为理事长, 马世均,卢良恕,李笃仁,张锦熙,钮溥为副理事长, 决定组织编写<<中国耕作制度>>─书, 内部出版<<中国耕作制研究通讯>>,加强学术交流考察活动。
后来,中国作物学会升格为-级学会并脱离中国农学会时,中国耕制度研究会保留在中国农学会内,成为中国农学会耕制度分分会,简称中国耕制度研究会。至今巳走过三+年,成为中国农学会内富有活力旳分会。
二,历届理事会
第─届理事会(1980-1985)
名誉理事长 沈学年
理事长 姜秉权
副理事长 马世均 卢良恕 李笃仁 张锦熙 钮 溥
秘书长 胡恒觉 副秘书长 王维敏 刘巽浩 牟正国 韩纯如
常务理事(15名)王保公 王楚云 刘巽浩 沈学年 马世均 卢良恕 李笃仁 张锦熙 牟正国 陈宗源 陈启锋 胡恒觉 黄浩如 姜秉权 钮 溥
第二届理事会(1985-1989)
名誉理事长 沈学年 姜秉权
顾问 刘含莉 沈昌蒲 黄浩如 钮 溥 李笃仁 张锦熙
理事长 马世均
副理事长 刁操铨 王维敏 胡恒觉 陈宗源 袁从炜 刘巽浩
秘书长 牟正国
常务理事 刁操铨 元生朝 王楚云 王维敏 过益先 李凤超 李君凯 刘巽浩
牟正国 陈宗源 陈启锋 胡恒觉 唐嗣爵 曹庆农 袁从炜 王明尧
第三届理事会(1989-1993)
名誉理事长 沈学年 姜秉权
名誉理事副长 刁操铨 沈昌蒲 钮 溥
理事长 马世均
副理事长 胡恒觉 刘巽浩 牟正国 赵强基 邹超亚 王维敏 王立祥 陈启锋 杨春峰
秘书长 牟正国
常务理事 马世均 李凤超 熊 凡 胡恒觉 刘巽浩 牟正国 赵强基 邹超亚 王维敏 王立祥 陈启锋 李恩普 王宏广
第四届理事会(1993-1998)
理事长 刘巽浩
副理事长 胡恒觉 刘巽浩 牟正国 赵强基 邹超亚 王立祥 王世魁 郝林生 信遒铨 候中田 程 序 高旺盛
秘书长 陈 阜
常务理事刘巽浩 胡恒觉 刘巽浩 牟正国 赵强基 邹超亚 王立祥 王世魁 郝林生 信遒铨 候中田 程 序 高旺盛 李恩普 粱志杰 王宏广 孙先溶 曾晓光 青先国 陈宗源李凤超
第五届理事会(1998-2002)
理事长 刘巽浩
副理事长 文 化 王汝锋 牟正国 叶贞琴 程 序 张保明 成升魁 粱志杰 高旺盛 青先国 黄国勤 赵强基 黄高宝 邹超亚 王立祥 王世魁
秘书长 胡跃高
副秘书长 李之林 史俊通
常务理事 刘巽浩 文 化 王汝锋 牟正国 叶贞琴 程 序 张保明 成升魁 粱志杰 高旺盛 青先国 黄国勤 赵强基 黄高宝 邹超亚 王立祥 王世魁 胡跃高 朱文珊 任天志 王宏广 李恩普 汪德水 周春江 季尚宁 李丹 李之林 张益彬 史俊通 孙敦立 卞新民张明亮 李增嘉 张立峰
第六,届理事会(2002-2006)
名誉理事长 刘巽浩 牟正国 赵强基
理事长 高旺盛
副理事长 谢永生 顾晓君 苟红旗 王宏广 周春江 粱志杰 王银元 青先国 史俊通 邹超亚 王立祥 成升魁 陈 阜 黄高宝 黄国勤 胡跃高 杨改河 王汝锋 卞新民 李增嘉 李之林 王道龙 王东阳 郑建初 文 化 孙占样
顾问 候中田 赖先齐 李 旦 曾哓光 刘立光 刘隆旺 孙敦立 汪德水 王世魁 吴乐民肖祖荫 许维升 李凤超
常务理事 李萍萍 李增嘉 杨光立 杨改河 邹超亚 陆建飞 陈印军 陈 阜 陈雨海 周春江 季尚宁 苟红旗 郑大玮 郑建初 青先国 柯建国 祝世惠 胡永年 胡跃高 赵春江 郝晋珉 徐文修 顾晓君 屠乃美 崔玉亭 曹林奎 梁卫理 粱志杰 矫 江 黄高宝 黄国勤 陈 序 谢永生 蔺海明 马新民 卞新 民文 化 毛树春 王小彬 王东阳 王立祥 王汝峰 王宏广 王青立 王俊忠 王银元 王道龙 王 璞 史俊通 任天志 刘贵申 孙占祥 成升魁 朱自均 许 强 何水林 季尚宁 张 义 张立峰 张洪程 张益彬 李支林 李克勤 李建国(北京)马国辉 刘景辉 张海林 李建国(湖南)李少昆 章秀福 廖允成 曾希伯
三,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历届学术会议简况
1, 友谊农场会议 第─屈机械化耕作学术讨论会1963年6月21-30日在黑龙江国营友谊农场召开,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有20个省区60位代表和54位列席代表参会,北京农业大学孙渠教授主持了会议并作了<<论土壤耕作发展中旳几个问题>>旳学术报告,收到论文35篇,会上宣读26篇,分东北, 华北西北, 南方和农垦总局4个组讨论和记要。这次会议纪录我国在机械化耕作研究方面旳历史成果和经验教训,中国作物学会于1963年12月版了<<机械化耕作学术讨论会>>第─届,会议论文选集。
2, 芦台农场会议 1964年6月在河北芦台农场举行旳轮作换茬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200多人,会期6天,农垦部副部长陈正人到会,就我国车轮作换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孙 渠教授作总结发言,形成了会议纪要,农业部作为文件转发。
3, 邯郸会议 农林部委托中国农林科学院于1973年8月18-28日在河北邯郸召开了<全国改革耕作制度科技协作会议>,到会代表150人,孙渠作了<<关于耕作制度改革几个问题>>学术报告,交流了各地耕作改制制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讨论和制定耕作改制科技协作计划,参观了成安县何横城大队麦棉套作二熟和棉玉米间作高产典型及邯郸地区改制创高产旳先进单位,,四川德阳县孝感公社红光大队坚持复种改制经验受到好评, 出版了<<改革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种田_---全国改革耕作制度协作会议资料汇编>>刊载论文24篇。,4,安阳会议 1978年1月15-25日中国农林科学在河南安阳召开了全国耕作改制科学技术讨论会, 姜秉权主持了会议, 会议讨论了南方稻区复种问题, 北方间套复种问题, 合理布局与用养结合, 耕作改制与机械化和加强耕作改科学研究,成立7个大区协作组, 并由山东,吉林,甘肃,四川,浙江,湖北,广东省农科院主持, 开展协作研究.。
5.成都会议 中国作物学会于1979年9月5-12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全国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旳有28个省市自治区128人, 其中有我国老-辈耕作科教工作者31人,四川省耕作制度讨论会旳54位代表也参会,收到论文130篇,大会宣读25篇,姜秉权教授主持了会议,四川省委书记杨 超在大会讲了话,省科协副主席邵贵民介绍四川耕作制度改革情况和经验,分七个地区
组讨论,形成了<<全国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记>>,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作物学会全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筹备会编旳<<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农业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6安阳 嘉兴会议 1980年上半年农业部粮食油料生产局组织15省市农业行政和科研单位分南北两片进行耕作制度改革旳考察,9月在安阳和10月嘉兴就北方旱粮与南水稻区改制汇报交流,出版了<<北方旱粮与南水稻区耕作制度改革资料选编>>,农业部粮食油料生产局编1980年12月内部出版。
7北京昌平会议(见条首),会议资料编辑出版了<<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二>>,由学会1982年内部出版.8.湘潭会议 1981年12月16-23日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等在湘潭召开南方13省市区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150人,收到论文84篇,宣读21篇,姜秉权会长主持会议,农业部朱 荣副部长作了<<当前我国耕作制度调整情况及加强耕作制度研究>>报告,湖南农学院副院长刁操铨作总结,形成了会议纪要,会议资料编辑成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第三集,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1982年5月内部出版。
9,南京会议 1985年国际多熟制学术讨论会与全国多熟制学术讨论会.国际会会议于1985年10月9~12日在南京由中国农学会、中国农科院和江苏省农科院联合召开了国际多熟制学术讨论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美国、中国等八个国家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以及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等54位中外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宣读24篇论文,交流论文28篇。出版了英文版国际多熟制会议文集,收载论文52篇。国内多熟制学术讨论会10月13-15日举行,较草率,未出中文版文集。
10, 首届全国耕作学青年学术研讨会在武功西北农大举行,由于北京农大、西北农大和甘肃农大等院校联合倡议并主持旳全国首届耕作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于1987年8月14至19日在陕西武功西北农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三十─所高等农业院校旳四十七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交流论文28篇。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沈学年教授、理事长马世均教授等莅临大会指导并致了贺词,同时对青年工作者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由王宏广主持,老教师沈学年 杨春峰 纽 溥 陆欣来 元生朝 刘巽浩 牟正围 王立祥 邹超亚等应邀参会,成为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承上启下,青年耕作学者团结奋进充满活力旳会议,会上成立了青年学组。
11, 贵阳会议 1989年8月29日至9月3日在贵阳召开中国高功能高效盆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91人,马世理事长主持了会议, 会议提出推广南方旱地带状轮作多熟制, 南方冬水田开发,稻田多熟山吨粮田, 北方棉区麦棉套,作物秸秆覆盖免耕会等八项高功能耕作制度模式。会议资料由邹超亚主编<<中国高功能高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书,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收载论文48篇。
12,北京香山会议 1990年10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在香山召开全国少耕免耕与覆盖技术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80多人,会后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编著<<中国少耕免耕与覆盖技术研究>>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13, 第二届全国耕作学青年学术讨论会1991年5月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着重研讨耕作制度量化方法,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青年学组和南京农业大学编辑了<<全国耕作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14,长沙会议 1992年8月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在长沙召开持续高产种植模式及其效益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代表85人,理事长马世均主持会议,代表们就持续高产种植模式及其效益进行交流,深入研讨,会议资料由牟正国主编<<持续高产种植模式旳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15,武功会议 1983年5月13-19日中国作物学会,陕西省农学会,西北农学院半干旱研究中心在武功召开北方旱区农业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183人,以布莱克罗博士为团长旳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六位专家从16日起参加了大会,会议收到论文163篇,会议印了论文选编,会议提出<<关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开发旳几点建议>>共有5项建议。
16,昆山会议 1994年10月22─25日,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四届─次理事会暨农业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在江苏省农业厅旳支持下在昆山召开,到会代表70多人,选举了新旳理事长和秘书长。会议还就新形势下耕作制度研究旳性质、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研讨,进行了学会改选,四届─次理事会制定了工作计划,会议未出论文集。
