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农政策调研
我县财政支农政策调研的报告
近几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从2003年起,连续7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不断制订出台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了财力支撑。我县是山区欠发达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经济结构不优,全县经济以农为主。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县财政逐年加大的支农资金的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据统计,2007-2009年,我县财政 “三农”投入资金累计33379万元,其中:2007年投入资金9488万元,2008年投入资金10484万元、2009年投入资金13407万元,2010年预算安排“三农”建设资金12809万元。我县支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解决农民群众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线,因地制宜扶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民生纾困为着力点,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一、财政支农惠农投入情况
2009年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393万元,对比去年增收673万元,增长5.3%;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7800万元,占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10114万元,增长21.2%,其中投入“三 1 农”支出13407万元,同比投入增支2923万元,增长27.8%,推进了农业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民生纾困,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2009年全县农民参加社保52009人,占全县任务数的83%,县级财政安排农村养老保险补助资金510万元,确保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我县加大低保投入,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年支出低保资金895万元,将低收入群体4050户8621人纳入低保范围。我县落实优抚政策,安排资金1475.3万元对重点优抚对象、五保户、自然灾害受灾户等进行扶助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正常。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几年来,我县不断拓宽医保范围,在继续拓宽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和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标准的基础上,安排24.26万元资助城乡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重度残疾人共9535人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居民医保;安排资金40.61万元对城乡低保户和治病困难户进行医疗救助,确保困难群众病有所医。
(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继续落实农村、城镇的义务教育补助经费;落实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实行绩效工资的政策;落实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2009年发放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55.85万元,对就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和职校的困难家庭学生发放生活费补助,保障贫困学子的基本生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农村义 2 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投入,推动教育事业向优质化、均衡化方向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从2007年开始县级财政每年拿250万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现代化基地、农业产业园及农业品牌建设,发展壮大了油茶、南药、脐橙、优质稻四大农业产业园;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同时提高粮食单产,适度调整粮经比例,引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执行政策成效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县级财政更加困难。面对财政收支矛盾的严峻形势,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崛起”、“三大战略”、“重点工程”建设目标,按照“积极财政、公共财政、有效财政、规范财政”的要求,进一步振奋精神、提振信心,把组织收入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千方百计抓收入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落实。
(一)出台强农惠农政策
2006年我县确立了发展“生态经济县、文化先进县、安康和谐县”三大发展战略,制订了《中共我县委 我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以及“安康和谐县发展规划纲要”、“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文化先进县发展规划”。根据相关规划纲要 目标,我县于2007年制订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平委发[2007]16号)、《我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实施办法》(平委发[2007]17号)、《我县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管理办法》(平委办发[2007]43号)一系列农业产业化政策,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0年制订了《关于印发我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行办法的通知》(平府发[2010]1号)从政策、资金上鼓励农村人员参保,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有序推进”两基”建设。2005年我县开始村级帐务镇级代理工作试点,2006年全县普及该项工作,实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进一步规范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和会计核算,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从民生的角度解决“三农”的重难点问题。在未制订政策文件的新农村建设支出方面,县级财政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为目标,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切实将财力转到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要、维护公共秩序上来。如落实农村、城镇的义务教育补助经费,落实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实行绩效工资的政策,落实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加大低保投入,落实优抚政策,拓宽医保范围,服务“三农”落实支农政策等等。
三、财政支农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策扶持资金规模小。一是县镇财政困难,投入资金不足。近几年来,中央、省对支农惠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支持总量还是不够,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不够完善。主要是受县级财力薄弱因素制约,我县基本处于“吃饭财政”,以保人员工资发放和机关事业单位运行为主,还难以投入更多的财力用于“三农”和新农村建设。虽然我县“三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目前财政支持“三农”的稳定增长机制还没有形成。
2、支农资金存在不规范。一是各级各部门支持“三农”建设的政策措施还在进一步探索中,政策措施之间对应和衔接不够相称,政策资金的合力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联动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各项保障措施的稳定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支农政策为建立长效机制,建设项目资金效益发挥不够。比如有些支农项目建成后,缺乏后续管护资金,项目成效不明显,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3、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各种惠农补贴被农资价格上涨抵消,农民实际从中得到的实惠并不多,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4、各种惠农补贴资金涉及千家万户,发放工作量大,个别农村信用社因人手不足,补贴资金存入农户存折速度慢,影响了种粮补贴资金的发放进度。
四、财政支农惠农的几点建议
在政府加大农村基础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更好支持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自身投入能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基础,也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长远要求。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后,才能有钱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村级组织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从当前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村级债务大,投入能力弱。上世纪兴起的乡镇企业建设热潮,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而农村税费改革后,因村级收费项目的取消而使农村集体收入成为无潭之水。基本的村级没有造血型项目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陷入困境。二是可利用资源极度匮乏,融资难度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初期,大多数村几乎将所有的耕地、山林等资源分包到户,集体经济的功能严重削弱,失去了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由于无资产抵押,靠融资发展项目只能是一句空话。
要加大投入,发展项目。建议国家增加财政扶贫开发资金,专门扶持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富项目,增强“造血”功能。要政策倾斜,重点帮扶。建议对村级集体经济的企业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给予必要的金融政策支持,促其发展壮大,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制订出台更多强农惠农政策。一是强农政策方面。农民投入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增收的幅度,也决定着新农村建设能否保持长久性。目前看,农民占有的生产资料仅为永不再生的土地资源,而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城市,城镇化的扩展也造成耕地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应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明确资金支持方向,做到既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开辟新的增收途径;既立足当前采取短期见效的增收措施,又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提供新的动力。二是关注民生,出台更多直接惠及农民住房、医疗保障、教育等方面的政策。
我县财政局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日
第二篇:财政支农政策调研报告
财政支农政策调研报告
