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用积极组织行为学提升中层领导力
应用积极组织行为学提升中层领导力
摘 要:天花板作为当前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阻碍了中层干部的职业发展道路,影响其领导力,这不仅与社会现代化不相符,更不利于社会和谐。引入积极组织行为学提升个人五种能力,从而基本破解天花板现象的困局,增强个人竞争力和个人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天花板;积极组织行为学;中层领导力
一、天花板释义及其现状
天花板一词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是指在欧美主流社会中,外来移民特别是亚洲人只能担任低层职务,或者做到相对高的职位后便再难以晋升,无法进入核心决策层。就像天花板,抬头可见,但却难以突破其障碍。在干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人达到一定级别后,晋升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在不同阶段遇到自身仕途的天花板。这种状况被形象的成为天花板现象。归结起来,就是干部职务晋升的瓶颈问题。
天花板现象反映的某种职业不平等,并且这种不平等无法用一个人的过去的“资格或成就来解释”,在中层干部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这种看得见达不到的壁垒剥夺了企事业、政府部门许多合格人员竞争并保持高级管理职位的机会。
由表1可得,某企业处级单位人员分布呈现标准金字塔形状,处级领导占到员工总数的1.91%,科级领导占到员工总数的14.20%,大部分干部、工人为普通工作人员。而21岁至40岁的普通工人干部占到员工总数的40.44%,41岁至60岁的科级干部占到员工总数的17.52%,占到领导干部的67.07%,人员分布在年龄上呈现经验丰富导向职务趋势,领导班子老龄化。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概念
传统组织行为学注重通过利用员工的劳作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实现管理的价值,但是却忽视了员工的主观感受和个体成长,在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推动下,以Luthans为代表的组织行为学家,清楚的意识到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组织行为学中,会更大程度的激发员工潜能,提高领导效能和员工绩效。
Luthans(2002)定义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该定义中包含了Luthans设定的用于确定积极行为组织学的研究领域及概念的三个基本标准。可以说,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畴不仅要与积极性相联系,而且必须要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划清界限,即能够有效地测量和易于开发,最重要的是能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这一概念为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奠定了研究框架。(见表2)
三、天花板现象产生的原因
造成“天花板”困局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制度安排,学历问题,年龄因素等等。面对天花板,若不能理性应对,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负面心态,轻者因此丧失工作动力、得过且过,重者可能以权谋私,误入歧途。
1.制度因素是造成天花板现象的主要原因。受任职年龄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干部年轻化,在干部任用中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因而不同层级的干部在升迁中往往会遭遇不同的任职年龄天花板。各地还没有真正建立和落实职级和职务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晋升制度还没有完全走向公平与绩效导向,一些干部按部就班、论资排辈、熬年头。另外,干部交流渠道不畅,缺乏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的交流渠道,缺乏职业发展的旋转门。
2.晋升领导职务需求的无限性与各类单位领导职务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阻碍了干部个人的发展空间,导致天花板现象不断出现。
3.一些干部心态消极,一旦感觉未来升迁无望,就会提前放弃希望,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从而提前自行终止了仕途。
4.干部能力有限也是催生天花板现象的重要原因。
四、引入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解决方案
组织行为学家根据Luthans等人对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证明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定义标准的最具代表性的积极心理状态变量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恢复力(坚韧性)等,并证实他们能够直接影响中层领导干部的效能和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从而从一定意义上缓解天花板效应,进而影响到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整体绩效和持续性竞争优势。
1.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成功的预测力要大于个体实际拥有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自信心强的员工更容易获得高绩效表现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个体就越有可能全力以赴的兔肉到任务状态中,并能主动迎难而上,通过努力付出达到圆满完成任务的目的。具备较高的积极自我意识,对于处在天花板期的领导干部,能够坚忍不拔且全力以赴的完成工作,更容易获得成功。
2.希望测量分数与工作目标期望、控制感、自尊、正性情绪、应对力和成就等呈正相关;管理者的希望测量分数水平与其群体或团队的收益率及员工的满意度和留职意愿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通过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清除官本位意识。推行干部选任阳光化,增加透明度,确保有真才实学,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能够突破天花板。
3.乐观的测量分数与工作目标期望、身心健康、离职率、正性情绪、工作成就等都显著相关。因此,从政策上改革,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采取升官不挪位的办法,实行低职高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干部升迁天花板的难题。
