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井湾子中学是长沙市雨花区的一所初级中学,有教职员工60多人,学生近900人,学校虽不大,但教改科研之风浓厚,我校语文组早在1993年就率先做起了课题研究,老师们养成了勤思考善发现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发现学生对理科实验特别感兴趣,而对语文往往感到乏味,虽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了语文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学生对所学知识仍然遗忘很快,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一问题呢?能否借鉴理科实验的方法呢?为此,语文教研组长陈春燕老师组织语文老师进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也可以发动师生制作教具,本着“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则,语文组就着手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又查阅了资料,发现国外教育界的人士,非但不小看自制教具,相反还非常推崇它。中学理化生教学中、自制教具比较丰富,但在语数的教学中,教具的体现就比较平乏,特别是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几乎仍处于空白状态。又咨询了有关方面的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更增强了我们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于是我校语文数学二大组就联合进行研究,又正逢省教育生产装备处的“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中小学自制教具活动指导与评价研究》的开展,我校立即申报了子课题《自制教具在语数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接着,我们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论证。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1、中学自制教具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理念中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实际上,自制教具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就是一篇高价值的教研论文的诞生,就是一种自创的教学思路的诞生。从而有利于教师提高教研教改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2、自制中学语数教具的本身就包含着“学具”的自制。学生通过参与自制教具活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心理素质,启迪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动手探索与创新的能力,陶冶爱科学、爱劳动的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3、能缓解我校经费紧张,教具不足、滞后或不实用的现状。
4、探索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数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有助于改变过去自制教具被理、化、生独揽的局面,丰富语数课堂。
5、可以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6、自制教具能够变废为宝,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以填补中学语数教学中开发与应用自制教具的空白,开创中学语数教学的一块新天地。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以下几方面分别开展研究:
1、重点研究语数教学中自制教具对培养师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及相互协作能力,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开展语数学科的教具制作活动,培养初中优秀学生探究活动的研究。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常规指导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行动研究法提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倡课题要经过课堂的检验,经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经过学生学习实践的检验。课题组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以学校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各年级选取两个班为实验班,其余各班为对照班。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2006年9月开始,于2006年12月被立项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中小学自制教具活动指导与评价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06年9月开始-2009年9月结束。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第一阶段(2006年6月—2007年1月),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中心工作是做好课题开题工作。我们首先成立了由校长、书记、教科室主任为核心的课题领导小组。确定了我校语文教研组长为本课题的主持人,语文数学老师为课题主要研究成员。选出语文、数学小组组长各一名。
接着,主持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研究讨论并最终拟定。组织开题论证,2007年1月,课题组邀请了省装备处课题负责人等人对本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课题论证会。课题组老师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会后,课题组成员对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讨论,并重新修改了研究方案。
(二)第二阶段(2007年2月——2009年4月),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
1、组织现状调查。开题论证后,课题组设计专门的问卷,全面调查了解我校语数教学中使用自制学具的现状。调查显示96%的学生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自制学具;10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表演课本剧时使用道具效果会更好,数学课使用自制教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100%的学生认为自制教具会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调查还显示:语数教学中普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很少,或从不使用自制教具。100%的教师认为运用自制教具辅助教学有益而无害,其直观性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具独特性。
