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支农资金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初)
当前支农资金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陈友发
近几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高度重视,各地积极开展整合的试点和探索,取得了许多规范支农资金运行机制,促进支农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普遍而突出的问题急待解决。
一、当前支农资金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误区多,整合阻力大。
当前对支农资金整合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认识误区:
一是认为“无资可整”。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事务繁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等几乎所有的部门和行业都有涉及农村的事务;同时,对农村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各地各方面都亟需投入,许多市县的同志认为新农村建设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而是投入不足问题。同时,由于多数地区市县级基层财力普遍较为薄弱,有人认为市县对农村事务投入有限,无资金可整合。
二是认为“无法可整”。由于涉农职能的分散,涉农投资管理涉及发改、水利、建设、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多个部门,在我国集权下的条块分割行政管理体制下,整合必然涉及不同部门的定位和利益,有人认为支农资金整合根本无法开展。对整合的困难估算比较多,效益预计比较少,存在畏难情绪和消极应付思想。
三是认为“不整更好”。由于个别地区在支农资金整合中,片面地认为整合就是“集中财力垒大户”,政府官员出于政绩方面的考虑,倾向于把资金投给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所谓“示范点”、“样板工程”,而基础设
施较差、对支农资金需求最为迫切的地区和项目反而很难获得相应的扶持,加剧农村的贫富差距和发展不平衡,许多基层干部,特别是受益较少于地区干部对整合有了负面看法,认为支农资金整合造成了新的分配不公,与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相冲突,不整合反更好。
(二)缺乏上下联动机制,市县不够重视
虽然中央和省级要求不断深入推进整合,但由于中央和省级都没有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没有象清理小金库清理、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一样系统地宣传报道抓落实,许多市县领导因此认为此项工作不重要,照搬上级要求转发上级文件,没有成立相应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机构,没有对整合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没有制定可执行的操作方案,应付了事。各地总体上仍停留在部分试点县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各地普遍接受的、操作性强的规范或经验,普遍不知从何着手。
(三)领导和协调机制不健全,整合措施难落实
当前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推动,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不健全,未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甚至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的地区仍然由财政部门牵头或负责主要工作,财政部门虽然掌握资金的安排的总体情况,但不是资金的具体使用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项目的重要性和项目优先级次等情况掌握不如主管部门,在与同属政府组成部门的博弈中常常难以掌握。同时,支农资金涉及部门多,各部门有不同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不同的项目申报和资金管理程序,甚至不同的利益和出发点,跨部门协调成本高、难度大,令各地望而却步。
(四)整合层次低,整合范围窄、空间小。
由于当前的财政管理体制等原因,县级普遍财政较为紧张,县级安排的支农资金总量普遍较小,农村地域广、情况复杂,历史欠债较多,不断
有新的矛盾和问题出现,需要当地政府安排解决的事务多,可支配的资金所剩无几,决定了以县级整合为主的整合的空间较小,只能是低层次的整合。另一方面,各部门的项目从申报到实施、从时间到建设内容都有不同工作程序和管理要求,并且专项资金要按专款专用原则于指定项目。上级专项资金要 “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显然操作难度很大,因此以项目为主的整合方式适用范围极为有限。
(五)资金分配机制不配套,部门参与动力不足。
目前各地支农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上级投入,资金分配权都掌握在中央各部委、省各厅局,只有根据各自职能“跑部进厅”,按上级各部门的要求申报和实施项目才能取得资金,这是首要任务;在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后,优先保障上级项目配套资金成为优先选择,相对而言支农资金整合成为次要任务。在现行的资金分配机制下,对各涉农部门来说,重视项目申报和争取上级资金,轻视资金的效益整合是理性选择。
二、对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整合的建议
(一)厘清认识误区,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
一是进一步明确整合目标,厘清认识误区。要进一步明确当前财政改革总的大目标是建立阳光财政、公共财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支农资金整合,推进科学化、精细化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支农资金整合不是简单的归集,集中财力办大事,而是按照公共财政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建立支农资金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支农资金整合不论资金的多寡、资金的来源、主管部门的级别,都要理顺资金管理的权责关系,促进资金科学安排和统筹使用,细化和规范资金管理流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增加和优化资金管理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财政“两基”建设,提高涉农资金
