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鱼游到了纸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虎威镇中心校
陈红
这次我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设计教案时,我借鉴了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设计,再加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思考。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一课时,我已经引领学生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感受了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这次展示的第二课时,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程: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遗憾:
1、我总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渲染情境,引领学生品味词句,但忽视了这是借班上课,没有往日的默契。当学生读得不够味时,我只是用自己的范读去引导,还不到位,我没有停下脚步来一点点教。我觉得自己关注教案多了,关注学生少了。
2、教学本该是完美的结尾,可是在课文的最后却来了一个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在学生领会到青年的忘我境界之后,教师总结:“正是青年的忘我精神,才让小女孩真切的看到鱼游到了纸上,正式青年的忘我精神,才让围观的人们由衷的赞叹鱼游到了纸上”,这个时候原本该戛然而止,可是我却追问了“游到纸上的仅仅是鱼吗?”意图在于让孩子知道游到纸上的还有勤奋和专注,可是,这个环节却显得多余而牵强,给原本较成功的课堂添了一处败笔。
每一次的遗憾,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1
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青年的外貌、观鱼、画鱼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再依据这些文字,在空白处作一定的批注,写下一些自己的点滴体会,并谈谈自己通过朗读体会到的人物形象。最后谈对“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探讨、达到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在学文,美读之后,我还引导了学生积累运用文章写作方法,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读写、读思结合。
课后,有老师说:“还行,你的语气改的还行,不过还得再亲切一些。还有就是,上课的提问还不够精炼,要继续训练自己语言的准确行和精炼程度。”徐老师是这么说的:“整体思路还可以,而且重复学生话的那个毛病也改了,但是归到细节还是有不足,比如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学生的回答,你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回应,就算是表扬,也应该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在这一点上要继续努力.”反思他们的建议,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教师语言的凝练对教学的感染和影响力.同时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准确的点评,抓住课堂上的闪光点和生成点使教学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教学就是遗憾的艺术,在每次尽心尽力之后,心里却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失落:怎么我能把“活灵活现”写到板书上呢?怎么会在说话训练中的交流做到完美呢?教学中总害怕忘记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总担心学生能否回答老师的问题------真的是很多很多对自己的不满意,但是同时也在不住地安慰自己:下次,一定争取做到万无一失,做到尽善尽美。(虽然我知道这不太可能,但还是这样安慰这自己)反思教学,我给自己定了一些今后的努力方向。勉力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经历了很多次的评教评学,每一次在讲之前都很“发愁”生怕“出丑”,但每一次讲完之后,回过头来再去想时,才发现:自己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多,感受也很多。首先,在对于教材的驾驭和处理上,我渐渐地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对于语言文字的品味上,我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我慢慢地开始走向熟练,在课堂上心理和应变能力的调节上,我也深深地有了一些体会-------其次,每次的评教评学都令我感动万分,周围每个人都在全身心地准备着,酝酿着,投入着,并尽量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许这其中有辛勤的汗水,有苦涩的泪水,也有不眠的夜晚------无数次的修改,无数次的斟酌,无数个反复的推敲,有了所有人精美绝伦的课堂,有了孩子们闪闪发亮的眼睛,有了领导们的频频点头------似乎,《鱼游到纸上》这篇文章,看着看着,我们也成了文中的青年,对于我们钟爱的事业如痴如醉,青年笔下的鱼游到了他的纸上,而我们深爱着的教师两个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汇入我们的血液,直到整个生命!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2《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主要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
一、紧扣课题,质疑激趣
上课开始,我就设计问题: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随即引出“鱼怎么会游到纸上?是真的游到了纸上吗?是谁让他游到了纸上?”让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并进行探究。
二、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中,抓住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的“游”字可以感受年轻人鱼画得很逼真;从“哟”字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惊奇、惊喜。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几个词体会年轻人的专注。并从“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引导学生理解“一丝不苟、工笔细描”,体会年轻人画鱼时的神态、动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从语段中体会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三、回扣课题,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是一个一丝不苟、勤奋好学、做事专注(忘我)的人之后,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来解决“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因为青年“每个星期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所以,金鱼的特点和样子已经记在他的心里,也就是“金鱼游到了心里”;因为心中有了金鱼的形象,所以能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就像“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是原因,“鱼游到了纸上”是结果。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并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没能达到更好的活而和谐的境界。
