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1、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1、大致理解内容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中融入人生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紫藤萝图片。你看,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真像一条瀑布。这节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诵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读通文本
1、课件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诵读,读正确、流利。
3、交流,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字和句。
三、读出花“盛”
1、作者被这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文章是怎样抓住“盛”这一特点,来充分描写紫藤萝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2~6节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交流,相机指导读出紫藤萝花整体的形状美,生命力的旺盛。”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诵读,展示评价。
3、读读编者寄语,领悟作者情感。
四、总结课堂。
2、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教学重点、难点 :
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2、思考问题: ⑴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1、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2、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2、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
3、春
教学目标:.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学习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
二、诵读欣赏:
1、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学生朗诵展示,配以音乐《秋日私语》。
三、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1、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喜欢的理由。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四、拓展延伸:
在《秋日私语》的音乐声中,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分钟:你觉得春天还象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4、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的: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心境和情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海子
板书课题,齐读。提问:诗人是谁?关于海子,你了解什么?教师补充。
二、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自由读两遍诗歌,读准字音,尝试读出节奏。
2、指读,评价
3、范读,齐读。
三、了解诗歌,体会情感
1、再读诗歌,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2、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境况中拥有这样美好、强烈的愿望吗?补充介绍海子的生活和情感经历。
3、你觉得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用什么语气来读?练习、指导朗读。四:朗读展示,集体评价 请你来读给大家听吧!五:总结全诗,齐声诵读
5、《森林报》班级读书会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特色,乐于交流阅读感受,激发对科普读物的阅读兴趣。
2、学习、交流相关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前期准备:
1、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确定书目,自行订购。
2、自由组合,成立书友小队,小组共读。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花了两个月一起读了《森林报》整套书,谁来说说《森林报》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二、读书交流
板块一:书籍盘点-----检查对整套书基本内容的了解。
1、出示填空题:
《森林报》这部名著是
(国名)著名科普作家
的代表作,作者用轻快的笔调,采用
形式,按
、、、四个季节
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
2、你们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
板块二:书香茶舍-----检查学生从书中获取的信息。
1、同学们,通过阅读这本科普读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1)以书友队为单位,进行抢答。
2)出示相关问答题呢,抢答,交流。
2、这本科普读物,作者在介绍的时候,分了许多个栏目来描述的,那么,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栏目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吧!
3、同学们,我们平时在阅读一本书时,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欣赏书中的精彩之处呢?(圈划批注、好词好句摘录、比较、朗读、联想、写读后感„„)谁能否将你认为的精彩之处与大家分享你的感受吗?(指名说)
板块三:书讯快递----推动学生的后续阅读。
6、爱莲说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正音
三、指导朗读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3、指导朗读。
四、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2、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重点
“还原”——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体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体悟苏轼之情 【教学过程】 一 交流热身
二 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
抽读一生,初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师: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 三 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3、诵读指导: 有一些动词,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放慢节奏,加重语气来重读强调。比如“淘”、“ 乱”、“ 穿”、“ 拍”、“ 卷”等。
四、教师小结:
1、回想初读本词,你注意到自己在诵读时所涌起的豪放之感是怎样产生的吗?
2、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呈现那气势磅礴的写景画面和指挥若定的周瑜形象。
8、陋室铭
教学目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板书课题,齐读。提问:作者是谁?关于刘禹锡,你了解什么?你读过他的那些诗?
二、自读,初步感知
1、自由读一遍,读准字音,尝试读出节奏。
2、指读,评价
3、范读,学生划分节奏,齐读。
三、再读文章,了解大意
1、再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吗?
2、质疑、交流
3、读编者寄语加深理解。
4、指导朗读,练习读。四:朗读展示,集体评价 请你来读给大家听吧!五:总结全文,齐声诵读
9、白杨礼赞
教学目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整个中华民族面对残酷现实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板书课题,齐读。提问:作者是谁?关于茅盾,你了解什么?
二、自读,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读,了解主要内容
三、再读文章,白杨的特点品质
1、默读概括白杨的特点
2,、仅仅是赞美白杨吗?还赞扬了谁?
3、读编者寄语加深理解。
4、指导朗读,练习读。四:朗读展示,集体评价
选择你最喜欢或者是最震撼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五:总结全文,齐声诵读
10、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2、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朗读指导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指导读
三、理解意思
1、自由朗读这首词
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
2、思考:谁要出猎?和谁出猎?场面如何?
3、圈划文中体现出猎场面浩大壮观的字词,在朗读中以重读的方式加深对场面的想象、感受。
4、补充材料。
三、理解本词中的“狂”
1、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
2、苏轼为何而“狂”?
3、朗读体会
四、总结
五、背诵
1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写作背景:
三、多种形式诵读,把握基调
四、理解意思
(一)学习上阕
1、指名学生朗读。
2、诗人用哪两个词点出了北国风光的特征?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词的上阕以写什么为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指导读
(二)学习下阕
1、指名学生朗读。
2、“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哪些人?谁能介绍一下?
3、句中的“风流人物”指谁?谁才是诗人心中真正的英雄?
