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3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课堂作业:书后“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
第二篇: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一课是第一单元第五课,它紧承上一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绍唐朝繁荣的盛况,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因此它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学情分析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了解唐朝对外交流的两个国家(天竺和日本)和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物(玄奘和鉴真),掌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2.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活跃的主要原因。㈡ 能力目标:
1.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2.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唐朝时中日、中印的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对中国先进文化对后卫国家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鉴真、玄奘的优秀品质学习,培养学生为目标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认识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而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根据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他们知识不如让他们学会学习。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对比分析法等学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学法,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课前准备: ㈠地图:《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片:《唐招提寺图》、《鉴真坐像图》、《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图》
七、课型:新授课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㈠ 组织上课
㈡ 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学生回答:看过。)那么有谁讲讲你所知道《西游记》,它其中的主人公都有哪些呢?它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学生回答:唐僧取经,主人公有唐僧玄奘、齐天大圣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对,很正确。那么《西游记》是以中国哪一个朝代的哪位高僧为原型而创作的小说呢?他为什么要去取经?且到什么地方取经呢?同学们学完这一课就会清楚的知道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㈢ 新课讲授
⒈遣唐使来华(5分钟)
① 让学生观看书上24页的《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下说明,启发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学生回答:‘有新罗、日本、波斯、大食、佛菻、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② 过渡:那我们首先来学习唐朝时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友好交往的情况。(教师板书:遣唐使来华)所谓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即官方)派遣到唐朝的使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与唐朝交流的重视。日本如此重视与唐朝的交往,那么这目的是什么呢?遣唐使来华来了几次呢?一次来多少人呢?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起了什么作用呢?首先,就目的而言,我们得日本和唐朝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日本此时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巩固时期,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另一方面此时的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国家,其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是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教师板书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第二,就次数而言,共有十多次。(教师板书次数:十多次。)第三,就人数而言,最多的一次超过500人。(教师板书人数:人数最多的一次超过500人。)第四,日本来华者众多,其代表人物有哪些呢?有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教师板书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第五,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句日语,猜猜它是什么意思?(教师板书:日本)教师请学生回答,并进行肯定。我们由此可知,日本对唐朝先进文化的学习,使得日本文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比如说日本的和服、茶文化、建筑等等。(教师板书作用:日本文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⒉鉴真东渡(8分钟)
① 在日本友人为中日友好往来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很多中国人也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为突出的是谁呀?(学生回答:鉴真。)对,是鉴真。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第二个内容——鉴真东渡。(教师板书鉴真东渡)请大家仔细看一下书上27页的《鉴真坐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鉴真是一个什么人啊?(学生回答:和尚。)对,很正确。原来这鉴真啊是唐朝贞观时期扬州大明寺僧人,他不仅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博学多才,声名远播四方。日本佛学界看重他的人品和学问,便邀请他去日本讲授佛学。鉴真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便欣然答应了,之后,鉴真便开始了他艰苦而漫长的东渡之路。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鉴真的前四次渡海都未能成功,而到第五次时总该成功了吧!可偏偏天公又不作美,他在海上又遇上了大风浪,长期的劳累加上暑热使他双目失明。鉴真可谓是身心俱疲,但是这并没有动摇鉴真东渡的决心,他毅然说:“为是法事,何惜身命?”直到公元753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才终于到达日本。而此时他已是六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他在日本十余年,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了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从老师的这段讲述中我们可以知道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日本,成功东渡时间是公元753年,次数有六次,作用是传播了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教师编讲边板书)
② 同学们再看一下它旁边的《唐招提寺图》,它是由鉴真设计和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是日本建筑中的一颗明珠,而鉴真塑像就供奉在唐招提寺中,被日本定为国宝。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待会儿老师请代表起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同学回答:他不怕困难,为目标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等。)
③ 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著名诗人郭沫若曾写诗赞扬鉴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郭沫若咏鉴真诗,以此来悼念高僧鉴真。“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⒊玄奘西行(15—20分钟)