随着上级支农惠农政策加强,财政支农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资金渠道多、管理乱、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为了贯彻落实好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积极谋划“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11年财政支农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上级要求和工作需要,对我县财政支农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如何整合支农资金提出了一些思路。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政府支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相对应的建议
(一)存在问题各级政府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为我县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在资金使用上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近年来,各级财政对“三农”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道路、环境整治、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投入总量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县人多地广,财政困难,短期内很难大幅增加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比如我县农田灌溉工程,点多面广,特别是大中型灌区,建设时间较早,老化失修严重,加上原先田间配套工程做的较少,一遇旱情,即受旱灾。
近几年来投入一直不足,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要求。2、配套资金往往难以到位。目前支农项目建设大都采取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模式,而我县经济实力不强,配套资金显得捉襟见肘。如我县2008年安排各类配套资金11403万元,占当年预算财力的13.9%,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31.4%。
乡村财政更为困难,部分乡村财力薄弱,历史负债一大堆,成为影响政策效应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3.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绩效有待提高。来自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复交叉,如农民培训项目,就有劳动、科技、农业、扶贫等多个部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农业开发和水利两个部门存在重复;水土保持项目在水利、林业两个部门均有安排;扶贫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及公路建设项目有相同的建设内容。项目的交叉重复现象,造成不同渠道的投资相互不配套,给资金和项目管理带来困难,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使有限的资金分散化,稀释了支农惠农政策效应。农业项目点多面广,单个项目投资额较小。一些部门在安排支农投资时撒“胡椒面”,甚至出现“人情项目”,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如作为各级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沼气建设项目,每座补助400元,与国债沼气项目1320元补助标准相比,差距较大,导致农民建池积极性不高,依赖国债项目思想严重。加之每年上级政府下达硬性指标任务,造成市县沼气项目实施困难,工作难度增大。
4、项目计划批复与资金指标不同步,资金到位中间环节多,影响项目实施。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财政的钱要逐级拨付,资金到位相对缓慢,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行业部门的钱按条条拨付,有些资金在部门内部运转,造成资金沉淀现象,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有时还会出现项目计划资金与实际到位资金不符现象等等,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进度,常常出现跨实施,造成资金滞留。
5、对农补贴标准低,补贴方式有待改善。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增长,农业生产成本增长较快,而目前对农民的各种补贴仍沿用以前的标准。比如实行的小麦、玉米每亩补贴10元,水稻每亩补贴15元的标准,在走访中,群众普遍反映过低。我县小麦良种补贴实行种子售价折扣补贴,即将补贴以良种的形式发放给群众。虽然这种补贴方式确实起到了加速品种更新换代的作用,但供种的过程中,时间紧,品种少,可供群众选择的余地小,群众意见大。另外,种子售价折扣补贴容易形成单一品种种植面积过大的情况,考虑到近年来气候异常,可能因气候等非种子质量原因造成减产,从而引发群众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稳定。在调查中发现群众普遍认可直补到户的补贴方式。
6、工程项目后期管护不到位现象严重。随着“三农”投入的增加,项目不断增多,项目单位后期管护的责任越来越大,由于没有足够的维护经费,加之部分项目单位存在重建设、轻后期管理意识,导致工程项目管护缺位,毁损不能及时修复,直接影响项目的后期使用效益。比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与沼气池数量不匹配,对沼气池及灶具的维护不到位,影响群众使用。
(二)、实施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几点建议1.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高于”的财政投入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用足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金、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二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做到“重心下移、财力下倾”,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三是进一步做强做大县域经济,克服对上级级财政的过度依赖,逐步解决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拉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加大财政支农直补力度。要突出补贴重点,以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扩大直接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的“激励-约束”导向机制,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补贴效率。要切实加大“一折通”推进力度,积极探索改进惠农补贴资金发放方式方法,逐步将发放到户的惠农补贴资金归并管理,分帐核算,建立以财政统一管理资金、部门分口把关的工作机制,实现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直接到户。
3.调整优化财政支农结构。财政支农投入要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保障基本公共品供给为重点,在市场主体竞争秩序公正性上发挥更大作用,积极营造更加公平有效的和谐环境。
(1)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攻关扶持力度,提升我县农产品深加工档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二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贴息贷款、税收优惠、建立发展基金,以及对发展规范、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以奖代补。对具有组织章程、管理民主、财务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投入的项目资金可以折股量化到社员,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积极扶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品种引进、技术推广、品牌建设、质量建设等专项资金,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对发展设施农业并能带动其他农户增收的,采取差级扶持办法,分档进行“以奖代补”。四是积极扶持农产品市场和基地建设。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张良姜、鲁山柞蚕等一批鲁山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农产品营销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营销网络,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农业品牌。
(2)开展环境治理,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一是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卫保洁新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大型垃圾处臵场、垃圾中转站、垃圾池和公厕,各级财政分担镇村在清运车辆配备和保洁员工资发放所需的运转经费,切实做到建管并重,促进长效管理。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费支出,稳步推进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清淤,加快沼气、秸杆气化等农村清洁能源发展步伐。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确定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大力实施增绿复绿生态工程,增加“绿色园区”管护投入。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建立促进伊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根据出入境水质状况确定横向补偿标准,实现乡镇供水全覆盖,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加大污水处理场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工业园区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努力实现达标排放。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高水平的规划为引领,突出农村道路交通、教育、医疗等重点,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接。积极扶持农村干线公路和村组道路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提升工程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县级现代化医院、乡级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站建设,改善农民就医条件。
(3)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一是改善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二是继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按照农村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要求,建立农村低保标准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逐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负债问题。
