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院网络管理员——一个重要而尴尬的角色(★)

时间:2019-05-13 19:1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法院网络管理员——一个重要而尴尬的角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法院网络管理员——一个重要而尴尬的角色》。

第一篇:基层法院网络管理员——一个重要而尴尬的角色

基层法院网络管理员——一个重要而尴尬的角色

“公正与效率”做为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客观上要求人民法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近年来,围绕着这一工作主题,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提速了,全国法院系统联网,办案系统、数字化法庭等一系列软硬件设备相继在各级法院安装部署并投入使用。随着法院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法院网络管理维护工作开始变得重要起来,法院系统内对网络管理人员及其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很多基层法院逐步开始配备了专业的网络管理人才。

然而,在基层人民法院,网络管理员是一个尴尬的角色。一方面为了配合上级法院大力推进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基层法院的网络管理人员承担了本院的大量技术性事务;另一方面基层人民法院很少有配置了专职信息技术部门的,网管人员很多都安排在办公室或其他综合部门工作,除了进行网络管理维护外,还需要支持配合本部门的其他相关工作,客观上增加了工作量又降低了对网络管理维护的效率。再一方面,人民法院的核心工作始终是审判执行,法院的各项工作部署、经费保障,工作人员的待遇解决等等,都围绕着这一主线向从事审判执行业务的部门和干警倾斜。而作为二线的网络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工作,在个人待遇解决和工作支持经费保障上,都要让步一线。因此就形成了当办案人员遇到技术需要或信息化建设面临新的工作布置时,网络管理人员显得重要起来,当遇到的问题解决后,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 1 进行时,网络管理员及网络管理工作在领导和同事眼中就变成透明,网络管理人员也成了所属部门的常备人员,工作的重心从网络管理变为了所在部门的日常事务上。

很大一部分干警和领导认为网络及各种软件系统一经建成和安装,就是可以长期正常使用的,网络管理员在其中的贡献,仅是在安装部署阶段而已。当安装部署完毕所有系统都能够正常使用后,网络管理员的意义显得并不大。由于对网络管理工作缺乏了解,在一些老法官的眼中,作为审判辅助的网络管理人员甚至显得可有可无:既不能到庭记录庭审,也不能在办公室写作材料,更别提从事一线审判执行工作。与现实中基层法院网络管理员工作实际情况形成巨大发差。

网络管理工作看似不重要,然而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轻则影响法院整体工作效率,重则造成重要数据信息丢失、网络系统瘫痪、涉密信息泄露等严重后果。网络管理员的压力其实并不轻。网络管理维护也并不像有些法官想的那样,仅仅是作为软件、系统的安装者、调试者,安装调试结束,能够正常使用了便万事大吉。网络管理维护其实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一套软件的投入使用,网络管理员不仅从安装调试到后期运行维护要全程参与,甚至在软件设计开发和修改升级的过程中,都有作为“用户代表”的网络管理员参与其中。要明确软件用来做什么,要实现什么功能,就必须对相应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有了解,能够准确定位关键节点;要保证当软件投入运用后遇到问题时能在第一时间准确解决,就必须了解这些功能如何实现,找准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并能够正确解决。以办案系统为例,法院办案有哪些流程,在哪个 2 流程处理哪些事情,需要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系统中如何流转,哪些信息对下一流程产生影响,信息错误如何修改,信息存放在哪等等这些,是网管人员需要熟悉的基本常识。而作为使用者的办案人员,仅需要做到能够在具体的某一个环节上填写信息,进行相应的操作就行了,上一环节和下一环节的工作怎么做,那是其他人员的事。至于后台如何管理,系统怎样维护,很多人甚至是一无所知。当然,他们也没有必要知道,这不属于他们的工作范畴。

基层法院招录的网管人员,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踏入工作岗位的。他们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大都是充满激情的。然而要做好网络管理维护工作,仅凭“学历”是根本无法胜任的,从事过网管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个岗位上,经验技术和学习能力远比理论知识重要得多。当满怀工作热情的法院网络管理员面对大踏步前进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时,他们通常都会卯足劲儿学习摸索,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大量积累网络管理维护经验。而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是要通过逐年增加,逐步提高的。每年上马一两套系统、采购一两套设备通常是很多基层法院的做法,当然这符合客观规律和基层法院的实际情况,无可厚非。法院的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定程度,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积累。在这几年的时间中,网管员的大量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这些系统的安装调试、应用指导和运行维护管理上来。

有进取心的网管员在积累了一定网络管理维护经验,能够独立应对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后,会想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参加司法考试,试图取得法律资格。但这显然困难很大:首先,作为 3 工科毕业的网络管理员,本身法律专业知识缺乏;第二,网络管理维护工作需要平时不断的花时间去学习、总结、提高,加上还要做好所在部门的其他各项工作,用于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第三,年龄增大,学习新知识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对于参加工作几年的网管员来说,此时面临成家、买房、抚养孩子和赡养父母等各种家庭压力。积各种压力于一身,要想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一门全新的系统知识,通过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考试,甚至已不大可能。