4.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存在直接的相关,似乎生活幸福满意的人们更倾向于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幸福体验。最大限度的提升天花板的高度,减少各种限制,使得各年龄段干部对工作的幸福感增强,主观满意度增加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
5.恢复力通常与个体在各种生活经历中有效运作的能力紧密相关,高恢复力者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更容易成功,因为具备高恢复力水平的人往往具备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试能力。而组织上要切实转变观念,打破单一僵化的用人模式,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使得具有较高自我恢复力的领导干部进入状态,从接解决任职年龄层层递减问题。
对于存在天花板现象的中层领导干部,通过应用积极组织行为学,培养个体积极品质,创建新型组织或带动团队创新与变革,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才,才能发挥中层领导干部领导力,紧握脉络、抓住重心和解决方向,从而增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能够为更多元化、更开放的行业和组织环境服务,带动整个企事业单位和政府迈向成功的转变。
第二篇:如何提升组织领导力
如何提升组织领导力
自从领导力一词在国内传播开来之后,领导力的培育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的重视。但对于领导力的培育和提升,国内企业却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其中以“个体领导力”的培育来取代“组织领导力”的意识和行为尤其突出。中国企业主更多的迷恋于“个体领导力”的培育和提升,而事实上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获取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培育和提升“组织领导力”,这才是领导力培育的关键。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渐积累并形成的经营管理理念、制度和外在形象,是为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并遵守执行的。因此,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从“个体领导力”转向对“组织领导力”的培育,就应该从培育和提升企业文化力角度着手,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组织领导力”的培育和提升。
一、国内企业领导力培育中的误区“个人领导力”替代了“组织领导力”
自从领导力一词被引入国内之后,对领导力的研究和实践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实施也证明领导力的培育将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但如何发展领导力却成为中国企业在管理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笔者在面对众多企业老总的时候,每每谈及领导力都是兴奋不已,纷纷阐述自己是怎么认识并接触领导力的,参加了多少多少次有关领导力的培训和研讨,似乎自己一下子就从原来的混沌世界进入了清晰的、有序的领导境界,从原来的“粗暴式”的“管理”转化到了“精细化”的“领导”境界,不说是领导力让他“醍醐灌顶”,至少可以称得上是“茅舍顿开”。但当笔者问及:假设今天你离开企业一天,企业是否可以就此正常运转?十天,半个月呢? 3个月,半年呢?你的下属是否同样兢兢业业,团结协作,努力地朝着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前进?此时,很多企业老总就会陷入沉思。是的,这就是目前国内企业老总对领导力培育和提升中的迷恋和误区。个人通过一系列的“领导力”培训,个体领导者的个人管理能力、人格魅力、对企业的运筹帏幄能力确实是越来越好,越来越高,但正是这种美好的自我感觉,使得他往往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下属,甚至是他的领导团队对他个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决策离不开他,日常的管理也离不开他。领导力的培育成为了其尽情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而全然没有了周边“伴舞者”的身影。“个体领导力”的培育被发挥到了极致,而完全掩盖了对“组织领导力”的培育。而组织领导力的培育却才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源泉和动力。
虽然目前国内对领导力的定义还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但对领导力的核心界定要素,大家还是基本可以达成共识的:首先是一个团队;其次团队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再次是团队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就为我们指明了领导力培育的方向:个体领导力的培育最终要转向于组织的领导力,要将个人的魅力、个人的影响力转化为管理团队,至少是领导团队的组织影响力,这样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才能保证具有最强的作战能力,毕竟企业对个体的依赖总是有限度的,这即包括时间的限度,也包括空间的限度。
从“个体领导力”向“组织领导力”的培育转变,就要求个体领导者进行自我角色定位的转变:从命令、控制的管理方式向教练、辅导员的角色转变;从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向民主议会制的“领导”方式转变;从“英名决策”、“伟大统帅”的形象向相信并依赖于“群众的力量”的“幕后英雄”转变。
二、企业文化力的培育可以有效促进“组织领导力”的提升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愿景、使命与价值观,及其在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和对外形象的集合。企业文化建设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激励、引导和约束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为原则,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科学的企业文化体系将充分体现出对员工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六大作用力: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和辐射力。如图1:企业文化六力。
企业文化建设,即企业文化力的培育,将从二个方面实现对“组织领导力”的提升。
第一,企业文化力的培育首先要求个体领导者基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构建完成企业未来的发
