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

时间:2019-05-13 02:1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

第一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组

教学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教学过程:

一、板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二、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上课前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听写:重叠、均匀、逐渐、触角)。

2、背诵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齐背)

三、新授: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联系,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详细的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随着叶圣陶爸爸一起去学习写“脚”的部分。

1、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想一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指名回答。(板书:位置、形状、颜色;爬;触着墙,没触着墙)

2、学习第三自然段

那书上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一读。(1)指名读

(2)出示课件填一填

(3)我们已经对爬山虎的脚有所了解了,根据文中所描写的,现在请你试着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好,指一名同学上台画;

(4)评一评,是否画得准确(出示课件,师引导学生体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描写得生动具体)。

(5)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写得非常细致,那么为什么作者会写得细致呢?因为他……(生答后板书:仔细观察),你从本段的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抓“注意”一词)

(6)让我们一起细致、认真地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吧

小结:因为作者仔细观察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生动。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课文中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1)合作学习(出示课件):

A、指名读合作学习要求

B、合作学习

C、反馈

(2)抓住“巴”字(老师请一名同学上台,老师演示“巴”这一动作,请一名同学说出“巴”的感受),结合第四、五自然段,你还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爬山虎的脚就紧紧地“巴”在墙上的。

(3)同学们,你们看过壁虎爬墙吗?大家学了文,又观察了爬山虎,能说说壁虎爬墙和爬山虎的爬有什么不同呢?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呢?根据学生回答,回归第二段“叶尖一顺儿朝下……好看得很。”再问:课后思考题(金话筒)。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4)齐读三、四、五自然段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五、作业

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后去观察葡萄、丝瓜、冬瓜等并试着去写一写。

第二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背诵第一自然段。

4、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

1、出示大问题教师大声读: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爬山虎叶和脚的句子,体会叶和脚有什么特点;用“﹏”划出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体会爬的过程;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再用“?”标出你弄不懂的问题。先独立解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注意,是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如果你已经弄懂了的,就不要在组内交流了。

2、学生独自读文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学生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参加,帮助解决部分问题。

5、学生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预设:1)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朝下? 2)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的? 3)、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怎么一弯曲了,就能使紧贴在墙上呢?

4)、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三、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师:好,同学们的问题很有深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叶的特点,(板书:叶)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画的是哪一段的哪一句,写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叶的特点:

1、全班交流,教师点拨(1)、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一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这是叶的颜色特点。(板书嫩红 嫩绿,)

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2)、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二句和第三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是说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板书新鲜、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师导语:(指着板书,是的,爬山虎的叶子不仅緑得新鲜,而且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像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画。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第二段的第四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板书波纹好看)引导: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学生出这一句写法上的好处。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板书形象、生动)

师点拨: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2、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指生看黑板背诵。

四、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五、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六、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七、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 嫩红—嫩绿 新鲜 准确

生动

朝下 均匀 无叠 无隙 具体

波纹 好看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按顺序

细丝

嫩红

巴、弯、拉、紧贴、爬

仔细观察,连续观察

第三篇:6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6爬山虎的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爬山虎脚与墙的关系,理解课文叙述顺序。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体会语言美。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有序的观察和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的生字词语,现在我们在来看看还认识他们不呢?(读生字词)除了词语,我们还知道作者在写爬山虎的时候抓住爬山虎的叶和脚,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叶圣陶老爷爷笔下的爬山虎都有哪些特点?请大家再次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第四篇: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爬山虎的脚》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学过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谈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放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师出示:客厅、黄昏、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读。)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什么感觉?应该怎么读?生:(读词)春风拂面。

师:这才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继续出示词语)生:映入眼帘。

师:映人眼帘的是什么呀?文中怎么说的,读读这句话。(出示课文语段)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这里有两组问,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课件出示: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乎和、质朴,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写作者肖复兴的,第二组是写叶圣陶老爷爷的。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还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叫圣陶先生可是一位大作家。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爬山虎。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

生:它是写事的。

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围绕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呢?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学生默读课文)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生:l—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生: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第—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读一读这些句子。(学生自学后交流)

生:“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得很认真。

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原件。(课件展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 1 麻呀!同学们,我们怎样读这段话呢?(学生自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师: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体会。

