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

时间:2019-05-13 02:0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

摘 要: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应当对这门课程予以高度的重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小学科学这门课程进行学科化和规范化的设计,有效的提高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本文主要围绕“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展开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设计 规范化 学科化

一、优化教学设计方式

新课标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教学标准,需要具备学科化与规范化的特点,并且必须符合小学生学习的要求。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应当摒弃以往单一的课程设计,使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更加的规范有效。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中《地球上的水》这一课为例,教师应当结合前面已经学过的《生命离不开水》、《神奇的水》、观察水中的内容,明确这一课的难点与重点内用,并且结合教学大纲对这节课的具体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点与对知识的接受度,按照课程教学目标,运用合适的课程设计方法。对《地球上的水》各环节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确保《地球上的水》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达到学科化与规范化,使学生能够更加综合全面的掌握与水资源相关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1]

二、把握课程教学内容

对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进行有效的优化,教师应当深入的把握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设计错误的教学内容,那么会对教学设计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难以达到学科化的特点,因此,教师设计必须根据客观的知识内容来进行,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以往的经验。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它们是做什么的》单元中的《金属》这一课为例,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的理解金属的性质、应用等知识点,并且结合这门学科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并且向学生提问,这些金属制品都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以及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金属相关的知识,并且启发学生思考金属在生活与工业中的应用途径,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使学生明白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小实验,向学生渗透有关金属性质的知识,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观察金属的光泽度,通过热水来体验金属的导热性,并且通过铁锤对粗铝丝进行敲打,得出金属具有延展性的结论。在探究金属性质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给出学生答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独立思考或者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金属的性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材料的概念,并且使学生将之前所学的《常见材料》、《纸》、《纺织材料》中的知识串联起来,这样能够使学生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2]

三、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进行改善。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明确当前教育背景下科学教学的要求,通过多元化的方法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进行改善。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的《校园里的小动物》这一课为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课程中的内容,改善教学环境,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不能运用知识灌输的形式对学生教学。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观察校园中的小动物。校园中蜗牛、蚂蚁、蟋蟀等昆虫随处可见,教师应到鼓励学生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进行观察与记录,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到大自然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校园中的小动物》这一课的过程中充满学习的乐趣,他们能够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把握这一课知识的重难点,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记忆。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通过观察,让学生思考蚂蚁、鱼以及田螺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让学生学会饲养这些小动物,并且定期进行观察,可以鼓励学生用画画的形式记录这些动物的变化与习性。这种近距离接触的教学方法,相较于以往照本宣科的形式,能够使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实践能力与探究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3]

总之,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应当运用正确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的分析,改善教学方法与环境,把握教学内容,并且运用正确的设计方法,这样才能使科学教学更加的学科化与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崔莹.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探究[J].才智,2017,(01):85.[2]徐金武.试析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新课程(下),2016,(07):105.[3]刘?K华.浅析学科化、规范化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措施[J].考试周刊,2017,(90):180.

第二篇: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设计复习提纲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设计复习提纲参考答案

一、填空

1、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

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4、传统的科学教学目标一直以(认知)为中心,教师大多关注怎么教可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

5、探究法的基本程序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

6、科学中的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可以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

7、“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

8、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9、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10、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

11、逻辑思维就是(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

12、质疑精神是指(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13、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14、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15、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16、科学课程资源,广义地说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17、合作学习中我们一般需要制订(独立思考)、(分工合作)、(交流)等规则。

18、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三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19、英国学者将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组织全班学生,向学生进行(讲解)与应用(教学媒介)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20、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1、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22、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和(斯塔尔)把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两部分。

23、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是选择问题、(提出假设)、(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24、知识发现式探究式学习,就是要学生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其一般程序是:从已知的学习内容出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25、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演示法、观察法属于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26、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从(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

27、课时教学目标设定时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28、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教学方法定义为: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29、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讲授、谈话、演示属于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30、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式有:(问题讨论式)、知识发现式、(实验探求式)等。

31、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分别是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的。

3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3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34、(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属于与调节情感活动有关的教学方法。

35、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36、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37、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则)。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38、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9、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40、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41、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合作)意识。

42、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43、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44、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45、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

46、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47、合作教学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48、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对现实的教学活动的认识)之上,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二、简答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

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怎样才能使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1)、科学建组,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2)、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重培养规则意识

(3)、小组合作学习切忌流于形式(4)、把握契机 激发兴趣(5)、有效调控,促进合作竞争的良性运行

3、《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法的定义作出了哪两种解释?

