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财政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19:1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财政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财政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基层财政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财政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日】 【来源:】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基层财政内控机制是财政部门为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实现财政管理目标,通过规范业务流程,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对财政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监督和控制的制度体系。少数基层财政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基层财政一些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存在制度空缺;一些主要岗位,工作流程环节虽有制度,但存在漏洞,不适应客观实际要求;一些制度的预防性、约束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提高,执行内控制度的长效机制有待形成。同时,抓内控机制落实的思路还不够开阔,要求还不够严格,措施不够得力,效果不够理想,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期望还有一定距离。

一、基层财政内控问题的原因分析

深入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财政职能多,任务重,压力大。目前,基层财政职能不断加大,特别是惠民补贴政策多,补贴资金总量大,补贴项目近百个,涉及人员众多。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不断增加,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经费不足,基层财政往往应接不暇,疲于应付。眼下凡是有财政资金的地方,基层财政都有监管责任,单凭财政所的人手要监管到位显然不现实。

(二)基层财政内控不完善、不平衡、不到位。随着基层财政职能不断转变,需要完善基层财政内控机制建设,通过执行相关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实现基层财政规范管理目标。但目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体制机制原因,基层财政内部控制机制还处于缺位状态,基层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还存在“短板”现象,基层财政内控制度有的尚不健全,部分财政所内部监督工作仍较乏力,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内部监督检查不够规范。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检查联系不够紧密,内控机制建设还不能适应依法理财工作的要求。

(三)基层财政财务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不透明。目前,基层财政资金规模越来越大,有效地管好财政资金显得非常重要。而基层有些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和手段,造成资金资产损失浪费;有些单位利用虚假发票掩盖不合规支出套取财政资金;有些单位采用“白条抵库”、虚构支出业务等方式贪污挪用资金;此外,资产账外核算、出借银行账号等违规违纪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于基层财政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内控制度科学性不强,内控执行不透明等因素,造成基层财政内部控制简单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致使内控制度不能有效执行,内控监督走过场。同时,基层财政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干部青黄不接,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难以适应基层财政内控机制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基层其他职能部门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对财政的内控监督存在一定抵触情绪,而财政的协调性不强,容易造成财政“一头热”的局面,与按照基层财政就地就近监管资金的诉求极不相称。

二、加强基层财政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城市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财政工作职能和任务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资金监管方面尤为突出。各类涉农惠农资金监管是新形势下基层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将成为基层财政工作的主要职能。准确把握基层财政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财政内控机制建设,不仅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而且已成为公共财政建设中一项战略性工程。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是一种管理原则,更是一种管理程序和方法。完善基层财政内控机制建设,对于切实提高基层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有效预防违法违纪问题发生,保障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对日益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日益繁重的新职责、新任务,基层财政要把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作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实现财政监督职能触角向基层延伸和基层财政资金监督的日常化、常态化、持续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政资金全覆盖、无缝隙监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打牢基础,在提高内控机制的规范性上求突破。深入贯彻落实《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办法》,要将内控机制建设作为基层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制度设计,统筹考虑,积极推进。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基层财政调整内设机构职能,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权责清晰、职能明确、相互制约、运转高效的内控机制,实现授权与执行分离、执行与审查分离。要抓住基层财政资金就近就地监管的有利机遇,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机制、财政资金有偿使用、建立财政资金可追溯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提升制度建设的执行力,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从而规范和约束基层财政管理工作行为。

