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昭《匆匆》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2:1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赵昭《匆匆》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赵昭《匆匆》教学设计》。

第一篇:赵昭《匆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有“现代散文典范”之称的著名作家朱自清。文章通过燕去燕来、草木枯荣及对生活琐事中时间匆匆流逝的形象描写,引发出作者本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全篇文字清隽洗练、思路缜密、情景交融、表达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自读自悟,但由于朱自清的文章写作年代较早,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句式独特,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阅读实践,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感知抒情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和人生哲理,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并学习运用。

3.通过限时思考、限时交流,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对时间逝去感到的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按大赛组委会统一要求,学生准备如下:

1.预习生字、新词,读读课文,查找并筛选相关资料。2.借助课后思考题或阅读提示把握课文大意。3.针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拟定问题。教师准备:

1.摸清文脉,细读文本。2.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3.设计教学环节。

教具准备:幻灯(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 检查预习。1.揭题。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正确,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2)围绕文题谈话,学生交流自己对文题的理解。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把握情况。

2.初步了解作者,为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1)学生谈谈预习中对作者朱自清的了解。(2)出示幻灯: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清华大学教授。他的散文语言精炼、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3.学生圈画出不易读准、读懂的字词,整体感知本课文体特点。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1.听读课文。

(1)听课文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表达听课文配乐朗读后的初步感受。2.学习字词。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交流彼此不易读准、读懂的字词。(2)统一订正。理解词义,学习生字。

(三)品读句段,悟情明理。1.轻声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轻声读文,整体感知本文与以往叙事为主的课文的差异。2.尝试汇报,指导学法。(1)出示自学提示

(2)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

①学生默读自学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在感受深的或喜欢的词句旁批注,和同桌交流。

②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 键 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引导学生感受三个“再”与“一去不复返”的强烈对比,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惋惜之情与自然法理,反复朗读。

③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3.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2)根据学情,确定全班交流的句段。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关 键 词句,读中体会感情,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体会作者在时间不经意间匆匆而去时的心情;关注“头涔涔”、“泪潸潸”、“叹息”等词语以及“挪移”、“跨过”、“飞去”、“溜走”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照课文的写法说一说,加深体验,学习作者如何捕捉细节,感悟生活。

(3)通过作者对生活中时间匆匆流逝的具体形象描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受到启迪。

(4)朗读句段。4.学习方法,尝试背诵。

通过学习上、下文,引导学生找出文本前后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快速背诵课文。

(四)回顾全文,悟情明理。

1.再次引导学生从整体审视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追踪作者的情感线索,回归“匆匆”二字。

2.揭示全文情理交融的写作特色,悟情明理。

(五)总结收获,布置作业。1 .总结本课学习收获。(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2)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2.布置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2)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3)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 ①按照课文后的第 3 题要求写几句话。②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受。第二课时(简案)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学生展示朗读。2.听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议定本课研读目标和学习方法。

(二)重点研读,体会感情,提出问题,研读文本。

1.围绕问题:在课文中朱自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重点语句交流,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再次带着情感朗读全文。

(三)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1.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2.展示交流学生写话作业,组织评议。3.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相关作品。

第二篇:赵昭《匆匆》教学实录

《匆匆》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赵昭 评析:郑丹 刘颖靳然

一、风趣识记,自然无痕导课

师:同学们,很高兴见到你们,在上课前,我先教你们背一首小诗,小诗有三节,每节有四句,我一次说一节,说完就请你们来背诵,你们敢接受这个考验听力、记忆力和勇气的挑战吗?

生:敢!

师:我先来说第一节:“早晨是上眼睑(肢体语言辅助,示意“睑”为眼皮),晚上是下眼睑,两眼一眨,就是一天。”谁想来背诵?

(一生背诵)

师:正确!你不仅有勇气,还很聪明!谁再来背?

生:早晨是上眼睑,晚上是下眼睑,两眼一闭,就是一天。(众笑)

师:不是“一闭”,而是“一眨”,眼睛闭上没关系,只要还能再睁开就好!请你再背一次。

(生再背)

师:第二节:“正月是左脚板,腊月是右脚板,两脚一跨……(学生接:就是一年)”谁能背?

