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合材料结构件无损检测技术分析
复合材料结构件无损检测技术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复合材料结构件缺陷和损伤特点的分析,介绍可应用于复合材料结构缺陷包括目视检查法、声阻法、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声-超声技术、涡流检测技术、微波检测技术在内的无损检测技术。并对无损检测技术的技术关键进行剖析,展望了无损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复合材料 无损检测 缺陷
随着航空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材料以其高的比强度、比刚度及良好的抗疲劳性和耐腐蚀性获得广泛应用。由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导电性差、热导率低、声衰减高的特点,在物理性能方面呈显著的各向异性,使得它对波传播所引起的作用与普通金属材料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其无损检测技术与金属的检测大不相同,复合材料检测日益成为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在这种情况下,航空航天检测迫切需要有一种更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复合材料构件的生产质量或修理水平。
复合材料构件的成型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其间既有化学反应,又有物理变化,影响性能的因素甚多,许多工艺参数的微小差异会导致其产生诸多缺陷,使产品质量呈现明显的离散性,这些缺陷严重影响构件的机械性能和完整性。由于复合材料结构制造质量的离散性,必须通过无损检测来鉴别产品的内部质量状况,以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随着先进复合材料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高速增长,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已成为新材料结构能否有效和扩大应用的关键。
一、复合材料结构件缺陷的产生与特点
先进复合材料中的缺陷类型一般包括: 孔隙、夹杂、裂纹、疏松、纤维分层与断裂、纤维与基体界面开裂、纤维卷曲、富胶或贫胶、纤维体积百分比超差、铺层或纤维方向误差、缺层、铺层搭接过多、厚度偏离、磨损、划伤等, 其中孔隙、分层与夹杂是最主要的缺陷。材料中的缺陷可能只是一种类型, 也可能是好几种类型的缺陷同时存在。
缺陷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有环境控制方面的原因, 有制造工艺方面的原因, 也有运输、操作以及使用不当的原因, 如外力冲击、与其他物体碰撞和刮擦等。对缺陷产生原因进行准确分析, 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 减少缺陷形成的概率,保证结构质量和性能满足要求。1.成型过程中产生的缺陷
复合材料在成型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工艺原理和理论的非完美性而产生缺陷,人为操作的随机性会产生夹杂、铺层错误、固化不完全等缺陷,固化过程控制不好会产生孔隙、分层、脱胶等缺陷。原材料因素, 也是复合材料产生缺陷的一个主要原因。预浸料中局部树脂含量不均匀、毛团、纤维弯曲会造成复合材料的贫胶、富胶和纤维曲屈。如果预浸料储存时间过长,则会在固化成型过程中因树脂的流动性变差而导致贫胶、富胶、纤维脱粘以至分层等缺陷。如果这些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会有很大影响,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缺陷
复合材料构件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应力或环境因素而产生缺陷,以至被破坏。复合材料损伤的产生、扩展与积累会加剧材料的环境与应力腐蚀,加剧材料老化,造成材料的耐湿热性能严重下降,强度与刚度急剧损失,大大降低材料的使用寿命,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传统观念采取的是发现问题后进行修补(维修或修理)的办法,要求在发现危及安全的缺陷后立即进行修复。而新的观念是预测并管理,要求对可能发生的缺陷、故障进行预报,从而能在某一合适时间段内采取措施。所以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定期检测,就显得极为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复合材料结构件的无损检测
先进复合材料中的微观破坏和内部缺陷, 用常规的机械与物理方法一般不能满足检验精度要求,也不能采用破坏性实验方法进行检测, 必须对其进行无损探伤检测, 即在不损坏结构使用性能的前提下, 采取一定的手段, 检测其特征质量,确定其是否达到需要的工程使用要求。无损检测是检验产品质量、保证产品使用安全、延长产品寿命必要的有效技术手段。可应用于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中缺陷无损检测的技术很多, 包括目视检查法、声阻法、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声-超声技术、涡流检测技术、微波检测技术等。1.目视检查法
目视检查法是使用最广泛、最直接的无损检测方法。它可以检查出褪色、表面划伤、裂纹、起泡、表面欠压、起皱、桔皮、凹痕、富胶、贫胶等缺陷;尤其对透光的玻璃钢产品,可用透射光检查出内部的某些缺陷和定位,如夹杂、气泡、疏松、搭接的部位和宽度、蜂窝芯的位置和状态、镶嵌件的位置等。另外,利用反射光可以观察到表面不平和其他缺陷。2.声阻法
声阻法又称机械阻抗分析法,它是通过测量结构件被测点振动力阻抗的变化来确定是否有异常的结构存在。声阻仪是专为复合材料与蜂窝结构件的整体性检测发展起来的便携式检测仪器,可检测出板—板胶接结构(或复合材料)件或蜂窝结构的单层、多层板分离区域。此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很好,能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3.射线检测技术