① 同学们!在课前我们曾提到《西游记》,它主要讲了唐僧带着他的四个弟子去西天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的故事,那么历史上的唐僧西游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是否也如《西游记》中写的那样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第三个问题——玄奘西行。(教师板书玄奘西行,老师强调奘字的写法及读音。)② 首先请大家结合书上24页的《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在本子上画一幅玄奘西行的简单的路线图。(路线图应主要包括:出发地、目的地、大的城市等。)并写一段简单的解说词。
③ 抽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他的简图,并进行解说。肯定学生的简图和解说,并指出不足和改进策略。
④ 同学们,从书上我们可以知道所谓西天是指哪里呀?(学生回答:天竺。)对,是天竺。天竺又是指我们今天的哪里呀?(学生回答:印度。)在这里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在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身毒、天竺。玄奘翻译佛经时才将其改为“印度”。古代印度的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国。因此天竺是不是仅仅指今天的印度啊?(学生回答:不是。)对,天竺不仅仅指今天的印度,它还应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地区。天竺的范围远大于今天的印度。⑤ 天竺是当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发源地,请同学们想一想佛教是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西汉末年传入。)佛教既然已经传入我国,但玄奘为什么还要去西天取经呢?远在唐朝的玄奘为什么要远去天竺呢?他何时去的?回国后他又做了哪些贡献?我们应学习他的哪些精神?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仔细阅读书上27—28页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板书原因、时间、目的地、贡献。)(学生回答:他是唐朝贞观年间去的……)肯定学生的回答。同学们,玄奘精通佛学,翻译了大量佛经,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不难总结出他是一个高僧、翻译家。同时,他游学19年,行程几万里,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不难总结出他是一个旅行家。
⑥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单位讨论一下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老师请代表回答。(学生回答:……)最后由老师总结:第一,唐朝全面繁荣,国力强盛;第二,唐朝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第三,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四,交通条件的发展;第五,一些优秀人物的作用。⒌课堂小结(1分钟)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交流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日本不断通过学习而取得发展,而唐朝也因为对外交流而变得越发繁荣。因此,我们不难总结出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性啊!同学们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善于学习和交流啊!⒍布置作业(3分钟)
最后,请大家下来后认真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 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找出它们的异同点。② 试归纳唐文化在日本文化中的表现?
③ 比较《西游记》中的玄奘和书上讲的玄奘有什么不同点?
④ 唐朝对外发展活跃,促进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扩大了唐朝的影响,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样的启示?对理解今天改革开放政策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五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来华
1、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2、次数:十多次。
3、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4、作用:日本文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目的地:日本
2、到达时间:公元753年
3、次数:共六次,前五次失败,第六次成功。
4、作用:传播了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三、玄奘西行
1、时间:唐贞观年间
2、目的地:天竺
3、贡献:①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②翻译大量佛经→高僧、翻译家
③《大唐西域记》→旅行家
四、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
1、唐朝全面繁荣,国力强盛。
2、唐朝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3、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
4、交通条件的发展。
5、一些优秀人物的作用。
第三篇: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教案
禹州市颍川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 闫秋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政权的情况;了解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取经等为中外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以史实为例说明历史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说明唐代民族和睦相处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学习运用史实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使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及和睦相处的重要前提。
② 通过学习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及其影响,认识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并学习鉴真和玄奘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①通过对唐朝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二、学准备
教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学生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业绩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西游记》
二、进行新课
(一)1、学生齐读第28页正文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盛况。
2、《职贡图》,说明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指出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析图,加深对中外交往知识理解。
3、挂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下说明及图例,启发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学生探究活动(上台指图说说),教师肯定指图小结: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上指明中外交往路线,注意联系古老的丝绸之路等知识。
(二)过渡:我们首先学习唐朝时与中国近邻国家——朝鲜半岛上国家友好交往状况,引导学生自由读书: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教师板书)。
探究:双方在频繁的交往中都得到了哪些益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捕捉有效信息,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肯定。
(三)小结过渡:隋唐时期,不仅中国与朝鲜半岛上国家交往密切,而且中国与隔海相望的日本交往也很密切,并且中国唐文化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部分。
看书后同学们提出问题供小组学习讨论、探究,小组不能解决的,大家共同来努力解决。
探究问题:
1、从哪时开始日本有使者到中国来?
