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华经典诵读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华经典诵读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主讲人: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一些诵读古诗文的方法技巧
2、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会学生一些诵读古诗文的方法技巧
4、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举例探讨、配乐诵读
导入:同学们,古人关于读书,说法可谓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或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或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或云„„然而,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古人都很看重“读”书。今天,我们就以“读”为话题,来谈一谈高中生应怎样进行古诗文阅读鉴赏。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通常得出的经验做法是: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其背诵、理解的能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以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我们来具体交流一下诵读的方法。教学步骤如下: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文句。方法指导: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单个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学生纠正 ③纠正后单个学生示范读(配乐)④教师示范读(配乐)⑤所有学生齐读(配乐)
二、再读课文,要求:区别句读,读懂文意。方法指导: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诗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不同地方停顿,往往会使句子产生不同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 方法指导:
(一)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
(二)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再读课文,要求:模仿练读,读出韵味。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把握准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方法指导: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音落在“送”字上,为什么?因为它交代了全诗的写作主题,为下文的叙事抒情张本。“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重音落在“故人”“烟花”上,因为此四字交代彼此感情深挚的送行双方,在繁花似锦、烟花烂漫的大好春光辞行,为开篇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打上了积极浪漫的色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重音落在“孤帆”“尽”“唯”上,这四个字从不同侧面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与雄浑壮阔的意境相互映衬,形成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风格。其次,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缓、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烟花三月”起调要稍高,“西辞”“下”开始下降,“黄鹤楼”“扬州”降至最低。以一种滑坡式的二重调,将自古以来“离别难表欢愉”的难题举重若轻地解决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二句语势上跟前两句相仿,只是“尽”声调要迅而短,“流”声调要缓而长,这样才能把诗人久驻江畔眺望故人离去的方向,冷不丁由帆影的消失而惊醒过来,又立即陷入如江水般绵延不绝的怅然若失的相思中的离情给传神地表达出来。
第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的节奏可以稍快,以便表达诗人对故人此番远游的心驰神往,心向往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朗读节奏则可舒缓些,以期达到含蓄蕴藉、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想象品读,渐入意境。【此环节可以配乐诵读】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间,品味诗意,渐入意境。如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要试图让学生化身诗仙李白: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大好青春年华,时逢开元盛世。伫立在江夏城江畔,目送敬仰的好友诗人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绚丽的阳春三月雇船顺流而下,直奔东南一带最为繁华的都会——扬州而去,心中该作何感想?是忧,还是喜?„„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小结
总之,诵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同学们循着我们的经验方法摸索下去,相信大家一定会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古诗文的技巧。以上是我们今天授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再见!
第二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案
执教:张玉琳
教学目标:
1、能朗读全诗,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通过联想和练笔,感受诗人与朋友间难分难舍的友情。
3、能在整体朗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对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有一定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词后面是“别”,你能组这个词吗? 你经历过“送别”吗? 送别时你会说什么?
送别时你会做什么?(板书)
二、初读
1、读题目:鹤、陵、孟的书写
2、读全诗
3、整体感知:你读懂了什么?诗人李白有没有写送别时的“说”和“做”呢?
三、细读
1、再次读,提问,全面理解诗的意思。尤其是“西辞、烟花三月、下扬州、尽”(插入练笔:写春天的成语)
2、思考:诗人对朋友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诗人是不是对这朋友不喜欢呢?
哪些地方能看出诗人舍不得朋友呢?分析后两句(插入练笔二)
3、小结:作者的诗真特别,临别前,不对朋友说道别的话,也不紧握朋友的手说句珍惜的话,只写朋友走后所见的景物,通过景物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借景抒情。
四、动情读
1、齐读,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受,齐读这首诗 2、指名配乐读 3、全体配乐读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三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你还会背哪些送别诗呢?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课件展示: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3、交流作者李白、孟浩然的资料。
简介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
三、读通古诗:
1、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
孟浩然: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让我们一起来呼呼他的名字。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
3、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1)随机纠正字音。
(2)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
3)出示节奏。
(4)齐读。
(5)谁来读一读?
(6)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可以先跟同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
5、(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
(1)、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
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
师:(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2)、“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
(3)、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
(4)、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请同学们齐读1、2句。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
生:望那只船
(6)、“孤帆”是什么意思?
(7)、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8)、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
(9)、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0)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板书:孤帆尽、情永在)
(11)、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3生)
(12)、齐读。
(13)、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
(14)、小组交流汇报。(15)、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在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来吧!