第三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范文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听写几个生词,检查孩子们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接着鼓励学生尝试用听写的词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从而通过抓住重点来串联全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其次是围绕线索自主感悟,我先让孩子们抓住本文的主要线索“举止特别”,再出示“自学提示”,让孩子们自学,利用“读、思、疑、划”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过程中,体会“青年举止特别”的地方;自学后,及时对共性的、重点的、难点的词、句点拨精讲,不失时机地穿插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做好情感的积淀,教学反思《《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再次是理清关系升华情感,在让学生体会“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基础上学习最后一段,以“先”字为切入点理清“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两者的关系,形成水到渠成之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来对这两句加以归纳,进一步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让学生从想像中深刻感受年青人对美的追求,体会青年人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提升情感体验。
第四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专注,坚持不懈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含义及之间的关系;还有青年是怎样“忘我的画鱼”。体会青年高超的画技及忘我的精神,培养学生做事专注、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流程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导入新课,浅疑“鱼游到了纸上”。第二步: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并在课文中找到这句话。第三步:引导学生逐步感悟“鱼游到纸上”含义、青年怎样“忘我的画鱼”、“鱼游到心里”的含义及“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的关系。最后,揭示出文章的中心,使学生对青年产生敬佩之情。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时,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有学生说是从上到下的关系。我进一步要求学生用学过的一个关联词语将这两句话串在一起理解,学生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来说,从而感悟到它们是因果关系。学生的思维清晰了。这是,我如果用一个箭头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效果会更好一点。其实,这点我原先是有设计的,只是上课时比较紧张的缘故吧,给忘记了。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前紧后松”,这主要是我对学生不了解,没想到我们兰化三校的学生程度那么好。如果我的学生要上这节课的话,肯定会比较“紧”。所以,课堂的这种随机应变能力以后需要加强。
第五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篇一: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 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在学生感受到青年通过专注、勤奋、忘我地看鱼才练成高超画技后,我再次回到“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让理解“游到了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这样,学生深刻感悟到“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本次教学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课堂各环节的教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次引导都使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加深了一层。学生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这也为下面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聋哑青年的优秀品质作好铺垫。我感悟到:只有准确地理解并把握课文的内涵,才能真正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独特的情感,也只有把握住这份情感,才能进行有效朗读。
课堂教学结束了,留下的思考很多。
1、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评价应该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
2、对学生的能力缺乏自信,总怕孩子们答得不够精彩,有时想帮助他说完整,就有些抢学生的话。
3、本课教学,在学完青年人画画的动作时,设计在最后的拓展训练的教学环节可以放到这里,老师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么生动、可爱的金鱼,引来了很多围观的人,大家不禁纷纷发出了阵阵赞叹,人们是怎样赞叹这鱼儿的呢?又是怎样赞叹这位年轻人的呢?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会更好。
今后教学,我要对教材、对文本深挖掘多拓展,多向其他老师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精神,学习他们的钻研精神,同时还得不断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努力使自己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走出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之路。篇二: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李子枫 整堂课我主要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展开教学的:
一、以“游”字为发力点。当学生充分地读了带“游”字的句子后,我通过引读“游”字来通读课文,把整篇文章的大意很巧妙的展现出来。这样的读文形式避免了泛泛的枯燥读文也激起了学生的读文兴趣。
二、品味重点语句的成功: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语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品析。通过词语运用的对比,通过自己与青年看鱼方式的对比,通过画面的想象,多方面语文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既感受到了青年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了文本用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由表及里,即懂了句意又挖掘了生成点,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朗读训练的成功:本节课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课文,通过自由读、引读、默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文 使学生在朗读中,培养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生明白了“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比如要学生体会“心静”可贵的时候,我创设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变化的引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把课堂教学也推向了高潮。通过品味“静静”学生读出了鱼“游”到纸上不仅仅是因为“无声之静”,也不只是“无动之静”,更是“心之宁静”。学生读出了“心静”就是“专心致志”,“心静”就
是“坚持不懈”,“心静”就是“忘我境界”。
反思:一节课下来,我有许多感想,虽然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预设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人,只有自省,才能常新。篇三: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接下来,我就结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从“研读教材”、“抓准四个着力点”、“落实一个统一”,“贯穿一个对话”四方面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研读教材,把握重点,力求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目标明确
准确生动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在文本解读时,我主要从普通读者、学生收获、教师教学三方面潜心研读教材。
作为一位普通读者赏读课文,随着作者对文中主人公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的聋哑青年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同时还感悟到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细致入微、耐人寻味。
