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时间:2019-05-13 02:3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第一篇:《唐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第5课 唐朝的对外关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白喜娟 第5课时

教师寄语: 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最后那个正在成长。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理解分析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原因和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3.感悟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认识唐朝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进而产生对先人业绩的自豪感。

学习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学习难点: 封建时代对外交往如此频繁的原因;理解它与当今的对外开放的区别。

课程导入:

在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大都有一条街叫做“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指的是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唐朝是亚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当时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僧侣不断来到中国,进行交流、访问、求学、贸易。唐朝赴外使节和僧侣也很多,极大地密切了唐朝和世界各国的联系。想一想,这些人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异地他乡呢?当时有哪几条交通路线?途中又会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呢?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友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你喜欢看《西游记》吗?你一定知道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吧!其实,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只有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你知道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吗?《西游记》中关于唐僧的描述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又有哪些不同呢?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朝、日遣唐使

1.在唐朝,与我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遍及、、。2.在来唐朝的留学生中,留学生的人数是最多的。

3.唐朝时,日本派出的 有十几次,还有、。

鉴真东渡

1.中日交往史上两个重要人物是、。2.鉴真东渡

(1)时间:。

(2)概况: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 次才成功。

(3)贡献(评价):鉴真东渡,是。

既,又,对。

玄奘取经

1.唐朝与天竺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围绕 进行的。

2.概况:从 出发,途径今、,访问了 等南亚国家。3.贡献(1)在天竺的佛学中心 研习佛学。

(2)翻译佛经,写成《 》一书,为后世研究这些地区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王朝之一。2.唐朝的疆域:东北抵达,西北到,北界包括 和

一带,南至。

3.唐朝时,为了有效管理海外贸易,设立了。4.大食是中国史书对 的称呼。5.天竺是中国史书对 的称呼。

二、合作探究

1、请说出唐朝时期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个历史人物,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你比较欣赏哪一位?讲出欣赏的理由。

2、我们经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日之间的邻近,在历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结合唐朝时中日交流的事实,你能举出几个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事例吗?

(2)唐朝高僧鉴真为传播大唐文化曾六次东渡日本,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那些精神?

三、拓展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图二

材料:“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请回答:

(1)与图一图二有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这反映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请再举一例说明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典型史实。

(2)唐朝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

(3)从材料三的描述和图一图二人物的事迹,你得到哪些启示?

四、达标测试

1.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事件有()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游

C、南诏首领被封为云南王

D、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 2.今天 研究印度半岛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是()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大藏经》

D、《徐霞客游记》 3.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A.鉴真和尚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4.曾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他是唐朝的()A.高僧玄奘 B.鉴真和尚 C.阿倍仲麻吕 D.马可•波罗 5.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马可•波罗行记》

D.《资治通鉴》 6.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古迹是()

A.那烂陀寺

B.唐招提寺

C.敦煌莫高窟

D.麦加大清真寺

7.一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8.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9.阅读郭沫若的诗作: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请回答:(1)“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一朝代?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郭沫若为什么说鉴真“一片精诚照太清”?

(3)“奈良城”属于哪一国家?哪一句诗体现了鉴真“传道义”的影响?

五、课后反思

第二篇:教案《唐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学校日期:

课题:年级:主讲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唐朝对外海路交通路线、大都会和市舶使;唐朝和朝鲜的交往;唐和日本的往来以及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和印度的友好往来及其玄奘对唐印交往的重大作用。

2、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唐和亚洲、欧洲等国的来往出现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

(2)通过联系世界史讲唐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等国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重难点

1、重点:唐朝对外交往的条件,唐和朝鲜、日本的交往

2、难点:唐对外交往的条件和对各国的影响。

三、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

1、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

2、教学时数: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上课前老师要问大家几个问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和服吗?和服与中国哪一个朝代的服饰相似?

(众答:略)

出示和服图片

对,和服与中国唐朝的服饰很相似。它是日本人根据中国唐装改装来的。除此之外,日本国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生活习俗以及道德都与中国很相似。为何日本文化与唐朝文化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呢?唐朝的对外关系又如何呢?想知道答案就和老师一起来学习第五课吧!

