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时间:2019-05-13 02:1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第一篇:《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芜湖市北郊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天 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 一条通道。“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 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 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 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 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 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水 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 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 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 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 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二、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2.识字。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写字指导。“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疋”字形比较复杂,建议边示范边指导学生一笔一笔地写。

4.这两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对诗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逐句讲解。

5. 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 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 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 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 好”“雨亦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6.课文中的两首古诗,也许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例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7. 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两岸的青山一会 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 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四、参考资料

天门山:安徽省芜湖市北郊,有博望山,亦称东梁山。和县城东南30公 里的长江西岸,有西梁山。两山夹据,长江西来,至此折向北流,形势险要。南陈《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这大约 是天门山最早的文字描述。天门山景观独异,李白写了这首诗后,又有很多名家描述。如李白同时代稍后的吴筠、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胡松,然而没有一个有李白 的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恢宏壮观。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 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的 《东坡乐府》,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贴》《祭黄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贴》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西湖:在 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 水,成为一个湖。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 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第二篇: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智乐园教育网提供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二、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会朗诵、背诵两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

1).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第三步:

1.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去领略另一首古诗的迷人风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2、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片)

3、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最快。

4、全班交流思考的结果。(说得好的教师给予表扬,同时重复强调,让生加深印象。)

5、对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三、学习古诗。

1、对苏轼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

1).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潋滟、空蒙、奇、西子

2、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第三步:

1、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四、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设计:

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请同学们在课后再去搜集背诵。

第三篇:21古诗两首(教案)(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21古诗两首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体会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1.挂图、投影、幻灯片。2.收集李白、苏轼的相关资料。

2课时

(《望天门山》)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你会哪几首李白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大家对诗作者李白有哪些了解呢? 3.了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二、学习生字,品读古诗。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学生齐声朗读古诗。

2.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3.检查交流,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 断楚孤帆亦妆(2)教师强调字音:

“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3)教师强调字形:

“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

(4)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二)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反馈自学情况,讲解古诗意境。

(1)诗的一、二句:奔腾的长江把天门山冲断,形成东西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在这里激起回旋。(2)诗的三、四句:两岸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落山的地方飞速漂来。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教师在交流中应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清楚即可。)

(三)结合字词,体味情感。

1.如何理解“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

“出”是突出的意思。这里“出”字的运用使山富有了生命和动感。好像山正迎面向诗人走来。既描绘出诗人是坐船行驶在江面上的状态,也表现出船上人见此景致而发出的新鲜、喜悦之感。

2.默读这首诗,想想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3.学生自由交流讨论读后感。

(四)欣赏古诗,背诵古诗。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2.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学习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李白歌颂祖国名山胜水的诗歌佳作之一。全诗以奇异的想象和鲜明的色彩为同学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册。动静的结合、意境的壮美显出祖国山水的美,及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有感情地将全诗朗读一遍。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游览一个水的世界。(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2.教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3.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

二、学习字词,指导写法。1.自学生字,注意读音和字的写法。2.自学后找同学把生字写在黑板上。潋滟(liànyàn)

亦(yì)奇 淡妆(zhuānɡ)

浓抹(mǒ)

(提示:“潋”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一提,不是“一”,“亦”的第三笔是“丿”不是“丨”;“抹”字第四笔长第五笔短,应写成“末”不是“未”。)

3.理解词语意思: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喝酒。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方:正,恰恰。

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亦:也。欲:想要。相宜:适合。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古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致?

晴天时,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2.在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后,作者又联想到了什么?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作者又想到了美女西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丽多娇。

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4.教师提出建议。(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5.学生分组合作学习。6.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诗中的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的不同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四、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1.关于描写西湖的古诗有很多,老师课外搜集了两首(出示补充资料《望湖楼醉书》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背背。

2.组织齐读这两首诗。

3.看着这两首诗,我们回想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我们再来轻轻地背一遍。

五、课堂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我注重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苏轼的资料;课后搜集相关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的信息量。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打破常规,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改变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而安排自学时间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读懂了什么”。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其次,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学能力。

再次,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最后,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四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合集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谳诗句,悟诗意。

2、分级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材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以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练习题

1、你还知道那些关于西湖的诗篇?

引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填写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较更好。

由于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终所表达的意境。

2.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明确: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能在头脑中出现直观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口头表达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理解诗句意思

1.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读懂诗意。给出五分钟,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准确解释出全诗的意思。

3.找四位同学解释全诗,教师在旁作指导,纠正解释的不恰当之处。

三、体会诗歌意境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哪些天气状态下的景象?(明确: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请说出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明确: 美女西施)在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全文读完,询问学生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通判,游览了杭州的著名景观西湖。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于是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婀娜多姿。)

四、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著名诗篇。询问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包括“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指什么

(明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五、教师总结全诗

全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里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六、作业布置

1.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反复诵读,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课外再去找找苏轼的其他名诗,背诵,增加积累。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是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教棍儿、音乐播放器:《春江花月夜》(可惜没有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杭州的西湖吗?

说说你眼中的西湖。自古以来,西湖以它秀丽的景色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西湖有十大胜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白蛇和许仙的神话故事就与断桥有关)等。西湖优美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人观光游览,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来赞美西湖这一人间仙境。比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就为世人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二、理解诗的题目

生读题目,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点什么吗?

