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刊时谈: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和新作为(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19:3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半月刊时谈: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和新作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半月刊时谈: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和新作为》。

第一篇:半月刊时谈: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和新作为

编者按:新 常态之下,地方经济社会面临哪些新挑战?区域发展如何破题?改革如何深入?这些问题是当下必须直面的现实。江苏省宿迁市是全国经济规模排名前100名的地 级市,但在江苏属于后发地区。这座刚迎来18岁成年礼的城市,过去曾以改革闻名,其在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方法、思考和困惑,对于全国来说具有一定标本意 义。

宿迁城区

新常态下新作为——“年轻”宿迁书写新答卷

随着过去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因素日渐式微,新常态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路径和改革创新提出了新挑战。经历18年砥砺奋进,地处苏北腹地,拥有570万人口的江苏省宿迁市,将如何迎接这些挑战,如何在新起点上书写改革发展的新答卷? 新认识:科学务实主动适应 积极作为开创新篇

新常态,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围绕速度与质量、潜绩与显绩、平常心与进取心,宿迁正展示一个新兴城市对新常态下发展的新认识。

“新常态既是当前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更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说,要适应发展新常态,必须从理念、速度、方式出发,深入思考。

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下台阶”,更意味质量效益要“上台阶”,适应经济结构出现的趋势性变化,加快转换增长动力。“无工业基础、无矿产资源、无区位优势”,1996年,由4个贫困县捆绑而成的宿迁被戏称为“三无城市”。截至2013年,与建市之初相比,宿迁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2.7倍,跻身全国地级市百强,经济指标增幅多年保持在江苏13个省辖市的第一梯队。

面对成绩,宿迁人做出审慎判断,将面临的经济形势概括为“三期”——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工业经济仍处关键期。

魏国强说,宿迁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走出“增长过度依赖扩大投入、投入过度依赖要素消耗”的模式。为适应新常态,要消除“增长焦虑症”,也要适应和保持合理增速。“既要注重经济指标、发展指标,也要注重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魏国强说。

新常态,对于地方干部来说,要理顺发展观与政绩观的关系,沉下心来,不贪显绩,甘做潜绩,追求“百姓的福祉”,而不是“政绩的速度”。

马陵河是宿迁市区一条排污河,建市以来曾多次整治,但治污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群众对河道整治的呼声持续高涨。近期,宿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周内四次到现场调研,下决心要将这一惠民生的实事抓出成效,努力在两年内实现马陵河“路通、岸绿、截污、水清”。

这只是宿迁市从被动为百姓服务到主动为群众排忧“转型”的一个侧影。2014年前10个月,宿迁全市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9.4%。如今,曾因财力捉襟见肘,对社会民生事业投入不堪重负的宿迁,镇村公交通到每一个村口,新农合医保覆盖每位农民,安居保障房取代了一片片棚户区……这些工作多属费心劳神的潜绩工程,但在宿迁干部当中,正形成“功成不必在我”的新理念。

新常态,不仅要保持平常心,还要保持进取心。增速换挡不是放任增速下滑,而是要以平常心来对待速度的回落与换挡,找准速度和质量的最佳平衡点。进取心在于积极作为。宿迁持续开展“访企业困难、访企业需求”为主题的“两访两帮”活动,协调解决企业融资、招工、供电、市场开拓及项目审批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2000余项;泗阳县积极探索推行分环节、分主体、分形式的“三维”立体监督机制……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及时补位却又不越位,宿迁致力于打造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在去年10月底举行的2014中国宿迁经贸洽谈会上,宿迁赢得了各界客商“点赞”,69个优质项目签约,投资额达499.8亿元。

去年前三季度,宿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7%,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江苏省前列。新实践:打破传统路径依赖 致力绿色创新发展

新思维引领新实践,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从2014年9月开始,一场以“五新”为主题的大调研、大讨论在宿迁干群中火热进行。“五新”即认识地方新优势、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转型新发展、实现民生新改善、谋求改革新成效,瞄准新常态下加快发展的突出矛盾,促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

面向转型发展,摒弃传统发展模式,宿迁提出推动工业兴市、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创新驱动和生态环保等“五个转身”。

娃哈哈、蒙牛、汇源等食品龙头企业的纷纷落户,成就了宿迁的国家级“食品产业园”;双鹿上菱冰箱、格力电器等家电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正在打造白色家电产业基地。

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宿迁,早已摈弃了招商引资的老观念,不再“拣到筐里就是菜”,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自己培育的“菜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前 景,宿迁确立了“4+4”产业体系,即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电装备、家居制造四大特色产业,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功能材料、智能电网四大新兴产业。在发 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同时,宿迁提出打造四大新型产业的发展构想,即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四大新型产业。特别是大力推进中国宿迁电子 商务产业园建设,重点打造“电子商务产业集聚中心、区域性物流快递配送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定制经济创新示范中心”。