2、开展教师培训。系统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形式是自学和集体讨论相结合。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素质。通过学习使教师从思想上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扩大了课题研究的视野。初步形成在课题研究下的理论学习网络。2007年,我们参加了总课题组举办的课题开题培训会议。通过培训,课题组老师提高了认识,提升了理论。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的实践框架,为教师开展自主探究和自主研究做了一定的准备。
3、举行专题研讨活动。课题组围绕不同阶段的研究任务,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从而落实研究内容,明确工作重点。多次组织语数老师开展自制教具研讨工作。每次研讨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尽可能解决一个问题,语文组就“语文教材中自制教具的开发”做了专题研讨,数学组就“几何图形”一章展开研讨。像这样的研讨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为自制教具研究开拓新的思路,获得了实践案例,积累了研究素材。
4、组织师生活动。每期课题组都会举行二次相关活动。如语文组举行课本剧表演赛,要求课本剧所需道具一定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我动手,我快乐”,“快乐伴我行”等活动。在教《泥人张》一课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让学生亲手制作泥塑,感受泥人张的情感思想,又让学生写感悟文章,学生由此享受到创作的快乐,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师生动手的积极性。2008年我校课题组有多件教具参加了省优秀教具作品大赛,选送课题论文参评。
5、寻求专家引导。2008年元月,省装备处总课题组来我校检查。主持人汇报了这一年多来的研究情况,检查组对我校的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课题组老师提出了很多困惑,检查组唐处长建议语文教学可以开发系列教具,数学教学可以借鉴小学自制教具特色,分章节编出自制教具手册。这次中期检查,给我校课题组老师以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坚定了课题研究的决心,也拓宽了课题研究的路子。
6、注重提炼,积累研究成果。课题组一方面做好自制教具研究的实践探索,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特别注意及时将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观点、见解,记录和积累下来,注重对实践经验进行加工提炼,形成新的观点,写成相关的理论文章。
(三)第三阶段:2009年5月——2009年7月,为课题的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课题组每位成员对三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将三年来学校在自制教具工作中的探索和实践写成了全面的总结材料。课题资料员对平时积累的研究资料,以及其他研究成员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归纳。
2、撰写研究报告。在对三年来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课题主持人认真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经过了部分成员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语文组、数学组分别撰写了小组研究报告。
3、申请课题结题。按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要求,做好结题的所有材料准备,向省规划办提出结题申请,聘请专家结题。
四、课题研究成果
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结束,现在处于资料归档整理、成果总结阶段。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教师的团队精神。
(二)增强师生科学意识,培养师生科学素养。
(三)自制教具是师生创新的源泉
1、自制教具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独创性
例如“说不尽的桥”单元,师生共同制作了各种类型的桥,有铁索桥、斜拉桥、石拱桥。实验老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废品木材、纸板等等制作教具,和学生变废为宝,制作了风格迥异、造型独特的教具。数学教材中,几何图形一章,在讲授《多姿多彩的图形》一章时,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共同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几何体。如圆柱、圆锥、棱柱、棱锥,使他们对几何体有充分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自制教具是引发学生直觉兴趣和创造动机的“导体”
语文教学中学生表演课本剧时,制作道具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皇帝的新装》一课,学生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皇冠,盾牌、兵器,使课本剧的表演有声有色,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初二数学《四边形》一章中,几种特殊的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讲授时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演示,老师制作教具《特殊四边形演示器》,使学生在教具制作和演示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四)补充实验课程资源
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以弥补现有教材和教具的不足,才能体现新教材、新课程的优势。我们充分开发了系列语文教具如:《戏曲大舞台》中的各种脸谱,《到民间去采风》中的各类民间剪纸及“百草园” 模型再现,《说“屏”》中的各类屏风。
(五)及时总结积累,促进教师的专的业成长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验老师的业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青年教师在历次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如我校邓晓霞老师2007年参加长沙市语文教学竞赛,自制教具口头作文竞赛课《“沙子”趣说》,获市特等奖。2007年数学组单菲老师参加区说课比赛,取得区一等奖,2009年参加长沙市数学说课比赛获得市特等奖的好成绩。同时,老师们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我校课题组有获奖论文11篇,其中获省一等奖4篇,二等奖6篇。教师自制教具获奖作品7件,获省特等奖1件,一等奖1件,二等奖5件、学生学具获奖作品7件,获省一等奖1件,二等奖6件。
(六)教学实效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级的学生无论在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参加实验的学生他们在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在中学毕业会考中,语数成绩与对照班相比,有明显提高。