对于先进复合材料而言, 射线检测仍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无损检测技术之一, 特别适合于检测先进复合材料中的孔隙和夹杂等体积型缺陷,对垂直于材料表面的裂纹也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和可靠性, 对树脂聚集与纤维聚集也有一定的检测能力, 也可测量小厚度复合材料铺层中的纤维弯曲等缺陷,但对复合材料中最为常见的分层缺陷检测比较困难, 对平行于材料表面的裂纹射线检测技术也不敏感。在所有的射线检测技术中, 胶片射线照相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经过多年的发展, 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针对复合材料的胶片射线照相技术规范或标准。近几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航空用复合材料结构件无损检测技术分析(RTR 技术)日趋完善, 并开始应用于结构的无损检测。RTR 技术利用图像增强器将穿透材料后的射线信息转换为可视图像(即光电转换)。然后输入计算机经过计算机处理将可视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 在显示器屏幕上显示出材料内部缺陷的性质、大小和位置等信息。与胶片照相技术相比, RTR 技术不需要胶片的暗室处理, 缩短了曝光时间, 成像质量与胶片照相技术相当, 但在检测过程的实时性、检测效率、经济性以及远程传送和方便实用等方面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实时成像技术可应用于先进复合材料产品的在线检测,可以对装配线上的工件进行实时快速检测。康普顿背散射成像(CST)技术是一种新的射线检测技术, 它具有单侧非接触、检测灵敏度高、快速三维成像的特点, 非常适合于复合材料等原子序数较低材料的物体, 对低密度材料的检测可获得比透射成像更高的图像对比度, 特别是当被检物体结构限制无法进行双侧成像检测时, CST技术就显示出明显的优势。CST 技术在国外航空航天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国内, 由于缺少相关的技术设备, 此项技术还尚处于探索性的研究阶段, 但鉴于该技术的独特性能, 可以预见它必将成为航空航天无损检测领域一个极具开发与应用潜力的检测手段。
4.超声检测技术
超声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有脉冲反射法、穿透法、反射板法、共振法、阻抗法等, 它们各有特点, 可根据材料结构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对于一般小而薄、结构简单的平面层压板及曲率不大的复合材料构件, 宜采用水浸式反射板法;对于小而稍厚的复杂结构件, 无法采用水浸式反射板法时, 可采用喷水脉冲反射法或接触带延迟块脉冲发射法;对于大型复合材料结构宜采用水喷穿透法或水喷脉冲反射法。复合材料的多层结构使得声波在材料中的衰减较大, 而且航空航天领域的先进复合材料构件多为薄形结构, 所引起的噪声和缺陷反射信号的信噪比低, 不易分辨, 在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时应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
5.声-超声检测技术
声-超声(AU)技术又称应力波因子(SWF)技术。与通常的无损检测技术不同,AU 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和研究材料中分布的细微缺陷群及其对结构力学性能(强度或刚度等)的整体影响, 属于材料的完整性评估技术。采用声-超声振幅C 扫描技术也能够对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间的粘接界面进行有效检测, 而且克服了超声反射技术信号清晰度不高、超声透射技术传感器可达(及)性差的缺点。
复合材料的声发射技术研究20 世纪70 年代始于美国, 80 年代在法、日、英等国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先进复合材料中的声发射源主要有纤维断裂、基体微裂纹、基体宏观裂纹、纤维-基体界面脱开、纤维摩擦基体、纤维断裂松驰等。通过对材料或结构在加载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 可以对复合材料构件的整体质量水平进行评价, 反映复合材料中损伤的发展与破坏模式, 预测构件的最终承载强度, 并能够确定出构件质量的薄弱区域。声发射检测技术仅可用于复合材料承力结构件的整体无损检测, 对单个缺陷的检测准确性较低。声发射技术是检测复合材料结构整体质量水平的非常实用的技术手段, 使用简单方便, 可以在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获取材料动态变形损伤过程中的宝贵信息。它包括参数分析法与波形分析法两种方法。参数分析法是通过记录和分析声发射信号的特征参数, 如幅度、能量、持续时间、振铃计数和事件数等, 来分析材料的损伤破 坏特征, 如损伤程度和部位、破坏机制等;波形分析法是指对声发射信号的波形进行记录与分析,得到信号的频谱及相关函数等, 通过分析材料不同阶段和不同机制引起损伤的频谱特征, 可以获取材料的损伤特征。6.涡流检测技术
涡流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涡流探头中线圈通以交变电流后, 能够在线圈附近的检测试样中产生涡流, 该涡流又能产生一个交变反磁场,交变反磁场会改变线圈磁场, 从而使流经线圈中的电流也随之改变。当线圈上的电压恒定, 线圈中电流变化引起线圈阻抗变化, 通过测量线圈阻抗的变化, 就可以得到试样内部的缺陷信息。但这种技术只适用于导电复合材料, 对G F R P 和KFRP 不适用, 而对CFRP 是适用的。利用涡流检测技术可检测出C F R P 中的纤维含量与缺陷,对复合材料与金属粘接结构中金属材料的翘曲变形也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7.微波检测技术