可能有的管理员学习能力很强,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取得了法律资格,但是,很多法院的网管员会发现,工作几年下来当你取得法律资格后,自己身边已是法律专业人才济济。法院系统由于人员编制受到严格限制,为了防止法官队伍断层,提高法官队伍素质,在有条件招录补充新人员时,已有网管人员的基层法院一般不会轻易浪费难得的补员机会,多数法院都会优先选择补充法律专业方面的人才。当在综合部门从事网络管理工作的网管员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法律资格后,那些科班出生的法律高材生,已经在审判一线磨砺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网络管理工作要围绕着审判一线,保障一线法官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而基层法院通常只有一名网管人员,即便通过了司法考试,取得了法律资格,在没有新人接替网管工作之前,仍然不大可能进入一线去办案。即便能够放手网管工作进入一线,对于全新审判的工作,网管员又变成了“新手”,需要重新积累审判经验。而此时,那些在你之后进入法院的年轻人,无论专业知识还是工作经验,显然都比 4 你丰富和老道了。

案件质量是人民法院的生命线!围绕着这一生命线,各基层人民法院都在狠抓审判执行,对从事审判执行工作一线的干警,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培养,努力提高其办案质量。各项评优推先,晋职晋级,都把干警办案水平作为首要指标。作为从事审判辅助工作的网络管理员,办案指标接近于零,在评优推先、晋职提拔中让位于一线干警是理所当然的。当你能够脱离网络管理工作,进入一线去办理案件时,你的办案经验还有待提高,不足以得到提拔,这是正常的。当你在办案一线积累了一定经验,办案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能力水平达到可以被提拔的标准时,能力水平比你这个半路出家的高的人已经比比皆是了,或者你的年龄可能已经超过了干部选拔的标准了……

更大的可能是多年以后,你在法院仍然既不是法官,也不是法警,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部门,待遇没有提高,一样在某个综合部门,从事着网络管理工作。一样进入不了法院的主流团队,一样是一个重要而尴尬的角色。

第二篇:基层法院如何围绕一个主题做好三件大事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郑重地提出了“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并要求在这个主题下,切实抓好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和法院改革三件大事。“一个主题”、“三件大事”构筑了当前人民法院科学、有机的工作框架。“公正与效率”是纲,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纲来展开。“三件大事”是法院工作的整体,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都

不能忽视。现就基层法院如何围绕“一个主题”做好“三件大事”谈一些认识。

一、抓好审判工作是实现“主题”的中心审判工作是宪法赋予人民法院独特的任务。抓好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的头等大事。人民法院的任务和性质决定了人民法院必须以审判工作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法院的其他各项工作都是为审判工作服务的,审判工作搞好了,“公正与效率”这个主题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抓审判工作又是实现“公正与效率”的中心。当前基层法院审判工作,要突出解决以下问题。

1、强化审判职责归位,发挥合议庭和独任庭的审判功能。合议庭和独任庭是基层法院主要审判组织,担负着基层法院全部审判工作。这两个审判组织的功能作用发挥的如何,主要是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的素质问题。尤其是独任审判员,在当前大力提倡“减普扩简”、“还权于独任审判员”的改革年代里,他们的素质、地位、责任、权力更显得十分重要,并引起社会聚目关注。其一人审判案件,决定着一审刑事被告人的定罪量刑、民事当事人的权利取夺。他们如果滥用权力、职责不明,就会出现冤假错案,就会削弱法院独任庭的功能。合议庭的审判长也不例外,通常他带领两名审判员组成案件审判组织,如果他在审判工作中不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良好组织形式,不发扬民主,不发挥集体智慧,而独断专行,主观片面或徇私舞弊,同样会把案子办得更糟,更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内部的影响性。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对独任庭和合议庭职责归位,而不是一味追求放权到位。职责归位就是在职责范围内依法行使审判权。院、庭长不可以行政命令来改变合议庭或独任庭的意见,应通过合法的审判监督体系来完成,从而增强合议庭和独任庭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威信。同时也增加了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的危机感,如:庭审程序由他们自行掌握,案件证据由他们组织认证,裁判文书由他们把握签发。稍不严格注意,将会受到有关错案追究或其他处分。

2、强化审判程序管理,提高审判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认为只要实体公正,对程序是否公正无所谓。于是便有了刑讯逼供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而事实上,法治的首要要求就是程序必须公正。依法审判首先就要严格遵守程序。没有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就没有保障,司法公正就难以实现。程序公正对法院的最大价值的要求是要保证当事人诉权的充分行使。首先,从立案开始,不能轻易剥夺当事人的诉权,除法律、法规或政策明文规定不予受理的外,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予以受理。立案庭的职责是对案件的审查,而非审理,只要符合立案的形式要件就应当予以立案。有些案件明显对原告人不利,如已过诉讼时效,当事人仍然坚持立案的,应当予以立案。第二,在审理和执行中,要充分保障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行使。有人认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就会影响办案效率。其实不然,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一方面可以调动当事人行使权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法院判断事实真相。这里笔者所说的审判程序管理就是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要求法官们在规定的期间内终结审判程序,且每个阶段的程序均依法运作。审判程序由谁来管理呢?这既是一个体制问题,也是改革的难点。目前有的法院归属于立案庭,有的归属于审判监督庭,有的归属于监察室,有的还是松散型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应当在法院内部设立程序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流程管理、审(执)限跟踪、中止诉讼(执行)等程序性管理。也就是审判管理方式要专业,管理时间要前移,管理力度要到位,以管理促公正,以管理求效率。