第二篇:浅谈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与研究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教会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本领,是自然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自然教学中,教师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教具的演示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其它教学方法所难以达到的。它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作为学生直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事物发展变化基本规律的重要工具、作为自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自然实验教学运用得好,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诸方面技能和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及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等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和运用好恰当的实验教具,就成为上好实验课的关键一环。随着自然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实验教具已跟不上教材变化的需要,很多在教材中已不适用,急需补充新的教学仪器与实验器具,这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的需要。但是新的教具的开发、研制、定型、生产,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相对课本而言,具有较强的滞后性,还不能及时满足新的实验教学的需要,自制教具就成为教师填补这一空白的重要手段。我通过长期应用大量自制教具的教学实践,感觉到它在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有着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自制教具一般具有取材容易、经济、可大量利用现代生活产生的废弃物,而且制作都比较简单、方便,有利于师生共同完成。这不仅容易做到人人动手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动手能力及创造精神。
例如:饮料瓶、易拉罐、吸管、小药瓶、泡沫塑料、塑料片等都是师生共同制作自制教具的常用材料。
我们在“水的压力”一课中所研制的水的压力实验演示器,用的就是一些大饮料瓶,瓶盖、粗铁丝等,在“热胀冷缩”一课中用小药瓶配饮料管来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就很好,学生们人人都可以亲自实验,以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二、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极好手段,它对增强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入一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实验,对于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极其有利的,自制教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不用象正规教具那样“正规”,它完全可以不拘一格从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这也是自然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例如:在“热胀冷缩”一课中的热喷泉实验,冷喷泉实验;“摩擦起电”一课中的听话的小飞机等。既有趣味性,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含有深刻的科学道理,可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这是怎么回事?为进一步研究开一个好头儿。
三、自制教具一般都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之不足而设计制作的。实验结果更明显更直观,学生更容易观察到。
例一:在三年级“水的压力”一课中,课本上的实验设计是利用两个蒙有橡皮膜的漏斗,中间用乳胶管连接起来,把其中一只漏斗按入水中,观察另一只漏斗上橡皮膜的变化,从而发现水有压力。该教具的设计和使用都存在着较大的缺点。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分组实验时,不可能有较多较大的玻璃容器供学生使用。由于水的深度有限,当把蒙有皮膜的漏斗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时,另一只漏斗上橡皮膜的变化实际上是不大明显的。尤其是在观察不同深度水的压力时,因漏斗较大,水较浅,就更不容易观察到膜的变化了,而且学生在做起实验来也很困难。这对学生的认知和实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因该项实验是本课的重点实验,起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对原实验作了改进,利用蒙有皮膜的饮料瓶盖代替漏斗,并固定在一根粗铅丝的下端,让其还能自由转动;用装有红水的U型玻璃管代替另一只漏斗,再用乳胶管将两者连接起来。在实验中,把饮料瓶盖插入水中时,随着水的深度不同,U型玻璃管中的液面就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就大大增强了直观性,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不但能够很容易地发现水越深,压力越大这一科学道理,而且通过改变瓶盖的角度,还能测知来自不同方向水的压力,进而发现在水下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水的压力都是相同的。从而为突破本课难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例二:在二年级“摩擦起电”一课中,课文中为证明摩擦后的物体带电,介绍了手拿氖泡接近摩擦过的物体,如果氖泡亮了,就证明该物体带电了,这个实验的立意是很好的,与人们用试电笔检测日常生活中的电联系起来,只要氖泡亮了就证明有电;但是摩擦过的物体所带静电一般都很少,氖泡接近时只微微一闪就没有了,如果环境亮度再大一点,就很难发现这一微小的闪光。因此这个实验如要做得成功,其中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越黑观察的效果越明显。然而一般学校很难有这样的条件,即使挂上黑窗帘,教室内仍不是很黑,就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尤其是在做公开课时更是如此。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我们采用了局部黑暗代替整体黑暗,把氖泡卡在了黑色胶卷盒内,两端焊出两个短金属棒。实验时指导学生捏住一个金属棒,并将胶卷盒扣在一只眼上,然后将摩擦过的带电体接近另一个金属棒,学生们很容易就观察到了氖泡的微小闪亮,实验时学生们兴趣非常浓,几乎把身边所能找到的物体都拿来摩擦一下,试一试是否带电。自制的教具既巧妙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们研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三:在六年级电学部分,“关于人体、不纯净的水和大地等是导体”不仅是本部分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且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人体、不纯净的水、潮湿物及大地等是导体,才能真正懂得安全用电的意义,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现教科书仍延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即利用灯泡、导线、电池等组成的,《电路检验板》来检验导体、绝缘体,并根据小灯泡的亮与不亮来进行区分,如人体、不纯净的水等接入电路后往往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由于没有理想教具,老师就只能告诉学生“人体、不纯净的水及大地等是导体。”以上知识因为不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自实验的,就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也就很难真正理解。以上内容就成为了本课实验的一大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研制了“多功能电子声光演示器”教具。实验中学生们非常投入,研究兴趣极高,除了教师事前准备的以外,还把身边能找到的材料都找来实验,他们利用这一教具不但很容易地发现了人体、不纯净的水及大地是导体,而且通过实验还发现干手和湿手虽然都导电,但导电能力不一样,一个弱、一个强;湿木和干木一个导电一个不导电;以上实验不仅向学生渗透了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也让学生对安全用电的意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四、自制教具可以较好地填补现有教具的空白,易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实验效果更好。