4、指导读。
12、《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体会和理解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体会和理解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学过程:
一、介绍、学习《三字经》
1、第一关:生活常识我知道
2、第二关:猜一猜
3、第三关:我会讲故事
4、第四关:比一比,看谁反应快------《三字经》接龙
二、介绍学习《弟子规》
1、自由读。交流,指导读准字音,节奏。
2、指导理解较难的语句。
3、诵读。
三、介绍学习《二十四孝》
1、自由读。交流,指导读准字音。
2、指导理解较难的语句。
3、诵读。
四、从这三篇经典国学篇目中选自己喜欢的诵读,展示,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后感受。
第二篇:五年级诵读教案
经典诵读教案
一、诵读内容
1、《卜算子 咏梅》、《醉花阴》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豪放风格。
2、理解《醉花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的思想感情。
3、理解《孟子》中两句话的意思。
4、能背诵《卜算子 咏梅》、《醉花阴》和《孟子》中的两句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经典诵读教案
一、诵读内容
1、《采桑子》、《题临安邸》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采桑子》这首词的意境。
2、理解《题临安邸》这首诗的意思,学习作者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3、理解《孟子》中四句话的意思。
4、能背诵《采桑子》、《题临安邸》和《孟子》中的四句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诗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诗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经典诵读教案
一、诵读内容
1、《满江红》、《青玉案 元夕》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满江红》这首词的意境,感受岳飞的爱国之情。
2、理解《青玉案 元夕》这首词的意思,学习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3、理解《孟子》中名句的意思。
4、能背诵《满江红》、《青玉案 元夕》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经典诵读教案
一、诵读内容
1、《清平乐》、《菩萨蛮》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清平乐》这首词的意境,感受作者一种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
2、理解《菩萨蛮》这首词的意思,学习作者的闲适生活与故作放达的情怀。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清平乐》、《菩萨蛮》和《孟子》中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经典诵读教案
一、诵读内容
1、《如梦令》、《长相思》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如梦令》这首词的意境,感受作者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2、理解《长相思》这首词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如梦令》、《长相思》和《孟子》中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经典诵读教案
一、诵读内容
1、《芙蓉楼送辛渐》、《水调歌头》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意境,感受作者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2、理解《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意思,学习作者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芙蓉楼送辛渐》、《水调歌头》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第七课时
一、诵读内容
1、《清平乐 村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元外》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的意境,感受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2、理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元外》这首诗的意思,学习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清平乐 村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元外》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第八课时
一、诵读内容
1、《题北榭碑》、《墨梅》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题北榭碑》这首诗的意境。
2、理解《墨梅》这首诗的意思,学习作者鄙视流俗、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题北榭碑》、《墨梅》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第九课时
一、诵读内容
1、《凉州词》、《出塞》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凉州词》这首诗的意境,感受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2、理解《出塞》这首诗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凉州词》、《出塞》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第十课时
一、诵读内容
1、《三衢道中》、《寓意》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三衢道中》这首诗的意境。
2、理解《寓意》这首诗的意思。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三衢道中》、《寓意》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第十一课时
一、诵读内容
1、《旅怀》、《新竹》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旅怀》这首诗的意境,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理解《新竹》这首诗的意思,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旅怀》、《新竹》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第十二课时
一、诵读内容
1、《少年行》、《观沧海》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少年行》这首诗的意境,感受长安城里游侠少年意气风发的风貌和豪迈气概。
2、理解《观沧海》这首诗的意思。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少年行》、《观沧海》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第十三课时
一、诵读内容
1、《前出塞》、《夜泊牛渚怀古》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前出塞》这首诗的意境,感受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
2、理解《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的意思,感受诗人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前出塞》、《夜泊牛渚怀古》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第十四课时
一、诵读内容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幽州台歌》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意境,感受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抒发感愤、寄以慰藉。
2、理解《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意思,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幽州台歌》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第十五课时
一、诵读内容
1、《山中与幽人对酌》、《浪淘沙》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山中与幽人对酌》这首诗的意境,感受一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的态度。
2、理解《浪淘沙》这首诗的意思,感受黄河雄伟气势。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山中与幽人对酌》、《浪淘沙》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第十六课时
一、诵读内容
1、《念奴娇
赤壁怀古》、《观猎》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的意境,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理解《观猎》这首诗的意思,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观猎》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第十七课时
一、诵读内容
1、《山中留客》、《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山中留客》这首诗的意境,感受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2、理解《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意思,学习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山中留客》、《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第十八课时
一、诵读内容
1、《贫女》、《曲江》
2、《孟子》名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贫女》这首诗的意境,感受作者对贫女给予深切同情的感情。
2、理解《曲江》这首诗的意思。
3、理解《孟子》中话的意思。
4、能背诵《贫女》、《曲江》和《孟子》中的话。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诵读任务。
2、学生自由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初读情况,并正音。
4、借助“大意”,理解两首词和《孟子》名句的意思。
