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十七大心得-促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精选公文范文--------------------------学习十七大心得:促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十七大心得:促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善谋民利的党又将在新的五年中书写壮丽篇章
10月21日上午,被称为“民生盛宴”的十七大在人民的盛赞声中,在全国百姓充满激情的热议声中,落下了帷幕,在未来的日子里,十七大必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也必将促使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先进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党又会以此为起点带领人民开创更加欣欣向荣的祖国建设的新局面。十七大上,提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大政方针。大会闭幕会时,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集体,我们相信,党选出的所有委员人选,都是精兵强将,在未来五年中,都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党代会上提出的一项项大政方针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使百姓得到更多利益,民生切实改善,使党代会----------------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上提出的一个个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以又好又快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
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又即将迈开崭新的步伐,迈向崭新的高度。我们深信,十七届中央委员一定会善谋民利,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带领人民书写出新的壮丽篇章,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朝着让人民更加满意和幸福的未来前进。
地税系统学习十七大报告,关键是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认识和把握hjt同志在报告中提出的“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大力组织税收收入,有效调节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推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把报告精神贯彻到地税工作实践中去,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深入推----------------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进“三型税务”建设、构建和谐地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税工作,进一步提高干部促收履责的能力,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进程,提升“税收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税务干部为纳税人服务、机关为基层服务”水平,使税收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和谐互动,税务机关上下、内部和谐共进。
二、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以开阔的视野引领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加快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到争先进位的过程中,落实到检验工作的成效中,使解放思想成为**地税和地税干部不懈的精神追求,成为引领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地税事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保持创新的勇气和精神,不断增强干部的领会能力、有效执行能----------------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力。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和变化,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力,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大胆探索,攻坚克难,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四、要始终坚持服务大局,让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放心、让社会各界认可、让纳税人满意。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将紧扣全市发展大局,切实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全力打造“主动型税政”,落实好服务全市“跨江发展”和“五个中心”战略的各项税收政策,进一步加强作风行风建设,优化税收服务,通过扎实的工作切实让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放心、让社会各界认可、让纳税人满意。
----------------精选公文范文----------------
第二篇:地税系统学习十七大报告促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地税系统学习十七大报告促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地税系统学习十七大报告促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地税系统学习十七大报告,关键是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的“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大力组织税收收入,有效调节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推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把报告精神贯彻到地税工作实践中去,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深入推进“三型税务”建设、构建和谐地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以
科学发展观统领地税工作,进一步提高干部促收履责的能力,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进程,提升“税收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税务干部为纳税人服务、机关为基层服务”水平,使税收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和谐互动,税务机关上下、内部和谐共进。
二、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以开阔的视野引领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加快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到争先进位的过程中,落实到检验工作的成效中,使解放思想成为地税和地税干部不懈的精神追求,成为引领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地税事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保持创新的勇气和精神,不断增强干部的领会能力、有效执行能力。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和变化,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力,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大胆探索,攻坚克难,创
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四、要始终坚持服务大局,让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放心、让社会各界认可、让纳税人满意。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将紧扣全市发展大局,切实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全力打造“主动型税政”,落实好服务全市“跨江发展”和“五个中心”战略的各项税收政策,进一步加强作风行风建设,优化税收服务,通过扎实的工作切实让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放心、让社会各界认可、让纳税人满意。
第三篇:认真贯彻学习十七大精神推动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举世瞩目的十七大在万众期盼中胜利召开,成为我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深刻阐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达2020年的奋斗目标。报告
要求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并特别指出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个特殊困难群体的关注,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努力践行好“三个代表”。作为残疾人的代表组织,要代表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代表全体残疾人的根本利益,要围绕“桐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这一主题,全面发挥“代表、服务、管理”职能,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在构建“和谐桐乡”过程中找准位置,发挥残联应有的作用。
1、加强学习,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要配强配齐残联干部,继续组织全体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提高残联干部的敬业精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创新的精神,发扬“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切实落实《桐乡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力做好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宣传文体、组织建设、权益保护等工作,全心全意服务好残疾人。