(一生背诵)

师:真不错!现在我来说第三节:“人生如此短暂,人人都是利箭(做射箭动作),在追求的箭靶上,你射中了几环?”

(一生背诵)

师:这么难背的一节你都能一次背对,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谁来说说这首小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时间过得很快。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师: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

生: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师:说得对!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小诗,记不住的同学可以看屏幕。(多媒体出示整首诗)

(生齐背诵)

【评析:在与学生沟通的这个环节中,赵老师充分展示了其幽默的语言风貌、机敏的教育智慧与高超的沟通技巧。更可贵的是他把互动交流的内容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了情感渲染和内容铺垫。】

二、奇思巧引,连珠妙语解题

师:这首小诗的名字叫做什么? 生:人生。

师:那“人生”"的名字叫做什么?

(生茫然)

师:人生的名字叫做遥远,遥远的名字叫做等待,等待的名字叫做岁月,岁月的名字叫做——匆匆。(板书:匆匆)

【评析:交流环节与课堂教学无缝融合。】

师:这个字读什么?(板书:勿)

生:勿。

师:这个字读什么?(板书:匆)

生:匆。

师:这两个字的字形就差这么一点,同学们写“匆”字时,请勿匆忙,这一长点要贯穿两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匆匆。

师:春去秋来,季节是匆匆的;踏上行程,脚步是匆匆的;斗转星移,岁月是匆匆的。

三、限时速记,了解作者背景

师:这次又是哪位作家以“匆匆”为题写了这篇文章呢?

生:朱自清。

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作家(多媒体出示朱自清的简介),我只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请你们仔细阅读,快速记忆。(学生在钟表滴答滴答的倒计时背景中快速记忆)

师:时间到!30秒匆匆而过。谁来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内容?

生1:朱自清原名朱自华。

生2:他的散文语言简练。

生3:他的代表作有《荷塘月色》。

【评析:倒计时的设计使学生沉浸于紧张的氛围中,初步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片刻不停“匆匆”的特质,紧迫感油然而生。“匆匆”二字的深意也自然而然地由书面走进了现实。】

四、初读全文,按需识写字词

师:同学们记得又快又准!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了短暂的50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

师:你认为哪些句子不容易读顺或者是不好理解需要提醒大家一下?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涔”和“潸”都是什么偏旁?

生:“三点水”旁。

师:那说明“涔”和“潸”都和什么有关? 生:和水有关。

师:那“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意思就是——

生:头上的汗水和眼里的泪水一起向下流的样子。

师:整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我禁不住头上的汗和眼里的泪一起流了下来。

师:很好!还有哪句不好读?

生:“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师:什么叫“挪移”?

生:移动。

师:那么我们能说马路上飞驰的汽车在挪移吗?

生:不能。

师:“挪移”在这里的意思是——

生:慢慢地移动。

师:说对了!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挪”字,怎样才能把它写得正确、美观呢?可以在方格中先试写两个。(生写字)

师:请同学们注意书写姿势,要做到头正、背直、脚平。

师:说说你写“挪”字时注意了什么?是怎样写美观的?

生:写这个字的时候上下不平齐,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同样宽。

师:观察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按照他说的方法再写两个。(生写字)

师:还有哪句不好读需要提醒大家?

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师:“蒸”就是——

生:蒸发。

师:“融”就是——

生:融化。

师:“蒸融”就是——

生:蒸发融化。

师:什么被蒸发融化了?

生:过去的日子,像轻烟一样被蒸发融化了。

师:对!同学们再看这个“蒸”字,你们先在方格里试写一下。想一想,写的时候应该格外注意哪一笔呢?

生:应该注意“四点底”上面的那个短横,不要落下。

师:说得好!请同学们在方格里再写两个“蒸”字,同时还要注意“草字头”与“四点底”要写得同样宽。

(生写字)【评析:从怎样把难句子读顺的指导到对生字新词的释疑,再到对写字的训练,学生完全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高效学习。】

五、了解文体,明确品悟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学会了生字新词,又读通了句子,现在回想一下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究竟在写什么“匆匆”?

生:时间的流逝是匆匆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有人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吗?

生:散文。

师:散文,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形式松散,但所表达的主旨却不散的文体,这也是散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叫“形散而神不散”!