(二)加强监管,在提高内控机制的可执行性上求突破。基层财政是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是财政工作体系的基础。要发挥基层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建立权责清晰,职能明确,相互制约,运转高效的内控机制,对本级和上级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其他部门、其他渠道下达的财政性资金,实行全面监管。在明确监管范围的基础上,从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内控机制,提高管理效益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面系统的基层财政内控制度体系,制定完善的预算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办理流程、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制度设计要体现创新性、前瞻性和预见性,使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以标准化的流程设计基层财政业务的管理,建立信息通达、公开公示、监督抽查、考核激励四项机制,强化内控工作,提高监管水平。一是信息通达机制。基层财政资金监管信息在基层财政所与区财政局之间双向传递。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和部门安排用于基层、社区等基层组织的各类财政资金的政策文件、管理办法、拨款文件等,区街财政指定专人为信息联络员,具体负责收集整理和传递资金监管信息,并定期核对资金监管信息。二是公开公示机制。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和规定,对各级各部门预算安排用于基层等基层组织的各类财政资金,包括补助类、项目类、基层财政本级安排资金等有关情况进行公开公示。对公开公示主体有明确规定的,由规定的主体负责。没有明确规定的,按“谁分配、谁公开,分配到哪里,公开到哪里”的原则进行,对于影响较大,群众关注度较高的,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进行。三是监督抽查机制。对纳入基层财政监管范围的补助类资金的补助对象、发放标准、发放程序、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样检查。四是考核激励机制。每年组织对基层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进行考核,主要看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内控措施是否到位,提供的基础数据是否真实可靠齐全,岗位责任是否落实,监管是否有效等,考核结果作为基层财政干部选拔任用、调动、评先评优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创新方法,在提高内控机制实效性上求突破。基层财政信息化是推进财政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要按照金财工程要求,建立健全各种基础数据动态采集机制,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系统应用和数据动态管理,及早实现基层财政业务工作信息化管理、无纸化办公、电子化公示和查询,并逐步建立流程畅通、业务系统、数据共享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为加强对基层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和跟踪分析创造条件。要树立“大监督”理念,建立健全基层财政高效顺畅的内部监督机制,努力做到监督与日常管理同步,监督与资金流向、流程和使用结果同步。在基层财政业务管理工作中,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注重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通过采取监控、督促、调查、核查、审查、检查、评价等方法,实现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整改纠正、自我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要落实“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工作宗旨,把深化内控机制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实现基层财政权力、岗位、责任、制度的有机结合,将财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都纳入制度约束之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确保财政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确保基层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两安全。(冉云)

加强县乡财政部门内控监督进一步推动基层财政规范化建设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13日

来源:青岛市财政局

为进一步加强对县乡财政部门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监督,提高基层财政部门规范化建设水平,近日,市财政局组织开展了对五市三区财政局和119个乡镇财政所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情况 专项检查,检查内容包括2010年-2012年4月县乡财政部门内部控制管理各项工作情况,并对119个乡镇经管统计审计中心代管资金情况进行了延伸检查。

这次检查时间紧、范围大、质量要求较高,为确保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市财政局认真准备,周密组织,并开展了查前统计、调查、培训等工作,力求掌握县乡财政部门的第一手资料。检查组采取实地核查账务凭证等方式,白天深入乡镇检查,晚上召开分析会,及时了解掌握问题,分析问题根源,取得较好成效,检查发现了部分乡镇财政所及经管统计审计中心在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违反制度规定问题,也发现了影响和制约县乡财政部门内控管理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市财政局在督促有关区市限期整改的基础上,加强分析研究,认真梳理问题成因,下一步将按照“标本兼治、行为规范、监管有力”的原则,研究制定强化财政监管长效机制的措施和办法,促进基层财政部门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基层财政部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二篇:21浅谈内控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内控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劲松

内控机制建设是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载体。近来,各基层局通过排查廉政风险、完善岗责体系、合理配臵权力、规范工作流程、健全管理制度等手段,将反腐倡廉的要求融入到各项税收工作之中,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各个环节,部门工作由被动监督向主动防控转变,由事后监督向超前预防转变,初步形成统一领导、各负其责、主动参与、源头控制的部门内控机制。但在机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思想不统一、制度设计不够合理等问题,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目前,少数干部对内控机制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认识较模糊。有的干部认为现有的廉政建设制度够多了,再搞内控机制建设是“作秀”,是标新立异搞“政绩工程”,没多少实际意义。有的干部简单地认为防范廉政风险是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排查廉政风险、提出防范措施等都是领导和专职监察人员的事,监察部门拿出具体方案,自己学一学走走过场就行了。还有个别人员认为自己所在科室是服务科室,既没有税收执法权,也没有行政管理权,不存在廉政风险,没必要搞什么内控机制建设。这些干部或多或少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参与机制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影响了内控机制建设的整体推进。