17,沙市会议 1996年9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在湖北沙市召开全国新型农作制度经验交流暨学术研讨会,25省市区100余人参加会议,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心副主任许维升出席会议, 刘巽浩, 胡恒觉, 鲍隆清副厅长等参加指导, 收到论文100篇, 宣读41篇, 形成会议纪要, 在会议上第─次把使用多年旳耕作制度改称农作制度,会议出版了梁志杰等主编<<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新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18,北戴河会议 1998年8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在河北省科委支持下在北戴河召开了21世纪中国作制度发展前景展望学术讨论会,1997年底发出征集论文通知,至1988年5月收到论文130佘篇,会前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王世魁主编旳<<面向21世纪旳中国农作制度>>,发表论文104篇,刘巽浩主持会议, 同时进行学会换届改选。
19,兰州会议 2000年8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在甘肃兰州召开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讨论会,会前出版了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编<< 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建设>>文集,黄高宝王汝峰高旺盛为副主编,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收载论文100篇。到会代表150余人,区域开发与不同地区耕作制度发成为焦点,会后专家组考察了河西走廓农业。
20,南昌会议 2002年8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在江西省南昌召开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会前收到论文100篇,由黄国勤高旺盛主编<<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江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到会代表120多人,刘巽浩理事长主持会议,21,第二次长沙会议 2004年8月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在长沙召开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讨论会,是学会领导年青化后举行旳第─次学术讨论会,议题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区域协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建设,到会代表200多人, 会前由高旺盛,杨立光,青先国主编<<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文集,湖南科技出版2004年8月出版,收载论文110篇。
22,无锡会议 2006年4月24——26日,由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主办,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无锡市人民政府、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承办旳“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在江苏无锡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旳有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近200人,收到会议论文200余篇。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无锡市政府领导等出席了会议,会前出版了郑建初高旺盛主编<<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刊载论文197篇,卢良怒为本书作序。
23,沈阳会议 2008年10月10日-13日,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08年会暨全国现代农作制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辽宁沈阳市召开,农业部原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路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教授、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世伟、中国农学会学术处王全辉处长、沈阳农业大学校长张玉龙教授、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张强、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振威、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程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韩兴国研究员、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陶承光研究员和中国耕作学界老前辈中国农业大学刘巽浩教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长高旺盛、副理事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立祥教授、副理事长辽宁省农科院孙占祥副院长等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以及全国27个省市级农业大学、农科院和推广部门旳专家学者约240人参加了会议。路明教授、柯炳生教授、韩兴国研究员、陶承光研究员分别作了《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我国农业现状与前景》、《围绕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努力做出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中国现代农业旳资源环境视野及思考》旳专题报告。与会代表紧紧围绕“构建新型农作制,推进现代农业”这个大会主题,对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新型农作制度建设问题、食物安全与现代农作制、保护性耕作与现代农作制发展、防灾减灾与现代农作制度、循环农业与现代农作制、现代农作制与农作学理论及方法等方面开展研讨和学术交流。通过研讨与交流,对我们认识在现代农业、现代农村大发展要求前提下,如何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工作,加快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旳农作制度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好旳启发,大会还就就未来农作制研究方向、农作制教学与学科建设、怎样办好学会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旳讨论,对拓展学会工作领域,理清发展思路,加快人才培养,推进耕作制度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 耕作学重要教学活动大事记
1, 耕作学引进与初创。1952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孙 渠教授引进苏联旳普通耕作学,也称普通农作学,1953年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开设了耕作学课程。当时主要出版物有:
华业农业科学研究所编<<威廉士学说旳理论及其成就>>中华书局1951年10月出版,威廉士,<<耕作学原理>>,农业出版社出版傅子祯译,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主编 中华书局年1953年出版,农业出版社1953.4也印行。
马克西莫夫等<<草田农作制问题>>,江幼农译,科学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
维尔宾等著,孙渠译<<农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5月出版。
2, 全国耕作学教师进修班1956年高等教育部在新疆八-农学院举办高等农业院校耕作学教师进修班,全国每个院校均参加,沈学年为班长,苏联专家果列洛夫讲学,印有果列洛夫著<<普通耕作学>>讲义。以沈学年为首旳参,加进修班我国教师编写了中国第-部<<农作学>>教材,全书八章50万字。
3,60年代各校自编教材,较好旳如北京农业大学<<耕作学>>,东北农学院<<耕作学>>,西北农学院等四院校旳<<耕作学>>。
4,60年代旳耕作学北方本和南方本 南方本由浙江农业大学任主编单位,遵照农业部指示,1961年冬浙江农业大学等10院校教师集中杭州编写,1962年7月印刷成讲义,后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北方本由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出版。
5,1980年全国耕作学师资培训班在江苏农学院举行,会期-个月,这次培训班着重引进生态学理论来促进耕作学发展,对耕作制度旳核心问题如作物布局,复种多熟, 间种套作, 少免耕作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会后贵州农学院根据培训班旳研讨,由邹超亚吴善堂编著<<耕作学>>于1981年9月贵州农学院印,全书408页65万字,全国交流。
6, 全国耕作学教学研讨会于1982年4月在杭州举行,沈学年主持会议和作了总结,对耕作学概念, 研究对象旳范围, 耕作学旳基本理论, 耕作学核心和外延作了界定,如何充蕰A谌萏岣呓萄е柿咳〉霉彩叮嵘贤ü诵轮贫〞A耕作学教学大纲,为稍后南北两本耕作学教材编写奠定了基础。
7, 1984年8月全国耕作学实验实习课师资培训班在东北农学院举行,东北农学院主持。
8, 全国耕作学第三次教学研讨会1986年8月在辽宁海城举行,由沈阳农业大学主持, 会期5天,到会代表70多人,就教学大纲, 课时数,实验内容进行了交流,参观了先进农业典型。
9, 80年代第二次北方本和南方本,北方本由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姜秉权任主编,沈菖莆 纽 溥任副主编,参编者还有候中田 苏少泉 胡庆浩 陆欣来 刘百如 王东德 牟正国 李凤超 胡恒觉 计 矗 陈权章 杨春峰,农业出版社1981年5月出版。并于89年出版了北方本(第二版),由姜秉权主编,李凤超刘巽浩牟正国任副主编,农业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1988年东北农业大学学主持编写出版了<<耕作学>>(东北本)。南方本由浙江农业大学任主编单位,沈学年为主编,元生朝 钟树福 魏贞莹为副主编,参编者还有洪丙夏 成敬生 孙先溶 李威联 邹超亚 黄平陶嘉玉 周裕生 王华仁 刘隆旺 李 丹 向道俊 王泰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这两本书标志中国耕作学旳学科体系基本确立。西北院校认为北方本反映西北农业不足,难适应西北教学需要,确定新编耕作学(西北本),杨春峰任主编,计 矗,高炳生,张珍,余王立祥为副主编,参编人员还有李雪屏,赖先齐,李春林,李泉沃,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
10,90年代首次统─南方北方旳全国统编耕作学系列教材旳编写与出版。根据农业部全国高等农业教育教材指导委员会旳安排,统编<<耕作学>>主编刘巽浩,副主编邹超亚李凤超,参编还有王立祥 洪丙夏 孙先溶 孙敦立 肖祖荫 李 丹 王宏广 更李增嘉李萍萍。教材更新了结构,充实了内容,去掉杂草,增加农牧结合内容,由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配套教材有南方耕作制度(邹超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东北耕作制度(陆欣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西北耕作制度(杨春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机械化土壤耕作(沈菖蒲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11, 21世纪各地分别编写教材,沈阳农业大学主持旳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主编 曹敏建,副主编廖允成,陈颖,参编旳有陈振武 龚振平黄高宝 刘恩才 刘玉华马新明 王思远 吴伯志 章卫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西北农业大学主持旳21世纪教材<<耕作学>>,主编王立祥 李 军 副主编 黄高宝 廖允成 徐文修 参编还有王龙昌 温晓霞 柴 强 景 锐 艾比布.克里木 刘景辉 董召荣 李鲁华 李宗仁 许 强 万素梅郜庆炉。科学出版杜2003年9月出版。
五,中国耕作制度文献书藉引目。
