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能力
6、提高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能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一要优化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结构。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把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尤其是要选准配强党政“一把手”和村“两委”负责人。在班子配备时要注意从全局出发,合理搭配,突出改善领导班子整体结构,特别要注意增强懂经济和有驾驭经济能力的班子成员,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效果,不断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同时,对于工作业绩平平、宗旨意识淡泊、群众反映差的干部要坚决调整;二要以坚持不懈的学习为手段,夯实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的理论文化基础,切实解决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安于现状、视野狭窄和本领恐慌的问题,培育基层领导干部开放宽广的世界眼光,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增强执政求进的意识和能力;三要以贯彻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建设团结协作、和谐有力的领导班子。在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完善党组织决策机制,健全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沟通协调和成效反馈机制,营创民主、友好、竞争、融洽的干事氛围,并在此氛围中把领导干部个人的能力整合为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行政村则要理顺“两委”关系,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仅靠基层干部是很难承担构建和谐农村的重担,只有把基层党员的优势利用起来,与基层干部形成工作合力,才能为和谐社会提供不竭动力:一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强化对党员的教育培训。要改进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党员进行分类分层教育,通过远程教育、党校培训、实地学习等多种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前瞻性,使教育工作充满鲜明的时代气息,使基层广大党员在教育培训中成长为实用人才、致富能手,成为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的典范;三要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并充分利用基层党员在思想上、感情上贴近群众的优势,激活党员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和考评机制。同时,基层党组织要对党员政治上给予关怀、物质上给予扶持、生活上给予关心,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坚定为群众服务的信心,也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先进分子向党组织靠拢,使基层党员队伍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6、要注重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创先争优活动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活动与工作相结合的实效性原则。既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地区关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精神和要求,又要注重创先争优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性、操作性、实效性。一是活动要重“实”。分级开展各类创先争优活动,如:党员示范岗、八大先锋行动、公开承诺等内容,关键把握一个“实”字。坚持活动设计从实际出发,联系工作实际,各单位部门联系自身需求,能够随即开展实践,具有灵活性、操作性。二是载体要务“实”。各单位部门分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载体活动,如:创先争优我先行、建言献策为家园等主题系列活动,增强活动的目的性。三是效果要落“实”。始终坚持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服务群众,以人民利益为基础,行动后认真总结,分析活动效果,是否对工作、生活产生影响,具有实效。
随着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参与群体、涉及面越来越广,社众对活动所带来的优势和革新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对创先争优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将创先意识融入今后的工作,我们必须增强活动的针对性,逐渐形成系统、长效的创先争优机制。一是因人而定。针对干部、群众、党员、弱势群体等不同人群的心理、学识、经历、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对于创先争优活动的需求也大相径庭。有的需要提供平台争当先进,有的需要在创先争优环境中获取更宽松的环境,有的在大势影响下,由“受”方逐渐转化为“施”方,在活动中的角色转变了,义务和责任也要紧跟变化。二是因岗而设。不同岗位的干部职工,职责不同,起点不同,知识类型不同,能为社会大众提供的服务也不同。结合他们的特长制定贴合实际的活动方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三是因需而为。以社会各阶段的民众意识、思想动向为大方向,统一主线,制定符合需要的活动内容。针对发展需要、干部教育等方面开展不同程度的活动。
适应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注重创先争优的优质性。让创先争优全过程体现“优”,让最终效果体现“优”。一是优化效率。效率是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驱动力,把竞争意识融入到工作中,日常工作抓紧办,重要工作重点办,紧急工作立即办,临时工作应时办,特殊交办的事特别办,高效率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是优化效能。把效能建设与提高自身能力结合起来,勇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不怕报忧,遇事从多个角度思考,站在大局的高度分析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将矛盾化为机遇。三是优化效绩。坚持有始有终,把活动部署、实施措施和目标要求逐一落到实处,在“终端”考察,查岗位职责,查能力建设,查各人作风,查践诺实践,查工作效果,查社会贡献。四是优化环境。努力构建比学习、比先进、赶先进,作先进的“创先争优环境,打造学有赶超的优秀党员品牌,提升党组织整体形象。激活每颗心,走好一盘棋,切忌思想走偏、任务走形、工作走样,以高标准、严要求推促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
7、如何加快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
转变传统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观念,以新的思维方式,开创人才开发的新局面。要打破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的旧思想,树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念;打破狭隘的人才培养、使用的旧思想,树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观念。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优点、长处,如果都能用其所长,发掘潜能,他就会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在一定的环境中,他就是某一方面的人才。比如,乡村中就有不少“乡土人才”,有种植能手、养殖能手、技术尖兵、专业大户等等,这也是一种人才。如果我们这样来看待人才,思路就会宽广得多。面对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的现实,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按照“有用就是才,是才就要用”的思路,拓展人才工作的新领域,做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
健全组织机构,为乡土人才资源开发提供组织保障。每个乡镇要建立农村人才工作指导站,具体负责人才信息的收集、储备和人才培训、使用的调配,保证上下关于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畅通。同时要有一名乡镇副书记或副镇长负责人才工作,具体负责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计划、规划、组织指导,督促乡镇人才工作指导抓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落实。
强化职能部门作用,积极为乡土人才资源开发做好服务工作。要实现农业强区,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农村乡土人才队伍。为此,必须实施乡土人才开发工程,进一步发掘人才,把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等乡土人才纳入职能部门工作管理和服务范围,把职能部门工作的着力点向农村转移。切实制定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组织和人力资源部门要做好对农村乡土人才技能认证工作,会同农业、经济等部门制定出考核认证办法,规范考核和认证程序,定期对农村乡土人才进行不同层次的技能认证,农口、经济口要发挥各业务部门专业技术指导的作用。