①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可运用于一切学科和年级。②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4、判断课堂生成教育资源是否有益的标准是什么?

课堂生成教育资源是否有益的标准有:

(一)应遵循以下原则:(1)开放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个性化原则

(二)应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探究,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5、教学方法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

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6、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

(1)表达自己的见解(2)尊重别人的发言(3)小声交流

7、教学方法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哪三类?

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8、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哪些?

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

9、为什么课时目标设定时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

应获得怎样的知识,形成怎样的技能,产生哪些行为,这是目标的基本成分。目标行为应该是可观察到的,必须用能精确、具体地描述行为的动词来表达。

10、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

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11、什么是预设与生成,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预先设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生成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师对预设的调整。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具有对立统一的发展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就是要消除对立,保持统一,从认知角度来看,就是要使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

1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13、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存在哪些不合理现象?

(1)、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化。(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3)、教学方法的运用不灵活

14、小组合作学习率先兴起于美国,它的基本做法是怎样的?

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15、我们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怎样才能防止误导学生?

(1)确定材料有必要,接着就要考虑准备的材料有没有问题。去掉有争议的材料。(2)因材料而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无关现象。(3)材料是否最有利于学生认识。

16、什么是实验探索式学习?

实验探索式探究式学习,就是借助实验、调查等手段来解决“未知”问题,其一般程序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或不直接操作)—>分析实验数据(或预设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7、在小学科学课材料准备中,后续材料有什么作用?

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18、只有让学生置于互动式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那么教师可以从哪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① 关注学生的表达 ②关注学生的倾听

19、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基本特征: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从学习方式的层面来看,探究式学习也是一种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

20、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21、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

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介绍;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

22、概念辐射的材料结构性有哪几种呈现的方式?

(1)、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递进关系,最后形成概念。(2)、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同一个概念。

23、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有什么优势?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习者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合作中的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师生的双向信息和情感沟通,从而在教学中构建了立体动态的沟通途径。

24、探究教学中如何关注“儿童的问题”?

首先要关注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要注意了解儿童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关注对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5、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6、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材料结构有哪几种情况?

(1)、因探究式教学模式而安排的材料结构。(2)、根据探究式教学特点安排的无关因素研究的材料结构。

27、组建学习合作小组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8、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放在以下4个方面:

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29、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

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助于心理的沟通、交流、领悟、感应和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30、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2)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4)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3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和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32、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三、辨析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中每堂课必须要进行探究。

错。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我们也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恰当选择教学方法,而没必要每堂课都采用探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2、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的讲授法完全可以摒弃。

错。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不等于摒弃传统的讲授法。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仍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与引领之下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法有时依然显现出了简便有效的优点,因此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摒弃。

3、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一个都不能漏掉。

错。探究活动有侧重,有时某个环节可省略。

4、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对。

5、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探究的基础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探究的过程是曲折坎坷的,探究的结果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或者出乎意料的。

对。

6、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对。

7、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整个学习过程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护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对。

8、不成功的探究更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分析不成功的原因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对照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探究活动同样也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既可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能进行面对失败的情感教育。

对。

9、为了体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一位老师在上《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为多个小组分别提供了多种开关的磁铁都两块、游戏棒、纸片、铁钉、玻璃、塑料、回形针、牙签等材料,然后说:“同学们,接下去让你们自由玩磁铁,但在玩中要有所发现磁铁的特性,待会儿我们看看哪组发现的最多。”于是,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玩磁铁。你认为这位教师选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不合理。这是放任自由缺乏监控,探究目的性不明确,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0、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应注重启发性、趣味性、后继性和层次性。

对。

11、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所在社区没有联系。

错。社区与家庭是科学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12、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后小学生玩电子宠物就够了,没有必要亲手饲养小动物。

错。玩电子宠物与亲手饲养小动物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替代不了。

13、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错。家庭是科学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1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对。

15、教师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开发的课件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

对。

16、《摆》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

(2)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

对.