3、强化执行措施,树立司法权威。执行工作是法院审判工作的最后程序,是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终环节。虽然全国法院执行工作都面临困境,但作为基层人民法院一定要冷静地分析形势,要想到我们面对的是普通老百姓,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法律不能给他们“打白条”。应当把执行工作作为实现“公正与效率”这个主题的突破口,改革机制、强化措施、重点攻克、打开局面。一要建立一支敢打硬仗、敢攻险阻、智勇双全、特别能战斗的执行队伍。二要抓规范执行,严格执法,一旦强制执行时机成熟、方案拟定,必须按计划、按步骤、按法律规定执行到底,不能让违法者有逞凶逞狂之机。三要讲求灵活机动的执行艺术。民诉法规定的执行并非是一立案就要强制执行,这里就有灵活执行艺术和执行方法。有的执行案件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情、说理、说法,使被执行人能自觉履行。有的可能经反复大量工作后虽未履行,但真的强制执行,被执行人也

第三篇:基层法院如何围绕一个主题做好三件大事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郑重地提出了“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并要求在这个主题下,切实抓好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和法院改革三件大事。“一个主题”、“三件大事”构筑了当前人民法院科学、有机的工作框架。“公正与效率”是纲,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纲来展开。“三件大事”是法院工作的整体,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都不能忽视。现就基层法院如何围绕“一个主题”做好“三件大事”谈一些认识。

一、抓好审判工作是实现“主题”的中心审判工作是宪法赋予人民法院独特的任务。抓好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的头等大事。人民法院的任务和性质决定了人民法院必须以审判工作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法院的其他各项工作都是为审判工作服务的,审判工作搞好了,“公正与效率”这个主题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抓审判工作又是实现“公正与效率”的中心。当前基层法院审判工作,要突出解决以下问题。

1、强化审判职责归位,发挥合议庭和独任庭的审判功能。合议庭和独任庭是基层法院主要审判组织,担负着基层法院全部审判工作。这两个审判组织的功能作用发挥的如何,主要是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的素质问题。尤其是独任审判员,在当前大力提倡“减普扩简”、“还权于独任审判员”的改革年代里,他们的素质、地位、责任、权力更显得十分重要,并引起社会聚目关注。其一人审判案件,决定着一审刑事被告人的定罪量刑、民事当事人的权利取夺。他们如果滥用权力、职责不明,就会出现冤假错案,就会削弱法院独任庭的功能。合议庭的审判长也不例外,通常他带领两名审判员组成案件审判组织,如果他在审判工作中不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良好组织形式,不发扬民主,不发挥集体智慧,而独断专行,主观片面或徇私舞弊,同样会把案子办得更糟,更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内部的影响性。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对独任庭和合议庭职责归位,而不是一味追求放权到位。职责归位就是在职责范围内依法行使审判权。院、庭长不可以行政命令来改变合议庭或独任庭的意见,应通过合法的审判监督体系来完成,从而增强合议庭和独任庭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威信。同时也增加了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的危机感,如:庭审程序由他们自行掌握,案件证据由他们组织认证,裁判文书由他们把握签发。稍不严格注意,将会受到有关错案追究或其他处分。

2、强化审判程序管理,提高审判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认为只要实体公正,对程序是否公正无所谓。于是便有了刑讯逼供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而事实上,法治的首要要求就是程序必须公正。依法审判首先就要严格遵守程序。没有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就没有保障,司法公正就难以实现。程序公正对法院的最大价值的要求是要保证当事人诉权的充分行使。首先,从立案开始,不能轻易剥夺当事人的诉权,除法律、法规或政策明文规定不予受理的外,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予以受理。立案庭的职责是对案件的审查,而非审理,只要符合立案的形式要件就应当予以立案。有些案件明显对原告人不利,如已过诉讼时效,当事人仍然坚持立案的,应当予以立案。第二,在审理和执行中,要充分保障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行使。有人认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就会影响办案效率。其实不然,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一方面可以调动当事人行使权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法院判断事实真相。这里笔者所说的审判程序管理就是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要求法官们在规定的期间内终结审判程序,且每个阶段的程序均依法运作。审判程序由谁来管理呢?这既是一个体制问题,也是改革的难点。目前有的法院归属于立案庭,有的归属于审判监督庭,有的归属于监察室,有的还是松散型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应当在法院内部设立程序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流程管理、审(执)限跟踪、中止诉讼(执行)等程序性管理。也就是审判管理方式要专业,管理时间要前移,管理力度要到位,以管理促公正,以管理求效率。