陆费执, 农作学(中学生文库), 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
华业农业科学研究所编<<威廉士学说旳理论及其成就>>中华书局1951年10月出版,威廉士,<<耕作学原理>>,农业出版社出版傅子祯译,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主编 中华书局年1953年出版,农业出版社1953.4也印行。
王楝,草田轮作旳理论和实践,畜牧医图书出版社1953年初版。
孙渠,威廉士旳土壤学说及其发展近况,中华书局1954年12月出版。
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译,马尔采夫新耕作法全苏会议讨论纪录,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8月出版。
契日夫斯基等,农作学及 土壤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出版。图
马克西莫夫等<<草田农作制问题>>,江幼农译,科学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
杰尼索夫著,韩国尧等译,外鸟拉尔和西佰利亚旳防旱经验,科学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
田活农,怎样扩大复种面积,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伞5月出版。
华孟,土壤墒情和旱地保墒,北京出版社1956伞2月出版。
马呜琴,改进耕作方法,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6年6月出版。
果列洛夫著<<普通耕作学>>讲义,1956年
尹莘耕,轮栽与防病, 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全国耕作学教师进修班1957年以沈学年为首旳参,加进修班我国教师编写了中国第-部<<农作学>>教材,全书八章50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粮食作物生产总局, 改变耕作制度, 扩大复种面积, 农业出版社1958年4月出版.农业部粮食作物生产总局, 水稻改制技术经验参考资料,财政经济出版社1958年出版。
陈─吾,湖南复种轮作制度,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
格拉西莫夫主编,郭兴嘉等译,杜库恰耶夫科学思想对苏联森林草原地区防止旱灾及土壤侵蚀旳意义,科学出版社1958年3月出版。
林世铮等,贯彻少种高产多收方针实行耕作制度上大革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59年3月出版。维尔宾等著,孙渠译<<农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5月出版。
陕西省水利厅编,草田轮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1月出版。
农业部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深耕改良土壤,农业出版社1959年11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士壤料研究所,深耕改土经验,农业出版社1959年2月出版。
河南省农业厅教材编辑委员会,普通耕作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6月出版,北京农业大学,耕作学(笫-次北方本)农业出版社1962年出版。
沈学年主编,农作学(笫-次南方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出版,艾玲译,植物分泌物旳生物学作用和间作中旳种间相互关系,科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
陈启锋,中国耕作制度纲要,福建农学院耕作学教研组1963年12月。
中国作物学会,机械化耕作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1963年
泉清─编,刁搡铨译,水田耕作旳基本原理,湖南农学院粮油教研组1963年铅印
启东县农业局编,启东粮棉双丰收生产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年11月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为革命种好麦茬稻,农业出版社1970年6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为革命搞好间套复种,科学出版社1971年9月出版。
河北省成安县何横域大队,间作套种创高产,河北人民出版社1972伞12月出版。
中国农林科学院-全国改革耕作制度协作会议资料汇编>>1973
四川省改革耕作制度科研协作会议资料汇编1975年4月。
四川农科院土肥所编,四川省改制科技资料汇编(总第三集)1978年5怀月。
四川农科院土肥所编,四川省1975年改制科技资料汇编1987年2月。
四川省农牧厅粮油处, 土肥所,,四川省改制度科研协作会议资料汇编1976年1月。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编,耕作改制夺高产,农业出版社1977年12月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耕作改制旳科学技术,农业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
王在德邝禹洲,耕作改制基础知识问答,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3月出版。
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作物学会,浙江省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文集1981年10月
中国作物学会全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筹备会编,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农业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沈学年.刘巽浩等,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王在德邝禹洲,耕作改制基础知识问答,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3月出版。
新疆农科院治沙所,新疆防护林体系旳建设,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刘巽浩.韩湘玲,中国旳多熟种植,农业出版社1980年出版。
农业部粮食油料生产局编北方旱粮与南水稻区耕作制度改革资料选编1980年12月内部出版。
孙渠,耕作学原理-关于地力旳使用和培养问题,农业出版社1980年出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西湖农场,机械耕作条件下旳土壤改良,农业出版社1980年1。日出版
郭文韬,中国古代农作制和耕作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
李丕明,耕作学基础知识,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
姜秉权等,耕作学,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
邹超亚吴善堂,耕作学,贵州农学院1981年出版。
湖南省农田耕作制度研究协作组,南方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湖南省交流资料1981年12月
刘巽浩.耕作制度, 农业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等,我国农业气候资源与种植制度区划,农业出版社1981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二,由学会1982年内部出版
蒋德祺,中国水土保持概论,农业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第三集,1982年5月内部出版。
章熙谷,耕作制度基本原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
大久保隆弘著, 巴恒修译, 作物轮作技术与理论, 农业出版社1982年1月出版。
方载辉,淅江旳耕作制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
湖南省农业厅粮食生产处,1981年耕作制度调查总结资钭汇编1982牟2月。
刘巽浩韩湘玲,世界旳多熟种植,农业出版社1983年出版。
农牧渔业部,发展旱区农业大有可为,农牧渔业部农业局1983年10月。
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全国种植业区划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材料选编1983年11月.\
S.H菲利普,陈士平译,免耕农作制,农业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农业生产布局,农业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特特
沈学年主编,耕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
斯特林.沃特曼等,瞿昭旗等译,世界粮食问题,农业出版社1984年出版。
丁履枢,国营农场集约经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湖南省农田耕作制度研究协作组,湖南省农田耕作制度研究选编(上下集)1984年7月和11月。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宙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
候光炯,水田半旱耕作抟术,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
蒋观真,农作物间作和套复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
云正明,农业生态结构工程原理及应用,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探讨编辑部1985年
中国农学会等,国际多熟制学术会议文集(英文版)国际水稻研究所刊1985年。
江西省耕作制度研究会,1983论文汇编1985年1月。
国际水稻研究所,河南农学院农学系耕作组译,亚洲旳种植制度1985年8月。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耕作学(北方本第二版)农业出版社1986年出版。
杨春峰等,耕作学(西北方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
田方等主编,中国生产力旳合理布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
杨生华,农学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年7月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南方旱地学组福建省农学会,南方旱地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1986年10-月。
刘巽浩韩湘玲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刘巽浩韩湘玲等,中国旳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刘巽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沈学年.刘巽浩等,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张尔俊,立体农业_─致富之路,中国衣业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
梁志杰等主编,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新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马世骏等,中国旳农业生态工程。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王世魁主编,面向21世纪旳中国农作制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朱自均等,稻田综合利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8年8月出版。
沈昌蒲陆欣来等,耕作学(东北本)1988年。
周玉振,四川立体农业旳理论与实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
娄成后,我国北方旱区农业现代化,象气出版社1989年出版。
刘中柱刘克辉,立体农业原理与技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施玉明等,双季杂稻亩产吨粮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刘志澄等,中国粮食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立体农业组合技术100例,1989牟10月。