微波在复合材料中穿透能力强、衰减小, 适合于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它可以克服常规检测方法的不足(如超声波在复合材料中衰减大、难以检测内部较深部位缺陷, 射线检测对平面型缺陷灵敏度低等), 对复合材料结构中的孔隙、疏松、基体开裂、分层和脱粘等缺陷具有较高的灵敏性。据报道, 美国在20 世纪60 年代就采用微波技术对大型导弹固体发动机玻璃钢壳体中的缺陷和内部质量进行检测;我国的陆荣林等人也采用微波反射技术对不同复合材料中的空洞型缺陷进行了检测。结果证明了微波检测技术对复合材料中缺陷检测的有效性。除上述检测技术外, 还有目视法、流体渗透法、激光全息法等其他技术也可用于先进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
三、技术关键
1.针对复合材料装机结构件的快速高效无损检测技术
赋予传统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新的技术内涵,使之更适合未来复合材料的低成本设计、制造和装机应用主流,通过提高传统检测技术的功效,达到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的目的。开展无损检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探索研究适合复合材料的快速高效无损检测技术和方法。美国等复合材料用量较大的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将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快速高效的无损检测方向, 而且有了初步应用成果。2.针对新型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技术
与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我国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深度和发挥作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复合材料的一个重要结构特征就是内部各组分之间物理界面复杂,如果能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得到这些界面的全部信息,将会对材料研究和工艺分析起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结束语
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我们所面临的新课题,应重视对复合材料无损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的建标工作,进行复合材料结构和无损检测方法,分析、制订试验方案,设计和制备无损检测标准试样,编制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标准与缺陷验收规范,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厂所、高校的复合材料无损检测先进技术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学习国外复合材料无损检测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复合材料结构无损检测水平。
第二篇:无损检测案例分析
焊缝无损检测缺陷图片
一、气孔与圆缺
图8-1-1 分散的气孔
图8-1-2 密集气孔
图8-1-3 夹钨
二、条形夹渣与条形气孔
图8-1-4 条形夹渣
图8-1-9 内咬边
图8-1-10 外咬边
七、内凹
图8-1-11 内凹
八、烧穿
图8-1-12 烧穿
就是说这种工艺卡没有在技术上起到指导作用,是一张毫无价值的工艺卡。
4、问题处理
(1)重新编制检测工艺卡。
(2)进一步检查其现场记录中的参数是否符合其工艺规程及所用标准的要求,所拍底片的各项指标是否合格。
【案例3】无损检测人员资格
1、背景
长输管道φ508×7,50km,设计要求射线检测100%,联头及穿越段超声100%,执行标准均为SY/T4109-2005。
2、问题描述
某检测公司承揽这一工程,检查中发现,该公司现场共有检测人员4人,两个检测机组,每个机组均综合检测RT、UT;其中王某为项目负责人,持证情况为RTⅢ、UTⅢ、PTⅡ、MTⅡ,李某为项目技术负责人、评片员,持证情况为RTⅡ、UTⅡ、PTⅡ、MTⅡ,王某注册单位为该公司,李某为其他单位。另有机组长赵某持RTⅡ;周某持UTⅡ;均注册在该公司。王某提出可以用合并检测机组,同时赵某负责评片,周某负责超声报告,而由王某统一审核。
3、问题分析
(1)根据该项目的情况,该项目至少要有RTⅢ、UTⅢ各一人项,RTⅡ、UTⅡ若干人项,RTⅠ、UTⅠ各两人项。工作分别人Ⅲ级编制工艺、审核报告,Ⅱ级根据记录评定结果、编制检测报告;Ⅰ级以上人员在Ⅱ级和Ⅲ级人员的指导下负责现场操作,做好记录。
(2)该检测项目部现有人员,李某为非法执业,其所出具的检测报告均为无效。(3)现场机组长证书不全,至少应当持有所从事的检测类别Ⅰ级以上证书。
(4)很多检测项目,在人员报批时资质都是足够的,但是在检测过程中,极容易出现资质不够的情况。
(5)项目负责人王某提出的方案,从资质上讲能符合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故王某的方案不可取,就是该项目人员配备不合格。
4、问题处理
(1)警告并清退李某,对其所出具的检测报告进行复核并重新出具,并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及相关法规,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罚。
(2)勒令该公司限期增加检测人员,达到最低限度以上。
【案例4】无损检测部位指定
1、背景
某管线,规格为φ377×10,射线检测抽查比例为50%、Ⅱ级合格,超声检测比例为100%、Ⅱ级合格。有现场监理,检测焊口由现场监理指定。
2、问题描述
(3)监理在指定焊口时要着重于固定口的抽检。对于油水混合管和排空管,由于预制焊口检测比例相对增大,在总比例一定的前提下,必然会导致固定焊口检测比例相对不足,因此在进行固定口抽检时必须要保证B和C两种管道固定口的检测数量能够满足其所要求的检测比例。
【案例6】无损检测标准执行
1、背景
某集气站管线包括A管φ57×4.5、B管φ45×3,设计要求为“100%超声探伤,10%射线探伤复检,Ⅱ级合格;不能进行超声波探伤的管线,进行20%射线探伤,Ⅱ级合格;不能进行超声波和射线探伤的焊缝,必须进行100%的渗透或磁粉探伤,无缺陷为合格”。