3、强化执行措施,树立司法权威。执行工作是法院审判工作的最后程序,是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终环节。虽然全国法院执行工作都面临困境,但作为基层人民法院一定要冷静地分析形势,要想到我们面对的是普通老百姓,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法律不能给他们“打白条”。应当把执行工作作为实现“公正与效率”这个主题的突破口,改革机制、强化措施、重点攻克、打开局面。一要建立一支敢打硬仗、敢攻险阻、智勇双全、特别能战斗的执行队伍。二要抓规范执行,严格执法,一旦强制执行时机成熟、方案拟定,必须按计划、按步骤、按法律规定执行到底,不能让违法者有逞凶逞狂之机。三要讲求灵活机动的执行艺术。民诉法规定的执行并非是一立案就要强制执行,这里就有灵活执行艺术和执行方法。有的执行案件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情、说理、说法,使被执行人能自觉履行。有的可能经反复大量工作后虽未履行,但真的强制执行,被执行人也能心服口服。有的可采取“留水养鱼、养鸡下蛋”的缓和方法,使法院裁决在一定的时间内也能得以执行。这些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五个结合”:一是小组执行与集中执行相结合;二是常规执行与执行会战相结合;三是文明执行与依法强制执行相结合;四是执行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五是法制宣传与情理教育相结合。

4、强化审判调研,提高审判水平。审判水平的提高,很大方面是来自于对审判工作的总结和探索,来自于对案件的分析和研究,来自于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我们很多法官虽然不是政法院校毕业,但他们的案子就办得很好,这就得益于对审判工作的探索、分析、研究,实践、认识、总结,最终得到了提高。我们基层法院的审判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加强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就能够培养、提高法官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发现和克服在审判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其娴熟运用法律的能力。因此,基层法院必须把审判调研工作,作为抓好审判工作一个重要问题来抓,作为提高干警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措施来抓,为探索审判规律、改革审判方式、提高审判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二、队伍建设是实现“主题”的保障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对法院而言,审判工作的优劣是与法院队伍建设密切相关的。这支队伍建设好了,实现“公正与效率”这个主题就有了保障。当前基层法院人员结构的现状,存在以下不可忽视的问题:

1、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2、知识结构不合理;

3、人员编制与审判任务不合理;

4、审判人员与审判保障人员比例及其责权利分配不合理。人员结构出现老化现象,这还是基层法院的表象特征,由人员结构不合理产生的是基层法院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这才是内在的特征。社会上存在着法官的法律素养没有律师高的说法,其原因主要是基层法院法官的法律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知识的不断更新,法院的工作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基层法院目前的人员结构和法官的知识结构还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影响了法官整体素质的提高,甚至制约了基层法院的改革和发展。从改善人员结构着手,达到改善知识结构的目的,便成了基层法院加强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具体要抓好以下着子:第一,强化对干警的素质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法院能否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依法保护和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讲,必须强化队伍的素质教育。首先是要强化对干警政治素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法院系统许多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脱离了政治思想的教育,一些干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产生偏移,尤其是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利益格局的调整,带来了干警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思想波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干警的利益观、权利观、得失观。因此必须把强化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通过加强对干警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及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增强全体干警政治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强化对干警的业务素质教育。最高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及新的法官法均对法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学历教育,组织在职干警参加法律专业专升本学习,鼓励干警参加自学考试,不断对干警进行在职培训及一些有针对性的定向培训,已成为提高法院队伍业务素质的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作为基层法院,要解决由于多种原因形成的人员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就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干警的培训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因人施教,切实达到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的目的。三是强化对干警的道德素质教育。尽管最近一段时间法院开展了“一教育三整顿”活动,对干警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就已结束。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工程。因此,必须不断深入地对干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法官职业观念,努力做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社会,真正使我们的干警道德素质高于社会上其他人。第二,大力引进人才。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留住人才,也就成了基层法院领导的责任。以前我国基层法院的进人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来自部队复、转军人,二是政法院校或法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三是地方招干、调干人员。就目前而言,复、转军人已成为基层法院的主力军,担当了基层法院的审判重任,为我国的审判工作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我国法官资格考试的规范化,尤其是从明年开始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对法官法律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法院工作的相当人员感觉到压力大,显得力不从心。由于基层法院自身条件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这个现象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各级法院必须关注并帮助基层法院解决法学专科的大学生进不来、本科大学生留不住的问题。中国加入WTO已指日可待,对我国法院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这就要求基层法院在引进人才时一定要引入政治立场坚定、精法律、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并抓住这个机遇改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第三、加紧对年轻法官的培养。基层法院人员结构的老化,迫使基层法院必须加紧对年轻法官的培养。

1、加强对年轻干警的职业道德和人生观的教育。用“三个代表”的思想严格要求年轻干警,坚持不懈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做到教育形式多元化,教育内容生动化,尤其要注重对年轻干警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明确其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年轻法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注重知识更新。要强化年轻法官对新颁布法律的理解与适用,从而防止他们在适用法律时出现偏差。对年轻法官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批专家复合型年轻法官。

3、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增强干警之间的竞争意识。积极推进庭长、审判员聘任制,其他人员双向选择岗位制。对德才兼备者,不拘一格进行任用,做到任用