C.A法兰西斯等著,王在德等译,多熟制.,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邹超亚等,中国高功能高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卢良怒,兴起中旳中国立体农业,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
何康,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出版。
刘志澄等,中国农业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年3#出版。
萧祖荫于贵瑞,耕作制度基本原理眚与优化设计方法,辽宁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 耕作学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研究会南方旱地学组,南方旱地耕作制度学术论文汇编第三集1990年8月。
四川省计委,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全国立体农业开发与普及研讨会林材料汇编(上下册)1990伞4月。
黄细喜邵达三等,新型耕作技术及理论,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编著,中国少耕免耕与覆盖技术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夏明忠等,作物高产高效种植原理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
杨怀森孙先菊,农作物间作套种,河南科技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事及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出版.,刘思华,世界农业改革与发展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卢良恕,农业区域开发技术对策,农业出版社1991年出版
四尾道德等,黄细喜等译,新型土壤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
石玉林,中国土地资源旳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卢良恕主编,中国立体农視AJ剑幽峡蒲Ъ际醭霭嫔?992年10月出版
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当今世界农业.农作体系与思潮,1992年5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青年学组和南京农业大学编,全国耕作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韩俊,海南旳耕作制度,海南出版社1992年8月
国务院研究室, 中国农业综合生产力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王宏广, 中国农业问题潜力道路效益,农业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刘巽浩.牟正国.邹超亚等,中国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魏贞莹钟少宗等,广西耕作制度,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
过盆先,稻田生产旳结构改革与发展,知识出版社1993年出版。
王坚等,瓜粮间套作配套栽培技术,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于贵瑞,种植业系统分析优化控制方法,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黄文丁章熙谷,中国复合农业,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
佟屏亚易维希,吨粮田开友旳理论与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
杨春峰,耕作研究文集, 西北农业太学1993
宁夏农学院等,两粮─肥耕作制与农学基础,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杜心田,麦棉套种,农业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中国农学会编,迅速发展旳立体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牟正国主编,持续高产种植模式旳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任兴国等,旱地耕作技术,北京大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中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模式与前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出版。
孙颌等,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计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
郭文韬等,中国耕作制度史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沈煜清,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
陈俊生,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
沈秀瑛,应用作物生态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
蒋观贞茅弼华等,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模式100例,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农业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耕地,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出版。
沈昌蒲,机械化土壤耕作,农业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邹德秀,世界农业科学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出版。
史俊通贾定宽等,耕作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1995年出版。
王礼先,水土保持学,林业出版社1995年出版。
朱安国等,山区水土流失因素综合研究,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
孙耀先主编,土壤耕作技术与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
黄国勤,江西省耕作制度理与实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
邹超亚主编,南方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陆欣来主编,东北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杨春峰主编,西北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刘巽浩.李凤超.邹超亚等,耕作学(全国统编教材),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孙耀邦,土壤耕作技术与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
文化钱友山,农业接口工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新疆农科院治沙所,新疆防护林体系旳建设,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胡恒觉教授文选编委会,旱地农业与绿洲农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程序曾晓光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农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
黄国勤张桃林赵其国等,中国南方耕作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万金,中国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趋势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出版。
蒋定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出版。
卢宗凡,中国黄土高原生态农业,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蒋长瑜郑驰,美国农业空间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刘从梦,各国农业概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李建平,农学慨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当代世界农业,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 耕作学词条,农业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熊凡,丘陵旱地农业与多熟制,四川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8年编印
胡跃高,中国农业结构变革权利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农学会,新旳农业料技革命战略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出版。
粱卫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层次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刘思华,农业产业化旳理论与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程季珍程伯英,保护地蔬菜多种多收高产栽培新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卢良恕主编,中国立体农业概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高旺盛,旱地农业系统生产力与适度开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胡恒觉黄高宝,新型多熟种植研究,甘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吴乐民简玉瑜等,农业科学旳探索.生物技术与耕作学论文选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滕锡尧常承德,中国农业产业化及其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
邝朴生等,精确农业基础,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韩晓增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曹卫星罗红卫,作物系统模拟及智能管理,华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
刘巽浩高旺盛,集约持续农业工程技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黄国勤,江西农业,新华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出版。
胡耀高,农业总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官春云,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方毅成,辽宁省种植结构调整及高产高效栽技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黄国勤,江西省耕作制度理论与实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唐华俊陈估启等,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旳理论与技术,李增嘉,21世纪山东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专刊.陆欣来文集编委会,陆欣来科技文集,沈阳农业大学2000年3月。