面向绿色发展,走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宿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颠覆粗放式发展路径。

工地上竖起严实的围挡,道路上经常遇到洒水车,扬尘踪迹难觅……宿迁正围绕绿化、水源和空气,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同时,宿迁对环境污染行为“零容忍”,铁腕治污、严格执法,切实保障老百姓的环境权益,仅在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区的企业,近年“三废”治理投入就达3亿元。

宿迁还以绿色增量来稀释低端存量,发展新兴产业和互联网经济,将绿色建材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四大新兴产业之一,在金融税收、财政奖励、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激励政策,2014年已吸引10多个绿色建材项目落户,总投资超过60亿元。

面向创新发展,企业依靠创新驱动,政府要搭建更有效的平台,区域发展就能拥有更开阔的视野。

位于泗洪县的首义薄膜,更新设备,研发新产品,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从2013年的盈亏平衡,2014年顺利进入盈利阶段;在宿城区的青岛啤酒,采用传统酿造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 当下,宿迁正全力策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融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溢出效应,挖掘新潜力,增创新优势。

“后发地区和先进地区在转型发展上,面临同样的迫切要求,而后发地区付出代价可能更小,我们现在就要走好转型发展之路。”魏国强说。新改革:简政放权去除束缚 开闸放水激发活力

宿迁市18年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自建市之日起,这里就面临如何打开“后发优进”这把锁的难题。改革创新,正是一把对号的钥匙。干部任前公示、勤廉公示、“地票交易”等创新举措,均在宿迁较早试行。

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这里再谋改革新篇。魏国强说,宿迁是一座以改革著称的城市,“改革”是宿迁最宝贵的城市精神、最大的金字招牌。在全面深化改革 的大背景下,我们继续发扬这一传统和优势,涵养“千磨万击还坚韧”的定力,砥砺“蹄疾而步稳”的理性,激扬改革好声音,奏好改革交响曲,确保改革红旗永不 倒、改革红利最大化。

“一个窗口,填一张表格,一次性办齐了四份证照。”在宿迁市“便民方舟”登记窗口,企业主王勇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快。”办齐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国税登记证和地税登记证,过去要10天以上,现在最多要3天。

“快”得益于“减”。“便民方舟”是宿迁市委、市政府加强政务服务建设的重要民生工程和综合服务载体,有57项行政审批事项进驻,法定办理时限压减了87.98%,审批环节和申报材料明显减少。

宿迁干部群众认识到,改革正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从问题症结入手,从百姓诉求点改起,从民生关切点突破,在改革进程中,宿迁找准了改革的切入口。2013年,宿迁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93项压减为57项,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保留项目最少的地级市之一。如今,前置审批项目由最初的199项压减为7项,仅仅保留了涉及国家金融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规定动作”。

2014年初,宿迁在全国率先启动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按照“放开培训、放开考试、放开发证”的思路,建立统一的考试鉴定中心,除148项资格资 质涉及政府行政管理、公共安全等原因,由宿迁考试鉴定中心组织外,其余421项考试鉴定下放给社会机构、行业协会。仅上半年,4万人参加培训考试和鉴定,考试鉴定率100%,获证率82.3%。

在改革探索中,“首次”“率先”“先行”在宿迁还有很多。以更大力度的简政放权,去除了抑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种种束缚,更有效地激活着社会和市场主体的活力。“敢想、敢干、敢担当,创新、创业、创一流”,这是泗洪县在高速公路口竖立的巨幅标语。如今,宿迁上下不断唤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悄然形成,矢志将改革创新这一伴随城市成长的优势不断放大。

第二篇:半月刊时谈:立足新常态 奋起新作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万口网箱下东江”……地处湘江上游、罗霄山脉西麓的湖南省资兴市,曾因资源富集而成为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县域之一,一度有“煤 都”“林海”“电城”之称。然而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注定了资兴繁华落尽之后的艰涩与阵痛。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已然成为资兴发展的不二选择。情势所迫 必须转型

宽阔的马路,郁郁葱葱的植被,干净整洁的门店,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这是资兴市留给记者的印象,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煤尘漫天飞舞。“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的转型是被迫的。”资兴市委书记陈荣伟说。

资兴以煤闻名,境内探明的煤炭储量约为1.3亿吨,其开采历史可追溯至晚清,故有“百年煤都”的称号。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资兴煤炭年产340万 吨,达到最高峰。“当年资兴全部矿业人口占总人口40%以上,煤炭及其相关联产业财政收入多年占据财政总收入的50%以上。”资兴市发改局干部郭振辉说。

上世纪80年代,资兴矿区就有了电影院、篮球场,热闹非凡。煤炭集中的三都镇,一度有5个火车站。“当地的小伙子很好找对象,因为外地姑娘一听有5个火车站,觉得肯定是个大地方。”