展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与“组织领导力”的构建相对应,个体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首先在于可以“看到”,并清晰地描绘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以及清晰企业在实现这个美好未来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价值理念。这个美好的未来和价值理念便是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雏形。
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便是“个人领导力”向“组织领导力”转化的过程:文化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首先在个体领导者的头脑中形成,之后将在领导团队中达成共识,再逐渐传递到管理团队,最终发展成为整个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美好的、科学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个体领导者的个人领导能力、个人魅力的综合表现,是其作为团队领导者的个体领导力的外化,但当这个愿景、使命和价值理念成为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时候,它便成为了这个团队、这个企业向人们展示出来的组织领导魅力。
比如福特公司,它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提供汽车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品公司”,它的使命是“献身于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个人活动能力的事业”。它的价值观是“客户满意至上,生产大多数人买得起的汽车”。在这之前,这个愿景、使命和价值理念可能仅仅是福特先生个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展示了福特先生个人的决心、信心和勇气。但当它成为福特公司整个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福特”这个公司给我们展示出来的勇气和决心,感受到的是福特公司的组织魅力:是福特公司,而不是福特个人;是它现在的整个经营管理团队,而不是单个的个体行为。
因此,“个体领导力”向“组织领导力"的转化,首先就需要将个人的魅力、个人的美好蓝图通过文化的建设转变为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成为整个组织团队展示给人们的自信、承诺和独特魅力。第二,将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通过相关制度、行为规范确定下来,并以培训、辅导、日常监督和评估等各种方式,将其内化为组织的领导力,成为引导、激励与约束员工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保障。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确立仅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个层面,企业文化要充分发挥其凝聚力、激励力、导向力和纽带力等文化力,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的决策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将文化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从制度上确立下来,从意识、行为上进行培育和宣贯,通过“认知-掌握-内化”这样一个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构建,形成“组织领导力”。
目前,国内企业在文化建设上的最大问题也正是在这第二个层面,即无法将企业文化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进行内化。而无法内化的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依然还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美好愿景。从领导力的构建来看,也只是“个体领导力”,而非“组织领导力”,甚至连“个体领导力”都不是。
依据笔者多年的企业文化咨询实践,要实行企业文化内化的目标,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相关配套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确立,其实是对企业旧有经营管理理念的否定或修正,因此,凡是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流程都应当进行重新梳理。但由于受到组织能力及现有资源的限制,企业可能无法一步到位。因此企业可以依据“紧迫性”和“重要性”分析矩阵对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制度进行分析,列出实施调整的先后顺序。依据经验,笔者认为至少三个层面的制度应该在企业文化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确立后需要马上进行调整的:
一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机制,这是实现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组织意识转变的前提;
二是企业文化手册和员工行为规范的编撰和设计,是为理念的执行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指导,以标准说话,避免模棱两可,这是实现文化内化的基础;
三是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文化建设重在引导,要让员工切实体会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好的可以得到什么奖励,不好的将会受到什么惩罚,这是实现文化内化的保障。如表1: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日常奖励和诚勉机制。
四是文化建设的日常考核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有了引导还不够,还要有日常的考核、监督和评估,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的日常绩效考核体系中去,设定相应的指标,占有一定的权重,这样员工才能逐渐认识到文化就体现在日常工作中,而不是口头文字。如下表2: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日常考核管理指标。
(2)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结构,明确其职责,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和推广。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组织结构来保障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推广和实施,确保文化理念可以依据既定的方向前进,并逐步内化为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成为组织领导力的表现。