4.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为主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推力。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围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重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抓紧研究制订县级保险品种目录,及早落实财政预算,确保农业保险基本涵盖到主要种植品种和多经项目,基本涵盖发生频率高且易造成较大损失的灾害风险,基本涵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加工的各类主体。二是是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差价的确定和分配,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标准,按规定及时拨付和发放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补贴,同时,加大对被征地农民再就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培训补助和给予自主创业人员贴息贷款扶持,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5.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一是深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强化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健全各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县级报账制、项目法人制的管理方式,通过资金整合,总结扩大试点经验,使财政资金能够集中用于支持农村重点产业发展,减少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重复交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调整财政投入管理办法。按照“谁投入、谁决策”的原则,进一步简政放权,健全支农投入的科学决策机制;完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好农业项目投资中的产权虚臵、政府投资负责主体的问题;健全项目监督制约机制,做到项目立项审批实施与监督相分离,加强审计和监督检查,将财政支农资金的跟踪监管、效益评价放在与资金分配同等重要的位臵,确保资金使用绩效。
6、完善工程项目后期管护机制,确保项目投资长期发挥效益。一是明确工程项目后期管护主体,做到管护责任明确,避免推诿扯皮;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财政、村组集体组织、受益人要按照科学的比例合理分摊后期管护费用;三是要建立管护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管护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等等,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二、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11年重大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按照“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加强配合、规范管理、运转高效”的思路,加强各类支农投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集中安排,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政府支农投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益。
1、建立统一领导机制,解决统筹协调难的问题建立由县级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支农投资领导小组会商协调机制,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规划,提出支农投资的安排原则和使用方向,衔接各项支农投资的建设重点和项目布局,统筹协调支农投资中的重大问题,汇总编制政府支农投资指南,指导各部门支农投资安排。
2、统一规划,突出重点,解决项目交叉重复的问题。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必须规划先行。各部门根据全县实际-10-和本部门管辖范围,制定水利、农业、林业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县整合支农投资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制定的行业规划,编制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发展规划,规划要统筹全县,相互衔接,重点突出,避免重复,对一些重大项目要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在规划指导下,今后所有渠道的投资和项目,都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力争建一个成一个,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使全县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明显的改善。
3、整合资金,集中使用,解决支农资金分散的问题。
支农工作线长面广,涉及部门多,职能交叉,形成支农资金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各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和资金分配上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阵,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影响支农资金的正常运转和及时拨付。有些领导个人支配使用的随意性大,分散重复使用普遍。有些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将支农资金分散拨付到各个部门单位或乡村使用,点、线、面统筹发展不突出,真正用于项目建设上的少,项目资金整合效应差白白浪费的多。今后在支农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探索财政资金“打捆”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举全县之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门合力、-11-资金合力。比如沼气建设要提高补助标准,压缩建池数量,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同时进一步加大沼气服务网点项目批复建设力度,提高网点建设数量和标准,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要加大大中型水库灌区节水灌溉配套力度,提高粮食主产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4、规范资金划拨形式,解决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
中间环节过多是影响资金高效运行,造成一部分资金流失的关键问题。一是创新资金运行机制,设立专户直接拨付。
今后对上级下拨的财政资金,由县财政直接划拨到项目实施单位;对上级有关部门下拨到县有关部门的资金,采取由财政统一拨付的办法,下拨到项目单位;防止各部门索、拿、卡、要支农资金,减少沿途跑冒滴漏,保证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要简化报账程序,减少中间拨付环节。规范资金的管理运行,使支农资金管理清晰、用途清楚、职责明确。要特事特办、单列急办,必要时直接将预算内的支农项目资金拨付到各乡镇的财政支农专户上。三是项目计划与资金批复计划同步下达,以便及早进行招标采购等系列工作,也便于抢抓建设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逐步减少现金拨付,增加专项转移支付,把部分小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级政府部门,加快资金拨付和项目建设。
三、在财政支农工作中加强两基”的建议
1、创新监督管理机制,解决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低的问-12-题。创新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审批报账手续。根据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只注重前期申报立项,而不注重后期跟踪服务管理的苗头,上级政府和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的后期跟踪管理,不断加大支农项目资金的审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管理职能,在项目管理上做到“四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把好“四关”,即把好项目设计规划关、工程施工关、资金使用关、工程验收关。不断完善防腐防渎机制,对重复立项、违规挪用、虚报开支、巧立名目等方式套取、骗取国家支农资金的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终身追究,根据责任大小分别予以党纪、政纪处分。
2、创新支农投资体制,解决农业投资过分依赖政府支农资金的问题。针对新时期呈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特点,要完善政府支农投资方式,改变目前单一的、直接的、无偿的政府支农投资方式。发挥政府支农投资的引导作用,根据项目性质,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方式,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成份从事农业建设,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要有效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支农政策,逐步完善支农措施,创新支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规范运行,提高效益,努力形成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支农政策体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县财政部门要站在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要把乡镇干部和乡村财务人员培训工作作为财政的工作重点之一,明确培训重点,提高培训水平,特别要对乡村干部和新调整人员及“民主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适时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收支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还人民群众一个明白,还乡村干部一个清白。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切实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中受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努力推进商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创新财政支农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农业财政工作水平。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财政支农工作才有生命力。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大财政贴息的力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央财政将出台一些政策、要求,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促进解决龙头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有效地引导社会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投入。
二是探索开展农业信贷担保试点。由财政、银行、龙头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组建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对企业向银行贷款进行担保,有效地放大了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支持规模,产生了财政投入引导的乘数效应。三是继续探索小农水“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的投入激励机制。各地的实践证明,这-14-种机制可以有效地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以奖代补”将成为今后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方式。四是创新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服务机制。认真总结推广湖北省“以钱养事”和“花钱购买农业服务”的经验,推进农口事业单位改革。五是要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在做好支持整村推进、扶贫贷款贴息改革试点、扶贫贷款奖补资金试点等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四到县”的管理机制、扶贫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的有机整合机制、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进退的动态管理机制以及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监督的强化机制等。