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二是要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要通过会议讨论、工作部署、宣传报道、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整合的宣传,激励更多的地区和部门参与,形成共识,减少阻力。
(二)上下联动,建立健全领导和协调机制。
一是要自上而下,加强领导。要参照清理小金库清理、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清理等专项工作的成功经验,各级分别建立以政府主导的部门联系机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的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的组织领导,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是部门统筹,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支农资金整合涉及的部门较多,利益矛盾多。支农资金整合要在协调领导小组领导下,在市委农办、农业综合部门设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与沟通,建立部门联系和综合协调机制,组织涉农资金的统筹与安排。要清晰界定部门的职责,制定权责对等的工作措施,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统一管理、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稳定长效工作机制。
(三)明确范围和要求,增加整合的可操作性
一是对涉农资金项目安排情况进行全面清理。结合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成果,进一步核实,全面掌握涉农资金设立依据、资金规模、来源渠道、执行期限、支持对象、使用用途、主管部门、监管方式等情况。
二是进一步明确要求,确定整合范围。要对整合的任务和要求进行细化,设立考核指标,提高整合的可操作性。如具体指标要求可以分整合的刚性指标和柔性指标。刚性指标包括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重复安排的涉农项目进行归并,进一步明确资金的支持对象、开支范围、补助标准;资金安排全部纳入预算安排,取消部门预算中“二次分配”等。柔性指标
包括整合统筹研究的资金比例、项目个数、比例,取得成效等。
三是细化工作方案,规范工作程序。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结合当地实际,组织涉农部门认真研究制定整合工作方案。根据现有的项目和资金来源渠道,找准切入点,注重实效,积极调整支农支出结构,结合上级专项资金,统筹地方项目资金,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
四是整合部门职能,规范部门权责。当前部分项目主管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现象,其根源在于上级部门。如当前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部门土地整理项目,水利部门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农业部门的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和基本农田整治、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本农田示范区项目等,主要来源都是中央和省级资金,但各部门各按自己的要求组织实施,基层就有意或无意的不加区分,以扩大建设内容,争取更大资金,客观上形成多头管理现象。如种粮直补和综补、良种补贴范围基本一致,上级来源渠道不同,但到基层就普遍合并实施。当上层的资金整合都难以实现时,下级部门对资金的整合利用,无可避免地将出现上下级之间各种对接方面的困难,因此需要在源头上对部门职能范围加强整合,减少下级部门之间出现协调上的矛盾。
(四)推进支农资金分配和管理运行机制改革
一是坚持从严设立新的专项资金,原则上不新设新的项目,新设项目主要依靠现有结构调整。
二是根据事业发展、履行职能的需要,清理部门预算中的项目支出,归并整合性质相同、用途相似的项目支出,突出对重点事业发展的预算安排。
三是增强补助资金安排的公开和透明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资
金公示公告制度,提高涉农政策实施和项目资金的透明度。在年初及时将市级补助下级的项目和资金总额度通知各市(区),让各市(区)有充裕的时间结合实际,做好规划,整合项目,统一申报。
四是下放资金和项目审批权限。根据决策与信息对称原则,实行指标额度控制和项目备案制,按照“上级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的要求,将具体项目和资金安排分配、审批权限逐步下放到县级,给予县级充分的主动权,调动县级整合积极性。
五是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资金分配机制。对财政支农专项和部门预算项目资金,逐步实行因素法分配法。推行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较公平的资金分配办法。加强项目库建设,推行多部门综合论证,完善专家评审、遴选排序机制。
六是突出效益,推进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整合和资金分配方式。把因素分配和绩效考评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农业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奖优罚劣,对绩效差的项目减少或不再安排资金,对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好的项目加大投入,促进规范管理和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门市财政局)
(本文发表于《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年08期)
第二篇:贫困地区财政与金融支农存在问题及建议
**市位于皖西北山区,大石山区占总面积66%,现有人口
38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98.51万人,占总人口77.94%。辖区11个县
(市)、区,大多数县以农业为主,其中有9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2000—2004年5年间,全市农民平均每年人均收入为1481.6元,远远低
于全国和**的平均数,而同期,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每年人均工资和城镇