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的设置至少需要三个层面,一个是领导机构,负责文化理念的确立和文化实施推广中的决策性问题,其成员必须为个体领导者或组织的决策层;二是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文化实施推广过程的日常宣贯、培训、管理和监督,为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部门,其成员一般由总经办、人力资源部或国企的党办成员组成;三是宣贯、执行机构,他们既是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又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进者,其成员主要为各部门、分子公司的负责人。三个机构分工协作,共同推进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如图2:某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结构。
(3)构建企业文化培训体系,设计并实施文化培训三年滚动计划。
根据经验总结,从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提出,到员工的认知,到理解并内化,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构建完善企业文化培训体系,从培训计划到培训需求分析,再到培训实施,再到培训效果的评估,最后又回到培训计划的调整和完善的整个闭环。在构建企业文化培训体系的过程中,有几项原则需要遵循,从而确保企业文化的有效内化:
一是为每一次的培训都精心设置好培训的主题,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外部环境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培训主题的设置,但必须保证每次主题都是围绕着企业文化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来进行;
二是为每一阶段的培训都规划好预定的目标。阶段性目标的设置既是对阶段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团队成员的一种激励,毕竟分阶段的目标容易实现,也利于提升大家的积极性;
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形式,可以是专家授课、内部讲师培训,也可以是个体领导、先进工作者的现身说法,还可以是各种研讨会、各种文化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文化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让每一位团队成员切实感受文化的魅力和构建“组织领导力”的魅力;
四是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包括媒体渠道、网络渠道、实体渠道、活动渠道和人际渠道等等,让文化处处体现在团队成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刻接受文化的熏陶,培育文化的感染力,实现企业文化的内化。如表3:某公司企业文化培训实施推广三年滚动计划。
文化的内化过程就是“个体领导力”向“组织领导力”转化的过程。通过科学、系统的、有组织的文化内化过程,最终实现对“组织领导力”的提升。
第三篇:领导力、组织行为学、SWOT英文翻译
领导力、组织行为学、SWOT英文翻译
领导力(Leadership)就是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的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在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
Leadership is the accomplishment of a goal at minimum cost by making the best us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in one’s jurisdiction, which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a team.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ural Science)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近年来出版了很多与组织行为学有关并以此命名的书籍。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al Science i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concerned with researching the reaction regularity of people's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in an organisation or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rganisation and environment.Many academic disciplines related to human behaviour(including psychology, soci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physiology, biology, economics and politics)are synthetically used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al science to research the reaction regularity in a certain organisation.In recent years, many publications related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al science appeared.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因此,清楚的确定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SWOT is a method of analysis used to evaluate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volved in an enterprise so that the corporate strategy can be integrated into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firm.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advantages and defects of the corporate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company’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order to decid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enterprise.