师:面对这样一篇写于90年前的抒情散文,你们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

生:可以仔细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可以一边品味作者表达的情感,一边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板书:品情悟理)

师:请同学们看“品读助手”(出示“品读助手”),谁来为大家读一读?

生:(读)1.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仔细读一读。2.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3.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用朗读展示。

师:这里的“什么”,既可以是你品味出的情感、感悟出的道理,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你可以把这些发现简单地写在课文旁边,也可以概括成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给大家5分钟时间,要求真读、真想、真思考,不装样子。

(生读课文,一生板书:惋惜 悲伤 无奈 时间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光)

(师小结板书,略)

【评析:“品读助手”与板书的运用,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梳理课文的脉络、习得写作的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感悟写法,省时高效巧背

师:其他同学也有收获吗?

生:有!

师:那大家分享一下吧。我们尊重作者的写作顺序,谁先和大家交流一下第1自然段?

生:“燕子去了……一去不复返呢?”燕子、杨柳、桃花都可以再次轮回,只有时间不能。作者用排比的句式强调了这一点。

师:你的感悟真深刻,排比句式的确强调了这种对比。在能够再次轮回的事物中,作者先写了……又写了……再写了……(屏幕出示关键词)你能根据这些提示试着把这段优美的语言背下来吗?

(生根据屏幕提示背诵第l自然段)

师:为什么你能如此迅速地背出这一自然段呢?

生:因为记住了这个排比句式。

师:看来,文章中的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和背诵,大家学会这种背诵方法了吗?

生:学会了!【评析:本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背诵课文的要求。教师不只关注到了这一点,更从关注过程、教给方法、培养语感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对第一 自然段的背诵。】

七、品词析旬,融情入境朗读

师:正所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那么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的呢?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第2自然段?

生:“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是一个比喻句,表达出了作者因为留不住时间而感到非常伤心。

师:这句中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生:把“日子”比喻成了“一滴水”。

师:那么又是多少日子和什么样的一滴水呢?

生:“八千多日子”和“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多媒体出示针尖上的一滴水)这就是针尖上的一滴水,你觉得这八千多日子留得住吗?

生:留不住!

师:如果这滴水滴在这样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还能听见声,看见影吗?(播放一滴水滴到大海里的视频)

生:不能!

师:这个比喻形象、恰当吗?

生:形象、恰当。

(师范读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评析:总长不超过30秒的两段视频的恰当运用,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八、连句成诗,凸显语言运用

师:“去的尽管去了……怎样地匆匆呢?”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第3自然段? 生:“洗手的时候……双眼前过去”让我觉得无论我们做什么,时间都会匆匆地划过。师:这样的事也发生在你们身上吗?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句话吗?也可以根据这些提示来说话。(出示下图)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连成完整的一句话。我们来作一首小诗!生: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上过去,岁月是匆匆的。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嬉笑中过去,回音是匆匆的。奋斗的时候,日子从汗水中过去,成长是匆匆的。阅读的时候,日子从思考中过去,时间是匆匆的。师:写诗难吗? 生:不难!

师:只要我们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就能学好语文,这也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重点!

【评析:运用课文的句式“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是匆匆的”,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说一段完整优美的话,再把学生自创的句子连成一首精美的小诗,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一种不拘一格的教育智慧。】

九、止于追问,亲历时光匆匆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面对时间的匆匆流逝,我们能做的,难道只是匆匆吗?只是徘徊吗?面对作者在第4、5两个自然段中一连提出的7个问题,我们又应该怎样作答呢?这些,只能留待我们下节课去继续探寻答案了。因为,时光如流水啊!

师:(多媒体出示以瀑布为背景的巨大的钟表画面)请同学们看着我的表一分钟!在公元20 1 2年11月14日下午5点前的一分钟,我曾和你们在一起,因为你们,我会记得这一分钟,从这一刻起,咱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因为时光就是这样的——匆匆!