5、学生再读,注意体会词的意境和《孟子》名句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读出感情。
6、指名朗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孟子》名句的节奏感。
7、练习背诵。
8、小结,布置预习任务。
第三篇: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学习目标:
1、以月亮为意象的诗词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情境,感受诗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诵读与“月”相关的古诗词,感知中国文人墨客的月亮情结。
3、激发学生鉴赏经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吟诵,感受月亮所表达的不同意境。学习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与宋词(课件1)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2、(课件2 音乐)看,这墨香古卷,从古代的唐宋王朝飘然而至,这其中,有诗人满腔的爱国热血,也有词人脉脉的儿女情长,有“谈笑洗尽古今愁”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画意。这种风韵,这种凝重,需要我们用真心去体会,去承载。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诗人或词人的足迹,来品读那具有绝妙意境的经典佳作吧。(课件3)(经典诵读)
二、经典引读,引入意象
1、打开历史的长卷,一篇篇唐宋佳作跃然于眼前,(课件4)谁能来吟诵一下王维的这首《相思》。你来吟。(生读)
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借红豆来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红豆寄托着相思之情)。那么,就让我们把这浓浓的相思之情融入这首诗中,一起来读。(生齐读)
2、从同学们的吟诵之中,我感受到了着诗人浓浓的相思之情。作者借红豆寄相思,我们把“红豆”称成为诗的“意象”,(课件5)古典文学中,诗人或词人往往借某种具体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感情、抱负、志趣、思想观点等。(课件6)诗人王昌龄就用玉壶冰为意象来明心志,词人陆游通过对梅花的咏赞,表达自己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借意象来表达作者不同心境的这诗词两首吧。(生读)
三、解读“月亮”的不同意象
1、是呀,零落成泥碾(nian)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借梅花的清香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翻开唐诗宋词,你会发现,以具体事物为意象的诗句比比皆是,(课件)你来读第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你来读第二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三句大家一起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提起月亮,在唐诗宋词中,以“月亮”为意象的名篇佳作却是最多,那是因为,(课件
7、配乐)古往今来,月亮以她的清幽、皎洁、神秘、永恒承载了文人墨客太多的希望与寄托,太多的失落与悲愁。这时,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化作了:(同学们一起说)故园与思乡(课件),说起浓浓的思乡情,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曾经触动过无数游子的心弦(课件9),我请一位女同学来吟诵这首《静夜思》(女生读)从这位女同学深情的吟咏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我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说得真好,老师和你深有同感。)
3、月是乡愁的驿站,月光中盛满了浓浓的乡情,月落西沉,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江中渔船的灯火,诗人张继的思乡忧愁油然而生(课件),你来吟(生读)江枫渔火对愁眠,(课件)一个愁字,把夜笼罩的如此凄清,忧愁得难以入眠,接下来,我们就来链接一个小故事:(课件)谁能将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生读)
从这个小故事中,谁能解读“愁”字的意味,(思乡的忧愁,对未来的忧愁),诗人作客他乡的无奈,人生前途的失意,都尽在这黑夜、孤月之中。让我们带着淡淡的愁绪再来读这首诗。(生齐读)
4、当然,明月也是戍边将士的寄托,尽管远隔千山万水,难以立刻回到家乡,但明月却成为此岸与彼岸的桥梁。我请全体女同学一起来吟诵这首边塞诗《碛中作》(课件10)男同学:《从军行》(课件)
吟诵到这里,我想起了杜甫的思乡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是美酒,是故乡,但也是离愁,是相思,月圆人也园,明月千里寄相思。这融融的月色也就化为了(大家一起读)离别与相思(课件)
5、接下来的这两首诗词,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反复吟咏,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离别与相思之情。(课件12、13)红色的字体老师来读,黑色的字体同学们一起读。(课件)重读:黑色的字体老师来读,红色的字体同学们一起来读。(生读)第二遍:黑色的字体老师来读,红色的字体同学们来读,并需要反复一遍。
6、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词人心中那份离别的痛楚只有空中的残月(课件)可以知晓了。同学们,诗词吟诵到此,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古筝曲片段《春江花月夜》(课件音乐)。古今评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课件)被闻一多称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享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张若虚也因为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让世人为之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课件)。
(课件)赏析:皓月当空,诗人展开对宇宙与人生的遐想。此月,便是永恒的象征,与人生的短暂构成了诗意的对照,渗透着哲理意味。此时的明月,便是永恒和惜时(课件)的化身。当然,明月(课件)也是美的象征。(课件:出示诗句:)诗人王维眼中的月恬静、安逸。(你来读)词人晏殊眼中的月幽静、朦胧(你来读)。这恬静、朦胧的月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齐读)四:月亮的美称及神话传说
月亮,皎美、明净、柔和,被视为团圆、美好、光明、高洁的象征,正因如此,许多文人墨客以极其丰富的想像,赋予了众多贴切的美称。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都赋予了月亮哪些美称。(课件)。月亮文化,也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它源远流长,久唱不衰,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也有很多,但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是嫦娥奔月的故事:(课件出示)我们一起读。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热的人们无法生活,勇敢的后羿拿箭射掉九个太阳。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长生不死的灵药,要妻子嫦娥好好保管,准备挑选一个吉日两人一起吃。一天晚上,嫦娥趁丈夫不在家,从葫芦里倒出灵药,全吞下肚子去,嫦娥立刻飘飞升月成仙。(师直接吟诵嫦娥)你来吟,你来吟。
月亮,给予我们这个民族的是一种诗意的想象。欣赏一轮中国文人眼里的月亮,它太美,美得让人遐想联篇;它太孤单,孤单得催人泪下。它是一种寄托,寄托着我们对家乡、对亲友的不尽思念;它是一种见证,见证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起起落落!
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有关月亮的诗句抄写在自己的读书收藏本里,兴致之时偶尔诵之,不亦乐乎?
附: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碛(qi)中作 唐 岑(cen)参(shen)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mang)莽绝人烟。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琵(pi)琶(pa)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liao)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qi)鸦,冷露(lu)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花落谁家。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春江花月夜(节选)唐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xian)尘,皎(jiao)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ji),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赋(fu)新月(唐)缪(miu)氏子
初月如弓未上弦(xian),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ong)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ge),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an)娟。
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宋·欧阳修: 唐·李白 唐·王维 唐·王维 宋·辛弃疾 唐·贾岛
第四篇: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千字文》
教学内容: 《千字文》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能背诵修身篇。
2、理解文字意思,说出大致理解。
3、补充相关知识,促进理解,有感情诵背。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了《千字文》了。谁知道千字文是怎样的文章?
2、我们先把以前学的《千字文》用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好不好?
3、看大屏幕,跟着读,跟着唱。
4、我们知道:《千字文》一共分为八类篇章,今天,我们学习“修身篇”。
二、教学指导
1、出示“修身篇”的内容:共7句,分为3小节。
2、还记得我们学习《千字文》的三步曲吗? 第一步:字正腔圆
知字音 第二步:查阅资料
知其意 第三步:摇头晃脑
出感情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小节。(出示第一小节)下面进行第一步:(出示 字正腔圆知字音)
师: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示范读。谁能比老师读得好?