第四篇:组织行为学——开发领导力
开发领导力,建立优秀团队
组织行为学这门课讲授了许多管理类的重要理论,比如马斯洛需求理论,奥尔徳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有效激励理论等等。但是领导的有效性是组织成败的关键,它贯穿了许多组织行为学的知识,让我很想探究一下。领导需要沟通和配合,团队管理不仅仅是领导者自己做的好那么简单„„
斯蒂芬罗宾斯曾经说过:在组织行为学中恐怕没有几个术语像领导的定义这样不统一。通过查阅书本,我真正领会了这句话的含义。“领导是影响人们为自动完成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领导是一种说服他人热心于追求一定目标的能力”“领导是促使其下属充满信心、满怀热情地完成他们的艺术”„„领导是一种创造愿景,制定组织的任务和策略的过程。我们在野战中,分成红蓝两组,各有司令,由司令决定大家的作战方式是攻还是守,这时候需要队长发挥影响力,让领导变成一种使人心悦诚服的艺术,实现组织的目标。
说到团队管理我们不得不说一下群体,因为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团队主要是由相互补充技能的人组成,同时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效力。而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思想上相互影响,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区别在团体不仅仅注重每个成员的贡献,还依赖团队的成果。说到团队类型啊,团队角色啊,学习管理的同学能十分了解,但是谈到团队情商这个名词,可能陌生一点。团队与组织都离不开亲密共事,内和外通,众志成城的团队情商。
开发领导力,建立优秀团队,决不能忽视群体和组织的细胞——个体。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口的铭文是:人啊,认识你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关于人的理论,有人性假设论,需求层次理论等等。权衡每种理论对领导力开发和管理团队的影响,我们来重点研究一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群体动力和领导者的成功到底有什么样的渊源。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由五个层次到七个层次,内容大家都知道:从生理需要到安全需要到社交需要到尊重需要到求知需要再到求美需要最后自我实现需要。这需要一个过程,对人的需要研究是认识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的出发点。有句话说得好,组织的主导价值观是领导者个人的价值观群体化。成功的领导者往往吸引特定类型的下属,一般的与不成功的领导者也是一样。领导者的成功与需求动力也有关系。不成功的领导者,经常只注重安全和生理需求,他吸引的也是同一需求的人群。一般的领导者着眼于尊重和社交需求,吸引的是最关心尊重和社交需要的员工,而真正的成功领导者更注重自我实现,他的团队理念也已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
想要个人在群体中发挥作用,建立优秀团队,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这要求领导者一定知道他的队员需要什么,学会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发挥作用。一个好的团队应该满足每个队员的个体需求。老师在课上传授给我们需要层次在管理中的应用告诉我们,要学会掌握员工的需求层次,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把握员工的优势需要,实施最大限度的激励。
说到激励,为了实现有效领导,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领导者要有领导的特质,一个人的成功不代表一个团队的成功!“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何调动“众人”为共同的团队目标去“拾柴”这就是一门艺术了!正像领导权变理论强调的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的特质和行为都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形成、发展的。我很喜欢“魅力型领导理论”这个概念。魅力是希腊词汇,意思是“神赋予的礼物”。团队成员相信领导价值观的正确性,不加怀疑地接受领导者,拥护领导者,愿意服从领导指挥。这时候不论是企业团队管理还是学生工作,都可以显现成效了。记得曾经读到一个“老门卫制服上的金别针”的故事,说的就是有效激励的神奇力量,故事中的总裁杨·卡尔松无疑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他懂得怎样将奖赏的激励效果发挥到极致。
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首先,我们根据佛隆的期望理论,研究一下什么样的激励措施,能够促进团队管理,实现成功领导。第一,领导者一定要抓住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不然就是“南辕北辙”。第二,设置某一激励目标,应该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比如在发放年终分配、公司调级与先进工作者称号挂钩;第三,适当加大不同人实际所得效价的差值,就正如分发奖励制度,要有阶梯性,拉开档次。第四,适当地控制期望概率,让员工的期望与实际相符。第五,一定能够要进行期望的心理疏
导,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期望值不同,但是进行团队管理的时候,不能同时全部照顾。这就需要领导者在尽可能全面激励的同时学会使用目标转移,进行疏导。
运用奥尔徳弗的ERG理论进行激励时,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相类似的是:作为领导者,我们一定要了解员工各个层次的需要,在哪个层次需要起作用,有针对地给予满足,特别要注意下属较高层次的需求满足,防止“受挫—回归”的现象发生。富士康员工的自杀离不开这种较高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又没得到领导的关注等种种原因。