居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农民每年人均收入的6.61倍和3.7倍。
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许多农户处于看病难、子女升学难、文化生活匮乏的困境,“三农”问
题比较突出。
一、财政与金融支农存在的问题
(一)支农资金总量偏少,且项目面面俱到,资金效率不高。
2000年至2005年上半年,全市财政农业支出累计数为9.17亿元,扣除农
业部门行业管理费5.23亿元,实际支农投入只有3.94亿元,仅占财政总
支出的1.71%; 5年多来,财政支农资金按农业人口平均只有131.79元/
人;在金融方面,2000年以来,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为225.34亿元,其中支农贷款32.39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累放总额的 14.37%。农
业人口所占金融资源的比例过低,这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来说是不协
调的。此外,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却不切实的多上项目,使资金分配
出现撒胡椒面现象,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影响建设项目的投资效
果。如某县因资金投入项目太过分散而出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
”等支农项目配套资金长期不到位的问题。
(二)发放资金部门多,职责定位不清,不利于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难以保证支农资金取得应有效果。
当前,财政资金支农存在多部门、多渠道投入的情况,除当地财政部门
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外,还有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扶贫办等10
多个部门、每年从中央、自治区主管部门争取到支农和扶贫资金。由于
支农项目涉及的部门众多,同一类型支农项目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立项、交叉投入情况,影响的了资金管理和使用效果。以“水利设施修建”项
目为例,每年财政局、水利局、扶贫办等部门对这一项目投入数千万元的资金,总额不算小,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各自为政,资金分散,各
自只能选择一些较小的局部工程项目施工,对一些从根本上提高农村防
汛抗旱的关键性大工程则无力兴建,使投入的水利建设资金达不到提高
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最佳效果。由于项目分工不清,责任不明,当
灾情发生造成农民损失时,也只能“追究”老天爷的责任,最后还得由
财政拨款为救灾“埋单”。另外,由于支农资金来源和支出渠道繁杂,当地政府又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监督管理支农资金的立项及使用,立项
审批和项目验收由市级或自治区级主管部门负责,而上级部门对当地情
况不熟悉,实地调查的时间短,基本上都是听从项目实施者介绍情况,最后完成立项或项目验收。这里面存在很多问题:
1、不能确保资金投入最急需扶持的项目,易造成支农资金的浪费。如
**市**区**镇的**村和**村位于**河的北岸,两村相距不过2公里,过
去因无桥梁,两村一直靠小型渡船往返运市区,车辆无法通行。2002年,扶贫办投资40万元为**村建了一座桥,解决了两村不通车的问题。但
2003年市交通局、**总工会又分别投资17万元、50万元在相隔不到2公
里处的**村另建一座桥,这明显属于重复建设项目,但项目却顺利得到
审批,使大笔的支农资金投在了不该投的地方,而一些真正急需解决的问题却因缺乏资金长期得不到解决。
2、难以防范支农资金被挪用。如林业部门和扶贫办都搞农村沼气池建
设,在一些村屯出现交叉管理的情况,当各自主管部门前来验收时,两
个部门均可将验收人员带到交叉管理的村屯查看,验收人员很难分清哪
些是别的部门投资建设的,难以杜绝虚假列支情况。
3、不合格的投资项目容易蒙混过关。上级主管理部门人员少,要负责
各地的项目检查和验收,十分繁忙,有时只能委托当地部门代以验收,即便是上级部门亲自前来验收,一般只是根据当地项目实施者的自我汇
报,并由当地人员带队作适当抽查,验收就算完成了,如上级部门对验
收项目提出异议,施工部门则以种种理由解释,甚至于要求追加投入。
这使得一些不达标的项目顺利过了验收关,造成了支农资金的无效投入
。如**市搞的苏村“千亩鱼塘立体养殖场”示范项目,刚验收过关后不
久就告荒废,这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事例。
(三)政府的主观行为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
当地一些县(市)为了尽快出成绩,搞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支农大项目,由于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没有通盘考虑,结果劳民伤财。如宜州市200
4年搞“大通道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项目,政府以每亩地财政补贴600
元为条件,搞一刀切,要求农民在本市境内**公路和**公路两旁300米
以内全部要种植葡萄、桑苗等规定的经济作物。由于各地段土质条件和
地理位置存在差异,种植效果参差不齐,达不到政府宣传的经济效果,造成一些农民的经济损失,搞坏了政府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如**镇
**寨原种植甜玉米已具规模,出产的甜玉米品质优,味道好过美国甜玉
米,在**市场知名度高,收益好。但由于地处**公路旁300米内,政府
要求农民全部改种桑树,结果并不理想,现该村农户已全部拨掉桑树并
按自己想法种上其它农作物,每亩补贴的600元的财政资金给白白浪费
了。诸如此类问题,其他县也不同程度的发生,既造成资金的损失,又
影响了支农的效果。
(四)财政支农“虎头蛇尾”。
很多县(市)在支农投入上都存在一个通病,就是只重视支农项目的建
设,对项目实施效果估算太过理想化,不考虑项目实施后市场变化所带
来的影响,无善后的规划和对策,一但出现意外,则使参与项目的农户
遭受损失。如**县近几年以每亩直补600元的方式大力开发八角种植项
目,至2004年八角种植规模已达到25万亩。2005年全县八角大丰收,产
量预计达3000吨。因过去地方政府认为八角的市场容量大,不存在销不
出去的问题,只强调多种植,不考虑产后的销售服务,当八角增产时,没有机构能为农户寻找销路,农户只能自己推销产品,但因农户市场信
息闭塞,销售方式原始,产品滞销十分严重。目前八角的市价格已由往
年的每吨2000元降到了每吨800元,每吨减收1200元,但仍难以完全卖
出,农民损失惨重。
(五)资金发放渠道不畅,造成资金沉淀。
当前支农资金发放的环节过多,致使资金被长时间延压,影响支农项目的实施效果。如一笔专项资金从自治区下拨到实际使用,至少经过以下