第二步,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我抓的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 “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
根据学段要求、学情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
3、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是理解“鱼
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二、抓住四个着力点,实现发展性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经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三、落实一个统一,即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中,不是孤零零地进行语文文字训练,也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凭空感悟,而是让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有机的结合,以求达到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让情感涌动在学生心中,同时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从中还习得了学法。
四、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而对话对于教育,对于语文教学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地过程中进行。”鉴于此,我和学校的几位教师曾经搞过一个《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的研究》校本实验,因此对对话教学有一定的实践体验。经过研究,我们发现,通过“对话式”语文教学,师生双方之间可以相倾听和交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好。
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学生自我对话等。在这其中,创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情意,为阅读教学最为重要和有效的一环。
生本对话,不言而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与文本、与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
对于生本对话,本课设计主要有3处:
第一处,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由作者一个点的描述在学生心中立体多维的显现出来,我站在作者的视角,还原文本,为学生创设情境。“身边看鱼的男女老少,个个有说有笑,唯独他那么特别”“等到太阳下山了,又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看鱼”,“春去秋来,作者又一次遇见了他”。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把课文读得更有滋味了,而且进入了这种情境,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第二处,就是“赞叹着和议论着”那里,学生一下子从读者成了课文中的一个个角色,完全走进了文本,经过在附小那次讲课,我也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反思,因为许多同学都在用不同的声音赞叹,没有议论的。所以我又在同学们赞叹时加了一句“人们赞叹着,可青年人连头也不抬,大家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议论声也随之而来,接下来,的确就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第三处,是一个细节问题,因为主人公是聋哑人这一身份的特殊性,有些学生会把没有任何反应归结为对周围人的赞叹是他听不到而已。如果这样理解,对青年人专注入迷的品质就大打了折扣,于是我追问了一句“有人认为,他是聋哑
人,没有反应,是很正常的事,你认为呢?”学生做出反应后,我又说“即使他是一位聋哑人,他也可以怎么做?”紧接着就是“抬起头”“打手势”“炫耀着”??一系列地反问如此设身处地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他专心到了入迷的程度。篇四:《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想象鱼的动态的扩展写作练习;将学生想象中的鱼巧妙的与青年心中的鱼和画上的鱼加以结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通过音乐融入写作之中。在教学过程
中进行了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课文的意境。课堂中注重学习习惯及方法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并且,对于聋哑青年的身残志坚的情感理解稍显薄弱。以上方面的教学设计尚需商讨。
篇五: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根据以下思路展开: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位青年人的初步印象,并说一说理由;也可按事情发展顺序,即作者对年轻人的认识(举止特别—画技高超—骄傲—令人敬佩)来进行交流。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由欣赏、误解到由衷敬佩的情感变化。
(2)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的一些方法,在读议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文中写青年举止特别,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表现在“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没说一句话”,观察金鱼入神着迷;“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作画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把金鱼画活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作画到了痴迷的境界,物我两忘;“他似乎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忘了回家”,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注意前后联系,通过解读这些句子具体的含义,体会到青年人虽然聋哑,但专注和勤奋,这是他画的鱼之所以栩栩如生,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
(3)美读课文,表达情感,积累运用语言。本文语言平实而情感浓郁,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聋哑青年专注细致和人们的赞叹。
作者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表现了他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表达了“我”对他勤奋执著的赞美之情。通过多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耐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并抄写下来。还可随堂进行小练笔,结合插图,想象围观人们议论的情景,并写下来。3.“金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金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聋哑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对金鱼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先”,点明了“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要把鱼画像,画活,必须先仔细观察,使之形象鲜明、生动、深刻,呼之欲出。可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成语《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的关系。
4.本课的生字中,“澈”要注意读准字音,“港、壶、徽、聋”笔画较多的字注意指导笔顺和记忆字形。5.课后小练笔,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6、7、8三个自然段和插图,想象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围绕着聋哑青年作画的专注态度和画技的高超,老人、青年和小孩是如何赞叹和议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