(2)指两名学生读,其他同学听读:他是否做到了“字正腔圆”?(3)生领读。
(4)对着大屏幕自由练读。(5)开火车读。(6)齐读。
师评:第一步 字正腔圆 大家基本合格。
2、下面进行第二步:(出示查阅资料 知其意)
(1)师:这四句话,你理解吗?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四句话,借助《新柳文苑》,说说句子的意思。(2)学生自学。
(3)指名交流句意,齐读句意。(找3-4名表达,说出大意即可)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间应该友爱,要如同大树一样连根同枝。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结交朋友要志趣相投,要能互相切磋劝勉。
3、过渡:古人用“孔怀兄弟,同气连枝”简洁的八个字,教育我们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关爱。古代有很多经典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老师这里请大家欣赏一则小故事,题目叫《李绩焚须》。(1)学生听故事。
(2)师提问: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3)交流:(1)姐姐为了李绩终身不嫁。
(2)姐姐生病李绩亲自为姐姐熬粥,把胡须都给烧了。(3)李绩的话让人感动。(再指名读)(4)师评:多么情真意切的话啊!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这八个字为我们诠释了真朋友的含义,读读这八个字,你觉得什么才是真朋友?真朋友之间应该怎么做?
(交流:朋友应该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切磋,一起学习,朋友遇到挫折,应该勉励他,给他鼓励,给他帮助。朋友犯错误时,应该劝诫他)
同学们,你们是怎么交朋友的?希望大家交朋友都能做到“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4、刚才,我们查资料,了解了句意,下面让我们摇头晃脑,读出感情,读出你的理解。(出示 第三步 摇头晃脑 出感情)(1)自由读(读出韵味,押韵的字读得稍重一些。)(2)指名读(去掉拼音)(3)齐读
(二)过渡:
我们按照三步曲,共同交流,掌握了第一节,下面我们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第二节(出示内容)
1、第一步,知字音。(1)自由读,解决字音。
(2)谁能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指3名读)(3)齐读。
2、第二步,知其意。
(1)同桌合作,互相讨论,说说句意。等会儿,接受我的挑战哦!
(2)师评:大家讨论得很认真,敢接受挑战吗?(3)指名说说理解,只求说出大体意思。
(4)师评:看来同学们学习的效果非常不错,值得表扬,自己为自己鼓鼓掌。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仁义、慈爱和恻隐之心,这些美德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
“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气节、正义、廉洁、谦让,这些美好的品德即使是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能丢弃。
3、第三步,带着理解,我们再来读读第二节。(1)自由读(2)指名读(3)齐读
三、指导诵读。
大家的学习效果的确不错。现在我们将这两篇连起来诵读一遍。(1)自读(摇头晃脑读出韵味)(2)齐读
四、总结
同学们,现在你们还为学习《千字文》烦恼吗?(不)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希望大家好好地品味国学经典《千字文》,珍惜祖国的文化,做一个有知识的人!
五、作业
1、背诵《千字文》修身篇(孔怀兄弟至好爵自縻)。
2、运用《千字文》四步学习法,自学君臣篇。
《三字经》
教学目标:
1、阅读《三字经》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2、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背诵《三字经》,了解《三字经》里面的内容。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字经》课本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交流读过的好书和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三字经》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读书。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校向我们每位同学推荐了《三字经》这部经典。《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都能背上几句。你们会背吗?这样吧,我一句,你们一句。
师生接背:那关于《三字经》这部书,你知道哪些呢?(作者、书的内容等)师随机评价,简介《三字经》:
《三字经》流传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版本可多了。虽然版本有所不同,但主要结构都没有改变。全书虽只有一千多个字,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三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奇书,读读《三字经》。
二、读《三字经》,讲人文故事
1、《三字经》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的故事也已经成为千古佳话。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从《三字经里》认识了哪些人? 指名学生说。
2、相信你一定知道这些人——这些句子中讲到的人你熟悉吗?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学生讲故事)(课件)出示填空:
_____,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做父母的真是用心良苦啊,听了你的故事,我知道了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大学问家,跟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
_____,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就是那个成语“五子登科”的出处呢。)_____,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真是个有孝心的孩子,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做人准则。)
_____,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想问问孔融,你怎么会这么做呢?能友爱兄长、友善对人,也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的。)
3、让我们再读读他们的故事。指导读。
书可以怎样读呢?指导配乐个性化朗读。(齐读)。
4、小结:读《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名人故事,这些名人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处事做人。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读《三字经》,学史地知识
《三字经》是一部奇书,不仅让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名人故事,而且,我们读三字经,还可以从中读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1、出示片断:
(1)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2)稻粱菽(shū),麦黍(shǔ)稷(jì)。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shǐ)。此六畜,人所饲。
2、这里有好多的生字,你能读准吗?自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读得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3、了解知识:
这两段话里,藏着许多知识呢,接下来我们分两队进行PK,问题的答案都在这两段话里面,好好地读一读,读完还可以与同桌议议。
什么叫三才?什么叫三光?(天空中有日月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有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我们人又是万物之灵。)
三纲?(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构建合谐社会的做法不谋而合哪。)
四时?(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四方?(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猜猜,老师由这想到了了什么?提示我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我们的老祖宗真了不起。)
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可真复杂,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推算出来的,真了不起。现在知道闰土名字的来历吗?)