重视对农村人才的培训,切实加强农村人才的储备工作。加强培训是农村人才成长、提高的必要条件,必须坚持使用和培养并重,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状况,实施梯度培养,尽快建立良好的育人机制。开展就业引导性培训,依托农广校、职业培训中心和各级党校,根据农村人才的需要,采取“定单式”培训,解决农村人才紧缺问题。围绕培育新农民,开展大规模培训工程。依托村级阵地、设施农业基地、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远程教育dvb-c模式视频直播、现场讲座、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对乡土人才开展葡萄田间管理、鲜食葡萄生产、葡萄绿枝嫁接、蔬菜西甜瓜栽培、设施农业、牛羊育肥、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的科技培训。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乡村技术人才、企业技术工人的劳动技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技能人才队伍。
8、积极推行为民服务工作机制
丰富活动载体,深化工作内容,营造和谐氛围。一是要把“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的落实与错时服务等紧密结合,与扶贫帮困送温暖紧密结合,与各职能部门到村组直接提供服务紧密结合,通过为村民提供服务,更好地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二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沟通联系,从而有效解决工作人员入户难和居民之间陌生的问题,努力营造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的良好氛围。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站所、村组干部能力素质。一是要加强对站所、村组干部业务学习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建立干部经常性学习制度,组织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开展领导领学、骨干讲学、个人自学、结对帮学、组织送学等活动。二是强化政治素质。紧密结合反分裂斗争再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着眼于提高政治素质,加强站所、村组干部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在事关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行动自觉,对复杂、敏感问题做到敢管、会管。
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深化考核奖惩。一是重点抓好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流动人口跨地域联动管理机制,重点掌握流动去向和流出地的表现情况。同时,按照“四类管理”法的有关要求,做到入户走访有侧重、了解掌控有重点。二是要对村民家庭、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实行分类管理,结合实际分类加强重点复杂区域的工作,提出干部配备、经费支持、阵地建设、机制完善一整套政策措施。层层建立考核制度,完善季度评议、督查、年终评比表彰制度;实行重大情况漏报缓报责任倒查、追究制度,并与干部的年度考核奖惩挂钩。
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根据市委组织部要求,研究制定《机关和站所、村组干部业绩考核奖励意见》,将“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与基层干部个人绩效考核奖励相挂钩,制定了“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考核管理制度和办法,实行量化考核,将其作为干部季度考核、年终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各村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入户走访了解评比,设立了评比台,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开展分类定级工作,促进基层党组织整改提高晋位升级。
第二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最近,我们结合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近几年来,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党的基层组织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领导和保证作用。
坚持实行目标责任制,强化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导。市层层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制,形成了“党委书记带头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组织部门具体抓、职能机构配合抓”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格局;采取领导挂点联系、党建创新项目化管理、试点工作目标化管理等方式,有效加强了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
坚持围绕“第一要务”抓党建,使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大局中有作为。市以服务群众更直接,推动发展更有力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党员带头建基地、建公司,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建双带”活动。
坚持以“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为目标,不断拓宽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域。市根据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农村向城市社区延伸,由国有集体企业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由机关事业单位向社团、中介组织延伸,通过发展、推荐、委派的方式使绝大多数单位有了党员,同时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依托建等方式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形成了较为严密完整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党的工作网络。
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从对市调查的情况看,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的执政能力,当前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理念明显的不适应。调查反映,由于过去长期党政不分,把领导与执政等同,当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之后,一些同志对基层党组织不再直接行使行政权利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有的认为执政是中央和地方党委的事,还有的基层组织的党务干部,在改革中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认为基层党组织处于一种“配角”或“从属”地位,是专做思想工作的“政工部”,是负责党员干部教育的“培训处”,是处理群众意见的“信访办”,而忽视了加强政治上、思想上的领导,忽视了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忽视了对党员进行执政为民责任感的教育。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环境,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明显的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带来了多个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伴生着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党员的封闭性减弱、流动性增加和社会化特征日益明显党建资讯网,使党的基层组织“空白点”增多,党员管理难度加大。据市统计,所谓的“地下”党员、“口袋”党员、“隐性”党员呈上升趋势,“党找党员”和“党员找党”、“三不”党员(不交纳党费、不参加党的活动、不履行党员义务)和“三无”党员(无基层组织管理、无法交党费、无处过组织生活)的现象并存。