2、问题描述
在现场发现,所有的管线均以100%超声探伤,10%射线复检为委托比例;检测公司报告也是以此比例出具报告。
3、问题分析
(1)现场监理没有研究设计图纸说明书,不明白哪些是不能进行超声波探伤的焊缝,哪些是不能进行超声波和射线探伤的焊缝;这种不能,主要是指SY/T4109-2005标准条文适用范围之外的不能,即超声波不能检测的有:壁厚小于5mm或外径小于57mm,或为法兰、弯头与直管相接焊缝,或非对接焊缝。射线不能检测的有:非对接焊缝。由于现场监理对检测标准不熟悉,致使指令错误。
(2)检测公司的指令接收人员应当明了SY/T4109-2005各个部分的适用范围,在接到指令的同时应当先研究指令与标准的符合性,然后才能签字。显然,在这一事件中检测公司现场人员失职。
(3)检测公司工艺卡编制人员技术水平低下,没有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工艺,而是凭空编造工艺卡。
(4)检测公司报告签发人没有对报告的合规性做应有的审核,在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报告上签字。
4、问题处理
(1)现场监理指令错误,对现场无损检测监理人员进行更换。
(2)检测公司从报告签发人到现场操作人员或水平低下,或责任心不强,由检测公司更换人员,并建议业主考虑更换检测公司的可能。
(3)由于A管、B管的壁厚范围均小于5mm,无法进行超声波检测,因此对焊缝进行100%射线检测(即以射线检测代替超声检测),对于非对接焊缝等无法进行射线检测的焊缝,进行100%渗透或磁粉探伤。
【案例7】无损检测底片评定
1、背景
某长输管线工程,规格φ508×9,射线100%检测,标准SY/T4109-2005 Ⅱ级合格。的记录,发成合格报告的情况,则应以作假嫌疑追究报告编制、审核人员的责任。
4、问题处理
(1)监理公司改派具有国家质监总局颁发的射线检测Ⅱ级或以上的人员来担任无损检测监理工程师,履行监理职责并签字。
(2)检测公司将李某证书向主管部门办理延期,或在李某复试后至成绩公布之间增派一名Ⅱ级人员。
(3)由检测公司认真检查报告,并将错误的报告重新打印,签字。
【案例9】射线检测现场
1、背景
查某长输管线工程,规格φ508×9,射线100%检测,标准SY/T4109-2005 Ⅱ级合格
2、问题描述
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检测人员在检测合格段进行无损检测活动,经查:检测人员系该标段检测承包商某检测公司员工,现场无委托单、无检测派工单,管线上已经贴好的两个片联上显示:日期均为三天前日期;A片焊口号与实际焊口不符;B焊口有明显的返修痕迹,但片联上无返修“R”标识。经检查人员跟踪至项目部检查:A焊口原始片划伤严重,底片质量不合格,但上报为Ⅰ级片合格;B焊口有明显密集气孔,Ⅳ级片。
3、问题分析
(1)这是一起严重的作假行为。
(2)A片的原因只是暗室人员不小心、或洗片机存在问题将底片划伤,本可以重照,但检测公司以工程进度为由,自作主张,签发了合格报告,然后在他处做假片。
(3)B片有缺陷不正常上报,与施工单位串通,返修后补片,日期提前,这是典型的串通提高一次合格率的做法。
4、问题处理
(1)对A片重新进行检测,防腐返工费用由检测公司负责,B片作为返修重新上报。(2)依据有关规定对检测公司、施工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案例10】超声波检测现场
1、背景
某长输管线,规格为φ355×6,射线100%检测,标准SY/T4109-2005 Ⅱ级合格;穿跨越段、联头段增加100%超声复检,标准SY/T4109-2005 Ⅱ级合格。
2、问题描述
在对某穿河段的检查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
(1)检测人员使用的探头为2.5P13×13K2,工艺卡要求为5P8×8K3,两者不符,记录上也记录为5P8×8K3。
(2)现场耦合剂为清洁剂,经查,所有检测记录为合格的焊口的6点位即正仰焊位置,没有
第三篇:无损检测工作技术总结
无损检测工作技术总结
报考项目: RT 论文题目: 浅谈小径管透照布置的选择
姓 名: 庞 兵
工作单位: 安徽津利能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浅谈小径管透照布置的选择
随着近年来电力行业趋势不断上升,射线检测作为无损检测方法的一个重要方法,射线检测在电站安装中具有与其它无损检测方法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电站锅炉主要以小口径管对接接头为主,多采用射线检测。笔者近期参与完成了***发电厂(2×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安装工程的无损检测工作,对射线检测小径管时透照位置的选择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小径管透照在实际应用中暴露的问题:
在某电厂安装项目现场抽查中发现炉管焊缝存在大量的根部裂纹(见附图一、二),而这些焊缝则是已在预制厂检测合格的焊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为此笔者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原因。该炉管材质为T92规格为Φ51×8mm,检测执行标准JB/T4730.2-2005,技术等级AB级,Ⅱ级合格。在预制阶段由于条件较好,所以按JB/T4730.2-2005标准规定采用椭圆成像法透照,相隔90度透照2次。在这一阶段也发现了少量的根部裂纹,但并未引起检测人员的足够重视。在炉管组装运抵现场后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采用椭圆成像法透照而是采用垂直透照的方法进行检测,相隔120度透照3次重叠成像,结果发现了大量的根部裂纹。为保证产品质量我们要求对所有运抵现场的炉管按用垂直透照的方法进行100%重新检测,同时要求预制厂在预制阶段也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检测。但这一要求似乎并不完全符合JB/T4730.2-2005的规定,检测单位对此也有所顾忌。