四、观点论述

1、小学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何突出“科学味”?

小学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科学的本质,要体现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特点。即: 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2、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科学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活动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重新设计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来构建课堂,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最大限度让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得到整合。

3、如何面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

生成性资源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形成课程资源,这是一种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直接关系的课程资源,这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及其教学的新的理解,包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创造性理解,特别包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而产生的对课程及其教学的师生双边影响,它们是教师实施课程,实现课程目标的非常重要而有效的课程资源.

面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开放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个性化原则

4、从教学目标入手,比较《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和常识大纲,它们有什么不同?

传统的常识教学目标一直以认知为中心。教师大多关注怎么教可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缺乏对学生的发展的整体关怀。

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操练而达到,而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与大纲比有许多的突破,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

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5、“倾听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请你谈谈你是怎样来认识“倾听”的?

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介绍;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

6、试论述在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有效调控,促进合作竞争的良性运行?

(1)、有效引导,确立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2)、有效引导,保证小组合作活动正常开展。(3)、积极评价,优化合作竞争的后续性

7、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除了文中提到的8点建议:(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老师应具备材料结构性意识;(4)教师应树立角色意识。除此之外,你觉得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注意什么?并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正确处理众多探究的问题。

2、正确处理探究的开放性与学习上时空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3、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

9、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许多误区,你认为存在着哪些误区?选取一个谈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

几个误区: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放任自由缺乏监控;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过滥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等等。

10、我们必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但现在不少教学存在着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试阐述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11、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关注些什么?

1、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基础。

2、关注合作中的互动。①关注学生的表达②关注学生的倾听

3、关注合作后的效果。

12、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是科学探究活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探究学习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以和操作技能上。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不必追求科学家探究的水平,在科学探究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不必要求过高,这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重点。当然也不能满足于儿童自发探究的水平,而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具体说来,教师指导下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4个方面:(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

13、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三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请你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三类探究中某一种探究的认识。

“以探究为本的学习”,把探究看成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

14、为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经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经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经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经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15、教育专家提出:“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会理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要点: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科学课中教师应该提供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6、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要点: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其联结点在于教师。教学方法必须体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上,教师起主要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又受制于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

17、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请你根据下面的案例,谈谈你对王老师处理方法的观点,并说说你打算如何来处理?

第一节课还在下雨,第二节时就停了。凸凹不平的地面上出现一些小水洼。刚刚做完课间操的一群小学生蹲在花池旁,热烈地议论着什么。还有几分钟就要上第三节课了,教小学科学的王老师从工具库中提着一大包下节课要用的教具朝教室走去。经过花池时发现他的学生还未进教室,他低头一看,原来他们正对草丛中的两条蚯蚓感兴趣。

“他们为什么从泥土中钻出来了?”

“是因为缺氧。下雨时,小鱼也会从水中探出头来呼吸。”

“或许是准备搬家。不是蚂蚁下雨前要搬家的么。”

“现在的雨都是酸雨,把土都给腐蚀了,蚯蚓在土里呆不下去了。”

“土里有空气,下雨后土里灌满了水,没有了空气,蚯蚓憋得慌。蚯蚓不喜欢太湿的地儿。”

“他们出来让雨给他们洗个澡。”

王老师一看表,马上就要打上课铃了。他招呼同学们进教室准备上课,这节课他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他很高兴同学们对自然界保持着的积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涉及蚯蚓的探究是在下一学期探究“动物与环境”的一课中。在那一课里,将引导学生主要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

作为教师,他还没有随意改动教学进程的权利,否则在上级进行教学检查时就可能受到批评。走进教室时,他发现同学们仍在小声地议论着蚯蚓的事。因此,他上课时不得不把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从蚯蚓上移开,转到本课的探究题目上来。不过他对同学们说:

“我刚才已经注意到同学们对蚯蚓的兴趣,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研究,你们可以把今天的发现记下来,日后会用得到。不过,这节课,老师打算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在本案例中,学生探究蚯蚓为什么从雨后的泥土中钻出来的兴趣相当浓厚,以致走进教室后仍在小声地议论。案例中的王老师虽然关注了学生对蚯蚓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告诉学生把发现记下来以便日后研究,但是他还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没有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而是让学生去探究教学进程中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教师应该有权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可以随时插入临时性的单元或课题。一学期多数探究主题将是预先确定或设计的,但应该允许少数例外。