面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明显不适应。当前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基层党组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基层党务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强,习惯于行政命令,以权代法,会议动员,行政推动。许多基层干部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党”的意识很浓,“执政党”的意识淡薄,一些基层干部被“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所困扰,作风不实,方法简单,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尊重群众意愿,强迫命令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改革创新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题中应有之义。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大变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只有在继承中改革,在创新中发展,在求实中前进,才能不断得到加强。
强化功能、明确职能,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通过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这是我们党的重要执政方式之一,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基层组织在党的执政体系中处于“微观执政”的地位,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必须对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职责和功能进行准确界定,并改革和完善党组织的领导体制。
拓宽领域、健全网络,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控制力。拓宽工作领域,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网络,增强渗透力,提高控制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三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和战斗力的基础。
最近,我们结合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近几年来,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党的基层组织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领导和保证作用。
坚持实行目标责任制,强化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导。市层层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制,形成了“党委书记带头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组织部门具体抓、职能机构配合抓”的基层组织建设格局;采取领导挂点联系、党建创新项目化管理、试点目标化管理等方式,有效加强了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
坚持围绕“第一要务”抓党建,使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大局中有作为。市以服务群众更直接,推动发展更有力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目标,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党员带头建基地、建公司,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建双带”活动。
坚持以“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为目标,不断拓宽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域。市根据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农村向城市社区延伸,由国有集体企业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由机关事业单位向社团、中介组织延伸,通过发展、推荐、委派的方式使绝大多数单位有了党员,同时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依托建等方式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形成了较为严密完整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党的网络。
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从对市调查的情况看,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的执政能力,当前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理念明显的不适应。调查反映,由于过去长期党政不分,把领导与执政等同,当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之后,一些同志对基层党组织不再直接行使行政权利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有的认为执政是中央和地方党委的事,还有的基层组织的党务干部,在改革中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认为基层党组织处于一种“配角”或“从属”地位,是专做思想的“政工部”,是负责党员干部教育的“培训处”,是处理群众意见的“信访办”,而忽视了加强政治上、思想上的领导,忽视了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忽视了对党员进行执政为民责任感的教育。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环境,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明显的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带来了多个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伴生着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党员的封闭性减弱、流动性增加和社会化特征日益明显党建资讯网,使党的基层组织“空白点”增多,党员管理难度加大。据市统计,所谓的“地下”党员、“口袋”党员、“隐性”党员呈上升趋势,“党找党员”和“党员找党”、“三不”党员(不交纳党费、不参加党的活动、不履行党员义务)和“三无”党员(无基层组织管理、无法交党费、无处过组织生活)的现象并存。
面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明显不适应。当前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基层党组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基层党务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做新时期群众的能力不强,习惯于行政命令,以权代法,会议动员,行政推动。许多基层干部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党”的意识很浓,“执政党”的意识淡薄,一些基层干部被“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所困扰,作风不实,方法简单,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尊重群众意愿,强迫命令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改革创新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题中应有之义。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大变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只有在继承中改革,在创新中发展,在求实中前进,才能不断得到加强。
强化功能、明确职能,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通过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这是我们党的重要执政方式之一,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基层组织在党的执政体系中处于“微观执政”的地位,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必须对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职责和功能进行准确界定,并改革和完善党组织的领导体制。