2、贯彻落实好残疾人的优惠政策,营造透明高效的政策环境。大力宣传省、嘉兴市、桐乡市有关残疾人的优惠政策。一要向有关部门宣传,要求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兑现残疾人的各种优惠政策,切实减轻残疾人的负担,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适时地执行情况开展检查;二要向残疾人宣传,使残疾人积极主动申请优惠政策;三要积极、主动协调,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积极为应享受优惠政策而未享受的残疾人与相关部门协调,落实优惠政策,使残疾人确实得到实惠;四要加强年检年审,确保按比例就业,保证残疾人就业机会。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宣传《桐乡市照顾扶持残疾人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与残疾人结成帮扶对子,为残疾人提供助学、助医、法律、生活、劳动就业、出行等多方面服务,并抓好落实。要加强村、社区康复工作,建立和完善好村、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站)的建设,使残疾人就近到村、社区进行康复和训练。
4、加大维权工作力度,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营造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要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残疾人的安定稳定,才能实现全市的安定稳定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要积极配合人大或政府对《残疾人保障法》执行情况开展检查。积极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充分发挥“残疾人利用法律援助站(分站)”和法律事务部的作用,帮助残疾人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好残疾人维权工作,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5、加大扶残助残力度和推行无障碍建设,帮助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实际困难,为残疾人营造舒适殷实的生活环境。要加强残疾人的基本情况调查,全面掌握残疾人特别是困难残疾人的情况,帮助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落实好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站);认真做好贫困残疾人白内障复明、助行和助学等项目。积极开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管好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将残疾人培训工作列入重点。要在全市开展结对扶助残疾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使这项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下去,使每个单位都自觉地参与到扶残行列中去,使结对扶助经常化、制度化。落实好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的定期补助政策;积极协助民政部门优先把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切实保障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积极推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
6、廉洁自律,带好队伍。廉洁自律是党和人民对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准则。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廉洁自律,一身毛病,就难以服众,当然就不可能干好工作,带好队伍。残联负责人,必须首先廉洁自律,自觉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不以权谋私。工作中要从我做起,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既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又要敢抓敢管,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从而在残联机关形成廉洁从政的氛围,不断提高残联系统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
第四篇: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党的十七大的主要精神(略)
二、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市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牢牢把握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这条战略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战略,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实力快速增强。1978年至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由9.85亿元增加到1228.57亿元,是1978年的124.73倍;财政总收入由1.68亿元增加到150.67亿元,是1978年的89.67倍。
(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总体小康水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685元增加到2006年的17806元,增长了10.5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19元增加到6137元,增长了6.68倍。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结构优、后劲足的良好发展态势。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十六大”以来,我市工业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主要经济指标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价位运行。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31亿元,2004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到2006年达1799亿元,五年时间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40.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全省的比重由2001年的4.2%上升到2006年的6.2%,提高了2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99.69亿元,是2001年的5.22倍;实现利税140.56亿元,是2001年的4.61倍;实现利润76.92亿元,是2001年的5.03倍,年均增长38.14%。2006年,全市全部企业实现增加值586.4亿元,是2001年的2.2倍。
3、工业企业主体迅速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1年的891家,增加到2006年的3730家,年均增加550家,总量扩大了四倍,目前已达到4083家。其中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400家以上,5-10亿元企业70家左右,20亿元以上5家左右。
4、工业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形成了汽摩配、医药化工、五金工具、电子材料、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等八大较有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同时,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快速成长,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达50个左右,有国家级产品生产基地18个。2006年,八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91.8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81.5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8.66%和71.39%;实现利税102.9亿元,利润62.3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6.26%和80.52%。
(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抓量的扩张的同时,致力于质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提升,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呈现出“三个进一步优化”的良好态势。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逐步摆脱了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水平低下的现状,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51:28.3:20.7调整为2006年的5.5:53.9:40.6,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加大,“九五”以来二产比重均保持在53%以上;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首破40%,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与此同时,一、二、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二是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特别是消费需求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近三年来年均增幅在15%以上。而且,消费层次逐渐提升,旅游、居住、教育、汽车等消费热点逐渐形成并持续扩张。
三是社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2006年全市实施河道整治216.5公里,建成康庄工程1540公里,累计启动环境整治村2623个,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37.6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万人,来料加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城市群建设稳步开展,城市路网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群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城市群内核的发展后劲增强。就业结构渐趋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人口比重年均下降0.56个百分点,从1991年开始,全市农村人口绝对量呈逐年减少趋势。2006年全市经济活动从业人员总数为317.5万人。