【评析:屏幕上倾泻的瀑布伴着一分一秒从不停歇的时钟再次诠释了“时光如流水”的真意。意境之美,妙不可言。】

【总评】

综观赵昭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更在高年级识字教学、多媒体课件运用及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突破了思维定式,为进一步实践创新打开了思路。

1.设计巧妙,突出实效。

(1)教学环节丝丝入扣。本节课赵老师对教学内容的串联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十分巧妙。从课前以教背诵主题为“珍惜时间”的小诗《人生》自然过渡到新课;从以学生为主体的初读课文,到顺学而导、寻难而教,充分体现高年级识字特点 的教学;从突出学生自学感悟的“品情”“悟理”,到当堂背诵、感情朗读和综合运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真是匠心独运,省时高效。

(2)教学意境深邃幽远。《匆匆》作为抒情散文的典范,其语言的优美,寓意的深远,都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体悟的。赵老师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了这种文体的特点,而且还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时光的流逝,明白了惜时如金的必要。

(3)教学方法合理高效。本节课赵老师灵活恰当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初读课文时的以学定教,字词教学中的讲练结合,精读课文里的自学批注,品情悟理后学生的自主板书等,使教学效果最大化。2.风格鲜明,文韵飞扬。赵老师的文学功底深厚,精通诗词歌赋,不经意的一句话也常流淌着美感,体现出他“奇谐流美,文韵飞扬”的教学风格。本节课,就有多处这样的痕迹。如从交流沟通向新课过渡的富含哲思的四句话:“人生的名字叫做遥远……岁月的名字叫做——匆匆”;再如意境深远的瀑布背景与巨大钟表下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结语。如果说这些都是他在用自己诗一样优美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学习热情的话,那么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参照课文,结合自己的感受,一步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连词成句,连句成诗的神来之笔,则是赵老师在用自己的诗意启迪着学生的诗意,用自己的文采点燃着学生的文采。

(作者单位:黑龙江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第三篇: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1语文科教案

16、匆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想开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2、释题

“匆匆”是平舌音,写的时候注意不要漏写里边一点,再读课题。

谁知道“匆匆”是什么意思?(急急忙忙的样子)

3、说说关于时间的格言

对啊,时间过得真快!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搜索关于时间的格言,现在,谁来说说?

生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朱自清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1、生小组结合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①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② 想一想,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③ 划出文中的生字词、二类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弄清楚生字的读音、字形、意义,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④ 有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2、汇报交流

①接读课文,师生评议。

②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③交流学习生字词的体会。

好,下面我们请同学谈谈自己学习生字词的体会,你有什

么高招就给同学们介绍介绍,或是觉得哪个生字词在读或在写的时候该注意什么,给我们大家说说。

齐读生字词、二类词。

④质疑。

三、再读课文、品词析句

1、小组合作学习,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给你的伙伴听,说说为什么喜欢。

2、汇报交流

从以下重点句子引导补充学生的汇报: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②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④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⑤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

3、质疑

四、重点学习第三节

1、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去得匆匆?(第3自然段)

2、读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课件出示,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相机板书:洗手

吃饭

默默

遮挽

叹息

3、时间还会怎样悄悄溜走?你能模仿着这种说法说一两句吗?

生说。

五、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板书设计〕洗手

吃饭

默默

遮挽

叹息

《匆匆》之教学设计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

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 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教学准备 VCD、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

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

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四、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这一环节可安排在课堂内外两部分。

课内: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课外:(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3)召开读书报告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我看《匆匆》教学设计

看了尤莉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教学设计,又看了她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我们欣喜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自然、深入地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感到新语文教学的鲜明特色与任课教师在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程过程中迅速成长的脚步。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

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一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阅读教学方面要求,这节课上有好的体现。

二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三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到,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教师有了这样的观念,便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这篇《匆匆》教学设计可以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思考。但整体看,教学过程

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走进新课程,树立新理念,深入课改实践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应从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做起,把课改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第四篇: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徘徊”“伶俐”的意思,领悟“头涔涔”“泪潸潸”“凝然”的文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习课文所运用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美,积累语言。仿照课文的排比句式的写法自己续写几句,运用语言。

3、体会作者感慨时光匆匆的思想感情,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

重点: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体会文章优美的描写。

难点: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第一课时:完成目标一

一、复习古诗, 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师: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请大家翻到79页。先自由读读本课的预习。

板书课题:《匆匆》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预习中要求我们做什么?(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它还出现在结尾。(生读句子。)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在文章结构上说明了什么?