拓宽领域、健全网络,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控制力。拓宽领域,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网络,增强渗透力,提高控制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的客观要求。根据当前无上级行政主管、无资产纽带关系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现实,要改革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管理模式,按照“有单位就要有党员,有党员就要有党组织,有党组织就要有上级,有党组织就要发挥作用”的“四有”要求,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组建、便于管理的原则,把“支部建在单位上”与“支部建在岗位上”、把“支部建在楼上”与“支部建在党员活动场所上”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党组织,努力构建“上下贯通、纵横交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扁平式和网络化的组织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控制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推动力。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从服务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使党员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是基层党组织全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素质、增强活力,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干部是党的骨干。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真正重视、真诚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充分激发基层干部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的客观要求。根据当前无上级行政主管、无资产纽带关系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现实,要改革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管理模式,按照“有单位就要有党员,有党员就要有党组织,有党组织就要有上级,有党组织就要发挥作用”的“四有”要求,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组建、便于管理的原则,把“支部建在单位上”与“支部建在岗位上”、把“支部建在楼上”与“支部建在党员活动场所上”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党组织,努力构建“上下贯通、纵横交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扁平式和网络化的组织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控制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推动力。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从服务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使党员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是基层党组织全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素质、增强活力,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干部是党的骨干。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真正重视、真诚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充分激发基层干部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
第四篇:基层政协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不断开拓政协工作的新局面是当前各级政协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我县政协工作实际,要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首先应进一步理清政协工作思路,抓好政协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履职效果。
一、抓学习,增强三种意识
加强学习是提高政协队伍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几年来,我县政协始终把学习摆在政协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制度做保证,充分调动了机关同志和政协委员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就当前来说,要把学习中央《意见》精神作为突出任务,以各种形式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吃透《意见》精神,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学习,切实增强三种意识:
一是“一线”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政协同志普遍存有“二线”意识,总认为到政协工作是人到码头车到站,有职无权,矮人一等,工作起来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信心不足,缺乏主动性。为破除这一思想障碍,要结合学习《意见》,深入开展“我是政协人,我该如何做”的大讨论。通过学习讨论,使大家认识到人民政协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同党政机关一样同样肩负着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从而牢固树立起“一线”意识,增强责任感,积极主动地把政协各项工作做好。
二是发展意识。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这一关键环节,才算牵住了政协工作的牛鼻子。因此,要通过学习《意见》,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还是参政议政,都要以发展为核心,把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贯彻始终。三是和谐意识。《意见》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和谐也是人民政协基本属性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各级政协组织不断增强和谐意识,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代表性强的优势,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自觉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团结各界,凝聚人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抓制度,完善三项机制
建立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是落实《意见》精神,推进政协自身建设的重要一环。从我县政协工作情况来看,当前应突出抓好三项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一是目标管理机制。政协工作没有硬指标,但不等于就是软任务。因此,作为一级政协组织每年都应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科学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并将调研视察、提案督办、组织活动等任务分解到科室,落实到人头,实行任务、目标、时限、责任“四明确”,做到虚中求实、虚中求真,把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同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阶段性工作或专项工作完成较好的同志,及时予以表彰;对全年工作突出的,大张旗鼓地予以奖励。几年来,我们通过实行目标管理,大大调动了政协机关干部的积极性。有2名同志因工作突出晋升一级工资,8名同志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或先进工作者。二是干部流动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协干部队伍是做好政协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基层政协干部老化、流动不畅、人才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政协职能的发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既迫在眉睫,又势在必行。一要靠政协自身努力,加大干部培养力度,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政协干部成长和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二要积极与党委沟通,寻求党委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在提拔使用政协干部方面,要做到与党政干部一视同仁,逐步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择优提拔的政协干部流动机制。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政协机关共提拔副科级干部2名,流动出干部2名,调入年轻干部3名,大大增强了政协机关活力。三是委员管理机制。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搞好委员管理,发挥好委员的主体作用,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关键所在。根据基层政协委员的特点,要按照教育提高、鼓励引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的思路,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一要加强委员培训。把委员培训纳入总体工作规划,按界别、分量化培训任务,明确专人负责实施。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报告会、以会代训等形式,促使委员掌握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提高参政议政本领。二要搭建活动平台。为便于委员开展活动,采取按界别与按地域相结合的方法,合理划分委员活动小组,以调研视察、开展“两为两争”等活动为载体,引导委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参政议政。特别是要发挥好政协委员实力雄厚、智力密集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兴办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为当地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功立业。三要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委员实绩档案,将委员参加会议、活动情况记录在案,作为表彰惩戒的依据。对工作表现突出的要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奖励;对长期不参加政协会议、不参加政协活动,不具备