2、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基本概况。
3、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政治、生活有影响吗?
4、日本对唐朝是如何评价的?(从文献资料中提出问题)
5、唐朝到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他什么时候去的?他东渡日本第几次才成功?
6、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国有何贡献?
7、鉴真前五次渡海状况,鉴真六次东渡说明了什么?鉴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8、比较日本钱币与唐朝钱币的异同,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唐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学生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然后《鉴真坐像》:
1、争对学生关心的鉴真六次渡海,让收集了这一资料的同学复述鉴真渡海故事(展开故事比赛也可);
2、师引导学生读32页的“曾回国„探亲‟的鉴真坐像”让学生明确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中日文化传播使者鉴真的敬意和怀念他。塑像回国“探亲”说明中日人民传统友谊代代相传。
(四)上课时我们了解了玄奘高僧在天竺受到最高礼遇的故事,那么你还知道玄奘哪些故事吗?有一学生讲述小学时学过的“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讲述玄奘决定在集纳天下名僧的法门寺——这一片莽莽苍苍(人才济济)的大林子,苦心潜修,研读佛经,终成一代名僧的故事。教师肯定:好,说的好!玄奘的确是唐朝高僧!
①那么玄奘是何时去的天竺?他为什么要到天竺去?
他去的顺利吗?他在天竺有何成就?他回国后又有什么重大成就?
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后,让学生读课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回答(略)
②学生合作完成课本32页“动脑筋”题:“你知道秦王是谁吗?”(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回答)
③教师投影《玄奘》人物画像:①介绍这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具体内容详见教师《教学用书》图画说明。②学生介绍玄奘西游天竺其他资料,通过介绍使学生对玄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
三、新课结束。
学生小结,谈收获及感想,置疑问难。
教师置疑:今天我们学习了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的交往事实后,想一想,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第一问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1、唐朝前期的繁荣和强盛;
2、当时日本、新罗、天竺的简要情况。
第二问,师引导作小结: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
四、课后延伸。
根据本课内容,排演“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历史短剧或历史小品。
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游
第四篇:《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沽源县小厂镇寄宿制学校 赵维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概况,知晓其典型例证: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及其重要影响;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通过听讲,研读课文及相关史料,思考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
感受、崇仰鉴真六次东渡、玄奘西行求法体现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了解居当时世界第一流地位的唐文明的世界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本课三大历史事件,重点是遣唐使与玄奘西行;以此为例认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思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理解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三 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 5
2008年5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期间访问了奈良县(奈良古称平城京,唐朝时为日本国都),会见日本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并赠送鉴真塑像。这是胡锦涛主席同荒井正吾为塑像揭幕。
思考:你知道何为遣唐使吗?鉴真在日本备受尊崇,被认为是“日本文化的恩人”又是为何?
(二)新课展开
整体感知:读《唐朝中外交通图》
唐朝以其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政治制度,高度繁荣的文化,博大开放的胸怀,不仅吸引着周边少数民族,也令周边邻国仰慕。大唐盛世对外文化交流广泛、频繁,对外来文明采取兼容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得唐朝文化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上节课我们也了解到,唐朝时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在唐朝为官者为数不少,长安城内波斯商人聚集,本节课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遣唐使
/ 5
Ⅰ自读课文:遣唐使 部分 结合教材思考讨论: 问:什么是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Ⅱ 史料研读:
(1)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 《日本书纪》 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
结合材料并教材归纳遣唐使的特点?