2.小径管经常采用倾斜透照椭圆成像的原因 小径管通常是指外直径Do小于或等于100mm的管子,在射线检测中倾斜透照椭圆成像通常是首选。小径管采用倾斜透照椭圆成像可以将源侧和胶片侧焊缝影像分开便于影像的评定及缺陷的定位返修,而且在大多数条件下有较少透照次数,这样既可以减少成本又可以提高检测效率保证工程进度。笔者认为小径管采用倾斜透照椭圆成像检测工艺优化的体现,是质量、费用、进度及返修难易程度相互平衡的共同结果。实践证明此方法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地透照方法,在可以实施的情况下也确应采用。垂直透照重叠成像的方法对于根部裂纹、根部未熔、根部未焊透等根部面状缺陷的检出率较高,但发现缺陷后由于分不清是源侧还是胶片侧的缺陷会对缺陷的定位返修造成不便。焊缝表面的不规则也会影像的评定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在检测成本、检测进度上也略逊于倾斜透照,它出常常作为倾斜透照的一种补充方法加以应用。综上原因在射线检测中经常采用倾斜透照椭圆成像。
附图一 3.透照角度对小径管裂纹检出的影响 射线检测中对于缺陷的检出主要是通过裂纹检出角来控制的,它是假想裂纹垂直于工件表面来进行研究的,垂直于工件表面的裂纹也是危害性最大一种缺陷,因此它是射线检测重要控制的缺陷。裂纹检出角分为横向裂纹检出角和纵向裂纹检出角。实验证明,透照角度在10度以下时裂纹的识别情况变化不大,但透照角度超过15度时随着透照角度的增大裂纹不能识别的情况就会增大很多,裂纹的检出率会显著降低。
附图二
在JB/T4730.2-2005中透照方向实际上是对纵向裂纹检出角的控制,但标准并未规定角度的控制范围。而一次透照长度是以透照厚度比K的形式间接的控制横向裂纹检出角的大小。无论是倾斜透照椭圆成像透照2次或3次,还是垂直透照重叠成像透照3次其对横向裂纹检出角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但倾斜透照椭圆成像透照的纵向裂纹检出角要明显大于垂直透照重叠成像透照。按标准规定,椭圆成像时影像开口宽度为1倍焊缝宽度左右,当g(焊缝宽度)≤D0/4时倾斜透照的角度约为25.56度,此时纵向裂纹的检出率将大大下降。此时椭圆成像过大的透照角度可能会导致根部面状缺陷的漏检,因此在可能存在根部面状缺陷时椭圆成像的方法应慎用。
附图三
4.对JB/T4730.2-200
5小径管透照布置的理解
JB/T4730.2-2005标准中射线检测的透照布置分为5条,即透照方式、透照方向、一次透照长度、小径管的透照布置和透照次数。其实后2条仅是针对小径管这一特定检测对象而言的,其含义也包含于前3条之 中:
1)小径管的透照布置无论是倾斜透照还是垂直透照都为双壁双影法。2)小径管的透照方向是通过椭圆的开口度来控制的,倾斜透照时有一定的透照角度,垂直透照时透照就角度为0o。小径管透照布置规定,当同时满足T(壁厚)≤8mm; g(焊缝宽度)≤Do /4时应采用倾斜透照方式椭圆成像,而JB/T4730.2-2005中4.1.2条(透照方向)规定透照时射线束中心一般应垂直指向透照区中心,需要时也可选用有利于发现缺陷的方向透照。因此从这一方面看小径管的透照布置与4.1.2条的 要求是相互矛盾的。3)小径管透照次数是一次透照长度的体现。无论是倾斜透照椭圆成像透照2次或3次,还是垂直透照重叠成像透照3次其透照厚度比K都约为1.7左右。从小径管的K值我们可以看出小径管的K值其实已经不 能够满足标准的要求,标准之所以这样规定只是优化工艺的结果。因此我们对标准的执行也要灵活应用,不能照抄照搬。在检测中如已发现许多根部面状缺陷或对缺陷的检出率存在疑问时应采用垂直透照进行补充检测,在已经发现大量根部面状缺陷时要直接采用垂直透照进行检测。这样才能提高根部面状缺陷检出率来保证产品质量,才能真正做到质量、费用、进度的协调统一,此时的才能算是优化的工艺。
5.通过以上的分析及笔者在实际中的应用,笔者认为不要死执行标准,而要理解标准,从检测的原理出发了解标准制定的原理及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应用标准服务于实际检测工作。同时笔者也认为JB/T4730.2-2005对小径管透照布置的规定过于刚性,使许多检测单位在实际检测中过于拘谨。这是笔者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能够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教。
第四篇:无损检测工作技术总结
无损检测工作技术总结
总结人:XXX
XXXXXX有限公司
我于2012年7月毕业于XXXXXX,持有中国电力工业无损检测超声、磁粉I级资质和电力工业理化检验光谱、金相I级资质。毕业后一直就职于XXXXXXX有限公司,在公司承接的锅炉、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施工过程中承担无损检测工作。在这一年的工作中,积极完成各项探伤任务,寻求新的方法以解决检测中碰到的难题,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电站和化工行业也相继增多,按照图纸技术条件及规范要求,对于各种压力管道、压力容器和承压部件焊接焊缝需进行规定比例的超声及X射线探伤,所以无损检测行业也越来越普遍。下面浅谈一下小径管透照方法和技术要求及钢焊缝射线照相底片缺陷影像的识别:
I外径D。≤100mm的管子称为小径管,一般采用双壁双影法透照其对接环缝。按照被检焊缝在底片上的影像特征,又分椭圆成像和重叠成像两种方法。当同时满足下列两条件,a)T(壁厚)≤8mm;
b)g(焊缝宽度)≤D0/
4时采用倾斜透照方式椭圆成像。椭圆成像时,应控制影像的开口宽度(上下焊缝投影最大间距)在1倍焊缝宽度左右。不满足上述条件或椭圆成像有困难时可采用垂直透照方式重叠成像。
透照布置(1)椭圆成像法胶片暗袋平放,射线源焦点偏离焊缝中心平面一定距离(称为偏心距L。),以射线束的中心部分或边缘部分透照被检焊缝。偏心距应适当,可按椭圆开口宽度(q)的大小
算出。
L。=(b+q)L1/L
2式中L1为射线源到近源处环焊缝表面的水平距离,L2为外径加上焊缝余高;
如偏心距太大,椭圆开口宽度过大,窄小的根部缺陷(裂纹、未焊透等)有可能漏检,或者因影像畸变过大,难于判断。偏心距太小,椭圆开口宽度过小,又会使源侧焊缝与片侧焊缝根部缺陷不一分开。
(2)重叠成像法对直径小(D。≤20mm),或壁厚大(T>8mm),或焊缝宽(g>D。/4)的管子,或是为了重点检测根部裂纹和未焊透等特殊情况下,可使射线垂直透照焊缝,此时胶片宜弯曲贴合焊缝表面,以尽量减少缺陷到胶片距离。当发现不合格缺陷后,由于不能分清缺陷是处于射线源测或胶片侧焊缝中,一般多做整圈返修处理。小径管环向对接接头的透照次数
小径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100%检测的透照次数:采用倾斜透照椭圆成像时,当T/Dn≤0.12时,相隔90°透照2次。当T/D0>0.12时,相隔120°或60°透照3次。垂直透照重叠成像时,一般应相隔120°或60°透照3次。