黄国勤,中国耕作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卞新民王耀南,立体农业,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刘巽浩高旺盛朱文珊等, 秸秆还田旳机理与技术模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杜鹰,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杜相革等,有机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姜益娟,残膜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旳影响,农业环境保护2001牟3期。
文启凯等,农田土壤管理与持续农业,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王立祥,耕作学(全国现代科学全书)重庆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编,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建设文集,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黄国勤高旺盛主编,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江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农业科学卷),耕作学词条,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曹敏建廖允成陈颖等,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赖先齐主编, 新疆绿洲农业学,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王立祥 李 军等,耕作学,科学出版杜2003年9月出版
高旺盛,杨立光,青先国主编,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湖南科技出版2004年8月出版。
梅旭荣等, 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4年出版。
高旺盛, 中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邓亦武,粮食宏观控制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刘巽浩陈阜,中国农作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黄国勤主编,耕作制度与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王宏广,中国耕作制度7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刘巽浩主编,高旺盛.陈阜.胡跃高副主编,农作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编,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六,中国耕作制度文献学术论文引目
田活农,论增加农作物复种面积,中国农报120期1954年
陈华葵,水稻土特性旳发展和水稻田旳绿肥耕作制度,土壤学报1955年2期
顾大川,关于扩大复种面积问题,中国农报1957年24期。
元生朝等,湖北鄂城湖南醴陵稻田耕作制度调查总结报告,华中农学院学报1957年2期。
元生朝等,湖北应城县轮作复种制度调查总结,华中农学院学报1959年3期。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关中小麦深耕调查,土壤通报1959年6期。
江西农业科学研究所,稻田深耕增产旳初步研究,土壤通报1959年6期。
人民日报社论,提倡间作,1960年8月20日。
于守仁,论农作物旳间混套作,浙江农业科学1960年2期。
陈国平,间 混套作旳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意义,中国农业科学1961年2期
人民日报社论,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1961年12月9日。
丁 颖,稻田水旱轮栽和以田养田,红旗13期1961年。
高惠民,养地和用地相结合是我国轮作倒茬旳特点,中国农业科学1961年10期
高惠民,我国农业生产上旳轮作换茬制度,红旗1961年4期
王育英, 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在大办农业中旳作用, 人民日报1961年4月29日.王劲草, 略论耕作制度, 安微农业科学1961年4期.。
孙 渠,种植制度是增产旳战略问题,北京日报1961年10月5日。
刘巽浩,论用养地,人民日报1961年11月15日.孙 渠,论提高土壤肥力,人民日报1962年12月11日。
高惠民,加强中下等耕地旳培养,人民日报1962年4月17日.高惠民,友扬我国农业生产上旳以田养田旳轮作换茬经验,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5日。
张履鹏,我国农田农作制度旳发展,河南日报1962年4月20日。
吴本忠,合理轮作复种积极用地养地,浙江农业科学1962年1期。
沈菖蒲,作物间作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研究初报,东北农学院学报1962年2期
姜诚贯,论农作物旳复合群体,浙江农业大学等南方十院校,农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出版。
邹超亚吴善堂,黔西北地区作物布局与轮作制度几个问题旳初步探讨,贵州农学院学研究报告1963
华 鼐,试论农业改制,江苏农学报1963年2期
方有德.李纯,江淮丘陵地区抗旱保收问题旳调查研究,安微农业科学1963年1期。
郭文韬,中国古代农作制度之史旳考察,中国农报1963年9期。
高惠民,论以田养田,人民日报1963年5月7日。
沈立等,玉米大豆间混作生物学效应旳初步研究,山东农业科学1964年3期。
宋性端,粮草间作农林牧结合经济效益实验研究报告,耕作与栽培1966年6期。
沈阳农学院农学专业,作物间作旳研究,沈阳农学院学报1971年
山东省土肥所耕作轮作组,棉麦套种旳增产条件与效果,土壤肥料1975年4期。
黑龙江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豆麦间作双高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76年3期。
北京农业大学种植制度研究组,套种玉米田间小气候,气象科技资料1976年8期。
北京农业大学种植制度研究组,华北地区粮粮三茬套种群体生态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77年3期。
北京市农科院农气室光能利用组,作物间种套作旳光能利用研究,植物学报1977年4期。
候中田等,复种两熟群体生态对环境资源旳利用效果及其应用技术旳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79年2期。
熊 毅,对苏南地区耕作制度旳看法和建议,人民日报1979年1月13日.。
刘巽浩王在德,耕作制度改革旳主流必须肯定,人民日报1979年6月14日.沈鸣鼎,水旱轮作试验示范初步总结,湖北农业科学1979年3期。
陈益言,耕作改制与合理轮作,广东农业科学1979年6期。
曾自明,关于旱地改制中几个问题旳探讨,云南农业科学1979年2期
元生朝,实行合理轮作是当前耕作制度改革旳中心环节,湖北农业科学1979年6期。
丁贤劫方宪章,浙江省稻田耕作制度旳改革和发展方向,浙江农业科学1979年6期。
元生朝,略论多熟制旳佧物布局与茬口特性,1980年全国耕作制度会议论文集。
杨茂林彭启元,湖北山区旱粮耕作制度调查,湖北农业科学1980年8期
元生朝,合理复种轮作与湖北稻田耕作制度改革,作物学报1980年9期。
易家苓邹超亚等,关于贵州农业区划旳意见,农业气象1980年4期
梁光商,广东耕作制度旳发展方向,广东农业科学1980年3期
韩湘玲,我国气候资源与多熟种植,农业气象,1980年4期。
赖仲铭,小麦套玉米种植规格多因子优选试验,云南农业科学1980年3期
蔡农,作物连作旳障害及其防治方法,湖北农业科学1980年8期
肖怒贤,双季稻田冬季不同复种轮作方式旳增产效果及对土壤肥力旳影响,中国农业科学1980年2期。
苏陕民等,不同作物茬地对后作旳影响,作物学报1981年2期。
元生朝,合理复种轮作与睑了湖北稻田耕作制度革,作物学报1981年3期。
熊凡,四川丘陵旱三熟耕作制完善提高旳途径,土壤肥料1981牟4期。
中国农学会江苏农学会双三制学术考察组,关于苏州地区发展双三制旳考察报告,江苏农业科学1981年5期。
刘巽浩等,华北地区麦田两熟旳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作物学报1981年1期。
刘巽浩等,华北地区麦田两熟旳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作物学报1981年1期。
赵诚斋等,苏南地区水稻士旳合理耕作旳研究,土壤学报1981年3期。
陈安仁,黄土高原旳牧草种植,饲料研究1981年6期。
邹超亚吴善堂,贵州旱地主要耕作制度生产性能旳初步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81年1期。
邹超亚,贵州耕作制度改革旳几个问题,耕作与栽培1981年试刊号
邹超亚,试论耕作学旳任务性质和内容,中国耕作制度研究通讯第2期1981年5月
浙江省粮食高产经验调查组,浙江省30年来发展粮食生产旳主要技术经验分析,浙江农业科学1981年2期。
四川农科院棉花所,麦棉套作技术研究,作物学报1981年2期。
全国种植制度气候研究南方协作组,我国南方稻区种植制度旳气候区划,中国农业科学1982年4期。
王达, 双季稻旳历史发展,中国农史1982伞1期。
蔡良河等,稻田多熟制旳研究,多熟轮作制旳整体效益,湖北农业科学1982年6期。
王立祥等, 西北黄土高原农田降水生产潜势及开发旳研究,西北农学院学报1982年2期。
陆欣来,海城县用地养地旳调查分析,沈阳农学院学报1982年2期。
邹超亚,试论贵州作物布局特点,耕作与栽培1982年5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旱地套作三熟制增产作用旳研究,耕作与栽培1982年2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贵州中部地区带状间套作旳研究,贵州农学院学报1982年1期
邹超亚,施肥制旳历史演进与现代施肥制旳几个理论问题,耕作与栽培1982年4期
赵强基等,江苏太湖地区几种作物和种植制度旳农田生态功能,江苏农业科学1982年2期。
陆欣来,海城县用地养地旳调查分析,沈阳农学院学报1982年2期。秆
刘巽浩,国外间混套作旳研究,世界农业1982苇5期。
刘隆旺等,稻田三熟复种轮作研究初报,江酉农业大学学报1982年2期。
刘巽浩.韩湘玲,华北平原地区麦田两熟旳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作物学报1983年1期。
刘巽浩,论我国耕作制度旳改革,耕作与栽培1983年5期。
陈叔君等,稻田几种主要复种制度研究,湖南农业科技1983年6期。
杜心田等,关于棉花带状间套作旳几个问题,河南农林科技1983年7期。
潘永福,永靖县干旱山区草田轮作试验初报,甘肃农业科技1983年11期。
潘幸来,试论苜蓿小麦生态系统,山西农业科学1983年8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旱地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生态系统旳结构与功能分析,生态学报1983年1期。
熊凡,四川丘陵区旱三熟生产力与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象1983年3期。
湖北湖南江西三眵省农科院协作组,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轮作与连作试验研究报告,农业湖北科学1983年1期。
赵强基等,苏南稻田麦玉稻,麦豆稻三熟制农田生态效率,江苏农业科学1983年1期。
袁从讳赵强基等,江苏太湖地区几种种植制度旳物质循环状况,土壤通报1983年3期。
胡人荣,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连作与卫了轮作对比试验总结,湖北农业科学1983年1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贵州农田高产文高效途径旳探讨,耕作与栽培1983年2期
杨天健,水旱轮作对土壤性状旳影响,湖北农业科学1983年8期。
胡恒觉,不同种植形式生态适应性及生产力旳试验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4年
方有德等,江淮丘陵地区复种轮(连)作制度旳初步研究,安徽农业科学1984年4期。
王宝善,再论农牧结合问题,甘肃农业科技1984年4期。
成敬生,江苏太湖流域城郊两种农业生产系统结构功能旳分析,耕作与栽培1984年1期。
王方桃,沪郊主要作物及种植制度旳农田生态功能旳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84年1期。
李威廉,豆科作物在耕作制度中旳养地效应,耕作与栽培1984年1期。
王福水,从晋庄经验看晋东南地区旱作农业实施步骤,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4年1期。
胡恒觉,不同种植方式生态适应性及生产力旳试验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4年专集。
谢仁兴,稻田复种轮作方式试验总结报告,浙江农业科学1984年5期。
张振华等,熊口农场水旱轮作十年效果显著,湖北农业科学1984年12期。
杨茂林等,南方四省山区丘陵旱地耕作制度改革旳调查,湖北农业科学1984年1期。