(二)组织机构不健全。个别单位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虽按规定制定了推进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但相关机构(内控办)并没有建立起来,推进内控建设的具体工作也没有分工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人员。从头至尾,都是监察部门几名专职纪检干部在各科室间跑来跑去,疲于奔命,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机制设计不合理。一方面有的科室在规范业务流程和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时,存在过于“求全”的倾向,制定的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过多过细,过于繁琐,往往脱离实际,导致这些内控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起来费时费力,却无法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有的科室和人员在制定完善岗责体系时,担心自身权力被自己所制定的制度限制,因而缺乏长期性、持续性以及全局性的考虑,设计制度时还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有些制度比较原则、宽泛,没有真正与税收业务工作各环节紧密结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没有真正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四)制度衔接不紧密。内控机制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税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但少数部门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只图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简单、机械地把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和落实原有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相关制度割裂开来,如在排查风险、制定防范措施时没有考虑到与税收管理员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执法监察系统、网上评廉系统等制度和征管软件互通有无,统筹结合,干部职工普遍感觉各种制度、规程内容繁多且多有重复,产生厌烦心理。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内控机制建设是防范和减少执法和廉政风险发生,由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参与,对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全程的介入和监控,通过权力分解、相互制约手段,制定完备的制度保证的过程。要通过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宣传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结合国税系统近年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开展专题纪检日活动,深刻剖析发案根源,让每一个干部职工清醒地意识到风险就在身边,防范风险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使干部职工从“要我廉洁”到“我要廉洁”,逐步树立内部控制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内控机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纠正,由被动监督向主动防控转变,“两权”监督由事后监督向超前预防转变。同时,监督工作也由外部监督向更加注重自我约束转变。

(二)加强领导,落实内控责任。要把内控机制建设放在当前工作的突出位臵,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负责人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建立和完善兼职监察员制度,可考虑在人员较多、业务繁杂的部门,如税务分局、办税大厅等设立监察小组,加强纪检业务培训,明确职责,确保内控机制落实到位。

(三)理清思路,优化制度设计。内部控制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任何业务流程都须经过多个环节、多名人员的交叉检查与控制,以降低无意差错的发生和徇私舞弊的可能。要认真落实总局关于加强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制度+科技”的要求,统筹整合原有制度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工作流

程,合理分权,相互制约。采取自己找、互相查、领导审等方法,对内认真排查行政管理和廉政风险;对外认真排查税收执法风险,使内控制度贯穿、渗透到税收征管查、机关人财物管理的所有环节,彻底消除内控“盲点”。对排查出来的每个风险点,就产生风险的原因及后果、防范措施等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类别,确定风险级别,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将监督直接切入到每个执法、管理环节和岗位上,及时发现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力争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加强督查,严格责任追究。内控是动态的、持续的,也是不平衡的,受时间、地点、政策、具体执行人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要定时对内控运行过程进行评估,客观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控制度的情况,及时解决内控机制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内控机制有效执行。另一方面,要采取日常考核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部门内控机制运行的绩效考核,对“光打雷,不下雨”做表面文章和敷衍了事、工作不力的部门,要严肃追究责任并限期整改。同时,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大奖优、罚劣力度,让扎实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得到表彰奖励和提拔重用,引导干部职工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作者系嘉禾县局纪检组长)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企业,防范和控制风险始终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内部控制又是控制风险的关键。当前农村信用社积聚的大量金融风险,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上的缺陷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切实加强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建设已显得尤其必要和迫切。本文试从农村信用社在内控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入手,在产权关系和体制上挖根求源,找出