例一:在“电流”一课中,电流在导体中是怎样流动的,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们不能亲眼目睹,所以一般记忆都不很深刻,讲过后不久就忘掉了。能否制作一件教具,让学生能直观地、形象地看到电流在导体中是如何流动的呢?为此,我应用电子学知识,利用发光管象流水灯似的依次发光来模拟电流在导体中流动的情况。当电池反接时,“电流”也要反向流动,设计制作出了“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演示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该教具专利获得了94年首届全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
例二:在“雷电现象”一课中,老师在讲雷电危害时,因没有恰当的教具,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议。有些雷电造成的危害,学生们因不是亲眼所见,印象不会深刻,有的甚至还会怀疑“这是真的吗?”针对这一难点,我利用起电机点燃汽油棉实验来以小比大,这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而且还加深了对雷电危害的认识。如何预防雷电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呢?同学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了避雷针,但是避雷针为什麽能避雷的道理,学生们并不清楚,如果能亲自体验一下,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为此我利用起电机和一个磨尖了的小钉子,所做的模拟避雷针实验,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是让一个胆儿大的学生用手去触摸起电机的带电球,一下子被电了回来;再让其他学生来摸,结果没一人敢上来摸了。这时老师不慌不忙地手拿钉子去触摸带电的小球,学生们惊奇地发现,老师触摸小球时一点事都没有。老师再让其他同学用同样的方法试,也都没有什么感觉。学生们都感到奇怪,老师没有正面解释,而是让一个学生上前来仔细观察钉子尖在接近带电球时所发生的情况。…学生们终于明白了原来是钉子尖把带电球一次性较大规模放电变成了细小的多次放电。所以人也就没有什麽感觉了。这就是避雷针之所以能避雷的道理。
五、自制教具可缩短实验时间,在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果。
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只有缩短了每一项实验的时间,才有可能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个数,加大教学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四年级“热胀冷缩”一课中,气体、液体的热胀冷缩变化比较明显,学生们较容易观察到,而固体的热胀冷缩往往就不明显。需要较长的时间,老师们一般采用“金属热胀球实验”,做这个实验要看到结果,约需一分钟,而如果用酒精加热金属棒的金属线胀演示实验。则需要十几分钟或更长的时间,这个实验因时间太长,既减小了实验的密度,同时因时间一长还会降低学生们的注意力。为缩短实验时间,我设计制作了带指针的金属线胀演示器,利用电加热金属丝代替了酒精槽加热金属棒,这就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实验一次只需几秒钟,一分钟之内就可以重复多次,而且实验的效果还非常明显。做完此项实验后,金属球也被加热好,这时老师就给学生们演示金属球钻圈实验,这时金属球已经钻不过去了。说明金属球受热后体积已经胀大了。老师接着提出问题:“要想让球还能钻过铁圈怎麽办?”学生们会说把球放到冷水里冷一冷就行了。这时老师可以不把球放到冷水里,而是往球上浇一杯冷水,同样是受冷,因方法不同,效果也就有较大的差异,当冷水浇到金属球上时,学生们亲眼看到了球受冷缩小后穿过铁圈的全过程。这就更能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提高学习研究的兴趣。
六、自制教具可较快地把现代科技溶于其中,弥补现有教具之不足,使实验课上得更精采。
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课中,学生们通过实验懂得了物体通过摩擦可以带上静电,带电体可以吸引一些轻小的东西。我们讲静电,难道就只是让学生们知道摩擦后的带电体能吸引一些轻小的物体吗?能不能让他们的思维再扩展一些呢?静电还有哪些更大的用处呢?为此我设计制作了一个消烟除尘的模拟装置;用日光灯管作“烟囱”,并让蚊香的烟从“烟囱”中冒出,然后再用起电机产生静电将烟尘除掉,通过以上实验,不但使学生们加深了对静电知识的理解,开扩了他们的眼界,而且还向他们渗透了环境保护知识及现代科技知识。但是,我研制的“消烟除尘”教具,最初因采用感应起电机来产生静电,效果总不是十分理想,这是因为起电机产生的静电较少,用它消除一根蚊香冒出的烟还可以,多了就不行了。同时它受天气的影响又较大,一旦天气不好,实验就做不成了,而我们的实验课不应受天气的左右,即使天气不好,实验课也应照常进行,实验的效果还要越明显越好,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看清楚。能不能办到呢?为此我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又研制了“电子起电机”,利用电子技术来产生高压静电,并用它来做静电的应用实验。果然有了它,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它不但不受天气的影响,而且产生的静电也大多了,即使4-5根蚊香同时点燃的烟也一下子就被消除干净了。这个实验在数百人的礼堂里都能看得很清楚。另外利用电子起电机来做雷电现象及危害的实验中,用它来点燃酒精棉及做油汽爆发实验,效果都非常理想,一做就成功,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该项教具在96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还获得了“铜奖”。
七、自制教具是在广大实验教师不断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它为新教具的开发、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可借用的素材。
例如:我研制的“多功能电子声光演示器”已经成为我市很多学校电学部分必备的教具。有的中学还把它作为科技材料供学生进行制作。
又如:我研制的袖珍油气爆发演示器是为研究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而设计的,它是由电子打火机中的电子点火器与胶卷盒的巧妙结合而成,盒是汽缸、盖儿是活塞、点火器伸进盒中的放电部分相当于火花塞。使用时,只要将沾有酒精的棉球在盒的内壁擦一擦,然后盖紧盖儿,当盒内酒精挥发与盒内空气充分混合后,按动点火器产生火花放电,油气爆发而产生巨大的能量,将盒盖崩得老远,并发出很大的响声。这个实验说明油气爆发有力量,同时也说明了小小内燃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能拉着汽车到处跑。这比以前教师用火柴点蜡纸筒做油气爆发实验的效果就好多了,它不但安全可靠,而且百试百灵。后来,我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纸火箭筒,成为能够反复发射的袖珍纸火箭,学生们非常爱玩,当他们俨然象科学家那样按倒记时方式按动电钮发射火箭时,当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后来该教具作为学具已写入北京市科技活动课本中被推广应用。