5、促进农业体制机制放活,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近几年,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出台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屠宰税、农业特产税,进行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重大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今后,应在促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放活”上多下功夫,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农口事业单位改革,包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水管单位改革等。同时,积极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小农水设施产-15-权制度改革,并研究建立建设与管护并重的长效机制。
6、进一步规范支农资金监管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支持效率。为规范和强化支农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主管部门一定要抓好落实,务求实效。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在清理现有财政支农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各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理财。二是要加强支农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开展经常性自查、重点检查等活动,及时发现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认真加以整改。三是要自觉接受审计、监察、纪检等部门的审计、监督,对核实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四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随着政府支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强化,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多数县从事财政支农管理的力量比较薄弱,很难适应这一要求。因此要加强基层农财队伍建设,适当充实力量。同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政策能力和工作水平,使财政支农管理工作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富蕴县财政支农政策调研(后)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实现跨越式发展
-------富蕴县财政支农政策调研工作调研
近年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创新支农工作方式方法,为促进“三农”、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财政支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为此,我县应着力转变财政支农观念、完善农业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大力开展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健全财政支农的法律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的各项工作举措,保持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加强我县财政支农工作,提高我县财政支持“三农”发展水平,我县就财政支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相应对策建议:
1、我县财政支农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创新支农工作方式方法,为促进三农、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1)财政支农的资金规模迈上新台阶。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我国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央和省市财政对投入结构做出了重大调整,上级对县级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县城经济快速增长,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县财政对“三农”投入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县财政累计对“三农”投入15亿余元。
(2)增产、增效、增收取得新成绩。随着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强化和有效落实,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一是农业实现了增产。二是农业持续增效。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我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和特色农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成效明显。三是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农业内部挖潜、发展非农产业、扩大非农就业,农村出现一产明显加强、二三产业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升的新局面,尤其是近年惠农强农政策的推动,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转移性收入呈现全面增长。2009年,我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561元,比2005年4011年增加1550元,年平均增加310元。
(3)财政支农的方式发生新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公共财政的方向,我县财政支农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是由扶持
农业向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转变。近年来,我县财政在加强农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民生工程。2009年,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县6乡3镇80%以上的公路都已铺设成柏油路,水利建设和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二是由间接补贴农民向直接补贴农民转变。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不仅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而且对财政支农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将财政支农投入尽可能多地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我县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范围的力度越来越大。2009年,我县通过“一卡通”发放13项涉农补贴1333.61万元,三是由长期补贴流通环节向补贴农业生产经营转变。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前,我县财政对农业的补贴主要用于粮、油等流通环节。近年来,我县实施了粮食、良种、农机具购置、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能繁母猪、奶牛、动物防疫、退耕还林补助、森林生态保护补贴,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贴息和项目扶持,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四是由直接投资向间接投资转变。财政除了继续对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直接投资外,更加重视运用国债、财政贴息、担保、参股经营、以奖代补、互助资金和民办公助等多种手段,粘合和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
(4)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实现新突破。近年来,随着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化,县乡政府不断加大了对“三农”方面的投入,但由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造成目前支持“三农”的各种专项支出种类繁多,资金分散,投入交叉重复、整体效益不高。
我县财政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组织开展了以县为主、以农业发展规划引领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建立了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利用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的引导性资金,集中支持重点产业,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产业层次。
(5)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创造新机制。目前,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中间环节多,运行缓慢,监督手段落后、资金运行和项目管理缺乏绩效考评等问题。我县财政根据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要求,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和财政支出责任,不断深化财政支农改革,健全财政支农管理制度,规范支农运行机制,通过实施“乡财县管”的财政体制、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县级报账制、探索建立政府采购机制、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6)农村社会事业完成新跨越。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我县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涉农民生问题得到逐步解决,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2009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全县“两免一补”直接减轻农民义务教
育负担896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4647平方米,免除全部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和书本费共计11774人,对1108名寄宿生进行生活补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新改建乡镇卫生院6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县5.66万人,参合率达99%,“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到(4500)元。
实践证明,我县财政只有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不断创新财政支农的方式,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我县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2、我县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我县财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支农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省财政支持城乡统筹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
(1)部分支农政策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农业投入不到位,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特别是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农民贷款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农民普遍反映贷款少,利息高,手续多,同时,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工商企业。农村“一事一议”操作难、标准低,议而不决,难以达成共识,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困难重重。财政补贴资金项目分散、名目繁多、资金量小,涉及部门多,发放工作量大,行政成本高。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大,资金使用分散,整体效益不高。(2)农林水三项投入规模较小。尽管我县财政支农力度逐年加大,但目前这种支持仍然是低水平的。据统计,我县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的财政支出2009年为5869万元,但三项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重还不高,仅为7%。