由于结构原因不能进行多次透照时,可采用椭圆成像或重叠成像方式透照一次。鉴于透照一次不能实现焊缝全长的100%检测,此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缺陷可检出范围,并保证底片评定范围内黑度和灵敏度满足要求。
II钢焊缝射线照相底片缺陷影像的识别
1焊接缺陷影像的显示特征
焊接缺陷的影像特征基本取决于焊缝中缺陷的形态、分布、走向和位置,因射线透照角变化而造成的影像畸变或影像模糊也应予以充分考虑;对缺陷特性和成因的充分了解和经验,有助于缺陷的正确判断。必要时,应改变射线检测方案重新拍片;也可对可疑影像进行解剖分析,这样可以减少误判和漏判。
缺陷影像的判定,应依据三个基本原则:
a影像的黑度(或亮度)分布规律。如气孔的黑度变化不大,属平滑过渡型;而夹渣的黑度变化不确定,属随机型。
b影像的形态和周界。如裂纹的影像为条状,且必有尖端;而未焊透或条状夹渣虽然也是条状的,但一般不可能有尖端。未焊透的两边周界往往是平直的,而夹渣的周围往往是弧形不规则的,而气孔的形态大多是规则的。
c影像所处的部位。如破口边沿未熔合往往产生于焊接坡口的熔合面上,因此大多出现在焊缝轴线的两侧;而未焊透则多出现在焊缝轴线上。
2缺陷影像的识别
2.1气孔在底片上的形貌:
呈暗色斑点,中心黑度较大,边缘较浅平滑过渡,轮廓较清晰。形状:圆形、椭圆形、长条形、虫形等。
形态:单个、分散、密集、链状等。分布在焊缝中任意部位。
2.2非金属夹渣在底片上的形貌
呈暗色斑点,黑度分布无规律,轮廓不圆滑,小点状夹渣轮廓较不清晰。形状较不规测,点状、长条形、块状,有时带尖角。
形态:单个或分散、密集(网状)、长条断续等。分布在焊缝中任意部位。
2.3夹钨(金属夹渣)
呈亮点,轮廓清晰。为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或呈开花状。形态:单个、分散、密集等。氩弧焊打底电弧焊盖面的焊缝分布在根部;全氩焊焊缝在焊缝任意部位。
2.4未焊透在底片上的形貌
大多呈清晰的暗色直线条或带,宽窄取决于对口间隙。无对口间隙的所形成的未焊透呈现一条笔直的暗线。
一般处于焊缝影像的中间,顺焊缝轴线延伸;因透照偏或焊偏,也可能偏向一侧。
2.5未熔合在底片上的形貌:
根部未熔合的典型影象是一条细直黑线,线的一侧轮廓整齐且黑度较大,为坡口钝边痕迹,另一侧轮廓可能较规则也可能不规则,根部未熔合在底片上的位置应是焊缝根部的投影位置,一般在焊缝中间.因坡口形状或投影角度等原因也可能偏向一边。
坡口未熔合的典型影象是连续或断续的黑线,宽度不一,黑度不均匀,一侧轮廓较齐,黑度较大,另一侧轮廓不规则,黑度较小,在底片上的位置一般在焊缝中心至边缘的1/2处,沿焊缝纵向延伸。
层间未熔合的典型影象是黑度不大的块状阴影,形状不规则,如伴有夹渣时,夹渣部位的黑度较大。较小时,底片上不易发现。
对未熔合缺陷评判,要持慎重态度,因为有时与夹渣很难区分,尤其是层间未熔合容易误判。一般与夹渣的区别在于黑度的深浅和外貌形状规则等。
2.6裂纹在底片上的形貌:
呈不直的暗细线,端部尖细。热裂纹走向曲折,有分叉;冷裂纹走向不曲折没有分叉。
形态:单条、断续。在焊缝根部、焊道内、热影响区及弧坑等相应部位均可呈现。
无损检测工作是锅炉压力容器和化工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之一,要求从事无损检测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特别是从事X射线探伤工作,不仅要做好个人防护,也要防止他人受到伤害。
第五篇:油气管道无损检测技术
油气储运前言知识讲座
油气管道无损检测技术
管道作为大量输送石油、气体等能源的安全经济的运输手段,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保障油气管道安全运行,延长使用寿命,应对其定期进行检测,以便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一、管道元件的无损检测
(一)管道用钢管的检测
埋地管道用管材包括无缝钢管和焊接钢管。对于无缝钢管采用液浸法或接触法超声波检测主要来发现纵向缺陷。液浸法使用线聚焦或点聚焦探头,接触法使用与钢管表面吻合良好的斜探头或聚焦斜探头。所有类型的金属管材都可采用涡流方法来检测它们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对于焊接钢管,焊缝采用射线抽查或100 %检测,对于100 %检测,通常采用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
(二)管道用螺栓件
对于直径> 50 mm 的钢螺栓件需采用超声来检测螺栓杆内存在的冶金缺陷。超声检测采用单晶直探头或双晶直探头的纵波检测方法。
二、管道施工过程中的无损检测
(一)各种无损检测方法在焊管生产中的配置
国外在生产中常规的主要无损检测配置如下图一中的A、B、C、E、F、G、H工序。我国目前生产中的检测配置主要岗位如下图中的A、C、D、E、F、G、H工序。
油气储运前言知识讲座
图一 大口径埋弧焊街钢管生产无损检测岗位配置
(二)超声检测
全自动超声检测技术目前在国外已被大量应用于长输管线的环焊缝检测,与传统手动超声检测和射线检测相比,其在检测速度、缺陷定量准确性、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作业强度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全自动相控阵超声检测系统采用区域划分方法,将焊缝分成垂直方向上的若干个区,再由电子系统控制相控阵探头对其进行分区扫查,检测结果以双门带状图的形式显示,再辅以TOFD(衍射时差法)和B扫描功能,对焊缝内部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和判断。
全自动超声波现场检测时情况复杂,尤其是轨道位置安放的精确度、试块的校准效果、现场扫查温度等因素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对检测结果的评判需要对多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收集各种信息,才能减少失误。
(三)射线检测
射线检测一般使用X 射线周向曝光机或γ射线源,用管道内爬行器将射线源送入管道内部环焊缝的位置,从外部采用胶片一次曝光,但胶片处理和评价需要较长的时间,往往影响管道施工的进度,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均开发出专门用于管道环焊缝检测的X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设备。