委员资格的,要及时予以清退。几年来,我县政协共清退不合格委员8名,新吸纳委员16名,保持了政协队伍的代表性。
三、抓难点,实现三项突破
贯彻落实好中央《意见》精神,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要把着眼点放在履行好政协职能上,在政协工作的难点上求突破。一是提案落实求突破。提案落实难,一直是基层政协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解决这一难题,要认真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质量,讲求实效”的方针,在加大提案落实工作力度上下功夫。作为政协本身,在提案工作中要切实增强“精品”意识,引导委员多提“精品”提案,并严把提案质量关。同时,要主动加强与党委、政府的联系沟通,建立部门一把手负责提案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承办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要转变一般化的督办理念,对重点提案要实行跟踪督办,强化协调服务,切实帮助承办单位协调解决提案办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要采取领导督导、听取承办情况通报、组织委员视察等方法,一抓到底,确保提案落实到实处。
二是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求突破。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党委、政府为主导,政协积极参与的严肃经常的政治协商机制,是全面提高政协履职水平的迫切要求。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从制度层面上明确协商内容、制定协商计划、细化协商程序,并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做到政协不协商,党委不研究、政府不决策、人大不通过,从而确保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三是民主监督求突破。重点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和反馈环节建立健全制度,畅通民主监督渠道。积极探索政协民主监督与党委政府自身监督、人大法律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扩大监督层面,加大监督力度。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实施跟踪监督,通过委员视察、评议、听取汇报等形式,增强监督实效。要在政协委员中大力倡导坚持原则、敢讲真话的优良传统,对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全面提高民主监督的效果。
第五篇: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革进入关键期,发展进入黄金期,稳定进入矛盾凸现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从我任公司党委书记的一段时间对基层党员的考察情况看,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的执政能力,面临以下几个“不适应”:一是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理念明显不适应;二是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环境,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明显不适应;三是面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明显不适应;四是面对思维观念多样性的新考验,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观念明显不适应。
一、针对这些问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提高以下能力:
强化功能,明确职能,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通过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必须对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职责和功能进行准确界定,并改革和完善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基层党组织(如各个分公司、各个机组),其职能是负责领导本地的全面工作,要正确处理“领导”与“执政”的关系,实行职能分开,党政干部交叉任职。发挥“政 1
治核心”作用的基层党组织,其职能主要是实施党的政治领导,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正确处理“领导”与“管理”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使党委班子成员依法进入经理层和监事会,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并逐步建立“党政机构融合、党政职能复合、党政干部整合”的工作格局。发挥“协助、监督”作用(如党和国家机关)和“引导、监督”作用(如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也应根据其职能要求完善党组织的领导体制,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单位的有效贯彻和落实。
二、拓宽领域,健全网络,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控制力。
拓宽工作领域,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网络,增强渗透力,提高控制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根据当前无上级行政主管、无资产纽带关系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现实,要改革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管理模式,按照“有单位就要有党员,有党员就要有党组织,有党组织就要有上级,有党组织就要发挥作用”的“四有”要求,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组建、便于管理的原则,以“支部建在单位上”、“支部建在岗位上”、“支部建在党员
活动场所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多种方式,建立党组织,努力构建“上下贯通、纵横交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组织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控制力。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推动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在农村,要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城市社区,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重点,发挥领导作用;在国有、集体企业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非公有制企业,要围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发挥引导监督作用;在机关事业单位,要紧紧围绕业务工作,发挥保证监督作用。要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来谋划和确定基层党建工作,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和衡量基层党建工作。
四、提高素质,增强活力,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采取培训提高、一线锻炼等方法,重
点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领导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处理复杂矛盾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通过深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身份意识、形象意识,激发党员身份上的光荣感、事业上的责任感、学习提高的紧迫感。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还要使党员干部这一群体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一方面要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好党员“入口关”,积极而又慎重地把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另一方面要保持党的纯洁性,疏通党员出口,建立党内自我纯洁机制,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从而使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