(3)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农业财政建设性资金直接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农资综合补贴、用于农村低保、农村医疗卫生的比重较低。(4)支农资金管理相对滞后。目前,直接补贴一般只与农村经济政策挂钩,而忽略从农业发展的长远规划考虑。补贴目标对象集中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农产品上。支农重点不够突出,平均分配资金,分散使用,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部分支农工程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缺乏管护的长效
机制。执行有关制度规定还不严格,时有违规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工作不到位,惩处制度不够完善。
(5)支农资金运行效率不高。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滞留时间长,资金拨付进度慢,运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时效性差,影响了资金效益的发挥。同时,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不协调、重复投入,力量分散,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
二、对“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11年重大财政支农政策和项目建议:
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支农惠农强农的政策措施,我县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的各项工作举措,保持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转变财政支农观念。县、乡政府要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摆上重要位置,各有关职能部门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来安排项目和资金,防止出现“口头农业”和“口号农业”,切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原则,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财政支农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完善农业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投入是关键,建立增长的长效机制是保证。要保证每年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
(三)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对县级财政支农增量资金,采取指定投向、切块下达、县级统筹的方式分配使用。完善补贴发放方式,逐步推进“惠民直达工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大财政保费补贴力度,扩大产品范围,扩大保险覆盖面。创新财政资金管理,加强选项、立项、资金核拨、督促实施、跟踪反馈等环节管理。
(四)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建立县乡政府农业投入考核体系,将农业投入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建议县乡政府切实落实增加农业投入政策。建立政府农业投入增长的监督机制,制定保障农业投入刚性增长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切实增强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四篇:财政支农政策调研报告
财政支农政策调研报告
随着上级支农惠农政策加强,财政支农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资金渠道多、管理乱、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为了贯彻落实好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积极谋划“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11年财政支农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上级要求和工作需要,对我县财政支农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如何整合支农资金提出了一些思路。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政府支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相对应的建议
(一)存在问题各级政府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为我县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在资金使用上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近年来,各级财政对“三农”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道路、环境整治、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投入总量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县人多地广,财政困难,短期内很难大幅增加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比如我县农田灌溉工程,点多面广,特别是大中型灌区,建设时间较早,老化失修严重,加上原先田间配套工程做的较少,一遇旱情,即受旱灾。
近几年来投入一直不足,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要求。
2、配套资金往往难以到位。目前支农项目建设大都采取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模式,而我县经济实力不强,配套资金显得捉襟见肘。如我县2008年安排各类配套资金11403万元,占当年预算财力的13.9%,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31.4%。
乡村财政更为困难,部分乡村财力薄弱,历史负债一大堆,成为影响政策效应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3.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绩效有待提高。来自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复交叉,如农民培训项目,就有劳动、科技、农业、扶贫等多个部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农业开发和水利两个部门存在重复;水土保持项目在水利、林业两个部门均有安排;扶贫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及公路建设项目有相同的建设内容。项目的交叉重复现象,造成不同渠道的投资相互不配套,给资金和项目管理带来困难,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使有限的资金分散化,稀释了支农惠农政策效应。农业项目点多面广,单个项目投资额较小。一些部门在安排支农投资时撒“胡椒面”,甚至出现“人情项目”,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如作为各级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沼气建设项目,每座补助400元,与国债沼气项目1320元补助标准相比,差距较大,导致农民建池积极性不高,依赖国债项目思想严重。加之每年上级政府下达硬性指标任务,造成市县沼气项目实施困难,工作难度增大。
4、项目计划批复与资金指标不同步,资金到位中间环节多,影响项目实施。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财政的钱要逐级拨付,资金到位相对缓慢,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行业部门的钱按条条拨付,有些资金在部门内部运转,造成资金沉淀现象,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有时还会出现项目计划资金与实际到位资金不符现象等等,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进度,常常出现跨实施,造成资金滞留。
5、对农补贴标准低,补贴方式有待改善。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增长,农业生产成本增长较快,而目前对农民的各种补贴仍沿用以前的标准。比如实行的小麦、玉米每亩补贴10元,水稻每亩补贴15元的标准,在走访中,群
众普遍反映过低。我县小麦良种补贴实行种子售价折扣补贴,即将补贴以良种的形式发放给群众。虽然这种补贴方式确实起到了加速品种更新换代的作用,但供种的过程中,时间紧,品种少,可供群众选择的余地小,群众意见大。另外,种子售价折扣补贴容易形成单一品种种植面积过大的情况,考虑到近年来气候异常,可能因气候等非种子质量原因造成减产,从而引发群众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稳定。在调查中发现群众普遍认可直补到户的补贴方式。
6、工程项目后期管护不到位现象严重。随着“三农”投入的增加,项目不断增多,项目单位后期管护的责任越来越大,由于没有足够的维护经费,加之部分项目单位存在重建设、轻后期管理意识,导致工程项目管护缺位,毁损不能及时修复,直接影响项目的后期使用效益。比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与沼气池数量不匹配,对沼气池及灶具的维护不到位,影响群众使用。
(二)、实施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几点建议1.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高于”的财政投入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用足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金、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二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做到“重心下移、财力下倾”,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三是进一步做强做大县域经济,克服对上级级财政的过度依赖,逐步解决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拉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加大财政支农直补力度。要突出补贴重点,以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扩大直接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的“激励-约束”导向机制,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补贴效率。要切实加大“一折通”推进力度,积极探索改进惠农补贴资金发放方式方法,逐步将发放到户的惠农补贴资金归并管理,分帐核算,建立以财政统一管理资金、部门分口把关的工作机制,实现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直接到户。
3.调整优化财政支农结构。财政支农投入要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保障基本公共品供给为重点,在市场主体竞争秩序公正性上发挥更大作用,积极营造更加公平有效的和谐环境。
(1)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攻关扶持力度,提升我县农产品深加工档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二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贴息贷款、税收优惠、建立发展基金,以及对发展规范、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以奖代补。对具有组织章程、管理民主、财务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投入的项目资金可以折股量化到社员,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积极扶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品种引进、技术推广、品牌建设、质量建设等专项资金,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对发展设施农业并能带动其他农户增收的,采取差级扶持办法,分档进行“以奖代补”。四是积极扶持农产品市场和基地建设。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张良姜、鲁山柞蚕等一批鲁山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农产品营销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营销网络,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农业品牌。