(前后照应。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重点理解目标一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三、熟读课文,自我感悟

师: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请你们静静地默读课文,静静地思考:课文是怎样写日子匆匆而逝的?把你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甚至背下来。

第二课时:完成目标二、三

一、检查课前预习,分组读课文,仔细听别人读得好不好,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日子)

二、师范读课文,以情感带动学生进入课文

1、师配乐读文,生思考:仔细听老师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美在什么地方?你觉得老师在读这篇文章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2、课文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燕子去了„„”开头作者用了什么句式?(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是日子去了,却„„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三、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师:请你拿起笔,自己读课文2、3、4段,想想作者笔下的日子是怎样的呢?课文是怎样描写日子匆匆而逝的?找出相关的句子或片断,或划一划你认为含意深刻的句子或你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想。

2、全班交流:

(1)师:请说说作者所描写的日子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找出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如薄雾,如轻烟。感悟日子的容易流

逝。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的心情。

出示句子练读: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读出静,无声无影)

(2)师: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匆匆而逝的?

出示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形象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拟人:把看不见的时间人化,读起来倍感亲切。

重点训练学生朗读该片断。通过朗读,说说作者笔下的日子像什么?(顽皮的孩子)读出语气。

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写一两句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从内容联想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文章感情。

(3)师: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那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无奈、自责、叹惜,不甘)

师: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我们都知道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三、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升情感

1、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可以用上你们课外学到的名言。

八、板书设计:

日子匆匆像一滴水轻烟薄雾比喻

„„的时候,从„„过去排比一去不复返?拟人

第五篇:《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一、解题导入

师:(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匆匆》,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呢? 生:讲的是时间在匆匆流逝。

师:你说得真好,小时候你们就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一个作者能够把它定格在文字中? 生:朱自清。

师:关于他,能简单地说一句话吗?(生用简短的话说朱自清的简介)师:来,请看大屏幕,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咱们今天学习的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板书:散文。)师: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板书:对话,思考)。那么,既然是与作者对话,就让我们先来倾听吧(板书:倾听)。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注意听要求,大家拿起笔,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播放朗诵音频)

点评:面对六年级的学生,面对学生第一次接触“大家”散文,怎么把学生“带到高速路入口”,让学生自己在“高速路”上奔驰?何老师牢牢把握“方向盘”——读书、有思考地读书,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在简洁的入题、了解作者之后,拎出“散文”、提出“对话”、要求“倾听”和“思考”,可谓独出心裁。

二、从文体特征入手,整体把握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我们六年级一班的孩子真善于倾听,每个孩子几乎都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交流一下。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燕子去了……”这句话小感受到。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

师:还 有哪些地方?一个标点、—个词、一句话、一段话都可以。生:“吃饭的时候……过去。”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中体会到。(生读第二自然段)生:我从问句:“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里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中感受到。

师:你从问句里可以感受出来,你关注了细节,了不起!生:“我掩着面叹息,但是……闪过了。” 师:还有谁要读? 生:我想渎第三自然段。(生读第三自然段)师:还有哪些同学能从别的段落里感受出来?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感受到。生:我从第五自然段感受到。生:我从第二自然段。

师: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段段有感觉。你还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里的“头涔涔”和“泪潸潸”给我这样的感觉。师:新遇到的词就能让你有感受,厉害。

生:我想说第一自然段中三个“再”,能看出大自然万物的死而复生。

师:抓住细节处啦,也抓住关键处了。不过建议你把“死而复生”改成“失而复得”好不好?掌声鼓励,真不简单。

生:我想说第三自然段的“跨过、飞去”等词语,可以看出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以感觉出作者对时间的无奈。

生:我想说第一自然段的“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看出时间流逝得飞快。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倾听,能听出这么多道道来。老师发现你们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遍布全文,但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大家听出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鼓掌)点评:学生听完之后做什么?何老师很巧妙地把学生的“感受”与文章的语言文字紧密地联系起来,说感受读文章、读文章说感受;其次,通过老师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关注到字、词、句,力求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中,因文生感,而不是空发议论;第三,巧妙地“骗”学生读书,多读、读好。