病因,进而提出对策措施。

一、问题:内控的边缘化和制度缺损及软化

现代经济管理学告诉我们,内控作为企业约束、自我管理的自律行为,是保证其经营安全、实现经营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形式。作为高负债、高风险的金融业尤为如此。从巴林银行的倒闭到近期金融系统发生的经济案件,几乎无一不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不严所致。因此,内控与业务经营是存在于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它是现代金融企业对其业务经营活动进行控制、管理的主要工具。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内控的边缘化和制度缺损及软化却相当严重。一是表现在内控意识淡薄。一些人对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概念是陌生的,往往把内控制度简单理解为建章立制,认为有了规章制度便有了内控机制,忽视了内控是在业务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少数领导还把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将内控看作是捆绑自己手脚、制约业务发展的绳索,因而极力淡化,将内控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二是内控体制不顺。由于内部监督部门受同级经营管理者的领导,因而使内部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就谈不上对其实质性的监督和检查。三是内控力量不足。一个县级联社一般仅有3、4名内审人员,有的还担负着纪检监察任务。同时,由于电算化业务的快速 发展,一些内审人员的自身素质已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四是制度建设不到位。当前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还未形成权责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体系,一些制度不完整。如对新业务和计算机业务的管理制度滞后,适应不了新业务的发展;对经营管理者权力和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其个人决策和责任行为没有一套可操作的制度制约,造成事实上的有权无责,因而诱发了一些违法经营和经济案件的发生。并且,一些农村信用社在内控制度建设中重此轻彼,各取所需,缺乏系统性,影响了内控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五是制度难以落实。一些领导在业务经营中重发展、轻管理,重业务、轻监控,重规模、轻质量,忽视了内控监督的重要性,从而使制度的贯彻落实失去了组织保障;个别领导在制度执行上对人不对已,对别人要求严,对自已要求松,将自己凌驾于制度之上;更有个别领导借理事长、主任之名,行以权谋私之实,假公济私,独断专行,使制度形同虚设,破坏了信用社内控机制建设,增大了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二、成因:内部人控制与体制的模糊性

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源,不仅是一个管理与监督层面上的问题,而且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产权不清晰有着直接的关系。产权经济学创始人科斯认为,产权体现的主要不是人与财产的关系,而是指财产的所有者实际拥有的、实施一定行为的权利。按现代企业制度来讲,企业产权包括最终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而且最终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必须统一。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不到位,最终控制权无法对经营者实行有效约束。目前,在农村信用社赖以运转的资本中,股金无足轻重,占资本绝大多数的公共积累未进行股权量化,处于所有者虚置状态;对单个社员来说,由于股额较小,股权分散,其股金对信用社的经营状况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且也不会对其切身利益带来多大影响,从而挫伤了民主管理的积极性。由于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的内部支撑,加之所有者(入股农户)与经营者(信用社主任)在信贷、财务信息和金融知识上的严重不对称,使民主管理流于形式,从而导致信用社内部人控制达到了严重的程度。由于缺乏来自所有者的强力监督,因而使信用社经营者在经营中失去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动机,农村信用社有效的监督机制也难以真正形成。其次,由于农村信用社自建社以来,历经了下放人民公社及生产大队管理、下放贫下中农组织管理、所社合一、政企合一等数次磨难,过后又由农业银行领导和管理,1996年后又由农金体改办、人民银行、银监机关管理,管理体制的曲折变迁,使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制度定位、发展方向、管理方式始终处于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直到现在,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盲点和真空。体制的模糊性,造成了制度供应的缺位和滞后,使农村信用社难以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内控机制。

三、对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内控机制上所存在问题的严峻性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应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对策。

具体要抓好四大体系建设:

(一)完善自我约束体系

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独立法人企业,其自我约束体系的完善则是建立内控机制的根本。而要建立完善的自我约束体系,首要问题是明确产权关系。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上存在的弊端,农村信用社产权结构应区别不同情况,有选择性地吸收一些现代股份制企业的优点。一是制定合理的增股扩股计划,大力吸收社员股金,增大股金占资本总额的比重。二是按照有关规定对信用社公共积累进行股权量化,以明确产权关系,解决资本虚置问题。三是为切实解决因股权结构分散化和控制平均化所造成的社员对信用社关切度不够、影响力微弱的问题,应增大单个社员最高持股比例的有关规定。并且,区别情况,改革农村信用社“一人一票”制度所造成的投票控制权平均化弊端,实行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制度相结合的表决方式或有限度的一人多票表决方式,使股份制与合作制优势互补,实现有机结合。四是大力吸收内部社员股。虽然提高社员入股金额可以增加社员对信用社的关切度,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民资金相对拮据,难以入股,加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我国农民参与意识较差等因素,因而使内部人控制现象难以清除。因此,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应借鉴国外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大力吸收内部社员股,实施经理股票期权和内部职工持股制,增大内部社员股比重。这样,不仅增强了信用社的盈利动机和防范金融风险动机,而且调动了经营管理层自我监督的积极性,节约了监督成本。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同时,要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步伐,建立“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是分设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即社员大会和由它所产生的理事会,行使信用社的决策职能;主任作为代理人,行使执行职能;监事会行使监督职能。二是建立分权决策、权力制衡机制。社员大会是信用社的权力机构,对信用社理、监事会成员选聘、经营报告审查、股利分配和机构拆并等重大问题决策;理事会根据社员大会授权确定的经营目标和政策,对信用社主任等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任免,对信用社较为重大的问题进行决策,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信用社主任受聘于理事会,在理事会的授权范围内自主地进行经营决策,管理信用社日常经营活动;监事会对信用社财务和理事、主任的行为进行监督。从而建立一个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重塑行业监督体系