六谷?(稻粱菽麦黍稷,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五谷杂粮,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六畜?(马牛羊鸡犬豕,这所谓豕的是什么东西呀?)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知识。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看来我们很有必要把这两段含金量极高的话背下来。
生:试背,指名背(老师学生合作背,生生合作背),齐背。(不能背的可以跟着读。)
师:这些知识还比较浅显易懂,《三字经》里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
四、背诵经典
结束语(音乐响起):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读了《三字经》的部分内容。虽然只是部分,但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三字经》真是一个丰富的宝藏,有那么多的史地知识,那么多名人故事,那么多教育我们为人处事的深刻道理。正如专家评价的那样,《三字经》真是“千古一奇书”,值得我们去看,去想,去品味,去研究,最好能够背下来。
《名贤集》(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过程
看几幅图片,猜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导入。
2、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理解文意。
(2)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4、小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谜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名贤集》(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导入。
2、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理解文意。
(2)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3)生试着说出文章大意。(4)师解释文章大意。
3、小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弟子规》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复习内容:上堂课的内容: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的礼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 情和需要。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讲解内容:
弟子规—— 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弟子规》
(二)教学目的: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学生的心田。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教学内容:《弟子规》
一、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教学重点: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复习内容:让学生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弟子规——总序。齐声背诵。讲解内容:
入则孝——过去古人非常讲究孝道。晚辈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要到长辈的房间向长辈“请安”。入;也是指在家中。
父母呼
应勿缓:____父母呼唤我们,听到就应该马上答应,不要慢慢吞吞,半天不回答。表现出一种无理的态度,或者有抵触情绪,自己不高兴就不应声。
比如;你正在看一个好看的电视,或者玩得正开心,父母叫你出来吃饭,你不答应。或者答应了半天还是不动。
父母命
行勿懒:______父母让我们去做事,应立刻起身去做,不可拖延偷懒。或者高兴做就做,不高兴做就不做。还有的小朋友和家长讲条件,我做了你给我什么奖励?这都是不对的!
父母教
须敬听:____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应该怀着恭敬的心去倾听。不要漫不经心,愿意听就听,不愿听就不听。否则,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父母责须顺承:_____小朋友有时做错了事,家长会批评责备我们。我们要赶快承认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不要让家长生气。有的时候,家长误解了孩子,这件事明明不怨你,可家长没搞清楚就责备你。作为晚辈,也不要急于辩解,等父母平静了你再解释。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孝,而且顺。结合生活实例讲解: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父母呼唤我们;父母让我们帮忙做事;你是怎样做的?请小朋友自己去思考: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常常见到一些孩子,自己玩的很开心。父母让其帮助做一点家务,他马上说我还要写作业呢!找借口不去做事。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小朋友还嫌家长罗嗦,不高兴听批评。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事,还满不在乎。故意惹父母生气。这些现象都是不对的。
父母抚养我们花费了很多辛苦,从小把我们养大,我们要用心去体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挂在嘴上,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是远远不够的!要落实到行动上,就要从生活小事做起。
举例说明:
母鸡孵小鸡的时候,母鸡身体下边放一堆鸡蛋,它天天趴在这堆鸡蛋上,用自己身体的热量,去温暖这些蛋。鸡蛋吸收了母鸡的血汗,慢慢变成了小鸡。母亲抚育我们的时候,也象抚育小鸡一样,非常艰辛。小的时候要喂奶、喂饭,换尿布,有病时背着你去医院,半夜起来喂药。风里雨里天天接送你去幼儿园。上学时为你拿书包,为你撑雨伞。做好了饭菜等着你回来吃。父母总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着给你,可是我们的小朋友是否也能把最爱吃的饭菜留着给父母吃呢?不要以为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我们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愿!有的小朋友说等我长大了有工作了就去抚养他们。世人说:“什么都能等,只有孝敬父母不能等!”让我们从今天就开始孝敬自己的父母。为他们做一点事。
《朱子家训》
(一)教学目标:1.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鉴赏力。2.理解古人的家庭教育。3.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重点:梳理文义。教学难点:文章的教育意义。教学内容:《朱子家训》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理解: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xiū)。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3.理解: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4.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5.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6.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7.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8.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9.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10.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11.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12.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作儿子的道理。
13.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14.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不过的。
15.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小结:本节课年有什么收获?
《朱子家训》
(二)教学目标:1.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鉴赏力。2.理解古人的家庭教育。3.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重点:梳理文义。教学难点:文章的教育意义。教学内容:《朱子家训》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
1.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2.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3.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4.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5.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理解: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解读:这句是讲给别人做了好事,比如经济上接济了别人,这是一种美德、一件好事,就不应该一直去记住它。否则就好象是吝啬、心痛了。相反,受了别人的周济,就应当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使无力回报,也应记住人家的恩德。这是从对人、对己两方面谈施惠与受惠应有的正确态度。6.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理解: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解读:这句讲用钱不留余地必穷,用力不留余地身必病。因此,真正的聪明人,做事一定留有余地。少壮时要为暮年留余地,祖辈、父辈要为子孙留余地。今天来说,就是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而当财富、事业等方面春风得意之时,要注意适度,不要将顺风蓬扯得过足,要“见好就收”,不能贪得无厌,否则,事物将走向其反面 7.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理解: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解读:别人有了吉祥可贺的事,不可生出妒忌心理;别人有难或有了灾祸,不可生出幸灾乐祸的心理。
8.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理解: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解读:这是提出了衡量善恶的两条标准——欲人见、恐人知,一非真善,一是大恶,很有见地。一个人真正的做好事,是无须自己多张扬的。而恶不敢声张,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已成大恶,二是日渐将酿成无药可救的大恶。佛家说善恶皆由心生。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操守,不是看他在人前作了什么,而是看他一个人的时候是怎么样怎么作。
9.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理解: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解读:见到美色而起淫心,报应就会在妻子女儿身上.藏匿怨心而暗箭伤人,祸患就会延及到子孙。(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