油气储运前言知识讲座
图二 管道环焊缝自动扫描X射线实时成像系统
图二为美国Envision公司生产的管道环焊缝自动扫描X射线实时成像系统,该设备采用目前最先进的CMOS成像技术,用该设备完成Φ 609mm(24 in)管线连接焊缝的整周高精度扫描只需1~2 min,扫描宽度可达75 mm,该设备图像分辨率可达80μm,达到和超过一般的胶片成像系统。
(四)磁粉检测
磁粉检测的基础是缺陷处漏磁场与磁粉的磁相互作用。铁磁性材料或工件被磁化后,由于不连续性的存在,使工件表面或近表面的磁力线发生局部畸变而产生漏磁场,吸附施加在工件表面的磁粉,形成在合适光照下目视可见的磁痕,从而显示出不连续性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国内很少对焊管坡口面进行磁粉检测。国外使用的自动检测系统,主要采用荧光磁悬液湿法检测。自动磁粉检测设备采用磁化线圈在钢管壁厚方向对坡口面局部磁化,同时在坡口表面喷洒荧光磁悬液,凭借在该部位装置的高分辨率摄像系统,将磁化、磁悬液喷洒区域的影像传输在旁边的监视屏上,操作人员监视屏幕,就可以及时发现磁痕影像,找出缺陷。
磁粉检测适用于检测铁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因此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和有色金属等非铁磁性材料不能用磁粉检测的方法进行探伤。由
油气储运前言知识讲座
于马氏体不锈钢、沉淀硬化不锈钢具有磁性,因此可以进行磁粉检测。磁粉检测可以发现表面和近表面的裂纹、夹杂、气孔、未熔合、未焊透等缺陷,但难以发现表面浅而宽的凹坑、埋藏较深的缺陷及与工件表面夹角极小的分层。
三、钢质管道管体无损检测技术
钢质管道管体的无损检测,主要就是管体的完整性(如剩余壁厚、管道缺陷、表面腐蚀形态、腐蚀产物类型、腐蚀深度等)检测。表一列出了目前常用的管道检测技术及其检测内容。
表一 管道检测技术分类
(一)弹性波检测技术
弹性波检测是利用管道泄漏引起的管道内压力波的变化来进行诊断定位,一般可分为声波、负压力波和压力波三种。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安置好的传感器来检测管道泄漏时产生的弹性波并进行探测定位。这种技术的关键是区分正常操作时和发生泄漏时的弹性波。目前有两种方法,一
油气储运前言知识讲座
种是利用硬件电路的延时来进行信号过滤,另一种是结合结构模式识别和神经网络来区分正常操作时和发生事故时产生的不同波形,从而更好地监测管道的运行。
(二)漏磁通检测技术
漏磁式管道腐蚀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自身携带的磁铁,在管壁圆周上产生一个纵向磁回路场。如果管壁没有缺陷,则磁力线封闭于管壁之内,均匀分布。如果管内壁或外壁有缺陷,则磁通路变窄,磁力线发生变形,部分磁力线将穿出管壁产生漏磁。漏磁检测原理图三所示。
图三 漏磁检测原理
漏磁场被位于两磁极之间的紧贴管壁的探头检测到,并产生相应的感应信号。这些信号经滤波、放大、模数转换等处理后被记录到检测器上的存储器中,检测完成后,再通过专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回放处理、判断识别。
从整个检测过程来说,漏磁检测可分为图四所示的四个部分:
图四 漏磁检测流程图
漏磁检测技术的优点:(1)易于实现自动化;较高的检测可靠性;(2)可以实现缺陷的初步量化;(3)在管道检测中,厚度达到30mm的壁厚范
油气储运前言知识讲座
围内,可同时检测内外壁缺陷;(4)高效,无污染,自动化的检测可以获得很高的检测效率。
漏磁检测技术的局限性:(1)只适用于铁磁材料;(2)检测灵敏度低;(3)缺陷的量化粗略;(4)受被检测工件的形状限制由于采用传感器检测漏磁通,漏磁场方法不适合检测形状复杂的试件;(5)漏磁探伤不适合开裂很窄的裂纹,尤其是闭合型裂纹;(6)不能对缺陷的类型或者缺陷的严重程度直接作定量性的分析。
(三)超声波检测技术
管道超声检测是利用现有的超声波传感器测量超声波信号往返于缺陷之间的时间差来测定缺陷和管壁之间的距离;通过测量反射回波信号的幅值和超声波探头的发射位置来确定缺陷的大小和方位。
图五为超声波检测原理图, 图中Wt代表管道正常壁厚, SO代表超声波探头与管道内表面间的标准位移。
图五 超声波检测原理图
超声波检测技术的优点:(1)检测速度快,检测成本低;(2)检测厚度大,灵敏度高;(3)缺陷定位较准确;(4)对细微的密闭裂纹类缺陷灵
油气储运前言知识讲座
敏度高。
超声波检测的缺点:(1)由于受超声波波长的限制,该检测法对薄管壁的检测精度较低,只适合厚管壁,同时对管内的介质要求较高;(2)当缺陷不规则时,将出现多次反射回波,从而对信号的识别和缺陷的定位提出了较高要求;(3)由于超声波的传导必须依靠液体介质,且容易被蜡吸收,所以超声波检测器不适合在气管线和含蜡高的油管线上进行检测,具有一定局限性。
(四)电磁超声检测
电磁超声技术(EMAT)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无损检测新技术。这一技术是以洛仑兹力、磁致伸缩力、电磁力为基础,用电磁感应涡流原理激发超声波。
电磁超声的发射和接收是基于电磁物理场和机械波振动场之间的相互转化,两个物理场之间通过力场相互联系。从物理学可知,在交变的磁场中,金属导体内将产生涡流,同时该电流在磁场中会受到洛仑兹力的作用,而金属介质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将产生应力波,频率在超声波范围内的应力波即为超声波。与之相反,该效应具有可逆性,返回声压使质点的振动在磁场作用下也会使涡流线圈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接收装置进行接收并放大显示。人们把用这种方法激发和接收的超声波称为电磁超声。
与传统压电超声换能器相比,EMA的优点主要有:(1)非接触检测,不需要耦合剂;(2)可产生多种模式的波,适合做表面缺陷检测;(3)适合高温检测;(4)对被探工件表面质量要求不高;(5)在实现同样功能的油气储运前言知识讲座
前提下,EMAT探伤设备所用的通道数和探头数都少于压电超声;(6)发现自然缺陷的能力强,对不同的入射角有明显的端角反射,对表面裂纹检测灵敏度较高。
EMA的缺点:(1)EMAT的换能效率要比传统压电换能器低20—40dB;(2)探头与试件距离应尽可能小;(3)EMAT仅能应用于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材料中。
(五)涡流检测技术