9个环节:“自治区财政厅专户→自治区项目主管部门专户→市财政局
专户→市财政核算中心项目主管部门专户→县财政局专户→县财政核算
中心项目主管部门专户→项目实施单位账户→购买物资或代理现金发放的部门(或村干部代领现金)→农户领取物资或现金”。资金发放环节
多,使得资金到位十分缓慢,甚至被长期延压。如一些县因财政资金紧
张,滞留专项资金时间长达2-3年之久,严重影响了支农项目的顺利进
行。
(六)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1、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大量缩减,农民贷款难。因从效益上考虑,**辖
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停止了支农贷款的发放,其乡镇网点机构也基
本上收,就连部分乡镇农村信用社机构也出现撤销情况。2004年全市乡
镇金融机构网点比1999年减少了57个,下降24.78%,没有金融机构的乡
镇达36个,近20万农户60万农民贷款无门。
2、贷款门槛高,拦住贫困户。贫困农户因信用评级较低拿不到农户贷
款证,又缺乏物资和他人担保,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据估算,全市至少有20多万贫困农户无法通过信用评级拿到贷款证。
3、高浮息使贫困户望而生畏。2004年调高利率浮动上限后,农村信用
社贷款利率平均都要上浮40%--80%不等,有的贷款上浮达125%,基本到
上限,借款支付利息过重,部分农户不敢借款。
4、农村资金体外循环,体内供血不足。2004年**市农村信用社和邮政
储蓄机构存款余额合计为35.35亿元,但当年支农贷款余额仅有10.26亿
元,在农村吸收的存款超过70%被上存获取利差或投向非农业产业领域,导致农村信贷资金的严重不足。
5、农村金融机构农贷员少,难以胜任繁重的农贷工作。农户多,居住
分散,户均贷款额度小,农贷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走村串屯,逐户登门
才能完成贷款的发放、催收和管理工作。与商业贷款相比,要达到同样的贷款投放规模,农贷员要多付出数倍的时间和劳动量。目前,全市农
村信用社机构共有农贷员 325 名,已贷款并需要管理的农户为32.72万
户,人均管理 1006 户。此外,还有40多万户需要贷款,农贷员工作量
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一些基层信用社信贷员,抓大放小,积极办
理大户贷款,不热心办理农户小额贷款,厌其金额小、笔数多、利益少、手续麻烦,加上执行责任追究,小额贷款者大多是贫困户,损失风险
大,宁可不放贷,使急需资金的贫困农户难以得到资金扶持。
(七)财政与金融在支农项目上缺乏应有的协调和配合,财政资金和信
贷资金在支农上无法形成合力,支农效果大打折扣。
财政与金融支持“三农”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在扶持的项目上却很难达
成共识,一方面是历史上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双方缺乏协调配合的新意
识。从历史上来讲,地方政府喜欢追求大项目,搞形象工程,很多投资
项目只考虑本届政府政绩,不考虑下届政府效益,为了本届政府任内出
大成绩,不切实的上大项目,在地方财力不支的情况下要求金融部门贷
款支持,此类项目大多失败,给金融部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金融部
门至今仍心有余悸。就当前而言,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在项目合作上的思维仍停留在缺乏互信甚至对立的状态。一些政府领导还一直认为,金
融应该无条件支持政府的计划项目,若金融不投入资金,则被认为是不
支持政府的工作。相反,金融部门对政府要求的投资大多存在逆反心理,认为 “参与财政投资的项目是死的多,活的少,还是少沾为妙”。
以上原因,使政府和金融部门在支农项目上无法协同作战,不能从全局
出发,集中资金为“三农”办好关键性的大事。
二、建议
(一)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支农资金来源的稳定及资金的逐
年增长。
为解决当前支农资金投入过少,来源不稳定的状况,政府需要建立一个
有效筹集和使用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要在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资金
投入的可持续性、支农项目效益的持久性等方面作通盘考虑,制定切实
可行的支农计划,明确规定资金的增长比例,将资金使用纳入各级政府的预算计划,并监督计划的实施,防止某些部门以某种理由自行缩减支
农资金,确保支农资金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来源,并实现逐年增长。
(二)找准资金投入重心,切实提高农民专项技能水平。
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不断提高农民的专项技能。一方面,引导农民更新技术,搞科学种养,搞订单农业,搞产业化,提高农业使
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民科学种养、外出就业等专项技能培训的投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从
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三)疏通资金发放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针对当前支农资金发放渠道环节多,资金流通不畅的
第三篇: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铁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对象和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段党委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这个党建工作着力点,以解决脑子懒、步子慢、作风散、措施虚为突破,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有效性,为完成三大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保证。
一、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铁路现代化的进程中,干部职工思想受到深刻影响,发生很大变化,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主要有:
1、“融入中心”方向偏移,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一是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铁路运输供求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逆转,在安全经营稳定三大任务的压力下,部分政工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偏移、重心移位,大家一门心思忙于安全运输‚硬任务‛,而忽视了思想保障‚软实力‛,淡化了‚两手抓、两手硬‛的责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安全管理、货源营销、增运补欠、节支降耗上。谋划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精力减少,调查研究出现空缺,思想教育脉搏把握不准,没有针对性地观察和体会职工的所作所为,不知职工所思、所想、所求。二是政工力量减弱。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化,使站段的管理模式、人员结构发生变化,使得政工队伍与业务干部比较,存在人员不足、年龄老化、后备力量脱节等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进车间、到班组、落人头存在‚力不从心‛的问题,直接催生畏难情绪,对做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慵懒的等靠思想,认为改革是路局的决策,对诸如岗位调整、收入分配等产生的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在政策引导、形势教育、矛盾化解和思想稳定上动脑子、迈步子主观能动性不强,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政工队伍年龄及后备力量‚瓶颈‛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活力和思想领域的活泼氛围大受影响,一些基层组织老思路、老步伐、老做法问题突出。客观上的力量薄弱导致了某些环节思想政治工作细、实、真的淡化、弱化,抓工作一紧二慢三罢休的情况比较普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看不见、摸不到,多一点、少一点无关紧要,有些教育内容抽象的多,形象的少,未能结合实际深入展开。
2、“融入中心”思路单一,教育方法缺乏“前瞻性”。一是政治理论学习不实。面对站段整合引发的思想政治工作、职工队伍建设方面的重大变化和挑战,以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尤其在职工收入这个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基层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对接点‛不到位,缺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上的创新,理论学习没有针对性、缺少情理启发和精神激励,方法死板,只是当好‚传话筒‛,一味地念念文件、读读报纸,上头说啥我说啥,能引起共鸣互动的话题很少触及,为‚要求‛而学使职工产生厌烦情绪。二是宣传教育工作不够。对上级深入推进改革发展重要指导精神和要求的传达照本宣科、点到为止;即使系统地重点学习、传达,也在联系实际进行深化和拓展上存在不足,教育方式、方法上只是片面追求即时效应,实际效果较差,致使职工不易接受,没有很好地给职工群众搭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安全发展、促进内外和谐的奋进‚舞台‛。三是机制考核力度不强。虽然有政治工作考核办法、评价标准,但考核比较随意,不规范,与考核办法不对应、不相符,存在走过场现象。现实中一些基层组织未形成综合性、社会性、动态性、对比性的日常评估和考核机制,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用行政管理代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常态,形式化的思想政治考核‚杠杆‛在开掘潜能、提高素质、调动积极性、激发全员劳动和创造热情的力度大打折扣。
3、“融入中心”不够协调,机制建设缺乏“实效性”。一是‚一岗双责‛缺乏配合。部分车间(站)主任(站长)和支部书记融入意识不强,日常工作缺乏交流,部分工作未能做到相互配合,存在党政正职各负其职,各尽其责的现象。思想政治工作与运输管理缺乏统筹谋划,缺少合力作用,致使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切实融入安全生产,看不到发展进程中问题的复杂性、任务的长期性,看不到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更不能通过细致有效的工作解决职工头脑中的疑惑。二是‚一岗双责‛缺乏认识。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成绩不易量化,而企业越来越追求安全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越来越重视各项工作取得的实际成果。基于这种观点,部分车间(站)主任(站长)重生产、轻教育,认为抓住了安全经营就抓住了一切。而支部书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动性及价值作用表现在思想统领上,只要尽心尽力做好职工思想稳定工作,便问心无愧。尤其是一线班组对‚一岗双责‛认识模糊,制度执行力较差。三是‚一岗双责‛缺乏互动。由于认识上的模糊,基层工作存在隔行隔山的情况,车间(站)主任(站长)强调安全管理‚一把手‛责任,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在整体工作布置以及执行落实上‚一条腿走路‛。支部唯‚思想‛行动,主观上的职工思想问题大多与实际问题和物质利益有关,而思想政治工作并非权利和物质的决定者的思路偏颇,隔离了‚融入‛安全发展这个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整天围着文件转,思不出位、行不越位,实际工作少有通力互动。
4、“融入中心”情感不到位,服务手段缺乏“结合性”。一是缺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性分析,形成了一刀切。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对工作对象的研究没有准确把握住青年与中年、党员与群众、机关干部与普通职工等各种不同层次的群体差别。不能做到区别对待,不能准确把握需要与服务的关系,切合实际的感情融入缺失。二是缺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结合。对职工期盼通过改革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以及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度和措施时,没有很好地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相一致,在大力倡导奉献精神的同时忽视职工的精神追求与合理的物质追求,割断了个人命运与单位兴衰地联系,光要付出的‚精神战‛伤害了职工的工作激情。三是缺乏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氛围。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要靠广大职工去干事业。