(板书)第五课唐朝的对外关系

同学们,回顾前面几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上都高度发达。特别是开元盛世时,唐朝的繁荣达到顶峰。那么,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唐朝对外交往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众答略

你们总结的都很哈,老师带着大家来综合一下。

(板书)

一、唐朝对外交往的条件

1、国家的安定统一。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特别是唐朝时期,疆土的辽阔(结合唐朝地图讲解),政治的清明、军事的强大等使得唐朝安定统一。

2、经济文化的繁荣。经济方面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如制瓷业、造纸业、纺织业以及长安等大都市的商业发达。文化方面唐诗、舞曲、绘画、书法、医学等也高度发达。

3、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唐朝的对外交往开放到可以让外国人来中国学习、经商、考科举。

第三篇:学案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学案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一、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1.与朝鲜的关系

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曾多次派人赴汉,先

后会见汉武帝和

,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当

时,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

(1)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

”。东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

”金印。通过不断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三韩 汉光武帝 使译通于汉 汉委 奴国王

(2)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

切。3.丝绸之路

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

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

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

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往来,这就是

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张骞 南海诸国 印度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

行至

,未能到达大秦。

(2)《后汉书》记载,166年,安敦王朝派

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

同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波斯湾 大秦

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如何?

答案(1)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西汉开辟了

陆地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

了与西亚等地的交往,唐代的陆路、海路商业通

道都很发达。宋元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主要

通道已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加强友好交

往为主。

(3)外贸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

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的科技也伴随着外贸外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回族的形成就是中外

民族融合的结果。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1.和新罗的往来

(1)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

(2)唐朝的长安和沿海城市设有“

”、“

”,接待新罗商旅。

(3)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

(4)新罗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新罗在、、、风俗等方面,都

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新罗坊 新罗馆 姓氏 服饰 节令

2.和日本的交往

(1)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唐朝时,日本十多

次派出遣唐使。

(2)日本的,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

动的,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3)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

(4)日本的各级学校教授。

(5)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

(6)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 和中国的 等。大化改新 儒学 吉备真备 鉴真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①隋唐时,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有往来,彼

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

②以

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

③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

起了重要

作用。

(2)与中亚、西亚: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

切,一再遣使前来,带来名马、异药等特产。其

中与波斯的交往尤为密切。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

了一个半世纪。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佛教 玄奘 义净

(3)与欧洲: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东罗马

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唐朝的、大量

运往欧洲。

(4)和非洲: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中国史书

上有这方面的记载。丝绸 瓷器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案(1)通过官方和民间贸易。汉唐时期,“丝

绸之路”水陆并举,明朝郑和下西洋等。

(2)官方派遣使节或留学生。唐朝时,日本派遣

13批“遣唐使”来中国;大食与中国通使达一个

半世纪;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来往;日、朝都曾

向中国大量派遣留学生。

(3)宗教传播。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

内地。唐朝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等。

(4)战争。隋炀帝对高丽的战争;成吉思汗的远

征;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帝时

期的两次雅克萨之战。

三、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1.明朝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次航

海,出使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

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地区。

(2)华侨开发南洋: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

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华侨对南洋的开

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3)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中国东南沿海的奸

商勾结倭寇,共同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戚

继光率戚家军,在九战九捷,并与

配合,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

本肃清。红海沿岸 非洲 台州 俞大猷

(4)

殖民者租占澳门。

(5)明末,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2.清朝前期

(1)郑成功收复台湾:①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

兰殖民者。②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雅克萨自卫反击战:①明清之际,俄国强占

了我国的雅克萨和

等地。②1685年和1686

年,康熙帝两次组织自卫反击战。③1689年,中

俄签订《

》,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

题。葡萄牙 荷兰 尼布楚 尼布楚条约

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有哪些新变化?

(1)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主要

有葡萄牙、荷兰、沙俄等。

(2)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徐光

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3)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

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考能提升

主题: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典例】(2008·上海单科)下图是发现于高昌古

城(位于今新疆吐鲁蕃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

“圣枝图”。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公元5世纪

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观

察此画,回答问题。圣枝图

(1)请你从壁画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

(2)这种观点有哪些史实依据?