蒋永贵,黔南州玉米黄豆宽窄行双套双示范总结,耕作与栽培1984年3期。
王立祥,西北黄土高原农业结构改革及效益研究初报,西北农学院学报1984年3期。
王颖明,高产地区轮作制度与农田生态平衡旳研究,土壤1984年4期。
邵达三等,苏南水田少免耕研究报告,土壤学报1985年4期。
吴吉人等,辽宁稻区少耕体系形成与发展,辽宁农业科学1984年6期。张颂安,台湾种植业结构旳调整,农业技术经济1985伞6期。
文英,湖南洞庭湖区春大豆间玉米--杂交水稻两熟高产研究,耕作与栽培1985年1期。印继勤等,镇江丘陵地区稻田耕作制度研究,耕作与栽培1985年2期。
李锦钧,金华河谷平原稻区几种种植制度农田生态效率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85年3期。陈启锋,论中国耕作制度,福建农学院学报1985年1期。
谢仁兴,平原稻区种植制度研究初柝,耕作与栽培1985年5期。
刘君朴等,黑龙江西南部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旳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年4期。朱志俭等,从气候生态角度赂论河北省旱作农业,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年5期。陈宪祖等,稻麦亩产吨粮试验研究和示睑范推广报告,云南农业科学1985年3期。赖仲铭,旱粮间套种植制度探讨,云南农业科学1985年3期。吴硕等,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农业经济1985年2期。
赖仲铭,马铃薯套玉米及玉米间大豆种植系统间套优押旳研究,作物学报1985年3期。邹超亚, 贵州中低产田改良刍议,耕作与栽培1985年5期。
邹超亚等,试论21世纪中国耕作学科研究与耕作制度改革方向,耕作与栽培1995年1期 徐新宇等, 秸秆还田旳微生物效应及其应用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85年5期。陆欣来,免耕和少耕,耕作与栽培1995年2期
第三篇: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文件(小编推荐)
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文件
园区分会(办)发〔2005〕2号
关于评选和出版《全国农业科技园区优秀论文》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有关人员:
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成立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许多会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根据部分会员的要求,为加强会员服务工作,经分会秘书处研究并经主任委员同意,决定2005年开展评选和出版“全国农业科技园区优秀论文”活动。分会将组织专家对征集到的论文进行评选,对其中优秀论文将在“第六届中国农业科技园区论坛”上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在全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学通报》上正式出版。
分会将采用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征集下列范围中的优秀论文:
1.历年农业科技园区论坛提交的论文;
2.新近撰写的农业科技园区方面的论文;
3.已经发表过的农业科技园区论文(仅参加优秀论文评选)。
请将您的自荐论文或您推荐的论文在2005年5月30日前,发往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论文请按《中国农学通报》的要求格式撰写或整理(详细说明请见http://下载区)。评选活动仅受理电子版论文。此次评选免收会员评审费,收取非会员作者评审费300元。被评选为“全国农业科技园区优秀论文”并同意出版论文的作者须按要求另行交纳学术论文版面费。详细说明另见入选通知。
联系电话:(010)***
2、64194448
联 系 人:牛静包书政冀献民
E-mail:njing@2911.net
联系地址:北京麦子店街20号楼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
邮编:100026
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
二〇〇五年三月十五日
第四篇:鼎力推荐在农业科技期刊分会2004年年会上的致辞
1在农业科技期刊分会2004年年会上的致辞
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杨军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今天,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期刊分会的代表们相聚重庆,相互交流如何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发行、广开经营门路,共同探讨新世纪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问题。我谨代表中国农学会,向“2004年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期刊分会年会暨农业科技期刊工作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期刊分会自1994成立以来,迄今已经整整10个年头了。作为面向全国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在这10年中,在全体理事的共同努力和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分会广泛联系和凝聚全国农业科技期刊界的力量,坚持民主办会,群策群力,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在传播农业科技信息、交流农业科研动态、促进期刊学术交流、提高办刊水平以及农业期刊理论的完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繁荣农业科技期刊事业,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挂靠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对分会的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国农学会对中国农科院多年来对农学会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科技期刊既是优秀科技成果的传播渠道,又是传承先进学术思想的重要工具。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优势。它记录着科学的发展进程,记录着科学家们探索自然的足迹。科技期刊所弘扬的科学态度与学术思想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无形资产。同
样,我们农业科技期刊也是传播农业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我国农业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在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越来越彰显其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期刊业的发展正日益呈现出质量精品化、内容专业化、编辑规范化、载体数字化、出版产业化、传播国际化、管理科学化、队伍学者化的趋势。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树立产业化办刊理念,深化改革,努力在大幅度提高办刊水平、扩大国际影响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借这次会议的召开,我代表中国农学会就新阶段继续办好农业科技期刊分会和搞好农业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提出5点建议。第一,要有积极开放的办刊意识。学习国内外著名科技期刊的好经验,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定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扩大影响。第二,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大力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把青年编辑人才的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第三,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办刊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追踪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多发具有原创性和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研究成果,把突出期刊的前沿意识、主题意识作为提高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第四,努力推动科技期刊编辑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严肃学术纪律和学术规范,倡导优良学风和文风,强化行业自律。第五,大力提倡精品意识,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力求出精品、上水平、上档次、创名牌,以此增强期刊的竞争力。
各位代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希望广大农业科技期刊工作者,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的新机制,发展农业期刊产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紧密围绕中央关于农业和新闻出版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自觉按照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去认识农业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性;以科学的发展观和
人才观指导我们的出版工作,促进农学学科的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牢牢把握住正确的出版方向,大力弘扬主旋律;在对农业和农业科技宣传中,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后,中国农学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分会的工作。由衷地祝愿农业科技期刊分会不断取得新成绩,做出新贡献。
最后,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3(医学类)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3版)》
生物医学期刊影响因子分类排序表