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制和完善自制教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实验教师一个永恒的课题
既然自制教具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创新意识。目前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向前发展,新科技新材料不断涌现,这就为实验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只要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学内容就会不断变化,国家对教具的开发与研制工作就要一直进行下去,研制和完善自制教具工作就成为实验教师一个永恒的课题。
第三篇:浅谈自制教具在教学教育中的作用(范文)
浅谈自制教具在教学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能力、操作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等。既有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创新,通过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制作学具,并应用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本人就自制教具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自制教具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的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自制教具所取材料,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一些废弃物,对这些物体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具有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爱护环境就在身边。
二、自制教具:师生创新的源泉
(一)自制教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教师的教学独创性
自制教具是教师在把握了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三者联系后的产物,是满足教学需要的工具,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和补充。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废弃医用塑料注射器、气体打火机和水笔芯橡皮帽自制教具,对液化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改进。使该实验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更利于学生理解。自制教具中涵盖着很大创造因素,它在设计、取材、局部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教师的心血,体现着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自制教具是引发学生直觉兴趣和创造动机的“导体”
教师在构思和制作教具过程中,就体现着教具使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符合教学的需要。同时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生动有趣,有利于消除学生在探究中的神秘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学生的创作不再满足“欣赏”和“照搬”,而是“品头论足”甚至“百般挑剔”,想法创作,从而点燃了创新的欲望。学生在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都有了突破性的体现。
三、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趣——新课的导入
好奇作为思维和兴趣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的创设好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述“物体的浮沉” 时,根据课程特点,我选择了大型饮料瓶、气球、金属体和棉线等制作了一个沉浮子演示器。新课开始,出示自制教具(学生惊讶:老师要干什么?)接着老师演示:一手托住瓶身并用力轻压,气球沉浮子下降,同时像玩魔术一样,另一只手加以指示,且口中念念有词:“上„„下„„”把学生带进一个神奇变幻的境界。顿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老师真有这么大的本事?此时不失时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沉浮„„。这样,利用自制教具创设好奇情景,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将有极大的帮助。
(二)放大情景——更形象直观
演示实验主要是把要研究的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或师生、生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它是一种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自制教具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对其研究的情景现象起着放大、直观的作用。例如在讲述月相的变化时,就可以用纸板板和彩色贴纸等制作成天空和月相模型,根据时间的话月亮出现在天空的不同位置并且形状还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增大了直观性,加深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了实地观测的不足,便于学生观察和体验。这样的教学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的教学模式。
(三)扩大视野——变演示实验、小实验为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有资料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乐于接受老师采用实验的方法上课,并且 “也想做老师做的实验,但没有合适的器材,只好作罢。”可见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主要特点,但这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我在“液化演示实验的改进”教学课后,鼓励学生课外收集材料,主动制作学具,共同探究液体的汽化以及气体的液化等实验,从而理解液化石油气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鼓励学生模仿、创新制作学具,注重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扩大了学生活动的视野。
(四)补充实验课程资源
通过实验能再现人类探索的漫长历程,认识人类探索的途径、方法和结果。研究表明: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作为自然学科的探究更是如此。可是,在现今小学实验配备中,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的仪器设备并不多。新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化、整体化、情景化的特点为老师专研教材教法、潜心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有用心探索,悉心教研,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以弥补现有教材和教具的不足,才能体现新教材、新课程的优势。