生:用“幅”字更准确点。

师:我们平时说:—张——(生齐答)纸。师:一幅——(生齐答)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叶老改成了——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小手来写一写,—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个“删”字,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刻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刻宁,刻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宁的演变过程、甲骨义、金义、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用小刀给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对,—个“册”字加—个立刀。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

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

师: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同学合作着读读,体会体会。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确切了。

师:句意确切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仔细地修改作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

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渎呀?自已试试。(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只有1500多字,可就是这1500多字的文章被叶老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生:(齐读)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所以——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字们的成长呢!所以——生:(读)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和的、慈祥的、尽责任的老人。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

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的人。

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

师: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这段评语不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请你们读读看。(生自由读)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

师:再想想,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

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师板书)也成为了一位大作家。几十年后,肖复兴仍然不能忘记这件事,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课件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你们可以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择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

师:孙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清你们读填写的部分。(师生合作读上面的内容)

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师:今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感受了叶老的平和,同时还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们,我们也来试着修改一下这句话,好吗?(课件出示句子)先看看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再看看怎么修改。

生:“王老师望着那张画象。”这里的“张”应该改成“幅”;还有,这个“象”字也错了,应该加上单人旁。

师:还有吗?

生:“这张画真像我呀!”改成“这张画画得真像我呀!”

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师:这样一改,句子就规范了。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刚才我们学的课文的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爬山虎了吗?

生:没有。

师:别着急,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五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昨天在学校上了一节研究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我是周三接到学校讲课的通知,时间上真的很紧迫,不到两天的时间,我就得备出两课时的导学案,并且要先给孩子们上第一课时,还要指导孩子们预习第二课时。以前,我并不害怕上课,可是现在课改以来,从开学至今,我上了两节第二课时:第一课《观潮》的第二课时和第三课《鸟的天堂》第二课时,内心有一种挫败的感觉,导学案根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以,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讲《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摆在我面前大的困难主要有三个。第一,如何设置并精简任务包。第二,感情朗读课文这个教学目标如何体现。第三,如何在各个环节节省时间。

对于第一个困难,我的做法是把原来的六个任务包压缩成了四个,但是和殷都老师编制的导学案相比,我的任务包根本谈不上精简。其中任务二: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我写得比较详细,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任务二里的第一个小问题:我能用爬山虎的口气,说清楚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这个任务是练习册上的最后一个问题稍作变化而来的。练习册上的原题是:请你用爬山虎的口气,写清楚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我是这样想的: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练习册中和课后题中的难题在课堂教学中引领或突破,不但能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节省了老师的时间。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任务三就是课后问答题的原题。上完这节课,我认为这个课后题不应该设成任务包,因为它太难,用文中的语言表达不清楚,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些自然方面的知识,即使学生查了一些资料,他们这个年龄段也搞不懂这些专业术语,这个问题还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就可以了。

对于第二个困难,我的做法是抓重点段—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以点带面。所以我在任务二和任务三中特别写了“我能带领大家朗读第×自然段,就是想让展示读的孩子能和同学们有一个互动,可是效果并不好。

对于第三个困难,我的做法就是提出了一些不太民主的要求,主要是评价环节。为了避免学生的评价一直流于形式表面,我就要求组长,第一课时就说:请大家为我们纠错或补充!第二课时就说:请大家补充!学生补评环节,我就要求组长一般情况下就叫俩人。

通过上这节课,我还有很多困惑和需要努力的地方。比如:如果遇到任务少,小组多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小组长在台上还不是那么自信大方,需要好好培训;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还是拖堂;检测题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

下载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写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专题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爬山虎的脚》 学习班级:四年级 学习课时: 第二课时 教师:陈继云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感悟......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一、情境导入,预习交流(3) 1. 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了吗?(指名:爬山虎)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题目,齐读) 2.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什么?(生答:叶子)有什......

    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长沙市芙蓉区蓉园小学 王芳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

    关于《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关于《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 一、新课导入 师板书:脚 同学们,还记得雪地里的小画家吗?|从文中我们知道了,小鸡的脚像竹叶,小鸭的脚像枫叶,小狗的脚像梅花,小马的脚像月牙,小动物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脚,最......