(3)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

方法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从图片中提取信息来论证设问观点。

第(2)、(3)问要从两汉史实和现实工作、学习中探讨、论证观点。

答案(1)壁画中人物的相貌、服饰,壁画中的场

景等。

(2)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东西方之间能够进行经

济、文化等交流,或从西汉到5世纪时期,匈奴活

跃在西域及欧亚广袤草原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

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就是通过西域流传到中

原的。

(3)关于景教传播的文献记载、该地区的其他考

古资料、专家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等。考向预测

考向一

发达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

【示例1】下图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

线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 的朝代是

()

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地图信息,调动所学知

识判断问题的能力。地图关键信息“天竺”、“大食”“新罗”,这些是唐朝时期对周边国家

的称,故应选B。

答案

B 考向二

古代中国的对外友好交往

【示例2】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玄奘纪

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

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

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

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题干提供两个现象,一是那烂陀举行玄奘纪念堂

落成典礼,二是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参加。能够

同时解释这两个现象的原因,只能是D项。A、B、C均只能满足第一个现象,与第二个现象无关,故

应排除。

答案

D

一、选择题

1.《后汉·东夷传》载:辰韩“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上

述材料表明

A.张骞通西域传播了先进文化

B.辰韩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C.秦朝语言中有外来词汇

D.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

息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从辰韩的语言称谓皆与

秦相似这一信息可判断辰韩深受中国文化影响。B 2.秦汉时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

华文明都可以传播到的地区是

A.巴尔干半岛

B.印度半岛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沿岸

解析

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

())

(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最南端的一条

通往印度,其余两条通往安息、大秦和大宛、康

居。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因此B

项符合题意。B 3.“舍生取义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的这

两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打通丝绸之路

B.法显到天竺研究佛学

C.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唐风”“奈良”等词,由此

判断此历史事件发生在唐朝,且与日本东京有

关,故选C项。C 4.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罗时说:“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故选

使充此。”这反映出

①新罗文化比较发达

②新罗与唐朝关系密切

③中国文化对其影响大

④唐政府重视对外交往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不仅要明确材料的含义,还要判断材料

反映的史实。其中“有类中华”反映③,“颇知书

礼”“善以讲论”反映①,“选使充此”反映②④。D 5.通过下图两枚同时期铸造的钱币(仿制图),说明

唐朝与日本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贸易频繁

②中国文字对日

本文字的创造作出了贡献

③中国制钱对日本影响

较大

④中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既要看到表面信息,也要看到深

层次信息,直接信息可从钱币的文字、形状上得

出,即②③;由间接信息可得出贸易往来和相互

影响,即①④。

答案

D)(6.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上网搜索古

代中非交往史实,键入的有效“关键词”是

()

①杜环

②郑和下西洋

③吉备真备

④非洲黑

人陶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吉备真备是唐朝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 人物,与非洲无关,故应排除含③的选项,只能

选B。B 7.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市有这样一副题联:“继张

(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伦)

探险先河”。此联称颂的杰出人物和事迹是

()

A.“玄奘西游”

B.马可·波罗来华

C.郑和下西洋

D.成吉思汗西征

解析

从题干中的“印度尼西亚”“立功异域”“探险”

等词可判断C项正确。C 8.2008年9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与日本”论坛在 北京举行,讨论今后中日经济合作发展的前景。

历史上中日两国很早就有密切联系。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日本特产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

B.汉武帝时朝鲜半岛国家通过日本“使译通于汉”

C.东汉光武帝赐给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

D.两汉时期,日本“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

汉相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和再认再现历史知

识能力。A、B、D三项史实叙述错误,檀弓等是朝

鲜特产,“使译通于汉”是日本通过朝鲜半岛而

进行的,“嫁娶以礼”的是朝鲜。C 9.秦汉时期,中国与东亚国家政治关系非常密切。下

列史实中能说明这一关系的是

A.秦朝时朝鲜半岛北部的辰韩被称为“秦韩”

B.汉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

C.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委奴国王”金印

D.中日两国流传的徐福东渡的故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

A、B两项叙述错误,因为称“秦韩”应是两汉时

期,“使译通于汉”应是汉武帝时。D项徐福东渡故

事是民间交往。C 10.女性的裙子,在初唐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这种裙式,至今还影响着朝鲜、韩国的女子

裙装风格;中晚唐时,流行多层广袖上衣,外面围

上宏大拖地的厚重裙子,日本著名的宫廷和服“十

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而来的。可见唐文化对

这些国家影响之深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日本的服饰、风俗等深受隋唐文化影响

B.朝鲜半岛上的辰韩服饰与唐服相似

C.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唐朝服饰传到罗马帝国

D.《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唐服在天竺流行的状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材

料中没有提到罗马和天竺的情况,只是提到唐朝

服饰对日韩服饰的部分风格产生很大影响,而不

是相似,所以应该选A。A 11.下列各项中,反映了唐政府对外开放成果的史实

的有

()

①海陆商路发达

②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在越南

推广

③赐“汉委奴国王”印

④波斯人开设

“波斯店”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和再认再现历史知

识的能力。①④是唐代史实,符合题意;②③是

汉代史实。D 12.对外交通由汉唐的陆路为主转为宋元的海路为

主,其主要原因是

()