我们的课程首先就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了解儿童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应该是关注对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而不应该对学生说:“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探究。”也不应该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以后再说。”

因此,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第二,每学期都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的即时兴趣做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还可以每学期末集中安排一些课时,与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来探讨一些“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五、案例分析

1、在《奇妙的指纹》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提想研究的关于指纹的问题时,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假如是你在执教这一节课,你接下来会如何处理,请你写出处理的设计过程。

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

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生3:为什么我的指纹不一样? 生4:为什么透明胶可拓印指纹? 生5:指纹有什么用?

生6:怎样才能去掉人的指纹?

生7:人的指纹从出生到长大会发生变化吗? 生8:动物有指纹吗?

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生10:除了书本上介绍的3种指纹外,还有没有其他形状的指纹? 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 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

答:

(一)学生整理、筛选和确定研究问题

(二)亲历过程:拓印指纹

(三)生生互动:研究指纹

(四)汇报交流,体验成功

2、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自己的“角色”,请你结合下面这个案例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探究的一般步骤谈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节题为《液体》的小学科学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3)要求学生把几滴金龙油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

(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

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作;老师则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并让学生起来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

答:(1)、恰当地对待学生活动中碰到的问题。不是说一定要把学生活动中碰到的问题先交代清楚才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2)、辨证地处理探究的开放性与学习上时空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高效的知识获得的过程并不一定是高效的探究过程。

(3)、理性地看待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科学探究。教师要指导学生获得探究过程中的体验。

3、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请你从教师如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胡萝卜、卵石等11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觉得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1:和物体的不同材料有关。

师:很会动脑筋!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材料因素,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2: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大的物体沉,小的物体浮。

师:那你的意思就是“大沉小浮”?(师板书:大沉小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

生齐说:正确。

师:在没有验证以前,我们暂不要妄下结论。想一想,除了可能和大小有关外,还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3:可能和重量有关。重量重的沉下去,重量轻的浮上来。师:哦,和重量又发生关系了,重沉轻浮。(师板书:重沉轻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

生齐:(迟疑,声音略轻)正确。

师:认为两者都正确。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研究,请看大屏幕,老师用电脑把这11种物体的大小给排出来了,请一个同学根据刚才的观察记录把这11种物体标上沉(↓)浮(↑)记号。(一学生根据小组观察记录操作电脑)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踊跃举手)生4: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师:应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生纠正重复)

生5:胡萝卜最大,在水中是浮的;卵石比它小,在水中是沉的;可牙签最小,却又是浮的,所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

师:你说得真仔细。就是说“大小无关”了? 生齐肯定:对。(师跟着“大沉小浮”后面板书“大小无关”)生6:那只有和轻重有关了。

师:是么?老师用电脑排出它们的轻重,你来标出它们的沉浮记号。(电脑自动按从重到轻排出顺序,生操作电脑标沉浮)

师:你发现什么了?(生又踊跃举手)生7:和轻重也没有关系。„„

师:奇怪了,物体的沉浮看起来居然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一下。(学生看似激烈地讨论了2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么有关?(学生面面相觑,无人举手,沉默半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真的和它的大小、重量没有关系吗?(学生还是沉默)

生8:老师,我觉得还是和轻重有点关系的。师:对呀,在什么情况下和轻重就有关系了呢?比如说,统一一个标准„„ 生8:大小一样。

师:好,老师这儿有5个大小一样的乒乓球,把它们放入水中,你推测一下,沉浮可能是怎样的?„„

答:要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结合。“自主探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放手也不等于放弃指导”,探究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的“从漫无目的的发问到选择性的提问”,“从自发的行为逐渐到井然有序的活动”,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4、《豌豆荚里的豌豆》课堂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同学都说到这两种果实里的种子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把黑板上的小问号去掉,该怎么办?

生:解剖,剥开„„ 师:要剥开我们得注意,这些果实里头的种子宝宝呀都是一个一个小生命,我们要怎么剥才不会伤害到它们?