10.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理解: 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国课:国家的赋税。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解读:家道富厚,家庭关系往往容易和顺;家境贫苦,家庭关系往往比较紧张。朱柏庐则提出了和顺治贫的方法:一家人只要生活得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即使上顿不接下顿,也会有家庭的欢乐,有天伦之乐。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了,苦一点也算不了什么。“国课”是指百姓应当上缴给国家的租税。早完成国家的钱粮课赋,不欠租税,没有了思想负担,即使口袋里没有盈余,身无分文,自己也能自得其乐。这句话的要旨是告诉我们人人为要建设营造一个和时时处处为国家着想,顺欢乐的家庭出力;同时更不能忘记我们的大家——国家,国家在先,要有为国家服务的争先意识,幸福感。
11.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理解: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解读:这是说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在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圣贤之心的高尚的人。古人强调一个“圣人”,应当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官一定要为百姓、为国家着想。这是朱柏庐先生提出的做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做圣贤,存君国
12.安分守命,顺时听天。理解: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解读:守住做人的本分安于命运,顺从时令听从天意如果做人是这样的话,可以说很完美了。通篇《朱子家训》,充满了朴素的、淡泊名利的人生观。熟读朱子家训,谨遵朱先生的教诲,你可能得不到荣华富贵,你却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的生活。13.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理解: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小结:送你歌谣: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论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 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能力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标:
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
2. 探究法。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设计1: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设计2: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教徒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景。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古圣的教诲。设计3: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光辉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交流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可以投影显示)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2.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清朝时有一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有一天到庙里住宿,听见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一个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课文第一至第第九则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第十则属于这种体式;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扫清文字障碍。
2、听读,听老师示范朗读,把握节奏语气。
3、正音释词: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⑨矣(yǐ):语气词。
4、分则朗读,疏通文意,并且翻译。
四、研习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①为每则语录分别批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评语。②学习笔记 A.成语类—— B.格言类——
3、问题设计:
①“学而”一则
三个反问,尽得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还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②“温故”一则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子曰:“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可以为师。③“诲女”一则
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⑤“岁寒”一则
孔子用松柏后凋比喻什么?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和格言,并说明理由。
2、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格言归纳并板书: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谈学习态度:三人行 知之为知 见贤思齐 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学、思 谈修身做人:有朋远来 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松柏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庸》
教学内容 《中庸》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庸》中文句的朗读,知道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熟读成诵。2.通过诵读,让学生懂得孝道是美德,让学生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大孝,我们现在全班一起朗读。2.抽个别读,同学们评一评,谁读得最好。
二、学习新课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先自由朗读,(出示课件)看谁读得最认真,把不认识的字可以画出来。
2.师:你们想听一听老师读吗?下面老师范读给大家听,你们要认真听啊!
3.出示难读的字:
(唯、戎、飨、武、攒、葬、贱、酬、谛)
4.这些难记的字记住了,看看回到原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原文。
5.自己自由读,要读准字音。
三、根据短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1.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忧:没有忧虑。唯:只有。尊:尊贵。缵(zuan):继续,继承。
2.理解句子的意思。(1)出示句子: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孔子说:“没有忧虑的大概只有文王了吧!因为有王季做父亲,有武王做儿子,父亲为他开创基业,儿子继承他的遗志。武王继太王、王季、文王的未完功业,一举用兵而取得天下。武王自身没有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天下。宗庙祭祀他,子孙永保祝祷他。
(3)指导学生认真读,并提问,你们从这句话明白什么?(4)师小结: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读到儒家的关于中庸道德价值的最权威的评判。中国1949年以后这五十多年,共产党一直都在强调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中国古代也要讲传统啊!只不过不叫革命传统,而讲的是道统、法统。
(5)根据课件的提示,继续学习剩下的内容,并说说这两段的意思。
(6)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朗读。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7)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孔子说:“武王和周公,他们最孝了呀!这孝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完成先人未尽的事业啊。懂得了郊杜的礼,禘尝大小祭的意义,治理国家它就像看自己手掌呀。
(8)师:你们从这两句话,明白什么?你们以后会怎样做?
(9)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快乐诵读(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
(1)自读或者同桌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开火车接读;
(4)齐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
(5)配音乐读。
四、整体感知
过渡: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些故事,让我们齐读课文,体会古人孝道是家庭美德的核心。学习了这么多古人礼仪制度,你们喜欢吗?让我们一起读出感受、读出韵味吧。
五、熟读成诵
1.学生赛读。一个说上句,另个说下句。
2.师生拍手齐读。
3.吟诵读。
4.全班试背。
4.开火车接句背。
六、小结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要注意礼节,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做个文明守礼的中国人。
《增广贤文》
教学内容
《增广贤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选文,并能背诵选文。
2、在搜集古今孝亲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和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3、体验感悟父母及他人的关爱,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选文诵读中感悟父母及他人的关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活动体验中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谈话:请同学们一起认真看(出示录像:电影《九香》„„吃孩子的碗底的镜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之后再请同学们再来看一幅图(出示图片:我妈妈最爱吃鱼头啦„„),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2、指导感知: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和他们一样,时时刻刻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中,只不过这份爱是那么平常,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甚至认为理所当然。
3、观察思考:出示课前做的《实话实说》调查结果表,面对这个调查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在对比中反思自己和同学在家里的日常表现。
4、过渡谈话:作为儿女应该怎样对待父母长辈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增广贤文》,一起聆听古代圣贤们语重心长的教诲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特别留意一下: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选文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选文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如帮助学生了解“反哺之孝”“ 跪乳之恩”的意思。你还知道这样的小故事吗?)