一个,激活一批。激发年轻法官工作求上进的热情,对年轻干警进行全面考核,淘汰一批不求上进者,在年轻干警之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4、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年轻法官往往具有年轻人所共有的浮躁性,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培养年轻人的认真、仔细的严谨工作作风显得尤为重要。要把他们放到艰苦的岗位上去磨练,放到不显眼的岗位去考察,放到热门岗位上去展示。让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民放心的年轻法官脱颖而出。第四,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权利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法院工作失去监督,就会导致队伍建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终导致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降低、法官和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受到损害。当前,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全面深化,一些法官滥用审判权导致错案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对法院队伍的监督制约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通过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形式,形成事前上下监督的管理体系。通过规范立案、审限跟踪、建立案件流程管理等审判管理模式,对审判工作进行事中监督。通过审判监督和纪检监察这些事后监督,有效地纠正错误裁判。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监督制约机制,自觉接受外部监督。通过建立信访接待制度、院长接待制度,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制度,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聘请执法监督员等制度,自觉接受来自外部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三是强化纪检监察的职能作用,严格按照《法官法》和最高法院“两个办法”的规定,对审判人员违法违纪案件进行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三、抓好法院改革是实现“主题”的途径社会不改革就不会进步,企业不改革就不会发展,法院同样如此,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不能适应当前日益繁重的审判工作,就难以保证“公正与效率”的实现。法院改革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当前必须抓好以下方面改革:一是审判管理方式的改革。长期以来,基层法院的审判管理模式一般都以行政手段为主,也就是案件审判员审理、庭长指挥、院长批准,层层把关,形成了审而不判,判而不审的局面。这样严重弱化了审判人员的责任意识。因此基层法院必须在“立审、审执、审监”分离的基础上对案件审理中的各个环节和审理阶段进行跟踪管理,对期间、审限将满或超期间、审限的案件及其承办人进行警示和督促。做到管理到位,管理超前,监督在审判程序终结前。但要注意案件流程管理与审判监督职能的区别,前者主要是对案件审理程序的合法与否(是否超期间与审限)进行跟踪与管理,而后者则更注重对审判内容(判决结果)的监督,或者说案件流程管理注重程序的效率,而审判监督则注重实体的公正。二是执行体系的改革。为解决法院执行难的问题,全国法院系统正在进行对执行机构的改革,即成立执行局。并在不长的时间内以《执行法》去规范执行工作,这将给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带来生机。执行局的成立将完全解决审执分离,人民法庭自审自执的问题亦将得到彻底解决,这就是执行体系的改革。基层法院执行局如果只对同级人大负责,上下级执行局只在业务上存在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并把执行局作为基层法院的一个部门,执行案件中将仍然会遇到的很大阻力,特别是被执行人的行政级别相对较高时。这里笔者建议在成立执行局时,或者将执行局实行双重领导,即由本法院和上级执行局来领导,同时,将经费来源同地方脱钩,由省财政部门或者中央财政统一拨款,这样可以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或者将执行局干脆从基层法院分离出去,成立一个新的警种,即执行警,实行垂直领导,遇到难以执行的案件,可以由上级执行局统一调警、统一行动。这样做可以一改过去法官文不象文、武不象武的职责交叉弊端,法官从职责上,从衣着上完全是文官,不参与任何强制行动。三是立案机构和监督机构的改革定位。立案审判监督机构经过近四年的改革探索,正式成立了立案庭和审判监督庭,实现了立监分离。但立案庭的职责、任务还不统一。有的要求建立“大立案”格局,有的认为立案就是类似于医院里的“门诊挂号”。笔者认为立案庭应该定位于以立案为主,按照三大诉讼法(以后还有执行法)的规定去履行立案职责,以及与立案相关的案件移送审执部门和司法统计等工作。而审判监督庭职责就更不具体明确了。有的认为审判监督庭就是依法对全院审判工作的监督,经过监督完成院长监督程序和其他部门交办关注的案件监督。不仅是程序上的监督,还要进行实体监督;不仅要事后监督,还可监督时机前移,进行审前、审中监督,这个庭不仅是程序管理庭,还是实体监督庭,它有提审、指定本院其他人员审,限期审结,建议再审等权利。有的认为审判监督庭就是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复查、再审相关案件,是别人监督发现并证实有问题,由这个庭去进一步审查就是了,不存在本身具有监督职权。笔者认为审判监督庭的定位就应该是前者的观点。这两个机构都应该是审判工作机构,不是保障机构。四是民事审判机构改革。在基层法院取消经济庭、民事庭,成立民商事审判庭已成大局。民商事审判庭的成立将大大减少内部扯皮现象,那种民、经争案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这对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现“公正与效率”这个主题无疑起到了保障作用。

第四篇:新教师入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新教师的角色转换

新教师入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新教师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对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手来说,不但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更是其职业发展生涯中的奠基之举。新教师应了解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作好角色转换的心理调适,尽量减少角色冲突带来的职业懈怠,认真履行教师的社会责任。

角色转换一般分为境遇角色转换和职业角色转换。境遇角色指因场景、环境的变化而经常转换的社会公众角色。如一个人在家是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在商场是一位顾客;在公汽上是一位乘客,随着公众场合的不同,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职业角色是指不同职业因社会地位、社会形象、社会理想的不同而在社会公众中产生的心理期待,是人们对不同职业人的社会身份定位。如人们对医生的职业定位是:问诊开药、治病救人;对律师的职业定位是:巧言辩护、维护权利;对教师的职业定位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

境遇角色的转换简单而单纯,职业角色的转换却需要一个学习、训练、实践的复杂过程,是一个角色期盼、角色适应和角色实践的过程。一旦适应了新的角色,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新教师的角色转换有着特定的要求和艰难的过程。