由于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从根本上完善自我约束体系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调整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强化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当前最迫切的就是重整行业监控,强化行业自律。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监督机制实行的是联社主任领导下的总稽核负责制,监督部门在履行职责时,其工作可能会受到本级经营管理者的干预,其独立性被削弱,不利于监督职能的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在县联社一级实行监事长兼总稽核,与理事长平级,享受同职待遇,直接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县联社稽核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直接受监事会领导,不再受县联社理事长、主任制约,独立履行对本级联社、信用社理事会和经营班子工作的稽核监督职能。二是改革信用社各级内审工作的组织体系。农村信用社各级稽核审计部门除对同级监事会负责外,还是上一级审计稽核部门的派出机构,同时接受上一级稽核部门的领导和管理,其人员任命、调整、撤换及工作待遇、工作考核和工作奖惩也直接由上级稽核部门进行管理。这样,可大大减少稽核工作各种干扰,形成一套垂直、独立、权威和高效的稽核监督工作体系。三是要切实解决稽核队伍数量和素质问题。要做好稽核工作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稽核人员编制作保证,有些管理人员可精简可兼任,但稽核人员编制数量不能少且要专职,保证每个社1个。要把那些思想作风好、业务素质高、懂电脑管理的同志选 拔到稽核队伍上来,不要滥竽充数,不能越俎代疱。四是要强化对稽核人员的管理。对稽核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轮换和回避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对不称职的要及时作出调整,对以权谋私、违反信用社各项规章制度的要加倍予以处罚。五是要加大稽核力度,增加检查频率。在开展各项常规稽核的同时,抓好对各级信用社主要负责人的审计和离任审计,突出风险性、效益性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严肃查处、坚决纠正,不断增强内控机制的有效性。

(三)强化保障协调体系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对现行的一些内控制度要进行梳理和修订,对已经过时的内控制度要及时予以 废止。同时要根据新业务的发展需要和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新变化,及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控制度。并且,按照“双人、双职、双责”的原则,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责任分离的制约制度。二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各信用社、联社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廉政建设及法律法规教育,对有劣迹的职工要弄清他们的收入来源,建立跟踪帮教档案,落实帮教措施。并加强案例分析,开展正反典型教育。同时,要加强业务培训,让职工了解和掌握业务操作程序,使其在工作中按制度办事,少出纰漏。三是建立和完善社务公开制度,将内部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组织监督有机结合,使农村信用社各级班子成员及重要部门、要害岗位人员的廉洁自律行为始终处于上下级和群众的监督之中。四是强化和改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作为农村信用社外部监管体系,对于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前,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应在突出合规性和风险性监管的同时,按照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及独立性的原则,督促农村信用社健全内控机制。并且,将金融监管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对事监管与对人监管相结合,事后监管与事前监管相结合,改进监管方式,保证