①北方战乱

②经济重心南移

③指南针应用

于航海

④阿拉伯帝国阻隔交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北方战乱较

多,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再加上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因此宋元时期对外交往以海

路为主。D 13.梁启超曾感叹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

布„„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出现“郑和之

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受传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制约

B.中国再没有出现明成祖式的开明君主

C.伟大的航海家可遇不可求

D.中国造船工业比西方落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航海)

事业不能延续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郑和航海不计经济效

益,缺乏生命力;闭关锁国使航海事业每况愈下。

西方受资本原始积累驱动,航海事业蒸蒸日上。A

二、非选择题

14.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是大开放,我国成功实

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

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在唐

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

„„唐朝时,造纸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西方,唐

也从天竺学会了熬糖法等先进技术。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用书》 材料二

„„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 熙帝曾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与西方国家 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康熙帝又 在1716年实行禁海,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 制。„„实行海禁后,海上一片荒凉。西方国家的 贸易商船,清朝“听其自来,不许往贩。”每年来华 商船不过几艘。„„

广东普宁县蓝鼎元著《论南洋事宜书》,论

述闽广形势说:“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

海谋生,十居五六„„南海未禁之先,闽广

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 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

蹙„„今禁南海,百害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鲁迅《看镜有感》(1)材料一中反映的唐朝对外政策是什么?有何重

大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实行这

种政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这一政策对我国有什么

影响?

(3)结合鲁迅的话,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

化和你的认识。

答案

(1)政策:对外开放(或兼收并蓄)。影响:这种政策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进了唐朝与各国的联系和交往;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2)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社会根源:封建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影响:阻碍了中外正常贸易

和交往,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与

社会安定;造成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

界发展潮流。

(3)变化: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锁国、害怕接受外来事物。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15.(2008·全国文综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

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

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

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

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

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

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

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

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

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的英国国内背景。(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答案

(1)不同之处:①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②英方信函认为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可增进邦交,扩大贸易。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就是出于这种心态。

(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

(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返回

第四篇: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教案

禹州市颍川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 闫秋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政权的情况;了解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取经等为中外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以史实为例说明历史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说明唐代民族和睦相处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学习运用史实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使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及和睦相处的重要前提。

② 通过学习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及其影响,认识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并学习鉴真和玄奘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①通过对唐朝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二、学准备

教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学生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业绩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西游记》

二、进行新课

(一)1、学生齐读第28页正文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盛况。

2、《职贡图》,说明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指出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析图,加深对中外交往知识理解。

3、挂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下说明及图例,启发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学生探究活动(上台指图说说),教师肯定指图小结: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上指明中外交往路线,注意联系古老的丝绸之路等知识。

(二)过渡:我们首先学习唐朝时与中国近邻国家——朝鲜半岛上国家友好交往状况,引导学生自由读书: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教师板书)。

探究:双方在频繁的交往中都得到了哪些益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捕捉有效信息,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肯定。

(三)小结过渡:隋唐时期,不仅中国与朝鲜半岛上国家交往密切,而且中国与隔海相望的日本交往也很密切,并且中国唐文化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部分。

看书后同学们提出问题供小组学习讨论、探究,小组不能解决的,大家共同来努力解决。

探究问题:

1、从哪时开始日本有使者到中国来?

2、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基本概况。

3、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政治、生活有影响吗?

4、日本对唐朝是如何评价的?(从文献资料中提出问题)

5、唐朝到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他什么时候去的?他东渡日本第几次才成功?

6、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国有何贡献?

7、鉴真前五次渡海状况,鉴真六次东渡说明了什么?鉴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8、比较日本钱币与唐朝钱币的异同,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唐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学生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然后《鉴真坐像》:

1、争对学生关心的鉴真六次渡海,让收集了这一资料的同学复述鉴真渡海故事(展开故事比赛也可);

2、师引导学生读32页的“曾回国„探亲‟的鉴真坐像”让学生明确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中日文化传播使者鉴真的敬意和怀念他。塑像回国“探亲”说明中日人民传统友谊代代相传。

(四)上课时我们了解了玄奘高僧在天竺受到最高礼遇的故事,那么你还知道玄奘哪些故事吗?有一学生讲述小学时学过的“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讲述玄奘决定在集纳天下名僧的法门寺——这一片莽莽苍苍(人才济济)的大林子,苦心潜修,研读佛经,终成一代名僧的故事。教师肯定:好,说的好!玄奘的确是唐朝高僧!