生:我觉得应该从柄开始。生:动作要轻轻的。

师: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先把豌豆荚的柄拉下来,这条丝先把它拉下来,再剥开。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容易,而且这时候的种子宝宝不要让它到处满地洒,老师给你准备的这张纸巾可以摊开,在这张纸巾上把它剥开。但是油菜荚更加细嫩,你们特别要小心,我建议大家可以从尾部开始,大家可以看看,这尾部是没有种子的。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豌豆荚和油菜荚小心剥开;教师巡视指导。(如果拉不开,可以从这边上小心的剥开,尽量不要伤害到里面的种子宝宝。老师给你的仅仅是建议,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我想你们自己动脑子肯定能够找到更好的办法。)

剥开后学生不断发出惊叹!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看到两种果实里的种子宝宝。

师:谁找到了它们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来告诉大家。

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如何恰当的发挥指导作用?

答: 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就要做认真的准备,可以先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或者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小学科学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课中,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更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等等,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作好充分的准备,担负着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5、《淀粉的踪迹》中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片段。

师: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其中有两袋粉末,关于这两袋粉末,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师:看来大家对这两袋粉末到底是什么很感兴趣,今天老师带来的一袋是淀粉,另一袋是滑石粉,(板书:滑石粉、淀粉)可是老师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把这两袋粉末区分开来吗?

师: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指名说)(学生分组动手观察)(汇报交流)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初步判断的结果是什么?

师:刚才我们用看、摸、闻等方法有了两种初步判断,那么哪种判断对呢?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加以证明?引出用实验方法。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方法:分别从两袋里取出一些粉末,放在纸上,再滴入碘酒,仔细观察,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实验时当心把粉末弄到桌上。(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汇报实验发现,教师记录结果)

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答:使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1)、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3)、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6、在教学《观察蚂蚁》一课时,老师课前让学生带来了蚂蚁,可刚上课不久,有一位学生不小心打翻了装有蚂蚁的盒子,蚂蚁倒了一地。这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

方式一:老师对这位学生进行了批评,并且制止他抓蚂蚁,让他与其他带蚂蚁的同学一起观察,然后继续顺利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

方式二:老师没有指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捉。这时有的学生努力地去捉东奔西跑的蚂蚁,满头大汗但却一只也没有捉到;有的轻易就捉到了两三只;有的学生用放大镜在地上就展开了观察;有的让蚂蚁在自己的手上爬;还有的和蚂蚁玩起了堵截的游戏„„

这两种教学方法你认为哪一种处理比较恰当,或者你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请阐明你的观点。

答:方式一是比较传统也是大多数老师会采取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显得井然有序,但学生可能发现不了蚂蚁的更多的特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展。方式二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比方式一处理恰当一些,教师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成为学生亲密的伙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势必比较主动好学。当然,采用方式二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忽视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抓蚂蚁,在地上观察蚂蚁,但教师要同时给予观察方法的指导,观察或游戏完了,还应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研讨。

7、《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大自然中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

生A: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B: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生C: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说:“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

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答:值得。原因:① “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一堂课中,如果教师直接进行反驳,告诉学生结论,学生显然是不信服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后续探究活动给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拓展。② 学生去搜集树叶,比较树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观察探究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趣的,主动进行的。③ 在第二节课中学生通过搜集到的大量树叶的比较,自己得出了“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的结论,这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更好。虽说为了要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花了比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教学方法是十分可取的,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比较、概括等多种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体”、“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等教学理念。

8、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激趣导入(略)画月亮

师: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生都举起了手)

师: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生:行!)

师: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明白了吗?(4人一组,每组有10张24开的白纸)(生:明白了。)师: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生动笔画)说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师: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众不同?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

师: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 排月亮

师: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 师: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

师: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变化的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看月亮

师: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怎么办?大家出出主意吧!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是模拟实验还是„„ 生:实际看一看。

师:好,大家再讨论讨论:怎样看?晚上出来看月害不害怕?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看多长时间?很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

答:这个教学片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思维特点、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很好地采用了实验法和谈话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氛围,萌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所以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

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第三篇:科学学科教学设计解读

科学学科教学设计解读

兴城市进修学校

杨旭东

2017-2-19 科学学科教学设计解读

本次科学学科的教学设计是在教育局提出的在不人为增加教师备课负担的前提下,统一规范教学设计的样式及内容要求,既便于管理又能使广大教师的备课真正起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实现备课真正为教学服务,做到实用有效。经与部分学校的教学领导及科学学科骨干教师商酌后共同拟定的。