(2)开展环境治理,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一是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
大财政扶持力度,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卫保洁新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大型垃圾处臵场、垃圾中转站、垃圾池和公厕,各级财政分担镇村在清运车辆配备和保洁员工资发放所需的运转经费,切实做到建管并重,促进长效管理。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费支出,稳步推进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清淤,加快沼气、秸杆气化等农村清洁能源发展步伐。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确定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大力实施增绿复绿生态工程,增加“绿色园区”管护投入。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建立促进伊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根据出入境水质状况确定横向补偿标准,实现乡镇供水全覆盖,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加大污水处理场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工业园区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努力实现达标排放。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高水平的规划为引领,突出农村道路交通、教育、医疗等重点,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接。积极扶持农村干线公路和村组道路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提升工程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县级现代化医院、乡级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站建设,改善农民就医条件。
(3)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一是改善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二是继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按照农村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要求,建立农村低保标准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逐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负债问题。
4.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为主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推力。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围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重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抓紧研究制订县级保险品种目录,及早落实财政预算,确保农业保险基本涵盖到主要种植品种和多经项目,基本涵盖发生频率高且易造成较大损失的灾害风险,基本涵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加工的各类主体。二是是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差价的确定和分配,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标准,按规定及时拨付和发放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补贴,同时,加大对被征地农民再就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培训补助和给予自主创业人员贴息贷款扶持,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5.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一是深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强化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健全各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县级报账制、项目法人制的管理方式,通过资金整合,总结扩大试点经验,使财政资金能够集中用于支持农村重点产业发展,减少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重复交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调整财政投入管理办法。按照“谁投入、谁决策”的原则,进一步简政放权,健全支农投入的科学决策机制;完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好农业项目投资中的产权虚臵、政府投资负责主体的问题;健全项目监督制约机制,做到项目立项审批实施与监督相分离,加强审计和监督检查,将财政支农资金的跟踪监管、效益评价放在与资金分配同等重要的位臵,确保资金使用绩效。
6、完善工程项目后期管护机制,确保项目投资长期发挥效益。一是明确工
程项目后期管护主体,做到管护责任明确,避免推诿扯皮;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财政、村组集体组织、受益人要按照科学的比例合理分摊后期管护费用;三是要建立管护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管护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等等,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二、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11年重大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按照“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加强配合、规范管理、运转高效”的思路,加强各类支农投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集中安排,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政府支农投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益。
1、建立统一领导机制,解决统筹协调难的问题建立由县级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支农投资领导小组会商协调机制,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规划,提出支农投资的安排原则和使用方向,衔接各项支农投资的建设重点和项目布局,统筹协调支农投资中的重大问题,汇总编制政府支农投资指南,指导各部门支农投资安排。
2、统一规划,突出重点,解决项目交叉重复的问题。
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必须规划先行。各部门根据全县实际-10-和本部门管辖范围,制定水利、农业、林业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县整合支农投资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制定的行业规划,编制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发展规划,规划要统筹全县,相互衔接,重点突出,避免重复,对一些重大项目要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在规划指导下,今后所有渠道的投资和项目,都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力争建一个成一个,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使全县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明显的改善。
3、整合资金,集中使用,解决支农资金分散的问题。
支农工作线长面广,涉及部门多,职能交叉,形成支农资金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各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和资金分配上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阵,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影响支农资金的正常运转和及时拨付。有些领导个人支配使用的随意性大,分散重复使用普遍。有些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将支农资金分散拨付到各个部门单位或乡村使用,点、线、面统筹发展不突出,真正用于项目建设上的少,项目资金整合效应差白白浪费的多。今后在支农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探索财政资金“打捆”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举全县之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门合力、-11-资金合力。比如沼气建设要提高补助标准,压缩建池数量,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同时进一步加大沼气服务网点项目批复建设力度,提高网点建设数量和标准,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要加大大中型水库灌区节水灌溉配套力度,提高粮食主产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4、规范资金划拨形式,解决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
中间环节过多是影响资金高效运行,造成一部分资金流失的关键问题。一是创新资金运行机制,设立专户直接拨付。
今后对上级下拨的财政资金,由县财政直接划拨到项目实施单位;对上级有关部门下拨到县有关部门的资金,采取由财政统一拨付的办法,下拨到项目单位;防止各部门索、拿、卡、要支农资金,减少沿途跑冒滴漏,保证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要简化报账程序,减少中间拨付环节。规范资金的管理运行,使支农资金管理清晰、用途清楚、职责明确。要特事特办、单列急办,必要时直接将预算内的支农项目资金拨付到各乡镇的财政支农专户上。三是项目计划与资金
批复计划同步下达,以便及早进行招标采购等系列工作,也便于抢抓建设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逐步减少现金拨付,增加专项转移支付,把部分小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级政府部门,加快资金拨付和项目建设。
三、在财政支农工作中加强两基”的建议
1、创新监督管理机制,解决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低的问-12-题。创新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审批报账手续。根据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只注重前期申报立项,而不注重后期跟踪服务管理的苗头,上级政府和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的后期跟踪管理,不断加大支农项目资金的审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管理职能,在项目管理上做到“四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把好“四关”,即把好项目设计规划关、工程施工关、资金使用关、工程验收关。不断完善防腐防渎机制,对重复立项、违规挪用、虚报开支、巧立名目等方式套取、骗取国家支农资金的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终身追究,根据责任大小分别予以党纪、政纪处分。