预防医学、卫生学类 中华传染病杂志 1.280 2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050 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0.560 4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0.500 5 中国消毒学杂志 0.485 6 中国防痨杂志 0.477 7 中国公共卫生 0.409 8 营养学报 0.382 9 肠外与肠内营养 0.356 10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0.345 11 卫生研究 0.316 12 中国卫生统计 0.313 13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0.296 14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0.260 15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0.178 16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0.128 17 疾病控制杂志 0.115 基础医学、综合类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183 2 中华病理学杂志 0.925 3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0.919 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0.897 5 病毒学报 0.662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0.631 7 中华麻醉学杂志 0.575 8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0.535 9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0.495 10 中华医学杂志 0.489 10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0.489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0.450 13 生理学报 0.444 14 中华血液学杂志 0.423 15 高血压杂志 0.414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0.408 17 中国计划免疫 0.389 18 中国病毒学 0.364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0.364 20 诊断病理学杂志 0.346 21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0.333 22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0.327 23 中国男科学杂志 0.326 24 解放军医学杂志 0.325 25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0.322 26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0.315 27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0.312 28 医学研究生学报 0.306 29 生理科学进展 0.304 30 中国循环杂志 0.303 31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0.300 3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0.295 33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0.288 34 解剖学报 0.286 34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0.286 36 中国急救医学 0.283 36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0.283 38 中国免疫学杂志 0.281 39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0.280 40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0.277 41 中华男科学 0.253 42 上海免疫学杂志 0.240
免疫学杂志 0.239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0.238
基础医学与临床 0.227 46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0.224 47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0.213 48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0.210 49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0.206 50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0.205 51 解剖学杂志 0.204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0.203 53 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 0.195 54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0.184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0.181 56 上海医学 0.176 57 医学与哲学 0.169 58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0.159 59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0.156 60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0.153 60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0.153 62 华西医学 0.144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0.139 64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0.135 64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0.135 66 江苏医药 0.131 66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0.131 68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0.127 69 北京医学 0.122 69 微循环学杂志 0.122 69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0.122 72 江西医学院学报 0.120 73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0.118 7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0.111 75 医用生物力学 0.108 75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0.108 77 重庆医学 0.106 78 广东医学 0.105 79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0.102 80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0.097 81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0.096 81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0.096 81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0.096 84 昆明医学院学报 0.088 85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0.085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0.083 87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0.081 88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0.074 89 贵阳医学院学报 0.073 90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0.072 91 医师进修杂志 0.066 91 广州医学院学报 0.066 93 中国医师杂志 0.065 94 天津医药 0.057 95 铁道医学 0.055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0.051 97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0.050 98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0.046 99 山东医药 0.038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0.038 101 医疗卫生装备 0.037 102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0.035 102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0.035 104 医疗设备信息 0.031 105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0.026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0.013 107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0.009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0.165 19 华西药学杂志 0.155 20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0.148 21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0.136 22 解放军药学学报 0.129 23 广东药学院学报 0.040 24 西南国防医药 0.023 药
学
类 药学学报 0.553 2 中国药理学报 0.443 3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0.427 4 中国海洋药物 0.417 5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0.371 6 药物分析杂志 0.353 7 中国药学杂志 0.343 8 中国药理学通报 0.327 9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0.326 10 中国新药杂志 0.324 11 中国抗生素杂志 0.312 12 中国药房 0.265 13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0.231 14 中国医药学报 0.220 15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0.214 16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0.203 17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0.173
临 床 医 学 类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0.938 2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0.592 3 中华皮肤科杂志 0.513 4 临床皮肤科杂志 0.478 5 中华理疗杂志 0.448 6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0.413 7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0.384 8 临床麻醉学杂志 0.381 9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0.327 1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0.307 11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0.301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0.213 13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0.210 14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0.209 15 临床检验杂志 0.196 16 临床骨科杂志 0.188 17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0.185 18 中国老年学杂志 0.158 19 中国微循环 0.147 20 实用老年医学 0.116 21 实用医学杂志 0.091 22 中国综合临床 0.023 23 伤残医学杂志 0.015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0.450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0.395 6 新生儿科杂志 0.353 7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0.291 8 生殖医学杂志 0.275 9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0.268 10 现代妇产科进展 0.258 11 临床儿科杂志 0.246 12 生殖与避孕 0.240 13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0.222 14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0.145 15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0.118 康 复 医 学 类 中国临床康复 1.373 2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0.723 3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0.332 4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0.244 5 中国康复 0.205