然而,2000年以来,资兴煤炭日益枯竭,当地相继关闭了44家国有及乡镇煤矿,煤及相关产业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比鼎盛时期降幅超过50%。

曾经因煤而兴的资兴,随着资源枯竭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成千上万的工人下岗,数万职工吃低保,维稳压力大,社会保障负担重,矿区出现了33平方公里的地下采空区、48平方公里的地面沉陷区,区内生存环境极度恶化。

除了煤炭,东江湖是资兴的另外一张名片。东江湖是国家“六五”重点能源工程东江水电站的蓄水库,湖水清澈,青山叠翠,风光旖旎,水质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承担着为长株潭等多个城市供应饮用水的责任。因库容相当于半个洞庭湖,也有“南洞庭”的美誉。

然而,就是如此风景秀美的宝地,却因为移民以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造成人水矛盾十分突出。

“煤炭和山水是资兴最宝贵的两大资源,很遗憾,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没有珍惜好,还引发了不少矛盾,若再不转型,资兴难有未来。”陈荣伟说。转型就得忍痛割爱

“那时开钨矿,每天几十万元进账,数钱时手都没感觉了。”唐社善曾经是东江湖畔一个钨矿老板,最“辉煌”时每年纳税上千万元,但2011年在保护东江湖的行动中,他的钨矿被关闭了。2013年10月,在政府支持下,唐社善用开钨矿赚的钱投资农业,带领101户社员成立了东江名寨红茶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基地近3000亩。

唐社善所在的滁口镇,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境内拥有丰富的钨、锡、钼、铅、锌等矿产资源,其中白钨储量亚洲第一,世界第四。“这里的钨矿不深,开采成本低,利润高,就像印钞机。”郭振辉说。

可是,这些“印钞机”却位于东江湖上游,大量开矿洗矿,直接污染一湖清水。“保护好东江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资兴市市长贺遵庆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东江湖保护逐渐成为资兴市的“一号工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号召渔民网箱养鱼,提出„万口网箱下东江‟,现在正好反过来了,要求网箱„退水上岸‟。”回想起这些年资兴发展理念的变化,资兴市经信局副局长袁三仁颇为感慨。

2011年以来,东江湖周边有40多家矿业、水泥等企业被关闭,曾经壮观的网箱养鱼景象已不复存在。滁口镇2012年就关停了产销两旺的多家矿业公司,损失税收3000多万元;全镇网箱养鱼面积3.26万平方米,现已完成“网箱退水”面积达2.67万平方米。

陈荣伟说,资兴最大的财富就是生态、就是水。“以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大家的观念都转过来了,实际上把这些资源保护好并利用好,才是最大的财富,才是最好的发展!”

立足山水美景,资兴提出了“旅游业振兴计划”,从2012年起,3年投资100亿元。目前,东江湖正在创建5A级景区,游客络绎不绝。“现在资兴第三产业占比四分之一以上,未来将推动东江湖的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贺遵庆说。在转型中实现接续发展

“一方面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陈荣伟说,这是他脑子里一直在思考的转型之路。

产业转型并非全盘否定传统产业,当下资兴的发展仍离不开煤。煤还是过去的煤,不过资兴必须要换个“活法”。以前资兴的煤矿多,但“乱杂小”现象严重,粗放开采,污染严重。为此,资兴大力整合,煤矿由2007年的25家减少到目前的10家,矿产资源开始向优势企业集中。

同时,立足煤、延伸煤,建设 11个煤炭精深加工项目,2个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先后投入2.8亿元,完成了周源山煤矿全自动综采系统、兴通球团清洁生产等一批技改项目,增加煤产品 附加值。煤矿减少,效益却没减。资兴煤炭工业销售总产值不降反升,2014年煤炭工业销售总产值1.9亿元,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同比还增加了3.2%。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接续发展。近年来,资兴累计投入27亿多元,构建了“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为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集群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资兴大量引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资源循环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市长瞿海点评:

新常态下,百姓需求从过去的温饱转向环保,从生存转向生态。地方政府必须树立“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的理念。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具有社会效 益,也有很大经济潜力。发展以“两型”为特质的环保产业,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兼顾环保和效益的新业态产业集群,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创业机 遇,为群众致富畅通渠道。(半月谈记者 张春保 丁文杰 陈文广)

义乌:小商品“线上线下融合”突围

电子商务的旋风一度让国内专业市场、实体店铺晕厥。作为全球最大、最有标志性意义的小商品专业市场,义乌小商品城遭受巨大冲击。在“更迭还是互补” 喧哗中,义乌人秉承当年“兴商建市”的吃苦、崇商精神,拥抱、运用互联网,开启了“线上线下融合”突围,谋求与各专业市场抱团取暖。

发展的新机遇往往就蕴藏在“危机”之中,也展现在主动而为的争取之间。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新欧”班列始发地……义乌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成为新丝路的“新起点”。全力创建具有全球引领效应和标杆地位的新型专业市场,这是义乌的新目标。