一、新教师的角色期待应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相适应

角色,是人们对社会群体中不同身份人行为规范的共识,是对处于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心理期待,用发展的观点看,角色期待是社会行为的历史积淀。历史上对教师有多种隐喻,如教师是“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这些隐喻实际上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对教师的一种角色定位,也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蜡烛”的形象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人们对教师的崇敬之情,体现了“天地君亲师”的尊卑孝廉观念,突出教师是一种终身付出、不求回报的清贫而圣洁的职业形象,教师职业的核心精神是“清”。

“园丁”的形象反映了现代农业社会人们对教师的颂扬之情,体现了对教师辛勤耕耘、精心呵护良苦用心的尊敬,突出教师职业是一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重复而艰辛的劳动形象,教师职业的核心精神是“育”。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形象反映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对教师的歌颂之情,“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表述最早见于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誉,后来被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这种隐喻把工业社会最重要的职业——工程师迁移到教师的身上,教师虽然不是直接形式的建筑设计者,却是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比喻教师对人的精神有着深刻影响。这种隐喻重在称颂教师“德”的力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师定位,用现代社会新的教育观念来审视这些隐喻,都存

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上述隐喻反映了人们对教师职业“传道、授业、解惑”等基本职能的社会共识,表达了对教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但对于教师职业定位却是一种单向的、居高临下的、终身付出的表征,缺少对教师本身生命发展的关爱,同时也忽视了师生共同成长的平等关系。现代信息社会对教师给予了更多的宽容和更本质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知识更新,需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教师教育是终身的。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是一个学习进程中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没有绝对的、依赖的权威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是一个教师应该致力促进的。新教师角色的自我期待,一定要寻求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角色定位,把握教师职业精神,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

二、新教师的角色适应要积极应对角色冲突引起的心理困惑

人们在选择新的职业时,都有着对新职业的向往和憧憬,有着美好的心理期待。然而,自我的预设目标往往与实际需求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于是便产生了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角色适应过程中自我角色期待和实际行为表现的差异性反映,是角色人与社会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心态。

B.R.Wilson(1962)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和不安全感。”教师角色是角色冲突的典型环境。因为,教师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高度社会责任,是一份有着多重压力的社会职业。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种“多重期望”便成为社会和教师之间角色冲突的焦点,教师往往处在教育成果延迟的焦虑之中。

新教师往往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很高的期望值,有着很美好的职业向往。但由于教师角色行为的复杂性,新教师在角色适应中总免不了受到角色冲突的心理考验。新教师在走向讲台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个人知识”转换成“人际知识”,也就是把“默会知识”转化成“明示知识”,这是一项技能,也是一门艺术。于是,花大力气认真备课,希望把知识全盘无保留的倒给学生,可是得到的回应却事与愿违:课堂管理、教学组织、学生评价等问题接踵而来,让新教师措手不及。新教师往往满怀信心走向讲台,灰心丧气走出课堂。一位刚分到北京某中学的新教师在《中国教师》杂志上撰文写到:“真正超出我的想象,并且令我毫无办法的竟然是那些孩子,是我原本期望得到快乐的源泉!我从没有想过上课竟然成为一种折磨!看着闹哄哄的课堂,看着精心设计的内容没有人理睬,无论你怎么提高声音,仿佛听到的人只有你自己的时候,溢满心头的只有无可言状的挫败感。”一位新教师在教师节发给同样是新教师的同学短信中,谈自己的感受是:“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足见新教师面对的角色冲突在心理上的冲击力有多大!

面对这样一种角色转换时的内心冲突,如果我们采取逃避或自我封闭的行为,是对当初选择教师职业的背叛,是对自己理想的否定,这是决不可取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

角色冲突,勇敢的、坚定的去面对,才能顺利的渡过内心彷徨时期,找到职业幸福感。

积极面对的策略只有两点:一是主动地面对挫折。“不耻下问,温新发微”,向老教师、向同事们求教学习,从教学过程细微差别的对比中,体味做教师的领悟力和教学智慧;二是幸福感的点滴积累。教学中的感动、学生的进步,课后的反思,就是幸福感的源泉。做教师不是即时产生辉煌的职业,只有用平实和爱心去构筑职业理想的台阶,才会因与学生共同成长而无怨无悔、内心充满幸福!

三、新教师的角色实践应全面领悟教师的社会责任

新教师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除了须度过艰难的角色冲突引起的心理困惑以外,还必须加强角色实践,认真履行好教师的社会责任。由于教师行为角色的复杂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我国学者邵瑞珍教授把教师角色分为8种行为特征:1)知识的传授者;2)父母形象;3)课堂纪律管理员;4)教师——一个榜样;5)心理治疗家;6)朋友与知己;7)替罪羊;8)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这种分类虽然有些简单,但反映了教师角色行为的多样性,是很有见地的。其实,教师的角色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社会责任角色,一种是专业发展角色。

教师的社会责任角色包括教学角色、管理角色和人际角色三种角色形象。教学角色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社会责任;管理角色承担着领导学生集体,管理课堂纪律的社会责任;人际角色则承担着协调关系、行为矫正、影响学生心灵的社会责任。教师的社会责任角色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是教师职业在社会上表现的显性角色形象,新教师在角色实践中会直接感受到。