①那么玄奘是何时去的天竺?他为什么要到天竺去?

他去的顺利吗?他在天竺有何成就?他回国后又有什么重大成就?

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后,让学生读课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回答(略)

②学生合作完成课本32页“动脑筋”题:“你知道秦王是谁吗?”(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回答)

③教师投影《玄奘》人物画像:①介绍这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具体内容详见教师《教学用书》图画说明。②学生介绍玄奘西游天竺其他资料,通过介绍使学生对玄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

三、新课结束。

学生小结,谈收获及感想,置疑问难。

教师置疑:今天我们学习了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的交往事实后,想一想,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第一问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1、唐朝前期的繁荣和强盛;

2、当时日本、新罗、天竺的简要情况。

第二问,师引导作小结: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

四、课后延伸。

根据本课内容,排演“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历史短剧或历史小品。

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游

第五篇: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一课是第一单元第五课,它紧承上一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绍唐朝繁荣的盛况,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因此它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学情分析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了解唐朝对外交流的两个国家(天竺和日本)和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物(玄奘和鉴真),掌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2.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活跃的主要原因。㈡ 能力目标:

1.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2.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唐朝时中日、中印的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对中国先进文化对后卫国家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鉴真、玄奘的优秀品质学习,培养学生为目标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认识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而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根据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他们知识不如让他们学会学习。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对比分析法等学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学法,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课前准备: ㈠地图:《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片:《唐招提寺图》、《鉴真坐像图》、《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图》

七、课型:新授课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㈠ 组织上课

㈡ 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学生回答:看过。)那么有谁讲讲你所知道《西游记》,它其中的主人公都有哪些呢?它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学生回答:唐僧取经,主人公有唐僧玄奘、齐天大圣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对,很正确。那么《西游记》是以中国哪一个朝代的哪位高僧为原型而创作的小说呢?他为什么要去取经?且到什么地方取经呢?同学们学完这一课就会清楚的知道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㈢ 新课讲授

⒈遣唐使来华(5分钟)

① 让学生观看书上24页的《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下说明,启发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学生回答:‘有新罗、日本、波斯、大食、佛菻、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② 过渡:那我们首先来学习唐朝时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友好交往的情况。(教师板书:遣唐使来华)所谓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即官方)派遣到唐朝的使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与唐朝交流的重视。日本如此重视与唐朝的交往,那么这目的是什么呢?遣唐使来华来了几次呢?一次来多少人呢?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起了什么作用呢?首先,就目的而言,我们得日本和唐朝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日本此时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巩固时期,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另一方面此时的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国家,其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是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教师板书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第二,就次数而言,共有十多次。(教师板书次数:十多次。)第三,就人数而言,最多的一次超过500人。(教师板书人数:人数最多的一次超过500人。)第四,日本来华者众多,其代表人物有哪些呢?有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教师板书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第五,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句日语,猜猜它是什么意思?(教师板书:日本)教师请学生回答,并进行肯定。我们由此可知,日本对唐朝先进文化的学习,使得日本文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比如说日本的和服、茶文化、建筑等等。(教师板书作用:日本文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⒉鉴真东渡(8分钟)

① 在日本友人为中日友好往来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很多中国人也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为突出的是谁呀?(学生回答:鉴真。)对,是鉴真。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第二个内容——鉴真东渡。(教师板书鉴真东渡)请大家仔细看一下书上27页的《鉴真坐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鉴真是一个什么人啊?(学生回答:和尚。)对,很正确。原来这鉴真啊是唐朝贞观时期扬州大明寺僧人,他不仅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博学多才,声名远播四方。日本佛学界看重他的人品和学问,便邀请他去日本讲授佛学。鉴真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便欣然答应了,之后,鉴真便开始了他艰苦而漫长的东渡之路。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鉴真的前四次渡海都未能成功,而到第五次时总该成功了吧!可偏偏天公又不作美,他在海上又遇上了大风浪,长期的劳累加上暑热使他双目失明。鉴真可谓是身心俱疲,但是这并没有动摇鉴真东渡的决心,他毅然说:“为是法事,何惜身命?”直到公元753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才终于到达日本。而此时他已是六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他在日本十余年,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了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从老师的这段讲述中我们可以知道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日本,成功东渡时间是公元753年,次数有六次,作用是传播了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教师编讲边板书)