并存加互补,专业市场再定位

浙江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心,也是民营经济、专业市场的聚集区。“电商冲击”在这里比其他地方来得更为猛烈。杭州一年内两家沃尔玛超市关门、闻名全 国的武林女装街尽显萧条,温州、台州等地众多中小企业在电商冲击下消失……最近两年,受产品同质化、供过于求等结构性因素和电商冲击的共同影响,具有“经 济晴雨表”功能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等众多专业商品市场陷入困顿乃至衰退之中。记者早前走访义乌小商品市场多个区域看到有空铺。“这几年生意不太好,到了年关,一些外地经营户都提早回家过年了。”一位商铺老板说。从事货运业务 的义乌扬翔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丽仙告诉记者,在电商冲击下,不少商户面临经营困难,但这也符合市场法则,过去那种“租个商铺就能赚钱”的日子一 去不复返了。

义乌市场经过这几年的转型探索,出现了经营主体两极分化,一些经营能力差的主体跟不上转型步伐,经营相当困难,有鉴于此,为保持市场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小商品城对不少商户的租金进行了50%以上的让利。“这几年日子并不是太好过,传统制造业中的一部分企业已经走到尽头了”,浙江省政府党组成员、曾任省工商局局长的郑宇民说,“还有一部分专业市场也将走到尽头,这是一个没有办法回避的规律,大家都感到压力很大。”

摆在众多专业市场、实体店铺面前的一个问题是:究竟电商对实体是一种颠覆式的更迭还是某种程度的互补?电商大潮初来之时,的确有不少人不以为意,但没想到近两年影响如此之深,接着又有人认为电商是替代性、更迭式的,实体市场“必死无疑”。

随着电商与实体从对抗走向融合,市场对两种形态的商业方式做出了“并存加互补”的选择。义乌小商品城处在风口浪尖,在压力之下积极拥抱互联网,对专业市场做了重新定位,决心以互补、融合的思维联结电商与实体。正是理念的转变,让义乌小商品市场在新形势下为专业市场引路。从小商品城到“义乌购”

面对电子商务扑面而来的冲击,义乌的应对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记者采访了解到,义乌电子商务发展最早在1998年,由商城集团与义乌电信联合 创建的“商城信息”网站,此后多番试水,电商网站也经历多次更名、改版,最终于2012年10月重组为“义乌购”正式上线运营,并于2013年10月开通 国际站。这14年之中,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唯品会等电商平台,无一不从当初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变成了业界巨擘。

在这样的背景下,“义乌购”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和传统电商不同,„义乌购‟坚持实体店入驻,线上线下真正融合”,“义乌购”总经理王建军告诉记 者,目前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户实名认证完成率达到98%以上,电商平台总商品数达到305万,网站在线总交易额达15亿元,通过“义乌购”线上询单达成的 撮合交易额已超过150亿元。

这是一个属于小商品城商户自己的电商平台,它的边界清晰、线上线下一体,既可展示、也可交易,相当于为各级各类批发商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秉持线上 线下融合发展理念,“义乌购”在2014年初还启动了全球“合计划”。据悉,该计划分为海外市场合作以及全国专业市场对接两种模式,为合作伙伴建立专业市 场电子商务网站并对接义乌市场。目前总计签约44家,签约总营业面积约1800万平方米,总商位约20.6万间。

“可控、可信、可溯源”的诚信交易保障体系确实让不少市场商户尝到了甜头。只有高中文化的义乌市易阳窗帘装饰工艺品厂商户魏煌兰说:“我们的客户过 去主要是俄罗斯人,前段时间卢布大贬值,本来我们要吃大亏,幸好在„义乌购‟平台上新增了欧美等国客户,弥补了30%的损失。在网上洽谈的外贸公司一看我 们有实体店,来采购就放心很多。”

小商品集团董事局主席金方平表示,为进一步激发活力,“义乌购”引入战略投资者,争取通过三年努力打造成千亿级电商平台。今年打算以“义乌中国小商 品城”驰名商标认定为契机,通过实体市场走出去、“义乌购”信息化覆盖、构建内部物流体系三个步骤,构建一个以诚信为根本,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蛛网式” 市场大平台。

“义新欧”开启新征程

除了线上线下融合突围,义乌还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成为新丝路的“新起点”,开启更高水平、货物信息一体“走出去”的新征程。

2014年11月18日,从“全球最大超市”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始发,运载82个标箱出口小商品的首趟“义新欧”班列鸣笛出发,奔向13052公里 之外的西班牙马德里市。这意味着中国义乌至西班牙马德里的“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开通,这是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的重大突 破。“义新欧”(义乌-马德里)铁路班列,经新疆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最后到达西班牙马德里,穿越7个国家,几乎横贯整个欧洲,是所有中欧班列中最长的一条。