人数多,规模大,呈使团形式;批次多,往来频繁;人员组成全面,便于开展全方位学习。
(3)查看下表,观察教材《日本的和同开宝》图:
问:遣唐使的历史影响?一目了然。对日本国家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鉴真东渡
除了遣唐使西来求学,亦有中国文化使者东渡传法,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中国高僧鉴真。
/ 5
Ⅰ速读课文,及【相关史事】栏目内容,了解鉴真事迹。补充材料:
当时从唐朝去日本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由于造船技术的局限和对季风规律掌握的差距,从扬州穿越东海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和尚道福、义向、圆载先后在遣唐和归途中为风涛吞没。没有视死如归的冒险精神是不敢扬帆启航的。…… 唐招提寺建筑群,为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整个结构和装饰,都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色,是日本现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所及,至今日本人民犹热爱中国书法艺术不衰。他依靠嗅觉辨认药物,定名称及疗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Ⅱ 以郭沫若诗总结:(学生齐读)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朝时,朝鲜半岛的新罗、中南半岛的林邑等国与中国交往也非常密切,新罗使者、留学生甚至超过日本,先进的唐朝制度、文化对他们影响巨大,并且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儒家)文化圈。
玄奘西行
遣唐使、鉴真东渡显示了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核心是唐文明传播日本,日本民族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敬重。唐朝与天竺的交往也非常频繁,“天竺”是唐朝时对今印度半岛的称呼。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成为历史上中印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玄奘就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Ⅰ(提示学生注意教材正文说明)(教师询问并讲述)玄奘在全国各地从师学佛,通过学习,许多佛典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解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为明佛理真谛,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求法。玄奘西游的时间是?贞观元年。他的西行求取真经、弘扬佛法之路可分为四个阶段:
艰难险阻,四年跋涉,初到天竺 →遍访名寺,游学十年,名扬天竺 →谢绝挽留,二年归国,宰相相迎,天子召见→潜心译经,凡十九载,弘扬佛法,交流文化
指导学生读《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注意其中经过的重要地点河西走廊、4 / 5
葱岭、曲女城、那烂陀寺等。并结合上述提纲简要介绍相关史实。
Ⅱ总结:玄奘西行的贡献:一是取经、游学、译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中亚、印度半岛、西域等地一百多个国家的历史,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Ⅲ 教材问题思考:鉴真和玄奘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的,你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什么精神?(学生自由回答)
为实现目标不畏艰难、持之以恒;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等。分析探究(难点突破)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Ⅰ 读《职贡图》(反映外国使节纷至中国,向唐朝皇帝进贡)并课后唐朝墓葬出土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图片。
思考:这些反映了什么?(唐朝时中外交往的广泛、活跃。)
Ⅱ尝试分析总结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分析总结,教师给以适当引导)
(1)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对各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创造了前提;(盛唐气象)
(2)唐朝实行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儒道释共存共荣,基督教、伊斯兰教也在这时传入中国)(3)唐朝统治者在对外交往中高度自信,胸怀博大;(4)发达的陆路海路为中外往来带来了便利。
四、课堂小结
/ 5
第五篇:教案《唐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学校日期:
课题:年级:主讲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唐朝对外海路交通路线、大都会和市舶使;唐朝和朝鲜的交往;唐和日本的往来以及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和印度的友好往来及其玄奘对唐印交往的重大作用。
2、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唐和亚洲、欧洲等国的来往出现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
(2)通过联系世界史讲唐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等国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重难点
1、重点:唐朝对外交往的条件,唐和朝鲜、日本的交往
2、难点:唐对外交往的条件和对各国的影响。
三、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
1、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
2、教学时数: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上课前老师要问大家几个问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和服吗?和服与中国哪一个朝代的服饰相似?
(众答:略)
出示和服图片
对,和服与中国唐朝的服饰很相似。它是日本人根据中国唐装改装来的。除此之外,日本国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生活习俗以及道德都与中国很相似。为何日本文化与唐朝文化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呢?唐朝的对外关系又如何呢?想知道答案就和老师一起来学习第五课吧!
(板书)第五课唐朝的对外关系
同学们,回顾前面几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上都高度发达。特别是开元盛世时,唐朝的繁荣达到顶峰。那么,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唐朝对外交往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众答略
你们总结的都很哈,老师带着大家来综合一下。
(板书)
一、唐朝对外交往的条件
1、国家的安定统一。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特别是唐朝时期,疆土的辽阔(结合唐朝地图讲解),政治的清明、军事的强大等使得唐朝安定统一。
2、经济文化的繁荣。经济方面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如制瓷业、造纸业、纺织业以及长安等大都市的商业发达。文化方面唐诗、舞曲、绘画、书法、医学等也高度发达。
3、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唐朝的对外交往开放到可以让外国人来中国学习、经商、考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