3、理解译文:现在你能说出这段话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背诵选文,感悟孝亲
在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组内背诵后齐诵,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深入感悟。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过渡谈话:同学们,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的悠久历史,更是礼仪之邦。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所以自古以来,孝敬父母是最被人们看重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无数心血,我们要懂得关心父母,孝敬父母。
2、观察感悟: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幅图,选择最能打动你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懂你》的乐曲声中(出示一组图片),学生讨论后回答。
3、配乐诵读:由此老师想到了一首诗歌(出示儿歌《妈妈的爱》),我们一起从诗歌中再次感悟父母之爱吧!学生齐颂后教师小结提升:是啊,同学们!父母的爱是那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雨,是责备的目光„„这就是我们的父母。
四、梳理小结,当堂检测
1、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播放视频歌曲《感恩的心》,学生自由跟唱并可以用哑语表演,使本课学习达到情感升华的高潮。
2、课后作业:今天回家,就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用我们稚嫩的小手,帮父母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父母也感受到我们的爱。今天的作业,也是你们一生的作业,并与父母一起评价自己的表现,装入“成长袋”。
《百家姓》
教学内容 《百家姓》 教学目标
1.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轻松了解中国人名字中的姓,对百家姓产生浓厚的兴趣。
2.诵读百家姓,感受传统文化的深远,产生当中国人的自豪。教学准备
查找百家姓的有关资料。了解姓氏来历。教学过程
板块一:了解百家姓
1.像老师这样来介绍你的姓,我姓......同学们,你们刚才说的都是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在古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姓氏,宋朝有一位书生将我们中国人常见的姓氏编成了一本书,叫《百家姓》。
2.百家姓里一共收集了多少姓氏呢?其中里面还有单姓和复姓。百家姓收集441个姓,后人增加到504个。单姓444个,复姓60个,如:司马、欧阳、诸葛。
板块二:背诵百家姓
1.百家姓录音范读,学生倾听。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后,齐读,一边拍手一边读,男女生对读,配乐朗读。
5.整体背诵百家姓。
(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氛围中轻松地熟读成诵,化难为易,学生不再有危难情绪。)
板块三:姓氏趣谈
1.我们的姓氏是由我们的老祖宗子子孙孙、一代一代一直传到我们这里,我们的姓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们知道你姓氏的来历吗?比如,我姓慕,说起慕姓的来历,还有一段历史呢。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2.你的姓氏又有什么来历呢?与同桌说一说。3.派代表上讲台介绍自己的姓氏。
(学生知道自己姓氏来历,饶有兴趣地介绍自己的姓氏来历。)板块四:了不起的中国人。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多让中国人骄傲的英雄、名人、伟人。说说和你同姓的名人、伟人,说说他们的故事(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伟人、名人,同时生起一股敬意。)
板块五:中国人,百家姓,百家姓,一家人。1.出示“姓”字,猜猜“姓”是什么意思?
“姓”是由一“女”、“生”组成,同一个女的生的即同姓,所以同姓的是亲人。
2.我们的姓氏由祖先传到了我们这里还会传下去吗?你的姓会传给谁?
3.教师小结:对,我们的姓会传给我们的儿子、女儿,再由你的儿子传给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只要有中国人,就一定会有百家姓,只要一叫出我们的姓名,世界上的人就知道我们是中国人!
第五篇: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教案
自九月起,每周一节诵读课,上四周的《弟子规》,教学生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敬长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等基本的生活规范。
十月,每周一节诵读课,上四周的《三字经》,教学生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并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十一月,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中高年级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十二月,每周一节诵读,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经典诵读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弟子规》1 德育目标: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总序、入则孝。
2、教孩子孝敬父母的做人规范。教学重点: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总序、入则孝
1、诵读《弟子规》总序
2、诵读《弟子规》入则孝
二、讲解总序、入则孝
三、吟诵重点语句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
四、讲名人典故
《李密辞官》 《陆绩怀橘》 《杨震拒贿》 《汉文帝亲尝汤药》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弟子规》2 德育目标: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出则悌、谨。
2、教孩子关爱兄弟、尊敬长辈的做人规范。教学重点: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已即到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出则悌、谨
1、诵读《弟子规》出则悌
2、诵读《弟子规》谨
二、讲解出则悌、谨
三、吟诵重点语句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已即到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四、讲名人典故
《张良拜师》 《郑人不更衣》 《与狐谋皮》 《小错成大恶》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弟子规》3 德育目标: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信、泛爱众。
2、教孩子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规范。教学重点:
凡出言 信为先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信、泛爱众
1、诵读《弟子规》信
2、诵读《弟子规》泛爱众
二、讲解信、泛爱众
三、吟诵重点语句
凡出言 信为先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四、讲名人典故
《七擒孟获》《孔子拜师》 《唐太宗闻过则喜》 《曹操割发代首》勿施于人》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弟子规》4 德育目标: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
《己所不欲,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亲仁、余力学文。
2、教孩子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等基本的生活规范。教学重点: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亲仁、余力学文
1、诵读《弟子规》亲仁
2、诵读《弟子规》余力学文
二、讲解亲仁、余力学文
三、吟诵重点语句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四、讲名人典故
《杜甫自幼苦学》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李白补书》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石灰吟》教案
德育目标(宋体,小四)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学习作者要赞颂的精神。
3、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
2、理解咏物颂人的写作目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谁能说一下石灰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特点?〕
1、板书:题目,作者,诗文;
2、释题:《石灰吟》,吟诵,赞美石灰的诗。
3、作者简介:(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中进士。先后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大理寺少卿、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小故事:成语两袖清风的来历: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三、概括讲解:这是一首托物写志的诗,相传是作者17岁时所作,石灰是古代建筑中用于涂抹和粘合的,主要原料,它由石灰石烧制而成,必须经过山中千锤万击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冶炼。诗人把这一过程用拟人化的方式形象地描写出来,借石灰的自吟来表现诗人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练、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诗的语言简洁、生动。全诗贯注着一种垒落刚正的英雄之气,具有很强的思想感染力。
四、大家都知道,读诗要会断句,断句得当,才能将诗读出感情和气势,谁能上来试着断一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请断句的同学按照你的方法来读一下试试,然后按照这里的断句来一遍体会,然后大家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注意抓字眼、明诗意。
五、请一名同学来讲一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基本意讲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烈火焚烧”,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六.想意境,悟诗情。
①石灰有什么特点?找出诗句。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要留清白)
②“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赞颂了什么精神?(不畏艰险磨难,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质。③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④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⑤朗读这首诗该用什么语气?(慷慨激昂、豪情满怀)⑥背诵诗歌。
七、总结。
这首诗是只写石灰吗?学了后你有什么感受?