小学科学学科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在继承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着力于培养学生探求、发现新知。探求发现新知是科学学科的生命力所在,但不是一定要求学生在此方面做出多么大的成绩来,即使成名的科技工作者穷其一生可能也未必发现新知造福人类,发现其中一二就很了不起了。如: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在水稻制种方面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他们成为科学探究的巨匠——科学家。我们教师就是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探求新知发现新知的意识和能力,为其搭建这样学习的平台,使其形成粗浅的科学素养。

为了让我们教师掌握科学学科的特点及理念,培养创新及发现性人材打下扎实的基础,让教学设计为教学服务,新拟定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此部分内容教师应当熟记、领会,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时刻提醒自己。科学学科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与其它学科相比较,科学学科更注重探究的过程,因为科学学科探究的结果随着人们的认识可能会改变的,如:地心说变成了日心说,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变成九大行星,又变为八大行星。有些结果可能永远也不无法得到验证,如: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即使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其内部构造也是一种相对科学的猜测而已。我们只有谨记科学课程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进度表

此项内容十分必要,原来各校也都有,只不过是上交到教导处,以便学校领导检查和督促。如将此进度表直接印在教学设计上,任课教师十分方便就看到了,知道该上到哪一单元哪一课题了,自己督促自己不是更好吗?

三、知识点梳理

这一环节使教师在期初备课时就能够把本学期所教内容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并对教学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尤其在某一单元上,其知识是环环紧扣的,我们教师梳理了知识点,在课堂教学时就能因势利导,为后面的知识内容做相应的铺垫,减轻学习的难度,也有利于统筹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 序。另,梳理知识点的同时也提醒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准备哪些实验器材,如何指导实验、观察、讨论、记录等。这样,教师的上课真正是有备面来的,我想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四、课时设计与实验报告

科学课的教学课时设计分为以下内容:

1、单元课题

2、课解课题

3、课时

4、教学目标

5、教学重难点

6、教具准备

7、教学流程

在教学流程中要体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教学流程又分为以下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也可以是看图、猜谜语、观察、实验、游戏等活动。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不失为好的导入方法。

2)引导探究学习新课

科学课是探究自然科学的一门课,探究的过程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应大胆放手,只做一些指导性的讲述,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人。根 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培养科学素养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即可。

3)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于本节内容相着的知识或新近所发生的与之相关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都可以进行适当的探究,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总结一定要有延伸性,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不要因为下课而所学终止,要把学到的东西带到生活中去解决困难,让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

5)板书

板书要精炼。板快是所教知识的高度概括,通过板书学生能够复述出本节所讲所学内容。

6)课后反思

一提到反思,有些教师往往想到教学的不足,然后想办法努力去改,但一些课堂上的精彩往往被忽略了,如果把这些精彩记录下来,应用于教学不是更有价值吗?因此我大声地提倡:各位老师一定要把自己教学的精彩记录下来,这比找不足更重要。精彩可以直接用于教学,多少学生会受益呀!

第四篇: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巧妙的将科学教育目标和儿童游戏(实体)方式结合,设计出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生活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从而更好的实现科学教学目标。

柏拉图认为游戏能开发孩子们天生学习的本能;杜威把游戏作为孩童生活认知的主要方式;皮亚杰则认为游戏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兴趣,并为巩固新知识的三维结构提供有效的心理暗示。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有研究表明,积极、健康、安全的游戏可以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和竞技水平,促进智力开发。那么教育工作者走“教育游戏”之道势在必行。