(5)、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
五、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十年后,又写了一首《赠孟浩然》,出示: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缉清芬.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了一首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五、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背一背。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尽
情永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
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板书: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1.指读正音。
2.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 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
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 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 “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
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
3、碧空:湛蓝的天空。
4、尽:没有了,消失了。
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
6、天际:天边。
7、说说两句诗诗意。
8、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拓展)
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7.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b.略读第二首诗。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别 董 大(高 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4.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那今天我 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2)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
(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送 情深意长
第四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
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
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第五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1.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同学们静静的听。(出示课件,配乐)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常识学习】
【教师活动】展示学习目标及其重难点。(1)走进作者(2)诵读古诗(3)了解诗意
熟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引导自学
1、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了,那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呢?(出示课件)
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只有认真听,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再指名读。
3、师:看的出来,同学们的预习非常认真。那么大家平时都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吗?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古诗可以从这五方面入手: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会诗情。享诗境。
(二)解诗题
1、师:请同学们借助文中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从他的回答中,我们知道李白要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
2、师:黄鹤楼知道吗?(板书:黄鹤楼)说说看。百闻不如一见,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3、师:广陵是哪?(板书:广陵)
4、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在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出示地图)从黄鹤楼顺流而下就能到达扬州。
5、师:同学们一定会对课题有更深的理解,让我们带着理解再读课题。齐读课题。
(三)知诗人。
1、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来说说你了解的李白?(出示)我们看看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是怎样来写李白的?《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对李白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还有许多赞美李白的古诗,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搜集。
(四)明诗意。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同桌互读,注意纠正字音。(出示课件)1.指名读。(他读得节奏感非常好,谁再来读读?)2.指名读。(读得非常有感情。)
3.四人小组自主学习诗意。【合作探究】
师:现在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古诗的理解,尤其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每位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想法。(五、)悟诗情,享诗境。
1.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了解诗意来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师: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出示课件)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出示课件)2.师: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老师特地为大家准备了烟花 三月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你们想用什么样的词来描绘这里的三月呢?
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繁花锦簇„„)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积累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老师相信你们的语言会更美,齐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师: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置身于烟花三月的美景之中,带着感受再来读这两句。3.师:在这诗情画意的季节,诗人却却无心赏景,那是因为——(生 :他的好友孟浩然要走了。)
师:孟浩然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望什么啊?(出示课件)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师: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诗人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出示诗句)(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齐读。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师板画。)李白还在望什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出示诗句)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师板书:依依惜别)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师: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和天际流了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课件出示两句古诗)一二组读。
师: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
师: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生读)这是豪壮的相送。
师: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生读)这是柔情的相送。
4.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帆没了可情未了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出示课件)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说:(预设)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师:(板书)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
范读。生齐读。
【板书设计】
李白送孟浩然
黄鹤楼●
依依惜别
【拓展训练】
1.师:诗人李白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看这首古诗(出示)《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谁来读读?那这首古诗中诗人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大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啊,这真是(出示)“目随神往不舍情”啊。2.师: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出示)中诗人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的?生“劝”。师:你从哪看出来的?(真聪明,看来你对这首古诗已经非常了解了)我们一起来劝劝元二。齐读全师。
3.再看这首古诗《别董大》。(出示课件)指名读。
这首诗人高适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王维的劝说与高适的劝说有什么不同?
生:王维劝说友人多喝一杯酒,出去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但高适和劝说友人,远行后还会有新的朋友。
师:这真是“一样劝别两样情”啊。(课件出示)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首古送别诗,(出示课件)《山中送别》,谁来读读?诗人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他的依依惜别之情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诗人通过“问”来表达感情。)
师:是啊,诗人通过“问”深深地表达出他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可谓“问君归期惜别情”啊!(课件出示)【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布置作业】
1.按照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送元二使安西》。2.积累更多的有关送别的古诗。
●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二、说学情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有些学生也并不陌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我的学情了解的基础上,我预设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说重难点
因为本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对于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五、教法、学法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语文是读出来的,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去读,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在本课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基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创设情境”等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边理解,边感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本节课我用音乐、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用精心准备的导语和切合诗意的古曲音乐,烘托出一个浓浓的读书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而板书立求简洁、明了。
我遵循农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原则。在导入理解课题后逐步采取读正确、读出正确的节奏,再读出诗歌的韵味。在导入环节,我曾经找了很多个支点,有学生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赠汪伦》、李白的《赠孟浩然》,还有就是这首崔颢的《黄鹤楼》。《赠汪伦》学生太熟,《赠孟浩然》不适合放在这里,所以就选择了这首《黄鹤楼》导入,因为黄鹤楼正式因为崔颢的这首诗而闻名的。据说李白到了黄鹤楼这个地方刚想在上面题诗,却发现上面已经有崔颢写的《黄鹤楼》,李白看后不敢下笔。世人惊叹这世上还有李白不敢下笔的地方。文献同时还记载,李白当时没有写诗就离开了黄鹤楼,后来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势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下。
导入之后由于诗题较长,所以除了读正确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而对于诗文,先做到正确、再读出节奏,而重点是要读出韵味。如何进入到诗的情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再读出诗中情。我想这也是这节课做得最不够的地方。学生都知道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学生能够说出我们老师要的和考试要的标准答案,可是这种情却进入不了学生的内心。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有感而发的。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曾经把学生当做“零”起点去教,结果发现没有一点突破。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抓住两个主要意境点“烟花三月”和“故人西辞”,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但是这里比较遗憾的是我的操作太快,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品味的时间。
本节课我还重在积累。拓展学习送别诗,默写或抄写本节课要学习的这首古诗。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我在反思的时候我突然间想起了白居易的送别诗《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最后的“别时茫茫江浸月”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孤帆远去,诗人李白只见长江的水在天边流淌着,而同样的,是分别时刻,诗人白居易望着茫茫江面上的一轮明月,悲从中来。后来我在课堂上补充讲《琵琶行》时,效果很好,孩子们特别入情入境。我觉得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是不是可以与这首《琵琶行》联系,相互映衬呢?
当时决定上这首诗的时候,很多同事问我为什么要教诗,诗并不好教。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我不会教诗歌,所以想把握这个机会来好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