农村信用社安全、稳健运行。

(四)建立奖惩激励体系

一是各级农村信用社要将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纳入综合考核,并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管理办法,签订内控制度执行及案件防范责任书,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部门、职员,年末在考核考评的基础上,逗硬奖惩,并与评先、晋资、晋级等挂钩。对执行制度差、有不良行为的职工在经教育后仍未改正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清除不安全隐患。二是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履行职责不到位的,要对直接责任人、相关制约岗位人员、检查人员、领导人员追究连环责任,出现损失的要连环赔偿,依法依规严处。特别是对发生了重大经济案件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金融机构重大经济犯罪案件负有领导责任人员行政处分的暂行规定》予以处理,从而达到处理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浅谈电力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电力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对电力企业不断进行深化改革,电力企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如何强化内部控制,降低决策失误,是电力企业立足市场的艰巨任务。本文主要分析电力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内控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电力企业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区域电力市场,企业企业目前面临着空前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开发、占领电力市场,如何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谋求生存,获得发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是电力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基础型产业,保证其稳定、健康的运行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电力企业需加强风险意识,提高内部控制管理,不然企业处于失控状态下,终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笔者立足电力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根据自身多年从业经验,对内部控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一.内部控制管理的定义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管理是指受企业董事会与管理层人员的影响,为实现经营运行的效果、效率,提高财务报告与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合理保障,进行设计的管理过程。内控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部分,加强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稳定、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通常而言,企业内控体系主要包含“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三个流程。事前防范主要指利用内控管理手段,对内部控制进行制度性规范。事中防范主要指企业在经营、运行时,利用内控手段,保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效应。事后监督主要指利用检查手段,发现内控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不断强化、完善内部控制。

二.电力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电力企业缺乏相应的市场风险意识。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垄断、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系。在电力企业普遍具有“电力老大”、“行业龙头”等思想,电力企业普遍认为电力是国家的紧缺性、急需性资源,企业议价能力较差,电力企业的损益不影响企业的发展。主要由国家宏观政策控制,企业发展靠国家,企业效益依政策,企业管理存行政等思想,市场效益、风险、竞争意识不强。因此,针对电力企业而言,无论是管理高层或是企业普通职工,都存在实为电力生产,虚为企业管理的思想,只需按照计划生产,或者超额生产电力即可,其内部控制管理作用不强,管理不能使企业发电量增加。而随着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电力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同一行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逐年提高对于“节能减放”的要求,该种落后思想观念,对电力企业发展、管理能力形成了巨大的制约和阻碍。

其次,供电公司的电费收缴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目前,因供电公司管理计量设备较为分散,且内部控制极为不严格,抄表人员可随意更换用户电能表,抄表员在超抄表时,可能自行更换新表或故意将电量下甩,无法准确的统计损失电量。由于供电部门因地处偏远,抄表、受收电费还采取过走收电费形式,直接上用户门收取电费,收缴电费、抄表统计不能实现职责分离,使得抄表人员易程序爱你乱收电费、挪用电费的问题。某些供电企业采取岗位轮换收取电费方式,一个抄表员在一个区域长期性的抄表,极易出现关系表与关系电问题。

第三,内控制度执行力较差。对于制度建设而言,电力企业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内控制度多采取通用制度,未建立权威性内控体系,使得内控制度多流于形式,内控制度只是为应付检查而设立。从执行力而言,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未有机结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电力企业市场风险意识较差,加大了企业在经营、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若不能有效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将对企业发展、生存造成严重影响。

二.电力企业内控管理的对策

首先,加强风险防范,强化风险意识。处于新时代背景下,后金融危机将逐渐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电力企业风险将逐渐凸显。因此,我国电力企业需做到如下三点:其一,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做到提前谋划发展全局,主动掌握后金融危机的防范权;其二,管理层需重视内控管理,要认识到内控管理不只是一种“纸质”制度,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执行,直接关系着企业运行的经济效益与质量,将书面制度转化为工作效率;其三,企业职工需结合企业实际,增强内控管理认识,主动执行内控制度。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规划要求,切实通过内控规范促发展、避风险、化问题。总而言之,加强风险管理,确保企业的经济业务能够有序、健康的运行,要求企业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按照不同风险控制点,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预警与识别,通过评估与分析,强化内控控制与管理,构建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控制、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