教师的专业发展角色是从教师专业化和教师自我成长的角度提出的,包括学者、行家和导师等专业角色形象。教师首先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学习者,广览博识、厚积薄发;其次是一个学科教学的专业工作者,讲、析、做、演,信手拈来。最后是一个严师益友的智者形象,关爱学生、共同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角色是教师职业的理想追求,是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隐性角色形象,新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角色实践才能达到的境界。

新教师要尽快的适应角色转换,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全面的领悟到教师所承担的多重社会角色并很好的去实践感悟,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做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教师。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总结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时,告戒我们的新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要想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必须做好如下三点:做一个“儿童为本”的践行者;做一个教学实践的反思者;做一个教学科研的参与者。

新教师角色转换,从不适应到适应,从内心彷徨到专业发展,既是一个艰难的历程,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种走向成功,走向幸福的“蜕变”过程。新教师在选择了做教师

这一职业后,要作好充分的从业心理调适,有准备的去做教师!充满热情地去做教师!终身的去做教师!

第五篇:基层法院如何围绕一个主题做好三件大事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郑重地提出了“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并要求在这个主题下,切实抓好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和法院改革三件大事。“一个主题”、“三件大事”构筑了当前人民法院科学、有机的工作框架。“公正与效率”是纲,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纲来展开。“三件大事”是法院工作的整体,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都不能忽视。现就基层法院如何围绕“一个主题”做好“三件大事”谈一些认识。

一、抓好审判工作是实现“主题”的中心审判工作是宪法赋予人民法院独特的任务。抓好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的头等大事。人民法院的任务和性质决定了人民法院必须以审判工作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法院的其他各项工作都是为审判工作服务的,审判工作搞好了,“公正与效率”这个主题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抓审判工作又是实现“公正与效率”的中心。当前基层法院审判工作,要突出解决以下问题。

1、强化审判职责归位,发挥合议庭和独任庭的审判功能。合议庭和独任庭是基层法院主要审判组织,担负着基层法院全部审判工作。这两个审判组织的功能作用发挥的如何,主要是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的素质问题。尤其是独任审判员,在当前大力提倡“减普扩简”、“还权于独任审判员”的改革年代里,他们的素质、地位、责任、权力更显得十分重要,并引起社会聚目关注。其一人审判案件,决定着一审刑事被告人的定罪量刑、民事当事人的权利取夺。他们如果滥用权力、职责不明,就会出现冤假错案,就会削弱法院独任庭的功能。合议庭的审判长也不例外,通常他带领两名审判员组成案件审判组织,如果他在审判工作中不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良好组织形式,不发扬民主,不发挥集体智慧,而独断专行,主观片面或徇私舞弊,同样会把案子办得更糟,更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内部的影响性。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对独任庭和合议庭职责归位,而不是一味追求放权到位。职责归位就是在职责范围内依法行使审判权。院、庭长不可以行政命令来改变合议庭或独任庭的意见,应通过合法的审判监督体系来完成,从而增强合议庭和独任庭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威信。同时也增加了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的危机感,如:庭审程序由他们自行掌握,案件证据由他们组织认证,裁判文书由他们把握签发。稍不严格注意,将会受到有关错案追究或其他处分。

2、强化审判程序管理,提高审判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认为只要实体公正,对程序是否公正无所谓。于是便有了刑讯逼供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而事实上,法治的首要要求就是程序必须公正。依法审判首先就要严格遵守程序。没有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就没有保障,司法公正就难以实现。程序公正对法院的最大价值的要求是要保证当事人诉权的充分行使。首先,从立案开始,不能轻易剥夺当事人的诉权,除法律、法规或政策明文规定不予受理的外,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予以受理。立案庭的职责是对案件的审查,而非审理,只要符合立案的形式要件就应当予以立案。有些案件明显对原告人不利,如已过诉讼时效,当事人仍然坚持立案的,应当予以立案。第二,在审理和执行中,要充分保障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行使。有人认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就会影响办案效率。其实不然,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一方面可以调动当事人行使权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法院判断事实~。这里笔者所说的审判程序管理就是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要求法官们在规定的期间内终结审判程序,且每个阶段的程序均依法运作。审判程序由谁来管理呢?这既是一个体制问题,也是改革的难点。目前有的法院归属于立案庭,有的归属于审判监督庭,有的归属于监察室,有的还是松散型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应当在法院内部设立程序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流程管理、审(执)限跟踪、中止诉讼(执行)等程序性管理。也就是审判管理方式要专业,管理时间要前移,管理力度要到位,以管理促公正,以管理求效率。

3、强化执行措施,树立司法权威。执行工作是法院审判工作的最后程序,是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终环节。虽然全国法院执行工作都面临困境,但作为基层人民法院一定要冷静地分析形势,要想到我们面对的是普通老百姓,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法律不能给他们“打白条”。应当把执行工作作为实现“公正与效率”这个主题的突破口,改革机制、强化措施、重点攻克、打开局面。一要建立一支敢打硬仗、敢攻险阻、智勇双全、特别能战斗的执行队伍。二要抓规范执行,严格执法,一旦强制执行时机成熟、方案拟定,必须按计划、按步骤、按法律规定执行到底,不能让违法者有逞凶逞狂之机。三要讲求灵活机动的执行艺术。民诉法规定的执行并非是一立案就要强制执行,这里就有灵活执行艺术和执行方法。有的执行案件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情、说理、说法,使被执行人能自觉履行。有的可能经反复大量工作后虽未履行,但真的强制执行,被执行人也能心服口服。有的可采取“留水养鱼、养鸡下蛋”的缓和方法,使法院裁决在一定的时间内也能得以执行。这些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五个结合”:一是小组执行与集中执行相结合;二是常规执行与执行会战相结合;三是文明执行与依法强制执行相结合;四是执行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五是法制宣传与情理教育相结合。