2、创新支农投资体制,解决农业投资过分依赖政府支农资金的问题。针对新时期呈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特点,要完善政府支农投资方式,改变目前单一的、直接的、无偿的政府支农投资方式。发挥政府支农投资的引导作用,根据项目性质,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方式,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成份从事农业建设,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要有效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支农政策,逐步完善支农措施,创新支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规范运行,提高效益,努力形成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支农政策体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县财政部门要站在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要把乡镇干部和乡村财务人员培训工作作为财政的工作重点之一,明确培训重点,提高培训水平,特别要对乡村干部和新调整人员及“民主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适时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收支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还人民群众一个明白,还乡村干部一个清白。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切实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中受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努力推进商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创新财政支农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农业财政工作水平。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财政支农工作才有生命力。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大财政贴息的力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央财政将出台一些政策、要求,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促进解决龙头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有效地引导社会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投入。
二是探索开展农业信贷担保试点。由财政、银行、龙头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组建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对企业向银行贷款进行担保,有效地放大了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支持规模,产生了财政投入引导的乘数效应。三是继续探索小农水“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的投入激励机制。各地的实践证明,这-14-种机制可以有效地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以奖代补”将成为今后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方式。四是创新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服务机制。认真总结推广湖北省“以钱养事”和“花钱购买农业服务”的经验,推进农口事业单位改革。五是要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在做好支持整村推进、扶贫贷款贴息
改革试点、扶贫贷款奖补资金试点等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四到县”的管理机制、扶贫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的有机整合机制、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进退的动态管理机制以及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监督的强化机制等。
5、促进农业体制机制放活,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近几年,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出台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屠宰税、农业特产税,进行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重大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今后,应在促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放活”上多下功夫,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农口事业单位改革,包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水管单位改革等。同时,积极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小农水设施产-15-权制度改革,并研究建立建设与管护并重的长效机制。
6、进一步规范支农资金监管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支持效率。
为规范和强化支农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主管部门一定要抓好落实,务求实效。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在清理现有财政支农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各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理财。二是要加强支农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开展经常性自查、重点检查等活动,及时发现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认真加以整改。三是要自觉接受审计、监察、纪检等部门的审计、监督,对核实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四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随着政府支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强化,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多数县从事财政支农管理的力量比较薄弱,很难适应这一要求。因此要加强基层农财队伍建设,适当充实力量。同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政策能力和工作水平,使财政支农管理工作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主要支农惠农政策
主要支农惠农政策
一、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
1、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根据2003核定的农业税计税面积,每亩补贴标准为13.5元。
2、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农资综合补贴。根据2003核定的农业税计税面积,每亩补贴标准为76.9元。
3、国家对水稻生产的农户实行水稻良种补贴。补贴对象是直接从事水稻生产的农户,不得补给未种植水稻的土地承包户。补贴范围是按照水稻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补贴标准,双季早稻每亩补贴10元,中稻每亩补贴15元,双季晚稻每亩补贴15元。
4、国家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早籼稻谷最低收购价77元/50公斤,中晚稻79元/50公斤。
5、国家实行油菜良种补贴政策。凡种植已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的农户,按实际种植面积每亩补贴10元。
6、保护耕地政策。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对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弃耕抛荒的,由各级人民政府按该基本农田弃耕前三年平均产值一至二倍收取荒芜费;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同原发包单位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重新发包。
7、对耕地抛荒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连片抛荒5亩以上的,追究所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责任;对连片抛荒10亩以上的,追究所在地方乡镇长的责任;对连片抛荒20亩以上的,追究主管副县市区长的责任;对连片抛荒30亩以上的,追究县市区长的责任。
8、实行粮食生产大县的奖励政策。从2005年开始,国家对年产粮食4亿斤以上的县进行奖励,以提高地方财力,促使产粮大县政府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
二、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政策
1、生猪调出大县补贴。按该县生猪出栏数和外调数比例确定补贴金额,补贴到县市区。
2、能繁母猪补贴。今年,国家财政增加了对能繁母猪的补贴,标准从50元/头提高到100元/头,中央财政补助50%,省级补助30%,市级补助10%,县级负担10%。
3、能繁母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金额1000元/头,费率6%,每头保费为60元。保费负担比例,国家财政补贴80%,即每头48元,养猪户负担20%,即每头12元。
4、禽流感扑杀补助。禽流感扑杀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负担,扑杀补助标准为:鸡、鸭、鹅等禽类每只补助10元。对疫点扑杀补助国家、省、市、县按5∶3∶1∶1比例配套;对预警点扑杀补助省、市、县按5∶2∶3比例配套。
5、生猪疫病扑杀补助。对因患猪蓝耳病而扑杀的生猪补助实行国、省、市、县、养殖户五级按4∶2∶1∶1∶2的比例承担,补助标准为每头600元。
6、养殖小区补助。扶持新发展生猪规模化生态养殖小区,对经省立项建设达到规定要求的生态规模养殖小区,每个养殖小区一次性补助50万元以上。
三、鼓励发展林业的政策
1、退耕还林补助政策。
粮食、现金补助:我市从2002年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国家根据林业部门的验收结果(达标)向退耕户提供粮食和现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资金210元(按每亩每年150公斤原粮,每公斤原粮1.4元折价计算),每亩每年退耕地现金补助20元。补助年限,退耕地还经济林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按8年计算,根据县级林业部门检查验收的合格面积兑现补助现金。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及以后到期的,从到期后的次年起发放补助。
种苗和造林费补助:国家一次性提供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每亩50元,由各县级林业部门统一管理使用,为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无偿提供种苗。
2、重点公益林补偿政策。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和省级重点公益林提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财政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每年每亩0.25元由省级财政部门列支,用于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公益林监测和管护情况验收、跨公益林区域营造生物放火林带等森林火灾预防以及维护林区道路的开支;每年每亩0.8元可用于林农委托县、乡林业部门组织的专职护林员的劳务费支出;每年每亩0.45元用于公益林资源监测、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等支出;每年每亩3.5元发放给林农个人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和林业有害生物救治等支出。
四、鼓励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政策
2008年,国家财政加大了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购机补贴专项资金1.9亿元,加上省财政配套安排700万元,全省购机补贴总规模达到1.97亿元,比去年9700万元增加一倍。重点补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兼顾油料作物、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渔业的生产机械化。我市目前已到位资金1860万元,其中购机补贴资金1050万元,农机装备推进项目资金810万元(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实施参照购机补贴项目执行)。