其次,合理规范与完善供电企业的收缴统计。其一,加强管理计量设备,主要包含安装计量设备,没有经过授权,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动计量设备,抄表员抄录必须经他人审核,需签字盖章后负责;其二,分类电费收缴、统计。电费由收费员实行定点收交制度,同时向用户提供电费发票。针对地处偏远用户,不能直接打印发票的,可采取预收电费与储蓄电费等手段,禁止抄表员直接向用户抽取电费,避免出现舞弊行为。其三,加强岗位轮换制度。定期轮换抄表员,避免出现关系表与关系电现象。某些隐蔽关系、非正常关系通过轮换抄表制度,可将其问题及时暴露。

第三,构建动态管理、风险评估体系。电力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首先需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利用SWOT模型,分析区域、行业电力企业的优劣势,加强风险识别,针对性建设内控制度。另外,完善风险评估程序,建立财务状况风评模型,建立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的预警系统,加强外部的风险管理,提升事前风险的防范能力。国家电网曾在2009年正式提出“依法严治”的总体要求,要求企业树立规范经营的意识,加强内控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强化风险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处理,高度重视创新业务风险管理和评估,强调重视潜在风险,确保在企业控制过程中融入企业风险管理,提升内控的执行力。同时,建立内控的基础防范,用基础规范完善、指导各类具体规范。与行业特点相结合,强化制度紧密度,使企业内控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在企业内控管理中,要强化控制内控主体,企业实行内控管理,企业全体职工即为主体,人员素质水平影响了内控实施效果。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分离经营权与所有权,统一董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实现相互约束、共同激励。动态掌握企业内务业务人员、会计人员的思想状况,若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发生违纪、违法行为,必然尤其动气,领导层与部门负责人徐分析重点人员的岗位思想,发现可能违法犯罪的外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该类风险。

四.结语

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内控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要求电力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秩序。通过加强风险防范,强化风险意识,合理规范与完善供电企业的收缴统计,合理规范与完善供电企业的收缴统计等措施,实现电力企业稳健的运行与发展。参考文献

[1] 林跃升.浅析电力企业内控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2] 邓建明.分析财务管理在电力企业内控的有效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13,(17):265-265,267.[3] 贾崇崇.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9).[4] 邹红霞.探析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成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2):61-62.[5] 张婷,成晓君.强化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举措[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213-214.

第五篇:基层统计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这是所有统计人都明白的一个道理,也是我们搞好统计分析的基础。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真实,除了需要各级领导对统计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全体统计人的勤奋敬业之外,还必须搞好统计执法。为此,笔者就当前基层统计执法的问题与对策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当前基层统计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

健全。规范、严格、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统计执法的前提和基础。而现有的统计法律法规,存在法律规定“软”、处罚权力“小”、查处手段“弱”的问题。法律规定“软”,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过于宏观,对政府及部门和对企事业单位的违法行为不能一视同仁,难以体现实施法的特性,致使统计执法面对许多违法行为常常束手无策,难以查处。处罚权力“小”,主要体现在统计部门上,对政府及部门不能开处罚单,对企事业单位开处罚单力度不够,单位不缴罚款统计部门无能为力,缺乏行政强制手段。查处手段“弱”,主要体现在统计执法的主要手段就是罚款,而且执法程序繁琐,结案周期长,且罚款有时还不能到位。

(二)管理体制不顺畅。顺畅的执法管理体制是统计执法的关键环节。目前,统计执法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纵向分离、横向分散。突出表现在:一是统计执法工作的“瓶颈”主要在县级,基层统计部门执法与政府法制工作分离,由于统计工作人员的“一切”受到当地政府的制约,基层统计执法难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二是统计执法的地位不象各统计专业那样明确和重要,虽然要求统计部门要全员执法,但在执行起来却有折扣,加之统计部门人员少,业务多,大家报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三)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机制是统计执法与统计监管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当前,统计执法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首先,对统计违法责任的追究机制不健全,统计执法对政府及部门负有违法责任的追究力度不大,对违法企业往往也只是以交罚款结案;统计单位的法人代表和有关责任人员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其次,缺乏对守法统计单位的奖励机制。“违法统计成本低,守法统计成本高”成了不说的事实,造成守法经营与违法经营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最终导致守法统计单位也蜕变为违法统计单位。