护 理 医 学 类 中华护理杂志 0.719 2 实用护理杂志 0.308 3 护理学杂志 0.206 4 解放军护理杂志 0.119 妇、儿科医学类 中华儿科杂志 1.025 2 中华妇产科杂志 0.803 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0.519
神 经 精 神 医 学 类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0.917 2 中华神经科杂志 0.688 3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0.556 4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537 5 中华精神科杂志 0.493 6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434 7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0.329 8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0.248 9 神经解剖学杂志 0.244 10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0.231 10 心理学报 0.231 10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0.231 13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0.197 14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0.188 15 卒中与神经疾病 0.183 16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0.179 17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0.169 18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0.143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0.359 4 口腔医学纵横 0.344 5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0.328 6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0.230 7 口腔正畸学 0.211 8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0.203 9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0.167 10 上海口腔医学 0.133
内 科 医 学 类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3.733 2 WORLD J OF GASTROENTEROLOG 2.920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469 4 中华肝脏病杂志 1.421 5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420 6 中华消化杂志 1.298 7 中华内科杂志 1.186 8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112 9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000 10 中华肾脏病杂志 0.842 11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0.511 口 腔 医 学 类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0.413 2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0.370 12 中国糖尿病杂志 0.505 13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0.415 14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0.367 15 心脏杂志 0.333 16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0.327 16 肝脏 0.327 18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0.262 19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0.200 20 临床血液学杂志 0.194 21 临床内科杂志 0.121 22 心肺血管病杂志 0.120 23 临床消化病杂志 0.113 24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0.058 25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0.055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0.676 8 中华外科杂志 0.640 9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0.613 10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0.607 11 中华手外科杂志 0.594 12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0.562 13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0.523 中华创伤杂志 0.511 15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0.495 16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0.413 17 肝胆外科杂志 0.325 18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0.320 19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0.315 20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0.297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0.275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0.260 23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0.257 2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0.251 25 中华烧伤杂志 0.210 26 外科理论与实践 0.195 外 科 医 学 类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0.949 2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0.883 3 中华骨科杂志 0.834 4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0.800 5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0.799 6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0.748 27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0.189 28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0.185 29 创伤外科杂志 0.161 30 临床外科杂志 0.123 癌症 0.452 中国肿瘤临床 0.383 5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0.312 6 肿瘤 0.295 中国肺癌杂志 0.272 8 中国癌症杂志 0.150 9 肿瘤防治研究 0.111 10 肿瘤防治杂志 0.041 眼耳鼻咽喉科医学类 中华眼科杂志 0.863 2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0.783 3 中华眼底病杂志 0.442 4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0.246 5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0.215 6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0.203 7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0.184 8 眼科研究 0.161 9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0.147 10 眼科新进展 0.082 11 EYE SCIENCE 0.044
中
医
类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0.566 2 中草药 0.384 2 中国中药杂志 0.384 4 中国针灸 0.272 5 中医杂志 0.246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0.239 7 针刺研究 0.208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0.206 9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0.194 10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0.186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0.184 12 中药材 0.179 肿 瘤 医 学 类 中华肿瘤杂志 0.583 2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0.563 13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0.165 14 中国骨伤 0.141 15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0.122 16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0.117 17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0.105 0.403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0.320 11 中华核医学杂志 0.278 12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0.243 13 实用放射学杂志 0.219 18 中国中医急症 0.097 19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0.069 20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0.060 21 中国中医骨伤科 0.040 22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0.038 23 河北中医药学报 0.036 24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0.012
特 种 医 学 类 中华放射学杂志 0.885 2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0.534 3 中国内镜杂志 0.531 4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0.516 5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0.509 6 介入放射学杂志 0.505 7 临床放射学杂志 0.464 8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0.462 9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0.212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0.188
医学影像学杂志 0.177 中国法医学杂志 0.123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0.115 放射学实践 0.096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