(诗的3、4句看似写石灰,实则在写人,写人的精神。诗人赞颂的是石灰不怕牺牲,不怕艰险、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拓展: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表面写对岳飞的赞颂,实则写了对奸臣的痛恨,同时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的愿望)
《悯农》教案
德育目标
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认识偏旁“皿”(皿字底);读写“锄禾”、“辛苦”,会用“辛苦”写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
3、会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想感情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单音节词和“锄禾”、“粒粒”的词义。
2、识记“餐”。
3、懂得“许”与“禾”之间的联系。
4、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如何爱惜粮食。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你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香喷喷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一年级学过一篇课文,是讲白米饭怎么来的,谁来背背?(指名背、齐背)
2、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古诗写农民伯伯是怎样辛辛苦苦种粮食的:出示课题,锄:金字旁,右边一个“助”:“锄”就是锄头,一种农民劳动用的工具; 禾:是禾苗,庄稼的苗苗。
3、谁知道“锄禾”的意思?看图说:锄禾就是给禾苗除草、松土。
4、这首诗是古时候--位大诗人写的,你们的爸爸妈妈都会背这首诗,你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老师范读课文,观察投影片;
2、学生白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准确并划出新词。
3、指名试读课文,师生评价。'
4、教学生字:你是怎么学会这个字的。盘:教学皿字底。餐:上下结构,食部。重点书空。
皆:上下结构,上面是“比”,下面是“白”。辛:上下结构,立字头。5.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理解诗意。1.看图说话,理解第1行诗。(1)农民伯伯在干什么?(2)什么时候,农民伯伯在锄禾?你从图上哪里看出来?从诗句中哪里看出?教学“日当午”的意思:“日”就是太阳,“当午”就是中午。
(3)小朋友刚才说的就是这行诗的意思,谁再来用“什么时候,太阳怎么样,农民伯伯怎么样”说说它的意思。2.看图说话,理解第2行诗。
在这样火辣辣的太阳下面锄禾,农民伯伯是多么--辛苦呀!图上哪里看出他辛苦?读第2行诗,说诗意。
3.朗读第1句诗,说说诗意。(1)指名读诗。
(2)自由练说诗意。(3)指名说诗意。
(4)练习:课后第1题。4.感情朗读第1句。(1)指名读、范读比较。(2)指名读。(3)齐读。(4)齐背。
5.理解第2句诗。
(1)农民伯伯种粮食是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呢?(2)踌人也是这么想的,他把小朋友的话写成诗句,就是这样--(出示诗句),齐读。,(3)这句诗中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随机点拨: 知:知道。
盘中餐:碗里的饭。粒粒:一颗一颗。皆:都。
(4)指名试说涛意,师生评议。(5)用“辛苦”说句子。6.感情朗读第2句。(1)指名读:(2)齐读。(3)齐背。
四、反复练读,体悟情感。1.跟师练读。2.指名读。
3.跟读得好的学生练读。4.齐读。
5.同桌练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书写指导。锄:中间下面一笔是提。餐:最后一笔是点。
六、课堂作业。
《出塞》教案 德育目标
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 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 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2.“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教学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
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1. 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
2. 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3. 交流中解决诗中重要的问题,如:飞将,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4. 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猜测:作者是想说:
1. 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
2. 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 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
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 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2. 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 3. 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 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 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 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
六:背诵古诗。七:创情境说话。
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看一段动画,组织语言,再次看的时候,当一名小小解说员。播放FLASH动画,使学生进入《出 塞》这首诗的情境中。再播放动画,谁愿挑战这个任务?
八.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九.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诗人们写边塞诗,往往充满了忧愁和伤感。国力强能给人民安定和平的生活,国力衰弱,人民便会饱受战乱之苦,今天的中国,国防实力又如何呢?
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关于美国飞机在我领空与我战士王伟的飞机相撞的资料、中国最先进的武器图片,最好是能搜集到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的资料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有什么感想?用你们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吧。
十.模仿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一首关于现代国防的诗来? 友情提示:
1. 可以改动诗句中的一些词。
2. 可以将几首诗中的句子改装合并。3. 借古诗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4. 别忘了至少要二、四句押韵。交流创作成果。再读《出 塞》。
十一.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喜欢的作业。1. 默写 〈〈出塞〉〉
2. 继续搜集和背诵边塞诗。
3. 继续搜集和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4. 预习《草船借箭》,并到《三国演义》中了解本故事前后的内容
《山行》教案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
2、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诗人的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寒冷的深秋到来时,在山林中能欣赏到怎样的画面呢?请看:(画面以行书诗文为前景,以山水国画为背景,配上民族音乐,渲染出诗歌特有的古典意境,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二、感受情境,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古诗,结合图片,思考:诗文大致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想从这首诗中读懂什么?
2、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理解词义句意,充分发挥想象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尝试学习,“扶放”结合
1、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行,想想,主要写的什么?读后指名回答。
2、“远上”、“斜”、“寒山”这几个词告诉了我们山的什么特点?(先查字典)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第一句简单画下来。(师展示画得正确的作品)你能在他们的画上找出“远上”、“斜”、“寒山”吗?
4、指导串讲句意:出示训练: 望去,一条 小路 地在 上延伸。(板书:远上寒山)
5、总结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行诗文的步骤是什么?指名回答,师小结: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6、大家看看图,山上有什么景物?指名回答。(板书:白云生处)
8、小结:诗人站在山脚,远远望到山林是什么样子?指名回答,板书:远望山高。
8、你想想,深秋的山林中还会有些什么呢?激发想象,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9、大家想象真丰富,让我们一齐在读中品味这山林的美景吧!学生诵读。
10、看到这样的美景,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呢?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小组讨论理解三四行。分小组汇报结果。根据汇报板书(停车、霜叶),(近景壮美)
11、反复诵读全诗
12、学生串讲全诗含义。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这首古诗词句精辟,让人回味,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这些次能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
2、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板书:热爱大自然)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布置作业
1、我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2、搜集2首借景抒情的古诗
3、思考:根据本课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三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