三、静心涵泳,切己体察,品味感悟(一)范例引路,多元品读第一段

师:倾听之后。我请大家跟着作者—起思考,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真读。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学生默读课文)师:好孩子,抬起头,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和作者对活了。我们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能失而复得的花草,它们的时光可以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匆匆而过? 师:是啊,在羡慕之余有无限感慨。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人其中读出来吗?孩子们注意,如果他能读出这种感受就给他掌声。(生读第一自然段)师:就这段,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生:世间万物都能重新来过,但是时间不可以,作者让我们好好珍惜时间。生:从“一去不复返”这个词我能看出时间不能回来了。

师:这个孩子了不起,他不但读出了味道,而且还为我们提示了一种读书方法,抓关键词来感受。请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为我们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第一自然段)师:还有很多孩子想说,但是时间有限,这样吧,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各读各的,读出各自的理解。(学生自由读文)点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是一个个独特的“这个”,因此,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理解、他的思考不能代替我的头脑。何老师在赞许第一位学生的感受之后,立即推进“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于是,不同的“朱自清”出现了。(二)辐射全文,放手自学自悟自品。

师:好孩子,真会读书,当你用心倾听了作者的对话,和作者一起思考后,你突然发现,作者在和你对话了,你能听懂作者要说的话了,这就是一种品读散文的方法,咱们就来品一品这篇《匆匆》。再给你一分钟,每个人找准一个点先试着品一品,一分钟以后咱们再交流。(生自由读课文)师:你想品哪段就说哪段。

生:我要品的是第二自然段,我想先读再谈感受。

生:我不知道他给了我多少日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怅。师:你姓周,我应该叫你周老师,因为你把我要说的全说啦。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一滴水有什么特点? 生:很渺小。

师:可在作者看来,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让他心痛,周老师,你能读出来吗?(生读)师: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这滴水非常大。可是尽管再大,也只能怎么滴呢?请读出相关部分。(生读)师:不管是谁,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都会害怕,怕得冷汗直冒,热泪直流,请为我们读渎作者的描写。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品得好!请连起来,为我们再读读,让我们也感受一下!(生读句子)点评:《匆匆》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这种“理解”是靠教师分析、讲解还是靠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何老师给我们的答案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读自悟,老师只相机点一下,促其提升,如毫不怜惜夸奖、如在关键处点一下“这滴水有什么特点”等等。只有学生“自读自悟”所得,才是真得。

师:这句话也是课后的第二道题要我们重点感受的。就这句话,谁还有别的感受,也为我们读读。这一回我们换个方法来读。请一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先读读,其他孩子听听,看看能否听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看看谁是他的知音。生:“在默默里……泪潸潸。”

师:他是善读者,你们是善听者,谁是他的知音? 生:我听出了一种彷徨。生:我听出了一种忧伤。生:我听出了一种矛盾。

师:你的知音真不少啊。所有愿意做小赵知音的孩子都请起立。小赵来领读,其他知音们一起跟着读。(生读)生:我想说说第三自然段“洗手的时候……过去。”

师: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这段就是个例子。文中列举的这些事情大家每天都做吧,例如洗手,还有吗? 生:吃饭,睡觉,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几处。生:做作业发呆时,时间过去。生:玩游戏时,时间过去。

生:就像这节课一样,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师:这个时间用得值!生:在我们看书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生:跨过。生:闪过。生:伶伶俐俐。

师:是啊,用词多么准确,多么形象啊。孩子们,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读这段话吧,特别关注那些给你留下感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文)(三)延伸拓展,引发思考。

师:一篇文章不是一节课能品得完的,当你走到人生不同阶段,同一篇文章会留给你不同的感受。品读文章的落脚点应该在哪儿? 生:应该是思考。

师:提出你的思考和疑问。生:为什么要徘徊呢?

生:作者为什么说他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赤裸裸回去呢? 生: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师: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这是大家第二节课思考的内容。

师:在第二节课上课前还请大家准备以下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2.搜集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3.按照课文后的第3题要求写几句话。总评:

本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还学于生,突出主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反映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具体有三处明显表现。

1.课堂的时间,请留给孩子。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应该有一个“度”,很难想象,当孩子还没有充分地感知课文,就被老师牵着鼻子由一个环节奔向另一个环节,还何谈阅读教学?本节课,教师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从听读录音到感知朗读,从静心默读到个性品读,做得充分而到位。其中,听读录音用了足足5分钟,静心默读又是5分钟,让学生找准一个点再用心读,又花了1分钟——40分钟的一节课,学生个人的读书就用了如此多的时间,课堂看上去沉闷得有些“冷”,却是真正地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叶圣陶语),符合“让学于学生,还学于学生”的理念。