生:先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生:这是苏轼赏风景时写的。

生:苏轼和朋友在饮酒。

师:连起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三、走近作者

同学们,你搜集了那些有关苏轼的材料,请展示一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闻名于世,世称“三苏”。)

当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呆了三年多,他为西湖疏通河流,还造了苏堤。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苏轼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当初苏轼被贬,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后来,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东坡肉”。将来大家有机会去杭州旅游时,可以亲自品尝一下东坡肉这道美味。

四、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你通过朗读这首诗,认为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当苏轼和朋友正在饮酒时,到底是怎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苏轼呢?自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

1、重点指导难读字。

潋滟、蒙(多音字,本课读二声)亦(人云亦云、不亦乐乎)、欲、妆

自由试读,指名读,组词。

2、七言诗如何加停顿?试着加上,读一读。

指名试,生齐读。

3、大家会正确读诗了,想不想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意思?

怎样理解诗意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看下面的注释;问老师;查资料;多读几遍,其义自见。)

师:其实呀,还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插图,反复诵读来理解,好,同学们,就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反复读读,来理解诗的意思吧。

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苏轼饮酒的画面;太阳高照,波光粼粼;有山有水;西湖;雨;雾气升腾;)

你从哪句诗里读出来的?

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太阳照在水面上,水面像金子般闪动。)想象湖水很美的画面。

为什么会这么美啊?

(因为是晴天。湖面好像是一块翡翠,像金子般耀眼。)师板书:晴方好。

师:穿越水面,你还看到什么?

生:小鱼在晒太阳。

生:青蛙在唱歌。

师:这么美的景色都融在诗的第一句中,女同学来试试。/男同学也来试。

师:晴天的西湖这么美,苏轼跟朋友们一起饮酒作诗,多么开心!可是,忽然之间,变天了!

师范读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也来试着读一读这一句。

师:雨天的西湖的景色有何特点?

(想象画面:雨下到西湖里,像珍珠一样。)

师:怪不得,我们的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二句。板书:雨亦奇

读了这句诗,你认为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受到下雨的影响?(还是很开心)

出示挂图,欣赏雨中的西湖美景。

晴天的西湖很美,雨天的.西湖也很美。再读诗歌前两句。(前两句是写景)

诗人泛舟西湖,一天之中饱览了西湖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心情无比激动,写下了这千古绝句。

再读读后两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诗人把西湖和西施相比。

你了解西施吗?(她是越国的大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有沉鱼之美)

此时此刻,你站在西湖上,你想把西湖比作什么呢?

(比作明亮的镜子;比作一块翡翠)。

师:那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因为西湖无论晴天或雨天都很美,跟西施一样都是天生丽质,所以西湖也被叫作西子湖。把西湖比作西施,给西湖增加了动感和活力。板书:总相宜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流下了永恒的画卷。自古以来,苏轼的这首诗成为人们赞美西湖美景的典范之作,是对西湖美景的最全面的评价。咱们一起来试着背诵吧!

个人背,齐背。

五、加深理解,拓展

1、师:此时此刻,加入咱们正乘坐画舫在西湖上游览,你最想说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丽的画面)

晴天的西湖,太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正好展示着西湖的美丽;下雨了,山中云雾迷蒙,景致也很奇妙。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2、其实,还有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小黑板)大家来试读一下:(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伴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总共5首,其一咱们背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你还能引用哪首诗来抒发自己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

咱们曾经背过的一首古诗就是写西湖荷花的,还记得吗?

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六:布置作业

自己积累背诵两首赞美祖国风光的诗,准备参加古诗背诵比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领导入1、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出节奏。)

2、读懂诗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三、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诗人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1、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讨论。

2、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带着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诵这首诗。

五、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作业:(任选一题)

1、做一张苏轼的诗词手抄报。或有关西湖的诗词手抄报。

2、写一篇学习本课的感想。

第五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终所表达的意境。2.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明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能在头脑中出现直观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口头表达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理解诗句意思

1.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2.读懂诗意。给出五分钟,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准确解释出全诗的意思。3.找四位同学解释全诗,教师在旁作指导,纠正解释的不恰当之处。

三、体会诗歌意境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哪些天气状态下的景象?(明确: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请说出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明确:美女西施)在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全文读完,询问学生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通判,游览了杭州的著名景观西湖。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于是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婀娜多姿。)

四、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著名诗篇。询问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包括“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指什么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五、教师总结全诗

全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里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六、作业布置

1.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反复诵读,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2.课外再去找找苏轼的其他名诗,背诵,增加积累。

下载《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推荐五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会正确读写“饮、初、蒙、欲、浓、抹、宜”七个字,能正确识读“潋滟、空蒙”两个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详细教案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范文大全)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实录汇总

    一、轻松谈话激兴趣 师:同学们,见到你们我真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大声地)高兴。 师:灿烂的笑脸和响亮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认识我吗? 生:(摇头)不认识。 师:我来说,你来猜,好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和平街小学 周露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36岁,担任杭州通判。一天他 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水为专题组织单元......

    23课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