与此同时,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五)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2000年时,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廖廖无几。经过大力培育,目前我市已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2家,其中国家级31家、省级86家。“十五”期间,我市有12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2006年,列入国家火炬计划29项,同比增长62%;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55项。与此同时,企业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应运而生,一批创新型企业健康成长,企业发展后劲日益强劲,有力促进了我市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六)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48%提高到目前的55%以上,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比2000年扩大了一倍以上,达到253平方公里。金华市区的核心作用明显增强,城市建设品味明显提高,先后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和国家级旅游城市称号。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至2006年,全市共有2623个村开展了村庄整治,受益人口达130多万。
(七)交通建设大踏步迈进。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主线,按照“八高八块十二联”的公路网主骨架和“二干三支一库”的水路建设规划构思,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拉近了城市群城市间的空间距离,有力地促进了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强化了城市群的整合联动,半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五年来,交通建设共完成投资171.1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6倍。公路总里程从2002年的6784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10783公里,提高了62.9%;公路密度从2002年的62.1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98.76公里/百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康庄工程”,着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五年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3.67亿元,农村公路从2002年的5568.2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9787公里,增加69.7%;新增通村等级公路行政村1567个,等级公路通村率提高了22%;新增路面硬化行政村2610个,通村公路硬化率提高了45%,提前两年完成了“双百”目标,使200万农民直接受益。
(八)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坚持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千方百计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生态市建设进展顺利。已建成市级生态乡镇49个,省级生态乡镇2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7个。
二是生态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已建成无公害农、林产品生产基地100万和18万亩。2006年新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7个,2007年在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个;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论证累计55个。2007年新申报绿色、有机食品15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2个。累计绿色企业20家,绿色饭店19家。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扎实推进。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79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477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国省道绿色通道完成153公里,建设生态公益林296.4万亩,“青山白化”治理率达87%,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思想汇报《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和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对561家超标排放企业分期分批进行了重点治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以上,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82.2%。全面启动了农村面源治理,县(市、区)及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已达5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了3.54%,规模工业企业用水重复率达65.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
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今后我市经济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为重点,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调整提升经济结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并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明确要求。结构调整优化是我国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社会结构和体制结构的调整,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相统一。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第一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调整农产品结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第二要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汽摩配、五金制品、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和企业主体,严格控制水泥、造纸、冶金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第三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逐步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2、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围绕“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两个圈层、三大功能组群、四条发展轴线”为重点进行生产力布局和开发。内圈层是经济核心圈、外圈层是生态保护圈,三大功能组群是金华—兰溪城市组群、义乌—东阳—浦江—磐安城市组群和永康—武义城市组群。四条发展轴分别由沿杭金衢高速公路、浙赣铁路线、沿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金温、金千铁路沿线两条主轴,武永东沿线,浦、义、东、磐沿线两条辅轴构成的格局,加快建设金义、金兰、义东浦磐和永武东四大产业带,围绕“一基地两中心五大产业区”建设,抓紧出台“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3、注重社会结构调整。要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为重点,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继续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要以科技教育为重点,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紧紧抓住科学技术与人才这个关键来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投入机制、创新机制、服务机制,以科技、教育为动力,推动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及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
4、扎实推进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市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达到较高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拓展对外贸易增长空间,搞好对外贸易结构尤其是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十分重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要在继续保持纺织服装、轻工工艺等传统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不断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在巩固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要重视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在大力发展货物贸易(有形贸易)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无形贸易)。
(二)进一步加大“工业强市”力度。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加大力度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
通过努力,力争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八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占全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培育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00个,10亿以上产业集群50个,100亿以上产业集群10个,70%以上规模企业按产业分工向工业园区(功能区)集聚。市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市区工业在全市的地位进一步突显。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二是要加大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五是要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六是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提高环境竞争力。