激发群体动力,我认为首要前提就是一个群体得有凝聚力和士气。团队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合作和向心力。群体以活动、相互影响、情绪作为三要素。必须要有可以让大家一起活动,形成相互的沟通影响,来升华情绪,士气大增。作为领导者进行有效的激励,一定会提高凝聚力的。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一定要分清团队中,个人的需要方面:面对对权利有需要的人,要倾向于对他们的权威保护和他们影响力的满足。面对对归属有需要的人,要用感情沟通,用合作的方式来拉拢他们,不要采取激烈的竞争方式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而面对对成就有需要的人,要学会利用他们喜欢表现的态度让他们展现他们的最佳表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此外在运用激励手段的同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是破坏凝聚力的杀手锏。一定要注意要是大家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学会疏导员工正确地看待公平。第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告诉我们奖励与惩罚作为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有激励作用,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才会有更好的结果。第三,学会运用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领导团体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这点:努力来自于报酬、奖励的价值、个人认为付出的努力和受到奖励的概率。所以一定不要员工对为你工作失去动力。员工满意才会导致进一步的努力,要形成“奖励目标→努力→绩效→奖励→管理→满意”的良性循环。比如,我们了解的华为公司,员工往往愿意自动留下加班,这已经成为一个默认的习惯,这样的团队合作,已经达到精神层面,不仅仅是个人工作的完成,获得奖励,更是对公司的重视。
调动了员工的热情,就向建立优秀的团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此时一定要树立团队的精神,要学会让个人智慧上升到团队得智慧。第一,领导不等于命令,优秀的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价值目标,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要给队员充分的信任,但是一定要有清晰的团队的使命和目标。第二,对团队的队员进行挑选,不适合的一定不能手软,这是双方的伤害。第三,对确定的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并设定适当的绩效标准和奖酬体系。第四,培养团队精神和进行外部支持。第五,良好的团队气氛也很重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简单的庆生会,集体唱K,聚餐等等是团队氛围轻松活跃。第六,要让那个大家树立一个“成败皆为团队所有”的概念,这也是一种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这样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会激励每一个队员为了集体而努力。第七,建立一种“互帮互助互学”的团队精神,让嫉妒和表功变成真诚地赞扬和祝贺。第八,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互相鼓励,及时进行沟通,用团队的智慧解决问题。人与人总是会有矛盾的,关键看领导怎么解决。当企业遇到危机和信誉威胁的时候,需要的不仅是领导的决策,也需要员工的智慧。第九,在团队管理中,让员工有时刻怀有感恩的心面对事情。一定要让员工意识到不可能每个人都是主角,要甘当配角,要学会欣赏队友。可以有不同意见,但是要对大局工作表示支持。第十,团队精神中一定不可缺少创新,这是一个团队保持成功的长生药。
开发领导力和建立优秀的团队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领导者不断地学习和反思。经过观察和总结,我发现团队是组织提高运行效率的可行方式,它有助于组织充分发挥每一个队员的才能。事实表明,如果某种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多种技能、经验,那么由团队来做通常效果比个人好。团队需要一种极高的感染力,使每个成员心向一处,团队也需要一种鲜明的领导力,使成员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价值。一个团队的绩效大致可看作是队员个人能力和群体凝聚力之间的函数。其中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团体动力,团体绩效对凝聚力的感受性比起个人能力来尤为敏感。虽说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了桶的载水量,可是,就算给予一堆长短均
一、构造精良的木板,但没有一根坚实的绳子将它们捆绑起来,又何以将其称之为一只桶,又何以用它来载水呢?如此简单的道理,谁都明白,可是很少有人去做好。我终于理解老师开学的时候第一堂课告诉我们的那句话:每一项工作都不是白做的,我们一定要用心做每一件事,你会发现你做的每件事都是有所收获的。
第五篇:中层管理者如何提升领导力
中层管理者如何提升领导力
如何提升领导能力
社会是复杂的,时代是变化的。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日益增加的全球化现象,日趋复杂的人口多样性,都要求领导者来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设计自己,并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领导能力就是把理想转代为现实的能力。提升领导能力的最佳方法是:先引发他们心中的渴望,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几乎无往而不胜。领导是个人用来影响团体成员,以实现团体目的的一个过程,并且团体的成员认为这种影响是合理的。领导能力是一种统领人心的综合能力,谁拥有卓越的领导能力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它像一种召唤,在政治上可以救国图存,吊庄伐罪;它像一种武器,在战场上可以拔帜易帜,克敌制胜;它像一种资本,在商场上可以操奇计盈,点石成金;它像一种号令,在职场上可以招之即来,一呼百应;它像一座靠山,一道堤坝,一叶救世方舟……
稍微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受列出一些非常著名领导者的出众品格和非凡才干。如刘邦的老道、李世民的英明、康熙的机智、毛泽东的远见、华盛顿的无私、林肯的仁厚、罗斯福的坚毅、尼克松的卓识、列宁的冷静、斯大林的强硬、拿破仑的韬略、戴高乐的无畏、玛格丽特的自信、李光耀的廉洁、周恩来的忘我、李嘉诚的深谋远虑、比尔盖茨的出类拔萃等等。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地位、不同行业的领导者,在他们各自的领导活动中,都充分显示了他们非凡的领导能力。他们借助这种非凡的领导能力,创立并领导着伟大的组织,成就了伟大的基业。他们身上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博取了众多的追随者。因而他们都是成功的领导者,他们成功的领导经验对我们提高领导能力是有资可鉴,有法可循,他们的领导能力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锐器,是令人信服的宝典。
领导能力由两方面构成:一是领导者,二是心甘情愿的追随者。追随者众,领导能力就越强;追随者寡,领导能力就越弱。如果没有取得别人的支持,没有追随者,领导能力就无从谈起,领导者也将不复存在。
领导能力不是领导权力。权力是一种组织形式,而能力则是无形的,是心理上影响别人的能力;权力是一定组织所赋予的外在力量,而能力则是领导者自我修养而形成的内在品质;权力只是领导力量的暂行为,而能力则是领导力量的长远保证。所以,一个领导者想要真正担付起自己的领导责任,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