一、游戏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由于有意义的真实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一个人只有对某事发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教师设计的科学小游戏激发了小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让小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就促进了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习者主动建构经验,成为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游戏的形式应合理、生动有趣、多样化。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了。这就要求教师能不断设计新的游戏,不断更新游戏的玩法。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接受。教师要做到导语简洁生动,任务明确,规则简洁概括,易于记忆和遵守。比较复杂的游戏,教师要先示范。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游戏活动隐含了一种使人“向善”的价值取向。它适应并满足了游戏者身心各方面的需求,促进了儿童的自主发展,引导儿童逐渐向“成人世界”成长过渡。许多研究“游戏”的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游戏对于儿童来说具有多方面的发展功能。游戏化教学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也是锻炼小学生自我表达和交往能力的一种方式。米舍莱说:“游戏是儿童从他们生活的那个世界中获取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传统的教师只不过是一个知识的来源而已,实质上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是通过游戏才掌握和吸收了教师给他们的知识,使这些知识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真正的组成部分,大大超过了常规的、反射式的和死记硬背的学习,并且把知识融合到他们的内心经验中去,这样游戏就和他们的思考和行动直接有关了。”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植物繁殖的奥秘》一课时,我在头发上、衣服上沾满苍耳和鬼针草走进教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然后让他们摘下来认认是些什么东西,研究研究它们是怎么粘在衣服上的„„,到最后,每个人都粘着种子离开课室。后来在野外,更是粘的满头、满身都是。学生其他的实践活动,如:养蚕、搜集岩石、矿物标本、金属标本等活动也会自然成风。就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受到了教育,最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才是真正的“学中玩,玩中学”,这是将游戏因素和教育因素结合的典型。所以,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

二、游戏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现信息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的,有时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由学生自己去构想,去设计,去发现。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应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获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多次实践,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使科学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使学生不仅善学、乐学,而且学有成效,学以致用,培养一大批乐学、会学的小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培养看、想、说、做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的要求。如,在学习白天与黑夜时,根据学生的假设情况,我们设计了两人一组的游戏:在操场上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太阳,一人扮演地球。根据太阳与地球的运动特点,扮演太阳的同学处于圆中心,扮演地球的同学与扮演太阳的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围着他转动。扮演太阳的同学始终面对着扮演地球的同学自转,仔细观察扮演地球的同学。学生接到任务后,立刻开始进入角色。开始时,扮演太阳的同学只见到的扮演地球的同学的一面,假如这一面是东半球,见不到的面为西半球。旋转一周后,教师问扮演太阳的同学:你能观察到地球的东、西半球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不能见到,始终只见到东半球,见不到西半球;最后教师要球扮演地球的同学一边围着太阳转,同时也慢慢的自转(自转时要自西向东转,符合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然后再问扮演太阳的同学:你现在能观察到地球的东、西半球了吗?此时,同学们纷纷表示看得见。这时教师再指挥学生互换角色,再进行游戏。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

教育是人的活动,教育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可能被完全控制,并且它也没有固定的流程。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发展的、不确定的“场域”,是师生共同创新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开放的、创新的、不确定的“场域”,学生的“游戏”、“玩笑”、“漫谈”才有可能被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三、游戏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

科学游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学生们通过互相配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到了共同攻克难关,分享快乐的愉悦。这对于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有好处。

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有助于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科学游戏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增加知识,丰富阅历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的同时,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团对合作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丰富多样的教学游戏活动,把科学教学和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了起来,为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营造出了浓郁温馨的语言交谈气氛,激发了说的动机、交流的欲望,学得轻松,用得自如,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逐步提高。

游戏不仅仅是玩,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操和习惯,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比平时更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学会互相合作。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既要学生的参与又要使游戏能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篇:最新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最新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学好科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探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实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2、深入学习《

省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探索本学科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将德育有机地融于科学教学中。

3、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整册教材内容,要注意季节性较强的内容,可按季节、天气等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阅读教学参考用书和相关的科普书籍,了解前沿科技信息,补充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4、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探究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充分把握学情。在教学开始前,通过简单谈话、口头交流、游戏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水平,为教学做好准备。

5、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学进度应细致安排,加强大单元整体安排,教学时能按计划进行,不拖延或赶超进度,不任意增加教学难度。

6、设计分课时教学方案。逐字逐句研读本课教材文本,了解教材中活动设计的意图,并与教师用书结合起来研读,确定本课的核心活动。课时目标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教学过程设计,要突出关键问题,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的需要,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材料,阅读资料,提前做好观察记录。

7、精心准备有关的教学器材和资料,器材尽量体现结构性、全员性、典型性,避免无准备的低效教学,并注意实验器材的安全性。

8、器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要突出探究实践活动的重点和本质。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可以对教材中的设计做适当的改进,提倡开展自制教具,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9、倡导探究式教学。亲身经历像科学家、工程师那样,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器材和时间,保证学生获得充分的探究实践机会。