金丽仙告诉记者,“义新欧”班列开通,为货物运输提供了一个全新渠道,特别是一些时间要求紧的客户可以选择铁路运输。第一趟“义新欧”班列开通后,反响很大,2015年1月18日开行的第二趟“义新欧”出现了“一柜难求”局面。“客户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了,现在就希望这条班列能常态化运行,为小商品出 口欧洲开辟一条全新的安全、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为义乌小商品的展示、出口提供新机遇。” 金丽仙说。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表示,“义新欧”中欧班列具有所运送中国商品元素鲜明、辐射范围广、货源支撑强劲、综合运输成本较低等优势和特点,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这是中国梦与世界梦交融的一条新丝路,将有效促进浙江乃至全国商品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商品更好地汇聚浙江,推动义乌市场向“买全 球、卖全球”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季强点评:

过去,义乌在不沿边不靠海的情况下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现在,虽遭遇到电子商务的巨大挑战,但与生俱来的危机感、苦干精神和天生的商业基因,再加上奋起作为努力对接国家战略的远见,必将让义乌在互联网时代再创新辉煌。

第三篇:新常态下干部谋发展亟需哪些“新思维”

新常态下干部谋发展亟需哪些“新思维”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长速度放缓、要素成本提高、经济结构转型、产能相对过剩的“新常态”,呈现出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四个战略转变”。面对新常态下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国经济拖累世界经济”等各种流言甚嚣尘上。作为“决定因素”的干部,必须站在时代潮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认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个大逻辑,作好这篇大文章,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破除老框框、走出老套套、摈弃老经验,树立新理念、拿出新思路、创出新方法、抓住新机遇,掌握一套领导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从而引领新常态、谋求新发展、再创新辉煌,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新常态下“三新”是干部谋求发展的“杀手锏”

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干部要树立发展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创新首先是一场理念上的革命,一切成就,一切财富,都始于一个好的理念。但好的发展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发展理念就会失去引领性,甚至会对发展行动产生不利影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干部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必须树立的新理念。干部必须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以变应变,做到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把经济发展新常态变为经济发展新强态的必然选择,自觉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用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法”“减法”一起做,既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又主动淘汰落后产能,腾出更多资源用于发展新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获得更大主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干部要坚定发展新信心。越是经济下行时,就越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唱衰中国,鼓噪中国经济要“硬着陆”,这时候干部就越不能自乱阵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干部要清楚地看到我国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市场需求比较大、区域空间广阔、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的发展优势,认识到新常态下我国进入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即使在2015年这种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困难和挑战不断的不利环境下,中国经济总量仍然在10万亿美元基础上实现中高速增长,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朝着内需拉动、创新驱动、服务业带动、绿色推动的方向更加均衡协调发展。只要干部有信心,广大群众就有决心,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就会焕发出巨大发展潜力,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就能得到激发,不但中国经济产生新的动能,而且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干部要确定发展新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企图决定版图,格局决定结局。干部在新常态下要有新作为,要实现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实现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期待,就必须要有新思路,并以新思路为指引,全面深化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活力;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优化空间格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带;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新期待;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新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干部要用“五破五立”新思路

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就意味着要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弯道超车,出奇招妙招,破除旧思路,树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思路。

一要突破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的旧思路,树立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的新思路。“人是发展主体”、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不仅仅只是GDP数量的增加,也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享有,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人享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增长。共享发展不仅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新常态下干部谋求新发展,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当然,共享发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吃大锅饭”,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包容性发展,是平衡效率与公平前提下的发展,重心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实在在体现在医疗、教育、就业、扶贫、食品安全等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享发展就要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12.8万个贫困村、7017万贫困人口,要实施精准扶贫,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使发展更具公平性、普惠性,让全体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最终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要突破资源驱动型发展的旧思路,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发展动力机制,将经济发展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单纯依靠资源的投入和生态的破坏来获得经济增长,这种发展只是暂时的、难以为继的,最终只会造成空气污染、淡水缺乏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最必需的空气、阳光、水和绿色这些公共产品越来越遭到破坏。因此,实现从资源驱动型到创新驱动型这一发展方式的转变,技术创新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革命4.0、“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一半以上人口在互联网上的优势,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将中国制造打造成“中国智造”,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智造强国,将中国经济打造成绿色、低碳、开放经济。制度创新是保障,既鼓励技术创新,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又推动知识产权交易与具体应用,充分利用基于公共利益的强制实施许可制度,发挥金融创新作用,运用小额贷款、资金整合、风险担保、土地入股、承包租赁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有效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

三要突破传统经济结构对发展制约的旧思路,树立将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新常态的一个基本特征,为发展的实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长期以来,我国作为制造大国,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生产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初级产品,造成了大量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化解产能过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必然在就业机会、收入增长与社会保障上夯实发展的根基,从而使得人们的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常态要求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投资转向更加注重消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消费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要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高产品质量,消化过剩产能,发展第三产业,为广大消费者生产出更多满足需要的高质量消费品,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