如何提升领导能力从以下各个方面:
一、合适的组织目标,对提升领导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如果你不知道该往何处航行,那什么风都是顺风。”
“干活如果没有远景就会枯燥乏味;有远景而没有实干只是个空想;远景再加实干就成了世界的希望。”
1、目标实有挑战性
进取心是提升领导能力的动因之一
进取心团队的期望值成就
对目标要不断强化必胜的信念。
2、确立组织中目标的权威性
使目标高于领导人本身,这是发挥目标对提升领导能力产生巨大作用和影响的重要一环。
目标产生力量,目标是成功的一半
目标产生活力和动力
3、如何衡量一个目标是否优秀
好的工作目标应具备如下特征:
一致性:与组织的价值观和部门组织的目标如出一辙。
精确性:清晰有条理、用词明确。
挑战性:能激发高水平的工作绩效和鼓励进步。
可计量性:目标实现过程可运用定量和定性手段衡量绩效。
可实现性:是个人力所能及的。
可认可性:得到经理和员工的赞同。
时间相关性:可以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实现。
团队工作定位:对工作和个人成就给予重视。
二、处理好同事与下级的关系是领导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条件。
1)如何处理与下级的关系
想要提升领导能力,领导者与下级相处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对下级要尊重
对下级尊重是提升领导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尊重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上级与下级,领导者与下必是一律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些领导者由于修养比较差,加之性格方面的原因,遇上不合自己心意的下级,常常说出一些有伤下级自尊心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领导者的话是正确的,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2、要信任下属
凡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要充分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大胆去工作。对下级最忌半信半疑,让他干了,还总不放心。这会影响下级积极性的有效发挥。
3、要体谅下属
遇有下级工作失误时,要给予体谅,主动为下级承担责任,推功揽过,多给下属挡驾、撑腰、壮胆。如果有了成绩是自己的,有了错误是下级的,这样的领导者,不仅不被信任,而是受人防范。
4、要支持下属
对下级提出的意见和设想要重视。只要对事业和工作有利,即便与自己的想法相反,也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以免挫伤下级的积极性。
5、要鼓励下属
对下级应多进行表扬,即便很小的成绩,也应及时地肯定,使下级感到上级对他的注意和赞赏,从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
6、要经常商量
给下级布置工作,一般要采取商量的口气。不要以为自己是领导者,就采取下命令的方式。商量,可以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谈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命令,意味着只有服从和执行,不利于集思广益。
7、要帮助下属
对下级的工作要以诚恳的态度给予情的帮助。下级工作出了失误,要帮助分析具体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对下级批评时,也要有分寸,如本人已经认识到,就不要抓住不放。
8、要头脑冷静
与下属发生争执时,作为领导者头脑一定要冷静,要用理智控制感情,先让下属把话讲完,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心平气和地妥善处理。
9、要体贴入微
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领导者对下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关心体贴,要经常了解下属的思想:他目前在想什么?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他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等等。如果领导者真正这样做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更加亲密。
10、要带头做表率
领导者要严以律已,处处起表率作用。要求下级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自己必须做到的事情,不一定要求下级都做到。不能完全用衡量自己工作好坏的标准支衡量下级的工作,也不能用领导者应达到的标准去衡量群众的行为,在这方面不注意,也会影响上下级关系。
做好这十点将有效的提升领导能力。
2)想要提升领导能力,还要处理好与同级间的关系
各个单位都是互相依存的,如果配合不好,也会影响工作。特别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横向联系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善于处理与同级间的关系,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注意加强同级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以便取得配合和支持。
2、在与同级交往中,要尽量多承担一些工作,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3、要注意尊重其他部门的职权,维护其威信,不干预其内部事务,不要在本部门内议论其他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是非。
4、遇事要多商量。任何时候都要谦虚待人,千万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5、要注意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别的部门遇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支持和帮助。
6、对同级部门的领导者要平等相待,切不可因水平的高低、地位的主次、年龄的老少,而产生不必要的亲与疏、远与近。
7、与同级领导者之间有了矛盾,要注意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不可在下级中散布,以免影响部门之间的关系。
一个领导者要想真正提升领导能力,就要处理好与上级、下级、同级之间的关系,的确不容易。这是因为协调人际关系是领导活动中十分复杂的事情,但只要坚持学习,勇于实践,多加思索,就一定能使你的人际关系能力不断获得提高。领导力如何塑造
第一步,为部下设定合理的工作目标。
第二步,帮助部下制定实施计划。
第三步,辅导部下掌握工作技能。
第四步,制定高效科学的工作流程。
第五步,定期检查督导部下的工作进展。第六步,实施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第七步,指导部下撰写工作报告。第八步,按季度为上级提供个人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