4、强化审判调研,提高审判水平。审判水平的提高,很大方面是来自于对审判工作的总结和探索,来自于对案件的分析和研究,来自于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我们很多法官虽然不是政法院校毕业,但他们的案子就办得很好,这就得益于对审判工作的探索、分析、研究,实践、认识、总结,最终得到了提高。我们基层法院的审判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加强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就能够培养、提高法官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发现和克服在审判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其娴熟运用法律的能力。因此,基层法院必须把审判调研工作,作为抓好审判工作一个重要问题来抓,作为提~警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措施来抓,为探索审判规

律、改革审判方式、提高审判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二、队伍建设是实现“主题”的保障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对法院而言,审判工作的优劣是与法院队伍建设密切相关的。这支队伍建设好了,实现“公正与效率”这个主题就有了保障。当前基层法院人员结构的现状,存在以下不可忽视的问题:

1、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2、知识结构不合理;

3、人员编制与审判任务不合理;

4、审判人员与审判保障人员比例及其责权利分配不合理。人员结构出现老化现象,这还是基层法院的表象特征,由人员结构不合理产生的是基层法院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这才是内在的特征。社会上存在着法官的法律素养没有律师高的说法,其原因主要是基层法院法官的法律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知识的不断更新,法院的工作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基层法院目前的人员结构和法官的知识结构还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影响了法官整体素质的提高,甚至制约了基层法院的改革和发展。从改善人员结构着手,达到改善知识结构的目的,便成了基层法院加强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具体要抓好以下着子:第一,强化对干警的素质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法院能否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依法保护和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讲,必须强化队伍的素质教育。首先是要强化对干警政治素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法院系统许多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脱离了政治思想的教育,一些干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产生偏移,尤其是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利益格局的调整,带来了干警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思想波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干警的利益观、权利观、得失观。因此必须把强化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通过加强对干警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及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增强全体干警政治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强化对干警的业务素质教育。最高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及新的法官法均对法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学历教育,组织在职干警参加法律专业专升本学习,鼓励干警参加自学考试,不断对干警进行在职培训及一些有针对性的定向培训,已成为提高法院队伍业务素质的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作为基层法院,要解决由于多种原因形成的人员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就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干警的培训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因人施教,切实达到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的目的。三是强化对干警的道德素质教育。尽管最近一段时间法院开展了“一教育三整顿”活动,对干警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就已结束。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工程。因此,必须不断深入地对干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法官职业观念,努力做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社会,真正使我们的干警道德素质高于社会上其他人。第二,大力引进人才。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留住人才,也就成了基层法院领导的责任。以前我国基层法院的进人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来自部队复、转军人,二是政法院校或法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三是地方招干、调干人员。就目前而言,复、转军人已成为基层法院的主力军,担当了基层法院的审判重任,为我国的审判工作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我国法官资格考试的规范化,尤其是从明年开始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对法官法律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法院工作的相当人员感觉到压力大,显得力不从心。由于基层法院自身条件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这个现象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各级法院必须关注并帮助基层法院解决法学专科的大学生进不来、本科大学生留不住的问题。中国加入WTO已指日可待,对我国法院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这就要求基层法院在引进人才时一定要引入政治立场坚定、精法律、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并抓住这个机遇改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第三、加紧对年轻法官的培养。基层法院人员结构的老化,迫使基层法院必须加紧对年轻法官的培养。

1、加强对年轻干警的职业道德和人生观的教育。用“三个代表”的思想严格要求年轻干警,坚持不懈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做到教育形式多元化,教育内容生动化,尤其要注重对年轻干警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明确其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年轻法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注重知识更新。要强化年轻法官对新颁布法律的理解与适用,从而防止他们在适用法律时出现偏差。对年轻法官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批专家复合型年轻法官。

3、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增强干警之间的竞争意识。积极推进庭长、审判员聘任制,其他人员双向选择岗位制。对德才兼备者,不拘一格进行任用,做到任用一个,激活一批。激发年轻法官工作求上进的热情,对年轻干警进行全面考核,淘汰一批不求上进者,在年轻干警之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4、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年轻法官往往具有年轻人所共有的浮躁性,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培养年轻人的认真、仔细的严谨工作作风显得尤为重要。要把他们放到艰苦的岗位上去磨练,放到不显眼的岗位去考察,放到热门岗位上去展示。让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民放心的年轻法官脱颖而出。第四,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权利失去监督,必然导致~。法院工作失去监督,就会导致队伍建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终导致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降低、法官和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受到损害。当前,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全面深化,一些法官滥用审判权导致错案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对法院队伍的监督制约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通过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

下载基层法院网络管理员——一个重要而尴尬的角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法院网络管理员——一个重要而尴尬的角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