但一些车站(车间)一味严字当头,只讲从严管理、以严治路,无暇顾及宽松工作环境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把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帮助职工排忧解难的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看作‚业余‛事情,平常不思考、不分析、不实践。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影响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工作的良好运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渗透力、约束力和感召力就更为迫切和必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应进行多方位综合考虑,从目前看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强化班子建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增强生命力,关键要提高两级班子的五种能力:一是提高把握工作大局的能力;二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三是提高驾驭安全局面的能力;四是提高创新经营管理的能力;五是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尤其是在铁路改革以及经营安全压力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深层次影响的情况下,更要求每名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四中全会精神,下大力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问题,求真务实,坚持‚八到‛:情况到职工中了解,问题到生产一线解决,干部到职工中考核,人才到职工中培养,课题到职工中调研,感情到职工中融洽,工作到职工中落实,效果到职工中体现,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把方向、聚力量、带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2、落实以人为本,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一是针对生产力布局调整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跟进整合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做职工需要的事、说职工想听的话、讲职工能懂的理,化解矛盾做到以情感人,处理问题做到以理服人,尽可能把无情的改革同有情的操作结合起来,让职工群众时刻感受到组织的理解与关心,从而激发干好工作的积极性。二是紧密围绕改革稳定主题,加强关键时期、重点阶段的思想政治融入工作,针对性地开展‚解疑释惑‛和‚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把问题和隐患解决在矛盾源头,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安全生产、增运补欠全过程,通过宣传舆论引导,讲清面临的形势任务,强化思想引导,稳定职工情绪,鼓舞工作干劲。
3、着力提升素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要建立一套灵活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体系,变静态教育为动态教育,变单一的理论教育为整体素质教育,为职工思想教育、提高素质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要围绕中心工作,继续抓好‚五爱三保‛主题教育,并利用‚乘高铁、看发展、迎国庆‛教育成果,扩大先进模范效应,进一步提升劳模先进的感召力、辐射力和推动力,努力把职工的‚爱国心转化为事业心、自豪感转化为责任感、凝聚力转化为战斗力‛。
4、狠抓机制落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聚合力。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制度,确立‚主要领导要抓在‘手’上,分管领导要干在‘位’上,政工人员要定在‘岗’上‛的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干机制,进一步细化、量化,完善支撑安全、稳定、经营发展大框架的‚严格管理+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同时,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内容纳入党政工团组织的季度、工作目标,实行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确保党政工团各级组织明确任务,认清方向,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形成齐抓共管、齐抓共干的聚合力。
5、创新管理制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约束力。思想政治要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必须深化和加强‚一岗双责‛制度管理,靠科学规范的制度作保证,用制度来管理人,用制度来约束、促进。一是要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一岗双责‛导向制度。要坚持‚一盘棋‛、‚大政工‛主流思想,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新理念,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二是要创新‚一岗双责‛考核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管理紧密挂钩,与干部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人人管、时时抓。三是建立‚一岗双责‛工作例会制度。站段党委要定期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总结‚一岗双责‛好的做法,推广好的经验;车间(站)党支部要坚持‚一岗双责‛月分析、季总结制度,对执行、落实情况把脉定调,准确掌握工作动态;一线班组要落实一日作业过程中的‚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反馈思想动态、协助做好稳定等工作,及时化解职工之间的各种矛盾,构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堡垒。
第四篇:当前灌区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与建议