2.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品读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其实只有三处,一是燕去燕回、杨柳枯荣、花谢花开的感慨;二是面对时间如水滴逝去的彷徨与不安;三是日子挪移而自己茫然旋转的无奈与忧虑。教师由第一处展开,让学生抓住一个“点”继续深入,所有的内容皆由学生引出,再让学生进一步研讨,不再由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习,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探究,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3.抓文体特点,显主体地位。《匆匆》作为一篇经典的优美散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方法,现场运用的“静心地读,安静地想”的批注式阅读方式,把握住了朱自清散文品读的关键;而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不同感受”,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曾几何时,当公开教学比赛成了教师竞技的舞台,教师在台上比拼研读文本是否独到,教学设计是否精巧,课件制作是否华丽,而将教学的主体——学生,给忽略了。任何脱离开学生的课堂,即使有着以上华丽的“衣裳”,也都是苍白的。本节课的教学不做作,不矫情,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教师充当引导者、交流者的角色,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展现了学生的精彩,因此,课堂也就真正地精彩亮丽起来了。赛课感言:平实之中见实效 何捷

有人说这堂课上得很实,甚至有些平。的确如此,单看实录和设计,你似乎不能感受到一丁点儿教师的光彩,不能领略到些许设计的巧妙之处。但是我却对这“实”和“平”抱着满心的欢喜,实中见效,平中出奇。

相信大家在师生课堂对话的言语中能分明地感受到孩子智慧的火花,发现孩子的思维是火热积极的,这正是有效课堂的最关键之所在。其实,这样独特的体验也正迎合着《匆匆》作者朱自清先生努力营造的氛围。文章就是一段段看似平淡的文字,是类似吃饭,洗手,发呆,睡觉等生活的碎片的组合。但是,在这样如同从水面上滑过的文字背后是朱自清追寻时间无痕踪迹的情绪流动,是他在无限惋惜之余的自我解嘲,更是发出生命呐喊的前奏,其犀利之笔触妙不可言,言而不尽。

你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几乎每一句都能牵动着读者的思绪飞逝,如一条流动的河,一首快节奏的曲,一串前赴后继的碎浪。无刻意雕琢,却有着音乐的律动之美,节奏的跳跃之美,诗人的情怀自然不受拘束地表现。文章正是作者在追寻自己生命的价值,对未来的严肃思考,对生活的执著追求时发出的最强音。品读这样的文字,你不能急躁,需静下心来细细品,慢慢嚼。我的课堂设计就是给孩子创造咀嚼文字的最佳气场。

这样朴实的课同时又具备三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返璞归真。我仅仅在作家简介和名家朗诵两个环节使用了多媒体,其他时间都留给师生共同品读文章所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连本文的关键词、重点句也不用幻灯片出示,而是让学生在默读、自由读、有感情品读、听读的过程中自己动笔、动脑找出,品其用法,悟其蕴含的感情。这样的设计在当今的小学语文大型公开课上可谓大胆,不过其正体现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精髓,是一种原生态、无干扰的纯阅读过程。孩子们正是经历了这样的真读书过程才读出真味,品出真情。孩子在课堂上每一个读的活动都是用心参与的,学习活动频繁,思维紧张活跃,真正做到了用心会文,涵泳品味。

其次是体现了让学于学生的课改重要精神。我留出大量的时间给孩子读书、思考、倾听、批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回忆、口头表达,孩子学得格外充分,老师仅仅担当示范、引领的角色,没有侵占他们学习的时间。据统计,仅提供给孩子参与各种形式读书的时间就确保有十分钟,这十分钟是不受任何干扰,没有任何提示的自读自悟,切实保障他们能沉浸在文字中。

第三是授之以渔,注重了学法迁移和运用。在师生共同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传授品读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倾听、思考、对话”三部曲,这是品读散文的三个“口”。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品读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形成认识后还能指导自己的读书实践,在品读中不断获得成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下课后孩子能从课堂上带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洗净铅华返璞归真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特等奖课例《匆匆》片段解析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何捷