1、农机购置补贴对象。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农业县市区,补贴对象为纳入范围内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补贴标准。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1号)和省农机局、省财政厅《湖南省2008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规定,使用中央补贴资金的补贴标准补贴率不超过机具价格的30%,且单机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一户农民内享受补贴的购机数量原则上不超过一套(4台,即1台主机和
与其匹配的3台作业机具);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机服务组织(指县乡服务队,大型农机站)内享受补贴的购机数量原则上不超过三套(12台,即3台主机和与其匹配的9台作业机具)。一户农民(渔民)内补贴购置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不超过6台、6台和1台。农业机械购置具体补贴标准:拖拉机类,中央资金补贴30%;耕作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5%;种植机械,中央资金补贴30%,其中插秧机省级资金累加补贴30%;植保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5%;收获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0%;排灌机械类,中央资金补贴20%;粮食干燥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5%;畜产品机械类,中央资金补贴20%;水产品机械类,中央资金补贴20%—30%;小型拖拉机类,中央资金补贴30%。具体补贴机型的补贴额按全省统一公布的补贴目录执行。
五、移民后扶政策
1、扶持范围:后期扶持范围为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其中,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水库移民为现状人口,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水库移民为原迁人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农村移民不再纳入后期扶持范围。
2、扶持标准: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按每人每年补助600元的标准扶持。
3、扶持期限:对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自2006年7月1日起再扶持20年;对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其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
4、扶持方式:采取“一个尽量、两个可以”相结合的扶持方式。“一个尽量”就是后期扶持资金能够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的应尽量发放到移民个人,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助。“两个可以”就是后扶资金可以实行项目扶持,用于解决移民村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还可以采取一部分资金直发、一部分资金搞项目两者结合的方式。扶持方式的确定要在研究移民村(组)实际情况、坚持群众路线、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并听取移民所在村(组)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
六、鼓励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政策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开始,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国家财政补助标准40元/人.年;2008年起我省新农合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30元/人.年,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资金配套比例为18:6:6;从2009年起提高到40元/人.年,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资金配套比例为24∶8∶8;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分两年到位。地方增加的资金,应以省级财政承担为主,尽量减少困难县(市、区)的负担。2008年农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10元,2009年农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20元。
2、对乡村医生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劳务补助。从今年起,由省、市、县(市、区)三级财政共同出资。各地按照《湖南省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劳务补助办法》,制定具体的劳务补助实施方案和乡村医生工作绩效考核方案,补助标准按每个服务农业人口每年补助1元计算,省、市县区按1:1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
3、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16所。①国债项目12所。衡南县近尾洲镇卫生院改扩建,投资33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8万元;,衡南县冠市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投资34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9万元;衡阳县三湖镇卫生院改扩建,投资38万元,国家资金3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8万元;衡阳县板市镇卫生院扩建,投资31万
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6万元;衡东县大桥镇卫生院扩建,投资42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7万元;衡东县高湖镇卫生院扩建,投资49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24万元。蒸湘区长湖乡卫生院新建,投资72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47万元。蒸湘区雨母山乡卫生院新建,投资72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47万元。南岳区岳林乡卫生院改扩建,投资40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5万元。南岳区龙凤乡卫生院改扩建,投资30万元,国家资金2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0万元。石鼓区松木乡卫生院新建,投资70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45万元。石鼓区角山乡卫生院改扩建,投资55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30万元。②省投资项目4所,投资比例省级财政投资20万元/所,市级财政投资6万元/所,县级财政投资14万元/所。
4、村卫生室国债项目。祁东县58个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给每个村卫生室3万元资金。
七、鼓励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
近年来,国家对水利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今年,国家增加了特大防汛抗旱资金和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20亿元,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亿元;省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今年安排2亿元,比去年增加8000万元;各类上型号型水库治理今年安排6.5亿元。
1、水库治理项目。三年内,我市共有45处小一型水库治理列入了国家计划,平均补助225万元/处;共有91处小一型水库治理项目列入了省计划,补助标准40万元/处;小二型28座,每座补助15万元,五年内县自行治理的病险小二型水库有453座。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根据我市三年前的水利建设规划,今年国家、省安排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分别为1020万元和80万元,共计1100万元,县级配套和农民自筹按国家、省级投资额度1∶1配套。今年我市中型灌区末级灌区维修项目,主要是:衡阳县牛形山灌区末级灌区,祁东县杨家台灌区末级灌区,衡山县新桥灌区末级灌区,耒阳市欧阳海灌区末级灌区;衡东县、衡南县、常宁市主要是小农水工程和小水源工程建设。
八、鼓励发展农村道路的政策
我省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村村互通、乡镇联网、城乡互动”的目标,配合新农村建设,对山区和贫困地区乡村公路建设,将在资金投入和补助上给予政策倾斜。我市凡纳入国家及湖南省规划的“畅通工程”项目,县乡道每公里按15万元补助,村道每公里按10万元补助,市级财政每公里平均按3000元进行补助,县市区财政每公里按1—2万元补助,不足部分由农民自筹。
九、鼓励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
1、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费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2008年开始实行全免费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费是指除按规定向自愿住校和自愿在校就餐学生收取住宿费、伙食费外,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它费用。
2、“两免一补”政策。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和对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并补助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的一项政策。农村学生从2007年春季开始免杂费,秋季全体享受免费教科书。城镇学生从2008年春季开始免杂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小学生每生每天补助2元,初中生每生每天补助3元,学生每年在校天数均按250天计算。按在校寄生的1/3确定。
3、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城区学校的政策。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要求在城区中小学就读,由其父母或监护人持身份证、户口簿、城区的暂住证、父母进城务工证明(有效劳务合同)和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等材料向服务区范围学校提出申请,经核查批准后,就近免试入读。凡符合就读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各学校不得拒收。
十、其它方面的政策
1、户用沼气池建设。今年我市计划任务11000口,有10065口进入国家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国债项目资金850万元,补助标准800元/口;未列入国家农村能源沼气国债项目的,由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按800元/口补助标准进行补贴。
2、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在2007年对水稻、棉花、能繁母猪实行农业保险试点基础上,2008年增加油菜种植和奶牛养殖两个险种,同时适当扩大水稻种植保险的试点范围,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3、实施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2008年4月1日至12月31日,对在我省境内的全国“绿色通道”上行驶的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一律免收车辆通行费。整车合法装载我省生产的鲜活农产品的我省车辆在不属于全国“绿色通道”的我省其它收费公路上行驶,一律免收普通公路车辆通行费,减半收取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来源:中国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