(四)执法能力不够强。执法能力是确保统计执法任务真正完成的关键所在。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统计执法工作任务重、装备差、人员少,而且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统计执法能力严重满足不了执法的需求。一是没有专门的执法车辆保障,执法人员东奔西跑,造成执法工作效率低下。二是没有执法所需的调查取证设备,不利于对统计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对违法单位的违法问题也难以实施证据保全。三是执法人员业务技能不全面,在难以确保全员执法的情况下统计执法人员就要承担各专业的执法任务,而执法人员还达不到熟练掌握各专业的业务,执法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执法效果不明显。目前,统计执法存在着重“执法检查”,轻“执法处罚”,执法效果不明显的现象。一是执法人员存在着避重就轻的思想观念。上级没有直接要求的不想查,看得见但管不了的不想查,群众没有举报的不想查;二是对统计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不够,大多限于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对于违法行为人来说,这种处罚无异于“隔靴挠痒”,根本起不到任何震慑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统计执法人员有顾虑、有担忧,一方面认为地方小,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处罚会得罪人,怕惹“麻烦”,出现了“统计报表靠熟人,统计执法怕熟人”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人员自身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多,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程序、方法、规定掌握不够,生怕处理不当自己要承担责任,吃官司,因而抱着“和为贵”的思想来处理统计违法案件,不敢动真,不敢执法,不敢碰硬,存在着畏难、畏势的心态,导致有案不办,压案不查、查而不处的现象。

二、搞好统计执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执法宣传力度。把统计执法宣传同日常统计工作和普查工作结合起来。以统计违法案例的分析扩大统计宣传的影响,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共识,营造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执法环境。在统计违法案件处理上,采取内部通报、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扩大影响,特别是对个别特殊案件实行公开曝光,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统计法不是一个摆设,从而进一步加强基层单位的统计法律意识。

(二)明确统计执法内容。执法要围绕统计基础工作开展,加大对统计法学习、统计登记证建立、统计台账的设置、统计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等基本内容的检查力度,起到以执法带普法、以执法促工作的作用。

(三)创新统计执法形式。可以采取定期执法和突击执法相结合,常抓不懈。执法形式上可采取由县统计局执法人员牵头,局、队各专业人员及各乡镇统计员联合执法的形式。对典型单位可协同县局执法专业人员一起进行现场执法、现场教育、现场整改。必要时可以每年组织一次大型执法检查活动,与人大、政协、监察局、司法局、法制办人员进行统计执法大检查,起到多管齐下的震慑作用。

(四)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目前,部分基层统计机构,还没有将统计执法工作当作一个专业来对待,人、财、物的配置投入不足,加之一些统计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有待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效能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强化统计执法队伍建设,重点要抓好两个方

面的工作:一是各级统计部门的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统计执法队伍建设。选调得力干部充实法制队伍,加大对统计执法工作的投入,关心和支持统计执法人员依法开展工作,在统计执法人员工作上遇到阻力时,能为他们撑腰;二是要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法的可操作性首先取决于执法者,法源于实践,法依赖于实践的改进和完善。无论是操作性强或差的法律,归根结底都取决于执法者如何理解和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统计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执法水平和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统计法能否得到正确执行。为此,统计执法人员不仅要认真学习掌握统计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与之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增强对统计法律的信仰和忠诚,增强运用法律思维、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统计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的意识,而且要在精通法律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好统计业务,具备扎实的统计专业知识,只有既精通法律又精通业务的统计执法人员,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统计执法工作者。

下载基层财政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财政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 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是促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国利民的政策得以全面落实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和号召力的......

    浅谈基层行反洗钱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当前反洗钱工作是金融业重中之重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有效防范和打击利用银行资金进行非法洗钱活动,本文针对基层行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当前基......

    浅谈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谈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录: 一、当前我国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内部监督检查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难以给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

    财政票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财政票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财政票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财政票据是行政事业单位依法收取政府非税收入或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收取财物时,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具的凭......

    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地方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对策近年来,财政审计监督的职能被削弱,财政审计监督工作流于形式,这在地方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拟结合地方的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实际......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财政支农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现阶段的财政支农资金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极大制约了其......

    浅谈我国财政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业名称:浅谈我国财政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班级:12级卓越班 浅谈我国财政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

    浅析财政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财政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它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机关效能建设,就是加强机关干部的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