涡流检测技术是目前采用较为广泛的管道无损检测技术,其原理为:当一个线圈通交变电时,该线圈将产生一个垂直于电流方向(即平行于线圈轴线方向)的交变磁场,把这个线圈靠近导电体时,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会在导电体中感应出涡电流(简称涡流),其方向垂直于磁场并与线圈电流方向相反。导电体中的涡流本身也要产生交变磁场,该磁场与线圈的磁场发生作用,使通过线圈的磁通发生变化,这将使线圈的阻抗发生变化,从而使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通过监测线圈中电流的变化(激励电流为恒定值),即可探知涡流的变化,从而获得有关试件材质、缺陷、几何尺寸、形状等变化的信息。
涡流检测技术可分为常规涡流检测、透射式涡流检测和远场涡流检测。常规涡流检测受到趋肤效应的影响,只适合于检测管道表面或者亚表面缺陷,而透射式涡流检测和远场涡流检测则克服了这一缺陷,其检测信号对管内外壁具有相同的检测灵敏度。其中远场涡流法具有检测结果便于自动化检测(电信号输出)、检测速度快、适合表面检测、适用范围广、安全方便以及消耗的物品最少等特点,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重视,广泛用于在油气储运前言知识讲座
用管道的检测。
涡流检测技术的优点:(1)检测速度高,检测成本低,操作简便;(2)探头与被检工件可以不接触,不需要耦合介质;(3)检测时可以同时得到电信号直接输出指示的结果,也可以实现屏幕显示;(4)能实现高速自动化检测,并可实现永久性记录。
涡流检测技术的缺点:(1)只适用于导电材料,难以用于形状复杂的试件;(2)只能检测材料或工件的表面、近表面缺陷;(3)检测结果不直观,还难以判别缺陷的种类、性质以及形状、尺寸等;(4)检测时受干扰影响的因素较多,易产生伪显示。
(六)激光检测技术
激光检测系统主要包括激光扫描探头、运动控制和定位系统、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三个部分,利用了光学三角测量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涡流法和超声波法相比,激光检测(或轮廓测量)技术具有检测效率高、检测精度高、采样点密集、空间分辨力高、非接触式检测,以及可提供定量检测结果和提供被检管道任意位置横截面显示图、轴向展开图、三维立体显示图等优点。
但是激光检测方法只能检测物体表面,要全面掌握被测对象的情况,必须结合多种无损检测方法,取长补短。
(七)管道机器人检测技术
管道机器人是一种可在管道内行走的机械,可以携带一种或多种传感器,在操作人员的远端控制下进行一系列的管道检测维修作业,是一种理想的管道自动化检测装置。
油气储运前言知识讲座
一个完整的管道检测机器人应当包括移动载体、视觉系统、信号传送系统、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管道机器人的主要工作方式为: 在视觉、位姿等传感器系统的引导下,对管道环境进行识别,接近检测目标,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漏磁通传感器等多种检测传感器进行信息检测和识别,自动完成检测任务。其核心组成为管道环境识别系统(视觉系统)和移动载体。目前国外的管道机器人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它不仅能进行管道检测,还具有管道维护与维修等功能,是一个综合的管道检测维修系统。
四、管道外覆盖层检测技术
(一)PCM检测法
PCM(多频管中电流检测法)评价的核心是遥控地ICI电流信号的张弱来控制发射到管道表ICI的电流,通过检测到的电流变化规律,进而判断外防腐层的破损定位与老化程度。加载到管道上的电流会产生相应的电磁场,磁场张弱与加载电流的大小成正比,同时随着传输距离增大,电流信号逐渐减小。当管道外涂层有破损时,电流通过破损点流向大地,该点处的电流衰减率突然增大,可判定外涂层破损点的位置。
但PCM法对较近的多条管道难以分辨、在管道交叉、拐点处及存在交流电干扰时,测得数据误差大。
(二)DCVG检测技术
DCVG(直流电压梯度测试技术)的原理是对管道上加直流信号时,在管道防腐层破损裸漏点和土壤之间会出现电压梯度。在破损裸漏点附近部位,电流密度将增大,电压梯度也随着增大。普遍情况下,裸漏面积与电
油气储运前言知识讲座
压梯度成正。直流电压梯度检测技术就是基于上述原理的。
在用DCVG测量时,为了便于对信号的观察和解释,需要加一个断流器在阴极保护输出上。测量过程中,沿管线以2m的间隔在管顶上方进行测量。
DCVG的优点为能准确地测出防腐层的破损位置,判断缺陷的严重程度和估计缺陷大小,之后根据检测结果提供合理的维护和改造建议;测量操作简单,准确度高,在测量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几乎不受地形影响。缺点在于整个过程需沿线步行检测,不能指示管道阴极保护的效果和涂层剥离;环境因素会引起一定误差,如杂散电流、地表土壤的电阻率等。
(三)Pearson检测法
Pearson检测法(皮尔逊检漏法)的原理是对管道施加交流信号,此信号会通过管道防腐层的破损点处流失到土壤中,因此距离破损点越远,电流密度越小,破损点的上方地表形成一个交流电压梯度。检测过程中,两位测试员相距3~6m,脚穿铁钉鞋或手握探针,将各探测的的电压信号发回接收装置,信号经滤波、放大,即能得到检测结果。
Pearson检测法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检测技术,其优点是:(1)有较成熟的使用经验,并且检测速度较快,能沿线检测防腐层破损点和金属物体;(2)能识别破损点大小,还能测到微小漏点,长输管道的检测与运行维护中有良好的使用反馈。
Pearson检测法的不足之处在于,(1)整个检测过程需步行;(2)不能指明出缺陷的损坏程度;(3)对操作者的技能求高;(4)在水泥或沥青地面上检测接地困难。
油气储运前言知识讲座
(四)标准管/地(P/S)电位测试法
标准管/地(P/S)电位测试法的原来是采用万用表来测接地Cu/CuS04电极与管道表ICI某监测点之间的电位,通过电位与距离构成的曲线了解电位的分布,把当前电位与以往电位区别开来,可用检测来的阴极保护电位来判定是否对管道外涂层起保护作用。
目前,地面测量管道保护电位的通用方法就是标准管/地电位测试法,其优点是无需开挖管道、现场取得数据容易、检测速度快(每天10~50km)。一般情况,每隔1km左右设一个测试桩,所以这种方法只能总体评估这一管段的防腐层,不能详细地评价防腐层缺陷,不能确定防腐层的缺陷位置以及缺陷的分布情况。故此方法不适合用于无阴极保护或测试桩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