四要突破传统的非平衡、不协调发展旧思路,树立起区域、城乡和阶层均衡协调发展的新思路。长期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贫富差距悬殊,严重影响了发展质量。尽管中央政府通过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精准扶贫等方式来消除这些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状态,但仍然任重道远。新常态下干部要谋求新发展,必须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处理好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重大关系。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不仅要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还要让每个人都能吃到蛋糕,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结构,解决分配结构失衡问题,化解利益结构板结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问题和矛盾,使发展更具可持续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要突破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方式对发展进行干预的旧思路,树立起市场起决定作用的新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思路。经济新常态要求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丰富完善新的调控方式,增强调控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多层次地对发展进行调控。面对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宏观政策要稳,“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保持定力,不要动不动就“踩油门”、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避免因为阻止经济增速放缓而加剧产能过剩、负债上升、资产泡沫、环境污染等结构性问题的产生。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要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不搞强刺激,不进行大的政策调整,给市场主体稳定的预期和信心。在保持宏观政策取向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而是要认清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长率存在较大易变性的特性,坚持微观政策要活,及时、适时、有序进行预调微调,主动作为,避免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

(摘自《人民论坛》)

第四篇:在新常态下应有新作为

在新常态下应有新作为

——赵正永

去年以来,面对经济形势的重重迷雾,面对唱衰中国的种种声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揭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特点,体现了对全球大势和经济规律的准确把握。与全国一样,受资源类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等不利影响,陕西省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要完成经济增长10%左右的预期目标,实现完美收官“十二五”、稳步开局“十三五”,让三秦百姓与全国一道同步够格地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践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定力、主动作为、扎实工作,确保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充分认识新常态 把脉危中有机的发展大势

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就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在去年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总书记首次阐述了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三大特点。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又从消费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等九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本质特征,精辟剖析了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进一步明确了稳速度、转方式、调结构、添动力等工

作重点,为全省上下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既为陕西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又提供了难得机遇,而且机遇大于压力、发展危中有机。结合我省实际客观分析,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全省经济增速连续波动下滑,去年已降至10%以下。同时,投资增速连年降低,消费拉动乏力,进出口动力尚未形成,稳增长的任务很重。二是结构调整压力。工业特别是能源化工业在经济中比重较大,易受市场影响,第三产业占比仍然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量小,房地产市场疲软,全省整体上还属于资源依赖型和投资拉动型的粗放式发展,结构调整到了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了。三是社会风险压力。市场需求不旺,企业开工不足,就业矛盾凸显,财税增收微弱,民生刚性支出,加之其他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同时经济运行中的地方债务问题、民间借贷资金断链问题仍然会促使矛盾激化。

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机遇也是显而易见、可以把握的。一是新常态带来的倒逼机遇。人口结构、要素成本等客观条件变化,必将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过去我们多次喊“狼来了”,这次“狼”真的来了,各类市场主体降成本、调结构、要效益就会成为自觉行动。二是雁行破阵的机遇。现在,各省都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过程,面对经济下行的共同遭遇,谁先破阵谁领先。陕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精神不软、目标不松、应对有序,就能再获得一次持续发展的契机。三是国家大战略的机遇。国家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强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为我省提供了难得机遇,特别

是我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位优势不断显现,辐射中亚、联通世界的能力将更强,这也会进一步带动全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无论是压力还是机遇,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我们头脑清醒、认识到位、主动作为,就完全有可能、有条件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理性看待新常态 不断强化和更新发展理念

知势可为人先,用势方有所成。我们理性看待新常态,关键要把握好三个心态。一要保持平常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是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的现实体现,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周期,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新态势,是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同时,受客观条件制约,要想保持过去那种高速度、那种增长模式,既不可能、也做不到、更受不了。因此,必须从现实的浮躁中回归到历史的耐心上,理性认识、客观应对,不大惊小怪、不自乱阵脚,保持定力、稳步发展。二要强化忧患心。经济增长虽然与结构调整相关,但不会主动地带来结构转型升级。和全国相比,我省总体实力较弱,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问题较多,如果没有积极的姿态和应对的措施,就会加重风险。因此,更需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凡事从坏处着眼、争取最好结果。三要增强自信心。总书记指出:“经济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尤其是陕西的资源、科教、工业、文化等优势,为我们适应新常态打下了良好基础;这几年加快发展的实践,使我们累积了一定的实力和经验,拓展了发展空间。因此,全省上下一定要坚定信心、趋利避害,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机遇,着力在激发新活力、增强新动力、构建新体系、培育新优势上下功夫,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更好地推动发展,关键是要突出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坚定发展意识。总书记反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我省实践来看,基本省情没有改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陕西的形象要通过发展来塑造,3700多万人民的生活改善要通过发展来满足,科教文卫等事业的全面进步要通过发展来支撑,发展中存在和出现的新老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我们现在转变作风的目的也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紧抓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把全部的心思、全部的精力用到抓经济、谋发展上来。另一方面,要转变发展理念。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发展理念也应随之调整。在我省经济爬坡过坎、结构深刻调整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战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兼顾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正确处理“稳”与“进”的关系,把质量效益作为优先选项,把持续增长作为根本保障,把生态改善作为追求目标,“蹄疾而步稳”地推动各项工作。