当前灌区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按照局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我科会同局办公室、规计科等科室,组织开展了“走基层、察民意、转作风”调研活动,先后深入六总站、宝工局及部分基层管理站,采取一线专题调研,并利用下基层检查、指导工作之机,与基层相关单位负责人、部分干部职工,就全局供水、发电、企业管理与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现行政策执行情况,同职工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以“建设和谐灌区、恭听群众要求、了解职工期盼”为主题,深入基层一线,召开座谈会听取一线干部职工对全局相关经营管理政策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村入户和群众促膝交谈,了解基层职工和群众呼声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调研工作,及时梳理归纳、研究分析、讨论确定整改方向和措施,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制约灌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1、调蓄能力不足,水源严重短缺
由于渭河水大沙大的特殊性,灌区现有6座中型水库已淤积0.82亿m3,有效库容仅剩1.72亿m3,调蓄功能逐年降低。随着上游地区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区间用水量的大幅增加,灌区水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异常突出。特别是原规划给塬下灌区补水的石头河水库向西安市供水后,使得水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站之一,主要从事节水技术、灌溉制度、需水量研究及“三情”测报。10余年来,管理局一直从水费收入中拨付部分费用,使其勉强维持,试验研究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同时,地下水观测由于没有经费来源,观测的井点由原设计的256个减少到现在的97个,井点缺漏、观测设施落后,难于满足“三水”平衡研究的要求。灌区7个旱情测报点,定时监测灌区墒情、雨情、苗情,但设施运行维修费用一直缺乏投资保障。另外,抗旱服务队作为纯公益性机构,抽水机具、抗旱物资、运行维修等费用也没有固定来源。
5、债务负担沉重,经营举步维艰
为了加快发展,管理局举债经营,从银行借贷12750 万元用于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债务,每年仅利息就高达1000万元,现阶段不仅无力还本,而且支付利息也捉襟见肘。同时,受水源及渭河生态水常流量政策所限,“九五”以来修建的3座水电站机组出力一直未能到设计标准,且受高含沙、高水头影响,运行成本较高,难以做到“以电养水”。
二、对策与建议或意见
1、建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投入人力财力,加强与人大、政协代表、新闻媒体的勾通、宣传,与厅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做好农灌水价政策补偿或灌区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的政策争取工作。
2、适度整合局机关科室,设立专职机构,做好城工供
5、为鼓励基层总站、站加大执法维权创收、资源开发项目创收力度,局应适当提高给基层单位的维权创收与开发创收费用补贴标准。
二O一四年六月十八日
第五篇:当前民主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当前民主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民主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赋予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责,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优势,是其他性质的监督所不能取代的。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下,民主党派传统的民主监督模式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应给予重视。
一、民主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对民主监督重视不够。在实施民主监督的过程中,无论是监督主体还是监督客体都有对民主监督重视不够的现象。一方面,作为监督客体的执政党,一直存在着“上热、中温、下冷”的状况,具体表现为有的基层领导认为民主党派搞民主监督就是“挑刺”、找麻烦,民主监督可有可无、没有必要,于是对待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或不积极配合,或消极怠慢,甚至回避。另一方面,作为民主监督主体的民主党派,有的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民主监督意识不强,只重视参政议政而忽视民主监督。
2.缺乏更加细化健全的民主监督运行机制,缺乏相应配套的、稳定的、能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实施细则去规范民主监督工作。当前民主监督主要限于派驻或邀请的少数单位,没有建立起对所有单位进行常态化监督的制度性安排。往往是事后监督多,提前介入少,有的流于形式,离规范化、制度化要求较远。而民主监督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没有建立专门接受和进行监督的机构,民主监督的渠道不畅,随意性较强,尚未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3.知情反馈渠道不畅。民主监督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知情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有的地方未能坚持双月座谈会制度,随意性较强,有的即使召开,也只是提前通报拟对外公开的宏观情况,报喜得多,报忧的少,真实无水分的“干货”不多。一些单位的特约员,也仅仅是听单位工作总结,成绩一大堆,问题却很少,监督员只能在被监督者设计的舞台上活动。民主监督的目的是促进问题的整改落实,但针对民主监督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被监督单位反馈不及时,有的干脆不予反馈,如石沉大海。有的被监督单位书面答复很好,但承诺后没有真正整改落实。有的被监督单位反馈意见重形式轻内容,避实就虚,出现“有提无案”、“有议无果”的现象,致使民主监督时效大打折扣。