英国物科学家麦克斯韦就主张:科学教学在系统讲授的同时,还应辅以表演实验,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这里的表演实验其实就是科学探究活动。“这些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程度成反比。”如今,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制教具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在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更显现出特有的优越性。
第四篇:浅谈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仪器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必要物质条件,在仪器短缺的年代,许多教师通过自制教具,将学生领进了物理学的殿堂。现在实验教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观,各种各样设计精巧,制作精良的现代教学仪器,还有丰富的实验教学软件可供教师使用。但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自制教具仍非常必要。主要体现在:(1)自制教具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麦克斯韦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在中学实验室里教学仪器数量有限,使用一般都强调要按步骤操作,如果非正常损坏,则要赔偿,甚至罚款。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害怕心理,使用时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压制。而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损坏了可以再制作,这是商品仪器无法比拟的,它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学生通过自制的教具,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如在讲解自由落体的失重现象时,引入“水瓶下落”实验。当瓶子从高处下落时,小孔竟然不漏水。学生看到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无不感到新奇有趣。继而发问,水为什么不漏了?是什么“堵”住了小孔?其中有何奥秘?学生受到这种新奇的实验现象的吸引,注意力集中,且教师的问题恰是他们脑中的疑问,激发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上述系列问题主要目的还只是在于引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讲解完该内容后,本人又继续展示那个水瓶,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的现象距离比较远的同学不容易看清楚实验现象,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一点?此问一出,学生的一些想法马上涌现出来:“看地上有没有湿”、“把水换成红墨水”、“把瓶子举高点,下落久一点观察时间长些”、“用一张白纸垫在后面,看水有没有喷湿白纸”,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们边实验边观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加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自制教具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题,引导和诱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实验的热爱,组织好实验教学。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精心组织教材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同时还要想方设法自制教具,增设一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演示实验,努力使物理课节节有物。如在讲自感现象之前可以做这样一个演示实验:两节干电池串联后组成电池组,让学生用两只手分别去接触电池的正负极,问有无感觉?学生立即答到无感觉。将电池组与镇流器串联,如图1所示,然后让一位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镇流器两端,老师突然断开电键,该学生突然发出一声叫喊,同学们觉得奇怪,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老师再讲解自感现象的有关知识,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课。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是不是酸的,可以亲口尝一尝”,要想把物理现象认真观察好,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动手实践一下,初中物理课本序言中说得好:“我们一定要懂得,只有通过细心观察物理现象和动手实验,才能真正掌握物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学生对动手实验的参与意识是很强的,而普通中学又没有条件将实验室全日开放,所以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做实验从中领悟一些物理知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用普通铁皮和电线做一台小电动机模型,用健力宝罐做“针孔照像机”小玩具等等。当他们成功时会兴趣大增,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了兴趣,他就会获得成功,只要老师会选择,巧安排趣味实验,就一定会点燃“我爱学”物理的火花,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3)自制教具能充分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自制教具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地设计出新教具,师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从中可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
例如,对于演示楞次定律的实验,学校实验室里有一现成的相应的演示装置,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单匝铝框的磁通量变化较弱,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不大,因此感应电流的磁场不强,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作用力不大。为了使演示现象更加明显,我用漆包线绕制两个匝数约为100匝,直径约为8cm的圆形线圈。其中一个线圈将线头上的漆刮掉,把两个线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线圈;另一个不连接成闭合线圈。演示实验时,将学校实验室里原本的楞次定律演示器上两边的铝环取下,分别换上两个线圈。在利用这个演示实验讲解完楞次定律后,取出原来配置的铝环,并告知学生这是“原配夫人”,是原来这个楞次定律演示器上的装置之一,然后用这个铝环再次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比前后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差别。学生很踊跃地指出了后者现象并不明显。进而问:“你知道老师是怎样想出用这个线圈来替代铝环的吗?”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思考演示实验设计的思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仅懂得了用线圈替代铝环的原理,并且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自制教具的思路:发现原演示实验不足之处→从原理上找原因→针对原因改进演示实验。而这种思路,就是进行思维创新的有效途径。