② 同学们再看一下它旁边的《唐招提寺图》,它是由鉴真设计和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是日本建筑中的一颗明珠,而鉴真塑像就供奉在唐招提寺中,被日本定为国宝。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待会儿老师请代表起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同学回答:他不怕困难,为目标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等。)

③ 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著名诗人郭沫若曾写诗赞扬鉴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郭沫若咏鉴真诗,以此来悼念高僧鉴真。“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⒊玄奘西行(15—20分钟)

① 同学们!在课前我们曾提到《西游记》,它主要讲了唐僧带着他的四个弟子去西天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的故事,那么历史上的唐僧西游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是否也如《西游记》中写的那样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第三个问题——玄奘西行。(教师板书玄奘西行,老师强调奘字的写法及读音。)② 首先请大家结合书上24页的《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在本子上画一幅玄奘西行的简单的路线图。(路线图应主要包括:出发地、目的地、大的城市等。)并写一段简单的解说词。

③ 抽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他的简图,并进行解说。肯定学生的简图和解说,并指出不足和改进策略。

④ 同学们,从书上我们可以知道所谓西天是指哪里呀?(学生回答:天竺。)对,是天竺。天竺又是指我们今天的哪里呀?(学生回答:印度。)在这里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在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身毒、天竺。玄奘翻译佛经时才将其改为“印度”。古代印度的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国。因此天竺是不是仅仅指今天的印度啊?(学生回答:不是。)对,天竺不仅仅指今天的印度,它还应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地区。天竺的范围远大于今天的印度。⑤ 天竺是当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发源地,请同学们想一想佛教是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西汉末年传入。)佛教既然已经传入我国,但玄奘为什么还要去西天取经呢?远在唐朝的玄奘为什么要远去天竺呢?他何时去的?回国后他又做了哪些贡献?我们应学习他的哪些精神?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仔细阅读书上27—28页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板书原因、时间、目的地、贡献。)(学生回答:他是唐朝贞观年间去的……)肯定学生的回答。同学们,玄奘精通佛学,翻译了大量佛经,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不难总结出他是一个高僧、翻译家。同时,他游学19年,行程几万里,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不难总结出他是一个旅行家。

⑥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单位讨论一下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老师请代表回答。(学生回答:……)最后由老师总结:第一,唐朝全面繁荣,国力强盛;第二,唐朝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第三,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四,交通条件的发展;第五,一些优秀人物的作用。⒌课堂小结(1分钟)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交流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日本不断通过学习而取得发展,而唐朝也因为对外交流而变得越发繁荣。因此,我们不难总结出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性啊!同学们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善于学习和交流啊!⒍布置作业(3分钟)

最后,请大家下来后认真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 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找出它们的异同点。② 试归纳唐文化在日本文化中的表现?

③ 比较《西游记》中的玄奘和书上讲的玄奘有什么不同点?

④ 唐朝对外发展活跃,促进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扩大了唐朝的影响,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样的启示?对理解今天改革开放政策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五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来华

1、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2、次数:十多次。

3、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4、作用:日本文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目的地:日本

2、到达时间:公元753年

3、次数:共六次,前五次失败,第六次成功。

4、作用:传播了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三、玄奘西行

1、时间:唐贞观年间

2、目的地:天竺

3、贡献:①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②翻译大量佛经→高僧、翻译家

③《大唐西域记》→旅行家

四、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

1、唐朝全面繁荣,国力强盛。

2、唐朝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3、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

4、交通条件的发展。

5、一些优秀人物的作用。

下载《唐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导学案

    《§3.3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第一课时》导学案 设计者: 郝敏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学会以特殊情况为基础,通过转化来解决一......

    对外金融关系

    第十三章 对外金融关系 [教学内容]: 一、国际收支 二、外汇与汇率 三、利用外资 四、我国对外汇的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国际收支、国际......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3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

    导学案

    14《邮票齿孔的故事》学案设计 一、我会读,我会填 撕( sī) 裁( ) 敦( ) 仍( )齿( ) 二、我知道 1、这篇课文写了关于 的故事。我知道了阿切尔在酒店被一个人用 的举动吸引了,并从中得到......

    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曹斌锋 教师寄语: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

    导学案 文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

    导学案

    赤峰学院附中高二英语校本课程导学案 编号:4 制作时间:2016.5.3. 使用时间: 2016. 5.7. 编制人: 侯思齐 姓名:English Speech and Technique 2.What is the purpose of Nick’......

    导学案

    复习导学案: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一:复习提纲1、 法律法规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2、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问题。4、 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地位。二:学习过程: 1、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