(三)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并要求把增强自主创业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从我市来讲,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和其他产业,竞争力的欠缺都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始终把推动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从政府部门层面,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完善并发挥好ROHS指令公共检测平台功能,推进金华市模具市场、金华市汽摩配产业创业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是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扶持优势工业企业建立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企业层面来说,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在主动对接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好政府每年举办的“工科会”等平台,广泛开展技术项目对接,力争每年完成技术项目对接300项以上;二要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方面下功夫。争取每年吸收消化新技术200项以上;三要在与世界一流技术合作方面下功夫。加强与行业内世界一流企业、一流技术的合作。总结推广“尼奥普兰”的经验,其三大主导产品分别引进德国MAN公司、尼奥普兰公司和英国“莲花”公司这世界三大顶尖技术,迅速提升产品层次,占领市场。通过这些途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要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理论、科技、教育、文化和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四)进一步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并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从我市情况来看,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样非常严峻。为此,要通过市场手段和科技创新,从资源粗放利用向循环利用转变,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要加强节能减排宣传,切实提高公众意识;综合运用市场准入手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鼓励企业生产节能降耗产品,加大水泥、冶金、电力、造纸等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认真编制和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加快实施金华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综合运用税收、信贷、价格政策,探索市场化的投入机制,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引进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和主导产业上来。做好整合存量资产文章,进一步实现以存量引增量,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全方位招商。更加注重以产权转让、间接融资、跨国并购、技术合作、境外投资等行之有效的多种方式,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出率的重大结构调整项目。招商对象要把重点放在中央直属企业以及区域性、行业性的龙头、骨干企业上,按行业和区域确定专人负责、专人联系,确保有更大集团、更大项目落户我市,不断以优质的招商项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六)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资源保障。坚持“环境是第一竞争力”,努力为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保障措施。一是强化政府服务。以贯彻十七大精神和推进“双创”为动力,结合“企业服务年”、“作风建设年”活动,制定和完善支持创业、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继续深化为企业解难题、送服务活动,实现难题交办、项目跟踪、领导联系的制度化;二是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搭建好创业准入、项目对接、融资担保等服务平台,强化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在项目的筛选、评判、论证、审核等环节严把质量和效益关,实行工业亩产和亩产税收考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三要加强企业家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尊重创业、尊重人才的氛围,制定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培训计划,发挥金华各所职业技术院校的平台作用,开展校企合作办班、办学等多形式培训活动,努力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五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人们观察中国未来发展的“窗口”。人们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举措能再一次释放出“改革红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启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又好又快”这一发展理念,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曾经使用过的“多快好省”和“又快又好”的提法形成对比。这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删减或调换。这一变化,见证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艰辛的探索历程。“好”与“快”是这一发展理念中的两个关键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而“好”的理念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做到“好”就是要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则会导致效率降低。比如,在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让单纯的企业行为变得不再单纯。虽然政府有责任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如果干预过多,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那么即使企业短时间内可能得到一些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应该做的事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而不是直接干预。另外,在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在宏观调控经济、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比如在“环境保护”这个市场“不愿做”的领域,政府就应该下大功夫,一方面加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而不能把保护环境的皮球踢给市场,这样只会是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总之,只有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才能做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此外,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必须确保国家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人民才有可能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时刻处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国民时时担惊受怕,又怎能大搞经济建设呢。在《决定》中指出,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等部门,糅合在一起,负责情报、军队、外交、公安等的国家安全。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为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必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在《决定》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报告中指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这为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从司法角度保障社会公平,维护人民权益。另外,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能够很好地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现象。虽然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
巨大的成果,但广大农民并没有公平地分享这一成果。通过这些改革,能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另外,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科教兴国”,实现“中国梦”。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只是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决定》中关于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科学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就是为了鼓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着重在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自主创业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够有机结合,必将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最后,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