第五篇:自制教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自制教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能力、操作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等。既有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创新,通过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制作学具,并应用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本人就自制教具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自制教具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的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自制教具所取材料,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一些废弃物,对这些物体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具有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爱护环境就在身边。
二、自制教具:师生创新的源泉
(一)自制教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教师的教学独创性
自制教具是教师在把握了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三者联系后的产物,是满足教学需要的工具,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和补充。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废弃医用塑料注射器、气体打火机和水笔芯橡皮帽自制教具,对液化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改进。使该实验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更利于学生理解。自制教具中涵盖着很大创造因素,它在设计、取材、局部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教师的心血,体现着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自制教具是引发学生直觉兴趣和创造动机的“导体”
教师在构思和制作教具过程中,就体现着教具使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符合教学的需要。同时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生动有趣,有利于消除学生在探究中的神秘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学生的创作不再满足“欣赏”和“照搬”,而是“品头论足”甚至“百般挑剔”,想法创作,从而点燃了创新的欲望。学生在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都有了突破性的体现。
三、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趣——新课的导入
好奇作为思维和兴趣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的创设好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述“物体的浮沉” 时,根据课程特点,我选择了大型饮料瓶、气球、金属体和棉线等制作了一个沉浮子演示器。新课开始,出示自制教具(学生惊讶:老师要干什么?)接着老师演示:一手托住瓶身并用力轻压,气球沉浮子下降,同时像玩魔术一样,另一只手加以指示,且口中念念有词:“上„„下„„”把学生带进一个神奇变幻的境界。顿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老师真有这么大的本事?此时不失时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沉浮„„。这样,利用自制教具创设好奇情景,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将有极大的帮助。
(二)放大情景——更形象直观
演示实验主要是把要研究的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或师生、生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它是一种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自制教具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对其研究的情景现象起着放大、直观的作用。例如在讲述电流表、电压表、水表等的使用和读数时,就可以用层板和彩色贴纸等制作成电压表、电流表刻度盘演示器、水表刻度盘演示器,其大小为80cm×60cm左右,且为活动教具,增大了可见度和直观性,克服了常见固定仪器的一些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读数。这样的教学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的教学模式。
(三)扩大视野——变演示实验、小实验为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有资料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乐于接受老师采用实验的方法上课,并且 “也想做老师做的实验,但没有合适的器材,只好作罢。”可见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这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我在“液化演示实验的改进”教学课后,鼓励学生课外收集材料,主动制作学具,共同探究液体的汽化以及气体的液化等实验,从而理解液化石油气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鼓励学生模仿、创新制作学具,注重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扩大了学生活动的视野。
(四)补充实验课程资源
通过实验能再现人类探索的漫长历程,认识人类探索的途径、方法和结果。研究表明: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作为自然学科的探究更是如此。可是,在现今中学理科实验配备中,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的仪器设备并不多。新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化、整体化、情景化的特点为老师专研教材教法、潜心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有用心探索,悉心教研,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以弥补现有教材和教具的不足,才能体现新教材、新课程的优势。
英国物科学家麦克斯韦就主张:物理教学在系统讲授的同时,还应辅以表演实验,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这里的表演实验其实就是科学探究活动。“这些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程度成反比。”如今,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制教具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的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科技等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更显现出特有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