不少到现场看课的专家同行都说,《匆匆》一课上得很“实”,实中带趣,深入孩童内心,直切学习本质。这个“实”字于我而言是“最高奖赏”,是我先后历经14稿,洗尽铅华后返璞归真的体现。没有到过现场的同行们单看案例或是实录,感觉《匆匆》有些“平”,似乎常态教学也就这么上,没有花俏,没有噱头。的确如此,少了孩童在课堂上富含情感的言语、表白、诵读这些活的学习状态再现,再精妙的案例也是空虚的浮华。我对这“实”和“平”抱着满心的欢喜,实中见效,平中出奇。本文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能本案这两个特色的“静默十分钟”。

师: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板书:散文,对话,思考),那么,既然是作者对话,就让我们先来倾听吧(板书:倾听)。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注意听的要求,大家拿起笔,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播放朗诵音频)

解析:此环节是本课特色“静默的十分钟”之第一个五分钟。五分钟保证孩子静静地听,充分地发现感受,紧张地留下记号,让孩子切切实实参与学习活动,花得值。此时无声胜有声,任何教师的指导言语都是孩子潜心会文的干扰!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我们六年一班的孩子真善于倾听,每个孩子几乎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交流一下。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这句话中感受到匆匆。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

师:还有哪些地方?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

生:我从第五自然段。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

师:共有五个自然段,段段有感觉。还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里的“头涔涔”和“泪潸潸”给我这样的感觉。

师:一个词就能让你有感受。

生:我想说的第一自然段三个“再”,能看出大自然万物的死而复生。

师:改成失而复得好不好?掌声鼓励,真不简单。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倾听,能听出这么多道道来。老师发现你们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遍布全文,但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大家听出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鼓掌)

解析:孩子的感受遍布全文。这多元,精彩从哪里来?就是从五分钟来。孩子充分关注文本中的字、词、句等元素后,才能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中,因文生感,不空发议论,也为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师:倾听之后,我请大家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真读。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

生:默读课文,批注。

解析:这是本案的第二处静默的五分钟。教师让出时间给孩子和文本进行真对话,真思考,鼓励孩子沉入语言文字中与作者心灵相遇、相知、相通后,激发其产生自己的感受。只有涵咏咀嚼过,才有切入肌肤的理解和感悟,这才是阅读教学之本真。

相信大家在观看实录后能感受到孩子智慧的火花,发现孩子的思维是火热积极的,这正是有效课堂的最关键之所在。这篇文章是作者在追寻自己生命的价值,对未来的严肃思考,对生活的执著追求时发出的最强音。品读这样的文字,你不能急躁,需静下心来细细品,慢慢嚼。“静默的十分钟”课堂设计,就是给孩子创造咀嚼文字的最佳气场。

这样朴实的课同时具备3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以读为本。我仅仅在作家简介和名家朗诵两个环节使用了多媒体,其他时间都留给师生共同品读文章所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连本文的关键词、重点句也不用幻灯片出示,而是让学生在默读、自由读、有感情品读、听读的过程中自己动笔,动脑找出,品其用法,悟其蕴含的感情。这样的设计在当今的小学语文大型公开课上可谓大胆,但却是一种原生态,无干扰的纯阅读过程。孩子们正是经历了这样的真读书过程才读出真味,品出真情。其次是体现了还学,让学于学生的理念。本课设计中,我留出大量的时间给孩子读书、思考、倾听、批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回忆、口头表达,孩子学得格外充分,老师仅仅担当示范、引领的角色,没有侵占他们学习的时间。孩子的多元解读也受到充分关注和尊重课,课堂是孩子学习的天地。第三是授之以渔,注重了学法迁移和运用。在师生共同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传授品读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倾听、思考、对话”三部曲,这是品读散文的3个“口”。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品读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形成认识后还能指导自己的读书实践,在品读中不断获得成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下课后孩子能从课堂上带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这一切,都是一堂语文课的价值所在,是留给孩子学习的“福音”。

下载赵昭《匆匆》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赵昭《匆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延平区实验小学 游珉峰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朱自清是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的大家。文章开篇......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1 〈匆匆》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初次见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一个是曾经教我们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文课本;一个是记载着我们第一天迈进小学校门......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从阅读的......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本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遮挽、蒸融”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

    《匆匆》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是“珍惜生命”,《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