针对今年的预期发展目标,中央确定增速为7%左右,总书记特别强调,7%左右是就全国而言的目标,是各地经济发展的平均值,而不是最低值。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确定经济发展目标,有的

地区可以高一些,有的地区可以低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得快一点也是要鼓励的。按照这一要求,我省确定今年全省增速为10%左右,主要基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追求,二是多年来领先全国增速2至3个百分点的发展实际,三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的刚性需求,四是引领社会信心的迫切需要。因此,这是符合陕西实际而且必须为之努力的增速,是必须通过艰辛努力才能实现的。省上也希望各地合理确定增速,“跳起来摘桃子”,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要兼顾全局和重点,坚持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在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时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兼顾当前和长远,既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做好当前工作,又强化“功成不必在我”理念,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坚持放权和监管并重,加快建立有序的市场体系,持续推进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更高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做到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积极适应新常态 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当前,关键要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稳定增长速度。经济的下行压力越大,越需要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增长有质量、有速度,做到换挡不失速。我省是比较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要进一步扩大有效的、清洁的投资规模,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水利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再新上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力争使投资增长保持在20%左右。工业占我省的半壁江山,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增长保持在12%左右,我省的稳定增长速度就有保障。要千方百计稳定工业,搞清楚有减有增的领域,不断

夯实稳增长的产业基础。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西咸新区这一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的品牌,紧盯世界五百强等大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成果,精准招商引资,“一对一”走出去、请进来、优服务,为全省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是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增长越困难,越要在结构调整中找出路,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要坚持创新驱动,发挥我省科教优势,以西安交大科技创新港和西安光电产业园建设等为重点,以国有大企业技术研发力量和中心建设为引领,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加快培育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努力把全省科教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要以金融保险、物流仓储等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引领作用,以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针对消费升级问题,经过过去几轮模仿型排浪式增长,现有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模式拉动增长明显不足,未来的消费热点尚不明朗,但群众仍有许多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当前消费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投资,但我省还没有达到这一水平;另一方面,文化、教育、网络、健康、养老等新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去年“双11”全省快递业务同比增长67%、达到3940万件,但出去的只有1100万件。这些都说明,我省消费市场空间还很大。我们要及时跟进消费转型升级和消费者心理的变化,紧紧围绕生产性和生活性消费两大领域,紧盯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家政服务、养老和健康医疗服务等新兴消费,着力推动电商、网购、快递等融合式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

点。

三是保障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永恒的使命。今年要重点抓紧三方面工作。一个是增加群众收入。去年我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1.8%,绝对值同全国拉大的局面并没有改变。要推动全民创业、大众创业,做好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工作,让群众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增加收入。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好低收入群众生活,继续保持全社会收入增长10%以上。一个是完善社保体系。要进一步加快社保体系改革,推进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对低保、医保等各项民生政策的支出标准、保障对象等做一次全面梳理,真正让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得到保障,实现民生政策的公平、普惠。一个是建好民生项目。特别是城市和农村扶贫工作要有力度、有新举措,对35个重点示范镇、31个文化旅游名镇、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等全省性重点项目,要强化责任、保障资金,不断完善功能配套,确保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四是保护生态环境。去年以来,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空气优良天数大幅提升。下一步,要继续坚持党政同责,持续用劲,坚决打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攻坚战,增加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要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齐心协力整治违法建筑,还青山绿水原貌。要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巩固和扩大河治理成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探索更加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努力打造山清水秀、舒适宜人的生态空间。

五是扩大对外开放。要以叫响做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为重点,把建设西咸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坚持既向西拓展又向东延伸,把边缘区位变成核心区位。要充分完善西安大都市功能,努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国际化程度,加快打造交通枢纽、物流基地、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要认真筹备第十九届西洽会暨丝博会、第五届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依托欧亚经济论坛筹办首届上合组织成员国商品交易会,举办西安〃泉州“一带一路”起点对话等活动,开展我省自由贸易试验园区建设,加快省内企业走出去步伐,推进陕韩产业园建设,积极争取中新工业园落户,切实推动陕西省对外开放战略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主动引领新常态 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对陕西而言,在新常态下主动作为、创新创造就是引领新常态。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靠广大干部奋发有为、务实苦干。我省这么多年形成的心齐气顺劲足的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倍加维护。现在,中央把作风建设的篱笆扎得紧了一些,把干部管理得严了一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有力地发展好经济,但有的同志感到不适应、不自在、不舒服,认为干事越多风险越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比如,有的怕犯错误不为,有的自身不净不为,有的不会干事不为,有的感到前途无望不为,这些都是党的纪律和干部政策所不容的。我们要支持和鼓励那些既能够干净干事、又能够干成事的干部,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去年中央巡视组对我省进行巡视之后,省上本着对干部负责的态