4.监督形式单一。2015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了民主监督的十种形式,但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一是对单位监督的多,对个人监督的少。不少民主党派成员局限于在政治协商和中共党委主要负责人召开的专门会议上对单位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很少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提意见。二是事后监督多,事前监督少。如民主党派成员参加中共党委有关方针政策、重大决策等工作实施情况检查的多,而很少参加重大政策措施决策前的监督。三是被动监督的多,主动监督的少。有的民主党派成员碍于情面,不主动对部门单位进行监督,有的坐等被监督对象邀请参加,如果没有邀请就不去监督,导致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5.综合素质不高,影响了民主监督的力度。民主党派来自于各行各业,很多是单位和行业的骨干专家,由于受自身经历阅历所限,有的对如何有效开展民主监督还不得要领。一方面表现为不敢监督,有的从所谓的政治安全出发,不敢说真话,认为“言多必失”,提了意见怕“穿小鞋”,隔靴挠痒、患得患失,不敢真正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表现为不会监督。有的不清楚被监督对象的情况,也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话说了一箩筐,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牛头不对马嘴”。有的虽然摸清了情况,但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影响了民主党派的自身形象,也影响了民主监督的针对性和权威性。
二、加强民主监督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民主监督作为一种非权力的政治监督,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一是要重视和支持民主监督工作,积极主动地为民主监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调动民主党派成员讲真话、出高招的积极性,真正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二是要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宣传。提高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意识,提高民主监督意识,形成全社会了解、支持和参与民主监督的良好局面。三是作为民主监督主体的民主党派,应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切实增强民主监督意识,积极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不断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水平。
2.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完善民主监督体制机制,是扎实开展民主监督的重要前提。一是针对当前民主监督手段不硬、针对性不强、有的监督领域缺位等问题,建议制定完善《民主党派监督办法》、《重大决策监督办法》、《对口单位监督办法》、《民主监督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办法,进一步细化各项民主监督的职责和权利,硬化民主监督的手段,明确党委、政府、部门单位接受监督和对监督情况作出反馈的责任,促进民主监督员真正依法履职。二是探索在各民主党派内部成立专门的民主监督工作部,在各级统战部门建立一个民主监督联席机构,统一领导协调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工作,促进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三是建立各民主党派与政府部门的对口联系制度,为民主党派提供多种知情的渠道,充分尊重、保障和不断扩大民主党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坚持依法履职,完善民主监督内容。完善民主监督的内容和范围,是提升民主监督成效的重要保证。一是要改变只重视对单位监督,忽视对个人监督的现状,要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成员在政治协商和中共党委主要负责人召开的专门会议上对单位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还要求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提意见和建议,促进党和政府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安全健康成长。二是要坚持事后监督和事前监督并举的原则,有关重大政策、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在形成前,邀请民主党派成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要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加大民主监督的派驻力度,增强民主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变请我监督为我要监督,不仅监督重点单位、重点部门、重点领域,还要逐步扩大到所有政府部门,实现民主监督的全覆盖。
4.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一是要提高学习能力。经济发展新常态,给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各民主党派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为切实做好民主监督工作提供认知和能力保障。二是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要根据自身特长,发挥比较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民意,坚持站位高、调查实、研究深、立论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力求民主监督监出水平来,督到点子上。三是要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自觉地加强自我教育和思想修养,正确引导民主党派成员在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按照“帮忙不添乱”的原则,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摸实情、说实话、出实招,真正使民主监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