10、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师生应共同制定有序的课堂教学常规,教师要及时把握学习纪律,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有序学习。

11、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理想的师生占用时间分配大约为1:1,即学生自主的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教师要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时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2、课堂中器材的出示和回收,应该精心安排。一般不需要把一节课的全部材料都放在桌上,可以按照教学环节的展开,先后呈现器材,达到以器材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以器材引领教学活动的效果。

13、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要灵活运用视频、课件、资料、讲解等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进行教学。

14、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融合,一些活动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倡导跨学科的STEM教学,充实科学教学。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有效模式,推进常态化应用。

15、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处理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要保证学生的分组实验顺利进行。如因条件所限,也要创造演示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避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

16、对探究实践活动,应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活动;也避免教师过度指导,不让学生的活动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机械操作。

17、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为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在教学中开展论证活动,要注重证据,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体现科学本质。要精心设计观察实验的记录单,既要把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指导隐含在记录单中,又要让学生通过记录单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做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18、探究从问题开始,要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可研究的问题。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作假设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鼓励学生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一时不太清楚,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究、求证,切忌信口开河。要博学多识,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

19、要重视技术与工程教学。把握工程实践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学习明确问题、设计图纸、制作测试、修改改进等工程实践的过程,渗透工程思维。

20、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又要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尽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动手、人人记录,各司其责,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互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论证,尊重证据、尊重民主。根据有说服力的证据,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21、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研讨活动,要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帮助学生及时作出调整。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以激励为主,使用批评教育的手段要慎重。评价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样的,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实物的方法不能经常采用,以免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和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22、科学课堂的书面作业,根据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一般在课堂上用3-5分钟的时间完成。一些观察、实验记录单均可视作科学课的课堂作业。小学科学一般不布置书面的课外作业。种植、饲养、制作等活动与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寻找相关资料、课外的观察记录,均可视作科学课外作业。要鼓励学生自主的课外研究,主动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积极的评价。

23、做好实验开出率的记录工作,及时整理保养教学仪器,做到定位入柜存放。对缺损仪器要及时报损,并提前订购,保证下轮实验的正常开展。提倡课外开放实验室,进一步发挥教学仪器的效益,重视实验安全教育。

三、教学测试与评价

24、教师要对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及时批改和反馈,对学生所做的每道作业都要亲自批改。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评语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要组织课堂讲评与矫正,对优秀作业要予以展示,提倡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记录。

25、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不仅要关注科学知识检测,还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实践的评价,特别要关注迁移应用、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习惯等也作相应评价。

26、科学知识的测评,建议分学段采用多元评价,倡导等级评定。1-2年级提倡游考等实践的形式。中高年级每学期要有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命题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重点突出对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科学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的题目及怪题、偏题。

27、探究实践能力的测评,主要采用作业(作品)法、现场操作法和档案袋评价法。可以依据学生的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学习记录本、科学报告等进行评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践评估。提倡建立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低年级主要以活动表现、作品展示等形式进行测评。

28、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测评主要采用行动观察法,观察平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合作、交流的表现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突出表现要进行及时的记录,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增值性评价。

四、拓展性活动

29、认真学习《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框架》,指导学生开展教材拓展、课外实验探究、专题研究三类拓展性活动。提醒、督促、帮助学生完成周期较长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毅力。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长周期活动,以便深入体验活动,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30、提倡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和研学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动手制作、饲养栽培、搜集和处理信息、撰写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等课外科学实践活动,组织校园科技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学好科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探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实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学好科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探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实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学好科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探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实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载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个人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个人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个人心得体会1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知道土壤的种类。二、教......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让科学课堂彰显生活特色——《杯子变热了》 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我们在课改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现代科......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认识磁铁 大八里小学杨志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 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3.磁性和磁极。 过程与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杨 霞 一、学习目的 认识教学设计的思想和理论发展进程,了解"以教师为中心"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和"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代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过程教学设计研究》成果概述 (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成果负责人: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陈素平 我国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在小学首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类别:┊作者:周学松┊发布日期:2011-6-7 17:21:00 让科学课堂彰显生活特色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东营市实验小学 曹丽红 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