度,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核查,为此有的同志就心有怨言,这大可不必,因为通过核查,确实查出了一些干部严重违纪违法的问题。我们的干部首先要相信自己、相信组织,坚信我们会历史地全面地看待干部,我们也欢迎各方面对干部的监督,但决不允许那种借机造谣、蓄意诬陷、泄私愤的现象存在。

勤政、干净是干部起码的操守、本色的回归,敢于担当是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更当“为官有为”。全省各级干部都要以“无功就是过,庸碌就是错”来自警,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学会在严格约束环境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创业,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的工作业绩。

第五篇:“新常态”下要有“新作为”

“新常态”下要有“新作为”

倪洋军

2014年11月24日14:4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的今天,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准确把控,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形成了诸多新常态。与此同时,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坚决反对“四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的通过,党风政风亦呈现出风清气正的新常态。在政通人和、发展有序的“新常态”下,我们丝毫不能沾沾自喜,相反,必须要有新的更大作为。

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发展永无止境,作风建设更是永远在路上。我们的确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力量、中国声音、中国责任、中国梦想,但是,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既要看到我们所创造和遇到的各种历史机遇,更要积极应对更为复杂的风险挑战。要乘胜追击、乘势而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始终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并且要持之以恒、驰而不息,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和毅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落地生根。既要有打“攻坚战”的本领,更要有打“持久战”的毅力,绝不能有松劲情绪和“过关”思想,更不能“曲终人散”,要一着不让、一抓到底,积小胜为大胜,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前进的道路上、历史的进程中,向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作风建设、法治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出现的“新常态”,要想能够成为永久的“常态”,必须敢于面对一切可能出现的矛盾、困难、问题,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方面,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气,坚决向一切固有的利益藩篱宣战,坚决向一切的艰难险阻挑战,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顽强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进“常态”不收兵。要有统筹施策的能力。经济发展、作风建设、社会管理、历史进步,向来不是孤立而行、独立而为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和系统,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入改作风转作风,必须一环接着一环,一步紧着一步,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对症施治,绝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或者说一手硬一手软,不能统筹、不会综合,那样不仅不能使“新常态”真正变成永久的常态,甚至还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各级各地各部门,必须树立“一盘棋”思想,打破“一亩三分地”,不搞本位主义、保护主义,必须坚持上下互动、左右联动,齐心合力、齐抓共管。

要有扩大成果的魄力。改革发展稳定,是渐进式的过程。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形成的“新常态”,必须不断被扩大、不断被放大,才能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将“新常态”作为新的起点,将已经取得的各项成果扩大化,绝不能固步自封,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不求扩大。对于已经形成的相关制度成果、实践成果、理论成果,要坚决地执行、全面地落实,并在新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持续持久发展。在提倡和鼓励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对于个别领域、少数地区形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做好面上推广工作,扩大区域发展、领域工作成果的覆盖面、辐射面,从而收获更大的改革和发展红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常态”下要有“新作为”,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必须靠各级党员干部切实将责任扛起来,将工作做起来,用实际行动和务实作为迎接新的更加严格的“考试”,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更为满意的答卷。

下载半月刊时谈: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和新作为(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半月刊时谈: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和新作为(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常态下企业要有新作为

    新常态下企业要有新作为(热点辨析) 刘迎秋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6日 07 版)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广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都想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

    新常态 新习惯 新作为

    新常态 新习惯 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力肃贪反腐,严厉从严治党,力除陈垢顽疾,为党带来清新之风,“新常态”成为时下热词,群众拍手称 快,聚党心赢民心。“......

    面对新常态如何新作为

    面对新常态如何新作为 今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形势最为严峻、最为复杂的一年。受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下行压力加大,企业、银行日......

    新常态下新作为 新起点上新征程

    新常态下新作为,新起点上新征程 黄石广播电视大学阳新分校 阳新是集‚老、山、库、疫‛于一体的特殊类型的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十八大以来,我们抢抓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

    新常态下应该如何作为(共5则范文)

    新常态下应该如何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呈现出了一系列发展的“新常态”,既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立足岗位,振奋精神,主动......

    新常态下的

    新常态下的“坚守” 大德小学 李锦花 遥远的西北大漠,有一种胡杨的树种,它们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沙漠里健壮而睿智的勇士,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今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主题是“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而这个引人注......

    适应新常态 主动新作为

    适应新常态主动新作为 不断加强和改进县级人大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县人大其常委会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